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7 03: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涉农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0-01
过去,我们的中等职业涉农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生。现在看来,这太狭窄了。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对象应该面对整个农业群体,培养更多的有专业技术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我们学校先后对我县的多个典型乡镇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当今农村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需求,为学校涉农专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各位调查员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前广大农村的政策、需求、及科技下乡的现状,我校领导在涉农专业的管理模式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农村发展实际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应建立一种“双栖模式”:一方面:放宽入学条件,让更多的有学习意愿的农民走进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民家门口设教学点,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去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把先进技术及时有效送到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对此,我们在管理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涉农专业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要保持自觉自发的态度,做好服务与服从的大文章,把握好虚心与信誉的尺度,注意能力的提升与操作的规范,深刻认识科技下乡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与使命感。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增强计划性,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对学员管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措施。2、要与农业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保持真诚、畅通的合作,开展多部门联合灵活办学的方式。3、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成立“涉农专业技术推广部”。完善领导管理,配备专业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乡镇教学网点建设。4、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送科技下乡。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5、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6、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进行精细化分班教学,一次一个专题,一次一个课件,一次解决一个中心问题。要从技术传授、受教人群、培训方式等方方面面做好考虑与创新。7、加大涉农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下水”。要向有经验的农民虚心学习。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培养“谈理论头头是道,要实践手到擒来”的“双师型”教师,农学专家。8、在实践中探索集团化管理经验,走实业服务一条龙的道路。并择机进行成立经济合作社的探索与尝试。9、进一步做好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准备,在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干部培训、社区建设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
二、涉农专业管理制度要点
学校根据农村学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管理细则:
1、招生对象(范围)
1、每户限报一人参加培训,必须是农村户口;2、报名学员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3、报名学员年龄18—40岁;4、报名学员三年内须在农村创业、务农,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实习场所或实习基地。
2、课堂管理制度
1、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2、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教师和班主任的指挥。3、上课时定位就座,衣着整齐,不得敞胸露怀、穿短裤、背心、拖鞋。4、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准随便说话,不得吃东西、吸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5、上课时间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6、在实习基地实习时,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实习结束后,认真填写实习报告。7、保持教室、实习基地卫生,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在教室、实习基地内吸烟。8、爱护教室、实习基地内一切教学设备、仪器、和设施,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教学仪器和设备。
3、考勤和请假制度
1、考勤每天上、下午课前由班主任负责点名,并做好记录,每日填写,月底汇总。2、准假权限。事假一天以内者,班主任有权批准;三天以内者,班主任签意见,由分管主任批准;三天以上者,须由分管校长批准。3、学生请假,必须履行请假手续。4、对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给予相应处分。5、一学期旷课累计一周者,作留级处理;累计达到两周者,予以勒令退学处分。
4、学业成绩及评定
1、在校学员的学业成绩(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作为学员毕业的依据,操行评定要填入学员手册及毕业生登记表。2、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指导人根据实习目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考查评定学员的实际表现。
篇2
【关键词】涉农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 思路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5-02
一、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都是以服务于单一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而规划建设的,但现代农业产业链要求培养覆盖种植、加工、物流、营销等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只有整合多专业资源,统一规划建设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以来,紧抓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契机,先后建设了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及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并整合形成了服务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农业产业链“一条龙”实训基地,为学院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本文拟探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的思路及实践经验,以期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围绕农业产业链探索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提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主要类型等,使得基地建设能够有序、稳步、有效地进行。
(一)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合全校各专业资源,整体统一规划,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从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到农产品营销,包括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四个环节的农产品全生产过程,具有全面性、全程性的实训基地。
2.示范性原则。引入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设计集教学、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努力探索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广西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的示范,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示范。
3.共享性原则。实训基地不仅用于本校涉农专业实训教学,其教学资源也与区内的同类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共享使用,与广西有涉农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
4.开放性原则。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路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基地建设资金,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实训基地不仅向校内外涉农专业的学生开放,向全校开放,也向广西农业企业、农垦行业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
(二)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的类型
学院围绕农业产业链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建设“两种类型”、“四种性质”的实训基地。
首先,“两种类型”的实训基地,即“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校中厂”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其次,“四种性质”的实训基地,即生产性、真实性、仿真性和研发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指以学校、企业的生产项目、生产任务为平台,实训内容与生产任务紧密结合,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生产性的实训环境。真实性实训基地,指企业提供真实性的实训环境,在企业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进行实训,但不参与企业的生产,不参与企业的管理。比如,在企业的财会部门、进出口的报关部门的实训。仿真性实训基地,指营造职业岗位生产氛围,提供合乎企业生产要求的设备条件,按照企业生产工艺开展的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实训环境。研发性实训基地,指将实训内容与学校和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为学生提供研发性的实训环境。
