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8 11: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课程

篇1

护理护理技能训练 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是专业的工具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乐于动手,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1)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2)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1分钟)

门诊患者,女,78岁,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现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1)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2)根据这个案例,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38分钟),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3学时)。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1)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2)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并反复练习,做好项目考核准备。(3)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2学时)通过反复练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并学以致用,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既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融入创新理念,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始终融入美学理念,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走出去,院校合作,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提高双师素质,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提高带教能力,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案例;课程综合化;中职钳工;技能课程

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研究,是以中职钳工相关技能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出发点,结合中职相关专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在中职钳工技能的课程上可以适当地添加钳工技术、车工技术、铣工技术的相关内容,把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钳工技能课程,以综合化技能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以综合化技能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学习的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工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化技能项目课程理念。

一、中职院校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在中职院校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中,钳工技能实际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

在钳工制造技术中,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能,从而在毕业之后可以有效地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钳工技能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如基准线、检验方差、准确度、精确度、尺寸公差等,这些概念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可以理解具体的涵义,最终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

岗位意识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可以,钳工技能的学习与锻炼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上岗之前要熟练掌握岗位职责和岗位职责的评价方法,通过实际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钳工技能中最重要的原则,不论在什么时候,安全意识的培养都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是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保护钳工设备的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通过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仅提升了具体的操作技能,还激发了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情感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自信心。

二、目前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指导方案》,就是要探索符合中国制造业教学的课程开发方法,这是为了更好地把职业资格研究和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课程综合化,通过吸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课程教学方式。目前在中职钳工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综合技能发挥出来,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其次是课程的功能性欠缺,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钳工的技能课程都是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例,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仅仅是体现了钳工的精度和难度;最后是钳工课程的趣味性不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钳工教学中都是一些枯燥的机械零件,教学过程也是简单地把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进行传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三、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在钳工的教学改革中加强课程的建设,推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出学生学习钳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爱好,改善原有的课程中存在的钳工课程综合性不高、功能性不强,教学乏味等缺点,从而实现和提高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水平,让教学内容更加动态综合化,教学方法更加一体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到钳工技能,同时也让教师队伍更好的与企业进行对接,从而培养出实用性更强的学生,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其课程综合化,必须要以钳工的核心技能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要与企业的需求保持紧密联系,把二者结合起来,然后制定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教学标准、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等5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课程内容上,重点还是要把学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要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综合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要及时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现。在钳工技能课程中,还要体现出钳工的技能项目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由单一的钳工工种转为更加职业化和全面化,达到钳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技能综合化项目课程。

四、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与实训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的主要特点

根据目前在钳工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容,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要设计得更加合理,要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重复内容,如脚手架的使用、极限与配合的知识等。这样可以节约技能课程的课时,让知识更加地具有连贯性和技能的整体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是钳工技能课程的功能性有了大幅的增强。钳工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要以整个的典型产品为主线,而不单单是典型的零部件。这样就可以把涉及到钳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就是整个产品,综合了多个工种和多项技能,让课程产生更强的功能性。

第三,是教学的趣味性较传统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中职钳工技能综合课程的教学由于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选择了更加合适的方式,既能具备相关的技能标准,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功能。这样的综合化课程让教学的趣味性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学过程增加现场制作《迷你千斤顶》这样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二)实训的教学特点

钳工技能课程的实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做好钳工技能的实际训练,把钳工的手工加工的技能如錾、锉、锯、划、套、刮、检、装、修、焊等几个方面的技能要全面掌握,同时还要加强机械加工操作的部分,两个部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于一些复杂、难以操作的部分,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

其次,对于钳工加工比较复杂的工艺设备,要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经常用到的一些工具和设备要保持装配性能的完整性。对于实训教师的要求则更高一些,这主要是取决于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而决定的,教师的技术要过硬,不仅要在课程中具备开发能力、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还要对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要做到管理的有效性和安排工作的周密性,及时解决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

再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相应的钳工机械制造的常识和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教学组织程序要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到相应的钳工知识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最后,钳工技能的实训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五、小结

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研究,主要是整合了传统的钳工课程单一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技能课程可以相互的关联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对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改变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冰.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机加工技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风,2013,(22):170-170.

[2]史文龙.项目教学在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钳工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55):120-121.

[3]周如俊.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原则和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 2012,(5):49-53.

篇3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作为一名单片机教练,自2009年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大赛》以来,本人已经接连为学校培养出4名全国金牌选手。

作为他们的培训教练,5年来在全程指导训练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探索和尝试,赛后也留下了很多的体会与反思,与各位分享。

二、大赛培训期间的教学探索

1.方法来源——“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9月开学,11月份学生就要迎接迫在眉睫的无锡市技能大赛,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入门单片机技术,所以,本次培训中,常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参照总理提出的“职校教师应在做中教,因为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学生应在做中学,做中学才是真学”的中职教育新理念,我们便开始尝试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在“做”中理解知识,在“做”中巩固知识;让老师在“做”中教理论,在“做”中解决学生问题,在“做”中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我们称之为“教、学、做”三合一教学法,分为三个具体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分立项目。为了让学生迅速的掌握所需知识,尽快完成单片机技术的入门,教练组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顺序,重新整合理论知识,把实验设备按照模块拆分成从简单到复杂的13个分类项目,针对每一个项目出一到两套对应训练课题,并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顺利入门。该阶段中,教练先对这个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演示操作方法。紧接着,学生马上开始实际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就理解并巩固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实现融会贯通,入门速度很快。

