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范文

时间:2023-04-12 11: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索

篇1

英文名称:Juvenil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旅游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8526

国内刊号:61-1389/N

邮发代号:52-26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李楠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在科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牛顿的名字,被人们看做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象征。他在数学、光学、热学等研究中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一切与牛顿的天才、勤奋分不开,但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正像牛顿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们的肩上。

爱因斯坦在评论牛顿时也说过:“牛顿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物,还有比他的天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命运使他处在人类理智的历史转折点上。”

在力学与天文学方面,由于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工作,牛顿才有可能建筑起他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他们为他提供了建筑的材料。同样是一个牛顿,对化学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研究,却没有取得什么突出成就,这是因为当时这方面的道路还未开辟。牛顿的力学是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才得以诞生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牛顿正是这个人类理智的历史转折点上众多科学家的代表。

牛顿在临终之前,总结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时说:“我不知道在世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不时拣到一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而喜悦,而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虚之说。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牛顿力学并不是力学的尽头,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也没有到头。

牛顿自己也承认,他并不清楚引力的本质是什么,产生引力的根源是什么。这就为后代的科学家们留下了一系列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0世纪,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对牛顿力学体系发起了挑战。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不存在瞬间超距传递的引力,所谓的引力只不过是时空的一种特性,物体的质量决定了时空的弯曲程度,从而使行星沿着弯曲的空间运行。

广义相对论得到了许多实验的验证。这是不是说牛顿的力学错了,不能用了呢?不是的。在低速运动中,牛顿的力学和相对论并不矛盾,仍是适用的。今天,从机械设计到宇宙飞行,都还是在用牛顿力学体系,只有当速度大到可以和光速相比拟时,才必须抛弃牛顿体系,改用相对论。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广义相对论相矛盾的实验。但是,相对论是否就到头了,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是。像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至今人们还未发现,人们还不能最后断定广义相对论就是引力之谜的谜底。

人类对引力的认识还远未穷尽,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今天的和未来的科学家们去探索。

(选自《惊人大发现》,有删改)

阅读思考

1.牛顿建筑起的“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具体指什么?

2.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们的肩上”的深刻含意?

3.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牛顿的认识和评价。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人类对引力的认识还远未穷尽,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今天的和未来的科学家们去探索。”这段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感悟?

精品细酌二

苍蝇的贡献

孔明酩

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特点和结构,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中,用来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也用于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还用于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等。

苍蝇的后面有一对楫翅,是天然导航仪。苍蝇飞行时,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频率不停地振动,使苍蝇保持航向。一旦苍蝇的虫体倾斜、俯仰或偏离航向,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并向脑子报告。经过分析后,脑就命令有关的肌肉把偏离的航向纠正过来。根据苍蝇楫翅的导航原理,科学家们仿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过一个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装在音叉四周的电磁铁,使音叉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当飞机、舰船与火箭偏离正确航向时,音叉基座和中柱就会发生旋转,中柱上的弹性杆就会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电信号,传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过来了。

苍蝇还生长着一对结构奇特的比脑袋还大的蜂窝状的眼睛――复眼。科学家们根据复眼的结构已研制出一种“蝇眼相机”,它的镜头是由1329块小透镜黏合而成的,一次可拍摄1329张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达每厘米4000线。仿复眼的结构还研制出光学测速仪,可以测量转体的速度。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

(选自2001年第3期《金属世界》,有删改)

阅读思考

1.简析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要点。(不超过15字)

3.苍蝇对科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分条回答。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精品细酌三

太空“拥堵”挑战人类智慧

管克江 于宏建

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美国一颗私营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在太空相撞。根据美俄双方透露的消息,卫星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790公里至805公里处。

美国国防部的太空监测网最早发现了相撞事件,并开始追踪两大块碎片云。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项目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这是两个完整的航天器首次意外相撞。这是糟糕的一天。”管理太空监测网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查理・德雷说:“我们正在跟踪太空碎片,它们对其他卫星造成了威胁。”美国宇航局说,在两颗卫星中,美方卫星是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俄方卫星重900多公斤,已停止运转,上面没有移动控制系统。

