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6 00:0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群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意义。目前,全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层面而言,加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果的商务英语重点特色专业群,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对于促进人才的综合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学校改革方面的意义。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能够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品牌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帮养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此外,实施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对学校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种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将学生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商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强的,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和研究性非常强,如果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中忽视了“职业性”,那么必然会严重制约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务营销部门的工作性质在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务往来上,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国际商务课程,但是其教学活动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这门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层级是存在差异的。本科院校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与其他的商务活动,后者则是培养实践性强,能够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将此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高校毕业生无法与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拉开差距。
第四,在教学模式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缺乏社会灵敏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此外,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上依然在参考本科英语专业,设置的职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占比并大,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联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务英语本身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缺乏系统的大纲指导,致使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种种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五,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分析,在以往,其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扩张速度快的弊端,对于师资队伍的扩充稍显乏力,这种不成熟的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水平。在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其教师队伍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的扎实,但是对于商务技能却并不够了解,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获取了资格证书,也难以弥补其在实践方面的缺失。
第六,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中,都是由教育部门来决定,但是,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门学科而言,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密切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启用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识,此外,企业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大多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活动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企业也无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主动性不足,致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
第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以行业龙头为指导,政府财政部门需要予以适当的补贴,注重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紧密围绕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工作,建立起专业性的双师队伍,建立起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第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分析。在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重点立足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至全省优势行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中引入名师带头人、外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起专业的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结合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需求做好“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各个核心内容的建设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项目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现阶段的实习环境,建立起先进的实训中心,对现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升级。
在建立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相似就业岗位、共同学习环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应用英语、经济管理、中文、英文系联系起来,注重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教材设定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建设步骤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当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参与,实现循环式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其二,做好相关产业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需要加强与市场开发、应用英语、文秘专业的联系,共同努力确定好核心课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三,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性的商务英语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编制出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认证,共同来完成专业群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四,建立起重点实训基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训基地,注重实践资源的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将商务专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起来,注重开拓专业群的各个方面,带动与之相关的产学研究项目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相关项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对接产业链;新能源;营销专业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建设营销专业的思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也提到,要拓展高等学校发展空间,增强高等学校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专业和产业间的合作模式与方式,试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创新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从而在满足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湖南理工职院正在积极尝试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营销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能参与对接,在对接中成长和成熟,找到一个适合营销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学院对接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彰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专业为龙头,以煤矿开采技术等传统能源专业为基础的能源特色高校,主要开设有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等能源专业,其中光伏发电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本着“对接能源产业,打造职教先锋”的理念,和兴业太阳能、江西晶科等诸多能源企业尤其是光伏企业保持着紧密地联系,切实地开展了产教研的一体化教学。
