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02: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原生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原生物学

篇1

让微观世界“大”起来在微生物和寄生虫实验中,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显微镜的使用频率最高。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细菌等微生物,更谈不上观察了;而且时常损坏仪器和玻片标本,在经济和教学上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首先我们把玻片标本制成幻灯片,利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这样真真切切的细菌形态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便可加以讲解,加深记忆。微生物放大了,学生与它们的距离近了,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了。让知识的函概量“广”起来病原生物学的内容较多,而授课时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以医院需求为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都有就业前景。根据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特别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服务能力。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让其分步走。那些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走快一点、走远一点。

但必须达到及格线,这是分层要求的最低标准。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进步,就应该鼓励和引导,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学目标不同:由于A、B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采取方法时每周的教学进度相同,但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以学生的现有基础出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来达到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知识和技能的广度、难度上有层次差异且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现状。对于A层次学生教学目标一般比毕业考要求高,教学目的只为今后对口升学考试及护士注册考试奠定基础。对B层次的学生一般与毕业考要求相当或略高,同时注意补缺补漏。教学时数不同:在教学的课时上,A层次的学生严格按照国家规划教材具体要求教学时数,B层次的学生则比A层次的学生每周多一节课。在课时上就保证了上述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方法不同:A层次的学生经常采用探索式教学法。在教学策略上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想象力的培养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B层次的学生主要采用起步式教学法,低起点、小步走,将大问题设置成几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并且注意多重复。例如:在学习胸部损伤胸膜腔闭式引流护理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A层次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学生实验合二为一。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讨论通过实验得出气胸及液胸的安放位置,护理时的注意及观察内容;应用观察到的问题解释一些生理现象。B层次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在演示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有关现象,培养观察现象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归纳护理注意事项及护理重点;学生完成课后学生实验。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这种探索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对B层次的学生,由于采用小步走,使他们能跟得上其他同学,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分层次教学的评价方法平时的测验,A、B层次的试题有所区别。

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2-02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 病案教学法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 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 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 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 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

篇3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开放 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liminary Study about Opening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ZHANG Qiong

(Department of Pathogen Biology, Changsha Medicine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Pathogen biology has stro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open laboratory building.

Key words pathogen biology; open; laboratory

病原生物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尤其是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以前的实验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些独立的、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这样的实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①为了进一步提高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我们利用现有实验室的有限条件,如: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实验材料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向学生、老师,甚至是广大科研爱好者开放实验室,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 实验室开放情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目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共有实验室7个,实验指导老师10位,尝试性的开放两个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开放;学生模拟实验训练开放;学生科学研究开放;教学科研人员开放;学生第二课堂开放;小型研究项目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的开放等。开放的学习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探索性、思维能力、创新性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进行引导式、互助式和自主式学习原则。

就实验室开放整体情况而言,由于实验场地、时间限制、实验指导老师时间不足等原因,我们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只能是有选择性、有组织、有计划性的由点向面逐步开放,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再调整,做到时间、空间、实验内容、实验手段等的真正完全开放。

2 病原生物学实验开放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少。如:口腔中微生物“革兰染色”实验,老师先讲解示范操作步骤,学生根据演示过程简单完成实验,从而机械性的得到实验结果。至于结果之外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采用,学生经常根据理论所学的知识得出简单的答案。因此,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很难有独到性的见解,学习主动性也很难提高,相应的,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很难运用到理论课去。此外,微生物实验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培养、生化性能测定等实验本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但由于教学场地的有限、教学安排不合理、教辅人员的不足等原因,原本连贯的实验脱节了,使学生在实验技术路线上失去联系而缺少了整体实验的把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这样学生就很难完成从“被动性”实验转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模式的转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再次,传统实验存在一个最为严重的不足:实验大多以单门课程设置,很少有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很难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实验室建设上的突破显得必不可少。

3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的效果

自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展开放性实验以来,共有五十多位学生先后完成了几项课题及十几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撰写论文十几篇。具体包括学生毕业论文、4项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及老师的5项省、院教育基金课题,如:“特异性噬菌体介导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发光法检测技术研究”“ 松生拟层孔菌菌丝乙醇提取物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也有助于教师科研事业的开展。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又促进了老师本身的学习,为产、学、研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有以下几个优点:(1)对于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有极大帮助。(2)有利于病原实验的系统性掌握,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3)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以“松生拟层孔菌菌丝乙醇提取物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为例,老师在上课中提到灵芝、云芝有抑瘤作用,理论课过后学生心里存在疑问,既然都是真菌,那么松生拟层孔菌菌体内有没有抑瘤作用?通过前期的资料查询,学生设计出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案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脱离了机械重复实验过程,自己在摸索中锻炼了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综合应用,真正是“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了。

