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1 22:3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人赵邓贵,是广西商业学校08级楼宇智能化的专业学生,即将于年月中专毕业。通过这次实习一年的学习,本人对该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了较为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虽然是精辟的理论,但却比较抽象,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理解,才能被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指导我们的工作。我渴望把所学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帮助自己有更好基础,我于年6月至年月在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实习,虽然实习只有一年的时间,但让我受益匪浅,在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从基础做起,从试用期到现在的正式员工,在一年增长了许多见识,也为以后在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单位的发展情况
公司成立于1992年,原称为柳州西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因业务需要与南宁西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合并为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销售和安装维护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的电梯。
柳州西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与南宁公司合并后的几年里,在不断的努力下南宁公司成为了南宁市场上的第一大品牌公司。而柳州公司(也就是本人所在实习公司)也在柳州市场上成为电梯行业的领头,在近几年来不断的壮大,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柳州公司的工程一般集中在柳州新区(如人民医院、法院、豪华小区等),在柳州至今已有600—800台电梯。
三.实习内容
本人在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实习期为的3个月,主要实习内容为电梯维保、维修、保养,以柳州西奥电梯为例。
在柳州商品房屋连续建设的情况下,这几年柳州经济的增长,柳州的高层房屋开发建设的这增多,使用电梯也增多,电梯行业的前景越来越好。
四.实习结果
通过本次实习,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电梯方面的知识,对电梯的情况也有的大致的了解,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自己也是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这个一年的实习,我接触到了真正实地工作,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从纯理性上升到实践,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远远没有达到工作的要求的,实际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的要细致得多复杂得多,这时才真正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书本上没有办法教授给我们的,必须要通过实际工作来积累与强化。实践是检验学校里的学习成果的最好的试金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总之,毕业实习使我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宝贵的工作经验,虽然在步入社会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教训要吸收,但我想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技能上。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但只要努力地付出,我的职业生涯就必定会开出希望的花,结出成功的果——我相信。
五.实结及体会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摆到一起时,毕业实习—即毕业在即时候的实习。可以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走向工作岗位、进入社会正是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
通过这次的实习,以上是广西联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近一年实习工作的简单小结。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解,也是对这2年中专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学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是理论化的实际,也是实际化的理论,可以大大地缩短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时间,为我步入工作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
篇2
一、智能化仪器发放室
(一)现状:仪器发放室主要任务为下井人员提供矿灯、自救器、瓦斯氧气两用仪、多功能参数仪等多种仪器的收发、记录工作,并负责对设备仪器进行日常维护。目前在册8人,负责瓦斯两用仪、多功能参数仪、光干测定器等近四百余台仪器的发放工作。
(二)改造计划:1、安装仪器智能化控制系统。2、安装智能充电柜。3、需佩戴仪器下井人员,根据系统授权,自行取用仪器。
(三)实现目标:1、对设备状态检测实现自动化,如有充电故障自动报警;2、根据仪器用电量情况进行自动充电,满电后自动断电;3、实现无人值守,预计减少仪器发放人员4人。
(四)资金计划:50万元
二、瓦斯抽放站智能化控制
(一)现状:瓦斯抽放站目前在用瓦斯抽放泵共计6台,建有高负压泵房和低负压泵房。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需双岗24小时值班,抽放站现在册职工9人,已无法满足北风井值班需要。且低负压抽放泵使用年限已超10年,所有阀门、抽放泵启停均为人工控制,在抽放泵切换、应急启动时值班人员操作繁琐,工作强度大。在2018年时,已对部分抽放站管路控制阀门进行电动控制改造,但仍不满足现行需要。
(二)改造计划:1、现场监控站控制系统(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线监测仪表及执行器等)。2、自动化系统(包括PLC、各类仪表、现场面板、网络通信等设备)。3、电动阀门。
(三)实现目标:1、完成生产过程的逻辑控制及工况参数的采集和处理。2、对抽采泵、阀门等设备的全面联动控制,实现以下功能:泵站进水压力低于设定值时,系统自动停泵,并发出报警信号;根据抽放泵的工作时间,可自动轮值切换机泵;根据不同时间段可自动变换预设的出口压力值;各种设定值均可通过面板、上位机进行修改;面板和上位机均能在线监控进出口压力、流量、泵阀运行状态、抽放泵的电力参数(电压、电流、频率)等。3、根据系统指令对阀门进行电动控制。
(四)资金计划:200万元
三、钻机施工智能识别
