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6 00:3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篇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篇2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 only,but 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 main factor for the success of toyota is not only its customer focus , but also its 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 down,you move too 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 can people do to have a good work-life 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篇3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以此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难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够控制在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不能够过于简单;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学方式,在设置相关问题时既要设置一些封闭式问题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种类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有失败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服务。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 构想

一、背景

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升本,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学科型?应用型?通过集体探讨和专家研究,学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逐步发展本科教育的道路。

其一,响应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靠中专、职高、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重点高校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

其二,应用型符合我院的实际和特色。盲目追求研究型或学科型,实属“”。“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托中心,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学科中心型”还是“岗位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后者对于新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适用。

二、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定位势必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应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应用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目标既要考虑到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教学目标设定决定课程选择,即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找出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这一因素会以传递的方式影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社会需求决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比如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又如安徽科技学院开办的“隆平班”和“德力”班,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本专业直接对接的是外贸行业(外贸业务、跟单、报关等行业群)。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想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基本原理》、《思修》、《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篇5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 教学方法 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 . 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 . 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 0 % 。 3 . 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 J. Keegan编写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 ,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 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 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 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 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 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 T O 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篇6

 

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国贸相关的公司企业,而这些也直接影响着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也成为了社会、政府以及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1.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大量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应届就业率属于中上游的水平,而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难得出其发展前景也大大优于其他大部分的专业。而且该专业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大部分的毕业生其工作环境还是比较让人适宜的,同时所获得的薪资同比各行业来说可居于中等水平。同时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集中在经济的领域中,但其工作分布仍是比较广泛的,无论是银行、证券公司、外企,国企还是事务所,这些都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其就业状况非常乐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大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已是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类岗位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着诸多问题。

 

(1)毕业生自身存在问题

 

虽然毕业生都经过了几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受到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院校老师的培育,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应对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是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问题,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在大的教育背景下,他们都是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乃至就业,并没有充分了解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也对未来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得过且过,不能提早或及时的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使得其把握不住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赢得机会。而有的毕业生则是对自身的认知过高,无论是自身能力还是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都被国语美好化,造成了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也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除此之外,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特点并不能深刻理解,从而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亦不能培养发展自身的优势,使自身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局当中。

 

(2)高等院校教学存在问题

 

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外,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仍是在课本之上的教学指导,只把所谓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太少。实践出真知,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基于自身的考虑,顾虑学生的安全不能让学生随意外出实习,也因资金费用等原因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改善的问题。

 

(3)社会经济状况导致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都很大,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危机导致了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失业,重新走入了求职就业的大军当中。近年来高校扩招已成普遍现象,尤其是国贸专业成为了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使得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机会也就相应减少。

 

2.改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1)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及自身水平

 

为了能有好的就业机会,自身能力优秀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因此要想改变就业现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首先,毕业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其次,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这也意味着其岗位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之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自身有非常清楚的定位,这也意味着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制定合理的规划;最后,就是毕业生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具有特色,需要毕业生去把握,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只有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就业保证。

 

(2)高效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式

 

学校的良好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必须基于专业的特点重点教学,针对专业技能设置课程,因材施教,把握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设心理辅导课程,在保证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保证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而且对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外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学校还应针对该专业的这个特色,加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有更大的就业机会。

 

(3)社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萧条的状况已逐渐改善,尤其是国内局势的发展非常令人欣喜,国贸领域的日益复苏也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生机。而且很多国贸企业现在也都亟待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众多国贸公司企业都在主动出击,到各大高校内应聘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也为众多的国贸专业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总结

 

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现状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毕业生们更应把握住现今的局势变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为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做出努力。学校和社会也要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为国贸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提供保证。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教学方法 师资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经济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型人才尤为紧缺。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培养高精尖经济人才的重要场所,除了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不断进行改革之外,还应当对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促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1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遇到的障碍

作为最早实行双语教学的几个专业之一,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几年在双语教学上遇到了发展瓶颈。

