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说课范文
时间:2023-04-02 03: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听说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下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基于完善大学英语听说课,提高其教学实效之目的,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现状、大学生在听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说课;教学现状;策略
大学英语一直是我国高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教学涉及面广且量大。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下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层次的差异也日益拉大。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一步搞好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关系学生与学校利益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是一个语言输入、语言内化和语言输出的认知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多维促进作用。要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要重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课不容忽视。基于完善大学英语听说课,提高其教学实效之目的,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现状、大学生在听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大学英语听说课的现状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诸多成绩,却也还面临许多新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不高,重知识、轻能力,“聋哑”英语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地方高校中体现较为明显。这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都能达到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得到了普遍重视的事实不容置疑。然而,在英语听说课上,大学生厌学现象却较为严重。
2 大学生在英语听说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听说活动中,学生没有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已学的固定词组和搭配以及一些常用的句型只储存在大脑里,却不知如何应用。学生在这种快速的心理过程当中,只能将听到的句子以单词为单位从英语转换到汉语后再理解;说英语时,则从汉语字对字地翻译成英语,这样必然影响了对听说内容作出反应的速度和质量。
2.2 学生的英语语感不强。
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慢速度的句子,一旦按正常语速则听不懂,更说不出来。这说明他们自己的说语和反应速度慢。
2.3 学生过分注重面面俱到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听说活动中过多注重对每个词、每个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而不注重对整段话的意思的理解,根本抓不到中心,一旦遇到某个生词,便全身心地想它的意思,而忽略了后文。
3完善大学英语听说课之策略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听说课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完善大学听说课,课程的实施者和责任的承担者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应该全面考虑应对之策略,以达预期之效。
3.1 在教学理念确立和实施方面,任课教师要将传统的听说课程改革为集视、听、说、辨为一体的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课,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效果。例如: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听一首英语歌曲并跟着唱,这不但能增加课堂的语言气氛,而且使学生从优美的歌声中对英语产生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学生从歌声中模仿英语不仅是一种自练英语的好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3.2 在教学氛围营造和创设方面,任课教师要提供和保障良好与宽松的语言环境。听说课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听”的训练,而是要靠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模仿、创造、实践的广大空间,让学生自始至终地身处良好的语言环境,参与语言交际,以内容掩盖形式的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例如:自由谈话形式。谈朋友、谈家庭、谈父母、谈新闻等,内容广泛,学生兴趣浓厚。讲的同学认真准备,可以很好的表现自己,有利于锻炼其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听的同学的听力。这一活动能训练学生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
3.3 在教材的选择和确定方面,任课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课程教材。针对学生水平和特点,选择材料丰富新颖、编排科学、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材,并辅以其他有益成分作为补充,使学习充满乐趣又能有效促进能力培养。利用模仿、复述进行口语活动。学生听完一段录音后,采用“快速跟读”的方法,让学生跟着录音的节奏、语调进行朗读,既调整了课堂气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音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段艳丽. 大学英语听说课调查与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能力
听说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力能力的提高会为以后使用英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呢?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当然要上好一堂课无需“十年功”,但是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有时偷懒没备好课便上课会被学生问倒下不来讲台。教师准备,也就是教师备课,如何备好听说课呢?
