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4: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免疫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免疫学论文

篇1

在本科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实验是经典实验,也是医学生必修实验。由于课时数的限制,以往实验教学模式是技术人员将一些耗时长的实验环节事先完成,学生按照课本指示完成其中一些操作。结果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各个孤立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实际意义,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以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将传统的实验内容设计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包括了从抗原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和功能分析、免疫酶标记技术测定等一系列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及目的,本项目设置了两大主体实验,“绵羊红细胞抗血清(溶血素)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和“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前者是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可溶性抗原,制备的抗血清检测方法均不同。这两大实验从脱纤维绵羊红细胞的制备和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浓度、免疫佐剂的配制,免疫程序、途径的设计,抗原剂量、动物注射次数的掌握、免疫时间间隔的确定,家兔心脏采血,抗体的提取,直至运用直接凝集法、电泳检测技术、双向扩散实验等检测相应抗体效价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将以往单个独立的实验贯穿起来,组成一个大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融于项目之中,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2

关键字:免疫学肝脏乙肝病毒肝脏移植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二、肝脏移植免疫学之相关事项

篇3

猜想是人类认识中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情况下猜想比较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大胆猜想,创造性的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不同内容,挖掘可供学生猜想的因素,创设猜想的情景,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尝试。

新课前猜想,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猜想运用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这个时候调动学生积极的猜想,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和推求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看有什么发现,再提出n边形的外角和的猜想,并引导学生验证,得出“n边形式外角和等于360°”,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中猜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首先可以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分别作正方形,然后演示教具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会猜测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随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后通过计算面积来进行验证。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还有新的拼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吗?学生很快就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兴趣也有了,学习也主动了。

经历猜想,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发展了学生的潜能。数学的学习,对学生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学习中不断演绎着猜想、发现、验证、再猜想、再验证,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最终学会学习的方法。 练习中猜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教学生的数学猜想,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切合实际的途径,既要在教材的内容和习题中给学生更多猜想的余地,也要注意在课堂采取发现式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解题训练、探讨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练习题的选择设计中,也应为学生的数学猜想提供机会。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填空,并通过观察、分析,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3=()=()2

1+3+5=()=()2

1+3+5+7=()=()2

1+3+5+7+9=()=()2

……

想一想:1+3+5+7+9+……+(2n-1)=?,学生可以通过探索、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规律。

猜想让人更加聪明,更具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去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学生的猜想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不论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都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合理地猜想,使学生更有信心,更好地发挥猜想,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猜想教学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猜想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教师应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他们勇于猜想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引导学生学会猜想,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正向猜想和反向猜想。正向猜想是根据已有知识,按照常规有序的探索新知识,是利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从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到让学生猜想圆心角是1度的扇形面积怎样计算,进而猜想圆心角为11度的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期这样学生对正向猜想就会比较自觉地进行。

反向猜想是指换个角度按常规相反的方向猜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环,要精心设计。

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才能确定它的普遍意义,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只有猜想没有验证是一种空想,把猜想和验证相结合,才能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篇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他们接受的翻译训练没有系统性。我们都知道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翻译,没有系统的、全面地翻译训练,就无法提高翻译能力。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在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有的只不过是少量单句或段落练习,所以学生也不是很重视翻译的训练。一句话,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学生们学了很多的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现在就把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几点:

1.翻译方法不得当

翻译教学原本在外语教学中属于一种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由于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学生们在学习中对待翻译作品往往是采用比较单一的直译法,因为他们没有系统的、全面的翻译技能的了解。虽然直译的方法在翻译某些句子中是毋庸置疑的,但直译的方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很容易让人觉得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

2.翻译教学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播是由教师指向学生,教师通过几个例子讲解阐述一种理论或翻译技巧,发给学生练习,然后发给参考译文,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批判者,这样做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学生们没有兴趣。

3.教材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中都编有英汉互译的句子以及段落,但这都是课后的一些练习题目。有时因为课时紧,对这些练习不作讲评和翻译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是单纯的对答案。翻译练习,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文章的练习。教材文章的翻译只能是作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手段,并不能真正地检查学生自主翻译的能力。还有应该在课本中增加和完善系统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有所依。

三、翻译策略

面对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方法,再与学习者本人协商,制定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提高翻译能力:

