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19: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的探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精神病患者58例,设为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取于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精神病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程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精神科;效果;满意程度
精神疾病患者通常有情绪精神紧张、缺乏自知力及伴随智能障碍、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等病状表现,因此极易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等过激行为[1]。基于此,医护工作者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适当的治疗方案的同时,务必要做好护理工作。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我科对在此期间收治的58例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我科于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58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科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58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与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在观察组的58例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21~60岁,平均(38.76±3.45)岁;疾病分类:29例精神分裂症,15例心境障碍抑郁症,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4例其他。在对照组的58例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02±3.26)岁;疾病分类:29例精神分裂症,16例心境障碍抑郁症,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其他。对两组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58例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58例接受优质护理服务,详细措施:①做好对患者的护理规划。结合精神疾病特点,制定与患者病状相适应的护理服务计划,改善精神科治疗环境与护理服务流程。②密切监测患者,加强心理辅导。为了避免患者出现自杀、自伤等不安全因素,精神科内的护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专业的护理技能,做好护理工作。尤其是新进的护理人员,更应该加强业务学习,多与患者沟通,多观察患者,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以防因个人操作疏漏而导致患者发生安全事件。对潜存危险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予以密切监测,并加强心理辅导,以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③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密切观察患者动态,并给予常规护理、生活护理与健康宣教等,同时还要加强夜班巡查,如发现隐患,当及时排除。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交接,严密监测高风险患者,以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④加强对高风险患者一般情况的记录与护理。在记录护理资料时,要重点对老年体弱患者、伴有肢体疾患、存在暴力或自伤、自杀倾向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记录。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来确定其是否为高风险患者,一旦确定,应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以防出现不安全因素。⑤改变护理观念,优化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护理人员态度要积极,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沟通技巧,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与亲切温暖、平易近人的职业形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患者及家属,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与不必要的忧虑。⑥加强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了使患者尽早治愈,应反复给予康复训练及健康宣教,直至患者掌握为止。在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及健康宣教的同时,还应选派资质较深、护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护士担任专业的康复训练负责人,以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地康复指导。
1.3评价标准。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无需治疗为显效;症状有轻微好转,仍需治疗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即为无效。满意度评价标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及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病区管理、住院环境的评价情况,结果评价标准有满意、不满意两种。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应用软件为SPSS16.0,计数数据行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护理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4.14%,明显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程度:
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及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病区管理、住院环境评价满意的例数分别为56、54、53、57、55例,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程度(94.82±2.6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及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病区管理、住院环境评价满意的例数分别为49、48、45、50、50例,对照组平均护理满意程度(83.45±2.43)%,显然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科疾患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临床直接表现为患者心理及行为紊乱,此类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生化、生理遗传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2]。此类患者通常思想行为失常、接触交谈配合性差,随时有出现过激危险行为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自伤自杀,所以在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时,更应注重护理的精细性、优质性[3]。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优质护理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注重基础护理与护理内涵,全面执行护理责任制,以提升护理服务整体水平、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4-5]。该项护理模式包含了基础护理、夜间巡查(夜间护理)及心理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及康复指导、健康宣教等内容,用于临床后取得了患者及家属、医护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96.5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94.82%±2.65%)明显高于对照组(83.4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对精神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程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程俊 张瑜 田长亮 韩佳乐 李彦 单位:261医院
参考文献
[1]梁谢群.探讨优质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12(1):155-156.
[2]刘咏梅.优质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作用的几点思考[J].健康之路,2013,12(11):92-94.
[3]戴妮.浅析优质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10):100-103.
