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厦门卫生检疫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7159
国内刊号:11-3688/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篇3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篇4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医院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医院全院员工在工作和生活的长期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营造现代医院文化,以适应时代变革的步伐,已逐步得到广大医院管理者的共识。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展现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因此,抓好医院文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的建设与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院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观念、医院精神、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内容。当前,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把医院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一种管理文化,即医院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我院是一所以科室健全,检查功能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突出肿瘤特色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一代又一代医务人员的躬耕实践,医院形成了自己所具有的严谨求实、开拓求新、艰苦奋斗的文化底蕴及文化特色,这就是“博爱、敬业、求精、创新”的医院精神。而这8个字也是医院当前状态的写照。近几年来,医院党委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强化职工对医院精神的意识。提出了“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 的服务理念,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着力培育职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第一要务” 的发展创新意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院、爱岗热情,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将医院的精神潜移默化的融人了职工的行动中,为创建三级医院积极努力。
1.1 医院精神:医院精神是医院的灵魂和支柱,集中反映了医院职工的思想活动,它决定着医院和医院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是凝聚激励全院职工的旗帜,是医院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柱和灵魂。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注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等,都是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
1.2 医院管理风格:以医院精神具体化为医院的管理和服务风格。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如依法治院、从严治院、规范化管理、微机管理、标准化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承诺制、全程优质服务等。
1.3 医院环境条件:医院环境条件是医院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适合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以保证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一个安全、健康、安定、合理的环境下积极、文明地工作和生活。其次,要完备房屋、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各种设施,这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医院先进或落后、兴旺或萧条的外部标志。这几年里,医院不断改善住院条件,改进病人就医布局与流程,营造优美环境,在提供便民服务中实践医德。
1.4 医院形象:医院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医院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医院形象的形成和建立是指医院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医疗技术、公共关系在社会和患者心目中总的印象。医院形象不仅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而且与医院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
2 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1)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保证医院正确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确实存在滞后的成份,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医院文化建设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内容,正好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的不足,可以扩大医院的辐射面,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和交往,优秀的医院文化能以其良好的医德、医技、医风和服务获得众多病人的信赖,在联系与交往中必然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2)医院文化建设将个人理想与医院总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医院员工是把自己的命运同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即医院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秀医院文化是医院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全院员工创造性地积极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 自觉维护医院利益,团结一致,相互配合,从而易于对医院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激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同心同德的整体效应,使医院充满生机和活力。
(3)医院文化对全院每个员工实施无形的软性教育,客观上对每个员工都有规范作用,制度文化使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尽可能符合医院的要求。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医院文化的优越性可促使医务人员在卫生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建立、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施展人的才华的舞台,使医院管理同医院发展水平相适应,收到理想的效果。
(4)优秀医院文化在医院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医务人员自觉地按照医院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医务人员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人类健康、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勤奋工作。
3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敬业爱院、廉洁行医的观念,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3.1 确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在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要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做到医院的建设与发展的决策方针、战略布局、服务规划均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3.2 不断强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医院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院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医方向,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活动,形成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坚持“依法治医”的指导思想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依靠规章制度的强制力、环境的影响力和思想工作的导向作用,促使医院形成良好的院风。
3.3 加强医院职工队伍素质建设:职工是医疗服务的实践者,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医院文化具有渗透和教育的功能,对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又对医院文化建设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医院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从关心职工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提高职工的住房、医保、收入水平等;积极为职工提供国内外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等活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使之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加强服务规范教育,使职工严格要求自己,按各项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减少医疗失误。实践证明,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4 强化心理和情感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主体。随着医学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者应清楚地认识到,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有效方便的治疗,而且还需要温暖与爱心,需要人道主义的关怀。因此,我院在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了解患者的心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关心与体贴患者;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做好对患者的情感服务,这是任何医学高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4 体会
篇5