(一)现状:依据《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通知》(晋煤监办〔2018〕100号)文件要求,各煤矿企业要建设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与山西煤监局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其中包含探放水作业、瓦斯钻场视频监控系统,现钻机施工视频监控系统正在建设中。
(二)改造计划:安装一套煤矿瓦斯钻场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打钻作业时的各项参数。
(三)实现目标:1、可实时识别钻杆使用数量、打钻作业人数,自动计算钻孔深度。2、通过系统的安装,规范现场施工人员的行为,确保瓦斯钻孔的施工质量,有利于落实防突措施和减少突出事故,杜绝工作量瞒报。3、为安全监管、事后追朔、科学决策,提供直观、可靠的手段和证据。
(四)资金计划:在煤矿事故风险分析平台建设费用中已包含,无需额外投资。
四、井下工业环网改造
(一)现状:天池公司井下工业网络,由中煤科工北京煤科院设计并于2010年建成,主要用于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备用传输线路)、调度通信系统、语音广播系统、井下视频监视系统等信息数据传输;目前存在部分地面及井下安全生产节点未安装工业交换机的问题。同时由于使用时间长、设备老化,故障频繁,导致井下通讯和数据传输时有中断,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稳定生产。
(二)改造计划:1、更换现有工业环网交换机,建设矿井万兆工业以太环网。2、增加隔离防火墙,保障网间访问安全性,满足矿井上传业务需求。3、增加一台机房工业环网核心交换机,组成双核心设备环网结构。4、增加井下工业环网节点,满足矿井未来发展需要。5、增加调度台接入交换机,满足调度台对井下生产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三)实现目标:1、保证现有井下工业网络的正常使用,杜绝因设备问题造成的网络中断现象,保障矿井安全稳定生产。2、适应矿井规模扩大和未来业务的开展,增加工业环网接入节点,覆盖矿井井下生产范围,保障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实时数据能够实时上传,各部门对各生产系统数据实现实时监控。
(四)资金计划:80万元
五、三维通风辅助决策系统
(一)现状:目前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大多处于定性的评估阶段,虽然《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对全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和日常测风工作进行了要求,但数据大多停留在纸面,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建模分析和可视化解译。相关的通风网络解算工作,总体来说,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
(二)改造计划:建立安装一套符合天池公司实际的三维通风辅助决策系统。
(三)实现目标:1、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来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管理。使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建立矿井仿真三维通风网络模型,对巷道的断面、风阻以及通风构筑物等参数进行赋值,实现通风系统的数字化和三维可视化,然后通过成熟的算法对通风网络数据进行处理、解算,对通风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从而为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辅助通风和生产决策。通过三维建模系统,通风技术人员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和调整通风系统,实现巷道风量分配的实时解算和分析,帮助提高矿井通风决策人员的科学决策水平。2、矿井通风系统管理与优化,通风系统薄弱环节三维可视化展现与预警(如:风速过大、微风、污风循环),通风系统调整方案制定及预先仿真模拟(如:预测巷道贯通、延伸、密闭、工作面搬迁或者风机叶片角调整后通风系统通风能力和稳定性),应急预案制定及避灾线路动态分析,风机工况点分析,自然风压分析,井下岩温、风温及火灾条件下非稳态通风系统模拟分析,反风演习模拟与分析、通风系统经济性分析以及以三维通风仿真为基础的通风管理决策支持等领域,帮助矿井实现实时、动态、合理和科学的通风管理,为实现矿井通风系统实时联网管理打下基础。
(四)资金计划:45万元
六、井下无线网络改造
(一)现状:天池公司井下无线网络,由江苏三恒集团公司设计并于2013年建成,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信息数据传输;目前存在由于使用时间长、设备老化,故障频繁,导致井下通讯和数据传输时有中断,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稳定生产。
(二)改造计划:1、建立综采自动化工作面5G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实现工作面和运输大巷的5G无线覆盖。在覆盖区域实现语音、集群通讯、数据、实施视频采集、实时设备工况数据采集等业务。2、提供无线大宽带,保证数据实时承载传送。3、实现多业务统一接入及实时传输,提供多种接口功能的无线接入终端,为井下设备提供有线转无线的通道,保证设备工况数据和自动化控制设备信令的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的双通道备份。
(三)实现目标:采用5G通信技术来建立的信息化、自动化煤矿井下通信系统,全过程对煤矿开采进行监控管理,确保煤矿开采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区域通信、调度的统一管理,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资金计划:150万元
七、智能化风门控制系统
(一)现状:矿用风门是重要的通风设施,目前井下大多为木制风门,且井下闭锁为最初级的机械闭锁。井下可人为解除机械闭锁装置,风门运行一直处于监管盲区。
篇3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结合工程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65-02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部分整合成新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1004)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同属工学门类的土木类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既是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又是特色鲜明的现代建筑技术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决定了此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先进的、前沿的知识,而这些往往离不开先进的专业英文知识。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作为专业信息传递的媒介,已成为对该行业从业人员所要求的必备技能之一。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智能建筑是现代化建筑与高新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这些领域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有用的知识需要从专业的英文资料中获取,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英语学习对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逐词翻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本专业英语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的能力,能够撰写英文的专业文章的能力。而这些的获得,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考