学院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浓厚的“新能源”氛围,全院师生对新能源特色津津乐道,充满了期待。学院加大了能源特色的宣传力度,并建成了湖南省首家太阳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省级骨干教师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培训。学院力争实现能源之校,营销专业必然需要向能源靠拢,为能源行业提供优秀的营销人才。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一直以来,营销专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力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通常都是选取零售企业来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其合作过程比较短,因此,不能实现深度合作。而学院现在与很多能源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为营销专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能有效地解决深度合作的困难――与能源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创新合作方式。
(二)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搭建了平台
构建了对接光伏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材料加工、光伏建筑、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为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2.企业乐于参与
从对省内外几家大型的能源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较为倾向于与学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因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的支持,而且相应地履行了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知名度。
3.学生就业范围更宽广
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局限于零售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B2B企业顾客的经验。那么,对接能源产业链,面向能源企业顾客营销,学生将逐步地转向组织市场,在历练中收获宝贵的经验,使其择业范围更为宽广。
二、对接能源产业的营销专业建设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设置
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目标”的导向来修订。具体来说,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知识与营销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对接能源产业,工与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省专业技能抽考全部合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基于此,本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专门开设了能源基础课程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比如,光伏概论、合同能源管理、光伏企业认识与实践、光伏行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能源产业和行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
通过对企业、学生和同类院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练能力非常重视;二是学生在参与实习实践后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迅速地提升;三是其它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比例较高。因此,我们特意加强了实践的训练力度,强化了实践的意识。在实践操练中,保持了课堂演练和课内实训的方式方法,并有力地推行社会实践与生产性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实习实践的合格证书,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
生产性实习是充分利用学生较为漫长的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前体验职业人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切地掌握了企业的运营原理知识,还能通过亲身经历明晰每个岗位的任务、职责和权力,通过与自身的对照比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以便于在学校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此外,生产性实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生产性实习是社会实践的延伸,也是对现有实习实训方式的补充。
营销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
(三)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1.充分了解能源企业
能源企业参观和调研是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营销专业多次组织专任教师到省内外的大中型能源企业调研,了解能源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生产运作流程和产品成型与用途,虚心地向企业领导请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和素养要求,诚恳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一起为能源产品的市场拓展出谋划策。
同时,省内外的能源企业邀请学生代表参观,向同学们展示企业的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背景墙等高科技的产品,让学生感受到领先的科技水平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生们对能源企业和产品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对企业产生了较高的兴趣。
2.大胆尝试与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接能源产业的工作,营销专业做出了大胆地尝试,组织学生赴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全面地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共组织了65名学生参加,此次实习为期两个月。主要的实习目的有三点:一是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认知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的流水线生产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等;二是组织生产管理现场教学,了解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知识;三是理解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次实习比较成功,但是也暴露了几个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带队的教师和生产管理现场教学的教师太少,无法实现手把手教学,以致进入工作状态较慢。第二,学生怕吃苦。第三,家长不理解学校的生产性实习制度,不予配合。第四,个别学生不满意安排的工作岗位,企业很为难。
对此,营销专业专门作了总结,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第一,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都要统一认识,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第二,对接能源产业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其中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导致学生和企业都措手不及,那么可以慢慢让双方适应。先挑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到能源企业实习,然后再扩大实习人数,效果会更好。第三,有效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一定要给予激励,一方面树立典范和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激励后进生奋发图强。同时,采用表彰会的形式表扬优秀生,再次表明学院和专业对生产性实习的重视。第四,从新生抓起。学生入校时,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长们向他们传递对接能源产业的生产性实习的信息,让他们统一认识、端正态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吸取了上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营销专业拟再次组织学生赴能源企业实习。本次实习的企业为浙江省内的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挑选3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期望能够打开一个良好的合作局面,让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进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企业。
3.企业与专业的合作更为紧密
营销专业还聘请了省内一家能源企业的经理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并积极筹备吸纳一批能源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时机成熟时,营销专业将选派一部分教师到能源企业锻炼,学习相关知识和搜集案例为教学之用。同时,教师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会给员工做一定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员工在校接受继续教育。
目前,营销专业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5月份,几家能源企业的人事经理亲临学院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举办了“企业文化进班级”的讲座。会上,他们介绍了太阳能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的规模状况、管理制度,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人生感悟,并提出希望学院能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班级建设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4.开发能源行业案例库
实现与能源产业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至关重要。营销专业正着手开发能源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案例,以方便教学。我们拟通过老师和学生在生产性实习实训中搜集的丰富素材,通过能源企业主动提供相关原始素材,在此基础上,营销团队经过加工、整理和提炼,编写出符合营销专业教学的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 申晓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
策略[J].职业时空,2013,(6).
