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0: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教育

篇1

刘铸(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

第一,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并在专业教学中形成培养思路;第二,教育供给侧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促进师生创新创业。此外,要充分激活高校的科技资源和研发优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师资问题依然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国家“万名创业导师库”建设将会取得显著成效,将逐步形成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迅速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李健生(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第一,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会全面铺开,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会进一步融合,特别是“教育+实践”的融合;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将进一步融入素质教育中,让创新的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创业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里;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该在高校中,更应该深入到企业,以海尔公司为例,以“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为理念,实现创就业一体化。

汪忠(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社会创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将进一步向中小学、硕士和博士端延伸;第二,创业不仅是创办企业,创业范围将更广,向公益创业、社会创业扩展延伸;第三,国内外创新创业能够进一步协同,互取所长,共同发展。

李根文(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第一,从高校层面来说,希望能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认识创业,比如,为什么要创业,创业能给学生自己带来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明白一方面自己能从中获得益处,另一方面创业只是一个经历和经验的积累,其是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希望校企加强联合,现在企业一般是和培训机构进行对接合作,而实际上,企业更应该和学校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学校时就能获得就业时所需的能力。

李震东(伯马创业研究院院长、全国就业指导专家):

第一,全国创新创业学院将成为标配,但目前能够运作的人不多,希望在2017年能得到改善。比如,可以引入第三方,学校做学校专业的事,培养人才;社会上的第三方走进学校去指导、帮助学生创新创业;第二,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这块,将会有进一步突破。不仅需要可复制,也需要根据每个学校对应的情况来进行本地化;第三,学校的创客空间建设从最开始的茫然,到现在有些思路了,但如何盈利,形成可持续,还有待摸索。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个学生,而不是仅限于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在 2010 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3]。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3]。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业过程中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其中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

(1)由经管学院负责

由经管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类课程。经管学院主要传授商业计划书书写、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这类课程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比如北京大学由光华管理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双学位辅修。

(2)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全体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除了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特别针对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招生,但招生一般规模较小,比如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黄埔班每期招生30人。这种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目的就是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3)成立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指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在新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4]。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

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才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实践条件和培养创新思维 [5]。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业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比如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

3.1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把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创业培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同样重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目前高校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仅为创业教育,而对于专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和扶持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较小,仅为一小部分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沦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理论基础,不能长久。很多高校中的创业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在学校租个门面卖东西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都是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进行。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辅导员等,专业教育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很对高校仅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课程为选修。另外很多课程都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一种应付差事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二者剥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把握[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创业都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来源于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发现创业机会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保障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很多都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7]。

(2)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强化与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专业教育[8]。

专业教育是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支撑,也更容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也要紧扣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泛泛而谈,要做到有的放矢。

4.2 培养方案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两门课。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1)理论基础知识培养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避免专业教育中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开设经管类课程,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工程类相关课程。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应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课程群,以供学生选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需考虑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必修类课程(英语、数学、政治等)、通识选修课(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某学科大类要求学习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知识和素质类)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包括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公共选修课类课程,另一模块为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类课程是针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在此设立一些与专业联系不怎么紧密的课程。比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模拟经营》等。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比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科研方法论》、《创业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度,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

(2)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课程设计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如:大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大学生科技园等创业实践。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培养方案融合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的用途,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10]

4.4 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该扮演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讲授老师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等。

另外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MOOC(慕课)这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主在网上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

目前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主要有: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但这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在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专业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这些方面的融合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3.

[2]张久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J].才智,2014,(19):210-211,214.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46.

[4]王济昌,王晓.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5]张真柱,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0-42.

[6]江玮 李文 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7]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10-112.

[8]王福英,林艳新,候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9]邵景玲,孙好芬,宋代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业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2):78-80.

篇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科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教育质量。工科院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开展。本文就工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为了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科学探索和实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

二、树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其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工科院校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训练,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1]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三、将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根本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基础是课程,要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充足的知识投入未来的创业中。工科院校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为公共必修课,[2]使其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有效地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高其层次性、科学性以及立体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实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水平得到提升。

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结合

当前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利用高校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加强与工科院校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实现校企合作,能够对当前市场的实际需要全面了解,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充分发挥企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及环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职业教育与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使产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从大学过渡到创业阶段。

五、优化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建立科学有序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工科院校应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化院、系、专业三个方面的审检,优化校院的督学检查制度,使得创新实践能够顺利推进。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制定实践活动的标准,加强考核评价,[3]使得创新实践教育能够高质量推进。实现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工科院校需要将工程作为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的情况,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使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需要相适应,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技术的进步,强化国家实力,工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平台,将学生作为主体,使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控制体系,使得教学环节得以优化,树立完善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使得人才培养方式得以转变,使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作者:李俊儒 秦森 何文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宾.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4(34):277.

