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19: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品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品教学

篇1

关键词:钢琴教学 复调作品 巴赫

复调作品的教学在钢琴教学中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审美取向是以主调音乐为主的,如何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作品,体会其中的妙处,首先需要教师对各种复调音乐作品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将其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语言形式传给学生。

一、复调作品的教学

复调训练是钢琴技术训练、声音训练、乐感训练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只是训练手指,重要的是训练耳朵、心灵和大脑、它要求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心灵能很积极主动地唱歌,而大脑对手机要有更严密的控制。学生开始学琴后伴随着手指训练的同时,要不停顿地进行复调训练。

具体的复调训练是练习两首分别独立地把不同的线条有表情地弹清楚,而且“无依无靠”,也就是手指与声部都不能相互依赖。最初是训练两个声部,要两声部不同的线条独立。比如一声部演奏顿音或跳音时,另一首声部却是连奏,此时不能互相干扰,不要因为一只手在那连奏,而另一只手也跟着连起来了。目前所用的复调训练教材,主要的就是巴赫的作品,从《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入门,他的作品贯穿了整个钢琴学习和演奏的过程。小巴赫里就有超过两个声部的,当然二部创意曲完全是二部的。然后是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甚至五个声部。无论弹奏的是几个声部的作品,只要把每只手所弹的线条都谈清楚,该连的连,该断的段,该歌唱就歌唱,这样几个声部就互不影响了。

1、钢琴复调作品的触键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复调作品几乎都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作(当时钢琴还没有面市),考虑到当时乐器的局限性和乐器弹奏的特点,如何在钢琴上既保持原作的特点又使之得到丰富的发展,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如由于当时键盘乐器的局限,羽管键琴无法根据手指的力量的控制音量的大小,因此音色缺少变化显得单调,但在钢琴上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要注意的是这种力量上的对比不要过分,因为当时的作曲家是为了这种质朴的器乐创作的作品,因此过分的力度变化对比会破坏作品本身的朴素的美感,除了力量上的对比,还有如何选择乐句的连奏,断奏或非连奏,由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很少在乐谱上标明连奏或非连奏的记号,因此要根据曲目本身和演奏者自身判断,这里有几个基本原则:八分音符通常弹成非连奏;四分音符连奏时的时值不少于一个八分音符;弱起拍弹成非连奏;切分音前面的那个音弹成非连奏;断奏不宜弹得果断,通常处理成非连奏,占音符时值的一半。

2、钢琴复调作品的节奏

如何把握正确的节奏是学习复调音乐最基本地一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节奏上不像后来浪漫派那样具有相对来说较大的伸缩性和自由度,因此在弹奏中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乐谱上的节奏标志而不能任意自由发挥,在初期的时候节拍器可以成为教师的一个很好的帮手,虽然节拍器也许会影响到学生建立内心的节奏律动,但对于那些对基本的节拍都胸中无数的学生来说,节拍器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3、钢琴复调作品的读谱与记谱

在读谱和背谱方面,由于复调作品的多声部特点,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分手读谱和分手背谱是学习复调作品的必经之路,当学生已经能够分手背谱时,可以让他们尝试一只手弹奏一个声部,同时嘴里唱着另一个声部,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对于两个并行的声部线条就已经了然于胸了,这是再让他们将双手合在一起弹奏就比较容易领会复调音乐的表现特点和妙处所在了。

二、巴赫复调作品的教学

谈到复调作品的教学几乎可以看作是巴赫个人作品的教学,从二十八首初学入门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到音乐学院学生和钢琴比赛都作为必弹曲目的《十二平均律》,乃至各种类型的钢琴考级,对巴赫复调作品的学习和教学可以说贯穿一个钢琴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在此以巴赫二部和三部创意曲为例。