1. 吃透教材。
课前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分析等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性质及教学的总体要求。还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教师要了解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教学建议等,对全册教材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全册教材通研的基础上实施单元备课乃至本堂听说课。例如,I’d like so men oodles.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为听说课,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为:使用目标句型I’d like来点餐,但是这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一点:复习巩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2. 了解学生。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案。首先了解班上每位同学的英语基础水平,一般说来,尖子生喜欢拔高性教学,因为充满挑战;中等以及偏上的同学,力求完成教学目标,问题可以有挑战性但是不能把他们难倒,因为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得慢的同学,主要是培养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把课堂上没完成的教学目标在课后通过提问同学或老师也能够完成,慢慢地赶上来。例如,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s hake? Peri od 1为听说课,呈现新单词时,教师可让尖子生读未教过的生词以及造句,中等以及偏上的同学跟读或读未教过的生词,而学得慢的就只能跟了,但是教师对他们鼓励要更多。其次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文静,外向,诚实,调皮对待文静的同学要温柔,对待外向的同学要经常提问,对待调皮的同学要严格。初中生性格普遍比较叛逆,不能对待他们生硬。最后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听说教学“三部曲”
1.Pre-listening(听前):感悟导入。
听前活动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要能很好地导入听力主题。在听听力材料之前,应该激活文化背景知识,减少学生的听力理解障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听力话题相关的材料或参照课本中的插图,或利用多媒体等,开展富有创意的听前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听的愿望。
2.While-listening(听中):听力练习。
听中活动是听说课的核心部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该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为目标,视教材为渠道,检测学生对语篇承载的信息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用所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中又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泛听。老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听材料并找出答案。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盲听直接找到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听有所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步:精听。精听是用于训练学生抓住材料中某些细节意思,以及未直接说出的言外之意的能力。其目的是对听力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包括细节内容,从而对文中的内容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精听时若遇到生词,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构词规则来进行猜测。精听训练中,应当注意的是,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听力技巧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新目标英语中的听力训练形式多样,如:听力填表、人名或图片与活动相匹配、听力排序等等。
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在学生听听力之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捕捉信息,提高理解的效率。
教师对学生听力的训练要有层次,根据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情况,由易到难,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再去听。
在听前和听时,避免让学生看听力文稿。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平时应注重用流利的英语组织教学,创造一个全英语教学情境。教师流利的口语就是最好的英语教材,还会有利于学生听力、口语及写作水平提高。
第三步:跟读。听力练习后,学生理解了听力材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音跟读,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对于不准确的发音要给予纠正。这样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目标语言,为后面要完成的口语任务打好基础。
3.Post-listening(听后):学以致用
说的前提之一是听。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听的理解能力。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听懂了,才能接着说。听后,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交际性的活动。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三、做好课后练习
1.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喊得响亮,但是作业一般是完成同步练习。但是英语不一样,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单词和句型课后不讲,那么长期以往,他们只会“哑巴”英语。所以英语作业当中应该有口头表达。例如,学过七年级下册Unit5 I’m watching TV. Period 1之后,教师的作业最好包括:教会父母表达正在做的事。那么学生不仅锻炼了口语,而且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增加自信。
篇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听说课时要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如何有效地完成输入,丰富学生的语言,并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好铺垫,那么对于输入的材料如何进行选择,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课堂实践,以下是几个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提供丰富足够的输入材料——输入材料的数量
初段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本身的语言素材少,语言应用能力不足,教师在课堂输入时特别要关注到这个问题。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因此,初中英语听说课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有效的语言输入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输入,图片、音乐、视频、录音等手段,都可以在课堂呈现。大量的输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素材,为语言输出作积累。
教师是正规语言教学活动中最直接的语言输入者,教师话语是语言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教师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通常的40分钟左右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为初段学生提供足够的英语输入。为了大量的输入更加有效,教师要尽量使用完整的语言,构造完整的句子,输入的语言中所包含的语言功能要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为其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例如,初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一词句、双词句等不完整的句子,教师可将学生的不完整句扩展为完整句,要求学生自己将句子讲述完整或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可以完成一次有效的输入和输出。
丰富足够的输入材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可理解可懂的输入——输入材料的性质
在听说课中,输入是为了输出服务的,有效地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为了让输入更有效、高效,输入的材料必须是学生可理解、可懂的,即可懂的输入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出发点。
对于输入材料的选择,教师不妨使用较为简单的语言材料,和教学目标接近且更加直观的材料切入,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理解大意,例如:在进行horse sense (常识)这一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中进行了两组不同方案的对比。方案一:在课堂教学中,从sense(感觉、知觉)切入,在输入中讲到了人体的五种感知:to feel, to smell, to taste, to listen和to see,然后又讲到common sense (常识)的意思等。方案二:从故事和图片切入,讲到一位百万富翁在冲洗赛马照片的时候,发现马在奔跑的时候,有一刻是四条腿都离开地面。这是一个事实也是常识,把它就称为horse sense。在对比课堂实践中,方案二明显比方案一在输入时更加有效,笔者实践方案一和方案二分别用了12分钟和8分钟,解释了horse sense的意思。方案二中故事的切入引人入胜,而且在教学反馈中,使用方案二,课堂中学生对于意思的理解更加准确,即输入更加有效。
在七年级的听说输入时,教师可减慢语速并进行大量重复,达成其输入的有效性。另外,在课堂呈现中,教师可利用多种使用非语言信息,如手势,表情或其它辅助,使输入可懂、可理解。
三、阶梯型输入——输入材料的难易度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信息输入途径。语言学家Harmer在论述“粗调输入”时把teacher’s talk (教师语言)看作粗调信息,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王才仁,1996)。“粗调输入”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适时适量提供一些粗调信息,以扩大信息的输入量。粗调,即“高一点,但可理解”。在教学中,我们称之为:i+1, i即学习者现有第二语言的水平,1指超出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输入。
就像搭建脚手架一般,适合的i+1使学生的语言构筑越来越丰富,更加合理地向高处攀爬,就目标语言合理搭建“1”部分的语言输入,掌握输入材料的难易度,构建阶梯型,上升的有效输入。
英语信息的输入是有组织的,为此,在输入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选择,有计划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效率的语言输入网。
听说课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课程,输入材料的选择对输入有效性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在选择时应该把握上文中的几点,就输入材料的数量、性质和难易度加以考虑,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入,在学生的听说活动中得到输出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其增强对所输入语言的记忆。
[1] Rebecca,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 Oxford: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0.
