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范文

时间:2023-03-16 10: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用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用药

篇1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154-01

合理用药是防止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1 临床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由于医药技术的高速发展,药品种类增多,不可避免给合理用药带来困难。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有资料报道,广州市3 000余份病历的回顾性调查提示不合理用药占591份(9.6%)[1],2000年河南医大对省、市、县三级医院6 081份门诊处方调查,未包括选药不当在内,不合理用药分别为4.28%、5.25%、6.07%,若包括选药不合理,此数值可上升1~2倍,我国因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这一项就占15%[2]。合理用药在提高治愈指数,减少药害事故发生,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中有重要作用。WHO和国内外医药学界都强烈呼吁医师和药师重视合理用药。

2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不合理用药的具体表现有:①选药不当,指选用药物不对症,对特殊病人有用药禁忌或者合并用药配伍不当。如20%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脉滴注。此配伍即为不当,因为20%甘露醇注射液为高渗溶液,不宜加入其他药物,若加入可能盐析出甘露醇[3],并引起电解质紊乱,两者应分开使用。②药物剂型、规格或剂量使用不当。③给药途径,给药速率,给药时间和频度错误。④给药周期错误。⑤药物调配错误,如药物浓度配制错误。⑥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如混悬剂用药前未经摇匀等。⑦药物用于已知对该药物过敏的病人。⑧过度使用注射剂,特别是静脉注射制剂。⑨临床联合用药种类过多,或不同商品名的同一药物重复用药。

3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有:①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临床合理用药在提高医疗质量中的重要作用。②药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③经济利益驱动,致使处方行为扭曲。④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4 合理用药措施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医药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药学角度看,合理用药涉及到血药浓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药学保健等;从用药的选择看,涉及到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这些都是药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做好合理用药工作,最根本的是不断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师合理用药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从而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医疗质量提高;病人与药师的直接交流增加病人的医疗参与意识,可提高病人的健康观念和对药师工作的认识度,促进药学科专业范围的拓展;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一旦出现用药问题,及时上报并处理;由于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是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给药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设计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和个体化用药方案等。

总之,我国合理用药水平问题不容乐观,其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应充分发挥药师在药品监测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合理药学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大魁.合理用药临床管理要点[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71.

[2]唐镜波.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某些问题与处理对策 [J].中国医学杂志,1997,77(5):323.

篇2

处方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危,医师必须严肃、认真书写处方,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为了解临床用药状况,笔者对某基层医院门诊1430张处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存在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望能引以为戒,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处方书写不规范

药物的剂型、规格不明确 同一种药物具有多种剂型,即使是同一剂型也有不同的规格,如果不标明药物的剂型、规格,调剂人员就会无所适从,给调剂工作带来困难。同时,剂型不同其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显效快慢也不同,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处方书写不认真少数医师用药处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调剂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导致药品发放错误。而有的医师签名更是“天书”无法读懂,一旦发现问题处方,不能及时与医师沟通,给调剂人员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延误病人的治疗。

存在随意改动处方内容的现象个别医师在处方内容改动或涂改之处既无签字也无盖章,更无特殊说明不符合处方书写规则,容易造成医事故或纠纷,同时也反应了个别医对处方不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用药不合理问题突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多、最普遍的药物,不合理用药最为突出,滥用情况也十分严重。