留学生招聘网权威【浙大】郑树森院士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更多【浙大】郑树森院士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相关信息请访问留学生招聘网。 【导语】准备了《【浙大】郑树森院士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供大家参考!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浙江树兰医疗总院长郑树森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01年6月,郑树森实施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创造当时国内年龄最小的活体肝移植受体记录,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截至2017年12月,郑树森团队已成功施行肝移植230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1年生存率达95.2%,符合其2006年提出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肝癌病人5年存活率达到72.5%,开创了国内急诊活体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先河。正是由于他在肝胆胰外科及器官移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19日将其选为外籍院士。
据了解,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820年,是法国医学界最高荣誉机构,在国际医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崇高的学术地位。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戴尅戎也曾被评选为该院外籍院士。
篇6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1中医专业认证对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专业认证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认证来评估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标准;通过中医专业认证可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为导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中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
在中医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指导下,我校修正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强化了实践教学,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后的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的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能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掌握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见中医儿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特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增添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传承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3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中医专业认证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下,我校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坚持“院系合一”(即医教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儿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全部从事系统的医疗实践,增强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我校儿科团体先后开展了“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陷胸颗粒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麦冬汤治疗肺炎喘嗽风火阴虚证临床研究”,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目前我校中医儿科已形成气血并治治疗小儿病症、经方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两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科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建立类似于内科学科的三级学科分支,借鉴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肾系(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生长发育)、心肝系(神经、心血管、血液)等专业;坚持以学术前辈思想为指导,传承与发扬并重的方针,对学术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病种(如哮喘、复感、厌食、肾病)方面,深入开展了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优化推广工作[1]。我校中医儿科课题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取得医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如“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运用”“中医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属医院及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中医儿科科研团体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麻杏陷胸颗粒对热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调控的实验研究”,不仅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部分学生通过跟师观摩实验、辅助实验也提高了将来搞学术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依托学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跟名师、多临床,加强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中医儿科学是针对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由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诸方面共同构成的中医儿科学体系。中医儿科学不仅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医内科,而且具有其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的特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学术梯队,在中医儿科专业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中医儿科教师不仅是教学、临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均有跟名师的经历。名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儿科名家。跟名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中医传承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传承能力。在注重教师跟名师的同时,我们还重视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临床带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临床技能。为使临床实习带教规范化,采取如下措施:(1)成立带教指导组、指定带教医师;(2)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和教学查房,结合典型病例重点讲解[2];(3)坚持病例讨论,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发言;(4)坚持举办张仲景学术思想、经方医案系列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5)严格审批学生病历,并要求床边报告病历;(6)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7)制定考试细则,采取答卷、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综合评分,重点测试学生的“实战”能力。实践证明,训练系统的正规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科临床技能。
篇7
[关键词] 传统的医学学科课程体系; pbl 课程体系; 特殊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701 (2008) 0120003202
为促进21 世纪我国高等医药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使高等医药教育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等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其中最显著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p roblem2basedlearning, pbl ) 逐渐得到广泛尝试。pbl 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d iscip line2based curriculum model, dbcm )相比究竟有何优势, 如何正确处理这两种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将是目前面临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特点
优点: (1) 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逻辑性、循序渐进性等, 使学生在完成正规的医学培训后具有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宽泛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科学医学思维能力等; (2) 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 (3) 节省财力。缺点: (1)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 学科界限分明, 各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 课程门数日趋增多, 课程体系膨胀、教学时数增加, 学生负担过重; (3) 有的课程内容老化; (4) 落后于医学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5) 课程体系零碎而僵硬, 课程之间脱节和重复明显, 缺乏整体化[1 ]。
二、pbl 学科课程体系特点
