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能范文
时间:2023-03-24 11: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实验教学是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实习的桥梁。操作技能训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外科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外科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外科手术和诊疗操作的能力。我校的外科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增强无菌意识、树立无菌观念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是医学基础和临床各科的基本技能,应培养学生树立无菌观念,一切诊疗操作都应遵守无菌原则。因此,通过教师示教,让学生严格按操作规则进行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病人手术区皮肤的消毒,理解并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每次到实验室,强调手术室的管理制度。每次手术综合训练前,组织学生参加打手术包、消毒灭菌,从而增强无菌意识、树立无菌观念。
2 重视手术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正确识别常用的手术器械,掌握其用法、用途,正确采用单手打结、持钳打结,做到每位同学都能正确使用器械和打结。采用离体猪肉进行手术的切开、分离、止血、打结、缝合、拆线等基本操作练习,2个同学1组,相互配合,能正确使用器械和正确操作。采用离体肠管(猪)进行内翻、外翻缝合练习,甚至荷包缝合、肠吻合等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无菌术和手术的基本操作后,就可以进行清创术。采用活体动物兔子进行,13个同学1组,分别担任手术者、助手、巡回护士,通过教师示教,要求学生掌握清创程序,树立无菌观念,正确使用器械严格无菌操作,独立完成清创过程。
3 手术综合训练,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校的手术综合训练,主要开展盲肠切除术、脾脏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7个同学1组,分别担任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第三助手、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麻醉师等角色。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了解整个手术程序,知道不同角色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将所学技能连贯协调完善。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的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带教老师对实验动物(狗)的准备、麻醉等具体操作进行指导,台旁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独立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教材的原则与临床的灵活性的统一,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课后及时弥补,提高自学水平。
4 实习前强化训练,返校后技能考核
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我校学生到临床实习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生(护理专业强化护理技术)都要强化技能训练2周,对外科基本技能:无菌技术、识别器械、止血、打结、剪线等进行训练和考核,其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延期安排临床实习。通过技能训练和考核,外科基本操作得到系统的回顾,使学生到临床不至于束手无策,实习很快进入角色。为临床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临床实习返校后,参加基本技能考核,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技能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5 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5.1 提高外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及没有教学医院,外科教师很少结合临床。升专后有了自己的教学医院,年轻教师应定期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5.2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配合技能训练:实验室配备现代化电教设备,每次实习前, 学生观看相关的电教片,加强直观效果,然后老师示教,使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再自己操作巩固强化,提高实习质量。
5.3 增加同学的动手机会:我校的外科手术综合训练,护理专业采用示教,一般15个同学1台,中西医结合专业7个同学1台,也就是1个同学有1次动手机会,大学里1个同学充当3~4个角色,相当于1个同学有3~4次动手机会,所以升专后应加大手术综合训练的力度,增加同学们的动手机会,从量变到质变,提高技能水平。
5.4 加强临床见习:外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临床见习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把新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强化理论知识、培养训练操作技能。加大临床见习力度,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诊疗操作,培养了学生对外科临床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走进临床实习及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学生技能;衔接
0 引言
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要,我校也购置了44台普通车床和36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以满足教学的要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机电、数控、模具专业学生如何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要在激烈的竟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精选员工,中职毕业生是企业的首选员工。但是,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有些中职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相差较远,这些中职毕业生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悉练、不能独立完成工作,加工速度较慢,质量不稳定。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进行理论课学习困难较大;原因之二是学生入学时没有到企业考察,不知道要掌握何种技能及工作待遇与前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原因之三是学生担心毕业后工作无法对口,学好学坏都一样。原因之四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明确,无心学习、怕苦怕累。原因之五是学生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操作训练教学中也有很多问题:一是,生产实训时间过少。二是,训练时缺乏连惯性。三是,缺乏生产产品意识。四是,未能作出严格的时间要求,使学生未能形成工作效率观念,做得多少算多少,不讲速度、效率,对掌握操作技巧缺乏足够的认识。五是实训成本太高,没有按要求进行训练。以上种种原因都影响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其中实训成本影响最大,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必须降低实训成本,如何降低实训成本,下文阐述我校的具体做法。
1 如何降低实训成本
机电、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实训的主要成本集中在刀具和加工耗材,如果用钢材作为实训用材,刀具损坏很多,费用很高;如果选用铝材,材料用量很大,成本也很高;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我们选用自制的热塑塑料棒作为实训用材,如果塑料棒只用一次成本也很高,关键是我们采用了“重复使用法”来降低成本。为了使塑料棒能多次使用,我们引进了塑料棒加工成套设备1套。
图1
我们将(塑料棒)实训后形成的塑料屑经过清洗、晒干、装袋;将回收或加工余下废塑料棒经过清洗、粉碎、晒干、装袋,这些塑料碎屑作为挤塑的主要原料。将固体颗粒或碎屑加入挤出机的料斗,在料筒预热,干燥;物料在运动过程中与料筒、螺杆、以及物料与物料之间相互摩擦、剪切,产生大量的热,这时物料由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转变; 熔融物料被螺杆输入通过具有一定形状口模后成型,进入冷却定型装置,再经过牵引,获得最终的制品尺寸。最后根据需要切割成一定长度的制品,再堆放在堆放架上,就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塑料棒。用过的塑料棒经过这些工序又能重复使用。
2 如何提高操作技能训练效果