首先,忽略或不重视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如抗感染治疗时,青霉素与红霉素联合应用,青霉素可抑制细菌胞壁的生物合成,而红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结果是使青霉素抗菌能力大为减弱;青霉素与维生素C合用,因维生素c为还原性药物,使青霉素的抗菌疗效降低;妥布霉素与多黏菌素E合用,虽然抗菌能力加强,但也增加肾毒性及听神经毒性;庆大霉素与大剂量维生素c静滴,使庆大霉素抗菌效能降低;土霉素、多西环素与硫糖铝、乐得胃合用,可形成螯合物,影响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其抗菌效能;红霉素与维生素C、呋喃妥因、胃蛋白酶、阿司匹林合用,因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易被破坏失效,降低红霉素的抗菌效能;磺胺类与维生素c、氯化铵、复方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合用,后者可使尿液酸化,而磺胺类在酸性尿液中易析出结晶,增加对肾脏的损害;呋喃唑酮、黄连素、磺胺类抗生素与乳酶生合用,使乳酶生失去活性,因乳酶生为活的乳酸杆菌的干燥制剂,在肠内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其次,抗菌药物的剂量应用不合理,有随意加大抗生素用量的现象。如四环素类,因四环素和土霉素吸收量有一定限度,每次最大剂量是0.5g,超过此量药物的吸收并不增加,血药浓度不再进一步提高,只能增加粪便中的排泄量,长期大量口服可造成严重肝损害,还可能引起维生素缺乏;青霉素G超大剂量静滴,可能产生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毒性,还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高血钾、高钠血症。

中、西药物联合的不合理用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中药、天然药品认识的加深和了解,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已趋于普遍化,合理的中、西药物配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不了解中药的性味和西药的化学成分,会使药效降低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中毒,故中、西药物不能盲目联合应用。处方中青霉素与冰硼散配伍应用,冰硼散中的硼砂能碱化尿液,促进青霉素的排泄,降低有效血药浓度,使其抗菌疗效减弱;维生素B1、B6与大黄合用,因大黄中的鞣质影响前者的吸收,降低其疗效;水杨酸与甘草配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降血糖药与甘草合用,产生药理性拮抗作用,减弱降糖药的疗效;甘草与强心苷类合用,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钾的排泄,诱发强心苷中毒;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类同服,因牛黄解毒片以石膏为基质,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钙,两者易结合为络合物而减少四环素类的吸收,影响其治疗效果。

篇3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对于药师的主要职责描述如下:①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②参与查房和会诊,参与危重病人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④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⑤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⑥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⑦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这从中揭示了临床药师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系。

1 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普遍增强。不但要求有药可用,而且要求用得合理;不但要求治好病,而且要求提高生活质量;人们迫切要求提供安全用药知识与用药指导。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及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处理好赢利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如果医院的治愈指数高,医疗以及药害事故少,病人所承受的经济负担轻,病人就会主动上门求医,从而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合理用药在提高治愈指数、减少药害事故发生、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中有重要作用。

当今医药技术高速发展,药品如此之多,增加的速度又如此之快,不可避免地给合理用药带来困难。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查房、会诊、抢救、病案讨论等,了解某一病种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规律,及时向临床推荐和介绍新药及药物信息,解答医护人员提出的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一些重点病和重点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协助医师调整病人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同时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对药物治疗进行监护和处理。据报道称,国际上因药物损害而致死者已占死亡原因的第5位。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WHO和国内外医药学界都强烈呼吁医师和药师重视合理用药。

2 合理用药的概念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当代药物和疾病治疗的系统知识,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它包括四个环节:正确选药,剂量适当,正确给药方法,合理联合用药。

3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①用错药物,使用未经处方的处方药物,或药物用错对象;②药物剂型、规格或剂量使用不当;③给药途径、给药速率、给药时间和频度错误;④给药周期错误;⑤药物调配错误,如药物浓度配制错误;⑥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如混悬剂用药前未经摇匀等;⑦药物用于已知对该药物过敏的病人;⑧过度使用注射剂,特别是静脉注射制剂;⑨临床联合用药种类过多,或不同商品名的同一药物重复用药。

4 不合理用药或错误用药的原因及其危害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除受医药学发展水平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①医药工作者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经验;②医药工作者之间工作交流不充分,处方医嘱字迹潦草,语言表述不清,使用药物信息传递错误;③少数医生受经济利益驱使,致使处方行为扭曲;④由于病人文化程度的不同,缺乏自我药疗的有关知识,也是造成用药错误的因素。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医药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无效使用,不仅贻误疾病治疗,引发各种药源性损伤,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与蔓延,而且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临床用药错误是指药物在处方、配发和使用过程的失误,这些失误轻则致治疗失败,药物资源浪费,重则引发药物不良事件,造成病人伤残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许多医学事件确由临床选药不当、剂量使用不当、甚至用药对象错误或药物配伍不当等所造成的,而按现有的医药学知识水平,有些临床用药失误是可以防范的,可见,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防范临床用药错误,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用药安全、营造和谐医疗环境的大问题。