(一)教学内容
1.选择适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的教材。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新兴专业,目前国内缺少专门为本专业而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现在关于建筑和电气以及智能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繁多,但每类的侧重点都不同,不能全面地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建筑业的典型特点,该专业涉及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一些智能建筑、建筑物信息系统、楼宇控制、建筑节能等具体的专业英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二)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所以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课程同步,一般在大三甚至大四的教学学期,相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有时间的滞后性,造成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十分连贯。再加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远高于之前的基础英语,即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素养,因此经常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厌倦。所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组成不同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这样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内容有效的衔接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需要预先进行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讲授的环节,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这样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产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由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容易上课“开小差”。为了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采用传统的黑板式的授课方式,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这样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对于一些专业的外文资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学生更容易精力集中。同时适当加入一些专业英语的录像或情景对话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3.注重工程实际与专业英语的联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相关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信息处理、建筑电气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智能建筑管理、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将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需要添加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主要是在授课环节上加入一些专业英文图纸或国外工程实例的讲解,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铺垫下,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英文图纸中的英文词汇。这样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针对学生自身情况,设定特设的教学环节。由于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可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这个学期又适逢学生找工作的学期。随着建筑行业国际化的推进,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在单位的面试中不仅需要学生有中文的简历,还需要学生有英文的简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英语简历制作和英语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课程环节。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具体就行方向,给学生讲解几份有代表性的英文简历样本,在学习英语简历制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熟悉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另外,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在其面试过程中都增加了英语面试环节。因此,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增加专门的应聘知识单元,同时通过模拟单位英语面试情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由于本身学生对于与就业相关的知识非常的感兴趣,这样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教材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影响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只有多对专业英语予以足够重视,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莉莉,巩学梅.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3).
[2]黄磊,陈晓键,王琰.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3).
[3]张剑,张宏民,崔继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6,(8).
