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8 08: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新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新课程

篇1

摘要:物理课程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在课程资源方面,摒弃了传统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提倡自主探索、扩展视野的研究方式,激励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互动交流、积累信息、收集补充,进一步完善知识的系统与应用。

关键词:综合课程 设置 实施 物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设置了多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指的是 在过去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基础上综合相关内容形成的新的课程门类,如《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体育与健康》等。从总体上来看,综合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因此,课程在关注知识内容以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同时关注知识的适用性、人文性和联系性。

物理学科是综合课程《科学》中的一个系列,笔者就这一系列的教学谈谈自己对综合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认识。

一、物理课程的特点

物理教材在新课程中称为《探索物理》,它是从《科学》综合课程中分设出来的,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适用化,同时又能学生的课业负担;《物理》是密切联系生活经验的学科,课程中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知兴趣出发,以学生身边的现象为线索使学生的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而体现出“从社会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应用”克服了惯性带来的危害。《物理》课程并非完全从《科学》综合课程中单列出来,它只是突破了学科界限,实质上把相关学科的知识链接在一起,统整了学科的综合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如“密度”一节中安排的“科学世界——细微差别的重大发现”介绍了:1894年在从空气中取得的氮里分离出另一种当时还不知道的气体——氩。这就有机地把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知识统整到一块了。

二、物理课程具有开发性

物理课程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在课程资源方面,摒弃了传统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提倡自主探索、扩展视野的研究方式,激励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互动交流、积累信息、收集补充,进一步完善知识的系统与应用,具体表现在:

1.引进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和技术成果,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现代社会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介绍“原子及其结构”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纳米科学技术”,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探究。

2.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活动经验,从活动的经验中提取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让课程内容能更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塑料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光滑的瓷砖墙上,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如果墙面不光滑,就不能紧贴在墙面上,从是否漏气而联想到大气压的帮助作用。

3.鉴别和利用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有价值的问题,充分挖掘易于被学生感知的资源,如:向自由下垂的两张纸之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向里靠拢,延伸到“机翼模型实验”,使学生理解“飞机的升力”的产生原因,从而激励大家动手动脑做模型。

三、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

物理课程是以生活和社会的现实课题为中心加以组织,以问题形式来呈现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体现内容组织的整体性、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利用活动进行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游戏、戏剧、交流等多种自主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无负担感、无目标压力感的状态下,轻松地投入一个个前后有机联系的活动项目,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学习目标的突破,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述的体验教学,如“摩擦与我们的阅读与动手体会,可使学生分辨在哪些场合下要增大摩擦,在哪些场合下要减小摩擦。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就构建出知识框架。

2.围绕问题组织教学。物理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很多章节是从关注现实问题出发,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为目标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中培养其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法一般采用小组合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讨论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精心设计,拟订有效的互动过程,如:开展“怎样估测自己站立时和行走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首先要指导学生制作小方格纸板,用于测量鞋底的面积;其次用台秤称出自己的质量,求其体重;再运用压强公式求出在这两种情况下地面受到的压强。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求其他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篇2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改革;成长

一、变讲为悟,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曾经这样问我:“你讲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过,你讲得再好,学生一定会明白吗?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体验和感悟?”经老教师的这一问,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以往教学时,一上课就声嘶力竭,嗓子常常讲哑了,将知识重复来重复去,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一看到试卷,我就高兴得不得了,试卷上几乎所有的题目类型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讲到过,我心想: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级考得一定很好。与我搭档的老师还担心得不得了。可是,结果出来后,却令我吃惊而难过,讲过去的题目还不如别的班级没有讲过的效果好。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其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做,既为喉咙找到了“良药”,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来回答。再看我们的学生,一个个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对他们说:“综观科学史,大凡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

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

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三、复习课让学生走出“题海”,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一般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考试中能考到同类型的题目,导致学生成了“知识容器”。一到考试,学生就赶紧巡视一下题目是否做过,如果稍微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样的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为训练而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了,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突出要求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为了避免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过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编练习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平时小测验,改变以往“一卷”制,每一位同学出一份题目并附有参考答案,经老师检查后,根据试题的难易情况,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进行测验,再由学生当“老师”相互讲评,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四、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开思维的空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那种“关上门,期望自己在缺乏实践的寒冬里春暖花开”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必须放手给他们,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授完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我为他们准备了一大包漆包线,让他们设计出很快知道漆包线长度的方法(没限制器材)。学生设计出了如下方法:

1.用刻度尺直接量出来。

2.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然后用刻度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天平称出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m1,用总质量除以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就是总长度,即L=m/m1。

3.先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再用天平称出50g漆包线,用刻度尺量出50g漆包线的长度L1,则总长度L=mL1/50。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动手中认识到哪种方法最简便实用,开拓了思维。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服务于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产、生活,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如果能创设好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

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师用什么办法能把半脸盆水提起来。等老师把手伸出,原来手中有一塑料吸盘,这种吸盘可以贴在镜子或墙壁上,可用来挂衣物等,用手将吸盘内空气挤出后,利用大气压,便可把脸盆吸了上来。从而顺利引出了《大气压强》,并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伪科学表演。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带来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

一、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教学为“导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各种条件,使课堂成为情感的、互动的、开放的课堂。这就使课堂教学的模式、手段、方法和评价的研究成为必需。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成机器,而不是看作人。在新课程理念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以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只有把“学生当作学生”,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施以“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及至“训导”,才有可能“导”出新课程的成功。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教学过程领导者的姿态,课堂上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主要由老师说了算,容不得学生商量。这样,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情绪埋下了种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使自己由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的改变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还包括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它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的指引,帮助学生分析采用不同程序、不同步骤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开展概念的教学时,为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提供现象发生的条件,为现象表现出规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等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引,真正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务作用。

二、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课堂动手设计实验和交流探讨,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

三、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以前物理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纯知识的教学,老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等。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优化问题设计。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试卷 中考物理教学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物理试卷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考查,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淡化了素质和特长,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人文的关怀,以试卷为本,从而影响了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难怪人们以往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新课程的理念中,物理试卷从试卷结构和试卷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所以中考物理教学的措施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

(1)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在家里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A: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点评:试题联系生活实际,将增大摩擦应用到家庭中浴室防滑措施之中,突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考虑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试卷内容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体现物理学科本位的改变。

基于物理学科的课程价值,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可以把学到的物理知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价值观。

(3)新课程对于学习的内容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试题应该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

(4)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学在关注学科的同时更注重关注人,重情感、重育人,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人文的关怀。

二、中考物理教学的措施和策略

(1)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首先,各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顾及全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加,注重整体提高,不搞个人作战。其次,新课程教学法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在参与式学习中,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优化师生情感,重视情感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能行其道。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所以,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不应是妨碍教师对学生是否用情的理由。在批改作业时,在测验试卷上,写上一些亲切近人的语句:“有进步!”,“继续努力!”,“继续发扬!”,“老师相信你能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实验考查是中考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考总复习中要重视复习实验的内容,有的实验一定要再动手做一做,做到温故知新。在实验中,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以尽情发挥。

(4)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科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理地将物理课程与生活、科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同时,经常提醒同学们时时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应用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试卷的改革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扎实搞好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和付出辛勤汗水,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资料: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一、学生方面

1、本届高一新生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从初中就开始了。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信心十足。这是好的方面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思维品质不是很高,比较冲动,偏激,好钻牛角尖,容易将老师讲的内容课本的结论当作绝对的真理,不懂得辨证思维。所以对高中物理中的理想模型的观念的建立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有些学生初中物理知识贫乏,没有系统性,物理思想更是欠缺。这对我们实施新课程会造成负面影响。

2、学习近两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物理难学,有70%以上的同学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是他们都表示有信心学好它。

二、教材方面

火车站中的列车时刻表求列车在某段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还是平均速率,两者是有区别的。还有P72实验与探究部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压力间的关系”中教材介绍的方法根本无法做到物块能匀速滑动,因为钩码的质量无法连续变化的,实际实验做不到。因此本人认为教材必须做必要的修订。

2、教材与配套的练习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并不一定很到位,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需要用的物体知识比较多,物理方法的运用也比较多,需要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三、教师方面

1、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学,加强理论学习,能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2、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自由度把握感觉比较难。如果观念没有改变,难免又会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

四、对策

1、针对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辨证思维,相对真理的观念,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向学生说明学习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知识储备越多,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越清楚,学习的理论就会逐渐得到修正,就会越接近于客观世界。科学无止境,告戒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迷信老师。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科学还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在一定范围内还是真理,我们还得要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情况;问题;建议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we make a survey on the chan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uarantee system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achers’teaching method, students’learning method,scientific inquiry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suggestions.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是课程改革计划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客观分析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为进一步调整、修订新课程改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个市,每一个市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初中物理教师30人(男15人、女15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