5 防范临床不合理及错误用药的措施

应严格执行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医生开处方和药剂师调剂处方时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开处方和调配药品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这对促进我国合理用药水平有重要意义。

我国2005年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明确规定,“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核心内容”,强调医院药事质量管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并开展药物安全性检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

药师应深入临床第一线参与药物治疗,这对病人、医师、护士和国家各方都有益。临床药师的工作岗位是医、药、护的最佳结合点,在临床每一个环节当中,药剂师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药学监护、药物应用评价及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等。

临床药师直接面对病人,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是病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药学角度看,合理用药涉及到血药浓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和药学保健等。从用药方法的选择看,涉及到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从人体本身出发,涉及到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等。这些都是药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药师可在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配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药物在防治疾病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不合理地使用药物,就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药物可以诱致疾病,而药物诱发疾病的后果又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因为药物诱发的疾病均发生在有病的人身上,这不仅增加了病人机体的负担和损害,同时也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即在用药后,出现的某些体征和症状,究竟是原来疾病的发展和加重呢?还是用药后所诱致的新的疾病呢?如果不正确加以鉴别,甚至未加注意而继续用药,将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临床用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值得重视。合理使用药品是防止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80-02

【摘 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用药情况。方法 对174例冠心病病人临床用药进行分析。结果 给药途径及给药次数也对用药结果有影响,据报道,口服心得安1日1次1日3次疗效好;消心痛、心痛定舌下含化,可避免首过效应,药理作用强而迅速。目前,经皮肤吸收新剂型――硝酸脂类护心贴片会给冠心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衰等;目前仍是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治疗药品较多,近年来新药频出,药物间相互配伍是否合理,自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本组从为数不多的病历,对冠心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1月住院冠心病患者174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3岁,其中心率失常84例,占48.3%,心衰46例,占26.4%,心绞痛32例,占18.4%,其他类型12例,占6.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肺气肿等疾病的156例,占89.7%。

1.2 用药情况 使用硝酸脂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中成药的注射剂;其中钙离了拮抗剂使用占50.9%。住院期间使用单味药6例,口服用药2~18种,注射用药最多达12种。

1.3 本组病例年龄在60岁以上占82.7%,但用药中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等甚少,用药类型及剂量几乎与年轻人一样,这样不太合理。由于机体随着年龄增大,体内主要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数量增多,细胞正常生理活性受到损害,导致肝、肾、脑组织功能逐步减退,从而影响了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都受到影响[1]。故对老年病人用药一定要考虑其颁分布容积与年龄增长的线性关系,提示我们应按年龄特点酌情减少剂量[2]。

1.4 联合用药的目的 在于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为达到此目的,临床用药应从单品种、小剂量开始,若控制不佳或效果不明显时,可合并用药:对并发症较多的病人,也应有主次之分,否则不但得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因用药品种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毒副作用[3]。多种药物治疗使药物相互作用机遇增多,且各种药物的组成、剂量固定,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也增高。有资料显示,使用1~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使用6种或6

种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4%。这表明使用一、二种药物治疗疾病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也得到证实,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5 人体药物代谢的差距 这种差距很大,有时差别可达到10~40倍,有些病人对药物作用反应迟缓,代谢慢,血药浓度高,长期给药可致积蓄中毒;部分病人对药物作用表现为高敏性,应用常规剂量即出现毒副作用,故对此类病人应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科学的监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情况,使药物的使用达到最适宜的剂量、最佳的疗效、最小的副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 讨论

