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1 16: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技术专业

篇1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非动力核技术 核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电产业的停顿给核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各个高校刚刚兴盛的核技术学科蒙上了阴影。如何发展核技术专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吸引学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要对核技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动力核技术和非动力核技术。目前,动力核技术也就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回顾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虽然都对动力核技术的使用带来过阶段性的质疑,然而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因此迟缓。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工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均用电量的增加,受到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驱动,国务院于2007年正式批准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加快核能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文件,也是国家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能源规划。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不断引进消化同时自主创新发展,核电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6座核电站的10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080万kW,在建设中的有12座,规划建设的有31座。根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国核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不会也不能因为日本核危机放弃我们的长期发展规划。

核技术产业的非动力核技术,即民用核技术,其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强劲。在美日等国家,非动力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核电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1993年美国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了370万个就业岗位。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核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探测、医学成像、辐照改性等领域,成长起来多家大型公司和企业,2001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国核物理科研院所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届亚洲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我国公布了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国的民用核技术产业有着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正确认识核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2 我国核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核电建设,很多大学争相发展核物理相关专业。但是每个学科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我国核技术专业还只在少数高校设有,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核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与反应堆物理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和开发要求,应当能满足核工程、核技术、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各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学生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外,还要有较强的核物理实验与核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与应用知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办学要求高,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学的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定和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相近,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与核电技术相关的课程,偏重于对口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而多项社会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

3 当前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能源短缺造成的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规划,同时核电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学习背景的人才,具备核物理学科基础的核技术人才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力量。核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核物理专业基础,对辐射防护、核电安全有理性的认识,能够适应核电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术专业的基础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后适应于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是一种由中子、带电粒子或伽玛射线等将样品活化,对其衰变特性进行测量的分析技术,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核分析技术,发展至今方法已经渐趋稳定,但依然充满活力。活化分析技术是现代最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体现在高纯材料研究中,同时在诸如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化学、环境科学、冶金学、法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核探测成像技术,用于海关等领域的大型核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探测装置、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检测装置等,其中违禁品的核无损检测技术,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斗争和打击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术。在医学方面,核医学和药物产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术是肿瘤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业测量仪表、核技术测井等技术应用于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报、环境污染的监测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术中的自显影技术和微束微量分析技术将人们的观测视野从宏观推向了微观,使人们可以在原子水平动态地观察自然现象。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过核技术灵敏而精确地加以测定。同位素裂变径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趋重要,尤其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辐射加工以及辐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应用。辐射食品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食品辐照由于具有节约能源、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性好、能够保持食品的风味等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辐射育种培育出大量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医疗用品的辐照消毒也有很大发展。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核技术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数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年,为了迎头赶上,国家已加大投入,力争在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核技术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发展核技术专业的出发点。

深圳大学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学位教育院校,学校现正快速发展,希望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它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担负着为深圳这个城市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因此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核技术专业是我校新设的专业,符合了地方发展的需求,有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术发展经济的先锋,现有中广核、沃尔核材、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中广核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核电站建设单位,现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位于深圳市的东北面,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市投资40亿建立核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涉及到核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深圳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核医学方面,深圳市有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术的医疗设备研发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核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地方经济建设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就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技术人才,全面满足企事业单位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

4 对核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核技术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研究的对象为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探测方法和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为跨学科研究,如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业、农业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核技术专业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专门人才,除了应当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应用各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我们提出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2)专业能力,在核技术及相关的科研、设计、应用和开发方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础物理和核技术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核物理实验方法、辐射剂量与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理论学习,还要开设专业实验课,如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物理的教育。核技术专业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与之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核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待基础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践。核技术专业与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实验、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3)在专业课开设上根据核科学与核技术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核技术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按照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现有专业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学核技术专业为例,设立在物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所和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是核技术专业的重要支撑。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所学知识可以在学校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微型反应堆上进行实践;核分析技术和放射化学等课程的开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微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设核辐射探测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为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培养人才,促进我国锗的生产和出口由锗锭等初级产品向高纯锗单晶及探测器制造方向发展。

总之,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宽[4],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核技术应用领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5 结语

核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核电领域,还可以从事质检环保、核医学、辐射与材料改性等行业的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坚信核电产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核电是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核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 福岛核事故报告[R].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

[2] 罗顺忠,等.核技术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 教材建设 对策 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46-02

