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11:0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课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说课设计

篇1

关键词:渗透检测;说课;教学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研究,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通俗地讲就是本课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学内容分析,本文以渗透检测课程中的“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渗透检测》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等方面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满足学生、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本节内容涵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操作过程等,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操作,了解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IIC-d法对试件进行渗透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所选教材并结合无损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IIC-d法,难点是多余渗透剂的去除方法及显像剂的施加方法。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3+2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职院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基础较差、推理及计算分析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对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去除多余渗透剂的方法上选择使用溶剂去除,对照之前学过的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提出溶剂去除型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导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渗透剂,如去除剂、显像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检测方法。

4.演示法。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难点是,将多余渗透剂的去除及显像剂的施加。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就能既快又好地掌握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模拟考证环境,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IIC-d法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分析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分析优缺点。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演示IIC-d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6.课后作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先进的渗透检测方法,预习下堂课内容。

篇2

关键词 说课 药剂学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62

Abstract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Table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solid dosage forms in pharmaceutic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of the “tablet” chapter was carried out.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 study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and blackboard design we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us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was increa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improved.

Key words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Pharmaceutics; teaching ability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所讲课题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①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药剂学”课程片剂章节进行了说课设计,具体如下所述。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剂型的概念,各种剂型的特点,基本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等内容,为学生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主编的《药剂学》第7版。本教材涵盖面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注重结合最新研究成果。②根据大纲要求,药剂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片剂的学习,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剂之一。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普通剂型与制备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它详述了各有关单元操作,并安排了许多处方实例,其实践性很强。片剂(药片)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识的,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1.2 教学目标

本课是制药工程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本次课旨在使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掌握片剂的概念、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常用辅料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掌握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单冲压片机的装卸和使用;熟悉其它压片法的一般工艺过程,片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了解制粒的常用设备和片剂的包装。

能力目标:能制备片剂,能分析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正确操作压片机,对片剂进行质量检查;具有分析典型处方的能力。

思想目标: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

2 说教法

药剂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片剂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法的安排上:采用“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注重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提倡课外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并在课后与学生交流反馈。

课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辅以白板或黑板,将授课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本课的知识有更深入和更具体的了解,从而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去。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节的内容,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逐步引深法:按“散剂―颗粒剂―片剂”思路,导入新课。前期教学已经讲授了固体制剂中散剂、颗粒剂,这些剂型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从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引出片剂,讲授其概念、发展、启发学生结合平时生活说出片剂的优缺点,由此展开教学过程。

(2)视觉画图法:讲解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板书、幻灯片、动画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视听结合,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还能增加学习兴趣。例如片剂制备必不可少的步骤――压片,可结合图片讲解、flash演示单冲压片机,课外观看录像学习、实验及GMP仿真实训加以强化。

(3)对比法:在讲授片剂各类常用辅料的应用情况时,可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开展课堂讨论,拓展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关联。如:比较崩解剂三种加入方法(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的崩解速度及溶出速度。

3 说学法

药剂学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本课在制药工程专业第六学期开设,学生已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等主干课程,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这些主干课程主要为化学化工类基础课程,学生缺乏制剂相关课程学习经历。本课程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具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宜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际加以引导,深入浅出以利于学生接受。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中,引导他们通过启发式提问、讨论参与、直观的观察以及实验实践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展开思维,形成技能,从而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当然,任何一节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参与,因此鉴于以上各种情况,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多媒体科教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大和信息承载力强的特色,针对教学中活动的设置,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用具。

4 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讨论)巩固复习(分析)布置作业,如图1所示,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查阅药典、处方分析等相结合,具体环节分配如下:

5 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采用纲目式板书设计。授课开始时先在黑板上写出本课课题,过程中逐步完善纲目,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在讲授新课结束时的小结环节,投影片上循序渐进放映板书设计,进行总结回顾。

6 结语

本次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固体制剂共有单元操作)衔接新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导入新课,运用课堂讨论、视频动画、处方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释

篇3

关键词 水肿 说课 设计

说课是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是重点考察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课是新兴的教研形式,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人员进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教研活动。近日,参加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年会中举办的基础课说课比赛,收获颇多,现将执教的《病理学》中“水肿”一节的说课设计与同仁探讨。

