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2 04: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籍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的共同期盼。学籍管理的人工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人为误差、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都使得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带来福音,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将会使管理工作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籍管理涉及到各个学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仅依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其规范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如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现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务处,从而使得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繁杂,直接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处理工作不严谨,不能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管理方式多以手工形式为主,导致工作量大、低效率、低准确率,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对决策者或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快捷性大打折扣。即使在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的机制,但大多数都不够完善。
2.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学校的领导支持,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同学校的学习管理部门等继续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软件的开发缺乏人才和资金等;有的是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不够配合,认为新的软件开发之后会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对软件开发进行抵制等;还有一些相关部门不了解学籍管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其开发没有必要等,都对高职院校学习管理然间的开发造成了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下去。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调动学籍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家都参与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
3.2深入研发,软件优化对教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引进,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发应紧密结合学分制的改革,配合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对新课程的开发,融入到学生考核体系改革之中,更要考虑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变化。学籍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运行、兼容性强以及易于改进和拓展功能的特点。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籍软件的研发过程之中,达到教务学籍软件在结构功能以及使用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3在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分工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它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庞大的责任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正常运作,只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学生、各院系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做好其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高效全面开展。
4、小结
篇2
学籍管理是学校日常运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包括各学院学生的横向学籍管理分支,也包括了以时间为参考的纵向学籍管理分支,具有资料庞大性、可更改性、复杂性以及储存与提取困难等特点。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如何进行学校学籍管理系统优化,在体系庞大的学校中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设计展开研究,希望与广大教研人员、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关键词:
学籍管理系统;学校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教育体系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时展优势,其招生规模正飞速扩大;面对生源的增长,学校即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学籍管理难题。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多数学校已经实现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的辅助形态,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3]。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自身经验为依据,对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提高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提供可参考依据。
1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应首先对该系统所能实现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一般来说,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需求主要可包括五大方面,分别为采集与更新学生的学籍基本信息、数据的在线上报、数据的接收及安全、数据信息的网络查询与提取、教育的信息门户[4]。首先,学校每年都有入学学生、升级学生以及毕业学生的入学、升学、退学程序办理,其相应的学籍档案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增加、更改以及归档等处理,这要求学校学籍管理系统能对所有学籍基本信息进行合理归类与处理。其次,数据的在线上报主要指学校按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按期、按量进行数据上报的行为,其主要载体为互联网,该项环节主要为拓扑式管理提供实时可参考依据。在学校学籍系统数据上报成功后,由市、省进行审核,同时实施管理决策。这项需求要求学籍管理系统能及时、有效、自动将相应的准确信息上报至其他系统,以减少人工上报的复杂性。另外,数据接收是在数据上报基础上的关联环节,学籍管理系统只有充分实现这两项需求,才能真正为学校的管理与预算决策提供保障。此外,网络查询以及教育信息门户是学校学籍管理的社会化需求分支,网络查询主要为社会相关机构与群体提供合理、合法、真实的学籍信息,同时为学生的线上学籍档案管理提供服务;教育信息门户则主要为学校本身服务,包括为社会提供职业教育、专业介绍、新闻以及政策通知等。总而言之,调查、了解管理需求是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2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点
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核心可主要包括学籍信息的收集汇总、学籍信息的处理与两个方面;前者属于基础技术性管理内容,具有内向型特征,后者属于延伸社会服务型管理内容,具有外向型特征。学籍管理系统设计应充分围绕着两条主副线进行设计,既保证学校内部管理的效率与完整性、又为学校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保障。一般来说,学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政策划分原则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学校一级、市一级以及省一级,不同层次的分级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权限不同、功能不同。这要求系统具备相匹配容量的数据库职能,同时也要有足以处理以及连接这些数据库的技术载体。从目前的学籍管理系统看来,较为常见的包括Browser/Server结构+Client/Server结构;学校内部学籍管理系统以C/S结构为主,而外向型的教育信息网站则多使用B/S结构。从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看来,主要包括校数据录入照片采集模块、数据上报模块以及数据接收模块、信息门户模块。与学籍管理系统的各类需求相对应,数据录入照片采集模块主要具备设置学校基本信息、专业设置、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信息处理等功能,为学校学生档案日常管理提供便捷与规范化辅助,有利于数据的统一处理与管理,该功能模块可根据中职学校的具体需求进行校内二次开发。其次,数据上报模块具备上传数据的功能,对相应层级进行对口传输,具有制定服务器规范的功能;从实践上看,上传数据容易产生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应注意控制文件的上报方式。另外,数据接收模块与数据上报模块相对应,主要通过对传来的数据进行审核接收,该模块还具备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的功能,有助于为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与科学依据。信息门户模块具有极强的外向型,包括学籍学历查询环节、学校介绍环节、政策公告以及数据软件下载等。总之,完整的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应在相适应的系统技术下充分开发以上基础模块,实现学籍档案数据的智能化管理目标。
3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环节
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包括系统开发语言与数据库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系统开发语言以不同的结构而具有差异性。内向型发展的B/S结构功能通常采取PHP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属于HTML内嵌式语言的一种;PHP作为资源软件的发展产物,其在Web的应用程序开发中具有综合性能较强的特性。首先,PHP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水平,可在设计与传输过程中较大程度上杜绝其他形式的截取与侵入;其次,该开发语言可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与服务器,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另外,PHP支持庞大的数据库技术,能容纳规模巨大的数据内容,并能实现数据分类的各项需求,因而被学校学籍管理系统设计所广泛应用。此外,外向型发展的C/S结构功能主要采用Delphi语言。鉴于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需求,其数据库通常选用Access以及MYSQL为基础数据库平台;其中,包括省、市一级的高需求层以Access为主,低需求层学籍系统以MYSQL为主;数据库的系统开发架构包括PHP+MYSQL、Delphi+Access。Access以及MYSQL两种类型的数据库具有较为经济的系统建设成本优势,且其在运行速度方面优于其他类型数据库,在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需求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的学籍管理是促进地区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信息技术普遍发展的时代,其学籍管理系统应得到不断实践与创新,只有符合现实需求的学籍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为学校的专业型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赵瑞斌 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安玲.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甘肃科技纵横,2014(06):50-52.
[2]韩苏苏.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6):6.