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主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入手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教师问卷86份,有效学生问卷281份。采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对物理课改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的根本保障。本次调查中85%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此次物理课改,其余教师认为不重视或持不清楚的态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物理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是课改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本次课改,近30%的教师还不太适应。为了搞清楚物理课改的影响因素和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此次物理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物理课程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无法顺利推行。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9.72%的教师选择独立解决,84.72%的教师选择与同事商量解决,只有2.78%的教师向教研组长反映,1.39%的教师向校领导反映,1.39%教师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消极态度。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遇到困难并不向上级反映,造成上级并不清楚教师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解决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评制度,是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图1 教师在物理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2](211—213)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外资源为辅是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调查显示:在教学中,教师除使用黑板、粉笔等常规的教具外,73.61%的教师表示常使用模型、模具演示,61.11%的教师常使用幻灯机,51.39%的教师常使用挂图,41.67%的教师常使用多媒体计算机,12.50%的教师常使用录音机,8.33%的教师常使用录像机,6.94%的教师常使用一些其他的教具。此外,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见图2所示。

图2 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

从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集中在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19.44%的教师去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8.33%的教师去校外图书馆收集资料;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出一致的结果,仅有28.3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有些方面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其余学生认为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物理学习的需要。可见,校图书资料更新慢、数量不足、与教学内容脱节等局限性,使得校图书资料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46.48%的教师认为学生从来不去校外图书馆等地去学习。校内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扩充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校外图书馆虽然便利,但并没有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条件差会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本次调查中,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该现象是物理课程资源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条件差而放弃实验,28.23%的学生认为物理老师经常使用日常简易器材(如易拉罐、火柴、手电筒等)做实验,36.7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这样做,21.09%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这样,10.54%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这样做。可见,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努力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此弥补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调查发现:72.22%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物理学习上的个别差异,75.00%的教师使学生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气氛;19.44%的教师采取个别指导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余教师采用与家长合作等办法来帮助学生进步。由此可见,物理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让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物理教师创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由于受到考评制度的影响,93.06%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55.56%的教师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31.94%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如何定位物理教育目的,对物理新课程改革起着主导作用。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行为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显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仅8.50%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批评学生,其余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要求的问题时,38.89%的物理教师采用包办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解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58.34%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学习,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仅有极少数的教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告诉学生所提问题超出了教学要求,不必再考虑。

此次新课程改革,期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此次调查中63.89%的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9.72%的物理教师从教材的实际考虑,6.94%的物理教师从教学条件考虑,19.44%的教师综合以上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常常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教学,他们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51.3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学习方法的讲授,35.37%的学生认为有时进行,13.2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很少进行或根本不讲授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辅助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也是物理课改的关键所在,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再是物理教师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科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还可以采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2](130—134)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1.学习兴趣

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主要区别是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本次调查中,49.66%的学生对学习物理非常感兴趣,43.88%的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其余学生兴趣极低或不感兴趣。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34.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9.93%的学生表示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将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以往有研究表明,物理课程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该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实验等,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

2.与他人的交往

与他人的交往、互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了解STS,树立科学世界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着重了解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结果显示:68.06%的物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充分,其余教师认为不充分,学生更多是被动听课。从学生角度来讲:37.41%认为经常与老师交流,59.52%经常与同学交流。当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时,35.7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35.03%能够得到同学的及时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师认为和学生互动充分,但大多学生认为与教师交流互动不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更多的转向同伴求助。为了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其精髓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 [3]本次调查中33.79%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能够自觉地学习物理,57.14%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29.59%的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在实验过程中37.67%的学生表示由物理老师或实验老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用品来进行探究,14.73%的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用品,38.01%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7.88%的学生和同学商量一起选择,1.71%的不属于上述情况。在观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时,42.18%的学生按课本的要求观察,47.96%的按老师的要求观察,5.44%的按照自己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其余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物理的习惯尚未养成,在小组实验中大多学生依照老师的安排和书本的提示进行实验和观察,还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总的来讲,70.83%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已经不存在死记硬背的学习;46.94%的学生认为物理学习负担不重,轻松愉快,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虽未全面养成,但其学习方式正向主动的、多元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

(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1](22)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正确看待并实践科学探究,了解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薄弱环节,是此次调查中我们关注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部分物理教师因为没有领悟该教学方式的精神,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致使24.91%的学生认为几乎每节课物理老师都安排科学探究,7.51%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安排科学探究。调查还发现,虽然有84.69%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对学习物理很有用,能帮助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但38.91%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活动花时间过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1)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误解与滥用,造成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腻烦;(2)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指导监控不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盲目性很大;(3)组织纪律差,造成时间的浪费;(4)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展开深入调查。