第三阶段:有效提升。学生入门后,教练慢慢放手,不再一步步演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后的几个课题,教练只讲解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然后给出一定的编程思路,由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自主编程。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学生留出适当空间,更能激发其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实践证明:这阶段,学生提问频率大大提高,新思路层出不穷。此时教练可从旁很好的观察学生的特点及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及时修改教学重点和训练方向。[1]

通过这三个阶段,学生完成了对单片机控制技术知之不多到熟练掌握的跨越。通常情况下,学生了解单片机基本模块和编程入门知识需要一个学期的教学,而我们仅用了2个星期就把学生领进了单片机控制技术的门槛,这充分显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优越性。

2.兴趣来源——成功体验法

陶行知说过:“当我能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能游刃有余地注入一些新的想法,我驾驭它而不是被动地应付的时候,我会很满足开心,这时我发现兴趣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虽然以前我对此没有特别的兴趣。”

显然,学生们对单片机的未知,使他们无法驾驭单片机控制技术,从而产生有一种畏惧感。他们没有成功的经验,所以没有自信的根基,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教练组决定在培训中贯穿一个宗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体验成功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兴趣。在具体实施时,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1)在容易中体验入门的成功;(2)在困难中体验阶段性的成功。

最初的几个项目,教练组特意设计得比较容易,学生按照老师的理论讲解及操作指导后,基本都可以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即使有问题,老师立刻会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与肯定和鼓励。几次成功地完成项目后,学生渐渐消除了对于单片机课程的畏惧,信心和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学生们开始敢于自己编写程序,敢于产生新的想法了。

作为教练,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达到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效果。

当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经过几次成功的完成单片机项目后,开始盲目产生自满情绪,这时就进入了第二步骤的实施阶段。

通过加深项目课题的难度,加大程序的复杂程度,从而给学生施加压力。老师从开始的“又问必答”和“详尽分析”,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进取,挖掘潜能,挑战自我,并鼓励其与同伴进行合作。

我们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挖掘潜能,挑战自我,并鼓励其与同伴进行合作。于是,教练在给出项目课题后不再手把手演示,转而让学生独立操作,用他们自己的思路完成项目任务,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一定的难度使学生们自满情绪得到了抑制,自主训练的过程使其积极性得到大幅度调动,讨论与合作又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即使是有难度的项目,学生也可以从中体验到阶段式的成功。

3.动力来源——特殊的评价机制。

由于培训的特殊性质,在教学评价环节,我们引入了末尾淘汰机制。比赛名额2名,培训学生12名,淘汰率为83%。

为了确保竞争的公平性、合理性,我们对评价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最终评价”,坚持“每日评价”。考核时间为每天上午,考核内容为前一天的训练课题,考核成绩每天都被记录在案,每周请省里的专家做一次综合测试。

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潜力,并且学生能够清醒及时地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其次,摒弃了“仅对学生评价”,实现“对师生共同评价”,把12名学生分成3组,分别由3位教师各自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是:更进一步地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的压力和教的压力共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确保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学质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单片机课程改革的思考

经历了历届全国单片机技能大赛的洗礼,重新回到本职岗位中后,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渐渐发现,在技能大赛中的这些成功教学经验,其实可以融入单片机课程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设备的改革

以往单片机实训课程中,是通过发给学生元器件、学生自己用万能板搭建电路的方式进行硬件电路的搭建,这样做有三个缺点:一是费时,整个实训过程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来搭建实训电路,大大占用了操作时间;二是成功率低,电路板搭建质量直接关系到功能是否完成;三是扩展能力差,搭建好的电路只有单独的功能,针对每个课题必须搭建不同的电路。[2]

这是单片机课程实训中的一个瓶颈。由于技能大赛,我校引入了28台亚龙YL-236单片机试验台。它把单片机课程中用到的电路分类并制作成一个个功能模块,学生只需选取需要的模块,用接插线连接控制电路,编写控制程序输入单片机,单片机控制装置就能按程序运行了。这样一来,搭建电路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电路质量而导致故障。

2)教材的改革

传统单片机教材总是一上来先讲单片机原理,然后是汇编指令,接着讲软件编程,而后再是总线系统与器件,最后才来一些实例。这样先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建立起形象思维,先理论再实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单片机课程很难,自己学不会的抵触情绪。因此单片机课程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3]

