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10:1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实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以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策略
药学专业以培养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药学专业教学工作中,培养职业能力是核心任务。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药学专业教学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也涌现出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合理,教育特色不明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这对药学专业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逐渐成为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目前,药学专业教学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药学专业教学以工作过程导向。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国内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试验实训、实习等,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局限性较大,实质上,其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分割,是导致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传统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等是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毫无疑问,药学传统实践教学对强化学生单项技能操作能力是有益的,但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这显然与药学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相悖。
1.2传统实践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药学专业实践性较强,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药学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从属于理论教学,只是片面的强化学生单项技能操作能力,并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不利。
2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是指依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课程,注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学习,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
3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明确药学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药学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熟练掌握药学理论知识和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是对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药学专业教学是一个广泛的综合性研究客体,更好的明确药学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我们了解药学专业教学的独有的特点。研究药学专业教学的学者们都对一项观点表示赞同,那就是药学专业是培养的是人才对药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应用能力是检测药学专业教学目标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明确药学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推进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活动的前提,只有教学任务明确了,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才会不断前进。
3.2积极走产学结合之路药学专业培养的是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药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备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学习。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药学专业教学走产学结合之路,有利于实现药学专业教学目标。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药学专业教学只有与企业不断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企业的优势更大。药学专业教学培养人才是以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但是可供学生进行实践的资源较少,这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言具有局限性,但是如果药学专业教学实行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就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安排实践岗位,并且企业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丰厚的实践经验,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及时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学习。
3.3注重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药学专业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因此,改革药学专业教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必须注重教师的作用。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教学思维,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则应当注意所选案例的性质,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方式,则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第三,教师应当注意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总结。教师应当及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改进教学思路,并注重不同教师教学工作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注重推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改革药学专业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高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明确药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走产学结合之路,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祁秀玲,陈俊荣.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09,21:124-125
篇2
(一)现阶段校外会计实习收效不佳
在会计专业学习中,学校大部分都会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育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的实习受到外部的阻力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或私人机构的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企业或私人机构为了防止其财务信息外泄,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其次,学校的会计专业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发展不利。
(二)学生校外实习效果反馈不佳
由于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效果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学生的工作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实习结果差强人意。此外,由于学生无法深入到会计专业的学习中去,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学生校外实习中,会计工作人员由于担心学生在账目中出错而不愿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实习中“只看不干”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学生实习兴趣缺失,会计专业实习收效不大。
(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不断加强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然而,在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础会计核算等会计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个人机构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会计预策、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却很少涉及,造成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会计专业学校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经济理论知识和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争取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中职学校教学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会计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学生的会计综合知识理论体系中,会计基础知识理论是学生进行会计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架构与会计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素养。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会计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构建
基础会计中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等。一般来说,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采取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时、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可以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直接到模拟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一起和学生讨论,在实践中解答疑惑,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中职学校还应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以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以此为学生的会计专业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会计专业实践结果反馈机制的构建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水平,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全面的学生实习结果反馈机制。首先,学校应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互信关系,建立长期的实习点,并建立导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实习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的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习结果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还需要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应及时与教师联系,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还要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让学生评价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还能杜绝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偷懒拖沓,提高教师工作的警觉性。
