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29 18:1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市场

篇1

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间也拥有着较高的支持率,教育部门对此也呈逐年放松的趋势。只是,自主设置专业这项权力,高校该如何正确行使?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主导思想,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可被质疑之处?

钟愧傲(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寻出路早日破冰,许多高校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在加强教改之余,紧跟时展趋势,变革求新,不断进行新专业的创立尝试,努力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的格局,想为学生再辟就业新途径,这或许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不过对于新专业的创建,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认真做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就业分析等综合因素的考量,科学合理运作,将人才培养当做重中之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性回归。

一个新专业的开办,师资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要是没有足够的师资,只考虑市场,就仓促上马,如此空有其表,这样只能让学生了无兴趣,学非所学,难成其才,最终成为短命工程。因此真正要开办一个生命力强的专业,必须要谨慎做好前期各种综合因素的考虑,树立人才培养的前景式目标,处处做到以质取胜,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狭路相逢智者胜的前卫思想,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毕竟,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它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如果盲目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对专业设置过度干预,可能会造成供需矛盾的失衡。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因过度强调市场配置、调节专业所导致的“热门专业变冷门”的事例再次证明,仅仅依靠对市场的预警,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状况。

市场化不能成为高校专业开设的唯一标准,因为市场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如纯粹的数学理论等基础学科,哲学、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被取消的命运,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一些研究型高校,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就要办下去,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曾说,大学不能是职业资格养成所。因此,政府在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对专业设置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弥补因过分依赖市场而可能产生的供需失衡。

曹先华(永兴县红旗实验小学):

大学的确不是职业资格养成所,但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促进毕业生就业,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因为高校只有依靠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设置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才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难题,才能够避免专业过多过滥和专业结构性失调的尴尬局面。

至于“高校越来越不务正业”的说法,我不认同。试问,哪所高校会随随便便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开玩笑?哪所高校不想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在生源大战中稍胜一筹?如果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势必寸步难行,最终走向淘汰。

邓集伟(武冈市邓家铺黄塘中学):

专业设置,要不要以市场为主要甚至唯一参考?我以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原因一:许多高校的新设专业,师资力量存在严重欠缺,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原因二:实习实训急待解决,目前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谈理论知识头头是道,动起手来,却啥也不会。

显然,当下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培养不到位。既如此,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对自身教学师资做适当的调整,仅在专业设置上花样翻新,不仅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会造成整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浪费。

杨清华(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我曾听说,包括哈佛在内的一些英美知名大学开设了“香蕉的文化历史”、“三国杀”、“城市里的性感高跟鞋”、“安全爬树”、“咖啡调理师”等课程,所以,我对国内高校设立“马科”、“彩票研究”专业和“作家班”并不诧异,甚至认为这是高校“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办学精神之体现,我顶一个!

现代生活的发展已对人才资源产生了新的需求。我国马术俱乐部已逾500家,彩票销售每年近2000亿元,而数字和网络技术催生了文学创作的井喷时代。这些发展,对骑师、驯马师、彩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已产生了现实的需求。

再说,高校专业的创设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现代大学已步入社会生活的中心,参与各种市场活动,故高校当呼应特定领域的特殊需求,突显各自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是打破高校专业严重同质化的有益尝试,也是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新思路。

篇2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

既要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篇3

英语专业布点多

目前全国共有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其余布点最多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69所)、市场营销(838所)、国际经济与贸易(745所)、会计学(649所)、电子信息工程(632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17所)、艺术设计学(601所)、旅游管理(599所)和工商管理(594所),而且这十个专业的布点数占目前全国本科大学总数量(1166所)的比例均超过一半。

在该榜单列举的55个专业中,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专业总共12个,在该学科门类中占比26.1%,其中就有5个居于本榜单前十名,分别是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和工商管理五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总共16个,在该学科门类中占比9.5%,前十名只有2个。在榜单中,其次的为理学门类9个、艺术学和文学门类各5个。

