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23:0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艺术管理这一概念似乎涵盖的范畴比较大,横跨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4大类,但若从管理的经营性质来看,艺术管理的业务领域实际上只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营利性艺术业务;一类是非营利性艺术业务(表1)。在这两大类业务中,营利性业务实际占据着艺术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所有艺术中介(企业)营利性成分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学类业务,如图书馆、报刊社等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暂不把其纳入艺术管理的业务范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介(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作支撑,现代化的艺术中介(企业)将不复存在;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创造的经济价值,非营利性业务的维持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当代市场条件下生存的各种企业,包括艺术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因为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基于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现代经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中介(企业),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管理都是肤浅的。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较强的“门户色彩”,大部分教材名义上是艺术管理学,实质上是某一门类艺术管理学。我们知道,美术管理替代不了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也替代不了艺术管理,它们都只是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艺术管理却应该涵盖美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等,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本末不能颠倒。当然,艺术管理学也不应只是横跨在各门类艺术管理之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它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各门类艺术管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管理学。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术体系应该由“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这两大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又包括音乐与舞蹈类管理理论、戏剧与影视类管理理论、美术类管理理论、设计类管理理论四部分。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具有共性的规律,如同现在的“艺术学理论”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研究艺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过程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整个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势,价值取向,以及学科系统性。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各自独特的规律,如同现在的“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等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微观性和具体性,研究各门类艺术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具体任务、专门技术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延伸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研究,这是目前我们所缺欠的,当然,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艺术管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像哲学一样的思辨性学科,它的存在始终要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为最根本目的,否则,我们的艺术管理学便是一座美丽飘渺的空中楼阁。
篇2
一、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
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接受批评后产生的新变化)。它表明批评是班主任和学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学生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举例来讲,针对多血质的学生,班主任运用高亢的语调和采取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方式却不宜用在抑郁质的学生身上,那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心,更加萎靡不振。批评学生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情况。比如,对于所犯错误严重而影响范围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就宜在班上进行公开的处理。在进行公开处理时要事先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以免突然宣布决定,使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而作出不可意料的行为。又如,班上的学生如果所做不良行为的事实虽然清楚,但究竟谁是当事人不易辨清,或者说是当事人清楚,但涉及面较大,可以采用委婉、含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班主任对错误的态度,引导学生引以为戒,这样效果可能就更好,因为学生就比较容易从班主任模糊语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热爱学生是批评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影响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在平时热爱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在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信任、友谊的桥梁,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一旦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的批评就容易从这座桥梁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热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或者说是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每位班主任应明白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批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辱骂训斥、体罚学生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必须避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种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
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作出某行为的主体(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以及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作出该行为的主体(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辅导员管理工作;教育管理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辅导员的工作得到了新的认同,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学生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也都比较欠缺,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在高职院校里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中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艺术。
二、当前高职学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辅导员这一职位也很缺人才,但在很多人的眼里,辅导员是一份“保姆”的职位,工作量大,在学校的地位低,所以不愿意做这份工作。辅导员不仅仅需要管理很多学生的学籍问题,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繁琐并且没有多少晋升空间,所以就导致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变得消极。在大量学生的课程管理问题之余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学生的课后时间更是不了解,很多辅导员认识的学生基本就是成绩较好的那几个。辅导员平时工作的繁忙,更是没有时间去进行培训和学习,造成了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热情不高。