1.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翻译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翻译知识和技能。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开展课前、课堂和课后翻译的好习惯,让学生们自己互相指正翻译问题,探讨正确的翻译。运用这种翻译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风气。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们地讨论中来,及时了解学生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有的放矢,安排翻译教学内容,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2.合理化设置翻译课程

翻译课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开设翻译课,从这点足以看出。翻译是一门需要长时间训练的课程,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在大一时开始做初级的翻译训练,例如:简单的短语,句子的训练;然后过渡到长点的句子,段落的训练;最后达成篇章的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翻译知识的讲解。

3.向学生灌输翻译的文化观

翻译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的学习,更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它是不同语言的文化的交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学习,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源文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信息的重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积极的学习定势,养成在特定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处理文字的习惯。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篇5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篇6

议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往往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或赞成或反对或存疑。把这些看法和主张表达出来就是议论,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一般人认为,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学生的主要练习方向,初中应只练习记叙文,而且在现在的学生教材中也只编选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更是使一些人误以为初中训练议论文没什么必要。不过,我认为,从中考指导意见来看,加强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是一个大趋势,这其中也应包含议论文的训练。而且,一些同学容易受到记叙文的影响,把握不住文体特点,常写偏了题,或是文体杂糅。这也更说明初中开始议论文训练的必要。许多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们得明确,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点:

1.论点不明,模糊难辨。有的同学虽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这之后却漫无边际地杂谈,所叙述的事例和所讲的道理不能很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难辨其真正的论点。这便是主题不集中,论点不突出的表现。

2.论述详尽,偏离文体特点。议论文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是有区别的:议论文的记叙一般是概括表述的,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是为议论服务的,没有必要像记叙文那样详细展开、具体描写,更无需把“六要素”都交待清楚。

3.罗列事例,缺少分析。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以叙代议,“观点加例子”。这样的议论文不能讲明观点,讲清道理,说服力也不强。

4.空洞说教,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时候都是写议论文具体分析和说理的一个好方法。只是笼统的泛泛而谈,就事说事,甚至在写驳论文时以骂代驳,搞人身攻击,就把“理”给做歪了。只有在充分说理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文章更深刻,更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论证的一般结构、论证方法的多样性、事例的典型性、语言的严密性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目求新颖精当。

“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刘熙《艺概》)。题目是作品的窗口,犹如人的脸面,非常重要,有个新颖精当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题目怎样才能新颖?办法是:找“冷门”避熟套,翻新名言俗语。

古人讲求“善避”之法。避熟,避俗,自然能新人耳目。但古人同样提倡“善犯”,“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清.毛宗岗《三国演义-读法》),即利用原来的基础、框架,进行翻新,改造。

题目求新,应先求精当,必须内容自然先发的结果。做到文如其题,题文相副。如不顾内容需要与否,一味在设题上故能玄虚,硬戴上一顶怪异的帽子,哗众取宠,近似“搞笑”,使人看了全文后,有上当被愚弄的感觉,那就不是出新,而是走到歧路上了。 转贴于

2.见解求深刻独到。

文学所在认知上给人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使作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当然珍贵,但学生所见所知甚少。更多是阐述以有的常理。“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清.刘熙载《艺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传承,讲“常理”也是必要的,但讲常理须附丽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营造出与别人不同的艺术境界,而且力求讲的比别人透彻一些,这样,常理才会“常讲常新”,得到大家的认可。

3.布局求和谐匀称。

作文的结构布局犹如人的身躯骨架,其高矮胖瘦均须适中,否则即有损美感。因此,作文要美,必须在结构上讲求和谐匀称。

中学生作文一般六百字左右,宜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尺水兴波。因此,题目切忌宽泛、笼统、概念化。所讲问题不宜于多而杂。否则,篇幅有限,面面俱到,说不清,讲不透,“贪多嚼不烂”,等于挖了一些“浅坑”,使作文看上去像一个头大身矮的“胖子”。反之,题目小一点,立意单纯集中,写起来收放自如,可以避免“矮胖”病。