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12日确认,与美方“铱33”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于1993年发射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据亚库申介绍,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自1995年起就已停止使用。目前,俄罗斯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在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表声明确认了相撞事件,并称铱星已经被毁。该公司称,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太空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公司正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铱卫星公司管理着一个有66颗近地卫星的网络,主要向全球提供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美国国防部是其最大客户之一。声明说,整个服务系统目前运转正常,在30天内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约翰逊介绍说,每年都有废旧的航天器和火箭结构在太空解体,但过去20年来只发生过3起较小的撞击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两颗完整的卫星相撞。有关方面正在评估卫星碎片是否对其他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影响。国际空间站在距地球大约354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现有两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服役,他们的安全引起各方关注。约翰逊说,两块碎片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降落”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我们相信撞击事件给国际空间站增加的风险非常非常小”,但是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距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更近。俄罗斯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则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卫星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安全构成威胁。

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确认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大小和数量。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如果将细小的碎片也计算在内,碎片总量将达数千个。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选自2009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新闻事件。(不超过10字)

2.根据文章内容,对相撞的两颗卫星作简要介绍。

3.美国铱卫星公司称相撞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这次卫星相撞事件的主要危害在什么方面呢?

篇3

一、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科学学习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同时绝大多数教育内容又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索遍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们既关心遥远的宇宙,也关心灭绝的恐龙,既对小小的西瓜虫感兴趣,也想知道火箭的秘密……只有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对大千世界有广泛的接触,以便于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教”给幼儿很多科学知识,这一阶段的幼儿教育仍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和幼儿生活经验相距较远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幼儿充分接触周围世界,把他们引进向广袤的科学大地。

二、科学活动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幼儿就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的去发现,去探索。如在教学大班科学《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我们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都是生活常见的,如:大水盆、 软木塞 、木块、橡皮泥、海绵、乒乓球、棉花等。孩子们一看见这么多熟悉的东西,一下子来了兴趣,“哗”的一下围过来,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大水盆、软木塞等浮在水面。木块、橡皮泥等沉入水底。改变沉浮的条件,海绵、乒乓球、棉花等,既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底。我还告诉孩子们,这个活动他们自己在家也可以进行,可以在家找更多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连的身边的事物作为实验的材料,来研究更多物体的沉浮。孩子们意犹未尽,他们还想再试试更多的物体…… 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让幼儿更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到科学活动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自信。

三、活动过程要富有探索性,能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强调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操作活动中获得满足,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让幼儿自我尝试的同时也可以小组讨论、集体分享、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和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中班科学活动《有洞才透光》,为了鼓励幼儿探究光和影的关系,感知光、 “小兔”与墙壁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我这里有只手电筒,假如我对着墙壁打开手电筒,猜猜能看到什么?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我被调动起来,他们急于想知道,打开手电筒后,能看到什么。动手试试看?正和他们的心意,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通过操作获得答案。接着老师又追问:小朋友手里还有一只“小兔”,假如把“小兔”放在手电筒和墙壁中间,猜猜会看到什么?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接下来当墙壁上、桌子上、椅子上、黑板上、……出现“小兔”的影子时,幼儿们高兴的拍起手来,大呼小叫着邀请教师来欣赏自己的成果。幼儿自主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又给他们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有办法让“小兔”的影子有眼睛吗?这时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发现怎样让“小兔”的眼睛亮起来,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孩子。孩子们通过探索获取答案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了科学带来的乐趣。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借此我们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其科学的认识。比如小班科学《找春天》,课前教师布置幼儿感知春天,让幼儿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把“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画下来。课后还可以通过让幼儿歌唱《春天》来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科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在语言和艺术领域。除此之外,科学教育还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参观、游览、散步、采集等活动,让孩子更好的亲近自然,学习科学。