(二)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
很多学校在选辅导员的时候直接选本校优秀的学生,造成了辅导员在管理的时候能力不够或者是经验不足。对于很多的高职院校来说,辅导员这一岗位并不受欢迎,而且高校给辅导员这个岗位设置的培训机会也很少,导致了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欠缺。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要求太低,后期的培训机会太少等造成的。
(三)管理方式不当
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能更新思想观念,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导致管理方式不当[1]。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教育得到重视。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很多还是以老师为主体,忽略学生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特点毫不关心,导致班级的松散和学生之间没有集体荣誉感。很多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情的时候主观性较强,没有秉持公正的态度。
三、辅导员的管理艺术
(一)选出优秀的班干队伍,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班干部在整个班级里起着带头作用,高职学生在自我管理上都比较差,如果学生之中可以有榜样类的人物,那么其他人就会有目标和动力,对于班级的发展也会更好。辅导员在班级里不仅仅起到班主任的作用,还承担着关心学生生活的责任,所以选举出得力的班干部是十分有必要的[2]。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应该采用公平民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内部来选举,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班里才有威信,也能体现辅导员公平公正的态度。在管理班干部的时候不能把他们当作学生,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不让他们进行管理,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发挥。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班干部的选拔,让学生都有机会去争取,在进行选举的时候,让候选人先进行报名和演讲,再让全班同学进行投票。对班干部进行前期的培训,慢慢的放手让班干部管理班级内部的事情。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要及时与班干部开会讨论,让班干部认识到班级当前的情况,以及自身的责任和能力。在探讨方案时,先让班干部阐述自己的观点,辅导员再进行整合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加以指导。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可能会花掉自己大部分的空闲时间,所以在班级里要跟同学们说到班干部所作出的贡献。在每个学期末对班干部进行综合评分,授予优秀班干等荣誉称号来奖励和激励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于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进入高职以后和高中就会有所不一样,很多学生就会开始放纵,很多学生不重视在校的学习效果,经常旷课、外出等,给班级带来了不好的作风[3]。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应及时制止,并且要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例如辅导员在处理班级舆论这件事的时候,就要及时阻止并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班级出现学习散漫和旷课行为的时候,要及时开展讲座或者宣讲会,对学生进行教导,邀请一些历年优秀的校友或者是著名的学者等来对学生进行演讲。在出现一些不正风气的现象时,要及时阻止,并对学生灌输党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加强对学校的校规制度的重视,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班风是一个班级的重要学习环境,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班风这一方面的时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例如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了解,在进行主题班会的时候,可以针对近期学校内或者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根据这个事件进行自我想法的阐述。这样不仅仅可以带动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方向,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辅导员也要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经历。高职学生除了专业的学习,没有像高中有那么多繁重的课后作业和学习压力,课外时间相对比较丰裕,但如果学校和班级没有好的学风和活动开展,很多学生就会浪费掉很多的宝贵时间,甚至误入歧途。很多学生会在下课之后在宿舍里进行刷剧或者是出校园外去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进行接触,形成不良习惯和风气。所以在课余时间里,辅导员要和班干部积极地开展一些课后活动,例如一些演讲比赛或者摄影大赛、与专业有关的比赛、一些英语比赛和才艺比赛。让学生在丰富自己经历的时候还可以展现自己,增加自己的自信。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交流方式
作为辅导员,最需要的就是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领导和科任老师的沟通,这都需要辅导员掌握一定的交谈艺术,只有拥有合理正确的交流方式才能顺利的进行开展工作[4]。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不能完全像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因为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辅导员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5]。在平时的空闲时间多注意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中多对每个学生进行鼓励夸奖。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一味的对他进行批评,而是应该及时沟通交流。例如有一位学生经常旷课不在学校,就要及时的与他交谈,问清楚情况,如果是家里的情况或者是什么困难,辅导员要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进行解决。交流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进行谈话的时候,辅导员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谈话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对于学生的一些个人情况进行了解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注意措辞,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因材施教,注重班级荣誉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对于高职的学生,辅导员就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人。辅导员不仅需要让学生知道是金子在哪都发光,还需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变成金子[6]。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辅导员都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每个学生都予以关心,而不能只照顾成绩好的学生而嫌弃成绩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辅导员要因材施教,用自己的真诚去帮助学生。例如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学不好,但动手能力特别强,辅导员就要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且对该学生制定适合他发展的职业规划路线。有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好,但是文笔特别好,辅导员就要对她进行表扬并且把班级里或者是院里的一些文案工作交给她,让她做好自己擅长的方面,取得成就之后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辅导员还要及时关注一些重大比赛,可以让学生多去试试,为班级争取荣誉。组织学生多参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班级争得荣誉,对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练。所以辅导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班级荣誉感。
四、结束语
关于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需要辅导员掌握一定的管理艺术。对于高职学校的辅导员来讲,这个岗位发挥着过渡的作用,学校实施的各种政策都是由辅导员下发给学生的,而学生的各种建议也要经由辅导员反映给学校高层。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辅导员进行自身的素养要求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学校进行重视,增加对辅导员的培训机会,让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中更能重视到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宝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谈话艺术[J].现代经济信息,2018(6):461.
