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09:2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活动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活动式教学

篇1

由于活动教学以活动为载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密切配合,彼此合作,又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朋友关系。英语教师不但会唱歌、会画画,在堂上还是个演员(有时甚至是个滑稽演员),能表演,手舞足蹈,以姿势助说话,用手势、动作、表情、语调来传达语言的含义,学生心情舒畅,课堂气氛活跃,有时老师还带头笑,因为大家乐了,兴趣就有了,事情就好办了。教师的多才多艺,亲切和蔼,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尊师爱生关系,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活动式教学还具有直观性、体验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动耳听、动手做、动嘴说。例如,在学习 thin、fat、short、tall、old、young这几个形容词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分别请出几位具有这些特征的学生站到课堂前(old要借助道具如贴上胡子,弓着背,拄着拐杖来扮演)进行对比。看到此情此景时,学生立即发笑。而在这时候,我再站在这几位学生的身后,边做手势动作边说出A is tall. B is short. 等等语句(堂上用学生真名,tall等词要加强语气重读)。重复三遍,学生仔细聆听和观察,接着模仿做和说,教师出示英文词片,并让这几位学生拿着自己特征的标签。在学生会读并记住单词后,让他们运用这些形容词来形容一下自己、朋友、老师以及父母亲,进行感情的投射。于是,这些本来无生命的单词变成了活泼生动的人物,又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和灵活运用,学得快,印象深,记忆效果远远优于强记。

小学生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好胜心强,活动式教学正好能够切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状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设计富有情趣而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使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有关人体部位的英语单词时,可以举行英语单词“五官配位”活动,即将“nose、ears、mouth、eyes”等单词和人体相应部位联系起来,让学生手指相应部位说单词,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说单词,另一组指到相应部位,还可以教师读单词,学生指部位,或学生读单词,教师指部位。在学生熟练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上台表演,举行小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快,指的准。有时会遇到下述情况:说到“nose”时,有的学生却指到了“mouth ”;当读到“ears”时,有的学生却指到了“eyes”。学生会捧腹大笑,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继续熟悉单词,做巩固性练习。这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会使学生觉得趣味盎然,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课堂活动不仅照顾少数,而且更能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传悄悄话,结锁链、找朋友、给字母加油的游戏都是加大训练面的好方法。下面以给字母加油的游戏为例:

Teacher: Give me a ”c”

Students: “c”

Teacher: Give me an ”a”

Students: “a”

Teacher: Give me a ”r”

Students: “r”

Teacher: What’s the word?

Students: Car.

Teacher: Can you spell it?

Students: Yes. C―A―R, car.

这种游戏不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还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思维反应能力。

小学英语实施活动式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设计要适龄化。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不够持久,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精短、有趣的教学活动;2.活动内容专业化。小学生接触英语知识比较少,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尚欠缺。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视听教学,拓宽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活动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竞赛、分角色表演等形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机会,使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始终把精力放在英语知识学习上来。4.活动方式多样化。如果活动方式单一,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英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始终参与。如:可以根据学过的单词进行猜谜;可以根据英文歌曲举行唱歌比赛;可以在圣诞节布置学生创设活动场景;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表演……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式;创新;实践

一、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化学教师要贯彻这一精神,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创立一个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创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得出结论,我们班在进行实验时,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是长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与课本上的结论出现偏差,我们经过了解,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操作失误引起的,让这名同学再次进行实验,发现该名学生第一次实验操作是在长蜡烛的顶部倾倒的二氧化碳,因此造成了长蜡烛先熄灭的结果,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沿着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经过对问题的不断实验探究,使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结论有了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加强对课程进行实验验证。学好化学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验验证和科学的探究活动,课本上的知识只能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才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力量。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教师通过辅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

例如,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就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

3.合理设计探究问题。探究式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掌握课程的关键点,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这个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问题。二是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比如,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这一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毫无疑问,教师设计的这一探究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问题要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相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避免的误区