榜单显示,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日语、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门类下的基本专业,在本科高校中一般容易申报和开设。因为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继承性较好和社会需求相对稳定,所以布点数量相对来说会比较多。

同时,诸如市场营销、艺术设计学、工商管理、自动化、行政管理、新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本科生培养一般都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背景,最好能到达“博学多识”。这些专业在民间一般俗称为“万金油”专业,大学生刚毕业一般“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专”。因此,这些对师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设置成本相对较低的本科专业,一般比较容易申报和开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业务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相近的工商管理专业亦是如此。

最强专业大多属于“985”

据了解,各个专业对应的这些高校名单,全部根据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的数据,教育部2007年先后两次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名单》的数据,以及教育部、财政部从2007年12月至2011年1月先后联合批准的《第一批至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的数据等综合而来。

该榜单还对各大学专业实力进行了比较,分别列举了10所“培养实力第一梯队高校名单”。能够进入某一专业“培养实力第一梯队”的高校,代表着该大学在该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培养上实力雄厚,无论是招生、师资、教学、设备、科研和毕业生前景等各个方面,该校都跻身于全国上百所开设同一专业的本科高校中的最前列。榜单显示这些高校绝大部分为“985工程”大学,其余少部分也是行业性重点高校。据统计,清华大学总共有24个本科专业进入排行榜单,说明在这24个“热门”本科专业上,清华大学在同设的高校中都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均属于“培养实力第一梯队”的高校。另外,其余高校入榜的热门专业个数依次为:浙江大学18个、北京大学17个、南京大学16个、复旦大学15个、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各14个、中国人民大学13个、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各11个、北京师范大学10个。

技能型人才收入高

篇4

今天非常的开心,因为经系安排到昌导汽车租赁企业下通知:今天是九月十日。我工作实习的第一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之前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闻,说他们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样。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面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

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所以待人一定要“真诚”,做事也要“真诚”。做事必需按部就班,不能说是死板那是做事的程序必须遵守。事实是怎样就怎样,不要不懂装懂,这不同于作业错了可以一改再改!这就是我第一个星期的收获。

实习的第二个星期——“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

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

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当有企业人员来核销、或者来办理新合同的。我一有空就跑过去看看、并找适当的时机有问题的就问同事。这样慢慢自己的经验多了,也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

实习的第三个星期——“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经理给我的忠告。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办理合同,如果不讲究条理,一定会让你忙得手忙脚乱却效率低下。企业人员来了,准备许多资料,如:营业执照、企业证明、申请表等等。我们必需一项的检查过、计算过、是否合理。

篇5

[关键词]电商换市;专业市场;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5.16.128

“电商换市”不是简单地“换”掉市场,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浙货销售电商化、居民消费电商化以及各类服务电商化。它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部署,在全国属于首创。专业市场也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制度创新和传统服务业的一大亮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日趋成熟,但其自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如场地建设和维护费用太高,交易时间受到一定制约,信息集散不够流畅且容易产生失真问题等,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在电商换市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深入买家和卖家心中,使专业市场的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

1 “电商换市”的提出

2013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势应时作出“电商换市”的战略部署,通过电子商务换市场,让浙江产品、浙江制造、浙江元素大步迈向全球市场,不断提高浙货的市场份额。发展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向,也是近年来政府引导的重点。浙江省将从市场规模、普及应用、产业水平、配套支撑、管理服务等方面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

一年多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电商换市”,电子商务业态不断丰富、模式创新活跃、发展氛围浓厚,形成了较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圈,“电商换市”红利不断释放。实践表明,要加快建设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鼓励企业加大“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投资等,用数字化、智能化来嫁接提升传统制造业。