三、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整合资源,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新时期的农业是以先进制造业、装备业和信息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现代农业已发展为集三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因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建设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为涉农专业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具有全面性、全程性、生产性、真实性的实习实训环境。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央财政支持、自治区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整合作物生产技术实训基地、教学农场、茶叶及类茶植物加工中心、农产品冷链储送及配送中心、营销管理实训中心、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溯源数据中心、广西农垦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等资源,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溯源的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技术实训基地;整合无公害标准化茶园、茶叶加工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溯源实训室、包装设计实训室、淘宝电子商务实训室、环境艺术实训中心、茶艺实训中心等资源,形成了涵盖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营销、溯源、茶艺等茶业产业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以点带面,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多类型的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共建仿真性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中专业群的实训教学资源,与区内外相关的10多家企业,按照行业、企业的相关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技术标准,建设了校内1个仿真实训中心、1个仿真实训基地、4个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及国际物流管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质检、糖厂生产过程中供配电技术、压榨控制技术、仪表自动技术等仿真性实训环境。
2.校企合作共建研发性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国家级实训基础――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与10家行业企业及科研所合作建立了学院茶业、油梨等研究所,组建了跨专业团队,围绕糖业、淀粉、茶业等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科研技术服务。近年来,共承担了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发茶叶新产品9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为企业累计增收近2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广西特色农产品茶叶、油梨产业,对接广西食品、生物两个千亿元产业,校企共建了17个全面涵盖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方面的生产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亚热带果树生产技术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木薯酒精生产、果蔬加工、酿酒、烘焙、组培、食品检测、农产品流通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等真实的生产性任务,营造真实性、生产性职业氛围,为企业提供营销咨询、营销策划、网站开发等技术服务,同时为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提供操作平台,也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及实践的平台。
4.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一是“厂中校”实训基地。学院4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与学院理事会单位合作共建了4个“厂中校”实训基地。将专业实训基地入驻到对口的企业,企业提供场地、校企合资共建“厂中校”,将专业实训教学课堂搬到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一线,校企共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校企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管理,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制度、效果评价制度、阶段检查制度,同时依托“厂中校”教师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校中厂”实训基地。依托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校企共建4个“校中厂”。“校中厂”建设采用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生产技术和师资方式联合组织实训,企业生产设备与学校实训设备资源共享,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实训教师合作教学,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时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
四、结语
实践证明,行业型职业院校必须充分依托行业企业资源进行开放性办学,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农为特色、三大产业专业综合发展的职业院校,积极整合多专业优势资源,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优势。同时,该校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管理、智能化农业技术两个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校内资源整合、校企共建等形式,历经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了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和6个涉农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颇具特色的作物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探索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可为行业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
[2]丁金昌,童卫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篇3
[关键词]三农;中职;培训;选修;三赢
在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新农村等大环境下,农村职业学校理应面向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为此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下面简要介绍我校非涉农专业服务“三农”的做法,与大家交流,抛砖引玉。
一、转变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
我校离垫江县城14千米,是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00人,9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我校建校之初以种植、养殖等涉农专业为主,后来逐步开设了汽车(包括汽车驾驶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等)、电子电器、计算机、建筑工程、市场营销与财会等为二、三产业服务的专业,2006年涉农专业停办。在新形式下,如何更好地为垫江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如何留住一大批农村青年,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我们组织教师走进农村,与农民、村社干部、农民企业家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分析、研究我县“三农”的现状及问题:一是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55岁以上的人;二是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正在兴起,急需一批农技专业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调研,找到了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切入口,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留在当地农村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二是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培训问题,让农民尽快致富。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确立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办学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历教育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是重要标准;非学历培训主要面向返乡农民工、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让他们学实用技术、学农业经营管理。
二、面向广大农民,很抓短期培训
我校充分组建了一支多学科的培训教师队伍,为承担各类中期、短期培训任务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每年短期培训完成情况如下:初学汽车驾驶员1000人左右,汽车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3000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失地农民转移培训500人左右。近五年来,我校面向垫江县、长寿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等区县,举办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班35期,培训学员7329人。
我校通过开展服务“三农”的短期培训工作,实现了“三赢”。
