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检测范文
时间:2023-03-26 10:0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清学检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受血者;血清学;医疗纠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97-0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serum markers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pretransfusion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related infections.Methods:HbsAg,Syphilis antibody,AntiHCV,and AntiHIV were detected by ELISA in4700 Cases.Results:Among 4700 patients detected,HBV positive, USR positive,HCV positive and HIV positive were 664 cases(11.5%),97 cases91.70%),59 cases(1.82%)and 4 cases(0.08%),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rough the serology detections in patients before transfusion,We can identify the patient’s health state,avoid the medical dispute resulted from the iatrogenic dissemination diseases and eventually protect the benefits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personnnels.
【Key words】Blood recipient; Serology; Medical dispute
输血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垂危者,但同时也存在着传播输血感染性疾病的高度风险。为了减少病毒的输血传播,有关部门采取了成分血、无偿献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机率。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的血源性传播仍不可避免。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院性感染所致,还是受血者接受输血治疗或入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受血者术前和输血前检查的资料进行区别。因此,了解受血者在术前、输血前的状况,对避免和预防受血者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要求,受血者输血前须进行九项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指标的检测。为了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笔者对本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预输血者进行ALT、HBsAg、抗-HCV,抗-H IV及梅毒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和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预输血者,共计4700例,其中男2445例,女2255例,年龄4岁~86岁。手术前或输血前送检空腹静脉血液标本3 ml。
1.2 仪器与试剂 雷勃Accent酶标仪, well wash 4洗板机。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为有效期内的批检合格产品。
1.3 检测项目及方法 检测项目为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严格按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操作,结果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对抗HIV ELlSA初次阳性者进行双孔复测,复查仍阳性者送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复检。最后,由省艾滋病监测实验室确诊抗HIV阳性。
2 结果
4700例患者血清学检测阳性者为1100例(20.91%),其中HBsAg阳性664例(11.5%),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0例(1.70%),丙肝抗体阳性39例(1.82%),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4例(0.08%),初筛阳性经双孔复检后送初筛中心实验室检测,后经省艾滋病监测实验室确诊为阳性。
3 讨论
通过分析4700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受血者8项指标总异常率高达20.91%。其中乙肝阳性率总计为11.5%,,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为1.70%,丙肝抗体阳性为1.82%,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为0.08%。从检测结果看,乙肝患者占相当大一部分。乙肝五项阳性结果中HBsAg阳性占11.5%,而单纯HBeAg阳性为12例(1.22%),单纯HBeAb阳性为221例(4.7%),HBeAb、HBcAb二者都为阳性的有25例(0.53%),而这些患者(共258例)可能正处于窗口期,即实验室检测不出HBsAg,但患者此时可能已具有传染性[2]。因此对比以前只检测HBsAg一项而言,检验乙肝五项能较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也可作为医疗证据、减少医患纠纷。输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惟一传染途径。性接触、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静脉注射以及医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类疾病的传染。病毒感染疾病的途径是多种多样,是输血感染还是入院前已经感染?通过患者输血前血清学检查,不仅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情况,同时对阳性患者在手术、护理、用药等治疗手段上就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避免误诊、漏诊或成为新的传染源。它还可以提示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各项治疗及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规程,减少医疗损伤,避免引起院内感染。对被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及各种物品,应严格消毒灭菌,避免院内感染。医院可保存患者检验资料,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为举证倒置提供依据。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因为窗口期的存在以及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以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性。与输血相关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如下:艾滋病抗体22 d,丙型肝炎抗体72 d,HBsAg 50 d。另外,目前按国家标准检测试剂盒尚不能达到100%的检测出血液中的病毒[3]。因此,医生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明示输血的风险性,即目前医学水平有限,难以杜绝输血后病毒感染的发生,了解输血的必要性和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双方签定《输血同意书》,保障受血者及家属对输血的知情权、避险权和选择权。检验科最好能保存受检者输血前血清,以备日后发生医疗纠纷时提供证据。综上所述,随着输血法的实施,公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为避免院内感染,防止因输血而引起医疗纠纷,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检查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宫济武,李淑萍,周航,等.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2,12(8):567-568.