在巴赫的键盘乐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两卷平均律。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可以看作是弹奏平均律的准备,同时也是非常好的钢琴教材。事实上巴赫也把创意曲作为教材和练习曲看待,创意曲中一部分原是他的儿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作练习而写的。当时威尔海姆大约十一二岁,可能因为巴赫是为了儿子写的,所有的二部创意曲都不难理解,还非常生动,质疑道必须浅显一些。F大调第八首,像嘹亮的军号,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明显的看出有联系手指的作用。a小调第十三首也是较容易的,主题仅一小节,很有规律的左右手轮流出现,可以用来练习巴赫提到的如歌性弹奏。E大调第六首是很好的切分音节奏的练习。降B大调第十四首既是很好的节奏练习,也是很好的手指练习,其中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非常光彩华丽,二部创意曲稍难的有c小调第二首、A大调第十二首。这些主题都较长,技巧上比较复杂。二部创意曲在钢琴教学上价值非常高,应该尽可能多弹,甚至每一首都弹。

三部创意曲比起二部,要难弹得多。因此从二部到三部之间,存在一个飞跃,需要费点力气才能顺利度过。三部创意曲不像二部那样生动明快,有些曲子情调凝重沉闷。E大调第六首是较容易的,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声部在跑动弹奏主题,其余两个声部只是保持长音。F大调第八首较生动活泼。e小调第十五首在复调方面很简单,很多地方只有两个声部,但弹好三十二分音符的经过句需要一定的手指技巧。从弹奏技巧上看,降B大调第四首较难,中间声部经常要两只手交叉弹奏。从理解的角度来看,降E大调第五首和f小调第九首,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三部创意曲可以不必想二部弹得那么多。到了一定时候,可以转为弹平均律。

总之,在我们学习钢琴复调作品的过程中,无论在速度、节奏还是触键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格按照巴赫的风格来学习,在每一首曲子中都要通过刻苦、严谨、细致的训练,一定可以演奏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月

[2]巴赫创意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月

篇2

1 赏析古筝音乐作品的重要意义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了解以及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操。古筝作为流传幾千年的民族古典乐器,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及流派,这些流派相互影响却又相互依存,并与其它乐器共同汇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其中,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锻炼听辩力;了解音乐美,培养感知力;剖析音乐美,提高鉴赏力;升华音乐美,培养创造力;第二,在赏析古筝音乐作品时,可以帮助学生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相关人物等有一个初步了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三,在古筝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商,更加了解和热爱这门传统技艺,并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2 古筝教学音乐作品的赏析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传统的古筝教学中,通常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由老师讲、学生弹。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或者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氛围也会变的沉闷,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进而影响到整个古筝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赏析古筝音乐作品时,首先要让学生用心去聆听,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营造的情境中,感受乐曲的旋律起伏、节奏快慢,这种纯粹的官能欣赏,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美。与此同时,用心聆听还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2 创设音乐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古筝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格以及审美情趣。举例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制作与作品背景知识或故事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了解古筝乐曲的曲意以及谱曲者的创作意图。比如赏析《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主人公焦仲卿与他的妻子刘兰芝相亲相爱但是最终却双双身亡的家庭悲剧;赏析《林冲夜奔》时,讲述豹子头林冲是如何在遭受奸臣陷害、官府迫害,最终雪夜奔赴梁山的故事;赏析《广陵散》时,向学生描述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故事;等等。这些生动的传说以及凄美的故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乐器的兴趣及热情。之后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导入这些作品的演奏技法并亲自示范。学生在背景故事的感染下,观察、学习以及掌握老师教授的技法,以此来切身感受到古筝演奏的独到之处。

2.3 分段赏析,加深学生印象。

在古筝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老师可以将一首作品分段进行示范演奏,并详细向学生讲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以及所属流派等,让他们能站在艺术的高度尝试去剖析作品,从而对乐曲的风格以及内涵等有一个准确把握。举例来说,由山东柳琴戏音调创作而成的《丰收锣鼓》,不仅整个作品具有浓郁的山东民间的音乐风格,同时它以热情饱满的旋律真实表现了人们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在范奏第一部分时,可以适当的用夸张的演奏幅度来模拟敲锣打鼓,将学生带入那个热闹的丰收场景;然后用歌唱性的方式弹奏第二部分的优美旋律,让学生能感受到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最后通过模拟激烈、紧张的锣鼓声,较快的速度以及气势磅礴的音响,共同为学生生动展示了喜庆丰收的场面。这种分段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怀着高昂的情绪跟着音乐节奏有规律的附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3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失