2 “电商换市”下专业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电商换市”对专业市场功能的挑战

在传统的商贸时代,专业市场是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有着强大的商品集聚、信息集聚功能。专业市场把大量商品需求者和供应者集中到一起,从事同类商品的买卖交易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买家和卖家的集群,也同时把同类商品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集聚效应。同时,由于市场处在价值链的前端,掌握着大量的消费信息、需求信息,可以由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商品的市场信息库,打造海量数据储存和信息处理平台,比如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若干单独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数构成的义乌・中国小商品价格指数正式向全球正式,义乌市场实现商品输出向信息输出的转型。

而“电商换市”带来了更多信息,“电商换市”的核心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包括货物销售电商化、居民消费电商化。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要比传统专业市场的信息传递更加通畅。它通过网络这个无形的载体,特别是通过行业网站和专业门户网站等,可以24小时在线交易,无须场馆建设,突破了时空限制,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供应商和用户、发货方和收货方相互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环节,使得商品和信息集聚扩散更加便捷有效。

因此“电商换市”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专业市场的信息垄断和空间优势,降低了信息流通的成本,对专业市场信息集聚的功能产生很大的削弱作用。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调查,2013年国内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7.6亿元,同比增长36%,云计算产业市场需求逐步成熟,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空间很大。通过对大数据的云计算,企业得到了互联网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频率和诉求以及企业营销等信息,从而决定生产哪些适销对路的商品。同时,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找到更多、更详细的商品信息,无须亲自到市场就能货比三家。

2.2 “电商换市”对专业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的挑战

“电商换市”对传统市场交易方式有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早期,商业模式主要是B2B、B2C,传统专业市场处于厂家与批发商、零售商或者用户的中间地位,专业市场中的商人承当的主要是中间商的作用。专业市场上的交易形式是近距离的现货交易,买卖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和谈判,并采用传统计算方式而电子商务仅仅是作为信息、信息搜寻的工具。

随着网民和电子商务交易的迅速增长,“电商换市”通过销售电商化,消费电商化,使互联网逐渐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原有的营销体系,在线下渠道之外开展了线上渠道(020模式),通过将有形市场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及市场形态的虚拟化、多元化,使得买卖双方有更大的时空选择,交易效率更高。

“电商换市”也唤出了新的国际贸易市场。电子商务带来了国际贸易方式的革新,跨境电子商务产品仅需经过工厂、在线平台、海外商人即可到达国外消费者,创造了B282C的新型贸易链,大大降低了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门槛。电子目录、电子广告、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电子报关、电子托运、电子纳税等技术的大量使用,使买卖双方借助电脑网络就能直接完成商务活动,传统的现场交易将演变为非接触式远程交易,现货交易将演变为仓单交易、远期交易等,现金交易将演变为电子结算、信用保证交易等,从而促使市场形态向虚拟化转变。许多中间交易环节将减少,工厂一商户一消费者或工厂一消费者的直接销售方式将得到迅猛发展,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电商换市”下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机遇

“电商换市”改变了传统专业市场的时空观、信息传递方式、交易方式和交易成本。在专业市场功能逐渐弱化,电子商务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势逐渐显现时,借助“电商换市”转型和升级成为现代商贸业是专业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3.1 “电商换市”扩展了专业市场辐射范围

原有的专业市场(有形市场)由主办者提供一个实体空间,以吸引和集聚大量的卖家和买家,双方进行对手议价交易;它有固定的交易时间,即只在白天市场开放时才进行交易。这表明有形市场的辐射范围在时空上是受限的。而随着“电商换市”的进一步深化,网下有形市场与网上无形市场的结合,将大大突破专业市场传统辐射范围的地理空间和交易时间限制,使市场的触角由区域向全国,甚至全球延伸,大大拓展了市场的时空范围。

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通信方式和传播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业务推向全球;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商圈”的概念,使一些实力较强的市场或企业的交易活动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从而促成真正意义上国际市场的形成。