[3] 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5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专业定位;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09-04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从2010年开始,高职院校陆续申报并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是一个涵盖领域很广、服务专业众多的万亿级新兴产业,新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办好相关专业,这是物联网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2009年开始通过对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与企业的调研,结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专业建设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一)无锡物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锡以引领全国物联网发展为目标,打造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服务的中央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把物联网(传感网)列为八个产业门类中的第一大重点支持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优势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鼓励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培育物联网产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012年物联网核心企业达608家、产值达600亿元。
2012年8月工信部正式《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二)物联网核心产业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核心产业、支撑产业与带动产业三类,重点发展物联网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大力扶持微纳电子器件、网络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等支撑产业;积极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产业等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主要包括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服务于这四大领域的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三)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对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中科怡海、软通动力、大为科技、泛太科技、天业智能等20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每家公司都有高科技人才与技术背景,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都已初具产业规模。这些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主要需求为:物联网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员、物联网软件程序员、物联网软件测试员、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员、网络维护技术员、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设备、软件营销与技术支持人员等。物联网企业高职人才岗位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
为满足无锡地区物联网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获批准后于2011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
专业定位: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技术为基础,根据物联网核心产业链构成情况及行业产业背景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调研结果,确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的运营服务领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智能电力、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系统应用与维护为重点。
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基础技术,具备物联网系统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从业的主要岗位:从事物联网系统应用与维护等工作的物联网系统管理员;从事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维护、管理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从事物联网设备营销、售后服务及物联网技术支持等的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人员。
三、物联网技术专业群构建与建设
(一)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和自组织网络系统;网络层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应用层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目录管理等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子集系统。物联网产业链中的核心产业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
一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全面服务产业链的各环节,只能适当选取某些环节作为专业群的服务对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产业调研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确定物联网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的若干链环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将具有共同行业基础、共同课程平台、共同实验实训设施基础、共同的师资队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进行组合,构建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如图1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向产业链中的领域和定位如前所述;软件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软件领域,培养具备物联网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的初级编码或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系统集成领域,培养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维护、网络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硬件领域,培养具备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感知前端”产品、通信产品的设计、组装、调试及生产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选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二)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
在确定了专业群结构这一核心要素后,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成为专业群建设的要素。
1.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在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中,要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系统设计实践学习进程、搭建实践学习平台,让学生接受职业专项训练,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工作经历。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设置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职场认知能力,挖掘职业乐趣;大二设置一定时间的岗位实习,并在实习期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工作过程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感;大三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培养职场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形成职业归属感。搭建两个平台:将“政、产、学、研”融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物联网研发中心、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库和校企信息化交流平台,打造立体化培养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模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在研项目实践,依次提升实践能力;将“竞、技、协、研”结合,构建“师傅带徒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与拓展能力。
2.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分析物联网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岗位,分析各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及知识结构,设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各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面向物联网行业应用设置特色课程,供专业群中的学生互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底层的专业基础模块实行群内共享,中层的专业核心模块各专业分立,高层的专业拓展模块实现群内互选,这样既保证了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也强化了专业核心技能,为专业发展夯实基础,同时拓展了专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物联网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专业群建设其他要素
实训体系、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也是专业群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实训体系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并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按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特征来组织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应从使用的视角进行开发和建设,实现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08-17.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苏教高[2013]1号,2013-01-23.
[3]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39-43.