篇2
[关键词] 精神科;夜间护理;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3-02
精神科作为临床一个特殊的医疗科室,其护理工作的难度高,风险性大,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也高。若处理不当,护患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如何将现念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尤其是夜间护理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该院精神科2010年2月―2012年10月坚持循证护理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评估精神科夜间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 600例,男693例,女907例;年龄18~82岁,平均(53.1±9.5)岁;病程2~30年,平均(11.7±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902例,中专及高中589例,大学及以上1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 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1~34个月,平均(7.2±3.6)个月。护理人员共35名,护龄均≥2年。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划分。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
2.1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夜间值班由于工作直接监督者的缺乏,导致个别护士出现工作作风不严谨、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夜间巡视不勤,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用药差错、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等。
2.2 夜间交接班不规范
出现部分护士为了早下班,交接班时粗略地进行口头交接,未仔细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如剪刀、打火机、镜子等)及不到床头交接的情况。
2.3 护士业务不精
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理缺乏护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时间操作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够不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2.4 护士身体状况差
一些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常在上半夜玩耍(如打麻将、上网等)后直接上后夜班,使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精神状况差,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期间多出现杀已、伤人、毁坏、出走等安全问题,后半夜是精神病患发生自杀的高峰时段[2];药物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等危险。
3 护理对策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综合评估夜间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3.1 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精神科夜间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遵循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相关管理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防止管理疏漏。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在培养护理人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内容包括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生命体征监测、夜间巡视、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精神护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上统一。并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护士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3 加强各级联动管理
成立专门的精神科夜间护理质控小组。针对目前病患多、护士少的特点,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及夜间护理量化评估表,使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纳入精神科护理质量综合考评中,优秀者给予奖励。质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相关问题及时上报科室。
3.4 重视人的因素
护理管理者应从物质及精神上给予体贴和关怀,以示充分理解及体会夜班护士工作的艰辛。目前“护士连续排班法”在该院实行,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下,使护士上夜班次数减少的同时辅以弹性排班制,尽量使护士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高了夜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提高护士身体素质
教育、督促护士科学合理作息,夜班护士要注意调整生物钟,避免出现上半夜玩耍后直接上班的情况。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调节膳食,维持心态平衡。使护士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6 加强安全监控
夜班护士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还要每晚对病区进行安全监控,对相关情况要做好登记。对于新入院者和病情较重者要加大监控力度,做到了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同时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确保“看服到口”。
4 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夜间共发生24起(占3.00%)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55次(占6.88%)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8%(779/800);对照组夜间共发生81起(占10.13%)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104次(占13.00%)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88%(73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对象特殊、专科性强、疾病复杂、差异大等特点。夜间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并且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护理工作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伴随着临床诊治中出现的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日渐增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及难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是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3]。该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精神精神科夜间护理从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护理质控、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循证护理,其结果表明,干预组在6个月内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精神科夜间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梅,周丽,王紫云,等. 夜间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 :1672-1674.
[2] 杨宏英. 精神科夜间护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6):558-560.
篇3
1.1积极动员,转变护理工作理念
护士是优质护理的实施者,其对优质护理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工作中护理服务的实施。为此,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优质护理的相关文件及《推行“3H”护理模式,全力打造优质护理服务高地活动方案》,领会精神,提高认识。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熟悉并掌握优质护理的内涵和目标,并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护理人员的思想中,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推行“3H”护理模式