3.2 “电商换市”促进专业市场物流功能升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须解决商品交割问题,即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地将货物从某一地运送到另一地,这就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物流网络与之相配套。在“电商换市”的背景下,专业市场正可以抓住契机,将与之配套的联托运市场向发达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转变。专业市场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一是整合现有物流、仓储资源,建立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货物分销、配送服务为主营项目,积极培育专业从事货物仓储活动的物流公司。经营户只需将货物运送至物流中心,在统一协调管理经过按路线分拣、流通加工后聚集到相应路线的托运点送出,从而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和经济。第二是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利用国际物流企业的成熟物流网络,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业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与促进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功能的创新提升。

4 电商换市下专业市场发展的建议

4.1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013年是“电商换市”元年,浙江实现网上商品交易额1.95万亿元,首次超过实体市场(1.78万亿元)。在巨大的交易额前景下,必须大力推动专业市场与阿里巴巴等成熟的电商平台合作,特别是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加强与“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外贸平台的合作,大力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专业市场的线上线下紧密融合,拓展专业市场的市场辐射范围,提高专业市场的整体销售额。

目前,很多专业市场的经营户已经开始慢慢开展网上交易,但大部分由于自身技术的缺乏,开展存在很大困难。商户们没有系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实战经验,缺乏网络营销能力,所以建立行业培训中心,为广大市场商户进行轮回式、分层次的专业培训。同时进一步推进专业市场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设立市场电子商务示范商位,推动整个实体市场的电子商务运用水平,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重点招引国内大型平台企业到专业市场的采购。

4.2 完善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1502

1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综述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是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产业集群的企业、机构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的,简单的同类企业集聚并不必然形成产业集群。学者们从很多角度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认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主要通过专业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供给集聚效应进行互动。陆立军利用外部性理论论证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带动与提升,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支撑作用两个方面。李晶通过对湖北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的研究论证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互动的成因及表现形式。然而,目前研究大多对互动的一般性内在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而对两者互动的特殊机理可能对应于不同互动模式这一事实的分析尚不深入。大都是基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理论阐释与应用,很少从源头解释二者互动的原理,比如郑勇军比较完整的对浙江模式与专业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但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的机理只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未结合地方实际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将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表现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不同区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的机理以及模式。

2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特征

本样本选取了我国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为调研对象,集群的经济效益均在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于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名片之一。产业的集聚的重要表现形式即是当地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标志,且辐射到周边的相关产业,影响力深远。

2.1专业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本样本主要以服装鞋帽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为代表,选取了全国相对比较成熟的几个区域为调研对象,通过针对政府协会的深入访谈形式以及针对企业的调研问卷形式,两年内,课题调研组先后调研了福建泉州、广州东莞、浙江温州、浙江海宁和江苏常熟六个全国比较有名的专业市场,获得了这五个产业集群整体发展的相关情况数据以及企业之间合作的情况等。从专业市场的特征来看,调研区域的专业市场的表现如表1。

表1样本专业市场情况

常熟海宁温州东莞泉州建立时间1985年1994年2001年1999年2002年市场数量3558203市场种类混合型混合型混合型混合型混合型商户数量≥3万≥3500≥5000≥1万≥20002012年成

交额(亿元)≥650≥100≥400≥500≥300由以上表格可见,尽管区域不同,专业市场的特征却有类似性:

(1)交易规模大,市场辐射范围广。综合样本专业市场2012年的成交额可见,各地的专业市场都已经破百亿大关,显示着对当地经济的重要影响。如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皮衣、裘皮、箱包及相关皮革类制品的产销基地,皮革制品产销比例超过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有生产企业2000多家,同时,海宁皮革产业建立了发达的市场体系,皮革专业市场入驻商户多达3500家。

(2)配套体系完善。以上专业市场基本上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上游配套体系,即从产品的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销售都可以在区内独立完成,且区内自建的比较完善的物流系统也充分满足了产品向外的批发零售功能。比如常熟服装专业市场除了提供交易场所外,还具有价格引导,信息、物流配送等功能。常熟非常积极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以更广的渠道推广自己产品,同时还建立了服务集群企业的商务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