篇4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视听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YANG Fang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ts essence and teaching step, tries to discuss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through teaching case.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eaching
1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 “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全国部分院校试点,而后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它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查。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随着任务型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开始将任务型学习运用到国内的课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和关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因此本文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试图找到一个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水平的视听说课任务型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成中采用“2+X”的教学模式,这个“2”代表每周两节视听说课,“X”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这部分时间自主学习中心开展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由老师布置或由学生自己掌握,如完成听力内容,复习课堂上所学到的课堂重难点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己的视听说综合能力。
3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任务型教学方法模式研究
3.1 任务前准备阶段
任务前准备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任务的导入者,在视听说课堂中,教师导入话题和下达任务指令。由于大多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学习主题、任务导入内容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或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训练。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教师要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普通听力练习,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浏览各个选项,划出关键词。普通口语练习,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准备。基于视频的听力和口语练习,教师可带领学生熟悉生单词及文化背景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对话中可能出现的俚语或习语。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Unit 1为例,首先让学生们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Describing Good and Poor Memory 2. Expressing Sympathy 3. Resuming Interrupted Speech 4. To equip wit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disease,接下来进入Lead-in环节,借助黑板或电脑将问题展示给学生们Watch the following story and get a basic idea about Alzh eim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have you got from these pictures? 或者进行“A Class Contest on th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此外,教师可提前布置的口语或视频文本练习,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书籍或上网的方式广泛搜集资源。
3.2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过程中,任务由学生来完成,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在lead-in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任务,如回答对Alzheimer的理解。课文中有基于视频的口语和听力练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在unit1中提出要求:Act out the five dialogues in this part. You are free to change the dialogues as long as you use the above-mentioned expressions concerning memory description. 表演时,以小组为单位,并让其余小组同学认真聆听,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便加强学生们对各个角色的理解。小组表演有助于增进每个成员对参与任务的责任心。在听力练习中,要求学生将教师讲过的听力技巧及策略运用其中,必要时教师可对难点重点讲解。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这个阶段,学生是任务实施的主体。
在本单元,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任务,比如让学生们做游戏。各小组可以设计各种卡片来检测同学们的记忆力,上面的内容由各小组成语自己决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述出刚才所看过的卡面内容。
通过前面内容的练习,学生们对本单元话题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还可以继续进行口语练习“Let’s Talk”, 如“The following seven techniques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promoting a good memory. Select two of them, then work with a partner, and take turns giving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s you’ve selected. ”该任务需要学生对上述内容做总结和陈述,并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可以将本单元新学的单词、句型等运用其中,起到巩固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
3.3 任务完成后的反思
任务完成后的反思阶段,教师充当“语言引导者”的角色。在该阶段,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presentation) 。对任务的反思设计语言分析活动和语言练习活动。在语言分析活动中,学生通过任务文本或视频等对语言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对任务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元认知策略。教师子在该阶段可适时、适度、适量地帮助学生纠正语言形式上的错误,但纠正方式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4 结语
教师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发生了角色转变。教师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让学生们都能认真投入真实的活动中来,任务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文探讨的模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具体课堂案例进行延伸和改进,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任务型教学在视听说课堂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Ellis,D.(2000).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Skehan,P.(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illiams, J. and Doughty, C. (1998). Pedagogical Choices in Focus on Form. In J. Williams and C. Doughty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Will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 England: Longman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视听说课;视听教学法;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一、视听说课程的选定