[2]尹付龙.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艺术研究[J].成才之路,2017(18):14-15.
[3]肖灵.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89.
[4]王如月,段鹏飞,马帅.浅析高职辅导员团体辅导技术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12):55.
篇4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思想积极向上、吸收新生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观察力强,感性思维强,但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喜欢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崇尚艺术个性的积累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对事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容易透过现象抓本质。第二,生活独立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但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性格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活泼,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再加上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沟通方面要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家教、外出演出、设计产品包装等形式已经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自我约束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等问题。第三,对专业课的学习吃得苦、毅力强,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常常忽略。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他们普遍认识到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但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进校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第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艺术院校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专业,而是由于艺术院校文化分数要求低,容易考上,为了一张学位证而选择了艺术院校,这些学生进校后,往往学习动机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缺乏学习动力。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管理观念落后。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行为纪律的管理,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管理理念应为服务型管理。第二,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大多是从本校本科生、研究生中选留产生,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工作人员留校后,把学生工作岗位当作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个终身岗位,存在着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的现象。第三,管理方式僵化。学生一届一届的送走,迎来一届届的新生,这些新生与往届学生有很多的不同,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发展策略
针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须通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来改善现状,使学生管理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转变狭隘的学生管理理念,向人性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理念转变。第一,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被管理的角色,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是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人性化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第二,实行形象化管理。形象化管理要求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引用学生管理制度,还要把这些管理制度形象化。如通过开展学生管理主题班会,学生交流会、学生小组会议等具体渠道对学生自我管理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以在学生管理中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第三,实行情感化管理。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用意。对于个性特别张扬和怪异的学生应该及时予以交心指导,让学生感觉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系、院间的联谊会,文艺晚会等方式对好的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注重以下原则的运用。第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坚持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制度的制定中应多运用激励原则。激励原则的运用还应注重与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激励目标的高低要适当,避免目标过高挫伤学生积极性,或目标过低学生毫无兴趣,这两种状况的出现,便失去了激励原则的意义。第二,坚持导向鲜明和标准明确的原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艺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给艺术院校的学生成才指明正确的方法、途径和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管理制度的标准要明晰,要明确艺术院校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告诉他们拥有什么权利、担什么责任、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要使艺术院校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了某事或做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学生管理制度地制定要重在明理和引导,注重“柔”与“刚”的结合,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得遵守规章制度,发展和约束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民主管理理念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艺术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要求。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坚持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让人们认同该项制度,自觉遵守。第四,坚持操作步骤简单化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简洁流畅,而且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解能力等因素,操作步骤要简单化和流程化,并通过宣传、解释,便于学生理解、遵守和执行。第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具体化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制度中的所有规定,都应“合情、合理、合法”。具体可理解为:在保障国家、学校、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体现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分配与承担,遵守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肯定或认可,而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否定或追究。
3.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篇5