1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非核类专业,如:计算机、医学和化学,其中一些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教材编写理论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莫再树[1]提出了在评价的基础上选用教材、用科学的语言理论指导和规范教材建设、分阶段编写教材以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适应性以及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研究工作。柯晓华[2]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要领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石春让[3]等人对于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进行了实证研究。廖荣霞[4]等人对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适合医学双语教学的英语教材编写的一些要求和方法。高嘉Z[5]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者应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理论依据,把需求分析和教材评价作为前提,在选材过程中着重考虑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等原则,并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充实教材。总之,目前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基础英语教材。而对于核类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相关的理论研究鲜有报道。国内出版的核科学专业英语的教材非常少,目前只有3套左右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核电的专业英语教材,有阎昌琪编写的《核能工程专业英语》[6],谢诞梅等人编写的《核电专业英语》[7],以及李然等编写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英语》[8]。这些教材相比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很大进步,增加了一些习题和课文的翻译。但是,这些教材存在完全摘录原文的篇幅,而且一些章节存在拼凑,不成体系。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核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缺乏高层次的教学理论指导。大部分教材编写人员(包括主编)是理工科出身,对英语语言的把握不及专业的英语学科的编写人员,而且不少的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教材方面没有受过训练,因此,在教材编写理论和语言能力方面很难从理论上去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另外,现有的核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把焦点放在教学内容上面,而且过于突出专业内容,教材难度超出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没有充分把教学方法考虑进去,英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空白。

2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2.1 根据学习需求运用相应的理论设计教材内容

编写一本教材前期要做好调研,对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其受众主要是全国拥有核类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其次是研究生和科研技术人员。那么这些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呢?不同的高校学科侧重点不同,对这些学生教材专业内容的设计也就不同,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要求更专业的内容,一本教材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所以,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要定位准确,首先是要把教材适用的人群定位好,根据需求设置教材的基础知识。要实现教材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要和课堂讲学的可操作性相衔接,应用正确的教材编写理论是其中的关键[9]。教材编写涉及到教材编写理论、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对各种理论学说了解得越全面,对教材编写的帮助就越大。具体的教材编写理论遵循三个层面的原则:第一层面基于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原则等;第二个层面基于符合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和英语教学的规律和教学法原则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以核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为主的编写原则、联系英语学科教学的编写原则、实践性原则、课文内容和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原则等;第三个层面结合该学科教材编写的特殊要求和不同的课型特点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比如:练习方式和题型设计要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原则、所编教材要符合课型特点的原则等。大致说来,第一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适合任何学科的教材编写,是各级各类教材编写都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第二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更适合某一类学科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学科教材编写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第三个层面上的教材编写原则更适合某一类课的教材编写,是某一门类课的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编写的教材可以根据以上原则确定的理论进行编写。对于本科生的核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要求广而精,可以根据第一个层面的理论原则进行编写;如果特别要求在专业上突出某些方面,突出学科特色,可以根据第二和第三个层面的理论原则来编写教材,这样的教材对于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适用。当然,一本好的教材一定是关注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思想都可以兼容并包,择优吸收。

2.2 做好教材编写的资料准备

在编写教材前要做好资料收集,不仅包括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还包括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筛选。尽可能全面收集与需要编写的教材相关的文章、已出版的教材、网络版的资料等。主要研究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应的需求群体、语法要求、难易度、选文、练习等。认真阅读和研究这些文章,获得教材编写的间接经验和技巧,从中可以获得极大启发,从而使教材编写站在高水准的起点上。另外,对于优秀的教材,要加强研究,掌握目前流行的图文制作方法,使新编教材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对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来说,不仅要收集核科学专业英语的教材,也要收集国内外著名的英语教材,还要收集其他理工科比较成功的专业英语教材。然后,教材编写者要分析和考察所收集到的各种教材的编写理论、编写意图和思路、课文语言和练习设计等。从整体到细节,尽可能客观全面研究和分析这些教材的成败得失,这对教材编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继承优秀教材中好的方面,淘汰不符合学习需求的内容,扬长避短,编写出有特色、有创新的教材。

2.3 制定教材编写方案,分阶段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方案的制订是编写教材的关键性环节。教材编写者所学习的理论、对教材编写的看法,搜集的资料,以及其他为教材编写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应该在教材编写方案中有所体现。一般来说教材编写方案的制订,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需求分析。教材编写人员用文档的形式把需求分析确定下来,经常阅读学习需求分析文件,充分把握教学对象的需求;(2)编写目标的确定。对目标的可实现性、实现途径进行权衡和充分论证,注意各分目标之间的衔接,形成最终的文档文件,以供教材编写人员参考和学习;(3)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的实现。解决已有教材存在的问题和满足教学对象最迫切的需求,总结出拟编写教材需要的创新之处和实现的途径,形成文档,供编写人员参阅;(4)确定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原则应该清晰、简练,像一部教材的魂一样贯彻始终,教材编写人员心中要有原则,编写出来的教材才有质感;(5)确定教材各部分的构成和每部分的知识脉络。这个步骤为具体实施教材编写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所以需要尽可能详细;(6)制订工作程序和时间表。把教材编写任务分解,分别设置合适的时间表,保证有序进行。