打破学科界限、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学科内容为课程体系并以小组讨论为主。优点: (1)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 (2)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3) 加强基础医学同临床联系; (4) 精简课程; (5) 早接触临床、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 (6)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缺点: (1) 缺乏基础知识的系统性; (2) 实践操作性难度大等[1, 2 ]。
三、两种学科课程体系比较后的思考
显然, 两种学科课程体系都有优势, 在实践中如何实施需要认真斟酌, 我国医学教育总目标是以高质量的教学为手段, 而达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21 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在众多的基本素质中有一点极其重要,即医生必须是知识渊博的人。从这一点看,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有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为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一个致命弱点是, 缺乏基础知识的系统性, 而前者能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获得宽泛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此外, 从国情看, 我们的高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大, 很难实施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因此, 能否以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为主, 但在其中融合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思想, 以期得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四、两种学科课程体系的特殊融合
这里以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基础学科之一) 教学为例。长期以来, 学生普遍反应这门学科枯燥乏味, 甚至教学多年的教师也有同感。以此推理, 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多少都存在这一问题, 原因之一是, 医学课程基本以描述性为主, 记忆的信息量很大。因此, 有必要进行改革, 其中较好的方式是: 在教材建设和教学传授过程中融合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思想, 具体实施如下。
1. 教材建设。编写《案例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该
教材特点: (1) 在每章开头增加相关知识导读, 以pbl 形式提出系列问题作为思考内容; (2) 在每章适当位置增加临床真实病例或标准化病例, 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3) 在每章结尾增加常见组织或系统疾病的组织学基础, 使本学科基础知识直接与临床学科相联系[3 ]。
2. 授课特点。(1) 仍以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知识点为纲, 准确把握学科魅力、抓住本质、揭示本质仍是教学的宗旨; (2) 以基本知识点作为切入口, 采用“pbl 式”替代“描述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以《案例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的导读和破解临床病案作为检验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
(4) 正确引导学生在众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中辨别主次, 掌握核心和重点知识。
总之, 两种学科课程体系融合的目的是: 使学生自然产生对组织胚胎学乃至医学的浓厚兴趣, 达到宽基础、厚基础的培养目标。
五、学生对两类学科课程体系融合后的反馈信息
绝大多数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式。他们的反映如下:“(1)讲课生动、激情、形象、活力、新颖, 能将一门枯燥的学科讲的拟人化, 总能把死板的理论和知识用多种手法生动的说出来。
(2) 讲课方式非常好, 能被深深吸引, 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课从来不打瞌睡; (3) 导读、案例和常见病组织学基础不但让我们灵活运用当堂所学知识, 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思维方式加强了锻炼, 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4) 案例等可以更好的理解教科书乏味的知识点, 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利于记忆; (5) 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使我们在学习时会带着问题学习。在病例的分析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组织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以上表明, 学生开始学会以基础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 并逐渐对医学学科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出, 在教材建设和教学传授过程中融合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思想, 即将两种学科课程体系融合的方式, 能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21 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的发展。
六、两种学科课程体系融合后的启示
启示1: 在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程都可以pbl 的探究式引入临床医学问题, 包括最早期的解剖和组织胚胎学课程, 作为学习的向导和目标, 使学生深刻体会医学基础学科对解决临床问题的至关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
启示2: 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始终恪守基础第一的思想, 牢固把握本学科课程的基本思想和魅力, 不能迷失于临床案例, 相反以雄厚的基础知识为自豪,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什么是主、什么是次的关系。
总之,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与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以及借助于pbl 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思想, 可以继承、发扬和完善传统的医学学科课程体系, 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并适合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 1 ] 石鹏建, 文历阳, 陆定中, 等. 中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2110.
[ 2 ]a lbanesem. p roblem2based learning: why curricula are likely toshow little effect on know ledge and clinical sk ill [j ]. m edicaleducation, 2000, 34 (7) : 7292738.
[ 3 ]白咸勇, 谌宏鸣. 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 [m ] .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2199.[收稿日期] 2007210
篇8
生物医学工程(Bio毗dieazEngineering)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从技术角度肴,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其形成与发展的模式墓本上可归纳为: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把物理、化学以及技术科学中新的技术、原理、方法应用于研制医疗装!、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物理、化学方法和工程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学,医用产品越来越多.在工程学(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同时,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对给生物医学以极大的推动,将产生分子医学.因此我们对理工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必须有新的认识.美国学者指出,新的生物医学工程定义是:“生物工程学结合物理学、化学或数学和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诱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菩卫生状况等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因此,我们引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有关名词命名专家组最近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定义:焦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结合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厚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墓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导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导械和信,’.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
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类型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学科和生物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与其他诸如材料、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并在不断发展之中.根据学科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
1.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InformationTeehno一osyBiomediealEngsneering:IT一明E.)其知识体系的组成特点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知识为主线,以生物医学方面相应的领域为交叉、结合对象,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2.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x程伽ateri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盯一翎E)其知识体系包含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力学、化学、生物化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墓本知识,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包含新近发展起来的组织工程.
