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范文

时间:2023-03-28 23: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基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基础课

篇1

关键词:高职 公共基础课 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79-01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思想、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职业指导等课程,它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职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的改革,特别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水平,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公共基础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进行基于工作链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针对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重视的程度,对教师的看法和要求,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求,上课情况等几个方面精心制作了一份调查表,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方式为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向全院六个系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95.7%。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32.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并且很重要,45.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公共基础课,15.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公共基础课。

2.2 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比较感兴趣;不同系部的学生对于各门公共基础课的兴趣是不同的,特别突出的是体育系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具有浓厚兴趣,但是对于高等数学等课程却兴趣缺乏。对于学生喜欢的公共基础课的原因调查结果为7.8%的学生表示关键是教材内容好,与老师关系不大;17.6%的学生表示关键是老师教得好,与教材关系不大;30.4%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好,老师也教得好;44.1%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自己对公共基础课感兴趣。

2.3 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情况

11.3%的学生非常满意课堂氛围,50.8%的学生对课堂氛围基本满意,29.7%的学生表示课堂氛围一般,7.2%的学生不太满意,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课堂氛围;25.6%的学生很积极地参与教学,67.7%的学生有时积极参与,5.1%的学生不积极参与,1.5%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课堂教学。50.2%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认真做好笔记,30.7%的学生光认真听讲不喜欢做笔记,仍有6.3%的学生经常旷课,不愿意去。

2.4 对授课教师的看法

32.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非常热爱教学工作,57.9%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比较认真地完成教学工作,8.7%的学生认为教师工作态度一般,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1%的学生认为教师好像是在应付。

2.5 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求

学生最希望通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社交能力、外语水平、身体素质、计算机操作水平;认为最适合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为社会实践、讨论辩论专题发言、专家讲座或专题讲座;除课堂教学外,学生还会通过听专题报告讲座、自己课外阅读原著、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学习公共基础课。

2.6 对公共基础课的感受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充实、有趣、愉快、自由、轻松这些正面的词汇来描述上公共基础课的感受,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较疲劳,内容枯燥、无聊等。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来说,5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多方面都有提高,公共基础课作用较大;41%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2.6%的学生却认为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是否有作用,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7 关于公共基础课的改进意见

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改进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建议多加入社会实践项目;对于课堂的互动情况有学生表示不满,认为还是参与度较低;建议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能够让大家学到更多知识;建议多加入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等。

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学生对于现在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持满意态度的居多,对于不同系部的调查显示文理科专业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差距。公共基础课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不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吸引力;课程内容较陈旧,拘泥于课本;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特色不够鲜明等。

3 结语

基于公共基础课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与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其教学改革也是一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大而艰巨,必须摆正思想,锐意进取,勇于面对其存在的种种顽疾,加快对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强化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公共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咏梅,高慧婷,车力木格,等,高职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10):103-104.

篇2

在学校进行煤企单招学生后,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情况,再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公共基础课改革提出建议。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建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深度,以便煤企单招学生都能够掌握。另外,还要根据煤企单招专业的特点,建议将一些社会上或者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安排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大致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成绩。

2.加大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

针对煤企单招学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传统的情况,要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煤企单招学生绝大多数基础知识比较差,本科院校煤企单招学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非常落后,致使学生更加不愿意听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越来越多的单招学生失去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致使煤企单招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辅导员要根据煤企单招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有针对性地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煤企单招大多数学生都是男生,男生一般不愿意死记硬背。可以根据男生的特点,穿插一些实例,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跟老师互动。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煤企单招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要不断改变角色,尤其是煤企单招学生公共基础课,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煤企单招学生大多数都从事煤炭行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再是只要求学生记住理论知识就合格,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煤企单招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篇3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篇4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篇5

【关键词】职业倦怠;现状;成因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中,比较重视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等方面,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较大,甚至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且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拥有一支有活力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一些学者的研究已证实在高职教师这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由于其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因素,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及时研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本文力图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群体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干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期减少减轻教师的焦虑情绪。