篇4

所谓层次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区别不同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主要包含三层意思:①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各年龄段的幼儿各有所获;②根据幼儿园班级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③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开展“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在小班准备海绵、沙子、碎布等,让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瓶口上……让鸡蛋站起来。在中班让幼儿通过旋转鸡蛋,通过旋转速度对比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不同之处;或是用力摇晃鸡蛋后放在耳朵边听,通过声响进行判断。在大班开展“沉浮的鸡蛋”等游戏,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的话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所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探索能力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引导过程中,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提高他们的观察感知能力,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例如: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带领幼儿种萝卜、蚕豆、油菜等,除要求幼儿爱护和精心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动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系统性,让幼儿获得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关知识及相互关系,训练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三、培养探索能力要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

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例如,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种子、树叶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和争论,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分类技能,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探索能力要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也就是提高幼儿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开展一系列活动,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例如,让中、大班幼儿每天在家做气象记录,一个月后就会有一本小资料,一年下来就会有12个小本子。这一本本的记录是幼儿探索天气情况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绘制了12张小表格,每一张表格画上3排竖格,如果是晴天就在第一排竖格中涂上红色,是雨天就在第二排涂蓝色,是阴天就在第三排涂灰色。这样下来,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一年中各个月份的天气情况也可以进行比较了。幼儿还可以在每个月的统计表后面配上相应的画面,也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模仿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解说某月的天气情况图。对幼儿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抽象概括,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实际的探索,感知和体验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

篇5

【关键词】探索规律活动经验猜想验证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是一节探索规律的课。这节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是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因此,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除了达成知识目标――找到规律外,还旨在通过以下四个“环节”,突出找的过程和方法,还科学探索以本来面目。

一、 扶

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内有1枚、2枚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以下4个图形。

(1) 数一数,上面每个多边形的边上有几枚钉子?面积分别是多少?

(2)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 图形的面积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s)在这里我们用n来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这样,你会用字母式来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吗?(得出S=n÷2)

S=n÷2告诉我们,只要知道了n,就能求出S,是吗?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结论来解决一些问题。

(1) 把原来的三角形拉长(如图)。

学生数出n=4,代入公式算出S=2,此时许多学生会发现矛盾,面积明明变大了,怎么还是2呢?计算实际面积得到大三角形的面积是3。

(2) 继续把后面两个多边形也做同样的处理,让学生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发现结果也不符。

(3) 为什么不符合刚才的规律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变化前后的多边形,你有什么发现?(上面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是1,下面是2)

(4) 看来多边形内的钉子数也和我们刚才的研究有关。如果用字母a表示多边形内的钉子数,那么在a等于几的情况下,S=n÷2成立?

(5) 那是不是所有的形内只有一枚钉子的多边形都符合这一条规律呢?你们觉得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拿出一号研究单举例验证:画一画、填一填、想一想、议一议。)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a=1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正好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那么当a=2时,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和面积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 直接观察刚才变化后的三幅图,议一议,说一说。

(2) 是不是所有形内有两钉子的多边形都符合这条规律呢?拿出二号研究单,举例验证。

对于A=2的图例,我没有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来多边形的基础上做延伸处理,其用意是为了便于比较,及时聚集问题本质。

二、 放

大胆猜想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独立研究多边形内有3枚、4枚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

由a=2,你想到了什么?(a=3,S=n÷2+2;a=4,S=n÷2+3……)

是这样吗?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知道对不对还得举例验证。下面我们分分工,第一二组举例验证a=3的情况,第三四组举例验证a=4的情况,拿出三号研究单开展研究。

如果a=5呢?a=80呢?

观察这些关系式,你发现了什么?(后面的加数都比前面的a少1.)那你们是怎么看a=1,S=n÷2的呢?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猜想中模仿,在模仿中应用,有应用中认知,不断推进和深化学习过程。

三、 留

a=0时,多边形的面积和它边上的钉子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留个尾巴给学生课后去研究。

那如果a=0时呢?还符合这个规律吗?老师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符合!a=0的情况留给同学们课后用四号研究单去研究吧。

新的问题的产生不管是学生想到的,还是老师给出的,都将会引导着学生一直研究、学习下去,把“课外”也变成“课堂”。

四、 理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归纳出一般规律,师生共同完善知识的整体建构。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聪明,首先我们要学会由一个点想到许多个点,例如刚才我们由a=1想到了a=2、a=3……

