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文化建设

篇1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个体的学生,面临了多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当然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和诱惑。学校的德育部门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社会媒体公开的报道,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归咎于教育,因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虽然教育工作者“用各种办法尽量把少年控制住……”;但是,这也促使社会各界加强了法制教育及法治文化的建设。从辩证角度来看,“法治理念培育的价值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又因为“其内容和特性差异,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相辅性”,那么,在这种大形势下,如何在校园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值得行政者及教育者深入去探讨。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初等教育包含了小学中学,在这12年学制里,全国都开设了《思想品德》和《思想与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教化,但在执行上,却不尽人意。下面以中小学为例。1.思想道德课程“副科化”。在现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大多学校重分数而轻它,会把正常开设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当做副科对待,小学大多没有正式的任课老师,而是指定的老师临时代课;初中的初一初二阶段虽有专职老师,但上课也不深入,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期末甚至让给其他文化课,让学生做作业,没有很好地教授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知识;高中有文理分科,虽然有反向会考,但也有名无实。2.评价的偏差。中小学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荣誉评定(近年有些区域在呼吁取消该评定),这些评定在实际操作中是以文化课成绩来认定,以致于对学生其他方面很少衡量,使学生不重视对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课的学习。3.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滞后。特别是在乡镇农村的中小学,少有法制法律的宣传,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甚至没有。

“公民教育不只是教授有关政府或宪法原则的基本事实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灌输特定的习惯、德行与认同的问题。”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以公民为对象,通过公共生活参与,以培养好公民为目的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走上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在学科教学中建设法治文化

教育阶段开设的学科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普及文明,还承载着国家教化思想修齐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在各个学科课程中有计划地培育法治理念及建设法治文化。

1.不折不扣在常规课程中培育法治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承载公民国情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品德》,那么科任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不能流于形式,要努力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法制法律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比如要让学生懂得日常哪些交通行为是违法违规的,不能止于“红灯停绿灯行”,应该从发生在身边的事引起,如爸爸骑摩托车没戴安全帽是违规,叔叔酒驾是违法的等。纵观近10年大学生犯罪的事件,远的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近的如李天一事件,都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法制教育和法治理念的培养的重视。法制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法治理念失去生成的基础,公民法制意识的淡薄和部分人践踏法律的行径,也就不难找到原因。因此,高中的政治老师平时授课不能唯瞻高考指挥棒之马首,应该在平时从灌输法制知识做起,比如教授经济学时不仅应贯彻市场的公平诚信等,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培养诚信务实等品格。大学应严格课堂考评,在期末考试上严格把关,不能“放水”。

2.在校本课程中培育法治理念。近几年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在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相关学科能力培养层面上。目前开发较多的还是学科校本课程,如政治科编订《》等;但心理课及其校本课程却很少。目前较多中小学仍未开设心理课,这是一个局限。据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心理指导专业委员会调研分析,目前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约占1/3,其中:有心理障碍的占34%,有心理缺陷的占12.5%,有心理异常的占28.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略窥一斑。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不仅止于青少年自己的身心健康上,重要的是影响了甚至扭曲了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对价值是非的判断,以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中小学的心理课及心理课校本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二、在宣传上建设法治文化

要让法治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乃至耳熟能详,除了在学科教学上下工夫,还要在宣传上大张旗鼓,抢夺一块阵地,不能让学生的耳目充斥着街头广告媒体谈资网游购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净化校园环境,创造和谐校园。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1.在校园开设法律广播,节目如“法制在线”“法律博士”,不定时开播宣传,简便易行。

2.德育科(政教处)不定期统一各年段登载相关法制知识、警言、活动资料等黑板报,并作统一评比;印发法治小报等。

3.在校阅览室、图书馆内增加法律刊物;有条件的在班级图书角上增加一份法制报或相关法制刊物等。

4.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学校法治建设,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5.在家校联系上宣传法制法律,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对学生进行教育。

6.加强和职能部门的联系,如邀请检察院司法局等进校园进行普法维法宣传与咨询。

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用法治的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在学校形成崇尚法律、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在宣传基础上建立一套制度,是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的形式保障,绝不能走过场,凑热闹。

三、在专题教育上建设法治文化

专题教育,主要是针对时事热点,学生动态,学科或德育工作需要进行开展,有以下形式可供参考操作。

1.法律宣传专题报告会。主题多样化,可以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也可以是预防犯罪教育等。

2.主题图片、案例展。如举办“防范未然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消防日普法宣传展”、举办“远离,珍爱生命―国际禁毒日图片展”等。

3.师生书画展(含手抄报、漫画)。如举办“八荣八耻师生书画展”、“反腐倡廉书画展(漫画展)”、“做个守法小公民手抄报展”等。

“在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守法理念等方面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法治理念培育起主导作用。”这些专题教育,形式直观,鲜明体现法制法律特色,能够很好地促进法治理念的培育,对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在社会实践上建设法治文化

如果说前面的法治文化建设措施是做足“内功”,那么在社会实践上建设法治文化则是做“大”做“强”。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检验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方式,对德智体而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也是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的学校在假期开展“走进法律服务中心(调解中心)”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个中心可以直接接触较多日常的法律问题,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寻找可行途径等,对学生来说既检验了所学所思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坚定的法治理念,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这无疑是大有裨益。

篇2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公安院校;研究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服务社会经济以及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公安法治文化也愈加重要。公安院校是未来人民警察的摇篮,在公安院校中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法治素质提高非常重要,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质。所以,公安院校必须做好法治文化建设。

