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9 02: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它建立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包含了视唱与练耳两个方面。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借鉴前苏联和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视唱练耳旨在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视唱课既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训练,也是对音乐整体表现的综合体现。
视唱训练在音乐学院与戏曲学院有所不同。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为例,谈如何应用双轨教学进行视唱训练。包括应用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授课;采用简谱与五线谱作为教学依据;在视唱大小调音乐作品与中国传统戏曲类作品的教学方式上的双轨并行。
通过双轨并行教学,在视唱课上既能利用本学科已总结的相对成熟的训练方法,进行大小调音乐作品的教学;又能借鉴戏曲训练的一些重要手段,引入对戏曲作品的视唱练习,使得视唱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和立体化。在双轨并行教学中,许多优秀的中国戏曲音乐得以在音乐专业必修课的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学习,在丰富教学实践的同时,又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一、视唱教学中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并行应用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课程,引导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受音乐知识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音乐信息,如音乐作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音乐结构的实际分析能力的知识等。尤其在视唱课上,是通过对乐谱准确生动的分析和演唱,培养学生看谱即唱的视唱能力,以便准确、充分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的目标。
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被广泛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在戏曲学院视唱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双轨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侧重地使用两种唱名法演唱视唱作品。
1.首调唱名法
五线谱首调唱名法(Tonic-sol-fa)又称移Do唱名法(Movable Do)。这种唱名法易于掌握,它的应用较为广泛,首调唱名法建立在以C为主音的调性基础上,视唱起来调式调性非常明确,进调快、音准易于把握。应用首调唱名思维对各个调的快速移调比用固定唱名法要迅速。
笔者多年担任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在中国戏曲学院多个系部开设了视唱练耳教学。其中有些特色专业,如京剧表演、京剧器乐、多剧种表演与器乐,戏曲多剧种作曲专业中的大部分学生,受音乐教育环境的影响或乐器本身的制约,更容易接受首调唱名法的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进校时已经有着非常强的首调概念,移高移低各调或直接换调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接受起来也相对顺利。学习首调唱名法对他们具有实用性,因此应以首调唱名法为主,训练线条性旋律的视唱,同时辅以固定唱名法,练习单音、音程与和弦等。
用首调唱名法唱简谱记谱的作品非常顺利,只需声音的移高与移低;而用首调唱名法唱五线谱记谱的作品时,关键是学习首调唱名的位置随着调的变化在五线谱上有相应的移动,练习五线谱上七个不同的位置的移动音名是掌握首调唱名法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熟练掌握首调唱名法后,在练习一般难度的乐曲视唱时会带来很多益处,它暂时解决了视唱五线谱中多调号升降音的困扰;不过,遇到临时升降的变化音、离调、转调以及调式复杂的段落时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2.固定唱名法
固定唱名法相对首调唱名法来说,视唱过程中正确反映五线谱上标记的各个音名就可以了,它是音乐艺术院校主要使用的唱名法,初期学习,在识谱、读谱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它更适用于演奏钢琴和西洋乐器的学生。笔者曾在音乐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固定唱名法,而在戏曲学院的音乐制作、音乐教育和部分器乐专业可以应用固定唱名法教学。固定唱名法对于视唱变化音较多的离调、转调、近现代作品等比较方便。
固定唱名法通过学生直接读出唱名,进而理解音高组织中各个音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调式的意义。但如果对于变调后的调内变化音不能马上唱准,那么建立调性感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训练固定唱名法应结合调式中的音级进行视唱,熟练掌握音级关系非常重要。巩固固定唱名法,还应进行背谱的训练,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乐谱读记的迅速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在训练固定唱名法的专业中,也要适当加入一些练习首调唱名法的训练,如对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类作品的视唱就可以直接应用首调唱名法。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特点,采用分班、分级别教学是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无论是采用哪种唱名法,都应要求学生重视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这是保证视唱教学的最基本的规范。总之,两种唱名法各有千秋,在视唱训练中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使两种唱名法优势互补,为准确表现音乐内涵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视唱教学中简谱与五线谱的结合运用
视唱课上的双轨教学还体现在应用简谱和五线谱并行教学上,我们应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分别对待。两种记谱法各有各的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目前在音乐艺术院校通行五线谱教学,而简谱在戏曲艺术院校以及戏曲团体中依然有着广阔的使用空间。
1.简谱教学
简谱是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我国目前通用的是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用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相当于五线谱的四分音符。在音符上或下加上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用在音符后面加线、加附点和在音符下面加线的方法表示时值的变化。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课堂中,戏曲表演、伴奏等专业主要以简谱为主,这是和学生平时专业学习的需要密不可分的。简谱识谱方便,简单易学,时值清晰,是一类容易掌握且能迅速传达音乐信息的记谱方式。因此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训练单声部旋律视唱、听觉时应以使用简谱进行视唱教学为主,加入少量比较简单的五线谱作为识谱练习。
2.五线谱教学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目前,在一般艺术院校中以五线谱教学为主,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课堂,戏曲作曲、音乐制作、音乐教育、音乐学和民族器乐的学生都以五线谱学习为主要内容。五线谱记谱法结合乐理知识学习,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但五线谱能精确表达多声音乐的特点,这是简谱不能相比的,在训练学生多声听觉与视唱的练习中必定使用五线谱记谱。
3.使用两种记谱法在视唱教学中的意义