Analysis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y Group of Internet of Things
GU Xiao-ya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Wuxi Jiangsu 214063, China)
篇4
高等职业教育担当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术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在中原经济区产业链的发展中,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中原经济区发展链条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智力链的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宏大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智力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其职业能力对应产业群、城市群的发展和提升,是中原经济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益、优势互补、整体效应、综合竞争力得以形成的人力资源基础。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从系统优化、规模整合、资源配置方面,与中原经济区产业链联接,可以规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制约作用。依据高职教产合作协会建设发展平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衔接。它克服了校内专业集群与中原经济区对应、衔接的局限,信息的判断更准确,对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更有量化的定位,对应市场的能力更强。高技术人才培养中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使校际专业集群得以和中原经济区系统衔接,作为城市群产业群发展的智力支撑得以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协调、相融合。作为大区域经济内的校际专业集群,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形成的合力,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内的专业集群无法比拟的。在智力支撑上,人才质量要比一个高职院校内的专业集群培养得更高,能力也会更强。
二、病职校际专业集群建设要使集群效应最大化
产业群的发展,使产业的集聚、融合、产业系统更加优化,也使产业链的发展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原经济区产生的集群效应也更充分。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对应城市群、产业群的建设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沿着产业链、智力链集群发展轨迹演进、提升和持续,使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培养结构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企业的企业岗位、职业技术标准,从而使校际专业集群效应最大化。
三、外部规模经济
一个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内教学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与其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对区域经济、产业群职业结构状况、人才市文/郑哲场需求的把握准确度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表明,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近几年在教师资源提升、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对区域经济、城市产业群、人才需求结构把握方面需提高。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解决高职院校办学外部不经济、信息的过滤和判断不;隹确问题。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就是要通过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发展平台,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发展信息的对接。一个大区域经济内的城市群,其高等职业院校地理位置集中,信息沟通快,资源流动便捷。建立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改革、发展的平台,形成集群运行发展机制,使一个城市群区域经济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链对接。校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架构内合作,实行教产合作、产学研结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过滤、判断信息,形成产业链和智力链结构认同、价值认同、供求均衡,从中原经济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出发,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架构,达到外部经济。
四、优势可补,实现溢出效应
依托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平台,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在系统内流动、开放、交流机制形成的前提下,使教师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与中原经济区对应。高职院校教师可到中原经济区内另一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其产学研是处在融合状态的,这一高职院校教师把自已学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技术经验和研究,与所在流动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融合,共升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的高职教育价值理念。通过这种对接,管理和教学的优势会得到互补。溢出效应的产生,将使整个校际专业集群成为受益者。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和中原经济区对接得更有效,高职院校对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得更准确,对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会更高。
五、学习机制,挤压效应
在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在系统开放和流动机制下,教师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信息交流是持续的,这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交流和融合,由此,产生这种交流、融合、学习、共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方法、学生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的学习机制,从而也产生了挤压效应,集群内某一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会带动集群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创新,使校际专业集群具有了发展的可持续性,集群专业达到共升、共荣的多赢局面。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漫专业 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3-01
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而课程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课程改革与建设首当其冲。专业课程群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建立课程群评估体系,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课程群的规划原则
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总结和归类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以此为原则,对课程群进行规划,增强课程之间的内在管理,促进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从而,提升毕业生的综合实力。
以我校动漫专业为例,毕业生相关的工作岗位归类有:原画设计师、美工;二维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后期特效师等。以此为依据,划分专业课程群如下:
(一)“原画设计师(美工)”课程群
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漫CG插画创作。
(二)“三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
基础模块: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三维动画模块: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Maya角色动画、三维动画项目实践。
(三)“二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
基础模块: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
二维动画模块:Flas制作Flas项目实践。
(四)“动画后期特效师”课程群
分镜头设计、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
二、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
(一)顺序课程教学实施
在“三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中,有三门课程《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Maya角色动画》顺序开设,讲解从静态模型到动作设定的三维制作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同一案例贯穿三门课程,在《Maya建模》讲解一个牛仔人物的模型制作,在《Maya材质与灯光》中讲解该人物的材质制作,在《Maya角色动画》中制作该人物的动作视频。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三门课时不同的老师上,但学生还是对教学内容能贯穿理解,同时加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掌握。
(二)交叉课程的教学实施
《动画角色设计》这门课程在多个课程群中都出现,这是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衔接各类后续课程的需求。为和《动漫CG插画创作》课程衔接,要安排角色比例,服饰的绘制的教学内容;为和《Maya建模》课程衔接,要安排角色的正、侧多面视图的绘制,方便将来在建模课中作为参考图导入。
另外,由于后续课程均在电脑上操作,所以《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中要将手绘板的操作应用融入其中,以适应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纸化操作。
(三)师资培养
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应依托课程群,走“专群”的发展思路,精通一到两个群的所有课程,这样能方便在课程内容的衔接。培养教师应具备企业岗位的能力,并成为这一岗位的专家。通过集团备课,共享资源,即丰富了授课素材,又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尤其是动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能在动漫的教学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能使我们的动漫教学体系更加完善,能培养出合格的动漫专业技术性人才,是高职院校动漫专业需要探索的课题,也需要我们所有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希望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漫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为高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411
[2]王兴胜.浅谈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1):62-63.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1.