[2]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19-420
[3] 王锐,韩玲,赵伟萍.20例输血感染安全引起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216-218
[4] 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于建生,杨廷富,吕晓菊;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02期
[5] 刘艳芳.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 基层医学论坛. 2009(17)
[6] 戴宏华. 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04)
[7] 胡斌,赖俊浩,杨喜民. 1876名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分析[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04)
篇2
[关键词]产前筛查;梅毒;血清学检测;诊断
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人类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梅毒螺旋体,传染性较强,危害性较为严重。梅毒通常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其中先天性梅毒主要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母体携带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组织传染给宫内胎儿,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流产等妊娠不利结局。因此,有必要在产前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梅毒的传播,改善妊娠结局。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不同梅毒血清检测方法在产前梅毒常规筛查中的应用效果,特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500例进行梅毒筛查的孕妇进行研究,分别采取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进行检测。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在我院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的500例孕妇进行研究,所有孕妇均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孕妇的年龄分布于20~37岁之间,平均为(29.67±6.34)岁,孕周为12~32周,平均孕周为(21.94±9.57)周,其中有427例初产妇、73例经产妇。在进行研究前,孕妇及其家属均对研究方法和目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通过。
1.2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每例孕妇均于清晨空腹状态时采集5mL的静脉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取血清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TPPA法:使用微量滴管将血清稀释液依次滴入微量反应板的第1~4孔中,每孔均滴入25μL血清稀释液,使用移液管将25μL血清稀释液转移到微量反应板的第1孔中,再以2倍递增的量依次转移到第4孔,未致敏粒子滴入至第3孔中,将致敏粒子滴入至第4孔中,并使用平板振荡器进行30s的振荡,使其混合,加盖,放置于室温中,2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粒子环增大且外周边缘不规则,或有均匀的凝集形成且呈膜状延伸,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2)免疫胶体金法:将血清和胶体金试纸放置于室温中,将试纸带有箭头的一端放置入血清容器中,待10s后,将其平放,15min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试纸的检测线和对照线位置均出现1条反应线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3)TRUST法:在室温环境中,取0.05mL血清,置入试验卡圈中,均匀涂抹,滴入1滴TRUST试剂液,以每分钟100r的速度轻轻摇晃,8min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试验卡圈中出现粉红色的凝集物质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种单一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三种方法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
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和VDRL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作为诊断金标准,显微镜下可见梅毒螺旋体,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结果为阴性,即确诊为梅毒。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x2检验。三组之间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数据采用2×3卡方表格检验,三组与三组联合检测之间的数据采用2×4卡方表格检验。当P
2结果
500例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的孕妇中,有448例孕妇被确诊为梅毒阳性,52例孕妇为阴性。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x2=0.674、0.400、0.254、0.104、0.085,P=0.714、0.819、0.881、0.949、0.959),但三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x2=35.953、14.484、50.323、26.975、50.381,P=0.000、0.002、0.000、0.000、0.000)。见表1~2。
3讨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生殖器官溃疡为主。一般情况下,梅毒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获得性梅毒是指通过传播的梅毒,先天性梅毒是指妊娠期孕妇体内的梅毒经胎盘组织进入宫内胎儿体内引发的梅毒。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梅毒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通常表现为潜伏性的梅毒,如孕妇携带有梅毒螺旋体,很可能会传染给其宫内胎儿,导致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产前梅毒筛查,以尽早发现孕妇的梅毒携带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其中TPPA法主要是通过对梅毒病原体进行分包处理,采用致敏粒子和未致敏粒子进行对比,观察其凝集反应,以检测梅毒螺旋体,这种检测方法相对较为简单,检测所需时间较少,可在2h内对结果进行判断,通常被应用于大规模的梅毒筛查;胶体金法主要是通过试纸在血清中放置后的反应线出现数目进行判断,操作相对简单,检测较为快速,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漏诊;TRUST法主要是通过特制的TRUST试剂液对血清中的反应素进行检测,操作简单,但容易受到机体其它免疫性病变的影响,容易出现假阳性情况。
篇3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1-0045-03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因卵巢位于盆腔内,癌早期无症状,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常失去治疗时机,故急需寻找一种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近年研究发现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含有肿瘤相关因子,来源于原发肿瘤的DNA。由于血清标本来源方便和非侵入性等优点逐步替代组织学肿瘤标记的检测。肿瘤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决定,可以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遗传学改变,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提供新依据。
1肿瘤患者血清中基因改变的研究
1.1血清游离DNA的来源 上世纪60年代,首次在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中发现游离DNA及其抗体,近年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及血浆中DNA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疾患,并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血清DNA中检测到与相应的原发肿瘤相一致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从而使外周血DNA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肿瘤外周血DNA的来源及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假说。①循环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的裂解:据推算,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如果能测及DNA时,每毫升血液中至少含有1000~10000个肿瘤细胞,显然外周血中没有足够的肿瘤细胞产生如此高水平的DNA,故这种假说不能完全解释肿瘤患者外周血中DNA的来源。②肿瘤细胞的坏死;有证据表明在瘤体较大的患者或发生转移的晚期患者的血浆中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外周血DNA,因此推测外周血DNA有可能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坏死。