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案件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纠纷案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疗纠纷案件的特点
案件数量增长较快
随着医疗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组织规模的扩展、就医人数的增加,人民法院审理的医疗纠纷案件逐年上升,但原有的案件统计模式不能全面地反映这类案件的真实数量,因为有关统计案由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而事实上患者多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有鉴于此,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增加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由,且没有再区分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和医疗过错责任赔偿纠纷。
纠纷类型涉及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
从审判实践看,医疗纠纷涵盖了医疗行为引发的纠纷和非医疗行为引发的纠纷。因医疗行为引发的纠纷包括:患者认为医疗机构误诊误治的;患者认为医疗机构采取的医疗措施不当的;患者认为医疗机构治疗不及时的;患者认为手术不当或手术错误的;因药物损害发生的等。非医疗行为引发的纠纷包括:患者认为医疗机构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的;诊治过程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感染病毒引发的;患者认为护理不当的;医学美容、整形等发生的;因医疗用具存在产品缺陷引发的;患者认为医疗机构管理不善、未按规定标准收费、涂改病历资料而引发的;医疗机构要求患者按照医疗服务合同支付医疗费用的等。其中,有些纠纷包含多种原因,呈复合状态。
事实认定方面的疑难复杂问题多
鉴于医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医疗行为具有的高风险性和一定的未知性,这类案件中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更难统一,医疗过失与医疗风险不易区分。囿于种种原因,医学会所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客观性仍受质疑。一些鉴定结论虽然认定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同时又承认医疗行为“存在不足”,造成当事人不信不服,由此引发医疗过错鉴定。
法律适用不统一的现象较为突出
几年来,医疗纠纷案件法律适用“二元化”的现象一直未能得以统一,特别是对“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确定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时,是适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还是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此外,还有医疗赔偿案件是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等法律适用问题。在这些法律适用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民事法律普遍性和医疗服务特殊性,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与促进医学科学进步等诸多矛盾。
案件审理周期长
由于医疗纠纷案件经常涉及专业性知识,需要通过鉴定甚至重新鉴定、再次鉴定才能解决。受鉴定因素的制约,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不得不办理审限中止等手续,以致医疗纠纷案件特别是医疗赔偿案件的审理周期明显超过其他民事案件。
双方当事人矛盾尖锐,化解矛盾难度较大
医疗纠纷往往在患者出现伤亡的情况下产生,由于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波动较大,加之与医疗机构的沟通不畅,容易引发矛盾或导致矛盾激化,纠纷升级,甚至引发围攻医院、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进入诉讼程序后,医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突出,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维护稳定的工作难度要大于其他民事案件。
处理医疗纠纷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社会问题之一的医疗纠纷,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为了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建立积极的纠纷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控制纠纷的发生;加大对纠纷的处置力度,认真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医疗纠纷鉴定制度,保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中立性;拓宽纠纷解决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等。就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和入手。
正确认识“医”和“法”的关系
对此,美国著名法官卡多佐在纽约医学会的演讲中指出,“医生依然是奇迹的创造者,是占卜家,我们饱受病痛折磨时,会求助于他们对人体五脏六腑的认识。健康时,我们可能嘲笑他;痛苦时,却会召唤他。法官仍然是希腊的西弥斯,如果你落入她的权杖,她就会宣告你的神秘劫数。你可能听不懂她的话,她却能让你体会到它们的效果。因此,对其他人而言,我们都是神秘人物。”我国学者陈也精辟地指出,医与法都在追求结果的确定性,但是两者的方式不同。在各自宗旨的实现机制中,法是用一般约束具体,医是用一般认识具体。在处理个案时,法律规范是一个适用过程,医学规范是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法的领域,法理上可以假定对任何具体纠纷都可以作出法律上是正确的判决;而在医的领域,无论医术多么高明、医生多么努力,医学理论也不能假定对具体患者的诊断都会正确,对具体疾病的治疗都有效果。所以,当用法律评价和规范医疗活动时,只能要求行医者在医疗过程中尽责,而不能要求其医疗结果正确。这些论述对正确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案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行专业化审判,合理参与鉴定工作
实行专业化审判,是把“医”和“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理医疗纠纷案件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现状看,多数中级法院和大部分基层法院在民事审判庭内设立了专门审判医疗纠纷案件的专业合议庭或主审法官,一些法院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中的医学专家的作用,有的法院还尝试由具有法官资格的法医参与合议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医疗纠纷案件的特点,有必要在推行和深化专业化审判上下功夫,还有必要在主审法官参与鉴定程序、监督鉴定工作上下功夫,通过旁听鉴定过程和与医学专家探讨,有利于更多地掌握医学知识,更加准确地掌握案情,更加做到“两个效果”的统一。
强化诉讼调解,推进诉调对接
相对于其他民事案件,医疗纠纷案件更难处理,也就更应强调调解。在民事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医疗纠纷案件的调解撤诉率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近来,一些基层法院创新医疗纠纷案件调解机制,推出了诉前先调解、立案先鉴定等新举措,反响较好。同时,近几年来,江苏省法院大力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积极参与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将医疗纠纷案件纳入“诉调对接”的范围,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篇2
【中图分类号】i)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161—04
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
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
院。然而,近年来医患纠纷案件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而发生在__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取550
万余元天价医药费的事件,在充分暴露医疗卫生体制
弊端的同时,显然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为此,笔者
对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十多年来审结的48起医患纠
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寻求解决医患纠纷案
件增多的对策。
一
、丰县人民法院1996年来审理医患纠纷案件
统计情况
· 161 ·
· 医疗纠纷与诉讼·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院审理的医患纠纷
案件基本上是逐年递增.尤其是20__年以来,这一趋
势更加凸现。20__—20__年5年间医患纠纷案件数达
到34件,是此前1996—20__年5年间案件数(3件)的
ll倍之多。20__年1~6月又结案ll件。医患纠纷案
件的增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今的医患关系究
竟怎么了?它有什么特点和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
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发生?
二、当前医患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
通过翻阅48起医患纠纷案件的卷宗并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当前医患纠纷案件有以下主要特点。
1.患者法律意识增强,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20__
年以来此类案件每年都要上升,说明患者从以前习惯
性找医院私了或忍气吞声发展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维权意识显著增强
2.医院败诉的多。48起案件中,除1件移送、3件
驳回患者或者诉讼请求外,其余44起案件患者
均获得了赔偿,即医院败诉的比例为91.67%。
3.患者索赔的数额盲目攀高,与获赔数额往往相
差过大。据统计,48起案件中除1件涉及医疗服务纠
纷外,最少的索赔6 177元,其他案件标的额多数在
10万元到30万元之间,最多的竟达到256万元。但在
44起患者获得赔偿的案件中,法院支持的赔偿数额有
7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20%以下,30件为患者诉讼请
求的20%~30% ,6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30%~60% ,
1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72%。
4.医患矛盾对立突出,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患
者往往出现伤残甚至死亡,易引起医患之间的对立,
尤其是到法院的案件.双方的矛盾冲突更加尖
锐、激化,导致法院不得不考虑息诉止争、缓解当事人
上访。48起案件只有3件调解结案,且有40件适用普
通程序审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5.涉诉纠纷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输血感染、手
术失误、孕妇分娩引发伤亡、延误诊断时间等原因,以
及因误诊、漏诊等引发的纠纷,另外还有患者要求复
制病历资料遭到拒绝而医院的案件。
【作者简介】刘秋苏(1976一),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四级法官,研究方向:民事、行政
法律。tel:+86—516—85689587,e—mail:l_ qiusu@ 163.eom 。
· 162 ·
三、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分析
1.医患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医患纠纷案件增加的
一个重要原因。医方和患方之间普遍缺乏沟通、理解
和信任。医方较多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能将病情、治疗
手段等及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导致患方的知情权、
选择权难以实现,而患方对医方也缺乏理解,不了解
医学的复杂性
2.医疗不规范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发
生医疗损害,使医患纠纷案件增多。如医方违反操作
规程、相关手续不齐备,或手术前不将医疗措施、风险
等如实告知患方,或对并发症防范意识不强,或医护
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服务态度恶劣等等,都会使双方
产生矛盾。
3.患方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及维权渠
道的畅通,也使得医患纠纷案件不断增多。20__年9
月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允许患方复印
病历等规定,以及法院在审理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
则.给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一条
相对畅通的途径,使医患双方地位更加平等。
4.患方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期望值过高,一旦达
不到其预期目动辄就医方。由于受医学发展水平
的限制,加之患者个体疾病的千差万别,治疗中不可
避免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不少患者视医患关系
为消费关系,认为自己是“上帝”,过分强调自我权利,
对治疗结果抱有太大希望,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恶
化,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从而
诉至法院要求医方赔偿损失。如48起案件中就有3
起案件患方因自身原因导致病情恶化而医院,结
果被法院驳回或诉讼请求。
5.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与百姓收人之间的矛盾是
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又一个导火索。目前大多数医院
是公益医院,但由于政府对医疗事业投人较少,相当
多医院正常运行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这
在一定程度上使医院或多或少注重经济收入,从而增
加了群众负担,又激化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对
于花费巨额医疗费用后患者又出现伤残或死亡,患者
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促使其产生从医疗
机构“弥补”一下损失的可能,从而加剧医疗纠纷。
6.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
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是引起医患纠纷高发的
又一诱因。新闻媒体对 医生这个行业的风险宣传不
够。社会舆论往往同情患者,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较易被忽视。医方的权益没有得到公正、合理的维护,
动辄以损害医方的利益来平息医患纠纷,一些得不到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满意效果的患方往往以为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和新闻
媒体的同情,就会将医院告上法院。
四、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1】20__年8月18日,原告刘某因身体不
适到被告某医院治疗,诊断为结肠癌。手术中发现是
肠套叠.改行套叠复位回盲固定术,诊断为淋巴结慢
性炎.10日后出院。20__年8月、20__年5月、7月,