说教学内容

说教材:主要反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杨红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教材。经部分章节内容的筛选与调整很适合于3年制护理大专学生使用。

说内容:“水肿”属于教材中病理生理学中的内容,与前节课的“脱水”同属于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疾病中的共同规律,掌握水肿的本质,为日后在临床针对水肿患者所采取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通过教材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水肿的概念、机制及常见水肿的特点;熟悉原因和分类;了解特点、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护理措施。②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解释针对水肿患者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机制。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患者的病痛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说重、难点: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重点为概念、机制;难点是机制。处理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是:强化重点、转化难点。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动画、图片、箭头示意等方法强化学习。通过复习相关的生理学知识转化难点,使学生明白血管内外、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水肿,真正知道水的来源,达到了教学目标。

说授课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学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知识;另外,通过相关章节-“脱水”的学习,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但遗忘是难以避免,所以课前复习很关键。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处理好“有法”、“无法”和“得法”的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本节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案例引导: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前引入一个典型病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围绕案例讲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课程结束时,再次回到该病例上,同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已的观点,进行讨论及论证,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动画,让学生理解水肿的部位、水肿的发生机制。尤其是水肿发生机制的视频动画直观、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更有助于理解。

问题切入:通过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解水肿的概念前,启发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水肿是什么样的表现,肿到了哪里,从而引入水肿概念,明白水肿的部位。在讲解水肿的发病机制前,提出社会广泛关注的奶粉引起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水肿机制解释,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讲解剖析,达到教学目标。

归纳比较:有比较的学习才能明了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比“水肿”与“脱水”,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水肿”组织与正常组织,让学生明白“肿”的部位;通过对比“漏出液”与“渗出液”,让学生明白水肿液的性质及原因;通过对比常见的四种类型水肿的首现部位,强化学生对该水肿机制的理解。

课后反馈:课堂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试金石。通过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矫正。

说学习方法

教法的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学法的效果上。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课前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写出预习笔记。

课堂学习: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注意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认真思考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课后复习:课后及时与水肿相关的内容如炎症、肝硬化、肾炎等章节一起复习,进行分析、归纳小结,纵横渗透,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减少遗忘;查阅相关书籍,做好摘要,扩大知识面。

说程序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安排“水肿”用2学时讲授,用时80分钟。总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复习旧课(3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新课教学(70分钟)课堂反馈(3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说教学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代办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

篇5

关键词:解决问题;引导;巩固

教材内容的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上册)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

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集合与对应、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曲线与方程、坐标平面上的直线、圆等基础上,对“由已知条件求曲线的方程,再从所得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解析法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原因如下.

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因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是解决与椭圆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 解决办法是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因为学生推理归纳能力较低,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涉及根式的两次平方,并且运算也较繁. 解决办法是对题目进行推导,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教材目标的确定

1. 教情、学情分析

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掌握”的层次,即在对有关概念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了解它们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并能作简单的应用. 而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训练.

2.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特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概念,能根据椭圆标准方程求焦距和焦点,初步掌握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故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2.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以“嫦娥奔月”引入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现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距月球表面近月点高度约210 千米,远月点高度约8 600 千米,且以月球的球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形轨道. 已知月球半径约3 475 千米,你能求出“嫦娥”一号卫星运行的轨迹方程吗?

图1

设计意图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引入,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地了解,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再通过对圆的形成过程和圆方程的建立过程的回忆,以类比的方法探索平面上有规律的动点运动轨迹.

2. 动手实验,归纳概念

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板书)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设计意图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画椭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 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启发引导,推导方程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求曲线方程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探求椭圆标准方程. 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摇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动点的坐标

引导学生根据建立坐标系的一般原则,使点的坐标、几何量的表达式简单化,并使得到的方程具有“对称美”“简洁美”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并设出动点M的坐标及相关常数.

(2)写出动点M满足的集合

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写出动点运动所满足的方程,得到椭圆标准方程的雏形+=2a.

(3)化简

带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会感到困难,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由点适合的条件列出的方程为两个二次根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的形式,化简时要进行两次平方,且方程中字母多,次数高,初中代数中没有做过这样的题目,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

(4)归纳小结

这样用坐标法推导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也是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总结步骤为:建系设点,写出动点满足的集合,列式,化简.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椭圆方程、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拓展引申,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只要交换坐标轴就可以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方程的理解.

