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

时间:2023-04-07 21:2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资源共享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资源共享课

篇1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篇2

摘要: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一些高等学校纷纷进行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然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重评审、轻维护,功利思想严重;高职特色体现少,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推广使用力度不够,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必须转变建课观念,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运作力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建设

作者简介:刘聃,男,四川省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15-03

自200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显著增长。然而,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内涵建设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通过示范建设等项目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观念和经费等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发达地区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和优秀师资的教学方法能够共享,从而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一、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性

(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教学领域的不断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教学模式已被建构主义思潮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取代,教材则被学习资源所取代。借助于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呈现多媒体化、直观化,使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现实,无缝学习成为可能,终身学习成为趋势。为应对这种学习的需求,必须建设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优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必要将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以满足学习型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从生源情况来看,高职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可见他们并不擅长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学术性教育,应侧重于技能方面的学习,重在实践操作,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强调直观性、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便利。借助于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工艺流程简单清晰地呈现;借助于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高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脱离教材,开发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与方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资源开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更新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评审、轻维护,功利思想严重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并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然而,部分学校在建设之初对课程的定位就出现了偏差,将课程演变成为某些学校争取更多名利的项目。为了评审通过,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时匆忙上马,突击建设,想尽一切办法获得通过;而对于是否是精品,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共享,课程怎样应用,课程以后的维护怎么进行等问题思考不足;项目申报时热情高涨,一旦评审通过,热情退却,即不管不问,以至课程网站无法访问。根据相关调查,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方面,有66.67%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19.44%的高校在教学当中经常使用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另有13.89%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课程。[1]教育部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进行了两次抽查,结果显示,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分别高达18%和14%。[2]也正是由于精品课程利用率低,教育部才要求将其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力争做到出优质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进行共享。然而,从爱课程网公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点击率来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为评审而建的功利思想。

(二)高职特色体现少,学习资源不够丰富

所谓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是精品课,然后是资源课,最后是共享课。作为高职教育的精品课,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即项目化和工学结合。项目化是指课程不以学科章节的形式开展教学,而是以项目或任务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是指高职课程离不开实训,实训内容应该紧扣职业岗位操作内容,实训场地应该是校企合作背景场所,只有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开展实训,才能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

以爱课程网公布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电子信息大类共47门课程,其中,37门是项目化课程,4门课程实训部分出现了企业工作过程场景。可以看出,虽然多数课程已经开始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还很少,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真正在企业或仿真工厂上课的课程较少。在课程的资源上,有15门课程在拓展资源上有视频或动画演示,有2门课程中有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看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优质资源过少,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的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平时上课的教案等资料反映到课程中。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使用率。

(三)推广使用力度不够,共享利用率低

精品资源共享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课程建设者和组织者。以爱课程网中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为例,抽查结果显示,47门课程中,1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过千,19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过百,其余28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为几十人。可见,课程的利用率极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的预想效果。

课程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程本身质量不高,难以吸引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资源的制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求,自然难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其次,是学校重视和管理不够,有些学校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后,自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利用,课程成了摆设,纯粹为了评而建,而不是起提高和带动作用;再次,是缺少必要的宣传推广和商业运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尚停留在公益性项目阶段,主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起并提供一定的建设经费,学校主体组织建设。由于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信息化水平应用不高的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而在单一的行政化领导下,课程资源建设缺少必要的商业化运作和竞争,对社会力量的吸引和利用也不够,因此,课程的利用率难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建课观念,加强课程管理

首先,是建课观念的转变。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要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正确的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建设的过程锻炼教师队伍,与同类学校去竞争评比,可以了解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地进行反思,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学生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更容易突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吸引学生学习,学习的效率也更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令其知识面更广,能力越强。对学校而言,精品资源共享的建设和利用,会带动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促进教学的不断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代表的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优质教学的反映,也是对外宣传学校的窗口,既为学习型社会做贡献,又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做贡献。