3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探索

南华大学目前开展了大核类专业英语的本科生教材建设的研究,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教师队伍,对教材编写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素材,目前完成了一本专业英语教材的初稿讲义。教材的编写符合教育和教学一般规律的原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层面的原则。教材建设紧扣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读、写、翻译、听、说专业英语的能力。虽然讲义的内容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需要延伸教学内涵和实现知识系统化,这项任务非常艰巨。目前,这套初稿在学生中征求过评价意见,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学生反映讲义中摘录原版英文教材的一些章节,内容太过于专业,使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英语语言的学习部分要适当增加;希望增加一些能帮助应试能力(英语四、六级)提高的内容。有问题就是有需求,下一步的工作是对初稿进行完善,以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老师教学的需求,尽早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4 结语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虽然国内的教材编写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离学习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需要加强教材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好需求分析,搜集有代表性的学科资料,制定教材编写方案,分阶段逐步完成教材的编写。

参考文献

[1] 莫再树.关于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9-22.

[2] 柯晓华.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领[J].计算机教育,2013(4):107-110.

[3] 石春让,石春成.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证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1(4):111-114.

[4] 廖荣霞,谭雪焦,陈敏.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3(5):1001-1004.

[5] 高嘉Z.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84-90.

[6] 阎昌琪.核能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7] 谢诞梅,秋穗正,黄晓明.核电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机制研究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障碍

(一)政府与市场定位不清

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为市场经济调控的两端,无形之间会形成两股相互抵触的力量。一方面,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可能过分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忽视在政策层面的宏观调控与顶层设计。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在制度制定或者监管过程中,因对职业教育不了解或者校企现状没有足够认识,从而导致“越界”现象。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不良的结果出现,那就是学校与企业会失去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从而出现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降低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的认可。

(二)管办评关系不清

定位不清以及没有相应的产权保护机制,必然会导致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相互的交往中无法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从而形成放任一切自主发生,引导、监管以及相关政策的缺失,最终必然导致更大的浪费发生。当前的产教融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融合双方自我协商举办、自主管理、自主评价。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看当前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种做法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并不具备市场主体地位。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学校获得了一定的“准市场主体地位”,但是学校作为一种特性的存在,那便是学校是培养产业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应用研究的特性是无法忽视的。因此,如果产教融合项目从举办、管理到评价全部由学校和企业来完成,政府仅仅只是下发通知文件的话,那40么,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学校教师、学生的权益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2]。

(三)体系建设不畅通

从产教融合的过程来看,当前产教融合的项目设立的意图就在于,企业与学校一起围绕具体项目,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自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这种融合更多只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方面的双向流通,其缺陷显而易见,实施过程中管理到位、评价恰当的双方会从中获得一定的短暂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种更加理想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是产教融合的双方建立一种复合的立体交叉型体系。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人才输送、应用研究、生产于一体的横向流通,另一方面,两者之间还需要利用双方面优势资源,从纵向上形成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的流通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实力。很显然,当前的产教融合项目并没有将这种纵向的发展体系建立起来。问题的出现与顶层设计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建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导致不畅通的原因。

(四)落地措施不实

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上层制定的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执行,校企双方也就无法真正做到协同工作。因此,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根据当前发展环境来确定相应的核心任务,确保政策在制定过程中能够具备灵活性、连续性以及可实施性。德国的“双元制”曾经在我国得到众多学校与企业的关注,《职业教育法》的制定,从根本上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教育机构与企业根据整个机制体系系统设计且依法推进,从而保障了校企间资源的流动通畅。但目前来看,我国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上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产教融合的办法,但是从立体层面来看,针对不同层面的融合还是缺乏系统性的政策供给。要真正将产教融合由系统设计推向系统实施,还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的进行更加细化的研究。

二、数字媒体艺术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建立

(一)系统进行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实施产教融合主要任务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产业转型与社会发展,并将这四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就是将产业与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专业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将不同类型资源在不同部门与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优化配置,让校企间协同工作,从而产生更大的发展动力。利益相关的主体进行整体考虑,明确各方权益与义务,做到权责分明。否则,学校和企业作为最重要的两大利益相关者,当面对某一问题时,其思考问题解决方式和利益评价的出发点必然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会朝着双方希望的方向走下去。

(二)理清三方关系

从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政府从产业长远发展的方向进行顶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中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维持,作为单一的某家企业只能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去看待问题,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问题。学校仅仅从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角度认识到某类人才是急需的。因此,要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清单机制”引入进来,通过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将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权限进行规范化,在权力清单中明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拥有的管理权力、企业与学校在融合过程中各自所拥有的权限;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保持相配套的原则。另外,通过负面清单机制能够保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失责,加强对融合过程的监督,从而通过理清三方关系,排除一些人为的干扰,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资源优化配置与育人的长效机制