在视唱课堂上,两种记谱法具有同样的作用。杜亚雄先生在《首调唱名法与简谱》一文中提出“五线谱和简谱,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各有其优点和用途,我们不应当因为提倡一种谱式和一种唱法而贬低另一种谱式和另一种唱法”①。应用两种唱名法的同时,也并行使用两种记谱法教学。五线谱记谱的视唱作品,一般应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要求进行演唱,自由的空间很少,只在表情力度上做个性化处理。而简谱记谱的中国戏曲作品却不然,这些作品的乐谱只是作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和一种框架存在,框架内会有一些润饰性变化,如微小的变奏和各种装饰音,有时甚至是即兴式的,当然这种变化还要依据唱腔本身的特性来完成。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戏曲作品才变得更加丰满动人。
三、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实践
1.视唱训练中的双轨教学
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指的是教授不同风格的视唱作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丰富视唱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视唱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最有效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视唱大小调体系作品时应注重进行调性内音级关系的基础训练,强化离调、转调后音准节奏的练习;与之平行进行的是,视唱中国戏曲类作品时,应注重突出韵味的训练以及发音、气息等相应的练习。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步进行,形成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状态。
在训练大小调体系的视唱作品时,首先要确定作品的调式调性,然后分析其曲式结构布局,进而对作品的音乐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后,教师才开始对旋律分乐句、乐段地逐步讲授,在视唱过程中音准与节奏是视唱训练的重点。在通常的视唱课中,看谱唱词的视唱练习是视唱训练中的高级阶段,因为它要求将乐谱的节奏音高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这需要有着较高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和迅速识谱的能力。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一是唱熟旋律的练习;二是改为用啦或啊哼唱旋律的练习;三是根据节奏读词的练习;四是最终看谱唱词完整演唱。从这种视唱训练可以看出,旋律与节奏是主要的,歌词往往是跟随着旋律节奏,处于次要地位。
而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用训练大小调作品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唱理论中,一直把字音问题置于重要位置,向来注重“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因此,学习戏曲唱腔最为理想的方式是先吟诵唱词,后根据唱词音调再唱出旋律。在传统戏曲音乐唱腔行腔过程中,音乐与声调相互配合,演唱过程中不断对唱腔进行润饰,这种方式不仅突出了唱词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而且使唱腔更加美妙动听。如在学习昆曲演唱的过程中,就非常讲究字声,南曲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北曲则入派三声、平分阴阳。因此教师应强调字在腔中的读法和演唱时的韵味。其实,在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唱腔中,每首作品对字音的唱法都有所不同,但又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看谱唱词在中国戏曲教学中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对帮助学生理解传统音乐的韵味,区分不同流派、不同板式、不同行当的唱腔大有裨益。
另外,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还应注意这个特点,即在教唱同一个乐句时,在一定的旋律框架下,可根据唱腔走势进行不同的润饰,从而使演唱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各种乐谱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中,为演唱、演奏者留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即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一定的润腔修饰,如加入各种装饰音修饰旋律,或用二度、三度音围绕唱腔主要旋律进行美化。乐谱为演唱、演奏者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以便使演奏、演唱者更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正是有了这种为二度创作提供较大余地的传统,中国的戏曲作品才会有如此众多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各类唱腔存在。这种在一定框架乐谱的指导下,通过二度创作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也为我们的视唱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伴奏形式上的双轨教学
钢琴作为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在视唱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这是由于钢琴的和声音响丰富,其键盘具有固定音高的特点。通过钢琴的弹奏与伴奏,能将固定唱名法中的调性感准确传递给学生,因此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通常在视唱新谱较为熟练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力,应用钢琴伴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利用钢琴伴奏进行教学外,在训练中国传统民歌、戏曲作品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伴奏形式。中国的戏曲作品浩如烟海,每一个剧种的音乐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因此,在训练戏曲类视唱的课堂中使用钢琴伴奏就不太合适,利用特色乐器伴奏是训练戏曲类视唱的特点。例如在学唱昆曲唱腔过程中,用昆笛伴奏,是昆曲课堂学习的一大特色,同样可以利用京胡伴奏学习京剧唱腔。在我们的视唱课上尝试采取类似的方法,如学习京剧的某个唱腔的片段,请学习京胡的学生给予伴奏,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精髓,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各个剧种的音韵味道、行腔特征等。在视唱教学中灵活使用钢琴和特色乐器进行伴奏,将是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的视唱教学的必经之路。
结语
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常常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与研究。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就会像漂蓬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文化中。”②
当今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昆曲、京剧申遗的成功,京剧进课堂等举措,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有利契机。视唱练耳课程作为所有艺术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以此为基础,大力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正如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知识成为了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本土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成为后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③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要在吸收西洋教学法的同时,不断总结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为振兴中华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视唱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双轨教学,将西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正是我们对这一使命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杜亚雄.首调唱名法和简谱[J].人民音乐,2005(10):48.