篇4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践教学;实验;产学研
作者简介:牟淑志(1978-),女,山东潍坊人,金陵科技学院楼宇智能化系,讲师;鞠全勇(1964-),男,山东龙口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XM-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77-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首先对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实践,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提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少,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生产脱节。
(2)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多依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内容以演示型和理论型为主,缺乏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被动完成实验操作,缺乏积极主动思考,效果差。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具备“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比例不高,大部分课程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重理论、轻实践;大量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4)工程实习、毕业实习多数以参观的方式进行,由于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缺乏现场操作,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并未得到实质工程训练。
二、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1.整体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校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人才优势,而企业则拥有实践的硬件条件及对专业技术创新的渴求。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将工程实践带入课堂,将学生引领到工程现场。金陵科技学院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通过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方法手段的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围绕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及工程管理四条主线,构建分层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体措施与实践经验
(1)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构建了“校企双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贯穿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集成四大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校企双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培养: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构建了“时间、空间、内容”全面开放的“三维开放”实践教学环境;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社团,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学生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发明多项专利。
企业培养: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筑智能化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素质;通过工程实践平台进行工程项目实训,提高工程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创立系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模拟实际工程进行训练,理论与工程直接映射,开设中央空调系统组态集成控制设计综合实验、火灾报警控制器在线编程及联动控制设计综合实验、安全防范系统组态集成控制设计综合实验等典型实验项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经历“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建筑电气创新实践、智能安防创新实践、智能照明创新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实现创新实践、智能系统控制创新实践、现场总线控制创新实践等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转型与提升阶段,在这个时期,作为高职教育发展抓手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越来越深入人心。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可建立“教学工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广具有生产性、工程性、实践性的训练项目,以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改革,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极大地提高高职教育的育人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共建的活动中,但是在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认为简单地将学生推到企业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的就是“顶岗实习”。
2.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教师下企业实践有抵触情绪,而且在教师的考核业绩、工作量计算上也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推进起来比较困难。
3.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不够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学术圈优势,能够吸引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而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比较差,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又比较重,所以很难吸引企业。
(二)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准备工作不足,盲目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通常只安排一些技术低层次的工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对一些核心技术掌握不牢。
2.很多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的责任,导致最终的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遴选自己满意的人才上。
三、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从2002年招生以来,已有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也在不断地与周边的行业企业进行互动,寻求合作的机会,实现互惠双赢,但是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深入推进这项工作。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高档社区为工作背景,面向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类、维保类企业,从事建筑安防系统、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设备控制系统、建筑网络与通信设施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调试、运行、维保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设备多、散、杂,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学校一次性投资建设实训中心多年无法更新替代实训设备,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比较陈旧,很难跟上企业对新型设备使用的脚步,所以光依靠学校的力量建设的话比较困难,可见该专业进行校企共建合作的意义非常大。
