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学范文
时间:2023-04-12 10: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远程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外远程医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近40a的历史,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其通信方式多采用卫星通信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ISDN),它们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还采用移动设备进行了远程医疗的研究与应用。国内远程医学技术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发展非常迅速。远程医学技术从单一的电视监控、电话远程会诊逐渐发展为利用卫星通信、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设备等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我军依托卫星通信设备建成了“军队远程医学信息网”,建立了数百个双向站点及近百个移动站点,并将放射、超声、内窥镜、心电图等辅助诊疗信息接入远程医学系统,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远程教学等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地方许多省市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利用卫星、互联网、医疗专用网等通信平台建立了远程医学信息网络。
2远程医学应用模式与实践效果
2.1发挥高级医学专家的作用,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远程医疗会诊是远程医学服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l2l。我院利用卫星网、军事综合网、互联网实现了与部队医院、干休所以及地方医院的联网。截止到2013年6月,我院开展远程会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网站电子病历会诊2558例次,其中指导临床诊治2356例,占92.10%;解决专科疑难问题1854例,占72.48%;有助于提高网点和下级医院医疗水平2174例,占84.99%;及时解决转院治疗235例,占9.19%。由此可见,远程医疗会诊指导基层医院临床诊治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和解决专科疑难水平,为危重疑难病的转院治疗开辟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
2.2积极举办远程教学讲座。扩大优势学科的辐射范围利用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系统,我院进行了临床医师执业技能的远程教学辅导,组织我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等医学专家就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开展远程专题讲座,在传播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扩大了我院的影响。护理部组织不同专业的护理人员参加总部开展的护理新技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起到很大作用。建站以来,共开展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损伤控制性外科”、“脑血管病防治的挑战与策略”、“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个体化危险评估”、“肠内营养护理与进展”等4O个医学、护理专题讲座,46名医学和护理专家远程授课,全军听课站点共256个,听课27940人次,受到听课站点的一致好评。
2.3开展远程医学教育转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目前,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我军卫生工作的特点和特殊需求来设定,提供现场直播、录播、转播、远程学术讨论、课程高速下载、网上浏览等形式的教育培训,对继续医学教育和推广新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我院定期组织医护技人员收看全军远程医学的专题讲座,通过医院的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了远程卫星教育频道,用以转播全军远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录像转存在我院医学信息网上,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收看。我们在医院网站上公布了远程教学安排表,由训练科下发远程教学收看的通知。自2003年9月建立双向卫星站点以来,共转播全军远程专题讲座1176次,39812人次收看了远程讲座,加快了全军医学新技术和新进展在我院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2.4探索远程医疗教学查房模式,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和教学质量远程医疗教学查房是一种新型的查房手段,有别于面对面查房,l:L~n体检和询问病史是通过当地医院的经治医师来完成。我院利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和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的高级专家资源,与211医院开展了肾脏科、普通外科远程教学查房。医学专家对该院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计划,对患者的合理用药、营养支持、手术方案等进行业务指导。为提高远程查房效果,我们精心组织协调,将远程教学查房与讲学、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相结合,认真做好技术保障工作,积极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3】。远程教学查房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技术和应用13趋成熟,能够共享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医学资源配置,使患者享受到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2.5开展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扩大临床手术示教的应用范围利用医院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远程医学中心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信息通过全军远程医学卫星网转播到医院以外的场所,让多地多人同时观摩手术实况,实现手术室内外的音视频交流、手术示教以及远程医疗会诊。我院2011年建立了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系统,具有多通道图像选择、可视对讲、示教过程录制、远程教学等功能,实时传输与交互时图像清晰、语音清楚,且操作简便、管理规范。系统提供了手术教学观摩、专家手术示教、远程手术教学转播、远程医学技能培训、机关领导远程巡查等功能,多次配合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大型会议活动,应用效果较好。机器人远程手术示教系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扩大了手术示教资源数据的应用范围,成为一种医学生手术技能培训的教学资源。
2.6建立远程在线考试平台,开拓医学培训管理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开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系统平台和技术支撑,为医务人员培训带来了管理、技术、配需等模式的变革,有效地解决了医务培训和考试模式覆盖面小、组织难度大、方法单一、效率低下、信息共享程度低等多个瓶颈问题。基于卫星通信网与医院局域网络平台的全军远程医学培训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卫生医疗系统人员培训快速发展的需求,远程医学培训系统考试认证模块主要应用于医护人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在线考试,具有方便快捷、实时同步、情景化等特点。在考试系统中,可以查看考试科目、考试场次、考试人员,网管中心收到考试人员信息后,给每位参考人员分配条形码,参考人员输入条形码及密码后进人在线答题,答完题后保存即可。2012--2013年,我院组织150名感染控制相关人员和野战医疗所成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卫勤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培训通过率为98%。军队远程医学培训管理系统在新时期军队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拓展新技术应用及创新培训模式上意义非凡。
3远程医学发展策略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但距离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3.1规范远程医疗会诊流程,提高远程医疗会诊质量病历资料是远程会诊专家诊断的客观依据,全面采集和安全传输病历信息是保证远程医疗质量的关键I5l,尤其是影像资料,它是会诊专家对疾病作出诊断的重要依据,申请医师准备病历资料要详细、完整、准确,为会诊专家提供可靠有效的患者信息和清晰的影像资料。由于远程医疗系统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家医院规模不同,使用的远程医疗系统不一样,各地区网络传输的信息通道存在差异,造成医疗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共享,实现医疗单位全方位、多元化联网比较困难。受申请方医疗条件和医师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申请医院存在病历资料准备不完整、不准确,远程诊疗信息质量不高,影像资料的图像数字重建处理后图像不清、颜色不正等问题,使得会诊专家无法做出明确的诊断,易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建立远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规范远程医疗会诊流程,建立会诊资料审核与管理制度,统一远程会诊病历形式,完善远程病历资料的采集、传输、归档、保存工作。
3.2完善远程医学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利随着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远程医疗正向着移动性、实时性、多样性方向发展,其法律问题急需立法跟进嘲。远程医疗必须在合理的体制与法律法规保障下运行,才能确保患者安全,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益。目前,我国远程医疗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如远程会诊医师资格的认定、医疗责任的划分、保护患者隐私权、远程医疗的知情同意、远程医疗中不良后果的处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_7J。此外,远程医疗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劳务补偿规定,医疗专家的技术价值没能得到合理的体现,不能有效地调动医疗专家的积极性。相关立法部门及卫生部应尽早出台远程医疗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或部门规章的方式,明确远程医疗服务的概念、流程、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保证我国远程医疗持续稳定地发展。
3.3制定继续教育学分政策,促进远程继续教育持续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是改善医务人员供需矛盾的有效方式,是为国家和医疗机构节约培训费用、时间的创新方法,是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远程继续教育的内容和质量,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管理,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通过严格的考核、认证与学分制度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管理阎。
3.4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远程医疗涉及医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日常维护等方面,需要计算机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人员、医学专家、管理人员等协调配合。目前,大多数医院是由兼职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现行的条件下,国家要对远程医疗进行改革,对远程会诊人员实施定编定岗定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远程医疗业务水平,提高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能力,做好远程医学资料规范化管理,积极研究和解决远程医疗中的各种问题,促进远程医疗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会诊医师医疗道德规范和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诊医师管理和制约机制,确保参与会诊的专家都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医疗人员,保证远程医疗会诊及时、有效、安全。