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是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教学重点。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讲解较少,学生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能达到原本的教学效果。中外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不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了很多的宫廷舞会和成年男子之间的决斗,这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教师讲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再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演讲的背景是在美国黑人奴隶运动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明确的讲解,学生对作品中的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理解就不透彻,选录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折扣。

(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重点停留在可能会考试的内容上,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例如,学生都知道在考试中可能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生平以及流派有考核,学生在学习时就把作者和流派作为学习重点,对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外国作品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适当地为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并注重对比外国的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者之间的异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习惯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辛德勒名单》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能体现出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烘托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还应该突出外国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讲解莎士比亚的美妙诗句、欧亨利的意外结局、惠特曼的热情奔放的情感等等,增加学生的文学涵养,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扩大阅读量

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我们认知的真空地带,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空白,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也存在很多的误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就应该共同进行外国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理解外国作家的写作特点,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体系,这样就能保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篇4

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刘晓峰主编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展示我风采》第三课《我的作品展示》。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PowerPoint设计页面、动感效果、背景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掌握知识,在评价交流中不断提高技巧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点

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美化背景,将文字或图片设计自定义动画及调整动画播放顺序。

五、教学难点

设计出好的幻灯片作品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操作能力。

六、教法与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

集中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求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PowerPoint插入艺术字,谁能到老师这里尝试着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启动PowerPoint软件后,演示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师:很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一下插入图片的方法吧!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在黑板上展示作品(剪纸、绘画、手抄小报),那这么好的作品如果能放入电脑,用PowerPoint软件把作品展示出来,你们想学吗?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学习怎样展示我们的作品。

3.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课件,这些作品是怎样放入电脑的呢?(引导学生学习是老师用数码相机事先照完存入电脑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2)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师:先演示讲解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两张幻灯片,要求第一张输入题目(我的作品展示)及作者姓名;第二张:插入作品图片,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师再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尝试插入图片。)

(3)学习设置自定义动画及调整动画播放顺序。

教师通过演示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时随机说明调整动画播放顺序的方法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师巡回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设置自定义动画时,有时会忘记选定目标,结果自定义动画选项框不让用,经过老师及时提示,学生才恍然大悟,改正后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学生欣赏、评价、赞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师生共同评选了本课的最佳作品。

教师请最佳作品的设计者向大家谈谈自己的创作体验。该生说只是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操作规程去做;还有最关键的是设计作品过程中一定要勤思考、多想象,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篇5

一、文学作品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学习规律及知识认知能力作为依据,设计出接近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得以还原。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原文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这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1.构建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

在语文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烘托教学氛围,确保学生能够融入文学作品情境,并由此触动情感之弦,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例如在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学习,从而切身体验“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实质区别,以便能够认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再如,对周敦颐作品《爱莲说》进行教学时,如单纯根据字面进行想象,则难以实现体验式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营造实际场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莲花影像或组织学生到荷塘观赏真实莲花,让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上体会原文所描绘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之感,从而避免出现不理解原文字句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莲花的高洁品格与作者对莲的感情。

2.强化角色体验及诵读体验教学,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角色体验及诵读体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效果。角色体验指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从而体验人物情感与作品思想核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使学生有效理解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合作意识以及改善交流能力。如在对《最后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扮演文中角色,并引导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除了将角色体验作为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之外,还应重视诵读体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在播放音频时,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体验以及想象,感受黄河的宽广与伟岸,并带着体验到的情感朗读诗歌,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指导多元化体验式阅读,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历史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变迁和作用