开设校本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喜好或特长,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所以,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笔者在高一年级随机选择了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征询他们的意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关注哪些能力的发展?②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③学生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指导?④学生希望教师以什么形式进行指导?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除比较关注语言知识(语法和词汇)外,最希望能发展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和英语本族语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力。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十分欠缺,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无法完全听懂对方的语言,也不知如何恰当地回应对方。学生也反映不太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习惯和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所以他们希望能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针对学生的需求。笔者进行了认真深刻的思考。首先,笔者反思了我国英语课教授听说课的普遍做法。笔者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授听说课时,普遍采取的是放录音练听力,模仿例句学口语。这样做有两个弊端:第一,切断了听和说的联系。听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先听后说,听懂了才能说。同时,说才能使交流继续下去;第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于教授听说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编者想象出的情境,很多情境脱离实际,有些则过于偏向说教,不能引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必须有真实可信的情境,还需要有本族语者地道、真实的语言及身体语言的示范。而视听说教学,是经过长期实践的、效果显著的听说教学法。视听材料既有真实的场景,又有本族语者逼真的表演,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可以在观看模仿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二、视听说课程的准备
1 师资的配备。视听说课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要熟知西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开设视听说课的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可以说,师资质量的高低,是视听说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材料的收集、筛选和分析。视听说课程需要大量的英语原版视听资料,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收集,这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还可能需要资金的投入。收集之后,教师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尽管我们拥有许多视听资源,但并不都适合用于视听课教学,有的内容过于深奥,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内容则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即便是合适的视听资料也不意味着全都能用于视听说教学,它们需要被裁剪、整理。选好教学资料后,我们还需要对里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不仅要听懂所有的对话,找出重点句子,确定授课重点,还要明白影片资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肢体语言。这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依赖于我们英语教师的团队合作,共同讨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3 学校的硬件准备。视听说课硬件要求较高,需要视频播放设备及投影仪等。大量的视听资料也需要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因为视听说课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维持视听说课程的长期开展。因此,学校必须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切合理的帮助。
三、视听说课校本课程的开展
1 确定教材
教师应该选取难易适中、趣味盎然的视听内容,并遵循生活化、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经过大量比较,笔者认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积极向上的原版电影(如动画片)和一些专门针对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编写的口语教学资料都是很好的教材。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曾经风靡全国的自学教材《走遍美国》。它内容丰富,平易近人,而且演员表演逼真,语言地道,语速中等,词汇简单,是适合教授高中学生听说技能的最佳教材。同时,这套教材涉及了文化因素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价值观、民族心理特征等等,它既适合用于语言文化教学,又适合用于非语言文化教学。
2 课堂的组织
视听说课一周两课时,两课时最好连上。上课需要的教具为电脑(或DVD播放器)、光盘(也可网上下载)、投影仪、音响。视听说课最好能在专门的电影播放室里进行。笔者将以Family Album USA,episode 2,ActⅡ为例,阐述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内容引入。在进入课文之前,问学生如下问题:①Do you know how to offer and orderin a restaurant?Please work in pairs as customer andwaiter and show us how you do it,②What would you dis-CUSS with your new friend before 0r during the meal?请学生表演或回答。之后问:Why does Harry leave therestaurant without having dinner?Please watch and listen,andtrvtogettheanswer,以此进入本课内容。
步骤二:观看影片。影片结束之后,请同学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尽可能复述刚才所看片子的内容。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详细,教师可以用Why、What、How开头的问句来帮助学生回忆所看过的内容。
步骤三:精听。重复播放刚才的片子,要求学生尽可能听懂每个句子。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pot dictation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片子内容,尤其是重点句子必须完全听懂,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反复播放该片段。我们要引导学生听懂如何会面介绍、服务生如何提供服务和客人如何点菜,重点教学内容如下:
①会面介绍:
This is my friend Harry Bennett. Pleased to meetyou. Very nice to meet you.
Any friend of Miss Stewart's is welcome at Som-sak's.