四、如何推进该专业的校企合作
(一)以互惠互赢为基础,让利于企业。
学校是社会公益类单位,企业是盈利性单位,在合作前期为了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学院可以让利于企业。比如可以提供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仪器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持,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顶岗实习的毕业生,以适应楼宇智能化工程项目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弹性需求,楼宇智能化行业是隶属于建筑机电安装大类,项目实施对人员的需求量弹性变化很大,在当前劳务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学校的优良资源应该为企业提供很大的便利,学校还可以为企业进行品牌推广。
(二)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专门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有学校领导牵头会同当地的行业企业协会,有专门的立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各系部各专业要成立自己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并由专人负责。其次要规范校企合作文件的制订,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再次学校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对工作优秀的教师要有专门的表彰,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就是面向工程一线,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可以适当加大对教师的补贴力度,比如楼宇专业的教师在现场参与指导学生的可以酌情补贴工作量,如果在工作过程表现优秀的可以得到学院专门的表彰基金。
(三)体现学院自身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长期依赖企业帮助,没有自身优势,这种校企合作是不能长久的,学校一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业,比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员工通常没有完善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而学校各专业可以相互的补充,为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楼宇专业是工程类专业,对现场施工的人员数量弹性很大,学校有稳定的生源,可以满足企业对员工数量的需求。
(四)深入企业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不光可以实现技术层面上的融合,更深入的是可以进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学校可以采用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考核,比如实现实训场所的5S管理。校园文化也可以走进企业,比如定期举行联谊会,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这期间两者可以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基础,为校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改变实训室形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从改变实训室形态入手,对实训环境进行改造,破除原有格局,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来说可以以实训室作为智能建筑对象来建设,对实训室的门禁系统、防盗防入侵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进行工程化的改造,符合企业工程施工的规范与要求,与企业实现无缝化融接。企业也可以配备一些实训装备,让教师参与指导实训。
五、结语
校企合作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与情况,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色,只有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所以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的探索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6
关键词:传感器;楼宇智能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1-02
在全区各大高职院校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选择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因为本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地位,决定了本课程以讲授各类传感器的材料特性、结构组成、测量原理等基础知识为主,不同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时学生所学知识几乎没有差别。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发现,在工作之后,有76%的学生认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非常重要;有80%的学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学校所学知识几乎派不上用场。通过与毕业生开展座谈、与用人单位的技术工程师进行交流,发现造成这种调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本课程没有根据开设这门课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设计,从而造成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本文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探究。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领域主要涉及以建筑物为载体,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设计、改造的生产、施工、设计等行业。毕业生的就业也主要面向与楼宇智能化行业相关的设计、施工、调试、维修、管理等岗位,目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工作内容有视频监控、安防、消防,中央空调、给排水、电梯等楼宇智能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在工作中根据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特点,传感器种类以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为主,相比以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介绍的传感器种类少很多,但是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种传感器的深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懂得每一种传感器的设计原理、电路结构、测量信号处理、安装调试、系统接入、检测维修等知识,这在原来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是完全没有涉及到的。
为了能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更好地适应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去年开始对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一、 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对课程中学习的传感器种类进行了筛选,选择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中涉及到的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作为学习内容。
通过改革,把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会遇到的传感器类型从课程中删除,将更多的课时留出来对需要重点学习的传感器进行深入学习,从传感器的电路设计、测量调试、系统接入、查故排故等方面进行教学。加大实训、实践教学比重,将教学重点放到对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教学上。