我国初中语文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有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解放初期,所选作品以苏联为主;在时期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则以批判性质为主,所选择的都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作品,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以及契科夫的《变色龙》,还有一部分是反映外国革命者的作品,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牛虻》选段,这些文学作品都具有政治含义,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是片面的,仿佛外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了解外国历史文化没有多大帮助。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改变了泛政治化倾向,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播。增加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励志方面的作品。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人对外国文学了解的渠道也多,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的也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做了相应调整,不仅有古代和当代作品,还有不同国家的作品。在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演讲、剧本等多种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哲学、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和我国语文教学中要求的提高人文素养有密切联系。

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当前,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目标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为了早日和世界同步,因此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是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雄厚基础,因为外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往往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使用,忽视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对中国文学作品如此,外国作品也不例外。所选择的外国文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像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命教育(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和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分类。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习语文就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当前,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实行唯分数论,语文教师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面,没有精力来进行自我充实。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文学修养,要熟悉外国历史,熟悉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流派,这样才能教好外国文学。而当前的语文教师,有的连中国名著都不熟悉,遑论国外?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学没有和历史教学形成一致。初中也有历史课,但学习历史却是先学中国古代史,再学中国近代史;到初三才开始学习外国历史,如果在初一和初二学习古希腊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及旧俄时代的文学作品,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背景。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上,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方式,指的是那种只注重字词句的解析以及文章写作方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以掌握人文精神为主,像学习《最后一课》,不要只重视文章中的好句子,而是要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对于吝啬鬼夏洛克应该批判,但作品中还含有强烈的殖民倾向,以及对犹太人的歧视,这一点也要掌握。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初中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文学历史,还有涉及自然科学的《昆虫记》,涉及到美术的《梵高传》以及地理知识的《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诠释清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广读书才能储备自己的那“一桶水”。

(三)将语文和历史挂钩

世界历史学起来也使学生头疼,因为要记忆的太多了,如果将语文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这样学历史的兴趣就会大增。具体方式就是在编排初中语文时,在初一初二,尽量编排现当代外国文学,学习外国古代史时,语文也同步编排古代文学;学习近代史时,语文相应地编排一些近代文学作品,这样教师讲解时可以涉及到历史,就会加深历史印象。

(四)利用新媒体工具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难以掌握的还是文学背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看国外电影电视来了解。像很多外国名著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威尼斯商人》、《简爱》、《音乐之声》等,另外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改编为影视剧,但可以通过同时代的影视剧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掌握外国文学知识。

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学好语文总是有益无害的。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死记硬背,以分数为目标是学不好的。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1]杨笛.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篇7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利用Office组件之一PowerPoint2003模仿教材上《美丽的苏州园林》完成《2014,腾飞吧,南京!》这一作品。让学生在模仿制作时掌握PowerPoint2003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一些相关的技能。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为初二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因为,初二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同为Office组件之一的Word2003的一些操作技能,这就相当于说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但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有一定的难度,如,幻灯片母版的操作,即使学生能参照导学卡自主探究,也不一定能理解幻灯片母版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内容要由教师讲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母版的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插入图片、艺术字和背景音乐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多媒体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领悟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背景的设置、幻灯片母版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插入、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五、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网络教室直观演示。

六、课前准备

(1)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搭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LearnSite)。

(2)将“锦囊妙计”导学卡、相关素材资源包、评价量规表导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中。

(3)全班分为5个自然组,8人/组;每生一机,机房有电子教室控制软件。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情境

(1)问题导入:欣赏了《美丽的苏州园林》的演示文稿,问:这部美丽的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呢?

2014年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让我们成为小小青奥宣传员,制作多媒体作品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展示青奥的风采。今天我们就以《2014,腾飞吧,南京!》为主题,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首页。

(2)让学生欣赏作品《美丽的苏州园林》,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出课题。

2.插入幻灯片背景、设置母版

(1)问题导入:欣赏并分析《苏州园林》作品的首页中使用了哪些对象元素?