刘某又3次入住医院,均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然而
在20__年9月的一次ct检查中,刘某被告知患有结
肠癌,她即赴南京求治,经医院进行病理检
验.结论为非霍杰金恶性淋巴瘤,并进行7次化疗。
20__年3月.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作出鉴定结论:医院
因技术水平原因,病理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属误诊,
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刘某将医院告上
法院,索赔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256万余
元。
丰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某患病后到医院就
诊,双方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刘某被误诊误治
是事实。医院将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
连性肠梗阻治疗,贻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应承担民
事责任。刘某身体存在恶性淋巴瘤是主要原因,误诊
只是导致其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对其身体健康的损害
是次要原因.医院以承担45%的责任为宜。法院据此
判令医院赔偿刘某医疗费等经济损失62 674.68元。
宣判后,双方不服判,均提起上诉。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医院将患者
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连性肠梗阻治
疗,错误认识病情达两年之久,严重贻误了患者的最
佳治疗时机,致使患者发展为恶性淋巴瘤晚期,治愈
难度加大,存活率降低。根据目前的医疗文献,恶性淋
巴瘤的治愈率在20%至60%之间,但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故医院对刘某误诊的过错行为对
其治疗有较大影响,对损害后果应承担主要责任
(75%)。由于刘某恶性淋巴瘤疾病源发于自身,且此疾
病是疑难病症,具有相当的侵害性和难治愈性,故刘
某应自负30%损失。二审法院终审判令医院赔偿刘女
士医疗费等经济损失99 301.80元。
评析:医院误诊应当承担责任,但患者索赔的数
额盲目攀高,获赔比例仅为3.88%。
【案例2】20__年12月22日,彭某因与他人发
生交通事故受伤,住进医院,诊断为左股骨骨折、头顶
皮肤挫裂伤及皮下血肿、脑震荡。后医生对彭某施行
了切开复位内定手术,将两根髓内针在髓腔内套叠固
定。12天后彭某出院。医生在医嘱中载明:院外抗炎治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3期)
疗.术后2周拆线。卧床休息2月,定期摄片复查,门
诊随访。20__年6月至20__年3月间,彭某先后5次
在医院做x线检查,前4次均提示骨折线可见,最后1
次显示:患者左股骨中段骨折术后,局部有明显骨痂
生成,骨折线基本消失。随后彭某在另一家医院拔除
髓内针。由于走路跛行,彭某怀疑医院存在医疗不当
行为。遂至法院,请求判令医院赔偿护理费、误工
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经济损近
4万元。经法医及医疗专家测量鉴定,彭某的左下肢骨
折治疗后,较右下肢缩短3厘米,已构成十级伤残。
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彭某因车祸人住医院治疗
后.双方即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院有义务按
照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
范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应尽到充分谨慎、积极注
意的义务。彭某手术后左下肢缩短3厘米,明显不符
合股骨骨折复位标准,存在人身损害的事实;并且从
20__年l2月手术开始到20__年3月骨折线基本消
失并拔除内套叠固定物髓内针结束长达27个月,超
出正常8个月的愈合期达l9个月,延长了患者的病
程.按照过错推定原则,应当认为其行为符合民事侵
权的构成。彭某系车祸后骨折手术,其自身伤病是不
当医疗行为造成左下肢缩短3厘米的前提原因,且未
按出院医嘱定期摄片复查,未能尽早发现迟延愈合,
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亦有一定过错,故应减轻医院的民
事赔偿责任。综合本案实际情况,医院以承担70%的
赔偿责任为宜。法院遂判令医院赔偿彭某误工费
5 269.10元、护理费5 269.10元、残疾赔偿金6 655.60
元、残疾用具费3 500元、交通费95.20元、精神损害
抚慰金l 400元,各项经济损合计22 189元。
评析:医院注意义务不够.导致赔偿结果发生。
【案例3】20__年初单女士身体不适,出现头痛、
头晕、视力下降、手无力、下肢发紧等症状。1月12日
住进沛县某某医院,经诊断为颈椎病、脊髓交感神经
混合型。该医院的医师与某某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
施某联系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当月
14日上午10:30至12:30,由施某主刀,某某医院医生
刘某某、郭某某作助手为单女士实施手术。手术完毕
后.单女士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经抢救恢复呼吸,但
仍神志不清,四肢抽动。次日8时许,某某医院将单女
士转院治疗。经徐州矿务局总医院诊断,单女士为缺
氧性脑病,伴有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以后的
治疗中,单女士长期鼻饲流质、气管切开、保留导尿.
存在意识障碍,对光、声痛有反应.不能用眼睛及其他
感情反应作答.对熟人、朋友的言语无反应.大小便不
· l63 ·
能自理。经某某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某
某医院超越国家规定的手术范围.手术环境不具备行
该类手术的条件,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抢救措施不力,
致患者出现严重后果,属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应
负主要责任。经鉴定。单女士的损伤为一级残疾。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单女士患病到被告 某某医
院住院诊治,确诊后医院会同外请专家实施手术.双
方已形成医疗合同法律关系,医院应按照医疗法规、
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要求为单女士治疗。医院不具
备手术环境、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的过错行为使单女士
身体受伤害,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单女士一级伤残,应
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80%)。法院据此依照《民法通
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判决医院赔偿单女
士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
l 6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计240 136元;并自
20__年8月之后每l2个月为一时间段赔偿单女士继
续治疗期间的基本医疗费、护理费、住宿费、交通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合计96 171元,直至其治疗终结为
止。
评析:医院违反操作规程,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理
应承担责任。
【案例4】20__年6月8日,周某某因发热、咳嗽
而感到胸闷,到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初步诊断为右肺
阴影待查,疑为肺炎或者肺占位,暂给予抗细菌、抗病
毒治疗。后又多次复查确诊为肺炎。7月22日周某某
好转出院。周出院回家几天后,又感到身体不适,于8
月23日前往徐州市铁路医院诊治,经ct检查,疑为
肺肿瘤。9月6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肺肿
瘤晚期。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周某某到医院诊治,双方建
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周某某有义务支付医疗费,
医院有义务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
对患者诊断治疗。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已尽到积极注
意义务,其医疗行为无过错。医院未查出肺肿瘤,系疾
病的发展转归情况影响疾病的发现与治疗。周某某现
确诊为肺肿瘤.系其自身存在疾病,而非医院误诊导
致的结果.故医院不承担责任,遂驳回其诉讼请求。
评析:患方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
自我权利 病情达不到目的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其实
是疾病的发展所然.结果诉讼请求自然得不到支持。
五、解决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对策
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关系紧张是没
有赢家的对立.对医方、对患方双方都不利,但在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建立健康、
· 164 ·
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相互
理解。医方作为主导的一方,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
权和选择权.履行治疗告知的义务,提供诚信优质的
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引导双方关系最终走向和谐,走
向双赢。患方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
险和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
医患关系.才是化解医患纠纷的关键,才能最大限度
的减少和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渐增势头。
2.医院要完善医疗管理体制,尽力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规章制度建
设.用制度和法律规范医患双方之间的行为.并不断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以
救死扶伤为天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医疗管理制
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办事,时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
识。要建立患者查阅和复印病历制度.让患者随时能
够查阅和复印自己的病历材料。另外.一旦出现医疗
纠纷.医方要积极主动地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防
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既不能回避矛盾.又要站在患
方的立场考虑。
3.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针对一些
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严重侵害患者利益的现象.政
府应当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整顿医疗
价格秩序.促使其规范诊疗行为,推行价格和收费公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3期)
开.增强透明度.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益。要建立
政府、行业、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医院提高服
务质量。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
应公开曝光.并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直至
刑事责任。
4.强化社会舆论的引导,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与医疗行为所固有的风险性。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纠
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并要大力加强对医疗卫生行
业的高风险性的宣传和引导,医院也要加强自身宣
传,使群众增强对医疗行为高风险的认识,从而沟通
和融洽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案件的发
生。
5.加大医疗投入,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体系。医疗
机构承受的特殊职业风险日益加重.若任其发展必然
导致医患双方产生强烈的自卫防范心理.不利于双方
利益的平衡。因此,要加大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
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医疗责任保
险体系,譬如建立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由医患双
方共同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合理分担医疗风险.从而
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这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协调
篇3
一、联营合同效力的确认
本文所指房地产联营是指一方出资金,一方出土地合作建房并分利的行为。审理房地产联营纠纷案件,首要问题就是联营合同效力的确认。而房地产联营合同效力的确认除了依照《合同法》规定的普通标准外,还有其部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规定的特殊标准。下面着重谈谈其特殊性。
依据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九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1995年1月1日后从事房地产联营活动的双方都必须具备房地产开发的资格,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后,联营行为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双方所订立的联营合同才能被确认合法有效,并受到法律保护。
在1995年1月1日《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从事房地产联营活动的,其合同效力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应视具体情况,作如下认定:一、享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他人合作建房,签订的合建合同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一种特殊形式,除办理合建审批手续外,还应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建合同无效,但双方已实际履行了合同,或房屋已基本建成,又无其他违法行为的,可认定合建合同有效,责令当事人补办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二、当事人签订合建合同,依法办理了合建审批手续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不因合建一方没有房地产开发经营权而认定合同无效。三、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施行前,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以其使用的土地作为投资与他人合作建房的,可认定合建合同有效。四、《条例》施行后,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以其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与他人合建房屋的,应认定合建合同无效,但在一审诉讼期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依法补办了出让手续的,可认定合同有效。五、名为合作建房,实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同,可按合同实际性质处理。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符合法律规定的,可认定合同有效,不因以合作建房为名而认定合同无效。