篇3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管理,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河北省普通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普通全日制公办、民办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完全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其他初等教育学校参照执行。
二、入学
第三条小学实行“按时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前一个月将服务区内适龄儿童登记造册,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核。经当地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小学最迟应在新学年始业前15天,将应接受义务教育儿童的入学通知书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凡年满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的儿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凭实际常住户口簿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小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服务区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认定学生实际常住户籍所在地应坚持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相统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相统一的原则。小学一般不接受不足龄的儿童入学。
适龄儿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入学者,必须在学校规定报到时间内申述理由,并持证明向学校请假。无故逾期一周不报到入学者,由学校报请地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并责令其送子女入学。
第四条适龄儿童需要免入学、缓入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经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学校出具免入学和缓入学证明。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入学、缓入学的,应当附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缓入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入学申请。
第五条凡年满6周岁的流动儿童,其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可由其法定监护人持户籍所在乡镇(街道)户籍证明和原就读学校借读联系函(一年级新生入学需要户籍所在地原指定就读学校开具的联系函)等材料,向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申请借读学校。
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流出学生建立并保留学籍。流出学生回流出地居住并要求回原学籍所在学校就读,学校不得拒收。
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招收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入学借读,并为借读学生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小学应创造条件接收视力、听力、智力等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小学按40—45人编班。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教学。
小学入学分班应采取随机分配的办法进行,不得通过任何面试、笔试等方式为学生分配班级,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
第八条小学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并管理学生档案。
第九条学生学籍管理的号码分为档案号和学籍号,号码实行全省统一编号。(参见附件四《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号码编制使用细则》)
三、考勤和综合素质评定
第十条学生上课、自习、参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都实行考勤。学生上学期间应按规定时间到校和离校。因故不能按时上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批评教育。
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实行寄宿生在校考勤制度,确保寄宿生在校安全。寄宿制学校要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寄宿生作息制度,确保学生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第十一条学校应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综合素质评定包括学业成绩的考核和操行的评定。采用“等级+特长+激励性评语”的评价方式,实行素质报告单制度。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按学期向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报告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情况,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识。
第十二条学业成绩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成绩实行等级制,按优秀、良好、及格、待定四个等级评定。低年级也可以在综合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无等级评定,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以第二学期成绩为主评定。学业成绩被评为待定等级的学生,应在下一学期开学时补考相应科目,并按补考后的成绩确定等级,作为测评成绩。
第十三条德育考查主要根据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及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等作出全面的鉴定;文化课考试侧重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单独设项考查,主要考查阅读量;体育考查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劳动课考查主要看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检查。
第十四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学校命题(农村地区小学毕业考试可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心小学命题),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毕业考试、考查科目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英语课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期末考核采用等级制。学校不得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或张榜公布。
少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学生申请、任课教师提名、学校批准,可以免予参加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考试。
第十五条学生操行一般用评语的方式评定。评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反映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指导意义。评语由班主任拟稿,征求任课教师、少先队干部意见,学校领导审定。操行评定的结果应填入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通知学生及其家长。
第十六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操行要记入学生档案。
四、转学和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有下列理由之一者,准予转学:家庭住址跨省、市、县(区)、乡(镇)迁移;在市、县的城区内或农村乡(镇)内家庭住址迁离原校服务区,且路途远不能在原校学习;由公办小学要求进入民办小学或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学习。
第十八条学生转学须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转出学校同意,家长持转出学校函与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同意接收后,应立即将复函函寄(或家长转交)转出学校,转出学校收到复函后方可开具转学证(跨省转学除外)。经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后,拷贝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同纸质档案一并交学生带到转入地教育管理部门,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等一并存档。学生监护人与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联系,经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接收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并为学生授予新的学籍号码后,转学学生凭原学校发给的转学证、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家长单位证明和实际常住户口簿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学校收取学生档案并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为其建立新学籍。
学生转入或转出均需统一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农村小学报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市区(含三个办事处、开发区)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认定学生转出必须具备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申请、转入学校复函和转学证存根。认定学生转入,必须有转学证。毕业年级不允许转学。
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纸质《学生学籍表》。转入我市的,要建立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
第十九条学校对符合转入条件的学生应及时安排插班学习。对因转入学校额已满转学确有困难的学生,市直由市教育局普教科、农村由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或乡镇中心小学)统一安排。凡转学学生不能转入他校者,原校应允许该生回校学习。
第二十条公办学校一般不收借读生。如学校学额许可,学生在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和监护人,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准予借读:
1、父母双方长期在国外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2、父母双方从事野外或流动性较大的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3、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学生户口所在地工作,需随父母居住的;
4、父母双方均无法必履行或一方无法履行监护人职责,需由亲属抚养监护的。
5、流动儿童随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
驻边防和海岛部队干部、支边干部、烈士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予以妥善安排;华侨、港澳台籍同胞、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给予照顾;接受外国学生就读按教育部《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借读学生收费标准应按国家有关要求执行。
第二十一条适龄儿童借读,应向原户籍所在地学校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同时凭父母或其监护人所在单位证明和原校开具的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外地入学批准书、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一年级新生免)及在所要借读学校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的证明等向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向教育局普教科)申请借读,由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的由普教科)协调安排借读学校;或按新居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持上述证明向住所附近上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学期中途一般不办理借读手续。借读生的审批权限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在新居地借读入学注册后,所在学校应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发给《接受外地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注册证明》,注册证明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交(或由接受学校函寄)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小学作为已入学凭证。未入学的,由户籍所在地的学校报告当地政府,并协同依法对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动员或处罚。学校应建立服务区内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登记制度。
第二十三条借读学生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年限的教育,可在借读学校领取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四条因病需治疗、休养,经乡级以上医院证明、学校核准者,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者,经学校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后,将学生休学情况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方可办理休学,由学校出具休学证。休学期限,一般不超过下一学年始业日期,届时不能复学的,应再办理审批手续。学生在一学期内,因病或特殊情况请假缺课时间超过三个月,跟班学习有困难,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休学,复学时学校可据其实际学历程度并征求本人及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第二十五条在休学期间,其学籍予以保留,但不得转入其他学校。休学期满或休学期未满请示复学者,持乡级以上医院康复证明,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可以复学。到期不办理复学手续的,应动员其按时复学。毕业年级学生休学或复学均需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六、退学、辍学,