1.1 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待提高

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是英语和汉语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教师统一进行讲解,无法顾及到每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可能更快一些,而有些英语水平较为普通或较差的同学则会感到吃力,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由于课时有限而且每节课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晦涩的内容,高校教师很少能够腾出时间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剥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师资质量得不到保障

双语教学若想得到有效实施,师资力量是很关键的部分,具备良好的英语素养和过硬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及良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国际上的经济案例,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我们不一致,所以我国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十分容易,这就要求教师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可是目前在高校中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很多高校是从英语专业的教师中抽调出一部分人进行经贸专业上的培训或是从专业老师中抽出部分进行英语水平的提升,这就造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能够系统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是有所偏向、不十分全面的,师资质量得不到保证。

1.3 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测评

这一点也不仅仅表现在双语教学中,当前高校很多专业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是通过一纸试卷,通过几道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十分不科学的,尤其是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相当于接受的是两门专业内容,学习和课后巩固及复习这一过程自然不会太轻松,繁重的学习内容无法通过一两道问题全然体现,学生所付出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若以单一的考试作为衡量指标,这是有待考量的。

2 如何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摆脱目前困境

若要使双语教学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继续顺利推行,摆脱当前困境,高校必须从制度到行动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教师和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2.1 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校首先应当摆正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地位,要把它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适当调整该专业的课时比例,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精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数;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课前多下苦工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理解的内容,课上将内容言简意赅地进行清晰的表达,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为大学生更是应该重视双语教学,要把英语的学习当成是一种不间断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

2.2 加强师资培训和进修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定期培训的方式给双语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将其集体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培训,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还可以采用派遣部分双语教师出国参加研讨会或继续深造的方式,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语能力,同时加强他们与外国双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应变能力,还可以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借鉴到他国先进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完善自身,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按照西方人编制教材的思路进行理解,采用当前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不断增强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

2.3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常来讲都是人数众多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考核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考试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高校可以把该专业同学们的平时表现按照大的比例计入到考核成绩中,而在试卷上呈现的分数仅占少量百分比,同时在试卷的设置上也要做到有难有易、难度适中,让每一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试卷上有所表现,得到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这样一种综合的考核方式取代原来的单一考核,有助于增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虽然在现阶段双语教学应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遇到了一些障碍,但是只要高校能够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实施方式上进行创新性探索,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能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加以重视,那么双语教学便会发挥出其巨大的优势,促使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培养出优秀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庄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陈玉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困境分析[J].时代教育,2011,(3).

[3]王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8,(5).

[4]曾伟,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学科教育,2008,(7).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15-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之一,我国正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中,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该专业是国内高校开设最多的经济类专业。高校肩负着如何根据多方面的需要,培养各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

作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趋势而建立的独立学院,多数学院也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全国已有多所独立学院,但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院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作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存的学校,独立学院普遍地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但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挑战。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独立学院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通过明确合理的定位,保证质量,培养富有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总的来说,国内高校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大致分为4类。

独立学院作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高校,致力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应当确立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投资等工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经济效益出发,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往往招生规模较大,许多学院每届招生人数在15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0人。大规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分班上课保证教学质量外,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如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基本都依托母体学校,而母体学校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独立学院均存在很大差异。独立学院建立初期,各专业的教学体系均模仿母体学校,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如何结合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于母体学校并彰显特色显得尤为关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独立学院应对外贸公司等市场人才需求主体开展深入的调研,明确市场需求,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应用型课程板块,建立富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的师资普遍采用三三制模式,即1/3来自于母体学校在职教师,1/3来自于退休教师,1/3的自有教师。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母体学校的教师和退休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操作并不是很熟悉,很多应用型的课程无法开设,即便开设了也只能泛泛而谈,缺乏实践经验,使得各类应用型的课程无法进行,如商务谈判与实际脱节。

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性的课程可以依托母体学校的师资,但应用型课程必须依赖于自身的师资。如何打造自身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关系到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