可是有些早期肿瘤患者能检测到外周血DNA,而且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外周血DNA不因肿瘤细胞坏死而增加,有时反而明显降低,故肿瘤细胞的坏死亦不是外周血DNA的惟一来源。③肿瘤细胞的凋亡:由于血浆DNA电泳后表现出凋亡细胞所特有的梯度条带,一些学者提出了外周血DNA来源于肿瘤细胞凋亡的观点。④细胞自发性释放DNA:淋巴细胞或离体培养的器官能通过一种自我平衡机制自发释放白复合物,并优先释放细胞内新合成的DNA。据此有学者推测肿瘤循环DNA可能也会以同样方式释放人血。目前,关于肿瘤患者外周血DNA的来源还不能具体确定,具体来源及机制还有待于今后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1.2卵巢癌患者血清游离DNA微卫星变化的研究近年研究表明,血清中游离DNA存在着微卫星变化,微卫星变化包括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ssof-Heterozy2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erosate insta-biliry,MS1),微卫星不稳定性(MS1)是近来发现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的现象[2,3],是继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后又一新的肿瘤发生机制。微卫星(mierosat-ellite,MS)是短串核苷酸的简单重复序列,重复单位为2~6个核苷酸,重复次数在20~100左右。MSI是在DIMA复制过程中,由于删A链的滑动,导致MS中重复单位的插入和缺失,引起任何MS长度的改变,出现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MSI是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变异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大量文献提示了卵巢瘤组织的3p、6q、8 q、9q、13q、X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均有频繁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且该类染色体特定或附近区域可能存在着某些与卵巢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现将其部分研究结果总结叙述如下:
1.2.1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与肿瘤组织DNA3号染色体(3p14.25)变化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卵巢癌组织中出现高频率的3号染色体短臂(3p14,25)等位基因缺失,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与卵巢癌相关的抑癌基因[7,8 3]。张华等[9]研究以卵巢癌患者血清标本为DNA来源并结合相应的癌组织标本,分别对3p14,25的4个微卫星位点,(D3S1029、D3S1228、D3S1300、D3S1481)进行杂合性丢失检测,其研究结果表明:卵巢癌的发生与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与肿瘤组织DNA3p14,25出现杂合性丢失密切相关,血清3p14,25出现杂合性丢失率与卵巢癌恶性程度有关。在3014-21区域存在着SEMA3B、RASSF1A等抑癌基因。Xiang R及Tsc等[10]。研究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肾瘤、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均出现该区域多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徐军等研究3号染色体(3p14)等位基因的LOH,他们选择3014上的3个微卫星位点(D3S1234、D3S1300、D3S1312),结果在所检测的样本中发生至少1个位点缺失的百分率为67.7%,发生2个微卫星位点缺失的为35.5%。
1.2.2卵巢癌组织17号染色体(17p13.1,17 q211)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l)梁惠琪、关明等利用新鲜卵巢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DNA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它们都是(cA)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D17S513、TP53、D17S855、D17S806和D17S579,分布于17号染色体不同位置。D17S513位于17号染色体端粒处,TP53定位于17013.1,在p53附近,D17S855、D17S806和17S579定位于17q21.1,在BRCA 1附近。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 rand Confo rmat ion Po lymo rphism,SSCP)分析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l),并用银染方法显示结果。其结果表明17号染色体定位于抑癌基因BRCA 1附近的3个微卫星位点以及p53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频繁地出现MSI。证实了频繁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的染色体区域附近,可能存在抑癌基因,并且有可能引起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
1.2.3卵巢癌患者血清DNA抑癌基因BRCAI/TP53基因杂合性丢失LOH) 高海峰、傅士龙等选用了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两个抑癌基因BRCAI及TPP3中四个微卫星位点对卵巢癌患者血清DNA及其相应肿瘤组织DNA的BRCA1/TP53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 2 gosity,LOH)的研究,结果提示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与肿瘤组织DNA中BRCM及TP53基因LOH密切相关,从而证实了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主要来源于原发肿瘤组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N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提示体液包括血清、血浆及腹水。DNA中高频率遗传学标志变异的检测对于监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血清DNA微卫星变异分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性临床应用价值的分子检测方法。
2卵巢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类改变的研究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蛋白类异常改变主要为促进
细胞增殖因子、促进新血管形成的因子及各种酶类异常表达。实体肿瘤是依赖血管性肿瘤,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和转移途径,在没有新生血管之前,肿瘤只能生长到1~2mm,不能发生转移,在新生血管后,肿瘤会呈指数倍增长,转移机会也随之增加。现就与实体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因子进行叙述,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是已知的作用最强、最专一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之一。Pdlar等[16]分析了68例临床Ⅰ、Ⅱ期的卵巢癌患者的VEGF表达水平,发现VEGF阳性者平均生存期为22个月,而阴性者的平均生存期大于108个月,两者的平均生存期限有着极显著性差异(P
2.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ffactor,bFGF)是一种具有促进有丝分裂,能够促进包括内胚层、中胚层和神经内胚层来源的多种细胞和组织生长、分化,同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组织修复和血细胞生成等生理功能。bFGP可能通过下面两种主要机制参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①通过过表达bFGP,而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促进细胞过渡增殖和肿瘤生长。②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丰富营养。李萍、李新鸣等研究发现卵巢癌CAOV3细胞经bFGF处理,细胞增殖比明显增加,且与bF6P水平呈剂量依赖关系。
3卵巢癌患者血清检测的意义及前景
篇4
【关键词】 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 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 病程和表现多样化, 显性和隐性期交替出现。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其次可通过胎盘传播, 染病母亲通过胎盘将疾病传播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毒。为了了解本县妊娠孕妇感染梅毒的现状, 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 收集河南省罗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孕妇血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验, 现将检验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河南省罗山县妇产科门诊1247例孕妇。
1. 2 检验方法 包括:①暗视野镜检。②镀银染色检查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找梅毒螺旋体。③梅毒血清学试验。因梅毒血清学试验(RPR)为临床检验科常做试验, 所以本文只作此论述。它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试验:①吸取孕妇0.05 ml血清放在卡片圈上, 并均匀地涂满整个圈内。②将抗原溶液摇均, 用标准针头吸取抗原, 每个标本中加一滴抗原。③放入旋转器旋转8 min, (100±5)转/min。④立刻在强光下观察结果。⑤结果判定:A.卡片圆圈中出现黑色絮状物即为RPR试验阳性;B.卡片圆圈仅见一点的炭颗粒为阴性。