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心率失常型和心绞痛型,多以β-受体阻滞剂与硝酸脂类联合作用,几乎成为常规治疗方案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应用中,β-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屡屡发生。如: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现象”;早期心衰病人易诱发严重心力衰竭。无论如何给药,一般剂量就会引起心功能抑制等不良反应。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二药联用或硝酸脂类型配伍使用具有不同特色,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扩张血管作用相加,并可减少钙拮抗剂的副作用,使心率减慢[4];钙拮抗剂与硝酸脂类药物合用,其抗心绞痛使用相加。不难看出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临床使用越来越普遍,对冠心病的治疗不仅限于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还应通过减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同时使心肌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下降,肌凝蛋白、ATP酶活性降低,供给能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随之降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是防治并发症及缩小梗死面积,溶栓疗法可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但在应用时有出血的不良反应,以及低血压和过敏反应,临床应用时应充分重视。目前常用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链激酶,另外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还可作为溶栓疗法的辅助治疗。

给药途径及给药次数也对用药结果有影响,据报道,口服心得安1日1次1日3次疗效好;消心痛、心痛定舌下含化,可避免首过效应,药理作用强而迅速。目前,经皮肤吸收新剂型――硝酸脂类护心贴片会给冠心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式[5]。

参考文献:

[1] 何国新,符婵,戴德战.治疗心肌肥厚药物的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1,10(8):576.

[2] 严宝霞.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作用.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85.

[3] 社金山,血管紧张素转换霉抑制剂的心血管血流保护作用.天津药学,2001,13(1):3.

篇5

关键词:临床用药 监察系统 不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9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28-02

在我国当前的医疗现实环境下,医生用药的规范化和相关评价、监察机制的建立对于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杜绝临床不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建立的临床用药监督、评价体系。它可以通过对用药数据的统计、分析、公示,实现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的追踪监控及前瞻性干预[1]。

1 系统的软硬件结构与运行设计

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采用数据联网分析技术和数据抽取技术,可对临床诊疗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重组,提取出综合数据统计信息,进而准确、快捷地统计出药品使用情况。本系统的软件基础是基于对多维信息进行共享,并对特定类别的联机数据进行甄别和统计分析的联机分析处理软件。它通过对数据的各项观察模式,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和交互性的存取,对信息进行深入统计分析。

这一技术支持各种复杂数据信息的分析统计,并可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快速、灵活的查询处理,最后以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形式将统计分析结果提供给系统使用人员。同时,该系统终端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均可登陆,不用在终端电脑上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具有较好的便捷性[2]。

2 系统对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作用

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主要由不规范用药即时警示、抗生素运用控制和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控制,以及处方药物限种类、限用量控制,住院病历抽检,处方质量评价等几大监控功能组成,分别对处方责任人的不规范用药、抗生素及基本药物的运用、药物剂量控制、处方合理性评估及病历书写质量等情况给予信息化监控。

2.1 药品使用的信息统计与排名。“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可以日、周、月或任意时间段为单位,统计该时间段内医院用药量最大的前几种药物,同时列出使用这些药物量最大的前几名医生或前几大科室,并统计出这些医生所开药品的金额与药占比。据此可对超过控制指标的医生或科室采取通报、提示或警告等措施。

该电子监察系统也可针对临床抗生素使用是否规范,进行特别督查。系统能够充分借助软件对抗生素的智能筛选与用量自动统计的功能,实现对临床医生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及时监控,对不符合抗生素分级使用规范,超量、超限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医生予以提示、质询或警示,督促处方医生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

2.2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有效干预。医院管理人员可借助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的智能化监测功能,对系统提示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给予提示和警告,并通过对危害程度的评价分别给予不同层级的警告,提示管理人员及时介入,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这一功能的运行机制是将该系统无缝嵌入到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使该系统在住院和门诊医师工作站、临床药学工作站上运行,实现临床医嘱的实时监控,并进一步完成合理用药的事前警示、实时记录与事后存档点评。