[4]范守信. 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3): 25―27.
篇6
关键词: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2-02
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趋势也由单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扩展到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是同一学科内服务于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的集合,改变了过去课程建设中单兵作战的习惯,可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优势,推动教学资源的全面优化整合,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利用此联系可以比较科学地构建成“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这一新的课程体系,达到以电路分析为基础、以分析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目的的目标。“电路分析”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模型、基本电路元件、电路的结构及等效变换;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动态电路中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进行分析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也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组成单元,熟悉各种典型的电路,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标志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在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对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压缩,对关联性强的内容进行优化,实现大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工、电子、电路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群内容体系的整合
课程群中的三门课程,内容上有重复的部分,因此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应根据整合后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例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第二章逻辑门电路中重点介绍了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而此部分内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因此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某些知识点,由于各门课程关注角度侧重点不同,需要进行分别讲解,例如RLC串并联谐振电路,电路分析课程重点关注其工作原理,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关注它在整个电路中的应用。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与实验相关的资源,三门课程相互紧密联系,可以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其中其本仪器的使用是在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中重点介绍,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可以节省至少3课时的时间用于其他实验。整体上来说,要从社会以及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程度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首先重视电路基本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介绍所学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概念理解、定性分析为主,尽可能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需要跟踪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发展成果,给学生介绍新技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定期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沟通信息,共享有关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积极参加国内著名高校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课程研讨会,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时修订培养方案。
2.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通过听课讨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或者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提高科研水平。三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到国内外进修的教师2~3人。
4.实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采用“双师型”方法,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实习。
四、实践环节或实验课建设
1.验证型和设计型及综合型实验相结合。①验证型实验要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②设计型实验中,实验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学生可由多种方法达到实验结果。③开设综合型的实验或者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学生自己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接线,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课程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改革
1.增强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纲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接受。
2.合理安排习题讨论课,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首先进行组内讨论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互相点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应用CAI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当代EDA的仿真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电路结构直接移植到仿真软件中,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电路结构特点及作用。
六、学生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办法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基本原则是:不仅考察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还要结合能力素质测试。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
1.考试形式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口试、实验(实践)操作、电子设计等考查形式,尤其是将两种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考试内容方面: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减少繁琐公式的推导与计算,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重点放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从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几门与电路相关的课程特点出发,构建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群,通过对课程群内容的融合和分解、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与学生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朝会.浅谈课程群建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7-18.