②白翎.视唱引入少数民族民歌的意义[J].中国音乐,1996(1):30.
③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乐理是易的乐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杜亚雄. “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
[3]管建华.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5(2).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18-02
如何更好地发挥临床医学院公共研究平台资源整合优势,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实施科教互动,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使公共研究平台真正成为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构建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是目前国内许多临床医学院迫切期望解决的课题。自2011年开始,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精神,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契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探索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的双轨并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医院科研发展动力。兹介绍如下。
1 构建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几乎渗透到医学、药学所有领域。中医药专业的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对学习和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热情十分高涨。然而,与国内外西医界相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一方面,对该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是否能用、为何用、如何用,以及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何帮助等存在许多困惑,以致在研发中对是否采用该技术犹豫不决,甚至形成学术阻力;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一些技术新、价格昂贵的设备和方法,与原有实验积累不相衔接,检测数据不能有效消化,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充分发挥公共研究平台资源整合优势,从中医药研究实际出发,实施科教互动,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促使中医药专业的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学以致用,使公共研究平台真正成为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构建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是当务之急。
2 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设计与实践
我们以公共研究平台为依托,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本课程以第一课堂(实验室操作现场及授课课堂)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动手实践为主旨,以第二课堂(专题研讨会、课题论证会等)为拓展,课程得到大学及医院教学与科研等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深专家监督指导,同时还得到青年骨干教师的热情参与,发挥了研究平台丰厚的科研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广大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及好评。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本课程以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的方式,顺利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结果令人满意。
2.1 构筑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范围内,以公共研究平台为依托,针对广大医、教、研工作者培训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差异性明显的现状,推出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需求调研成为制订教学大纲的必经环节。筛选了一批典型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有效整合实验内容,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组成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其内容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平台关键技术和方法,鼓励新思路、新知识点与经典实验技术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渗透。以实验室为第一课堂,完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又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将本课程建设中所涉及的教学与课程管理内容纳入实验室标准操作规范(SOP)管理体系,为今后更大范围和规模教学提供质量控制的保障。
2.2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融入了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到实验室相关技术平台,由资深专家和一线青年骨干教师现身说法,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形式(如实验室现场、题板、演示文稿、视频动画、前沿报告及启发式设问等)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与临床实践、科研新发展相结合。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指导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材料和条件的方法,强化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拓展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由实验室组成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第一课堂之外,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开放实验室,积极引导课外探究式阅读,构建专题研讨交流、师生共研课题的实践载体。专题研讨会是本课程开展教学科研的另一重要方式。由资深专家主持,全方位探究科研过程,讲述项目背景、立项和实施的过程,以及所依托的装备条件和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组织并开展了20余次课题论证会议,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每周例会制。重视扩大本课程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辐射效应,以教学促进科研,借助实验技能培训与课题论证等方式,促进学科梯队人才对分子生物与其他常用实验技能及其应用的理解,规范学科研究项目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促进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
3 小结
经过2年多的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和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增强了本课程的辐射效益,充实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技强院的内涵建设,不仅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青年医务骨干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近几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青年项目已达到总中标项目的近四成。在今后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把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共性技术和理论问题与个性技术及医学研究的前沿相结合,进行兴趣教学、科研素质教育与针对性更强、更为深入的专科实验技能培训等多层次的模式相结合的探索,以期促进人才梯队科研素质培养和科研实施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医院科研发展的动力,并有望得到同领域的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一)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构建的,将知识理论、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形式。整个课程以服装设计行业真实项目为纲,全部重组教学内容。教师的授课顺序是:演示服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并对难点、重点强化讲解,再由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最后教师负责指导、答疑。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协作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学习。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性强、知识点零散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识记到应用,容量太大。在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是系统、有机的整体,其中囊括企业、行业的各个方面,一般就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来说,要包括10个左右的项目甚至更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项目的应用情况、制作流程,还要掌握综合应用情况及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为使教学过程显得有条理,服装设计又被细化为很多个任务。同时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就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以至于课堂时间变得尤为紧张。其次,没有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也成为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难题之一。目前服装设计行业项目化的教材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一本万能的教材可用于教学当中,教师上课需要参考多本资料并安排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除以上客观因素,服装设计类教师的素质、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服装设计项目化的教学中,课堂是探究型的,教师需要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整体把握情况,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并给予解释。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需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的发展机遇