即:家庭式护理、宾馆式服务、医院个性化服务,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Home式护理(家庭式护理),核心是把患者当亲人,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环境人性化,营造家的氛围。实施家庭式护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每一个环节充满温馨、理解和关怀。做到“四用”:用脑去想、用心去做、用话去说、用手去干;做到“十点”: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Hotel式护理(宾馆式服务),核心是用规范的礼仪、规范的技术、规范的行为服务患者。实施宾馆式服务,首先要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同时要学习礼仪规范,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八个规范”:迎接患者规范、文明用语规范、仪表着装规范、称呼患者规范、执行医嘱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送别出院规范。Hospital式护理(医院个性化护理),通过对患者全面细致地评估,充分了解患者不同个体、不同个性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到“十知道”:床号、姓名、性别、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饮食、心理、护理要点。
1.3优化服务流程
做到“五有”,即入院有人迎、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住院有人接、出院有人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质优的服务。
1.4完善质量控制
根据《方案》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及细则,确保“3H”护理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方便评价,考核细则设计为表格形式,总分100分,内容分为2项,分别是优化就医环境60分和优化服务流程40分。每一大项又分为若干小项,每一小项分别设分值、标准、扣分、得分。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职称及年资高的护士任组员,每日查房1~2次,对照细则进行评价。每周召开质控分析会议,肯定成绩,寻找不足,制定有效措施,积极整改,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5观察及评价指标
①护理质量:对实施“3H”护理模式前后1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科室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各4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②患者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患者对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优质护理是整体护理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能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保持躯体舒适和心理健康;同时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3H”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的进一步补充,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具体措施,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宗旨,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进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通过实施家庭式护理,把“女儿般的孝心、姐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贯穿护理工作全过程,使患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如家的服务。通过实施宾馆式服务,用规范的礼仪、规范的技术、规范的行为服务患者,使患者放心、安心、舒心。通过实施个性化护理,满足了不同个体、不同个性的需求,达到了患者需要什么,护士就护理什么的目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2.2精神科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篇4
1.1方法
1.1对照组给予医院护理部自行修订统一执行的2011版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试行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魅力5S”服务方案。①微笑(smile)服务:接待病人及其家属时面带微笑;病人寻求帮助时面带微笑予以解决;每日接触病人及护理查房时面带微笑进行沟通;工作人员出现语言失误及技术失误时面带微笑向病人表示歉意;病人出院离开时微笑送别。②快速(speed)服务:病房门铃呼叫不超3声,电话响起不超3声;合作病人入院接待及各项处置安排不超20min;家属办理出院等待时间不超30min;长期医嘱开出到执行不超10min,临时医嘱开出到执行不超5min;病人有异常情况5min内反映汇报处理;入室应用自制改良精神科入院评估单快速评估病人情况并识别病人的危机状态。③标准(standard)服务:疾病护理按姚敏红等研究制定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CNP)执行各项护理程序,并进行标准化管理,日常护理执行各项流程(如发药流程、开饭流程、剃胡须流程等)。④特别(special)服务:结合专科特点,推出一系列特色服务,如责任护士上墙公告、各种温馨提示卡及警示卡的应用、鞋袜统一管理、洗漱用品一人一号,大便24h动态记录、病人外出检查交班并双签名、开展出院延伸服务、多媒体健康宣教等。⑤满意(satisfy)服务:借鉴向岚等的护理满意服务“1234”模式,即1个结果———病人满意;2个理念———驱除病人痛苦,留下服务的真诚;3个目标———护理服务零投诉,护理措施零缺陷,护理质量零差错;4个及时———及时观察病情,及时解决护理问题,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及时答应病人反应的问题。
1.2评价指标
1.2.1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对照基础护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细则进行评分(100分制)。内容包括安全措施、床单位、病人卫生、饮食护理、卧位护理、压疮预防、排泄护理、安全护理等8项,共16条36项,每条缺陷扣0.3分~2.0分,扣至0分为止。分别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1.2.2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谷波等研制的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基础上结合我院专科实际情况自行编制,包括环境设施、质量及安全、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总分100分。每个条目评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本次研究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0.856,分条目Cronbach’sα系数0.701~0.82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病人出院时指定专人向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表116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6份,回收率100%。统计时很满意、满意均归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均归为不满意,统计出满意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2.2两组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3讨论
篇5
关键词:护生;精神科;就业取向
2008年10月,据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培训部主任唐宏宇称,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呈现了发病人数显著上升与能够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的矛盾[1],由此将精神专科人才需求带入了人们的视野。2012年,卫生部重点中提出:探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和精神护理专业的培训基地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精神科护理起步较晚,精神科护理人员稀缺,为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对该类科室的价值取向,指引学生根据医院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为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本文对护生精神科护理就业现状与前景展望进行了综述。
1 精神科护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然而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群没有求助过精神科医生。而精神疾病的管理、预防、治疗、康复非常的重要,可见,人们对于精神专科的认识远远不足。在全国建立的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中,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最为严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现在急需要大批量的具有高素质的精神科医务工作者。而护理专业人才缺失尤为突出。
2 精神科护理范畴
精神科护理方向可分为专科护理、社区护理、个案护理及病房护理四个方面。
2.1 专科护理:要求从业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和疗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加强基础护理。护士应当能够通过病人面目表情及肢体语言,预知发现病人的危险行为。
