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4-02 04: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研究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研究生

篇1

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正式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法律人才。法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后本科教育阶段,与本科法律教育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改革法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培养拔尖创新法律人才的核心内容。

1当前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法治的不断发展,三十余年来,无论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是普法教育,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在法律职业教育领域,法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随着法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研究生教学方式领域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检讨与改革。

首先,法学研究生教学返归本科生教育方式。法学本科阶段主要是法学基础知识积累阶段,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从本科知识学习阶段向自主科研过渡的重要阶段。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区别于本科生知识传授型教学,更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中,随着法学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法学硕士生教学逐渐向本科教学方式倾斜,依赖集体班级授课,教学资源配置不科学。

其次,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单项式讲授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快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问题,在法律入门阶段,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该方法因缺乏师生间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被广为诟病。目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仍然是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讲学方式,侧重于单方的知识灌输。针对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缺点,有些教师将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因教师备课不足而疏于解惑。

再次,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尚未体系化。我国研究生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是法学教育领域近年来探索使用的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国内学理界对上述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的原理以及规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亦即,上述教学方法尚未体系化、科学化。在实践教学中,案例通常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主观认识来选举,缺乏指引性标准,有些选举的案例过于陈旧而与实践脱节。诊所教学与实验教学往往由于研究生可利用的机会和频率过少而流于形式。

2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的特质与导向

教学方法应该与学科性质相适应,否则会南辕北辙,与教学初衷相反。就其性质而言,法学主要归属于社会科学,但同时其知识体系又涉及自然科学与规范科学等。法学不仅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门技术,技术的主要成分则在于实用。①法学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获取,同时更多的在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本科教育阶段以法学主干课程教育为主,并未有细化的专业划分,教学内容以法学概念、特征以及法律规范介绍为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研究生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安排。法学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能够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在比较法领域,因为涉及的领域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教师以更科学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简而言之,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工作素养。本科教育阶段,法学知识的获取主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学知识。但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依然以法律理论分析、法律规范阐释、以及法律体系的引介之上,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的启发性培养。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法律科研人才和实务人才。法学研究生教学,应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在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势必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法学研究生教学,不仅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素养,同时,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对法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拓展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科学性,尚未得到学理界的充分认识。毫无疑问,相对于“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授课中,通常在讲授某个理论或法条时,以一个简单案例佐证适用,而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这种案例教学是浅层次的,其只是创痛灌输式教育的点缀,案例只被用来注释法条的正确含义。②如果说,在本科阶段,需要运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来了阐述理论或法,而在研究生阶段,则需要通过讲评和讨论案例来归纳、探讨理论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创新。在研究生法学教学中,基于法律案例的教学方法,本质上不在于要学生发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严师”,而主要是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2)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律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当时美国法律教育制度中过分脱离社会实践的一种回应。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通过法律诊所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应用。诊所法律教育已经走出美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是众多国家法律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③目前,本科生学习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基本都集中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通过实习接触司法实务的精力相对有限。应将诊所式教学方法引入研究生法学教学中,一方面,研究生通过本课阶段学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相对较少,时间比较充足。研究生法律诊所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学校成立有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的,可以在学校进行。否则,可以通过民间法律援助组织、街头提供咨询等方式进行。#p#分页标题#e#

(3)辩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也可称为主题研讨教学法。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不只是由描述性的经验陈述和概括性的理论命题组成,而且还包括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对法学进行研究,除了借鉴使用自然科学的经验观察、逻辑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外,还必须使用作为加深理解的诠释学方法。简言之,“思”与“辩”是法学研究最基础的技能。辩论式教学,可以由教师事先拟定讨论主题并选取几位主讲人,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中,由教师进行引导,主讲人阐述主要观点,其余学生提问展开讨论。辩论式教学法对提高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考应变能力都有积极的帮助。