阳性孕妇要进一步作血清学定量试验。步骤:①在卡片5个圈内先加入0.85%盐水, 勿将盐水涂开。②吸取0.05 ml血清作倍比稀释, 稀释到最后应弃去0.05 ml。③滴加抗原, 旋转时间、速度和观察同定性试验。④如为阳性, 滴度应大于1:16。
1. 3 梅毒定性阳性孕妇的治疗原则 ①治疗越早开始越好。②治疗剂量必须正规、足量、足疗程。③治疗后应作2~3年的随访, 治疗后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 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治疗常应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 可用红霉素或四环素、或多西环素, 孕妇性伴阳性者也应治疗。
2 结果
门诊1247例孕妇中, 检出梅毒阳性8例, 检出率0.64%(8/1247)。其中20~26岁5例, 26~35岁3例。8例梅毒孕妇的血清反应素定量试验的滴度≤1:8的2例, 1:16的3例, 1:32的2例, 1:64的1例。8例梅毒孕妇中, 5例是一期梅毒, 占梅毒孕妇的63%,3例是二期梅毒, 占梅毒孕妇的37%。另有4例RPR试验定性阳性, 但定量试验在1:8以下为阴性。
3 讨论
梅毒发病的过程一般是从一期到四期。孕妇梅毒的检测一般是从孕妇的溃疡部位取材作暗视野镜检, 镜检能发现梅毒螺旋体。这种方法应该作为梅毒检测的“金标准”。由于孕妇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时间通常得2~4周, 此时检验科作血清学试验常常为阴性。因此时孕妇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 抗体尚未产生而成“假阴性”。建议对怀孕的妇女, 前6个月内, 应多次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 以免造成漏诊。提倡早期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前保健, 门诊普遍多次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以便早发现, 早治疗, 减少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因先天性梅毒是由染病的母亲通过胎盘感染其胎儿的。本院门诊检测1247例孕妇有4例是生物学假阳性, 其滴度都≤1:8, 与相关报道符合[1]。一般母亲的感染状态决定了胎儿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期、二期梅毒孕妇, 可导致死胎。先天梅毒无一期梅毒表现, 婴儿可能在出生时不会出现梅毒症状, 但出生后3~8周就会出现梅毒症状。患儿皮肤及黏膜损害部位可发现梅毒螺旋体, 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建议医院检验科做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性阳性时, 必须做定量试验, 因定性为阳性的孕妇, 可出现假阳性。只有梅毒定量试验阳性, 才能诊断为梅毒[2]。近年来, 随着本院“灭酶”工作的深入, 本院门诊就诊的孕妇, 截至目前, 基本没有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在给孕妇作梅毒血清学试验时, 完整的服务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不歧视患者, 为她们保密外, 还应该包括劝说患者遵医嘱完成治疗, 向孕妇提供梅毒防治的知识咨询, 孕妇的追踪, 及建议孕妇过夫妻生活时使用等, 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 控制住性病,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乳腺癌;癌胚抗原;糖类抗原;TNM分期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39-02
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受限于筛查技术,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情况并不理想。血清学指标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下列研究中,我分析了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12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1)通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2)收住院后行乳腺癌根治术;(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将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纳入良性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2~58岁、平均(51.8±7.3)岁;良性对照组患者年龄40~57岁,平均(50.7±6.7)岁;健康对照组年龄40~60岁,平均(51.8±5.7)岁。三组受试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观察组和良性对照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集静脉外周血5mL、健康对照组在体检当天采集静脉外周血5mL,离心后收集血清检测CA153、CA125、CA199、CEA含量。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仪器:Roche Elecsys 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试剂:Roche公司购买。按照下列标准判断检查结果为阳性:CA153>25U/mL、CEA>5ng/mL、CA125>35U/mL、CA199>35U/mL。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以TNM分期情况为应变量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 三组待检者血清学指标
观察组患者CEA、CA125、CA153、CA199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乳腺癌患者TNM分期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以TNM分期情况为应变量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可知:CEA、CA125、CA153、CA199水平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为发病率增加快、死亡率居高不下,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国民整体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乳腺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的筛查手段也在各级医院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但是,常规的筛查手段B超和钼靶检查仅能够检出直径超过5mm的肿瘤,对于早期较小乳腺病灶并不敏感。因此,常规的筛查手段对于乳腺癌早期发现和诊断的价值并不理想[2]。
恶性肿瘤最大的生物学特征是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在起浸润和转移的过程中可生成并分泌大量的蛋白类、糖类等肿瘤标志物,这也是近年来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肿瘤标志物既包括由癌细胞合成和分泌进入血液循环的物质,也包括由宿主对肿瘤细胞发生反应而产生的物质[4]。目前的研究表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与肿瘤分期具有密切关系[5]。这就提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两类血清学指标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在上述研究中分析了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通过比较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者血清中CEA、CA125、CA153、CA199含量可知,观察组中上述四种血清学指标均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这就说明CEA、CA125、CA153、CA199的含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确存在异常。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比较肿瘤分期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可知,CEA、CA125、CA153、CA199水平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关系。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肿瘤标志物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CEA和CA199均最早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发现,多用于消化道或乳腺肿瘤的诊断,但是部分吸烟者、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CEA的含量也会发生升高;CA125最初被作为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同样发现其含量升高还可见于胰腺癌、肺癌等患者[6]。上述三项指标用于诊断乳腺癌时特异性不佳。CA153则是乳腺细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变异体,针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是在疾病早期时升高并不明显,难以检出,因此敏感性不理想[7]。通过分析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的诊断价值可知:CEA、CA125、CA153、CA199四项指标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四项指标单独检测。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CEA、CA125、CA153和CA199含量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满福,韩波.检测CA199、CA125、CA153及CEA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7):483-485.