对于中职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学好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性,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好实训教学是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关键。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培养实训兴趣,让学生肯动脑,肯动手,肯学肯钻研,在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恢复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2.1 采用一体化教学
要培养一名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生产实训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必须积极互动,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让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
2.2 规范基本操作的动作
在进入车间实习操作时,注意循序渐进,因为此时学生对任何机械都感到好奇,实习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做,要按规范动作进行操作,并保证每个动作的规范和正确,都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和养成规范的操作,并努力使之形成习惯。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因为基本功不规范,就算学会某一操作技能,且对技能的提高并形成技巧成为极大的障碍,规范基本操作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如车工专业训练中,对每一项基本操作的训练,都从“规范”入手,如车床的启动操作练习,主轴转速的确定及调整等,都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练习。又如工件装夹的操作,它的工艺过程是预紧――找正――夹紧,应对每一操作步骤都作出规范要求,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例如装得不正,加工出来的工件就不同心等;粗加工时一次进给量太少,操作效率就低。由此可见“规范”对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做好巡回检查和细心指导
在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加工方法后,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求正确、规范操作,还要在规定的时间上完成规定的操作,并达到技术要求。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实习好坏程度也不一样,应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慢到快,逐渐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动作熟练后,然后再增加实训难度,这样既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技能,又可在操作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多巡回检查和细心指导,应深入观察、积极指导,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操作动作是否规范和正确。初次训练有些学生因某些因素的影响,模仿的动作不一定规范、协调,教师不应多加指责,应耐心指导,并加以纠正,让学生知其利弊,以便学生及时纠正。要注重学生个性,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多加鼓励,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产生浓厚兴趣,敢于多问,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实训学习氛围。在巡回指导中,如果发现是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集中讲解,不能让其漫延,应向学生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使学生正确而及时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对实训有厌倦的心理,或认为车工操作不过如此,不想再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现象,实习教师就要采取一些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见习和开展技能竞赛等办法。到工厂参观可增加学生对生产实况、新产品、新工艺等更深刻的了解,或通过测验、个人和小组之间的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竞赛,能有效地提高操作技能外,也是增强学生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上述的多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好操作技能,还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样就能更好地和企业的生产进行衔接。
2.4 做好技能操作测试,完成考证工作
每期实训后都要安排技能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安排参加技能考证工作。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要重新参加技能训练,直到合格为止,如果经过两次培训仍不合格的,要找出具体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按该方案再进行培训;若仍不合格的,取消该生参加技能考证的资格,劝说他改学其它专业技能。
3 结束语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在和生产情况相近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并严格按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技能实训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篇3
关键词:高职;技能人才;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合作
操作技能是一种在实际活动中操纵某种装置的特殊的动作技能,其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传统“示范――讲解――操作练习”教学模式存在的“不重视师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不足,笔者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技能教学模式――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本文对其理论依据、内涵、特点和实践要点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希望对提高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操作技能的培养效率有所帮助。
一、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技能形成过程理论
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学习者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同时也做一些初步的尝试。在联系形成阶段,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在自动化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准确、自动地完成动作。
(二)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理论基础是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制理论和接触理论。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等五个要素不可缺少。
(三)师生互动的理论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行动、行为,它是“师生双方特征结合的产物”或“交往的结果”。师生互动融知识传输、操作训练和组织管理于一体,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同时亦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提出的师生互动模式中,师生互动包括四个过程,即: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是指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获得操作技能作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经过练习而获得完善化的动作方式的一种技能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操作技能的合作教学模式。其中,“异质学习小组”是指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的成员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优、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且中等生占多数;“教学动态因素”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包括操作技能传授教师和与此教师就所教内容进行互动的教师,学生分为单个的学生、各个小组的学生和全班学生三种类型。