第二十六条小学属义务教育阶段,除因病或因故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允许学生退学。丧失学习能力必须退学的,其退学手续一律由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第二十七条小学应防止未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在校学生未经学校准假不到校,学校应及时进行家访,查明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敦促其到校;经学校督促后,三日内仍不到校,学校应与其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共同动员其到校;学生一周内还不到校,学校应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做好巩固工作。每个月底,学校应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学生辍学情况,每一学期,学校应将学生辍学情况记入学籍表和学籍电子档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七、升级、跳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实行年限教育,学生每学年末自然升入高一年级。
第二十九条小学取消留级制度。随班就读的轻度视力、听力和智力等残疾的学生应列为特殊教育学生,另行登记造册,填写特殊教育学生学籍表,并安排其到相应年级学习。
第三十条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高一年级考核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学生本人和其监护人申请,学校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同时报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其是否达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跳级应在学年度开学时进行。
八、毕业
第三十一条小学对修完规定年限,或经批准跳级,确已修完全部课程的学生,发给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本人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申请,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可准予提前毕业,确定其达到了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九、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二条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应给予奖励。奖励等级可分班级奖、学校奖和上级领导部门奖。学生受到校级以上奖励,应记入学籍表。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第三十三条学生严重违反《小学生守则》或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以及社会治安条例,屡教不改者,应给予处分。处分学生需由班主任提出,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三种。学校不得开除或劝退学生。对学生处分要事实清楚,要告知、允许学生申辩。学生处分不得张榜公布、不得召开学生大会宣布;学生对处分不服可以申诉。
学生在受处分后满一学期,确定已改正错误,进步显蓍者,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撤消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学籍档案中撤出。
十、管理职能
第三十四条普通小学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普通小学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学籍资料以学校为单位建档、管理,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心小学负责全乡镇学籍管理。各小学应及时、认真地填写学生学籍登记表、健康检查表、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等,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由教导处永久保存;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应及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于新学期开学后由学校收回,存入学生学籍档案。
学籍档案实行全省统一表式,由市或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具体要求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学生学籍号一经编定,便不得变更,直至小学学段结束。除座位表外的各类表册均应以学籍号为序。
学生姓名不得任意更改。确需更换,须持盖有公安部门户籍专用章的证明,到市教育局普教科办理更名手续。
第三十五条学生学籍表、学籍注册表均须在新生入学时建档、造册,由市教育局普教科验印后一式三份,市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存一份。
各学校要确定专人负责学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填写要认真、及时、完整,资料应齐全、规范、准确。
第三十六条各校新生名册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变动情况应于新学年开学一个月内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批、备案。学生入学情况学年统计应与教育年度统计工作同步进行,在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学期统计应在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汇兑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借读学生学籍由原学籍所在学校管理,借读学校建立临时学籍(内容同正式学籍),并注明借读字样,学生借读终止时,转原学籍所在学校登记、存档。
学生转学,由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个人学籍档案直接交、邮寄或密封由学生自带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发生学生辍学、复学及转学、借读等情况,必须在一个月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和市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十八条任何学校均不得私自接收没有学籍证明和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三十九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纠正处置。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发生重大事故,所在学校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并立即向教育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同时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上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凡弄虚作假,乱开转学证书、假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假三好学生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的,对直接责任人应给予纪律处分,违法者要依法惩处。
第四十二条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各乡(镇)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辅措施,但不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相抵触,也不得违背本规定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三条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要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分析,纠正和处理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十一、附则
篇4
【关键词】 管理系统 系统分析 数据库设计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提高,办公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由手工时代逐步向自动化办公发展。作为走在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学校,学籍管理的无纸化、网络化是学校决策科学化、数字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创学籍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走到道路。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个学校的合法身份或者资格的标记,是记录学生姓名等信息的册子,也是认定为某所学校学生的唯一依据。学生参加正规升学考试被学校正式录取后,按指定时间到学校办理入学、缴费、报到手续。由学校统一注册教育部学籍管理系统,获得学籍,它标志该学生以成为了学校中的一员。学籍管理系统是指学校对学生所获得的学籍资格进行管理的系统。
2 系统分析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是为学校解决学籍管理工作繁杂且准确性差的问题。彻底代替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学籍管理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快捷方便地对学生学籍信息进行操作,节省学校经费开支。加快赶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主要是对针对学生的学籍和成绩两大方面进行管理,为学校学籍、成绩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学籍和成绩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查询个人考试成绩提供快捷方便的途径。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几点功能:
(1)对用户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较低,操作快捷方便。系统容易安装和方便维护;
(2)保证数据库管理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能够实现与教务管理系统对接,满足学校管理要求。
(3)支持B/S模式,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登录系统。
(4)由于系统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需提高系统的保密性,根据各类不同的用户类别划分权限,设置用户帐户和密码。
(5)对学生成绩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根据实际情况需对某些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考虑到记录较多,逐一查找非常费劲,应在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前利用查找功能,筛选出用户需要操作的相近记录,然后再从查找出的记录中选择需修改或删除的记录进行操作。
(6)学生学籍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此功能与对学生成绩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要求一致,应先查找,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
(7)学生学籍信息的录入。可以手动录入也可以从其他文件(excel或dbf)导入,但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管理,包含对密码的更改、数据字典(指年级、民族等字典项目)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用户管理,包含对用户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成绩管理,包含对成绩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课程管理,包含对课程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学生管理,包含对学生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对上面功能分析后进行集合,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分块。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4 数据库设计
学生信息: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生源地、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系别、专业、班级、入学年份、政治面貌、身份证号、学生状态等;
用户信息:包含用户名、密码、用户姓名等;
成绩信息:包含学生姓名、学号、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考试方式、考试成绩、正考或补考等;
课程信息:包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学分、课程描述、考试方式、教师编号、教师姓名等;
数据字典:在增删改查过程中,能选择的就要使用列表框选择,以达到统一完整的目的。包括的数据项有使用标识、用户类型、入学年份、省份、政治面貌、民族、考试性质、学生状态。
5 详细设计
5.1 系统管理
登陆系统:起始页面为登陆页面,点击“登陆”按钮,若用户名、密码不匹配,则系统提示错误重新填写。若正确,则进入主功能页面。
修改密码:进入后列表显示所有课程信息,每个条目包含编号、名称、学分、学时、教师、是否使用等信息。
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字典维护功能可以进入系统数字字典维护页面,该页面可以对系统各处引用到的字典进行维护,包含学生的年级、在校状态、性别、政治面貌、班级等。
5.2 用户管理
学生管理:进入后列表显示所有学生个人信息,如学号、姓名、性别、系别、班级、专业、出生年月、家庭地址、联系电话、民族、政治面貌、学生状态等信息。
教师管理:进入该项功能后用表格形式所有教师信息显示出来,每个条目包含编号、姓名、是否使用等信息。
5.3 课程管理
进入后列表显示所有课程信息,每个条目包含编号、名称、学分、学时、教师、是否使用等信息。
5.4 成绩管理
进入后列表显示所有成绩信息,每个条目包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学生班级、考试类型、考试成绩、操作等信息。
6 结束语
学籍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就是用于管理这个数据信息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都至关重要,应为用户提供快捷的录入、修改和查询功能,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游,黄滨,田贵荣.基于WEB模式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
[2] 黄宏志,许光.基于Web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
[3] 曹威.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科技信息.2010.