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对实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40.28%的教师认为学生经常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在选择科学探究的课题时很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问题主要来自教学重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研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40.28%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在集体或个人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制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其余教师认为学生只能提出少部分计划甚至提不出计划。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是成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大多学生认为在科学探究中,简单的实验可以获得成功,复杂一些的失败居多;与老师一起做的实验可以成功,但自己做的时候更多是失败。学生在实验与收集数据时遇到困难,31.94%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会直接向教师获取答案,47.22%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主要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来解决问题,19.45%认为学生主要是独立解决。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只有9.18%的学生会直接问老师,54.76%的学生自己仔细思考,独立解决,31.97%的学生与同学讨论解决。在此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学生遇到困难时依赖性很强,而学生却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主性。

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每位成员在学习上的想法都为整个小组所共享,个人的知识建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此次调查中,89.38%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在物理实验小组,这部分学生中,72.83%是因为大家团结,有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64.63%的学生能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见解,并与自己的观点比较分析。科学探究的尾声是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63.27%的学生认为是和同学讨论、交流后完成报告的,28.57%认为是独立完成,只有3.40%的学生认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总的来讲,虽然近40%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过程花时间过多而影响自己学习,但90%以上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持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在科学探究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问题时大多采取自行解决或向同学寻求帮助,很少向教师寻求帮助。该结果和“与他人交往”项目的调查结果一致。该现象告诉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等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探究过程中的指导。

(五)课程评价制度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2](14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评价的方向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1](133)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观点比较见图4。

图4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由上图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用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学生,且观点基本一致,在少数项目上略有差别,学校更注重期末综合评估,而教师更关注学生平常的考试。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只有56.46%的学生认为学校评价机制可以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在下一步的物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和物理教师应更加关注利用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其中,课堂教学评价是物理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73.72%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有条理、清楚明白,19.45%的学生认为启发性不够强,也不够活泼,但有条理、清楚明白,其余学生认为条理不够清楚,枯燥乏味。此外,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物理教师认为最能反映教学质量的项目如图5所示。

图5 物理教师认为最能反映教学质量的项目

图5给我们的启示:各学校可根据该项目设定具体方案,因为这个评价项目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发展等,又能反映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如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即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转变难。当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中学课堂时,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向一线的物理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放弃旧的教学思想,接受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成功进行物理课程改革的起点。如果一线教师无法接受新的教学思想,那么课程改革将中途夭折,或实施结果与原先的理想相去甚远。在此次调查中发现:51.34%的物理教师反映教学思想难以转变,完全适应此次物理课程改革的教师仅占35.71%。此外,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与上级领导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平等的交流,教师遇到困难时,只有2.78%的教师向教研组长反映,1.39%的教师向校领导反映。

2.实验条件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没有丰富的、合适的课程资源,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变成中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本次调查中61.61%的物理教师反映教学资源缺乏,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是教学资源不足的根源;88.89%的教师认为经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而只有52.38%的学生表示经常动手做实验。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太少,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单纯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对实验步骤了解得不透彻,对其中的原理不能深入理解,达不到实验的效果。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3.课程培养目标的错位。评价制度对课程的实施起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直接影响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此次调查中学校和物理教师已经注意到用多元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52.78%的教师对评价制度心存疑虑。令人注目的是,93.06%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仅31.94%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没有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一味地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误解。此次物理新课程改革,期望通过科学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部分物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几乎每堂课都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在本次调查中有24.91%的学生反映物理教师几乎每节课都会安排科学探究活动。

5.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差。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得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此次调查发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仅有14.73%的学生表示是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用品;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仅有5.44%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40.28%的教师认为学生经常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提出一些问题,43.06%的教师认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并在写出实验结果后给予合理分析。此外,很多学生反映,由于探究小组管理疏散、缺乏纪律的约束,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的指导与提示,没有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建议

针对以上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教育。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操作者,其思想理念的更新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教师把握新课改理念,提出如下四条建议。(1)重视主力军的培训。一线物理教师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各学校或各地物理教研组应大力开展观摩教学与有指导性的教研活动,有效带领物理教师转变教学思想。(2)关注生力军的培养。高校毕业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力军,高校应该依据中学教学的需求培养物理教师,保证毕业生将新思想、新观念带入中小学校,而不是进入学校才开始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3)加强学校和教师的对话。学校要合理安排与教师的交流,鼓励教师讲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4)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器材的开发。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努力开发校外资源,以校内资源为主,积极开发利用当地高校、工厂等单位资源是缓解实验器材不足的主要方法。此外,教师自制教具,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实验器材及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解决实验条件差的有效途径。