本人在全国单片机首席专家葛金印的组织下参与新编了《单片机控制项目训练教程》一书,打破了“先理后践”的常规教学模型,精心设计了多个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功能项目。然后把每个大项目从易到难切分成6至7个子任务。把单片机枯燥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各个子项目中去。在前几项子任务中,教练秉承“要用什么教什么”的理念,尽量简化理论灌输,让学生在各个子项目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后几项任务为综合任务,让学生综合前面学习的子项任务搭建贴紧生活的应用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笔者形象的称之为:“饿人吃饭”模式。笔者女儿年幼,不肯吃饭,因为从出生至今其外婆照顾的面面俱到,从不知道饥饿的感觉是什么,所以也就不明白为何要吃饭。笔者饿其两顿,自此以后吃饭再不成困扰。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对于枯燥的单片机概念,学生不知为何要学,学了何用,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新教材中各个分立任务,让学生先做,把知识概念融入到做中,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才能实现“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型。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普通单片机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后半段。开设课程的前提是学习过C语言与数电模电。但是我再大赛中培训的选手都是1~2年级的新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在参加单片机培训之前都是一张白纸。多名选手在全国大赛中优异的成绩证明,单片机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前面多门课程的扎实基础。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把C语言知识,电路知识等各种需要用到的知识都嵌入到项目中去。学生完成了项目,也就对这些知识理解了。那么大赛的经验是否能够运用到普通教学中去呢?答案是肯定的。

1)项目打破框架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课程壁垒,通过项目课程设计把需要用到的C语言知识,数电,模电理论知识以及单片机知识统统打包。变化为学生一个听说过,看见过甚至使用过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个项目课程设计并制作完成后,学生就能对原本多门课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了。

2)成功培养兴趣

通过设计阶梯式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课程的一开始,很容易的获得一系列的成功。有了成功,学生们不会对本课程产生排斥情绪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

对于能力强的同学,在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提高台阶,设置难度,激励他们进行挑战,从而培养起对本课程的兴趣。

3)目标给予动力

目标的确立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是不知道学习本课程知识对就业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由企业为一部分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以此明确其学习目标,把学生的就业压力转嫁为对学习的动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1)项目成绩取代平时成绩

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是通过对平时作业的批改以及对单元测验的评分来横定的,而在项目化教学中,每个项目都可视作对学生的一次考核。通过评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成绩而获得的平时成绩才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有价值的。

2)项目设计和答辩取代死记硬背

传统教学中,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理论考试,而考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熟记程度,很难体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的是对技能水平的考核,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判断优劣的标杆。因此,职业教育考核的内容应更加注重技能水平。例如:取消传统的书面期末考核,取而代之以项目课题设计;取消传统的试卷批改,取而代之以答辩的形式,教师从项目设计答辩中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是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模式。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培训中,虽然辛苦却也收获良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教的目的是学,学的目的是用,只有会用才是学得成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树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把技能大赛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融入日常教学中去。

技能大赛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胡政.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单片机课程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08(07).

[2]于敏,孙蓓.浅谈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2(11).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技能体系;技能测试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教研教改项目“《财务会计》课程技能培训与测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Hjyj201000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一般从岗位、证书、能力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考证中起着核心作用。

《财务会计》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服务于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岗位的财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了财务会计课程为职业技能型课程。应以岗位专业知识与实际目标工作群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掌握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

(一)确定技能测试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及会计处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三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考核。主要是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为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和报告体系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技能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确使用企业会计核算中常用的账户,能按要求正确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能正确计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指标,能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能进行税务申报,能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会计报表。

3、素质教学目标考核。这是考查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体系两部分构成。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主要考核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相关概念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构成。

2、专业基本技能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体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及求实创新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

《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强调能力本位。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活用教学素材,联系岗位实践,指导教学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测试题型主要由主观题、业务辨析题、业务操作题和综合素质题所组成。

二、技能测试题库建设

(一)命题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强调能力为本。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不要脱离日常专业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本位。试题应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强调应用性。命题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传统理论教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倾向。

3、增强探究性。命题要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结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4、注重综合性。命题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5、坚持教育性。命题时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6、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结合专业前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精神。

(二)命题的原则。命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适度性、规范性等原则。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财务会计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试题要体现技能测试,尽可能逼真会计岗位的实践活动,资料来源第一线的会计凭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表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6∶3∶1);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命题。

(三)命题框架

1、按专业教学内容命题,主要考核专业知识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基本知识,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以岗位技能为辅。题型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组成。这一部分内容经过多年会计专业教学有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题库时,可加入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内容。在选择题里要体现会计技能的专业知识,适量加入财务会计实务,将实务内容转化为客观题型来考核。考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

2、按会计工作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题,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实践业务操作题。

(1)出纳岗位: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事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①出纳基本功:真假货币鉴别、残损币的处理、点钞技术、发票开具技能等;②出纳日常事务处理: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与账户管理、出纳账簿管理、出纳单据处理、银行资金结算处理、出纳纠错防错、出纳交接工作等。

(2)记账会计岗位。①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如销售发票、财产验收单、财产清查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单、工资及工资分配表、坏账准备计提单、财产溢余短缺报告审批单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②登记账簿:记账: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登记);明细分类账(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增值税明细账等);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③编制会计报表:主要考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3)会计主管岗位。①财务分析。②会计管理与监督。考试方法可采用手工会计纸质考试或计算机会计无纸化考试。

三、技能测试的实施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成绩来源于期末试卷成绩;实训考核成绩源于课程内技能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涵盖学习实施全过程。(表1)