4 进一步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的几点建议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既有场地、器材等硬件的问题,也有师生的认识、精力、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加严重。如:(1)实验开放受到场地、人员等问题限制。我们学校一个年级有十几个临床班,一个临床班又有100多个学生,场地才刚刚满足基本教学的需求,加上师资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开放性实验的开展。(2)实验室活动耗时长、见效慢,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开放成本与开放率不成正比问题影响实验室经费投入,甚至关系到实验室开放能否持续的问题。(3)实验室缺乏一套完整有序的管理制度,设备损坏、试剂杂乱等问题滞阻开放性实验室的顺利开展。(4)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增加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中降低了学校教师的待遇,挫伤了教师积极性。(5)综合、交叉性设计实验出现后,开放性实验室对指导老师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但进修学习、业务培训计划相对滞后,最新学科见解难以融汇到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4.1 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实验室工作

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比如:学生所用实验耗材、设备维护、实验试剂及实验过程用到的大型贵重仪器等,需要学校相关部门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比例。对于民办学校而言,由于开放实验效果很难短时间判断以至于影响实验开放作用的体现,故学校应专门成立指导小组,定期对实验效果正确判断后做出实验开放所需基金的整体规划,制定出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专项基金管理,如:每年需要的经费使用预算,具体经费用途等交由相关部分监管,达到经费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开放性实验室负责管理人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如:有偿开放实验室、科研课题管理费、工厂、医院合作费等,以维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4.2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针对实验室开放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试剂订购和污染等问题,作为实验室必须制定一套成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应该包括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使用记录、使用情况、卫生情况、仪器使用记录及水电情况的登记等,责任到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安全隐患问题问题也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重点注意的问题。如:病原菌株感染实验者、高压灭菌锅的爆炸等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基本措施有: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加强各类安全知识的学习,针对性的举办知识讲座。组织模拟训练让学生学习应对紧急情况等。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要注意菌种的保存和使用都需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做到双人双锁,交叉管理,及时归位,指导操作。实验结束后还要重点清点,不要遗忘、漏掉,同时,还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以防大面积的感染。

4.3 把实验开放的工作双倍纳入正常工作量的统计

开展开放性实验以来,教师除了安排正常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牺牲休息时间参与开放性实验的仪器安排和管理工作。繁重、琐碎、紧张的实验室工作使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其教学工作量未能按公共课教学工作量的管理方式核算 ,还不能纳入教师岗位津贴考核 ,严重影响实验工作人员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因此,这种工作量的计算应该以双倍的形式出现在年终考核过程中。

4.4 改变管理观念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群精英管理队伍,除了做技术指导和教育指导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自,让学生帮助管理实验室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既有助于学生不生活在老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中,又让“保姆式”管理形式在实验室教学中消失,同时,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提供了用武之地。实验室还应该进行成本核算,有偿对放。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实验室开放后资金紧张的问题,做到了资金自筹,提高了自身造血功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借鉴国外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成功的一些经验,分析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稳健发展。

4.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结构合理、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和奉献精神强的实验室教学队伍的形成有助于实验开放的顺利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选用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超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指导老师,最好是有科研基金来源的老师,这样的指导老师既有经验,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2)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人员的考核。为调动积极性,实验主管要需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结果与岗位津贴、年度奖金和评优、评先等挂钩,做到奖勤罚懒。(3)加强实验教改课程的研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系列的实验课改心得、经验的交流会,通过相互的学习,可以找到更多的适合本学科实验教改的方法。(4)经常给老师一些进修学习、业务培训的一些机会,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

5 结束语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先决条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初步开放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但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如何进一步完善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我们迫切着手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篇4