3.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功能,合理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其次,合理安排科学探究任务,对过难的任务,教师指导要充分或调整任务难度,避免给学生太大的挫折;再次,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鼓励学生自主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完成探究任务并对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论证。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5.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66-02

从河北省首次新课程高考——2012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新题型”、“新面孔”,但是更多的还是“老题”。显而易见,高考命题并不一味地追逐“新”,而是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体现了高考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针对高考命题的这一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怎样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总复习的教与学,使学生在解题上有新的突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针对在高中物理总复习中的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和实验部分策略谈谈复习策略。

一、必修部分的复习

(一)精编学案,建知识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改变了以往用一本复习资料的方式,在高三的复习中采取了编写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知设网,以夯实基础,抓住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从不同角度考查,并注意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做到精编学案还要加强老师间的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寻找对策,加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精心筛选各类高考信息。由于习题与知识点的对应,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应用知识,收到实战演练的效果。

(二)瞻前顾后,立足根基

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往往是基础不牢还“健忘”,以致在每次的考试中因为不能将前后知识综合运用而失利。针对这一点,我在每章完结时的测验中都加入一些前面所学知识,特别是学生常出现错误的知识点的练习即所谓的滚动检测,不过不同的是将选修3~4、3~5中琐碎的小知识点提前加入到考试中,形式上多以一个选择题的形式放在试卷的最后,使学生不会到复习3~4和3~5时因为知识的识记问题造成失分,也解决了理科学生讨厌背诵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和迎接后面的重点知识。这样的题目在试卷中不宜太多,否则有失对现有知识的考查。

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测试中不仅涉及平抛的一般计算,还在竖直方向上设计应用匀变速推论及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而且为了让学生适应在较难问题上的综合还加入电场的知识。

(三)精选试题,规范解题

从2012年的新课标高考第25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答题的规范是制约物理学科成绩的大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一轮复习中实施以下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抛弃陈旧的灌注式,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用专业术语充分表述作答,解决学生所需的专业术语问题。

(2)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每天找一个学生们共有的固定时间,让学生用3~4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课上教师用3~5分钟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的问题进行点拨,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二、选修部分的复习策略

新课程设置了选修课程,热学、光学、原子、动量等一些内容可选择学习,降低了学生物理学习难度,但在高考仍然要考部分的选修内容,如何复习选考的内容?

3~3、3~4、3~5的内容在高二已经学习,学生对其中的知识已经有了解,复习选修部分首先和学生一起讨论高考对每块知识的考查要求,同时也给学生分析往届高考题中学生得分情况。

根据2009~2012年新课程高考题题型的变化及得分情况,我更侧重对3~5的复习,并将3~5中“动量”部分的复习提到“机械能”一章之后,使学生对动量以及能量的综合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但也不能排除有的学生在后期的综合测验中选择3~4的题目,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评试卷时可以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即自习课将所教班级的这些学生集中到一起讲解3~4的习题部分。

三、实验部分的复习策略

实验题在高考中也是失分较多的题,教学中教师对实验如何复习,难以把握。针对实验部分,我选择了“死”去“活”来的方法。

(一)读数的考查

实验仪器仪表的作用是测量物理量,要会正确读取数据。高考对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电压表、电流表、多用电表的考查比较频繁,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多是不会读数,把不准保留小数的位数。而这些仪器的读数方法是固定的,因此让学生加强记忆,反复练习,理解后做到活用。

(二)数据的处理

对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最简单处理方法就是取平均值。对于间接测量的物理量,一种是可根据物理规律,由直接测量量计算出来,再求平均值;另一种是根据物理规律,画图线求平均值。比如对“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的求解可以采用逐差法求平均加速度,也可以在v-t图上标出各个数据点,画出一条直线,使各个数据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旁(偏离直线太远的数据,一定是错误的,应删除),该直线可代表这几组数据的真实值,而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加速度。画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图线最好是直线,这样可直接看出测量量的误差大小及变化规律。这些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加强记忆,并通过多做题达到活用。