[2] 洪锡田,王景萍,张瑞丽.血清CA153、CA125、CEA、SF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3-24.
[3] 潘杰,拜红霞.乳腺癌肿瘤标志物CA153和CE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265-266.
[4] 高东平,刘慧,池慧.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特征娄得化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36(6):656-660.
[5] 曹春芳,邓懋清.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相关抗原结果临床意义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92-993.
[6] 邢福军,田卫花,杨巧林.酶联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结果的对比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153-154.
篇6
关键词 β-HCG β-HCG检测试纸(胶体金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β-HCG(化学发光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73
Abstract Objective:β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and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Methods: β-HCG(AFP)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with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pregnancy of 100 women and serum samples β-HCG mole detection.Results: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detected 37 cases of positive samples,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is also detected positive in 38 cases,sensitivity of 94.29%;ELISA detected positive in 20 cases,sensitivity 57.14%.β-HCG test strip colloidal gold method detected 37 cases were positive in 1 case confirmed as negative,the specificity was 99.9%;ELISA detected 22 positive cases,2 cases confirmed as negative,a specificity of 99.32% two methods in 38 cases with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positive by confirmed there 1 case was confirmed as positive samples for the β-HCG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and 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method failed inspection,Conclusion:β-HCG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sensitivity is far greater than 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 method)method,while the specificity is not very different,β-HCG test strip(colloidal gold)is more suitable for blood β-HCG screening.
Key Words β-HCG;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100份早孕妇女和葡萄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β-HCG检测。
试剂: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发光试剂盒,质控血清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操作。50例筛查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酶联采用法和β-HCG检测试纸,胶体金法法进行检测,对其中一种或两种试剂检测阳性的标本采用β-HCG化学发光法。
结 果
敏感性与特异性,见表1。
讨 论
一般正常人β-HCG放免测定值<3.1,如果>5就可以考虑受孕可能,如果>10基本可以确定怀孕。宫外孕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检测血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因HCG是妊娠时所分泌的特异性激素,所以β-HCG可用于协助宫外孕早期未破裂的诊断。正常发育的绒毛所分泌的HCG量很大,每天的滴度不断的快速上升,每48小上升66%以上。即如果β-HCG每2天增加的量>66%,可以诊断为宫内妊娠;而如果增加的量<66%,则宫外孕或宫内孕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宫外孕,由于输卵管肌层菲薄,血供不良,HCG分泌量很低。每天升值较少。48小时上升
机体β-HCG含量正常情况下应该<4mIU/ml,酶联免疫法检测最低下线6mIU/ml,化学发光法法可以检测到0.5mIU/ml,胶体金法可以检测到5mIU/ml根据临床上的经验β-HCG增高幅度,早孕妇女和葡萄胎患者都会增高,但增高的幅度不同,持续增长时间不同,葡萄胎患者可以从几十~几万mIU/ml,但可以随病情的好转β-HCG可以从术后1个月下降到1000~2000mIU/ml并很快恢复正常,而葡萄胎患者患者从发现β-HCG增高并不及时治疗,可以从几十到上千并且迅速发展,很快从发现到2个月内就可以上万,并且随时间延长β-HCG持续增高并不降低直到死亡,为了早发现性葡萄胎患者,如早期对葡萄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预后一般都很好,为了早期发现葡萄胎患者所以应每年对建康人群进行β-HCG检查,而酶联法费时且敏感度较差,化学发光法法敏感度高但成本高并需专用设备度,化学发光法法和胶体金法的敏感无显著性差异,而胶体金法具备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的优点完全可以用着β-HCG的筛查。
篇7
【关键词】 血型血清学 抗体特异性鉴定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une hemolytic anemi, AIHA)为自身抗体引起红细胞破坏的一种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在多次输血免疫刺激后, 可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 此类抗体由于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的掩盖作用而不易被发现。研究AIHA患者自身抗体的类型及其血型同种抗体的特异性, 对确保输血安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和吸收放散试验, 对54例AIHA患者自身抗体的类型及同种抗体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定, 选择不含相应抗原及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 避免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抗A、 抗B、 抗D、 抗C、 抗c、 抗E、 抗e、 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 抗人IgG血清、 抗人C3血清、 抗体筛选细胞(Ⅰ、 Ⅱ、 Ⅲ号)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谱细胞(1~10号)均购自上海市血液中心; 凝聚胺试剂盒购自台湾贝索公司; 微柱凝胶卡及其配套设备购自瑞士达亚美公司; 磷酸氯奎、 乙醚(分析纯)系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 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系3名献血员的血液洗涤后混合而成, 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输血科制备。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AIHA患者54例(男20例, 女34例, 年龄10~58岁), 均经抗人球蛋白试验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1.2 方法