2.2 社区护理: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精神治疗、护理及管理的方式,但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发展缓慢,社区护理从业人员数量匮乏,主要是我国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费投入,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
2.3 个案护理:是卫生保健服务的普遍模式,它强调了服务的连贯性,对于病人的身心护理有极大帮助。若能持续推动发展,对于节省国家资源、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极大帮助。
2.4 病房护理:是采用国际上的风险评估分级化管理,将红色级别患者送至专科精神卫生机构医治,黄色级别患者送至防治机构,绿色级别患者在家庭或社区康复即可。
从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管理模式的改进,精神科护理的范畴逐渐扩大,对精神病人的护理也向开放式管理逐步改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3 精神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医学上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这时,作为精神科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且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人文关怀,有耐心,有一颗恻隐之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现状和范畴来看,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和机遇。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与指导,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认知度有限,对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到恐怖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知状态。同时,作为院校教育,也缺乏针对精神专科方面的护理教育,不仅是在理论上、临床见习、实习上,甚至是思想上,导致精神科护理教育的滞后。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的护理教育上,都缺乏规范化的教材学习指导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培训。由于精神科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强度性等特殊性,多数护理人员对精神科工作具有恐惧和抵触心理。在工作方面,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精神疾病的患者,既要预防遭到患者的攻击、殴打,又要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和到位性,且精神科患者多不能正常表达自身感受,在不受控制下易发生伤人、自残、逃跑等状况[2],会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次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歧视、不认可,还有家人的反对、不理解,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而在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超负荷过大,又加上患者的不配合,长期循环造成护理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自卑。而在如此超负荷工作量的前提下,护理工作人员的福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形成了一个超负荷工作却低收入保障的工作模式。
从就业前景来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机遇也是不容小视的。随着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加,护理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紧张的形势。这对于护理就业也有一个多向的选择,就业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应对新的挑战,精神科的护理事业也需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促进社区化精神卫生服务,让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使精神卫生服务可以更完善、及时、经济、有效地进行,进一步发展社区精神护理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性”管理,完善护理教育和知识结构,加大精神专科护理的临床护理力度,推行此模式促进精神疾病防治,多学科,跨部门协作,不仅仅局限于依靠精神专科护理人员和医疗机构,更要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患者的参与,发挥家庭在监护的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和政府不断提高和完善护理人员工作工资福利的待遇,护理人员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改观并得到认可。此外,结合个人状况,还可以考虑出国发展,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护理技术和经验,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从事精神科工作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机会。
因此,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方式,结合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实际实况,积极的发展我国精神科护理卫生事业,多方面去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质量,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4 精神科护理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科护理的课程也要求不一,一些国家多采用专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就选择好今后的执业方向,然后根据其选择的方向接受相关方面的课程教育和培养,学生毕业后也只能在相关领域进行护理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精神科等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对于精神课护理课程的设置,我国对护理专业学生要求培养具有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的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相对于精神科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大多数的护生对精神科护理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加上文化程度及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护生,特别是高学历护生毕业后选择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的寥寥无几[3]。因此,进一步合理安排护生在校期间的进行系统的精神科知识学习,不断加强和深化学生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郑灵巧.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1):28.
篇6
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科患者临床护理管理资源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
结果:60例精神科患者经过循证护理后,46例有效,9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7%,护理满意度为96.7%。
结论: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不仅对精神科患者病情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管理 循证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78-02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遵循循证思想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护理管理工作。通过在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精神科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有利于医院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就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60例精神科患者临床护理管理资源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龄在22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病程在3.5至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有13例,抑郁症有17例,妄想症有7例,惊恐症有6例,老年痴呆有3例,自闭症6例,疑病症8例。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循证护理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由医院护理部协助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收回。问卷附有调查目的与内容的解释,获得知情同意后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调查。资料收集后,采用双盲法对被测者护理疗效进行评定,随后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
1.2 护理管理方法。