(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包括九个基本环节:
1、合作设计
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出教学目标,然后用术语清楚地陈述目标。了解教学内容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内容的做法为在课前备课,包括就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教师进行互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做法有两种,一种为学生在课前预习。另一种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翻阅教材。较好的做法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
2、小组理论学习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让各组的成员在一起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动作任务及其要求。小组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其充分讨论交流,以使每组成员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就问题达成共识。
3、理论学习的反馈与评价
各组每次轮流派一名成员汇报本组学习情况。讲解所学内容,其他组员可补充。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分别对其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在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教师再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对各组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要根据学生以往的成绩将各小组中优、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安排在一起进行评价。
4、归纳讲解,动作示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和补充,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或稍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动作示范。讲解宜简单扼要,示范应将技能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5、小组操作技能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或同学的讲解和示范去理解操作技能学习任务及其要求,并尝试去发现操作技能的构成规律。在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之后,学生慢慢地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并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达到自动化。在小组进行操作技能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在各组间来回察看,若发现有学生动作不规范,立即指出。并作讲解示范。并且,各个学生应关心本组成员的练习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指正。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便其反复练习与交流。掌握动作要领。
6、操作技能初步测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技能初步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情况和配合情况给小组评分。作为小组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每组测试完成后,教师立即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作讲解示范。待所有小组都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提示大家借鉴或注意。
7、小组更正、巩固练习
各小组根据教师的反馈、讲解和示范进行更正和巩固练习。小组成员要互相提示和指导,以便大家有效更正先前练习中形成的错误动作,这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更正错误动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反复进行练习,逐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
8、操作技能最终测试
各小组依次进行操作技能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和配合情况给各组评分。作为小组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每组测试完成后,教师立即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与示范。待所有小组都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提示大家借鉴或注意,并对学生课后的进一步练习巩固和对后续内容的预习进行指导。
9、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在课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在这一环节,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器械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应该以心理练习为主,辅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学生若对操作技
能有所遗忘,应及时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并作巩固练习。
在上述环节中,前八个环节由教师指导在课内进行,第九个环节和第一个环节涉及到的“课前预习”由学生遵循教师课内指导在课外自主进行。学生的成绩由理论学习成绩、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和学习表现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又分为初步测试成绩和最终测试成绩两个部分,且后者所占比例应大于前者。
三、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多元互动,另一个是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一)多元互动
与传统的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的教学互动不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前导性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与教师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互动,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项共同的任务进行互动,互相学习和帮助,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序、有效地完成小组任务。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中的一种公认的重要互动。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对策,师生良性互动的结果作用于智力水平、知识经验与理论、动机、讲解与示范、反馈、练习和反思等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从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花在错误动作上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
学生所得到的反馈与指导分为两种,一种来自授课教师,另一种来自本组和邻近小组的同学。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反馈与评价、操作技能初步测试和操作技能最终测试等三个环节中专门、及时地针对各小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或操作技能练习做出反馈与指导。而且。在各小组进行理论学习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在各组间走动,学生若有错误或疑问,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或指导。教师的及时反馈与指导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来自同学的及时反馈与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动作要领的掌握和错误动作的更正,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得到本小组同学的反馈与指导,有时也会得到邻近小组同学的反馈与指导。
四、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要点
为了保证高职技能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异质小组的组织
组织异质小组时至少应作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考虑:第一,每个小组要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的成员组成。其中既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但大部分为中等生;第二,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侧面。