课程代码:0165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钩虫的主要感染方式是

A.饮用被病人粪便污染的水 B.误食被病人粪便污染的食物

C.赤脚在被病人粪便污染的田间劳作 D.被蚊子叮咬

2.蛔虫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多种病原体感染 B.上消化道出血

C.肝性昏迷 D.胆道蛔虫症

3.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

A.淡水螺 B.淡水鱼

C.溪蟹、蝲蛄 D.钉螺

4.疟疾的复发是由于下列哪种因素引起

A.宿主肝内迟发型子孢子复苏 B.宿主特异性免疫力下降

C.宿主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增殖 D.宿主再次感染疟原虫

5.肠阿米巴病典型的病理变化是

A.无菌性液化坏死 B.烧瓶样溃疡

C.虫卵肉芽肿 D.消化道出血

6.发生洪涝灾害时重点防疫的寄生虫病是

A.肝吸虫病 B.姜片虫病

C.肠阿米巴病 D.日本血吸虫病

7.班氏丝虫成虫引起慢性阻塞性病变,出现下列哪个症状是错误的?

A.乳糜尿 B.鞘膜积液

C.丝虫热 D.象皮肿

8.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的寄生虫是

A.蛲虫 B.溶组织内阿米巴

C.蛔虫 D.蓝氏贾第鞭毛虫

9.由白蛉传播的疾病是

A.疟疾 B.黑热病

C.丝虫病 D.鼠疫

10.按我国法律规定,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标本检测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至少是

A.BSL-1 B.BSL-2

C.BSL-3 D.BSL-4

11.与抗吞噬作用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12.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

A.细胞膜上 B.细胞壁上

C.细胞质中 D.肽聚糖层

13.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物质是

A.色素 B.毒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14.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D.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15.致病性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出现的溶血现象是

A.α溶血 B.β溶血

C.γ溶血 D.δ溶血

16.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鉴别意义的试验是

A.optochin试验 B.菊糖发酵试验

C.胆汁溶菌试验 D.杆菌肽试验

17.对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标本采送,哪一种是错误的?

A.保温 B.低温

C.防干燥 D.防光线

18.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

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 D.抗原构造复杂,均有H、O抗原

19.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的检查方法是

A.尿液培养分离伤寒杆菌 B.血液培养分离伤寒杆菌

C.粪便培养分离伤寒杆菌 D.血清作肥达试验

20.检查哪种细菌指数可判断水、食品是否被粪便污染?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大肠菌群 D.沙门菌属

21.与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不符的是

A.经口感染,引起食物中毒 B.革兰阴性杆状或弧状,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C.存在沿岸的海水或海产品中 D.嗜盐,在无盐培养基中也可生长

22.下列叙述中哪个不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

A.专性需氧 B.生长快

C.有毒株菌落为索状 D.在培养基中呈球状或丝状

23.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用的培养基是

A.罗氏培养基 B.琼脂培养基

C.沙保培养基 D.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24.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时,常用以下哪种物质处理标本

A.氯化银 B.氢氧化钾

C.氢氧化钠 D.抗生素

25.检验新型隐球菌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

A.抗酸染色 B.革兰染色

C.墨汁染色 D.镀银染色

26.下列哪项结构是病毒体?

A.核衣壳 B.衣壳

C.包膜 D.刺突

27.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抗原 B.M蛋白抗原

C.HA和NA D.核酸类型

28.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

A.EB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麻疹病毒

29.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30.HIV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A.性接触传播 B.输血传播

C.垂直传播 D.食品、餐具传播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31.寄生(概念、举例)

32.保虫宿主(概念、举例)

33.伴随免疫(概念、举例)

34.医院感染(定义,来源)

35.溶原性转换(定义,举例)

36.内毒素(定义,检测方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37.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______,最重要的致病阶段是______。

38.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连续的阶段。

39.人是细粒棘球绦虫的______(宿主类型),该虫的致病阶段是______。

40.能导致“旅游者腹泻”的寄生虫是______。

41.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42.可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衣原体在其发育周期可出现______和______两种形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4.试举出至少五种食源性的寄生虫,并说出其相应感染阶段及人类获得感染的主要方式。

篇5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实验考核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树立无菌操作的意识。在我校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考核中,对学生进行的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的书写及实验的出勤率等,显然它并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近年来构建新的实验考核体系,在理论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的面对面的现场考试,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1.现行课程考核的现状分析

考核观念落后:以往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理论占60%,平时占40%,而平时成绩中实验占30%。而实验成绩往往单纯地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出勤率作为评价依据,而往往实验报告存在大量抄袭现象,不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同学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产生“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想法,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无菌操作意识不强,动脑和动手少。