3.5加强野战化应用研究和训练,提高卫勤支援保障能力我军远程医学系统建设已经多年,在平时、应急和卫勤演练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卫勤支援保障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与探索,在远程医学信息网的基础上,我军研制了由野战会诊车和远程医疗会诊箱组构成的野战机动远程医疗支援系统。今后尚需进一步加强复杂战场环境中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训练,不断完善技术手段,进行设备和软件的升级,逐步形成科学的应急机动远程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在未来野战或抢险救援环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手段,提高伤病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使远程医学支援系统在应急和卫勤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篇2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诊;优势;应用效果;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我国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远程医学(Telemedicine)。远程医学主要包括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疗教育等内容。其中远程医疗会诊构成远程医学最重要的部分,它帮助无数边远山区的人们摆脱疑难重病,及时得到著名医生的诊治,大大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几率。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受广大医生和用户的欢迎。本文围绕目前我国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概述
(一)远程医学会诊简介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主要是指利用远程通信设备和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的一门医学,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等多个环节的医学活动。若是从狭义方面讲,他主要包括远程影像、远程诊断和远程护理等一系列的医疗活动。
远程医疗会诊是远程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如何发挥远程会诊的工作质量和保证远程会诊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通过远程会诊可以利用先进的医生资源展开各种远程医学方面的服务,发挥远程会诊作用从而保证远程会诊工作质量,弥补因地域和经济条件的不足而引起的地域差异,远程会诊的实施对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益处。
(二)我国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医疗技术手段发展极为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些大型的专家,技术和设备大多都来自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一些发达的医院也大多集中在城镇,全方位的解决我国广大人们病痛的痛苦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多年来共同的夙愿。如何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和缩小城镇医疗水平的差距是我国从医人员多年以来实践和探讨的共同课题。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重视远程医学的应用并投入医学领域的实践,但是在1995年以后.全国的省市才在国家卫生部门指导下建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此以后才正式的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极大的发挥大医院的优势,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因此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三)我国发展远程医学会诊的必要性
在我国发展远程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情况下我国的医疗发展极不均衡,加上我国幅源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医疗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好的医疗水平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疑难、重危病人往往得不到专家的及时会诊,加上差旅费,交通费等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加上路途上耽误时间和颠簸更是增加了病人和家属身心的痛苦,增大了治疗的困难程度和及时性。远程医疗的发展却可以轻松解决这样的难题。
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给边远地区的病人架起了通向生命的桥梁。通过远程会诊病人既避免路途上的颠簸之苦。同时还可以享受国家一流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医疗收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也给下级医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为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更大的方便,因此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和影响因素
(一)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
其一,通过远程医学会诊可以快速安全的实现不同区域的治疗和免疫,对疫情区人民实施及时监控,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会诊。对疫情的控制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二,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解决了大部分疑难重症患者到大医院治疗的机会,提高了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不但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为大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三,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加了经济效益
运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留着患者,更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医疗成本,节省医院人才的进修费用和设备的投资费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的治疗,解决了当地病人的疑难杂症,大大减轻了病人因差旅、食宿而造成的费用。
其四,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增加医院的知名度
远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对患者进行会诊,亦能提升医生的知名度,同时对于城乡医院的信誉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亦有益处。在远程会诊中,专家不必亲身到场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也可以免费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培训,这又大大的提高了远程会诊的教育功能,增加了各个医院医疗技术的相互交流,为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一,专业人才的缺乏
远程会诊是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跨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懂得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队伍只要在研究所里才能找得到,而研究所优秀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去医院工作,这样势必会阻碍远程会诊的发展,加上远程会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家对远程会诊的规范还不够,大多数的医院都有兼职的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感,在现行的条件下,国家一定要及时的对远程控制进行改革和促进,对远程会诊人员实施定编定岗定员,只有如此才能促进远程会诊的发展。
其二,思想观念的落后
远程会诊虽然有其先进的优点,但是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它还不能为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甚至有的医生墨守陈规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有些医生则怕出现医疗事故也尽量避免远程会诊,总之上述原因都会影响我国远程会诊优越性的发挥。
其三,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
我国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成为制约我国远程治疗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医师对计算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匮乏的计算机水平直接给远程医疗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获得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
三、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对策
(一)政策支持,全面保障
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远程医疗的发展和规范,给远程医疗提供政策和经济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够从人力,物力上给远程医疗以足够保障,使从事远程医疗的人能够稳定安心的从事此行业,踏实工作,只有从领导层面上重视远程医疗,才能够保障远程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宣传,拓展应用
对远程医疗的大力应用应加大宣传,让人民从思想上改变对远程医疗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配合远程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领导也该加强远程医疗工作人员你的培训,上下宣传,齐心协力开辟远程医疗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的作用为百姓服务。
(三)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应主义规范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明确远程医疗的责任,尽早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严密组织会诊专家队伍
远程会诊队伍发展需要一批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共同支持。因此,选择专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精挑细选出一批符合我国远程医疗发展需求的专家队伍,对于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医院应坚持组织稳定的远程医疗专家队伍,以确保医院医疗的会诊质量和会诊效果,同时根据病人情况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做好会诊资料管理工作