“资源优化配置”是产教融合自始至终的核心要义与发展主线。但产教融合的起点是“产”,落点是“教”。供需之间的环路最终将指向教育的主体-学校,产教融合不能简单将资源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进行调整。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行业涉及的产业有很多,哪儿多一些资源,哪儿少一些资源,在此过程中,任何一方不能简单将产教融合当成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力资源将会被视为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易的要素,这种纯粹市场化的认识必然导致融合的最终失败[3]。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业内,建立一个产教融合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终身平台,让学校与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场所,所不同的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应该认识到这个平台的功能一方面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将实现系统的育人过程。“系统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职责,更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求。随着当前产业升级提速,就数字媒体产业员工培养来看,要将一名普通员工或学徒培养为在某一领域内的熟练工程师甚至到技术专家,无论是学校或者企业都无法单独承担这一重任。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从学生到一名合格的员工,在人才的培养与适应相关岗位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二,不同阶段,企业和学校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产教融合这个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就可以在纵向上为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产业人才需求提供一个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平台,通过校企间的真正融合,最终达到让产教融合不仅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机制,更成为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的教育形态[4]。

三、推进数字媒体艺术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策略

(一)建立区域性大数据产教信息沟通平台

产教融合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平台,可以让产教信息及时、全面、系统的在政府、企业、学校之间进行流通,让三者能够做到互通有无[5]。这种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来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形成一个“供给-需求-供给”这一闭环结构。“需求-供给”主要体现在产业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企业将生产问题、人才需求、员工培养需求等反馈给教育系统,而教育机构通过获取的信息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研究方向进行调整,使之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反过来,“供给-需求”则由教育系统向产业传递人才与研究成果的供给情况,并实时将人才的供给信息、科研成果、创新创意成果反馈给产业,让产业可以实时发现技术动态,动态调整产业结构。

篇4

青海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专业合格线业已公布:

一、美 术 类:185分。

二、民族工艺美术:237分。

三、音 乐 学:130分。

四、音乐表演:120分。

五、舞 蹈 类:100分。

六、播音与主持类:220分。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数控技术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数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为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教好本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参与设备的论证、预研制、改造或维修的工作,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或各种通用零部件,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

2.1本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在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机械中常用的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齿轮系;机械传动包括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通用零部件包括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并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

2.2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总共70个教学课时,其中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部分占12个课时,在机械中常用机构部分占22课时,机械传动部分占23课时,通用零部件部分占13课时。

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时,须安排四次观察与认知实验配合教学,每次实验占用2课时,共8个课时。第一次为综合性认知实验,第二次重点是常用机构的认知实验,第三次重点是机械传动的认知实验,第四次重点是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实验。

3.教学设计与实施

3.1学情分析。

3.1.1不利条件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缺乏抽象思维,自律性差。

3.1.2有利条件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开在第三学期,在学完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力学、制图、金工、材料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计算能力,对生产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且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3.2课程特点。

在本课程中各章相对独立性较强,学生一接触本课程,就会产生“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因此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在本课程中,虽然不同的研究对象涉及的理论基础不同,相互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最终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设计出能够应用的机构、零件等。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程的教学中心为机构和零件的原理及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能力。

3.3教学模式、教法选择和师资条件。

3.3.1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可采用“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和学习指导”四位一体模式。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教学内容符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特别是涉及生产实际、感性认知、形象思维等方面,必须有多媒体教材补充。

多媒体教材内容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归纳,重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现场录像教学,动画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借助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通过机械中常用机构与通用零部件的实物或模型展示,并借助电脑控制技术系统形象地解说,增强真实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示和自我测验。

3.3.2教法选择

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灵活地加以串用或并用。

3.3.2.1讲授法教学。对于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涉及设计计算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例如对于“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的推导,以讲授为主,课件感知引导为辅。讲授法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加深理解。

3.3.2.2演示法教学。对于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部分的教学,以演示法教学为主,讲授引导为辅。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演示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直接观察中分析问题,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3.3.2.3压力教学法。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和让学生上黑板做题等方式,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压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消化和吸收。

例如:在讲《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中,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参数,常用螺纹连接(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坚定螺钉连接)的基本特点和选用等基本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形尺寸的计算、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教学过程中,在公式和典型例题讲解之后,出几道典型习题,让学生集体思考,并让几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再让其他学生纠错,最后老师讲解。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

3.3.2.4讨论法。积极开展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机械传动的设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开展讨论,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3.3.3.1我院拥有充足的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主教学楼28间,实训楼10间,信息大楼计算机教室10间。

3.3.3.2可供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室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数控仿真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等。

3.3.3.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4人、兼课教师2人、外聘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均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3.4课程教学设计的做法

3.4.1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观看在生活中常见机构和工程运用较广机构的录像片及动画,使学生对该课程萌发浓厚的兴趣,认识其重要性,使他们感觉到机械设计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达到。

3.4.2在教学组织上,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用性,可以简化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避免知识内容过深过细。有些推导过程只是为了加深对本概念的记忆,不做掌握要求。把重点放在结论具体应用上,一般性的内容在广度方面适可而止,节约课时用于实践性环节。