篇2

闭卷,笔试,考试用时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内容

专业课一:包括刑法学和民法学两部分内容

专业课二:包括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三部分内容

题型结构

篇3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敬业精神,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立志为祖国的法制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法学教学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包括律师、法官、公务员、企业法务人员和教师等)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熟悉法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法学理论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应熟练掌握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养成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熟练运用法律推理、解释和论证方法;应当具有撰写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仲裁裁决书等法律文书以及相关公文的写作能力;应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专业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系统而牢固地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能够熟练运用法学研究方法,并能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独立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

(三)工具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熟悉各种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热爱法学专业,形成牢固的守法观念和尊重程序的意识;具有独立的学术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崇尚科学精神,对法学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将一般性法学理论观点上升为系统法学理论体系的修养及能力;能够将法律思维方法和学术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法学研究过程中。法学硕士生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潜心法学理论素养的积淀,学习目的和动机端正,具有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感。

(二)学术道德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护宪法,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法学硕士生应当恪守学术规范,崇尚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修身正己,忠于真理,学风严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摒弃抄袭剽窃,切忌弄虚作假,避免粗制滥造和重复研究,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四、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备运用多种科研工具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外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本学科领域主流、经典、前沿的专业主文献,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具有通过法律实践、学术交流、文献检索等其他途径获取知识的良好能力;熟练掌握法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能运用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等基本原理分析法律现象,提出和解决问题;具有中国问题意识和解决中国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備自主地查阅、搜集、处理、归纳学术资料和信息的能力,能追踪学科知识前沿,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撰写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初步发现和辨别学术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的法律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工作实践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或其他专业技术和社会服务的素质和潜力,应当具备综合应用法律专业知识判断、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组织、实施实证性调查研究的能力,能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完成基本的法律接待、法律谈判和法律咨询等实际业务。

(四)学术交流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能熟练运用法律专业术语进行学术交流,具备与各法律实务部门接洽、联系的技巧和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水平。

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硕士研究生正常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以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武夷山.促进交叉学科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6.(1).

[2]孙国祥.张书琴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J].当代法学.2009(2):147一153

[3]冀祥德.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之转型—从以培养法学硕士为主转向以法律硕士为主[J].环球法律评论.2012(5):141一151

[4]曹义孙.中国法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研究CTS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9一64

篇4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试点在22所法科院校“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逐步展开。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的培养依托具体行业,结合行业特色的办学优势,围@着行业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与法科院校在国际化法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布局。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国际竞争力有限

目前国内法科学科定位明确、优势较为显著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成为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普遍障碍。行业特色型大学法学学科不具有面向行业优势学科的先天优势,在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上缺少顶层设计的明确定位,没有全面深入思考本校法学学科发展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机遇,容易陷入传统学科同质化的盲目发展困境,影响了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特色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学科积淀等,进而制约了法学学科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培养目标单一

目前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注重单一的学术素养训练,轻面向具体行业法律实践需求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两类法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差异,导致学术型人才科研能力的下降,难以满足特殊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市场需求,最终引起法学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的下滑。在中国面临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倒逼的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从“一带一路”战略、环太平洋亚太经济合作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视野出发,透过行业领域中的国际法律风险外部表象,培养法科研究生融入到特定国家地域文化探求可被理解的规则制定的文化背景和多元制约因素的洞察力和执行力。

(三)培养模式模糊

国际化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清晰程度直接影响高层次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国内行业特色型大学现有的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没有将协同创新的培养理念融贯到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过程没有有效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尤其是缺少利用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在内社会资源开展国际化法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路径。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培养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涉外跨文化比较需求,课程形式多为讲授式的单一模式,师资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适应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亟待通过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国际化法科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来统一评价行业需求的社会适用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单一精英式的资源倾斜性投入,影响了法科的国际竞争力