二、 从课程性质上进行改革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从以前的B类(理论+实践)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在特定的传感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授课。在讲解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特定情境下的传感器产品设计,并在理实一体化环境下对设计图纸进行验证性生产、调试,根据给定的检测要求,对学生自己设计、生产的传感器产品进行安装、测量、信号处理、系统接入,完全重现在楼宇智能化工程中各类传感器检测工程中的典型工作环节,突出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
三、 从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由笔试变为过程考核,在笔试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感器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而无法从职业特点出发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本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改革后的考核中,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传感器设计、制作、安装、测试、信号处理、系统接入、检测维修等每一个典型工作环节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评价,整体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过程贯穿于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每一个重点学习过程进行考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根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辅导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通过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进行以上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同时课程内容与知识点与后续课程衔接更加紧密,为后续开展单片机(C51)技术、楼宇电气综合测控实训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储备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郑春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几点措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7
1 台湾机械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值完成情况及机械设备进出口态势
2016年,台湾机械产业总产值达到9900亿元(新台币,下同),较上年增长3%,近7年台湾机械产值参见图1。
2016年,台湾机械产业进口值达26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5%,比当年出口值211亿美元多64亿美元,代表岛内机械产业呈投资增加的态势。近7年台湾机械产业出口值参见图2。
1.2 打磨10年的“精密机械科技园区”已成为精密机械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10年时间的打磨,由台中市政府与台湾土地开发公司合作创建的“台中市精密机械科技创新园区”已摘下全球单位面积产值第一、密度最高精密机械聚集地的“双冠王”。该园区于2005年规划一期园区土地125公顷;2010年规划二期园区土地37公顷,提供机械业者规划技术先进及软件设施完善的机械产业投资园地。上述两处产业专用区,均以配合工业区厂商营运使用为主,同时提供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文化、运动休闲服务业等支援服务体系,塑造公共设施完善、全方位知识型的复合园区。园区在复合式土地使用方面:生产事业用地占53%,住宅区用地占5%,产业专用区占2%,公共设施用地占40%,公园绿地比率达16%。该园^是由国际知名株式会社日建规划设计,首创结合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一体国际级优质园区”,合计137家厂商进驻设厂,不仅带动长达60公里的台湾“中部科技廊带”,同时成为全球重要精密机械聚集地。据统计,台中工业区及台中精密机械园区已创造5000亿元产值、6.1万个就业机会,分别占大台中精密机械总产值逾1/2、就业总人数逾1/5。
“精密机械科技创新园区”一、二期进驻厂商产业比重参见图3。
2 台湾机械产业的特性
2.1 集群撑起的产业价值链
数以千计的各类机械零部件厂、加工厂、组装厂,构成了一个个复杂而完整的机械工业产业体系,这种细密周到的群聚效应,是台湾地区机械产业相当鲜明的特性。如沿着台湾中部大肚山台地,在长约60公里、宽约14公里的乡间,分布着1000多家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和上万家的下游供货商,可谓是台湾地区精密机械黄金谷地,就业人口超过30多万,是全球单位面积产值第一、密度最高的精密机械聚集地。这种产业结构模式摈弃了机械行业传统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组织方式,将封闭的产业组织转化为开放的协作体系,各精专攻,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形成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小巨人企业。
2.2 软件加值让机械及工具机业者如虎添翼
工具机产业是台湾当局在“2020产业发展策略”全面推进“三业四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中“制造业服务化”亮点产业之一。台湾目前为全球工具机第四大出口地,是岛内制造业重要的出口动力之一,产值约占全球6%,排名靠前的有中国大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近7年台湾工具机产值及进出口情况参见下表1。2017年1月工具机出口值达2.43亿美元,增长12.9%。
在台湾中卫发展中心的辅导下,台湾地区许多工具机厂商协力组成了M-Team联盟,透过业界的互相观摩学习与紧密合作沟通,致力推动精准化生产与管理,以提升台湾工具机整体产品质量,未来更向深度定制化产品方向发展,为台湾工具机产业寻找最具备获利潜力的商机。目前,台湾工具机产业创建创新研发及智能化的服务中心,一方面以制造业服务化观念为客户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突出高性价比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开发,再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给客户,还可将KNOW-HOU及软件再复制销售,创造更符合趋势的新商业模式。
2.3 智能机械效益开始发酵
在台湾机械工业工会推动下,2015年为智能机械制造元年,开始宣传智能机械助力台湾机械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为智能机械行动年,诸如推动4G智能宽频应用,举办亚太通讯科技联盟大赛,营造机械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协助龙头企业美光在台扩大投资;推动台湾螺丝螺帽转型升级;分两波创建12家智能机械示范厂等等。
2.4 机械产业切入航太产业供应链优势
2016年台湾机械产业工会与航太产业工会结盟,有助于台湾机械及零组件业者打进航太产业供应链,拓展机械产业未来之路。
3 智能整合引领台湾机械产业转型升级
3.1 台湾当局产业政策的助力
智能机械产业是台湾地区五大创新产业之一,台湾“经济部”规划“智能机械产业推动方案”,整合岛内丰沛的新创能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之技术应用与服务层级,以创造台湾机械产业下一波成长新动能。根据台湾“工业局”公布的2017年施政的七大重点之一,即持续推动智能机械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将中高阶控制器出口占比提高至12%;二是在台中设置“智能机械推动办公室”,其宗旨是凝聚产官学研共识,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与服务能量,以创造台湾智能机械增长新动能;三是规划在德国举办第二届智能机械产业“台德论坛”。
3.2 产业发展迎来三利多
一是投资带动。2016年产业投资增加的效应将显现,目前机械业者多因岛内景气好转、智能自动化需求旺盛而受惠,上半年生产线都需要赶工。预计台湾岛内智能机械每年将增长5-10%。
二是国际工具机展助阵。3月7-12日,由台湾外贸协会与机械工业工会主办的2017年“台北国际工具机展(TIMTOS)”在台北举办,主要亮点:一是展览主题为“工业4.0+、智能生产”;二是各国知名工具机大厂参展比率近30%,新增“TIMTOS高峰论坛”;三是为全球工具机业者展示最新机械之平台。根据台湾机械工业工会预测,此次TIMTOS估计可为台湾机械业者创造15亿美元商机;还有6月北京国际工具机展与9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欧洲工具机展等助阵,都会为台湾机械业者带来大订单。
三是2017年为智能机械整合年。基于持续与深厚的能力积累以及亮丽的国际名片,台湾机械工业工会确定2017年为智能机械整合年,将整合业者需求的共同点,向有关当局提出扶持与协助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相互观摩与同业经验总结,引导业者推进发展智能机械,并寻找新商业模式。