一、公安法治文化的含义和价值取向

1.公安法治文化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也提出将法治在国家治理以及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形成社会性的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公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其包含了法治舆论宣传、法治理念教育、法治文学艺术、精神文明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等几个方面。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力度,维护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弘扬我国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在办案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法律,还应该将法、理、情结合在一起。在进行公安法治文化建设时,树立法律至上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切实提高公安工作本身的公信力,这也是公安法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所在。

2.公安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

法治本身便是文明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也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法律实践的结晶。法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行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法治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比如人权、文明、秩序等都能够利用法律从最大限度上得到维护和体现。和谐社会应该是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和谐共处的社会,法治能够化解价值观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让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信仰、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实现和谐共处。这也是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公安院校建设法治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公安教育而言,公安院校是重要的阵地,公安院校能够向公安机关输送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也是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格都会受到警察这个职业的限定。而公安院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符合人民警察培养需要的。

现在,我国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多数属于大专学历教育,是行业专门学校,这也导致了其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如专业设置仅仅包含了公安业务等,而没有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知识方面,不但知识面比较狭窄,而且知识结构非常单一。其次,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精神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而现在学生除了进行公安专业技能的学习外,很少能够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由于很多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氛围高度统一和集中,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方面比较滞后。所以,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文化培育是符合公安人才培养要求的。

三、公安院校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策略

公安院校建设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院校在校园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手段。重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深化能够发挥公安院校师生的带头作用,能够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1.加强宪法教育

就国家法律层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便是宪法。我国的法治建设也是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通过学习宪法的相关内容能够提高公安院校师生的法治观念,从而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习惯。其次,公安院校师生需要树立法治观念,这符合新时期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在维护公安院校师生合法权益的同时,弘扬校园法治精神。公安院校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树立,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最后,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公安院校的师生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教育,这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思想,新时期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此外,还应该要求师生遵守公安院校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维护公安院校的外在形象。

2.增加校园法律文化活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将德智体美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熏陶学生的情感,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公安院校进行法治文化建设时也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现在很多公安院校认为在课堂上进行法治文化建设便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停留在文化、娱乐以及体育方面,仅关注学生才艺和文体能力的提高,而对学生的思想层面关注不够,特别是法治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少。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组织法律问卷调查、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大型法治文化活动开展需要教师参与进来,对于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应该由师生双方讨论决定,这样在文化开展的过程中,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提高其法治意识。

3.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建设公安院校法治文化

现代传媒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公安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法治文化宣传,将网络阵地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网络阵地建设时,内容应该包含法治案例、法律知识、国家方针等。此外,公安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法治有关的电影或者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法治文化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广播专栏以及法治文化教育专刊的创办,切实提高法治文化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与学生的法治文化素养。

四、结语

教育本身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公安院校中进行法治文化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公安院校在进行法治文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做好上述的几点,还应该努力探索研究,把握新的动态,更新观念,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好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其对学生的影响力,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民警察。

参考文献:

[1]刘扬.繁荣公安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公安院校转型发展[J].辽宁警专学报,2013(2):105-108.

[2]张硕,刘晓东.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机制探究[J].文化学刊,2012(4):51-55.

[3]刘申时.论加强与创新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6):123-126.

[4]田冰.法制教育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6-98.

[5]鲁丽娜.新媒体环境下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9-102.

篇3

法治乃国之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民知法、尊法、守法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而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所有高校的义务与责任。高校在科普法制教育,建设校园法治文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从茶学思想入手来进行,茶学思想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思想,其不仅具有喝茶之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文化。将茶学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与高校的法制教育合二为一让传统与现代互相结合,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

茶学思想;高校法制教育;校园法治文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同样是社会最需要提升法律意识的群体。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制教育风气,只有在学生时期就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将来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够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思路与健全的法治文化体系。茶学思想是一种集以和为贵、互帮互助、成熟稳重为一体的传统理念,在这样的茶学思想下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减少高校学生冲动的个性,让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具有责任心,对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茶学思想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意义

1.1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必然性

高校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培养其法律素养中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增长社会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社会上许多有着难处的人群。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融入茶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茶学思想中平和、沉稳的理念以此来更加深入地对法律知识、法制教育进行钻研,深刻认识法律的重要性。高校学生的年龄段十分适合茶文化与法制教育互相融合,因为高校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素养,一方面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多个角度看待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着成年人的执行力,有钻研、刻苦的精神,因此,在高校中推广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1.2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储备力量,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社会应该尽到的义务。近年来,校园学生的犯罪数量有着逐渐增长的趋势,犯罪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如何保证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减少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茶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独特的地位,其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道德品性传承,其中平和淡然的思想对于抑制犯罪几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茶学思想下的法制平台是一个十分方便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将茶学、与学校、社会、司法这些领域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在通过茶学思想来提升法律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茶学法制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机遇,高校学生则将更多地回报社会,依靠这样的关系,高校学生就可以凭借准法律人的身份在学校、社区宣传法制活动,帮助青年学生争取合法权利,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司法保护工作,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出一条能够切实有效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1.3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从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来讲,无论是法律服务还是志愿服务都有了许多的媒介,有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参与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中,其中通过茶学思想法制平台来开展实践是一种崭新的手段,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我国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建立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公益心、责任感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法律的支持,我国现在的《刑法》中对于青年学生犯罪缺乏有效的保护,对有特殊情况的案件,应当拟定特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青年学生。正是因为法律方面的遗缺,让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并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进展缓慢,难以实现突破,高校学生以茶学思想为辅助,积极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当中,深入研究高校法制教育途径,探索青年学生权益维护方式,在提高法律意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社会责任心。