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发展形成的传统优势学科长期以来得到了学校持续性的重点支持,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本科优秀生源的规模优势、校企产学研的协同优势以及外部强势的政府资源,获得了精英式的资源持续倾斜性投入。法学学科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优势学科卓越攀登的辅助地位,学校和社会对其人才培养的期待也远逊于优势学科。法学学科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单打独斗,缺少立足本校特色、利用优质社会资源、政府资源跨越式发展的多方资源,难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有所建树。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差异性发展战略选择,影响了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模式定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受到学校自身办学基础、学科结构、外部社会需求、内部领导决策机构的适时决策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过于偏重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科结构的现有差异性,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对学校学科发展布局调整带来的影响,缺少足够的洞察力。学校内部领导层在对差异性发展战略作出符合特色法学学科发展规律的战略调整,往往滞后于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而影响了对学校法学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模式的有效调整。

(三)办学资源内部整合利用度的不足和外部发展的协同创新度有限,影响了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绩效

办学资源的内部跨学科协同整合与外部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抓手。内部法学学科与行业特色优势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缺少促使各方主体整合资源的动力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得校内法学与其他学科资源之间的整合利用度不足。对外进行行业办学资源争夺的法科研究生培养在与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地方性大学等院校法科研究生培养的竞争中,并不具有面向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难以通过行业资源的反哺形成优质的科研成果,吸引行业提供优质社会资源,进而导致法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突出,不能适应行业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限制了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办学空间。

三、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对策

(一)依托行业特色,建设国际一流的特色优势法学学科

内修外联,多措并举,拓展办学空间,提高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利用度和发展协同度,建设国际化的特色优势法学学科。一方面,以法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龙头,把握法学学科前沿发展的时代脉搏,形成扎实全面的法学基础学科体系,练好内功,夯实学科基础,增加学科积淀;另一方面,以国内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托形成高认可度的法学科研方向,围绕传统优势学科,确定校内法学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方向,通过协同创新渠道,优先发展具有国际行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优势法学学科,利用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产出在国际行业法律人才市场的资源争夺中积累资本,以国家推进国际化办学的政策为契机,通过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培养国际高校联盟、项目制的合作办学、短期研修等形式交流经验,集中建设科研平台,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

(二)确定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国际法务市场需求型人才培养目标

引导法科研究生获取必要的行业、技术知识,运用法律思维,具有国际法律知识和实务、金融、贸易等法律外的技能。确立国际法务市场需求型人才的培B目标,旨在从行业和区域出发,围绕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探索如何参与构建起一套和国际接轨的公平、规范和透明的新制度体系。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特色鲜明、专业典范、协同创新”的国际法务市场需求型人才。中国立场,指理解中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国家战略,维护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中国国家利益,公平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国际视野,指善于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让别人理解的智识;特色鲜明,指培育法科与优势特色学科的交叉生长点,着力培养有行业特色和工程技术特色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专业典范,指着力培养有坚实法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先进的法学研究方法、技巧的研究型人才;协同创新,指引入与境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企业、涉外法律实务部门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纠纷处理能力。

(三)构建“六位一体”的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1.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培养理念

应变原有的“单打独斗式” 的国际法律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资源协同创新式”的国际法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校行业特色优势,多措并举促使法学学科和校内其他优势学科的协同创新、校际间的协同创新、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协同创新以及国际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将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在学科发展和组织管理方面,树立文理兼顾的平衡发展理念,促使法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行业特色型大学整体国际化发展战略协调一致。

2.培养方案应统筹学科基础和行业特色

考虑到国内法科研究生培养的专门性和培养的连续性,应建立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和中外合作培养等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全面重视国际法律人才的能力培养,廓清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规格,包括运用外语从事法律服务的能力、对国际法或外国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独特的跨文化沟通交流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培养规格和目标,设置国际法课程模块体系。在此基础上,突出行业特色和学校优势,增加与特色法学学科相关的交叉课程。此外,灵活设置课程的学时,便于海外教授学者来校从事短期的学术交流授课。