1.2.1 健康教育。由于大多数患有精神病病人均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医护人员即使不断重复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能够记住的知识也很少,特别对于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存在认知障碍患者,健康教育与指导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护理资源,同时与患者需求相背离。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将循证思想作为临床护理依据,通过对病人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选择认知能力良好、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作为健康教育和指导的对象,并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方法[1]。
1.2.2 知识宣传。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临床症状难以控制,并受到病程的迁延,导致认知功能严重衰退,同时也因为社会、家庭、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所以单一性的讲授健康知识宣传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再者,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到临床症状的影响,常常会对医护人员护理行为做出不理会或者抗拒的心理。为了防止患者认知功能衰退,护理人员在循证思想上,采用图片、影像、杂志等宣传形式,提高患者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1.2.3 分期护理。精神病患者病情变化过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病情稳定期、病情反复期或者病情康复期,且每个时期临床症状均不同。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在循证思想前提下,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病情状况等,提出可行性、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护理问题,同时满足不同时期患者的需求,提高了临床护理的人性化和科学性。
1.2.4 护理干预。循证护理,即通过对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例如,通过循证理论证实,对精神病患者鼻饲插管治疗、缓泻剂合理使用、约束带安全使用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使得临床护理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又如,精神病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行为紊乱、感知障碍等,在使用药物治疗后,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注重循证护理思想,运用自身护理经验,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评估,并及时发现患者阳性症状,及时给予处理,以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2]。
1.2.5 家属沟通。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爱护对患者病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家属在看到患者反复发病后,慢慢失去了治疗信心,并感受身心疲惫,甚至对患者不管不顾。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医护人员必须以循证护理思想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并与不同背景、文化层次的家属进行积极交流和沟通,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 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BPRS减分率≥75%;显效:50%≤BPRS减分率
3 讨论
循证护理主要是指遵循证据的一种护理方法,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形式[3]。从真实性来看,循证护理可理解为准确、谨慎、合理的运用现阶段最好的护理研究,并依据医护人员临床经验和技能,对患者病情、需求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指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
本研究在遵循循证护理思想上,对60例精神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知识宣传、分期护理、护理干预、家属沟通等护理措施,并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6例有效,9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7%,护理满意度为96.7%。
总之,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不仅对精神科患者病情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流程管理 精神科 护理
精神科病人属于一种特殊群体,这类病人都有一定精神障碍,易于伤人毁物,有时甚至会有出走、自伤及自杀的行为。因此对精神科病人在护理及管理中,稍有差斥就有导致严重后果[1]。我院将流程管理进入护理流程,加大对病人看管的力度,有效避免了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也有良好作用。先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精神科2010年3月—2011年4月实行流程管理的3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这些病例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7例,精神分裂症6例,双相障碍有5例,焦虑症9例,强迫症5例。上述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19岁,年龄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35.5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年。
1.2 护理方法
对上述病例建立完整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采取的治疗方法,并观察患者精神情绪的变化。对这些患者采用全面流程管理,加大对病人的看护力度。流程管理主要从核心工作流程、护理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流程三方面进行约束控制。对上述患者根据患者各自情况加强人性化护理及责任制护理。精神分裂症及强迫症患者以封闭管理为主,加强对病人的安全管理力度;焦虑症患者以开放式管理为主,为病人营造温馨家庭式的治疗环境,缓解病人精神压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流程管理后,在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时患者在住院时间、就诊时间及再次就诊时间上的差别,并分别统计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1.5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测定数值用均数±标准差。P
2 结果
注:住院时间和再次就诊间隔时间用天数表示,就诊时间用小时表示。
①:④=0.031(P
②:④=0.028(P
③:④=0.015(P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患者情况分析中患者住院时间及就诊时间明显缩短(P
3 讨论
精神科的病人与其他患者对比有很大特殊性,其自伤他伤的风险大,在护理其管理上稍有差斥就可以出现安全隐患,不但不利于病人病情恢复,同时也会给病人及医护人员带来生命财产危害[2]。因此对精神科病人必须对病人护理管理做细致规划的设计,根据病人的详细特点制定适合病人的流程护理规程,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进行封闭或开放式的管理。封闭式流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有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这些病人的,这些病人情绪不稳,需要严加看护,多有幻觉、妄想等症状,有自伤及伤人毁物的冲动,因此要严加管理。而对于焦虑症、抑郁症等患者,患者主要是精神上缺乏安全感,所以对这部分病人进行开放式管理。在开放式管理中,让患者家属陪伴病人,患者能够自由进出病房,自由支配自己的经济,让患者锻炼人际交往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家人的陪护,能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帮助患者尽早康复。但是尽管是开放式管理,病人要离开病区还是要先办理相应的请假手续才可以的。护理人员特别是护士长要按照对患者的分级,科学排班进行病房巡视,同时还要对重点患者的安全风险做预见性的判断,做好安全管理措施[3]。对于躁动、情绪不稳定患者也要高度重视,要随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必要时还要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通过这样全面的流程管理,我们发现病人住院时间、就诊时间都有明显缩短,再次就诊时间也大大延长,并且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都大大提升。
总之,流程管理是精神科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这种流程管理能够全面监测的治疗情况,有利于病人病情的康复。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病人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大大提高医患双方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赵俊英. 业务流程再造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01).