(二)学习时间的安排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环节并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教师需对时间做出精心的安排。一是课外时间的安排。学生在课外有两个重要任务,即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教师应给出明确的要求或提示,以便巩固先前学习的效果和保证后续学习的顺利展开。二是课堂时间的安排。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练习与测试以及教师的反馈与指导等重要活动各占多少时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学习状况作出适当的安排。
(三)合作方法的指导
如果仅有合作的形式而没有合作的方法,那么这种合作的形式就成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的点缀。因此,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中,合作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就此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合作方法,主要是指社会交往的方法。为了顺利达到操作技能教学的目的,学生要学会与教师、本组同学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要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能够善解人意,甚至适当地妥协。
(四)不良互动的防治
如前所述,多元互动是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不良互动,也会对操作技能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采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之前,应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并制订出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方案。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旦不良互动真的出现,要迅速采取预定方案进行治理,以保证操作技能教学的质量,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4
结合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近10年的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岗位人员素质能力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概括为:通过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能进行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能够制作培养基平板和试管斜面;会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培养、染色等微生物操作,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认知、操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
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枯燥,多是一些附属于微生物理论的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新颖性,实验操作内容只着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期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开发创新意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2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死板,手段单一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训育过程中,一般遵循的三步骤是: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然后作操作示范,最后老师监督学生操作。老师先讲一般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采用的方法、目的、原理,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按步骤示范给学生,最后监督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内容,以实现技能训育目的。整个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死板,枯燥,缺乏新鲜感。加之技能训育手段单一,多采用讲解、板书、挂图等模式。枯燥的技能训育内容,死板的技能训育方式,单一技能操作训育手段,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生很难在实验技能操作中感受到主体地位。
2.3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不合理
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其训育效果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主要是依据出勤以及实验操作态度等)+实验操作技能报告70%,这样的实验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体系,容易出现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报告,不注重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不重视技能训练过程,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
3.1更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认识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更新观念是前提。结合我系实际,由于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人数少,个别实验操作指导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甚至有的领导也不重视,导致一些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基本器材缺乏,加之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积极参与意识不强,从而影响操作技能的提高。为此更新教师和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深刻认识在强调“实践性”的高职院校中,校内实验和校内校外实训,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专业操作技能、求真务实作风、探索创新精神等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明确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其技能培养和形成。
3.2合理选择和安排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及本系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是提高技能训育效果的内容保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学生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做到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合理结合,比例适当。在内容选择上不能全是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以免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而无新奇感,也不能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选择过多的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感觉毫无头绪,或是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保证实验内容多样化的前提下,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实验的求知探索欲和接受能力,二要结合综合性实验的延续性,合理安排实验的先后顺序。
3.3改进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
