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11 22: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叫***,是****班的一名学生。家住在*******,家乡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没有其他的经济作物。由于家中有病重的爷爷,所以父母都不能出外打工,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本学年我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减轻家庭经济一时之负担。
家乡**是平原地区,既没有什么天然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也没有什么名牌产品商家在那落户。大部分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产作物,有些县乡以种植苹果、桃子等果树为主要经济作为。我们村所在的**只是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它们比较好管理,大多数的村民都出外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不愿出外打工的,也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村里所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我们家所在村镇很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要进城必须走二三里地的土路才能到达油路,让后搭车。一遇到下大雨的时候,因为我们村地势很低,村四周向外通的道路都会被水淹没,出入很不方便。因此即使想种植一些时令的经济作物,往外运卖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是种植果树了。
我们家因为爷爷常年重病在身,不能参加任何的劳动,否则支气管炎就会发作,而且平常也不能断药,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因此父母能不能出远门打工。前些年家里种植了些番茄、茄子等夏季蔬菜,再加上卖一些粮食的钱,就可以维持爷爷医药费和我的初、高中的学费以及家庭的其他轻微的消费了。由于父亲左眼有角膜炎,看东西很模糊,天气一热就完全看不见了,而且还会有些疼痛。前年父亲
因为太过于劳累,右腿脚后跟突然疼痛的厉害,近半年都不能干重活,所以母亲就到城里的一个学校餐厅帮人做饭,每月工资只有XXX元,家里只剩下父亲和爷爷了。由于父亲的身体不允许,从那以后家里就不再种植蔬菜了。就单单靠种植小麦、玉米地收入来算:一亩地小麦平均按1000斤,八亩地是XXX斤,一斤小麦按平均偏高的价钱0.80元来算,一年所收的小麦全部卖掉收入是XXXX元。算上种地的投资,化肥、农药、种子、庄稼播种和收割的农机使用费,满打满算不过剩余XXXX元。这是卖掉所有收获的小麦的价钱,在加上留下一部分自己吃的呢?能卖的最多是XXXX斤,也就是XXXX元,也就是说,仅仅是种植小麦的所获得额外经济收入是XXXX元左右。至于玉米地收入和小麦差不多,一年种地的收入大概是4000元。而我们在学校一年的消费(包括学费、生活费)是10000元左右。换句话说,仅仅靠种地的收入,才刚刚够一个大学生在学校一年消费的二分之一不到,那剩余的二分之一呢?另外家庭必须的生活消费金额呢?如此来算,为之奈何?
去年我考上大学后,家里把喂了很多年的老牛连同还没有完全长大的牛仔卖了,再加上卖粮食的钱,母亲一年微薄工资和以往每年的积蓄,算是把我大一一年的学费支付了起来。说实在话,交完学费后,家里真的什么都没剩下了。临走时的XXX元的生活费我拿着真有点烫手…当时觉得我真的像一个可恶的资本家一样,把家里仅有的那一点积蓄都榨干了。
由于家里农活太多,再加上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去年暑假开学
的时候,母亲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做饭、干农活。父亲跟着村子里的人干一些短期的比较轻的活,毕竟这个家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开支。
我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听起来这样的家庭或许并不困难,甚至会说我很幸福,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定相当的富有。对于一般的家庭可能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庭成员只是这本经书的封皮而已,看似诱人的书册封面,或许里面记载着很多充满了生活酸甜苦辣的故事和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艰辛甚至无奈的背景。
两个姐姐上学时都是中途退学,出外打工。她们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工资不论高低绝不保留,个人消费理念堪称先进,几年打工生活,有时还要家里寄钱过去。现在她们的家庭也并不富有,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工作所得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时她们也会给我寄学校去一些生活费,但杯水车薪。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也想申请国家贫困生补助,我的贫困生申请表也盖章了,可是由于忘记开三级证明了,觉得交上申请表也没有用,所以就没有交。我想在学校的时候,找一个兼职,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这样会给家里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刚开始的时候我找了一个,但父亲怕影响我学习,坚持不让。另外在大一后半期我担任了班级班长的职务,学习、生活、工作、休息,我不得不放弃继续找兼职的打算,所以在学校里的所有开支就只能靠家里了。大二我竞选里团总支副书记,可能我还不会有时间找兼职,来补贴生活费。所以我想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缓解家里一时的经济负担。
一个十分普通甚至贫寒的家庭,仅仅依靠变卖低价的粮食,来供应一个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上学的确很难。尽管如此,但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在大二这学年,我急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我有信心和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还清国家贷款。
以上就是我们当地和家庭经济的情况,情况属实,愿接受校领导、老师的审查。
此致
敬礼
院系*****
专业*****
篇2
因此,家庭经济变故后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加注意自身及孩子的心理保健,防止孩子心理上出现“营养不良”。
父母的低落情绪不要向孩子转移
故事一:王林和妻子在同一单位供职,以前公司效益好,夫妻俩每个月都有近三千元的进项,小日子过得虽不是很富裕,就是后来添了个宝贝儿子,也不愁吃穿,不担心家庭的一切花销,因此对儿子是有求必应。可是,随着这几年公司一年年地亏空,员工们在白干了半年活后,还是免不了下岗的遭遇。自宣布那一刻起,王林的心里就像堵了块什么似的,老是郁郁寡欢。这天,儿子蹦蹦跳跳地从外面回来,向他要钱买一个小篮球。这要在平时,王林没二话说,可这会儿正为今后的生活愁眉不展的他,哪还有闲心给孩子买那几十块钱的“奢侈品”?“老子现在烦得连饭都吃不下,你还想着玩东玩西?”一阵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把不明所以的儿子吓得眼泪汪汪。
点评:家庭经济变故后,人难免出现烦闷、焦躁、忧虑等情绪,此时,家长不应将孩子作为“出气筒”随意地冲着孩子发泄一通,由于难以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情绪变化,时间一久孩子就容易对父母产生疏离甚至怨恨心理。这时,父母可通过一些合理的发泄方式(如无人时大喊、与朋友交谈等)宣泄心中的烦闷,但不应将矛头指向孩子,特别是孩子哭闹或犯错误时,家长更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谩骂甚至动手惩罚。
父母之间和谐、美满的大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故事二:陈琼和丈夫是大学校友,前年她不顾丈夫的反对,辞掉人人羡慕的公职,开了家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可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她的生意很快被别的实力雄厚的公司挤压得只有喘息的机会,没有一点作为。年底一算,不仅当初投入的十几万老本亏空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下,本来对她一个女人有不“安分守己”的意见的丈夫成天寻碴儿和她吵,要她别瞎胡闹瞎折腾了,把个好好的家都折腾光了还不好好安心过日子。心情本来就坏透了的陈琼得不到自己丈夫的安慰反而更添乱也心中有气,于是原来和谐的家庭几乎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7岁的女儿不明白其中的缘故,由以前的爱唱爱笑渐渐变得性格内向而敏感。
点评:不论是一方收入变化,还是两人均受到经济缩减,作为同甘共苦的夫妻,应该共同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果只是指责、吵闹,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年幼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父母异于以往的情绪和行为及整个家庭环境的变化,因而容易出现恐惧、无措、强迫等心理障碍。
家庭经济变故后关爱孩子的职责不能改变
故事三:林军是铸造厂的工人,他高大健壮的体魄一直是孩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英雄”形象。他也常常因为自己是个“压不垮”的巨人而引以为豪。谁料,从今年上半年,公司转包给了别人承包,精简员工,新厂强调技术含量高,林军由于只有初中文化而遭到委婉的辞退。失去工作后,林军成了没事的闲人,不是成天大睡喝酒消愁,就是去街头巷口打牌搓麻。连对孩子一贯抓得挺严厉的学习也不管了,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见了外星人一样恐怖,一见他就想躲开。
点评:有的人在家庭经济变故后往往陷入自暴自弃之中,几乎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原有的兴趣,要么蒙头睡觉,要么打牌搓麻,看到孩子嫌烦,孩子有要求时更烦,不再管孩子学习,不和孩子玩,甚至认为孩子是累赘,这类父母在遇到挫折时实际上忘记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势必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因此,父母在家庭经济变故后更应该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照。
以乐观心态时时感染孩子
故事四:钟勇是从农村一路冲进城市的,在那个小山村里,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每次回家,他享受到的是众人艳羡的眼光,他也一直以此为荣。不料,今年公司进行重组,身为办公室副主任的他因各种原因惨遭滑铁卢,而妻子是百货商厦的营业员,收入也不是很高。失业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以前自我感觉良好的他无脸见人,特别害怕家乡的亲友上门来玩。以前,他总会摆出一副城里人的优越感引来乡邻们的眼热;如今,家庭经济的锐减让钟勇有种没脸见人的羞愧,成天窝在家里不愿见外人。为了彻底维持自己的自尊,他甚至再三叮嘱孩子不要在同学、亲友面前乱说话。特别是孩子班上的同学举行一些聚会,他都限制孩子参加,以免小孩走漏了口风。
然而,年少无知的孩子见自己的行动都受到限制,对父亲很是不满,但一见钟勇铁青的脸,又不敢做丝毫反抗。只好乖乖地一天到晚待在家里,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玩,渐渐地,以前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胆小、内向起来。
点评:许多父母觉得自己家庭经济变故很“丢人”,因此不愿外出见人,甚至怕孩子“泄露秘密”而不允许孩子出去玩。而孩子在受到无理由的限制后不光心理上想不通,久而久之还会出现自闭、孤独等心理问题。因此,家庭经济变故后的父母应该保持乐观心态,积极谋求再就业,积极和孩子沟通,多陪孩子玩耍,多带孩子外出交友等,让孩子以阳光心态健康成长。
情感过度的溺爱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大敌
故事五:丽玲半年前因丈夫外遇离了婚,因为前夫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因此家庭收入一直颇丰。但经离婚变故后,好强的丽玲提出独自承担孩子的抚养义务。
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丽玲除了在生活上百依百顺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外,尽管自己的收入有限,她还是咬着牙试图用金钱来换回对孩子完整的爱。可是,随着时光的迁移,以前乖巧听话的孩子不仅不体量做单亲母亲的艰难和辛酸,反而变得越来越任性、娇蛮、不听话,这很让丽玲伤脑筋。