(2)教师讲解并演示插入母版的步骤。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新建幻灯片,插入图片作为背景图片,完成母版设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插入图片、艺术字标题和背景音乐

(1)问题导入:接下来就要往页面上添加组成幻灯片的各种元素对象了,现在我们来逐步完善我们的首页内容。

(2)教师演示,巡回辅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3)学生参照演示操作完成对象的插入,完成首页制作并保存。通过学生合作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4.拓展任务

(1)自主浏览网页,了解母版的作用。

(2)自主学习多媒体母版的深层次设置。

5.作品提交及评价

(1)学生完成任务并提交作品。

(2)教师依照“评价量规”,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

(3)完成的学生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对照“评价量规”进行互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投票。

这样培养学生养成欣赏作品和正确评价作品的良好习惯,在肯定劳动成果的同时提出意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

6.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设立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运用任务推动课堂进程,借助作品上传平台升华课堂评价,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完成度高,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基本可行的。

结合观看教学录像回放和区信息中心组成员以及听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我来谈谈本节课的亮点。

本课亮点:

1.亮点一:“表里不一”的教学美感

这节课我利用教材中《美丽的苏州园林》为例,并制作导学卡,让学生在模仿操作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将所有知识迁移到《2014,腾飞吧,南京!》制作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摆脱了一般呆板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美感。

2.亮点二:摒弃“自弹自唱式”教学理念

一节成功的信息课,不是教师的“自弹自唱”,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在这堂课中,我通过三个竞赛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幕后的导演、场上的配角,并努力引导学生愿意合作,有效合作,激发出学生的精彩。

3.亮点三:巧建“组队PK见英雄”的学习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作品;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06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教师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语文教师。因而,作为一个有着近二十年教龄的我来说,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是抽象的,有其丰富的内涵,有极其深远的延伸,但其精华部分都必须借助想象与感悟;当它反映活灵活现的大世界时,就必定会受到许多限制,因而,单一的课堂语文教学,单一的讲授,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血液,充分挖掘及调动语文课程资源。而影视作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它那直观、生动、形象的影视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手段、模式。为此,我这两年大胆地将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有了自己的一番感悟。

一、适机选播,具体形象,激发兴趣

《红楼梦》主题思想之深刻、人物之庞杂、线索之繁多、表现手法之精到、涉及知识领域之广泛,无不在说明它离学生的距离之遥远。艰难、晦涩成了学生读《红楼梦》的主要障碍。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于贾府的描述中文中有着详细的抽象性文字。但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贾府,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进一步认识生活在贾府的各种人物作铺垫,剪辑了影视作品中“黛玉进贾府”的一节内容,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贾府的庞大和奢华,特别是那宏伟的建筑、巧妙的布局、精巧的摆设及人物精美的服饰,这些“硬件”无不透露出贾府地位的尊贵、生活的奢侈。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清贾府,我又于课堂中选播了“用饭”一节的影视,本来比较抽象性的文字,一下子变得形象起来,学生又进一步了解了贾府的“软件”———繁复的礼节,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堂课下来,学生都觉得古典小说挺有意思的,为了防止学生只是看热闹的阅读,我又适机地提醒学生,回到文本中,以我们的主观感受,感知文学大师给我们带来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深入了解当时的那个社会。

二、利用影视,唤醒学生,激感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反,我们的许多学生,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作文而作文。从一开始的搜肠刮肚,到之后的七拼八凑,任务倒是完成了,但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了。为了较好地改变这一现象,为了“巧妇有好米可炊”。当然,这“米”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素材)“米”,还包含着精神上(情感)的“米”。我选择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的片段,组织学生观看。他们从中认识了可亲可敬的科学家钱学森,平凡的劳动者王顺有,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身边那些类似的人与事,并尝试为他们也写写颁奖词。

三、借助影视,化繁为简,激活课堂

据我了解,学生除了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些熟悉外,其他的文学名著只是听说过,大致的内容甚至都不知道。加之这些文章虽然篇幅都较长,但课本选录时还只是节选,学生也想多了解些。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从网上下载了《雷雨》等的影视作品,分别组织他们在学习本文的前一个晚自习观看,这对于第二天的教学,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总之,在具体教授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也愿意去读原文了,原先让他们发愁的长篇文字立即就变得短小了,对文章的理解也较到位,并且他们对课文前后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下时不时可以看到他们手里开始捧着书了,这不由得让我心中一阵欣喜。借助影视,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大胆引入并利用好影视资源,将它们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使影视作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泓最鲜活灵动的源泉,最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方式