二、房地产联营纠纷的解决方法(一)确定当事人
第一,确定原告和被告。原、被告都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作为房地产联营纠纷案件的原、被告,只能是联营合同的主体。第二,确定第三人。譬如第三人认为自己在原告提起联营房地产诉讼前,已经通过购买或抵偿的方式取得联营房屋的全部所有权或部分所有权,则该第三人就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另外如联营房地产的一方当事人将联营房屋的全部或一部分出租给第三人居住或经营,则该第三人就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该第三人对争议房屋的产权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却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对一审要求承担义务的判决不服时比如一审认为租赁合同无效,判决解除租赁合同,他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联营房地产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审理时应特别注意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的地位,不要遗漏第三人,造成审判程序错误。
(二)证据的认定
在房地产联营案件中,一般有合同书、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及联营建房的审批手续、有双方房地产经营资格证明、有工程量结算书等等。面对大量繁杂的证据材料,不仅需要鉴别真伪和该证据材料的来源是否合法,而且要依照与案件的关联性规则予以审查,最终才能采信定案的证据。
如果当事人对工程质量或工程造价产生争议,还需要委托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往往决定案件的判决结果,因此对鉴定的审查采信尤为重要。首先,要审查其委托程序是否合法。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五条第、第二十六条和《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进行协商,但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范围内。协商不成的,才能委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其次,要审查鉴定程序是否合法。按照上述两个《规定》的有关内容,主要应当审查:①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有无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②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③鉴定结论是否与其他证据有矛盾﹖④鉴定材料是否真实﹖⑤鉴定方法是否科学﹖⑥鉴定人有无应当回避的情形﹖⑦有无影响鉴定人准确鉴定的其他因素﹖再次,应当审查鉴定书的内容是否完备:①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②委托鉴定的材料;③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④对鉴定过程的说明;⑤明确的鉴定结论;⑥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⑦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经审查合法的鉴定结论,可以认定其证明力,作为定案的证据。
(三)解决纠纷的意见
房地产联营案件诉讼标的一般比较大,证据比较繁杂,审理时关键要先正确确定办案思路,查清案情事实,确认合同效力,理顺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然后才能适用法律分别不同情况作出判决。
1.房地产联营合同被确认合法有效。此种情况下,应保护合同约定的条款。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若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房地产联营合同被确认无效。此种情况应以《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后为界线分别作出不同处理。
①房地产联营合同是在1995年1月1日后签订并履行的,除了按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判令解除联营合同,双方互相返还所取得的对方的财产,并按过错责任赔偿对方实际损失外,还应当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违反本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房地产开发业务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处罚,没收双方联营房地产所得的利润。因此,返还给双方当事人的财产,只能是双方的投资本金即联营土地原始地价和工程造价,房地产的增值部分应依法没收归国家所有。具体处理时,若双方合建的房屋尚未最后竣工或尚未销售出去,可以判决合建房屋的相当于原始地价的一部分归出土地的一方所有,由出土地的一方补偿工程造价给对方,增值部分房屋没收归国家所有。
②房地产联营合同是在1995年1月1日前签订并履行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联营建房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在建或已建成的房屋,其所有权可确认归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的 一方所有,对方的投资可根据资金的转化形态,分别处理;资金尚未投入实际建设的,可由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的一方将对方投入的资金予以返还,并支付同期同类银行贷款的利息;资金已转化为在建中的建筑物,并有一定增值的,可在返还投资款的同时,参照当地房地产业的利润情况,由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的一方给予对方相应比例的经济赔偿;房屋已经建成的,可将约定出资方应分得的房产份额按现行审价价值或出资方实际出资占房屋造价的比例,认定出资方的经济损失,由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的一方给予赔偿。
三、审理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的处理
(一)债务的负担
对于房地产联营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债务,应当先区分是联营体所欠债务还是联营方单方所欠债务,然后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1.联营体所欠债务的处理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条的规定,联营分为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合同型联营三种形式。按照上述规定,只有法人型联营和合伙型联营才组成新的经济实体,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才能对外营业,联营体在营运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联营体负债问题。联营体是企业法人的,就按企业法人的规定清偿债务,联营体是合伙组织的,就以合伙组织法的规定偿还债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以提供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的一方,对联营企业的债务,应当按照书面协议的约定承担;书面协议未约定的,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或者盈余分配比例承担。
(二)以联营房屋抵债的效力。
在房地产联营过程中,经常出现联营双方或单方将联营所建的房屋的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以抵偿所欠第三人债务的问题。对转让行为的效力,应按不同情况加以认定。
1.转让人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转让人取得房屋所有权后,对该房屋就有了处分权,转让就是其行使处分权的行为,只要受让人到当地房管部门进行登记过户,该行为就已完成并具有法律效力。
2.转让人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由于房地产属于不动产,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适用登记注册制度。房屋建成后未依法办理所有权证前,亦应视为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联营双方对该房屋并无处分权,因此这种情况下将房屋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篇4
【论文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已施行两年,在规范全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务中,由于《解释》第13条和14条的规定过于粗略,使得各地法院的理解与适用不尽一致,给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一定困扰。因此,要正确理解第13条和14条规定之涵义,并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下称《解释》)已施行两年之久,极大地规范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行为,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解释》对一些问题规定的过于简略,导致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在理解和适用上有很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笔者仅分析《解释》第13条和14条引发的若干争议问题并提出管窥之见。
一、关于《解释》第13条的问题
《解释》第13条规定: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但是承包人应当在建设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对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质量承担民事责任。此条规定引起如下两个争议问题:
1、“使用部分”是否包括房屋的屋面和外墙
对于这个问题,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房屋是个整体,房屋的屋面和外墙属于该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房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如果房屋屋面漏水、外墙渗水引起的质量问题,无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过错责任)是谁,均应按《解释》第13条的规定判决发包人自行承担民事责任;(2)房屋的屋面和外墙虽然属于房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论发包人还是房屋实际占有人,都使用不上这一部分,房屋屋面和外墙属于自然使用的范围,不属于发包人或房屋实际占有人使用的范围。因此,房屋未经竣工验收而发包人擅自使用的,根据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若该房屋屋面漏水或者外墙渗水的原因是发包人造成的,应当判决发包人承担责任;若是承包人的过错造成的,就应判决承包人承担民事责任。笔者认为第2种观点比较公正合理,在案件审理中可予采纳。对于屋面和外墙部分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根据权威质检部门的鉴定结论,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来划分当事人的责任。如果法院不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一律以《解释》第13条的规定来驳斥发包人的正当诉求,显然有失公正。《解释》第59条还规定,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的约定施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等施工材料不得使用。因此如果承包人偷工减料,故意使用不合格的防水材料而直接导致房屋屋面漏水或者外墙渗水,承包人对此负有过错责任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时即使发包人擅自使用也无需承担责任,因为屋面漏水与发包人擅自使用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2、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是否一律不予支持
发包人未经竣工验收而提前使用了建设工程,而且产生质量问题的部分属于发包人的使用部分,对于这部分质量问题,能否一律让发包人自行承担?笔者认为,如果使用部分的质量问题,不是发包人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而是由于承包人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造成的,应按过错责任原则判决承包人承担相应责任。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已对此早有规定:首先,《建筑法》第5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偷工减料。”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1999)231号]规定“对在工程施工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行为,要判令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应建议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再次,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第26条规定“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条例》第28条也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二、关于《解释》第14条的问题
《解释》第14条规定:当事人对建设工程实际竣工日期有争议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1)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以竣工验收合格之日为竣工日期;(2)承包人已经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发包人拖延验收的,以承包人提交验收报告之日为竣工日期;(3)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的,以转移占有建设工程之日为竣工日期。此条规定存在如下三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1、如何认定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之日”尚待明晰
在房地产实务中,如何认定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之日”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应当以发包人(建设单位,下同)提供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载明的“工程竣工验收日期”为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之日。[1]理由是,《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是工程设计、监理和质量监督等单位签字认可的,2000年建设部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建设单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评价,工程竣工验收时间、程序、内容和组织形式,工程竣工验收意见等内容。”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应当以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下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中载明的“工程竣工验收日期”来确定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日。理由是,2000年建设部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备案机关)备案”、第6条规定“备案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验证文件齐全后,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上签署文件收讫。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一式二份,一份由建设单位保存,一份留备案机关存档。”《暂行规定》第8条还规定“备案机关发现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有权责令单位停止使用已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因此建设单位原组织的竣工验收就作废了,必须重新按备案机关的要求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2、第14条第2款的规定与房地产实务操作互相矛盾