2.构建理想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且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1]实验考核方法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实验知识的理论考核和形态学鉴定、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等多种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了避免那种“重理轻实”的现象发生,我们将实验成绩列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占30%。[2]作者对2012级护理专业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尝试。实验的理论考核,提前把相关题目录入题库,考前在题库中抽题考核。而技能操作考核,每次考前《病免生物学与免疫学》全体理论和实验教师通过认真讨论:从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操作技术中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革兰染色法,细菌的接种技术,药物敏感试验等随机挑选了1项具有本课程代表性的基本技术,并统一技能操作考核的详细的评分标准,以减少监考老师评分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考前一周在学生中公布操作考试的详细的评分标准,并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复习。考核时每个考场设5个教师,每次每个考场进15个学生,每个老师同时监考3个学生,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操作,监考老师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百分制)。通过一年多在20个班级的实践(具体为2012年下半年进行细菌的涂片的制作,2013年上半年为液体培养基的接种),作者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学生的技能操作、对常见病原生物形态辨认等能力比往届学生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实验考核中,既强化了学生的无菌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

相信随着实验考核体系改革的不断深人,考核方法的不断完善,新的考核方法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立霞.刘立军.顾世海.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考试方法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篇7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 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 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篇8

【摘要】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CAI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学各专业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1]。近年来,根据我院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我们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室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专家收集和积累多年的资料,优选标本,并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了常见细菌及有关病毒、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等章节(尤其是寄生虫学)的实验教材,其内容包括染色标本和活体标本,病理标本和患者照片。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照片、录像阐明各种常见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机理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我们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要求,选择结构完整、清晰的病原标本,将相应的典型结构分别从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等不同角度进行显微照相,通过计算机对病原标本进行采集处理后,展示的标本结构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使学生对形态难辨别的病原标本一目了然,易于记忆和掌握。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关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先从电视显示中观察到往常难以找到的病原体,以直观、形象、动态等多感官特点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 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劳动强度增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地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综合应用显微摄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大大地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使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立体模型和模拟动画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会观察,掌握辨认各种病原体结构的技巧[2]。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既使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改善,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又保证了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授课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另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充实深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便捷、时效性,可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对人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这些新资料,并及时传授给学生。

3 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班实验教学为主,在当前高校普通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如大体标本、玻片标本等)严重短缺的新形势下,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充了信息量,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术手段。它节约了教学时间,较好地解决和缓解了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所带来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如电镜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最好设备,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尚无这类设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细菌、病毒的电镜照片制作成课件,设置成循环播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如在细菌的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实验中,细菌的荚膜往往难以辨认,但通过让学生观看电镜照片,就较容易区分荚膜结构;又如一般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细菌菌毛,我们将菌毛电镜照片进行投影,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手段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成本,满足了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其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发展和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具有简单、便利、经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教学手段多样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极大地推动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堂导入; 士官教育

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为适应21世纪军队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我们注意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设计时精心构思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充分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笔者近年来所采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介绍如下。

1 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一章时,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到MHC最初的作用是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现的,就设计了一个神话故事作为本章教学的导入:“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更换人体器官的传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男孩哪吒因为打死了一条恶龙,犯了天条,为了不连累父母,他自己剖腹,剔骨还父,剜肉还母。后来有一位神仙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拼接起来,重新塑造了哪吒的身躯。”当然这只是文学上的幻想,真正要成为现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器官移植在今天已可实现,关键是发现了MHC,先进行组织配型,选择MHC相同或尽量相同的供体,就会避免或减轻排斥。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2 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温故知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重要教育理论之一。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员提问与讲授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讲解作好铺垫,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员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逻辑联系难度,有利于系统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抗体的内容时,教员首先提问学员:“什么是抗原?”当学员回答出抗原的定义之后,继续问:“免疫应答产物包括什么?”学员回答:“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这样提问就为引入抗体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学员积极思考,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抗体”的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利用旧知识作为牵引, 过渡到新知识, 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激起学员的求知欲望。

3 使用现代电教媒体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大大丰富和改进了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电教手段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员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例如,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学”内容时,先用大量的寄生虫图片让学员们观察,并进行启发提问,学员被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彩图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讲绦虫前,先给学员播放绦虫生活史片段的录像,从其虫卵的排出猪感染产生囊尾蚴(同时可向学员展示“米猪肉”标本)人经口感染人绦虫病、囊尾蚴病。这样的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典型病例法

