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基础工程范文
时间:2023-03-31 05:1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基础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浅基础与深基础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础埋深上的差异,但两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值界定。浅基础与深基础作为建筑基础,传递由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在附加压力作用下,要求地基满足承载力及变型条件的要求,进而达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各项使用功能。
一般以埋深大于等于5.0 米为深基础, 埋深在0.5-5.0 米之间,侧面磨阻力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基础称为浅基础,但基础埋深不得小于0.5 米。若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加大埋深,深度超过5.0m,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施工手段和相应的基础形式。如桩基、沉箱、沉井和地下连续墙等,这样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二、浅基础与深基础在应用中的区别
浅基础相对于深基础,基础故然埋深较浅,同时,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工程造价亦较低。而深基础情况恰于浅基础相反,除基础埋深较深外,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因素较多,工程造价亦较等建筑采用何种基础形式,即采用浅基础抑或采用深基础,决定于基础持力层的选择,一般而言,持力层埋深小于5.0m 的为天然基础,采用的基础形式自然就是浅基础。具体表现为:
1、浅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以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受力要求即可。基础与侧壁土的磨阻力可忽略不计。
2、深基础以深部硬质岩土层为持力层,或者以基础与侧壁土层磨擦力作为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为主,又或以前两种受力方式结合作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
3、浅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坚实,满足承载力要求,浅基础的选择形式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选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只要浅部岩土层工程性状好,同样可以选择浅基础,如筏板式基础。
4、深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软弱,承载力或变形条件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向下寻求硬质岩土层,直到满足上述地基条件。其基础形式自然也就为深基础。
5、深基础的形式有桩基础,箱形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等。具体采用何种基础形式要视建筑及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定。因浅基础工程造价低,只要浅部地基坚实,就应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对于七度及七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区,为了抗震的需要,上部结构常采用框架、框剪结构以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其基础形式往往采用筏板基础,箱型基础等以增强地基的刚度,使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工作。
三、浅基础施工技术实例
某市受古滇池湖盆及盆地内盘龙江沉积环境的影响, 在北市区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冲湖积砾石土,圆砾层本身具有较高的地基强度, 但由于地层中无规律地夹有厚度不等的、强度较低的软粘土等薄夹层,影响了浅基础在本地区的高层建筑的实际应用,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均以桩基础型式为主。
1、地基与基础方案论证分析
本场地属昆明古滇池湖积与盆地内陆河流冲洪积交替沉积环境,浅部地基土除“硬壳层”外,浅基础主要受力层以圆砾③层为主, 下卧层为粘土④及圆砾⑤, 可总结为“薄硬壳层+ 厚层圆砾夹薄层软土+ 良好下卧层”的地层模式,本地区的高层建筑,为了规避风险, 大多采用桩基础型式。拟建高层建筑群包括18幢11层住宅楼、1幢16层办公楼、9幢7层多层住宅楼(办公楼、多层住宅设地下室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8万m。拟建建筑物荷载并不很高,而圆砾层埋深适宜、厚度大,且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具备采用浅基础的条件,经初步估算, 圆砾层及下卧层可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经过多方调查,决定采用浅基础方案。
2、地基处理、施工控制及检测
(1)软弱下卧层的探明及处置粘土③1层成层性差,以透镜体状产出为主,规律性差,勘察过程中因勘探点间距原因难以准确反映,在基坑开挖后进行动探、钎探等施工勘察措施。在开挖基坑内, 周边特别是两端采用标准锤63.5kg动探勘察手段,点距为3×3m,深度5m左右。对锤击数小于3击/10cm、层顶埋深小于3m、厚度大于0.5m进行挖除换填处理;对中部采用钎探方法,深2~3m,仅对浅部范围较大的软弱土层进行换填处理。经施工勘察,18幢住宅、1幢办公楼范围内需进行处理的地方共有12处。
(2) 超深开挖部分处置
在满足高层建筑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前提下,选择圆砾③层作为基础持力层,表部填土及浅部粘土②、②1层须全部清除,大部分建筑物均存在超深开挖部分处置问题,厚度集中在0.5~1.5m之间。对于超深开挖小于0.5m的部分,直接采用砼垫层进行处置;超过0.5m的部分,采用混合土进行回填碾压处置, 混合土按标准配置,碾压按施工规范进行。在回填碾压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出现“橡皮土”现象的地段进行再开挖, 清除其浅部软弱土后再回填碾压。
(3) 地下水的影响及控制
场地地下水水位主要赋存于圆砾层中,地下水水位整体略低于基础埋置深度超挖部分常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下。因圆砾层中软弱粘土透镜体阻隔与影响, 大部分基坑开挖后地下水水量普遍比预估要小,在基坑内修挖临时截水沟结合井点进行降排水, 基本能保证基坑内软弱下卧层处置及回填碾压处置要求。
(4) 地基土检测
在对粘土②、② 1 层超深开挖回填处理及受力层内软弱土③1层进行挖除换填处理后,为控制风险,确保地基土的均匀性和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对处置后的地基土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强检测工作。从72点检测结果来看,处置后地基土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的250kpa,虽各处换填土的厚度不等,但检测结果出入较小,说明换填土与圆砾③层物理力学性质相近,处置措施适宜。
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1、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项目的设计目标、设计的进程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能量的消耗,适当地选用环保技术设备和环保建筑材料,做到环保施工。建筑材料的开发也应该多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和创新型的建筑材料,尽量利用工业废料,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做到与周围生态和谐共存。
2、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猛迅发展的阶段,在建筑施工设计中不断开始应用到传统的运输、地质勘察、机械制造、冶金和园艺等活动。因此在建筑技术体系中也包含着上述外沿学科的相应技术形态,促使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地外延, 很好地体现建筑施工技术的两大特性: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就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3、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化的建筑施工技术就是把新技术革命成果全方位和多层次地渗透到整个建筑领域,明显地忽出术运动的现代特征。这样的渗透可以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快速的拓展,使建筑施工技术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操作初械化、驱动电力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结构精密化的高新技术化趋势。
五、结束语
工程实践证明,在在冲湖积地层中,一般高层建筑采用浅基础型式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在进行建筑基础型式选择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地基土的整体性能,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对土质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掌握,并通过合理处置进行弥补,以保证建筑符合安全性能要求。不同的土质倔强了不同的型式的选择,但总的要求就是保证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我们在不断学习先进施工技术经验的同时,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多优质工程,让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张明瑞,浅析建筑浅基础和深基础的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2012
[2]王起弦,某工程浅基础施工技术概述[J]施工技术,2011
篇2
关键词:建筑物;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毛石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筑行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数量日益增加,这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及经济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工程是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物的底层根据所在,若施工人员没有重视基础工程的建设,就会延长了建筑物施工周期,并且也会给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目前,业界人士将基础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宽度或小于5米的称为浅基础,由于埋置深度不同,基础工程所采用的的施工方法、基础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建筑浅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基础工程的建设有所帮助。