篇8
【摘要】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住院病人管理上更加的困难。只有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药物治疗、心里治疗及心理护理才是保证病人安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安全管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及家属对住院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精神科开放病房入住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病房环境的特殊原因,病人外出不归或不按时返院、不规则服药情况也较多;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病人容易发生自伤、伤人、毁物、吞食异物、冲动、消极、自杀等意外;同时,每位病人都有家属陪伴,家属携带物品复杂,也为病人发生不安全行为创造了条件,属于高风险科室。这些不安全隐患影响了护理质量。
因此,对于精神科开放病房病人的安全护理管理尤为重要。以下几点值得提倡:
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病情特点及开放病房特殊的病房环境,特制定“精神病人意外防范措施”、“意外事故处理流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精神病人安全护理评价”等措施,规范安全护理的每个环节,并成立安全护理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监督、评价安全措施效果,及时改进不足。为了您的家人有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请您遵守以下的注意事项。我们病区特制定了以下的探视制度:
按照医院要求,探视人员应在医院传达室领取探视卡,每人每次一卡。
探视时间
周一~周五 15:00~19:00
周末及节假日09:00~19:00
下列物品请勿带入病区内
玻璃制品;绳索类;利器;塑料袋;药品
同时以下食物也不适合给患者吃
咖啡,茶叶;糖果;瓜子;香烟
请您也不要将手机借给其她病友
2 营造分享式护理管理文化氛围及分享式护理管理方案
这是一种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安全护理管理的决策。通过信息互通有无,护士“床旁工作时间”明显增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体护理效果,同时家属通过参与安全护理管理,对患者疾病及健康有了基本认识,出院后也能更好地照顾病人,保证了病人出院后的安全,也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3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
这一点又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创造安全的病房环境:病房设置宽敞明亮,色彩柔和,无障碍物,门窗柜安全牢固;病房内电器均采用悬挂式或嵌入式并有保护性插头;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胶,病人床头枕旁、床旁桌上禁止放危险物品;
3.2 护士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定期组织护士分析不安全隐患,共同找出避免和控制不安全的办法。护士长排班时注意人员的搭配,并要求护士坚守岗位,加强责任感,多巡视病房,深入床旁,了解不同病人的期望和观点,并设法给予满足,对病人实施个体护理。这种个体护理的实施给予病人尊重,同时降低了护理风险。同时,注意重点病人的安全,并指导护士对重点病人的安全风险进行预见性判断。加强管理,完善安全措施。病人的活动区域、病房内、家属携带物品均应进行安全检查,要求家属24小时陪护。患者躁动不安、精神紊乱更应引起重视。对病人要有爱心、耐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有外跑或严重冲动、伤人的病人可建议家属转封闭病房治疗。帮助家属克服对封闭病房存在的种种顾虑。病人外出检查、治疗购物等一定要有家属陪同并经医生允许后在病历上签字,由医生、护士向家属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及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取得联系.
3.3 加强患者的行为管理,做好健康教育: 每周一次针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病人如何正确面对压力、紧张、恐惧、和无助感。教会病人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保持乐观情绪、及正确处理不良生活事件的技巧,增强病人的自制力;对病人存在的不遵医行为如(不按时返院、不规则服药等)给予说服教育或一定的弹性管理,对说服无效或不遵从者建议转入封闭病房,以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及病人的安全;加强文娱活动的开展和图书室、健身房、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和活动指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限制其不安全行为。
3.4 深化与家属的访谈,架起和家属信息交流的实体链接:护士长带领责任护士与家属进行沟通,进一步收集病人的资料,可从家属口中获取病人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信息,更精确地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为实施个性化安全护理提供依据;对家属中出现的不正确的与病人沟通的行为给予及时指导,对家属中存在的对病人实施的家庭护理误区给予及时指导;定期组织家属关于治疗用药知识、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和家属在情感上、知识上的长期互动,得到家属配合和信赖,保障了家属对病人的安全监控。
3.5 注重病人感受,倡导人文关怀:护士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克服自卑心理;对病人的精神症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随意在其同事、亲属、同学、领导等面前泄露病人疾病隐私;关心病人感受,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可能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病人的正当需求;采取激励法来调动病人的正性情绪,并在病友中建立情感互助小组;对有一定特长的病人,可组织其为其它病人或工作人员开展诸如养花、养鱼知识、电脑操作小技巧、烹饪小常识等小讲座,让病人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快乐心情。
4 合理的药物、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精神病,抗精神病药物的对症治疗应该尽早进行,以减少或缓解病症,控制精神症状,特别是对受幻觉、妄想支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应该长期治疗,避免激惹,在药物治疗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的用药治疗制度,密切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加强监护。除了做到“发药到手,送药到口,看服下肚”以为,严密观察病人服药后的举止、动作、表现,对服药后病人神色改变、表情不自然者留置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人将药服下再让其离开,严防病人藏药,保证药物的有效治疗剂量和效果,以达到尽快控制病情、