当然,作文过于单薄枯瘦也不好看。有的作文给人以干巴直露的感觉,即与结构上枯瘦单薄之病相关。克服此病,古人也有提示。“作短篇之法,不外婉成章”,具体一点叫“孤者辅之”,“枯者腴之”(《艺概》)。所谓“婉”,就是在谈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一竿子插到底”,急着把观点亮出来,这样就是“直线”发展了。怎能不单细?而是绕几个弯,一步步地廊清背景,刨根问底,把各种可能都想到,或正面剖析,或反面驳论,使文章曲线发展,这样就打开了一条比较宽的“通道”,作文的蕴涵就会丰满许多。力避平直追求曲折,才有峰回路转,层层登高之妙。

此外,结构上还应追求一种疏密有致的境界。这主要是就议论文的引用论证说的。议论文引用一些名言,典故与事例,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但处理不当,就会形成“事障”,作者的情感流泄受阻,读之如行进于乱石横陈的山道上,使本该活泼的文章几近沉闷的学术论文。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对所引典故、事例,在不失其真的情况下,加以精细“打磨”,然后根据行文需要。“景碧裁红点缀匀”(元好问《论诗三百旨》),或“整引”,或“散引”,或“直引”,或“意引”,安排妥帖,这样凹凸不平的“乱石”就成了光滑平坦的“水磨石”了,又像盐粒入水,只觉咸味而不见盐粒,避免了板结涩顿。

4.语言求清俊畅达。

语言因人而异,可有多种风格,准确,精练,生动是共同的要求。清代文学家陈维松说唐代刘长卿的诗是“净如秋水滑如莺”,白居易描绘琵琶的音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像没有半点泥沙的秋水那样清纯明澈,像莺啼那样流利和谐,像嘈嘈切切的弦音那样有韵味,该是多美的境界啊!

篇7

【关键词】金;等效论;文化差异;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9-02

一、金及其“等效论”翻译思想

金(1921-2008)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实践家、翻译理论家。在1984年与奈达合著的《论翻译》(On Translation) 一书中,他将奈达的“动态对等”引入中国;在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他正式提出“等效论”这一重要翻译思想。金的“等效论”源自奈达的“动态对等”,两者既有关联,又有质的差异。奈达的翻译思想缘起于圣经翻译,带有浓厚的为宗教服务色彩,这使其未能更好地传达文学翻译中美的意象。而深植根于中国传统译论的金“等效论”则相对于前者有较大提升。当金翻译《尤利西斯》之时,要面临的不仅有文学的美,更多的是文化的传达以及文化差异的消弭。也正是如此,金才从中国传统译论及文论批评中寻求“等效论”的支持,成为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金的等效翻译理论旨在为文学翻译服务,因而对于文学翻译实践而言,具有潜在的指导价值。

“等效论”是指“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关于等效论,金明确了三个重要概念:接受者、效果、对等。“接受者”包含两种语言(原语和目的语)的接受者。在等效论中,金将读者接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之前的翻译中,绝大多数人强调译本的转换,并将翻译过程止于此。对于读者而言,其接受程度如何根本没有得到关注而且没有衡量的标准。另外一个概念“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效果的实质内容是信启、对接受者的作用,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学翻译来讲,突出文学翻译的韵味和其艺术效果至关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等效论的“对等”并非简单的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探讨的对等,他强调的是译文效果的对等。“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等是个相对的概念,原文与译文之于读者的效果会有所差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等效的概念,对等是严肃翻译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现状及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文学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文学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如何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正如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文学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可见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会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生存环境生产活动差异: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还有历史宗教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文学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文学翻译难题。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想要翻译好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文学翻译方法。

三、金的“等效论”在消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层面上的应用

文化差异给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换言之,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于是产生出完全不同的联想。金的“等效论”源自奈达,但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是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针对《圣经》翻译,因而在传达原文形式结构、保留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方面并不适用。恰恰相反,金“等效论”强调接受者、效果、对等三个重要概念,强调效果的实质内容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对文学翻译而言更具有指导作用。试看下面两个小例句:

[译文]一一我沏茶水就沏茶水呀,各罗根老大娘是那么说的喽,我撤小水就真撒小水。

――老天爷,这是茶水没错,海因斯说。(金译第17章)

这段翻译的亮点在于黑体部分的“小水”一词。在这句对话中,Mulligan巧用英文单词make,一语双关,巧妙地将茶水比作尿液,并且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金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选择使用“小水”一词,该词并不在日常生活中多见,而常见于中药用语之中,如果熟知中国文化,就能看出金在翻译中对“等效论”地极致追求。

2.[原文]And so say all of us, says Jack.