3 系统对提升住院病历和处方质量的作用

3.1 住院病历质量抽检。医院病历监察人员可通过电子监察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查询条件,对临床医生的病历进行自动化监察,系统可依据查询条件迅速调取患者姓名、住院号、主管医师、所在科室、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数据,同时患者的具体医嘱以及费用明细等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调阅。

3.2 处方质量监控。通过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医院管理者可对门诊病历及医嘱信息进行随机统计、抽查。开启“抽查”页面后,系统将自动显示、汇总该医师的处方记录。页面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处方药物记录,系统可实时对所提取医嘱信息依据《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3]规定的“处方评价表”各项条目进行汇总和分析;二是处方的合理性审查[4]。

3.3 电子监察系统对遏制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作用。“大处方”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医药费,不仅损害了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和医护人员的形象,同时也挫伤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而医药购销领域所有腐败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患者头上。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的开发、运行与推广,无疑将从医院运行机制上提高药品使用监管效率,使医生的用药行为得以规范化、透明化,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自觉性,从根本上减少“大处方”,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难题。同时杜绝或减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遏制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

通过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所有获得授权的单位都可以对临床医生的药品使用行为进行实时在线监督,极大地拓宽了监督面。同时,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还可以实现对异常现象进行及时的提示、警告、质询、纠错和查处。有助于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相关的监察部门对医生用药行为进行的常态化的有效监管[5]。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开通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也是落实“医务公开”的现代化举措。该系统在各级医院的运行,有助于克服医疗卫生部门的保护主义与利益驱动,杜绝或减少医疗职务犯罪,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 黄健.阳光用药网上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2):25-27

[2] 陈飞燕.应用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的体会[J].现代医院,2009,9(10):131-132

[3] 卫生部.处方点评管理规范[Z].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

篇6

1 护士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问题

临床药物种类多,相似药品的标识、包装与命名都非常多,同时医生也不一定全部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处于第一线,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人为因素

1.1.1 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士的药学知识,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新药、特药种类的迅速发展,护理人员对新药知识掌握的不够,医院对用药知识培训力度欠缺。

1.1.2 临床低年资护士慎独意识欠缺,存在用药失误及查对不严、用错药物现象。

1.1.3 临床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治疗疾病、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如违反操作规程,特别是静脉给药配置过程中导致药物变性,失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及效果。

1.2 药物保管过程中的问题 药品的管理不到位,存放条件不规范,如不按说明书要求冷藏或避光,存放药品过多,未及时清理造成药品过期。药品未分类管理,与其他药混放在一起,也存在使用中拿错药的安全隐患。

1.3 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问题

在药物配置过程中许多情况是由护士单独进行的,如果护士没有慎独精神,在抽吸化疗药物时如剩余药液过多,造成患者用药量不足,化疗药物的剂量是严格按照患者体重和身高计算出来的,如果用量不足将影响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有些药物很娇气,比如氟罗沙星只能用葡萄糖注射液配置;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诺佳)与头孢呋辛钠,加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输入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不然会发生浑浊、沉淀、变色等现象。

2 临床用药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

近年来医药科技迅猛发展,涌现许多新药、特药,护士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目前临床的需要,就容易出现用药过程中发生失误,本院护理部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严格加强护士操作前的三查七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杜绝用药差错事故。

2.1 举办药学知识的讲座,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 目前新药、特药的迅速发展,护士原有的药学知识难以满足目前临床的需要,如何来学习和掌握临床相关药物知识不仅是护士日常工作之需要,也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之需要,更是保证患者安全之需要[1]。因此护理部积极与临床药剂科主任联系为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知识的培训,同时建立《药品安全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不断完善药学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2.2 完善药物的保管工作,保证用药安全 严格加强病房内药品的管理,药品要分类管理,定期清理,相同的药物放置在一起,对于易混淆的药物应分开放置;对需要避光保存、冷藏保存的药物,按药物保存期的先后顺序放置,及时使用,及时清理,以免药物因存放不当而过期、失效。毒麻药、贵重药物应专人、专柜、加锁保管,有记录及交班。因此,在安全用药时药品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的种类多,相似相近的也很多,医生也不一定全部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护士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和保护者[2]。护士在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药理作用、使用途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对药物配伍禁忌不清,用法无明确指导的药物应及时参照《最新版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从而使全体护士对药物的配伍禁忌方面有新的认识,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减少毒副作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做好对患者的安全用药教育 在使用新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护士在用药前主动向患者解释各种药物的注意事项,一旦患者感到不适,在输液过程中发现药物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患者会对护士工作表示质疑,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讲解用药常识,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保证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7