篇3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教师如何把这些优化重构后的模块化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职业行动能力,开展活动化教学,变课堂为职业活动的“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求知、长知,促进知识的迁移,锤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是3M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变唱“独角戏”为跳“集体舞”,让学生“动”起来,笔者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1.开展生活化教学,让生活点燃课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同样,每一位学生也是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情感和知识积累走进课堂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以生活化的素材来寻找“共同的语言”,产生思维共鸣,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发展。道教的内容抽象晦涩,记忆知识点多而庞杂,但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某种天然联系。例如过小年习俗,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土地庙等道教建筑、庙会等都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另外,淮南有着丰富的道教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茅仙洞•清天观和寿县碧霞元君祠”教学模块,从学生身边这些熟悉的文化或事物开始,将道教中一些基础知识要点融入到教学中,并加以提升归纳,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同化、顺应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参与、体验、实践,让内生性成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原动力,加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如道教文化中“模块二,道教基础”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模块三,道教礼仪和禁忌”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模块四,道教著名景点的空间分布及旅游线路设计”和“模块五,道教景区景点导游词等旅游应用文写作”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块六,道教景区及文化导游”可选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3.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过程活动化实践道教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完全胜任所有模块的教学,对任何一个专业教师来讲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组建一个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分工协作,内外交流,改变传统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某一位教师讲授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学过程活动化提供师资保障。如“道教景区景点导游词等旅游应用文的写作”专业课教师可与语文教师合作,“道教景区及文化导游”可与景区景点优秀讲解员合作等。
二、校企、师生关系互动化
1.校企关系互动化校企合作,是学生的“成长立交桥”。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加强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学从虚拟走进现实,从理论迈向实践,让学生从学校从容地走向职场。(1)“请进来”或“走出去”。邀请道教人士或景点的优秀讲解员走进课堂,或组织学生走进景区,与景区人员面对面交流。道士和道教景区讲解员对所在景区的道教文化十分熟悉,请专业人士“现身说法”,有助于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和真实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将以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实施“旺进淡出”。旅游行业季节性强,旅游旺季时,组织学生进入旅游生产现场一线,把课堂前移,延伸到旅游景区景点。这样一方面能缓解景区的人手不足的压力,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能够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2.师生关系互动化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促进师生关系互动化的重要途径,有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这一点上文已做了表述。其次,评价是师生互动的载体。开展了学生的德育量化评价、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评价、竞赛活动评价、顶岗实习企业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评价,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双向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以评促学(教),以评促进,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
篇4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4-02
药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寻找新的化合物、研究新剂型到建立药品质量标准都基于实验工作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初步形成了“实践―实习”模式,形成了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一、基本内容
1.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增强与生物医药企业及基地的互动。药学院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低年级学生到医药企业参观学习,高年级学生进行课题实践,不同层次地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使学生了解药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我们曾多次组织同学到有关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及调研。每年组织学生到广西药用植物园参观学习,这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之一。药物园内栽培的各种药用植物都挂有标示牌,标注有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科名、原产地、药用部位、功效和用途等,是学生观察药用植物形态、生态特性、区分种类、了解不同时期药用部位生长变化及与其疗效的关系、增强保护珍惜濒危药用植物意识的重要基地。2006年,广西药用植物园正式挂牌成为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实习基地。药用植物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同时教师也深受启示,研究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创造条件实行开放式教学。在2006―2012年暑假,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明确的实践考察活动。重点项目有“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调研和“玉林制药厂”考察、广西中医学院新药研发中心“专业见习”实践、广西医科大学制药厂“专业见习”实践。我们带领学生先后深入多个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产学研基地。此外,课外实践活动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例如学校团委“未来学术之星”立项课题实践、学校药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专业实践、药品营销社会实践等,都为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主题调研活动中,主要围绕中药材的市场流通优势,调查了解其中符合玉林地区的种植环境或广西其他地区的种植环境的中药材种类,探讨对其进行大规模种植的可行性,扶持建立优质药材GAP生产基地。面对如此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如何充分利用其市场优势,引导当地及广西其他地区的农民参与中药材的种植和培育过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各方面的数据收集基本完毕,拟通过统计分析,全面探讨“如何以‘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为辐射源,建立一批有规模、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在与贵港市丰顺珍珠红龙果基地考察活动后,围绕“红龙果产业链深度开发”这一主题,专业教师申报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了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未来学术之星”课题项目《剑花提取物的止咳祛痰平喘实验研究》,喜获成果三等奖,并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逐步形成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了对药学专业的全方位了解,获益匪浅。
2.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发展校内外实习基地。我院充分发掘自身条件,建立了药理教研室、药物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药厂、新药研发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监控体系,从实习基地选择、实习过程及实结等方面严格把关。召开学生实习动员大会,讲清实习意义,提出注意事项,布置实习期间任务。组织学生针对药学专业实习的特点,进行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确定实习小组负责人,具体领导实习小组的各项工作。拟定实习评定表,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做到考核有依据,明确实习内容和目标。双向建设实习基地,除了要求实习基地要适应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带实习生质量,我们还经常派人巡点,听取意见,改进教学,使实习生符合单位要求。几年来,我院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与许多医药单位和企业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毕业实习已逐渐成为我院与省内各医药企业加强联系的一条纽带,成为我院的一个窗口和扩大宣传教学质量的一块广告。我们希望能通过切实抓好毕业实习这一环节,进一步总结经验,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1.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与在校大学生层次比较,实践基地缺乏梯度。怎样对药学本科学生进行入学至毕业间的系统的实践(实习)锻炼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没有充分利用临床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实习或见习。