四、试题编制和组卷

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要与财务会计理论考试题库区别,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紧扣财务会计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在客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主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会计岗位、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试题组成时,按代码设定组卷程序,用计算机抽题。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乡村医生 课程开发 技能考核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研究课题建设项目结题论文之一(项目为: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践,编号Y0906)。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7-02

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存在老龄化、学历偏低等诸多问题[1]。为解决乡村医生奇缺问题,我校医学系承担为上海郊区“订单式”培养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应用型乡村医师。

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总体上起步较晚,往往采用本科院校“学院型”的教育模式和“学科型”的教学体系,不重视技能课程的建设。《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2],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初步实践根据乡村医生的岗位要求、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标准[3],结合临床思维方式、将人性关怀融入操作技能的实践性复合型课程,为了总结和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寻找更好地建设高职医学专业技能课程的方法,现对2007级、2008级、2009级与2010级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进行分析,并分析和思考如何优化课程建设。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2007级学生46名、2008级学生50名、2009级学生150名、2010级学生145名,经过1年临床基础课程、1年临床专业课程及1年医院临床实习后,2007级、2008级级学生采取集中训练技能操作,2009级学生从第二年开始开设《基层医生综合技能》。第三年学习结束后,参加毕业技能考核。

1.2.考试方法与要求

考试分为3站,在我校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相关病房内完成,具体如下:第一站为床边考核,进行问诊技巧及全身体格检查考核,以真实病人为对象,考核学生问诊内容、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爱伤观念及全身体格检查;第二站为病历书写考核,考生根据第一站对病人问诊及体检的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完整的住院大病历;第三站操作技能考核,使用OSCE[4、5]考核方法:将基层医生医疗常用技能分为10项单项操作(心肺复苏、导尿、留置胃管、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穿脱隔离衣、洗手带无菌手套、吸氧术、吸痰术、换药术),考生随机抽取两项为考核项目,并回答考核教师相关问题。监考老师为嘉定中心医院各教研室老师,考试评分标准由教研室教师集体制定、评分。考试时间与评分见表1。

表1:毕业技能考站概括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通过SPSS 13.0版本软件包进行处理,计算多站式考核各点的班组平均成绩(x±s),正态性分布使用单样本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认为P

2.结果

2.1 考试成绩分布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及2010级学生毕业考试各站成绩汇总分析,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考试难易度适中,试题设置合理。

2.2 课程改革前2007级、2008级学生考试成绩与课程改革后2009级、2010级学生成绩比较(见表2:各考站成绩比较)

表2:各考站成绩比较

3.讨论

3.1 技能考点设计与组织

过去技能考核主要采取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上附加操作考试,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仅强调实践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还要拥有岗位职业素养,灵活运用临床思维能力。故设计以临床真实患者为基础,“问诊技巧”中注重考核医患沟通技巧,例如对当地年老患者运用方言问诊、对于患者隐私的保护等。“体格检查”在考核学生的体检手法技巧同时,亦要在体检中完成疾病的鉴别诊断,并且要体现爱伤观念;“病史书写”站中学生需要通过入院病历的书写,完成对于一个病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治计划等,考核医学文书书写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而技能操作考,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操作考,而用案例作为背景,如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急性发作,动脉血气提示II型呼吸衰竭,要求学生给其进行吸氧治疗,学生需要了解疾病的特点及吸氧操作注意事项,又考核其人文关怀及爱伤观念。

3.2 各站点考核成绩分析

分析各站点成绩,各站点的成绩均有所提高,说明《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还是逐步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而在“问诊技巧”站中两个班级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即2008级成绩优于2007级,和在技能操作站点中两班成绩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由于2008级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由《基层医生综合技能》取代了原来的集训操作,且课程实施理念中加入了更多的医德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更多临床实例的案例,故2008级的学生的整体与病人沟通能力及问诊时临床的思维清晰性都较2007级有提高。在技能操作方面,在2008级同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实用性、操作性更强的校本教材及教学方法,并且着重了乡村医生所必需的技能操作技巧,使得这些学生在以工作场景为背景的考场中,其临床操作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体检与病史书写站点中,虽然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史的书写需要学生有一定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并且是体现其临床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应用,这种能力的熟练掌握相对难度高,是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一下子提高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3.3 《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特色

3.3.1理论知识融于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编写符合乡村医生岗位,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标准接轨的,编写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型学习校本教材、讲义,其中附以形象丰富的图片、资料及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接触的不是单个生硬的操作,而是再现真实的临床工作。

3.3.2开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依托我校先进的临床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雄厚的教学力量,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虚拟教学法等,在实训中心的心内科监护室、外科手术室、产科门诊等模拟场地中,结合各临床真实病例,如请真实的糖尿病患者进入模拟病房,学生通过问诊、体检等对病人进行身体评估,然后教师示教血糖检测中静脉血的抽取及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等,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动手学习并掌握乡村医生所必需的技能操作,还能够体验到模拟职场工作氛围,有利于学生医学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钟妲,王颖,崔欣等.上海市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9(23):8-10

[2]张祖鹰,石艳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管理,2009(2):151-152

[3]胡小萍,马玲,陈冬英.从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再思考.临床医学工程,2011(11):1813-1814