篇4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达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从其他国际湾区的建设经验来看,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否能保持充足活力,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情况。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思维活跃、学习能动性高、创新精神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掌握创业技能,激发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

1.2创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香港作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国际法律服务完善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法律服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产业输送创新型法律服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同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服务机构运营经验,为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1.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粤港澳大学生就业需求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也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服务,形成团队竞争实力,并且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遭到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助力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及市场、学习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需求目标。学生既能通过创新提高法律服务,获得就业机会,也能通过创业向大湾区提高更多就业岗位,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直是浓厚的,高校也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均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需改善问题。

2.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广东省高校目前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未能形成专门任职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任课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担任,有一部分是辅导员。以上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且未亲自主导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只能将课程内容灌输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科任老师大多数只是在学期初接受为数几天的培训就开始授课,系统化培训课时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当下政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教师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销售方面等内容,忽视法学学科背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以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和线上慕课、智慧树等平台网络授课为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看似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课程教育和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省份更为浓厚。但是,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期间以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较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大多数倾向考入公检法等单位,或进入知名律所,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的学生仍为少数。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认为,法学专业以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法条为主,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选择公检法单,创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在校期间无需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熏陶;二是高校未能很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为学风建设重点内容,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活动仅仅以考查方式为主;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形式单一,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大多建议学生选择创新课题,而创业项目往往无人申报。

2.4缺乏跨校、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广东高校法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形式多样,但开展范围往往集中在校内,即使有少数是跨学院举办,但也未能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等交流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多数只能与本专业同学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存在分工不明、分工重合;律所经营缺乏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后期运营入不敷出、团队管理出现漏洞;缺乏跨校、跨区交流合作,项目调研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周边地区,得出的数据或结论往往存在缺陷。

3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3.1成立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和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创新创业专职任课教师的培养,改变由辅导员等兼职任教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稳定性;第二,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等专业有所区别,除了创新创业理论外,对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素养也有所要求,应强化教师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第三,持续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外,鼓励教师到公司法务部、律所等单位进行交流、调研,使导师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促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及需求的了解,提高专业水平;第四,建立规范化考评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上课情况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等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多维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习的不断增强及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改变课程零碎、知识不成体系等问题。广东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到后期跟进的全覆盖式培养体系。除了保障知识技能的“输入”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从填写申报项目书、实地调研、成立律所、开展业务等环节安排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成果转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及精神。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更影响学生未来是否愿意进行创业创业实践。教师需要认识到法学专业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法学和创业发展的联系极大,只要将这种关联性应用于两种课程的教育中,便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但法学与其他专业合作式创业也能实现双赢,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也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3.4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经济协同发展,遵循共建共享原则,这就广东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高级平台。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平台及资源有限,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样的,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刻不容缓。广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高校举办国际赛事的优秀经验,增进在指导学生、团队核心内涵提升、导师选拔等领域的交流;二是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相认定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三是联合部分业界人才,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展双导师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再校外实践利用,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教育;市场营销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高校每年不断扩招,进入社会的高职毕业生数量也年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扩大劳动就业面,提高劳动就业层次。2015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1.2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学生普遍思想丰富,性格活跃,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挖掘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又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认知市场的综合素养。当然,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开公司办企业、做小本生意、户口养家。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提问、敢于提问、发散性提问,培养他们的求知学习的意识。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职院校提出了案例教学、项目参与、校企合作等多种教育模式。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整套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仅仅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创新创业教育没能结合专业特性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认知行业环境,捕捉创业计划。

2.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

目前很多院校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教育,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始于20世纪末,还没有完善配套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学院老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

3.1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课程培养方案中

3.1.1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首先,学生们需了解什么是创业,创业的特征和要素包括什么。此外,开展创业基础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学院开设企业经营讲座、聘请校外实践家讲课、组织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与学生交流经验、分享心得。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唤起他们的创业愿望,激发其创业激情。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多次邀请西安人人乐公司运营总监,陕西白象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做企业运营讲座。

3.1.2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综合实训室,采用模拟企业经营方式的新型教学方法,注重考评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训,譬如参加京东西北分公司举办的618大促实习活动,努力做到教学理论内容尽可能与社会实践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3.1.3引导学生认知创新创业环境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时并不拥有技术或发明专利,然而创业形式和行业选择面较广,很难形成固定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更难找到具体的项目资金支持。因此,在创业规划和实施期间要适时评估和防控一切可能的风险。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或初次创业,创业资源匮乏,需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国家政策和学校帮扶政策。