1 常见刚性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刚性基础所用的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等,它们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及抗剪强度偏低。因此,用此类材料建造的基础,应保证其基底只受压、不受拉。由于受到压力的影响,基底应比基顶墙(柱)宽些。根据材料受力的特点,不同材料构成的基础,其传递压力的角度也不相同。刚性基础中压力分布角a称为刚性角。在设计中,应尽力使基础大放脚与基础材料的刚性角相一致,以确保基础底面不产生拉应力,最大限度地节约基础材料。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的要求。
1.1 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是用强度较高而未风化的毛石砌筑。它具有强度较高、抗冻、耐水、经济等特点。毛石基础的断面尺寸多为阶梯形,并常与砖基础共用,作砖基础的底层。为了保证锁结力,每一阶梯宜用三排或三排以上的毛石砌筑,由于毛石基础尺寸较大,毛石基础的宽度及台阶高度不应小于400mm。
1.1.1 毛石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验槽选材(毛石、毛料石)定位、放线组砌毛石清理。
1.1.2 毛石基础施工要点如下:
(1)毛石基础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必须饱满,叠砌面的粘灰面积(砂浆饱和度)应大于80%。
(2)砌筑毛石基础的第一皮石块应坐浆,并将石块的大面向下,毛石基础的转角处、交接处应采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
(3)毛石基础宜分皮卧砌,各皮石块间应利用毛石自然形状经敲打修整使能与先砌毛石基本吻合、搭砌紧密;毛石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采用先砌外面侧立毛石,后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中间不得有铲12I石(尖石倾斜向外的石块)、斧刃石(尖石向下的石块)和过桥石(仅在两端搭砌的石块)。
(4)毛石基础的灰缝厚度宜为20~30mm,石块间不得有相互接触现象。石块问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石块嵌实,不得采用先摆碎石块后塞砂浆或干填碎石块的方法。
(5)毛石基础的扩大部分,如做成阶梯形,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石块的1/2,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对于基础临时间断处,应留阶梯形斜槎,其高度不应超过1.2m。
(6)毛石基础必须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均匀分布,毛石基础同皮内每隔2m左右设置一块。拉结石长度,如基础宽度等于或小于400mm,应与基础宽度相等;如基础宽度大于400mm,可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且其中一块拉结石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宽度的2/3。
1.2 砖基础
砖基础具有就地取材、价格较低、施工简便的特点,在干燥和温暖的地区应用很广。
1.1.1 砖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选砖砖浇水校核放线尺寸选择砌筑方法设置皮数杆砌筑清理。
1.1.2 砖基础施工要点如下:
(1)砖基础一般下部为大放脚、上部为基础墙。大放脚有等高式和问隔式,即等高式大放脚是每砌两皮砖,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间隔式大放脚是每砌两皮砖及一皮砖,交替砌筑,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但最下面应为两皮砖。
(2)砖基础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筑形式,即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上下皮竖向灰缝相互错开60mm。砖基础的转角处、交接处,为错缝需要应加砌配砖(3/4砖、半砖或1/4砖)。
(3)砖基础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厚度宜为l0mm,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4)砖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当设计无要求时,搭砌长度不应小于砖基础大放脚的高度。
(5)砖基础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置斜槎。
(6)基础墙的防潮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宜采用1:2水泥砂浆。
1.3 混凝土与毛石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基础具有坚固、耐久、耐水,刚性角大,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形状的特点,常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受冰冻影响的建筑。混凝土基础台阶宽高比为1:1―1:1.5,实际使用时可把基础断面做成梯形或阶梯形。
2 常见柔性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鉴于刚性基础受其刚性角的限制,要想获得较大的基础宽度,相应的基础埋深也应加大,这显然会增加材料消耗和挖方量,也会影响施工工期。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这样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也就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所以钢筋混凝土基础也称柔性基础。在同样条件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比混凝土基础可节省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和挖土工程量,常用的柔性基础包括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杯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等。
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可做成梯形,最薄处高度不小200mm;也可做成阶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警笆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面设有C7.5或C10素混凝土垫层,厚度100mm左右;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厚度为75mm,以保护受力钢筋不锈蚀。
2.1 独立柱基础
常见独立柱基础形式有矩形、阶梯形、锥形等,如图1示:
图1 独立柱基础
2.1.1 独立柱基础的施工工艺流程:
即清理混凝土垫层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1.2 独立柱基础的施工要点如下:
(1)清理及垫层浇筑:地基验槽完成后,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得积水,应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
(2)钢筋绑扎:垫层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0mm处绑扎第一道箍筋,距基础顶50m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
(3)支设模板: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锥形基础
坡度大于30°时,采用斜模板支护,利用螺栓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上浮,模板上部设置透气及振捣孔;坡度小于等于30°时,利用钢丝网(间距300mm)防止混凝土下坠,上口设“井”字木架控制钢筋位置;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绑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4)清理: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木模浇水湿润,堵严板缝及孔洞。
(5)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浇筑,问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0~l00m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型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筑,每浇完一台阶停顿半小时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以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振捣时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
(6)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7)模板拆除: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到损坏时方可拆除,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2.2 条形基础
常见条形基础形式有锥形板式、锥形梁板式、矩形梁板式等。
2.2.1 条形基础的施工工艺流程
即清理混凝土垫层清理钢筋绑扎支设模板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振捣、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2.2 条形基础的施工要点与独立柱基础十分近似。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上,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的钢筋只需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插筋伸出基础部分长度应按柱的受力情况及钢筋规格确定。
(2)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在T字形、L形与“十”字交接处的钢筋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设置。
(3)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道有无走动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一直是建筑行业重点关注的焦点,对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重视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及程序进行,同时在实际工程中应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施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确保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数量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对工程的质量愈加的关注。地基作为建筑的基础,其施工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的质量,所以在地基工程的施工中,控制好施工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的安全和优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的简述
