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1 10: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任务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任务书
土建及配套设施
3.1 概述
**工程新建主要建筑物包括河北兴隆**观测楼、观测人员宿舍楼、北京北郊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配套改造项目包括兴隆锅炉房改造、镀膜车间改造、水、电、道路等外网改造。
其中:
Ÿ **观测楼为工程重点,它的功能不仅是**天文望远镜的基座,而且必须满足望远镜工作的各种工艺要求并保护望远镜不受损坏。其内部布置了各种功能房间,包括观测室、控制室、实验室等,供科研人员使用,以观测、记录天文数据。
Ÿ 观测人员宿舍主要有36间单人房间,将为科技人员提供生活、休息、工作场所。
Ÿ 观测站各项配套设施改造将为上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满足科研工作的使用要求。
Ÿ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作为**工作人员的集中办公地点。项目完成后,作为运行时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Ÿ 在工程后期,对兴隆站内、外(至山下公路段)道路进行维修。
3.2 建筑设计
3.2.1 总图布置
总图布置(详见附图)包括以下几部分:
1.**观测楼经有关部门专家的充分论证,已确定其建造地点为图示之处,地块南北长70余米、东西宽50多米,地块位于坡顶,地形较平坦,地面海拔标高为890米左右,为低中山侵蚀构造地貌,现状有一条已建成道路从场区北侧穿过。观测楼建成后该路将改为从观测楼中间穿过。
2.宿舍楼建造地点位于兴隆站区东侧,已有宿舍区与老镀膜车间之间,地块南北约17米,东西约为35米,地势平坦、外网条件较好,紧邻站区道路,海拔标高在881~882米之间。
3.锅炉房改造(位置见总图)以及外网改造涉及土建内容较少,详见各专业说明。
4.镀膜车间改造为原有镀膜车间设备更新(详见工艺说明),有道路与观测楼相连。
5.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地点位于北京市大屯路北京天文台总部东边。
3.2.2 **观测楼
1.观测楼建设为本工程项目的核心工程,它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在作为天文望远镜基座,保证满足望远镜有关技术参数的同时,提供科技人员进行观测的使用空间和放置设备、仪器的场所。
2.平面布局中依据有关工艺要求,观测楼包括三大部分,从北向南依次为: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楼、焦面仪器楼、球面主镜mb楼(详见首层平面图);主要科技人员出入口位于东侧路北,参观人员入口位于东侧路南。有关设备安装及维护车辆可到达建筑物两侧。
3.各部分主要功能房间如下:(详见各层平面图)
(1) ma楼中有ma工具库、ma油路控制室、ma电控室、观测监控室、配电室,及ma平移开启式圆顶导轨支架、1台1吨液压电梯。
(2) 焦面楼有光谱仪房、焦面电控室、光纤定位电控室、各种实验室、多功能厅,以及一台2吨液压电梯。
(3) mb楼有mb工具库、贮藏室、温度和mb子镜共焦等控制室,参观人员接待室及展厅,以及1台2吨液压电梯。
(4) 其它还有楼梯、管理室、卫生间等,以及天桥、操作平台等。
4.立、剖面设计(详见立、剖面图)
(1) 设计中依据**天文望远镜的特点及必要的几何参数,确定了层高如下:ma层高为4.8米,层数为3层;焦面楼、mb楼均为3.6米层高,层数分别为6层、9层,在其顶层平台均有天桥连接,方便调试及检修。
(2) 立面设计充分结合天文建筑的特点,突出ma的半圆顶,利用圆柱体的重复,将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且可有效减少风力的影响。
(3) 整体造型利用光路半园形园筒呈25度斜向上的特点,设计成变化的流线型曲面,使之充满展翅欲飞的动感,使人产生不断向上飞腾的联想,暗寓在无穷的宇宙中自由飞翔。
(4) 外立面色彩以白色为主调,主体部分外墙饰面采用银白色铝合金条板,设有外隔热层,圆顶表面用防太阳辐射的材料(铝粉或氧化钛),使之在白天能反射绝大部分阳光,减少白天的吸热量。
5.根据天文望远镜的特殊观测要求,建筑设计中还采用了以下多种必要的构造措施和做法:
(1) 望远镜安装在ma、焦面、mb各楼的基墩上,其直径分别为5米、4米、6米,基墩为壁厚500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体,为了保证望远镜的定位精度与跟踪精度,基墩直至其基岩且与四周建筑完全脱开,以防止圆顶开合、机电设备运转以及人员走动所引起的振动同基墩产生耦合振动。变形缝采用柔性连接,其宽度分别为70、90、120毫米。
(2) 为保证望远镜光路不受近地面空气扰动影响,观测楼应有一定高度。工艺要求光学元件离地面均高于15米以上,其准确位置须据光路决定。所有建筑位置尺寸的精度保证为±2厘米。
(3)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在夜间变为一个热源长时间的放热,或在冬季内部采暖房间热空气通过玻璃窗与其它途径往外散热,致使四周空气不稳定,在光路上形成热湍流,影响观测结果,所有外墙均做为内保温层,拟采用整体复合硅酸岩墙体保温材料,内衬聚苯板。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优点为方便圆形墙面施工,整体性好无不均匀部位,外墙尽量避免开窗,必须开窗时,一律采用双层塑钢窗,外侧玻璃为高反射隔热玻璃,双玻之间间距为1厘米左右,且有密封条。
(4) 由于望远镜室内地板面积较大,在夜间观测时,为保证其温度尽快与环境温度一致,除圆顶通风外,地板采用架空钢甲板(表面镀高辐射性能材料锌),厚3毫米。
(5) 各观测楼均有送排风装置,在白天冷却望远镜及其周围,使它接近夜晚工作时气温。观测时通过抽风,使空气从上向下经过望远镜和基墩中间孔抽出,在观测楼下风方向距离20米以外排出,使热气流不影响望远镜工作。
(6) 楼板隔热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顶层楼板),在观测室下层避免布置有热源的房间;设置吊顶内置岩棉,且留有空间,吊顶内做有组织排风,楼板下侧粘贴6厘米厚聚苯保温板。
(7) 由于建筑物室内一些房间在夜间仍有人工作,如中央控制室,光纤定位控制室等,这些房间应具有足够照度,但必须阻止漏光的发生,最直接的措施是全部外墙不开窗,必要的开窗则采取遮光措施,将遮光帘两侧置于黑色绒布凹槽压板内,有如照相暗室机构。所有进入观测室的门均为双层保温门,门边处均设有弹性密闭条。
(8) 圆顶为金属结构,圆顶内表面为黑色,在夜间观测时,不反射杂散光。
(9) 设置3台液压电梯,机房布置在一层,速度为0.5米/秒,以保证子镜或精密仪器的运输安全,并保证平层精度。
(10) 在中控室、计算机房内,由于人员较少,易产生回音,且有设备运转低频噪音,所以在四周墙面宜做低中频吸音处理。采用薄板结构,后置岩棉,可与保温墙结合。
(11) 望远镜垂直交通空间,如电梯、楼梯等处,可采用脚灯,红光光源等,选用双联延时开关或声控开关控制。
(12) 建筑物入口大门采用自动门,用磁卡开启,这样黑夜中能够方便使用,亦便于保安。
(13) 室内工作室及试验室布置足够多的电源插头,其它设备如操作台、吊柜、水电等应一次安装到位,一些重要设备房间选用气体防火设备,所有房间均应通风。(详见各专业说明)
(14) 操作人员及天文学家夜间工作房间冬季应保证采暖、通风。通风道出风口应远离望远镜主体建筑二十米外下风口处,卫生间等处也应供暖,水管须保温,使之在冬季能正常使用。
(15) 建筑物要求一级避雷,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若在山区有困难时,应采用人工接地法。
综上所述,**观测楼作为重中之重,其设计除了满足工艺要求,采取各项措施外,将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更多地采取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完善。
3.2.3 观测人员宿舍楼
1.由于**运行时,需要20名常年在站工作的观测、维护人员和一些短期访问人员,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宿舍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休息工作的场所。
2.宿舍楼主要包括36间约15平方米带有独立卫生间的住房以及50平方米夜餐厨房、餐厅和100平方米活动室(详见附图),为局部三层砖混结构。