3.1.4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无论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教室内理论教学都是被动的学习过程。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学习的形式无疑是最容易为师生接受和实施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学科竞赛,小到一个班级竞赛,大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首先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市场营销实训等课程,激发同学参与的热情,在争先争优的竞赛环境下培养创新精神。其次,借全国职业院校竞赛的契机,举办市场营销类院级“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和院级“创新、创意、创业”大赛,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潜能,汇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撰写创业计划书,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除了竞赛以外,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还开办校园超市教学实训基地,市场营销学生可以竞聘上岗参与超市的管理,策划超市的促销活动方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3.2建立创新创业导师智囊团

对于高校初期转型期间,以引聘结合形式建立创新创业智囊团是必不可少。一是将具有一定授课技巧和基础的社会人士兼职性聘请为实践指导老师;二是让现有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培养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校企合作、产学互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营销全过程,亲临竞争复杂的市场环境,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四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的考试考核。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

作者:王玉玲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双创意识,职业能力,实践策略

0引言

“互联网+”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重要的空间与契机,但是同样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创新创业意识简称“双创意识”,与职业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此,高职职业院校要深度开展双创教学,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增加高职学生与市场需求、对口岗位的契合度,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双创意识的职业化、专业型人才,为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助力。

1互联网与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而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提升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力度,保证高职学生在具有高超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这样才可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力下实现自我发展,为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1]。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随时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满足市场人才发展需求。即便我国对于双创教育予以高度关注与支持,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难以将双创教育真正落实到职业教学环节,而互联网发展趋势则是各个高校优化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助力[2]。

2互联网在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开设模拟创业课程,提升双创教育力度。近些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日渐凸显出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深化,成为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有效提升全体高职学生双创意识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对双创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革,提升校企合作深度,进一步提升双创融合效率。为实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人员可以采用引进双创理论课程的方式开展,在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对学生职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分别显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功能,及时向全体学生传达与创业相关的政策与市场信息,拓展全体学生的创业视野,使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知识可以与时俱进[3]。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课程还需要重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情况、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将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与实践情况相结合,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加以重点培养。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专门开设模拟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创业的环境,要求学生在模拟创业课程中合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使学生可以掌握对口公司的基本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了保证双创教育顺利完成改革与优化,高职教育人员应该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创业课程模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而互联网设备则有助于高职院校获得更具教育意义的实践信息,提升全体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理解与掌握[4]。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与日俱增。实际上,高职学生具有多年的学习经验,并且随着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的增长,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非常客观,因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实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高职学生处于即将步入社会、面临角色转化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教育非常关键,而且职业教育环节极为重要,但是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内容理解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不仅如此,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可以被合理开发,因此二者属于因果关系,只有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储备得到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激发,自主学习效率才可以顺利开展。在此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要服从于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发展计划,推动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组建、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师整体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系统分析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社会服务能力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借助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优势,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企业发展的生力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需不断强化高等职业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发展环节服务能力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术研究类院校,因此教师能力培养也应该适当向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倾斜,必要时可以请高职专业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学习,使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显著提升,并且提升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体会,为高职学生带来更加精准的职业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5]。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互联网发展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可以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加显现出来。通常而言,随着社会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也逐渐密切起来,多数高等院校都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方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与培养。但是企业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就难以继续维持,这也是以往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出现,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可以一边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学习,一边进行理论技能与职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促进,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6,7]。

3结语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十分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等职业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开设模拟创业课程,提升双创教育力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等方式开展学生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双创意识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江涛,吴坚,匡增意.“一带一路”视域下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华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1):15-22.

[2]钟文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A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02):42-48.

[3]耿江涛,吴坚,匡增意,向丽丽.粤港台高职教育合作培养大湾区国际化人才的实践探索——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1):60-64.

[4]邵长兰.以“能力为本”的美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建构与分析——以爱达荷路易斯州立学院制图和设计(CADD)培训项目为例[J].职教通讯,2020(07):106-112.

[5]周玲余.“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4):73-75.

[6]高利兵.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导向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研究——以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名师工作坊”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02):42-47.