(一)翻转课堂增强知识点的讲解效果
在单纯项目化教学中,为了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项目的制作,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一般采取言简意赅的原则,而采用翻转课堂,则把教学方式变的更多样性。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录制成微课程供学生学习;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或描述的知识点,可以考虑利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将其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于优秀的项目作品,可以通过平台向学生展示。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翻转课堂解决时间容量问题
服装设计类课程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不仅讲解知识、技能,还会拓展到实际应用操作,造成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导致课堂时间不足。而通过翻转课堂,微课程、微视频、线上答疑等教学形式,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时间,移至课下进行,必然会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师生,进行面对面的答疑、讨论、探究、及项目合作、制作等。
(三)学生学习自由度更大
学生可以在线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安排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的共享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知识来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阅读相关资料,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点不必再花费时间去学习,只要去阅读自己不清楚的部分即可,学生具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
三、翻转课堂优化服装设计项目的实施
整个教学活动根据服装设计行业的特点,以优质核心课程网站为平台,以完整服装设计工作任务为纲,教学形式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课程通过服装应用领域的若干个项目系统组成,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项目的制作背景、制作要求、应用环境,服装设计的任务细分,每个任务知识掌握要点,与知识点对应的拓展案例,服装的详细设计过程,作品展示与考评,技能测试等。根据知识层次特点,将这些问题划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阶段,也就是翻转到课下的阶段和课堂师生面对面阶段两部分。
(一)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线上学习阶段
学生在课下阶段,需按教师要求,了解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制作背景、制作要求等。同时教师设计出明确合理的任务单也至关重要,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在翻转课堂优化后的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把原来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授、机械的熟练操作和案例效果的制作过程,做成微课程视频,放到网站上由学生自由控制时间在课下学习。每个项目的资源库中首先给出项目的相关信息和学习任务单,将学生需了解的项目制作背景、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单,查找资源库中需要学习的讲解视频以及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讲解视频,然后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变强,时间变自由,且可以反复学习。不仅可以自己选择知识点的学习顺序,也可将熟悉的部分直接略过,对陌生的部分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对动画、课件、案例讲解视频的学习进行更系统的细化研究,实现课前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完成线下学习阶段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职业院校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校企合作。相比我们开展校企合作而言,新加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笔者仅从"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高职教学中的校企合作,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落实项目教学而创新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双轨制一般在第三学年实行,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1、2两组。其中,第一学期1组为专向课程,2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第二学期2组为专向课程,1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在做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时,再次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做全日制项目,然后再进行企业实习;另一组则先进行企业实习,然后再做全日制项目。
这样做的益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满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不间断,企业生产不断线。
双轨制教学模式之所以能顺利的执行并取得如此好的效益,最重要的一点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企业实现了全程参与,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保持职业院校与企业齐头并进、甚至超前于企业的发展。
2.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我国高职教育建设来看,如果说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侧重于人培养模式的创新,那么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则把校企合作当做重点。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三年内建设任务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些任务不但得出,所有需要建设的内容都是以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展开的,要想真正的完成好骨干校的建设,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如果前一个环节缺少企业的参与,后一个环节将无法顺利实施。如果没有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根本谈不到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室等的项目,更不可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一轨是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来实现。全程项目化教学是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都是有企业出资的,学生和老师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为企业服务、工作的过程。所以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落实是一个全程校企合作的过程体现。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在介绍其办学成功经验时说:"只有能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学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赢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以长远的、更好的发展。"
3.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学生、老师、企业都没有多大的帮助,更谈不上"双赢"。笔者参观考察很多所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整体合作的深入性不够。笔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作如下分析。
3.1提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认识水平
"理念先行"这是创新工作的原则,"没有做不到的就怕想不到"是经验。解决理念认识问题就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哪一方为主、哪一方占主动、哪一方最受益的问题。客观上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认识观念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
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职业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作为学校有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企业合作,学校应该放下架子开展工作。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部门领导在接待远道而来的企业人员时,第一句话说:"给你5分钟的时间,我一会儿有个会",当时在场的负责联系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就非常尴尬,试想这位老师很有勇气再联系企业吗?企业和学校还能实现合作吗?这个事例中显然没有理顺校企之间的关系。校企之间只有实现了"双需",才能实现实现 "双赢"。只想安全稳定、别出事,"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要不得。尤其是领导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整个部门的工作将停滞不前。
综上,提高观念首先是领导带头做,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制定和措施,强力执行,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从专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去开展校企合作。
3.2改变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状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过去的做法,没有体现岗位情况,甚至根本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进度缓慢,只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改革的人缺少动力,付出很多反而不如普通上课人员。通过调查老师反映,给上百人的学生上一节理论课很容易,但是要分组给学生开实践课可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多付出几倍的工作量。这些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在提出改革的同时落实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是关键所在。
3.3校园文化应融入企业文化