[4]吕宇娟,冯燕俊,张晓燕.毕业临床操作技能考试评价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 0 0 5,( 3 ):2 0

[5]Graceanne Adamo.Simulated and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OSCE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1992 -2003.Medical Teacher May ,2003,25 ( 3 ):262 .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学案 专业技能课程 教学资源

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基本条件。学案的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笔者趋向认同: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辅导材料,[1]可表现为一种学习方案。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专业技能课程学案可表现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方案,形象比喻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如何设计学案呢?本文从教学资源开发与学案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专业技能课程学案的设计思路。

一、学案(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

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2]近几年,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为代表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二是各种专业教学法的尝试性实践研究。职业课程必须以工作过程导向及系统化的思路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实施要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的一体化,教学资料、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方式的一体化。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文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多种专业教学法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然而,在改革和实施中,由于缺乏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使得我国的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受到严重的制约。职业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中教学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著缺乏统一规范;实训场地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学能力欠缺。[3]开发教学资源是当前形势的必需。

学案是一种教学资源。学案教学是师生凭借学案作为导学提纲,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4]会不会使用学案及用好学案是学案教学的关键。教学资源是教科书及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的总和。[5]基于学案是“自主学习辅导材料”或“学习方案”的观点,学案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学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为课程服务的角度上理解,学案应当与练习册、引导文、工作页、挂图、音像资料、学习软件等教学资源具有相同的地位。

相关调查显示,某些职教教师缺乏核心能力中的(专业)教学法能力和实践能力。[6]能否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有效使用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核心能力,具有开发和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是职教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教学资源(如学案)开发的实践活动是对职教教师能力的一种培养与训练。

二、学案的设计思考

要编好、用好学案,就要注意冲破传统模式束缚,积极创新教学模式。[7]设计好的学案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为有效教学服务的。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是教师需要把握的。

(一)学案应重点突出待解决(研究)问题与学习方法的设计,忌内容上的“多而全”、形式上的“长而繁”。

这里,需回答两种疑惑。首先,学案重在呈现问题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案应以呈现问题为主。“答案”有可能存在于教材等教学资源之中,但问题一定来源于实践的探索与归纳之中。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能课程目标(特指能力目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2]职业岗位中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问题,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应当学习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提炼与归纳,便可使问题成为学案内容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系列化问题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同时,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自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再学习是有益的。学生若能发现问题固然是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由教师用学案呈现问题,可以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其次,在学案中呈现书面化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意义?应当认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学习内容、学习者的个体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不违背客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教师能做的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关怎样学习的一般方法、道理与经验,最多是根据个别学生的情况或某些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适时提供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习方法而已。[8]教师提供的方法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无效。尽管如此,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有效学习。因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学生才会知道哪些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才能找到更多、更适合的方法并学会使用它,进而内化为一种学习能力。

(二)学案应尽量满足学生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客观需求。

原因主要有两点:(1)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完全相同的学案开展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体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主题顺序、学习进度、学习成果评估、自我评估等方面有较大的自。[9]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的学案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不同的学习方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使开展有效的学习成为可能。通过选择方案,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与同伴间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与目标。提供具有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学习方案,将对促进学生的再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学案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相关调查发现,职业院校里的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没有激情,对于未来缺乏规划,人生目标比较混乱,抱着得过且过的学习和生活思想。学生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自发自主学习是与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案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阅读和思考。如果学生都不愿“看一看”学案,那么如何开展学案教学呢?学案要具有吸引力,除了避免学案文案化、作业化、共性化的倾向之外,关键是学案的内容与形式要有所创新。内容要突出实用性,既要满足职业能力的客观需求,又要迎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形式上要新颖,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综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学案的设计应该从职业课程的目标、特点、内容、学习方法及学生的学情等方面综合考虑,要体现与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互补性与差异性。学案的价值应体现在有效的教学实践应用之中,而不再是物化的文本资料。通过教师的尝试性实践与反思性创新,学案将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魏云鹏,于学敬,袁召坤.对学案的若干检讨――兼与《“学案”,需要一点冷思考》作者商榷[J].教育科学研究,2013,(7):4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5.

[3]胡钊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教学资源的匮乏分析及完善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26.

[4]覃伟合.“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10):1-4.

[5]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3.

[6]陈永芳,姜大源.电气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状况的调查及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10.

[7]吴俊明.冲破传统模式束缚,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再谈如何编好、用好学案[J].化学教学,2011,(5):42.

篇7

一、职业技能课程对智障儿童的重要作用

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更不能掌握一技之长,谋求自己的生活,因此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智障儿童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1、职业技能课程提高智障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职业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不会做到会做,由不熟练到熟练地掌握技能,最后在实践中应用技能,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职业技能课程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在学习职业技能课程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把这种能力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内务等。

3、职业技能课程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在学习职业技能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与同伴的沟通解决问题,如何想办法使工作做的更好等,智障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因此职业技能课程提高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智学校中职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逐渐加强培智学校中的职业教育,一些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已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但对于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问题。

1、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开设职业技能课程

所谓的职业技能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烹饪,手工,编织,维修等技术性课程,已达到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中维持基本生活的目的。[1]但我国多数培智学校没有开设关于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更没有形成一种职业教育理念,认为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只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认为他们无法在社会中自谋职业,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智力落后儿童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依然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2、多数培智学校未把职业技能课程放在重要位置