一、当前高职学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缺乏热情。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高职的招生人数日益上升,高职院校就此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求的越俩越多,而这些工作也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现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处于辅导员岗位人才稀缺状态。在不少人看到,“辅导员”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保姆”,不仅工作量大,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还比较低,有不少人都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琐,处理传达学校的相关指令外,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尤其在学习与生活的协调上,都需要辅导员全力以赴,无形之中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缺乏一定的工作热情。(二)经验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选择辅导员的任职人员时,通常选择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不仅缺乏辅导员所具备的管理能力,还缺乏辅导员工作经验。辅导员岗位不受欢迎、缺乏辅导员岗位培训机制是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三)方式存在不当。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时,依然运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具有较高的束缚,完全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时,完全忽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意识,导致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责任心。另有部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并没有秉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十八、十九岁,是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反叛心理较为明显的时期。在此期间,学生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严格限制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的使用,其效果可能会很差甚至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因此,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必须注意方法。如今,学生积极思考,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力。辅导员在引导自己的兴趣和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入学以来就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喜欢逃课。我知道在那之后,我并没有立即批评或忽视这个学生,而是观察他,找出他的优点。后来,笔者了解到学生思想开明、慷慨大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关心自己的各种比赛,鼓励自己参加。这个学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从心里记起了他。从那时起,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摒弃传统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坚持创新与以人文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展开管理及辅导。受家庭、社会、以往经历的影响,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由于还没有进入到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认知上可塑性比较高,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体系。(三)完善高校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学内容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不仅仅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包含有心理方面的内容、法律方面的内容以及政治方面的内容等等,另外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即将毕业,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将德育教育放在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对于一些老旧的德育教学内容,应该果断的进行去除,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四)协调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班级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关系,独生子女比较多,导致学生在处理自身矛盾的时候不计后果,一味的考虑自己的感受,忽视他人。因此,辅导员在为学生工作时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和整合“平等”、“互助友爱”、“团结”的原始价值追求,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尊重和理解职业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在校精神需求。(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说服和引导的能力,不要虚设理论,还要考虑如何使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接受学生,通过生动的形式形成微妙的影响。更少的批评、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在学生管理问题上,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来说,这个职位起着过渡的作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求和管理能力,还需要学校重视增加辅导员的培训机会,使辅导员能够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学生管理教育,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管理艺术研究[J].智库时代,2019(27):81-82.
篇6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其他产业的进程。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每年考生的数量上和文化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上,也体现在教育界与文化界的重视程度上,国内数次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文化向产业化迈进的步伐。
但不可回避的是自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创建以来,自然形成的那套教学模式显然有其局限性。艺术管理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优势体现在受教育者获得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就业领域等方面。2000年以前,我国的艺术管理教育还处于空白期,从2001年全国首家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办到现在只有6个年头,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理论探索还都处于萌芽和创建期,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创建的某种教学模式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几年来笔者一直认真关注和思考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得”与“失”,特别是针对目前并不尽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一、目前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管理,无奈的拿来主义
从艺术管理专业创建之初,艺术管理理论就误入他途,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当家理论。众所周知,“艺术”与“管理”本身都有一套独立且系统的教学体系,对字面含义的简单认识和单纯理解使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艺术管理理论实行了“拿来主义”。拿来经济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已经成形的理论,再拿来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某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并将二者简单相加,于是,我们的艺术管理就“形成”了所谓“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片面却“十分诱人”的学科理论,又因了这种理论的指导,也就出现了两种学科、两种领域的硬性结合的学术拼凑。
应该说单纯的艺术理论缺乏企业战略性、规划性、财务营销、管理、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艺术本身又拥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在诸多的分支学科中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理论内容。单就音乐来说,乐理、民乐、声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等等这些理论,一个学生用四年的时间都无法学精,又怎能全面了解那么繁杂的艺术理论呢?