其次,是加强课程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申报做出了详细要求,与之前的精品课程相比,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要有全程的视频录像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难度也更大,需要完成平台的搭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制作、全程教学录像的拍摄与制作等很多工作,单凭几个教师或教研室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课程的建设,只有举全校之力反复打磨才能出“精品”。学校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工程,采取相应的措施,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给予足够的经费,并出台激励建设的办法。只有在学校的管理顺畅,教师愿意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出“精品”课程。依托信息技术,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评审之后的维护显得尤其重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不为一时的评审通过,而是一个长期共享使用资源的过程,在资源上要不断地更新,要有教师在线进行答疑,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学校应重视课程的后期维护管理,配套维护的经费和人员,并对课程共享利用率进行监督。对于评审之后使用率不高的课程,应及时督促整改,而对于经整改后使用率仍然不高的课程,应取消其称号。

(二)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使用者大多数是高职学生,因此,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应该花大力气进行课程设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计,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课程。课程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尽量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的直观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交互性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参与讨论,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要使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督促学生学习,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唯有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敢于创新,别出心裁,才有可能成为转变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典范,成为真正的精品资源。[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不仅需要完成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资源,还需要考虑课程学习的延伸和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要,要开发拓展资源,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提高学习的效果。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直观,在呈现方式上,可以是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而不仅仅限于文本、PPT的形式,多媒体的利用是为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学习资源的开发应以知识点,而不是以章节或项目进行,要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有学者提出,学生学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其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的效率就会下降。以知识点开发资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最有效的学习突破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同一内容模块下的知识点应该是关联的、连续的和结构化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习内容和知识的零碎和杂乱,而且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全貌,从而更好地理解模块化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此外,资源制作时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工作背景融入到资源制作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乃至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场景,感受职业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虚拟仿真软件,以供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训。

(三)加强课程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运作力度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就是规范,不论哪位老师去上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都应参照建设好的课程来做,要形成一个相对的标准,统一进度;也可以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网络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提供资源,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是进行组织管理和网上答疑。对学生而言,丰富的网上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激发其对课程的热爱与学习。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政策,如对老师的网上教学和答疑进行工作量的认定,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学分进行认定等,以鼓励教师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

校外更大范围的应用则要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要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社会力量,以商业化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资源共建,分享成果的利润,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商业运营模式能够促使资源开发和课程管理更加规范,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商业运作团队能够更专注于课程推广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并在利益分配协调制度的基础上,使合作各方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高校教师可以专心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得到合理回报的前提下,将自己的优势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通过教学资源的方式进行分享;信息技术

企业则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在共享平台技术、网站制作等方面,推出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分享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技术与工作场景。只有多方参与共建,形成有竞争的市场,才能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并使其获得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53-57.

[2]柏伟,何小松.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0):94-95.

[3]郑旭东,陈琳,陈耀华,等.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8-81.

篇3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提升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为重点的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目前已经有266门课程陆续上线(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供公众共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

2013年6月26日,第一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网隆重推出,其中不乏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有更多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分批陆续推出。为了及时推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成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本新开专栏将撷取已经上线的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加以重点推介,邀请课程主持人现身说法,分享建设体会、共谋教学改革。

叶波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分社社长,副编审

[摘要] 作为首批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的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经验。涉及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理解,进而阐述与原有的精品课程在服务对象和建设平台、评价体系方面的改变。从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体会,归纳出“四个一”工程,关切课程理念与内容、路径与方法、教学团队以及高质教材。通过具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分享,相信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

2013年6月26日,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计120门,参见爱课程网),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在目标受众和评审指标等方面,与2010年之前的精品课程建设有较大的差别,具体体现在:课程结合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兼顾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力图深入探索涵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在线教育品牌,并将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这使得各高校间开展的课程改革以另一种面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成为中国开放教育成果的一次大规模亮相。

使专业特点与评审指标相契合,在梳理应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同时,突显岗位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课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些,随着《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被批准上线,将建设过程中的切身理解和体会做一总结,相信会对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的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升级”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具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展转型升级及遴选准入方式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次转型升级的课程建设方面表现出三个改变。

1. 服务对象与建设平台的改变

① 服务对象的改变

原有的精品课程是以服务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对象,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则转变为以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的学习对象上来。由于受众群的扩大和改变,在课程资源的配置和设定上就需要考虑到其在学习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系统性、完整性及知识点和技能点传授形式的丰富性,以提高和方便学生,尤其是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率。同时需要清晰地梳理出岗位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和易用性。因此,服务对象的改变就更需要在建设中,注重学习全过程的完整性,包括必须的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考核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学设计,还需要有全程的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作业示范、文献资料等,可以说资源共享课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仅靠教学文件的编写。