2.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难、稳定性有待加强。除挂牌的教学基地,已形成良好的联合或共建关系,能较好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外,大部分基地是依靠教师个人关系建立的,普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并且,接受学生实践的功能有限,一般一个基地只能接受几个学生毕业实习。现有的校外基地特别是已经挂牌的教学基地,主要集中在南宁市,省外其他城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建立教学基地。
三、加快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我院日常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需设置实践教学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和见习安排,就学生的实习工作出台相应的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工作小组,与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并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接纳本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基地。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教学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实习基地进行双向合作,利用学院的教学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实现优势互补;每年分批分类型召开教学基地、实习单位负责人和带教老师座谈会,让基地更多地了解本院;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请他们做学术报告,参加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论文答辩,组织学生与他们交流,使他们对药学院学生有所了解,增强安排好学生实习的责任感。
3.发挥临床教学基地在药学方面的教学作用。学校现有的临床教学基地大部分设有科研实验室、药物制剂室、药房等科室,这些科室也是药学类的学生见习和实习的理想场所。所以,应充分利用临床教学基地,联系和安排到各临床教学基地实习或见习。出台相应的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激励本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工作。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一直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虽经历多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践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全国各药学院校都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我们从现有一百余所药学院校中选出较长办学历史、国内影响较大的5所院校,即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通过比较研究,各校在课程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践课时,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将各类实验课作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直接途径。开展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消除过去不同学科衔接不良、内容重复或遗漏等问题,打破课程界限,安排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五、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深化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所必需的。有依据、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建设,进行有组织、有章程的有效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培养高层次的药学研究性和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制定更合理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学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愿借21世纪改革发展的契机,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药学教学质量,为新世纪的药学事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邕,江舟.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91-92.
[2]刘兴荣.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理论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6(2):23-24.
[3]李映丽,吕居娴,往克信,等.第二课堂活动在生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1994,2(3).
[4]李小,吴清和,詹若挺,等.药学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刍议[J].中医药学刊,2006,6(24):1115-1117.
[5]余国奠,秦民坚,龚祝南,等.校内药用植物园基地建设与教学实践[J].药学教育,1997,13(1):17-19.
[6]李烈,容士元,邱瓞曾.我院开辟与发展实习基地地探索[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4,22(3):1-2.
[7]徐文强.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地启迪[J].药学教育,1994,10(3):31-32.
[8]李菁,侯飞燕,季怀平.建立高职药学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01-802.
[9]施军,叶德泳.中美高等药学教育的比较研究[J].药学教育,2002,18(2):9-10.
[10]彭代银,马凤余,王键.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J].药学教育,2004,20(2):3-5.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过合理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处理各项基本的经济业务,为毕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会计理论和操作基础。
1 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其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
2 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对策
首先,重构教学内容。①教学内容的重构要针对会计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入了解会计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全面认识会计的职业要求,理顺“会计工作”、“会计职业资格要求”以及“会计实践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学科体系,面向会计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态度和其他实践能力,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的重构。②教学内容的重构要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在考虑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会计工作“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技能为主,强调操作层面和策略层面能力的习得,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③教学内容的排序要按照会计及相关业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技能学习和积累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学内容的排序方式要符合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会计工作过程环节来组织相关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而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自然形成的认知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顺序是一致的,这种尊重教育和认知规律的排序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教学内容的结构要由向核心发展。按照通过会计职业行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应该打破由核心向发展的框架,建立起崭新的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首先通过现场观摩和认识实习让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建立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深入学习专业理论,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会计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⑤取消文字性的会计实训题目。从会计实践教学伊始,学校就只提供不附带文字叙述的、与真实的经济业务相一致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学会处理原始凭证,能根据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原始凭证判断出相应的经济业务,熟练应对各种不同的会计事项,逐步树立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的思想和习惯。
3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篇6
关键词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
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专业人才与服装行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出现较大差距。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对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甚至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增删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中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实践教学方法。
1.理论性与示范性互补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已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然后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具体实践指导。这种理论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把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能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幻灯、图片、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练习。
3.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完整的“项目”工作方案实施的教学活动,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服装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5.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和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实践、分层作业;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分层教学的设置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为依据,要因材施教。