再看管理学,它的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个分支,尽管它的理论可以填补某些艺术管理理论自身缺乏的内容,但是,在已经成型的管理学理论中并没有考虑到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可能仅仅停留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上。而我们有些艺术管理学科的课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之上的。
以某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
公共课:文学、思想品德、音乐基础理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哲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等
专业课程:艺术基础理论、民族音乐、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动态、和声、音乐名作、西方音乐史、歌剧欣赏、中国音乐史、人力资源、企业策划、实用公关、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看出,这无非是一个支解的“艺术管理”:单纯的音乐、独立的管理还有简单的心理学等。这种分散式的教学理论,直接导致传授知识的凌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很难直接对文化产业经营进行理论指导。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艺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反的,笔者认为结合是必然,但是一定要做到真正的融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冠以“艺术管理学”的美名下,不仅课程理论硬性拼凑,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十足的“拿来主义”。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先行者们已经认识并高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为例,目前正在做“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的课题,并且已经着手编著专业系统的艺术管理教材。一直走在全国教育前列的北京大学也已经出版发行了多套文化产业前沿教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艺术高校借鉴与再创新。
(二)教授、专家其名难副
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成了目前艺术管理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浏览众多高校的网站,见到了诸如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家授课”等等非常诱人的词汇,不可否认,这些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确实有着惊人的成绩和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对于从上个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讲,专家学者们似乎也正处于起步学习的阶段。
当然,教育界也已经将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而各院校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也都在本校教师日常授课的同时邀请业内比较成功的经纪人、策划人、文化公司经理人等进行专家讲学。仅2005至2006两年间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就邀请了近50位职业经理人、文化产业前沿人士进行专家讲座。这种举措在补充现有教学师资力量、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上的确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快了完善教学模式的步伐。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这些经营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们由于工作的忙碌,缺少时间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缺乏系统性甚至严谨性,同时,他们也缺少授课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家讲座基本上已经成为个人经历报告会。而且这种讲座还存在着一个隐性的不可调和的问题:本次授课的专家并不知道前面专家讲座的情况,这就造成同行业的专家会重复讲解某一个问题,从而导致同一个内容的高频率出现,学生听课的欲望大打折扣。
(三)分散实习期引发的思考
国内艺术高校基本采用“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就深入文化公司实习甚至工作。有的学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导向下,大学二年级时便几乎脱离了学校的学习,提前进入了文化市场。
不少学生在低年级时的社会实践中确实受益匪浅并小有成绩,但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这样的办学思路就是完美的。
专业知识还没有学扎实就开始实习可能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一旦不能有效应对社会工作,有可能产生挫败感,不宜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低年级实习,一旦失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失去信心,不敢委以重任,使其在很长时间处于盲从状态,久而久之便会禁锢自己的创新意识;第三:实习结束时的鉴定书以夸奖形式占多数,老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每个同学真实的实习成果,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教育无法对症下药。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
近几年,文化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2003年后,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走进学校讲堂,现身说法,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的跟学生们分享,从而推动他们的成材之路。目前,全国已经有多个地区和高校开始了浩大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工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天津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夏莹女士说:我们迫切的需要懂得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而女子十二乐坊的创立者王晓京先生也曾说,就是应该培养一批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创造出全新理念并能通过出其不意的营销手段置入老百姓日常消费生活中的人才。
女子十二乐坊的战略成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民乐,甚至将他的策划思路完全复制下来,即乐坊之后广州又出现了一班女子民乐组合“芳华十八”,她们也打算占领日本市场,可惜,这种纯粹的模仿并没有给她们带来轰动的效果。
所以,好的创意才是迅速占领市场的重心。
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高校,已经有了三届毕业生。可他们的工作情况到底怎样呢?
根据调查,有30%的学生选择了转行;考研的学生占到25%;15%的学生直接做了记者;5%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还有20%的同学虽然身处文化行业,但并没有像预期的一样,真正的做到经营文化产业,只有5%的同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现状下,艺人的品牌效应就显的尤为重要,怎样迎合受众的需求,如何引导消费成了需要重视的技能培养。
三、对艺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台湾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在创办之时对艺管人设定了一个概念,他们认为:
首先,艺术管理人应该是协助艺术家创作的教练,是懂得将作品用适当方式呈现出来的规划师,是教导观众如何欣赏艺术文化的引领者,并能正确引导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
其次,艺术管理分为“表演艺术管理”与“视觉艺术管理”两种。表演艺术管理就是对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等可以声象结合并立体呈现的艺术种类进行整合、创新、推广的过程;视觉艺术管理则是对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等可以通过视觉来体味静态美的艺术种类进行整和、创新、推广的过程。
再者,一个合格的艺管人要具备以下的能力:不仅要有一个基本艺术专长而且还要具有思考、管理、具体行动、一般技术、其他人格特质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现状呢?我们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我们可针对艺术的不同门类分为八个专业方向,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和民族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前七种艺术门类是公认的世界七大艺术,将他们系统的分而授之可起到重点突破的作用,并且可以让所学到知识专而精;其次:我国是一个文化祭奠相当深厚的国家,文化的地域性也非常明显,将民族文化单列出来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培养师资