地基是指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基底下方产生的变形不可忽略的那部分地层,基础是指将建筑物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作为支承建筑物荷载的地基,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能防止强度破坏和失稳;控制基础的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变形允许值。在必须满足其主要条件的前提下,可采取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方式,其主要是尽量采用相对埋深不大和只须普通的施工程序就可建造起来的基础类型;地基不能满足以上条件的,则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即在处理之后的地基上建造的基础,也称为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当上述地基基础形式均不能满足要求时,则要进行深基础(常用桩基)方式,是考虑借助特殊的施工手段相对埋深大的基础形式,从而把荷载更多地传到深部坚实的土层中去。
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地基作为每一座建筑的根基,在工程建设当中,都是作为头一道工序来进行施工的,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施工技术的高低,所以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保证施工技术的质量水平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工程建设当中,由于位置不同,所面临的地质情况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域的地质情况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对地基施工技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但在当前很多的建筑工程当中,人们对地基工程的施工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地基基础施工中对施工技术加以提高和完善,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当前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地基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对建筑的整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基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应用
1、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是影响厂房建设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在众多建筑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因此,做好地基的处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是地基的土质软硬不均匀,或存在地下空洞和暗沟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应按沉降一致的原则进行有效处理。处理的技术一般采用一定比例的灰土进行分层夯实,将沟槽的底部进行夯实加固处理。类似于砖井的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砖井的直径不小于15.m的时候,则可以对上部的结构进行有效的加强、加固,可以在墙的内部配筋进行处理。如果砖井的基础位置靠近转角,不仅要做好回填的工作,还应该做好基础加强的工作。
2、地基加固技术
在过去的工程地基建设中,传统的地基加固由于技术单一而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首先就是压密固结加固法,该种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工地上,通过采取强夯、降水压密、真空预压、堆截预压等措施来加固地基。其次就是加筋体复合地基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普遍性,对于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加固处理的方法可以通过砂桩、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搅拌桩等方法来实现。最后就是换填垫层法,通过砂石垫层、灰土垫层等措施来实现,但是其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不适宜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深基础施工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深基础施工逐步得到发展。所谓深基坑技术,就是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深基础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四、当前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对地基保护不周
如果在施工时对地基的基础保护不周,比如在多雨的地区,就容易使地基进水,从而影响整个地基的质量。施工方因此要在施工前针对当地地质状况对地基进行充分的保护。
2、地基建设中的塌方问题
目前在地基施工中,塌方是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地基施工时需要进行基坑的开挖,在开挖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土层采取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坡度控制或是采取必要的支护方法等,这样就会保证基坑在外力作用下维持稳定性,不会发生大的变形,从而避免塌方的产生。因为一旦在地基施工中发生塌方,不仅会对地基工程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另外,如果地基在施工中发生塌方,对周围建筑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施工不善
在有些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没有对实际的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所建设的基坑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这就会导致地基的强度不能达到施工的需求,最终会给施工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大对工程管理的重视,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确保施工质量不受损害。
4、防潮层失效
如果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抹灰不够密实或者防潮层出现开裂等情况,地下水就会沿着地基而渗透,使得墙体出现受潮的情况,从而出现冻融与盐碱。防潮层一旦失效,就会造成房屋墙面出现脱落,影响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强度与美观。在房屋地基施工时,采用灰浆混用的方式,将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进行防潮层的施工时,未进行足够的清理,使得防潮层与基面的连接受到影响。另外,抹灰不实,养护不到位等情况也是造成防潮层失效的重要原因。
五、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基地土质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用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地基处理时,一定得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便加强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检测,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如果地基上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则选用适当的增强填土和施工工艺。
2、地基基础的选型
建筑物同地基之间的连接地带一般被称为基础。建筑物所承担的负荷都是应该通过基础之后再传给地基。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之中,地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独立基础以及筏形的基础。每一个类型都应该有自身的使用局限以及优势,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独立基础的使用成本偏低,在地基的承载力充足的情况之下,应该使用此种方法。
3、合理设计工程地基基础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
在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首先了解工程的前期勘察报告内容,并对其中所提供的各项参数建议值,尤其是地基承载力加以关注,以其作为参考依据,来计算出基础实际的土压力,如果怀疑工程勘察报告的真实性,则可以采用荷载试验来加以验证。施工人员在进行大中型工程的建造时,如果地基类型属于天然地基,那么应该对其地基承载力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复核。如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地基沉降现象时,应该立刻停止施工,并将相关部门召集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避免对建筑物等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防止出现人员的伤亡事故。
4、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是设计人员对项目经理部人员交底,目的是让项目经理部人员熟悉领会施工图意图;其次是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交底,目的是让施工班组掌握如何按规定要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有哪些。技术交底要清楚易懂,必要时应附图,记录时要有责任人签字。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都应该是不遗余力的。
参考文献
[1]钟学文.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80-81
篇4
【关键词】浅基础工程; 施工技术; 房屋建筑; 应用; 探讨分析
1.刚性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1毛石基础的施工
抗冻、耐水、强度及经济性较高都是毛石基础的显著特征,大部分断面尺寸为阶梯形状,而且经常和砖基础同时使用作为砖基础构成部分。为了确保符合锁结力要求,应使用三排及以上毛石来砌筑每一阶梯,因为毛石基础具有较大尺寸,其宽度与台阶高度最少不能低于400mm。使用铺浆法作为毛石基础砌筑形式,砂浆应满足饱满要求,砂浆饱和度也就是叠砌面粘灰面积不能低于80%。砌筑毛石基础的首皮石块要坐浆,其面积较大的一面超下,选择使用较大面积的平毛石来砌筑毛石基础交接与转角处。优先使用分皮卧砌形式来砌筑毛石基础,修整敲打各皮石块间毛石确保和之前已经砌筑完成的部分吻合。毛石中间部分不能出现斧刃石、铲12I石或过桥石。毛石基础灰缝应控制在20至30mm厚度之间,石块间不可以相互接触。如果石块间空隙较大,那么应该首先使用砂浆填塞,然后用碎石块嵌实。
1.2砖基础的施工
砖基础能够直接在施工现场取材,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少而且施工工艺较为简便。一般情况下,砖基础上部为基础墙,下部为大放脚。大放脚又可以划分为间隔式与等高式,大部分砖基础大放脚都选择采用一顺一丁砌筑方法,也就是一皮顺砖和一皮丁砖一样、上下皮竖向灰缝要保持基本错开60mm。砖基础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至少为80%,竖向灰缝及水平灰缝厚度应控制在l0mm左右。如果砖基础存在差异性底面标高,就应该从低处开始施工,同时从高至低进行搭砌;若没有严格的设计需求,砖基础大放脚高度必须要高于搭砌长度。砖基础交接及转角区域要同时施行砌筑,如果不能满足同时砌筑要求,应考虑留置斜槎。在没有明确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使用比例是1:2的水泥砂浆来作为基础墙防潮层。