不管是哪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企业文化注重整体企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追求高层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使人们较快地适应形式。未来的企业竞争关键不在科技,应在于企业文化,因为科技是可以去买的。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能够使得1+1>2,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把学校办成一个和谐的,愉快的工作的地方,要坚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学院发展得快,完全是靠人,要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在做事的程序上做到快速、高效,改善那种开会、讨论、交材料,开会、讨论、交材料的那种闭门造车、应付检查、应付任务的工作作风,创新、超前开展工作。
3.4教育与服务兼顾的专业建设目标
教育同时要兼顾社会服务,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贡献率,我认为给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学生就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南洋理工学院有两大办学使命:一是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国家培育发展专才,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利用自身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及工业界之发展需求,配合新加坡发展之努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及推动国家发展。
按照骨干校建设的目标,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如何定位?经过哪些培训就可以叫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3.5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在平时的工作,很多人见面谈论最多的是对身边事情的不满。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无论导游还是南洋理工学院授课教师都多次提到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民)的危机意识、超前意识、合作意识、务实精神,我们随处可见新加坡国民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
篇5
一、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的专业特点
视觉传达专业有它自身独特的性质,尤其针对视觉传达专业的自考生,绝大多数科目的考试是理论知识与手绘实践的结合,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以及创意表现能力。然而自考生的绘画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国考通过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所以导致视觉传达专业的自考生不重视动手作图和创作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自考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涉猎范围较广。大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参观考察,目的就是开阔我们的眼界,通过参观学习各地的设计风格,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现在也争取每年带自考生进行外地的参观考察,让他们和统招生一样享受同等的考察待遇,多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不仅仅单纯只是为了拿个文凭而学习。还有就是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要慢慢提高,光啃教材,死记理论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回想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由于作业量大,寝室每个同学都有通宵熬夜赶作业的经验,所以我现在对我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很高,不但有质也要有量,因为视觉传达专业就是需要大量地、反复地完成相应的作业、大量创作作品,才能在毕业的时候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生开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目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已逐渐趋于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培养方式,坚持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可。一轨是艺术理念的培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理念,艺术表现方式与时尚审美观的培养;另一轨则是工作室式的工艺训练,和企业方合作,基础知识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工作室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做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服务型业务,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客户介绍你的设计,因此,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生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情操
高尚的审美修养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现在太多的设计类的学生过分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训练,甚至有部分学生开始瞧不起手绘,认为现在在工作岗位中都是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学习手绘简直是浪费时间,排斥大一的素描、色彩、字体设计以及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殊不知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各种软件,有的毕业后也开始从事起了设计方面的工作,那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和他们有区别吗?有优势吗?答案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通过学习了艺术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后,有了一定的审美感悟,更懂得在文字、图形、色彩上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更懂得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来进行创造设计,而不是简单的电脑操作,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下功夫,多创作,多看图片、浏览设计网站,积极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特色专业的训练
现在都特别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我们也鼓励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每年出去写生、考察,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优秀设计,开阔眼界。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这一点,自考方面算是做的很到位的,因为自考生每门科目都要通过严格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通过了严格的专业知识考核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本人在上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开拓学生在视觉传达专业方面的知识面。其次,由于和企业方合作,企业方会根据企业的专业特色开启相对应的课程,目的是有针对性地为以后的上岗就业作好铺垫工作。这一方面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因为视觉传达专业其实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广告、包装、书籍装帧、机构形象设计等,难免会出现面面俱到但又学得不扎实的现象,在毕业前夕能够针对特色专业以及学生的爱好具体培训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手机、网络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过多地依赖手机和网络,导致现在太多的大学生不善于表达、不善于沟通,有时上课想让学生上讲台讲一下自己的设计创意构想,很多都是支支吾吾,不敢大声表达,也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加上视觉传达专业以学生个体劳动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普遍缺乏集体意识,不善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实用。我认为以后在教学中,可以多多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设计作品,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自信心,不惧于与他人沟通,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和想法。还可以把社会调查、市场调研,作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并要求写出计算学分的调查报告,对动手能力进行单项考核或作为综合性考试、考查中不可或缺的题型来强化技能的学习。
(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市场模拟,角色扮演。分小组进行教学,针对专门的商品、消费者或客户,要求学生进行对应的设计,这样既活跃了上课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网络,往往是先从网络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再进行设计,而忽视了设计应该是有意识的设计,为人的设计,应该是要通过市场调研,一系列的构思、草图,反复研究设计出来的。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追求,鼓励原创,并根据学生作品中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行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五)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目前自考生和统招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由于生源的不同造成基础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初、高中就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对平面软件、动画软件已不再陌生。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影响,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美术绘画基础。所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效仿职业的培训方式,将课程分为入门班、提高班等。入门班注重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范例的操作以及作品的临摹;提高班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对范例举一反三,进行专题设计。