3.师资国际化建设应坚持优化存量与增量

一是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行三轨制,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双导师制。申言之,有条件的实行校内外、海内外的院长制、系主任制、双导师制。校内或海外的院长、系主任、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学业指导,校外或海外的院长、系主任、导师属于名誉院长、系主任、导师。二是助推年轻教师海外经历化。通过海外访学、短期培训等方式,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鼓励支持部分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为教师开展双语课程教学提供教学发展机会。三是面向全球公开招聘课程教师。海外学者来校授课按照规范的教学流程展开,从选题、教学大纲、教学素材、目的设置、教学考评等环节让国际学者直接参与到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以课程为单位引进国际上最新教材及参考资料,选择适合教学实际需求的外文原版教材,注重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实务技能的培养。传统专业课程融入比较法、外国法的前沿知识和论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授课与研讨相结合、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国内外教授联合授课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效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加强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商事仲裁、法律诊所为代表的实验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训练文书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对象的国际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行业型大学与政法院校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搭建大学联盟平台。联盟形式可以采取: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基地、相互接收短期实习留学研究生、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学分互换互认等。一是招收海外留学生。通过特色法学学科与优势学科的协同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吸引海外留学生来校留学。二是派遣本国学生到国外留学。通过行业型大学联盟的平台,为研究生创造出国出境学习的机会,大力推进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办学位课程,探索开展学位和双学位课程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师生交换、联合办学、学术合作等。

6.培养质量评估保障应坚持标准化和动态化相结合

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应当针对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特殊要求,设计专门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定期进行质量评估,以便日后调整培养方案。在宏观的法学学科所在的二级学院的教育管理层面,可以选择师资队伍、双语教学、教材图书、学生活动、专业方向、毕业去向等领域,建立内部标准化的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微观的人才培养层面,评估标准的制定应由涉外法律实务专家和国家政府涉外部门的负责人来参与,在与学科点评估硬指标相对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培养单位的办学优势、学科积淀、科研成果、行业特色,力求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评估的流程可以采取由培养单位自行确立评估标准进行自评估,将评估结果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业内专家进行评估。培养单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整改。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中学生物;参与式;分层式;探究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43-01

生物学科的学习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教学环境和器材的要求也比较高,精密的显微镜、解剖器材都较为昂贵,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学中,尤其一些农村地区,不仅设备较为落后,甚至在上课的过程中都不能满足人手一台的标准,只能通过老师演示出结果,学生轮流观看的教学方式,生物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因此教学环境的欠缺极大的影响了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重要,如何在现在的教学水平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全面的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中学生物参与式教学法分析

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同为教学主体,增加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交互,生物学科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实践性的,内容较为贴近实际的生活,因此参与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生物这门学科,首先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通过提供生物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达到的目标,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占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以调整学习态度,达到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将生物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参与生活来理解生物知识,在学习繁殖的过程中,可以提出有籽西瓜和无籽西瓜,青蛙蝌蚪等等生活中例子,来印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生物知识来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奥秘,如此学生在参与到问题当中,产生疑惑时学习兴趣较浓厚,再通过知识的配套讲解,使得理解和记忆更加的深刻。

参与式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教师在备课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而学生自行设计的学习计划的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参与式的教学法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参与式要经过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磨合和多次的实验之后,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中学生物中的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难点内容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不大幅度增加教学强度的同时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生物分层式教学法分析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偏科,学习基础和成绩相差较大等现象都是教学常见的问题,而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调整生物统一学习下的难度,在课堂上要注重对于生物教学内容的把控,例如同一个生物的知识点,遗传基因,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首先是对于知识的简单识别和记忆,了解基因的概念和简单的遗传方法,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让其了解基因遗传产生的原因,再往后,就是对于遗传基因知识的简单运用,以及涉及到其他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的教学法,能从根本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从基础开始,逐渐的提高生物技能。

分层法不仅仅可以针对课堂的施教过程,对于课后的联系布置也应该进行配套的分层处理,将课后的习题分成四个难度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生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组习题进练习,不仅能针对性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起到加强记忆和运用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分层教学法中对于学生的分类问题是最为困难的,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尤其是处于两个层级中间的学生,有一定的归属困难,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学生情况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及时掌握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为准确的划分层级。