(3)市场结构以专业型批发市场为主。市场越发达,专业型市场作用也越明显。比如东莞的专业型批发市场所占的比例超过了90%,具有绝对优势,其他几个城市的专业批发市场中,市场结构也呈现了这样的特点。且其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发展,兴起和繁荣了与休闲服装从生产到最终销售过程的6大类专业批发市场,产业链的配置与分工合理,基本涵盖了服装从棉纺、织布、做版、生产加工、漂染、销售等全过程。

2.2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样本的研究方向是各地的传统产业集群,且考虑了地域分布情况,因此选择了处于南方的东莞和泉州产业集群,处于中部偏北的浙江和常熟产业集群,以上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较为发达,有着较大的可比性。

表2样本产业集群情况

常熟海宁温州东莞泉州商品类别服装/鞋皮革/皮草服装/鞋服装/鞋服装/鞋生产企业≥5000≥2000≥7800≥1700≥16002.3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专业市场与其对应的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且二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是拉动和支撑的良性关系。产业集群是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主题之一,专业市场是促进当地经济迅猛发展的动力。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和高效网络,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提供了产业支撑,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专业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二者之间配合得当,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浙江为例,从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来看,正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柱和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巧妙避开了浙江资源匮乏等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条件缺失的先天不足,有力推动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浙江由经济弱省发展为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块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大省。

(2)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层级性。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产业集群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市场企业交易的需求才会产生专业市场,当专业市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带动了对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进一步进化,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集群的升级,伴随着的是生产技术的提高,更高规模的规格和品牌影响力等,反过来也促使专业市场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交替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层级性。

(3)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具有累积强化效应。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二者当中某一方的发展并非只要有对方的存在就能实现,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相关条件的配合,比如内部治理、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地理区位等,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的缺失或不足都可能限制二者的发展以及互动关系的建立。总之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一方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带动另一方的崛起。然而,二者互动关系的建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地理区位等,有时这种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3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分析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在“一定的由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科技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等耦合而成的外部演化环境中”展开的互动。结合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理以及过程,应用到实际调研中,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之间凸显的特征就可以得到应有的解释。

(1)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联动不仅使集群内中小企业不断提高分工协作的精细程度,也将专业市场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带给大量中小企业,使得区域经济既具备中小企业灵活性优势,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又拥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最终扩大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力。正是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之间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才使得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各个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且从专业市场的激励功能来看,专业市场具有众多的买方、卖方,商品及其繁多,单个经营者对价格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因而专业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一种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从而,专业市场能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利用各种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并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竞争机制,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最终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

(2)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周期性最终也可以归结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生效应,从调研样本的专业市场与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都遵循产业集群催生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反哺产业集群的共生模式,相互促进。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与辐射半径影响着产业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时,产业群的发展又决定着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以常熟产业集群为例:

第一阶段,产业集群催生专业市场。常熟产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布票兑换的时代,由于的供应的紧张,而需求量的巨大以及对越来越多不同品种的要求,出现了一些超越国家管制的布匹、衣服的生产。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当地民营户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集群,同时为了实现销售,自发形成了类似集贸市场的产品交易市场。经过政府的因势利导,逐渐形成了不同品种的服装专业市场,如常熟中国男装中心,常熟中国童装中心,鞋业中等,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专业市场推动产业集群提升层次。专业市场形成初期,其羽绒服、常服、棉服等主要销售江苏周边地区,即安徽、浙江等华东地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质量和品牌需求愈来愈迫切,专业市场迅速将这一信号传递给了产业集群,为了提升层次,相应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了,政府还划归了经济开发区,从技术上支持集群产品的升级。

第三阶段,产业集群促进专业市场升级。由于专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专业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常熟专业市场致力于整改小铺云集的面貌,而是打造整体的形象宣传推广,开辟出针对高端客户的相应品牌专区,设置大型展厅,重点展示名牌产品。针对中低端客户也有相应的区域,发展适合的政策,吸收国内外品牌的加入,壮大影响力等。且每年政府协会都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展会,自己也会筹建一些有影响力的服装展会。常熟国际服装城、会展中心等给企业提供了舞台。专业市场的升级必将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3)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强化效应从以上周期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流程可以反应出,即专业市场也可能出现衰落,它需要很多因素的累积叠加,达到了质的程度才能有更深层次的发展或者提升到新的高度等。受到集群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周期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国轩.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探析[J].企业导报,2011.