点评:当经济上的拮据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时,一些家庭经济变故的父母往往觉得对不起孩子,因此过分“听从”孩子意见,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做法也“睁一眼闭一眼”,这容易助长孩子的骄横、无理、无礼的不良习惯,使孩子忽视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对此,父母要认识到溺爱的坏处,认识到教育孩子时坚持原则才是更好的疼爱方式。
避免让孩子进入物质攀比风盛行的环境
故事六:再过两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吴斌夫妻俩可为独生子择校一事搞得头脑发昏。原来,他们的儿子学习尚可,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名牌学校,可因两人刚刚下岗待业在家,无力支付昂贵的学杂费而愁眉不展。夫妻俩原本打算把孩子放在妹妹任教的学校,既便于妹妹帮忙照顾,也不用担心学习松懈。可是,儿子见自己的同学一个个不是去了重点示范学校,就是读那些学费令人咋舌的贵族学校,而自己只能屈就于一所普通高中十分不满。最后,吴斌拗不过心肝宝贝,只好拿出持家的老底,勉强送孩子进了一所市级示范学校,孩子高高兴兴地入学了,可他根本不知道吴斌心里那种五味陈杂的滋味。
点评:家庭经济变故的家长应以平和心态看待目前的“择校风”“名牌风”等,不要脱离自己经济实力去“勒紧裤带”,将孩子送进富家子弟云集的所谓“贵族学校”。一些名牌学校中的小环境容易让孩子在没有名牌衣物、文具等情况下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父母的苦心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最好将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平时多加辅导和帮助即可。
顺应困境,借机培养孩子坚韧的心理素质
故事七:徐培初夫妻俩是市棉纺厂两名普通工人,妻子早在半年前单位重组时给淘汰掉了,在看到第三批下岗人员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后,他明白自己今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明白事理的徐培初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把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叫到身边,用一种通俗易懂又语重心长的口气给孩子讲明了家庭现在面临的困难。没想到,孩子不仅主动提出可以节省部分零花钱,这个以前的“小皇帝”还天天帮助摆摊的父母看生意,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减轻父母的操劳程度。周围的人无不啧啧称赞这个小孩子乖巧懂事。
篇3
关键词:阿里河;森工公司;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0-02
一、公司发展家庭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公司工会从实际出发积极顺应林区发展新形势和广大职工增收致富迫切要求,找准利用丰富的林下、林间资源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切入点,加大对适合林区职工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公司家庭经济出现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种、养、采、服多业并举、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据调查,目前职工从事家庭经济户数2 190户,实现经济效益5 000余万元,其中养殖户410户,种植355户,培植食用菌282户,山野菜采集570户,服务及其他产业573户。养牛560头,养羊1 200头,养猪6 500头,种植土地25 000亩,马铃薯25 000亩,小浆果400亩,培植食用菌400万袋,华子菇30万袋。
二、公司家庭经济发展的特点
1.家庭经济在林业职工增收份额上是缓慢上升趋势。据百户统计,2011年,户均家庭经营收入12 000元,占职总收入的50%,比2006年提高了16百分点。
2.传统的养殖业仍然在家庭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每户家庭经济养殖户收入26 000元,占家庭经济收入的26%,由于行情好,效益高,一些规模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96户,生猪存栏6 500头,年出栏8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74户。这些户一般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高的达到20元,如贮木场职工王孝林,养猪年出栏600头,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鸡户张君年存栏 1 500只,年收入20万元。
3.食用菌培植业占林区家庭经济的重头戏。由于山上林场所,有着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林间空地,由过去传统、分散、副业型向集约、连片、主业型发展。在大户、能人带动之下以家庭经济为主业而发展起来的林场(所),或者数户大连片,从而实现“一户带十户,十户一大片”发展势头,如齐奇岭林场有40户,目前有26多户培植木耳、华子菇。2011年全场实现人均纯收入6 500元,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8户。
4.小浆果培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小浆果种植业,是工会多年扶持的困难职工庞延军带动起来的,庞延军贮木场的一名装车工,由于转季,一年仅有5个月的时间上班,妻子无业,一家三口年收入只有4 000余元。当得知在我地区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气候适宜、收益不错时,公司工会打破常规一次为其贷款50 000元,通过辛勤劳动,现在他的种植园从3亩扩大到30亩,由1个大棚扩大到6个大棚,产品的品种也从单一的草莓发展到草莓、树莓、蓝莓、葡萄等多个品种,效益上由过去的年收几千元到如今年实现产值达6万余元,几年来,工会累计为其贷款15万元,实现产值60万余元,他从过去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由于小浆果营养丰富,附加值高,倍受家庭经济户的青睐,在他的带动下,现阿里河地区小浆果种植面积达400亩。
三、家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引导、扶持和协调服务。家庭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职工虽然渴望家庭致富,但因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科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直接阻碍着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
2.信息不灵,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家庭经济户上项目并不适合本地发展。另外户均收入低、家底薄,致使家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发展一些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
3.经营方式陈旧,规模小。目前家庭经济中,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家庭经济发展仍是单打独斗,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专业片几乎很少。有相当比重的一些职工,管理粗放,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谈不上科学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家庭经济收入在百元以下的还有近500户,占公司家庭经济户的22%,如小浆果种植业,阿里河地区种植面积为400亩,如果引进外商需达到700亩,没有生产线、没有保鲜设备,外商因达不到规模不能统一收购,也不愿意投资建厂深加工,造成家庭经济户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四、发展家庭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公司党委、公司站在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家庭经济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确立了“近期靠家庭经济致富,中期靠接续产业拉动增收,长远靠全民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把家庭经济工作纳入企业经济目标责任状,与企业经济指标同时考核。公司工会把扶持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列入工会建家工作和实绩考核目标。公司工会持续开展了“包帮扶持,携手脱贫”活动,要求每个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每年重点包帮两个困难职工依靠家庭经济脱贫,包帮两个没有起动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上项目,通过逐年递增包帮对象,达到共同致富。如森林经营处领导带领困难职工向黑土地要效益,采取班子全体与6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与33名单职工结成致富对子,采取自己筹措一部分,向公司工会贷款一部分,单位提供生产设备,集中种植马铃薯,2010年至今扶持15户困难职工彻底脱贫,引领33名职工实现增收40万余元。
2.宣传发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带领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一方面,从培育成功典型着眼,广泛宣传引导下岗困难职工树立发展家庭经济的信心,使职工认清发展家庭经济的重大意义。几年来,共表彰家庭经济劳模12人、致富能手45人,召开事迹报告会引领职工脱贫致富。公司上下形成了人人争着上项目、谋出路、求发展、早脱贫的良好氛围。
3.突出协会指导。2010年,公司成立了家庭经济协会,并成立了种植、养殖等5个分会,通过协会作用,引导职工走联合经营的路子,把分散的个体经济整合起来,统一面对市场,提高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2010成立家庭协会以来,举办座谈会7次,带领各单位困难职工及家庭经济户举办拉练式参观学习3次,家庭经济分会举办山野菜采集等培训班10期,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4.大力扶持。为有效解决广大职工群众在发展家庭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公司工会积极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资金扶持。全面启动限期无息小额贷款活动,仅2012年,已为249户困难职工贷款110万元。为使限期无息小额贷款切实发挥最大效应,工会组成调查组对申请贷款的每一户下岗、困难职工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帮助他们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公司工会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对资金周转困难,发展项目较大、条件乐观的家庭经济户,加大贷款扶持力度。2010年以来,公司工会进一步加大了限期无息贷款的工作力度,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 000元~50 000元,有力地助推了家庭经济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加强培训,把增收资料、书籍、光盘等送到家庭经济户手中。发挥“周末学校”流动课堂的作用,本着职工缺什么,补什么,采取“定单式”培训,将培训办在基层、办在田间。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近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期,接受培训人员达2 400余人次,确保扶持一户、发展一户、脱贫一户。三是项目扶持。结合公司的具体特点和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做强五大家庭经济项目,2011年以来改变了由过去分散式帮扶的形式,加大项目帮扶,以项目拉动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以项目助推家庭经济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现已形成了北部伊山林场突出林产品采集业,红星、兴阿林场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东西部以齐奇岭和嘎仙林场为主,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业;南部各林场依托相思谷景区,发展旅游附属产业。