1.3混凝土与毛石混凝土基础的施工
由于混凝土基础非常坚固,不易出现腐蚀,而且具有较大刚性角,可以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任意变化形状,因此在温度偏低,水位较高建筑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混凝土基础台阶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一般在1:1至1:1.5之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阶梯形或梯形作为基础断面形状。若混凝土基础工程体积较大,可以在浇筑时掺入颗粒直径在300mm之内的毛石,同时要求毛石体积在总体积20%至30%范围之内,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用量。注意在投料过程中确保毛石四周存在充足混凝土,进而促进获得理想毛石混凝土强度。毛石混凝土基础阶梯的高度基本上控制在300mm之内。
2.常见柔性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鉴于刚性基础受其刚性角的限制,要想获得较大的基础宽度,相应的基础埋深也应加大,这显然会增加材料消耗和挖方量,也会影响施工工期。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这样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也就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所以钢筋混凝土基础也称柔性基础。在同样条件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比混凝土基础可节省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和挖土工程量,常用的柔性基础包括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杯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等。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可做成梯形,最薄处高度不小200mm;也可做成阶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警笆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面设有C7.5或C10 素混凝土垫层,厚度100mm左右;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厚度为75mm,以保护受力钢筋不锈蚀。
2.1独立柱基础的施工
常见独立柱基础形式有矩形、阶梯形、锥形等。地基验槽完成后,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得积水,应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垫层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0mm 处绑扎第一道箍筋,距基础顶50mm 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然后绑扎剩余箍筋,保证柱插筋不变形、不走样,两道定位筋在基础混凝土浇完后,必须进行更换。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得大于 1000mm(视设计钢筋直径确定),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同时注意对钢筋成品的保护,不得任意碰撞钢筋,造成钢筋移位。
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锥形基础坡度大于30°时,采用斜模板支护,利用螺栓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上浮,模板上部设置透气及振捣孔;坡度小于等于30°时,利用钢丝网防止混凝土下坠,上口设“井”字木架控制钢筋位置;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绑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木模浇水湿润,堵严板缝及孔洞。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浇筑,问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0~l00mm 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型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筑,每浇完一台阶停顿半小时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以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振捣时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 12h 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 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 昼夜。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到损坏时方可拆除,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2.2条形基础的施工
常见条形基础形式有锥形板式、锥形梁板式、矩形梁板式等。当基础高度在 900mm 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上,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的钢筋只需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插筋伸出基础部分长度应按柱的受力情况及钢筋规格确定。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在 T字形、L形与“十”字交接处的钢筋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设置。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道有无走动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3.结束语
从本文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房屋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选择与正确使用是实现预期质量及效益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来选择施工工艺,并按照正确程序逐步推进,避免受到过多外界环境的干扰。施工技术管理者应该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全面了解并掌握可能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的消极因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达到施工技术管理的本质要求,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房屋建筑。
【参考文献】
[1]彭光明.浅谈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篇5
关键词: 深基槽,支护,管涌,降水
1工程概况
本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浙江某市区中心位置,原址为该市味精厂。本工程为高档商品房住宅小区, 总建筑面积145677.9m ,占地面积为31886.2m,框架剪力墙结构,设1层地下室,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桩长12.8m,基槽深度10.03m。工程平面及场地环境条件如图1所示:
工程施工平面图1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周围环境
2. 1 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基槽支护设计涉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表1支护设计涉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一览表
2. 2工程地下水类型
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潜水主要赋存于①层杂填土、②层粉质黏土、③层粉土及④层淤泥质粉土中, 水位深度位于自然地面下0. 4m~ 1.6m左右。
2. 3周围环境
基槽西侧:为6层住宅(砖混结构), 最近处约18m;基槽南侧:为6层住宅楼(砖混结构),距离基槽约12m; 基槽北侧:50m以内无建筑, 基槽东侧局部距离道路约10m。
3、设计要求
3. 1本工程基槽开挖高程
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该项目南北两侧局部基槽开挖深度为10.03m外,东西两侧区段均为6.00m。
3. 2 支护及降水方案
为了保证基坑稳定和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安全的重要一环。如果降水方案选择不当, 将造成场地附近部分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 原浅基础建筑在失去地下水浮托力后可能压缩砂土层空隙, 导致地面沉降或建筑物开裂, 故突出降水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水文地质报告和周围环境,在基坑设置井点降水+集水井排降水组合方案。
根据工程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现场条件及周边环境, 从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施工工艺出发,拟定了两种造价低、工期短、施工工艺先进成熟的组合基坑支护方案。
1) 基槽南北两侧段:为了保证基槽边坡稳定,本基槽支护采用采用喷锚网+土钉墙支护+ 轻型井点降水组合方案[1],并采取1:0.2放坡卸载与坡中留平台相结合的支护形式。2) 基槽东西两侧段: 采用1:0.1放坡+ 土钉墙支护+ 轻型井点降水结构。3)坑内采用明排水+ 轻型井点降水组合的降水方案[2]。
3. 3 警戒值
基槽支护结构沉降预警值为20mm, 报警值为30mm, 周围建筑物位移预警值为15mm,报警值为25mm。
4施工险情及初步分析
在基槽开挖过程中,我们从观测井发现水位忽上忽下,从井点抽出的水量虽然比较大,但开挖的土方较湿,许多成淤泥状,基槽局部地区可见明水。局部基底地面隆起、有水渗出或细流流出。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我们在基槽的西北角做一勘测孔,出现了大面积流砂突涌问题,细砂不断喷冒,集水井被泥砂填满,且涌水涌砂的情况不断加剧,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及工程施工安全,工程部决定启用应急预案[3]。通过工程部研究分析产生流砂涌水的现象的原因如下:
1) 井点设置不当,富水区井点的数量不够,降水效果不明显。
2)基槽承压水的压力过大,降水方案没有考虑承压水可能会造成突涌。
3) 有些降水井设计深度偏浅,对基槽底部潜水及渗透承压水无法有效降水。
4) 搅拌桩入土深度不够,导致截水帷幕没有形成有效封底。原降水方案考虑将③层粉土设为不透水层,降水范围为基槽内不透水层以上部分,没有考虑基槽降水对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导致在隔水层本身厚度及隔水能力有限的粉土层内形成较多渗水通道,基本失去隔水功能,再加上水泥土搅拌桩本身的施工质量原因,导致出现了涌水涌砂险情。
5) 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和实际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出现较大出入,地址勘察没有对项目复杂地质现象做出详细有效描述,导致原降水方案中节水帷幕的封底质量较差,无法控制承压水的突涌[4]。