3.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TeehnologyBiomedicalEngineering,BT一BME)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生物技术,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结合.美国实验生理学学会联合会(F^SEB)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分析是“分子医学将在2020年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础.分子医学的实践将包括新的预防方法、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方法将直接针对造成疾病的分子、细胞或生理缺陷.这些新医学方法的墓础将是精确的和无创的成像及诊断技术,……”,这充分说明了在新的时期,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分子水平的诊疗技术交叉结合,也就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必然和生物技术交叉结合,因此必然会产生生物技术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数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等.
4.生物医学研究型的生物医学工程(BiologiealMediealstudyBi二。dicalEngineeringBMS一BME)由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和它的研究内容知道,我们要为深入研究生命过程的规律,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这类学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于应用,而在于用目前的一切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以某一生命过程为研究对象.所需的是所有理工科、生物学、医学、哲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5.医疗器械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伽ediealDevieesBIOfnedicalEngineering:MD一BME)生物医学工程所有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各种不同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在各种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中,医疗器械(含各种医疗仪器、医疗设备和耗材等)产品占有很大比t.要过渡到产品必须有由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过度的研究阶段,就会形成产业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其知识体系包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管理学、市场经营等.以往我国医疗界械产业化的发展较发达国家滞后,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力t相对薄弱,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医疗界械的公司强化这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交叉结合.科研成果的产品化研究在医疗界械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6.在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一临床工程随若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所居的地位更为明显.医疗机构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快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进程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学科一一临床工程已成为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工程师、医生和护士共同构成现代化医院的三大支柱川.临床工程在医院中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问翅.临床工程的定义:前面讲过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从纵向看,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组成除了研究开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医院中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所有成果---一临床工程,临床工程则是为了利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将现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新技术和成果安全、可东地应用到临床,以提高医疗水平为目的的一个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分支.那么,什么是临床工程呢?目前,一般认为在医院中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就是临床工程,我们认为,在医院中所有为了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而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作都应该属于临床工程的范畴.在医院临床工程墓本上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医疗设备的全程技术管理为主,解决医院装备现代化中技术、设备、质t保证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包含了医院中的设备工程和设备管理工程;二是医疗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一Hls(HospitalInfor.tionsystem)系统:使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采集、存储、处理、传翰和翰出门诊、住院息者医护和管理信息,包括临床辅助科室的信息,形成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商医院工作质t和效益;三是和影像存档和通讯--一P^cS(Pict盯e^r。hi,ing.eo二unie。tson:system,):是医院用于管理医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的信息系统;四是远程医疗网络系统等:远程医疗就是利用电子通讯网络以电子信号来传递有关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咨询及教育等的信息及数据,其即可以为偏远地区的息者提供医疗服务,也可以作为医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五是参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例如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虚拟手术、理疗和康复等等.临床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必要环节,又具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前者的发展,也要重视后者的发展,在医院中更应将后者放在发展的重要的地位.
三.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棍况
科学与学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自身的规律决定学科的规律,科学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学科的建设反过来形响科学的发展.随若人们对健康的关心程度的增加,医学上疾病分析、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仪器设备逐年增多.因此,在教学科研单位需要有研究人的生命的物理原理、控制过程和研究新的检测、监测生理、生化物理指标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在工业部门,需有设计、制造适于医护人员操作和人事科医学要求的仪器设备的工程师.在医院里,需有掌握医学设备的均t和维修以及培训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员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有一个系统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教育计划.生物医学工程师要用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生命科学上的难题,因此,要求有一些涉及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训练,使得学生既要性得工程原理,又要了解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上的问题.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国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趋向于培养博士水平的高级人员.后来由于注意到实际应用,产生了硕士和学士水平的教学计划.