一是赢得学校发展资金。积极争取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的“三农”培训任务,盈余的培训费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二是赢得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形式多样的培训,促使我校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并在适应和竞争中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三是赢得生源。举办社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校学历教育生源比较紧张的问题。
三、面向在校生,狠抓就业创业能力提高
我校开展了面向“三农”课程设置的课题研究,构建起了比较适应“三农”需要的课程体系。学校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编写了《常用农机应用技术》、《农村应用文书写作》、《农村安全用电常识》、《汽车驾驶技术》、《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校本教材,学校统一要求各个专业必须开设《汽车驾驶技术》课程,再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1~2门选修课程。
通过开设选修课,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多一技之长,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例如,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并在实训室练习模拟驾驶技能,让学生对学汽车驾驶充满期待,进入高三年级,年满十八岁的同学就主动报名学习开车,从而保证了我校驾驶专业的生源。毕业生取得驾驶证回到农村,既可以开机动车,也可以开农用车,也可驾驶拖拉机。汽车维修、电子电器维修专业学生学习《常用农机应用技术》,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收获机等农机既会使用,又能检修,学生多掌握一门技术,为他们就业、择业、创业及二次创业奠定了更宽广泛的基础。《农村应用文书写作》的实用性很强,虽然简单,但部分学生却不会写,尤其是婚嫁、丧葬、寿诞、喜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书,不经过专门训练的学生,完全有可能会不知道其写作格式、体例。学生通过农村应用文的学习,基本能够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及交际的需要。
四、全员参与,认真做好三篇文章
(1)让教师“活”起来。我校教师多数出生在农村,他们对农民、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学校要求教师开展为“三农”服务教学工作,教师能够乐于参与。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搞好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点子要多,方法要活。这既有助于教师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才。
(2)让学生“乐”起来。多一门技术,多一条出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中职毕业生在农村发展是有作为的。我校部分毕业生在农村致富成功的典型事例,让在校生感动不已。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充满希望中学习,在愉悦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篇4
一、 涉农专业本科开展创业教育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成为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当前涉农专业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如何操作还没有具体的方案。第二,农业产业存在独特性。不少农业领域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起步资金较少,操作便捷,如蔬菜种植、宠物护理等,对于涉农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门槛相对较低。
二、 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影响
(一)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从创业课程的发展角度分析,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听过创业课程讲座和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以及没听过创业课程讲座的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过不同种类与类型的创业课程的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创业课程能够显著地激发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概率。鉴于此,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从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保障,开设更多与涉农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使涉农专业本科生能够积极主动创新,开展高质量创业。
从创业计划竞赛角度分析,参与过创业竞赛或者在创业竞赛中有获奖经历的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意向更加显著。创业计划竞赛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够吸引众多学生参与,从而激发涉农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提升竞赛级别或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更大程度地提升创业计划对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的推动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立足于本校,建立校级与院级竞赛,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
(二)创业教育对涉农专业本科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创业教育对于提升涉农专业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现代高校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并且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关的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园等创业扶持项目,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更加深刻。在创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本科生可以在浓厚的创业氛围与优良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创业思考,并对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持续探索,不断反思如何才能够做好创业工作,如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产品、营销、管理、财务、团队等一系列问题。压力、失落等消极情绪会给创业者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能够合理控制情绪,将压力转变为创业动力,从而更好地迈向成功。
高校创业教育中健全的创业政策与浓厚的创业气氛使得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学习效能感显著提升。高校通过引进企业进入校园的方式,让涉农专业本科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蔬菜种植、宠物护理、苗圃种植等实际工作中,与创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能够使他们对创业的认识更加真实、更加可靠。同时,高校在创业教育工作中持续开展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更加让涉农专业本科生在创业环境、创业成功榜样、创业宣传等多元化的影响下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因此,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作用,是一种影响涉农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重要方式。
三、 结束语
篇5
一、重抓教学质量管理,把握五个原则
1. 有章可循原则
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教学管理参照农业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盱眙县农广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省校要求坚持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媒体教学(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2. 总量不变原则
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央校及江苏省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学制三年,确保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100天,不低于700学时,三年的总学时在2100学时以上。内容上不减少,时间上不缩水,并增加地方教学特色。
3. 学以致用原则
对于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的学员来说,在农广校学习,目的不仅是拿中专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中等职业教育,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江苏省农广校要求教师授课时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基地练兵,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管用、实用、能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重心下沉原则
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涉农专业中专教育,要下沉重心,教学班要贴近农民,办在条件较好的村镇、产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变学员多人跑为教师一人跑,在家门口接受学历教育,既解决工学矛盾,又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同时也符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盱眙农广校2008级蔬菜园艺班办到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淮河镇蛤滩村,2009级水产养殖(龙虾养殖与营销)班办在位于明祖陵镇的江苏仁和龙虾养殖基地,2010级蔬菜园艺班办在仇集镇朱刘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5. 能力发展原则
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掌握“怎么办”,更要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如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做到五个到位