3.平面设计中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将活动部分与休息部分动静分开,减少干扰。立面设计朴素、简洁,采用了一些小手法,如入口坡顶、活动室落地窗等,力图营造出家居的感觉。室内外装修均采用普通材料,以降低造价。
3.2.4 镀膜车间改造
1.利用原有老镀膜车间建筑,在其内部更新先进镀膜设备,为**服务,详工艺部分说明。
2.土建部分只做简单内装修,包括地面面层更换,及内墙面、顶棚重新粉刷。
3.2.5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1.平面设计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建在北京天文台台本部东侧,与sst空间太阳望远镜实验室合建。(以下简称实验楼)
实验楼平面呈“l”型,主入口设在楼的中部北侧,实验楼中部的门厅、楼电梯及卫生间将楼分为东西两个实验区段。楼的东部为sst的实验区,西部为**实验区。
实验楼西部**实验区内主要有光学实验室、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ccd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研究室、技术室等,按工艺要求分布在各楼层之中。
实验楼东部sst实验区内靠楼的东侧还有两个单层大实验室,即粗装实验室和精装实验室,其中粗装实验室与**合用以节约建筑面积和投资。
2.立面设计
实验楼的立面及造型设计力求与台本部小区建筑形式统一协调,使其既具有时代感及天文特色,同时还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办公楼的风格。
实验楼的主体建筑造型采用局部后退、出挑等建筑手法加以处理,使立面富有变化。加之sst观测室的金属圆顶更加突出了天文建筑的特征与个性。
实验楼的外装修与天文台本部协调一致,以白色面砖为主,局部嵌蓝色面砖,色调清新、明快。
3.剖面设计
实验楼主体为四层,局部五层,框架结构,一层层高为4.2米,二至五层为3.6米。粗、精装实验室均为单层框架结构,层高12米。粗装实验室顶部设直径8米的天文观测室,圆顶高为5米。
4.内装修设计
(1)楼地面踢脚:除门厅局部采用磨光花岗岩外,其余均为现制水磨石楼地面及踢脚。
(2)内墙面:均为乳胶漆墙面。
(3)天棚:少数大实验室及走廊、门厅设吊顶,吊顶高度为2.7米。
3.3 结构设计
3.3.1 **观测楼
3.3.1.1 结构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bj79-91)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6. **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
3.3.1.2 地基设计
1.地基概况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拟建场地内及其区域发育有八条断裂构造,经分析均为非活动性断裂构造,其中只有f4和f8两条断裂在拟建场地发育,f4断裂构造的变形规模及其影响范围在拟建场地附近较小,断层面倾向场地内侧,未构成不利的岩体结构条件;f8断层规模很小,只影响场地的局部稳定。
拟建场地内还发育有三条大裂隙槽(由北向南依次为c1、c2、c3),裂隙c1位于**望远镜南端的球面主镜(mb)基础与中部焦面基础之间,此裂隙规模较大,其宽度为5~10米,其深度为15.10米,槽底为全、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碎块混粘性土,裂隙槽槽壁较陡,裂隙槽槽壁均为全、强风化的具土状结构的白云质灰岩,槽内表层充填了第四纪洪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少量粘土及残积的碎石混粘性土;裂隙c2,其宽度为4~6米,其深度为6米,裂隙槽槽壁陡,北槽壁基岩较为完整、平直,南槽壁基岩裂隙发育,槽壁岩石中等风化,槽内表层为第四纪洪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及残积的碎石混粘土;裂隙c3,其宽度为2.5~3.0米,其深度为6米,裂隙槽槽壁,表层为第四纪残积的碎石混粘土充填,此裂隙槽相对于c1、c2裂隙槽规模较小且东西方向未贯通。
拟建场地内三条大裂隙槽的存在,不仅使范围内的承载力受到直接影响,还使场地存在如下工程地质问题:
(1) 边坡稳定问题:在拟建场地北部受c1裂隙及f4断层的控制,形成了可能失稳的边坡体南界,加之北部岩体内存在相对较软弱并起隔作用的泥灰岩层,可能成为边坡的潜在的滑动面,对整个边坡产生不利影响。在拟建场地南部受c1大裂隙及f4断层的控制,形成了边坡北界,由于岩体裂隙非常发育,在大裂隙槽的底部发育了具土状结构的灰白色风化白云质岩及白云质灰岩碎块,强度较低,可能形成潜在滑动面,对整个边坡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 不均匀沉降问题:由于**望远镜附属建筑物一部分落在c2裂隙槽上,裂隙槽内的土包括碎石混粘土与基岩之间的压缩性差异很大,在未经工程处理之前存在着显著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望远镜南部最高的基墩基础落在非常破碎的v级基岩上,而北部二个相对较低的基墩基础落在北部较破碎的iv级基岩上,上部荷载的差异及地基岩体力学性质的差异也可能产生望远镜三个基墩之间的差异沉降。
2.场地稳定性分析
影响本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为断裂构造的发育及其活动性、新构造活动、岩体完整性及岩溶溶蚀和场地临空条件。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在拟建场地内发育的断裂构造均为非活动性断裂构造。拟建场地山体周边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基岩面坡度平缓,无显著的临空条件,而且地层产状稳定,没有构成影响整体稳定性的潜在不稳定面,本工程拟建场地整体是稳定的。
由于在拟建场地内发育有三条大的裂隙槽,对整个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经计算分析在烈度为6度的地震作用下,当边坡岩土体处于天然湿度状态时,边坡不存在稳定性问题。当边坡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时,南边坡岩土体中地下水位水平w(滑动面以上水位高度与滑动面埋深之比)在0.3以下的情况下,稳定性可满足安全要求;北边坡稳定性则不满足安全要求。经综合分析,地下水是造成边坡潜在失稳最重要的因素,为了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在修建建筑物的同时,在坡体表面修建完备的地面覆盖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到地基岩体中;对北坡较差岩体进行地基处理。经上述处理后,边坡稳定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3.地基处理
由于**观测楼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且最大荷载区分布在南区质量较差的岩体上。鉴于上述情况,为了减少**望远镜三个基墩之间的差异沉降及望远镜基墩与附属建筑物之间的差异沉降,为保证地基稳定性和边坡抗滑稳定性,改善地基的均匀性、完整性,提高建筑物及南北边坡稳定性,须考虑进行建筑物地基局部处理。
建议采用高压灌浆法对c1裂隙槽(包括靠近c1裂隙槽槽北壁的岩体)及其以南部的岩体、c2裂隙槽进行普遍加固。
当采用高压灌浆法加固时:
(1) 地基处理深度为设计基底标高以上1米至现状地面下约17米,平面范围应达到建筑物基础以外1.5米,以满足基底压力扩散要求。此外,为预防**观测楼南侧c3裂隙槽岩体日后风化溶蚀对地基和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建议采用高压灌浆法对c3裂隙槽进行加固,加固深度为地表至现状地面下约8米。
(2) 经灌浆加固的岩体应达到较高程度的均匀胶结,通过抽样检验除满足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外,还需通过直接或间接判定:破碎岩体及裂隙内充填的碎石混粘土层加固后es值达到40兆帕或以上。高压灌浆处理的质量检验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bj79-91)执行。