篇5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如此才能彰显出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迎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的和谐发展结果。因此,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能时刻透过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人员等层面纷纷入手,全面凸显人本管理特性并保证实时性创新管理战略,最终切实贯彻落实到学籍管理实际事务之中,为社会各类产业领域培养出具备创新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笔者的任务,便是针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概念机理、以及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改革中的具体贯穿应用细节,加以深入性论证解析。
关键词:
以人为本;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改革方式
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内部不可或缺的支持结构单元,尤其是在终身教育体系指导功效发挥上影响性极为深刻,当中学籍管理则贯穿于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全程,针对学籍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和强化,对于有机落实党的最新教育方针和法规政策,持续维持和谐化教学秩序,以及全方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有着决定性意义。在此类背景下,我们需要全面关注全新形势下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力求结合丰富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设施,创设出适合成人教育发展且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籍管理体系。
一、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概念
所谓以人为本,即时刻将人视为社会主体和核心,透过相关教育引导实现其综合化发展目标。而学籍管理,则是依照相关政策、法规、程序等,针对学生入学、毕业中的各个环节,加以质量考核评估,其中的对象则可细化为普通高校选拔落榜的学生,或是已经步入岗位需要进修的社会成员,通常状况下该类群体的人文素养和自我约束能力,将不能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提并论。与此同时,这部分成员更面临着相对沉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因此有关教育人员需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征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状况,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说确保一切工作都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深入性思索,加快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化向人本化的过渡。
二、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全方位渗透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措施
即确保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过程中,全面关注学生的主体特性,令他们得到合理的尊重、关心、激励和发展,进一步释放个人潜能并推动健康成长步伐。至于以人为本理念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的贯穿应用细节,将具体表现为:
(一)树立起全身心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籍管理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因此要求有关工作人员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要求基础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秉承管理便是服务的理念,加快咨询服务型机构建设步伐。归结来讲,作为现代专业化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理当逐渐淡化传统的监督管理思想,同时摆正个人视角,并尽量完成服务和平等意识的强化任务,最终提升学籍整体管理能效。
(二)推广沿用学分制度和弹性学制
成人教育管理中推行学分制度和实施弹性学制,可以将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予以全方位激活,使得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革新速率加快,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最终令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成人学生因为不同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影响,个体之间差异极为显著,涉及过往传统的培养模式,开始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产生诸多冲突迹象,所以,必须赋予学生充分自主的选择权利。就是说鼓励成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自主化选取,挣脱传统学习年限的约束效应,只要确保获取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事实上,经过学分制度推广执行之后,学年制亦同步过渡转化为弹性学制,通常状况下由正式录取过渡到毕业不会超过7年时间,这类学制的优势便在于能够同步满足各类成人学生需求。在此期间,一些能力优秀的学生便能够缩短预设学习年限,而一些学困生则在规定年限内延缓毕业。如此一来,便使得以往烦恼的工学矛盾得以化解,避免学籍变动又可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得以调动,真正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简化管理程序并为学生提供便利化服务条件
学籍管理主要贯穿于成人学生报到入学-毕业的整个工序流程,其内容极为繁琐深入,将涉足入学注册、考核和成绩记录、休学和复学、专业调剂、退学、毕业、结业等方面。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单单具备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同时还存在特殊性。具体来讲,该类教育主要针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目的便是提升这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准,或是为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准备,不过最多的是为了革新和拓展既有知识结构。尽管说两者学习理念有所差异,但是面临同样的工作岗位承担职责性问题,作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正视成人学生家庭条件不佳的现实状况,同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长此以往,使得一些生病不能入学、岗位变动需要转换专业、生儿育女需要休学、工作调动须就近就学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提出学籍异动申请,在确保相关证明资料审批通过之后,便可以实时性地予以办理。
(四)管理模式上加大经济投入并推动信息化改建进程
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沿用之后,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经费投入要不断加大,尽量保证每个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都配备一台计算机,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器和维护人员,方便实时性地完成系统升级和创新化学籍管理程序的开发任务。与此同时,全面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强化成人学生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改建进程,其间要求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通力合作,逐渐地修缮既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创建出网络化的学籍综合管理平台,使得不同数据信息录入标准和相关级别使用权限得到明确划分设置。在上述条件作用下,保证高等院校本部和教学点之间、学籍管理机构和其余职能部门之间,搭建起一类各取所需且无比畅通的信息交流路径,促使校本部最新公布的学籍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送到相关教学位置点;再就是各类学员也可随时随地借助网络检索阅读有关信息,贯彻落实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日后学籍管理职务的满意程度。宏观角度来讲,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只要做到可以为学生所用,便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五)训练并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籍管理团队
和传统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模式相互对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于内部工作人员提出更为严苛的规范诉求,不单单希望其保留较为理想的管理协调技能和高水准的法律意识,同时更需要具备妥善的人本素养。所以,需要有计划地针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其间强化成人教育相关方针政策的推广力度,令他们明确学籍管理的关键意义并且掌握具体操作任务,方便后期科学定位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加以从容应对。毕竟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属于一类业务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内容,所以,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务必要确保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烈、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强,这样,才可顺利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实力,确保在今后工作中做到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彰显出学籍管理工作应有的人性化特征,最终更为理想的为成人学生提供学籍管理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籍管理工作内容极为繁琐沉重,不过其作为教学管理的关键要素,需要保证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本主义理念。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人员,应该时刻依照教学改革需求,凭借科学发展观念等进行学籍管理,即保证全程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掌控实效,为后期健全化的学籍管理机制构建,奠定基础。相信长此以往,我国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必将不断的规范、科学和人性化,进一步为社会各类产业领域培养供应更多的优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经兵.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6):160-175.
[2]乔桥.当前开放教育学籍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教育,2014,15(12):134-158.