五、发展家庭经济的几点思考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家庭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保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化经营,标准化运作。坚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一场一品,一地一业,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着力引导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片,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带林户的生产格局,不断推进家庭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增强家庭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科技兴院,提高家庭经济服务水平。在采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科技新成果,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家庭经济科学发展。
篇4
关键词: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产业化,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学费、住宿费日益增长。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的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1]这意味着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日趋明显。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教育部财务司1999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他们缺乏相应的学习、生活条件,经常奔波打工赚钱,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身心受困,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业。
家庭经济是大学生求学的主要支柱,本次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力求将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为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及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二、 调研对象和数据分层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简单抽样分析和预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手资料主要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别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10所高校随机抽取学生,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40份,有效率76.8%。
(二)数据分层
根据2005年广州市民政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月平均收入低于390元”的标准,以家庭父母亲收入计算,我们界定每月家庭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学生为贫困生。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结果,“个人年收入3.4万―10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5.4万元、家庭年收入为5.37万―16万元”[3]为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应该在4475-13333元。据此,我们界定家庭月收入在800-4500元的学生为一般困难生。而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我们则定义为中等收入以上学生。
三、 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基本情况
1.在3840份有效问卷中,家庭月平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学生(贫困生)有1067位,占总调查学生的27.79%;家庭月平均收入800―4500元的学生(一般困难生)有2182位,占总调查学生的56.83%;家庭月平均收入4500元以上的学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有591位,占总调查学生的15.37%。由数据中看出,目前大学生当中大约有三成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占一半以上,家庭经济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接近二成(见表1)。
表1家庭月均收入
家庭月均收入4500元以上800――4500元800元以下学生人数/人59121821067
2.我们调查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结果显示,不论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还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家庭(分别占83.04%、96.77%和98%),但三者有一定的差别(见表2)。
(1)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靠家庭、亲朋好友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2)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来源的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
(3)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都主要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其他经济来源比重非常小。
表2大学生主要家庭经济来源百分比
经济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及
亲朋好友助学贷款
及勤工俭学奖学金其他贫困生83.04%14.28%1.79%0.89%一般困难生96.77%3.00%0.00%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98.00%0.81%1.19%0.00%
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生的依赖性很强。虽然贫困逼迫大学生采取其它渠道去获得经济来源,但学生更多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资助,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令人遗憾的是,所调查的学生极少获得过奖学金。
(二) 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我们调查了不同经济层次的大学生除了吃饭外的经济去向。各个经济层次都有过半学生将购买生活用品列为第一消费方向,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中有28.57%将购买衣服、零食和消遣作为第一消费方向,而这个比率在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中只占9.32%和15.51%(见表3)。由数据可知,除了生活用品的花费外,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同学消费更注重时尚,而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花费则注重实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此外我们必须看到几个隐忧。
(1)购买学习用品方面,总体比例偏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比例分别是23.71%、22.69%、12.38%,这分别只占总体开支的二成左右。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越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消费越少,相反,家境贫困的学生比例还偏高一些。
・教师与学生・家庭经济对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职业规划的影响(2)在购买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所占的消费比例接近三成。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学生家庭经济越好,在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的开销就越厉害。
表3大学生主要支出百分比
经济状况支出购买学习
资料和用具购买生活
用品购买零食
衣服和消遣其他贫困生23.71%59.60%9.3%7.37%一般困难生22.69%61.57%15.51%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2.38%57.15%28.57%1.90%
2.学生课外活动是锻炼他们成长的舞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呢?在调查学生参加校、班级的各类活动的频繁程度时,各经济层次的学生选择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比例略有不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偶尔参加”的占大多数,其余依次是“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见表4)。
(1)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到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选择“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0.80%、29.35%、28.22%,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2)选择“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为56.25%、54.35%、50.00%,也呈递减趋势,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3)选择“很少参加”的分别占9.82%、15.43%、20.97%,呈递增趋势,表明贫困生多愿意积极锻炼自己,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更懒得参加各类学生活动。
(4)选择“从不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13%、0.87%、0.81%,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差的学生越是选择“从不参加”各类学生活动,这实际上是少数贫困生比较封闭自己。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选“从不参加”的学生并非完全不想参加,而是由于有时经济能力不允许,例如外出活动需要自己支付费用,才被迫不参加。
表4对参加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的积极程度
经济状况积极程度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贫困生30.80%56.25%9.82%3.13%一般困难生29.35%54.35%15.43%0.8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8.22%50.00%20.97%0.81%
(三)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未来规划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选择:就业、继续深造(包括出国、考研、双学位)和创业等。调查数据如表5显示。