② 建设平台的改变

原有的精品课程是由高校和教师作为平台建设的承担者,除了搭建必须的课程内容等软件之外,还需要搭建相对应的硬件平台及进行日常的网络维护等,有时候由于网络或服务器的原因而打不开课程网页,在评审的时候就会一票否决,失去了参评的资格,因此各参评院校通常会有两三个端口供浏览者选择,课程负责人也常常需要关注网络畅通与否。现在的资源共享课平台则由国家统一搭建,教师只需要直接提交课程资源到共享平台上,就可以得到强大的平台支持,成为由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的一种新的模式。

这种共享平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着统一的阅读形式,这将更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原有的精品课程网页由各课程自主设计,除了界面有很大的差别外,进入的方式和栏目内容也有差别,学习者首先需要熟悉课程网站的结构,才能顺利地进行浏览和学习。

2. 评价体系的改变

从图1的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同为一百分的评分表中,最主要的改变是: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分为6项,其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3项是与课程的教学设计相关,相加为60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则分为5项,其中与课程教学设计相关的考评点只有1项,为课程设计15分,另外新增加了持续更新与共享、教学资源,两项相加为58分。持续更新与共享不仅强调学习内容的不断更新,以保证课程内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常学常新,还强调了新媒体和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这种评审指标体系的改变说明:从过去强调如何“教”,到如今注重如何“学”的转变,是从“他教”到“自学”的改变;注重学习内容的更新及自主学习环境的提供,强调自我学习的自主性。

3. 三个核心的体现

由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的5项考评点,可以看出这5项11个节点是一个线性的、互为关联的动态关系,它的起始点是“课程设计”,是对于该课程的总体规划,强调课程定位、建设方式的设定,以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以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来固化教学成果,展现教学资源和建设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实的教学过程的实录,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共享,及教学队伍的提高。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三个核心就体现为:回归――用实录还原教学时态,尽量还原真实的课堂教学;创新――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的展示,倡导资源的原创性;特色――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课程设计,以此来体现出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体会

在建设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体会,归纳的说是“四个一”工程:一套契合岗位需求的课程理念与内容;一条行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与方法;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一本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材。

1. 一套契合岗位需求的课程理念与内容

从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核心就业能力等方面需求出发,经长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积累,并形成了“创意策略到设计制作,项目驱动到工作体验,以赛促学提升创新力”的课程设计理念。

① 深入的专业调研

表1:专业需求调研分析

序号 调研目的 调研对象 调研方法

1 行业发展趋势 包装行业现状及趋势、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包装行业人才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广东创建文化大省解读、行业专家咨询

2 岗位能力需求 企业招聘需求、专家对岗位能力需求 1、 近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岗位需求问卷调查

3 岗位能力的确定 企业兼职教师、校内专业教师 研讨会

4 核心就业能力 近3届毕业生 毕业生回校座谈、问卷调查

② 岗位工作过程分析

在对高职教育理论认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毕业生的座谈、研讨分析,明确了包装装潢设计岗位工作过程。

③ 课程内容的厘定

对包装装潢设计的流程理解能力、面向中小设计公司或创意机构的复合岗位适应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有表2的专项能力:

表2: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职业能力总括 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细化

策略思考与分析能力 正确且清晰地阐述创意理念

配合创作总监和文案指导完成创意的诠释

创意发想能力 根据客户的需要完成单项的创意设计任务

具有对画面整体规划、设计能力

具有良好的版面编排能力

平面视觉表达能力 熟悉画面制作的规则和流程

具备良好的形象表达能力和画面执行能力

熟悉印刷规格要求和印刷工艺

相关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掌握常用的软件,熟悉多种电脑软件操作程序

熟悉正稿输出的流程和要求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和技巧

团队协作精神

对设计公司包装装潢设计所涵盖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设计公司的基本作业流程为依据,以设计公司真实项目载体,确定本课程的内容,设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表3: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规律,并制定出项目的设计方向。