――Thousand a year,Lambert, says Crofton or Crawford.

――Right, says Ned, taking up his John Jameson. And but-ter for fish。(U12)

[译文]一我们大家也都这样说,杰克说。

――一年一千,兰伯特,克罗夫顿或是克罗福德说。

――对,内德拿起自己的约翰・詹姆森威士忌说。吃鱼有黄油。(金译12章)

在这个翻译中,词组butter for fish是爱尔兰人常用的一种祝酒词,意思类似于中文“干杯”。倘若在此处不遵循“等效论”原则,将其简单处理为中文“干杯”,蕴涵于原文当中的文化特色就荡然无存。为此,金将前句中增加“威士忌”一词,让读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来体会,即将发生的行为虽是中文的“干杯”,但却表达为“吃鱼有黄油”,不仅将文化差异消除掉,而且将新的表达方式引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一举两得。

四、结语

在文学翻译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存在随处可见,巧妙地消除差异是提高文学翻译质量的关键。与此同时,能适当传递文化差异的文学翻译能使译文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所以,译者不能仅凭字面的意思来文学翻译,而应该多考虑一下两种文化的内涵差异。尽量使读者在接受程度一样的“等效”。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是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的转换,使译文臻于完美和准确,达到一种“效果对等”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l]Jin Di.and Eugene A.Nida. On Translation[M].Hong Kong:City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6.

[2]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 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1998.

[4]金.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5]刘军平.《尤利西斯》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7(3).

[6]吴显友.《尤利西斯》的语音修辞及其语言诗化倾向[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篇8

一、食品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食品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免疫学就是利用免疫学的知识,将天然存在或人工加入的有益成分更好的利用起来,探索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途径的学科。基因工程方式调整食物组成成分和服用含有免疫物质的食物是食品免疫的两种方式。特殊食品的生产、食源性过敏原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都要依赖于免疫学知识,这些都是食品免疫学的研究核心。食源性过敏原标签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法律的健全,侧面也反映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大。[3-4]食品免疫学属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多门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程讲义的安排

参照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安云庆主编的《免疫学基础》,按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考虑34学时的教学时间,编写《食品免疫学基础》讲义主要包括7章的内容:1)绪论(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应用);2)抗原(概念和特性,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4)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5)免疫应答与机体免疫力(免疫应答简介,机体免疫力);6)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超敏反应概述,I型超敏反应,食物过敏概述,食物过敏途径与影响因素,食物过敏的预防);7)免疫学检测法(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该讲义形成了以免疫系统为基础,免疫应答为理论,抗原抗体为主线,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为重点,免疫学检测为应用的授课体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多媒体随时增添辅助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等优点,正在被授课教师广泛使用。[5]它可以将多种素材融合一体,直观化、条理化的将知识展现出来,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对先进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在使用这一手段时,可以随时将学生记录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画得好的图片,选择性的插入到课件中,展示给下一届同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收集的生活实例及时补充到课件中。例如:在“食品过敏的预防”这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食品致敏性标签是避食食物致敏原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的唯一办法”,[6-7]笔者就将某饴糖不同时期糖纸上的一句话拍照,对比分析让同学感受食物致敏原的标识标注的区别。该饴糖在不同期糖纸的提示分别为:“(可能含有少量果仁成分)”和“过敏原信息:含有牛奶、大豆,此生产线也用于加工含有榛子的产品”。

2、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逐一认真点评

大学教学常见的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但学生往往缺少主观能动性,过多依赖。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8]在教学内容接近尾声,学生对本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他们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笔者也曾适当为他们列举了若干供选择),查资料,写课程“论文”,到讲台上为大家上课,教师则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其“论文”中的合理部分,也分析指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9]学生的“论文”涉及内容很多面很广,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平时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从学生的课程“论文”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学生这方面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使得从未上过讲台的学生体验了讲课的滋味,体验到备课之不易。这也使他们对教师多了几分理解,添了几分敬意。很多学生认为这种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答辩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信心。[10]