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总结,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使学生体会和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为后边双曲线、抛物线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运用拓展、提高能力

例题研究及学生练习是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和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最关键性环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本节课选择和设计以下例题与练习.

例1判断下列各椭圆的焦点位置,并说出焦点坐标、焦距.

(1)+=1;

(2)+=1;

(3)3x2+4y2=1;

(4)x2+=1.

例1是根据教学需要增设的一道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掌握焦点坐标、焦距等基本量的运算技能.教学时采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方法.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已知椭圆的焦距是6,椭圆上的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例2(1)小题是教材上的例题,设计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2)小题是(1)的变式题,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渗透,达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其中(1)小题在师生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详细板书,给学生一个解题的规范示例.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课本第95~96页中的第2、3题;

(2)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个焦点,过F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则MNF2的周长为;

(3)若方程+=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摇.

回顾反思,提升经验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同化”或“顺应”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椭圆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对称轴(由直观性看出);其焦点总是在较长的对称轴上;

(2)若椭圆的对称轴是坐标轴,则其方程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反之,椭圆的标准方程表示的椭圆其对称轴是坐标轴;

(3)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总是a>b,即椭圆的标准方程中,哪个项的分母大焦点就在相应的那个轴上;反之,焦点在哪个轴上相应的那个项的分母就大;

(4)始终满足c2=a2-b2,如果焦点在x轴上,焦点坐标是(-c,0),(c,0);如果焦点在y轴上,焦点坐标是(0,-c),(0,c).

说课总结

篇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教材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通过角的度量,形成角的度量的意识,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2、经历角的度量方法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是: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五、说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1和∠2,并提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1和∠2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1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2大。尔后,动态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随后,我又说: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1和∠2比大多少呢?回顾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单位。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譬如1度,记做1°。接着提出问题: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演示过程:把半圆等分成180份;再出示1度的角。我提出问题: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我顺势向学生介绍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摆角。我说: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我又说: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度数是多少?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第二层:尝试量角。我用激将法:“量角”老师不教,你们会吗?请打开课本37页,先估计一下∠1 和∠2的度数,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我随后巡视学生量角再加以适当点拨。指定几名学生上台说量角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量角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这个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先摆,后量,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的正确方法。因为有了前面的摆角、画角作基础,所以后面水到渠成的生成了量角的方法。整个环节,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始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三层:自主学习38页的例1。通过猜想、验证,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用旋转角的一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的正确概念。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提问:那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太多了!多媒体依次出示:风筝、椅子、滑梯、大炮等图片,我再加以适当讲解。【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风筝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为了击中目标,炮兵要随时调整角度等。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有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会量角了吗?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二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

篇7

关键词:说课;课堂设计;序数效用论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针对某一课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专家进行点评。近年来,说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成为衡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标准之一。说课主要由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课堂设计四个部分构成,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从系里到院里,一直到全校的决赛,在听取了几十位老师对所授课程的教学思路和设想以及专家评委精彩的点评后,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下面笔者针对所授课程《微观经济学》中的“序数效用论”谈一下对说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设计”的认识。

一、在时间安排上适当增加课堂设计的比重

说课一般要求在10-20分钟内完成,四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在时间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课堂设计作为最关键的一环应适当增加时间比重。这样,前面三个环节就应尽量简明扼要,尤其是说教法和学法可以只提一下框架,具体的展示放在课堂设计中完成。说课不是是背长篇累牍的教育理论,而是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1]。

二、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思路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罗列知识点,否则与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没有本质的区别。以序数效用论为例,教材在介绍相关内容时知识点非常多,比如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图像、特点;预算线的定义、特点、位置移动等等,在作课堂设计时应分析这些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找到一条主线,即“在介绍序数效用论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结合无差异曲线、预算线联合推导消费者均衡条件”。这样繁琐的知识点就被归为四个环节:1、序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2、无差异曲线;3、预算线;4、消费者均衡条件。四个环节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贯穿始终,这样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清楚的知道它在整个思路中的位置与作用,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因为知识点繁琐、陌生出现思维短路的现象。