(3) 灌浆完成以后,普遍开挖到基底设计标高,如果基槽检验发现加固质量不满足要求,应进行补充加固处理。在整个基槽范围内应清除所有孤石碎块,对低于基底标高部分用毛石混凝土回填至设计基底标高、在c1、c2两条大裂隙内,须挖至设计基底以下3~4米并清除裂隙槽内碎石混粘土及粘性土层,再用毛石混凝土回填至设计基底标高。
4.地基承载力
(1) 南端球面主镜部分地基经人工加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800千帕。
(2) 中部焦面部分地基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
(3) 北端主动反射施密特改正板部分地基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
(4) 附属建筑物部分地基一部分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另一部分为经人工加固处理后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600千帕。
5.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1) 地震基本烈度,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 建筑场地类别,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场地类型分别为中硬场地土、坚硬场地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规定的标准进行判别,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建筑场地类别为i类。
(3) 地震液化判别,根据钻探和槽探的结果,在本场地范围无砂类土和粉土,故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地基土无地震液化的可能。
3.3.1.3 结构设计
1.**观测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天文望远镜基墩,另一部分为环绕基墩设置的附属用房。为保证天文望远镜观测精度要求,望远镜基墩与附属用房之间整体脱开,两者之间设70~120毫米的缝隙。
2.天文望远镜基墩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墙板式结构,墙厚500毫米,沿基墩高度每隔3.6~4.8米设一现浇板,板厚200毫米,以此增强基墩的整体刚度,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望远镜基墩基础采用筏基,基础埋深4米,基础底板厚500毫米。为保证望远镜基墩基础与岩体的连接,在基墩墙位置处设置锚杆,锚杆为f20螺纹钢筋,锚入岩体0.8米,锚杆间距1米左右。
3.附属用房承重墙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外墙厚200毫米,内墙厚160~200毫米,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板厚100毫米。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埋深3米,基础宽0.8~1.2米。
4.材料
(1) 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其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2) 钢筋为i、ii级钢。
3.3.2 观测人员宿舍楼
3.3.2.1 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6.**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
3.3.2.2 结构设计
1.宿舍楼基础采用浆砌毛石条形基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fk=300千帕。基础埋深2米,基础宽0.68~0.8米。
2.宿舍楼外墙阳角设构造柱,顶层设圈梁,楼、屋面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00毫米。
3.材料
(1)毛石强度等级为mu20,砖强度等级为mu7.5,砂浆强度等级为m5。
(2)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其它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0。
(3)钢筋采用i、ii级钢。
3.3.3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3.3.1 主要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4.《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6.**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工艺要求说明
3.3.3.2 结构设计
1.荷载选用
根据甲方同意楼面活荷载定为4千牛顿/米2,其它部位活荷载依gbj9-87采用。
2.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由于现场尚未进行勘察,故场地、场地土及地基承载力有待落实。
3.基础及结构类型
本工程基础为独立柱基,上部为四层(局部五层)现浇框架。
4.材料选用
框架部分采用c30混凝土,单层部分采用c20混凝土。砖采用mu7.5,砂浆m5。钢i级,ii级。
5.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
本工程采用三缝合一,缝宽70毫米。
3.4 电气系统
3.4.1 **观测楼
1.电源:**的电源为低压220/380伏。由1#变压器和4#变压器的低压柜各引一路,经电缆送至本建筑的ma楼一层配电室。配电室设6面低压柜,按电力母表,照明子表计量设计。
2.照明系统:按本建筑的特点自然分3个照明干线垂直送至顶层,连接每层照明盘。每个照明盘再分若干支路连接灯具。支路导线采用塑铜线穿钢管暗敷。光源以日光灯为主,白炽灯为辅。特殊场所如防潮、高照度等特殊处理,选用防潮灯、聚光灯等。
3.电力系统:实验室电力用电,每栋建筑一路干线。实验室墙面上暗装插座箱供电,每房间集中控制。送排风机按电机位置分3路供电,由配电室以电缆方式放射式送到电机负荷并设控制箱。电机的起停均为二地控制,并设有安全措施,防止另一地误操作。其他如圆顶的开启关闭、升降机、液压梯的供电也以电缆放射式由配电室送到相应的配电箱处。电力系统除干线为电缆外其他为塑铜线穿钢管暗敷。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由雨雾敏感器传到控制柜二次回路,可以关闭圆顶或不能开圆顶。
4.综合布线系统:从发展的情况看,支持传输语言和数据信号还是需要综合布线。以预留的方式考虑本系统,包括垂直通道和水平管线的预埋,以备今后条件具备时,穿线连接即可使用。与此同时,目前还要和电话系统一并设计,为此先由电话总机引一条电话电缆至本建筑分别串接每层的分线箱,然后每层分线箱再引出电话支线和电话出线口连接,所有电话支路采用铜芯软导线穿钢管暗敷。
5.防雷接地:该建筑在兴隆观测站山顶上是所有建筑最高位置。观测站与北京密云县是一山之隔,以密云雷暴日45.3日/年做依据设计本建筑防雷系统。本建筑除屋顶采用常规的防雷带和引下线做法外,增加屋顶短针保护建筑,以免受雷击。引下线采用混凝土内主钢筋形式与地极连接。为防感应雷需把屋面的钢筋以及室内一切金属设备和管道接地。金属管道的出入口处也要和接地极相连。天文建筑的外墙为铝皮保温层,也要和接地极相连。电气重复接地也和地极相连。综上所述,所有接地的综合接地电阻r£1欧姆,使得本建筑成为等电位体,排除不安全因素。
3.4.2 观测人员宿舍楼
1.观测人员宿舍楼电源由原观测人员宿舍干线接引220/380伏。
2.采用电缆方式,引至一层照明箱,然后改成bv铜线穿pvc管立上连接每层照明箱。每箱分若干支路连接灯具。电缆进户前在室外做重复接地,r£10欧姆,接地形式为tn-c-s。光源以日光灯为主,白炽灯为辅。每房间安装插座,公共用电的插座适当考虑大些,能保证使用微波炉。每间宿舍安装电话出线口和电视出线口。
3.4.3 锅炉房改造
锅炉房内原锅炉拆除,更换油锅炉后,电气专业配合更改后的设备供电及照明灯具更换为防爆灯具的设计。
3.4.4 供电系统改造
**工程供电等级为一类供电。目前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变配电系统为一路引自兴隆县变电站的10千伏电源,因此还需引入一路10千伏电源。经与当地电业部门联系,可以提供另一路引自距兴隆站15公里的挂兰峪变电站的10千伏电源.