会诊资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病状况,对病历资料质量的保存可以大大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病历资料质量越齐全准确,就越能够反映病人的真实生病情况;反之病历情况不好则会降低远程治疗效果,因此将病历数据打包传输,做到资料共享,对病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远程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远程医疗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们选拔医疗业务工作人员的同时,要不断的对远程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注意选拨一些熟悉远程医疗工作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够顺利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
四、结束语
步入21世纪以来,远程医学会诊因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及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始终从学科高度,将其作为医院新发展点,通过远程医学会诊综合运用各种医学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需要突破许多难题,努力实现新型数字化医疗检测设备方面的自主创新。此外,政府方面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促进我国远程医疗事业发展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宏,薛志刚,蒋东辉.浅谈我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医院管理.2008(11)
[2]肖静,邱力军,漆家学,石德光.无线网络环境下实施基于HIS的数字化野战医疗所[J].医疗卫生装备.2008(05)
篇3
基础医学不仅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等。上述主干课程每门课都有实验实训内容,一般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对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都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也对实验实训课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实训课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其毕业生在理论上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毕业生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在岗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护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们中有的已经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医院升级和个人技术职务升级的需要。同时,经过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指导下级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规范自己和下级的护理操作。鉴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个别的”、“自主的”到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有的工作繁忙,还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在时间上的确存在困难,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实验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器材。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较多,实验实训内容也相对较多,购置繁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所需资金太大,一般讲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三是远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老师。现有的状况是,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专家教授所占比例较大,其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因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数量受编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们说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实验实训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措施,研讨适应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Vir-ginia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够提供给实验者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操作、技术交流的平台,具有灵活、安全、低成本等特点[1]。在国内,目前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有起步,少数高校在有的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的虚拟汽车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的虚拟工程测试实验室。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已有了长足发展,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BL虚拟化学实验室,就很有代表性。这就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并有了可借鉴的样板。对于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运用Internet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趋势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2.升级改造现有校园网络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2.1升级改造校园网络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是在院校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服务器高并发处理能力,TPMC至少75000,而且要具备高稳定性,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同时做到高容错能力,如多机群集,单机故障无缝切换到其它群集节点,并具备强扩展性,如CPU数量扩充、内存容量扩充、硬盘容量扩充,以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数据库采用双机集群方式,应用数据库采用双机软件集群和负载均衡,以避免因硬件和软件原因所造成的事故,也可以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等技术,以保护数据核心库。
2.2系统设计框架
基础医学本科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采用三层体系架构,核心应用系统架构采用JAVA+Oralce10gRAC,以JAVA为开发语言,利用IBM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6中间件的群集和Oracle10gRAC数据库群集,以确保应用系统的高性能和高扩展性;客户端用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读取数据,再返回给客户端,从而避免了后台数据库的危险,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确保各子系统的独立性,使系统具有灵活的结构、良好的扩展性和很强的适用性,一般是运用Jsp、Servlet、EJB等开发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的[2]。
2.3建立平台管理系统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系统[3]。原则上可设四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同时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分配相应的权限;基本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所能提供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基本信息、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实验实训教师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验实训项目管理,虚拟实验实训软件上传、实验实训资料的管理等,该模块内容较多,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实验实训学生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注册管理、学生课程管理、学生实验实训管理,该模块内容也较多,也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3.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内容上要精化优化实现资源共享
篇4
关键词:远程放射学;基层医院;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讯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由于基层医院发展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影像学诊断设备,或设备先进性不足,以及临床影像学诊断医生经验不足,对于疑难病症难以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而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远程放射会诊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和重现,以实现远距离的图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的对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本研究探讨了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以为基层医院疑难病症的诊断提高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在影像科室安装Mini-PACS系统,并建立数字化资料库,然后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建立远程放射工作站,接入Internet网。
1.2 方法:医院成功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后,与本地区某大型医院进行合作,将基层医院作为会诊的请求方,大型医院作为会诊的服务方[2]。对基层医院无法明确做出诊断的患者进行会诊;会诊时,首先由基层医院向会诊服务方进行呼叫,当会诊服务方的服务器接到会诊方的请求时自动进行连接;开始接收请求方发来的患者影像学图像及会诊资料,并存储会诊信息到本地。资料传送完毕后,断开与请求方的连接,同时服务方根据收到的会诊资料和患者图像,开始会诊。在会诊过程中,双方通过双向音、视频以及实时互动的电子教鞭,对双方屏幕显示的图像进行勾画、调节、图像测量等非常逼真的手段进行会诊,最后由会诊服务方填写会诊图文报告并发回给会诊请求方[3]。
同时对远程放射学会诊的病人资料进行专家会诊(其专家与远程放射学会诊专家为同一批人),远程放射学会诊与专家现场会诊的符合率及疾病的诊断率[4]。
2 结果
本研究共计测试20次,共测试患者资料33例,其中32例远程放射系统的测试诊断结果与专家现场会诊的诊断结果一致,两者符合率为96.97%;其中正确诊断30例,诊断准确率为90.91%;其中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慢性疾病较多,病情较为复杂以及基层医院影响技术的不足等而使得未能及时做出诊断,但其与专家现场会诊结果一致;但1例患者因病情极为复杂,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图像等未能做出有效诊断,但经与其他医院专家共同会诊后均给予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经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测试过程中医院间远程放射系统通过ADSL传送10幅MR图像(未压缩)仅需1.5 min左右。且通过双向语音、视频进行交流会诊以及双方屏幕实时互动的效果,与专家来现场会诊的效果基本一致,相似性为96.97%;因而,说远程放射系统完全可以满足专家现场会诊诊断的需要。
3 讨论