[2]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篇7
由于建筑行业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优秀的应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可以在第七个学期,通过讲座、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训练,为将来顺利获取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土建类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社会调查、工程实训和注册资格考试实训这几项内容后,新构建的实践体系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将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土建类群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较多,不同环节之间的教学目标虽然存在不同,但是总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而且诸多的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存在有机联系,因而很多环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实践方式的确定和考核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实践环节学习的一体化。以《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工程估价》这三门课程为例,这三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施工生产实习和各自对应的课程设计。以前的方式是:先在学校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选用的图纸各不一样),再进入实习工地。学生进行这几项实践环节之后,对于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现场的管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如果这几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如:先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地,按照实习要求完成任务,回到学校后,以各个学生所在实习工地的工程为背景,先后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等课程设计,结合施工现场已经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预算文件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这种方式不仅将这几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机贯穿起来,而且使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和造价控制等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纸上谈兵”的缺陷,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现场实践结合起来。从考核方式上来讲,除了考评学生上交的实践成果外,还可以针对这几项环节举行综合答辩,更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考核目标。加强各实践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各负责人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时,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先后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设计。
三、变革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能力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很大程度上更体现在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同时,工程实践也需要学科之间的交融。当前高校土建类群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学生达到的技术深度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因而各专业大多是以工程建设某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主题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模式没有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出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跨专业团队组合这种模式可以将土建类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组合起来,如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组合,要求组团的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这种方式使得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注意与建筑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进行组队,完成工程项目从可行性行研究、项目策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到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2)专业内部组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划分为3-5人一组,给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在不同阶段如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的工程计价,通过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了解工程项目完整的计价过程,掌握各阶段计价的方法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组队的模式一定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既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也要锻炼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上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在管理上要多下功夫,使得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篇8
引言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建设课程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积极的投入到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当中,并且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课程群建设的效果。本文对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设和实践课程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提出了几点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和实践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帮助。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掌控着教学的进度,站在主体的位置上通过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从教师那里接收课程的知识。而且教师还经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掌握课程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学习到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很难发展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在毕业之后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相应的岗位。
(二)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任何一个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目标建设相应的课程群,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然后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发展的更好。但是,目前在建设课程群之前,相关的教师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就导致课程群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三)没有合理的设置课程的科目一般情况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设置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古汉语、文学知识、写作、语言学等。在当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校都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师范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还设置了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等师范类的科目,但是在其他科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多年来很少对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通过这点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学校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课程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的课程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四)采用的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在这里所说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首先,在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只注重教师最终取得的教学成果,没有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评价,也不关注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然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通过考试的方式,只重视学生最终取得的考试分数,没有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二、建设和实践课程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课程非常的多,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融合,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混乱。通过建设课程群将存在关联的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的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不要将其他学校的课程群照搬过来,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课程群。
(二)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现阶段,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如此。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课程的结构,还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借助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群的结构要清晰合理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建设课程群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多个教师共同进行建设,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教师去解决。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交流,多沟通,在共同的努力下解决问题,统一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从而使建设出来的课程群的结构能够清晰合理。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实践课程群的措施
(一)明确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构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很有必要建设和实践课程群,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就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专业的教学方向,使建设出来的课程群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成为一名实用性的人才,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的参加到工作当中。所以,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建设课程群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发展能够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
(二)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对应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才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所以,在建设和实践课程群的时候,首先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课程群建设和实践的有效性,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工作岗位的真实需求,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位的要求。
(三)合理的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直接的影响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影响到课程群的建设和实施情况。要想提高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就要合理的对课程进行设置。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学习优秀同行的工作经验,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配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分析和研究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借鉴其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优势,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建设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课程群。还有就是,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设置基本的专业课程,还要增加相关的外语和计算机课程,丰富学生的工作技能。此外,课程的设置还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对课程的教材进行更新。