国务院《条例》第16条规定“建设单位收到建设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暂行规定》第6条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第7条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因此承包人在房地产实务中没有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义务,只有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的义务,即先由承包人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然后由先后监理单位提交《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勘察、设计文件质量检查报告》,最后是发包人制作《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笔者认为,《解释》第14条第2款关于“承包人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表述应修改为“承包人提交工程竣工报告”。
3、如何认定“发包人拖延验收”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第14条没有详细列举发包人拖延验收的具体行为,在审判实务中如何认定发包人拖延验收主要有两种观点:(1)参考《建筑装饰施工合同》(甲种本)第32条的规定“甲方代表在收到乙方送交的竣工验收报告7天内不予批准且不能提出修改意见,视为竣工验收报告已为批准,即可办理结算手续。竣工日期为乙方送交竣工验收报告的日期,需修改后才能达到竣工要求的应为乙方修改后提请甲方验收的日期。”[2]这种观点与房地产竣工验收的实务有差距。首先,乙方承包人没有送交竣工验收报告的义务,只是承担递交《工程竣工报告》的义务;其次,甲方发包人无权批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只是制作《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按照国务院《条例》第49条的规定其最终批准权限应当是地方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而其是否被批准的依据是《竣工验收备案表》;(2)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16条的规定来认定发包人拖延验收的时间,即发包方应当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予以答复。逾期未答复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发包、承包双方在合同中对上述事项的期限没有明确约定的,可认为其约定期限均为28日。[3]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损害了承包人的利益,因为在房地产竣工验收实务中,竣工结算文件的递交,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的28天之内。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是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款的前提条件,如发包人迟迟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承包人就无法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文件。
笔者认为,若发包、承包双方在合同中有约定的,依约定。无约定的,应按照房地产竣工验收的实际情况分别认定。(1)承包人在工程完工之后,依照《暂行规定》及时向发包人递交了工程竣工报告和竣工验收申请,发包人依照《暂行规定》组成验收组验收并提出整改意见的,承包人按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整改后,第二次向发包人依法递交工程竣工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的,发包人却以“整改不到位为由”拒绝组织再次验收的,但验收组大多数成员都认为整改到位且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的,此种情形应以承包人第二次递交工程竣工报告日期为竣工日期,且认定发包人为拖延验收;(2)工程完工后,承包、发包双方依法组织验收并将相关文件报送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但该部门审查认为需要重新组织验收的,也应当以承包人第二次递交工程竣工报告日期为竣工日期。若发包人以种种理由拖延不依法组织验收的,笔者认为应以29个工作日为认定发包人拖延验收的期限,其中包括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7个工作日、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15个工作日、发包人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所需的7个工作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交通事故;小额车损;调解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此外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载等违章行为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呈多发和复杂的态势,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本文选择以湖里区人民法院交通法庭2012年-2013年受理的小额车损纠纷案件(诉讼标的在1万元)为分析样本,力求揭示此类案件的特点及司法实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以期更为妥善地处理此类纠纷,提高纠纷化解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一、数据反映:小额车损纠纷案件的概况及特点
小额车损纠纷案件是指财产损失不大、无人员伤亡的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2012年至2013年4月,湖里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小额车损案件84件,占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总量的20%,[1]该类案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诉讼当事人难送达少到庭。
在84件样本中,车主或驾驶员为外来人员的有42件;原告提供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记载的信息与户籍地址或暂住地址不一致的有26件;外地保险公司因金额过小不到庭参与调解的有12件;无法查明商业险投保情况的有4件。
2、事故责任难推定。
对于刮擦等双方车辆已离开现场,交警部门不作责任认定,如果当事人对事故责任存在争议,法院只能依据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事故证明及当事人自行提供的证据材料推定事故责任, 上述情况在84件样本中有8件。
3、车损金额难确定。
部分保险公司对定损金额浮动幅度较大,部分保险公司对原告未经现场定损单方维修费用不予认可,部分车辆维修过程中虚开票据现象等原因,保险公司定损金额与当事人一方主张的维修费存在较大差距,上述情况在84件样本中有9件,其中5件当事人委托法院对车辆维修金额鉴定。
4、“私了”协议难履行。
部分当事人为尽快获得保险公司理赔,自行与受害方达成“私了”协议,当其发现保险理赔款远低于“私了”协议约定的赔偿金额时,便拒绝履行;部分当事人向受害人承诺待保险公司赔付后再行赔偿,而实际并未支付赔偿款,恶意逃避赔偿义务,上述情况在84件样本中有9件。
二、现实困境:小额车损纠纷案件审判中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一)案件审理周期长
首先,实际生活中“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存在,法院依据原告提供的事故认定书记载的肇事车辆及车主身份信息查找侵权人困难不得不采取公告送达、缺席判决等判决方式处理,导致案件审理周期长;其次,在交警部分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未对事故责任作出认定或者当事人对责任认定提出异议时,保险公司往往会以事故未定责任为由拒绝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内调解承担赔偿责任,法院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进行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效率;最后,当一方当事人申请车辆维修费及合理项目鉴定时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审理周期延长。
(二)调解率低
随着交通事故的多发,交警部门由于警力有限,对于小额车损案件,往往不作行政调解直接告知当事人向法院;部分交通事故涉及到外地保险公司,往往因为金额过小,不到庭参加诉讼,无法组织调解;部分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或驾驶员不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对参与调解及以调解方式结案缺乏积极性,甚至反对调解、不同意直接对原告方赔偿,而要要经过一审、二审故意穷尽一切法律手段,等到判决生效后再支付赔偿款;部分肇事车辆未投保交强险或商业险,肇事方消极应对诉讼不接受调解;部分案件当事人自行达成赔偿协议,一方反悔或不履行协议内容至法院,法院需对当事人自行达成协议重新进行审查,无法一概进行确认,当事人心理上对法院认定的数额无法接受,调解难度较大。
(三)强制执行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管辖权问题,部分肇事者或车主在厦门市地区无暂住地址及可供执行财产,且肇事者或车主认为车损金额过小不会产生较大法律后果,可采取逃避的方法来逃避交警部门的处理、法院的审判和执行。还有部分被执行人利用我国市场诚信监管机制的漏洞,故意隐藏、转移、低价转让或毁损财物,悬空债务,致使判决无法执行。
三、抛砖引玉:正确处理小额车损纠纷案件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机动车登记及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首先,交管部门办理车辆登记时应让车主提供身份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有效证件;其次,交警部门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要对车主的工作单位、实际住址、联系方式等真实身份信息进行采集,特别是简易程序的事故认定,尤其要在事故认定书中详实记录车主真实信息;再次,交警部门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对肇事车辆的商业三者险投保情况进行调查,并在事故认定书中一并记录;最后,对未能现场确定事故责任的案件,交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勘查、模拟实验或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尽可能还原事故现场情况,明确双方责任。
(二)规范机动车保险价格评估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建议物价管理部门、保险机构、鉴定机构密切配合,协商统一评估鉴定单位、规范机动车鉴定程序。同时加强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严肃处理虚开维修发票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与保险公司协调配合,提高案件调解率。
审判工作遵循“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把握一切有利于调解结案的机会和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多适用调解、协调、和解等方式处理纠纷。针对部分保险公司过于强调“认判决、不认调解”的情况,与保险公司就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及金额调解标准协调工作,例如车辆定损金额、投保人与保险公司有关赔偿责任的分担、涉诉车辆在没有购买不计免赔险时的免赔比例等问题,争取调解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保险公司的认可,提高案件调解率。同时建议保监局加强对各保险公司的监督,可参照银行或电讯部门的做法,对保险公司的每次诉讼工作进行测评及打分,并定期将结果通报保监局或向社会公布,以此促进各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
(四)完善交通事故多元调处及司法确认机制。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提高基层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的纠纷功能。在交通事故纠纷引入人民调解,提供一个化解纠纷的第三方平台,为交通事故当事人免费提供损害赔偿调解、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打破了以往交通事故纠纷主要通过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诉讼来解决的传统,不仅减轻公安交巡警和法院工作的压力,还有效化解和减少因交通事故产生的社会矛盾纠纷。[2]2010年11月30日,湖里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多元调处中心成立,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保险理赔等多位一体、一站式服务的平台,集中办公,精简流程,实现调解优先、快速结案、先于执行、救助伤员、财产保全、保障执行的目标。为此,湖里法院选派二名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法官充实到交通法庭,最大限度实现难案精审、简案快审,有效提高审判质效,同时加强湖里司法局配备二名专职调解员指导工作,以司法确认书或者诉讼调解书等形式巩固人民调解成果,提高纠纷化解效率。
此外,完善轻微事故自行协商和简易程序快速处理机制,凡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无人员伤亡的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可自行协商解决或到保险公司理赔处理,提高交通事故的处置效率和质量,节约司法资源。[3]
注释:
[1]资料来源为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交通法庭2012-2013年4月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数据。
[2]黄春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相关问题探析——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载于《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8月。
篇6
一、近三年来全县劳资纠纷案件查处情况
县劳动保障局在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86件,已查处结案86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07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51件,已结案51件,其中集体案件5件,涉及农民工人数986人,清欠农民工工资224万元,清欠率为100%。
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22件,已查处结案122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29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85件,已结案85件,其中集体案件13件,涉及农民工人数2119人,清欠农民工工资315万元,清欠率为100%。
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266件,已查处结案266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511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176件,已结案176件,其中集体案件29件,涉及农民工人数3103人,清欠农民工工资348万元,清欠率为100%。