1.2.1 抗人球蛋白试验 抽取患者静脉血6 mL(ACD保存液抗凝), 2 0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与红细胞, 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配成30 mL/L的红细胞悬液备用。(1)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 取30 mL/L的红细胞悬液1滴加入试管中, 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 摇匀3 000 r/min离心15 s观察结果, 若为阳性, 再用抗IgG和抗C3抗体进行分型; (2)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 取患者血清(或血浆)2滴加入试管中, 再加入30 mL/L O型RhD阳性红细胞悬液1滴, 摇匀放37℃水浴30 min,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 3 000 r/min离心15 s观察结果, 阴、 阳性对照参照文献[1]。
1.2.2 同种抗体检测 (1)氯奎放散试验: 将AIHA患者DAT为阳性的红细胞,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压积红细胞0.2 mL, 加入200 mL/L氯奎生理盐水溶液0.8 mL, 在37℃水浴震摇5 min, 再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1滴配成50 mL/L 的悬液作DAT, 乙醚放散试验参照文献[2]。(2)自身温抗体吸收试验: 将IAT阳性患者的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1 mL压积红细胞, 加10 mL/L菠萝酶1 mL, 混匀1 000 r/min离心洗涤3次, 将压积红细胞分成2等份, 1份压积红细胞加2 mL患者血清, 混合放37℃水浴30 min, 1 000 r/min 离心2 min, 将血清移到第2份压积红细胞中, 混匀放37℃水浴30 min, 1 000 r/min离心2 min, 吸出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清, 用IAT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与特异性鉴定。
1.2.3 ABO、 RhD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对血型鉴定困难及交叉配血试验不合的患者血液标本, 采用经吸收放散后的血清及红细胞进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ABO血型鉴定采用盐水法进行正反定型; 疑难ABO、 Rh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微柱凝胶法(microtubes gel technology, MGT)及手工凝聚胺法(manual polybrene test, MPT)进行检测[3]。
2 结果
2.1 抗人球蛋白试验 54例AIHA患者的DAT和IAT均显示阳性反应, 凝集强度DAT ~, IAT ~。将患者红细胞检测结果(即DAT阳性)分为3组: (1)广谱抗人球蛋白组; (2)抗IgG组; (3)抗C3组。(1)、 (2)组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为IgG型; (1)、 (3)组阳性为C3型; (1)、 (2)、 (3)组均阳性为IgG+C3型(表1)。
2.2 ABO、 RhD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患者原血清及未洗涤红细胞, 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 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及抗体筛选阳性者54例, RhD定型均为阳性, Rh血型其他抗原误定者10例; 吸收后的血清及洗涤后的红细胞, ABO血型正反定型相符、 交叉配血试验相合及抗体筛查阴性者50例。同时将AIHA患者原血清及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清进行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的检测, 结果所有原血清与抗体筛查细胞在盐水法、 IAT、 MPT及MGT法中均发生凝集反应; 而经患者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清有50例与抗体筛查细胞不再发生凝集反应, 有4例患者血清仍与抗体筛查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表2)。
表1 54例AIHA患者抗体类型的分布(略)
表2 54例AIHA患者血清吸收前后与抗体筛查细胞反应结果(略)
*受检血清与谱细胞均呈非特异性凝集反应.
2.3 同种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采用谱细胞对仍与抗体筛查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患者血清, 分别在4℃、 22℃及37℃用盐水法、 抗人球蛋白试验、 MPT及MGT法进行抗体特异性的鉴定。结果检出抗C抗体1例(与CCDee细胞凝集, 与ccDEE细胞不凝集), 抗E抗体2例(与ccDEE细胞凝集, 与Ccdee细胞不凝集), 抗e抗体1例(与ccEee及ccdee细胞凝集, 与CcDEE细胞不凝集), 从而证实了患者血清中存在具有Rh血型特异性的同种抗体。根据患者Rh血型及自身抗体的血型特异性, 选择相容或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的洗涤红细胞悬液输注后, 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红蛋白上升, 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在对75例疑似AIHA患者的检测中, 发现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54例, 女性的阳性率(62.96%)高于男性(37.04%)。抗体类型以IgG+C3型最多(62.96%), 其次为IgG型(20.37%)及C3型(16.67%)。IgG+C3型的临床症状、 溶血及贫血程度均较严重, 发生溶血危象者较多, 而IgG型、 C3型者贫血及临床症状较轻。AIHA患者因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 除产生自身抗体而引起溶血性贫血以外, 还可对输入血型不相合的红细胞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 本组检出具有Rh特异性的同种抗体4例。因此, 对AIHA患者尤其是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 在输血前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AIHA患者存在自身抗体的干扰, 难以检测或排除血清中同种抗体的存在。目前检测同种抗体的最好方法, 是应用酶处理细胞或用患者自身红细胞对自身血清作抗体吸收, 排除自身抗体的干扰, 然后再用谱细胞对吸收后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90%以上的AIHA病例可检出同种抗体[2]。
AIHA患者因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而且部分患者还同时存在同种抗体, 因自身抗体能凝集患者及他人红细胞而导致ABO血型尤其是Rh血型鉴定困难[4], 同时又能干扰对同种抗体的检测, 要为这些患者找到完全相配合的血液是相当困难的, 极易造成误输异型血而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AIHA患者能不输血者尽可能不输血, 采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 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出现溶血危象而必须输血的患者, 如果无输血史或生育史, 选择输入交叉配血试验凝集强度最弱的供血者的洗涤红细胞悬液, 或根据自身抗体显示出的Rh等相关特异性, 输注缺乏相应抗原的血液是较为安全的。但AIHA患者如果有输血史或生育史, 则应在输血前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并鉴定其特异性, 如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则必须选择与同种抗体相容的洗涤红细胞悬液进行输注, 才能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世明, 张勇萍, 杜润家, 等.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的实验研究与应用[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07, 4(1): 21-24.