篇7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1],重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质量竞争战略的核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3]。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定位模糊、观念滞后和认识偏差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4]。高校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就业或创业的指导服务,功利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训练方面的相关工作开展较少。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未开设正规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甚至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和学生专业计划培养方案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体验。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和翻版[5]。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多高校仍属于“非主流”,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体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缺乏专业化、业化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外聘专家构成。前者具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缺乏系统的创业管理知识和创业实战经验,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后者则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或企业界,他们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加强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根本前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将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绝非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 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二)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但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与社会的需求是矛盾的。部分毕业生的创业效果较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和积极性[6] 。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入推进,必须加大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力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首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路径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创业”的现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环境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移植奠定了较好基础。在上海等局部地区出现投资与外需之外的新动力,创新开始发挥重要作用[7]。2009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此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文件,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人社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及成功案例,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熟经验表明,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活动课程以及创业计划、创业项目等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8]。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断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B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李伟铭,黎春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2]周德俭,莫勤德.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63-67.

[3]王丽娟, 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2(10): 96-100.

[4]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05): 64-67.

[5]邓淇中, 周志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4(01): 33-35.

[6]王晓玲.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2) : 43-44.

篇8

本文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调查该学院180名药学类本科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提出对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问题思考和建议,助力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就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用来促进高等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2016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和指导,为高校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从医学院校层面来看,药学的学术发展及医药相关产业链的进步同样需要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对药学本科生也同等重要。医药事业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发展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药学本科生要在原有的专业知识上创新发展,才能不局限于原有的知识体系与就业框架,让医药行业生生不息。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药学本科生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调查显示,92.53%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形势紧张的今天,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88.36%的人相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在就业时更能凸显自身的优势。然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29.41%的调查对象对创新创业有所了解,绝大部分人(70.59%)都不太清楚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查对象中十分了解我校或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相关措施和政策的仅有8.29%,有所了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35.74%。药学类本科生对创新创业方面普遍认识不到位。主要原因:药学类大学生更倾向于“技术型”,而非“创新创业型”,普遍倾向于从事药学技术类工作,很少主动吸收;学生普遍倾向于医疗单位就业,对创新创业方向和政策认知度较低,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普遍缺乏针对性指导;学生了解的创新创业知识未能与自身药学专业相结合,缺乏专业性、针对性指导。[2]

2.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上,仅有16.32%的学生认为学校足够重视该方面教育,并积极传播相关方面知识;65.16%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偶尔推出创新创业类相关活动,但校园里并没有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分析认为,目前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活动较少,形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凝练成一套教育体系;学校在创新创业指导上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比赛或者活动上,普遍缺乏实践性,实战平台较少;学校传播创新创业知识的渠道有限,氛围不够浓烈。

3.缺乏实践经历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大部分药学本科生偏向于直接就业,找一份与药学相关的工作是理想的就业选择。只有13.56%的人认为药学生创业应选择与药学相关的专业,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在创业实践上。更多的药学生偏向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风险较低等领域进行创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方面知之甚少,又缺乏创新创业导师可以提供咨询参考。学校也尚未提供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领域学生处于“无导师”状态;学生接触到的教师普遍为药学类或者思政类等领域教师,并无实践经历丰富的创业导师可以提供创业指导或者创业咨询服务。

4.“大班式”教学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班课堂授课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药学专业的“大班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创新思维发展。同时,授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也存在着疑问。学校目前的考核制度主要由卷面考核组成,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75.34%的人希望教师在授课中能推陈出新,开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新的授课模式,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要跟上社会的需要;59.24%的调查对象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也应当与时驱进。

三、对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校企联动,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校企联动搭建起了一座实践的桥梁。从2014年至今,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与广东润和生物公司共同打造“润和班”,由学院和企业领导共同担任该班级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创新就业,实习转化为就业率较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医学院校应该为药学类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契机,一是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与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二是尝试启动“校企见习计划”,企业提供岗位给非毕业班学生见习,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去”到药企参观学习;三是加强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一站式”培养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3]

2.搭建药学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药学院“一站式”培养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2016年4月,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与多家单位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上广东医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园等平台,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助力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实现大学生“论文出自生产线、科研走进操作间、创业依托孵化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效果颇丰。2015年,国家大力倡导孵化器建设。针对药学类本科生,应该打造一个有药学专业特色的专业型创业基地。[4]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应该为药学类本科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在创新创业方面,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不能局限于项目计划书,还需要有“实战”平台。[5]

3.试点开设“卓越药师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先试点小班教学,开设首个“卓越药师班”。教育大计,以生为本,小班教学,才能卓越培养。在2012年11月9日,教育部、卫生部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已经确立了卓越医师的精英培养模式。高校面向药学类本科生,开设“卓越药师班”。除综合课程,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等相关课程进行小班教学,配备“卓越药师班”专业课程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班级成员需在大学期间每年完成或者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常态化增设创新创业、英语口语课程等指标,“精英化”培养药学本科生。“卓越药师班”等小班教学模式可作为药学本科生精英教育,提升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改革方向。