二、我县劳资纠纷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根据相关统计,该县年与年、年相比,案件总数和集体上访案件分别上升2倍、3倍。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逐步增强,当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往往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上访、投诉途径来解决。特别是拖欠工资、内退下岗职工的生活待遇、企业改制中富余人员的安置补偿等带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引起的上访问题,其主体可能是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近几年来,劳动监察大队受理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当事人最多的达60多人,且呈蔓延上升势头。仅年受理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就达7件。尽管集体上访的形式并非得当,但说明由于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资纠纷案件自然增多。
(二)用人单位利欲驱动
根据工资支付案件的统计情况,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数量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私营、三资和个体户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引发劳资纠纷。其中不少老板为牟求高额利润,竭力压低人工成本,甚至不顾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解雇职工、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而引发集体停工、罢工、上访等突发事件不断增多。
(三)新的劳资关系还不适应
劳动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劳动合同的普遍推行,使得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组织,已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至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组织,劳动关系主体之间也因劳动合同制的推行,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劳动时间、劳动保护条件、劳动纪律、劳动报酬等产生的权利、义务也因企业经营自的不断扩大而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和职工双方还不太适应这种变化,劳动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劳动关系的矛盾表现比较突出,导致劳资纠纷不断增多。
(四)违法分包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建筑法,分包单位不得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施工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低价、让利、垫资施工等方式竞争,经营风险就转嫁给劳务企业。有些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允许以挂靠形式承接工程或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以包代管,对工程项目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建设资金被层层盘剥,这一切的后果,就导致农民工成为债务链条中的最终受害者。从相关部门办理的建筑方面的案件来看,绝大部分是包工头挂靠在某个建筑公司名下的,一旦包工头卷钱逃跑或不给结算工资时,发包方认为其已经将工程款和包工头结清了,不愿再支付工资。当农民工找包工头挂靠的建筑劳务公司时,该公司又以包工头只是挂靠、不是公司员工为由不愿支付农民工工资。因违法分包,工头与工头之间常常出现赚钱的不管事、管事的不赚钱的不协调局面,最终是打工者来承担风险,给劳资纠纷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三、解决劳资纠纷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促进用人单位自觉规范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双方用工时能自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工资报酬数额或计算方法,避免产生劳资纠纷。同时,通过正反面案件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认识其采取群体性上访、堵路等极端手段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消除一些劳动者“打官司跑断腿,不如集体上访、上路拦车讨钱快”的错误认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劳动法、用工严重不规范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和批评。
(二)增强劳动执法的能力
劳动监察人员数量的不足,造成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致使农民工拖欠工资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所以,目前应增加劳动监察人员的编制,保证足够数量的劳动监察人员,同时要不断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不断增强劳动执法的能力,这样才能落实对用人单位的日常监管,最大限度的预防劳资纠纷案件的发生。
(三)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
劳动保障、工会和工商联合会是劳动执法、维护职工权益、解决劳资纠纷、协调雇用双方关系的部门。一是定期召开联席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和县工商业联合会的有关负责人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促进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二是召开用人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当事人的心声,这不仅有助于争议事端能够通过劳动关系双方代表组织的积极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于雇主的行为在其代表组织影响及约束下能够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三是不断完善三方协商会议机制,规范运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重点企业监管。
对劳资纠纷发生较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予以建档和进行重点监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这些企业中检查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特别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和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劳动标准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健全完善协调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便捷、高效优势的主渠道作用,对于符合条件而又没有建立调委会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采取得力措施,督促这些企业尽快组建调委会。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小企业,可设立调解小组和调解员进行协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由当地调委会向企业派驻专业调委会干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要把协调劳资关系的支点放在用人单位的最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近”(离用人单位近)、“明”(对用人单位情况明)、“快”(就地解决问题快)的特点,及时就近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篇7
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一是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或与法律规定相抵触,违反工资、工时、社保、工伤以及经济补偿金等法律强行性规定;用人单位随意或者违法解除合同。二是劳动者对法律规定存在错误理解且自身缺乏诚信或行为严重违纪;劳动者诉讼请求缺乏证据支持。三是劳资双方缺乏证据意识,对重要事实无法举证。
究其原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和处理:
一、进提高用人单位法律意识,规范用工管理。企业给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如果企业发展良好,发生劳动纠纷的概率就比较低。从以往案件处理经验来看,不少企业违法用工并非出于主观恶意,而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所致,由此带来的劳动争议解决成本更已成为不少企业的一项重大开支。用人单位自身要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建立健全劳动用工管理规章制度,发挥好企业工会的作用,强化工会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功能,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营造“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
篇8
一、审判实践实践中存在的疑难争议问题及讨论意见
1、关于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利益进行转让(即关于回迁安置房屋的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
近几年的旧村拆迁改造过程中,部分村民(有一些改为居委会)不想要回迁房,而拆迁人又不同意给与货币补偿,因此,村民为了将拆迁回迁房屋尽快变现为资金,于是将拆迁补偿安置的房屋预先对外出售。具体交易模式如下:民房的所有人与他人签订买卖(转让)协议,约定:将其旧房拆迁后将来补偿(回迁安置)的楼房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支付一定的对价,受让人以被拆迁人的名义,按照当地(本村)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参入挑选回迁安置房,根据挑选的回迁安置房屋的状况与出让方进行货币结算。签订转让(买卖)合同后后,受让人给付了出让人一定数额的价款(有的是定金,也有的一次性给付全部价款),出让人取得了回迁安置的新楼房后,又不同意转让了,遂发生纠纷。诉讼中,双方对该(买卖)转让合同的性质和效力发生争议,如何认定该合同的性质和效力。
第一种意见认为,转让双方间实质上存在房屋拆迁补偿合同的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出让方将其与拆迁人间房屋拆迁补偿合同的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给受让人,此种情况下,应当通知拆迁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拆迁人同意转让的,则双方间转让合同合法有效,否则就是无效。
第二种意见认为,转让双方间实质上是房屋拆迁补偿权利的转让,即出让方将其依据当地(本村)拆迁补偿政策取得补偿安置房屋的权利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给付相应价款。此种情况下,拆迁人一般不干涉出让方的转让行为,按照统一的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给与拆迁补偿安置。因此,转让双方当事人间转让合同合法有效,无需通知拆迁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转让双方通知拆迁人就可以了。
第三种意见,转让双方就是单纯的房屋转让合同,由于签订转让合同时,转让的房屋不确定,因此,双方间转让合同不成立。
审判实践中,赞成第一种和第二种意见的人较多,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维护诚信交易。但也有部分赞成第三种意见。此类纠纷比较普遍,上级法院应当就本地发生的类是纠纷统一处理意见。
2、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纠纷中,出卖人对逾期办证行为免除违约责任的“出卖人的原因”如何理解和适用问题。
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不能按合同约定期限办理房证,出卖人要承担违约责任。此处“出卖人的原因”的范围如何确定,能否认为:不是出卖人本身直接的原因,出卖人就不承担违约责任?可能存在水、电、煤气、暖等配套施工部门逾期配套施工,或者是建筑施工单位逾期完工的原因,也可能是工程验收监督部门逾期验收备案、拆迁户逾期搬迁影响房屋施工的原因,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出卖人都可以免除违约责任吗?
实践中,一般从宽掌握。通常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卖方是否已经充分考虑和注意到了相关的因素,并已经为此尽到了合理范围和限度的努力,出卖人已经充分做到了应尽的本职义务,就可以考虑将有关情况作为免责事由。具体主要体现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验收备案、产权初始登记)行使的事项上,如果因该方面的原因,一般免除出卖人逾期办证的违约责任。但诸如水、电、煤气、暖等配套施工,以及出卖人自己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拆迁户逾期搬迁,不应作为逾期办证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请上级法院对此能统一指导意见。
3、房屋买卖合同中关于税、费负担的约定条款的效力问题。
房地产转让过程中,在办理房屋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变更(转移)登记时,需要缴纳登记费、工本费测绘费、印花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多种税和费,多数转让合同中约定“交易过户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由受让方承担”。发生纠纷后,双方对“一切费用”的解释有争议。受让方认为,“一切费用”仅指登记费、工本费测绘费等各种费,不包括营业税等各种税,按照法律规定,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应当由转让方交纳;转让方认为,按照交易习惯,“一切费用”统指各种税、费。
实践中,一种意见认为,可以按照通常的交易习惯理解为“一切费用”包含了各种税、费。其效力问题,虽然国家税法规定出让方(出卖人)是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的法定纳税人,属于法定的纳税义务,但是房地产转让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该缴费、缴税义务由某一方承担,该约定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照约履行,但该约定不能对抗税务机关及第三方。另一种意见认为,国家税法规定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应当由出让方(卖方)交纳,这是法定义务,不能由当事人自行约定承担义务人,此种约定条款无效,应当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确定税费的承担。
多数人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民间交易中,一般是约定房屋转让的总价款,前提是将来过户所需缴纳的全部费用由买方负担,与卖方无关,这也是民间通行的做法。
4、房屋买卖中的抵押限制问题。
出卖人将自己的房屋卖与买房人之后,在没有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之前,又以该房屋设定抵押的,买房人可以要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并主张惩罚性违约金,但如果买受人坚持要求出卖人继续履行合同,请求法院判令出卖人协助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的,如何处理?