三、构建场景,帮助学生转变角色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其中序数效用论的中心问题研究的是消费者面对不同的消费选择,如何权衡取舍,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即消费者均衡。对于本、专科的学生,这既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帮助学生转变角色,让他们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身临其境去探寻消费者均衡条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精彩之处,因次在说课过程中应着重呈现。

四、灵活地选择说课语言

应该说前面几点作得再好,也只是限于纸上谈兵的阶段,说课采用的是口头陈述教学设计的形式,就必须把整个构想用大家听得懂、乐意听的语言表现出来。应该说说课的前三个构成部分“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对语言能力要求的并不高,即使只是平铺直叙也可以达到要求,从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三个部分的差距也非常小,真正体现出区别的是在第四部分“课堂设计”中的表现。

课堂设计如果还是和前面一样,通篇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再好的设计也会大打折扣。课堂设计中应有两种语言形式:说课语言和讲课语言。理论的阐述采用说课语言,比如前面提到的怎样抓住整体思路,应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等,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转变角色,或是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决上,就要把上课时的真实场景还原一下,这时就要采用讲课语言了。讲课面对的是学生,因此语言要更有感染力,语气或是陈述,或是疑问都要根据讲述的具体内容有所选择,面部表情也要更加丰富。

五、板书设计简单、美观

课堂设计中常被忽略的一环是板书设计。在比赛过程中,有的选手前面强调上课以板书为主,但可能因为时间紧张,只字不写,或寥寥数字;又或是写的太多,最后超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说课前就应以课堂上的板书为基础,提炼出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并根据黑板的大小事先设计好。板书时字体要清楚、公正,给人以美感,这样才能给整个课堂设计加分。■

参考文献

[1]葛文山,马玲芳,朱俊爽. 与青年英语教师谈如何说课[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3):14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婴儿抚触;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1]。现从七个方面介绍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婴儿抚触”的说课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儿科护理》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由陆莉、王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贯穿工学结合理念,依据儿科护士的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项目,实现“岗位引领,课岗直通”。婴儿抚触技术是《儿科护理》教材第三个学习项目儿科常见护理技术里的子项目,学时2学时。婴儿抚触技术是儿科护理操作中重要的操作。国内外专家研究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同时,抚触可以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这项技术在许多国家,已被公认为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护理技术之一,并且这项技术已在全国各级医院得到临床应用和推广。所以学生需要熟练进行婴儿抚触,有利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储备:教学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儿童解剖生理知识,为学习婴儿抚触的部位、手法、力度打下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知识,对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2.2 学习能力: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强,能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动手能力较强。

2.3 心理特点:学生对小婴儿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对“婴儿抚触操作”兴趣浓厚,对此护理操作期盼已久。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能说出婴儿抚触的概念;能说出婴儿抚触的作用;能正确描述婴儿抚触的操作步骤;能说出婴儿抚触的注意事项。

3.2 能力目标:能熟练准确并富有爱心的对婴儿进行抚触;能指导婴儿家长正确进行婴儿抚触。

3.3 素质目标:能够在操作过程中关心、爱护婴儿,体现“以小儿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安全意识,注意婴儿的安全和舒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婴儿抚触的操作步骤及抚触手法。教学难点是婴儿抚触动作的手法、力度以及抚触时如何表达对婴儿的关爱。

5 教学过程

5.1 课前预习: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手机上的移动教学助手蓝墨云班课学习上传的婴儿抚触微课、PPT、视频等,并做相关习题,确定学生的理解难点。

5.2 导入新课:借助网上婴儿抚触温馨视频片段,引出新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门见山,介绍婴儿抚触概念。

5.3 明确学习目标:总结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理解难点,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5.4 讲解婴儿抚触操作步骤:教师依次从婴儿头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六个部位介绍抚触动作。教师分段详细讲解、示范。学生边看教师的示范,边在模型娃娃上练习抚触动作。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5.5 分组训练:第一阶段: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模型娃娃上进行仿真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操作上的错误。第二阶段:考核评价。小组长负责组织考试。两名同学,相互监进行考核评价纠错。并且考试成绩计入技能考核成绩,督促学生认真练习。

5.6 归纳总结容易出错的动作,强调注意事项:将学生练习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手法拍成视频或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进行纠错练习,并借此强调注意事项。