1.避免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主义。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不能一哄而上,要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真正适合自己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能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的要求,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当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探究式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育,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篇3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教会学生使用所有软件,甚至我们没时间教会学生使用一种软件的所有功能,我们教会学生使用的软件也会更新、升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极其重要。

1 信息技术主体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活动式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向来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如何能够借助学生的内驱力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和课堂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只有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优效课堂所不断追求的,而主体活动式教学恰恰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2 信息技术主体活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下面以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数据处理第二小节数据分析为例,来探究一下主体活动式教学的操作过程及其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上课我们也要准备充分。下面我就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展示一下主体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在《数据分析》这一课我运用当前的热点关于地震导入,紧贴当前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展示地震视频,感受地震带来的震撼。每一次地震灾害结束,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数据,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东西,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防震减灾。

(2)分层教学,任务驱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设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低,因此在设计课堂任务时要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遵循“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避免“学用分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魅力。在《数据分析》这一课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基础篇和提高篇两种层次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完成任务,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饱”。

在具体任务的设计上我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步步推进,任务的设置也是由易到难。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评价反馈”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发现问题――在打开地震情况分析表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原始素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如: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发现。

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之后自己提出问题“怎么办”,并主动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问题――通过观看教师课前提供的软件教程、查阅手中的导学案等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找出问题解决的途径,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

建构知识――通过让学生完成环环相扣的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新方法,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重点、难点的突破。

评价反馈――通过学生填写“评价表”实现自评和互评,实现了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落实和信息反馈。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数据分析》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能力高低把学生平均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了小组长来全权负责本组学生的活动。各个学习小组主要运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验探究、任务驱动、小组互助等教学策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通过“小老师”的帮助,激发小组内部的团队互助意识,从而确保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并缓解教师忙于辅导之累。

(4)作品欣赏,交流评价。通过学生作品的欣赏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态度,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在《数据分析》这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下面三种评价方式。①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并填写评价表。②引导学生开展互评(如学生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筛选字段)。③优秀作品点评。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完成提高篇拓展任务的学生作品并及时提出表扬。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公正客观的评价,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5)课堂总结,素养提升。课堂的总结要在总结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关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这才是我们的教学根本。针对《数据分析》这节课我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普及以及数据隐私方面的教育。

(6)积极探索,课外延伸。知识不是只局限于书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书本外的学习,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其“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把自己课堂学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让知识变为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对于《数据分析》这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课外任务:思考并收集生活中哪些数据可以整理成表格形式;对于这些数据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会得到怎样的结论。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挖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 信息技术主体活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传统意义的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主体受到了压制。而主体活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压制中彻底解放出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还可以同其他学生进行商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中完成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课堂中学生获得的很多都是技能性的知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有可能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当堂课的知识,但是遇到其他相似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而主体活动式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课堂的知识就是学生自己解决的,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得心应手了。

篇4

【关键词】 相似三角形;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教学

市场经济学认为,各行各业之间的深刻交流、协作、贸易,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市场整体. 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活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等形式进行呈现和展示. 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围绕数学知识点内涵、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疑难处等“问题”组织开展双边互动讨论交流等活动. 互动式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特性. 新课标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有效教学活动,摒弃教与学之间相互脱节,教师与学生“各自为阵”的单向活动形式. 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更应重视并深入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本人现就相似三角形教学关键环节,粗浅阐述互动式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知识要点中,开展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大功效在于凸显师生的各自特性,激发主体内在参与潜能. 新知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更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工程”. 传统新知教学环节,教师经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教师――学生”的单向性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体特性受到限制,降低新知讲授效率. 因此,在讲授新知内容环节,教者应将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谈话、交流、互动等形式,师生对等,相互尊重,引导学生开展双边互动活动,共同参与探析新知活动,深刻掌握新知内容.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中,在讲授“定理性质1”知识点环节,教师设计如下互动式教学活动过程:

师:引导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

生:书写“已知、求证”.

师:分析证题思路,并向说明学生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

生:进行证明活动.

生:口头说出证明过程.

师:分析总结,得出定理性质1内容.