2以茶学思想为视角的高校法制教育途径研究

2.1走入校园进行法治宣传

传统的法律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相关的法律条文却不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中,这样的教育效率十分低下。而茶学思想的法律教育通过让高校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去学习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考意识。教学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特点是“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借助茶学以和为贵为理念,以法律援助为手段,影响范围能延伸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社区、校园等地。茶学思想进入高校学生中,帮助在校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茶学思想讲究心平气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高校教师通过生动的授课方式向学生宣传基本的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让茶学思想走入校园法制中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开展法律相关的游戏、模拟法庭、模拟事件等方式能够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吸收茶学法律知识,在茶文化实践活动之后及时的收集评估意见,找出不足、不当之处,对活动整体或者高校学生自身进行改进,记录下活动的体会、心得,争取在下一次的宣传活动中做得更好。茶学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而不是单方面的传输,是一种知识的交流,互动性的茶学法律宣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也让其父母、老师明白高校学生茶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茶学法制教育活动并不仅仅依靠现场宣传,在网络发达的现在,高校不仅可以通过茶学法制平台对茶学思想与法制教育进行宣传,还可以让学生在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之后,通过互相添加QQ、微信、微博等方式持续的保持沟通交流,将这样的茶学法制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事实证明通过网络信息、邮件等方式来帮助高校学生十分有效,长期的沟通交流比现场偶尔一次的活动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更有意义,是一个崭新的法制教育途径。

2.2高校司法保护实践

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以成年学生犯罪防控为核心进行法治宣传,当成年学生涉案之后保护成年学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具有极高的法制教育意义。借助青年法律诊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茶学法制教育,通过各种类型的涉案成年学生犯罪事件作为案例,以茶学思想来引导,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此外,依靠团队的力量,保护犯罪学生权益是一种对高校学生与犯罪学生都具有好处的援助方式。高校可以组织成立法律咨询援助社团,对犯罪学生进行羁押措施风险评估,对其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茶学思想是一种服务大众的思想,茶学思想下的法律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司法救济制度与青年法制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援助模式。

2.3问卷调查实践活动

在每次高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结束之后都应当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的详细的了解法治宣传起到的具体作用与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研究茶学知识的学生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因此,这些问卷调查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问卷调查内容都会涉及到高校学生成长环境或者与父母沟通之间的问题,在法制宣传后的问卷调查还应当加入一些法律宣传知识,让高校学生更好的记住这些法律知识,在即使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法律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对于家长的问卷调查主要是询问孩子教育、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的一些建议,以茶学思想下淡然、平和、无斗争的理念来寻找更好的法制教育途径。

3结束语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许多的难点、疑点,我们可以借助茶学思想来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实践来对这些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犯罪都是被冲动的情绪所控制,因此,运用茶学思想让冲动的情绪得到淡化,减少高校学生犯罪几率具有极高可行性。高校学生在深入的研究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带给社会群众,增强社会整体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心、公益心,也使得法律知识更加普及。现在我国的高校学生涉案频率越来越高,通过学习茶学思想让高校学生的心态得到转变,在成熟、平和的传统思维下让高校法制教育具备更高的社会意义。

作者:布音克西克 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正关.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效[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7):119-120+122.

[2]李希聪,吴文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民族论坛,2015(1):48-51.

[3]苗会.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64+163.

[4]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7):299-300.

[5]刘霖.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14-115.

[6]丁建芬.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308-311.

[7]李万斌.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1-68.

篇4

近年来,我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举措,勇于破解难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高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区连续5年获江苏省“平安创建”先进区称号,全区连续9年进京上访零登记。区大调解中心先后获南京市“三争一创”先进集体、区先进集体称号。全区社会持续保持平稳向好,重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显著,大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一是坚持党政领导定期接待制度,每周定期受理协调群众反映的问题,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

二是着力加强区大调解机构建设。区大调解中心确定为司法局内设事业机构,实行实体化运作。强化对镇、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指导。

三是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采取听证制。

四是加强矛盾纠纷信息化建设。建设和完善区、镇矛盾纠纷信息化预警,进一步提高纠纷接待、受理化解的工作效率。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到一般纠纷不出村、较大矛盾不出镇、重大矛盾不出区。

二是深化对接工作。在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的基础上,主动与、劳动、法制等部门对接,实行多部门联动化解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高淳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部门工作要求和职责、流程。

三是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承担相应的稳定责任,最大限度地从法律、政策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进一步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坚持纠纷排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区每月、镇每半月、村每周排查,重大节日、重要时期不定期排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五是着力发挥各专项调解小组作用,坚持定期研判形势,主动对接矛盾,及时推进矛盾化解。六是强化边界联防联调工作机制的作用,切实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无边界。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汇集和预警分析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专业人员在纠纷化解中的智囊作用,对容易引发的矛盾纠纷的形成、发展趋势及时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二是完善应对的应急预案。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对已经发生的及时、果断处置,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三是完善现场处置的程序。调解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案情,并迅速通知相关的镇和部门,组织得力人手赶赴现场进行教育疏导,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一是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预警系统,加强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决策建议,促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篇5

关键词:烟草文化;法治;建设

周所周知,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为国家财政收入多做贡献,又要严格控制卷烟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卷烟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既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动摇,又要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着力破解“三大课题”(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既要履行国际控烟组织框架协议,又要提升卷烟结构升级,推动“卷烟上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将行业的特殊性与法治化结合起来,才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有效化解现实矛盾,确保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多年来,虽然行业通过贯彻实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行业发展,实现了“三大x煌”,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行业内部分单位和领导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督不严,依法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极个别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建设法治烟草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因此,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既要注重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更要重视与行业规范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构建。