在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规定了培智学校开设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一般性课程是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的核心课程,是在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必须要开设的课程;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属于选择性课程。[3]因此,多数培智学校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在一般性课程上,比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常识,绘画与手工等课程,而把职业技能课程放在次要位置,忽视了其重要性。

3、多数培智学校没有明确的职业技能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大多数培智学校没有确立职业技能的课程目标。但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培智学校已开设了职业技能课程,并确立了职业技能的课程目标,比如北京宣武培智中心职教部确立了职业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其他培智学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北京宣武培智中心职教部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综合活动实践课。职业技能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得到适合自身需要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程度的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经历或具备一定岗位通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的职业岗位技能;初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学生都能在生活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2]但大多数培智学校没有开设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课程,更没有明确的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不知道学生把相关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没有具体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因此,培智学校对职业技能课程目标的确立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对智力落后儿童开展职业技能课程,最终的培养目标就是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学有所用,有生存的本领,最终自食其力。

4、职业技能课程没有特色,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培智学校已经开设了职业技能课程,但是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主要以烹饪,手工,和保洁课程为主,缺少有特色的技能课程。培智学校认为,智力落后学生只能学习一些非常简单、机械的技能课程,学习更具技术性的课程比较困难,其实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操作性强的课程,更能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能够让培智学校找到一条职业教育的新出路。比如,北京宣武区培智中心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烹饪、缝纫、手编、机织、美工、金木工、家政、办公自动化;天津河西区长青职业教育学校为培智学生开设的技能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初级应用课(即计算机专业课)和社区服务课(即卫生清扫)[4],多数智力落后学生毕业后,到家政公司、保洁公司或工厂从事机械枯燥的体力工作,在工作中缺少创新性。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概论;高职院校;微技能训练

物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综述性引导课程,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先导基础课程。成功的专业概论课有助于稳定新生入学初期迷茫的思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度过一个目标明确、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问卷分析

1.1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高职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掌握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诉求,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为设计微技能训练教学提供现实基础。

1.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笔者编写了“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微技能训练前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态度及诉求。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在大二上半学期开设。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中旬,调查对象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17级1班和2班,以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2016级,共计103名学生,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采用在线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1.3调查分析

1.3.1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认知普遍不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89.32%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物业管理专业了解一点,4.85%的学生对于物业管理专业一无所知,5.83%的学生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极少数学生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对物业管理专业有一些深刻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物业专业了解较少。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缺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缺乏专业信心,会造成学习倦怠。

1.3.2课程理论性强,学生有提升技能的诉求

本课程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基本概念、物业管理相关理论、物业管理机构基本知识、分类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根据调查问卷分析,55.34%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一般,41.7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很强,96.12%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到一些技能。

1.3.3学生对授课方式喜好呈现多元化

根据学生选择的授课方式进行分析,84.47%的学生选择情境演练,76.7%的学生选择案例教学,56.31%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49.51%的学生选择讲授。此题为多选题,其中情境演练排序第1,案例教学排序第2,课堂讨论排序第3,理论讲授排序第4。根据可以提高技能水平授课方式选项的分析,77.67%的学生认为情境演练可以提高技能,说明高职学生对教学方式喜好呈现多元化,更喜欢参与度较高的情境演练、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模式。

1.3.4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自学要求

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选择的分析,71.84%的学生选择教师详细讲解重点、难点,部分知识可以自学,28.16%的学生选择应在课堂内讲授所有的章节知识点,无人选择全部自学。在学生自学意识调查中,42.72%的学生选择一定会认真学习,28.16%的学生选择教师检查才学,21.36%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会考才学,7.77%的学生选择不会自学。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需要教师监督管理。

2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引入微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2.1物业管理概论的课程地位要求课程实施微技能训练

关于微技能的研究是立足于具体微小教学问题的研究,并且可以从自身教学出发,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是基于语言交际功能的利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是物业公司前台客服、楼宇管理家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物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微技能训练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口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物业管理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专业课,因此高职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有必要引入微技能训练。

2.2学生对课堂技能训练提出了迫切要求

物业管理概论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刚入学大一新生,他们有学习技能的迫切要求,如果仅采用传统“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下做题”的授课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通过微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知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学习,教师课堂讲授重难点,并就教学任务中的微技能点进行课堂训练,课后对微技能进行巩固练习,并在教学平台上提交演练视频,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延长了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迫切需求。

3微技能教学方式开发

3.1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微小化

在课前教学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提炼技能点,并结合实际岗位操作进行研究,经过专家的引导与点拨将其概括为多个微技能,并编写课程微技能实训手册。例如,在讲授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从“物业服务企业有权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有关规定向业主收取物业服务费用”中提炼出“物业服务费从什么时候算起”“没有拿钥匙,没有入住,需要交纳物业服务费”等技能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通过走访企业得到答案。

3.2技能导入微信化

教师要利用微信群作为教学辅助,授课前一天将课程教案、课件、案例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设计好的微技能训练项目,借助信息平台向学生推送技能训练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以设问、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果你是业主,在办理入住手续时,你愿意交纳入住之前的物业服务费吗”。