1.国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
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仅美国就可在Inter网上查到近百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主页.《共国新闻》及《世界报道》两媒体2002年联合公布的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佳研究生院的排名(根据设施、人员、研究成果引用系数等)前十名的学校。.设有叫S方向与BT的较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为附在我国,涉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的是中专教育、大专教育(1,60年成立的北京商学院就有医疗器械系),真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始于70年代未,19,8年国家科委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组.从此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很快地发展起来.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己有近几十所高校建立有该专业,这些高校均系国内工科、理科、医学的著名院校.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墓本情况见表2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52个院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有37个理工或综合大学,15个医科院校.
2.我国离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分析
(1).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共同点①学科发展迅速国内外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70年代、80年代迅速发展•国郎20世纪’0年代末,8。年代初仅有几所高校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短短二十年就发展到50个院校建立该专业.②从比较知名的重点院校开始形成辐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都是较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科研水平很高的大学,也是我国首批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国外,很多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t超过本科生的数t,研究生的来源更强调从理工科或生物医学专业中选拔.在我国50多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有17个博士学科(14个也收本科,3个仅招收硕士、博士),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长江学者学科,11个招收本科、硕士,8个院校仅招收硕士,U个院校招收本科、2个招收大专.这充分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相比,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占的比重更大.
3.我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国外的不同点(差距)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发展很快,如前所述建立本科教学的至少有35所院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①学科模式(研究方向)设!较少所有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都是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与医学结合为目标,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本科教育的专业设!面比较集中在IT一明E,没有川S一SME,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象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比本科生的专面相对宽广.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搜盖面相比显得专业面过于窄.而国外的专业设t显然比我们有优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很多“生物移植、心血管电生理、脊健损伤研究、功能生物技术、心肺动脉、临床整形外科研究、临床整形外科研究、细胞影像、疼痛神经生理、分子及细胞生物、重组蛋白质表达、药物传输、.生物界面现象、生物热传递、麻挤研究、听觉研究、神经肌肉研究、神经系统分析、视觉研究”一的研究方向,在我国,这些研究方向都被认为是生物医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②以科研带动学科的特点不如国外突出我国本科教育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些没有科研方向的学校纷纷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③没有重视传统中医工程研究④生物医学交叉结合的程度我们不如国外,我们的叫E没有研究生命系统的就是个证明.
4.就业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主要就业单位是研究机构、公司和医院.研究机构可以是研究所或大学里的研究中心,他们从事设计和研制医院里所铸的很专门的新设备,也有一部分作为外科或生理研究组的成员参与复杂电子系统的选择使用,也可以研制新设备公司,可以是仪导及制药公司,他们参与新的医疗仪器以及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用的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他们能够决定一种新的设计是否有藉要,有梢路,能否满足各种要求并符合政府的法律规定,他们也可做为公司产品的推销及售后服务工作.在医院里,他们从事自动化、研制实验室用计算机,病人一一计算机的接口以及有关计算机软件.他们也可以在某一科室〔例如:内科、外科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在医院里直接经管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他们是医院中工程情报的主要提供者,负贵所有仪器的使用、维修和采购的任务,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师亦参与许多国家研究计划,如在空间计划中设计遥测装I,生命维持系统,人一一机接口设备以及参与空问医学.他们也参与国防计划,环境研究,也可做为环境开发及污染、医院自动化方面的顾问等.
5.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继续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较完菩的学科体系,开设了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发展较慢,在国家成人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该专业.我校1,%年首次在全军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科升本科的函授教育,现已招收7届学员,深受全军各医疗单位技术人员的欢迎,目前地方许多医院有关技术人员也来信询问要求学习.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开展空间.主要原因是:
(1).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各种诊疗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多,高新技术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参与,现代化医院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管理和诊疗水平.
(2).从医院实际看.医院医学工程科、信息科、放射科、放疗科、超声科和理疗科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本科毕业的为数不多,大都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毕业,知识结构和实际水平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然有一个知识更新、技术提高的问题.
(3).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代化医院的科技水平、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必须满足实际,若眼未来,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6.在医学院校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科学,它要求有深厚工程墓础知识,学生的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学习工程知识,因此,很容易认为在工科院校开设此专业有优势,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个专业有很大困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医学院校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时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工程葵础课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需要的经费、人员较多,起步比较困难,但只要具备了墓本条件,会有很多优势.