3.4.3在每章内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内容和基本原理,而且要通过举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或模型观察实验,讲清其在工作中的用途。

3.4.4每次课后均有思考题和习题,并有课外作业,课后教师定期辅导和答疑,有助于学生抓住课程重点,加深对课程难点内容的复习和理解。

3.4.5在每章或每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毕后,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承前启后,让学生对课程的诸多内容有整体认识和系统化意识。

3.4.6为加强重难点的消化吸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习题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习题为平台,积极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在练习过程中,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例,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讲清具体应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3.4.7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鼓励式教育,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吸收知识、获取营养。

3.5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

3.5.1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2+1”教学改革和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考核类型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及课堂纪律占20%、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3.5.2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学院教学督导员抽查、系部或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相互听课等形式反馈,提出教学建议。通过上课提问、作业批阅、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教师掌握教学效果,适时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4.课程教学特色描述

4.1基本思路。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整合,使课程内容服务于目标能力,注重人的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厚。

4.2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方式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PPT教学课件,将CAI课件、录像插播片、实物模型及现场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学生喜闻乐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我们的感受是现代教育技术最能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多媒体手段的采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大大提供了方便。

4.3教材建设。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选用贴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材,更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

4.4实验和现场参观实习。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为背景,继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的认知实习之后,加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和动手能力,开设实验课,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此外,我们结合课程,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5.教学改革

5.1在教学上。

5.1.1在课堂讲授之后,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观看、分析、讨论各种机器上的各种常用机构和零件。

5.1.2组织学生开展简单典型机构、机器和零部件的设计大赛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应用能力和设计兴趣。

5.1.3利用现有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在学生认知、观察、听取讲解之后,结合实训中的机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5.2在考核上。

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制,改变过去的一次性终结考试,成为将阶段性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地准确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篇6

关键词:二级秘书;业绩评估报告;撰写可行性报告

基金项目: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学生行政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CQY2015Y016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秘书》,二级秘书是我国秘书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也就是最高级秘书。所以在进行职业能力鉴定时,单独增加了一项“业绩实证评估”考试内容,这不仅有别于秘书其他级别[1]的考试内容,更是在其他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中所从未出现过的考试方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的鉴定方式。“业绩实证评估”由五个模块构成,现就 “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第三个模块进行专题探讨。

1 考题分析

该模块主要评估的是考生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的能力,而这也是

秘书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证明[2] 。可行性报告围绕经济建设项目或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就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组织管理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上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应该得出一个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当然,这里面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项目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在撰写过程中,首先要写清楚项目的背景,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和主要目的和意义;其次要对项目进行较详细的情况分析,要求列举事实,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客观、全面而准确的预测、不同类型的可行性报告在该部分通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三部分是对项目如何开展进行具体叙述,这也是方案的中心部分;第四部分对该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第五部分对该方案的实施步骤进行描述;第六部分是结论。

在撰写可行性报告中,一定会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涉及到草稿和讨论稿,但此模块同第二模块“制定工作计划、监控目标完成”不同,只需提交正式稿即可。

另在证人证词部分需要对报告和完成报告的过程进行评估,在其别要突出“收集资料”、“组织论证讨论”等方面的能力。

2 案例参考

第一部分:自述背景情况

标题:公司营销体制改革可行性报告

撰写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公司营销中心办公室

立项原由:通过营销体制重构,消除原有销售体系的弊端,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营销体系的最大功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和战略目标。

第二部分:证据内容

公司营销体制改革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概况

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具备明显优势,经济规模连续四年居同行业之首,成为重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企业。公司发展的总目标是:经济规模行业最大、优势明显;技术水平领先国内,追赶国际;经营管理规范高效,灵活有序;企业文化独特优秀,持续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急需打破常规进行跨越式发展,调整营销体制与模式,实现公司制定的长远目标。

公司目前实施的营销体制是“两极销售”体系,即公司的营销职能由公司各网点和各分厂销售部门承担。这种营销体制在公司历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上效果显著。但随着市场覆盖面的增加,销售人员的增多,这种营销体制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抢夺市场、互相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公司认为应该逐步理顺营销体制,将销售力量合成一股绳,变“二级销售”为“一级销售”体系。

二、情况分析

两级营销体系具有其优劣势,具体来讲:

1.优点

(1)从某些角度来看,两级销售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分厂的积极性,每个分厂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自主性较强,并为实现分厂的收益最大化而努力;

(2)每个分厂都必须而且能够面对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动趋势调整产品及其结构,从而提高了各分厂的适应性和经营灵活性。

(3)总部员工较少,组织结构较为扁平,能节约总部管理成本。

(4)交叉销售呈现出庞大而复杂的销售网络,市场的渗透能力较强。

2.缺点

(1)两极销售,特别是分厂销售职能的体制,影响公司对市场信息的精确把握,对整体市场的了解不全面、不详实,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市场动态,除非设立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否则相关分厂不会主动整合相关信息。