(六)开启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
篇6
一、理清概念,辨明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的本质问题。我以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下:
1.“教”是基础,也是条件
“教”是一切“学”的基础,是学习的起点。没有“教”就谈不上学生的“学”,更不用说“自主学”了。没有“教”,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
2.“学”是过程,也是目的
“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学”的目的是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最终学会思考。
3.“教”是为了“学好”
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推动、是帮助、是促进,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会学、学好。
4.“学”是为了“不教”
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学生的“学”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但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一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就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不可否认,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澄清认识,走出误区。
1.“先学”≠“预习”
“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础环节。“预习”通常是指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 “先学”的时间归属于课堂,是一堂课的起点,而“预习”则在课前,是课堂任务的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先学”这一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2.“先教”≠“以教为主”
“先教”与“以教为主”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
“先教”的立足点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依靠教师指导才能实现有效学习,着眼点在“从教到学”的转化。“以教为主”的立足点在于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虽然有利于教师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但却容易忽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讲”≠“教”
“讲”强调内容和过程,是行为;“教”强调目的和效果,是形态。“教”包含了“讲”,“讲”是“教”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的诸多方式和途径之一。
4.“练”≠“学”
“练”是一种模仿性的熟练过程。“学”是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式,是一种理解、内化的过程。“学”的环节很多,其中包括了“练”。“练”可以促进“学”的发展,“学”可以通过“练”来巩固、内化。
三、把握规律,匡正行为
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规律,掌握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那么,课堂教学就不仅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更是学生的高效学习。
1.“教”什么
教知识、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怎么“教”
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和课程要求确定“教”的起点,以教知识为载体教方法、教技能、教思维,是“教”的价值追求。
3.“学”什么
即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
4.选择“教”与“学”的标准
教师选择“教”还是“学”,要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篇7
关键词:数字图像 双语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84
1 引言
开展《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跟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短,没有适合的配套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全面地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则很难找到适合配套的教材。
第二,《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开展时间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处理英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内容的搭配,则直接关系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其对双语课的影响效应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采取形象直观性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
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如何结合?是先英语后汉语教学,还是先汉语后英语教学,或汉、英混合教学等,这些都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赞同“英、汉板书,汉语授课”的比例最高,“汉语讲课,英语板书的次之”,表1为调查问卷的结果。
[[\&英语板书
汉语讲解\&英、汉板书
汉语讲解\&前半节英语
后半节汉语\&全英语授课\&同意\&23.91%\&56.52%\&11.41%\&6.07%\&其他\&2.08%\&]] [方法][意见]
表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调查问卷统计
根据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查的结果以及我们的实践,我们在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2010级通讯信号两个专业进行教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英、汉板书汉语讲解的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高于2010级通讯信号专业的学生,这从听课的效果和专科教学质量评议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多媒体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动态教学演示,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就是每节课后将每节课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总结,并用英文布置3~5个简单的英文题目,并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英文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加压”的办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激发许多学生的表现或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在另类环境中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进,虽然丰富了教学手段,但其教学的效果褒贬不一。多媒体教学应占多大比例,什么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合适,什么课程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其中多媒体教学应占课堂教学的多大比例,是关系到教学总体效果的关键。为了获得学生对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反映的信息,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09级和电子信息工程10级做的关于"教学模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共15个班,收回406份问卷调查表,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见右表)。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3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以黑板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这一教学理念必须坚持。
第二,多媒体教学占课堂教学的比例应掌握在20%~30%为宜。实践证明,如连续用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会有走神、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好。用板书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应选每章开始概述性的内容,每章的总结性内容,以及象卷积积分和抽样定理这种用图形表示的教学部分;而对于定义、定理的证明以及公式的推导用板书形式效果更好,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讲解过程当中,理清思路,加深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
第四,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当中时段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防止过多的信息量产生“溢出”效果,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 注重应用,适应发展需要
按教学培养计划《数字图像处理》是在第三年第一学期开设,这一学期有近四成的学生准备找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应用促学习,以应用促发展的”教学要求。
4 规范双语教学,自编专业讲义
为了更好地规范《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与实践,我们以《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管理文件为基础,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制定了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A、B试卷及评分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并把撰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专业英语小论文的要求明确地写进了考试大纲中,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原版教材,以原版教材为基础,我们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讲义,通过使用其效果很好,为学生课外自学英文原版教材和其他相关参考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按照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规律,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英语交流水平搭建起坚实的基础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跃萍,猛兴灿.试论“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实施条件与要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75-79.