三、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法分析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结论式教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记忆,而探究式教学法则很大程度的改善了被动学习的状况,以“为什么是”为教学的主线,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学习,探究式的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跟从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得学生更多的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学习生物课程。

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主要分为寻找课题、选取课题、分组探究、出具报告、交流心得五个阶段,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园,了解动植物,从中寻找与生物学习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选择,在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后,学生通过对生物教材的自学和理解,对课题进行分组的探讨,并将得出的结论形成报告,待课题研究结束后,每位小组的成员派代表进行阐述,各组之间对于其他小组的报告进行分析和交流,最终教师将研究的结果作一个总结,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梳理此次探究所学习到的知识点,以加深记忆。

中学生物的探究式教学法是开放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时间并不是学生探究的主要部分,学生在课外探究的过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因此探究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探究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获取新知识、在小组中任务的分配和完成、相互协作等能力,探究的过程使得生物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具体的实例,提高了学生对于生物的认识性,从根本上改革了中学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兴国.系统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2.

[2]彭宇.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

篇6

??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维持在4%左右的稳步增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届时,基本相当于我国2003年本科毕业生的总量。由于硕士研究生规模上的变化,最初在教育上一个导师带一二个硕士研究生,而目前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多个学生,导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手把手教所有的学生,只能延续采用大学的教育方法“灌输式”教育,出此下策导师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研究生培养目标最典型的目标是创新精神,因为研究生具备了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育上就要与本科生教育就要有一定的区别。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是“灌输式”和“放羊式”教学,显然不适合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鉴于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育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本文针对《随机介质中波的传播与散射》课程具体阐述了该“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实施

1、大纲设计与进度安排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因此大纲的制定和进度的安排都要考虑这个目标。《随机介质中波的传播与散射》这门研究生课程主要讲授电磁波在随机介质中的传播和散射,该课程要求的数学知识较多,涉及的公式较复杂,并且需要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电磁场理论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地学习,第一章用了6学时,主要讲授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第三章内容较多用6学时,第二、四和五章用4学时,2学时的实验实践,随后用6学时进行讨论(第六章涉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适合创新性讨论)。

2、团队划分与课堂讨论

“启发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习积极性相结合;教学方法关键是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量让学生提出创新思路。因此,在课堂讨论分组及划分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同组人员的性格及组员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里最好有一名性格外向的学生(不至于整个小组沉默),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避免一个宿舍(很容易闲谈、唠嗑)。组间讨论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学到“真知识”(讨论出真知)。

授课教师要经常组织同学讨论(使讨论成为一种习惯),每次讨论前要给出一个特定的问题,对于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哪怕只是态度积极)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性成绩(透明度越高越好),建议这个成绩占最终成绩的10%。到本课程第六章时,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讲授为辅,若有条件最好让每个学生都登上课堂试讲授。这种方法不但能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3、实验验证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单靠教学讲授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相结合,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学生讨论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三结合方法,以达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理论与实践联系,书本与实验联系。《随机介质中波的传播与散射》这门研究生课程理论性很强,但理论对否最终还要用实验来验证,因此我们准备依托学科科研力量,建设研究生教学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最新科研成果。

4、学习报告及考核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建议学生考核方式如下:

总成绩=讨论(10%)+程序(30%)+学术报告(60%)

讨论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这往往是我国学生所缺少的)。本课程是研究电磁波在随机介质中的传播与散射,虽然是理论研究为主,但是程序计算仿真时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程序语言对理论问题进行编程计算(这也是为学生以后做科研打基础)。论文撰写需要按照期刊论文的标准格式(如常见的《XXXX学报》为模板),论文内容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并且有创新性。最后,以此学习报告为依据给定成绩,并返回给学生让其知道自己的不足。