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专家教授们已经在某个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在艺术管理教学方面还在摸索前进。当我们不停的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先帮自己找一个实践机会,真正的进入市场,也开始尝试如何将切实的理论应用到市场中去。这样就能弥补有可能出现的“纸上谈兵”现象。
(三)专家讲座
我们可以将专家讲座的落脚点放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上而不是泛泛的分析市场现状,这就对专家讲座有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讲座在很大程度上是配合基础教学进行的,切忌无计划的举办或仅仅为了寻找实习单位而邀请职业经理人现身说法。再者,专家讲座要有稳定性。
(四)增加举办文化沙龙的数量
文化沙龙的目的与专家讲座是一致的,可以起到辅助基础教学的作用,可与专家讲座同时进行,也可独立举办。
(五)集中实习期
可以与国内较大的文化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选择集中实习,结束后统一返校。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学校管理,也能加强知识的补充与再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作者:陈少峰
[2]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作者:向勇
[3] 《如何开发艺术市场》,Creative Arts Marketing second edi- tion,原著:莉兹.希尔、凯莎琳.欧苏利文、泰瑞.欧苏利 文,Liz Hill, Catherine O’ Sullivan and Terry O’Sullivan(英 国),译者:林洁盈
[4] 《艺术管理这一行》,Management & the Arts Second Edition, 原著:威廉.伯恩斯Willian J. Byrnes(美国),译者:桂雅 文.阎蕙群
[5] 《文化管理A - Z-600个大学与职业专用名词》,Kultur-man- agement von A-Z : 600 Begriffe für Studimn und Beruf,By Dr. Werner Heinrichs und Dr. Armin Klein,作者/维纳.汉 利希 & 阿闵.克莱恩,审 订/黄镇斌Dr. Jenn Bin Hwang, 译 者/吴佳真.于礼本,编辑/吴绍芬
[6] 《艺术管理人手册》,Fundamentals of Local Arts Management, 原著:Tina Burdett .Dr. Craig Dreeszen.Pam Korza.Barbara Schaffer Bacon.Halsey M. North.Alice H. North,译者: 桂雅文
篇7
关键词:技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艺术;策略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艺术。有些班主任在工作时并不是缺乏敬业精神,而是缺少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就当前教育形势而言,教育机构已经认可班主任对学生有管理、批评、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班主任在班级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由此可以体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者、教育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和教育学生工作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主导作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和桥梁,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的核心。因此,落实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保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下面就如何提高技校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提出了几点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
每一位合格的班主任都不能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都应该尊重并信任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学生的必要条件。技校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的缺点和毛病,很多教师在管理这些学生时都会埋怨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自制力差,所以他们在班级管理上也逐渐变成有心无力。其实,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最有效的管理就是鼓励,让学生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个性,要充分调动班干部主动管理学生,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才能越来越强,教师的管理水平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建立平等关系
技校学生一般处于15~32岁的年龄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对于人生的道理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对错。因此,技校学生在犯错误时一般都是因为自身的自制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所导致的。大多数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都喜欢讲大道理,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能明辨是非,错误地认为学生有错误时就该教训。教师在教训学生时经常第一句话就是问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只有学生先主动认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其实,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正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让学生对教师管理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应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和约束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避免“我高你低”“我说你听”甚至是“我对你错”的错误的教育心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是技校班主任成功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三、创造学习氛围
一个班级的班风正了,学生的行为规范也就规矩了。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是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重视班级风气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清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可以为他们讲解一些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例子,他们目前在哪些优秀岗位担任什么职位,这样利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在班级内可以采用一帮一制度,在班级成立各个学科的学习小组,通过班级内部学生的互帮互助,提高班级整体成绩,提高学生的教学管理水平。让班级形成学、赶、帮、比、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来,从而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自于班主任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技校班主任的学习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规律性、示范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掌握合理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当好技校的班主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班级氛围更加的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校管理;领导艺术;和谐校园
领导和教师间的和谐关系是学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起和谐的学校关系,学校管理系统就必须把教师管理工作视为其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和重要内容进行狠抓落实与不断提高,从而使学校显示出生命力和凝聚力。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把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和人生智慧予以重视。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及管理者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师为本,注重教师管理工作的领导艺术,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用平等和真诚之心对待教师