第二路10千伏电源引入后,需对原变配电系统进行改造。根据现场调研,原变电站的土建条件可以满足改造的要求,不必另建新的土建设施。
第二路10千伏电源引入后与原有的10千伏电源构成10千伏单母线分段、互投的10千伏系统。(详见10千伏配电系统图)。
原2.16米望远镜变电所中的315千伏安变压器增容至500千伏安。**配电室的220/380伏供电主电源引自2.16米望远镜变电所。另外,再由小区内另一个变压器引入一路220/380伏低压电源做为备用电源,重要负荷两路供电,末端低压互投。
3.4.5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4.5.1 设计依据
1.**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设计工艺要求说明。
2.本专业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
3.4.5.2 设计内容
照明、电力、空调、消防、防雷、接地、综合布线系统。
3.4.5.3 供电电源
1.220/380伏电源由台本部配电室用直埋电缆引来二路分别至首层配电室照明、电力总柜供照明、实验用电。
2.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为tn-c-s
3.负荷估算总容量为100千瓦。
3.4.5.4 配电系统线路敷设
配电干线为放射式,分支干线为混合式,由首层配电室照明、电力总柜配出用zr-yjv-1kv五芯阻燃电缆经竖井垂直配至各层,再用zr-bv-500v阻燃铜芯塑料线穿管暗敷至各用户配电设备。
为满足信息网络通道要求,采用综合布线系统-gcs。
3.4.5.5 照明
计算机房200勒克斯,实验室150勒克斯,其它用房照度标准按国家现行规范规定执行。各层设置照明配电箱。
3.4.5.6 接地
本工号有二种接地。
(1)计算机房、实验室工作接地r £1欧姆。
(2)防雷接地。
3.5 暖通设计
3.5.1 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建筑平立剖面图
3.《暖通空调设计规范》(gbj19-87)
3.5.2 设计内容
1.**观测楼采暖通风空调设计
2.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设计
3.兴隆观测站锅炉房改造
4.配套设施改造(供暖热力管网改造)
5.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采暖设计
3.5.3 **观测楼采暖通风空调
3.5.3.1 采暖部分
1.该观测楼采暖系统热源为95°c-70°c热水,由兴隆观测站集中锅炉房供给。本工程采暖作为值班采暖。
2.本工程设置三个独立的散热器采暖系统。系统为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式。
3.采暖系统热负荷为60千瓦(52000千卡/小时)。
4.散热器选用铸铁四柱760型,除监控室、电控室、计算机室及光谱仪房间加暖气罩外,均落地明装。
3.5.3.2 通风空调部分
1.由于该工程工艺的需要,建筑的绝大多数外窗取消,考虑人员的工作及卫生要求,在ma楼及焦面楼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由于mb楼有外窗,没有外窗的房间为库房,不设空调系统,仅设通风系统。
2.该工程空调冷源为设于室外下风侧的风冷模块式冷水机组,总冷负荷为100千瓦,其中ma楼45千瓦,mb楼55千瓦。空调机房设于ma楼,及焦面楼首层。
3.为了防止冬季室内热空气影响天文观测,ma、mb及焦面楼设置排风系统,排风量大于新风量,保证房间有5帕左右负压。
3.5.4 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
1.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系统热源为95°c~70°c热水,由站内集中锅炉供给。
2.本工程设置一个独立的散热器采暖系统。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式。
3.采暖热负荷80千瓦(69000千卡/小时)。
4.散热器选用铸铁四柱760型,落地明装。
3.5.5 锅炉房改造工程
3.5.5.1 设计范围
本工程为对原兴隆观测站锅炉房的改扩建工程。原有两台热水锅炉,一台已报废,另一台损坏严重,已不能满足供热要求。
3.5.5.2 热负荷的确定及锅炉房设备的选择
该观测站原有需采暖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新增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根据兴隆观测站提供资料,现有的燃煤热水锅炉所产生的烟尘影响附近大气透明度,从而影响天文观测。因此选择排尘浓度特别低的燃油锅炉(同型号两台),根据甲方要求一备一用,总负荷为2790千瓦(2400000千卡/小时),型号dsj-120,供95°c热水。
3.5.5.3 锅炉热力系统
本工程热力系统仅为热水采暖系统,定压采用高位膨胀水箱补水定压,补水量1.0吨/小时。水处理及补水定压均利用原有设备。热水循环泵同型号两台irg-80-160(i)型,一备一用。
3.5.5.4 燃油系统
1.锅炉燃料为轻质柴油,采用汽车油槽车运输方式;
2.单台锅炉耗油量132公斤/小时;
3.燃油系统由室外卧式油罐,管道输油泵,油过滤器室,室内日用油箱及油管路组成。室外卧式油罐体积12立方米,室内日用油箱体积1.0立方米,油泵同型号两台。
3.5.6 配套设施改造(采暖热力管网改造)
原有供热管网的供回水管径不能满足新建及原有建筑采暖总负荷的需要,增加部分采暖供回水管管径。
利用原有不通行管沟(900´900毫米),只增加供回水管管径,减少投资。
3.5.7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5.7.1 设计依据
1.**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设计工艺要求说明
2.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平面图
3.5.7.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根据北京市气象资料: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冬季空调-12°c 夏季33.2°c
冬季供暖-9°c
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冬季空调45%
室外冬季平均风速 2.8米/秒
室内冬季温度 18°c
空调房间 24±2°c
3.5.7.3 设计范围:
根据工艺资料,本专业负责该楼的供暖、空调设计。
3.5.7.4 采暖设计
1.该工程与sst合建于一栋楼内,采暖外线由地球物理所热交换站供给95~70°c热水,本工程采暖外线采用直埋方式敷设。
2.采暖热负荷:**实验室采暖热负荷为132千瓦。
3.**实验室采暖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散热器采用铸铁四柱813型。供水干管设在四层顶板下,回水干管设在一层地沟内,地沟回水干管保温,保温材料采用岩棉瓦,保温厚度50毫米,外缠玻璃丝布。
3.5.7.5 空调系统
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实验室一至四层北向实验室均设分体壁挂式空调(单冷型),北向实验室因双层密闭窗为补充新风需装窗式新风净化机。新风净化机组风量为每台600立方米/小时,功率60瓦。冬季使用时需加装电热窗,功率为1000瓦。
3.6 给排水设计
3.6.1 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建筑平立剖面图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3.6.2 设计内容
1.**观测楼给水排水设计
2.观测人员宿舍楼给水排水设计
3.新建筑配套设施(给排水外线)
4.**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给水排水设计
3.6.3 给水(冷水)设计
3.6.3.1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给水量计算
名 称 用水量指标 (l/d·m) 使用人数 小时变化系数 使用时间(小时) 最高日用水量(m3/d) 最高时用水量(m3/h) 平均时用水量(m3/h)
** 100 40 2.0 10 4.0 0.8 0.4
宿 舍 150 40 2.5 24 6.0 0.625 0.25
3.6.3.2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给水系统
观测人员宿舍楼生活给水由兴隆观测站水塔供给,**观测楼另设变频调速气压罐供水设备,满足生活给水要求,型号bhg-25-40。
3.6.4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排水设计
1.生活含粪便污水由室内污水管道汇集排出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出。
2.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95%计算,故排水量:
**观测楼:0.95´4.0 = 3.8立方米/天
观测人员宿舍楼:0.95´6.0 = 5.7立方米/天
3.6.5 新建筑配套设施(给排水外线)
给水配套设施包括新建筑室外给水管线及为满足**观测楼给水,消防要求而新建的消防水池(v=700立方米)。
排水配套设施包括新建筑室外排水管线及化粪池(3#混凝土化粪池)。
3.6.6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给排水设计说明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性质为天文望远镜机械,光学性能测试和科研工作,建于原天文台本部院内。主要用水为50名职工生活用水,无有毒有害液体排放。主要给排水设备为男、女卫生间及实验室用水。
施工技术要求均以国标统一规定为准。
1.给水:本楼总高为14.4米,常压供水。
(1)用水量表:
名 称 数 量 定 额 使 用 率 最高时用水量(吨) 日用水量(吨)
-------------------------------------------------------------------------------
生活用水量(人) 50 50升/秒 0.6 2.5
精密机床用水(台) 4 0.1升/秒 1.5 12.0
真空泵用水(台) 2 0.1升/秒 30% 0.7 6.0
实验盆(套) 8 0.2升/秒 1.8 14.4
其它用水 0.5吨/时 0.5 4.0
合计 5.1 38.9
日排水量 31.0
(2) 上水管材为上水镀锌钢管,丝接。
(3) 实验盆为国产瓷家具盆双水咀。
(4) 卫生间安装为蹲式大便器、立式小便器、椭园台式洗脸盆,镀铬上下水管件。
(5) 拖布池的成品外贴白色瓷砖,配普通水咀pni5。
2.排水