(2)进行与项目相符的市场分析、信息收集整理、比较归纳,并对包装设计做出准确的定位策略。

(3)运用手绘表现进行创意构思,并通过PPT的制作对设计创意做出清晰的表述,具备较好的专业作品提案能力。

(4)熟练完成项目中各任务(包括纸盒结构及包装装潢设计)的实际操作。

(5)掌握包装设计方法、程序和制作技巧。

(6)熟练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效果绘制与正稿制作。 (1)了解设计与消费、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市场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3)了解策划、设计定位的知识。

(4)理解包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

(5)了解包装设计评价的标准。 (1)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职业素养,并能够辩证看待商业与文化关系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表4: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课程名称 训练项目 知识要求 技能素质 学时

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 概念认知与项目解读 了解包装设计的概念,理解包装设计的附加价值的意义所在,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真正的含义、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描述实际商业情景;进行项目设计导向理解;具备问题理解与分析能力;掌握包装设计项目的作业流程。 4

市场营销与定位策略 了解市场营销、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基本概念,能较好地理解产品定位与包装装潢设计的关系。 具备理解、领会产品市场定位策略的能力,初步掌握在包装设计中体现产品定位的常用策略。 12

思路讨论与构思设计 通过大量优秀案例的分析和学习,理解包装装潢设计构思的基本特点与要点,具备包装装潢设计的构图元素、构思手法等相关知识。 掌握不同品类商品、不同销售对象的包装特点、要点和构思侧重点,从而梳理符合项目要求的设计思路,具备展开设计构思的能力。 16

方案设计与表现形式 了解包装装潢设计与包装结构的关系及包装形式构思与草图设计的体现 通过大量草图训练,进一步提高手绘能力,掌握草图的视觉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及系列包装装潢设计的方法。 36

正稿输出与成品制作 了解基本的印刷机械和熟悉各种印刷工艺。 熟悉印前工作,掌握包装装潢的构图与视觉效果营造,正确掌握画稿制作、输出、喷画及印刷原理。 8

项目交流与成绩评定 了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般评价标准。 掌握对包装设计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学会总结所设计的项目,并能有条理地清晰阐述。 4

合计学时 80

2.一条行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与方法

① 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

坚持探索项目制课程教学,在项目驱动的路径下以赛促学,提升职业能力。以专业教研室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适合于教学要求的项目,再由项目工作组、教师工作组、项目流程员、教学班级协同完成。

② 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

一是优化课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设计技能训练,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强化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各大设计竞赛,让学生得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训练,协助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项目等多种机会,通过以赛促学、产学结合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构建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灵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需要,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兼职教师对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建设师资队伍:倡导“用手去思考”的理念,强化教师就是“教练”、“师傅”的意识,制度化的安排教师在创意工场和企业锻炼,丰富一线实战经验;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设计名师等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及指导;积极参与国内外院校交流学习,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传、帮、带”的培养建设;加强教学团队的专业构成多元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专业生态群。优良的课程教学团队,为课程改革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目前,本课程组现已形成了以国家名师、全国技术能手领头,博士、硕士为主体,教师与设计师相结合的具有核心优势国家级教学团队。

4.一本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材

在与现时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现状相结合,遵从“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行动导向”等高职教育特点,编写了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并体现出以下鲜明特色。

首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教材编写思路。依据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对平面设计方向类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所需要具有的策略思考与分析能力、创意发想能力、平面视觉表达能力、设计相关的造型及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五大能力模块作为教材的切入点,体现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

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总体框架。从项目解读、市场策略、创意概念、设计表现、制作执行到效果评估6个工作阶段作为指导,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各项目的任务训练中,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第三,突破以往学科型章、节、点的教材编写体例,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总体框架。从项目解读、市场策略、创意概念、设计表现、制作执行到效果评估六个工作阶段作为主线,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各项目的任务训练中,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具体做法

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分为基本资源建设和拓展资源建设两个部分,并分别有对应的技术要求。

1. 基本资源建设

基本资源需要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分为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三个层次。

课程概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课程模块包括教学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材内容;教学单元包括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

2. 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3.《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教学规划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严格遵循技术要求,对课程进行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对教学单元内容的规划,因为只有各教学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准确到位,才能完成岗位工作的任务,也才能体现出该课程的特色。