我们还要学会把许多的点变成一个点。例如你有没有想到把a=1时,S=n÷2;a=2,S=n÷2+1……这么多条规律再合并成一条规律呢?学生讨论。(得出:S=n÷2+a-1)

篇6

本文作者:谭银元工作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农民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

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歪理斜说缺少鉴别能力近年来,广大农村还残存着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落后文化,也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腐朽文化,在农民中仍有很多人仍然把人的命运寄托在算命卜卦、烧香拜佛之上;把治疗身心疾病寄托在巫医神汉身上;把发财致富之梦寄托在对神的供奉上。因而江湖骗子、算命先生大行其道,有的地方甚至泛滥猖獗。即使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香火之旺、庙堂之多也超乎想象。有人对此形容:“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田,有田就有人,有人就有庙”。像星相、手相、面相、属相、血型与命运等一些号称能预知未来祸福、预测命运前程的粗制滥造的图书在农村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有的农民每逢红白喜事,都要先问吉凶,找人算命。还有一些关于“耳朵识字”的报道,以及一些超人、神人,一些予测大师可以遥控卫星,预知“百年大事”等伪科学、歪理斜说,农民缺少鉴别能力。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明显偏低在长期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习惯了直接知识的积累和经验传承,在农民头脑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手工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样的思维方式,致使许多农民成了科盲。对层出不穷的科学种田新招,诸如“立体农业”、“生物工程”、市场经济感到茫然。在农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中,除了喝酒,就是打牌,有的地方赌博成风,不会打牌、赌博,成为一种另类。无论是对电视节目、图书、报刊杂志,农民的主要兴趣都没有指向科教领域。在多项电视节目中,国际国内新闻、影视剧、综艺节目,音乐节目、文艺晚会、体育节目、生活知识、青年节目、经济信息等,均被排在科技教育节目之前,而且比例遥遥领先,欣赏类似discovery科学探索节目的群体很少,科技报刊订阅群体已很少。重实用轻知识的价值取向严重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中占有很大的市场,有部分家长反对孩子继续上学,特别是上大学还要缴纳一笔高昂的学费,外出务工可以直接挣钱。即使上大学的农村孩子,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技术类专业,如:希望学习计算机、外语、会计、财经、管理等,能带来实惠的东西。读书的目的是走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留在城市。

农民科学精神缺乏的原因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受教育程度不高。根据资料[2]显示,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依靠这样低素质的群体来完成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任是很困难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广大农民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鄙视科学,迷信传统、注重经验,仍有部分农民信守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经济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归根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把劳动看成是“没有出息”,技术被看作是“雕虫小技”。表现为观念思想守旧、恪守传统、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不思变革、缺乏开拓性、不愿接受新事物、排斥创新、思维模式单一,这造成了不少农民远离科学,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需求不旺,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持抵制态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又有其负面效应,它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加之市场经济固有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际关系商品化,使广大农民单纯地服务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决定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对那些不能迅速带来回报、实惠的先进思想、观念,如:防止污染,注重环保、加强卫生、健康等科学思想和观念自然持排斥态度。4对策与建议一个民族科学精神的匮乏,除了历史传承、等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科学素质教育水平低下造成的。2001年,中国科协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仅有1.4%,而美国在1990年就已达到6.9%。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偏低。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平,从长远来看,必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针对农民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1)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源头上解决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彻底转变广大农民中目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长远大计,是培养和造就有文化又懂技术、讲科学、讲文明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2)扎实推进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成为“讲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要让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实用技术;根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真真懂得“绿色农业”、“立体农业”、“生物工程”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3)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工作,,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发放科普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提高广大农民节能减排意识,树立科学文明生活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彻底消除农民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的负面影响,根除农民思想中长期存在的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强权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超越,使其成为“信科学、懂科学”的新型农民。

篇7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一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外活动,但是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我们的学生课外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许多学生几乎为零。本文着重从根本入手,首先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学业负担太重,没有剩余时间进行课外探究”、“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