3.3创新微技能训练方式

3.3.1技能课堂导入情境化

课堂上运用情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导入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3.3.2技能展示形象化

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演示或现场示范的方式展示技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趣的、直观感性的材料,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新颖生动的演示,熟练、协调的示范表演,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3.3.3技能训练重复化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所讲解的技能项目,组织学生用角色扮演法,对技能项目进行机械、重复的演练,每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对同学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如话术的表达是否规范、肢体语言是否得当,从而使下一组同学在演练同样问题时能够更加规范。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初步准确规范地回答业主提出的问题。

3.3.4课堂活动技能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技能演练场合及情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使用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专业规范地与业主进行交流。

3.3.5演练结果问题化

教师要要求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岗位技能。

3.3.6呈现方式及考核微视频化

课后以分组录制技能演练微视频,并传至微信群,师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过程性技能评价方式,并在期末开展微视频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微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微技能训练在物业管理概论课中的运行效果,笔者设计了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微技能训练后测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上旬,调查对象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17级1班和2班,以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2016级,共计103名学生,调查数据总结分析如下。

4.1学生对微技能训练方式的认同度高

传统物业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技能训练项目很少,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而教学中引入微技能训练后,课上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汇报和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问卷分析,95.1%的学生课堂实践参与的积极性高,98.02%的学生提高了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认知水平,说明物业管理概论课中引入微技能训练方式,能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学生对微技能训练方式的认同度较高。

4.2通过微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技能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研读案例、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和模拟练习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98.0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95.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技能训练活动是受学生欢迎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还能提高课堂的丰富度,改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由于中职学校重知识、轻技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大部分学习地点在教室,教学过程无法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技能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职业素养+核心技能”的课改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名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贯彻执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以“实用、会用、够用”为原则,以项目任务为引领的方式编写校本教材,实施项目化教学,齐头并进培养职业素养和核心技能。

1.职业素养课程改革

根据学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提炼出六种职业素养,即“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和从业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能力”。(1)“说”的课程为口才与求职,教学项目内容以求职为目标,确定了学生在求职、就业、生活过程中需要的口才技巧,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实用英语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就业需要,以海宁本土文化和典型、普遍的职业场境为主线,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文章阅读及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口才交际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2)“写”的课程为硬笔书法,教材内容循序渐进、重基础、求实用,从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就业需要出发,专门编写了一项应用文楷书练习,供学生临写。如个人简历、自荐信、应聘信、推荐信、申请书、会议通知和领条等,有别于其它常用书法教材,成为校本书法教材的一大亮点。还有应用文写作课程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书写水平。(3)“礼仪”的课程为实用礼仪,凸显三大特点:可看性——插图直观,图文并茂,富有趣味;实用性——有站姿、坐姿、手势、微笑等基础项目,也有面对面自我介绍礼仪、倾听礼仪、请示领导礼仪等应用项目,包含岗位各个阶段所必须学会的职场交往礼仪;操作性——以学生为主体,对照图例姿态,模仿说话范文,反复操练。(4)“公关”的课程为公共关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新、应变等能力。(5)“职业道德”的素养课程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团队协作、奉献社会的精神。(6)“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为职业生涯教育、求职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扬起职业理想的风帆,引导学生把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变为自己的职业追求,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一个“职业人”,其次设计出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2.核心技能课程改革

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提炼出专业课的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校本教材。例如汽修专业,提炼培养“汽车维护、汽车集成、汽车检测、钣金、喷漆美容”五大核心技能。“汽车维护”的课程为汽车使用与维护,主要内容有汽车的基本使用、基础操作及其注意事项、日常和定期维护及其操作方法。以企业岗位培训理念、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实用性原则来组织项目技能训练,步骤详尽,配合图示,可操作性强。“汽车集成”的课程为汽车集成(教材分上、下二册),在完成拆装项目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主要电气设备、底盘构造和车身构造的知识,掌握分解与组装、拆卸与安装技能。“汽车检测”的课程为汽车诊断与性能检测,学生通过项目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汽车诊断检测工具和仪器,能独立完成汽车各项诊断、检测作业,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正确处理检测结果,并提出技术处理方案。“钣金”的课程为汽车车身修复,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安全防护、电弧焊、气焊、汽车板件的拆装、保护焊接、电阻点焊、车身电子测量、车身修复等技能。“喷漆美容”的课程为汽车车身涂装,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汽车表面修复工具和仪器、材料认识与使用,能独立完成汽车表面损坏评估、损伤前处理作业,具有涂装中自我保护、环境保护以及事故正确处理的能力。又如园林绿化专业,学校根据园林绿化产业链和企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综合分析,配套园林绿化养护员、园林绿化施工员、园林育苗工、苗木经纪人、预算员和资料员等核心岗位,提炼“识树、识图、育苗、施工、养护”五大核心技能,构建六门核心课程,分别为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绿化识图与CAD绘图、绿化苗木繁育与销售、园林绿化施工、园林绿化养护、园林绿化施工预算与资料管理。