设计排水量1.4升/秒(最大),下水管材为下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捻口。
篇2
关键词:游戏任务;情境化;多样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7-02
教育游戏任务是教育游戏的重要元素,也是教育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游戏任务,玩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成就感、沉浸感、组建知识体系结构等。由此可见,游戏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游戏的趣味性、玩家的投入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 教育游戏任务及作用
1.教育游戏任务
教育游戏任务就是游戏玩家在玩教育游戏的时候被告诉 “现在应该去干什么”的那些系统,任务完成以后,通常会得到对应的报酬。把玩家需要的帮助、行为和报酬打个包就形成了一个游戏任务。例如,在蜂蜂乐园里面,某些场景中会出现一个头顶带感叹号的固定人物,它会指示你去干什么,完成了固定人物的要求后就会得到一颗宝石或者若干蜂豆,即完成了游戏任务。
2.游戏任务的作用
不论哪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育游戏任务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1)推动故事的剧情发展
游戏任务可以呈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例如,在《蜂蜂乐园》中,学习者必须完成蜂女王提供的新手任务,才能得到整个岛屿的地图,进而在地图上找到下一个游戏任务的目的地,并由此推动整个剧情故事的发展。
(2)组建知识体系结构
教育游戏中的每一个游戏任务都不是虚设的,它都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同时,教育游戏中的每一个任务,均按照教育内容的特性与相关的教学原理进行组织与排列,形成了科学的体系结构。学习者通过一步一步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并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
(3)增强沉浸感与学习欲望
游戏任务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教育游戏的剧情和故事背景,从而使学习者以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进行游戏学习,增强沉浸感。与此同时,随着游戏任务的层层推进,学习者在探索中前进,激发学习欲望。
二、 游戏任务设计的策略
1.情境化任务设计,促进知识迁移
1989年,布朗等提出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在的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1] 情境化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来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容的背景,即学习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教育游戏任务不是孤立枯燥的,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自然给出,学习者在情境中完成游戏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化的游戏任务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甚至趣味化,便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迁移。情景化的游戏任务也有助于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Game-to-Teacher项目中的Periodista (一款外语类教育游戏)概念模型,[2]是MIT学科专家合作而提出的,它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社会场景,如车站码头、旅馆、医院、时尚店等,在各个场景中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与智能化的环境固定人物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新的词汇、语法以及不同场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完成采访与拍照任务,提升自身的西班牙语等级。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西班牙语的能力。
情境化游戏任务,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将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
2.由浅入深,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游戏任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简单到复杂、部分到整体的心理学关系进行顺序排列,从而给游戏任务增加了梯度感,学习者通过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既享受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又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给每一个任务加上“锁”,即完成前一个任务是开始后一个任务的前提,学习者只有完成了前一个任务,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锁的添加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
精灵湖奇遇这款游戏有余数的除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进行了顺序排列,游戏难度随着闯关逐渐加深。每一个小游戏包含学、练、考评三大游戏任务,这三大任务,需一步一步地完成,不能随意跳跃。学习者,先找相应NPC学习知识,然后不断地探险,解决困难,才能进下一个场景,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无法移动到其他场景。学习者唯有重新找NPC复习知识,继续探险完成任务,才能继续闯关。在游戏中,学习者依据任务链一步一步的完成任务,构建知识体系。
3.任务设计多样化
任务多样化就是给玩家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它包括:任务种类的多样化、任务奖励的多样化和任务故事剧情的多线性。
任务种类的多样化,就是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任务形式,而应该是多种形式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例如对话、护送、收集东西、探险等。多样化的任务种类,使学习者时刻保持新鲜、刺激,避免在长时间的学习下产生枯燥、厌烦之感。
在学习者完成游戏任务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动力。奖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奖励金币、经验点、游戏等级的提高,也可以是某种特权。例如,隐藏性任务,这些任务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显示的,只有当学习者完成某些特定的游戏任务后,获得了通往这些任务的钥匙,这样的任务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挑战欲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也可以扩充学习者的知识面。
游戏任务可以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在游戏中,游戏任务剧情应是多线性的,让学习者有更多主宰自己发展的路线。
三、 游戏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游戏任务设计应该符合学习者特征
教育游戏任务是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游戏任务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特征与学科内容虽无直接关系,但影响游戏设计师对游戏任务的选择和组织。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水平、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等特点。因此,游戏任务的设计是否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游戏任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游戏任务设计应该细致考虑学习者的起始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叫做“起始能力”。[3]通过对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详尽分析,有利于恰当设计各阶段游戏任务的难度以及游戏任务涵盖的学习内容范围等。
篇3
一、 分析教材,了解特点