教者采用“问答式”互动形式,围绕知识点内涵要义这一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析的“遥相呼应”互动形式,加深了学生参与探知新知程度,确保了学生学习新知效果.

二、在解析相似三角形问题案例中,开展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推理、思维抽象、内含丰富的基础性知识学科. 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代言人”,能够将数学学科特性进行生动的“呈现”. 在相似三角形章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学习认知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都可以通过问题解答这一“铜镜”展现出来.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提升级技能. 问题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效能的高低. 教师在相似三角形问题案例讲解中,要贯彻能力培养第一要义这一教学思想,将问题教学与技能培养有效融合,把问题案例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相似三角形问题案例条件,鼓励学生合作探寻解决问题思路以及方法策略,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个体之间合作等双边活动,实现掌握解题策略要领,提升数学学习技能的双重效果.

问题:如图所示,在一个长方形ABCD中,已知AB = 4,BC = 3,将其沿直线MN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求出CN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观察问题条件内容,获得初步认识:“该问题在求CN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勾股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 ”

学生组成探析合作小组,分析问题解答的思路,认为:“要求CN的长度,可以借助勾股定理的内容,求出AN,BN的长度,而问题条件中折叠图形的性质内容,可以得到ANE∽ACB这一条件,以及AE的长度”.

教师在学生合作探析中进行巡视,个别交流,实时指导总结.

学生书写解题过程(略).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开展生生互动学习活动中,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对合作探析过程进行实时指导,不能“甩手”不管,避免出“偏离”既定教学目标现象.

三、在反馈相似三角形学习活动中,开展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3-01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生活经验,体验过程,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并且教学内容要时刻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最能够满足上述四种教学理念,它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寻求结果,在结果得出之后,并由老师给予正确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种指导、促进作用,而布置的任务则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团队协作完成。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涵

任务驱动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紧扣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任务,以学生自主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教师对于任务结果进行评价指导,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办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时刻体现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下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势必要对于任务进行学习资源的学习、整合,并且相互讨论、探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任务结果,并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寻找到自己逻辑思维中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不仅记住了新的知识,并且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的需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常年来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起辅助作用;在上机操作中,教师往往对学生不管不问,上机课仿佛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天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放任方式使学生掌握不到真正的知识。而且信息技术课不是像语文、数学那样的重点专业课,信息技术老师都不会引起重视,以致于耽误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学习,错过了最佳年龄段的关键时期。种种现状都要求教师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个难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特点的需要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是不能够完全掌握的,只有学生上机操作,多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比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其中的具体细节非常多,需要学生上机操作,一步一步来实行,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来教学,理论课教师为中心,操作课自由活动,那么导致的新世纪文盲会越来越多。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创设分层次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由于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基础,要分层次进行。分层次进行的意思是在高一开课之前,先进行计算机操作小测试,根据操作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分成不同的班级来授课,针对能力强的同学,难度就相应高一些,反之成立。创设情境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好奇心的环境,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完成课程,把外在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转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建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就是实行不同班级不同教学任务的设计,具体课堂具体分析,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

(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在分层次创设教学情境之后,任务便摆在了学生的眼前。如果完成任务成了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小组讨论式是值得提倡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任务有几个,就分几人一个小组。每个任务指派一个人去完成,教师在任务规定完成时间内不允许提示学生具体做法和思路,要完全由学生来自主完成。遇到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当小组成员内部都完成了任务时,由组长归纳整理,所有的组员集体讨论分析,判断每个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评价,最后上交给老师。

(三)评价反馈

老师体现价值的阶段主要体现在评价反馈阶段。老师要针对每一个任务给予讲解,讲解完之后,针对不同小组的结果给予评价,并说出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对于错误的结果,一定要让学生改正并重新递交一份。这些任务都要在上机中完成,具体操作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在这个阶段中,小组内部评论、教师评论、学生自我评论三种结合,共同把具体任务搞清楚。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注意事项

(一)尊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心理和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高中心理过程种种矛盾也表现出动荡性。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容易受人引导,好奇心较强,自尊心强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不要随意批评,就算做错了,也要耐心给予引导。