在情况下,我们一般建议买房人首先另行诉讼,请求确认抵押无效,解除抵押登记,否则,即使法院判决卖房人协助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房管部门也因为存在抵押限制而无法办理。但是,有个别少数当事人不同意提起确认之诉,是否应当判决驳回其请求,等抵押解除后再行主张权利。
5、关于单位与职工之间腾退福利房问题。
职工基于与工作单位原存在的劳动关系,工作单位分配给职工的住房,职工按月缴纳一定数额的租金,属于福利待遇,如果职工离开单位后,单位要求职工腾出房屋,法院是否受理?能否按照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进行处理。过去法院曾经处理过很多的此类案件,是按照房屋使用权纠纷或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处理的,通常情况下,如果职工离开了原工作单位,就应当退出单位分配的房屋。但是现在,考虑到执行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综合问题,是否决定对此类纠纷法院一律不受理,理由是:职工与单位间原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安排职工居住使用房屋基本上系由工作单位单方指定,因此,双方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通过磋商后以契约的形式建立的,虽然职工也按月向单位收取极少数额的租金,但双方之间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平等民事主体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故双方因房屋的居住使用产生的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法院不应受理。
但是问题是,如果法院对此类问题不受理的话,职工离开工作单位后拒绝腾房的,工作单位就没有救济途径了,单位的合法权益怎么保障。
对此问题,请上级法院统一明确指导性意见。
6、关于对违法建筑买卖(转让)合同中的拆迁补偿利益的处理问题。
按照法律规定和上级法院指导意见,对于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如果没有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证和房产证都没有),则属于违法建筑,当事人要求确认权属的,法院不受理。对于涉及违法建筑的买卖合同纠纷,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一般应判决认定买卖合同无效。对于此类合同的效力认定,比较简单,但是问题是,违法建筑进行买卖后,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时,拆迁人给与违章建筑补偿安置(高区、孙家疃等地有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尽管关于违法建筑的买卖合同无效,但是违章建筑确实带来了拆迁补偿利益,该拆迁补偿利益应当归谁?如何分配?存在不同的讨论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认定关于违章建筑的买卖合同无效,无效合同应当返还原物,因此,违章建筑带来的拆迁补偿利益应当归出卖人。
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关于违章建筑的买卖合同无效,但是该买卖标的物确实具有较高价值,如果单纯返还原物则对买受人明显不公平,本着公平原则,可以考虑根据发生买卖关系的年限对拆迁补偿利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对此问题,多数人认为第二种意见比较合理,但是目前缺乏依据,请上级法院对此能够统一意见。
7、对于划拨土地上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按照法律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屋的,应当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补缴土地出让金。在处理具体纠纷时,凡是在审理过程中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是否都一律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但是,由于目前土地和房屋权属登记是两个行政部门分别管理的,房管部门在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时,不考虑土地性质和土地用途,一般都给与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在此情况下,是否还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此种情况多出现在已经农转非(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城中村里的旧房屋(有的是别墅),也有的是过去机关、事业或企业单位利用划拨国有土地建设的楼房,以上情况(土地是划拨,未经政府批准转让房屋,转让的房屋已经办理产权过户,但没有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多数人认为,如果转让的房屋已经办理产权过户,尽管没有政府批准,也应当认定买卖合同有效,只是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时,由土地管理部门责令买受人补缴土地出让金。
8、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房屋交付条件问题。
按照建筑法和房地产法规定,房屋(当然包括商品房)建成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此情况下的验收合格应当是土建、装饰、水电暖煤气、硬化、绿化等方面的综合验收。但是,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开发商出售的房屋通常属于成片开发(俗称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周期较长,整个小区综合验收的时间较长,但出售的单栋楼体一般不影响业主正常使用,为此,将了缩短房屋交付期限,很多商品房预售(买卖)合同约定的房屋交付条件是单体竣工验收合格,而不是综合验收合格。对此,如何掌握?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按照合同约定,即如果商品房预售(买卖)合同约定的房屋交付条件是单体竣工验收合格,而且交付的房屋也通过单体竣工验收(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联合验收),同时,交付的房屋也具备水电暖煤气等设施齐全,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就可以认定为具备交付条件。无需通过综合验收。
第二种意见认为,建筑法和房地产法规定房屋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属于强制性规定,且规定的验收合格应当是综合验收合格,因此,合同约定的单体验收之交付条件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当是无效,一律认定房屋交付条件必须是综合验收而非单体竣工验收。
实践中,多数采用第一种意见。省高院2011年的民事审判会议既要中提到该问题,但没有具体的意见。
9、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因出卖人(一般是部分共有人)无权处分共有房屋而造成买卖合同无效的损失认定和分配问题。
前几年,对于因买受人资格问题(不是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造成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情况下,损失如何处理,我们已经统一了处理意见,即按照买卖关系发生的年限对房屋增值部分损失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对于因出卖人无权处分共有房屋(部分共有人出卖共有房屋)而造成买卖合同无效的损失问题,没有确定。实践中,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按照买卖行为发生的年限对房屋增值部分损失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此种做法是参照因买受人资格问题造成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后的损失赔偿原则来处理。
第二种意见,只是判令返还财产,出卖人退还买受人购房款及法定孳息,不考虑增值部分的损失。
以前多数情况下是按照第二种意见处理的,部分案件是按照第一种意见处理。请上级法院明确统一意见,应当按照哪一种意见处理。
10、关于以房抵债情况下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近些年,房产开发公司因为无力支付开发建设费用或工程款,开发公司以开发建设的房屋(有的建成,有的尚未开工或竣工)抵顶工程款或材料款,准许施工方或材料商对外出售(或预售)房屋。施工方或材料商与购房人签订房屋买卖(预售)合同,该些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实践中存在多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发生纠纷时,开发商已经将抵债的房屋建成并交付施工方或材料商,此时,施工方或材料商与购房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当属于有效,但是在判令施工方或材料商交付房屋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应当追加开发商为第三人,判令第三人协助过户,因为,开发商没有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给施工方或材料商,过户时,需要开发商出手续。
第二种情况,发生纠纷时,开发商没有将抵债的房屋建成或交付给施工方或材料商,此时,施工方或材料商与购房人发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也应当追加开发商为第三人。在此,一般又存在两种情况:1、如果开发商表示同意交付抵债的房屋,则该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相同。2、如果开发商不同意交付或无法交付抵债的房屋,在此情况下,施工方或材料商与购房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还是无效?毕竟是施工方或材料商在还没有取得抵债房屋的所有权或处分权的情况下与购房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第三种情况,施工方或材料商为了出售抵债的房屋,收取了购房人的房款,而为了让开发商协助办理按揭贷款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一般由开发商与买房人直接签订房屋预售合同(或买卖合同)。在此种情况下,开发商与买房人签订的房屋预售合同(或买卖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办理房屋交付手续、办理按揭贷款、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等手续,开发商与买房人不存在实质上的房屋买关系,那么该房屋预售合同(或买卖合同)对开发商和买房人是否具有约束力?开发商是否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交付房屋、协助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的义务?是否该承担逾期交房、逾期办证或不能交房的违约责任。对此有不同意见:第1种意见认为,开发商与买房人签订的房屋预售合同只是为了办理按揭贷款、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等手续,双方并不存在实质上的房屋买关系,买房人也没有向开发商支付购房款,因此,房屋预售合同对开发商不具约束力,无需承担违约责任。第2种意见认为,由于开发商与施工方或材料商签订的以房抵债合同应当属于转预售合同关系,只要在诉讼过程中开发商具备了房屋预售条件,就应当承认该合同有效,反之就无效。施工方或材料商与买房人间的房屋买合同应属于房屋预售合同关系,如果开发商具备房屋预售条件,施工方或材料商接受转预售,就可以承认合同有效。开发商与买房人签订的房屋预售合同属于施工方或材料商将其与开发商间房屋预售合同中的权利(交付房屋、协助过户)转让给买房人,开发商与买房人签订的房屋预售合同对开发商具有约束力。