写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一些适宜的典型病例,就病例设计问题,并由此而导出新课内容。比如在讲“阿米巴”时,导入以下病例:沈××,女,6岁,因腹泻9 d,发烧腹痛及脓血便7 d,于2008年11月19日入院,发病前8 d有跌入粪坑病史。体检:T 38℃,BP 110/70 mmHg(14.7/9.33 kPa),精神萎靡,全腹有轻压痛,脐中可触及肠样肿块,可以移动。粪检:RBC少量及巨噬细胞0~3个/高倍视野;病程记录:入院后用青霉素治疗,次日大便呈果酱色,腹痛加重,23日出现全腹痛伴肌紧张,立即剖腹探查,查见右下腹有一炎性肿块,盲肠坏疽有3 cm×2 cm的穿孔灶,阑尾已坏疽脱落,术后未用抗阿米巴药治疗,因治疗无效手术后46 h死亡。尸检:腹腔右侧有散在小脓肿20余处,结肠、空肠、回肠均可见溃疡,以结肠为甚,且深;在结肠粘膜下找到阿米巴原虫。针对此病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小孩是如何感染阿米巴痢疾的?为什么粪便中找不到阿米巴滋养体?试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典型阿米巴痢疾患者有何变化?阿米巴痢疾病变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何处?阿米巴痢疾患者肠壁溃疡的病理变化呈何特征?为什么会引起肠穿孔?所有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目的,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通过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提高学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创设悬念情景

悬念最能吸引人。教员在讲授新知识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员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引起学员的好奇与思考,使学员欲罢不能,拨动学员探求新知识的心弦。如在讲“补体”一章时,先用板图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补体参与的溶菌反应。在试管中加入抗原(细菌)和相应抗体,我们会看到试管中液体呈现混浊,这是抗原和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再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后,试管中液体变得澄清了,原来的凝集现象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创设悬念情景,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教员顺势引入:新鲜动物血清中一定有一种物质参与了抗原抗体反应,造成了免疫溶菌,是什么物质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补体”。这样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6 从学员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教员从学员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采取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员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员的求知欲望,引导学员动脑思考。例如讲“流感病毒”一章时,可这样来设问:“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患普通感冒的经历,它和流感是一回事吗?禽流感、猪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讲“超敏反应”一章时,设疑:“同学们是否有过敏反应的呢?有些人吃了鱼、虾、蛋类、奶类食物后会拉肚子,还有的人吸入花粉后会打喷嚏或出现哮喘,还有的人接触某些物质后会患上皮炎,这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又是超敏反应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导入新课,既能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和重要内容,又能与学员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达到师生互动,能较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7 比较法导入

篇10

摘要:依托高职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学生临床应变和决策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是目前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国外,尤其是美国很早就将核心能力运用到护理领域,我国教育部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2003年联合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护理专业教育指导思想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支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重视基础和知识教育,轻视人文素质培养;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培养;重视教师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课堂教学,轻视临床实践;重视试题的测试,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依托高职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科特点,笔者进行了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牢固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在教学中都要兼顾,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1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引入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展示案例,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案例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真实典型的病例,直观、生动、形象,同时具有深刻丰富的背景,学生能在营造的情景中主动的思考,自觉参与学习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医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维习惯,提高医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分析案例的过程是一种准实践活动,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可以缩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2.2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引入PBL 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使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讨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时,教师先设计、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教学实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模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错进行,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与统一、行动与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个体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课堂、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为中心转变;实现科学世界向工作世界的回归。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4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由于其优异的功能,出色、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图文并茂、动静皆宜以及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传统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手段,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多样性、生动性、直观性、先进性、丰富性,并赋予了课堂教学一股时代气息,显示出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改革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学生临床应变和决策能力

3.1案例分析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前1~2周将编制好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可以是4~6人的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式参与到案例讨论中。然后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组内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等几方面,努力构建以思维状况为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PBL教学法问题分析讨论

在PBL教学法中,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自组团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自学,“备战”本组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会上,互相交流、讨论、争辩、汇总、建议,最后将小组的观点制成发言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及时归纳发言,确保知识准确有条理。

3.3 撰写小型专题论文

专题论文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专题论文具有专题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从课程角度出发列出题目让学生撰写小型专题论文,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学科知识。

3.4 开展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