第一,注重教育培训,在烟草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信仰法治、践行法治和维护法治的理念。理念引导行为,思维决定方式。烟草人信仰法治、具有法治理念、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具体问题是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关键。因此,加强教育培训不仅要重视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法治理念的灌输和法治文化的熏陶。烟草法治文化是由每一位烟草人的法治理念与这种理念引导下的实践行为不断聚合、累积、发酵和升华而成,而加强理念教育、观念引导是其前提和基础。

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形成以法治为重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当前,烟草行业从业人员法治意识、法治文化淡薄,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信仰、践行法治的动力。这要求各级烟草企业要相应地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将法治因素纳入人员综合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指标。比如,实行行业学法制度,定期对行业内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注重在具体工作中考核人员遵法守法、依法行政、践行法治的实际情况。注重将法治意识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重要岗位上来。

第三,注重引领垂范,发挥行业干部在烟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由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相对于烟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推进行业法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他们在工作中是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直接影响着其他工作人员对待法治的态度和信念,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烟草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巩固起着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第四,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法制部门在烟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组织和推动作用。法制部门是负责行业法制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推进依法行政的规划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等重要职责。因此,法制部门要承担起作为烟草法治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重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策划、组织和引领行业的法治文化建设,努力使烟草法治文化成为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载体。

第五,健全法治体系,营造烟草企业良好的法制环境。一要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结合业务职能和工作特点,从专卖执法、生产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组织查找、收集法律风险源、风险点,研究制订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二要建立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方略、思维和理念为指针,以法治烟草建设总体目标为引领,进一步明确“七五”普法宣传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措施,提高水平,注重实效,将烟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向深入;三要强化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法规机构建设和法规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部门和岗位职能作用,规范法律顾问管理。

面对近年来烟草行业在行政执法、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法律争议和诉讼呈现出数量增多、案值较大、关系复杂、应诉困难等明显特点,应对挑战、防控法律风险,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行业和谐,不断激发改革红利和发展潜力,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1.法院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1.1法院文化的内涵

法院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带有明显的法院特征的,其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对内而言,它呈现出团体文化的特征,能形成很强的自我规定性;另一方面,对外而言,社会对法院的看法及评价等会借助各种力量反过来影响法院文化的走向,形成一个双向的过程。

关于法院文化的界定,王胜俊院长在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就曾作过精辟概括: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以法官为主体和代表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德沃金在他的《法律帝国》中曾经说过,“如果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那么法官就是法律帝国的王侯。”由于法官在法院里的地位和作用,法官文化必然成为主流文化,其中价值取向作为法官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也必然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加强法官群体的精神塑造,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2构建法院文化的重要意义

1.2.1法院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有助于法院的内部团结。法官群体作为法院文化的主体,必然深刻受到来着其体系内已存在的价值观念或理想目标的影响,从而形成法官个人的信仰与理念。同时,法院文化作为文化的子概念同样具有凝聚人心的功能。它能利用共同的价值取向将法官群体凝聚在一起,团结协作,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从而为法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2.2法院文化具有约束力,有助于规范司法行为,遏制腐败。法院文化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法官群体在追求公正的司法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指引着法官更好地树立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使法官个体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有力的预防边缘行为转变成违法违纪行为的可能,从而极大地推动法院廉政建设。

1.2.3法院文化具有辐射力,有助于社会与法院的互动。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时时处处与社会公众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法院文化通过法官公正地办理每一个案件使公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司法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增加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发自内心对裁判的服从。同时也能让社会公众更好的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

2.目前我国法院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法院文化建设的观念有待转变及制度存在缺失

许多法院逐步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兴院的举措,但存在盲目嫁接、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简单化、功利化等错误观念。此外,尽管各级法院已经围绕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实施纲要,但目前法院系统尚未制定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制度对法院文化建设加以规范,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导致法院整体文化品位得不到有效提升,法院主体文化与精神实质难以契合,最终导致法院文化建设“有形无实”。制度体系建设本身属于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法院也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工作,但大部分是将既有的制度体系汇总起来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果,而忽视为法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本身提供制度保障。由于与法院文化建设有关的工作安排和物质保障等未能在制度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其结果必然导致法院文化建设工作难以持续和稳定地开展,人手不足、资金短缺、敷衍了事等现象就容易出现。

2.2法官自身行为失范导致社会评价不高

自古以来,老百姓渴望清官,歌颂清官,“清官”情节影响深远,由于历史原因,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统治者”与“裁判者”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官也是“官”,因而并不充分信任法官。在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对法官群体是否认同主要取决于法官对案件的审判。在现实生活中,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由亲情、友情乃至上下级等关系所组成的复杂关系给法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并有可能影响了法官中立、司法公正。在情、理、法的抉择以及面对各种诱惑时,不同文化背景、专业层次的法官如何能巧妙合理的应对,也成了一个当前法院文化建设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3.关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1继续深化内部法院文化的发展

3.1.1培育先进的法院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拟定一定的标准,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合乎一定目的的规范性调整,使法院文化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开展,以减少法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提高法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一些成果要及时转化为法官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院文化建设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成为促进司法活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助力。制度建设需要强化其激励性特征,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时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点,从而激发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3.1.2 以理想信念教育来深化法院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及学习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发法官的自觉公正行为,调动法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审判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官群体的基本准则,使其深刻理解“司法为民”的内涵,做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忠于人民的理念;通过培养法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强烈的职业向心力,营造文明、公正、廉洁的法院文化,从而营造崇尚法律与尊崇法官的良好司法环境。同时,还应当不断强化廉洁意识,打造廉政文化。司法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公开透明,否则将极易滋生腐败,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廉洁自律是公平公正能否实现的保证。法官应当牢固树立法律永远是非卖品的意识,加强自身修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制度,确保法官队伍的清正廉洁。