针对过去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上的不足,本着突出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科学合理选择好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前提下,在技能训育过程中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即技能训育前要求学生预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准备。此外技能训育人员要深入研究有关理论、大胆探索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组织和实施实验技能训育课,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全过程。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实际,由于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为此,实验操作就要更加灵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学生开放实验室。经验表明,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学生可以不受学时限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拓展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责任心。同时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微生物具有体积微小,肉眼难以看见等特点,加之微生物实验很多操作都强调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不能讲话。实验操作中讲解与示范操作往往不能同步,而且示范操作时,技能操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环节不利于向全部学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效果。在传统训育手段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采用必要的视频、录像等,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为一体,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训育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实验技能训育变得更加生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效果。
3.4完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的体系
篇5
【关键词】物理实验 操作技能 遗忘规律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1-01
我国的物理教育随着教学新课标的改革而对学生创新精神、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关注。而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基础上,以实现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为目的。在实际的试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操作技能的记忆处于短期记忆的阶段,因此难以真正把握物理知识和概念。物理实践操作技能的遗忘成了阻碍物理教学的一大问题。本文以观察光的全放射为研究材料,对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遗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遗忘的问题,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从而提出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案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记忆力,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物理实践操作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
1.物理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问题的提出
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固有的物理知识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一种实际操作型学科,在学生正确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完成实验任务,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动作技能的遗忘是最为常见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器官同时协调工作,可以起到增强记忆的效果,不同年龄的人记忆思维不一样。我国的心理学家,曾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进行同一动作操作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动作操作所得出的遗忘曲线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有着明显的差别。探讨物理实验操作教学中的操作技能的遗忘规律的表现,但是实际的遗忘规律有待探讨研究[1]。
2.物理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问题研究的方案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不同学校的学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70名,共计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观察光的全放射这一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分析研究,在试验前,要保证所抽取的学生均未接受观察光的全放射这一实验的学习。
2.2研究内容
观察光的全放射,观察金属球颜色的变化。
2.3研究试验的标准以及方式
2.3.1试验的标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完成,学生跟随教师做一次的示范试验动作的操作。研究实验操作动作的遗忘程度标准:悬挂金属球正确2分;用蜡烛火焰将金属球熏黑;过程正确2分;将熏黑的金属球正确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过程正确2分;观察金属球颜色的变化分析正确2分;试验结束后仪器处理得当2分。这五项评分标准以统一的测试尺度进行[2]。
2.3.2试验的方式
抽选的150名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在授课后的分别在5、10、15、20、25、30、35小时的时间点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研究完成实验所节约的时间得出的短期遗忘规律的曲线(图1)。并将得出的曲线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比较。
图1 时间节省与艾宾斯浩曲线比较
时间间隔(小时)
同时分析研究得出物流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得出曲线图(图2)。
图2 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图
时间间隔(小时)
从图1和图2中可以得出:物理实验技能的遗忘曲线和艾宾浩斯曲线差别显著。同时在直接接受实验操作技能学习后,遗忘量迅速增大,在某一时间点上,遗忘量又呈现回升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曲线走势逐渐平缓。因此遗忘在经过一个大的波动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缓慢,并不是一个持续快速降低的过程[3]。
3.探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问题
在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技能遗忘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复习的方法,及时的复习所学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传统的“及时复习,越早越好”并不适合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加强动作表象操作的基础上,提高动觉的控制能力,保证所学习的动作技能在大脑记忆中巩固下来,并形成固定的知识构架,最终成为单纯性质的思维操作而非勉强凭借记忆进行的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技能是实践和脑力的协同式操作,遗忘有着其特殊的时间规律,要将动作形成定性、高度自动性的大脑思维操作,不可紧凑的安排实践操作,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针对性的复习。让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在动作的定向阶段,能凭借大脑的记忆独立组合动作,在动作的定型阶段,形成思考、总结的习惯,自动化明确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以及物理实验原理等[4]。
从所周知,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遗忘作为物理实践操作教学的最大障碍,要求结合物理实验操作教学在遗忘规律上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遗忘程度的问题,在复习实践操作技能上,综合性的组合,化散为精,有针对性的复习记忆。针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利用不同的记忆方式,提高记忆的效果,克服遗忘问题。实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物理知识的强化,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邻享杰;宋月丽.物理教学心理学教程[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2]施良方.物理实验操作学习心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5).