篇7

1.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亟需强化由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偏低,客观上形成了其淡薄的法律观念。目前,有大学生认为:我国现今权力大于法律,富人可以用金钱来逃避法律对他的惩罚;部分大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的界定上模糊不清。甚至把违法行为当成是犯罪行为;权力和权利混淆,不懂得怎样尊重法律意义上的国家的公权力,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私权利。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与其缺乏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密切相关。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树立大学生法律观念,提升、强化其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2.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难以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高标准就是大学生法律信仰。这种信仰包含了对平等、正义、人权等法的价值的恪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法律的信仰,这与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及社会、家庭对学生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有很直接的关系。当今的学生认为:权力、金钱与法律相比,权力、金钱要远大于法律。他们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惜铤而走险,突破法律底线。他们认为法律是有钱人的剥削工具,有钱人犯法,可以免除责罚。这些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更谈不上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恪守。

二、影响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因素分析

1.法治教育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法治环境不够浓厚,普法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高校老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法治教育;国家在立法上存在立法质量、立法衔接、司法公正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1)普法知识宣传教育因素目前,我国各个大学的法律教育途径仅仅限于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虽然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本身是公共基础课,学生自身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讲授教师对这样的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纵深的展开,课程内容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够透彻。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2)法治环境因素从立法环境上看,立法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部分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上下位阶之间的法律存在冲突和不协调现象;立法过分倾向政治目的性,影响到了法律自身的公正性。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我国立法的整体质量,进而对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司法环境上看,执法的公正性亟待提高。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违法、违纪办理案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这样的领导干部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事情本身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使得公众对司法的公平、公正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的栋梁,如果他们在这样缺乏公正的司法环境中学习成长,势必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2.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大部分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家长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触犯法律的后果是什么。更没有指引孩子、告知孩子怎样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没有法律上的概念,很难具备法律素养,也不利于孩子法律意识的培养。

3.大学生自身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相对较强。在读大学期间,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看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吃的好,穿着时髦,自己会感到很自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们不惜铤而走险,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在高校,部分大学生盗窃他人金钱、物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上海市某高校王某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其爱慕虚荣,平时花钱阔绰,喜欢购买名牌化妆品和衣物。2009年10月—12月期间,她利用到同班同学寝室聊天机会,多次盗窃寝室财物,而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律性,最终自食其果。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努力等共同去实现的。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到一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1.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分开进行教学。尤其是要将“法律基础”作为每位大学生专业必修的课程来认真对待;还应建立“法律基础”的学分与学生的本科学位挂钩制度。另外要提高“法律基础”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领导成员要组成评审专家组,定期对讲授“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师,学校要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扣发津贴、降低职称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讲授“法律基础”课程过程中,受到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学校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奖惩机制,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更重要的是,严格的教育管理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人也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塑造人。因此,作为高校的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净化社会环境。在立法层面上,我们要坚持法律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合理性。真正做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互协调。在司法层面上,我们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司法机关处理案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公正原则。在法律监督方面,要做到监督者之间要相互制约;被监督者之间自觉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做到依法治校。校园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学生法律意识养成百利无害。学校应制定和健全校园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做到依据法律、依据规章、依据制度办事。要体现法律、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现违法、违规、违反制度的事情发生,要严肃处理,严格处罚,绝不姑息。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感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和威慑力。这对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文化报等传播媒介,向学生宣传学校依法治校的决心和勇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非常重要。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首先,应该有对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表现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样的事情是合法,做什么样的事情是违法的,违法的后果的惩罚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守法自觉性,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做孩子的称职的领路人。

篇8

一、引言

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倾斜,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员越来越多,艺术生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对广大艺术生的教学自然而然也成为教育界的新宠。艺术生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主动型艺术生,是因为对艺术的真正热爱,为了追求艺术的梦想而学艺术,另一类属于被动型艺术生,是担心学不好其他课程,而自己又有艺术方面的特长,因而选择报考艺术这条路。

二、艺术生逐年增多的原因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90后”、“00后”小时候都学过一两门特长,为学习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条件、有资本选择报考艺术这条路。

2.明星效应:明星的知名度是让人羡慕的,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网络作为宣传力极强的媒介,对“90后”、“00后”的影响非常大,如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和兴趣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对明星的生日、喜好比对家人还清楚,因此很多学生有做明星的想法,进而选择学艺术的通路。