What do you do at Universe Toy Company? I'm thevice-president of new toy development.
I know you're a CPA. That's true. Harry Bennett,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I love numbers. I do somework for Smith and Dale, your company's accountingfirm.
I have a daughter. I know. How old is she? She'snine years old. That's a nice age. What's her name?
②提供服务和客人点菜:
A special place for special peopl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Yes, I'd like aglass of ginger ale with ice. Harry, what would you Like?Do you have a dry white wine? How about a Californiachablis? Chablis is fin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d like the mee krob.
Harry, would you like to see a menu? No, it' s Ok.
I'll have the mee kreb also.
May I bring you a salad? What do you recommendtoday? I recommend rose-petal salad. Special for newfriends.
I'll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教师在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一般每个场景都有其特殊的教学意图,教师可以加以了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步骤四:探讨文化异同。在学生充分听懂教材语言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注意非语言行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想他们所观察到的有意义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等,理解它们在交际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与中国的非言语行为作对比。在这里,笔者之所以强调有意义的非语言行为,是因为如果学习者仅关注一些次要的、无意义的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错误,产生定型看法或偏见gensen,1970)。在本课,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现象:服务生给女士搬椅子;第一次约会的两人所表现出的尴尬神情以及他们的身体语言;男士不得不先离开而向女士道歉时的身体语言。
步骤五:角色扮演(role-play)。前面几个步骤(观看影片和听力练习)属于语言输入,而后的角色扮演就属于输出。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熟悉了台词并了解了角色的身体语言等非语言行为。一般可以让几个学生(看剧情需要)组成一组,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排练(一般为15-20分钟),然后请同学表演。可以自愿表演也可以教师挑选,但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在视听说课上有机会进行表演。
篇6
一、听说教学中的两种图式
1. 语言图式
听说教学中,语言图式指听者已掌握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基本知识。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语音方面有爆破、连读、弱读、同化等。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如:
W: What kind of books are you interested in?
M: My favorite books are those about detectives.
Q: Which book do you think the man like best?
在这个对话中,如果听者没有掌握detectives这个词汇,就无法正确作出选择。又如:
W: I think working on the farm is very interesting.
M: I can’t agree with you any more.
Q: What’s the man’s attitude towards working on the farm.
在这个对话中,如果听者不明白短语I can’t agree with you any more的含义,就无法正确判断说话者的态度。语法知识同样是听者必须具备的图式。如:
M: Did you cheat in the exam?
W: I shouldn’t have done that.
Q: Does the woman cheat in the exam?
在这个对话中,如果听者不具备有关情态动词和现在完成时连用的图式,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个对话。
2. 内容图式
英语听说常见的话题有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日常生活、购物、饮食健康、旅游交通等。这些话题都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学校、商场、餐馆、机场、车站等。这些日常生活情景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如:
M: Can I help you to take your coat, madam?
W: Thank you.
M: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before you order your meal?
Q: Who is the man?
当听到drink, order your meal这些词时,听者就会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就会联想到这个场景是发生在餐馆,就可以判断The man is a waiter.
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说课中听前阶段的运用
无论语言图式还是内容图式,对于听者对听力材料的理解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英语听说呢?笔者以外研版七年级下册英语课本为例,把图式理论运用到听说课的听前阶段中。
例1:Module 5 Shopping Unit 1 What can I do for you?
本课的听力内容是Lingling在商店购买衣服以及在市场购物食物。在听力之前,首先我会通过设置以下两个问题“Q1: Do you like shopping? Q2: What do you usually buy when shopping?”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购物场景图式。
然后,我会设置几个问题,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购物场景图式。
Q1: What do you usually buy in a clothes shop/ in the market?