[2] 肖星甫. 输血技术手册[M]. 成都: 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89-98.
篇8
目的 通过对3 47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方法 运用微粒凝集试验,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结果 3 470例患儿中检测出1 054例MP-IgM呈阳性,检出率为30.37%,其中男622例,女432例,0~2岁组、3~6岁组和6~14岁组MP-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60%、43.16%和50.79%;男女阳性检出率之间和各年龄组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凝集试验 免疫球蛋白M
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综合征,仅根据临床表现常难与病毒、细菌和结核感染鉴别,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对2007年1月~11月3 470例门诊和住院患儿采用明胶微粒凝集试验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进一步提高MP感染诊断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7年1月~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儿共3 470例,其中男2 280例,女1 190例。年龄0~14岁,其中0~2岁1 985例,2~6岁1 170例,6~14岁315例。
1.2 方法
取患儿静脉血2 ml,取血清作为待检样本,采用明胶微粒凝集试验检测MP-IgM,Serodia MycoⅡ(MycoⅡ)诊断试剂盒由日本瑞比欧株式会社生产。操作过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清稀释度≥1∶40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各年龄组间病例的阳性率比较运用SPSS 10.0软件包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
1 054例MP-IgM阳性患儿中,6~14岁阳性率高于2~6岁组和0~2岁组,见表1。表1 各年龄组MP-IgM检测结果(略)注:与6~14岁组比较,a:χ2=145.60,P
2.2 不同性别间MP-IgM阳性检出率对比
女性患儿MP-IgM阳性率高于男性,见表2。表2 不同性别之间MP-IgM检测结果(略)注:与女性比较,a:χ2=30.09,P
3 讨论
由于MP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尤其是肺外并发症使病情复杂化,且一般在给予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定时间效果不佳时,才考虑是否为MP感染,易导致误诊误治[1],因此M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主要包括MP培养法、PCR法和MP-Ab的检测。MP快速培养法利用MP生长代谢产物使培养基液体中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来判断MP生长,但假阳性较高,细菌和真菌的培养阳性率已达到了7.9%,其中真菌所占比例最大(主要为念珠菌),已达到71.1%[2];而分离培养时间长且检出率低,达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目前,定量PCR检测MP-DNA因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被认为是诊断MP感染的金标准[3],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但需要特殊仪器设备,且价格较高而不适宜临床推广。MP-Ab主要是检测MP-IgM,因抗MP-IgM是机体受MP感染时最早出现的抗体,于发病1周左右即可检出,10~30天后达高峰,12~16周转阴[4]。这对于1周的病程易造成漏诊,故若检测出现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MP感染者,应动态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另有报道[5]认为测定MP-IgA抗体可能更有价值,两者同时测定,可提高MP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目前尚未普及。
MP主要通过含有支原体的呼吸道飞沫或长时间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周期大约为4年,潜伏期2~3周,其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易感人群。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3~14岁组MP阳性检出率(44.78%)明显高于0~2岁组(χ2=254.76,P
参考文献
[1]张凤莲,张莉,付惠玲,等.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快速检测方法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19-120.
[2]谢国艳,高志生,郁淼,等.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评价[J].世界感染杂志,2005,5(5):444.
[3]Beersma MFC, Dirven K, Van Dam AP, et al. Evaluation of 12 commercial tests and the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for Mycoplasma pneumoniae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IgG) and IgM antibodies, with PCR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J]. J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5,43(5):2277-2285.
[4]曹玉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03-204.
[5]曹兰芳,徐凌云,卢燕鸣,等.肺炎支原体感染4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143-146.