三、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1.优化课程设置

推进“职业素养+核心技能”课程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各个专业在重新制订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优化了课程设置。例如皮革服装专业为“职业素养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课程”,经编工艺专业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素养课程+核心技能课程+岗位选修课程”,园林绿化专业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含职业素养课程)”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结构。

2.开发校本教材

开发具有专业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例如工艺美术专业在编写的《Photoshop基础教程》校本教材中,所采用的图例素材95%以上来源于海宁本地,主要包括海宁人文、皮革经编企业等,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紧密挂钩,让学生边学会软件的应用,边了解海宁地方特色。在编写的《平面设计实训教程》校本教材中,更加凸显海宁家纺、经编、皮革和太阳能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专业教学为地方企业生产服务的理念。

3.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的课程从教学实践到理论升华,拓展了“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汽修专业通过小班化和项目化教学,创新“班组式导生制”教学模式;经编工艺专业创设“四真”情景,创新“场景式”教学模式;皮革服装专业的课堂设在车间,创新“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园林绿化专业通过示范、动手、理解等步骤,创新“先会后懂”教学模式;会计专业设置仿真岗位,创新“仿真岗位”教学模式。

4.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练就良好的口才,给人们留下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知书达理的好印象。在人才招聘会上,学生能清晰地表述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要求,给招聘企业留下“此人难得”的好印象;在工作岗位上有利于与上司沟通,与同事交流乃至研讨生产技术,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在职场与生活中懂礼貌,招人喜欢,办事得体。

5.培育师资队伍

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从传承课程到开发课程,深入思考研究,学习课程新理念,结出科研新成果,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快速成长。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现有省级功勋教师与特级教师、市级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共43人,高级技师与技师3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9%,极大地优化了师资队伍。

6.提升学校实力

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实训工场建设等工作,增强了学校的软硬实力。五年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汽修、经编工艺、园林绿化3个专业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汽修实训基地和经编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建设学校,汽修、皮革服装、经编工艺、园林绿化、会计5个专业被确立为重点建设专业。

篇10

【关键词】运动技能,方法内容,竞争特点,有效评价,课外资源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课堂中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结合课程标准针对这一学段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地构建符合课程标准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技术体系。怎样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挑选,也可以结合实际引进新的内容。传统的体育教材使用了十几年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传统的体育教材我们要善于去之糟粕取之精华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可以发现教材它本身并不具有陈旧性,关键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如跑的教材,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应该永远是受到欢迎的,常做常新的学习内容,可是,由于过去我们受到竞技运动训练式的教学影响,把小学生当作运动员对待,把丰富多彩的跑、形形的跑变成了单一的跑道上的胜负之争,把充满在学生生活中的跑变成一种呆板的惟一的跑。而跑这项教材,在实际运用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方法。短距离跑象叫号赛跑、让距追逐跑、触线往返跑、长江黄河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如组织水平一学生的叫号赛跑游戏时稍稍改变了规则,学习的气氛和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在确定每个学生的号码后比赛开始,按照跑得快慢确定名次记入小组得分,最后以小组得分多少判定名次,在这样的练习中既使学生掌握跑的技能又体验了跑的快乐,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促进了小组成员的互相合作。中长距离的可采用自然地形跑、小组接龙跑、定向跑等,只要组织得当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拓展,同样能使学生会学得快乐、学得有价值。

二、根据学生差异细化运动技能

新课程坚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细化运动技能降低技术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细化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实效化、简单化,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功能有针对地侧重,让技术成为一个参照基础,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术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例如篮球教学,可放置活动篮架降低篮圈高度扩大投篮范围,根据能力设置不同得分的投篮手等方法降低运动技能的难度,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再高不可攀。特别是篮球运动它不是专业运动员的权利,而是普通学生自娱自乐的项目。教师只有善于动脑敢于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细化不同技能学习的难度与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技能掌握以后的成功快乐。

三、借助竞技性发挥竞争特点

运动技能教学要借其竞技性,发挥学生竞争性的特点,在游戏竞赛中加以运用,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少年儿童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特别是年级越高竞技性要求越高。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受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如水平二的投掷教学,在一次公开课中看到,上课老师利用报纸先玩报纸引出抛接动作,在此基础上引出肩上曲肘的投掷动作,中间安插几个学生的示范,这部分的内容就处理完毕。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练习形式不可取,但我觉得有许多商榷之处,起码这种形式对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过于简单,缺少了对运动技能教学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这节课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更高的技能目标,并在课堂中采用多一些的手段,利用投掷这个运动技能的竞技性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教学的氛围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最简单实用的可划分不同的投掷区域(投掷线)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教师或采用语言激励或实物奖励都能促使学生尽快形成运动技能。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基础上体验到的运动快乐更有价值,记忆更深。只有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比赛,让学生将学到的运动技能在游戏比赛中实际运用,既能强化了技术发展能力,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快速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体育课堂教学。

四、注重发展性实施有效评价

新课程提出“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只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要有所改变。首先是评价的内容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对运动技能的量化,认真分析与把握运动技能的质;其次是对技能教学中的技能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技能掌握情况的结果性综合评价;再是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做到自评、互评、师评多元结合,真正发挥评价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个的激励和促进功能。

五、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