篇7
关键词: 英文电影 听说 英语教学
一、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满足不了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需求。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多是老师的“一言堂”,缺少互动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都受到了制约。电影语言地道、形象生动、对话真实鲜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训练英语听说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其英语能力。
二、英文电影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减少焦虑情绪。
英语听说教材仅限于特定的听力材料,内容相对单一。教师只能依赖于有限的资源来呈现语言材料,反复听单一的录音,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当要求学生进行教材安排的口语练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表现得很不情愿,或是一部分学生打瞌睡、做小动作,等等,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英文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给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英文电影中有精彩的对白、悦耳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剧情、美幻真实的情景、美丽的异域风情,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赋予语言学习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学生可以学到大量口语化的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是俚语、俗语,进而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得以运用。其中的经典歌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电影《音乐之声》中,被人们广为传唱的“Doe-ray-me”(《哆来咪》),“Edelweiss”(《雪绒花》),无论从音乐节奏还是难易程度上都容易被学生掌握,一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尽力去学好这首歌,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听说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反映深刻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4]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导致理解某些英语语句上的困难,等等。中国学生要想提高其英语听说能力,则需要沉浸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气氛当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国的机会,观看电影则是一种简便、省时的了解西方文化的方法。英文电影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蕴含了浓郁的文化特色,成为沟通中西文化比较便捷的桥梁,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学生不仅能够模仿外国人常见的交流方式,而且能不断地从中获取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英美文化习得的过程,对英美国家的社会现实、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和英美国家的人见面的时候,尽量避免谈论年龄、体重、工资、婚姻等比较私人的事情。
三、英文电影用于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虽然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起重要作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每一门课都有其规定的教学目的。因此对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并非只是单纯地播放影片那样简单,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精心安排课堂,让学生不但可以享受到学习乐趣,而且能够切实提高英语听说方面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及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1.合理选择电影。
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提高听说能力的手段,并不是简单的播放和观看。首要的目的是学生听得懂,因此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影片的主题方面,选择的电影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多维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应该是反映友爱、正直、诚实,乐观、勇敢等人类感情的;反映学习方法或成功经历等励志的;或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等等。总之,影片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以及有益于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及从正确的视角来解读英美文化。例如《当幸福来敲门》、《音乐之声》等。当然诸多经典动画片也是不容错过的,例如:《玩具总动员》、《冰河世纪》、《魔法奇缘》、《狮子王》,等等。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盛宴及听觉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其次,影片的难易程度上,所选影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目标,以及英语水平等方面选择恰当合理的影片供学生欣赏和学习。语言词汇量应该稍大些,当然台词应该是容易理解和模仿的,故事情节理应简单而又不乏趣味。此外,发音清晰、语速适中等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狮子王》、《怪物史莱克》等影片语音清晰,许多经典对白朗朗上口。当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逐渐提高时,可以播放有深刻文化内涵、背景知识丰富,以及语音纯正的影片。例如,《呼啸山庄》、《乱世佳人》,等等。否则,当学生看完电影对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相互关系都感到困惑时,就很难达到通过英文电影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目的。
再者,影片的长度应该适中,因为大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影片太长,势必会分为两次进行播放,这样会给学生对于影片的理解带来麻烦:学生会忘记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出现情节上的“断层”,或者观看影片的即时感受会不再那么清晰或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订教学计划。
播放影片前,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当然精彩的导入是不可避免的,可以介绍该影片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故事梗概,以及影片的风格。比如在播放影片《呼啸山庄》时,会简单地介绍下该影片故事梗概及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电影主题的理解。这样学生观看电影时会有较多的精力关注语言而非情节。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予大家共同讨论的机会。否则,学生会认为上课只是单纯的看电影,那么待在宿舍观看会更方便、舒服。这样精神容易涣散从而忽视听说课堂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影片播放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观看影片的反应。如果内容精彩、演员表演滑稽可笑时候,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时就有必要重复放映该电影片段,或者在黑板上写下难懂的台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对白。此外,可以采取暂停放映的方法让学生预测下文,发挥其想象力,在《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Reading Skills Practice(阅读技巧练习)”中,正好是关于“Making Predictions(预测下文)”的知识,那么在此可以学以致用,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暂停播放或者重复播放的次数要控制好,否则情节的发展断断续续,势必影响学生的心情,造成厌烦情绪。
影片播放以后,教师应该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比如找出经典的片段,要求学生从语音、语调及语速上进行模仿,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显然模仿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口头复述故事的梗概或者评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等等,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课后总结。
要充分发挥英文电影在听说课堂中的作用,课后总结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而这也恰恰是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的环节。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电影能够较好地消化、吸收,以及总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影片中出现的日常交际用语摘抄下来,并在平时加以利用,逐步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以征求他们的意见,了解其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及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为之后的电影观摩课积累经验。
四、结语
电影教学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辅助资源,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电影中声音与图像并存,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可以同时并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深化,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
参考文献:
[1]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视听说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高职英语视听说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技能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融视听于一体进行教学的语言实践课。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视听说课程,选取最新的、多样化的视听内容,融视听说于一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将语言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该课程学生比较喜爱,对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视听说课程的开设依据