李大魁介绍说,近几年,由于一些临床常用药和必备药品短缺而贻误患者抢救、治疗的事件时有发生。北京天坛医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曾于2006年对全国11省市42家医院临床应用药品供应短缺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临床常用药短缺已经不是个别地区或者个别药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短缺的药品中,多数是临床必需的,而更多的是物美价廉的药品,甚至有些是属于常用的抢救用药如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制品、脑膜炎特效药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儿童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用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解毒药如碘解磷定、亚甲兰等。这些药品的短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正常治疗,或使患者经受更多的痛苦。

李大魁指出,改革开放前的药品短缺是资源性和技术性原因(贫穷落后),但目前上市已几十年的老药的短缺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由多头管药、政出多门所致,有些罕见病用药的短缺则是我国没有罕见病药物政策所致。

药品短缺是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以及药品产业政策相互作用造成的,药品价格低、盈利低甚至亏损,流通渠道不畅,缺乏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是其直接原因。比如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急救药品碳酸氢钠针剂、胃药硫酸铝、化疗基础药物环磷酰胺等,这些经典老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再加上几次药品大降价,价格已经非常低廉,很多厂家觉得无利可图,干脆停止生产。对此,李大魁委员说,药品价格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应根据从成本到市场、到临床的综合评估来合理定价。对此,也有其他业内专家建议实行最高零售价限制,强制压低仿制药价格,对药品进行统一定价,将药物的临床价值、创新程度等列入定价因素等措施,以保证药品价格的合理性。李大魁委员认为客观看待中国的药品定价问题,关键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部分必需药品短缺,且持续时间较长,虽提交了几次提案,至今尚未妥善解决,已严重影响了临床应用。临床药品短缺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单靠市场机制难以自行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李大魁建议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应对药品短缺问题:

第一,在政府医药主管部门内设立专门负责药品短缺的行政机构,建立标准工作程序,确实行使职责,管理部门不推诿,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第二,建立公共缺药信息交换平台,汇总各地资料,资源共享。

第三,对短缺药品信息进行评估,包括报告真实性、缺药原因、有无可替代品、涉及的责任方等。

第四,提出协调和干预措施(如定点生产、快速质检放行、定价优惠、税率调整、国家储备、临床指导等),监督生产并核准上市。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呼吸科2009年5月~2010年5月治疗的345例患者完整病例。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所患疾病、出入院时间,所使用的药物名称,用量用法,用药起止时间,更换频率,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

2结果

2·1患者情况:345份病例中,男203例占58·8%,女142例占41·2%。年龄17~88岁,平均年龄(55·3±24·7)岁;住院天数1~51d,平均(29±17)d。

2·2药物使用的一般情况:345份病例中,使用最多的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见表1。本调查中,住院疗程在15~21d的患者最多。其使用疗程见表2,抗菌药物的联用也较为常见,其中最常用的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其次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其联合用药情况见表3。

2·3微生物检查及药敏试验:在用药过程中做了微生物检查及药敏试验,包括细菌的血培养、痰培养和痰涂片检查等190例,送检率为55·1%,见表4。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无论在单用或联合用药中都居首位,这与呼吸内科疾病多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有关。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这些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他如乳酸环丙沙星氧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注射用头孢唑肟和阿奇霉素注射液等的使用频率也位居前10位,是呼吸内科抗感染的主要药物,表明呼吸内科用药基本遵循安全、有效及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