3、考试形式灵活,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是促进形式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没有一定的压力,学习动力就会不足。但由于对考试的认识不同,有的学生仅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考试,这样势必造成高分低能。我们期望的学生不只是能学好一点专业理论的学生,而是希望通过各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要会学习,会提出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将来他们面临的科研、生产,时刻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有限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为了使考试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对学生的考分分解为三个部分:课堂笔记占15%,实习内容占15%,课程论文(如前所述)占10%,期末考试占60%。课堂笔记反映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在期中期末都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课堂笔记,为部分学生纠正错误,包括意思理解偏差,关键性数据错误甚至错别字。这样做能知己知彼,便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虽需花不少时间,但却是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学生看到教师认真批阅过的笔记,心中自然会多几分敬意,记录也会愈加认真。课程实习让学生实际操作,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课堂教授和实?环节的改革,可以从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验教学在食品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期末考试并不神秘,尤其是综合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将所学主要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认真复习全部内容。

篇9

    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着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

    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

    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篇10

关键词:教研结合;免疫学;研究性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3-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该学科发展迅速、交互性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已经广泛渗透到生物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1]。免疫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各章节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系统性强,并且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免疫学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普遍感觉难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学术、学科发展的两翼[2]。将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笔者根据讲授生物学本科专业“免疫学”课程的实际经验,探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探讨如何强化免疫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

随着免疫学相关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免疫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使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以往的教学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免疫系统、补体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抗体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感染免疫与疫苗、超敏反应、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系统的进化等内容。教学内容多,但是学时却有限。因此,我们把握住免疫学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删减整合,融合一些章节的知识点,做到“少而精”。如将内容相关的抗原章节与感染免疫与疫苗章节整合,将免疫调节与免疫系统的进化章节简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及教学效果与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条理性有很大关系[3]。免疫学作为一门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与其他生命和医学学科的交叉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教师要上好这门课,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文献,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并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在强调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我们适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免疫学的发展前沿融人到免疫学的教学内容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实例

以讲解“免疫标记”为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免疫酶标定位分析等不仅是病理诊断常用的技术,也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知道书本上的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中是怎样使用的。在此引入教师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对这些实验技术的具体应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免疫标记有什么用,怎么用。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东亚三角涡虫肌球蛋白必需轻链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侧枝的形成有关”[4]为案例,该科研涉及这些免疫标记,同时还涵盖以前学习的“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正在学习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后续课程“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前沿。教师先讲解小分子药物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用于核酸杂交的“亲和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涉及“分子生物学”中关于核酸转录和核酸杂交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抗体制备和酶标抗体的知识点,再启发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体中是否存在的原理:首先以线性化的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合成核酸探针,然后将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与转到膜上的涡虫RNA进行杂交,杂交后将杂交膜与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进行孵育,然后加入显色液显色,通过显色条带的有无来确定涡虫体内DjElc基因存在的情况。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中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和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和在涡虫再生不同阶段的时空表达的原理,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涡虫整体原位杂交后显色的阳性信号区域为什么是目的基因在涡虫体内表达的区域?”“为什么通过阳性信号的多少就可以判断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多少?”

接下来启发学生比较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在原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通过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来检测涡虫DjElc基因干扰后神经发育情况的原理,以及笔者发表的另一科研论文“PFOS对东亚三角涡虫HSP70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5]中使用酶标抗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环境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HSP70蛋白表达影响的原理,这些科研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科研成果的介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也得到加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增加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深刻理解免疫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加入科研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的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它涉及的内容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深更广[6]。笔者所在免疫学课程组成员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适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融人到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而且还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整理出一批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和吸引对相关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的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需要查阅文献,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需要对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时间流程等做出周密翔实的安排;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器皿和试剂;需要熟练操作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合作;遇到问题时需要思考,需要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需要与课题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讨论;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时,需要撰写结题报告,需要制作PPT参加项目结题答辩。因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接触到更多的科研技术,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亲身感受到与免疫学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了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研结合,并非教学与科研的简单相加。真正的教研结合,实际上就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融通:教学基于研究,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研究过程也是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反过来也督促了教师主动学习,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吃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断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将课本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钱莉,龚卫娟,潘兴元,等.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模式下的集体备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46-47.

[2]杨英,鲁明波,朱敏,等.基于教研结合的细胞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3):8-11.

[3]牛秀珑,王越,孙奕,等.免疫学PBL授课模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13(1):12-13.

[4]Yu SY,Chen XH,Yuan ZQ,et al. Planarian myosin essential light chain i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lateral branches during regeneration[J]. Mol Genet Genomics,2015,290(4):1277-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