特瑞苏拉实验证明,人的感知主要由视觉和听觉获得。英语学习中,视觉和听觉结合共用可以达到较好效果。Tomalin指出,视听课堂使两种语言成为可能:屏幕本身散发的语言和学生对屏幕所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时使用的语言。前者为语言输入,后者为语言输出。在成功的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学生能积极调动视觉、听觉和大脑解码能力来获得语言输入,通过发表意见进行语言输出。贝立兹多媒体教学效果统计分析表明,采用以下教学方法3天后,学生掌握情况差异显著:单独听音教学方法的只能掌握10%;单独阅读掌握度为20%;“视”、“听”结合可掌握68%;“视”、“听”、“说”结合使用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则高达96%。
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给予足够重视
视听说课教学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较难进行,学生参与机会较少,缺少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视听说课程教学效果。
2.真实语境较少,文化学习被忽视
在传统视听说教学中,文化被看成是与语言脱离的教育目标,出现了重视语言能力培养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倾向。如学生对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兴趣高涨,却对其来历却知之甚少。
3.教材建设滞后,教学素材陈旧
现阶段,适合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材数量和质量都不足,很多视听说教材就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不但内容陈旧,形式枯燥,而且未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不仅造成学生看不懂、听不懂、不会说,而且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老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严重影响了视听说课的教学效果。
4.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
很多高职院校视听说课对学生的评价比较注重单一的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成绩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测试形式,并且测试只进行听方面的技能考核,对于其他技能却不予考核。因此,这种评价机制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科学、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对策
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解决视听说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视听说课应采用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视听说课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应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下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创建比较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在真实交际场合的英语交际能力。
2.采用交互式教学方式,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视听说课堂中,交互式教学就是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及课文之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交互式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3.精选教材,精编课件
视听说课教学内容应选择形式多样的、内容广泛的真实素材。因此,我们选择教材的原则是:难易适中,长度适宜,内容广泛,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我们以《英语口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语听力教程》(同上)为主教材,辅之奥斯卡经典影片及网络视频节目为视听说课材料。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某种教材,应以因材施教为出发点,精心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编有高职特色的视听说教材和课件。
4.综合评价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确立的高职视听说课程考试模式为:(1) 平时考试:平时课堂上进行的小测试。(2)听力考试:以一段音频作为题目,进行听力考试。(3)口语考试:以一段音频或视频媒体作为题目,进行口语考试,等等。成绩的组成为:平时成绩占30 %(平时考试、出勤和学生表现);期末考试占60 %(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学生自评及互评占10 %。
结 语
总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是一门新兴课程,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明确教学目的,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应平衡“视”和“听”的输入和“说”的输出,在教材选择、课堂活动设计以及授课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应注意服务教学,始终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以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王镇平.高级英语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9
1. 教学目标分层,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巧设分层教学目标,有助于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听说欲望。
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一般而言,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其中A层表示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B 层代表基础知识一般,学习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代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不强,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然后,依托教材,紧扣重难点,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A层:能够听懂较长听力材料的内容要点,听清细节,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理解讲话人的观点、意图以及隐含意思;能清晰、全面、有条理地表达个人见解。
B层: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从听力材料中抓住关键词语提取重要信息,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和见解;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C樱耗芴懂听力材料基本大意,并作简单的推断,能够简单就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提问分层,发挥主体作用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是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提问分层,旨在引导学生就自己所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回答,以强化学生听力理解、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来说,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听力材料提出一些选择性问题或Yes/No的是非判断题,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5W”问题,即when, where, what, who, which;对于B层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听力材料,提出一些理解和应用性问题,夯实基础,提升他们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A层学生,可以综合听力材料,巧设分析和评价性问题,让他们创造性分析,做出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以人教版必修一 Unit 4 Earthquake 中listening为例,笔者在执教时,首先播放录音,让不同层次学生听材料,回答问题。对于C层学生,先提出Do you know the earthquake?这种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这会学生回答:Yes, I do后,再继续追问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in the listening material? Where was the man driving when it happen? 对于B层学生,可提出诸如What may an earthquake cause? What damage did bring about? How to predict an earthquake? 这样的问题,增强他们听力理解应用;A层:How to escape from an earthquake? What should we do after an earthquake? 引导他们有创造性复述所听内容,有条理地罗列要点,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Don’t be nervous and keep calm; Protect your head by putting your bag on your head.这样,通过教学问题分层,有效提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极大地发挥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3. 教学评价分层,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妙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传统听说课中,教学评价往往过于偏重教师的评价,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教师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大小为评价基准,对各层次达标、进步或出色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们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不断向更高层次努力和提升,从而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听说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或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发现各自的闪光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然而总结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完善,共同进步。
总之,分层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巧妙应用,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了差异教学理念,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聆听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建利. 如何在高中英语课中合理渗透分层教学机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24).