表5:《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块和单元

模块 单元

概念认知与项目解读 关于包装与包装设计

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分解

市场营销与定位策略 营销与定位概念梳理

市场调查

调查汇报

思路讨论与构思设计 构思特点与构图元素

构图元素设计调查

构思设计方案汇报

方案设计与表现形式 功能结构与设计表现

参观公司与专业讲座

草图展开与方案深入

正稿输出与成品制作 印前工作

印刷工艺

成品制作

篇4

1实践与研究

1.1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在继承原有的精品课程优质成果的基础上,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1)教学团队方面,原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团队的主力军。(2)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教学资源方面,通过整合、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提升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3]。

1.2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我院在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同时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4]。

1.3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不仅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点、教学录像等资源以WORD、PPT等形式简单的到网上。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做了调整,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块中加入病例讨论、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增加了习题测试模块,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交流互动模块,开设在线咨询或留言功能,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5]。

1.4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坚持实施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核心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移动公开课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共享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而不是简单的放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这个平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整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到网络平台的资源,学生线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6]。

2取得的成效

2.1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创新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及实施能力。

2.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基础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7]。

3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

3.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没有促进其快速、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等。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3.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冲突

在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教师如何保护自己网络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保证自己在他人作品时不侵害到他人知识产权?是目前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篇5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总之,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完善精品课程,这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姚恩全.“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6):56-60.

篇6

>>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与时俱进 打造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 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对“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与规划 试论职业指导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 《临床技能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大学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体会与实践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高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考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采矿学》教材建设网站(图9,网址:)和虚拟仿真教学网络平台(图10,网址:)。

四、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特别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东北大学采矿学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直重视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每年邀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目标的制定、重点知识的讲解等等,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

[2]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

篇7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服务对象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我们教学团队通过学习《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提高了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1)目标和建设规划: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建设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课程范围: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3)基本要求:课程资源系统完整,由网络有限开放到网络传播、充分开放。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4)建设方式:2012、2013年重点是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5)共建共享:通过协议实现精品资源共享,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偿共享,通过爱课程网站可以便捷获得所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服务。

二、建设实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体会

实验类课程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问题:

(1)精品资源与实验教学环境密切相关,各校的实验项目的不同、内容的差异、仪器和装置的差异……如何共享?

(2)各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不同专业的学时也不同……如何使各校的学生、教师和社会自主学习人士能各有所获?

(3)现有的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申报系统,是针对理论课程设计的,与实验教学的结构和特点有差异怎么办?

面对上述困难和难题,我们教学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文件,认识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不怨、不等、不靠”,转变观念主动转型求发展的思路。

因此,我们梳理了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模板中的章对应某级物理实验课程,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模板中的节对应具体的物理实验项目,克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差异。为减小各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不同专业的学时也不同的矛盾,我们选择了以本科生受益面最广的基础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为基础,构建资源共享课程的结构,完成了基本资源上传,标注了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上传了部分拓展项目,为低年级本科生、一线教师和自主学习的人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为解决各校的实验项目的不同、内容和仪器设备的差异等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成立区域协同创新小组通过共建共享完善基本资源、丰富拓展资源和加强交流合作,使各高校的师生都可以各取所需。

在申报过程中,我们就原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等问题,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们反映原精品课程网站课程体系架构清晰,连接方便,有的表面上看在线学习授课录像参考资料练习题一应俱全,但是很多东西只有一个链连接,里面没有内容。学生们认为是原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者说没有形成合理的运作模式。对学生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国家精品资源还是有需求的,调查结果见表1。

在教师中的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是很重视和愿意参加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通过调研和研讨,我们坚定了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方针,提出“以启迪物理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模式”的建设思路。我们认为:

(1)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前提。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坚持了以学生为本,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还强调了高校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提升高校的教育理念。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整改、转型和升级。