4 发展前瞻分析
4.1 实践经验总结
第一,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与资金支持。回顾台湾机械产业的奠基与发展,当局的规划策略与产业扶持政策,研究机构引领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成功的经验所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就将机械产业列为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奠定传统单元机械设备与机械零组件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机械产业入列当局推动的策略性工业,逐步建立起具专业配套能力、高度社会化分工的机械产品生产与零组件供应体系。进入21世纪,台湾精密机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位居台湾机械产业中产值第二的次产业。2014年台湾当局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实施“精密机械工业发展推动计划”,选定精密工具机为重点领域,以产业全方位价值链服务为主,协助厂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投资生产及市场营销。“缺乏内需市场支撑的台湾机械产业,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在提供客户优良产品的同时,全力以服务来加分,更好地突出高性价比的优势,才能保持其持续生存”,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台湾产官学研各方合力创造开发环境,使机械产业在几乎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成就一番作为,成为独一无二的例外存在。
第二,产官学研合力创造开发环境。首先,工研院发挥研发与旗舰功效。早在20多年前,工研院就投身控制器研发,从最早的控制核心、控制卡到发展高阶的车铣复合控制器等。工研院所开发的控制器,整合了资源最丰富的Windows XP系统,让厂商可各自构建其人机操作界面;同时,工研院致力推动工具机智能化软体开发平台(VMX),整合大多数商用厂商之控制器、感测器的通讯格式,提供智能C械软件开发者一个共同、简化的开发环境,让软件开发者在撰写应用程序时,可直接使用VMX主程序中的功能模组,不仅降低智能机械软件的开发门槛,也减少软件的维护成本。2015年初成立智能机械科技中心(原名为工具机中心)以来,工研院更加速脚步,积极突破工具机关键技术长期被国际大厂垄断、成本过高等困境,成功开发出台湾制造的五轴控制器。工研院已在该平台成功开发多种工具机智能化软件,包括荣获2016年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的制程优化软件(SpeedPro)、防碰撞系统、颤振抑制、主轴振动监控、稼动率监控等。除了开发工具机关键零组件与软件,工研院更站稳产业顾问角色,提业咨询,凡是航太、汽车、模具、生医、制造业、半导体业甚至能源,都能导入应用。其次,台湾地区机床工具厂商协力组成的M-Team联盟。参与者通过互相观摩与学习,致力推动精准化生产与管理,以全面提升台湾机床工具产品质量。近年来,M-Team成员的员工效率化、流线化与标准化的规范逐趋娴熟,由于精准化管理心法和手法的落实应用,快速换模换线、小批量生产与平准化生产的手法也能整合应用,已展现初步成果。除了减少浪费和降低库存外,中心厂示范线的制程时间更是大为缩短,可以从23天降为32小时。
第三,逐级打造台湾智能机械制造优势。台湾机械工业工会明确产业转型与构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路,着力于提升机械技术层级,从点到线再到面不断实践,打磨智能机械制造。2017年的智能机械整合年,将致力于创造机械产业的新商业模式。譬如远东机械铝轮圈制动化生产线、台中精机V4.0智能化自动加工生产线,都是从点到线再到面打磨出来的智能工厂。
4.2 发展的新契机
第一,高性价比的竞争利器。台湾工具机与机械零部件产业分工体系完整且依附度高,正是这种快速反应和质量能力保证的建立,不仅增加了获利,也塑造地区机床产业的整体形象,这是台湾地区精密机械产业目前得以立足生存的一项重要利器,也成为国际同行寻找合作对象的首选。目前,台湾机械产业实施“为全球消费市场和各行业客户提供客制化服务”的营销策略,希望通过智能生产线的硬件元素,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的软件元素,孕育出涵盖周期的智能价值链、灵活的个性化生产新标准,创造出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未来路。
第二,转动航太发展轴心为智能机械产业开创商机。根据台湾“经济部航空产业发展推动小组”统计,以维修市场为大宗的台湾航太产业,总产值逐年增长。2015年台湾航太产业总产值达到新台币915亿元,较2014年增长5.1%;2016年突破千亿关卡。如今,新当局将发展智能机械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结合工业4.0致力推行航太级工具机关键零组件纯台湾制造,除了展示工研院在智能机械产业软硬整合之技术能量,更有携手带领台湾工具机厂商迈向高值航太级加工市场的意涵。但由于航太零组件要求严格,必须符合轻量化、安全、可靠等严苛要求,生产效率还要够快,才有能力跟国际航太零组件加工厂商抢单,更关键的考验是必须能“自主制造航太级五轴工具机”。
篇8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 实用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方面后的工作与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就现状而言,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语文、轻视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就语文本身而言,目前它在教材、质量评估、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技能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
中职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能力。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一方面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多,胆小内向,缺少锻炼;另一方面是中职生本来学习就差,底子很薄,很多学生连用普通话作简单的介绍都很难做到,长久如此就算学生腹中有诗书,也很难打开局面。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敢于当众读、敢于当众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让学生开口讲话, 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朗读和讲述,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掌握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方法是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体现中职生的现代素养,有助于帮助中职生实现从蓝领工人到金蓝领工人的转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改革教材内容。比如中职学生对文言文知之甚少,让他们和高中生一样学习《鸿门宴》这样的文言文,就很容易对学习,甚至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另外,教材在必学课文、自读课文的选择、安排上也要考虑到语文提高人文修养这一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为目标。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提高语文的思想价值的认同度,让中职生重视语文。中职生大多经过中考的失败,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强调传道育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借助教师本人身边事例以及作家作品两方面实现。比如我们可以从苏轼身上看到乐观大气,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让学生明白走遍天下不仅仅倚靠一技之长。
2.转变教师角色,营造适合中职生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恰当甚至错误,也要耐心听一下学生的想法,然后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指导。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就业的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建立灵活评价机制,淡化分数量化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时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学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9.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6).