篇6
[关键词]外科护理;技能操作;教材编写
随着护理观念和模式的日益更新,专科护理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如何加强外科护理学操作技能教学,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再者,随着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广泛应用,外科护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作为外科护理的核心内容——外科护理操作技术也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价值。历年来,传统的全国中职学校护理技能大赛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了外科护理操作的比例,所以,如何推进外科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水平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针对新技术如无接触戴手套法、外科手消毒、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人工的护理,目前缺乏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根据目前揭阳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外科护理操作技能现状分析,护理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外科护理操作技术,而每个专业、班级所任教的教师和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操作技能有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在平常练习和操作考试中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统一研究并制订一个规范操作的标准。而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实行无缝对接,培养实用型外科护理专业人才,是中职护理专业外科教学中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实训指导也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操作流程的识记;实训操作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图表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临床带教教师座谈了解,对已完成实习回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遵循既利于教学又贴近临床需求的前提下,历时一年半,编写了适合临床及教学需要的《外科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技能操作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分享如下:
1确定护理专业外科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改革的要素与结构
根据现有《外科护理》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实习回校生、临床带教教师全面进行调研,对2014级实习结束回校后学生抽样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有:①你是否已到临床实习过:A.已实习B.未实习。②你认为外科护理这门功课的操作是否重要:A.是B.否。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戴手套是用什么方法?A.开放式;B.闭合式。④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手术衣是用什么款式?A全遮盖式手术衣。B.对开式手术衣。⑤你认为外科护理中的各种引流管中哪些比较重要?(可以多选)A.脑室引流管B。胸腔引流管C.胃肠减压管D.腹腔引流管E.T型管。⑥外科护理更换引流管过程中是用几双无菌手套?A.1B.2。2014级都是12个护理班,以每班随机发放20份问卷,每级各发放240份问卷。调研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科护理这门功课很重要,各个医院的操作方法的一些小区别,大部分医院戴手套方法是开放式的,小部分是闭全式,大部分是医院手机术室的手术衣是全遮盖式,小部分是开放手术衣,大部分医院更换引流管是只用1双手套,小部分医院用2双手套。同时,我们通过多场次与临床带救教师座淡了解到实习生普遍存在护理操作欠规范、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根据以上收集资料信息显示,有必要根据中职护理教学大纲要求,选择适应外科护士职业岗位需求,又能够体现当今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的教学内容,制订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2编写《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际准》
通过收集了校领导、一线教师、临床带教教师、教研组成员等的建设性建议,编写了《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际准》技能教材,共有8个初衷项目,每个项目设有实训目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在现有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基础操作进行规范统一、量化、细化,完善教学内容,做到既利于教(有度可依)又利于学(有章可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也便于教师教学参考使用,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将教学与临床接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学生从学校进入医院,面临陌生的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为使学生在实习中尽快适应临床护士角色,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笔者充分利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和学校的“仿真电了标准化患者综合教学系统”教学设备,对2016级和2017级采用临床实习前综合护理操作训练,如外科护理学中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综合训练,笔者编写急性腹膜炎典型案例,模拟患者病情变化不同阶段,编辑入ECS模拟人的具体要求中,要求学生对不同阶段病情变化进行护理,结合《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指出存在问题,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对病情变化的应对能力。
4应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取得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培养;实践操作;兴趣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一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实验知识,消除畏惧心理。如学习《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安全守则》,实验时遵守操作规则,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被加热的器皿待冷却后再清洗;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要在试管口滴加,不要伸到试管中,防止药品被污染;用量筒式滴定管量液时要平视不要仰视或俯视;实验时不慎将酒精灯撞翻燃烧时,立即用湿毛巾将火盖灭,这是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
二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因为课堂演示实验具有示范性,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熟练的操作,规范美观的演示,给学生美感的教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是将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高二年级有个演示实验《沉淀的溶解和转化》,向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里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会有白色沉淀氯化银产生;向其中滴加少量碘化钾溶液,白色沉淀会转化为黄色沉淀碘化银;再向溶液中滴加少量硫化钠溶液,黄色沉淀会转化为黑色沉淀硫化银。通过颜色的变化,说明沉淀是能够溶解和转化的。如果将此类简单的演示实验变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实验,课堂效果会更佳。这样做同时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让学生感受实验成功的乐趣。当学生通过溶解、过滤、除杂、蒸发等实验过程,从粗盐中提取到精盐时,高兴得不亦乐乎,要让学生感受实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是开放化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将不理解的概念在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
六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教具、实验技能竞赛、实验大比武,通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技能。