学校可视为特殊的社会小环境,在此小环境中,以诚相待仍是一条重要的为人处世之道。领导与教师双方之间的关系是要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真诚最能够拉近交往的心灵距离,也是彼此间加强思想情感交流的基石,是每个领导者都应学习领会的人生智慧。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领导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用一颗坦诚的心和教师交流沟通。教师自然也易被领导的真诚态度所打动,作为知识分子,历史上一向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传统,所以当领导和教师能够真诚沟通,情感融洽时,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这时管理的效果往往就是最佳的。在强调真诚沟通的同时,管理学认为领导具有平等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平等意识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行业有不同,职务有高低,人与人之间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领导在处理学校关系时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缺乏平等意识,自然就难以做到用真诚之心去对待教师。如果领导缺乏平等意识,无疑就会脱离教师、脱离群众,就会在学校关系中筑起一道教师与领导之间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高墙。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平等就意味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不可讳言,由于受历史的因袭以及某些官僚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在个别地方的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校领导无视教师的意愿与呼声,专断独行,不仅不能够用平等和真诚之心处理学校关系,反而连教师最基本的人格也得不到尊重。这样的学校关系必然是矛盾重重,管理效果当然也令人堪忧。平等与真诚是建立新时代学校关系的基础,人们不难理解,平等与真诚应是相互的,领导以真心对待教师,教师也要以真诚对待领导。但是在处理领导与教师间的学校关系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强调作为领导者一方的主导作用,因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在学校关系中,相对而言哪一方是处于主动地位。显然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现实来说,领导属于强势的一方,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往往在于领导。所以领导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并要在学校关系中自觉表现出主动姿态和积极态度,用平等和真诚去感染教师、团结教师,在建立和谐文明的学校关系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主导作用,从而为和谐校园关系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用理解和包容之心悦纳教师
现代公民社会赋予教育更大的多元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等特点,使得理解与包容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用理解和包容之心悦纳教师,首先是要承认差异,认同教师的个性特点而非生硬地强求一律。做为学校的领导者,要胸怀开阔,兼容并蓄,懂得万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根据与独特的价值,而每一个教师也正如一花一草,虽颜色不同,姿态各异,但都是鲜活的生命存在,有着各自的价值意义。当年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其手下教员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不仅脾性各异,举止不合流俗者亦多,甚至在思想、政见上亦有与蔡先生针锋相对的,而蔡先生皆能尊重差异、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如此方铸就了北大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的历程。可见学校管理的成效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赖于领导对教师的理解与包容的程度。理解和包容在实质上就是要做到关爱教师、尊重差异、认同个性,进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和谐,才能够使领导者自觉防止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言堂作风、家长制作风。其次,教师职业的独立自主性是比较强的,理解和包容教师就要给教师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领导应对教师给以充分的信任,允许他们积极进行教育探索和课堂改革,允许他们有失误,允许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犯错误。在处理学校关系中,领导要以理解和包容之心对教师多加鼓励,应该允许教师在为人师表和服务学校的原则之下,拥有更多自我发展、自由选择的空间,而非以领导个人的喜好或是刻板的制度去强求一律、抹煞个性。在管理学的理念中,理解和包容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智慧和兼容并蕴的领导艺术,理解并不是放任,包容也不是纵容。在学校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既要容忍教师不同的个性特点甚至缺点和失误,允许教师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各抒己见,允许教师对校领导工作提出质疑甚至尖锐批评,允许教师有个人发展的空间等等,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当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观点有悖社会道德和教育理念时,也要及时对之进行人性化的规范和引导,帮助他们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健康成长。总之理解和包容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有了理解和包容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倾听教师心声,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篇9
现今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普遍是“00后”的独生子女,虽然独立学院也是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录取分数线相对其他公办本科院校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自卑的感觉。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性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力和情感极其丰富,考虑问题也常常是感性胜于理性,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相对比较敏感,不能够用哲学的辩证主义来看待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过于注重自我价值取向,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中,而较少尝试理性的去看待事物。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和情感纠葛问题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产生放弃的思想,意志力相对薄弱。
二、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展和谐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构建和谐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一点,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研究学生的特点,寻觅提高管理学生的有效方法
(一)不断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机制
在和谐理念指导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成长动机,激发学生上进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重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无限潜能,以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能力、有各自的价值、有责任感的,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不断发展的动机和自我不断完善的能力,因而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与此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充分体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和谐管理思想,应当有益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人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立梯型学生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效率