远程会诊(teleconsultation)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和高端设备为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服务[5]。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远程会诊是利用大众宽带传输网络,实现两地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可视对话交流;使医生在千里之外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异地诊视,查阅病史资料、分析化验、病理结果,进行X胸片、CT片、核磁共振以及其它影像图像的分析会诊;使患者在一地就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得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医疗机构专家和医生的诊治,提高疑难病症患者的诊断率,大大节省患者因疾病的治疗而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简称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是一套能使医院高效获取、传输、储存医学影像资料的现代化医学信息系统[6]。其可以把影像学图像和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处理,得出影响学图像完整的数据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PACS与远程放射系统密不可分,是实现远程会诊、保证会诊质量的前提。
综上所述,远程放射学系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确诊率,提升了本医院的影响力,确保了医院的良好形象。同时,经与专家通过视频及语言交流进行病例会诊讨论,我院影响学诊断医生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且每一次经远程放射系统会诊的过程,都是临床医生间的学习的过程,其可以促进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基于PACS的远程会诊方式具有方便性和快捷性,临床操作简便,专家探讨更接近真实,与过去简单的视频会议会诊模式相比,远程会诊方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远程放射系统可以完全弥补基层医院因缺乏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而限制医疗水平的问题,并在影像教学和远程会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祺琪.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336-339
[2] 鲍永华,周敏,许顺良.PACS的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0):64-65
[3] 许统德,李冬睿.基于IM的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科技信息,2009,03(12):1206-1207
[4] Ohki M,Tsuru M,Yamada T,A remote conference system forimage diagnosis on the world-wide web[J].AJR,20087,169:627-629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0-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10ZC102)
作者简介: 杨颖(1980-),女,硕士,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NAT-PT。
0引言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学院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供基础。根据调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虚拟手术到远程医疗,计算机在医学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用人单位不断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在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 (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 (蓝皮书),明确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目标。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加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最终形成与自己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较快,各类软、硬件设施及系统等计算机设备淘汰率较高,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1]。
1.1学生方面
对计算机课程认识出现偏差,存在疲于应付、纪律松弛等问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觉得它远远不如专业课重要, 认为其可学可不学, 但迫于学分的压力, 一般选择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对课程的关注和认真程度不足,由此产生纪律松弛、疲于应付等现象。另外,在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都是 “办公自动化”或者“VF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知识在家庭或者中小学的普及,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这样就无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
1.2教学方面
大多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发展相结合;同时很多内容侧重点也在理论方面,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不多。许多教师或者高校往往采用较为过时的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等,因此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加之有的教师也认为计算机课程不是正业,没有上专业课认真,积极性不高,精力上更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投入, 方法上也比较刻板,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
1.3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理论环节,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将大量的计算机操作纸面化,这种做法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产生误区甚至厌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管理方面
在高校,规范、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大多数的课程内容设置都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导致计算机课程缺乏指导、检查缺乏力度、教学缺乏激励,对学习的效果评估和检测仅仅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展计算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进行扩充,形成适合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开展各项工作。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OS、0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基础应用等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因而,必须整体优化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课程培养方案,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年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研究、课程体系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制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规范框架。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加强C、C++、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力度,特别是Matlab,因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数据存储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开设与医学设备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开设,如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 MAX、多媒体应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4]。
2.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考试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讲课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通过分层教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又如采用幻灯片、Flash课件等形式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结合示范教学法,以实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技术后的集中实践环节,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为载体,实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成果、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建立师生沟通机制,通过网站论坛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另外,改革传统的考试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比如Flash等应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作品来进行考核;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通过机考达到考核的目的;而对于数据库技术,则需要理论课考试和提交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考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知识,使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5]。
2.3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提高学术修养。因此,计算机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渗透到医学教学之中。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掌握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6]。使用的教学方案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7]。
总之,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应明确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坚持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学人才优质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魏星.魏海新.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广西教育,2009(7).
[2]周容.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田红彩.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2(10).
[4]朴学天.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周刊,2009(19).
[5]余金勇.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2(10).
[6]李海成.浅析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与计算机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9).