[2]李冬耘,郝凤乔.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09-111.
篇8
关键词:一般中学;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6-3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学”
在我国当前的办学体系中,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是分层级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领域已经取消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但学校事实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本课题所讨论的“一般中学”是指位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部区别于重点中学的相对薄弱学校。与拥有各方面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相比,一般中学突出的特点是生源状况不佳,师资力量不强,无法适应当前“整体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学”师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课堂不能等同于“重点中学”的课堂,在牢固确立“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理念基础上,更宜将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幸福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适合“一般中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路线。
(二)“四环双学”
“四环双学”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统称。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四环”:
此处系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实施的四个基本学习环节或者须共同完成不同任务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一般中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本着循序渐进与回环往复的原则,我们认为所有的课堂学致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对固定的任务,这样在任务与过程之间即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其中的每一个对应称作“一环”,这样每节课大致形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环”: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识”。
何谓“最直接的知识”?本课题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最直接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式学习。模仿学习知识、技能和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方法。如孟子主张制定一定的教学标准,要求学习者通过模仿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既定尺度和标准,然后让学习者细心观察模仿,自动去学。在第一环,通过模仿的途径激起“一般中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并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识,是为了更主动地学习。
“二环”:让绝大部分学生把握“最亲近的内容”。
何谓“最亲近的内容”?本课题系指学生个性内心乐于接受的、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奥秘和生活意义的知识。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门。新课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学脱离生活,一切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生活这个原点进行拓展。在第二环,文科课堂,学生能“闻书香,聆听窗外的声音”;理科课堂,学生能“做实验,试验生活的真理”。这种自然化、生活化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亲近的。
“三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最基本的问题才是“一般中学”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也有具体的区别。但它一定是基于“双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有利于“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四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最实用的技能”即是新课标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课标对基本技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发展性。文科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能和理科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学”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这些技能最适用,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双学”:
就学生主体及内容而言,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双向的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一般与特殊等……理论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是谓“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此为“合作或互动式学习”。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掌握技能;不仅在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巩固;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大课堂。据此,本课题将“双学”,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从“教”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教育“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后,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也从“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成功的教学应在继承“以学论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个性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在学生智能测评和学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自主选修,选择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确定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设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一般中学的学生只有在“把握学习基点,做好学习准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学习。
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互助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环”之内容,一环也无法实现。基于一般中学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惰性、畏惧感及不自信,课堂上需要教师牵头组织学习,需要互为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助”的核心实不在“助”知识,而在助信心、助习惯、助成长。要通过生生之间互为师生式的充分互动,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机械、被动学习习惯,强调人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研讨,并现场汇报结果。
互助式学习以大家切实“亲近”的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互为师生”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实验”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首先须对学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实现自疑自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各教育理论家对教学模式的阐释,我们以为: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来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积极学习。
“四环双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系我们根据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结合“一般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提出的一种基本架构。与“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环双学”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强化思维的无限止拓展,而是侧重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挑战“最直接、最亲近、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四环双学”的课堂应该是“让课堂焕发最基本生命活力”课堂,应该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真正做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实践研究”
“实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行为行动;“研究”则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动。实践研究则是把两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践行,一边践行一边探索。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科学研究者的合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
综合而言,本课题“实践研究”强调以下原则:
1.为实践而研究。
传统上,受一般科学研究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这种旨趣假定关于教育真理的知识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而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则是直接为这类知识的增加作贡献。虽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观还是许多研究者甚至许多实践工作者所持的立场,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却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实质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教师这个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样有着知识与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绝不仅止是某个“专家”理论的简单执行者。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实践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实践研究的精义在于:它是这样一种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因为“改善”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实践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实践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实践的研究。
“对实践的研究”表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实践研究关心的“问题”(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可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某种技术的刨制或应用而获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使教师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已经或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实际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实践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实践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课题组成员有对实践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实践中研究。