表5对大学生未来规划规划的影响
经济状况意向就业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贫困生68.75%16.06%7.14%5.36%2.71%一般困难生57.87%28.57%9.44%3.15%0.9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9.03%47.85%9.68%10.48%2.96%
不难看出,学生们在作出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家庭经济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
1.从横向进行比较。对贫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首选“就业”,以下依次为“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对一般困难生而言,也是首选“就业”,再依次往下排,呈递减趋势;对中等收入以上学生而言,首选却是“继续深造”,其次才是“就业”、“没想过”、“创业”、“其他”。可见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毕业后偏向于选择继续深造而不急于就业,而家庭经济一般或较困难学生的第一选择则是就业。
2.从纵向进行比较,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但是选择“创业”、“没想过”和“其他”三项表明了三个不同阶层学生的三个方面的意识。
(1)选择“创业”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有冒险的意识。
(2)选择“没想过”的情况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排在首位,而奇怪的是贫困生排其次,一般困难生排最后。这表明了两个可能的极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部分有积极的创业冒险意识,但另一部分仗着家庭条件优越消极对待人生;贫困生整体情况是积极面对人生,努力改善自身处境的,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面对人生。
(3)选择“其他”一项显示的数据表明,贫困生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相较于一般困难生有更多的想法。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产生复杂的未来规划。
(四)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据调查,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情况的调查是我们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通过书面反馈、问卷调查、个案追踪、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从整体到局部的交叉了解,我们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并且把研究重点放在贫困生身上。
1.自卑感。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他们中有的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有的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还有的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2.压力大。在问卷中,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时,贫困生中有34.37%表示非常担心,42.86%表示比较担心;在一般困难的学生中,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31.74%;而对于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来说,仅仅有1.61%的学生非常担心,45.97%的学生偶尔担心,41.94%的学生表示从不担心(见表6)。
表6对学费生活费的担心程度
经济状况担心程度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偶尔担心从不担心贫困生34.37%42.86%15.18%7.59%一般困难生11.74%31.74%44.56%11.96%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61%10.48%45.97%41.94%
(五)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表7对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经济状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地位高低拥有金钱多少贫困生28.12%61.16%4.02%6.70%一般困难生25.48%64.15%5.62%4.75%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9.35%64.52%12.10%4.03%
1.从总体上讲,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总体趋势是良好的,都认为主要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选择总体比例分别是89.28%、89.63%、83.87%。
2.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均趋于倾向自我价值的实现,比例是社会价值的一倍多,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视甚至超过社会价值的三倍。这表明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社会价值观念越是淡薄。自我价值实现在各类学生中占60%以上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日益增强。
3.对待社会地位高低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是认为社会地位重要。
4.对待拥有金钱多少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递减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学生越不重视金钱的多少。
四、 讨论与建议
(一)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有着较大差异的影响,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焦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
1.对待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方面,我们发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学生主体选择都是一致的。在学习生活方面,他们花费在基本生活费用、学习用品资料费用、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占绝对的比例;在价值取向方面,他们多数选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在对待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方面,三大类学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在未来规划方面,家境较好的学生更多选择继续深造,而家境越差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就业;在心理健康方面,家境越好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低,相反,家境越差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高,甚至家境的好坏会导致更多的贫困生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留意大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待不同的问题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对待经济分层出现在学生中的差异,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不良倾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在学习生活方面,虽然学生整体花费都在学习用品、生活开支等基本项目上,但不同的学生在消费的开支上是有差别的。在学习用品的购买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意花钱;在买零食消遣等方面,越是家境好的学生开支越大;在学生活动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参加。这说明家境好也滋生了部分富裕学生消极面对人生,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而贫困生多数积极主动锻炼自己,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悲观情绪较重,从不参加集体活动。
2.在未来规划方面,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意欲今后创业;另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消极,从没想过,特别是富裕学生中有一成多没想过。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的观念相对淡薄,这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此外拜金主义和重视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也有部分存在,家境越好的学生越重视社会地位,家境越差的学生越重视金钱。
因此,面对种种不良倾向,我们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待少数富裕生要端正他们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优化自己的经费开支;对待少数自我封闭的贫困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塑造自己光明向上的人格。对大学生目前不断膨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其更多地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主流价值观。
(三)学生家境越差心理压力越大,因此贫困生群体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除了采取相应的奖助贷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外,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1.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普遍比较单一,一般是家庭支付,因此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基本上是全部给予通过。而其他解决方式占的比例很小,比如勤工俭学,亲朋好友资助,外出兼职等都不成气候。
2.国家在助学贷款方面给予过多的支持,固然给部分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贫困生排除了后顾之忧,但是也滋长了虚报家庭经济真实状况的不守诚信问题,甚至国家的帮助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低下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自立,寻求兼职机会,靠自己养活自己。
归根结底,应试教育要彻底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贫困生中常常抱怨兼职难找、打工耽误学习的思想,我们需要积极鼓励他们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磨炼自己的意志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普适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伟.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收入教育经费比例走低[N].中国青年报,2004-09-08.
篇5