(三)设计实验

篇8

一、如何灵活的把握新教材

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所变化,所用的教材与旧教材已不尽相同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研究教科书也认识到了这点,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这些教材也是给我们广阔的空间,我们不断地挖掘符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能让我们开创更多的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改要我们教师不仅备好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好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有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然而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篇9

关键词:文化视角;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13-02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具有绝对的权威,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是教学课堂的管理者,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课堂的有序运行,但是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尤其对高中物理这样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将学生放在主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使其具备较强的物理推理能力、物理探究能力和物理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1.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具有基本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同时,还要热爱物理学科的教育工作,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自己的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来对待学生,在正确的爱生态度下对他们实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在教育工作中要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促进物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育改革的浪潮引发了我国大批学校积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师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狭隘的目标观,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3.高中物理教师的物理知识素养要全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专业知识型人才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物理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具型知识的涉猎和学习。例如,计算机语言知识、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学、哲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及,以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知识容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改变这种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倡导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融入新的理念和思路,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细致地了解,从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为基础,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使之以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从而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大,教学难度也大,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比较难学,尤其是女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单纯依靠课堂的课程知识讲解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的影子,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将课本知识与现实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要深入实际生活的要求,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做到扎实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2.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高中物理课程相对于初中的物理课程知识来说,理论性更强,对实践操作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只有培养起自身的质疑精神,学生才会积极去发现物理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会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减少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性。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在探究中发展的学科,单纯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是根本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解答,并对其质疑行为进行赞扬和鼓励,使之增强质疑问题的信心和动力,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3.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验操作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有通过实践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将物理知识理解清楚,并且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应用物理知识,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掌握知识的形成,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全面的评价标准,教师往往只能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其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本身就存在着更大的弊端,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制定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物理课程不但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还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等,要通过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挥,以达到增强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受到启发,要将协作、创新的理念融入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并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积极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不断发散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教材改革和高考变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邓纪国.对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学生兴趣、情感特征的研究及其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李欣.新课标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艺术 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

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艺术,如果老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艺术,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教学需要处理好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还要努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说成功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艺术,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培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可见,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使学生产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动力。因此,在整个物理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培育学生学习兴趣这个原则,精心设计导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树立敢于探索问题的意志,并将学习当做快乐的事去做。

1.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刚学习物理,他们对物理知识常常用生活常识去理解,因而存在很多误解。如果老师在教学导入的时候,能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学习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出来。比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用这样的小实验进行导入:将一个用塑料泡沫做的小鱼,放在比较大的水槽里(悬浮着),然后请几个同学到讲台前,手拿铁针(相当于鱼叉)做叉鱼实验。由于学生只是盯着“鱼”,并不知道“小鱼”的真实位置,因此他们都没有叉到“小鱼”。然后老师拿着铁针叉鱼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老师一叉就叉到了,感觉十分好奇,总想知道隐藏在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将光线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导入,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情境,并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体验探究的乐趣。物理教学中向学生呈现的知识,其实在物理学上早有定论的,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会将学生培养成书呆子的,且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探索、发现、创造,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新课改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探究物理问题的时候,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学习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如果知难而退,则一定会半途而废。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将探索问题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那么学生会自觉并有兴趣地进行探究学习。快乐学习是产生学习兴趣及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老师能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探索问题的乐趣,是教学艺术的很好体现。比如在进行“密度”教学的时候,假如老师进行注入式讲解,也许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讲完了,还能抽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记忆并进行巩固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是学会了,但没有体验到密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没有机会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也许能考试,但没有真正地形成能力;假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并分析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了密度的内涵,还学会了探索,体验到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内心是快乐的,而且对以后物理问题的探索积累了经验。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这个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不少老师为完成学校下达的升学指标,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总是将考试的方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设计出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案,没有真正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有什么感受,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因素。新课程教学要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必须在这方面表现出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物理教学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应有的努力,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展教学,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老师的教学艺术应该在实现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上得以体现。

1.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后能不能再学习的问题。假如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离开了老师后,就不会再学习了,那么他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新知识已经产生了,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再学习。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益处。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要充分发挥其教学艺术,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新,设计一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拿出一张漫画,漫画上画一个老人不幸误入了沼泽地,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万分紧急,而且周围没有人来帮助。请问学生:假如你是老人,你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求生?这个简单的问题,立即得到了学生的回应,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

总之,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学艺术也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欲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就需要钻研教学方法,并重视自己在实践中的积累。无论是教学的用语,还是板书的设计,甚至是自己的肢体语言,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一堂成功的课必然是各种教学艺术的集成,也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