病原菌分布和细菌检出阳性率情况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报道的一致[3]。念珠菌的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时间长短和是否联合使用有密切关系。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及高龄患者多,危重患者比例大,基础疾病的病情重、病程长。多数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此外,对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普及,以及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均使肺部真菌性感染的机会增多[4]。

篇9

【关键词】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28-0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自身健康有了更多关注,临床是否能够合理用药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临床用药涉及医护、药师、护士、患者及社会的方法面面,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本文将研究药师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2年06月~2014年01月我院200例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按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1:49,年龄25~55岁不等,平均(316±24)岁。实验组:男女比例50:50,年龄25~56岁不等,平均(313±23)岁;两组患者均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实验组用药时给予药师干预,对照组不给予药师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定期向各级医师、护理人员开展合理用药培训,视医师级别给予处方权,加强对药师的培训,提高其科学审核门诊处方的能力,加强对临床药物的监督;②设置药师咨询岗位,向患者提供合理咨询服务;③参照《处方管理办法》[2]并结合我院实情制定门诊处方审核标准,每月召开一次回顾性探讨会议,会议内容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实时监控抗生素应用情况,审核处方时,严格按照抗生素应用规定调剂;④监督临床药师参与到院内日常医嘱的审核工作中,若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应及时与责任医师沟通交流,医务科每月公布临床医师对门诊处方的评价结果;⑤ 每周由临床药师对院内用药情况进行总结性评述,定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宣教工作。

13考察指标 统计两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以及不合理用药病例数,做好记录。

14数据处理应用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t检验,以(±s)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实验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分别为(61355±13551)元、(521±201)d、(112±021)种,以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意义(P

22两组不合理用药表现统计两组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适应症不适宜、药物有禁忌症、剂型不适宜、不良互相作用、重复用药,实验组不合理用药表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比较严重,有调查资料显示[3],全球每年近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医院不合理用药多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是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医疗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

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是药师药学综合知识的运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使用时间、应用种类以及不合理用药病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5]指出,临床药学工作者应直接面向患者,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直接运用到药物治疗活动中,参与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经济、有效、安全的药品。临床药师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别医师的不足之处(药学专科知识结构缺陷),也能及时纠正不合理临床用药现象。

药师应正确诊断疾病,熟知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保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间隔及给药途径正确,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临床药师在开展临床药物服务的过程中,不但应具备药学知识、药学技能,还应熟悉相关病种的治疗原则及病理生理指标,此外,还应充分与医师沟通,为医师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药师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安玉英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观察[J] 北方药学,2014,01(01):40-41

[2]叶银梅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06):572-574

[3]石远苹 临床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2,10(04):82-83

篇10

据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因高血压危象来急诊就诊的患者中,1/3是高血压急症。在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约5%可发生高血压急症。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表现包括了血压的急剧升高及靶器官损伤,因此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有头痛、眩晕、烦躁、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视力模糊等。靶器官损害视不同的脏器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据文献资料,高血压急症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脑病16.3%,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4.5%,脑梗死24.5%,急性心衰、肺水肿36.8%,心肌梗死/心绞痛12%,子痫4.5%,主动脉夹层2%。

高血压脑病 脑血流有自动调节阈值,脑血流与血压有关;平均动脉压在60~140 mm Hg,脑血流量可保持恒定,140 mm Hg或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可以导致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可出现脑水肿;临床上除血压严重增高外,可出现神志改变,视水肿。但随着血压的下降,脑部症状可得到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有所恢复。高血压脑病需要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鉴别,如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一过性脑供血不全。这些脑血管疾病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也可参考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急性心衰/肺水肿 高血压急症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肺水肿,尤其见于老年患者和女性,长期高血压病史而治疗又不充分的患者。血压急剧增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可引起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心排血量明显降低,肺静脉压力及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增高,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患者感到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血BNP/NT-proBNP水平升高,胸部影像显示急性肺水肿征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导致心源性休克,死亡率甚高。