[7]张瑞.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8]许薇,郑倩.新教师上好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认识与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3).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理学;基础类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改革
随着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工作逐渐进入攻坚阶段。按照高职医学院校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悬壶济世的情怀、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养培育上来。在这一教育改革目标的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评价改革工作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同时高职医学专业受传统教育以及传统医学学科人才培育思想的影响较大,当前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的基础类课程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无论评价取向、评价机制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均已无法跟上高职医学院校的整体改革进度,导致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改革工作与课程评价改革工作严重脱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以《生理学》课程为例,对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从评价方法、评价理念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1.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主要指的是生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具有内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等特征。由于高职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在长期传统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模式下,极容易出现学习兴趣匮乏、学习热情受阻最终导致学习成果不佳、考试不及格等问题。随着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这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却始终未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传统的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无法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提供充分的支持,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及优化,从而达到与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整体改革相匹配的目标。
2.课程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评价理念视角高职院校医学的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不仅需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校的各阶段考试,更为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更加严格和残酷的用人单位筛选。高职教育本身是一种偏向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即便是《生理学》这种极为典型的基础类课程,高职医学教育理应在教学评价方面与一般的本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差异性,尽可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本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沿用了某些本科院校的相关或类似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度关心学生的考证问题,进而将传统的知识评价列为所有考评内容的首位,对于技能考评以及能够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类课程如《生理学》等重视程度不同。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高职医学专业评价理念存在“重考证、轻基础”的思维偏差。(2)评价方法视角笔者通过对我国多所高职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的调研发现:首先,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的方法极为单一,往往只是按照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用以量化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且往往实验成绩这一项所占的比例极低,仍然存在一定的轻实践、重知识倾向;其次,考试内容仍然多以教师课堂授课中所规划的关键知识点以及考试关键点为主,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记忆能力以及临近考试时的突击学习能力;再次,考试的内容也多以理论问答为主,对实际动手与操作方面的考核略显不足,考卷中的题目多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等,综合性命题以及开放性命题较为缺乏;最后,在一般高职医学院校的《生理学》课程中,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既不利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医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3)考评主体视角从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的主体视角来看,大多数院校在对某一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果进行考评时,仍主要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及格率等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一方面,学生的考评环节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偏差。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进行考评时,过多地依赖最终的考试环节,即便某些院校在制定考评策略时将平时考勤和实验成绩纳入了考评体系,但往往也存在权重系数设置不合理以及评价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在对学生日常考勤表现进行评分时,教师极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采用“睁一只眼闭[摘要]基础类课程是高职阶段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对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至关一只眼”的态度,最终学生成绩的好坏仍主要依赖文字性的考试结果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态度,不仅极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临近考试突击学习等现象,而且学生在一门课程考试结束达到合格以后,往往就停止了对这一课程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考评始终缺乏一种科学合理、推广性强的模式和体系,无法更为全面地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任课教师也无法根据更为透明、全面的学生评价结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或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的策略
1.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改革教学评价理念
高职医学院校对学生开展考评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或学习成果的检验,其更为深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履行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考评理念的视角入手,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通过毕业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为目标的评价思路,不断强化基础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价值,以“评价—总结—改善”为最基本的教学评价思路,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不断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学技能。
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高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展开,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以这三方面为主要抓手。首先,根据各高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改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使之对学生知识的考评更加科学、真实、合理。传统的医学专业如临床、口腔、药学等课程评价方式多是按照平时成绩30%、实验10%、期末试卷60%的比例开展,期末试卷成绩的占比略高。在对其进行改革以后,尽量将期末试卷考试在综合评价中的占比降低至50%以内,最好以保持在40%为最佳,为下文“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提升奠定基础。在考试考卷的侧重点方面,应尽量降低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性考试,增大主观题的比例,增强对学生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评。例如,“名词解释”这一传统考试单元完全可以用案例讨论题代替,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某一或某些名词进行更加开放性的讨论,显然比单纯解释某一名词更具实际意义。其次,以培养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能力本位”的思路,利用VR等虚拟技术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以《生理学》课程为例,《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等方面。除绪论中的内容可以不进行具体的课堂考评以外,其余的课程均应在该一阶段教学目标完成以后开展课堂教学测验和实验等过程性教学评价。例如,对于“消化与吸收”这一章的内容而言,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安排具体实验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时,容易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丧失了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和信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VR等现代虚拟技术,模拟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这一动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从而充分降低因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带来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上文“终结性评价”方法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可以使课堂表现、随堂测试以及实验成绩三方面的评分占最终综合评价的20%左右,大幅提升“过程性教学评价”的综合占比。但具体每一章节中安排多少实验内容以及考评的具体权重多少,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制定。最后,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要走向医院岗位,其责任之重大、工作之繁重,远不是一般专业所能相比。在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该类院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提升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深刻明白自己所学内容对于人民和社会的价值,并以此为目标强化自我监督,使传统的教师与学校被动性的教学评价向学生主动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转变。
3.构建教师、学生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主体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评价方法、评价理念以及评价主体方面均较为单一、片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仅通过改善评价思路、完善评价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改善当前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评价现状。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将自己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中,以得到科学、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为抓手,对教师、学校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内容体系等进行优化,持续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改善高职医学院校所有相关专业如临床、口腔、检验、康复、护理、药学等的教学水平。结语考评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在于该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学校及教师对考评机制的支持力度和信赖程度,同样是决定其能否充分发挥支持效应和反馈效应的关键。不过,某一院校或专业能否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落到实处并不在本文的具体论述范围内,因此不再进行过于详实的讨论。
参考文献:
[1]严灿,吴丽丽,刘凌云.《中医基础理论》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4):15-18.
[2]杨雅骊,冷峰,方伟,等.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皮肤性病学的重构和完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6):18-20.
[3]宋小青,董明纲,魏会平,等.医学ESP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98-100.
[4]曹雪明,徐玉萍,贺志成,等.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1):1374-1375.