(2)两极销售体系将不利于成套项目产品的销售,因分厂销售体系和网点销售体系各自独立,协同较困难,在现在用户希望公司能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背景下,这样的结构体系限制了公司发挥整体优势,也不利于充分整合面向分销市场的销售资源,约束了有效实施对分销网络进行开发、管理与支持的能力。

(3)统一的价格体系难以形成和维护,内部价格竞争激烈,多次发生争夺客户的情况,降低盈利率,损害公司的总体形象。

(4)营销服务水平较低或执行效果不能很好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三、项目内容

1、主要思想

由营销中心全权负责公司销售,原分厂销售队伍和网点销售队伍均纳入营销中心管理。

2、营销组织架构

营销组织架构的主要内容是:将两级销售体系下各类资源整合到统一的“营销中心”,其下成立各大区,负责各区域专门的销售业务,原销售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到加入到各大区。

3、该营销模式的关键点说明

(1)价格体系管理

分厂负责成本核算,营销中心制定出统一的产品出厂价格及其目录(根据分厂提供的成本),以及各级价格管理权限。

(2)客户开发与管理

1)老客户的深度开发与维护

在方案执行前,各自开发与维护的老客户,采取老客户备案制,由各销售人员优先负责,如2年之内该老客户没有订单,则取消其优先权。按照区域原则,各区域客户由大区经理整体安排。

2)新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新客户由各大区经理统筹安排。如出现跨区域客户,则根据业务项目总金额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单笔业务总金额1000万以下的情况

采用客户开发首先申报制,率先获取客户需求详细信息并主

动接洽客户关键人物的,可以先向营销中心申报,经确认后先接洽者享有销售谈判、合同签订优先权,后来者不得抢单。当后来者发现先接洽者提供的信息有重大失误(比如关键联系人、项目总金额、项目技术要求等),后进入者可以向营销中心提出要求参与该项目的竞投标,从而取消先接洽者的优先权。

单笔项目总金额1000万以上的情况

如果该项目业务总金额超过1000万,须报营销中心协调,组织双方共同联合竞投标。搭建专门化的公关小组,统一公关,统一行动。

4、营销费用管理

原则上营销中心对公司所有营销费用拥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该方案的评价

1、该营销模式的优点

(1)真正实现“营销管理一盘棋”,有利于公司的战略发展。

(2)有利于全面塑造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满意度与美誉度。

(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价格管理较为混乱的现状。

(4)有助于原有两级销售体系中的销售队伍认清市场与竞争形势,把握未来销售业务的主要竞争态势与发展方向,培育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2、该营销模式的缺点

(1)可能影响分厂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各分厂的销售管理将纳入营销中心统一规划与管理,其管理职能重点将有所微调,从而导致分厂上上下下各级各类人员短时间内的不适应,进而对分厂生产、研发等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营销体制的变革可能会影响各类销售人员在磨合期间的销售业绩。营销体制与组织机构的变化,以及销售流程上的变化可能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大大增加,销售代表普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老客户如何维护、各部门如何联合开拓新老客户、利益如何分配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在磨合期不一定得到最优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营销效率。

五、该方案的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主要采用内部培训会进行,培训会分四步走:

第一步: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含董事会、副总经理以上干部、总经济师、总工程师等在内)的内部讨论会、说明会。

第二步:针对原有市场部所有人员、各网点办事处负责人、各分厂厂长及销售副厂长、等召开扩大会议,就本方案进行解释与说明。

第三步:针对原有各销售部门销售主管、销售员工以及各分厂技术骨干、财务骨干、物流配送人员等部门与人员进行方案解读,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第四步:改革方案正式通报集团公司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并组织专门会议向各部门(含财务处、人事处、技术研发中心、生产计划处、物流中心、等等)主要负责人进行解释与说明。

六、结论

该方案提出的新的营销体制改革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考虑内部人员对未来新的营销体系的接受程度,能解决销售体系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该方案将为公司销售目标的完成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证词描述

1、理顺营销体制一直是我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管理工作日益规范的趋势下,出台一份可行性报告,指导营销体制的逐步理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该考生作为公司营销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一直全程参与该项目的建设工作,对公司情况、项目的基本条件较了解,并据此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初稿。

2、在撰写过程中,该考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发出调查信息并回收反馈信息,对结论的形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利用丰富的资料,该考生参与了多次会议讨论,就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归纳整理了专家论证结果,为报告的最终编制做出了贡献。

4、总体而言,此份报告是一份结合公司实际的报告,是凝结了该考生心血和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报告。目前该可行性报告的实施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标准秘书(2006)[s].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秘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外向型、国际型人才,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拓展教师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模式