篇6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管理,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河北省普通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普通全日制公办、民办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完全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其他初等教育学校参照执行。
二、入学
第三条小学实行“按时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前一个月将服务区内适龄儿童登记造册,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核。经当地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小学最迟应在新学年始业前15天,将应接受义务教育儿童的入学通知书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凡年满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的儿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凭实际常住户口簿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小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服务区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认定学生实际常住户籍所在地应坚持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相统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相统一的原则。小学一般不接受不足龄的儿童入学。
适龄儿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入学者,必须在学校规定报到时间内申述理由,并持证明向学校请假。无故逾期一周不报到入学者,由学校报请地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并责令其送子女入学。
第四条适龄儿童需要免入学、缓入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经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学校出具免入学和缓入学证明。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入学、缓入学的,应当附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缓入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入学申请。
第五条凡年满6周岁的流动儿童,其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可由其法定监护人持户籍所在乡镇(街道)户籍证明和原就读学校借读联系函(一年级新生入学需要户籍所在地原指定就读学校开具的联系函)等材料,向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申请借读学校。
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流出学生建立并保留学籍。流出学生回流出地居住并要求回原学籍所在学校就读,学校不得拒收。
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招收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入学借读,并为借读学生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小学应创造条件接收视力、听力、智力等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小学按40—45人编班。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教学。
小学入学分班应采取随机分配的办法进行,不得通过任何面试、笔试等方式为学生分配班级,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
第八条小学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并管理学生档案。
第九条学生学籍管理的号码分为档案号和学籍号,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号码实行全省统一编号。(参见附件四《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号码编制使用细则》)
三、考勤和综合素质评定
第十条学生上课、自习、参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都实行考勤。学生上学期间应按规定时间到校和离校。因故不能按时上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批评教育。
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实行寄宿生在校考勤制度,确保寄宿生在校安全。寄宿制学校要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寄宿生作息制度,确保学生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第十一条学校应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综合素质评定包括学业成绩的考核和操行的评定。采用“等级+特长+激励性评语”的评价方式,实行素质报告单制度。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按学期向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报告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情况,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识。
第十二条学业成绩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成绩实行等级制,按优秀、良好、及格、待定四个等级评定。低年级也可以在综合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无等级评定,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以第二学期成绩为主评定。学业成绩被评为待定等级的学生,应在下一学期开学时补考相应科目,并按补考后的成绩确定等级,作为测评成绩。
第十三条德育考查主要根据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及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等作出全面的鉴定;文化课考试侧重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单独设项考查,主要考查阅读量;体育考查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劳动课考查主要看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检查。
第十四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学校命题(农村地区小学毕业考试可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心小学命题),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毕业考试、考查科目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英语课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期末考核采用等级制。学校不得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或张榜公布。
少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学生申请、任课教师提名、学校批准,可以免予参加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考试。
第十五条学生操行一般用评语的方式评定。评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反映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指导意义。评语由班主任拟稿,征求任课教师、少先队干部意见,学校领导审定。操行评定的结果应填入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通知学生及其家长。
第十六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操行要记入学生档案。
四、转学和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有下列理由之一者,准予转学:家庭住址跨省、市、县(区)、乡(镇)迁移;在市、县的城区内或农村乡(镇)内家庭住址迁离原校服务区,且路途远不能在原校学习;由公办小学要求进入民办小学或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学习。
第十八条学生转学须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转出学校同意,家长持转出学校函与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同意接收后,应立即将复函函寄(或家长转交)转出学校,转出学校收到复函后方可开具转学证(跨省转学除外)。经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后,拷贝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同纸质档案一并交学生带到转入地教育管理部门,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等一并存档。学生监护人与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联系,经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接收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并为学生授予新的学籍号码后,转学学生凭原学校发给的转学证、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家长单位证明和实际常住户口簿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学校收取学生档案并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为其建立新学籍。
学生转入或转出均需统一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农村小学报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市区(含三个办事处、开发区)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认定学生转出必须具备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申请、转入学校复函和转学证存根。认定学生转入,必须有转学证。毕业年级不允许转学。
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纸质《学生学籍表》。转入我市的,要建立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
第十九条学校对符合转入条件的学生应及时安排插班学习。对因转入学校额已满转学确有困难的学生,市直由市教育局普教科、农村由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或乡镇中心小学)统一安排。凡转学学生不能转入他校者,原校应允许该生回校学习。
第二十条公办学校一般不收借读生。如学校学额许可,学生在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和监护人,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准予借读:
1、父母双方长期在国外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2、父母双方从事野外或流动性较大的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3、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学生户口所在地工作,需随父母居住的;
4、父母双方均无法必履行或一方无法履行监护人职责,需由亲属抚养监护的。
5、流动儿童随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
驻边防和海岛部队干部、支边干部、烈士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予以妥善安排;华侨、港澳台籍同胞、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给予照顾;接受外国学生就读按教育部《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借读学生收费标准应按国家有关要求执行。
第二十一条适龄儿童借读,应向原户籍所在地学校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同时凭父母或其监护人所在单位证明和原校开具的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外地入学批准书、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一年级新生免)及在所要借读学校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的证明等向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向教育局普教科)申请借读,由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的由普教科)协调安排借读学校;或按新居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持上述证明向住所附近上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学期中途一般不办理借读手续。借读生的审批权限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在新居地借读入学注册后,所在学校应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发给《接受外地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注册证明》,注册证明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交(或由接受学校函寄)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小学作为已入学凭证。未入学的,由户籍所在地的学校报告当地政府,并协同依法对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动员或处罚。学校应建立服务区内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登记制度。