篇7
一、复试方案和程序
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统筹考虑浙江省疫情形势、应急响应级别、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复试工作要求,经综合研判,我校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复试平台选用“学信网研究生招生远程面试系统”(操作手册见链接bm.chsi.com.cn/ycms/kssysm/ ,考生端客服电话:010-67410388。备用平台选用钉钉(DingTalk)平台,考生要提前下载安装平台APP并熟练操作。注册钉钉账号时必须用报考研究生时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写的手机号注册,进行实名认证。
请考生提前准备好远程复试所需的硬件设备,复试前按通知要求进行安装调试并配合学院对接试用,保证复试正常进行。
1. 用于面试的设备:1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或1部手机(考前安装并登陆学信网APP)或pad等平板设备(需带有摄像头、麦克风功能)。
2.网络良好能满足复试要求,需保障有线宽带网、WIFI、4G网络等两种网络条件,确保设备电量充足,手机请设置“免干扰模式”,关闭移动设备通话、录屏、外放音乐、闹钟等可能影响面试的应用程序。
3.复试时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远程面试系统,携带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候考;摄像头对准考生本人,距离约1米,不得遮挡面部、耳朵等部位,不得戴帽子、墨镜、口罩等,不得离开摄像范围,不得中途离场;保持坐姿端正,双手和头部完全呈现在复试专家可见画面中;复试房间需灯光明亮,安静,不逆光,可视范围内不能有任何复试相关资料。
4.复试过程中,如遇网络或信号等原因造成的通信效果不佳或中断等故障时,考生应保持电话(报名时研招网预留电话)通畅,按应急指令完成复试。
二、复试内容
复试为面试,总分100分。复试成绩比例:英语听力10%、英语口语及专业外语10%、专业知识能力60%、综合素质能力20%。面试时间每位考生一般不少于20分钟。
外语听力以考查考生理解真实性外语表达内容为宗旨,外语口语以考查考生实用外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外语听力与口语的考试由复试小组成员现场用外语提问,学生用外语回答,复试小组根据考生回答内容进行打分。
综合面试主要包括:
A、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对考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C、考生诚信度。将诚信考核作为专项环节纳入复试工作,强化对考生诚信的要求。对上一年作弊考生,要严格按照规定不予复试和录取。
面试考核指标包括教育背景(本人学习情况)、科研经历、思想状况、对原来所从事学科前沿的了解和对报考研究方向前沿的了解程度、思维的敏锐性、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术思想、相关实验技能、总体评价等内容。复试小组成员对每位考生进行现场提问,每位复试小组成员独立评分,平均分即为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同时应考核考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录取。
面试开始前应检查考生的复试通知书、身份证等相关材料是否一致,是否进行过资格审查,未经资格审查者不得参加复试,杜绝冒名顶替。面试情况要有详细记录以备查。
复试全过程录像备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的工作原则。
淘汰考生是本专业复试总成绩不及格的考生或是本专业总成绩最低的考生。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初试成绩/5×65%+ 复试总成绩×35% ,创新性成果(省部级成果并为第一负责人)的考生另加 5 分。如果总成绩一样,按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的顺序排名。
学院招生导师需签订招生责任书,承担助研津贴100/月·人。
学院复试领导小组要对本学院的复试结果负责。
三、复试日程:
2021年4月6日8:30-15:30,面试。
篇8
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大多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网上学习资源种类繁多,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却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缺失了教学过程,淡化了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网络学习中的学生因缺少了教师的现场引导,缺失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挫折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准确选取学习资源,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注重运用教学艺术消除网上教学环境的疏离感与隔阂感,在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为远程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为远程学习者创设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笔者多年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教学,教学中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教、学、测评进行了一体化教学设计。下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indowsXP模块的教、学、测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见P15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教、学、测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活动和过程的设计,每周的课程学习中都有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地达到教学目标;注重分工的设计,明确地划分了教师和学生的相应任务,这种分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任务,避免了相互依赖;注重过程评价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采用CAI光盘的WindowsXP模块学习效果测试系统,学生可以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
网上教学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远程教学的成败,在远程教学中要科学设计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1.网络资源的有效性设计。网上教学资源能否体现它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每个课程责任教师在设计网上教学资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为例说明加强资源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专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终结考试完全是无纸化上机操作。中央电大开发有相关的网络课程,能满足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历年来学生的上机考试通过率比较低,学生自学难度较大。为了加强资源的教学有效性,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第一,将中央电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到省电大在线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教学辅导内容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第三,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运用屏幕录像技术直观演示考试模拟题的操作过程。由于在网络资源的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所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受到学生的好评,尤其是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点击率非常高,加强了实践教学,大面积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全省各教学点学员都能从中收益。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设计。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教学资源只能单向而被动地传播教学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形式是文本,而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要立足于整个课程,深入研究课程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融入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主动地进行选择资源,尤其对哪些实践性强的操作类课,在资源的设计中,应重视模拟操作和仿真实验课件的开发。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课程是山西电大开放专科的一门通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应用的课程,考试为100%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实训任务占50%。远程学习者自学难度较大,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训任务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完成的实训作业多数不合格,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训教学。为此,我设计制作了具有模拟操作功能的实训教学课件资源,用屏幕录像、配音解说、实例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演示、可模拟操作的实践环境,实现体验式教学。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课件既做教具,又做学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分散在各地的开放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三、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教学艺术
篇9
1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不足在以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下,教学为了面向就业市场,必须减少专业课的课时数,来增加基础课学时数。内蒙古大学高职最新教学大纲将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践)教学三部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为48学时,其中实验课12学时,占总学时的25%,通常每个实验必须在2~4个课时完成,因此只能安排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或课本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无法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未能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环节是在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内蒙古大学在夏季学期集中安排7d(32学时)的时间进行实训,但由于学时数和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育种途径和整个育种过程。1.2实训条件和实验经费不足园艺植物育种学涉及植物育苗、培育、繁殖、生产技术指导等多方面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依靠大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内蒙古大学该课程的实验及实习基地仍处于一种调研拟建的状态,这使得种植观察实验都无法进行。实验室条件简单,实验安排只能因陋就简,以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为主,如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花粉生活力测定实验等;需要较高级实验仪器的实验,如DNA亲缘关系鉴定、同工酶电泳检测种子纯度技术等均不能正常开展。园艺植物育种学实训教学,部分在实验室进行的,更多的是在田间进行。由于实训经费有限,加之学生人数较多,实训既无法租地进行,也不能到园艺技术先进的区外参观实习。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该课程教育教学的发展。