篇10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高职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日
1引言
自2012年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该课程不仅是一「〕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课程,更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技能的课程。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他们提升就业竟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能力势在必行。听说是一项能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很好技能,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探索性地在听说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听说课堂的效率。
2口研究现状
2.1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人的认知如何发展的理论。(Vygotsky,1978)该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个人主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或称客体)不断交互的结果,(Wertsch,1985)且交互并不直接发生,连接二者并促成发展的是工具及其中介作用。(Vygotsky,1978&Engestrm,1987)所谓“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Lan-tolf&Thorne,2006:79)调节工具有文化制品、(culturalartifacts)概念和活动本身,其中文化制品包括物质工具(如笔、电脑)和心理工具/符号(如语言),(Vygotsky,1978;Leonfev,1981;Engestrm,1987,2001)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社会文化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将为英语教学中人人互动、人机互动、多媒体互动提供理论支持。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教学流程的翻转,摒弃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作视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知识内化,从时间和空间实现学习过程的翻转,是“先学后教”。
3目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现今的教学方案是否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能够满足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所有教师应提前考虑并了解的。在前期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课堂的相关信息。具体反馈如下:W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问卷采用五级评分量表,从1到s分分别代表从最否定到最肯定。从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对自己的听说能力绝大部分持否定态度。平均值小于a.s。部分学生对问卷中的问题平均值为1,侧面反映该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极度不自信。其中,问题最大的是口语中场景交流问题,平均值仅为i.sso(2)听说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教师上课是书本十PPT,学生训练的时间短、好面子、担心说错、担心发音被同学们取笑;机械式的记忆背诵等。这些都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壁垒。(3)对听说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态度。从该部分内容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76%的学生对此种新模式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及实践。对于课前预习视频,根据统计情况及学生建议,学生提出相关话题、视频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具有操作性、语言地道、若是全英文则需要语速正常偏慢等,笔者认为学生对听说课堂的翻转教学具有可期待性。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传统对话讲解和话题相关对话领读以及纠音比较依赖。对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浸人式话题演练模式比较陌生,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听说学习中从未独立学习,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时循序渐进地把“教师教读领读”转移到“学生配合情景演练”,稳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听说输出能力的发展以及课堂的有效学习。
4日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根据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以及切实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前提,笔者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设计了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具体内容可见下列图示。该教学模型共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反馈。三个模块之间通过社会文化理论很好地衔接在一起。
4.1课前预习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知识点被放到课前进行。具体到英语听说课堂,则是把英语听说课堂上的话题关键句、词汇、语音、常见表达等让学生自主查阅书籍资料。这样一来,记忆性的知识点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开来。教师找到相应的视频或录制一些微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至少在上课前三天发至全班学生预习,了解上课的内容。教师需根据每次听说课堂的话题给出预习提纲或提出问题,指引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惰性,以及对英语学习课下的抗拒,应提前向学生说明,若未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则不能参加课堂活动,须对学生作出惩罚。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现场教学被翻转成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调节工具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听说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4.2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听说展示的环节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的时间是老师在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往往是表现好的能力突出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更大部分学生只能把听说训练留在课下,这样导致遇到难题,无法及时请教老师。课堂翻转后,一节课10分钟至15分钟教师简述本次课话题的主要语言要点,对话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场示范真实场景对话,并回答学生对视频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根据话题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话题具体场景,在巧分钟内完成一组对话。最后,小组推选不同的同学进行现场展示表演,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做出现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检验翻转教学的成败。
4.3课后反馈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