6)当止水帷幕有局部缺陷而漏水时,当空洞很大,水流过急时,局部补漏可能无济于事, 此时只能采取降低坑外地下水位的方法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固是指对受力构件的补强,包括内支撑构件的补强,节点的补强和围护结构的补强。补强只能解决局部强度不够, 刚度不足或局部失稳的问题。对于大范围的变形过大或出现失稳预兆时, 局部加强就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治理方案
通过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工程部研究确定采取如下方案:采取防排结合的方法,在出现涌砂渗水的区域设置反滤层,用于控制形成涌水流砂渠道,防止出现抽取地下水是带出细砂出现塌方事故,同时加快垫层施工,补设二三级井点辅助降水[5]。
具体措施为:
1)在管涌处附近利用砂袋设置围堰,立即采用细石混凝土将管涌口覆盖保证减少涌水口的砂土流失,同时在基槽底部设置集水井采用水泵进行明排水,组织人机对坑中土进行抢挖。当挖至坑底标高,采用潜水泵排水, 管涌的流水通过排水盲沟流入集水井。
2)在深坑周边补设闭合的二级或三级井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强排我们发现深坑周边的地下水浸润线出现来了缓慢下降,从而有效控制了涌水现象的出现。
3) 利用现有降排水系统及补设的井点降水,使基槽底面具备浇筑垫层的条件。
4) 为了保证垫层混凝土下面的盲沟能够排水畅通,我们在混凝土垫层及砂垫层之间设置了一层30mm~ 50mm厚的预制混凝土板,防止出现上层土层塌落。
5) 在浇筑完成混凝土垫层后,对混凝土垫层上出现的渗水进行堵漏处理,通过24小时不断绝的持续降水,终于彻底止住流砂及涌水,使工程具备高分子防水施工的条件。
6)建立有效的深基坑工程的监测。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 通过仪器设备和其它一些手段对围护结构、基坑周围的环境的位移、应力、沉降、开裂倾斜及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等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反馈的数据信息,判断基坑支护方案的可行性。针对下阶段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依据。
6结语
由于放坡开挖深基槽施工在江南地区比较常见,而一不小心流沙、管涌现象就很容易出现。所以在拟定施工方案时,我们一定要充分周密地设计好基槽降水和排水方案。本文所涉及到项目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勘察设计院出具的地勘报告没有准确反映当前项目工程地质情况,在设计基槽降水方案时, 没有认真研究地质报告中各土层的特性, 导致出现了管涌险情。因此在施工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应详细考虑实际复杂情况,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护降水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应有充分的考虑及准备,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应急预防措施, 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S]。
[3]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4] 孙铁成,深基坑复合土钉支护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05,27(2):153-156。
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建筑工程基础选型 若干问题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建筑工程基础选型的若干问题
(一)天然基地浅基础
岩土工程建筑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就是天然地基浅基础,因为具有施工方便、施工成本经济等特点成为施工过程中首要选择的类型,不但可以适用于高层和小高层建筑,也可以适用于多层建筑,建筑浅基础满足实际工程的荷载要求是选择这类基础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也应该重视以下问题:第一,地基的稳定性。在实际施工中应该充分考虑坡地下基础的稳定性,在勘测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本身存在的荷载,也应该考虑附加荷载的影响,实际勘测深度应该满足需求,也可以采取深基础;第二,地基的均匀性。地基出现过量形变会影响建筑物的功能甚至出现损坏,尤其是膨胀土、高压缩性土以及湿陷性黄土等基础不好的建筑,如果考虑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下沉或者开裂。第三,地下水。对于位于潜水位之下的地基,应该挖掘一定的排水通道以及坑壁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地基的流砂、泡水软化以及涌土等问题;第四,当局部地点都表现良好,仅是个别地段存在问题,可以使用树根桩或局部填土的方式进行地基加固。
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基本上都是用在软土地基中的地下基础或者桥梁工程中江河中的地基。这类比较深的基础在施工中一般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也就是在井内靠自重下沉挖土或者利用墙壁四周冲水进行下沉。依据施工的特殊性,主要施工重点有:第一,对于井下沉降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明确土层的均匀性和特点,尤其是有没有硬夹层。第二,对井下以及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了解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第三,对井底的基础层平整度以及持力层进行检查与评价。当使用岩层作为持力层的时候,必须对井底的平整度以及产状进行检查和评价,避免出现大倾角导致出现下沉。例如西江高明大桥,其中的桥墩地基就是砂层,使用沉井基础。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测的时候,每一个孔对应一个墩位,没有明确对平整度进行评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就出现岩面倾斜导致的大面积倾斜,使得纠正倾斜就变得十分困难。例如,广东西江高明大桥,实际上建设时候丶六个桥墩都是以砂层为地基,然后是中风化砂岩层,利用沉井基础来建设桥墩,实际勘测的时候对于每一个桥墩只能钻一个孔,没有对持力层做出相应评价。
预应力管桩基础
预应力管桩基础拥有工期短、施工方便以及适应面广等特点,一旦浅地基层出现不满足荷载时,就成为了必须选择的基础类型。在施工中使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时,必须对勘测评价进行规划,也应该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沉桩进行可行性评价。也就是说对穿过地层上部的特点进行一定评价,在人工填土的时候是否会出现填石、在地层上部是否存在孤石、卵石层等。当要穿过上部比较厚的地层时,根据砂层的实际密度和厚度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也应该充分考虑桩的挤土效果,确定可行性。第二,一旦强风化层缺失或者非常薄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桩端落到风化岩面上。可以使用中风化岩作为持力层来应对第三系泥岩,对于平原的灰岩层,一般都有一层1~5厘米的风化残积土,在选用桩尖当做持力层的时候,由于表面的摩擦力和无侧压力,非常容易出现移位,也会出现弯曲伸直折断,因此不适合使用预制基础;第三,挤土效果是否会造成桩基质量问题,是否会对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等产生影响。
箱型基础和伐板基础
由于地基挖掘程度大,基础比较深,地下室一般都为二到四层,深度为9~17米。这种基础因为具有风险大、施工难度大、总价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必须对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等进行正确的评价,保障基础类型可以被采用。在实际监测的时候必须对工程的结构、类型、厚度、深度的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明确其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承载力等。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一是,对地下水的状态以及富水性和透水性进行评价和检查,明确分布范围。监测开挖的涌水量,为开挖提供依据;二是,对岩土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明确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度,为施工过程提供依据。三是,分析坑底地基的持力层、形变特点以及下卧层特点,为地基沉降提供依据;四是,分析边坡支护以及基础开挖的方案,保障整个施工的安全性;五是,分析周边环境在基础条件下的影响,例如基坑开挖对周围产生的影响、沉降对周围的影响,并且对一些可能会出现影响的问题进行控制;六是,对基础的类型、地基、分布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发展趋势,给出合理的方案和建议;七是,分析基础对周围产生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钻冲孔灌注桩基础
钻冲孔灌注桩基础比较适合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层,因为具有荷载大等特点,已经逐渐被运用到公路桥梁以及超高层建筑中。依据承受力的不同可以把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在勘测的时候除了需要做好基本分内工作以外,还应该密切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分析桩上成孔的合理性、可行性。地层稳定直接关系着成孔,在穿过的地层里是否存在软土和砂砾土,可以合理的对成孔进行分析,找到可能出现坍塌的地层得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二是,明确地下水的状态以及分布情况,分析成桩的可行性。对于一些厚度大的强富水以及透水性强的地下层合理进行分析,预测地下水可能出现的影响,得出合理解决方案。第三,对于室内外的监测工作进行测试,提供准确的、合理的承载力和摩擦力的参数。第四,在熔岩和孤石的地方,当使用岩石作为端承桩持力层的时候,应该明确十米之内是否会出现软弱夹层,明确持力层的稳定性,采取一桩一孔,大孔径一般可以适当选取一桩多孔方式,依据岩石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的增加钻孔的深度。例如,揭阳市的特大桥,使用的就是摩擦桩,一般长度为55~65m,在施工过程中有12根出现离析问题,深度为45~58m,在42m~62m的范围内,含有1~2层富强水、砂卵层以及强透水,没有对其进行适当评价和监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勘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选型是勘测工程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必须依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地质特征合理的选择施工简单、成本低以及容易控制的施工类型,结合施工建筑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寻出比较合理的基础类型,保障基础工程能够达到经济合理、安全施工,以便于达到岩土工程勘测的实际目的,最大限度实现工程的经济化和效益化。
参考文献:
[1] 牛和育.浅析岩土工程勘察对基础方案合理化的建议[J].建材与装饰,2013(36):109-111.
[2] 王晓冬.浅析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特点与常见问题解决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8):1492-1492.
[3] 李长鹏.浅谈复杂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选型与评价[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1014-1014.