(1).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科学对医学的渗透,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了本专业以后,工程人员和医务人员思想上的沟通就比较方便,较能做到互相理解,这样就便于合作.
篇9
关键词:中医 科学科学方法,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实验只能检验部分个案,所以科学是无法被检验的。但是,科学可以通过证伪的方式得到提升,用例外的情况来证实某个判断是错误的,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二,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第三,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四,科学就是知识。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病理,生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相似观整体观为主要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生理为基础,以辨证论为治疗依据,拥有朴素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分形论的内容。在中国,中医就是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所以也称汉医。而中国其他得传统医学,如苗医、蒙医、藏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和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出的传统民族医学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它们有独的特疗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除中医外,还有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等体系,即使在中国,蒙学、维医、藏医同样在医学体系中有着深远影响。这些多种多样的传统民族医学的相同特点,多数都是以自然界的矿物和动植物为药材,医学理论多数与哲学和文化融为一体,例如中医,就有祖国医文同理之说。世界每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在长期的积累经验中,都有各自的独特经验,甚至包括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病症,都会在传统医学那里得到有效的治疗。毋庸置疑,中医是有用的,是能治疗疾病的。
但是能治病就是科学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能治病不等于是科学,中医并不是科学;第二,能治病就是科学,中医是科学的。人们的第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医学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有些动物也掌握了其自我治疗的生存经验方法,但是你不能说动物会为自己敷伤吃草药就是掌握了科学,中医经典对人体的认识和了解还不是很完美,甚至有些人认为其中的部分认识是荒谬的。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认为,他们与中国医学很相似,现代医学仅仅发展了一两百年,却把以前的错误认识全部了,而且取得的成就远超过于过去所有的成果,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证实也很难否认的系统,要想接受它必须以信仰为依靠。因为人们觉得这一套系统非常模糊,怎么说都说得通,如一个病人去看病,看了两个名中医可能就有两种说法,这些说法甚至可能完全不同。但让现代的两个医生来看这个病人,结果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出入,治愈率多高,能否医好,在下药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可以说,现代医学治疗疾病靠的是客观的医疗手段,而中医看重的是主观的医术,而这种对个体的强调,正是哲学、宗教的一个特点。宗教的另一个特点,是越古老越权威。人们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医的现象现在不能被现代科学完美的解释不等于以后不能,西医还有好多病不能治,还不如中医,在中医理论里,还有很多东西是现代医学不承认的,但是,今天不能解释、不认识并不代表以后不能,但对今天不能解释的现象,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说其是“伪科学”。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知识体系,只要它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真实有效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就必须承认它的科学性,享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就对自己认识不清楚或尚未认识清楚的事实统统打入“不科学”的冷宫。不同时代科学的正确性、真理性,只能相对于在此之前的历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科学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类上来认为中医药不属于以数理化知识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范畴,但我们绝对无法否认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介于大家的争论,我觉得:第一,从中医的实际效果讲,毋庸置疑,中医是有效的。如果一种理论,可以高概率的为其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充分的相信,这种理论就是科学的,或者更严谨一些说,其是一种不完善的科学,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从中医的理论上讲,鉴于中医的疗效可以验证,很显然中医的理论是在可证伪的范畴之内。中医这种高概率有效情况的存在,是目前科学对中医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我认为就目前的科学认知水平无法认识到中医理论中的客观规律。虽然现在不能证实中医是不是科学的最终属性,但就我们人类的认知水平来讲,目前还不能随便的下一个定论:中医是科学。第三,虽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中医是科学,但是一种理论的最终认定,有一个决定意义的最后一步,即理论证明,在这之前,任何一个理论都不能被最终认定为科学。当然,这个最后一步并不影响这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最终属性,所影响的只是我们人类的认知范畴。对于中医,在这最后一步完成之前,我们无法明确的讲,中医是科学,无法给出这个明确的、最终的结论。但由于中医实践检验的存在,我们可以以一种严谨的方式认为,中医是科学,或者说中医有着强烈的科学倾向性,当然最后的认定还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65,163
篇10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