(二)任务的布置要体现生活性

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中要时时体现出生活性,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比如在Word操作软件的任务布置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制作一张课程表,或者是制作一张迎新晚会的节目单;在PPT制作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制作一个语文课文的小课件,或者是进行自我介绍的小课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会让学生增加亲切感与熟悉感,更加有兴趣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志群,程丽丽.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篇6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SMART原则;可衡量的;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2-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由此,学者们借鉴国外大学的优秀教学经验,开发了多种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让学生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式教学的特点及问题

案例式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情境性:要求学生参与到特定情境之中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②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去搜集和分析资料,主动参与和解决案例或项目中的各种问题;③互动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④实践性:案例需要源自实践,满足真实性。

依据案例式教学课程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方法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情境案例内容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案例内容设计不符合实际,没有涵盖本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先规划的路线不断思考。③教师在情境案例设置中,没有充分考]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④学生对任务目标无法清晰认识,互动流往往不充分。

二、SMART原则介绍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进行成员的组织与目标的制定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工作绩效,SMART原则便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法,由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于1954年首先提出,目前在企业界有广泛的应用。

SMART原则中的“S”“M”“A”“R”“T”五个字母分别对应了五个英文单词: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同时,SMART原则还有另一种变体――SMARTER,前五个字母与上述原则相同,而后两个字母“E”和“R”则分别对应了单词Evaluated(被评估的)和Reviewed(被检验的)。

三、运用SMART原则设计案例式教学的过程

(一)SMART原则的实施要求

根据SMART原则的具体含义,结合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总结了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要求;如图1所示,从五个原则入手,结合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方法,总结出的16个要点,可以方便高效地帮助教师快速完成精细化设计,有效解决案例式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运用SMART原则将《AUTOCAD工程绘图及实训》课程(共两个学时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了90分钟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完成。如图2所示,课程任务是让同学们在20分钟内,分6个小组完成5件零件图的绘制,任务衡量标准是需满足5类样式属性的绘图要求(图层,文字,线型,表格和尺寸);任务的达成措施,分为6个步骤,在步骤3和步骤6给出两个评估测试点,由教师进行评估确认,确实保证任务过程按预期结果进行。

(三)SMART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效果

在本次90分钟的课堂后,我们对47位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如图3所示,调查问卷的题目选自《案例教学法课堂质量评价量表》,选取了与案例教学内容相关的六个问题,统计出了它们各自的评价分数。我们得到的结论如下:与没有运用SMART原则的案例教学内容质量相比,SMART原则可以优化案例式的教学活动的质量。

四、结语

运用SMART原则的目的是高效管理我们的课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案例式教学的理念真正落实在每一节课中,提升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满意度,同时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喻淇,李永波.基于SMART原则的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203-205.

[2]王建武.用SMART原则指导学习型组织共同愿景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0,(20):186-187.

[3]周彦斐.运用SMART原则优化项目教学过程探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13,15(4):94-96.

[4]白琳,黄冬梅,陈庆海,王爱继.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J].计算机教育,2010,(20):134-135.

篇7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建构者,新课程要求教学创新,要求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活动。学生探究性学习要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如何组织探究式课堂教学。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一般模式为: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小组交流、讨论探究体验学生汇报探究过程和成果深化探究结果、形成共识。下面我就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谈几点认识。

一、给探究创设一个好的情境

探究性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开展,教师如何创设这种学习的情境呢?