1. 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盱眙县农广校先后制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县级教学班和村级教学点教学管理职责、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反馈制度、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四表一志”即校历表、教学进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日志和教学文档、教学业务、学生学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执行力得到提高;管理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了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 组织保障到位
盱眙县农广校实行两级教学组织管理,即县校本级和乡镇教学点。每个教学班都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一名由县校任命的班主任,一名由乡村推荐协助办班的教学联络员,一名负责学员实习工作的辅导员。教学班还成立了由三名学员组成的班委会,分别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有些班级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3. 学员遴选到位
一是学员要有一定的种养经验、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二是学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是学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四是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志于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4. 教师配置到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作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一支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同时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盱眙县农广校在全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126名成员中选聘了20名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各教学班还配备了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语言文字功底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联络员,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艺和教学水平。
5. 考核激励到位
一是开展教学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学期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对所有教学班的学员上课、作业完成、考核成绩、教室布置、实习基地利用情况、学员个人产业发展等状况和教师教学指导情况及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被评上流动红旗的,除精神鼓励外,还奖励2000元用于开展集体活动的班费。二是制定教师上岗的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评比优胜者、者给予奖励,对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和承包实习基地,能讲给学员听,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在学员中开展比学比创活动,每学期评选出十名学习标兵,各奖励500元;每学年评选出十名创业标兵,各奖励800元;十名信息示范户,各奖一年电脑上网费用。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涵,树立五个理念
1. 全员参与的理念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在全校师生中不断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师生的“以人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师生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2. 师生平等的理念
学员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人”。要做到这一步,首要的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平等中首席”,引领学员掌握知识技能。
3. 快乐教育的理念
涉农专业学员大多是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成年人,对学好文化知识自信心不够,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让学员快乐学习的氛围,重新获得自信,真正觉得课堂是快乐的,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学员主动去学习。
4. 个体发展的理念
一切教学管理行为应以促进学员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素质过硬、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创新办学模式,注重五个结合
1. 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
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先期的建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培训功能。推进中职教育进村办班,保证教学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椅、有制度、有教师、有书籍、有电视、有DVD、有电脑、有投影仪、有产业基地,壮大了田间学校的功能,放大了中职教育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实施全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契机,在农民创业培训中招录部分素质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员参加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产业特色明显,容易集中授课,自家的产业园又是实习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能保证教学效果。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员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助推了创业培训出典型出效益,同时加快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 与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
农业高效产业示范园区是学员提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生产实践论文的第二课堂,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考场。盱眙县农广校根据专业设置,与江苏三森食品、淮安温氏集团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中澳满江红龙虾养殖园区、江苏仁和龙虾生态养殖基地、淮河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仇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基地。
4. 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一是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如盱眙县龙虾协会、盱眙县龙虾养殖协会、淮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聘请合作社负责人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需要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二是引导所有学员根据产业类型参加或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几年努力,100%学员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56%学员创办了合作组织,22%的学员对农产品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产品商标、申请了商品条形码,有8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篇6
关键词:涉农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81-02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多数由中专学校或职工大学基础上升格而来的职业院校,在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上急功近利,使学校走入了一个误区,从而加大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我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涉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校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具备“双师”素质的比例占教师总数的85%以上,教师队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与实践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取得本专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4)近5年主持2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主要参与者),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5)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江苏省内五年制高职涉农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学历、职称、数量、结构、教学与科研等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的来源单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二是本校的留校生。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本校的留校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但专业理论知识明显不足。
2.教师充实、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机会少。许多职业院校师生比过高。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平均周课时达到20学时,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学校也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这无疑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设置了一道障碍。