1 职业倦怠及其常见测量方法

“职业倦怠”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临床学、心理学、社会历史学等学科都对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时,通常采用心理学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对工作提不起情绪,对工作对象缺乏热情,很少有工作的成就感。就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这个群体来说,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对教学工作的厌倦心态,常常感觉到疲惫不堪。更为具体的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情绪容易迁怒到学生身上,与同事交流较少,对教学、科研工作意兴阑珊。

对于职业倦怠的测量,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测量工具是Maslah职业倦怠问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BI测量表。在该表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徐富明等人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进一步修编,并认为MBI量表的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分量表、去人格化分量表、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分别为为0.53、0.78、0.81。该表分为基本情况和MBI表两部分。MBI表包括22个问题,分别是教师在情绪、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描述,如在情绪方面“我常在工作一天后,感到精疲力竭”,在去人格化方面“我对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感觉压力很大”,个人成就感方面“我对现在的工作感觉有挫折感”等。每个问题均有经常如此、有时如此、很少如此、从未如此四个选项,分别记5、4、3、2分。

2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南市几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MBI量表的问题为主,分析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第二部分调查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结果有效。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具体分析,MBI量表部分,具体项目得分为3分以上认为教师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具体项目百分比

从表1 的具体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甚至部分教师较为严重,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调查的第二部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工作环境、个人、学生等几大因素。

2.1 工作环境因素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完全认可。大众仍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对高职教师的偏见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非常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的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周课时量均在12课时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完成各种评比、科研任务,多数教师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与付出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比不上其他高校,教师会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强烈感觉。种种因素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 个人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个体之间的职业倦怠情况存在差异。比如,我们发现,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女性教师;职称高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职称低的;在30-40岁之间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更为明显,等等。教师的工作充满复杂性、重复性,受自身知识储备、学术能力、人格特征影响较大。当职业期望和现实成就存在较大落差时,性格不够乐观的教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

2.3 学生因素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是社会普遍现象。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的接触者,学生的素质、文化基础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高职院校中学生往往对专业课更为重视,对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偏见,这也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结论

从调查来看,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工作环境、教师个人、学生等多方面。探询解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应从这几方面综合考量,比如,提高社会支持与保障;增加学校对教师的关怀;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

篇6

关键词: 高职 公共基础课 全面素质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专业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然而,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与专业课同等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掌握各类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立即将所学知识技能熟练应用,而不需再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更不需对理论知识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太准确,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的状况,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大专业课教学的比重。

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如《高等数学》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课程,导致数学知识在专业上无法有效应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有限。有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身体素质薄弱,心理素质不过硬,有的还出现心理障碍等。总之,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健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职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等,它们在不同方面承担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1.公共基础课是专业技术的基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基础学科。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奠定一定的基础,哪能建成高楼大厦;没有树根,哪有树干,更不会枝繁叶茂。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课学得不扎实,专业课也难以学好。比如学好高等数学课能在专业课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丰富计算方法,数学建模更是为专业而应用的。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

2.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集中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以提高语言表达、对外文化交流、逻辑和数学思维等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成功的经验,该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文化基础课不只是提升学生为专业服务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肩负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础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精神素质面前,专业知识多少和技能强弱都是次要的;但他们又不是不重视专业课,而是让基础课、专业课双管齐下。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不能随意缩减,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以专业课的要求来规范基础课,使之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如果基础课学得不系统,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会适应能力弱、继续学习能力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不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为人自身发展服务的。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一定对口。有的人将来可能从事行政、营销、服务等工作,那么学好语文、经济、政治、法律、社交礼仪等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思维能使人办事得心应手。学习公共基础课能使人形成很好的思维方式,如人文学科的形象思维、哲学的抽象思维、数学的逻辑思维等。比如通过数学的学习,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办事细致、严谨又有条理;能分析寻找某种事物产生的原因;能预先推理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能办事既坚持原则又具有灵活性;能让人语言表达更加严密;能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又有其特点,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4.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继续教育。高职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具有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后还要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并深造,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基础课来为将来做好准备;学好基础课就是训练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为了让公共基础课程发挥自身的魅力,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人的发展要全面均衡,如同人要吸取各种营养素一样,不能偏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课非常重要,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基础课有自身的“美”,要用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规范、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程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教学理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原理和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办事能力、科学操作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总结起来,就是在教学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并改进教学方法。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加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数学课中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改革创新,将数学知识与美学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讲得通俗易懂,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将复合函数的微积分的变量代换比喻为包装和拆包、借与还的关系;求不定积分中的原函数比喻为建立一个QQ群;将分部积分法中的u和dv的选择比喻为人与人关系的亲疏等。这样的讲课,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既能破解教学中的难点,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要做调整,科学定位,大胆剔除一些“难、繁、偏、杂”的内容,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都要有别于本科院校,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减少系统的理论的讲述和不过多地进行理论的推导,对公式定理重在应用,有的定理不做证明直接应用;要因材施教,多结合实际,强调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多启发、引导、组织,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切忌“满堂灌”。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教师授课要注重简单实效,语言形象生动,甚至风趣幽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注重实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演讲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软件等。