3.2实现对外部法院文化的改造

现如今,法院文化建设在全国各级法院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法院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内部建设的层面,还需依靠法官群体的努力,在司法实践中架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实现对民众心中法院文化的改造,实现法院文化尤其是法官文化的社会化。

3.2.1首先,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法官群体。社会大众很少会专门去研习法律,往往都是通过司法行为来熟识法律。一份公正优质的裁判文书,展现的是法律的魅力和人文的关怀,可使民众不再是表面上接受法律,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信任和尊重法官,由衷形成法律信仰。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辅导讲座、案例研讨等,努力扩大法官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开展走访群众、专题调研、学术研讨和法制宣传等活动,努力提高法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法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以及不断的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引领干警向先进模范学习,强化争先创优的意识,达到由内部法官文化去影响外部法官文化的目的。

3.2.2其次,需要有一个接纳司法公开的态度。在如今思想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推行司法公开,实行阳光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必然路径。强化司法公开,不仅是指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同时也包括扩大民主参与,促进其他司法活动的公开。目前,正在运行的人民陪审员、诉调对接、巡回审判等制度即为民众参与司法的生动体现。尤以陪审制度为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民众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法院文化,有利于法官吸纳民意,借鉴民间智慧,更加全面的看待案件事实,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通过让民众参与和监督司法,也体现出法院文化民主性和开放性的态度,既达到对民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的目的,也改善了法官群体的社会评价,也既为外部法院文化改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浅谈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

秦 权

一、公路行业法制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法制文化是文化在法制领域的表现形式。公路行业法制文化是公路行业在法制教育、依法行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公路行业职工法制意识、法制文化素质的外在体现。它包括对法制文化的认识、法制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原则等。公路行业法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社会性。公路管养行业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这就决定了公路行业法制文化的社会性。比如针对于公路路产路权的界定、维护及治理超限运输过程中的行政执法,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利益。

(二)专业性。公路管养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这就体现了公路行业法制文化的专业性。比如在治理超限运输过程中对超限车辆的认定,是以国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车辆轴载质量为依据的,超过轴载质量规定值的,就属于超限车辆。可见,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三)服务性。公路管养行业法律法规维护的是公益性产品的合法权益,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法制宣传、行政执法就是为维护公路路产路权服务,这就决定了公路行业法制文化的服务性。只有法律服务搞好了,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地维护公路路产路权。

(四)教育性。建设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公路管养职工熟悉与维护公路路产路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全社会了解《公路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更好地维护公路路产路权。

二、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功能及意义

建设法制文化,是公路行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推进依法治路进程,实现公路管养行业平安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一)有利于增强全员法制意识。职工有无法制意识,法制意识强不强,既是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法制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职工没有一定的法制意识,不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就连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公路管养行业带有一定行政职能,在办理行政审批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在路产路权受到侵害的时候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特别是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如果法制意识不强,一方面有可能因执法不公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执法不严而损害国家利益。建设法制文化,一方面,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职工在增长法律知识的同时,法制意识也会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执法,职工在执法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也会增强法制意识。

(二)有利于促进行业平安和谐。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平安和谐,取决于诸多因素,既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也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法制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如果公路管养行业没有一定的法制文化素质,职工的法制意识淡薄,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不依法行政,就会有可能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就不满意,就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在路产路权受到侵害的时候也不会用法律手段去维护,也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再一方面,职工自身合法权益也得不得保障,同样会产生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建设法制文化,就是要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只有整个行业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路产路权,才能用法律手段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公路行业法律法规,如果对公路行业法律法规不能够熟练掌握,谈依法行政就是一句空话,这就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力是素质的体现,依法行政能力就是法制文化素质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制文化素质较高,对法律法规掌握得熟练,依法行政意识较强的人,依法行政能力都比较强。就像写作一样,如果对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扎实,就不可能熟练地运用好各种写作方法,就写不出好文章。建设法制文化,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升行业社会形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公民法制意识淡薄,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就谈不上文明,在国际社会中就不可能树立良好形象。同样,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也是如此。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有一支法制意识强烈的职工队伍,有一支法律文化素质较高,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执法队伍,形成和谐平安的内外环境,这个行业、这个单位的文明程度就高,社会形象就好。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法制文化素质,增强职工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有利于创造和谐平安稳定的治安环境,有利于提升行业社会形象。

三、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是行业整体文化素质的体现,公路行业法制文化是公路行业整体法制文化素质的体现。而行业整体法制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职工本身自觉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外,更重要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讲,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制约,与社会接触的面比较窄,产生法律纠纷的情况并不多,从实用主义角度讲,有没有法律知识,对于自身的工作、生活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并不高,要想通过职工自觉学习来提高法制文化素质,看来不太现实。所以,必须采取灌输的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常识的层面讲,可采取知识竞赛、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让职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而对于行政执法人员来讲,就必须进行专门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与公路行业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依法行政创造条件。从增强法制意识的层面讲,可采取研讨的方式,组织广大职工对法制文化进行专题研讨,从而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法制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只有全体职工法制文化素质提高了,法制意识增强了,才能形成行业法制文化 。