篇9
【关键词】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
输血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也逐年增加[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九项指标。笔者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输血科接受配血试验并在临床进行输血者的输血前血清标本2656份,男1620例,女1036例,年龄2个月~89岁,平均(40.5±30.6)岁。
1.2检测项目及方法
采集输血前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做输血前项目检测。ALT采用IFCC推荐方法(试剂由四川新成公司生产);乙肝5项采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CV(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梅毒采用TURST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IV采用ELISA法(试剂由北京金豪公司生产)。所用试剂均经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批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结果
2656例患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总异常率为29%(771/2 656)。其中,ALT升高(以>40U/L判为异常)258例(9.7%);HBsAg阳性206例(7.8%),HBsAg和HBeAg双阳性49例(1.8%),HBsAg和HBeAg及抗-HBc阳性25例(0.94%),HBeAg和抗-HBc及抗-HBs阳性21例(0.79%),抗-HBc阳性29例(1.1%),抗-HBc和抗-HBe阳性18例(0.67%),抗-HCV阳性103例(3.9%);抗-HIV初筛试验阳性3例(0.11%),报疾病预防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证阳性3例;梅毒阳性6例(0.22%);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2例(0.075%);HBsAg阳性和ALT升高35例(1.3%);抗-HCV阳性和ALT升高16例(0.6%)。
3讨论
3.1本次检测结果表明,受血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总异常率相当高。尽管输血在临床治疗中是不可替代的方法,但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也时有发生,并由此引起医疗纠纷[2]。因此,一旦受血患者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输血前的检测结果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对患者负责,而且为患者的输血安全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输血并非是HBV、HIV、TP、HCV传播的唯一途径,能否明确是否为血源性感染显得日趋重要,由此体现了受血者在输血前做血清学检测的重大意义。
3.2输血前血液结果指标检测已被列入我国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可使医院掌握并保留患者有关资料作为依据,以备以后信息反馈和临床需要。通过输血前检测不但能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又可提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消毒措施[3]。医务人员可针对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特别是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思想高度集中,养成有秩序的良好工作习惯,防止差错发生。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样,交叉配血前应复检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的Rh(D)血型。正、反定型可发现亚型或血型抗原减弱,对可疑血型还必须进一步做其他血清学检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输血科最关键的工作,进行血清学检测,对患者而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对医务人员而言,发现潜在的传染源,有助于在诊疗和护理时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患者、医院和供血单位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洪亮,赵俊杰,徐志新等.1008名受血患者输血前血液5项标志检测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6,13(3):204.
篇10
【关键词】前白蛋白;腹部肿瘤;血清学诊断
血清前清蛋白(PA)由肝细胞合成,因在电泳分离(pH=8.6)中移动速度比清蛋白快而得名。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有研究显示,PA的检测对于某些癌症诊断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为探讨PA测定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59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腹部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PA测定,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59例为腹部恶性肿瘤组,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体征、CT、B超、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等综合诊断确诊,其中男31例,年龄41~69岁;女28例,年龄41~69岁;胆囊癌5例、直肠癌5例、结肠癌7例、胃癌21例、胰腺癌11例、肝癌10例。腹部良性肿瘤组(3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59岁,子宫肌瘤14例、结肠腺瘤7例、直肠腺瘤9例。健康对照组(60例)均为本院体检中心提供的健康体检结论正常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8~66岁。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试剂与方法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置于速凝真空管,3500r/min离心3min,分离血清,并且要确保所采集的标本无脂血和溶血现象。PA测定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试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德赛公司提供。操作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设定参数,随机与质控血清同批检测,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受试者PA含量比较腹部恶性肿瘤组PA含量[(156.1±44.7)mg/L]与健康对照组[(320.4±52.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良性肿瘤组PA含量[(301.2±50.5)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腹部恶性肿瘤组不同病种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腹部恶性肿瘤各组的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肝癌组PA含量与其他腹部恶性肿瘤各组比较含量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PA是一种富含色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3的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其血清浓度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解蛋白的功能,其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作为一种运载蛋白,可结合T3和T4,而对T3的亲和力更大[3]。PA与维生素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的成熟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非特异宿主防御物质,在恶性疾病和炎症时水平下降[4]。有研究报道,PA可及时清除机体感染过程中释放于血液循环中的有毒代谢产物,同时消耗自身[5],所以当营养严重不足、蛋白质消耗过多和丢失过多时,血清PA水平即迅速下降,而当蛋白质能量摄取增加时,3d可明显回升[6]。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恶性肿瘤组PA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中,不同病种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肝癌患者血清中PA水平降低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血清PA的测定对腹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由于肝癌患者PA水平下降明显,所以可作为肝癌区别于其他腹部恶性肿瘤的血清学标志物[7-8]。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加之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生活习惯等问题的出现也导致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滋长[9]。这些患者的血清PA水平往往下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肿瘤病变引起机体疼痛,影响患者营养摄入,因此,导致合成PA的物质严重匮乏,从而使肝细胞合成PA减少[10];(2)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了机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最终导致PA含量下降;(3)癌症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坏死后,会产生大量的毒性物质,从而引起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影响血清PA的合成。因此,如果能早期给予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患者营养支持疗法,可能会增加PA的合成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11-12],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随着检验科技不断发展与各类大型检验仪器的不断推广,血清PA检测技术已在各级医院检验科普及,并且能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便利、准确、快捷的检验数据。临床医生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可考虑将血清PA测定作为腹部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血清PA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更及时、早期地筛查肝癌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康格非,巫向前.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9.
[2]张玉,陈娟,钱小伟,等.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149.
[3]牛俊奇,王玉英,蒋立会,等.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检测中临床意义的再评价[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23(3):274-275.
[4]栾永明.血清降钙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的检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63-65.
[5]黄波,鲍依稀,钟方才.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检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7):668.
[6]张敏,薛承岩,刘晓东,等.前白蛋白在急性肝炎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1995,10(2):85-86.
[7]孔梅,王莺,林宇静,等.PRL-3在癌症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05-1506.
[8]范荣钢,凌林,查明,等.EMMPRIN及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977-979.
[9]田景碧.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55-1656.
[10]李莺,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83-84.
[11]王海英,梁化岐,樊卫红.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480-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