(3)引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是动力。我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内涵的理解是: 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基本要求与拓展创新的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教育方法的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4)建设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是关键。对于实验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不仅仅是教材和网站,更重要的是教学团队和实验平台的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资源建设的可靠保证。教学团队建设要确保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合理配置,教研能力的整体提高和技术队伍稳定;实践平台建设要注重安全、环保、功能齐全,确保教学计划和目标能顺利进行,并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软硬件环境和氛围。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是核心。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启发、提问、互动、讨论、项目、专题和协同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等各种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例如:学时、实验室、实践场地和条件…),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推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是责任。高校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为科学技术的普及提供精品资源和服务,促使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这次升级过程中我们构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结构,上传了能反映课程结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基本的核心资源,标注了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上传了部分反映课程特点的教学案例、仿真实验系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相关软件等拓展资源。因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时间短,任务重,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们将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高校师生和社会的需求,以及他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成立区域协同创新小组共建共享,不断丰富、改进和完善精品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好地为师生和社会大众服务。

三、国家精品课程升级后的思考

(1)与时俱进丰富教学资源。结合学科发展,不断将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精品教学资源内涵,构建能够涵盖课程相关领域和实验项目的背景介绍、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应用案例、学生作品、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科学讲座、素材库等核心内容的各类资源。

(2)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发挥实效。进一步了解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做好调研和需求分析,突破使用者厌烦的瓶颈,激发师生和社会受众的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利用率和共享性,为师生和公众做好服务。加强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兄弟院校合作交流,我们最深刻的的体会是: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才能共赢。根据我们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① 以学生为中心,广泛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渴望,建网站和资源库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网站和教学论坛的研讨,使教学资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与学生的需求结合的更密切。

② 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广泛了解教师的教学需求,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加拓展资源和资源库建设,加强校际合作,使之成为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依托区域协同创新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构建远程协同实验室,空中实验室,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做实验专题和案例分析讲座,让实验环境和条件比较匮乏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师生也能受益。

③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了解并满足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例如:面对社会各界、学前儿童、中小学开放(开展科普讲座与实践、举办科普夏令营等),或为企业培育相关人才。

④ 借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做法,建议教育部或教育厅设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开放基金,在假期对外校师生开放,或外校师生通过申

篇8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开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以突出共享为重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其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及资源共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的窗口。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资源共享课从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公开,并鼓励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必须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及要求,将对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要求

(一)充分体现互动性与开放性、便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中,要针对具体的应用人群开发适合其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精品性质,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公开,并制作课程论坛、在线作业系统、课程在线评价等模块,充分实现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二)课程网站模式的选择。从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方式:一种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所有功能需求模块,只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必要的功能模块搭建,就可完成课程框架的建设,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框架结构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的缺点。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就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开发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网站,其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地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其缺点在于开发难度较大,一般教师不具备开发技术,需要专业网站建设人员协助进行。

从目前来看,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站开发模式。

(三)课程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范化,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对一些基本内容和模块进行了要求。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要求的多样化,各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提供规定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开发相关功能,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四)及时进行网站维护和内容更新。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团队应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院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在申报之前才开始突击进行网站建设,殊不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内容应基于对日常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提炼,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课程建设中,就应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长期坚持。

2.知识产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课程,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如何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却忽略了加注其来源文献或标明使用授权说明。当然另一个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我们仅仅是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段来保护网站内容不被下载、抄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所以还得靠公众的自律和法律的规范。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utilization rate, improvid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probl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xcellent Open Courses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urriculum is the key. Aimed at this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5 yea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urs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ine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pgrading to the course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som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cour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转型升级;精品课程;课程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resource sharing;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excellent course;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99-03

0 引言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推动力。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3年,已先后建成40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众所周知,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

目前国内外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一方面集中在如何实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另一方面集中在如何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精品课资源共享。而这两方面的研究,鲜少提及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的问题。从已建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服务对象也可以看出,课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集中在学生和高校教师,没有提及社会学习者这一庞大的群体,因此在课程建设定位和培养目标中,没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精品课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题的建设立足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历经3年建设和实际使用,通过实践论证,对实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价值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尤其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和其他本科类院校一样,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使用率低下,共享性差等。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3]。通过前期的调研与论证,我认为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是指具有职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能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基本都走了本科院校的路子,课程建设前期没有调研,严重缺乏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了解,更没有结合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1.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使用率低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几乎形同虚设。很多的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课程网站的存在,更别谈课程网站对于他们日常学习的指导与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建设、轻使用的做法有关。当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缺乏职业特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是主要的原因。调研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编排,丰富程度、师生交流、表现形式、行业最新动态等都提出了要求。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网上的课程资源完全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使用者-学生的考虑,只是教材或者教师教案的翻版而已,没有浏览的价值,对他们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指导意义。因此,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打造的本该共享的优质资源,却因为不能及时使用而失去了价值。