[4] 张传荫.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建筑工程基础选型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7(7):134-136.
篇7
关键词:基础工程;施工准备;施工测量;灌注桩基础;预制桩基础;连续墙基础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基础工程施工准备
对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应做好准备工作,施工准备充分是保证施工顺利施展的前提。首先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查,处理好施工机械设备进场以及组装的思路,分析并提前预计好如何对弃土进行处理和外运,对具体施工时的给排水和供电条件进行勘查,同时也要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有所了解,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低化。除了在外观上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外,更重要的是对地质进行细致的勘探,根据工程情况以及地形起伏来确定基础施工位置。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情况选择基础形式,确定将要采用的基础类型后,根据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同时还应保证基础施工所需的材料,以及操作机械的技术工人都已经就位,保证施工所需的人机料等都已准备充分,然后接到开工指示时即可进行施工。
二、基础工程施工测量
基础工程施工测量主要是确保基础标高和基础轴线进行精确地定位。如果基础工程施工测量工作把握不当,会造成基础标高偏差和基础轴线位移等问题。比如基础标高偏差的问题出在基础工程测量环节,基础标高偏差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基础施工质量,所以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另外所谓基础轴线位移问题,指的是基础在大放脚砌到室内标高处,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一般而言此类问题常常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基础轴线位移的发生,会使建筑的整体结构受力受到致命的影响。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测量找线而使得轴线偏差发生,更有甚者部分基础工程施工中,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到位,施工队伍以及施工车辆对其进行人为的破坏,使得测量的轴线位移过大。
因此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及受力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而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三、灌注桩基础的施工
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的施工,主要控制灌注混凝土的质量。浇筑过程应检查施工单位现场质检和特种作业人员到场,以及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准备情况,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保证混凝土的配比搅拌和浇注质量,对于导管的检查一定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混凝土应有较好的和易性,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抗离析能力,才能真正保证桩身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若不符合应进行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禁止使用。灌注桩基础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没有特殊原因,不得长时间中断,为防止坍孔情况发生,最好使用商品混凝土。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当导管口低于钢筋笼底部几米,且混凝土表面在钢筋笼下一米左右时,应放慢混凝土浇筑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至骨架底口一定距离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钢筋笼底部,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当灌注桩基础施工中遇到不良地质,应改变施工工艺,连续快速地浇筑,提高混凝土坍落度,防止夹泥和坍孔的现象发生。
四、预制桩基础的施工
对于预制桩基础施工,可以采用静压入桩施工,先选择单向行进为入桩线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基土上溢导致地表抬升的后果,另外可以避免由于土的相互挤压致使一些桩身倾斜的现象。压桩操作中应注意保证桩身不存在破坏的现象,压桩机的液压入桩存有所需的垂直行程位移,同时还应控制下压速度,确保各层土体的抗剪能力得以正确反映。开启油泵使其向上位移,然后抱桩牢固稳定的压入,周期性的进行作业。控制桩身的垂直度于初始的头两个行程中应值得引起注意。下节桩顶的预留孔与上节桩下部伸出的钢筋相对准,采用溶化的热硫磺胶泥进行人工灌浇,直到热硫磺胶泥溢满整个桩顶表面,方可慢慢地插入上节桩,确保上下桩端接触面留一定的间距,经过半个小时的的悬粘之后,接着再进行压桩的继续性工作,直至达到设计的标准高度。
五、筏板基础的施工
筏板基础由整块钢筋混凝土平板或板与梁等组成。这类基础整体性好而且抗弯刚度大,可调整和避免结构物局部发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在地坑开挖时如有地下水,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半米以下部位,保持在无水的情况下进行土方开挖和基础结构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应注意保持基坑底上的原状结构,如采用机械开挖并用人工清理,如局部有软弱土层或超挖,应进行换填后并夯实。基坑开挖应连续进行,如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应在基底以上留置一层不挖,待下道工序施工时再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筏板基础施工时可根据结构情况和施工具体条件,先在垫层上绑扎底板梁的钢筋和上部柱插筋,先浇筑底板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支梁侧模板,或采取底板和梁钢筋、模板一次同时支好,梁侧模板用混凝土支墩或钢支脚支承,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完成。但两种方法都应注意保证梁位置和柱插筋位置正确,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毕,表面应覆盖和洒水养护,必要时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防止浸泡地基。在基础底板上埋设好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分析并做好记录。
六、连续墙基础施工
连续墙基础主要包括导墙制作和成槽作业这两个部分。在进行导墙制作时,其断面形状根据施工环境,以及土层地质条件确定。要保持导墙沟内不积水。横贯或靠近导墙沟的废弃管道必须密实,以免成为漏浆通道。导墙的墙趾应插入未经扰动的原状土层中。导墙立模要保证垂直度和平整度,浇筑混凝土之前要由测量人员对导墙中心线位置复核,以减少施工误差。导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对导墙放样成果进行最终复核。开挖槽段应根据槽段长度与成槽机的开口宽度,确定出首开幅和闭台幅。保证成槽机切土时两侧临界条件的均衡性,以确保槽壁垂直。为此采取先用钻机以液压抓斗开斗宽度为间距钻成疏导孔,再用液压抓斗挖掘机顺疏导孔而下挖除两孔之间土体的方法成槽,以此提高施工效率。单元槽段的挖掘顺序为,先挖槽段两端的单孔,或者采用挖好第一孔后,跳开一段距离再挖第二孔的方法,然后先挖单孔后挖隔墙,因为孔间隔墙的长度小于抓斗开斗长度,抓斗能套往隔墙挖掘,同样能使抓斗吃力均衡。
七、结语
鉴于基础工程在建筑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应将基础工程施工作为重点控制工程,以保证建筑主体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邓衍康.《浅谈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华民居,2010
[2]周振华.《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科技信息,2010
篇8
关键词:桩基工程 类型 施工 问题 方法
桩基础是由若干个沉入土中的单桩通过顶部的承台或梁联系起来的一种基础。它的作用是将浅层土层难以承受的上部荷载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大的土层或岩层上,或将上部软弱持力层挤密以提高地基的密实度,进而使地基的承载力大幅度提高。桩基础做为一种深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且均匀的特点。在当今建筑用地供应量日渐减少,而建筑用地需求量日渐增大的现实情况下,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各种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桩的种类和桩基形式、施工工艺和设备以及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桩基已成为当今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由于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上部结构的荷载越来越大,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桩基础的应用则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果。
一、桩基的类型
1、根据持力情况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两种。
端承桩是穿过软土层而达到深层坚实土层,上部荷载主要有桩尖阻力来承受,施工时主要以贯入度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和标高可供参考。摩擦桩只打入软弱土层一定的深度将软弱土层挤密,以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力,上部结构的荷载由桩尖阻力和桩身侧面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共同承受,施工时以控制桩尖的标高为主,贯入度可做参考。
2、根据施工方法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
预制桩按将桩沉入土中的方法不同分为打入桩,静力压桩,振动沉桩和水冲桩等。灌入桩是先在桩位处成孔,然后放入钢筋骨架再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分为: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套管成孔及爆破成孔等几种灌注桩。