1.国际化师资培养

师资水平已经成为高职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由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软件技术教师面临着知识陈旧老化、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它们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对于改善教师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使高职专业教师成为“国际教师”。高职院校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最佳途径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外先进国家进行学习与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关注最新的软件专业知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除了短期的培训外,学历提升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公派留学方式到国外先进大学研修或学历提升,可以潜心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带动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2.引进国外优质特色课程与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软件技术专业教材,特别是英文原版教材,往往理论性强、通俗易懂,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引进优秀的专业教材,可以弥补我们教材上的不足,增加新鲜的内容,有利于专业教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国外专业教材的学习,能吸收大量新的知识,加深对国外教育理念和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了解。除了教材外,国外优质的特色课程、案例资源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与国外大学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如MOOC、微课、实训案例资源。充分学习理解特色资源,结合本专业与学生的特点,为自己建设或应用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学生交流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生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到国外学习,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教育合作,开展双边和多层次交换生项目,攻读学位、海外实习、技术培训、夏令营、暑期课程、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共同培养、国际软件技术竞赛等。通过上述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也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短期访学项目一般1~6个月,为国际学生提供以访学身份赴外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国外开设课程或参与国外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夏令营活动是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学历提升项目是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期限为6~24个月。交换留学生项目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学分互换、互惠互利,时间是6~24个月,以课程学习为主,也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在校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语言环境的形成,营造国际化氛围。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学院国际合作资源,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内涵,进行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成立了海外教育与发展学院,专门管理教师、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

1.教师国际化交流

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非常重视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软件技术专业依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将教师国际化交流纳入专业建设规划中。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安排了5位教师到印度攻读软件技术专业学位课程,提升了学历,科研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近三年来选派了3位教师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他们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研究最新的软件技术及相关软件课题,通过一年左右的集中学习,紧跟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近年来选派5位教师赴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专业能力;近五年来先后选派了30多位专业教师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短期的考察访问,重点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教师国际视野,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借鉴与吸收国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开阔了研究领域。

2.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国际认证

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改革。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本专业的资源建设与改革,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引进了Oracle公司的Java系列教材、微软公司的C#系列教材、印度NIIT系列教材。另外,引进了国外的优质实训案例、MOOC课程等资源,申请了Google公司的研究课题,研究MOOC课程应用与推广。同时,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在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中推广OCJP、Oracle数据库等国际认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几年已经有200多名学生获得了相关认证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国际交流也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重要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推进学生的交流,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如短期的访学项目、一个学期的交换留学生项目、学历提升项目等。近三年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选派优秀学生50多名到国外学习、实训。例如2017年有20多名学生到新加坡JEEducationalCollege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应用项目开发”实训。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拓宽了学生在软件方面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了解了软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年来与多个国外大学合作,积极推动交换留学生工作,到今年已经有30多名学生到国外进行一学期以上的专业学习。同时,我校软件技术专业近几年先后接受了南非、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50多名留学生,促进了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注重实效,避免做一些面子工程,制定的政策与方案要切实可行,其中应包含考核因素。同时,应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经验,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楠.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梳理与探索——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1)

[2]陈瑶.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3]杨仁怀,郎川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1)

[4]米永胜,沈旭.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9)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进步,对艺术领域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近几年出现了“艺考热”的风潮,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在校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设计的基本技能,走上设计一线的工作岗位,但是在专业技能外却缺少一些人文底蕴、个性修养、发展思维等综合能力素质,不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适用性、岗位性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这些年素质教育成为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并实现个体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首先,一般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制短,课程任务繁重,为了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更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专业教育上,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至于“发展素质教育”成了一个口号,而没有具体行动。

其次,大部分教育者总是把素质教育放在嘴边,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知道如何把素质教育作为课程传道授业。也有些院校片面的把专业教育、素质教育隔离开,认为将时间花在开展“素质教育”上看不到效果,得不偿失,简单地认为素质教育是课外活动。

再者,在国家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鼓励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缺乏个人修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发展。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加强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社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素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站立在时代潮头浪尖的学科,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以此为根据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三个阶段入手,彼此之间要强调联系性、共通性、连贯性、针对性的原则,使单门课程不再孤立的培养学生的某一单项能力,并且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拓展。如:在景观设计课程中,除了让学生设计出具有设计感的方案以外,并让学生能够从人文地理、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绿色污染等多个方面考虑案例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教室中完成教学过程的,授课过程简单,教师只能通过一些形式上的作业去努力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艺术需要创新,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热情,也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常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市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在市场、社会中的个人适应能力。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请一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师生共同创办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三)大力发展教学的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了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在实践课程中渗入素质教育呢?