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是组织好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在高中化学必修①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违章驾驶相撞,使槽罐车中32t液氯迅速泄漏,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大片农田被毁和重大经济损失的恶性事件。你想知道氯气是因为具有什么性质而有如此之大的危害吗?氯气还有没有什么重要的用途呢?由于选择了一种与学生相吻合的导入方式,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激趣引疑的课堂导入情境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

当然,情景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运用新闻事件、历史故事、经典论断、数据材料、学术争论等内容,采取口头表达、播放录像、图文展示、化学实践等方式加以实施。

二、探究问题要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所谓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有新的内涵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的,又覆盖教材内容且认识水平较高的一些问题。它不是随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而是以“问题群”的形式有意安排的。问题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

我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注意从貌似常规的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比如不用任何试剂,如何鉴别CCl和蒸馏水?这本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学生却能很快提出多种可行的方法。此时,老师要在发散思维上进行收敛,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认识、总结,从而得出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此外,教师要尽量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并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按问题情境的顺序去思考和探究,这也就给了学生一条经过努力可以攀登的阶梯。高中化学必修①第四章第二节关于“氯水成分”的教学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问题1:氯气是什么颜色的?把红色花瓣放入氯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请推测氯水中存在哪些分子?

问题2:在氯水中滴加AgNO溶液,会有什么现象?氯水中加入镁条又有什么现象?蓝色石蕊试纸遇氯水有何现象?为什么?由此进一步总结氯水中所含的微粒。

问题3:将氯水滴入含有Fe的溶液中,C将Fe氧化成Fe。那么将氯水与SO的水溶液混合,还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这又是氯水中什么微粒在起作用?

问题4:次氯酸有那些性质?新制氯水与久置的氯水在颜色、成分及性质上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为一组具有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保证将教学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且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给受阻的思考予合理的引导

设计了情境,给出了问题,留下思考的时空,但学生在思考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思考就会停滞,因此学生在思考中要加以合理的引导。

高中化学必修①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中有关“酸雨的pH值”教学,我向学生提问:“我们已经知道酸雨pH<5.6,那么酸雨降下后其pH值会不会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这时如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这时要进行引导性提问,于是我将这一问题逐步分解成如下问题:①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酸雨为什么显酸性?③亚硫酸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④亚硫酸变成相同物质的量的浓硫酸后,酸雨中H+浓度如何变化?⑤酸雨降下后,pH值会如何变化?这样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最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态度,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实际情节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化学。

此外,教师要组织好探究式教学活动,还需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时空,给学生讨论留下所需的时间,在学生汇报结论的时候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功地组织每一堂探究式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尹建华.把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教师论坛,2005,(12).

[2]王卫东.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

篇8

下面就以《摩擦力》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简要介绍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四个环节的实践操作。

一、指导预习、反馈学情

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指导预习、反馈学情”,其实施的关键点在于注重“指导”和“反馈”。预习既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自主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技能的活动。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和特点便是注重对预习环节的指导和反馈。当前大多数教学模式在探索“怎么教”的时候,活动前置式教学法通过对预习的指导和反馈,同时在探索着对“教什么”的把握和研究。我们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集中体现在“导学案”中对预习一块内容的设计上(见表一)。

在对预习的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预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中需要学生重点去了解和理解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明确预习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预习过程中要具体去做哪些事情。比如表中要求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相应问题并完成练习。三是明确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我们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20分钟左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本速度,又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四是明确预习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知道通过预习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它和前面的三个“明确”是相互融合的。

课前,教师收上导学案,批改并评价学生的预习活动,可以全面而具体地获取学习反馈信息。通过对《摩擦力》一节预习的批阅,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间有无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实验探究。

在帮助学生实施“真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反馈”掌握学情。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展示、批改练习、检测、对学生预习时难以理解问题的统计等方法,全面地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实,预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找出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感到困惑的知识和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更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学定教、互动解疑

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以学定教、互动解疑”中,实施的关键点在于“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多维信息链,解决学生呈现出来的疑、难问题。

在《摩擦力》教学中,我们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到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难以理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如下活动方案(见表二):

“互动”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紧紧围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展开。“互动”活动要重点解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维中的偏差,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涵泳”知识,乃至形成豁然开朗的感悟。“互动”活动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细节,留给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争取课堂活动最大程度的全面参与。

互动释疑能否真正围绕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关键就在于前一环节对学生预习反馈的把握程度,否则,所有的互动活动的设计都将成为虚设,以学定教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当堂训练、检测达成