从多年来从事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死条例,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也会给学生带来叛逆心理。从观察学生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很容易受其他同学影响,我们都知道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桥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而学生干部则可以是学生问题发现的第一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非常琐碎的事情,所以该放的要放,放轻抓重,要学会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团队作用。在选择学生会干部时,我们要全面考察一些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学生来担任学生会干部,尤其是拣选领头羊——学生会主席的人选一定要慎之又慎,只有这样才能在同学中真正有威信,工作开展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平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加强对每位学生干部的考察,对那些不称职的学生会干部要坚决取缔,以维护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形象和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会干部团队。为此我们建立了梯型学生管理团队:第一阶层为辅导员,全面统筹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阶层为学生会主席,由学生会主席负责组织学生会工作;第三阶层为各系部长,包括系生活部、卫生部、纪律部,文艺部等依照职能分工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第四阶层为系学生会的各个委员,包括班长、团支书、纪律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各阶层学生干部在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认真工作,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从而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行抗挫折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校园自杀及其他过激事件时有发生。现在的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建设。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还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技能,争取在日常生活管理中解决学生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学校要定期举办有关心理方面的各种讲座,并要专门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学生化解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其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进入正常化状态。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尤其是心里有问题的学生,更要定期找其谈心,悉心听取他们的一些想法,对一些影响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缺乏挫折锻炼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只有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不管遇到任何挫折,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战胜挫折,每一次战胜挫折都会使他们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得到一次提高。
三、结束语
篇10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第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要活跃和开放。但是,在信念方面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匮乏。他们对国内新闻政治相比文理科类学生普遍表现有点漠然,他们虽然具有活跃的思维,却没有参与政治的兴趣;他们虽然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新闻媒体和其他方面。同时,他们个人的心理毅力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第二、艺术类学生行为习惯较文理生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迟到现象、无辜早退、旷课、考试随意缺考、考试不诚信还有夜不归宿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的长期性、普遍性,对从整体上扭转学习风气造成了不少困难。第三、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不高,他们在招生录取时的分数较文理科类的学生要低许多,高职类艺术专业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及考前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高各自的专业特征成绩上,从而导致他们在文化课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艺术类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第四、个人特立独行,缺乏一定集体荣誉感。艺术类因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往往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再加上生源地的区域差异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差异性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艺术能力领悟的培养过程以及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艺术院校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
第一、专业课与思政品德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文化素质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与人格的修养。综合素质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整体的素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现阶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方面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学习。如:在艺术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加普科类文化知识的专业讲座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有关职场交流、社会实践以及文艺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教师无法讲解的知识。第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修养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能力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艺术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艺术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略显匮乏,如很多流行的软件与技术,在企业中可以随时更新使用到,但在学校里因不能实时与行业对接,则需经历一段相对滞后过程才逐步应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在结合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验证和磨合时,可能会面对不少疑惑。可见,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主观参与方面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询问式和共同探讨式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模式。第三、高校要加强艺术生的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教育。高职类艺术类教育的管理过程中要求允许其有一些适合其专业特质的管理规范,但在总体上也要能与其他类学生实现管理上的统一性,所以在管理中要立足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学生的综合压力也日益的加重,加之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带来更大的包袱。所以,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来看,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的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