(二)创造依法行政良好环境。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就像小苗需要优质的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没有一个有利于法制文化建设的环境,法制文化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公路管养行业是一个公益性较强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一方面,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路况质量,为社会提供畅通的通行条件,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公路法》规定,维护好路产路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甚至会影响到地方政府、企业的利益。比如,治理超限运输,就可能影响到一部分人甚至地方政府、企业的眼前利益,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企业和既得利益者的理解,才能创造一个好的执法环境,如果政府部门不支持,企业和既得利益者不理解,没有一个好的执法环境,超限运输就无法治理,公路路产路权就难以维护,就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关键是政府要主导,要考虑长远利益而不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要考虑全局利益而不仅仅考虑局部利益,要加强《公路法》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提高对维护公路路产路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爱路护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建设公路行业法制文化,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制文化素质是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是保证。从普法的角度讲,每个职工都应当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更有效地保护路产路权,但从公路管养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来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职工都对法律法规知识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所以,重点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这是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的基础。如果在执法岗位的职工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就不可能做到依法执法;另一方面,要提高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的重要保证。如果在执法岗位的职工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不可能做到公正执法。在路政案件查处、治理超限运输岗位,由于极少数执法人员的素质低劣,出现吃、拿、卡、要及乱收费、乱罚款甚至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非法扣留驾驶证、行车证等行为,这些行为,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为恶劣,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公路行业形象。所以,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非常重要。只有执法队伍的法制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提升整个行业的法制文化水平。

(四)制定依法行政保障措施。建设法制文化,除了有一支法制意识较强的职工队伍,有一支法制文化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外,还需要有一系列的执法保障措施,才能确保法制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要是要建立健全一系列依法行政的管理办法,对行政执法的每个环节、每个程序进行规范,强化对执法过程的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规范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不依法行政的奖惩制度,对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进行大彰旗鼓的表扬和奖励,对不公正执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对违纪政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分,对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只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才能使法制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观的本质要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能不能关心、尊重和理解执法对象,能不能换位思考,既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又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利益,做到理性执法,这是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而现实的情况是,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处于不平等地位,执法对象往往处在弱势位置,尤其是少数素质较差的执法人员,肆意践踏法律,无视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既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损害了公路行业的形象。为此,在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二)重在教育原则。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为公路管养科学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从维护内部稳定的角度讲,有必要对全体职工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只有全体职工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创造和谐平安的内部治安环境。从行政执法的角度讲,需要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行政执法队伍。所以,必须把法制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教育上。

(三)预防为主原则。公路行业法制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法制文化素质,防止职工违法行为的发生。一方面,从职工自身的角度讲,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制文化素质的提升,法制意识的增强,最大限度地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行政执法的角度讲,通过法制文化素质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防止执法人员知法犯法、不公正执法行为的发生。

篇8

关键词:社团文化 多元化 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开展有品位、多品种、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可以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相对于其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连接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课余兴趣、社会需求的便捷枢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为其技能成熟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社团多元化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和社会实践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洽地连接在一起,不仅激发其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养成其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其职业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一专多能型高职人才的重要载体。

相对于一般高校,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受地域位置、经济条件、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影响,发展和分布很不均衡。随着近年来我省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社团类型呈多样化趋势发展。2009年2月24日,团省委了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最新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高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已经超过3900个。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递增速度快而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文艺等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类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尤其以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增加较快,这些社团起步较早、数量多、规模大、活动多且活动层次高、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团,以及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但是相对于文化艺术类的社团,这些学生社团起步较晚、数量少、活动少且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承载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突出技能培养的作用。而恰恰是这类社团,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般社团所不具备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社团活动不能仅仅追求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自身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社团要坚持高职教育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发展导向,坚持社团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坚持社团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促进社团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多,社团种类和参与人数剧增。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大体可划分为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志愿服务类、就业创业类等类型。社团类型的多元化要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以及管理目标多元化,要积极开掘学生潜能,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社团文化要多元化和谐发展,不能脱离高职院校的现实,不能超越高职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社团文化活动要贴近高职学生生活实际,以增强凝聚力、号召力,从而促进社团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宽阔、兴趣广泛,各个社团可以根据社团的宗旨、成员各自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类活动,使社团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各有侧重。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以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有利于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在各自工作的起跑线上前进和发展。

社科类社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类社团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心理咨询类活动,可以排解学生就业压力,树立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为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就业创业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社会的定位,为其以后求职择业或自主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社团文化多元化发展,兼容并蓄,可以繁荣校园文化的内涵,为有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活动场所,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长处,找到在社会上的定位,为其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走向市场的准备。

其次要巩固已成规模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建设,扶持并加强相对薄弱的技能类、科技类社团的建设。

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是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代表了学校的整体风格和气质,代表了学院所有师生的精神风貌,也是学院社团文化建设中实力最强、档次最高的活动。高职院校中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建设,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弊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悟性,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将在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气质。

在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快速发展中的均衡性,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从事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对薄弱的科技类和理论学习类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创立自己的社团品牌和特色。

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先锋的作用,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注重强化科技类社团的建设。目前学院的53个学生社团中有1/4属于技能类、科技类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新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巩固和提高。从2007年开始,由这些社团成员代表参加的河南省和全国的各类设计和制作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2007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获得了全国高职高专类的最高奖――索尼杯;2009年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比赛中夺得一等奖,该学院是在这两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河南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实现了河南省在该项目零的突破,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的奖励,树立了自己的社团品牌。

再次是重视发展心理健康类、求职类社团的建设,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2009年4月15日,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社团,要支持学生求职类社团建设,加强对求职类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和实习,更加明确未来发展和奋斗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职业技能、择业技能、求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我省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各种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并呈现异军突起的现状。但就业创业类社团不能讲求轰动效应,有名无实,而要有所发展和突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学生相对集中的优势,先发展规模较小、运营成本较小、风险较小的项目,如销售手机充值卡、学习用品、小食品和小饰品等,通过历练积累经验,由小到大,然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