[2]黄健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36148.

[3]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个性化发展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问题分析

当前的创业教育环境喜人,无论是从教育部门的鼓励,政府支持,社会各界的扶持,还是学校的重视,学生自己的本身的渴望或期待都十分的强,因此现阶段的创业教育环境十分的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包括,首先,学生对于创业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财富和地位,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于创业仍处于感兴趣的阶段,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创业的失败。其次,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条件,也就是,这部分学生有家庭创业的经验,自己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但是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未来规划尚不成熟。最后,目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参与创业到创业成功之间的距离非常的大。可是国家严峻的就业环境有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中,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岗位,而学校也开始展开两条腿走路,不再片面强调就业率,而是就业与创业两手抓,将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转折点。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还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在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二、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当前采取的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多方协作的创业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本就是在市场环境分析、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较为突出的学生,因此学校要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从构建多方协作的他创业体系为核心,充分体系学校的桥梁作用,分析国家政策,政府扶持方针,引入企业驻校,发挥学校的优势,落实学生创业认识和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期,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促使市场专业学生能够在创业教育体系发挥专业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营造创业环境,培养创业意识

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借助多种途径,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从广播、小报、画廊等多种途径获得创业资讯,使创业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当然这里的创业意识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通过举办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能够在校园活动中感受到创业的魅力,既能够体验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又能够感受创业成功的喜悦。学校通过紧抓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加社会体验和创业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以学校内外部环境和教师指导为基础,开展小型的创业尝试,从小处出发,培养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又可以依托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经验,走向网络创业的道路,通过探索不同的创业方式,让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不断提神自己的营销策划、组织管理等创业的必备素质。

(三)专业课渗透创业教育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与形式,创业模式与方法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个合理的规划,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性格、价值观、能力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测试或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的发展设置最高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方式,来不断地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未来职业规划,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结合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链条,根据专业特点,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和创业理论及实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将营销策划、管理学、广告实务等课程转化为体验式教学,借助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切实的掌握这些技能,从而为未来就业或创业实现基础累计。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实施,那么教师就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或引导学生走向更适合自己定位及未来发展的道路,根据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考察学生创业的可行性,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适合什么类型的创业。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能够实现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准确认识,又能够将创业教育延伸出去,让学生能够在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三、总结

总之,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使之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同时,能够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选择更好的道路区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实现对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借助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积极推动我国全面创业的伟大计划,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瑞.新背景下中职创业教育的创新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4(03).

[2]李晓薇.陈刚.技术创新的草根文化基础[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7).

[3]洪凌欣.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1(15).

篇8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xx年3月22日—xx年5月9日,共七周。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1)实习学生。xx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107人(31个实习点),毕业设计24人(1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1)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2)收到学生实习报告112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107份;毕业设计每组1份,共5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篇9

关键词: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而对于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还能对这所学校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属于技术型人才。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本文就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明确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来引导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那么如何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和个性展现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使得营销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呢?首先就得确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在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只会市场营销学术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而是为社会服务的营销管理人才。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人才结构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对学校教育的一场教育改革。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就得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的特色教育。例如在响应国际号召的情况下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即英语。培养“市场营销+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鼓励学生学好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让他们学会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沟通能力。