目前,陕西高校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约84000人,如何让家庭经济特困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制定特困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按照“坚持特困学生认定标准,全程全部资助”的原则,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包括:
设立特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各高校从提取的6%的资助资金中,按照本校特困学生人数提取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门用作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全程全部资助的经费。各高校要将特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此项资助资金足额到位。
做好特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各高校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倾斜,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各高校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优先考虑特困学生,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获取一定的报酬,弥补学习、生活上的经费不足。
对特困学生畅开“绿色通道”。各高校在新生入学开通“绿色通道”时,对未办理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特困学生,优先办理入学手续,坚决杜绝因交不起学杂费而拒学生于校门之外的现象。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助资金。各高校要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建立各种用于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基金,提倡社会和学校积极配合,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献爱心形式,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做好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在家庭经济特困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解除自卑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
篇6
1方法与数据
1.1方法
1.1.1VEP(VulnerabilityasExpectedPoverty)方法该方法采用Chaudhuri(2003)、Chaudhuri(2002)的分析框架评估脆弱性,在家庭层面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家庭i在时间t的脆弱性水平由下式测度:其中,Xi代表一些家庭及户主的特征变量,比如家庭人口、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Chaudhuri(2002)讨论了计算脆弱性时门槛值的敏感性问题,本文计算的VEP采用Chaudhuri(2002)建议的0.5脆弱性门槛值,即家庭的脆弱性水平超过50%时视为脆弱性家庭。
1.1.2VEU(VulnerabilityasExpectedUtility)方法Ligon(2003)将特定时段的脆弱性定义为确定性等价效用与家庭期望效用之差:
1.2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取自“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集。该调查覆盖9个省(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的城镇和农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1989年开始,该调查迄今已进行了8次(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及2009年),虽然这一调查不是专门为研究贫困问题而设计的,但调查中包括了收入、家庭及个人特征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贫困的脆弱性提供了可能。本文选取了2006、2009年两轮调查都参与的家庭,没有采用更长年份的数据,一方面是因为年份越长样本的数量下降越快,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问题。为研究老年家庭经济脆弱性及贫困问题,剔除掉了户主小于60岁的家庭,得到了一个904户家庭两年共1808个样本。另外,本文计算VEU效用将不是定义在消费上,而是定义在收入上,这样处理是考虑到CHNS数据搜集的消费数据比较粗糙(比如无法得到食品支出一类的消费)。CHNS调查提供了家庭净收入的计算数据,它等于家庭总收入减去家庭总支出,家庭总收入由以下部分组成,家庭小手工业和小商业收入、家庭渔业收入、家庭养殖收入、家庭农业收入、家庭果菜园收入、退休金收入、非退休的工资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家庭总支出包括家庭小手工业和小商业支出、家庭渔业支出、家庭养殖支出、家庭农业支出、家庭果菜园支出。虽然这里的家庭净收入概念与传统的净收入概念有一些不同,但因为该调查的家庭支出项中并没有包括全部的家庭支出数据,所以,本文退而求其次使用了CHNS调查的家庭净收入定义。家庭人均收入用按CPI折算到2009年家庭总收入除以家庭规模计算得到。另外,本文中的贫困线采用1.25美元标准。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观念在一些地区中依然盛行(农村尤其如此),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可能给老年家庭的收入提升提供了保障,本文家庭控制变量中增加了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即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变量,进而考察私人转移支付对老年家庭经济脆弱性、贫困的影响。本文使用的控制变量及其均值描述参见表1。
2实证分析
2.1VEP经验分析这一部分脆弱性测度是基于VEP方法做出的。我们根据式(4)和式(5)计算出每一年份的收入均值及其方差,而且,我们还使用面板数据的GLS方法进行回归从表2中可以看出,户主教育程度低、户主不工作、家庭规模大、家庭中领取养老金人数少、居住中西部地区者其陷入贫困的概率较高。有趣的是,年龄变量除在2009年对对数收入有比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在2006年及面板数据的GLS回归中,虽然表现出了户主年龄越大其对数收入越低的倾向,但均不显著。男性户主比女性户主更不容易陷入贫困,但该结论在2006年并不明显成立。在婚户主比非在婚户主的收入低(2006年该变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对贫困的影响方向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2006年,该变量对对数收入的影响系数为负号,而在2009年及面板数据回归中,该变量的系数又转为正向,其对收入影响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转移支付数量较少,在老年家庭收入中占比较低引致的。城乡变量对对数收入的影响并不都是显著的。表2还显示,家庭中领取退休金人数较多者其收入的方差在下降,这可能说明领取退休金人数较多的家庭有更平稳的收入流,收入风险下降。值得指出的是,在2006年,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比较显著地降低了老年家庭的收入方差,说明这种私人转移支付可能为老年家庭收入提供了一些“保险”作用。下面转向对每个年份每个家庭VEP的测度计算,如果某个家庭收入将来陷入贫困线以下的概率超过50%,那么,该家庭即被认为是经济脆弱性的家庭。表3汇报了2006-2009年贫困与脆弱性的情况,在2006年,我们预测44.8%的家庭在2009年将陷入贫困(概率超过50%),2009年的实际贫困人口为23.34%。表3还显示,虽然并非所有的贫困家庭都是经济脆弱性家庭,但贫困家庭陷入经济脆弱性的概率较高,比如2006年,贫困家庭的61%是经济脆弱性家庭,2009年39%的贫困家庭是经济脆弱性家庭。另外,24%-35%的非贫困家庭是经济脆弱性家庭,这说明反贫困政策中不仅应包括减缓当前贫困的措施,还应包括预防贫困策略,同时,也说明减少经济脆弱性和减少贫困的策略并不完全相同。表4汇报了2006-2009年分组的贫困与脆弱性情况,从表4的时间序列比较上可以发现,无论如何定义分组标志,贫困和脆弱性都显示出了如下规律:贫困与脆弱性随时间增加均呈现下降态势,而且,每个年份的经济脆弱性基本上都比贫困人口率高。农村的经济脆弱性和贫困均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脆弱性和贫困高于东部地区;除2009年收到子女私人转移支付的家庭和未收到私人转移支付的家庭在经济脆弱性上相等以外,收到子女给的私人转移支付的家庭贫困及脆弱性反而比未收到的高,这可能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是象征性的,其对老年家庭收入的提升只起到了杯水车薪的作用;老年家庭中没有领取养老金的人其贫困及脆弱性远远高于家庭中有领取养老金者,老年家庭中有两人领取退休金者其贫困及脆弱性几乎下降到0,这也说明社会保障在老年家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为户主的大家庭型态的贫困及脆性性远高于小家庭型态的贫困及脆弱性;随着户主教育程度提高到大专以上,2009年老年家庭的贫困及经济脆弱性的数值为0;年纪较轻的老人和高龄、甚高龄老人的贫困及脆弱性难以找到明确的比较结论;户主是否工作与年龄分组的结果也大致相同。
2.2VEU经验分析表5显示了把平均脆弱性(VEU)分解为平均贫困(P)、平均协同性风险(AR)、平均异质性风险(IR)和平均不可解释风险(UR)等四部分的分解结果。表5第一行的第二列VEU的数值为3.1486,说明如果不存在收入风险和不平等,那么老年家庭的平均效用将会提高314.86%。其中不平等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5.6%,老年家庭受到了正向的收入不平等的冲击,老年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6年的0.55下降到2009年的0.51,收入不平等的改善也可以从图1的2006-2009年洛伦兹曲线图中反映出来。而风险因素增加脆弱性的贡献为105.6%,风险因素对脆弱性的贡献在绝对数值上远远大于不平等对脆弱性的贡献。不同风险类型在经济脆弱性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不可解释风险(UR)作用最大(85%),协同性风险(AR)作用最小。协同性风险(AR)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3.2%,中国老年家庭受到了正向的协同性风险(统计不显著)冲击,可能的原因在于老年家庭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益处,更可能的原因在于近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快速扩张。值得指出的是异质性风险(IR)在经济脆弱性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贡献为23%,这说明风险处置中应适当引入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及市场导向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内容。表5还汇报了经济脆弱性各组成部分对控制变量的均值的回归结果。年龄越大的户主其VEU的数值越大(并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这主要是这类家庭的不可解释风险导致,当然也是因为这类家庭有较高的贫困和不平等,还因为这类家庭可能由于收入手段单一容易受到异质性风险的侵袭。男性户主表现出了较大的不显著的VEU数值,但其在贫困不平等、协同性风险方面比女性户主低,但其异质性风险和不可解释的风险较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户主的异质性风险较低,比如女性户主为应对生活不测更普遍地具有勤勉特征(农村尤其如此)。户主在婚与否对VEU及VEU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而言均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教育程度变量大致表现出了对贫困不平等、异质性风险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较高文化程度的户主其不可解释的风险及协同性风险较高,使得户主教育程度变量对VEU并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有工作的户主能显著地降低家庭贫困,并且异质性风险也呈现降低态势,但由于较大的不可解释风险驱使,使得该变量对VEU表现出了不显著的正号。