3.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更缺乏专业带头人和其他优秀教师资源。我校涉农专业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5人,仅占10%;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和具有企业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初级职称和无职称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高;主持或参加过科研工作的只有30.45%,教师中曾下企业实践的也仅占16.8%;50岁以上及3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4.“双师型”师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教育部在全国设了很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但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学历层次的培训没有畅通渠道,教师在职攻读的只能取得硕士学位;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技能培训多不对口;培训师资只注重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提升。再者,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和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途径
1.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使教学与生产、科研与技术、农业生产与技术推广、理论与应用、生产与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和招聘一些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企业或基层单位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另外,加强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教师在应用技术研究中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目前,我校园艺技术专业已经与淮安日月洲农业生态园等12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紧密联系,每年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参加各能各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水平体现在学生,决定于教师。近年来,我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农业类技能大赛中,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取得种子质量检测项目一等奖。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种子质量检测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艺术插花项目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为了鼓励教师在赛前对学生的指导,将赛前竞赛指导教师的工作与教学工作量、评优晋升、培训进修挂钩。通过技能、创新大赛,提升了“双师”队伍的水平。
3.开展科技帮扶。我校涉农专业有12名专业教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聘为科技特派员,挂钩11个经济薄弱村,14名教师为“百名教授下农村”成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2位专业教师挂职科技副镇长(乡长),任职已近一年;2009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涉农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苏北28个县(市)对接,我校被指定与洪泽县对接,组成了20多人专业教师队伍,赴洪泽县对接,指导农民科技致富已经2年,成效显著;每年受省农委和淮安市政府委托培训农民、种养植大户、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4000多人;由专业教师牵头的现代农业企业已有3个,运行良好……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经验有待总结与推广。专业教师中12人获得行业资格证书,8人次参与企业培训,4人次参加行业学术交流,3人次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市11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科技帮扶,创建农村经济科技服务实体12家,扶持白蘑菇生产大户28家,辐射和服务农户二万多家,扩大了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
4.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激励机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动力,鼓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必须制定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和激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要求、工作职责得以明确,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客观的评价,学校对符合评价标准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外出进修以及相关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目前,在我国尚无“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世界各国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引导“双师型”教师有序发展,我校从教师承担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情况、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实践活动情况及认定、双职称的评聘、行业执业岗位证书的认定、教师主持试验或实训课程开况、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方面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和培养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Z].苏教职〔2008〕12号.
[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教高厅〔2004〕16号.
[3]贺文瑾.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4).
[4]张铁岩.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5]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57-61.
[6]陈小波,梁英平.战略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54-59.
篇7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e is the key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the role in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of the main influence on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 force.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农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Key words: core-competitiveness;cultivate;modern agriculture;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31-03
0 引言
当前,湖南农业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动我省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大力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我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在宏观上把握涉农专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关系,牢牢树立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信心,大力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我院重点研究课题。
1 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
1.1 基本构建了“模块组合、能力递进”的中、高职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全方位有机衔接的要求后,我省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作为重点着力实施,并已初见成效:
我省畜牧兽医专业,面向湖南畜牧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岗位群的不同层次,通过深入的调研,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开发基于畜牧生产、兽医诊疗、饲料兽药营销三大职业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现中高职系统培养的“十个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构建适应畜牧产业人才成长规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我省园艺专业,利用岗位监测点反馈的信息,剖析种业各岗位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需求,在中职阶段重点培养种子生产、种子营销基本技能;在三年制高职阶段重点提升种子生产、种子经营能力,培养种子加工与检验及品种选育能力;在四年制高职阶段着重拓展育种、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能力,在院士团队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团队与农业职教集团成员中的中高职院校、种子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中、高职“职业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构建“职业能力纵向提升,职业岗位横向拓展,核心能力贯穿于中高职教育全过程”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顺应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校园、种业科技园、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知识系统化、技能操作标准化、职业素养国际化”要求,重点完善三年制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利用技术观察点反馈的信息,融入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按作物生长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以点带面,推动专业课程全面建设。
1.2 初步建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资源平台,能满足教学、培训与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我院获得的国家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管理项目建设为契机,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省示范特色培育专业为龙头,示范引领初步建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资源平台:
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采用“六库三频道”的框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即职业信息库、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和测评试题库六个子资源库,学历教育频道、社会培训频道、开心种子频道三个频道。资源库建设与更新以职业信息库建设所收集的政府政策、行业发展信息及职业能力需求信息为依据,以专业标准库中各类标准为建设标准,以专业素材库和测评试题库建设为支撑,以课程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建设为核心,以职教新干线、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教育厅教育网频道共建三个网络平台为共享平台,通过资源组合,以三种频道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种业技术的“网络种业乐园”。
我省其他高职院校园艺、畜牧兽医、观光等涉农专业,均从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方面来完成职教新干线、学院资源网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建设,采用开放式管理保持资源库的持续更新,基本能满足教学、培训与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2 服务地方经济上起的作用
2.1 优化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行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水平。根据对我省长沙望城、邵阳隆回、株洲茶陵等地的调查发现,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到75%,高中文化水平以下人员占到82%,足见休闲观光农庄经营管理类人才之缺乏,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从事休闲观光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这类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据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湖南每年有几十万农民依托观光农业产业解决了就业,而农家乐、农庄的经营性收入也达到112亿元,规划显示,2020年我省将形成年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户外休闲活动,是融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观光农业专业的开办为湖南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储备。
2.2 助推产业,形成专业服务体系 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采用利用院士指导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以种业科技园内杂交水稻示范基地、玉米原种扩繁基地、藤本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及“网络种业乐园”的数字化资源为载体,采用学历教育、基地示范、村组授课、田间指导、网络培训、技术合作六种服务模式,完善现代种业服务体系,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种业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种业爱好者提供种业技术终身学习服务。
如通过单独招生、免费培养、与隆平高科等国家级大型种子企业合作培养等途径,将农村青年与种植大户、劳动力转移人员纳入本专业的培养对象。如利用在线学习咨询功能,高级职称教师村组讲学,讲师到田间地头指导的模式每年培训种业职业农民、种业员工、基层农技干部、农村科技骨干、种业爱好者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如利用种业科技园的技术优势,在水稻、玉米、藤本种苗等生产示范区范围内建立专供培养培训的技能操作实训区,为完成培养培训创造硬件环境;建立“网络种业乐园”在线学习咨询制度;建立教师代表长驻隆平高科公司挂职实践制度,了解种业发展最新动态,拟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研发项目来开展种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2.3 开放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省涉农专业已基本建设成为能够依托专业科技园平台,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师资优势进行对口支援和师资培训,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广课程体系、接纳种业技术实训、开展教学合作与交流、召开专业建设成果汇报会等各种方式广泛交流和推广专业建设经验,全面共享改革成果;利用产品交易会、专业研讨会等机会向行业、企业新技术,为专业改革创新提供范式,实现专业、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已初步具有把我省涉农专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影响力不断增强、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的良好势头。
2.4 农技培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的养猪大省,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是湖南省高职精品专业,是湖南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制定与主考学校,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芙蓉区大学生创业培训、省扶贫办“农村科技骨干”培训和省畜牧水产局“高级品改员”技能培训基地。已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3500人次,年均培训2000人次,是本专业在校生的5倍。专业教师每年深入农村进行现场技术讲座30余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600余次,成为了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服务中心。以校企共建“畜牧兽医应用技术研究所”为合作平台,长沙金方堂生物科技公司在我院成立了“生物科技研究所”,为湖南五指峰、湖南华大饲料和王中华生物科技等公司开发新兽药、饲料与食品产品10余个。为岳阳正大、湖南佳和农牧等公司承担售后技术服务,2011年技术服务合同经费80万元,横向课题经费20万元。目前有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学生418人,10年来累计培养高职大专毕业生1110人,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湖南畜牧业“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支撑,有力的推动我省畜牧业的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
服务社会和生产,是高职院校的天职。只有保持主动对接需求、真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高职院校才有破旧立新的动力和聚优成势的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 对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生的影响
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和扶持涉农专业建设”等精神的指导下,我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均加大了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稳步促进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集中体现在整合了高职战略资源、形成了高职院校品牌、提升了竞争优势地位等几个方面。
如我院牵头组建、集结了包括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30多家农业、农机企业,还有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10多所职业院校的“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巧妙地运用平台优势,在校企合作、专业对接产业方面深度挖潜。2009年,集团与隆平高科合作开展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打造中国援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国际化适用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一批学员被派遣出国执行援外项目。2012年5月,集团与省畜牧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园,首批近百名大学生入园学习和创业。创业孵化园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以研究项目与成果为依托,对大学生给予创业指导与扶植。我院的“合纵连横”,是通过对办学体制机制的突破,实现了我省涉农高职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涉农高职教育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集团有效地整合了我省涉农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的优势资源,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链与农业产业发展链的有效对接,推进了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我省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品牌,也有力地提升了竞争优势地位;如我院先后获得了园艺技术与畜牧兽医两个特色、种子生产与经营一个示范性特色培育专业建设项目,永州职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先后成为了特色、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既是办学目标的正确选择,也是办出学校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把握“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五大因素,从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魅力,培养一流的教学名师与大师,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创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来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一步完善我省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出涉农专业独特的办学理念,建设好一流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为我省涉农专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OL]2010年4月13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
[2]楚琼湘.针对现代农业主要构成要素发展农业职业教育[N].湖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09月28日.