此外,心理健康类社团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类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帮助学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专门组织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使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最后要坚持和谐发展与开放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校内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对外交流,提升社团影响力。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要坚持和谐性发展的原则,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使社团文化产生一定的感召力、引导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能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充实社团文化的深层内涵。②

社团文化建设还要坚持开放性发展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经济意识,通过争取政策、吸引社会资源以及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社团要善于利用与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社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协作与交流,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拓展活动空间,促进社团文化的发展。各社团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与社会进行对接,来充实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仍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依托学生社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逐渐形成了社团成就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无线电协会通过与杨中科泰的合作,实现了企业与社团的接轨,杨中科泰向该协会投资20万元设备,共建研究基地,并录用该协会的相关人员到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了社团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在学院捷普科技开发中心协助导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参与开发研制的课件达100多类。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和文化场景中工作、学习并获取报酬,提升了其职业能力。

各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向社会学习,推动社团自身建设,从而达到实践成才的最终目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寻求社会商家和厂家在活动时予以经费和研发条件的支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如社团可利用自己的网页、网络新闻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社团活动,提高社团的知名度,提升社团影响力,创立社团活动品牌,把社团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社会。③[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08-JKGHAGH-704)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注释:

①熊飞:《据统计:河南省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已超过3900个》,《河南日报》,2009年2月24日。

②陈幼林:《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原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篇9

关键词:高职学校;发展规划;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5-01

学校发展规划是90年代后期由国外传入我国的,是总结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转变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乃至超常规发展的有效策略。近几年,随着高中毕业人数的大幅减少,使得高职学校的生存雪上加霜,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的学校更被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使学校杀出重围获得新生成为所有高职学校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制定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并不等同于学校某项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而是实现学校的文化、管理、结构、师资等方位的提升,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从中找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实现的质的飞越的基准点。只有基准点找准了,学校的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和活力。本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对于所有学校而言,基准点的最终形式应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教育,理所应当地承担着文化传播重责任,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狭隘的“小职教观”,改变过去认为高职学生只要能满足从事某种终身职业即可的观念,而应以努力培养有文化、有品味、有教养的新一代高职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考虑:一是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积极关注环境的变化,不断促进学校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二是确定有效的建设目标,制定学校的文化建设战略;三是合理安排实施步骤和策略,明确各项文化资源的配置。下面,就从实践的角度逐一进行说明。

一、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策略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不同于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常规管理,它关注学校内部的管理与建设,更关注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学校都无法摆脱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时必须对特定时期内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做综合的调查、评估和预测,搞清楚学校所处的时代特征、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地实现学校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时,除较常使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外自我诊断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的自我诊断法就是学校管理者以日常的教育工作作为切入点,针对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进行组织与实施的一致性、自主驾驭程度方面的衡量。比如,作息时间表是每个学校所必备的,但它却与学校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它既是对师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又是对学校本身的一种限定,所以我们说作息时间表是学校强大的文化特征。

二、选择与制定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策略

在对学校的内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之后,就需要选择和制定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了。选择和制定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案的形成、战略方案的评价、战略方案的优化等三个环节。在发展战略的形成期,应该努力做到兼顾一般战略、可替代战略,形成有弹性、可选择的实用性战略方案;在对战略方案进行分析时,坚持从适宜性、可行性、师生的接受能力等多个角度设定评价标准;而在优化发展战略之间更要从学校自身特色、学校的发展重点、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综合考虑,力争做到发展战略最终兼具实用性、有效性、特色化。

当然,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当中,我们所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学校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可能只有优势或只有劣势,更多的是优劣共存、机遇与威胁同在。因此,在对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选择时,必须审时度势,灵活地选择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与策略,并争取做到创造性地应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格局、专业设置;也可以选择一体化发展战略,使学校的全方位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出决策的同时,应坚决避免只考虑学校自身的个性特色而拒绝对内外环境综合考虑的做法,必须注意分析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

发展战略只有当付诸于具体实施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不过是一纸空话。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被以往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因此学校文化受到本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并不断地进行延续和发展。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学校的文化改革具有滞后性,甚至有时候原有的文化还会束缚住学校管理者的思考空间与活力。所以我们说相对于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更加复杂与艰巨,更具有挑战性,也更为关键。要做好战略实施,本人以为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的操作性。也就是说学校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清晰、持续和稳定的,既要有长期、中期、近期目标,也要有各学年甚至各个学期的具体目标,真正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网络化、精细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地落实。

二是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形成制度。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变成现实还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的文化制度,有可能的话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学校的文化建设,让学校文化建设有人管、有法管,以此在全院师生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是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监控与调整。在具体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与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解剖,及时发现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保障学校文化氛围的不断改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青年职工;企业理念;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青年职工是企业员工的主体,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生力军,他们思想中先进的企业理念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这些企业理念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

对于企业理念的作用,许多管理学家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对拥有企业理念的那些公司来说,企业理念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的,企业理念创造出公司员工的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与众不同。再者,理念是公司上下(不仅仅是高级主管)心目中的真理,就是这样统一的意识,使得企业理念深具成效。”著名的企业家IBM公司的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曾就企业理念的问题写了一本专著。根据他的经验,在《商业及其信条》一书的开头这样写到:“我相信,无论是什么组织,为了存在下去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整套正确的信条,作为该组织一切政策和行动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忠实的恪守这些信条。最后,我认为,一个组织要是准备接受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世界的挑战,他在企业生活中就必须准备改变除了那些信条之外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动力同它成就的关系,比之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革新和实际同它成就的关系,要大得多。所有这些在取得成功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信仰它的信条的虔诚程度和执行起来的忠实程度却比它更重要。”在这段耐人寻味的语言中,沃森总结出他领导IBM公司的指导思想,以及IBM成功的真正诀窍。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继承了父业,把IBM推向世界级企业的前列。他的思想和精神,被他的继任者华特生发扬光大,最终牢固地树立“IBM就是服务”的企业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青年职工的企业理念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的核心和灵魂,他们的思想统帅着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的走向和日后的发展,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文化建设都是它的外在表现。