篇9
在各类行业以及企业进行选拔人才的时候,通常都已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对其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与筛选。同样对于高校来讲,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人才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1 技能大赛的目的意义
自08年以来,再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确立了规范的竞赛制度,倡导“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思想,充分展现了教育部对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使得对于普通高校选拔有高考制度,而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技能大赛真正的目的在于真正的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以及培养的检验手段,并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推动力。通过开展技能大赛,能使各院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考核,从而检验出学生的缺陷与不足,对以后的培养方向奠定基础。
2 机电一体化的安装与调试
机电一体化是将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统一的集合在一起,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机电一体化在发展史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初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就去更好的完善机械性能,刺激机械产品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第二阶段,于七十-八十年代。此阶段里,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就为机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极大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的飞跃发展。第三阶段: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此时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时期,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这就带动机电一体化进入微时代,通信技术,光学等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中,微加工技术渐渐站崭露头角,延伸出光机电及微机电等技术分支。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安装与调试成为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能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
3 技能大赛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对于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大多定位在生产一线具有高素质性的技术人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出现定位的偏差,仅仅对其技术水平培养,而忽视了在技术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造成学生在仅仅掌握技术却难以适应生产环境的不良后果。技能大赛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在技能大赛中,学生能够通过真正得到实践操作来感受未来的生产环境,同时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助于以后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能够把技能大赛当成锻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技能大赛更好的为专业培养服务,将是一条非常有益的途径。
3.1教学形式――以机电一体化为例
对于技能大赛涉及到的实际生产操作,需要到具体的生产工厂进行现场操作培养。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为例,可以制订如下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以富士康为例。起初安排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流程,对真实的企业生产以及管理有一个大体的框架,熟悉基本生产运营规范,为以后的实际生产打下基础。为期在5-8周。
第二学期:让学生逐渐接触生产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技术指导与交流,学会简单的机电操作,尽快的进入真实的生产操作中。为期在5-8周。
第三学期:开始安排实践操作内容。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通过技能大赛,让学生学会使用亚龙 YL-335B、康尼生产线 KNT―M601以及固高 FMS等机电仪器的安装,调试以及操作。为期在8-10周。
第四学期:在第三学期操作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配实习。这时候可以换其他有关机电作业的公司,如三星电子,松下电子等。为以后真正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不同企业的实习,花更多的了解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生产运作流程,既增加了实习机会和阅历,又锻炼了技术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为期在12-15周。
第五,六学期:这时候实习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可以试着去到企业参与就业,真正意义上的上岗。成功的将技术人才输出到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2多样的合作方式
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校企联盟的合作方式。在专业学习中,如数控加工,机床故障排解等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员进行亲自指导与培训,使用企业培养标准,建立完善的以院校为纽带,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企业实训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入驻院校的方式,促进企业与院校的沟通,建设“院中厂,厂中校”的新型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技术人才培育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作用的共赢局面。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洽谈与技术交流,争取达到培育技术人才的效益最大化。
3.3技能大赛与课程体系的协调
依附于技能大赛为载体,势必要占用一定课程教学的时间,这时就要讲求两者的协调。从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安装与调试项目课程,以自动机与自动线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为主。涵盖自动机与自动线的工艺生产,传动装置,定位机构,送料单元相关检修以及维护等方面。如2004年开始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2007年在日本举行的静冈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到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有很多与机电相关的项目,如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自能楼宇等。比赛一方面强调安装技能,更重要的强调系统的涉及与调试,并兼顾通信系统的应用,可谓综合性很强。
篇10
论文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中,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 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 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重,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ZHC的要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时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4·实: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此可以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