总之,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都要树立高职教育教学一盘棋和全学院一盘棋的思想,精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放,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掌握应用性技能又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8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49-01

命题时,我再三斟酌,是写《曲式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还是《音乐作品分析》等等,可见这门课程的名称定位在音乐界就是一个模糊的,或者说是一个还不确切、没形成规范化的一门学科,在此,我先统一命名为《曲式与作品分析》。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状况极为令人担忧,教学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按部就班讲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表不重里,文字表述归纳能力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

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教师要把教学目的理清楚,并在学习之初传达给学生。那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曲式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分析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结构,同时,它又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演唱奏作品,对学生的专业课又是一个有极大作用的辅助课程。它是乐理、和声学的后续学习课程,同时,它又反过来对这两门课的知识做了一个很好地复习巩固。此外,对于音乐欣赏、音乐史的部分知识点也是一个实践性地巩固学习,且它是考研的必考科目。

二、教材选择要适用

个人认为目前所见到的教材或多或少在教学适用性上都有些问题。相对而言,高为杰、陈丹布所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实用些,但教材最开始章节如编入两章介绍音乐要素、分析切入点、段句图式表述的内容,本人觉得将更加完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快地入手,在学习伊始,学生就能系统地了解到了分析音乐应从哪几块入手,如何更好地认识音乐。以下是笔者认为需要加的章节内容,提纲如下:

第一章 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第一节 旋律线与音调;第二节 节奏、节拍;第三节 和 声;第四节 调式、调性;第五节 力度、速度;第六节 音区、音色;第七节 织 体;第八节 体 裁;第九节 音乐发展手法

第二章 音乐的结构功能及表达图式

第一节 结构功能;第二节 分析图式及文字说明

教材的完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有所依,所依的课本且是适用、正确的理念,这一点对于任何学科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笔者在曲式教学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这门课的重要性,笔者通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觉得有一定成效。课堂采用学生主讲,教师旁听、总结的手段,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出来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

(一)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都有作业,即三个人为一组,分析一至三首曲子,大型曲子可一首,要求查阅图书室所有资料、网上资料,最终理解之后形成自己的分析报告,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身份再讲解给其他学生,学生有疑问可当场提出,“教师”解答,如有“僵局”出现,教师再出面补充讲解。一年的课程,如40人一班的人数,每人平均有两次讲解机会,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要想给别人一碗水,你就得准备一桶水,学生为了课上表现的出色,不被其他学生问倒,就得更精心的准备自己的一节课,使所讲内容掌握的更牢固。

(二)分析学生相关的专业小课作品。根据教学计划特点,从其声乐和钢琴教材中选择一定比例的作品作为教学的实例分析及习题用。一方面,在教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曲式结构类型,以及更深刻地体会曲式结构内部的组织原则和功能,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演唱或演奏这些作品时,获得全面、深入地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演唱或演奏水平。

(三)课外分析定期做补充。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分析的作品大部分有参考答案,学生不免就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分析内容每个章节都有标题、定位,即便学生不看答案,想当然的也就知道了曲子的整体结构定位,只局限于课本分析,不利于学生区别各种大类的曲式类别。定期的附加一些课外分析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真实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巩固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教学方法,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正如洛克所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

参考文献:

[1]钱仁平.源于音乐 回到音乐 感知音乐 创作音乐――关于如何切实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10).