[3]章仙踪.百年职教学府的转型之道——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2日.
[4]佘俭敏.承百年传统 开名校新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之道[N].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7日.
[5]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彦梅.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2010.
篇8
关键词 农广校;涉农中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6-0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其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新型学历农民,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专业优势。根据江苏省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办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学历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谈几点看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 科学合理规划,开设专业班级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开设需要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场所、实习实践基地等软件元素和硬件元素进行综合配置,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科学规划,才能达到办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培育成果。
1.1 专业设置
学校开设涉农中专班,并要选准专业设置。一是要根据本地区农业主导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选择相关对口专业;二是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选择一批对称专业;三是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四是根据调研了解当地农村青年农民群众对知识需求的情况开设特色专业;五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特点等开设本职专业[1-2]。
1.2 班级招生
班级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的办班规划、教学场所、专业特性、学员情况等因素进行统筹调配。建立适宜农民群众参学的田头学校、田间学校,分别设立农广校学习班、农业产业基地班、农业企业班、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班、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班等班级,还可以根据其他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设班宗旨是学员参学方便,学校便于管理[3-4]。
1.3 督学管理
学校制定督学机制,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门的督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保证教学质量。
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
由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身因素所限,专职教师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基础课程教师人员较少甚至没有,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外聘兼职教师进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必然需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就成为必要性,针对教师性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管理。
2.1 兼职教师管理
兼职教师的管理应着眼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所招学员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一批优秀兼职教师,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必须熟悉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因材施教;二是对所授课程,每学期必须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课件,并交教务处检查、备案;三是按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考勤、批改作业、出卷阅卷等;四是管好课堂秩序,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要批评和制止。
2.2 专职教师管理
专职教师除了具备兼职教师的任务外,还需要更强的责任心、细致心、使命心。一是要按照高质量标准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二是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动态,把各种情况及时上报教务处、校领导;三是要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考核的工作力度,一是考核各位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员评价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予以解聘,考核不合格的专职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扣发奖金等,双管齐下,以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拥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管理制度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还有所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责任,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将自主管理和创新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1 以人为本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的学生基本上是农业生产者、农村工作管理者,因此学校管理要主抓“人”的重要性。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学员的拥护,才可以得到实施。
3.2 因校制宜
每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因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以及招收学员的对象也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了校与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各校皆适用”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切实可行,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3.3 内容健全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对象为农民,在管理工作方面要加强的制度建设:一是学员学习约束力相对较小,时常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老有理由请假”的学员,这就需要加强考勤签到制度建设;二是学员流动性较强,经常参加集中学习活动,来来回回,交通等方面安全制度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涉农中专是免学费学习,如何让这些政策应用好,发挥好,需要加强账务管理制度方面建设,保证各项资金使用得当;四是加强对学员的免书籍费、交通补贴、伙食补贴、评优等方面制度建设,通过此类办法把农民参学积极性再进一步提高,扩大农广校办学影响力。
4 丰富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教学体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办学要根据学员在家务农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硬件条件等因素影响,以学员更易学习,更易获得知识为根本,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农广校的教学体系。
4.1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涉农中专除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步骤,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中专学历证书外,每位学员还要参加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
4.2 课堂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员在参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基地是提高学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学员第二课堂,使得学员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4.3 农闲教学与农忙实践相结合
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一是在农闲时间,集中安排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活动;二是在农忙时间,安排学员进行实践练习和生产,确保教学有序开展。
4.4 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结合
涉农中专要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让学员学到更多内容,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好学员的工学矛盾,充分利用好学员的自学,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述的同时,加强学员自学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困难,调动他们的自学积极性;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每次在集中授课以后,授课教师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作业量,让学员在家完成一定的课程内容和作业;三是经常检查学员自学情况,强化自学意识,定期检查学员自学计划、自学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学员养成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4.5 教师跟踪指导与学员随时咨询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农时季节、关键技术生产环节,以及学员需求,不定期到学员家中、田头开展跟踪指导,进一步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解决学员生产上遇到的困难,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服务水平,让学员满意。通过跟踪服务指导,一是让教师了解掌握学员在生产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便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的不足,来提高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使以后教学做到更加贴切、实用、有效;二是让学员能够把学到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再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以学为用,用中固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
5 注重学员考核,以考促学保成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员考试考核是提高和检验办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提高各位任课教师的认识和教学积极性,保证教学落到实处;二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保证学习成果。如果学员考核松弛不严格,不仅学生学习放松,而且教师教学不认真,使教学流于形式,不但削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学校声誉。
6 加强典型培植,以例示范造品牌
从2010年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班办学以来,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先后毕业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学员20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有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年轻当家人、发展领路人、农业致富带头人、技术推广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部分成功的村组干部、家庭农场主、村级动物防疫员、种养殖大户等优秀毕业学员进行培植,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建立基地,带领更多农民群众定期观摩学习,扩大“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办学成效和影响力,鼓励更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参学,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5-6]。
7 结语
总之,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广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出台一些专门的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学的积极性,这种学历农民培育模式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为“三农”培育出更多实用的新型职业农民。
8 参考文献
[1] 莫广刚,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98-102.