除了上述师资来源外,独立学院还应当广泛利用其他高校的教师资源,到母体学校以外的高校去聘请各类优秀教师。

3.如何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

学生的实习实践是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许多学校都想尽办法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的机会,但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对于国家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在安排学生实习方面尤为重要但也尤为困难。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由于客户信息保密、学生上手能力差等一系列原因,外贸公司对于接受实习的热情并不高,即使愿意接受,数量也不多;其二,进出口业务从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到合同的履行,流程多,耗时长,且涉及进出口双方、海关、货代、银行等多个方面,学生在为期1~2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熟悉所有的业务和流程,实习成效有待提高。

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创新学生实习实践的思路,丰富实习实践的手段,动用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探索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的各类方法。

三、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

(1)为了制定出既能区别于南京大学又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国家经济与贸易专业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本科国贸人才的需求,企业对国贸本科生在专业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具备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②能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流程,上手速度快;③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考察了国内各种类型的高校,参考了多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保证本科宽基础重理论的前提下,制定了应用型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应用型课程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应用型课程较少,一般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运输与保险等几门主要的课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报关与报检、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商务谈判与礼仪、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课程,形成了关于进出口贸易的一整套应用型课程,总学分达36学分。

(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面,学院在教学之余将相关课程与部分证书的考试相结合。例如,将报关与报检课程与报关员资格考试、报检员资格考试相结合,将商务英语与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相结合。

(3)考虑到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还运用副修、双学位等方式与学院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与应用化学系合作培养化工类外贸人才;与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培养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人才;与新传媒系合作培养财经新闻专业人才;与外语系合作培养掌握第二外语的国际商务人才,包括:西班牙语、日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方面不断拓宽师资来源,吸纳各类优秀教师,摆脱单纯依赖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局面;另一方面注重对自身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教师本身的应用实践能力。

(1)师资选择来源多样,注重实际工作经验。

第一,聘请具有丰富的外贸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外贸从业经验的教师主讲运输与保险、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谈判与礼仪等课程。这类教师既是高校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对进出口贸易非常熟悉,有的甚至掌握多门外语。由他们主讲的应用型的课程往往生动又实用,能令学生受益匪浅。

第二,从外贸公司聘请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贸公司中不乏部分愿意担任高校兼职教师的优秀人才。他们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具备国际商务师或高级国际商务师等资格,想要进一步拓展自己,往往希望能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人分享,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就是一条理想的途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通过各种途径,聘请这类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主讲国际贸易事务、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聘请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南京高校众多,为学院突破南京大学的范围,广泛聘请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都有大量优秀教师,不少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聘请兼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宁高铁的开通也有利于将聘请兼职教师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主讲报关与报检课程的教师就是从上海地区聘请的优秀老师,具有丰富的报关与报检课程教学经验和报关员资格考试培训经验。

第四,由学院招聘专职教师,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招聘时优先录用具有从业经验的应聘人员。

(2)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专职青年教师的培养。

像其他独立学院一样,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也招聘了专职教师,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对专职教师尤其是专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意义重大。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专职青年教师。包括:①运用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由系主任、专业主任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直接进行手把手的指导;②安排青年教师听课,向来自各方的优秀教师学习;③举办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互相学习,交流教学经验;④鼓励青年教师进企业兼职,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⑤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及学术类培训与研讨会,去国内外其他高校参观访问学习;⑥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改革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参与各类教改课题研究;参与校企横向合作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对于应用型的课程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演示、分组竞赛、课程实习、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

3.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践

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实践困难的现实,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利用多方资源,采取多种手段,将学生的实习实践融合到课程学习、暑期实践、学生活动等多方面。具体的实习实践措施包括: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码头、海关报关现场,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②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将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并鼓励学生组织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③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为学生开展各类讲座。④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出国交流机会,如交换生项目、暑期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实习生项目、2+2项目等。⑤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尽管已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也借助了人才开发公司的力量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但安排的人数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且实习的成效也不明显。

因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开展实验室建设,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路,与外贸企业开展校企横向合作,自主开发了金普国际贸易仿真实习平台软件,利用这一进出口贸易仿真实习软件,建立模拟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全面熟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各项流程,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无法利用软件展示和操作的内容则通过现场拍摄的视频材料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8)