我校使用的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本套教材共六册(7A-9B),每册教材分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三个单元(9B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实现目标任务,每个单元由饶有兴趣的卡通漫画(Comic strip)开始,以阅读(Reading)为核心,进而完成中心任务(Main task),最后进行检测(Check out)。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探究方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开发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六大模块后均设计了实践课题(Project),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习惯,发展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任务的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设计任务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为了任务而做任务。成功的任务设计应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运用某些语言知识。有时老师所设计的某些任务过分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过程,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机会运用到语言,这样的任务就变成了一个手工活动,这是应该尽可能避免的。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针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受益,取得进步。
三﹑ 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同时,变换活动形式是增加课堂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一个任务中,不同活动或步骤最好有不同的形式,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将两人pair work 和group work活动交替使用,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由学生独立操作的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听说读写画等活动来丰富活动方式。
如何根据初中英语教材(牛津英语)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任务型教学理论应用于牛津初中英语教学实际,除了以上的注意事项外,在设计初中英语任务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语言、情景的真实性原则
首先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其次,所设计的任务要尽可能的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任务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到活动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发展一致时,才会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教学内容才最容易内化。
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多采用诸如游戏、表演、问卷调查、手工制作等真实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的任务要有情景,有语境。情景和语境要真实,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传授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因此,任务的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操练语言形式,而是使学生能以意义表达为主的。在任务型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教师不再独占讲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活动中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做中学”的原则
“Learning by doing"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即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应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学生仍然需要学习语法知识和记忆单词,因此,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
4. 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注意设计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用英语做事情。任务设计时,应吸收全体学生参加,要充分考虑到任务的难易度,使任务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就可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体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层次性,由简单的任务到复杂的任务或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
5. 趣味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
篇4
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s)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而且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职业而言的,如商业专业的“采购过程的计划、控制与监督”和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它与实际生产服务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不同,如“点钞”和“产品包装”等。
典型工作任务需要通过整体化的职业与工作分析获得,其过程分为两步:
一、实践专家研讨会。即通过参与式(participative)研讨会,请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
二、分析并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可借助经典的工作分析方法,如观察、访谈(包括行动导向的访谈)、职务问卷分析(PAQ)、工作要素分析(JEM)、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和关键事件分析(CIT)等,并可用图纸和程序文件等加以补充。经验证明,一些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比较少用的研究方法,却对课程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人们无法用观察法准确鉴定社会现实,却可以用它来分析具体的职业行动,帮助破译不同生产环境条件下完成任务的工作实践(J.R.Bergmann)。目前,随着职业科学(vocational discipline)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正在完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与工具,这不但综合了量的研究(如技能量化评估)和质的研究(如实践专家研讨会)方法,而且开始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有的科学家甚至开始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计算机辅助的能力编辑器(Competence editor)。
在项目课程和任务引领式学习开始普及的今天,区分“典型工作任务”、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和职业院校的“学习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同质量的任务引领下的学习,其效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篇5
关键词:中职;任务驱动法;任务设计;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大的教学任务为主线,把教学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散到各个小的任务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经过自己周密的思考和教师精心的指导点拨,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一个个任务完成的同时,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以实现了。在这样教与学的互动中,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提高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教师“做中教”,学生主动参与的“做中学”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关键因素,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我们所说的任务,是充分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是密切联系学生所要求掌握的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具体任务,从而达到掌握知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有时候学生完成了教师的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完成任务也是不符合“任务驱动法”中的要求的。有些任务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是有悖于教学目标的。那么,到底教师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才是符合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呢?