指导”等。望这些方法对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

探究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科学课外活动;探究方法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开放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景中,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选定和确定喜爱的研究专题,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实中有一部分科学教师却认为既然这个探究活动是课外的,就理所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课外行为,忽视了这个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他们的经验是有限的,兴趣是易变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不予以检查、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励,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以理睬。面对这些困惑,我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方法。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什么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一旦擅自拔高了他们原由的知识和探究能力,那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说,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为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前,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探究。例如在上完了《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在课后研究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多少度的水洗澡比较合适?一杯开水变凉是怎么变化的?白天的时候几点钟最热?一杯冷水变成开水到底膨胀了多少?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会融化吗?……对于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显然有些问题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但根据实际条件,有些问题学生要完成是相当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探究的问题,以达到真正有效的课外探究活动。

二、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

1.“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引导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好基石,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容易的课题,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2.“由生到熟”,制定计划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在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每次的计划都较详细、合理。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校园里的小动物前都制定了计划,所以探究起来就轻车熟路。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3.“由独立到合作”,成立协助

即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但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完成。

4.“由校到家”,家校联合

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三、有效整理,及时反馈,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生的谈及活动的实施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

1.认真倾听,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创设空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科学教师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

2.形式多样,展示探究成果

对于探究活动,小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因为他们的恒心是有限的,即使大人,要想持之以恒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发现奥秘似的成就感。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篇8

一、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探索。科学趣味实验以简单的操作、生动的形象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有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因此,创设新颖、奇特的趣味实验,不仅能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滋长,激发学生寻求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如教学“物体的沉浮”时,教师准备两个乒乓球:一个原样不变,能浮在水面上;一个经过处理,重力变大会沉入水中,在实验时把两个乒乓球换来换去,一会儿让它上浮,一会儿让它下沉,乒乓球的上浮和下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会积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使学生产生迫切想解疑的心理状态,为教学创造氛围,也为后面学生的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有学生说:“如果在上面装个风车,就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通过这样的实验,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里的课堂实验都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去探究,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推动作用。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教师除准备好一些导体与绝缘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从而知道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又如在探究“电磁铁的磁力”时,启发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做一个电磁铁。组织学生比较谁的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引导学生探究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其中的奥妙。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过“热胀冷缩”后,教师将塑料瓶、气球、插有吸管的小瓶、洗洁精溶液、热水、冷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空气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教学“声音的传播”时,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传播的条件后,要求学生做消音实验,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有学生在瓶外使用吸声材料包起来,有学生在矿泉水瓶里装上满满的水,有学生在矿泉水瓶里放入有孔的柔软材料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四、组织制作活动,展示创新成果

篇9

所谓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即通过幼儿的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我们针对主题设计了一些幼儿感兴趣又容易操作、探索的活动,经过半个学期的尝试、实验,许多幼儿都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慢慢得到了提高。

1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小时候的瓦特对水烧开后水壶发出鸣叫好奇,这直接促使他后来发明了蒸汽机。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与其少年时代的好奇心密不可分。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奇特的东西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探索。当老师面对幼儿的提问时,老师要耐心倾听,尽量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回答,亦可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他们去自行寻找答案。

如:在《会跳舞的纸娃娃》这节活动中,教师先是用了一根吸管和一个纸娃娃变了一个神奇的魔术,用事先摩擦好的吸管,靠近纸娃娃,让它跳舞。在教师完成这个魔术时,幼儿都发出了惊叹声,有的幼儿就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个纸娃娃是怎么跳起舞的呢?”“它为什么会跳起舞啊?”等问题。通过魔术使孩子们产生了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所以当教师问幼儿想不想试一试的时候,所有的幼儿都会大声说“想”。从第一次尝试当第二次的尝试,让幼儿更感兴趣,从开始的失败是因为少了魔力到后来的探索成功是因为从布上找到了使纸娃娃跳舞的魔力――摩擦。

从活动中,幼儿从开始的好奇心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主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幼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促进了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2 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

幼儿的生活包括幼儿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多个生活领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况且,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动手能力较弱,手眼不能协调一致,注意力差,持久性差。那么我们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必需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这个特点,选择适合、便于他们能够操作成功的活动来进行。