3.娱乐节目增多,特别是选秀节目的盛行,为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4.莫言的诺贝尔奖影响了这几年有本文由收集整理点沉默的中国文学,刺激了中国喜好文学的青少年,推动了小说、编剧、编导、微电影等和文学有关的艺术热潮。

三、艺术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

思维学认为,人类大脑的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方式。人的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理科生应用最多的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两种思维是文科生和艺术生应用较多的思维。艺术生由于自身艺术灵感的作用,可能会有如下现象:学声乐的学生可能对老师讲课的发声比较在意,学美术的学生可能对老师上课的板书会有看法;学舞蹈的学生可能会对老师讲课的手势和走路的姿势进行研究,而普通考生则一般没有这些想法。

四、对艺术生教学方法的探索

艺术生的教学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利用艺术的延展性思维来进行教学,即用联想的方法进行引导。

1.尊重学生逆反期的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艺术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更感性,因此,对刚好处在逆反期的高中艺术生,教师更要从心理上来理解、包容学生,并正确地进行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对家长或老师所认可的某些事物会产生反感情绪,并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正常轨道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艺术生的这个生理关键期,老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耐心教导,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尽可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上的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巧用生活实例来引导

一般来说,艺术生对文科的学习热情要高于对理科的学习热情,因此,唤起艺术生对理科的学习热情对艺术生的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对理科感兴趣了,才能学好,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因为感兴趣,多花些时间,慢慢引导,慢慢降低难度,最终学会。而激发艺术生学理科的兴趣的方法,可以是从生活中找活生生的例子来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学生每年过年都有压岁钱,有些数目还不少,学生可用这些钱直接去买东西,也可以存进银行,进行理财,而理财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分析理财方案的优劣,更有甚者,可以练习投资,这些事情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实用性,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里的几何对服装设计的艺术生也是非常有用

转贴于

的,艺术设计的一些绘图软件要以几何为基础,几何学好了,对图形的艺术设计才能把握得更好。

3.妙用明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俗话说,一代潮流影响一代人,一些歌唱和影视明星的影响力往往比老师的教导更有诱导性,很多“90后”、“00后”都喜欢周杰伦,他是一位既能作曲,又能作词的歌唱艺人,如歌曲《青花瓷》的歌词就是周杰伦所写,这和他的文学功底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好的语文基础,是写不出那么好的词来的。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舞蹈学和数学及物理也是紧密联系的,流行天王杰克逊的太空步是人体在速度、力度上巧妙运用的一种视觉幻象,这种视觉幻象可以从数学上和物理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

“大衣哥”朱之文,凭着惊人的美声走上春晚,他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例子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养成勤学苦练的好品格。当然,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篇9

一、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住教材的结尾处,引导学生往新处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结尾:“我希望他们(水生和宏儿)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围绕“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宏儿和水生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了许多情节曲折且结局不同的文章:宏儿像鲁迅一样成为了大作家,水生则开了一家很大的水果超市;宏儿出国留学去了,而水生继承了父亲闰土的工作,继续留在海边种西瓜,生了四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宏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结婚后没有孩子,而水生的孩子多,生活艰难,宏儿就收养了水生的一个女孩,将这个女孩培养成了大明星这些构思意义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教学不但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创设发挥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10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2法学院0535-6902713转867       030100法学

01法学理论

02法律史

03宪法与行政法学

04刑法学

05民商法学

06诉讼法学

07经济法学

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9国际法学

10知识产权法学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2法学综合一

④822法学综合二

复试:         

01法学理论

02法律史

03宪法与行政法学

04刑法学

05民商法学

06诉讼法学

07经济法学

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9国际法学

10知识产权法学

加试:法理学;民法学

035101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三年 ①101政治理

论②201英语一

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复试:法学综合(民法、刑法

)加试:法理学;民法

035102法律(法学)(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三年 ①101政治理

论②201英语一

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

④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