首先,教师设计的任务目标要明确。任务目标明确,是要求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课堂学习的总体目标,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个小目标的内容分散到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中去,学生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完成总的学习目标。举个例子:“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保存一个网页、保存网页上的图片、保存网页上的文字、保存文件等子任务。我便巧妙安排学生完成下载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的歌词、韩红的照片、一个介绍创作背景的网页及歌曲四个任务。的这样学生就有明确的任务,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而且学会方法之后也能触类旁通,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简单地下达“保存网页上的一张图片”的任务,学生就会漫无目的,不知如何操作,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
第二,任务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了,你的课堂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例如,计算机基础课中有一节Photoshop图像处理课,是把一个图像抠出来,通过一定的调整,与另一个图像组合成一幅图像。我对课堂内容进行大胆的处理。首先在课堂上展示多幅我与明星的合照(通过Photoshop合成),吸引学生眼球,问学生想不想拥有与明星的合照,学生反响强烈,对接下来的内容很有兴趣。然后把制作合照步骤进行介绍,这时候,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然后,把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照片发给学生,同时把准备好的一些明星照片也发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节课便水到渠成了。
第三,任务设计应具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上机是来做什么的,明白本节重要完成什么任务。任务明确后,教师应该恰当的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留出创新的空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WORD2007图文混排这节课上,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制作电脑小报这个任务,我没有限定小报的形式和内容,我只是提供了电脑小报的几个主题,并给出了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回收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作品不拘一格,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关键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方面上、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教学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第四,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方,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计算机操作的水平不同,个体的差异很明显,教师在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一个任务操作方法是多样的,这样课堂就会变得灵活多样。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使得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一般可按基本任务、提高任务、探索任务三种要求来设计。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练习,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Excel图表处理的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中,已经接触到过相关的内容,在做了前期的铺垫教学后,在课堂上,我便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任务供学生来完成。第一阶段,将整个数据表格,直接按要求转换成相对应的图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完成图表的制作,并进行相关格式的设置。第三个阶段,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的图片和数据,制作出图片中所给的图表,并制作出能表达数据表内容的个性化的图表。在课堂的作品展示环节,效果很好。说明三个层次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研究的动力,起到了任务设置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科渗透、交叉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应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素养为目标。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学生现在学到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没过多久就会过时。因此,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课内讲解计算机原理等相对稳定的内容时,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注重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并用计算机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宁波地区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应用能力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也有一定的运用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发挥学生长处,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其它科目的学习、探讨的能力,来提高学习其他课程的效率,以及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防止学生生硬的照搬照抄。同时,培养中职学生能力重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而不应该简单完任务,把某种操作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强硬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任务”,要注重任务的质量,让学生理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践表明,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能很好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效果显著,在充分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知道,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设计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进一步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
[3]陈琦.教育心理学与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几个问题
篇6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教学 任务设计 学生 活动
在具体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合理化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任务型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列举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一、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任务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Lost and Found Case,谁丢了或找到了东西,就写一张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对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并且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任务自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掌握语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遵循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可以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有所得,然后进行扩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有成就感,也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使之在课外得到延伸。
总之,任务的设计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二、活动案例分析
仁爱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2 Saving the world 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三个Topic具体涉及不同的方面:Topic1引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Topic2主要谈论关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Topic3主要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教材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供学生参与活动。如:开展校际环保调查;给电视台写信反映城市污染情况;了解三北防护林情况;学习如何植树、种菜、养花等等。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补充,内容如下:
(一)观看录像、查找资料、限时汇报。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通过视觉效应震撼人心,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诸如此类的广告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环保资料,提供网址,如;提供报纸杂志名称,如《中国环境报》,并布置查找具体的内容,如:了解当地污染最大的几家工厂;了解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供科学依据;画出全国各省水资源状况柱形图,以了解本省水资源缺乏程度;在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的范围等等。要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多方信息来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口头限时汇报,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收获很大。
(二)表达观点。
结合课文就某一环境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和采访,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讨论越深入观点就越明确,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剧本表演。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及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兴趣。以环保为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4―8人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短剧,如“熊猫搬家了”、“丹顶鹤回来了”、“水龙头不哭了”等,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话剧形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修改剧本等辅导工作,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支持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调查及实践。
篇7
定语从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它在教材中的位置和编排形式随教材的变化而变化。
表1定语从句在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位置和编排形式
从表1可以看出,定语从句在教材中的位置由集中到分散(以SEFC最为突出),先后反复出现达10次之多。教材编者把定语从句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安排在各册教材的不同单元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反复,这样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定语从句,也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避免了语法项目过于集中和学生难以消化的弊端。修订版的JEFC教材也安排了部分定语从句项目,主要是that,which,who,whom引导的定语从句,这样有利于初中学生提前接触定语从句,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定语从句与任务型教学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途径进入国内英语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要求学生用目的语在课堂内外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尽管外语教学界对任务的定义仍然存在分歧(程晓堂,2004),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为许多英语教师所接受和采纳。本文所描述的任务,指广义上的任务,即包括交际任务(communicativetasks)和支撑性任务(enablingtasks)(Estair&Zanon,1998)。笔者认为,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国语,在国内很难找到或创设真实的情景,因此,在提倡设计真实任务(real-worldtasks)的同时,也应允许学习型任务(pedagogicaltasks)的存在。
修订后的JEFC和SEFC教材将话题、功能和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了许多任务型教学活动,如修订版SEFC教材在Book1AUnit1和Book1BUnit13的Grammar中,就设计了两个任务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教师用书》中也设计了一些任务型的语法教学活动。
同许多教师一样,笔者以前常采用“定义——讲解——释疑——练习”的方式来教授定语从句。采用该方式教学定语从句时,教师通常先解释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是先行词;再把两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定语从句,并举例说明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及其区别;然后讲解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最后配上大量相关练习(高考复习时,常让学生做有关定语从句的高考单项选择题)。虽然笔者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但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提供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进行真实交际的机会。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反对教学语法,而是强调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龚亚夫,罗少茜,2003)。根据对定语从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描述、定义和补充说明)的理解,笔者认为,定语从句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选出某一道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能运用定语从句描述或辨别他们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学会定义某个名词,或通过阅读定义准确理解和掌握词义。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规则后,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笔头的交流,以促使其对该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来突出语法的精髓,通过丰富的情景创设来活化语法,让语法教学生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沈瑛,2004)。
三、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教学定语从句
为了设计有效的语法教学任务,教师首先应通读教材,熟悉定语从句在教材中的位置,对定语从句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作整体规划,即知道在哪一册中的哪个单元设计和完成什么任务;然后把这一语法项目细分为若干个子项,每次可就某一个子项来设计教学任务,如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的选用、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介词+whom/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等。每个任务只突出一两项技能,如听或写。设计任务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不断反复。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任务的设计还应切合他们的实际,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还应力求新颖、有梯度、形式多样且有挑战性。另外,教师还要在定语从句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找准一个结合点,使任务的情境较为真实,而不是牵强附会地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合理的任务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和掌握语法知识,理解语法项目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教学定语从句的示例
任务
一、竞猜游戏(判断他/她是谁或它是什么)
1.适用对象:初三学生
2.活动形式:6~8人小组活动
3.情境设置:教师先对教室里的人、事或物进行口头描述。学生听后作出口头反应(说出是谁或是什么)。例如:
T:Sheisagirlwhogotthreegoldmedalsinthelastsportsmeet.
:WuYan.
T:Right.Nowanotherone.ItisabookthatcantellyouthemeaningofnewwordswhenyoustudyEnglish.
:Adictionary.
4.游戏规则:游戏分初赛和复赛;初赛后每组选出优秀选手3人参加复赛。为了使任务更加有趣,组员每猜中一次可得一分;教师将学生猜中的人或物写在黑板上,以防重复猜测;最后角逐出前三名,并予以奖励。
5.时间:8~10分钟。
6.操作步骤:
(1)教师布置任务,讲清游戏规则;
(2)学生活动,教师当裁判并维持秩序;
(3)角逐出复赛选手,复赛后予以奖励。
7.注意事项:
(1)学生熟悉了该游戏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拓宽要猜测的人、事或物的范围。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图画、照片或卡片(上面有文字),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描述,另一组猜测。例如:
HeisthefirstChinesewhotravelledinaspaceship.
ThegirlwhoplayedtheheroineinTitanic.
Thecitythatwillholdthe29thOlympicGames.
ThefirstEuropeanwhodiscoveredAmerica.