主动脉夹层 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与中、外层之间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70%~80%的主动脉夹层由高血压所致,当血压急剧增高时可促发此种病理变化,而成为临床高、危的急症。胸背腹部剧烈或撕裂样疼痛、血压升高,也可出现休克样表现。治疗上除处理主动脉夹层外,快速的降压治疗十分重要。

高血压急症所并发的靶器官损害,根据相应的受累脏器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在此不一一罗列。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这类患者应进入加强监护病房,持续监测血压和尽快应用适当的降压药物。需要在短期内缓解病情,预防靶器官的进行性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

常需静滴降压药物,既能使血压迅速下降至安全水平,又不能过度或过快的降压,以避免出现局部或全身灌注不足(尤其是肾、脑或冠状动脉缺血)。

降压目标 1小时内平均动脉压下降≤25%,以后2~6小时血压降至160/100~110 mm Hg。如果患者能耐受这样的血压水平,临床表现稳定,在以后24~48小时可逐步降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但主动脉夹层应将收缩压迅速降至100 mm Hg左右,前提是患者可耐受。高血压降压速度参考,见表1。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应选择起效迅速、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良反应小,降压过程不影响心率、心输出量、脑血流量。

有些患者也可用口服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可乐定);有些患者不宜紧急迅速降压,如脑卒中,可进行控制性降压,避免短时间内急骤降压,造成血流灌注减少、脑损伤。具体降压措施参考脑血管病的相应指南。

常用的静脉降压药物

硝普钠 血管扩张剂,硝普钠中的亚硝基是它的扩血管基团,可分解为NO引起血管扩张;但NO极不稳定,停止滴注1~2分钟血压即可回升。其优点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降压作用强,降压反应率可高达95%~100%,但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并需注意氰化物中毒。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肌颤、出汗。常用剂量0.25~10 μg/(kg・分)。

尼卡地平 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而扩张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肾小动脉及脑血管。其降压作用快速、明显,起效时间5~10分钟,持续时间1~4小时;用量5~15 mg/小时。它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对急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左室流出道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者禁用;心功能不全、颅内高压或脑水肿也需慎用。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头痛和潮红。

乌拉地尔 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选择性阻断突触后α1受体而扩张血管,对中枢作用是兴奋延髓的5-羟色胺-1A受体,抑制延髓中枢的反馈调节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本药以扩张动脉为主,降低交感活性、降低肺动脉楔压,改善心功能。起效时间15分钟,持续2~8小时;治疗高血压急症时可12.5 mg稀释后静注,15分钟后效果不明显可重复应用,必要时还可加大剂量25 mg静注,待血压降低后以100~400 μg/分的速度静滴。不良反应有恶心、头晕和疲倦。

艾司洛尔 是超短时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作用于β1受体,起效快1~2分钟,持续10~20分钟。先以250~500 μg/ (kg・分)静注,以后以50~100 μg/(kg・分)滴注。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头晕和恶心。但停药后在短时间内可消失。

地尔硫 是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全身血管阻力,而降低血压。用法是5~15 μg/(kg・分)静滴。不良反应有心功能抑制,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

几种高血压急症并发症(靶器官损伤)的处理

高血压脑病 治疗上需降低过高的血压,恢复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但血压不能骤降以免引起脑缺血。高血压脑病的降压时间为2~4小时,将舒张压降至100~110 mm Hg,或降低10~15 mm Hg,以后再进一步下降至正常范围。也有主张在2~3小时内降幅25%,24小时达160/100 mm Hg。所选的药物可用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硝普钠。舒张压降至95~110 mm Hg后可以改为口服药物。高血压脑病经合适的治疗可以恢复。

高血压急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治疗的目标是减轻左室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维持足够通气,消除肺水肿。肺水肿高血压急症需立即降压,数分钟内使血压降低3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10%~15%,再进一步降压治疗。可选用硝普钠等静脉用药,但药物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