篇8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趣无所谓学”这一古论,在我从事烹饪专业教学几年来深有感触,即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关键,能力往往在兴趣基础上发展起来,学生如有良好学习兴趣,他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努力地学习,因此,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
(1)、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目前,由于职业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学情绪,进校目的不在于专业的学习,而在于“混日子”,拿一张文凭罢了。思想上没有学习的概念,对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造成学习上的被动,这种情况下势必阻碍专业技能的提高。另外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接触专业,对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刚进校时,运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材料教育学生,使他们消除自暴自弃,“混日子”的念头,同时了解现在饮食业发展的趋势及对厨师的需求,并明确怎样的厨师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站得住脚,而不被社会所淘汰,从而使他们热爱专业,勤奋学习,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激发学生产生稳定的兴趣,光靠专业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励的措施等来激发他们对此专业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期间,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比赛,如定期进行翻、刀工、热炒、面点制作、雕刻等大比武,并结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通过比一比、学一学、互相促进、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尤其是揉面技术,劳动强度大,在练习过程中相当枯燥,仅仅靠时间来约束学生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反感,产生厌学,但是若不花一番功夫和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而掌握熟练的揉面技术是面点制作的基本功之一,这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分组互相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最终达到熟练的目的。
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进行实地调查,做到感性认识,看到厨师行业,面点行业的希望,以巩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2、组建兴趣小组、带好尖子学生
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同的人对每一事物产生兴趣的稳定性,难易程度都不一样,为了使容易产生兴趣的那部分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兴趣,更快地、更好地学习技能,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实现目的,带好尖子学生,然后让他们再去带动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发挥实验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锻炼
这是切实提高烹饪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1)、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实践课要占一定的比例。
职高与普高不同之一是在课时安排上,在安排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安排一定课时量的实践课,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课,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教师的示范效果,对所了解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加强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充分发挥学校实习场地的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动手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要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职校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为此学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所,让学生有亲自操作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这样可做到学以致用、学以活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技能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的又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经常练习、操作、多看多想才能达到目的,而学校里学生除了学习技术外,还要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不能满足提高学生技能的要求,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有限的时间为学生打下一个基础,要想切实提高学生技能,就必须要到单位去实习,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接触,长时间的动手锻炼,才有利于提高动手技能。
篇9
1.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划分[1]
第一、操作定向:即建构操作活动的构架,在大脑中形成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步骤。即使操作技能具体表现为一连串的操作实践,但学习者首先一定要了解操作要进行什么样的操作以及如何去完成此项操作,即首先要了解程序性的知识。然而程序性的知识不等同于一般的操作技能,前者是操作活动定向映象的形成,后者则是操作活动的实践方式。
第二、操作模仿:操作模仿也就是实际再次表现出操作定向的行为模式,其本质就是将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定向映象以一种外显的实践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模仿是以定向的建立为基础,没有定向映象的模仿则是机械性的模仿。
第三、操作整合:操作整合也就是把模仿阶段中所学到的动作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使各部分动作相互整合,使之成为定型的、熟练的一体化动作。通过整合,不仅使动作的熟练度得以提高,动作的执行趋于熟练、协调,动作的初步一体化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者对动作的协调性逐步加强。
第四、操作熟练阶段:操作熟练是指已经形成的动作执行方式对于各种变化条件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动作可以达到很好的完善化和一体化。操作熟练的内部机制已在头脑中建立了动作定向,表现为大脑皮层概括化的、牢固的神经联系。
2.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2]
2.1.操作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学习者会出现感、知觉速度慢,大脑注意范围狭小,难以很好地进行选择性注意。
2.2操作模仿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在前一阶段没有形成动作定向,就可能出现带有错误的模仿,这就影响到了下一步骤的动作整合。
2.3操作整合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识记速度缓慢、大脑记忆容量狭小, 保持记忆能力差、容易遗忘, 回忆困难并且不完整,很难将以前所掌握的动作实施正确有效地整合。
2.4操作熟练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在熟练掌握师傅所教的操作技能后,会出现“高原现象”,即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当中,当操作的练习次数达到一定的期限,操作的熟练程度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3.各个阶段应提出的应对方法[3]
3.1准备分析策略
概括地讲,在动作定向阶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白“去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两方面内容。但是仅仅让学生通过对“去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的了解是难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建立起动作的定向映像。因此老师在操作教学之前,应该采取准备分析的策略。
首先,分析操作技能的程序与要领,将操作技能分解成若干循序渐进的单元和步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逐步消化、理解复杂的操作动作。
然后,分析学生的个人特点,多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特长及其爱好,评定出操作教学的重心,分析评定出所有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该项技能,以及学生学习掌握此项技能的重点与难点究竟是什么。