5.7 布置课后任务:两个同学为一组,录制婴儿抚触操作的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教师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评分,作为实训成绩。

6 说教学方法

6.1 自主学习法:课前,教师在蓝墨云班课上上传“婴儿抚触”的微课、PPT、操作视频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

6.2 情景教学法:教学活动在高度仿真的嚎苹だ硪惶寤实训中心展开,使学生处于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职业态度的养成。

6.3 直观演示法:教师在模型娃娃上边演示抚触动作,边详细介绍每个抚触动作的手法、力度及起止点。

6.4 分组练习法: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模型娃娃上进行仿真训练,互相评价互相纠错。

7 说学法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较差。故借助蓝墨云班课布置预习任务,能实时监控学生自学情况,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微课,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婴儿模型,以便教师在讲解抚触手法的同时,学生可以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做到边看、边思、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相似三角形 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其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1.2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1.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的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国旗,国旗上的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师可以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从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将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的特殊情况。

篇10

关键词:5W1H;说课;全口义齿工艺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50-03

说课就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面对同行或专家,介绍课程的设计思路或教学设想,包括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措施,然后由听说课者和说课者进行研讨交流,从而使课程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说课可以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夯实业务基础,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2]。高职“说课”不仅要说清楚“教什么(教学内容)”,而且要说清楚“怎样教(教学方法、手段)”、“为什么这样教(教学理念、思路、目标)”[3]。本文采用“5W1H”分析法对高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说课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5W1H分析法概述

(一)概念介绍

“5W1H”分析法(又称六何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193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最早提出,它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 Why)、对象(何事 What)、地点(何地 Where)、时间(何时 When)、人员(何人 Who)、方法(何法 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5W1H”分析法具有简便、易于理解和使用、富有启发性等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对教师而言,运用5W1H分析法可以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5W1H”分析法的说课设计

基于5W1H分析法的说课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WHY―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

2.WHAT―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

3.WHEN―明确课程教学时机,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安排时间。

4.WHO―明确课程教与学的人员情况,具体涉及课程师资与学生两个方面。

5.WHERE―明确课程教学场所,为适应课程教学需要配套什么样的设备和教学环境。

6.HOW―明确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教学资源该如何配套,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5W1H”课例计

(一)WHY―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定位

1.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义齿加工制作行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口腔修复体和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制作及质量管理等工作,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口腔修复体是对上、下颌牙部分或全部牙齿缺失后制作的修复体的总称,一般分为口腔固定修复体与活动修复体两大类。其中,活动修复体又可以分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两类。所以,国内外都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视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4]。

2.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考试的主干课程。口腔修复工即从事各种口腔修复体及口腔治疗装置制作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自2006年起,口腔修复工已成为卫生行业特有的18个国家(工种)职业之一[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分类及实施办法规定:从事口腔修复工艺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指定的培训基地正规、严格的培训,并通过卫生部的考核合格者才允许从事本职业。口腔修复工的职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其中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近20%,因此,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考试的主干课程。

3.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支撑课程。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可以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检验。职业技能竞赛试题一般依据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高度模仿或真实再现企业工作环境和作业流程[6]。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已形成“全口义齿排牙与牙龈雕刻”的“校级技能竞赛―省级技能竞赛―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作为支撑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可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引领和带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WHAT―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全口义齿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可分解成多个制作工序:模型制作牙合托制作上牙合架排牙蜡型完成装盒去蜡充填树脂热处理开盒打磨抛光。我们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全口义齿制作的工艺流程为线索来设计,以行业企业对口全口义齿制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印模模型制作技术、牙合托制作技术、上牙合架技术、上下颌人工牙排列技术、牙龈雕刻技术、装盒与聚合、选磨与磨光等。

2.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确定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能辨别无牙颌解剖标志,并根据解剖标志设计个别托盘和全口基托的伸展范围;能标明牙合托、牙合架的组成、能描述上牙合架的步骤;能比较人工牙的种类并选择合适的人工牙;能列举人工牙的排列原则;能详细论述每一颗人工牙排列的技术要求;能定义全口义齿平衡牙合的概念;能详细论述全口义齿蜡型塑形的步骤与技术要求;能选择全口义齿的装盒方法及热处理的时间、温度。能力目标:能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制作完成合格的全口义齿;能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分析纠正;能对全口义齿制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素质目标:具备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关爱生命;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工牙的排列原则、人工牙排列的技术要求、全口义齿蜡型塑形的步骤与技术要求。难点―牙合架的组成、全口义齿平衡牙合的概念。