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当堂训练、检测达成”中,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当堂”。当堂检测重在获取学生当堂互动释疑的效果。而之所以将检测放在当堂,则是使活动前置“良性”循环实施的必要环节——因为将检测放在了当堂,就可以使原先大量的课后练习减少甚至省略掉,而原先大量用于做检测练习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让学生预习下一节新授内容。

当堂训练的出发点在于对预习的反馈,目的在于对学生课堂上互动释疑活动的达成检测。在《摩擦力》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预习反馈的问题,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练习和问题,在课堂检测的时候,我们根据课堂教学中互动活动的效果,在已经设计好的练习和问题中,我们重点选择了以下几个练习(见表三):

以适量的不同梯度的练习来检测反馈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同时关注学生新出现的错误,当堂反馈,对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和拓展。

当堂训练的反馈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提问;如果是选择题,可以在做完后,通过学习小组快速统计,全部汇总,以获取全面的达成信息。

四、方法归纳、弥补巩固

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的第四个环节“方法归纳、弥补巩固”中,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归纳”。因为一则归纳也是弥补巩固的一个表现,二则如何归纳,其中大有文章可做。这是一种明确的教学方法,又是一个空间极大的值得研究的领域。

《摩擦力》教学中,我们通过预习反馈抓住了本堂课教学的起点和重点,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检测学生在本堂课上的学习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通过对方法的归纳,将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提炼和提升。在导学案中,我们设计了“学习方法归纳”的环节(见表四):

这一环节中的归纳,我们提倡由学生来进行,并由学生不断补充,教师加以引导和细节方面的完善。通过归纳,旨在寻到方法、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各环节的操作并非是界限分明、机械过度的,实践过程不能“模式化”,操作过程需要教师的智慧和灵感。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 活动 体验 探究 愉悦 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获得丰富而独特的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对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这里,“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都带有实践性,美术课堂的活动特性十分鲜明,以活动形式搞活美术课堂,吸引学生参与艺术体验,以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正是美术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在中学阶段里,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活动式的美术课堂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艺术的熏陶,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活动式的美术课堂里,学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过程中,思维不受约束,想象的翅膀带着学生飞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活动式美术课堂中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实现美术课的有效性教学。

一、活动中学技巧,愉悦中获灵性

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只要我们花点心思想一想,不难发现其实里面含有很多“可玩”的元素。比如调色训练,我们可以首先把它设计成“小魔术”、“小试验”来吸引学生;又如配色训练,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游戏,分组让学生把自己涂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以构成不同的色调,感受色彩组合产生的美感;再如在时装设计课中采用学生做模特进行现场设计和表演等等,花点心思,使美术课堂的活动性更强,让学生感觉在轻松的玩耍中学到了技能技巧,在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之下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验了艺术的美感,获得了灵性。

二、与美术相结合,锻炼学生想象

音乐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音乐调节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音乐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美术课堂中,无论是进行技能训练或是进行艺术欣赏,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将人们的心境与艺术意境拉近,引发无穷的想象,充分感受艺术之美。在美术课堂中,比如在学习“色调与主题”的内容时,如果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表达,以色彩与形的组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这时,你会看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奇特的想象和艺术天赋,这样的美术作业肯定会带给你很多惊喜!轻柔的音乐能舒缓疲劳,使课堂气氛变得更轻松自如,让时间随乐声飘逝,让学生忘记作画的疲劳。

三、媒体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很多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学都得到了完善,在国际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使现代的教学内容的含量更丰富,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大大地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充分地开发利用。例如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时,书中的几张图片对于了解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便到网上去查询有关的内容,在地址栏上,只要输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便搜索到一大堆相关的内容:大量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生平介绍、作品图片、作品欣赏、艺术流派等,你可以随心所欲用于课件制作,展示在你的美术欣赏课堂上。让学生到网上去冲浪,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延伸,学生在网上会获得大量的美术学习信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不同程度的深入研究学习,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这样的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都非常有好处。