1.3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通过浏览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我们了解到,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很多都缺乏科学性与职业特色。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按照原有教材的章节进行编排,缺乏进行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没有处理好内容选择与内容的排序,致使整个课程内容缺乏职业特点,没有主线,整体显得杂乱无章,仿佛只是不同的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与堆砌。真正的高职精品课程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来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有行业企业一线的最新的技术、工艺、流程等新成果。

2 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展原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4]。因此要想改变现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高职精品课程向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步伐。而转型与升级是必经之路。

2.1 做好服务对象转型

从服务对象来看,原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主、在校学生为辅。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服务对象要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转型为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也就是说,今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要更加的广泛,它可以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与得力帮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工具,更可以是行业、企业等社会学习自学、培训和提高的平台。做好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服务对象转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化共享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2 有步骤的完成课程资源的升级改造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绝对不是将原有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打造的资源进行全盘否定与抛弃。而是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将成型资源、基础资源升级成为基础+拓展的成型资源、元素资源。及根据高职教改要求重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重构教学内容补充修订各项基础资源;充分利用元素资源形成共享课程基础资源;充分利用元素资源形成共享课程拓展资源,按照共享课程服务对象提供课程所需资源。

2.3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鉴于上述要求,我们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如果我是学习者――高校教师、学生或者社会学习者,我对于学习资源会有什么样的要求?所以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学习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会如何学?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进行课程建设。

①解决学习者为什么学。课程建设内容第一步先解决学习者为什么要学的问题。这就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课程内容,一定是课程内容对他们的学习、工作有所帮助,是他们需要的。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并为他们量身打造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做到有的放矢。

②解决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学习者学什么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我们把它分为基础资源与拓展资源。第一部分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程教学实施的系统、完整的教学支撑资源,主要包含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生工作页、参考资料目录、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指导。它会按照知识点重新梳理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并按照课程结构修改和更新原有教学资料。第二部分是为教学与学习环节提供的拓展资源建设,它会为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提供可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主要包括图片资源、动画资源、实训视频资源、思考与习题、单元测试、专业小知识、案例库、培训资源包、专题讲座和物流标准等。

③解决学习者怎么学的问题。知道了学习者的需求、升级改造了学习资源,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者怎么学?学习者能够学习的前提是,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站,并上传之前整理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的要求,我们上传到网络上的资源必须符合网络学习的特点,能方便打开浏览、下载。因此需要我们确定课程资源格式与标准,做到现场录制与制作动画、音频表现与视频展现、文档格式与表格形式、图片素材与电子课件、技术与网络要求吻合;视频格式、图片格式、文本编码与要求相符;画面背景明亮整洁;操作演示直观生动;音频声音与效果显现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习者怎么学的目的。

3 《物流成本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结合前期的调研与学习,从2014年开始我对自己所教授的《物流成本管理》精品课程做了转型与升级的实践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3.1 完成宁夏物流成本管理现状调研

为了了解宁夏物流物流成本管理发展的现状,找出企业物流成本研究与应用方向,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建设方案,满足“毕业及就业”这一目标,我们于2014年7月-8月对宁夏相关物流企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调查企业包括宁夏烟草公司、宁夏邮政、宁夏伊品生物有限公司、宁夏众一物流集团等18个物流企业。通过调研对宁夏目前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企业在物流成本方面的需求有了了解。

3.2 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具体如表1。

本课程共设计了10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3.3 课程资源转型与升级

在完成了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设计之后,按照最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对原有内容进行转型升级改造,主要的工作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要求,结合职业特点更新改造原有的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生工作页、参考资料目录、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指导等资料。随后按照服务对象的转型升级,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增加教学与学习环节提供的拓展资源建设,为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提供可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主要包括图片资源、动画资源、实训视频资源、思考与习题、单元测试、专业小知识、案例库、培训资源包、专题讲座和物流标准等。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要求我们能够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做到服务对象的转型以实现课程受益者的扩大。因此说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实时动态地更新升级学习资源,真正做到服务社会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3]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4]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旆办法[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