例如:在我们班级里的科技区中的动手操作中的《跳舞的小人》,我们提供好已经能够站立的小人,幼儿只需要把双面胶撕掉粘贴上硬币、铁钉之类的物品,玩具就做好了。幼儿一下子就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有两次的探索的机会,第一次,是让幼儿把积木、一毛钱的硬币、塑料的雪花片分别放在小人的脚底,探索出哪个能使小人动力来的。小朋友很快发现硬币等式小人动起来,并且还会跳舞。第二次,提供铁钉、回形针等铁制物品,让幼儿探索出,只有铁的东西才能被磁铁吸住。我们老师要提供适合幼儿需要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层次递进,让幼儿逐步了解此次活动要掌握的科学原理以及操作要点。《玩皮球》这个活动中只要提供每个小朋友一个皮球就行了,通过游戏的方式就能够让幼儿从中了解到皮球中的奥秘了。又如:《会打结的水》幼儿只需用牙签在纸杯底部扎几个小洞,就可以进行做实验了等等。由于制订了这些易于操作的活动内容,孩子们愿意积极地去尝试,乐意于尝试,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也潜意识地了解到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3 教给幼儿探索的方法

3.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当然,在多媒体出示的时机和使用的方法上,也应当有精心的设计。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重点是什么,这些教师都要考虑,在科学课上需要了解的内容太多了。所以在教学上把一些现实生活不容易直接观察的,幼儿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呈献给幼儿,让幼儿将抽象的知识从难以理解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爱上科学,喜欢探索。在活动《奇妙的齿轮》中,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齿轮,初步了解齿轮运转的原理。其实,这些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上课通过出示钟,让幼儿了解到钟里面有齿轮,让幼儿知道齿轮是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件。但是,在钟里面齿轮是很小的,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够看见,就要通过多媒体让幼儿来观看,这样幼儿才能够了解两个齿轮或多个齿轮放在一起是怎样转动的。于是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幼儿来说一说,如何转动一个齿轮使另外一个齿轮也转动起来?这样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教学很有实效。

3.2 重视教师言传身教

活动中有的孩子对活动的不感兴趣,有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就不动手了。于是我就通过自身示范去影响孩子。如在《会跳舞的纸娃娃》 这个活动中,有的幼儿在用布与吸管进行摩擦后,用吸管去吸纸娃娃时,纸娃娃没有跳起舞,那么这些幼儿的实验就没有成功,就不愿意再动手去尝试了,所以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反复实验或查找出失败的原因,终于使纸娃娃跳起舞来。有了成功的经验,孩子们都想试一试。不一会就做成了,看到自己使纸娃娃跳起了舞,幼儿都开心的笑了。孩子从教师的“表现”中领悟到了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4 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篇10

一进馆内,我发现我错了。原来科学真的可以那么好玩,我兴奋得合不拢嘴,似乎正深陷在这梦幻的科学童话王国中,那里真的好美好美!

那里共有6个常设展厅,以娱乐的形式推广了科普知识,每一个展厅都十分震撼人心。知识的海洋就在身边,再不学就晚了,想到这里我顿时玩性大发,也感到自己似乎学到了很多。我们在每个展厅中,都发挥自如,玩着游戏,烦恼都抛在了脑后,没有一个人不笑口常开的,我们玩得很开心,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

一个上午过去了,我们都玩得汗流浃背了,我们决定去四楼看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这次游玩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看电影。说到电影,大家应该认为这没有什么新奇的,但是如果说是像球幕电影这种无需佩戴3D眼睛即可享受超乎3D效果视觉盛宴的电影,会有多大的震撼啊!360度球幕影院,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高清晰画面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360度,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享受千变万化!简单来说,你可以躺着看。

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坐在船中,默默地飘在海上观看着美景,我不禁为大海的波澜不惊而感到赞叹。有时会坐上飞机在太空中遨游,在星球中探索未知的奥秘,为人们发现意想不到的奇迹,我看着每一个星球,真心地为这浩瀚的宇宙而感到骄傲自豪……

虽然这影片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分钟,但是我感到真的很爽很自在,好想再有一次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就是球幕影片的魅力所在,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会这梦想世界,让自己的环球之梦继续在这里绽放,开出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