以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意见,请上级法院明确指导意见。
11、参入合作开发房地产的一方出售商品房的合同效力问题。
近些年,许多公司或个人参入与有开发资质的房产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房地产,双方约定,以开发公司名义开发建设,合作双方对建成的房屋按比例分配,各自出售分配的房屋,但是,在办理过户手续时,买房人需与开发公司签订预售合同。此种情况下,由于参与合作开发的公司或个人不具备开发资质,分得的房屋需要登记在开发公司名下,在出售房屋时需要借助开发公司名义,因此,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合作开发的公司或个人与买房人发生房屋买卖纠纷时,也存在多种情况,且发生纠纷的各种情况与上一条讲的出售抵债房屋的情况基本一样,也存在参与合作开发的公司或个人能否取得分成楼房、开发公司与买房人签订的房屋预售合同的性质和效力问题。请上级法院,对此类问题也一并明确指导性意见。
12、关于“二手房”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对于近几年盛行的“二手房”买卖,审判实践中主要遇到以下几种类型:(一)出卖人将已经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对外出售,与新的买受人发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出卖人只是与开发商签订房屋认购协议或预售合同,未付清全部房款,在房屋尚未交付的情况下,出卖人又将购买的房屋出售给他人,此种情况类似“炒楼花”;(三)、出卖人与开发商签订房屋预售合同,已经付清全部房款,房屋已经交付,但还没有办理房屋过户,出卖人又将购买的房屋出售给他人,与新的买受人发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上述第(一)种情况下发生的房屋买卖纠纷一般情况下法律关系较为单一,比较容易处理;第(二)种情况下的买卖纠纷较为复杂,实际上属于房屋买卖合同的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发生纠纷时,如果买卖的房屋没有建成或开发商不同意转让行为,则转让(买卖)买卖双方间的买卖合同就会因出卖人无权处分而无效;
对于第(三)种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出卖人已经付清房款,房屋已经交付,但由于没有办理房屋过户,出卖人没有取得完全所有权,如果买受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协助办理过户手续,怎么办?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做法:第(1)种做法,由于出卖人已经付清房款,房屋也已经交付,房屋产权已经没有争议,出卖人有权处分该房屋,可以直接判决出卖人向买受人交付房屋并办理过户手续;第(2)种做法,由于出卖人尚没有取得完全所有权,需要开发商(原始产权人)表态是否同意出卖人出售该房屋,如果同意,则出卖人有权处分,买卖合同有效,如果开发商(原始产权人)不同意,则出卖人无权处分,买卖合同无效;第(3)种做法,需要追加开发商(原始产权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果第三人同意出卖人出售该房屋,则买卖合同有效,在此情况下,是判决开发商直接协助买受人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还是判决出卖人办理过户手续,因为,如果需要法院强制执行的话,必然涉及到开发商(原始产权人)的利益,但是,如果直接判决开发商(原始产权人))协助买受人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则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因为,这样就减少一次房屋交易手续,国家就少收取一次交易的税费。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开发商(原始产权人)将房屋过户给买房人(即下手买卖的出卖人),买房人(下手买卖的出卖人)再过户给买受人。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掌握?请上级法院规范该方面意见。
13、自然人之间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违约金标准问题。
自然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中对于逾期付款、逾期办证的违约金数额约定过高、或者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主张违约金或者请求降低违约金数额,参照什么标准计算,是否可以参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处理。请上级法院明确指导意见。
14、关于“擅自处分”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善意取得如何掌握
近年来,存在大量因为部分共有人处分共有的房屋而发生的纠纷案件,此类性的案件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形:(一)、部分家庭成员出卖了家庭共有的房屋(一般是旧房屋或继承取得的前辈或祖遗房屋);(二)、夫妻一方处分了夫妻共有的房屋;对于第(二)种情形中又存在两种不同情况:(1)、夫妻一方将夫妻共有的房屋处分给了外人;(2)、再婚的夫妻一方将共有房屋处分给了自己单方的子女。以上各种不同形式的“擅自处分”行为,有其共同点,但也有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这样掌握:
对于第(一)种情况,部分家庭成员出卖了家庭共有的房屋(一般是旧房屋或继承取得的前辈或祖遗房屋);对于此类合同的效力,一方面要看买受人是否构成善意有偿取得,另一方面要看主张权利的其他共有人是否构成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形。重点调查以下方面的事实:房屋的来源、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产权人或共有人情况、买卖前房屋的占有使用情况,买卖行为发生的时间长短、买受人支付房屋价款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价格、房屋价款是否支付、买房人购买后占有使用情况、买卖房屋的交付以及权利凭证(产权证、土地证等)的交付情况、其他共有人距离买卖房屋的远近及关心程度、其他共有人知晓房屋买卖行为的可能性大小、有无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对于第(一)种情况的买卖合同,多数情况下按照善意有偿取得来处理。
对于第(二)种情况,夫妻一方处分了夫妻共有的房屋。重点调查的事实除了同第(一)情况外,还要看:出卖房屋时的夫妻关系如何、买卖房屋前后夫妻占有使用房屋的情况。
对于第(二)种情况中的第(2)种情形,再婚的夫妻一方将共有房屋处分给了自己单方的子女。该种情况下多数存在处分人与子女恶意串通,故意转移财产。除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外,重点要考虑:再婚夫妻的再婚时间、再婚后的感情、出卖房屋时的夫妻关系如何、买卖房屋前后夫妻占有使用房屋的情况、买受人购买房屋的目的和实际用途(是自己居住、出租、转卖、还是仍然由父母住)、对支付房屋价款的真实性及数额的审查也很重要。
二、对于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司法解释》适用中的有关建议意见
1、近些年,商品房开发建设和买卖的主体日趋复杂化,不仅有房产开发企业,也有其他企业或个人,而且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将该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个人,或者规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个人因房屋买卖合同发生纠纷的,参照该司法解释规定执行。
2、近年,个别开发商为了规避房屋预售的监管,通过合作建房、借款、入股利益分成等形式,规避房屋预售,对于其行为性质和合同效力,应当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规范。
篇9
王新系A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X信用卡持卡人,卡号为Y,信用额度为人民币10000元以下。2007年8月29日,A银行将该卡的信用额度调整为21000元,2008年5月29日,又调整为50000元。同年6月,A银行以账单的形式向王新告知该卡的信用额度已调整为50000元。同月23日,王新在致电A银行要求重新设置取现密码和查询密码时,亦被告知信用额度为50000元。此后,王新并未就信用额度问题向A银行提出异议,亦未要求降低信用额度。
2008年10月23日20时11分及同日20时15分,该卡在上海B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百货”)处被透支消费两笔,金额分别为8783元和3559元,上述两笔消费的签购单上签名的字样均为“王新”。A银行发现,该卡于当晚19时51分至20时40分之间,在包括B百货在内的三家商户被透支消费五笔,总金额达4万余元,A银行即于当晚20时41分致电询问王新。此时,王新方知自己的信用卡失窃,且已在三家商户内共被盗刷了五笔,遂向A银行进行了信用卡挂失,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发生透支后,王新向A银行归还了透支欠款及利息、滞纳金。
王新以A银行和B百货侵权为由向法院提讼,并要求A银行和B百货赔偿透支款本金及利息等相关费用。一审法院经审理驳回王新的全部诉讼请求;王新一审败诉后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最终二审法院驳回王新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争议的焦点法律问题
本案信用卡被盗刷涉及了信用卡调整额度、密码使用以及特约商户审查签购单签名等问题。
银行对信用卡调整额度有无过错责任
银行对持卡人遗失信用卡而被盗刷,是否以及应该如何承担责任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卡合约有关约定以及当事人的过错情节。从本案审理过程来看,银行对发卡并无过错,发卡后的信用额度调整虽然与信用卡透支额度有着关联,但是银行以账单的形式向王新告知该卡的信用额度已调整为50000元。A银行以账单和电话的形式告知王新信用额度的提升,且王新并未表示异议,申请表及密码通知函均明确约定了密码的设置和使用方式,且王新与A银行之间并未就连续大额消费提醒服务作出约定。合约第二条第一款规定,A银行根据持卡人的资信状况核定其信用卡账户的信用额度,并通过月结单、卡函或其他方式告知持卡人。A银行有权根据持卡人资信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其信用额度并以电话、书面或其他方式通知。该调整一经A银行作出即对持卡人具有约束力。如持卡人账户内的应付款项(包括任何应付费用)在任何时候累计超过A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应立即向A银行偿还上述超过信用额度部分的款项,而不需A银行事先通知或要求。
另外,对于信用卡遗失后被盗刷的法律后果问题,《A银行X个人贷记卡领用合约》第八条第四款有明确的规定,即持卡人发生X卡或密码遗失、被盗、被滥用、密码泄露,如有以下情形之一,A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所有损失由持卡人自行承担。
原审法院认为,《领用合约》及申请表系X信用卡申领人就申领使用X信用卡有关事宜与A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签订的合约。申请人在《A银行X双币信用卡申请表》的“主卡申请人签名”一栏内签名证明该申请人已阅读并同意该表格上的所有内容,包括接受《领用合约》及申请表的条款。信用卡被透支消费而产生了欠款,王新应当依据上述合约的约定承担偿还义务。