4.健全创业项目导师制度,推动大学生项目落地。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每年许多企业负责人到学校开讲授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特定的创业项目上,配置项目导师制度。一方面做好“引进来”工作,引进优秀的企业人员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第二方面鼓励药学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选派学校教师“走出去”到优质企业挂职学习,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和行业前沿;建立创新创业拓展班,设置创新创业奖励资金,大学生自由组队完成某一创新创业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进行实战演练,发掘种子项目,推动项目落地。

四、小结

目前,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尚且一个起步期,高校若能全方位的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战略规划,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育社会精英的同时也必将助推学校的自身发展。

作者:李思 刘伟东 李宝红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2]王爱侠,赵梅.药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刍议[J].科技风,2015,(04).

[3]吴启迪.推进大学教育创新适应并引导社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篇9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序言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

三、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1.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1)成立领导机构

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决定重大事项。

(2)执行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立足应用型人才教育,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完成修订并实施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课实现全覆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时占比进一步提高;设置多样化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创新创业基础、科研训练、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面向不同行业、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导向,开展人文素质选修课。组织学科带头人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4.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意设计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强调大赛归口创新创业组织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管理。

5.加强多方合作,有效利用社会创新创业孵化资源

以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校企、校政、国际多元合作为途径,积极推进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立足校政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立足国际合作,吸取国外教学经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开展校企合作交流研讨会,邀请与高效正式签约的企业和即将签约的企业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洽谈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我院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启蒙开发教育、能力培养、技术培训、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社会创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本着“要素入手,能力本位”的建设理念,实行 “双线并行,五步推进,能力本位,开放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培养并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逐步把我校基地打造成为富有特色的民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在基地建立前期,对省级、市级以及已建立基地的校级进行调研工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建设前期设计。

7.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转换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如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大赛获奖的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制定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出台 《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转换制度管理办法》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办法》。

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研修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研究,产出一批示范性成果。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特聘“产业教授”、投资人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调研并将经验融入到课堂中,同时聘请校园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

9.建设校内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创建校内创新创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与省信息网实现链接和共享。开办创新创业组织管理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并实时各类学校创新创业消息和大赛信息。

10.校内创新创业氛围建设

(1)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利用社团活动,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

(2)各类大赛开展前期,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同时设计符合我院办学特色的特色大赛。

(3)定期举办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巡展、创业计划竞赛优秀作品巡展和师生创新成果展;

(4)定期举办名师家讲坛、成功企业家座谈会等,拓展大学生思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高等职业院校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1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九所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高校在创业教育理论、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成果显现还是瓶颈障碍方面与其他高等教育是一脉相通的。首先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停留在“感性的功利主义”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行政命令、少数学生的教育或“精英教育”;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未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和改革中心;再次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建设还不成熟,未能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职业类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市场性等显著特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2.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自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以商学院牵头开展的“专业模式”,又称为“聚焦模式”;二是以学校职能部门牵头开展的“普及模式”,或者称为“全校性模式”。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以及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更加普及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教学部门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要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给予学分认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教授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管理部门、学生组织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2.2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实践体验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和职业体验,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帮助被教育者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的机会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将他人犹豫的事付诸行动的一种理念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必然要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对被教育者的机会与风险识别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行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被教育者自身或团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与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交替进行,内化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3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只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引导被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要求发展的教育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特别注重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针对某一岗位的现实需要,还可成为未来岗位的创造者;使学生能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自主调整,获得成功,领悟人生真谛。

3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在于它能够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在于它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要立足于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既培养学生岗位立业、开拓事业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创办企业、锐意创新的能力。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出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3.1以课程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和内容都很多,但尚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相对孤立,相关课程内容以及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尚不明确。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平台包含“两个部分、三个层次”的内容。“两个部分”为必修课部分和选修课部分,“两个部分”均包括入门、进阶和提升“三个层次”的课程模块;“三个层次”既能对应各专业学习进程,又可以将单个层次或单个模块的课程拿出来进行单独开设。

3.2以项目参与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平台建设

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区别于单纯的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企业家速成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唤醒被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被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培养合格企业家行为素养。项目参与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组成团队,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中,由教育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扮演导师与教练的角色,指导与帮助被教育者完成学习任务。结合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构建出以“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为主线,以“市场调查—参与科研—实践创新—创业转化”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多方参与”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平台。项目参与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将有利于训练被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挖掘被教育者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度。另外从长远来看,项目参与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更能够在全社会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氛围,促进创新的产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