[2]陈美静.优化教学效果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2(04).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间断。实质上,在高职院校,要想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本文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定位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教师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不知学以致用,普教色彩过浓,公共基础课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模糊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老师在课堂上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公共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这不利于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认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已经够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不必再开公共基础课;二是认为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按学科体系开设公共基础课。事实上,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资源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要明确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我们还要弄清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条件。

其次,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

最后,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不存在“应不应该开”的问题,而是存在“如何开、如何上好”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要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着重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以其培养目标为准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增强为专业服务的服务意识。我们要对照“就业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据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认真思考高职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为此,我们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课程科目,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由于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职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

首先,要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我们要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

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再次,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3.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要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2006,(5).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各种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纷纷出现,专业课程建设热火朝天。然而,在高职教改热潮中,却存在着不平衡,甚至出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领域。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队伍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目标达成率偏低,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块软肋。为此,从现实出发、系统反思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突围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的偏差,是导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滞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声音,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据笔者调查,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专管机构,从未专题研究过公共基础课的建设问题,基础学科教师“只出不进”“只用不培”,年龄严重老化,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眼光高,基础不牢”的负面评价。 

实际上,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专业调整快、建设任务重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可适当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建设不重要,不紧迫。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支撑,专业课程建设不可能深入、牢靠和卓有成效。因此,纠正认识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其走出困境,实现突围所必须进行的首要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不合理。由于认识偏差,在人才引进、内部师资调整、教师送培、职称评审中片面操作,致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职称失衡,结构极不合理。(2)观念陈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思考高职培养目标与自身教学的关系,认为中专、大专、高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回事,思想观念严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3)缺乏内动力。公共基础课程的被边缘化,资金、设备的投入分配向专业课程倾斜,年龄老化,职业倦怠,缺乏改革动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内动力缺乏以及培训、交流机会的偏少,致使公共基础课教师教改科研能力整体偏弱、成果匮乏。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阻碍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1)通过人才引进、内部调整、进修培训,充实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2)多渠道、多方式强化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与本科、中职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与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自觉开展课程改革;(3)根据公共基础课地区差异性小、稳定性强的特点,构建从国家到地区的教研网络,搭建科研平台,加大信息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资源共享;(4)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制订合理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培育浓厚的职业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两大问题: 

1.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分左右(满分750分),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处于较低水平,而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定位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设置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在数学、物理、外语三门课程中最为突出。 

2.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实际现状是教学内容基本照搬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删减而未作深入的研究、筛选,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 

为此,必须着力进行教材建设,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与平台。在教材建设上要转变思路,从过去以各校自编或多校联编为主变为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编写为主、各校自编为辅。因为前者受到编写者精力不够(兼职)、水平参差不齐、观念风格不一致的制约,教材质量难以保证,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出版社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编写,一可选出具有相应水平、能力的编写班子;二能保证编写者集中精力编写;三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保证教材编写的调研、论证的深入与充分,其教材质量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应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相应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研究所任课程如何有力地支持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寻找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结合点,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职;文化课;对策;思考

报载,2009年12月,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师说课竞赛分别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同时进行,本次说课比赛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贯彻“两个系统”(实践技能教学系统和基础理论课教学系统)融会贯通的课程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及评价方法等。看到这则消息,笔者喜忧参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是由各教学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安排,公共课处于“被安排”的状态,以至于高职院校的有些技能型专业过于“自我”,存在忽略“人文”强调“物化”的倾向,即偏于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教学。

一、对文化课地位与功能的再认识

1.文化课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文化课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求的高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把握,评价标准的发展性。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课应具有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和广泛性等这些主要的功能。