无密码交易是否合法有效
本案所涉信用卡交易显然是在没有密码输入的情形下发生的交易,密码是否为信用卡交易的必需要素?从本案信用卡领用有关法律文件内容来看,密码并非信用卡交易必需的要素,国内其他银行也是将密码作为选择性的因素来约定。
事实上,《A银行X双币信用卡申请表》有关约定非常明确,该申请表“密码签名•任您选择”一栏内写明:在中国内地商户签账消费,您可直接使用签名确认交易。如您习惯签名之后再输入交易密码做确认,只需要致电本行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800-988-8888或(021)53529888即可启用商户交易密码校验服务。“声明及签署”栏内写明:请仔细阅读后签名。兹申明以上填写资料完全属实。本人已全部阅读并同意遵守《A银行X双币贷记卡章程》、《A银行X个人双币贷记卡领用合约》及申请表载明的所有事项,尤其是粗体印刷的条款。贵银行已应本人要求对上述内容作了相应说明。不论批准与否,本人同意此申请表及有关证明资料均由贵银行保留。“主卡申请人签名”一栏签有“王新”字样。在密码通知函内载明:您在中国内地银联商户处可直接使用您的签名签账消费,如您习惯使用签名加交易密码确认交易,请即致电信用卡背面所示的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启用银联商户交易密码校验服务。如您因挂失收到密码函,您在银联商户是否使用密码进行校验的方式仍与您的旧卡相同。您在海外商户签账消费均不需要输入交易密码。
由上可见,根据经领卡人签字确认的A银行信用卡相关法律文件有关约定,密码并不是信用卡刷卡交易的必需要素,本案持卡人也未就其信用设置相应的密码作为刷卡交易的前提条件。
签购单的签名审查与特约商户的责任
一审判决王新败诉后,王新不服提出上诉称:被上诉人B百货作为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负有对刷卡交易核对签名的义务。本案盗用人尽管在签购单上签了王新的名字,但笔迹与银行卡上预留的签名明显不符,B百货的收银人员在可以采取进一步确认措施情况下未认真审核,导致刷卡交易成功,使王新遭受经济损失,对此,B百货未尽到谨慎注意义务,存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原判决适用法律不当,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支持王新在原审的诉讼请求,并由B百货负担本案一、二审的案件受理费。为佐证其主张,王新提供了其向中国银联、银联商务进行电话咨询的录音及文字记录等证据。
被上诉人B百货抗辩称:其已履行了核对签名的义务,在签购单上的签名与银行卡预留的持卡人姓名是相同的,故不存在过错。原判决是正确的,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对于特约商户来说,不论信用卡是否设定了消费密码,根据其与发卡行和中国银联间的协议约定,审查签购单的签名始终是特约商户负有的重要义务。特约商户在受理银行卡联网业务时,若审查发现签购单签名与银行卡所留签名不符(包括拼音注音的比对),应当拒绝受理。当然对于特约商户而言,并不苛求其尽专业鉴定人员的严格注意义务,而只须其尽与收银员职业要求相符的善良管理人的谨慎义务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上诉审理中,法院认为,原审被告A银行作为发卡银行,正常的履行了发卡必须的手续,告知了上诉人王新相关注意事项和透支额度,已经尽到了相关职责和通知义务,对王新由于其持有的银行卡被盗用所发生的经济损失无关。被上诉人B百货作为银行卡的特约使用商户,应当按照规定审核银行卡使用人的签名与银行卡上预留的签名是否一致,包括在未预留签名情况下汉语拼音的读写是否一致。王新在银行卡上预留了自己的签名,盗用人在签购单上签名也为“王新”,且拼音也是一致,B百货是在不明知该银行卡系被他人盗用的情况下同意盗用人刷卡消费。
法院对于刷卡人签名与预留是否有“有明显差异”问题上,法院对特约用户的谨慎义务做了较为开明的分析。对于“明显差异”如何理解,当是从常理上讲是签名不一致或者笔迹相似度极小。而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卡的使用人并不一定就是持卡人本人,经授权同意,他人也可使用持卡人的银行卡,而盗用人在冒名签名时也会尽可能模仿银行卡上的预留签名以使不被识破,细微之处才会有所区别,且即使持卡人本人签名时,由于签名时所处的环境、场合地点、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每次签名与预留签名也并不会完全一致,本案既是如此。B百货已审核了签名,其行为符合商业习惯,而对于签名笔迹不是有明显差异、必须通过严格比对或鉴定才能确定情况下,要求其当场确认签名不一而拒绝使用显然是过高的苛求了特约使用商户的审核义务标准,也不现实,故B百货已尽到了谨慎审核的职责和义务。
笔者认为法院的上述意见是开明而符合信用卡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如果过于强调特约商户审核信用卡签名的谨慎和准确,势必大大伤害信用卡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甚至可能因为审核义务标准的过严导致特约商户不敢接受信用卡交易。
持卡人对其持有的信用卡有保管不慎的责任
本案引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持卡人对其信用卡保管不慎。本案法院也强调了持卡人对其信用卡保管不谨慎而被盗用的过错责任。二审法院认为,王新由于自身对银行卡保管不慎被盗用,虽然最终经济损失应当由盗用人依法承担,但毕竟王新的过失与其遭受的经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且从本案来看是直接和唯一的,王新也没有证据证明B百货未尽审核义务的事实,故王新上诉认为应当由B百货承担其经济损失的请求本院难以支持。
对银行的几点启示
从本案审理过程来看,本案法院的观点以及问题争执焦点对于银行和特约商户有以下启发。
第一,银行应该立足信用卡领用有关法律文件的约定来履行发卡行的有关义务。银行卡必须严格遵循信用卡领用有关法律文件来履行发卡的义务和发卡后有关提供相关服务的义务。银行应确保发卡环节领卡人对信用领用有关法律文件的签署和知悉,并且应该对法律文件中涉及持卡人重要权利义务的条款做出明显的标示,防止持卡人抗辩银行格式条款的不合理。对于信用卡已经签署文件的修订,也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文件的约定及有关监管法规的要求,如果有关条款的变更涉及持卡人重大权益,则银行应该通过适当的通知甚至必要的书面同意方式来解决。
第二,银行应该在信用卡领用有关法律文件中明确约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对于持卡人存在过错的易发风险环节作出明确约定,防止发生争议时法院的自由裁量可能导致银行的权益难于保障。银行作为发卡银行在拟定信用卡领用有关法律文件时,既要适当地兼顾持卡人的权利,也要充分防范持卡人存在过错时有关责任机制。从本案审理过程来看,法院对于银行信用卡有关法律文件的约定均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第三,银行应谨慎对待持卡人领卡后的各种影响持卡人权利义务的因素的变化。发卡银行应该通过事先约定或者持卡人明示同意的机制来防止持卡人抗辩信用卡使用条件变化可能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未获得持卡人书面认可的变化,银行应该采取足以获得确凿证据的措施来事先告知持卡人。本案有关信用额度的调整,发卡银行便尽了提示的义务,使得持卡人无法抗辩银行。
第四,银行应关注特约商户审核信用卡交易签名的机制。虽然特约商户在审核信用卡刷卡签名问题上是独立的主体,但是发生信用卡纠纷时银行业势必陷入相关纠纷中去,甚至可能带来对银行信用的不利影响。况且如果特约商户因为审核签名不谨慎并导致法院裁判其承担责任,则可能大大挫伤特约商户接受信用卡支付的积极性。为此,银行应该关注特约商户收单时对刷卡单上签名的审核机制,并应注意促成特约商户对于信用卡刷卡签名的审核建立适当的的程序保障。尽管本案法院对信用卡刷卡人签名与预留签名的差异问题上以很宽松的态度来认定特约商户的履行职责,但是这毕竟是基于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已经做了适当的审核,且刷卡过程签署的名字并不存在与预留名字的实质性的差异,且与拼音相吻合。如果刷卡人的签名与预留签名有文字性的差异,或者与拼音不相吻合,则足以构成持卡人的抗辩理由――特约商户根本未履行审核义务。
第五,银行应注意在与特约商户的合作法律文件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在特约商户审核信用卡刷卡签名等方面应该给与重点规制。对于有密码机制的信用卡,银行应该确保特约商户接受信用卡交易的过程中对密码使用的必要性的强制审核和认证机制,防止实际操作无需密码给银行权益带来风险的问题。
篇10
原告魏仕杏与被告冯金花分别于1994年间,向发展商谢世强购买宅基地各一块,该宅基地位于澄迈县老城镇江南路,两块宅基地相邻,宽8米、长16米,面积均为128平米,购地价均为人民币15万元。1996年2月12日,原告魏仕杏和被告冯金花分别取得澄迈县土地管理局颁发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1996年5月6日,原告魏仕杏与被告冯金花双方签订一份《宅基调换位置协议书》,该协议书内容为:“为了方便开展业务,双方本着互让、互助的原则,甲、乙双方经过友好的协商,现双方决定对换调整宅基位置(甲方由东边换到西边,乙方由西边换到东边),双方所持的国土使用证中的尺寸不变。”但是,该调换协议签订后,魏仕杏与冯金花均未去澄迈县土地管理局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2001年9月18日,被告冯金花在与原告魏仕杏调换位置的宅基地上建起一幢两格四层半高、建筑面积为576平米的楼房。2002年4月27日,原告魏仕杏向澄迈县人民法院提起宅基地侵权纠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冯金花排除妨碍,退出被侵占的128平米的土地,恢复原状;在庭审中,原告魏仕杏改变诉讼请求,要求被告冯金花赔偿购地款15万元及利息。澄迈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双方用于交换的宅基地,双方都取得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双方都合法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原、被告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将各自合法拥有的宅基地互换,是原、被告双方自行处分其民事权利。但原、被告双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手续。被告在没有合法取得原告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权的情况下,便在原告合法拥有的宅基地上建楼房,其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宅基地使用权,原告请求被告赔偿购地款15万元的请求合理,应予支持。据此,澄迈县人民法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判决:被告冯金花在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购地款人民币15万元及利息8248.5元给原告魏仕杏。
评析意见
这是一宗比较典型的宅基地侵权纠纷案件。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件当中,被告冯金花非法占用原告魏仕杏合法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未经履行、办理一系列审批、报建手续,就擅自在他人合法拥有、使用的宅基地上修造建筑物,其行为是对他人正当权益的不法侵害,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所以,澄迈县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作出上述判决是正确的。
尽管这是一宗不十分复杂的传统的民事案件,处理的难度也不大,但是,它涉及的法律层面却较为复杂,对当事人诉权的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取舍,都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