另外在培养营销管理人才时,要特别注意营销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的特点。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永远只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所以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多的参与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研究了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引入教学,是一大课题。例如将知识点与某个特定行业的实践进行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目前营销的模块如汽车营销、服装营销等等都已经在各产业中有了独立的发展,为我们选取一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实践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在关于市场营销的书本也很少,在教材这点上,我们要积极引用国外的一些做得好的营销学教材,注重其丰富资源的利用,使国际与本土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如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了接受了并且会用这些知识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这又是教学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环节。以前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状态的教学,老师是单纯的占有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负责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中间的过程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理解,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下 ,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学习的知识以及创新想法,从而达到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对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形成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上文讲述中提到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指出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是不能分离的。学校除了在课堂上的实践性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课外校内以及社会实践教育。

五、加强市场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为先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随着扩招不断地增大,虽然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营销学知识,但是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来不及从事相关营销工作就来到课堂上教学,缺乏对营销实践的认识和体验。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欢迎教师来到企业内部进行有关教学的实践锻炼。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的师资队伍这一块应当重点把握。

例如在引进市场营销教学教师时提高双语考核的门槛,或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取人才进行双语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聘用优秀外语教师来担任教学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并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时要注重与企业界联系,挖掘出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有益处。

结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获取新的生存之道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建新,叶泽,廖水香.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篇10

从人气指数看专业化:专业观众人气指数达232,採购商人气指数达53

走进高交会,抬眼顿时觉得新意盎然:所有的宣传条幅变为中英文搭配,每个展馆的标识也是中英文相伴。

宣传标识的小变化,折射出高交会专业化程度的升级。

在华工激光参展代表敬喜胜眼中,专业化的直接体现是专业观众多了,“我们连续15年参加高交会,这几年越来越有B2B的感觉,工业领域的专业观众越来越多。”他表示,华工激光从没有人认识,到品牌与订单双丰收,高交会功不可没。

敬喜胜的感觉很準。本届高交会上,专业观众人气指数高达232,创出历届之最。换句话表述,就是展会期间每个展位每天平均接待232位专业观众。另一项具有说服力的指标是採购商人气指数。这项指数今年达到53,即平均每个展位每天共接待53位有意向或有实际採购行为的採购商。这项指数也同样创历届新高。

一连串数字的“含金量”十足。其中,参展项目中有62.8%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交会还设立科技创业型小微企业展区、个人技术创新展区,举办配对洽谈会60多场次,举办14个项目的路演会,以专业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最“民生”的市场化:举办各类活动189场,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一束神奇的光,让手机变成打卡器、“光子POS机”、商品验伪机。成立仅三年的光启在高交会上勾画出未来“光子时代”的模样,光启的智能光子技术,无疑是世界研发前沿,卻用最“民生”的方法展现神奇。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改善民生。高交会上,一个个已经市场化的产品,令科技和大众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是高交会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去年高交会,先进院成立了北斗产业联盟,今年呢?又与南山区共同打造了北斗研究院,同时,我市北斗产业的产值佔全国三分之一。

为了让技术和市场更好地结合,每年高交会,都有丰富的活动出炉。今年,高交会上举办的各类活动189场。其中,技术性论坛32场,聚焦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以及投融资、科技园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分享与探讨;super-SUPER活动23场,增进了中外团组、高层人士之间的对接和交流;信息发佈活动42场,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来自6个国家的63家企业推介了60多项技术或产品。

迈向纵深的国际化:29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众多跨国巨头亮相

“高交会是推动科技交流的平台,人气非常旺,非常有活力。”俄罗斯展团团长波波夫·盖纳金说,他是第三次参加高交会,感觉规模、体量、档次都是一年比一年好。

包括俄罗斯在内,第十五届高交会吸引了29个国家和地区、34个外国团组共计3012家展商参展,总展览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外国展区的国家数和展览面积均创出历史新高。新西兰展团商务官员程国栋说,高交会有很多前沿的高科技令人瞩目,参展的新西兰企业由去年的4家增加到12家。

高交会期间,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115个代表团在内的54多万人次参会。走进任何一个展馆,各国语言齐飞,各色眼眸交流,实在不过瘾就再用手势比划,成为高交会最鲜明的场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