一、企业理念的导向规范作用

青年职工是企业员工的主体,他们的企业理念为企业行为提供导向。企业本身是存在于社会的,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社会发展的贡献。错误的企业价值观和漠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企业价值观危机企业的存在意义,并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正确的经营理念则会导引企业走向成功。企业青年职工们所遵守的某个企业的固有理念,既是他们传承和奉行的信条,也是他们实现这个理念目标的伟大使命,这样的理念不是某些企业领导们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而是青年职工们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效益所追求的远大理想。这些正确的企业理念可以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是企业理念的导向作用。同时,企业理念还可以为其他员工的行为提供指导。虽然企业员工队伍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年龄、性别、体力不同,而且在学历、经历、性格、家庭背景、状况上也存在差异,这就规定他们有形形的工作动机和目标,但是这些中绝大多数是有着正确价值取向的青年职工,他们所追求的正确理念可以为其他新老员工们提供榜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是很难参与市场角逐的,更难于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理念识别的作用正是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为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再次,青年职工们所用的共同理念,让他们在带领企业发展中不会迷失方向。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坎坷不平的。在逆境之中,企业要么把挑战当作机会、把困难当作动力,要么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企业正确的理念,其作用正是给困惑中的企业指引出正确的方向。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有些不利消息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但是只要全体员工在坚持正确的企业理念下,将“诚信”放到了第一位,化干戈为玉帛,便会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青年职工对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在一个企业里,什么样的行为受欢迎,什么样的行为会被禁止,用什么方法比别人得到更多的赞赏,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为周围的关系所接受,可以说,青年职工的企业理念另一个作用则在于对组织与员工的这些行为进行规范。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追求目标,就有什么样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在企业理念的规范下的员工一般都感受到自由、满足、轻松,是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而按照制度规定行为的员工往往会感到压抑、约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许多企业文化建设搞得不错的企业,企业理念被很好的得到了利用,海尔集团的企业理念的规范作用就是这样,步入海尔集团,海尔员工严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使每一个融入其中的员工都不自觉的被感染。北京饭店的企业理念是“爱、诚、和、信”,在这种企业理念的规范下,员工能够自觉的以主人翁的态度做好服务工作,真正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一位住在北京饭店的外宾眼睛动了手术,双眼蒙着纱布,生活不能自理,北京饭店的服务员以“对宾客和气热情”的精神,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客房,一口一口的喂给客人吃。相反,一些饭店旅馆仅仅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结果领导在和不在大不一样,这样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将遭到淘汰。

二、青年职工先进理念的动力凝聚作用

来宾斯坦认为企业的效率是其生命所在,没有效率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企业低效率的原因在于企业能否聚集创意,是否激励员工和管理人员一起从事创造性的思考而定,而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源又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日本企业之所以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恰恰在于日本企业大多树立了企业理念。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理念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诚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发挥温情友爱的精神,把家庭式的美德,推广到社会”;“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员工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大大激发了生产的使命感、责任感,产生了强烈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

神,由此而创造奇迹:“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企业理念之所以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就在于一方面理念识别能把广大员工的潜力发掘出来,使之服务于该企业共同的事业,另一方面是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得到统一,减少企业的“内耗”。优秀的企业始终将员工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尤其是青年职工这些企业发展未来的生力军,企业们为他们提供了平等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就让青年员工们动力十足,在这些青年员工带领下,整个企业都透着一股拼搏的劲头。可以说,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和企业的双重努力把自己创造成为成功的优秀员工。让每一个员工生活越来越美好。由于有了正确的理念,得到广大员工认同和接受,从而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全体员工会把企业真正看成是自己企业,努力工作。

青年职工是一伙有活力的团体,他们所拥有的企业理念能够通过员工的习惯,知觉、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沟通员工的思想和情感,使员工围绕企业的共同愿景,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焕发员工的能动精神,最有效的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理念可以得到企业上下员工的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大家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内耗,使员工情感交融,亲密相交,形成企业内聚力和向心力。一盘散沙的企业与关系协调、融洽的企业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企业理念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企业理念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干部教育、员工教育、生产福利等及对外的公共关系、文化性活动,使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业、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大集体,从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三、企业理念的约束作用

青年职工的企业理念在推动其他发展的同时还有着约束力,实际上这种约束本身就是一种导向,让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约束就是制约和管束。约束的目的在解决人的行为方向不偏离组织的方向。约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制度来约束,直接要求员工应该怎样做,禁止员工怎样的规定和批评、警告等制度的“刚性”约束;另外一方面是受使命感使然的,一种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指导,一种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影响即是“软”约束,是通过精神,理念和传统等无形的因素,对员工形成文化上的约束力。企业理念的约束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员工的约束上,对企业本身也同样的约束作用。企业理念的“软约束”是通过企业理念的塑造,在组织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的“硬”约束相协调的环境氛围,包括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等精神文化的内容,造成强大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心理约束,进而产生对行为的自我控制,将个体行为从众化。这种无形的“软”约束将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当然,当员工已经完全接受了企业理念以后,原来依靠制度强行约束的行为就会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这就是以企业理念为本的组织控制,是企业理念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