四、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
篇7
国务院人力资源部根据全国部分省、28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了《2009-2012年中国教育与培训行业深度调研及战略咨询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招聘需求排在第一位的为市场营销人员。上海市公共招聘网日前公布上海2010年第一季度职场需求情况的预测也显示企业对销售岗位的需求最大,占总需求的21%。多项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市场经理、销售经理、销售代表等)的招聘需求量持续蝉联人才招聘需求榜首位。据专家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没有强有力的营销攻势,厂家商家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因此市场营销人才格外走俏。现在社会正处在一个最需要营销人才而又最缺乏营销人才的时代,它的需要来自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个性化和成熟的市场需求。评价一个企业经营优劣的关键标准,无疑是最终营销业绩的高低,而营销业绩高低又取决于该企业营销资源的实力———包括硬资源实力(设施及资金等)和软资源实力(营销意识及营销管理能力等)。后者取决于是否有一批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经验丰富、思路开阔和踏实勤勉的实践型营销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人员是现代企业人才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市场营销人才,连续若干个月高居人才需求之榜首,而另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求职者最多的也大部分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希望被企业聘用到市场营销岗位上去,但为何供给与需求无法达到相互平衡呢?这里边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的差异问题,即真正符合企业所求的营销人才十分稀缺,而社会上大量供应的都是理论性人才,无法胜任要求实践性较强的职位,可是这些人企业并不需要,企业需要的是可以成为链条中关键环节的实践型营销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在这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之中,市场营销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概念的出现,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知识,不断将营销新思想运用于经营实践,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高级经理和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因此,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应用”的轨道,“教”与“学”的矛盾异常突出。同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普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而来,大多由成人教育、专科教育发展而来。由于发展时间不长,这就造成现在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其发展前身的部分特点和局限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研究调查并参考了大量了资料,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问题如下:
(一)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上,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与之联系,课程教学方法是严格要求教师执行教学大纲要求,按照“章、节、目”三部曲的方式进行“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环境上主要是教室为主。
(二)缺少必要的实习基地
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高校自身缺少必要的资金和场地,市场营销专业难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建立公司进行实际营销。而一些校外的实习场所大多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企业或个人注重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高校学生本身技能水平欠缺,不可能达到实习场地工作者的标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拥有这些场地的公司不可能无偿地提供学生实习,所以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即使有,接受单位能力也很有限,不能大面积地接受学生实习,只会抽调优秀学生。校内也没有类似于企业性质的单位或部门用来实习,即使有,也主要用于解决勤工俭学的学生,而且名额也非常有限。
(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脱节
学校的教学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当学校需要及时调整某课程时,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导致费时过长,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调整和更新。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专业课程管理的僵化,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难以与社会需要适应。随着目前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营销类型,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我国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忽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反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以便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
(四)校外分散性的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无法安排那么多的人集中实习,实习的单位和场所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寻找,最后只要求学生在近半年的实习期过后,开具一份在哪个单位的实习证明即可。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所寻找的单位并不一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他们主要是考虑到实习的单位实习以后是否能接收其工作,不至于毕业之后茫然无头绪,至于与所学专业有没有关系无所谓,这样就使得校外实习根本起不到实习的效果和作用。学校也没有办法对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常出现“放羊现象”,现今的校外实习基本可以说是流于形式了。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各种层次的人才空缺严重。下面结合目前我国对于新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主要作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对未来有利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大方向的引导和指点,实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飞跃。另外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教学中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参照企业专家意见,改革教学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劳动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改革原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删除了一些不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性课程,增设了一些体现专业特色、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必须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时达到岗位标准要求,提高就业几率。另外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广泛开展模拟教学
利用现代营销实践平台结合现实营销系统模型构造一个有效的营销环境,让学生通过营销决策软件系统进行模拟决策。通过这样的营销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知识技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充分体验企业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到具体的营销战术的决策组织的全部过程,发现在现实营销环境中自身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自身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体会和实践,进行必要的改进,并在实践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各种市场调研预测工具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所学市场营销知识的认识、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四)加大校企合作,实现培养模式转变
传统高等教育大多以校内教学为主,即主要依托校内师资和办学资源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不能很好地与社会、与企业相结合,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发展就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现行的实践性教学必须打破以校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例如: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办学的“订单培养”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养。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企业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可以节省大量的培训时间,拥有充足的场地、师资和费用。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里程碑,是紧跟时展的要求,是教育回归其本质的体现。2017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这是保证我国工程教育从接轨国际到领跑全球的信号,在国家引领下,各高校应当全力探索领先全球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1-3]。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当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新工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提升专业力量的重要机遇,因为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的重要责任,需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提出的创新要求能给予有力支持,培养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当地产业,凝练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特色学科办好办强,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4-6]。土建类专业是我国工科教育中的传统强势专业。本文的研究对象湖南城市学院就是一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该校的土建类专业是传统优势专业,特别是在湖南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如何强化自身优势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该专业面对新工科教育大背景所做出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