Abstract:LearningActivitiesarenotapureprocesstoattainknowledgeinagood-designedandteacher-centeredenvironment.Theefficiencywillriseifthestudentsshowgreatinterestsinlearningandareactuallyparticipateineachlearningactivity.Thispaperdiscusseshowtheteachersandstudentsi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carryoutanewlearning-teachingprogrammetoexploreamultimedia-authormodelforlearningandteachingbymakingfulluseofresourcesininformationage.

Keywords:multimedia-authormodellearningandteaching

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但是,现在许多课程都只侧重于传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预先决定好所有或大部分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计划,然后按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教完一定的内容。尽管有的教师也利用一些新的教学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工作或课堂活动等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新媒体和新方式也只是用于加强教师讲课的内容或强化问题的答案。技术在这里仅仅只是说教式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多少年来,寻找新的传授知识和组织学习方式的道路上一直充满困难和挑战。许多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家认为,教学法(包括教师怎样利用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传输信息。通常,单纯传输信息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信息,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使得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而不会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有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有的可能与老师规定的相符,有的可能相差甚远)、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资质和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出学习作品,建构知识概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本科生中进行了基于多媒体学习作品制作的教学方式探索。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工作和记录的一些资料,并分析了以学生作为多媒体作品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不足,初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各自的角色和作用。

一、课程简介

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初步定名为"学习理论与实践",对象为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课形式为选修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课;以施良方著的《学习论》、林崇德主编的《当代心理学习丛书》等为参考教材。该课程已经开展了三次教学:99年上下学期各一次,2000年上学期一次。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讲授学习论的知识、方法;通过半年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认识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克服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创造性,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尤其要使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

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是:(1)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果、收获与发展的评价,尤其要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3)对一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评价;(4)对教学经验总结成果的评价;(5)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课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

二、研究引导

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学生不会学习。大学生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但还是不会学习。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连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信息社会大学本科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了研究工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如下:学生对真正意义的学习概念了解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学期末完成的作业揭示了他们真正的学习情况吗?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满意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什么作用(例如教师要花多少时间给学生讲课,何时给学生提供所需信息,怎样给学生个别辅导,何时与学生开展讨论等)?这种学生作为多媒体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不断进行研究。

三、教学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专题设定

我们经过协商讨论,并参考了学生的意见,把这门课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

(1)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革命

(2)什么是学习?

(3)学习活动的结构和规律

(4)学习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5)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6)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

2.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学生自由分配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入技术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两周,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等基本文字与表格处理软件以及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我们先集中给学生上一次技术课,介绍这些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余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学习进展差异较大。但每个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自告奋勇教那些技术不好的学生学习电脑操作和软件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精神在这门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第五周开始,各专题研究小组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为期六周。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阅读我们给他们推荐的相关学习理论书籍,深入分析各派学习理论,做好学习笔记,把自己的观点和收获添加到个人学习网页中去,丰富个人的学习作品。第十一周后,学生开始了本课程与各专业整合研究阶段。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以系为单位,组成专业研究小组,根据本系的特征,结合我们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并创作出各专业小组的作品--学习网页、录像、专业论文等。这一阶段我们规定为七个星期。在第三和第四阶段,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教的方式。各专题或专业研究小组的学生认真阅读我们推荐的书和资料,记下学习感受,备好本专题或专业的课,然后给其他学生上课,介绍他们的研究情况。教师参与各专题小组的备课活动,不定期和学生开展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情况。第四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对这门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做出评价和总结,并评选出优秀学习作品。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每周参与学生备课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例如在讨论时,学生会诉说近期有了哪些收获,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明白,或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多给学生指导或帮助等;在与学生共同备课时,学生会积极告诉我们他们在专题研究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找到了哪些新颖的信息;运用哪些媒介来讲课才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去搜集与自己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利用哪些技术手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等)。