实践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实践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实践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这样,实践研究就超越了传统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增加,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新型有序的课堂“四环双学”体系,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具体内涵如下:1.通过教师正确的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2.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如下:
1.初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2.高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3.一般中学“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学“互助式学习”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调整的研究;
5.“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及模型的研究。
关于“四环双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设置了知识、能力、程序和时效分配四个系统,有机匹配上述系统,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体操作流程:
系统牵引:每节课前5分钟学生都将课前准备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呈现,并提问班级其他同学,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自助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系统延展:一环一最,层层递进,逐步实现新授目标;
系统迁移:测“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构;
系统回归:形成学生各自独特的知识树,完成系统归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样本,分高初中、分学科展开独立的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着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人为本、发展教师的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
(6)反思性原则。
(7)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原则。
(二)实施过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按照预定的模式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问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访谈等。
(4)案例研究法。选取重点学科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 双轨仿真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创新。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对会计人员的就业状况,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革和探讨的问题。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校的压缩版,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独特的、专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也停留在是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学科体系模式。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性课程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工学结合”培养思路没有贯穿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中;
(2)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不够强,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4)“教、学、练”课程教学方法未能得到很好地运用;
(5)教学主要还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蓝本模式组织;
(6)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停留在偏理论、轻实践的体系;
(7)“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程度、方法与考核制度还不够深入完善;
(8)学生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需求,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性课程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寻求学训循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学科性课程体系,重构可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现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这对于为社会培养能从事会计电算化技术岗位群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2.“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及体系构建
2.1建立“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财会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了“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其中所列示的企业是以我院具体实施情况为例)。“工学结合”是指与学生今后财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企业职岗实习、校内仿真实训、专业强化考证、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双轨仿真”是指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贯穿会计手工仿真处理与会计信息化仿真处理的“双轨”并进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2.2构建满足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应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邀请企事业单位财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依据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具体参见图2及图3所示。
3.“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新的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训循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特征;
(2)教学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理念;
(3)“教、学、练”课程教学方法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4)体现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并重的特点;
(5)体现学校教育和会计实践并重的特点;
(6)体现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并重的特点;
(7)体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特点;
(8)课程体系突出了技能培养;
(9)课程体系结构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衔接;
(10)课程体系结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
4.“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为使“工学结合,双轨仿真”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得到保障。
篇10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听课 课堂管理实践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质变的根本。校长听课,是真正了解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是否合乎时代要求,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改革决策,优化教学模式,内化质变因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就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听中发现,探索途径
一所学校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全方位实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高效依托于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于教学目标,落实在先进模式运行的各个环节,校本课堂教研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学校决策者如果抓住这个根本,立足校情,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就能创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
我在工作中是这样做的:薛集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学校,地理偏僻,教师少且年龄老化,教学模式陈旧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令人担忧。如何使教学质量走出困境困惑着我,面临严峻形势,我决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寻求生路。在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严肃课堂教学,随堂听课,掌握现状。我坚持两个多星期听完了全校各学科教学,了解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效果如何,在整体把握教学现状的同时进行学习对比发现差距。二是反复听,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听课中我发现,教法陈旧,改进不大,观念落后,不求更新,学习不奏效,不结合自身是课堂教学落后的突出表现,整体印象是无规律地冒进。至此,我不断地思索,总结得失,开始设想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二、听中求改,构建模式
听课的目的,传统的认识一是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审视不足;二是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听课的目的不仅于此,而是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需要加大研究型力度,面对教学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发现亮点,全面激活,整合形成模式,并一条龙地全面推进全校课堂教学改革。
就我校来说,尽管教学方式落后,但孤立静止看待事物是错误的,要相信任何地方都有闪光点,关键是自己的发现。这所学校教师有着十分优良的素质,他们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老教师十分敬业,以经验闪出亮点;青年教师乐于学习,追求成绩。在课堂管理听课的过程中,我十分珍惜这些实质因素,不断地发现、收集、思索、整理,最终摸索创造出了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注意评课,集结亮点。对于一节课,我改变了过去形式主义完任务式的评,而是有目的地评,评中发现,把有利于课改的亮点收集起来,不嫌细微,积少成多。2.注重交流体会,探究分析。听完一节课总会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要静心听取别人的看法,体会施教者的初衷,把能促进课改的亮点收集起来。3.打造优质课,摸索路子,构建模式。走进课堂为课改积累了一定方法,为了产生效应,我针对本校优质课进行品牌打造。六年级阅读教学双轨训练落实目标,既备教案又备作业,课堂教学进行目标预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绩显著。分析其训练模式,作业轨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设计这一轨道化解目标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双轨在实现目标上做到了和谐统一。这样课堂教学即能实现配合默契,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至此,双轨训练落实目标教学模式在我校初步形成。4.集结智慧,打造品牌,及时推广。我认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模式有利于推广。为了及时推广模式,我首先采取组织教师进行听、评、悟、学、改,为双轨训练正式进入课改创造前提。其次,组织学习先进经验,对比自己,认识课改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势在必行性。山东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为我们建立高效课堂做出了榜样,通过学习、分析、思索,我们对比改进双轨训练模式,以使它为我校高效课堂服务。
三、注重灵魂,生成高效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双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