(2)该游戏也可以在新修订的SEFCBook1AUnit4的WarmingUp中进行。为了适当加大游戏的难度,教师让一位学生描述多数学生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并让其他学生竞猜。
任务
二、找同伴练习说英语
1.适用对象:高一年级
2.活动形式:教师课堂上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教师指定一学生将信息表编号,并贴在墙上;学生课后阅读,下一节课向全班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
3.情境设置:假如你是一位高一英语教师,新学期伊始,你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对子”练习说英语。为此,你让学生填写以下调查表,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注明自己想与哪种类型的学生坐在一起。
表2寻找学习伙伴
附图
4.实施规则:
(1)学生应对自己的情况多作一些描述,以免找不到理想的学习伙伴。
(2)学生可在课下收集一些描述喜好的形容词或动词短语,以作备用。选择学习同伴时,学生所用的语言不可有歧视他人的意味。例如,Idon’tliketositwiththosewhoarefromthecountryside./Idisliketositwithstudentswhoarestupid.
(3)将所有的信息表编号,并贴在墙上。学生课下阅读,每人为同学结一两个对子,上课时向全班汇报。比如:
:IthinkNo.4hadbettersitwithNo.12becausetheyarefromthesamemiddleschool,andbotharegoodatEnglish.IftheycanpractiseEnglishtogether,theywillmakemuchprogressinthefuture.
:IthinkNo.5maysitwithNo.40inourEnglishclass,becauseNo.5sayshelikestohelpthosewhoneedhelpinEnglishstudy,whichdoesmeetthedemandsofNo.40.
(4)其他学生也可对“结对子”的结果发表评论。
5.时间:依班额大小而定。每节课前可以结3~5对;约需3~5课时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6.实施过程:
(1)教师讲清楚任务的意义与要求,并做适当演示;
(2)学生课下填表、查找资料和进行讨论;
(3)课上汇报各自的完成情况。
篇8
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
委托项目:岩土工程勘察
委托阶段:详细勘察
委托日期:
要求完成日期:
内容:
一、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 ,北临城市主干道 ,西临城市次干道 ,东侧。社区占地 亩,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为纯多层高档社区。拟开发的Ⅲ期包括:10#(18层)、13#(18层)楼、幼儿园(三层框架)。
二、委托内容:
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1. 提出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2.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强度参数、各项岩土性质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
3. 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4. 提供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5.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提出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7. 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及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并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8. 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9. 判定是否季节性冻土,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10. 对建筑地基做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三、勘察要求:
按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执行。
四、要求提交勘察资料内容:
1. 若为岩石地基,提供岩层等高线图(并提供电脑“DWG”格式文件):断层或破碎带及走向;
2. 钻孔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制面图、钻孔柱状图、各地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有关数据、地基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3. 提出本工程的地基、基础建议方案、若建议采用桩基,应对桩型、桩尖持力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计算参数提供建议,并提供桩的极限端阻力及极限侧阻力;
4. 提供基坑设计、施工的相关参数,并对施工降水提出建议;
5. 对施工降水可能引起周围建筑的地基沉降情况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措施;
6. 要求提供地下室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
篇9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进行学习,体验用英语学习,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投入,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化的英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更自信了,因为语言成了活生生的生活,而不是机械枯燥的练习和理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培养和掌握了技能,发掘了自身的潜力,提高了合作能力。
3.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要真实。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接触有价值的、真实的语言,真实的任务更能刺激学习者应用语言。
(2)要明确。一个明确完整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调动自己的知识技能。如果任务不明确,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充分探索,无法完成任务,时间一久,便会失去信心。
(3)要有层次。教师对每一节课设计的任务都要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这样,前后相连,层层推进,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把握。
二、任务设计的教学实践
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A的任务型教学设计:
1.话题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2.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表示学科名称的词,学会描述各个学科。
(2)能力目标: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出喜爱的理由;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谈论所喜爱的学科时,教育学生不偏科,要做到均衡发展。了解周围人喜爱的事物,并能学会关爱他人。
3.任务设计
在本课时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任务活动,抓住了七年级学生好动、求知欲强、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较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活动一:比一比谁的眼睛更快。在本节课教学学科名称英语词汇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科图片,采用小竞赛的形式,看谁能快速地用英语说出学科名词,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个任务的布置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活动二:谈论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此任务既是对以上所学内容的巩固,也是一个任务活动。学生们以二人一组的小组方式进行快速的汇报。My favorite subject is ... Mydeskmate’s favorite subject is...
活动三:本课的作业即完成最后一个任务,询问父母他们最喜爱的一些事物。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同时也借这样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进行德育教育。
三、对教学任务设计的反思
篇10
一、半成品任务,让练习有的放矢
作品制作课要求把知识的应用蕴含在一个完整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以达到巩固已学的目的。一个完整优秀的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策划,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课时少,每周只有一节课,这样在时间上就远远不够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半成品”就成为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所谓“半成品”作业,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只做了一部分或只有一个大致框架的作品,而对其中需重点学习与应用的内容“留白”。
如学习画图软件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画图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一般上一堂综合练习课来巩固所学。笔者曾有幸听过一位老师的画图作品制作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堂画图作品制作课,创作的主题是“画京剧脸谱”。课堂上,老师用15分钟的时间对京剧脸谱的知识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色彩在京剧脸谱中的意义。在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老师没有让学生从头开始画,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张空白脸谱图,让学生对此脸谱进行再创作。
由于提供了“半成品”的脸谱,学生在进行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全部放在了脸部线条的设计、颜色的选择上,这样原本一堂课完全来不及完成的任务就变得相对简单了,且学生能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二、分层设计任务,让每个学生有所得
信息技术的作品制作课,少则1课时,多则2、3课时。一般都会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细心的老师还会提供一些素材供学生使用。但是这样的单一任务设计常常会导致“两头不落实”的情况:信息技术素养好的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没事做;而另一部分学困生则来不及完成,或为任务而任务,粗制滥造。
如何才能设计出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得”的任务呢?我认为任务的合理分层设计是其中的关键。设计的任务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事事”。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份word作品制作课的教学设计,这位老师将“分层教学”的理念融入到了作品制作课中,有意识地设计分层知识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的环节,可以看成是拓展任务,“放飞”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制作属于自己的胸卡,这就是对任务层次的一个提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前面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胸卡的制作;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他们的作品也不会被教师的思维所局限,其作品将会极富创意和想象。
三、小组合作设计,使分享弥漫课堂
在作品制作课中,设计一个优秀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各种操作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而合作,正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新课程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因为一人一机的教学方式,使得小组合作的机会比较少。那信息技术课能不能进行合作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教师积极思考、有意安排,就能找到一些适合小组合作的课例。
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于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侧重于操作的学习转向了运用。因为这一阶段完成的作品比较多,所以,我开始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以下是我的一些课堂尝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