与Ligon(2003)、Raghbendra(2010)的研究结论相同,老年家庭规模越大,其经济脆弱性越高,可能的原因是规模较大的老年家庭其收入来源渠道较窄,分散收入波动的风险及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更弱。家庭中的儿童数量对VEU及VEU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而言均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除了会降低一些协同性风险外,该变量对脆弱性、贫困不平等、异质性风险和不可解释风险的影响均为正号,当然该变量的所有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并没有达到临界值(一定的规模),而且,在富裕的老年家庭中,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私人转移支付远远大于子女给予父母的私人转移支付,即富裕家庭中出现的啃老现象,可能的原因之二是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弱老人的后代一般不会纵向流动到富裕阶层,子女自身尚且不能脱离贫困,遑论帮助父母摆脱贫困脆弱性,依靠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减少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在现阶段还难以奏效。家庭中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多,经济脆弱性呈现出降低倾向(统计不显著),并且贫困显著下降,异质性风险及不可解释的风险也呈现下行态势。居住东部地区的老年家庭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禀赋较高,更兼具地理优势,其贫困及不平等显著地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脆弱性、协同性风险及不可解释风险均呈现出一些下降趋势。城市家庭的经济脆弱性低于农村,但没有表现出统计显著性,另外,城市家庭的异质性风险与农村家庭无差异,说明城市老年家庭应对收入冲击的工具并不比农村为多,当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还可能在于CHNS对城乡的定义与传统的以户籍来划分城乡有所不同,CHNS调查中的农村其实包括了县城,而县城中有不少公职人员。表6和表7是城乡分组的VEU回归分解结果。城市的VEU为0.6403,农村的VEU为4.4662,说明如果不存在不平等和风险,那么城市和农村的平均效用将会增加64.03%、446.62%,在城市家庭VEU的组成部分中,不平等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53%,风险因素增加脆弱性的贡献为153%,风险因素对脆弱性的贡献在绝对数值上远远大于不平等对脆弱性的贡献,在风险因素构成中,不可解释的风险增加脆弱性的贡献最大(160%),协同性风险增加脆弱性的贡献最小(118%),异质性风险的贡献居中,其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125%。与城市的结果基本类似,在农村家庭VEU的组成部分中,风险因素对脆弱性的贡献在绝对数值上远远大于不平等对脆弱性的贡献,不平等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2%,风险因素增加脆弱性的贡献为102%。在风险因素构成中,不可解释的风险增加脆弱性的贡献最大(110%),协同性风险增加脆弱性的贡献最小(78%),异质性风险的贡献居中,其减少脆弱性的贡献为86%。城乡各控制变量的均值对VEU的影响不尽相同,比如在城市家庭中,影响经济脆弱性的变量为教育、家庭规模、家庭中儿童数量、领取退休金的人数,具体而言,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经济脆弱性在下降,高中与小学毕业组的脆弱性下降显著,教育对不平等的下降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家庭规模越大,经济脆弱性也越高,这主要由于不可解释的风险上升导致;子女给予父母转移支付反而增加了父母的贫困(不平等),在城市中流行啃老的风气下,接受子女私人转移支付的父母自身可能是贫困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越多,其家庭的经济脆弱性越低,而且不容易遭受贫困(不平等)的侵袭,其不可解释的风险也显著下降;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老年家庭,其经济脆弱性的数值较低(统计不显著),而且其贫困(不平等)的程度也显著地比中西部地区为低。在农村家庭中,户主年龄越大的家庭更易陷入贫困,其脆弱性数值也较高(但统计不显著);婚姻和性别变量对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这些变量只是显著地影响到了协同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教育程度变量对VEU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均不显著;60岁以上继续工作的户主能降低贫困(不平等),但由于正向的异质性风险和不可解释的风险等原因,使得户主工作与否变量对家庭脆弱性的影响表现出了不显著的正号;与城市家庭表现大致相同,农村家庭中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越多,其家庭的经济脆弱性越低(统计不显著),而且不容易遭受贫困(不平等)的侵袭,其不可解释的风险也显著下降。
3结论
篇7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个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型资助体系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机会均等”和“成本分担”的原则,采取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并行的方式,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将国家、社会、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规范资助工作,提高资助效益。
一、合理规划和分担教育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一)科学制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学费价格体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收费标准已达到城镇家庭承受能力的最高值,并且严重超过农村家庭承受能力。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要考虑到国家、地区的历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支付能力等综合因素。其次,学校还应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自由选课,自主选择、支配在校学习时间;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增加经济收入;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工作一到两年后再复学;鼓励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前毕业,降低资助经费和教育成本。
(二)明确国家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投入
首先,国家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体,国家责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救助。政府应当把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看成是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义务,在对其资助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切实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加大政府投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实际上,造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在高等教育规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翻倍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却没有相应增加。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科学规范
(一)加强立法工作,使资助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很不完善。给资助工作立法,在教育事业中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供法律保障;为国家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制度保障;依法设立助学机构,为资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更有效地提高资助工作的管理效率,充分约束资助体系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有效提高资助工作社会融资,从法律高度给参与资助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优惠和激励。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作为资助工作操作层面主体的高校,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很大的欠缺,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和资助管理方面,维度单一、体系不全、方法简单、层次不清、效果不明。笔者认为应加强调查,摸清基本情况;细致观察,了解具体情况;运用科技,掌握消费情况;完善制度,科学规范管理。制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健全各种量化指标和科学设计工作流程,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全面把握和认识经济困难学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保体系
(一)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使其涵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笔者认为,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时应将暂时不能参与社会工作而获得经济收入,不能在经济上独立的年满18周岁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其中。这无论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出发还是从社会保障理论上考虑都是合乎逻辑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灵活对待,使其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应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如允许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失业保险,对于其不能缴纳的单位和个人承担的费用可以由政府垫付,等到其参加工作,有经济收入之后逐年补齐;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将户口暂留原籍,待其付清社保费用后再行迁出等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他们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四、完善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资助措施
(一)充分整合到校资金
从目前运行的资助体系来看,各种资助措施的目标不明确,作用不明显,关系重叠不清。特别是社会资助,名目繁多,容易造成重复资助现象。可以根据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按照“奖、贷、助”等方式,由学校统一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避免重复资助和资助不足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二)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资助分配体系