2园艺植物育种学实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内蒙古大学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园艺专业园艺植物育种学实训教学的措施。2.1改变实习方式,加强实训效果在园艺专业教学大纲中,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实习是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利用夏季学期7d的时间集中进行,无法顾及到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将集中的实训,分散安排在整个学期,由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既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来补充实训课教学时数的不足,又增加了该课程的开放性和有效性。教师授课过程中强化育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观念,并注重融入交叉学科知识及本学科发展前沿。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根据植物生长季节,结合科研课题,由任课教师列出若干实训题目,每个题目由一组学生完成,每组2~5人,经由学生讨论后自主选择。学生组成小组、选定实训题目后,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初步了解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对于拟研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开花习性等知识进行详细了解,进而制定出适宜的实验方案。由于这种介于基础教学实验和实际科研实验之间对园艺植物育种全过程进行训练的教学实习方式,比以往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更接近实际的生产科研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实训过程中,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田间和实验室操作、信息采集、数据记录等工作,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撰写实习报告,不仅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更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优化实训内容,提高专业兴趣由于教学时数较少,实验课内容尽量安排不需要连续观察的项目,如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花器结构观察、蔬菜食用品质鉴定(含糖量、含酸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而将需要连续观察的项目安排在实训中,2012~2013年的实训集中安排了花粉活力鉴定、柱头可授性鉴定、室内储藏花粉寿命检验、授粉方式确定、有性杂交技术及杂交后管理、花粉管法导入植物总DNA等实验。实训场所及所用植物主要由兄弟院系和友好实习基地单位或教师的科研课题提供。花粉活力鉴定、柱头可授性鉴定、室内储藏花粉寿命检验等实验根据植物自身特点,在观察花器结构和开花特征的基础上,一般选开花前2d、开花前1d、开花当天、开花后1d、开花后2d的蕾或花做鉴定,鉴定出活力或可授性强的开花时期后,再进一步分时间点鉴定,如青椒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最强,开花当天的花粉和柱头可于8∶00、10∶00、12∶00、14∶00、16∶00、18∶00六个时间点鉴定其活力,以准确确定最佳授粉时间;同时选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花粉活力鉴定时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亚甲基蓝染色法、蔗糖琼脂培养法,以便筛选出最适宜的鉴定方法,同时各种方法相互印证,为有性杂交建立充分的科学依据。实训有性杂交技术的小组从实验设计到播种、育苗、定植、杂交母株及用花的选择、采粉、去雄、授粉、标记、登记、采种以及数据整理,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手完成,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育种周期后,可以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育种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性杂交技术是该门课程必须掌握的要点,实训要进行杂交技术训练,操作后调查杂交结实率,分析总结影响结实率的原因。由于各组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避免学生在实验的准备、操作、观察以及结果分析等过程中机械、被动地照搬或抄袭他人的现象,基本解决了学生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为避免学生仅注重组内的实训内容,而忽略需掌握内容的相关性、连续性,在具体实验操作之前,带实训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集中讲解实验流程、步骤要点、注意事项,使学生了解其它组的实训内容,更全面地掌握实训知识;在实训过程中举行1~2次交流会,以组为单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讨论,便于组间相互了解不同的研究课题及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建议解决的方案,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索欲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3组织参观教学,扩大知识视野参观实习对于巩固专业基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专业兴趣、就职选择意义重大。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在我国旱区的山地、草原和荒漠生长的“蒙草”,其具有三节(节水、节能、节地)、三耐(耐旱、耐寒、耐盐碱)、两低(低碳、低成本)、一高(高存活率)的特征,再经过长期引种、驯化可使其抗逆特性更加凸显,更广泛地运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恢复和城市园林绿化中。其下所属的蒙草抗旱植物研究院,建有近1.33万hm2苗木生产基地,拥有德国景天、石竹、紫花地丁、马莲和千屈菜等常规品种,同时还研发了蒙草抗旱特色品种,包括二色补血草、地榆、蓝亚麻、少女石竹、蓍草、桔梗、野罂粟、蜀葵、委陵菜、地黄鸭葱、野韭等地被类及柽柳、蒙古扁桃、蒙古犹、沙地柏和沙冬青等灌木类苗木品种[4]。组织学生参观蒙草抗旱植物研究院,对种质资源进行观察和记载,并通过专家讲解,使学生集中、直观、生动地掌握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组织培养等的生产流程和园林绿化植物销售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前市场所需的种类、品种和类型以及育种目标的时效性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参观使学生对该企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切身感受,部分学生选择在所参观的企业做毕业实习或就业,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与平台。由于受学校实习基地和实验材料限制,全面进行杂种优势制种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参观内蒙古农业科学研究院可见大量的青椒、胡萝卜亲本及其组合,观察到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两用系亲本植株的花器结构特征,并通过主持课题的育种专家讲解,使学生了解选育过程及其在杂种优势制种中的应用,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且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2.4完善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意识内蒙古大学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实训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计1学分。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实训的目的,将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操作过程、实验结果三部分综合起来打分,全面评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实训效果。平时认真管理,使学生的操作过程规范,得出的实验结果真实可靠,具有可评价性及科学性。同时在课程结业考试时,结合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要点与课程实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将多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解答,增加分析题的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基础薄弱、应付考试等现象。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训方式、结构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踏实肯干的作风,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素质和合作精神,为将来的工作或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淑英 李美莲 单位: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篇10
【论文摘 要】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转变为学习资源。通过对二者的概念渊源以及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引下建设的学习资源,较传统的教学资源更能够适应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资源的粒度、学习者的参与度、资源的便捷度以及资源的交互性等问题。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施加教育影响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在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转变为学习资源。肯綮所在,关乎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
一、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溯源
教学资源(Teaching Resource)的概念根植于教育技术的媒体观。所谓教学资源一般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可利用的素材和条件,通常不仅包括文字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还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听教育方兴未艾,新媒体种类不断涌现,媒体应用日益广泛,至70年代,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中介要素。鉴于此,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首次提出了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的概念。
按照资源的完备与适用程度,学习资源又可分为设计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所谓设计资源,是指以教育教学为目的,专门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而可利用资源,是指那些本来并非为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但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教育利用价值,因而用于教学服务的资源,如软件工具、音像资料以及多种多样的网上信息资源等。无论是设计资源还是可利用资源,都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教育形式。今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过去沿袭的服务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要求。 由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应当有所更替,即由服务于教育教学转向为以自学导学为目的。实践中,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建设,正经历着从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转变。这种资源建设的流变,正是开放大学在成立伊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此,广义的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诸多要素。要把握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脉络,必须梳理它们的辩证关联。