第二十三条借读学生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年限的教育,可在借读学校领取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四条因病需治疗、休养,经乡级以上医院证明、学校核准者,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者,经学校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后,将学生休学情况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方可办理休学,由学校出具休学证。休学期限,一般不超过下一学年始业日期,届时不能复学的,应再办理审批手续。学生在一学期内,因病或特殊情况请假缺课时间超过三个月,跟班学习有困难,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休学,复学时学校可据其实际学历程度并征求本人及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第二十五条在休学期间,其学籍予以保留,但不得转入其他学校。休学期满或休学期未满请示复学者,持乡级以上医院康复证明,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可以复学。到期不办理复学手续的,应动员其按时复学。毕业年级学生休学或复学均需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六、退学、辍学
第二十六条小学属义务教育阶段,除因病或因故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允许学生退学。丧失学习能力必须退学的,其退学手续一律由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第二十七条小学应防止未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在校学生未经学校准假不到校,学校应及时进行家访,查明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敦促其到校;经学校督促后,三日内仍不到校,学校应与其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共同动员其到校;学生一周内还不到校,学校应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做好巩固工作。每个月底,学校应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学生辍学情况,每一学期,学校应将学生辍学情况记入学籍表和学籍电子档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七、升级、跳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实行年限教育,学生每学年末自然升入高一年级。
第二十九条小学取消留级制度。随班就读的轻度视力、听力和智力等残疾的学生应列为特殊教育学生,另行登记造册,填写特殊教育学生学籍表,并安排其到相应年级学习。
第三十条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高一年级考核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学生本人和其监护人申请,学校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同时报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其是否达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跳级应在学年度开学时进行。
八、毕业
第三十一条小学对修完规定年限,或经批准跳级,确已修完全部课程的学生,发给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本人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申请,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可准予提前毕业,确定其达到了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九、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二条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应给予奖励。奖励等级可分班级奖、学校奖和上级领导部门奖。学生受到校级以上奖励,应记入学籍表。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第三十三条学生严重违反《小学生守则》或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以及社会治安条例,屡教不改者,应给予处分。处分学生需由班主任提出,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三种。学校不得开除或劝退学生。对学生处分要事实清楚,要告知、允许学生申辩。学生处分不得张榜公布、不得召开学生大会宣布;学生对处分不服可以申诉。
学生在受处分后满一学期,确定已改正错误,进步显蓍者,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撤消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学籍档案中撤出。
十、管理职能
第三十四条普通小学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普通小学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学籍资料以学校为单位建档、管理,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心小学负责全乡镇学籍管理。各小学应及时、认真地填写学生学籍登记表、健康检查表、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等,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由教导处永久保存;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应及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于新学期开学后由学校收回,存入学生学籍档案。
学籍档案实行全省统一表式,由市或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具体要求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学生学籍号一经编定,便不得变更,直至小学学段结束。除座位表外的各类表册均应以学籍号为序。
学生姓名不得任意更改。确需更换,须持盖有公安部门户籍专用章的证明,到市教育局普教科办理更名手续。
第三十五条学生学籍表、学籍注册表均须在新生入学时建档、造册,由市教育局普教科验印后一式三份,市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存一份。
各学校要确定专人负责学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填写要认真、及时、完整,资料应齐全、规范、准确。
第三十六条各校新生名册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变动情况应于新学年开学一个月内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批、备案。学生入学情况学年统计应与教育年度统计工作同步进行,在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学期统计应在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汇兑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借读学生学籍由原学籍所在学校管理,借读学校建立临时学籍(内容同正式学籍),并注明借读字样,学生借读终止时,转原学籍所在学校登记、存档。
学生转学,由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个人学籍档案直接交、邮寄或密封由学生自带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发生学生辍学、复学及转学、借读等情况,必须在一个月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和市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十八条任何学校均不得私自接收没有学籍证明和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三十九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纠正处置。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发生重大事故,所在学校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并立即向教育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同时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上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凡弄虚作假,乱开转学证书、假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假三好学生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的,对直接责任人应给予纪律处分,违法者要依法惩处。
第四十二条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各乡(镇)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辅措施,但不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相抵触,也不得违背本规定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三条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要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分析,纠正和处理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十一、附则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人本理念;解决对策
学籍管理系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日常管理中最为基本的内容之一,做好学籍管理,不仅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学籍管理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制定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对学籍管理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但就高校当前的学籍管理现状而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从人本理念的视角来观察,更是如此。学籍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其服务对象也是学生,因此,学籍管理中的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在校学习、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展开具体的管理活动。当前高校学籍管理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本理念缺失所导致的问题,因而,以人本理念为依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也就成为必然举措。
一、高校学籍管理特点及其意义
(一)高校学籍管理内涵
学籍是学生依附于某所学校所具备的法律意义上的身份或资格,高校学籍,自然就是依附于特定高校的身份或资格,指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达到报考高校的分数线,被高校按照国家规定正式录取,而后,经由高校在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信息予以注册,确立学生赋予于本校的身份[1]48-50。学籍管理,有广义、狭义双重内涵,广义的学籍管理涵盖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狭义的学籍管理则单纯地指高校学籍管理,主要是高校专门的学籍管理中心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具体而言,便是高校相关机构依托于既有的法律规章,如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对学生学籍展开的具体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则包括档案信息的建立、电子信息的录入、考试成绩的录入等,在保障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强化校园教育质量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学籍管理特征
学籍管理作为校园管理中的一项,既有一般管理项目的共性,也有学籍管理的特性,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首先,权威性特征。学籍管理是以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以及高校为主体的管理活动,其背后所依赖的是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体现的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意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其次,教育性特征。学籍管理作为高校众多管理项目中的一种,其本质上仍然是教育手段,服务于高校教育效果的提升,学籍管理中的很多内容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范化大有裨益。最后,约束性特征。学籍管理制度与学校管理中的大多数制度一样,对学生的行为有着良好的约束作用,针对学生违反学籍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学校会给予相应的惩戒,从处分到开除学籍不等,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力。
(三)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入学之初,到最终毕业,学籍管理与学生的在校生涯相伴始终,且实时更新。学籍管理对学生极为重要,这从学籍本身对学生的重要性便可窥知。学籍记录着人作为学生身份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入学、升学、转学、毕业的重要依据,学籍管理有助于学生的学籍信息保持条理性,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可以经由学籍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学籍管理对于学校同样重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生管理是重点所在,而学籍作为学生的在校“属性”,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依据学籍管理中的相关要求可以引导、约束、规范学生的在校表现,对校园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所裨益。
二、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高校的语境而言,则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2]72-75。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的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以人本理念作为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当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偏颇