作为实施资助工作主体的高校,应该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以按各种资金性质、用途不同的分类资助体系。推动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多元化的、各种资助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建设,彻底将无偿保障性资助、有偿保障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奖励划分清楚。尽量避免单项资助对整个资助体系的冲击,要将整合过的资助资金,通过全面综合考察,根据预先设定的资助项目发放给经济困难学生。
五、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社会性资助
(一)资助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资助的资金总量相对于庞大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显得非常不足,还不能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提高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资助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
篇8
[关键词]经济困难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王涛(1982- ),男,山东淄博人,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水污染及控制工程。(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14-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困难程度更甚。切实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保证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1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而全国大中型企业招聘计划减少15%。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希望毕业后能尽快帮助家庭分担经济重担、回报家人,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并在选择单位时趋向现实。有关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研比例比普通毕业生低大约40%;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选取上显示出较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一般不愿到基层或偏远地区,而倾向于收入较高的大城市和大企业。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较为薄弱,导致就业过程中出现签约率偏低、签约时间滞后、择业岗位偏差等现象。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否扎实、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近年来应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签约率和就业质量不断下降,就业单位普遍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存在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一名大学生作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投资,给予较高的期望值。这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成长环境,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时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将薪酬待遇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就业地域、行业和待遇过分看重,就业倾向福利待遇高、工作轻松、生活舒适的单位,而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念往往导致很多就业机会的错失。
2.专业技能不扎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但由于时间、资源等因素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高校对市场需求反应存在相对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大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过分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在实践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学专业知识较多停留在书本上,知识的延伸性、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
3.综合素质不强。大多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接受到的素质教育内容较少,外语、计算机水平整体较差,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爱好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中,且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毕业时往往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就业实习实践欠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学习努力,但由于成长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定,往往视野不够开阔;由于信息闭塞和社会资源匮乏,往往少有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所措。
5.心理素质脆弱。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师生的交流、沟通,求职抱着“一步到位、一次成功”的想法,容易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紧张、压抑和焦躁的心理情绪,导致贫困生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6.社会资源匮乏。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没有特殊家庭背景,其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水平也由家庭经济地位决定,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很难依托家庭,通过“走关系、找熟人”找到理想工作。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因为经济问题,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就业信息较封闭,得到来自同学、朋友、老师的社会支持较少,掌握的社会资源比较匮乏。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对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而高校作为重要因素,更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逐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水平和能力。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及时对专业进行适应性调整。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的视角为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出建议,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积极改造、推进传统专业建设,鼓励增设与国家战略需求、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地区经济模式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用人单位意见调查,根据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需求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一年一微调,教学计划五年一大调”。明确“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通过“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基础宽泛+出口多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文基础、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实行课程分层次教学、选课制、专业选择、辅修专业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等,为各类学生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辅导水平。应结合学科特点与行业面向进行就业指导,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辅导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学、职业咨询、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职业辅导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能力和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领域的职业发展能力;定期开展学生就业期望值调查、就业市场形势分析、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举办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宣传就业政策及形势,明确就业流程;开辟“一站式”服务平台,安排就业指导教师“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服务。
4.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利用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大学科技园和研究院,加大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与人才输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毕业生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行业、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的提升奠定基础。
5.加强帮扶力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设立专项补贴经费,建立贫困就业学生档案,采取党员骨干结对帮扶、学校重点推荐等措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实施就业项目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人负责“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通过校友报告会、村官事迹报告会、企业招聘主管校园行、就业政策宣传周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6.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和自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搭建一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学科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创业氛围营造、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等,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毓丹,林石海.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邱显焱,刘莉莉,漆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2(28).