二、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辩证关联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在资源信息载体上具有共同性。比如,文字材料、录像带、录音带、多媒体课件等载体形式,既可以为教师教学所用,构成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习者学习服务,成为学习资源。这些信息载体在当今远程教育中,制作的方式方法更倾向于依赖网络技术。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除了载体上的共同性之外,其服务教学的共同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过多地主导教与学的过程;在今天的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学是主,教师的教是辅,也就是说,教与学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因此,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重心也理所当然地需要进行调整与变化,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应各有侧重,侧重点的倾向性即为两者的差异所在,即:一方面,二者的直接服务主体有所不同。教学资源是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实现教学目的是它的最终目标;学习资源是直接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设计上,教学资源体现的主要是教学特色,学习资源体现的是自学助学特色。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加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通过设计完整的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资源建设的重点考虑因素
教师作为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从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避免将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教学资源。为此,在资源设计与建设时,应特别对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1. 资源的粒度
学习资源的粒度是对学习资源的大小、尺度以及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标准化描述。学习资源的粒度决定了学习资源的重用频率与效率、制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资源传输、交换与共享的便利性。
粒度过大的资源信息量大,重用效率高,但资源的重用频率较低,资源开发人员的工作负担往往较重;粒度过小的资源虽然重用频率高,便于传输与共享,但相对信息量小,重用效率低下。因此,大、小粒度的优缺点客观且明显。
以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为例,如果流媒体课件时间过长,未必便于学习者在工作之余全部观看学习;反之,时间较短的流媒体课件,以其针对性较强,知识模块化、案例化、专题化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习者。
再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为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要求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学习者经常浏览。网络课程可以说是小分子组成的大颗粒。粒度大小应当取决于学习内容的规模。因此,有必要视具体情况分别选取大粒度、中粒度和小粒度的资源,以发挥各种粒度形式资源的最大优势。
基于对学习资源的粒度权衡,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4月举办的开放教育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便尝试选择了中小粒度的资源。过去,教师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往往是一节课堂教学时间,这次参赛的教师突破了这一传统,将过去的40分钟录制时间改为15~20分钟,每一段视频力争讲清、讲透、讲好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案例,力争做到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国内相关的尝试,还包括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视频辅导“颗粒化”试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学习者的参与度
首先,“现有的绝大部分资源是由专家或教师建设并提供的,没有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资源,缺乏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创新环境”[1]。毕竟,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而建设,学习资源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意见,让学习者参与选择、评价、表达意见,这样才能够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仅仅由教师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个人兴趣而制作产生。
其次,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学习者的参与,“学习者的理解将会限制在教师提供的框架范围内,阻碍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习者参与学习资源建设也是他们思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资源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获取和运用知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
最后,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从事的工作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有的学习者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值得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和分享的。这些资料和经验可以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者参与建设学习资源方面,现在也有了一些尝试。2010年下半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法学专科毕业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将案例分析和答辩加入到毕业实践环节当中,教师将优秀的学生案例作品上传到电大在线相应课程栏目中,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案例资源。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其评审过程采用了由专家和学生共同打分的机制,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讲课,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浏览课件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筛选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优秀学习资源。另外,上海电大孙慧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尝试了网络资源师生共建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情景模拟剧,由管理经验丰富的电大学员作专题讲座等”[3]。
3. 资源的便捷度
开放教育的学生通常是在工作之余上网学习,在建设学习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便利。因此,既要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考虑选择便利的网络传播载体,又要在学习资源建设中配套相应的支持服务。
目前,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脑上网进行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样,学习者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上网,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手机上网较电脑上网更为便捷。
另外,目前开放教育各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往往由文本、音像、网络学习资源组成,资源数量多,形式多样,但多呈分散状态,缺乏整体感。资源的分布只有教师详细了解,学生在未充分导学的情况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丰富的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扰,如果缺乏针对性强的导学支撑,将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限制学习资源功效的发挥。可见,学习资源的使用需要导航和指引。
从2008年开始,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每学期各专业制定导学计划书,在计划书中向学习者提供中央电大、青岛电大两级平台上各门课程资源情况表。在资源情况表中,列出各门课程资源栏目名称、课件名称、资源数量以及每一项学习资源对应的关注度和推荐指数。使学习者能够对两级平台上的资源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习者了解学习资源、使用学习资源的效率。
4. 资源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远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根据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交互性可分为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和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 性[4]。目前,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基本上能够实现,比如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QQ、MSN、E-mail或者BBS来实现。所谓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引起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交互性相对比较匮乏,在学习者使用资源的过程中,能够使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呈现的学习信息做出积极、公开的反应,同时资源也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反应做出相应变化的设计还并不多见。
增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定的设计和技术支撑。在实践中,可以进行情境设计,设计出仿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学习资源进行互动,依据彼此的反应作出回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以法学专业为例,案例教学是法学专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支持,设计出网络模拟案例教学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与参加案例教学面授课堂相同的效果。
总之,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能够适应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资源的粒度、学习者的参与度、资源的便捷度以及资源的交互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2] 毛美娟,汪维富. 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比较研究[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