4.教材选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加强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课程依据《口腔修复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同时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全口义齿学》作为参考教材。

(三)WHEN―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前导后续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设置在第3和第4学期,共计128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训及操作考核88学时。其前导课程为口腔解剖生理学、牙齿雕刻技术、口腔材料与工艺技术概论;平行安排的课程有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和可摘义齿工艺技术课程;后续课程包括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专业英语和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牙体解剖、义齿材料知识及牙齿雕刻技术,掌握了义齿制作的工艺流程。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和可摘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等核心课程平行安排在这个时间,也能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口腔修复体制作异同产生直观感受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后续课程为毕业顶岗实习,使课程培养与企业工作岗位过程做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验证和巩固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WHO―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师生情况

1.师资建设。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口腔工艺人才的培养。由于大专层次的口腔医学技术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国内几乎没有现成培养的师资可利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内培外引”实现。①内培―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学,对全口义齿理论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为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委派该教师前往日进齿科材料(昆山)有限公司参加全口义齿师资培训班,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教师的顶岗实践能力。②外引―定期聘请行业企业全口义齿技师来院示范教学、参与实训授课等,建立“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

2.学情分析。由于填报志愿时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就业岗位等认识存在偏差或理想化的看法与期望,入学后认识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差异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出现转专业率高的专业认同感低的问题[7]。但在接触一年的专业前导课程的理论及实践学习后,学生对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经过专业老师及优秀毕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所上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趋于稳定。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毕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会随着课程的进行慢慢显现,需要老师理性区别对待,想办法通过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来弥补。

(五)WHERE―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期间可以穿插播放一些教学视频或模拟动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室设有技工操作台60台,拥有先进的摄录像投影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石膏打磨机、义齿压榨器、热处理温控箱、技工打磨机等教学设施。同时,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室的设置根据“工序化”的特点,严格按企业各类口腔修复体制作流程进行设计,下设模型室、热处理室、打磨抛光室等,并在实训室墙上设置相应实训工序的操作流程或设备使用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学习与训练,保证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六)HOW―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实施评价

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竞赛激励、就业前景分析(老龄化对全口义齿需求的增长)、责任感与成就感培养(全口义齿对于无牙颌患者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等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以工序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即以全口义齿制作工艺流程为线索来设计。在实训工序教学中,大量应用“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即先由教师利用视频展台、投影仪等设施进行现场示教(教),学生同时揣测观摩(学),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室内,按照义齿加工企业的全口义齿制作工序和具体要求进行现场操作练习(做),教师随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纠正及进行相关讲解(评),培养学生制作全口义齿和检验其质量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完成工序并达到质检标准而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融学习和工作于一体。

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小组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层次,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均由具有不同水平动手能力的学生组成,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小组内学生之间是合作互助关系。在小组合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组长积极发挥各位组员的长处,督促、帮助小组内的同学完成任务,并且组织小组讨论,反思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通过“扬长”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找到成功的基点,通过“补短”激发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在班级中逐步形成和谐一致、扬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同时,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善课程教学网站内容。以便利的校园网络和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为后盾,把课件、讲义、视频、参考资料、作业习题、专业行业网站链接等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此外,鼓励学生通过教学平台、QQ、微博、微信等媒介“晒”自己的全口义齿作品及制作体悟,积极营造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快乐的分享氛围。

最后,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多元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中,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考核形式,通过笔试、操作考试、校级技能竞赛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增加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团队竞争力、团队耗材消耗等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结语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运用5W1H方法进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教学法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任课教师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军侠,潘菊素,任国灿.以说课为抓手 全面推进高职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1):153-154.

[2]陈鲁,陈宜刚.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95-97.

[3]符湘萍.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课设计[J].电子世界,2013,(18):166.

[4]蔡章职,徐晓毅,李达生,等.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全口义齿排牙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7):96-97.

[5]刘洪臣.口腔修复工成为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7,(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