我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学习进展情况等都做好了记录,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每次指导老师与各专题组的学生备课时,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建议他们使用哪种新颖而有效的讲课形式。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讨论、对学生进行访谈,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与学生讨论时,提供了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参考:1)是否已经非常明确本专题的目标?2)引用的例子和观点是否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自己的专题?3)对本专题的论述是否结构清晰、语言流畅?4)自己学习作品中的图片、表格、链接、配制的音乐、录像是否与自己研究的专题一致?5)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有什么创新和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认真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把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添置到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中去,一步步完善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网页和其他学习作品。我对2000年上学期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67.5%的学生懂得了真正学习的含义;75%的学生懂得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100%的学生会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和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32.5%的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价值标准来评价学习。

四、研究结果

1.学生的收获

这门课程使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含义、树立了学好其它课程的信心。有一个一年级的本科生对我们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听课名额的限制,她只好旁听。她加入了第一专题组的学习与研究。但她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于是他们组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就主动帮助她学习。她学习积极性很高,进步非常快。在自己的学习网页里,她说"我懂得了自主学习的含义。我独立完成我的学习网页,这是我的第一张小板凳,虽然暂时不漂亮,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提高,将会有第二张、第三张……,而且会一张比一张漂亮、精彩"。那个计算机系的学生说道:"通过教其他的同学,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也知道了如何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各专题组的同学共同制作学习网页,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共同备课、上课,这既培养了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也提高了个人在信息社会的学习与生存能力。

这门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始这门课的教学前,我们给学生观看一些他人的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萌发创作自己学习作品的欲望。学生看后,学习积极性提高。有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写道:"……完成个人主页,注意质量,做出一个有个性的个人主页,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有所创新。"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对指导老师说,他们一定要在本专题的研究中超过前面的学生。于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他们认真钻研理论书籍,积极通过Internet搜查资料,兴趣盎然地进行专题研究。在进行小组集体讲课时,各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各出奇招。他们采用了说相声式、演小品式、讲故事型的讲课方式。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经过这样的形式传输出来,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效果也就不同。通过小组共同备课和讲课,每一位同学都在与他人交流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教师的作用

在这门课的教学里,教师课堂上课时间少了很多,但教师的工作量却没有减少,相对来说可能有所增加。因为教师得融入这种学习环境,给学生正确指导,记录好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关系如下表所示:

讲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第一阶段)教学生学习技术(第二阶段)教学生理论,组织学生讨论并与学生备课(第三阶段)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提供信息(第四阶段)课程评价与总结(第五阶段)

第1-2周:4小时/周共计:8小时(11%)第3周:3小时第4周;1小时共计:4小时(6%)第5-10周:1.5小时/周共计:9小时(13%)第11-17周:0.5小时/周共计:3.5小时(5%)第18周:4小时共计:4小时(6%)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堂讲课的时间约17%,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共同备课的时间约占18%,其余的时间全是学生自学。教师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是知识的灌输者,说教人,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导航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总结

在世纪之交,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便达到教学目的与知识结构的联接。我们对"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里如何开展大学本科教与学的道路,从而使大学本科生获得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自己在新世纪的生存能力。

未来的教育该向何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门课程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头,借此抛砖引玉,形成一股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研究的浪潮,把对新世纪教与学的研究推上一个高峰。

篇10

文学作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功效。文学作品的容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作品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必须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语文教学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文学作品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同时阅读还有助于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

2.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阅读是人的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不仅有接受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的功能,而且有识别、校正、改造、重组、联想、储存信息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阅读中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感来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储存文字信息的。因此,阅读又包括一系列的兴趣、情感交流等心理活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记忆)、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诉诸于理智,而且常常诉诸于情感,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写作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有必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1.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想,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读者的想象力是鉴赏力中的主要元素,文学阅读的创造性是读者对文本感受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3.多比较,感受作品的深度

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用横向比较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鉴别;用纵向比较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剖析。

4.多动笔,以动笔促进、深化鉴赏,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