四、竞赛式活动课堂,竞争中激发潜能

竞赛活动充满紧张刺激,使人情绪激动、斗志昂扬。在竞赛活动中,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凸显能力,组员间密切交流,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又体现集体智慧、团队精神。将美术课堂设计成以竞赛方式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果敢的个性,激发创造潜能,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在竞赛式课堂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技能课、欣赏课或理论课,都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竞赛式课堂的开展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确定比赛内容(教学内容);第二、设计竞赛形式(学生活动形式、学生分组等);第三、确定奖励办法(学习评价)。例如,在绘画训练课中,可以先进行分组训练,然后让学生自行在组内选出优秀者,并对其作品进行评议或发挥集体智慧作适当的修改,以代表该组参与评奖。这种集体参与方式的竞赛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从自评、小组评、集体评、教师评多方面进行,能更好地实现多主体评价的原则。

五、充实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质疑 剖析 引申

当前新课程改革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旋律”和“总趋势”。新课改提出了教学活动的新标准,新课标催生了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群体,对未知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尤为明显。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精髓,为高中生数学学习活动持续健康、有序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搭建了“载体”。“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形式,充分利用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探知特性,数学教材的深刻丰富特性,以及教学活动的拓展延伸功效,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教学及可改革目标要义进行了高度、有效的“融合”。笔者现在此对“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实施做概述。

一、设疑提问,为深入探析实践典型思想“基石”

质疑,是学习对象好奇心的“生动表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实践进程,面对新鲜事物或新知案例时,总会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不解,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拓展高中生参与学习的深度,能够提升高中生主动探知的情感。因此,“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学习对象质疑能力的训练。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组织高中生进行质疑。一是教师“设疑”。根据教学活动目标要求,教师向高中生提出此教学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具有矛盾性、启示性的“疑惑”或“不解”,让高中生产生“疑虑”,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如“曲线和方程”新知教学环节,教师运用“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根据该节课新知知识点内涵要义及学习要求,教师直接设疑,向高中生提出“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问题。高中生面对教师“所问”,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任务、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进入到该新知的探究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设疑”内容,应贴合高中生学习实际,避免“过高”或“过低”现象的发生,注意对等性。二是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实时抓住高中生学习活动产生“疑问”的情况,及时予以掌握并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疑问”促进高中生质疑探析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高中生在预习活动中的“疑虑”进行集中展示,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高中生带着归纳后的“疑虑”问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二、师生探析,为有效解析探究积累技能“保障”

“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中,剖析环节,是该教学活动模式承前启后的过渡环节,它是对质疑内容的探知解惑活动,同时也为深入研析教材深刻内涵做好“准备”。笔者实践探究后,认识到剖析环节,其教学活动进程应在师生共同作用下完成。在具体“剖析”实践进程中,教师应充分展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探”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发挥高中生群体探知解析“主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亲身参与“剖析”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发挥指导点拨作用,对高中生“剖析”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随时实时掌握“剖析”动态,保证高中生“剖析”知识要点或解析策略活动“持续、科学、深入”推进。如“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在组织高中生“剖析”该知识点中的“解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时,教师采用“案例归纳法”,先设置了“解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1.x■+ax+10,2.12x■-x-a■

三、拓展延伸,为把准要求目标奠定良好“素养”

“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中,“引申”是该教学方式的“归宿”和“落脚点”。数学知识点的内涵、案例解析策略方法等,需要深入拓展和延伸。“引申”活动,有利于学习对象全面掌握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深刻联系,有利于学习对象提升运用解析方法策略的能力水平。教师在“引申”环节教学时,要事先做好大量准备活动,对本节课课堂知识点及案例解析方法等进行深入研析,查找出它们丰富的外延内容,并设计出典型、生动的数学案例进行呈现。在指导高中生深入探析把准数学体系脉络和把握解析方略运用精髓中,提升数学知识素养,提高解析案例水准。

以上是笔者对“质疑―剖析―引申”三段式教学活动开展所做的论述,在此抛砖引玉,请同仁深入参与此课题教学研究,推进有效教学活动进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