[3]张畔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2(5).
篇9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励志教育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part of the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confused political beliefs, fuzzy ideals and belief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learning problems in power shortage, their impact on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pursuit of value target, resulting in a lack of motivational goal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promote university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tection of family, school,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words: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更多中学生有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同时高校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从而给高校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校与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主要在经济上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帮助。
一、励志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励志教育的含义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
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中国有很多经典著作都具有励志性质,如《论语》和《菜根谭》等,这些书籍强调气质精神,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故能长久不衰。
(二)励志教育特点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崇高的思想性。励志教育的思想性,是指励志教育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第二,坚定性。励志教育的坚定性,是指励志教育能够鼓励受教育者增强对理想信
念的坚持。人只有坚定理想,坚定信念,才能够脚踏实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励志教育的坚定性,能够鼓励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是人们迈向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先进性。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因此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
性。励志教育在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夯实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发扬,采取更为先进,
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不仅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对其壮大和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
作用。
第四,激励性。意为激发、鼓励,是一种推动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性是励志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生活,关心和尊重他们,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我国各高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励志教育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励志教育的内容掌握,励志教育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不深入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提高励志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然而部分
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首先,没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其次,没有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他们需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最后,没有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呈现复杂化的现象。归根结底,正是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没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深入细致地分析,才导致励志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人文关怀不够
人文关怀主要是体现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对人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
题的关怀探索和解答,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
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欠缺人文关怀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重视不够。目前,部分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征而忽视“个体”特征,没有顾及到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实际,只一味从自己的主观理解出发安排各类资助或进行教育,因此造成资助的结果达不到预期成效,不能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产生距离感。
第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多数思政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只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比较健康的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已达到目的,而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方面没有下更多的功夫,这点也正好迎合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弱点,只求学习成绩上的优异,逃避其他各方面能力上的锻炼。
第三,教育者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不足。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必须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抓准契机,以高尚的情感、关爱的情怀去感染他们,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的预期目的。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实践探索不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探索也就十多年时间,真正使励志教育从理念转变为付诸行动,也就几年的时间。因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的实践摸索不够,经验总结不足。
三、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当前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个细致、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特殊教育方法,进而从心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一)深入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热爱祖国,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人生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高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必须坚持人文关怀原则,关心每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给他们自由、适度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提升他们学历和工作能力,坚定他们信心和人生理想,进而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明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赏识教育,发掘优点
在平时的励志教育工作中,主要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名学生,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引导每个同学都发现自己的长处,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发觉闪光点。
第二、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他们自信。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才能,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在活动中能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每次活动为契机,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心。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体会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随着社会的全方位进步,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将会更加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们奋进,给人的感觉将更加沁人心田、暖人肺腑,这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期盼的。
参考文献:
[1]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2-63。
[2] 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83-88
[3] 田中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4] 刘永琴.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成因及其对策[J].高教探索,2001(1).
[5] 邱伟青.贫困大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思考[J].职业圈,2007(9).
作者简介:
篇10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
我是xxxx级xx本科x班的学生,家住在农村,父母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我们家是村上的贫困户,重点扶助对象,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均来自那几分微薄的农田收入,平日生活拮据,家里房屋破旧,里面那仅有的几件家具都还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厨房还是搭建在家里的过道上,在雨下得特别大的天气里,炉火都升不起来,更不用说要想在该吃饭的时间里吃饭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些年来,我读书的费用都还是问亲戚朋友借和靠他人的帮扶,即使是现在我所穿的很多的衣服都还是同学或朋友那些不穿了的衣服送我的。
从开学到现在,由于多种原因,我不知道"饱"是什么滋味,"饱"是什么,或许它已不存在了,于我来说。物价的上涨,让我必须在那原已微薄得可怜的生活费里必须在精打细算,否则,失去的将更多,不知道的也将更多。
鉴于上述的多种原因和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特申请生活补贴金,望个位校领导能够批准。
申请人:xxx
XX年9月13日
范文二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申请书范文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我叫xx,现就读于xx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我来自一个山区县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微薄的退休金。
我的家目前共有六口人。我父亲是一名残疾军人,在82年因公致残后身体状况一直很差,不能干重活,且常年患风湿病和肩周炎等疾病,经常需要药物治疗,不仅导致收入不定而且医疗花费较高。
我母亲自96年下岗以来一直待业,直到去年退休,收入主要是低保补贴。母亲身体状况更加不好,在98年和XX年曾动过两次大的手术,且常常头痛不舒服。我姐姐高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结婚后姐姐姐夫一家三口和我们住在一起,姐夫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外甥未满一岁,需要物质和家庭方面细心的照顾,所以家庭的开销更大。
这些年来父母为了我和姐姐的学费,为了自己的医疗费用四处奔波而欠下数万元借款。我身为家庭的一员,一直秉承着家庭勤俭节约的传统,也更加希望可以为年老的父母,为贫困的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减轻父母沉重的负担。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一点,才一次一次取得了好的成绩。
感谢社会和学校有这样一个申请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为家庭减负的希望。在此我真诚申请这一项助学金,为了自己今后的学业,为了这些年一直不容易的父母,也为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希望得到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