艺术设计专业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要求是独立的、全面的。从好的创意产生到图纸的表达,再到方案的实施,每个步骤都要求设计师亲历亲为。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真题,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题目的现状、要求、市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参与投标,或者跟客户实际沟通交流,不但完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又能培养学生融入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又或者在课业的布置上采用公司化教学,把设计公司的项目引入到教学中,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团

[1] [2] 

队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社会价值。

此外,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始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这就要求学校送出去的学生一定要有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面临就业时能够马上适应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效果的评价直接来源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杨雄《法言学行》)。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在七尺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肩负起影响学生人格、品格的重要任务。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有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兼顾学术和人格上的感召力。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决定是否能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关键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强弱,还在于综合素质的高低。一个设计师即使具备了优秀的专业素质,而缺失了与客户有效沟通的能力,或者缺失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或者缺失起码的诚信与职业道德等其他素质,都不能够胜任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具有高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才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1]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J],青年研究,1999,(12).

[2]张玉芳,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

篇9

职业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和设计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培养面向图文设计,摄影摄像,电商美工,广告设计,三维装修效果图制作,网页设计,影视动画制作,UI设计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美工、网页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已成为IT市场上最为紧俏的职业,近几年来备受青睐,就业前景广阔。

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商业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渐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形象策划、品牌建设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互联网化、移动化及智能化广告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多面发展格局,这势必会为广告业及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影视、娱乐、远程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针对市场对图形图像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网络、影视等艺术和技术的元素融为一体,是社会急需人才。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室内装潢设计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网络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室内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广告设计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岗位,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72%。

1.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前瞻性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最终就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宗旨。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我们的专业教师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束缚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及对专业发展前瞻性预测能力的不足,使得本专业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完整性和科学性。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的衔接问题:在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中,担任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相关岗位,因此对于本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就业动态、任职要求等等都不了解,基于此,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依旧对本专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1],当然以这样的老师为主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与岗位很好衔接。

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专业课程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2]。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教学衔接”[3]。我院各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及各课程实施者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阵,相互的关联性不强。

专业课程与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确定了课程的知识点,界定了知识点讲授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决定了学生所需了解与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影响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4]。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如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或案例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技能、知识点重?汀⒔滩哪谌萦胫耙底矢裣谓硬簧系任侍狻?

1.2.3 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状况水平。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对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不同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绘图造型能力,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核心技能的掌控能力等;在横向方面它包括:掌握最起码的常识,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的赏鉴能力等[5]。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专业转过来的,学生也是文理兼收,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2.1 根据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立足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开发团队,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架构了“一条主线、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专业课程好玩易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专业项目综合实战岗位技能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逐步推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快速提高。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根据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室内装饰设计、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页美工等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按照从岗人员岗位资格和标准来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技能的专业性,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和拓展力。

同时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还开展以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归纳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任务并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体系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6],与本地区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强化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实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虚??结合,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

2.2 根据岗位艺术素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最直接的职业上升通道是由简单的数码修片、美工到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 Computer Graphics Design ,CGD,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为数字艺术设计 Digital Art )将传统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复合艺术设计形式,它以计算机为平台,将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组成一种全新的静态的、动态的或动态交互的,再现现实或虚拟现实的视觉艺术。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在改革之前主要在学习三大构成、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版式设计、广告设计、二维动画制作、影视编辑、CorelDraw、AutoCAD、3DMAX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资源,将原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书法、音乐欣赏、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课程做为选修课加入到图形图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原来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系统的艺术设计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提高,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直接带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毕业生就职后的职场竞争力较改革之前有明显提升。

2.3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重视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以往老师演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设计创意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锻炼设计思想可视化图纸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对成功案例进行赏欣、分析其实现技能,演示其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让学生顶岗实习,接手企业实际项目来进行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赏、析、教、临、创、展、评”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在“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岗位技能综合实习”这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的方案,“企业参观+讲座+调研报告”的《专业认识实习》,初步认识了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校内教师教学+企业师傅带徒”的《课程技能实习》,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自主选择+学院统一安排”的《岗位技能综合实习》,磨练了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了同事精诚合作小技巧[7]。

篇10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基本的修养。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的责任。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责任,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信息时代许多信息的意义。

其次,应该了解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网络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谈到计算机病毒的时候首先介绍网络安全与道德,让学生知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会有违法和犯罪。任何传播和制作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是违法犯罪。然后,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病毒,病毒并不是深不可测,我们完全可以防治。最后鼓励同学们可以把计算机作为课题背景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电脑病毒的相关知识。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走访校内老师,与其进行交谈有关课题的相关知识并做好记录并完成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与预防的调查表。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全体组员讨论,研究,分析调查研究的结果,完成调查报告,并做好网页。第四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正确认识了病毒,了解了网络安全与道德,并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专职教师,教师的职业要求使得专业知识与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成功的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对我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有针对性,能从根本上变革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而其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能为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从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谈起

当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时,信息技术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时,他们又是信息技术的教练人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同样也承担信息素养的培育员和评价者的角色。

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时,旨在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由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较大,信息技术课程的阶段划分应该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特性为基本准则。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做到: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