二、桩基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桩基类型的选用一般考虑地质情况工程造价及施工难度由设计而定,而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桩基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无论选用哪种桩基都会普遍存在一些施工质量问题,如:桩位偏移、单桩承载力不足、颈缩、吊脚桩、塌孔等。现就上述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1、偏移问题
造成桩位偏移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桩位放线不准及打桩顺序不正确(预制桩施工时)是造成桩位偏移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
① 超平放线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根据建筑物的轴线控制桩定出桩基轴线位置(偏差不大于20mm)及每个桩的桩位,将桩的准确位置测设到地面上,对于预制桩要在打桩现场或附近设水准点(其位置应不受打桩影响),数量不少于2个,用于超平场地和检验桩的入土深度。
② 根据桩的密集程度(适用于预制桩)基础的设计标高及桩的规格确定打桩顺序。打桩顺序一般分为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自中间向四周进行、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确定打桩顺序即要考虑打桩架移动方便,又要考虑打桩过程中地基土的挤压情况。自中间向两个方向进行及自中间四周进行这两种打桩顺序适用于桩较密集时的打桩施工。
2、单桩承载力不足
对于预制桩,单桩承载力不足造成的原因有桩端末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桩断裂、桩弯曲度过大等。
解决方法:
① 打桩前应处理地上和地下障碍物,桩机进场及移动范围内的场地应平整坚实,使地面有一定的承载力,并保证桩的垂直度。施工现场周围应保持排水畅通,桩机就位时桩架应垂直平稳,导杆忠心线与打桩方向一致。
② 打入后,桩的偏差要在允许范围以内(桩的垂直偏差不大于1%,水平位置偏差不大于100~150毫米),同时要满足贯入度和设计标高的要求。
③ 保证打桩的施工质量,使桩按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
④ 打桩要重锤低击,在打桩过程中贯入度突然由小变大,则可能遇到软土层、土洞、或桩尖破坏或桩身断裂,此时应及时停止作业,会同有关单位处理。
3、颈缩
颈缩指在桩身某处桩径缩小,主要发生在套管成孔灌注桩和导管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其原因是施工操作不好,抽管过快,以及土质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
① 对于套管成孔灌注桩,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抽管速度,并使桩管内保持不少于2米高的混凝土,以保证足够的压力,使混凝土出管后扩散正常。
② 对于水下灌注混凝土,一般采用导管法。要先将导管吊入桩孔内,并保证导管垂直,各段间接口平整、严密,不漏水漏浆;导管底部离桩孔底0.5米左右,顶部高出水面3~4米;导管上部连接漏斗,下部设隔水栓(隔水栓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橡胶球或木块),用铁丝悬吊在导管下部管口内;灌注时,先在漏斗及导管内灌满混凝土,混凝土量保证下落后能将导管下端埋入混凝土0.5~0.6米,然后剪断铁丝,隔水栓下落,混凝土冲出导管下口,剪栓后混凝土要连续浇灌,当导管埋入混凝土2~2.5米后,即可提升导管,提升速度不宜过快,应保持导管下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米。
4、吊脚桩
吊脚桩是指桩底部混凝土隔空或进入泥沙而形成松软层。其形成的原因一是预制桩尖质量差,沉管时被破坏,泥沙水挤入桩管或桩尖破坏被挤入桩管内,拔管至一定的高度混凝土才落下而形成吊脚桩;二是由于混凝土塌落度小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灌过程中间隔时间过长,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先后浇灌的混凝土结合不好而形成吊脚桩。
解决方法:
① 加强施工监测,严格检查桩尖的强度,沉管时用吊铊检查桩尖是否有缩入桩管内等现象,发现后应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② 保证混凝土浇灌时的塌落度(一般控制在16~22厘米)及配合比,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混凝土浇灌时,从混凝土拌制到浇灌间隔时间控制在初凝时间之内,最好要连续浇灌。
5、塌孔
在泥浆护壁成孔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塌孔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桩孔内水压不够或孔内的泥浆比重不合格造成的。
解决方法:
① 在桩位处埋设护筒,护筒顶面要高出地面0.4~0.6米;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米,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米,以固定桩孔的位置,保护孔口,防止塌孔,增高桩孔内水压。
② 在钻孔过程中,向桩孔内注入泥浆(或注入清水造成泥浆),将孔壁土层中的空隙渗填密实,避免孔壁渗水,保持护筒内水压稳定,并加大护筒内水压,防止塌孔。
③ 钻孔达到要求深度,进行清孔时,当孔壁土质较好、不易塌孔时,可用空气吸泥机清孔,同时注入清水,清孔后的泥浆比重控制在1.1左右;当孔壁土质较差时,可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孔后的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之间,施工及清孔过程中应经常测定泥浆比重。
篇9
关键词:基础工程, 造价, 管理, 成本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it is how to carry on the basis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from the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cessary for this paper.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cost,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发展,逐步呈现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建设项目的地基基础问题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基础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施工的难度大、周期长、环境艰苦、技术含量高,一般而言,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在工程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工程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因此,对基础工程进行科学的造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基础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基础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目前的建设项目当中,基础工程的施工定额十分粗略,缺少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基础工程施工的定额,行业当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独立的基础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混凝土灌注桩为例,目前的施工预算定额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得工程造价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2)基础工程的预算定额无法根据具体的施工对象进行选择。土建施工的过程中,影响造价的因素是明确的,水泥的配比用量、钢材的用量、人工费等都是具有一定数目,可查可控的,但是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地层,地层相对于施工用的材料和人工来讲,具有隐蔽性、岩土的不均匀性等特点,这就增加了基础工程造价的相对不确定性。一味的套用土建的预算定额,随着地层实际情况的变化,预算的误差也会增加
(3)目前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方面的定额老化严重,缺少与新技术新工艺对应的子项目。例如在软弱地基处理工程施工的方面,就缺少与固结排水插板桩相对应的子项目。现行基础工程定额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纳和吸收那些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在我国,现行的基础工程造价管理重视工程造价的审核,忽视了工程造价的控制。我国目前的基础工程造价管理是一种事后核算的模式,注重已经发生的工程成本的审核,忽略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不注意对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这种事后审核的模式关注造价的真实性,而不能把握和审核造价的合理性,这种造价管理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按照实际发生费用进行结算的模式,这样基础工程的施工单位就没有工程造价超标的风险,不会主动的节约工程造价。
3基础工程造价管理
根据基础工程进行阶段的不同,从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方面简要谈下如何进行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
3.1基础工程勘察的造价管理
对基础工程勘察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就是要以建设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在勘察实施前、中、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基础工程勘察的造价。在对基础工程勘察进行造价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发现实际的场地条件与勘察方案有较大出入时,需要增加勘察工作量。此时要进行洽商,根据勘察合同中确定的计价方式计算变更费用,根据有关文件对此变更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当勘察竣工后,要根据最终工作量向发包单位报竣工决算。
3.2基础工程设计的造价管理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阶段的造价管理相互制约和补充,共同组成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