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特色课程群;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步前进。也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然而,这个专业的界定很模糊,课程内容不断扩充,同时随着专业细分,自动化、计算机、电控等专业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就没有太多特色可言了。
一、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比较热门的专业,也是许多优秀考生的选择。然而有的院校为了增强这个专业的特色,开设专业时在课程设置中又添加了许多课程,如计算机、电器控制、通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样做反而使教学产生了迷茫,也使学生学习的不专心,学习内容庞杂[1]。
课程群建设指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计划中针对可以构成教学内容体系相关课程的重新规划整合、建构而成的教学课程集合。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可以确立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高课程群师资水平,提升教学成效,突出专业特色,并带动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从而促成学生能力、素质、知识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效果。本文将尝试对新发展起来的两大课程群体系进行阐述。
二、课程群建设内容
专业定位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要让电子信息专业界定明晰、特点突出、对人才更有吸引力,首先要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学生毕业之后所能从事的工作方面进行界定。电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信号检测、无线终端技术等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本专业的定位定在智能无线终端和智能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上。所以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群可以划分两个课程群:微波射频课程群和嵌入式系统课程群[2]。
(一)教学基础建设
1.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应用性技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各行业具体应用结合起来的产物,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知识集成系统。设计的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群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硬件架构、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软件编程和设备接口与驱动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注重学生在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个课程群还有包含嵌入式系统组成、嵌入式Linux开发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片上系统开发技术、电子线路CAD等课程。
2.微波射频课程群建设。现代无线通信、微电子技术、电机科学、纳米技术、卫星通信等技术都是以微波技术和电磁场技术为基础的,微波技术和毫米波技术也是现代化武装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支持[3]。
因为微波射频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领域也受到了科技和工业方面的关注。微波射频技术在航空航天、雷达、电子对抗、国防、兵器等各个领域均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产生了对深入掌握微波射频理论的工作人才的大量需求。
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微波射频拓宽了这个专业的口径,而且也是通信专业的特色课程。为微波射频这一课程群设置的课程有:电磁波和电磁场、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检测与处理、射频电路CAD、射频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射频电路课程设计等。
(二)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电信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4]。
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也开始了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群建设要设立总负责人和各个课程负责人,总负责人负责协调各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成员的分工,课程负责人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先确定课程群框架结构、再展开设置各科课程,课程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基本功练习都要给予重视,根据学生反馈的建议和意见为主要评价方式和改进方向[5]。
在各个科目的课程设置中,要依据课程群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扩展和规划,结合信息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处理好新旧知识关系,制定知识点分布方案,充分规划和利用好有限课时传授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好各门课程的多媒体材料,还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和专业实习的条件。
四、结束语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创建意义是很大的。这个课程群建设的特点在于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梳理各主干与非主干课程间的关系和内容上的衔接,对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与应用等都有重要作用,最终建立起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人才的体系。希望能够培养更多更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优秀电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04):56-58.
[2]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36-37.
[3]范程华,陈明生.基于教学团队及特色专业的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6):78-79.
篇10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5-03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现状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确保专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专业及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专业课群的建设工作,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基本还处在课群中各课程分别建设的阶段,重点还放在各门课程独立建设上面,而对课群中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还未能高度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及社会发展成为各院校热门专业,如何建设好该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联系密切,从而容易造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教材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机联系,开设的课程不配套,不能很好揭示出该专业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学生的知识盲点,并且造成教学各方面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将严重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认真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的优化整合研究及实践,使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优质专业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分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应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电子行业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装调、管理、服务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分布特点,经过实践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座谈、探讨,明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是: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实践能力、PCB板设计与装调能力、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能力。从而制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的工作任务。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设计
针对目前我国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设置不一一对应的现状,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转换配置出“校本化”的学习课程。综合考虑“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和“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并排序,最终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等。新课程体系来源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相比发生颠覆性变化。
为了确保核心能力的建设,对课群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对外服务等方面分别进行研讨并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确定该专业相应的核心课程为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共5门。
其中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设备装接工艺、电子CAD、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训等课程与教学环节。单片机应用技术及c编程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和C编程课程与教学环节。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教学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广泛开展对桂林科威电路板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申能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市拓华电子设备厂、南宁市捷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等调研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获取广西的电子信息主要岗位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要培养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岗位素质等,重构行动领域,建立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线实地参观、和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座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企业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拟定调研10多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
2.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生产企业职业岗位设置与工作任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对专业主要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实施职业能力分析。
3.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组织典型电子生产企业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根据复杂程度整合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再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等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4.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5.根据课程方案构建多功能教学资源库。以工作过程分解得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建设,联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整个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通过实施多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完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力电子技术等5门系列专业核心资源库建设,构建多级网络课程资源,承接课堂教学、企业岗前培训、社会考证培训等多样功能。
(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1.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和课程目标定位,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企业专家参与整个开发过程。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将企业的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项目组形式运作,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的课程,整合内容交叉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