2 盛志君、赵明、赵肖.普通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仿真实训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91-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的迅猛增长,中国对于外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大量增长。为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与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中国有600多所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年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超过3万名。与此同时,外经贸企业等部门普遍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所谓的实践能力差,主要是指学生在观念上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环节,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在工作上,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所需求的外经贸专业人才与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形成有效对接,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达到外经贸企业的预期。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列入“红牌”专业,排名第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以系统掌握国际经贸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函电等理论与实务课程整合到一起综合应用的过程。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主要由外贸模拟实验室的模拟实训和课堂案例教学组成。外贸模拟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是外贸实训模拟软件,基本上是以一笔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具体操作进出口贸易的过程。在实践教学安排上,部分高校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的方式。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

2.校内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室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校内实验室集中进行的模拟实训课时一般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在交易模拟过程中充分体验不同角色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通过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外贸易业务流程的技能和技巧;第二,在校内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存在“重流程、轻两端”的缺陷。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大多是先设定一个具体的交易背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制作单证、学习外贸流程。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国际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市场开拓和国际化运作的“两端”;第三,实验室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往往将具体的贸易商品抽象化,学生只能简单了解自己所贸易商品的少数信息,这脱离了现实中贸易商非常关注的商品性能、质量以及工艺流程等参数;第四,对外贸易对于外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每年毕业的400多万大学生中符合要求的只有16万左右,大部分是外语能力不符合企业要求。外贸仿真软件中提供了通过电子邮件沟通的方式,这还不能满足实际外贸业务中进出口商业务人员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谈判等对外语运用的要求,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外语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校内实践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些优势特别表现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案例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逐渐增加。案例教学法缩短了从学生到外经贸从业者角色转换的过程,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并意味其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本科学习阶段促进完成从学生到实际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无疑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案例分析教学取材于现实问题,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提倡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结合案例中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在力图对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教师可以运用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将与具体案例所涉及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

摘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找不到合适的行业。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所以各高校应该打造特色的国贸专业,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专业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现状 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专业特色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与世界经济接轨,现已成为“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对外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令一方面,我国又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使国际市场走进来,带来大量商机,国内市场走出国门,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增加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出现的矛盾是国贸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贸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人才资源大量浪费。

根据我的观察和大量搜集信息认为其主要原因高校课程体系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从而使毕业生工作弊端暴露。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方面“重视理论,轻视实务”

由于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方面出现偏差,专业设置过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和实践操作课程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较差。 与用人单位所用的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相差很远,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大量失业。

2.课程结构失调,专业课程偏专,选修课程偏窄。

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而选修课重视贸易,并且数量少,缺乏区域性研究,于此同时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文化风俗知识。使学生选择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知识视野,削弱该毕业生未来工作适应能力。

3.课程设置培养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创新能力不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课程和完成毕业设计,很少进行实践教学,并且专业方向杂,课程设置广,让学生毫无抓手,迷失方向。

二、适应需求、调整专业体系

1.调整课程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身专业适应性较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落实较难。不仅要强调“理论+实务+实践”三位一体。而且还要“两手抓” 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手是搞好理论学习。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国贸理论最新发展,了解最新发展趋势,掌握最新变化,调整专业体系。

2.改善课程比重,提高实务性,突出专业特色:

现在各高校在注重“基础”的目标指导下,侧重开设经济理论课程,实务性课程开设不足,导致专业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将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优化配置。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尊重个性,避免人才“克隆”,把实践教学落实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方式。

面对传统的硬式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大脑机械记忆活动。在这种情况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群体合作性,很难适应当今的发展形式。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以“学”为主的模式应和“引进来,走出去”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对国贸专业学生,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改变创新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

三、适应时代,抓住未来

未来教育应该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朝国际化趋势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在激烈的竞争中预测未来发展形势,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体系,摆脱传统以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的教学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记忆与创新相统一;与此同时,在国际化理念下的教育,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回归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未来发展形势,打造更多的社会需要有用人才。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推动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的作用,来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信息,观点和想法,所以要很好地做到对信息的收集,总结,整合,同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做信息化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