管理理念指在学籍管理实践中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对管理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与客观需要。但从当前高校学籍管理的一般现状而言,管理理念的偏颇是较为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学籍是学籍管理的具体对象,但归根到底,其可以纳入到学生管理中,学生应该是学籍管理中的根本对象,但在实际管理环节,大部分管理者并未意识到此,将学籍与学生割裂开来,使学籍管理沦为机械化、仪式化的管理。其次,学籍管理是学生服务的一种,高校也正在打造完善的学籍管理服务,但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学生的服务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以及接受教育者而存在,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意识发展,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即使在学籍管理的学生服务中,管理理念,或者说服务理念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未能从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出发,树立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无差别式服务,又如服务环节琐碎、零散,未能给学生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等[3]147-150。
(二)宣传力度不够
学籍管理是针对学生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与学生的在校学习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籍管理的具体规定以及实际作用后,学籍管理才能取得预期的作用。但事实上,当前高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很少开展专业性的学籍宣传工作,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很多内容都被纳入到了高校新生守则中,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辅导员与班主任是高校新生学籍管理宣传中的重要依靠力量,但事实上,有些思政辅导员或者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学籍管理规定和制度都知之甚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籍管理具有政策性、刚性的特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出现变通的情形,比如学校规定每学期挂科超过多少门就降级,很多学生不了解此规定的具体内容与执行力度,等到被学校给予降级通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样是对学生不负责,不仅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利益,同时也把学校的管理水平落下一个台阶。
(三)管理内容僵化
学籍管理是针对学生学籍的综合性管理,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在坚持管理政策的基础上,注重管理内容的灵活性,是提升学籍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当前高校学籍管理的内容并不灵活,甚至可以说有僵化的表现,这和学校领导层未能紧扣时代的变化以及政策的调整合理地制定学籍管理内容有着很大的关联。以往的学习管理较为严格,以留级、退学、开除学籍作为惩罚手段的内容角度,与人本理念下的学籍管理要求有着很多不相容之处[5]22-23。比如,在考试作弊的惩罚中,规定课程成绩为0,不准补考,确有悔改表现,方可在毕业前补考,新修订的学生管理规定,在补考上的要求有所放宽,在允许补考的同时,也给了学生重修的机会。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部分高校仍然部分地沿用旧制度,没有采用后续办法的05版以及16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时地调整管理内容。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内容,学校在管理中要紧扣时展的趋势,及时地调整学籍管理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规范、慎用纪律处分,尤其是要慎用退学、开除学籍等严重的处罚方式。部分高校在学籍管理中缺乏人本理念的关怀,如规定高校内接吻给予记过处分等,与人本理念背道而驰。
(四)管理主体单一
学籍管理有着很强的政策性特征,是教育行政职能部门明令要求的学校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管理主体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二级学院等都可以视作管理主体。当然,宏观层面的管理主体较笼统,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领导并不直接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只是对学籍管理工作提供大的方向与具体指示;而从微观层面来言,则是学校内部专门负责学生学籍管理的机构,如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籍管理中心。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来看,学生都是典型的被管理者,并没有参与到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学籍管理之中。在这里,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却淡化了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学籍管理是为了学生管理,同样,服务学生也是学籍管理的目标所在,淡化了学生的学籍管理主体地位,势必会对学籍管理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管理主体的单一除了表现在学生未能参与管理活动以外,现有管理队伍的薄弱也是明显的缺陷,学籍管理需要对学生基本信息足够了解的人加入,如班主任、辅导员等,但不少高校仅仅重视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队伍组成人员上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地方,使得班主任、辅导员难以参加到学生的学籍管理中,容易导致学籍信息录入的丢失等[2]72-75。
三、完善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无疑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尤其是从人本理念的视角来衡量,更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和学籍管理指导思想层面的不足有着很大的关联,缺乏现代服务思想,使得管理在效率、质量上都严重欠缺。对此,紧扣高校学籍管理中的不足,依托于以人文本的理念,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就尤为必要。
(一)更新管理理念,升级服务意识
对高校学籍管理而言,单纯地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无疑是偏颇的,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校学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内部也有不少的微词。管理即服务,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学籍管理的服务本质,将学籍管理视作服务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一项工作手段,并竭尽全力地发挥好自身的服务职责。人本理念下的学籍服务要求管理者充分重视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对学籍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更新管理理念。比如,树立便捷式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中的一些事宜,如休学、复学、保留学籍等需要填写不少的文件资料,管理人员要尽可能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学生只需一次填写,便可完成相关的学籍管理工作,精简管理流程;又如,树立差异化服务理念。学籍管理的对象是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服务需求不同,性格态度不同,这就使得样板式的服务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时,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与需求本身的差异性,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内容。除了服务意识以外,管理者还需要具有规范意识、法治意识,学籍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马虎不得。规范意识、法制意识的树立正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服务。
(二)强化舆论宣传,提升管理水平
在学籍管理中,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服务能力,管理水平越高,服务能力则越高,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效果、服务质量相应的也越高[6]27-29,这是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人本理念在学籍管理中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建成,良好的信息化水平既可以降低学籍管理中因人为操作失当而导致的各项风险,对管理流程的精简也大有裨益。教育部设有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是针对全国高校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平台,高校需要将本校的学籍学历信息与之对接。在信息建设中,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是基础工作,也是信息平台得以运转的前提条件,学校要极力避免传统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零散化、碎片化现象,从学生入校报道到毕业证发放,所有涉及到学籍的环节,如学年注册、学籍异动等,其间产生的全部信息都要录入学校学籍服务中心,作为学信网资料的来源。如前所言,当前的学籍管理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学籍管理的了解甚少,这不仅不利于学校学籍管理的开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对此,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方式,比如针对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开展专题讲座,又如开设专门性的学籍考试,让学生全体参与到开卷式的学籍考试中。
(三)放宽管理边界,实施灵活管理
人本理念所倡导的学籍管理模式,为开放式学籍管理。开放式学籍管理指的是管理精神的开放性,不再以严苛的管理规则作为管理的唯一依据,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充分重视现实情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人本理念出发,赋予学籍管理以灵活性。这就需要高校一方面减少,乃至杜绝学籍管理中不合情理的内容,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在学籍管理中最大限度的自,尤其是在决定学习年限中的自[7]46-47。学生在报考某一高校时,对专业内容了解不多,很有可能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形,及时地调整专业对学生与学校都有裨益。但转专业属于典型的学籍异动,学生需要面临的关卡较多,学校需要处理的工作也为数不少。在学籍管理中,学校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申请转换专业,为学生的转专业工作铺平道路。高等本科教育一般为四年,部分学生受学力限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四年内完成课程,会申请五年乃至六年、七年,学校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可人为的设置一些阻碍性因素,为优化学生的学籍管理创造条件。典型的便是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针对那些因创新创业而影响课程导致延期毕业的学生,学校要放开学籍管理的尺度,只要学生能够提供充足的材料,可以延长学生休学的年限。
(四)凸显学生作用,拓展管理主体
人本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具体到学籍管理而言,既指在管理对象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指在管理的主体上,切实发挥好学生在学籍中的自我管理作用[8]14-15。大学生多数已经成年,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且学籍事关大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单纯地将之作为被管理者,隔绝于管理活动外,无疑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校园民主化氛围的建设也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校要认识到,学籍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仅仅是为了在大学生教育中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适度地赋予学生管理者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到管理进程中,对教育效果的提升有着更好的作用[9]32-33。对此,高校需要转变既有的学籍管理机制,从以下两点出发,凸显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首先,在校园网站中设立“校长信箱”或专门的“学籍管理意见箱”,为学生对学籍管理开辟一条提意见的通道,管理人员定期关注意见箱中的来信,整理其中学生反馈的比较多的内容,值得整改的,则按照学生的意见整改,难以整改的,则向学生相应的公告,阐释为什么不宜更改;其次,在学籍管理中,学校经常召开学院、学校两级的工作会议,会议的参与者多为校领导与学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学校可以从学生中选派代表参与其中。
四、结语
学籍管理是高校中的常态管理之一,发生在学生入校后的各个阶段、各个节点,而且囊括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学籍层面的内容,对高校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有影响。对此,高校需要以人本理念为出发点、立足点,采取好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保琳.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丁晓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3]蔡莉,任秀容.“以人为本、以生为先”与高校学籍人性化服务管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李铁成.民办高校学籍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6(3).
[5]李萍.在高校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杨帆,庄培灿,丘敏.服务导向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8).