2.文化课必须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应当强调它的基础性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但在文化课教学如何为提高职业能力服务上还有不少差距。我们既要解决教学内容问题,也要修订教学标准和层次要求,因为,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目标,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但是,怎样改呢?是以普教课程体系为基础,进行小修小改,还是以经济建设中岗位标准为前提,分解岗位能力,建立技能模块体系,进而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就业方向的文化基础教育与升学方向的文化基础教育,如何进行合与分?这都是关系文化课改革的方向性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提前分流,采取分层教学。

3.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

多元智能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能入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高职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但是,他们仅是搭上了高校学习的末班车,他们不仅需要补课,而且,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教育、生存教育、职业预备教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长期立足的。

4.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

在过去的“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有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素质偏低、“不理想”。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人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教育专家徐国庆曾针对职业院校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尖锐地指出:“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心智的开发就不称为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挖掘人的潜力,启发人的心智,形成人的智慧。如果教育被扭曲为简单的技能练习,那就与动物训练无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必须让学生毕业后学会或掌握一技之长,这是第一位的;二是还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比较丰富精神世界的人。”“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

即按照“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和“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的要求,将分层次教学从实现同一目标转变为适应不同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寻求更符合实际、最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在主要文化课分层教学改革中,重点推广以行政班(又称自然班)为基础的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或班内分层的模式,形成有利于学校管理又方便学生选择的方式。在分层教学模式上,采用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考核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1)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2)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4)有效地实施个性指导;(5)成功地沟通教学情感。另一方面,教学研究部门和教研室,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在认真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知识与学科技能,将联系行业实际的事例、问题作为补充教材或教学案例,逐步形成自己的校本讲义。

实施分层次教学,主要的着眼点是解决基础差异大和学生同步发展的矛盾,减轻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习和心理的压力,实事求是安排教学任务,不断树立学习和教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就业做好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准备。同时,在分层教学中,大胆地引入了自主选择的因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层次;在滚动分层管理中,学生还能通过层次调整确定最适合的学习层次,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好设计。

2.尝试模块课程教学

探索模块课程,按照能力要求组合相关知识。传统的学科教学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他们把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看作是实用主义教学观。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以及参照国外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们认为,在文化课教材的改革上,可以借鉴“核心能力课程”的理念,将学科知识按照能力归类,重新组织教学。

实行文化课能力模块课程方案,充分考虑了职业特点,又从学生能力不均衡的客观实际出发,给他们以较为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发挥优势智能的同时,也在努力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这对突破文化课学习的瓶颈是有一定好处的。

3.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让文化课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

通用的文化课教材曾经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化的教材上,要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引用来自职业岗位的案例或结合职业实际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文化课教学中提出以实践感知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生活案例教学等作为主要方式,正是解决厌学、焦虑、逆反现象的有效做法。

学校应组织文化课教师深入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编辑整理作为教学素材或编写成讲义。通过真实的例子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战略,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培养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体的职业素质。对于文化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教育部针对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曾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文化课教学改革应学习普教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多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有效的方法模式,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

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定地落实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把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才能有目的地不断地钻研教法、学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探索专业课与文化课结合的综合课程模式

将专业课学习与相关文化知识联系起来,探索以工作行为为导向的、按照流程和操作规范学习专业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做法,是职业培训的有效做法。我们何不尝试按照“实践——理论——应用”的模式,先进行工作岗位分析、生产或服务流程分析、关键技能分析,然后按照“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顺序组织模块式综合课程呢?当然,这样的改革对教研部门和教师又是新的挑战。目前,文化课的类似改革还很少。

总之,加强高职公共文化课建设,一是要把公共文化课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正确处理好专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的关系,决不能以削弱公共文化课教学为代价,片面强调专业课的作用。二是要深化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考虑文化素质养成的需要;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传承现代文明。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课教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公共文化课教学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传承文明的重任,又肩负着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公共文化课教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文明高校与和谐校园建设。四是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重视公共文化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比武、教学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锐意进取、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培养公共文化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造就一大批在公共文化课教学领域能起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此推动高职公共文化课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公共文化课教学,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