2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近年来,本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经费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配置。每年都有固定经费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而且为了适应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购置了整套的建筑外门窗及墙体保温性能测试装置。该设备是为了适应建筑节能检测的需要,最新研发的全自动检测系统。该设备是国内首次将标定热箱法(用于门窗)和防护热箱法(用于墙体板材)两种方法综合在一套装置中,能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检测精度要求,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也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在教学改革方面,为凸显本专业服务地方的特点,经过优化整合建设了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和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主要由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制冷原理、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课程组成;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主要由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组成。在教学资源方面向核心课程群倾斜,主要包括对师资的能力提升,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投入,定期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由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为主,因此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前往设计院或者施工单位较多,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水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课程设计方面,实施综合课程设计模式,让学生对同一实际已完工建筑先后完成空调、通风、供热、供燃气的设计任务,这些任务合并为“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考虑设计方案,得到整体的设计训练。并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多个节点,每到一个关键节点就组织学生到建筑现场进行对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将工程概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等内容合并为“设备安装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对设备安装过程建立总体的工程理念,系统地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设备安装整体性观念。将新课程群涉及的新领域“建筑智能设施”以及“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该领域是目前就业方向的热门,而且在湖南省同类高校中,笔者所在院系是在建筑电气方面力量较强的,是特色所在,通过设立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能进一步提升本系在建筑电气方面的教学能力。以上课程设计时间较长,总时间为17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结合了实际工程进行设计,选择已建成的项目,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工程对比后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缺陷。通过以上综合课程设计,学生普遍反馈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能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可以熟练掌握暖通空调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而且对建筑电气设计也熟悉,同时具备安装施工的基本能力,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改革方面试点成立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分块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其中分配任务时主要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今后就业的方向,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选择。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暖通、电气、给排水和BIM方向,其中BIM方向也是紧随现有工程设计的趋势所新建立的方向,并且每年都参加MDV和BIM的毕业设计大赛,获得不错名次,这在地方普通高校中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试点实行周汇报制,以便导师掌握设计进度。毕业设计(论文)同时试点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打破以前只采用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内容的传统,加入一部分科研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让有课题的教师将课题中的某一部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这主要是针对考研通过的学生,可以让其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促进研究思维的启蒙等。通过以上方式的改革使毕业设计多样化,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特别是在毕业后,学生普遍反映毕业设计收获很大,许多学生将毕业设计所学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实习实训改革方面实习实训的改革主要为了提高实习质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知识。但是限于每个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实习实训改革首先定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与寒假连在一起的,相对来说,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对实习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毕业实习阶段正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实习进入有意向的单位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初步进入工作状态;也让企业和学生进行一定的相互了解,双方都满意后再签订就业协议,这是企业与学生都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中,首选鼓励学生进入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实习,这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总会有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这部分学生由教研室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这些单位里轮岗,等到寒假过完要返校进行毕业设计时,可根据毕业实习情况选择留在实习单位进行校外毕业设计。通过两年的试点,毕业实习效果得到极大改善,获得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篇9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篇10
[关键词] 机电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近年来,国内众多企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各产业和行业的技术结构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作为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如何让培养出的学生能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这对职业学校输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机电专业的人才。要求每一个职业教育者改变观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作为从事机电专业教学十几年的教师,就本专业实践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机电专业实践环节在职业学校使用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实践教学仍以教育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后,学生的实际操作模仿得多,思考得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探索不深,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无所适从。
2.实践环节缺乏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3.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滞后。
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还是只有理论而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些先进的技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教师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给予操作技能培训足够的重视,缺少工程实践一线工作的经历。随着新的理论和先进设备的诞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滞后、内容陈旧等问题。
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递进式。就是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2.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理论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生产(加工)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培养为主体的不受理论约束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1)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不少于24周的整周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院要实行严格的“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精工艺、善施工、懂数控、会操作为目标,制订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计划与要求。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学、产、研、培一体化的体系。采取按能力层次划分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二大模块构建。不仅要模块化,而且可在专业大类内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进行组合式搭配,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
3.打造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增进实践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鼓励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协同合作;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开放实验室建设。
总之,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对于目前职业学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