最后,针对具体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操作技能学习的顺序(学生可能倒序学习技能,也可能顺序学习技能)、教学方法、学习辅助工具以及其它形式教学的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该项技能的操作程序与动作要领,最后熟练掌握该项技能。
3.2动作分解阶段的策略
在动作模仿阶段,教师应该把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两者同时进行,采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的方式。使学习者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动作要领,并同时要求学生们边听边学着做,让学生趁热打铁,在第一时间操作实践,这样能够加深动作映像的程度,发现问题就及时提出,防止学习者出现负迁移的学习现象。并通过调节步骤分解的程度来调控难度的大小跟学习的进度。
但是,如何分解操作步骤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既不能把操作步骤划分的太细,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浮躁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又不能把每个步骤设置的跨度过大,使学习者难以掌握,造成学习动机低下。动作的分解要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合理地将操作的动作分解,使之难度大小符合学习者的可承受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将任务难度调控到学生既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之上,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在动作模仿阶段,教师要将操作动作分解,并采用掌握教学法,让学习者掌握了这一步骤之后再进行下一步骤的学习,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防止学习者一步跟不上,步步都落后的结果。
3.3动作要领的精细加工策略
在这一阶段,因为部分动作之间还处在衔接磨合的阶段,所以动作还很难维持良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操作动作系统中的一些步骤在衔接时可能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停顿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让学生反复的进行练习,教师还可以采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关键字记忆法”,用一个字概括出整个步骤的最主要内容,然后把各个步骤概括的关键字再进行二次加工,使之高度精简,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可以结合图像记忆法,运用联想的手段,将需要记忆的东西加工成夸张的,并容易引起自己注意的,不太讲究合理规范的记忆方法。
3.4 转变原有操作练习的方式策略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操作动作具有非常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不仅如此,全套操作动作都能非常流畅地进行。但是会有不少学生在认为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某项操作技能之后,就会出现进取心降低,缺乏再进行操作练习来保持熟练操作技术的动机。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教育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4]。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学习者在经过反复的练习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水平之后,再进行多次地反复练习也难以显著的提高操作的熟练的,也就是操作熟练度的饱和现象。
为解决此类问题,老师就需要转变原有操作练习的方式策略。根据斯皮罗的随机通达教学理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原有的操作技能,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让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最后老师再总结各组成员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再继续练习的动机,使原有技能不断熟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每个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严权.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
[2]魏会超.从创生取向解读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J].陕西: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10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理论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学习条件是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新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以及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而分层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等”。
2.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他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思想,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不同程度的目的要求,以便达到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
3.分层教学思想的内涵
“层次性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其中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好的交流形式。
二、实习课分层教学的方法
1.实习教学目标分层
在分层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按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这样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有效提高电工实习教学质量。
2.实习学生分层
《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在实施目标教学中,我们提倡在不改变教学班的前提下,混合编组进行自学、辅导合作达标。”良好的合作达标小组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第一学期的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将学生划分为A层(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B层(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基础及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三个层次。而这种分层由教师来掌握调节,不排名次、不宣布等级,只宣布每组人员在操作及练习中的不同要求,对每周下来的实习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层次,并以加操行分的方式来进行鼓励。
3.实习分层授课
在实习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为:分(分类讲授)——合(集体讲授)——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这“三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讲授、练习、辅导、巩固、讨论、小结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动静支配的矛盾。
4.采用分层辅导,共同提高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这类辅导以不增加练习、不搞全班加班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具体办法是:教师点拨A组,A组辅导B组同学,C组同学由B组同学辅导、A组也辅导C组同学。这样就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5.考评
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对学习有困难的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批评,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感。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首先肯定他们的成功进步,同时又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一般,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其更加严谨、善思、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更加具有创造才能,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奋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