[7]林毅.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8]韩鹏,胡波.“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改革研究[J].智富时代,2015(2X).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
高校学籍管理作为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效率,是每一个高校学籍管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有效学籍管理制度,提升学籍管理水平
1.建立有效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学籍管理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制度能够体现管理、测评以及导向等功能。有效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要能适应高校对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学籍管理上能够凸显学生的能力水平。高校学籍管理一方面要能够把握高校学籍管理的自,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对学习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在学生办理学籍异动、鉴定等方面的工作时更需遵循严谨而规范的制度。因此,学生的学籍管理要遵循依法治校的学籍规章制度进行,并能够积极发挥二级管理机制,单独设立相关部门,落实到人。
2.高校要对学籍管理者不断进行业务培训,使之能够适应高校学籍管理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合并,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这些对高校学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对学籍管理者不断进行培训,使学籍管理者不仅能够适应高校学籍秘书工作的需要,还能善于使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籍管理。
二、加强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行学籍秘书工作流程
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随着时展,学籍秘书工作应运而生。学籍秘书服务于教学管理以及高校的整体管理,并与教学秘书工作相辅相成。
1.推行学籍秘书工作有利于确保高校学籍档案的高信度
学籍秘书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过程的管理,对学生进入高校的入学注册、学习过程当中的成绩考核、休学或者转学、毕业资格审查等多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完整、全面地查阅学生在校期间资料的完整记录。其基本原则是在充分体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化、个性化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2.学籍秘书的工作特点
学籍秘书要能体现服务、政策以及综合。学籍秘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管理管理提供服务,要能够遵循以生为本,根据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学生在校实际表现,做出相应的学生学籍处理,完成的是一个过程性的常规管理工作,对学籍档案要如实累积。学籍管理教师要根据任课教师交来的原始成绩单,如实登录学生各学期考试成绩情况,并随时根据院方规定将学生的在校表现邮寄给学生家长,统计并完整登记学生的学籍异动,使学籍管理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采用高等院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任务的繁重已经使传统人工学籍管理越来越难以负重前行,因此,高校采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采用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形成过程中的采集、补充、异动变化以及归档保存的管理变得越来越轻松,使高校学籍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无可替代,开始进入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1.以学籍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的动态电子学籍管理档案
高校学籍管理要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内容为导向,建立高校学籍管理网络系统,使高校内部电子网络学籍管理可以实现实时查询与修改,并能够实现动态电子学籍在有限的范围内数据共享,达到集散合理、数据准确的要求。动态电子学籍档案不但可以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方便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证书真假查询以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调阅,也让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随时调阅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2.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
电子学籍档案不仅包括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及各种奖惩资料。同时,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
要随着学生的在校表现做到实时更新。在学生入学时,利用招生录取库获取考生的电子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确认提交原始文本电子学籍,在利用学生高考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完成学期初的电子相片采集工作。在学生毕业时,要经相关责任人确认无误后,将电子学籍档案移交学校管理部门或者用人单位。
总之,高校学习管理信息工作是高校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教务部门的重要常规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只有确实保障高效的学籍管理,实现学生的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地上传,才能适应学籍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梁守英.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A].200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优秀论文集[C],2007.
[2]熊跃进.论学籍档案对毕业生就业及人才流动效用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篇9
一、新生入学
1、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6周岁。
没有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其入学年龄可针对具体情况放宽到7周岁或8周岁。
2、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属下面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并持有相应的证明,按正常入学办理。
①儿童随父母一方在施教区常住,父母中的另一方是不在*地区工作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在外地工作、务农或出国定居;父母离异,儿童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常住的。
②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施教区常住的,其父母双方都是不在*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
适龄儿童随父母户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落户的,其父母双方均未购买或分配住房并实际常住且户口从未迁移过的。
③儿童户口单立,其父母是不在*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且户口应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3、小学招收新生不得进行智商等各种测试。任何小学(含民办小学)接(招)收各年段的学生不得进行选拔性的考试或变相考试。
4、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产权证)不符的,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5、凡是小学新生报名工作开始后出现的适龄儿童家庭住房、户籍变更的,由学校登记情况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校就读。
二、转学
1、小学生户口因家庭住址变动迁移的,父母(法定监护人)可持有关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学校联系转学,经转入地学校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学校对符合条件的转学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转入学校如班生人数确已满额,也应先予登记,并向家长说明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再由应接受学校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学额的学校就读。
2、转学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三、借读
1、学生在非户籍所在施教区入学作为借读处理。凡是因故要到施教区外借读的新生,也应先在户口所在地小学办理报名手续,取得学籍后,才能办理借读手续,到借读学校就读,并注明借读年限。
2、学生家庭住房变更,未办理转学,仍在原学校就读的,按借读处理。
四、其它
1、学生家庭住房(二手房除外)变更,只要其情况符合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学校应按正常情况处理入学问题。特殊情况由学校上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2、学生家庭有几处住房的,父母应以一处为相对固定居住地,其子女入学的户口要按规定办理。
3、二手房购买者子女入学的规定:
①一年级新生入学,其父母(法定监护人)应在小学招生报名前办好二手房的产权证及户口迁入手续,并实际居住。
②凡在学生学习中途购买二手房的,根据该学区学额情况安排入学,如施教区内的学校学额已满,本着相对就近的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学生就读。
③学校对施教区内二手房的每套住户,只能同时安排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校就读(非独生子女家庭除外)。
4、拆迁户子女就读规定:
①拆迁户在购买新房后,应按新的居住地,到所在施教区的小学办理就读手续。
②有困难的拆迁户(因各种原因未购买新房的)子女可以在原施教区入学就读。
③拆迁户在过渡期间,确因暂住地与原户口所在地较远,无法在原施教区就读的,持户口簿、拆迁证、暂住证等有关证明到暂住地所属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如学额已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有学额的学校借读,并按规定缴纳借读费。
④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有关借读的收费标准,按学期收取借读费。不得按学制一次性收取,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另行交纳赞助费或另立名目收费,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拆迁户子女入学。
篇10
学籍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繁杂细致与科学性强等特点。学籍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程度,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目前,学籍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学籍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科学,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的问题。所以,加强教学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学籍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建立适应中职教育的规章制度,根据学生情况、办学特点、管理要求等,使中职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化。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学籍管理中要加强制度化管理。一是所保管的原始资料都要进行认真的审核,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二是完善学籍资料保管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能随便更改,确需更改的,手续要完善;三是按政策进行毕业审核和办理毕业证及其发放等。
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籍档案应由专人管理,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归档保存或移交相关部门。学籍管理中原始档案的整理和管理非常重要,要做到“籍在人在,人走籍销;信息变更,及时处理;过程档案,二档(电子与纸质档案)一致”的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目标,为教育教学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为了审核和查阅的方便,要对学籍档案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一是科学的分类管理。如,对入学资格审核表、计划变动的管理、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档案管理等建立总目录,并实行分类管理,要一目了然,方便使用。二是规范化的管理。各类档案的建立不仅要统一标准、统一式样、统一内容、统一时间,而且要及时归档,以免造成遗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范化管理,就谈不上科学管理;没有科学管理,规范化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加强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增强计算机和网络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刻不容缓。从近几年的实践看,通过计算机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把学籍管理人员从大量的手工管理中解放出来;可以随时调用,方便学生办证和查询;可以提高准确性和不可更改性;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送,节省差旅费用。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学籍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好各方面的联系工作。如,农广校拥有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办学体系,其学籍管理涉及上下级关系,管理难度较大,要经常与上级部门联系。了解上级对学籍管理有什么新的要求,及时反映情况,解决学籍管理中的疑难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加速办证等工作的进程。学籍管理部门要与教务、教学等部门以及班主任加强沟通与协调,以确保信息资料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