篇9
【关键词】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对策;护理
精神科病区患者大多没有自知力,拒绝治疗,因受症状的支配会出现自伤、伤人、毁物、逃跑等意外行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安全管理是精神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医院发展的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出应对策略。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精神科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共5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试验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以沟通为主的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其治疗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精神科就诊治疗的56例精神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舍去有严重既往史的患者,将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中,选取年龄30~60岁之间的男女患者各14人,平均年龄(41.0±3.5)岁;试验组选取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男女患者各14人,平均年龄(41.5±2.6)岁。两组患者在患病类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28名患者只采用传统护理;试验组在采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2h的时间与患者进行面对面语言交流,记录患者行动,每日总结易使患者情绪产生波动的敏感话题,最终达到对患者的一言一行都了如指掌的程度。1.2.1病人安全一、加强对病房的巡视,深入床旁,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二、病人的活动区域、病房内、家属携带物品均应进行安全检查,要求家属24h陪护;三、做好患者管理登记,患者外出活动和检查,必须登记联系方式并由护士交代注意事项;四、有外跑或严重冲动、伤人的病人可建议家属转封闭病房治疗。1.2.2家属安全教育一、做好家属的安全教育工作,告知家属在陪护及探视时不得携带危险物品,在接触患者时避免有刺激性的言语和行为,以避免患者受到刺激有情绪冲动和危险行为;二、陪床家属应做好有关患者危险行为的观察指导,有情况及时与医生及护士联系。1.2.3对护士沟通的要求一、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加强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保持自身的职业形象;二、主动沟通,了解患者的家人子女、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等,从多方面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三、沟通时注意谈话的态度、方式、语音和语调,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激发患者交谈欲望,避免用“审讯式”的提问和简单、生硬、粗鲁的语言;四、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时找患者有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不断地控制话题的转移,从而多了解其情况;五、注意促进患者自我表露,以增强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感觉、行为的洞察,对一些主动接触差的患者,可采用开放式的话题,但当患者谈话内容偏离主题时,应巧妙转移话题;六、注重非语言性沟通,通过适当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得当的身体接触等非语言沟通,传达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1.3产生不安全因素的原因
一、精神疾病的病种的特殊性: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发生冲动、伤人或自伤自杀的行为,直接危害到患者自身和他人安全;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引起的头晕、吞咽困难、四肢僵硬等症状,会导致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噎食等危险,造成对自身躯体的伤害。二、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例如门窗的牢固性不够、有菱角的窗台、暴漏在外面的电线、易碎物品、尖锐物品,化学制剂等。三、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对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度不高;有些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意识淡薄,语言生硬、而且会无端发脾气,侮辱了患者的人格而导致患者突然情绪激动,增加了消极情绪,对患者心理造成了伤害,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等。四、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情况进行统计,统计两组患者在实施加强沟通的护理后满意度调查,以及发生危险事件的次数。1.5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1%,暴力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要求护理工作更加侧重于患者的行为、生活方面的问题,尽量解决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改变不正常的行为模式。适当的沟通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还可以获得患者的信任,给予患者希望,但也要注意避免提供给患者不真实的承诺。沟通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技巧,从而更有效的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朱茵,杨淑兰,付雪梅.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5(2):144-145.
[2]彭欣.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6(31):166-167.
[3]张帆.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6):251-252.
[4]季桂英,刘红霞.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35(8):1105-1106.