(1)方案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当根据设计方案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对基础工程做出详尽的工程造价估算书。
(2)初步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概算定额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概算一经批准,即为控制拟建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
(3)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根据技术设计的图纸和说明书及概算定额编制初步设计修正总概算。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技术复杂,工程较大的项目。
(4)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根据施工图纸和说明书及预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用以核实施工图阶段造价是否超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确定承包合同价,结算工程价款的主要依据。
3.3基础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
加强基础工程施工造价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预决算符合实际、有利于工期的合理控制和施工质量的控制。基础工程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主要从施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造价管理着手。
(1)施工前的造价管理。施工前进行成本管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商务标和技术的编制,实施阶段的标书和招投标时的标书有所不同,在制定标书的过程中,不影响中标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为今后的成本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期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标书的制定和编制要突出重点,要考虑到今后施工的方方面面,适当留取变更的余地。
(2)施工中的造价管理。在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造价管理,应该首先做好图纸会审工作,会审图纸要认真负责,保证质量,对一些对一些按定额取费明显亏本的子目,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替代措施,作出相应的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争取发展商和设计单位的认可。在施工阶段,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在编制应用技术标基础上,做好方案优化工作,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组织上精干的施工方案,均衡地安排各分项工程的进度。施工中,应强调材料的管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周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和使用,严格执行材料定额,确保材料的造价管理。
(3)竣工前后的造价管理。竣工阶段,各个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确保决算正确、完整。同时,应当提高索赔意识,认真施工中保存的与合同相关的资料,如来往信函、施工日记、会议纪要、工程声像资料等,为索赔可靠的证明材料。对发展商变更图纸,增减工作量等,在补充合同的过程中争取主动,必要时,可进行索赔,以提升利益空间。
4总结
认真做好基础工程造价的管理,针对基础工程的特点加强对基础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各环节的造价管理研究,更准确地确定基础工程的造价,才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也只有以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基础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基础工程成果达到安全可靠、确保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目标,才能保证设计的安全性与科学性,才能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因此,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述发,李清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第1版.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郭琦,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刘伟华,浅析岩土工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勘察科技
篇10
关键词:地基基础;方案;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某大型住宅小区工程。规划建设11层住宅18栋及大型地下单层停车库。
2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2.1 基底标高与地层分布位置关系 其中图1代表楼座12#、13#、14#楼及车库;图2代表楼座为其他楼座及车库。
2.2 地基基础方案讨论
2.2.1 12#-14#楼。图1可见建筑物基底位于第⑦层粉质粘土层,其下第11层粉质粘土分布不连续,设计基底距基岩0.2-1.8米。第⑦层承载力不足,因基底距基岩较近,选择条形基础,持力层选择基岩层。超深部分采用毛石混凝土墩。
2.2.2 1#-11#楼。图2可见建筑物基底位于第③层与第⑦层土层交界处,基底距第11层粉质粘土1.9-3.3米,距基岩5.0-7.0米。如下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第⑦层土不能作为持力层,选第11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采用筏型基础,基底标高下调。方案二,基底标高不做调整。采用预制桩如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强度等级C80(PHC),选择桩端入强风化岩的端承型桩。承台形式采用剪力墙下条形承台梁。方案三,基底标高不变,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桩径400mm,桩顶和基础之间设置300mm厚级配砂石褥垫层。基础为筏基。方案四,基底标高不变,采用换填垫层法。将不具备地基土条件的第⑦层土挖出,挖至第11层,换填灰土或级配砂石至基底标高。基础采用筏基。
2.2.3 地下停车库。地下车库为单层车库,选用第⑦层做为持力层,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
2.3 不同方案对比分析 对1#楼-11#楼四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选。本工程各单体竖向结构构件布局自下而上连续,荷载均匀,无刚度突变。上述四种备选方案经过详细施工图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均能满足上部结构安全及正常使用功能。在此着重从施工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比选。
2.3.1 施工适用性分析(包括施工的难易程度及对工期的影响)。以设计基底标高地基土能够满足承载力等相关要求,建筑物基础形式为剪力墙下条形基础的情况为假想基本方案,以单体工程为基本单位各备选方案与假想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一基础标高下调,基坑加深,增加基坑挖方工作量。同时带来基坑边坡防护及基坑降水等问题。这部分工作受自然天气等不可预见因素影响较大。另外基础形式和标高的调整带来基础工作量及竖向构件工作量的增大。较假想基本方案工期延长约25-35天。方案二,增加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工作量。根据图2基底与地层相互关系,对现状地面进行整平和碾压,具备打桩机械施工作业条件,桩基施工完成后,开挖和清理基槽,桩头处理。打桩完成一周后进行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后续工序施工。较假想基本方案工期延长约20-30天。该方案工期较短,应在桩基设计前打试验桩来测定桩端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设计依据。方案三,增加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及褥垫层工作量以及基础形式变更带来基础工作量增大。场地整平碾压后,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桩身材料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清土和截桩,灌注桩施工完成28天后进行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褥垫层施工,之后进行后续工序施工。较假想基本方案工期延长60-75天。方案四,增加基坑挖土、换填垫层施工工作量,基础形式变更带来基础工作量加大。开挖基槽后做好基坑防护及排水工作,分层进行垫层施工及每层压实度检测,全部垫层换填完成后进行承载力检测。较假想基本方案工期延长约25-35天。
综合上述分析,四个备选方案从施工适用性角度优劣排序为:方案二、方案四、方案一、方案三。
2.3.2 经济合理性分析。同样以剪力墙下条形基础方案作为假想基本参照方案,其造价系数定为1。对四个备选方案的造价组成与其进行量化比较,参照公司合同预算部门多年实际住宅楼工程造价数据,并结合市场价格调查,分析各方案造价系数如下:方案一,相对于单独条基方案。筏型基础造价增加系数0.36;基础标高降低竖向构件增加,造价增加系数0.625(每米竖向构件造价增加系数0.25);土方开挖及室内回填增加系数0.125(每米造价增加系数0.05)。则综合造价系数为上述三项之和加一即为2.11。方案二,相对于单独条基方案。管桩施工造价增加系数0.75(管桩桩长按7米考虑),则该方案造价系数为1.75。方案三,筏型基础造价增加系数0.36;CFG桩造价增加系数0.58(桩长按6.5米考虑);褥垫层造价增加系数0.09。则综合造价系数为2.03。方案四,筏型基础造价增加系数0.36;土方开挖造价增加系数0.06(每米超深增加系数为0.025,按2.5米考虑);换填垫层增加系数0.67(每米超深增加系数0.26,按2.5考虑)。则综合造价系数2.09。
造价角度方案优劣排序为: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方案一。
3 结论
1#-11#楼选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桩上条形承台梁,桩端入强风化岩。12#-14#楼采用条形基础,以1516层风化岩为持力层,超深部分采用C15毛石混凝土墩错台浇筑至基底。车库独立柱基以第⑦层为持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