[2] 常英新.城镇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71-74.
[3] 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4]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6-9.
篇9
截至20__年3月止,__县共登记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6个,其中省级合作社1个,州级示范社6个,县级示范社8个,登记注册资金1.93亿元,入社农户6946人,带动周围群众16777人,年经营收入3.3亿元,经营利润0.46亿元,社员户均增收5966元,共申请__、__、__等7个自有商标品牌。
按行业划分:从事种植业的有71家,占总数的52.2%,涉及蔬菜、蘑菇、甜玉米、香蕉和绿化苗木、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从事养殖业的有59家,占总数的43.4%,涉及牛、猪、鸡等畜、禽类养殖;从事运输业的有4家,占总数的3%,涉及农产品、矿产资源的运输服务;从事加工业的有1家,占总数的0.7%,涉及竹艺产品加工;服务业的有1家,占总数的0.7%,涉及农机销售、租赁、维修等服务。按注册资本划分: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有93家,101——499万元之间的有33家, 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
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的过程中,__县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强化合作社管理力度。各管理部门间要明确职责,强化沟通,在合作社成立、运行和注销各阶段尽职尽责开展服务。探索县工商局和供销社的信息交流机制,在登记注册合作社的时候要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审查关,不能降低办社的标准和要求,避免滥竽充数。建立巡回排查制度,加强对合作社的抽查管理,主动协助合作社落实相关章程,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对已经失去经营能力的合作社要引导带头人进行注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确发展。
(二)加大政策和信贷支持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一是进一步改进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合作社专项发展基金,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全县“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和抵(质)押文秘站:融资工作,疏通“三农”融资渠道,让有资金需求的合作社及涉农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破解融资难题;三是构建和完善“三权”交易平台和服务机构,在已建立 “三权三证”抵(质)押交易服务中心基础上,充实工作人员,完善运行章程,为“三权三证”抵(质)押交易提供保障;四是引导金融机构改善信贷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建设,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密度;五是加大引进力度,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进入农村市场,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六是加强银保合作,鼓励保险公司与涉农银行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政策互补、风险共担的银保互动机制,开展涉农信贷保险业务,提升保险在涉农贷款中的渗透度,逐步探索分散农村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七是建立完善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探索拓宽农业农村财物保险范围,研究“三权三证”等资产保险投保情况与涉农信贷授权授信及利率浮动的挂钩机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信贷市场的能力。
(三)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继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到专业合作社任职,加强对合作社及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财务管理等业务指导与培训,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生产技术、懂市场营销、会经营管理、有奉献精神的骨干队伍,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形成功能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强化服务体系建
篇10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农业大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全市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体制创新、完善组织体系的必然要求。全市各级供销社要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办社的方针,积极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使供销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一)以基层社改造为契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层社体制转型中,具有经济能力的基层社可以成为出资成员,不具有经济能力的基层社可以吸纳职工个人出资,与农民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市大多数基层社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层社的改造找准产业发展的连接点、优势资源的释放点。
(二)以社有龙头企业为支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社有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与农民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三)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平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社这个平台,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与农民共同组建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信息交流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
(四)以农产品经纪人为骨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和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贮藏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经营搭建市场桥梁。
(五)与社会经济组织或经济能人合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行开放办社过程中,广揽社会精英,聚集社会力量,吸纳一切愿意加盟供销社的社会经济组织或经济能人,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前供销社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发挥供销社应有的作用。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学习宣传,营造氛围。要深入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准确把握其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专家讲座、开办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及优秀带头人的先进事迹,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掌握政策,规范运作。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依法吸纳农民社员,选择出资形式,制定合作章程,完善工商登记,召开设立大会,承担相应义务,享受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制定盈余分配方案和亏损处理方案,维护社员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