篇10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纠纷;原因;防范
护理纠纷指的是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因不满意护理工作而发生的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的争执、纠纷。精神科由于其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变化的复杂性,意外事件的突发性,医患矛盾的难预测性,使得精神科护理成为一个高风险性的职业,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有时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医患纠纷甚至给其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只有明确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特点,才能更好地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更好地推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精神科收治的2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其他科室收治的非精神病患者2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110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3.2±4.5)岁。对照组中男性124例,女性106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8±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根据医院职能部门以及病区护理工作记录统计两组发生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30例观察组患者中,共计发生护理纠纷15例,护理纠纷发生率6.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58,P
3讨论
3.1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特点
3.1.1社会大环境的原因特点 由于我国目前精神卫生知识尚不十分普及,人们对精神科疾病了解甚少,在常人眼中精神病院和医院精神科是一个特殊、神秘的场所,再加上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甚至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因此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对精抻病患者的歧视现象,甚至有部分人对于从事精神卫生事业的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和偏见,往往容易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增加;另外,精神科患者家属有时也对患者疾病认识不足,导致其不了解患者可产生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例如意外出走、冲动伤人、自残自杀等等[1],因此当护理工作者在临床采取一些强制保护性的措施的时候,可被患者家属或旁人误认为护理失当和动作过激。再加上医院管理方面的一些欠缺,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因此容易产生护理纠纷事件。
3.1.2科室小环境的原因特点 首先是临床护理人员的相对短缺。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深入,各医疗机构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成本核算,对科室进行减员增效。这项措施的本意是开源节流,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忽略临床实际需要而一味将原本就缺编的护理人员一减再减,疏忽精神科护理管理的重要责任,导致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剧增,难免造成护理工作的疏漏增加,同时增长护理人员的负面情绪,是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诱因。其次是精神科收治范围不断扩增,但人员业务素质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保持原地踏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精神科的专业护理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其他综合科室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再加上若是管理者忽视了对精神科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就有可能造成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观察、判断及应急能力的不足,难以应对精神科突发事件,这也是造成精神科护理纠纷的一个潜在因素[2]。还有,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较为特殊,风险过大,护士的心理压力往往也较大,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医轻护"思想影响,护士往往加班夜班频繁而收入待遇偏低,使部分护士心态出现浮躁,有的护士甚至离开精神科护理队伍,造成在职护士人员更少、工作量更大,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前提下护士往往很难将注意力集中,有时会影响对医嘱的正确执行,最终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个别护理人员对于科室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也容易导致护理纠纷,前人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约束制度、探视制度等等,如果严格遵照这些规章制度操作,有些差错事故就能够得到避免,但总有个别的护理人员,由于在思想上缺乏重视,因此有章不循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比如发药时不仔细查对人员,就容易造成发错药物;交接班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就有可能造成患者出走、自伤或者伤人事件的发生;为了贪图方便而随意扩大约束范围,导致约束时间过长或约束后未及时松解,导致患者皮肤肢体损害等,就极易引发护理纠纷。有的精神科护士做病情记录时可能只重视精神症状,忽视躯体症状,导致患者病情的变化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也会容易造成护理纠纷事件。
3.2精神科护理纠纷的防范
3.2.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应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强调工作责任心,发扬救死扶伤精神,更加关心和爱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和生活,积极主动维护患者权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愿望。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把握患者思想变化,教育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通过经常性的医德教育计划和方案实施,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辱观,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加强例会制度并将例会落到实处,积极查漏补缺,提出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现场控制,及时纠正护理偏差,减少差错事件发生。加强护理专科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素质的学习培养,尤其针对新上岗护理人员应强化专科培训,使其尽快具备较高的精神科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护理操作 技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自觉自愿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士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和我保护意识,从法律的角度正确认识护理记录、严格执行书写规范,确保护理记录的客观、准确、及时、完善。制定完善、系统、科学、高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不断优化护士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观念,积极处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工作所提出的疑问,耐心细致地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以细心、真心、耐心换取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满意。
3.2.2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管理部门应重视精神卫生工作,重视社会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向全社会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大力宣传搞好精神卫生工作对于社会和谐与家庭安定的重要意义。使人们知晓,精神障碍并不神秘也不特殊,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谁都有可能罹患精神障碍,因此对于精神科患者要消除传统偏见,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使患者意识到精神卫生事业的崇高和艰辛,以获得人们更多的支持,促使全社会正视和重视精神科护理工作。
3.2.3创造和谐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高,工作强度大,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大,极易造成工作中的心理紧张状态,出现情绪波动大,注意力难以集中,态度粗暴等,有可能给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这是造成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管理者理解精神科护士的压力和不良情绪,随时掌握护士心理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不利于其身心的压力源,营造宽松、乐观、积极的工作环境[3]。精神科护士也要正确认识工作中的难点,克服不良的心理诱因,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科室要进一步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和压力,根据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合理调整人员结构,灵活安排值班班次,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又能避免过多的身心疲劳,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持续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玉美,甘桂荣,朱可名.精神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