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范文

时间:2023-03-26 16:0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资源

篇1

对于公共资源交易,公众有着先天的质疑。比如交易量数额巨大、寻租事件时有发生。大家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河南交通厅连续三任厅长出了腐败问题。公共资源交易有着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去思考,公共资源交易究竟该走向何方?目前各地纷纷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一次比较好的尝试,但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

我们一直在呼吁政府理财模式和行为的不断优化,公共资源作为最大的政府资源,在交易过程中,可以说包括了政府理财行为的诸多特性,公共资源交易形式的重构无疑是对政府理财模式的一次冲击和重构。

导向问题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并非一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焕东对于公共资源交易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当前公共资源交易至少需要厘清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概念。究竟什么是公共资源?什么是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源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非货币价值形态的资源,如矿山、土地、国有资产,还是包括货币价值形态的、广义上所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我们一般说的资源交易,是否主要指非货币价值形态的资源?纵观世界各国,使用政府资金采购的,或叫政府采购,或叫公共采购,却没有叫公共资源交易的。

其次是目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反腐而设立,建立之后能够真正避免腐败?我们看到现在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都是由各地纪委在牵头,党委政府在大力推进。还是使得公共资源获得价值最大化,提高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理财水平?目的不同,导向就不同,政策就会不一样。

第三是模式。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取集中交易、总体监督管理等模式,法律依据是什么?监督管理主体如何确立?监督管理权限如何划分?是否需要进行全国统一考虑?

徐焕东认为,完善政府采购的战略性目标,应该是建立包括工程、货物、服务在内的政府大采购监督管理体系,而不是与政府公共资源的出让合并。

利益调整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和重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破除部门利益壁垒。

公共资源交易涉及发改、财政、住建等等多个部门,改革就是要减少或者剥离他们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由原来多个部门负责监管,交给单一监管机构,由此可见“改革之难”。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过程中对多个原有格局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各地的政府采购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

某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处长就明确表示,政府采购不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该人士认为,一是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不利于依法行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工程交易活动适用于《招标投标法》,在法律性质、管理模式、操作程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具备整合统一的法律和现实基础。而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全国已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法规体系,在制度目的、基本原则、监管模式、实施程序和政策功能等方面均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

二是增加了交易环节和监管机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效率。有形的所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凭空增加的,看上去“有形”,实际上只是一个“平台”,操作时要求各类机构进驻“中心”,而各类机构在设立时都有自己的营业场所;用新设的事业单位“一局(办)”来统一“监管”各类交易,实际上只能起到“二传手”的作用,因为有关法律赋予的相应行政机关仍推脱不掉其法定监管职责。

三是违反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客观规律。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是财政支出改革的组成部分,其上连部门预算,下接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环环相扣,前后一体不可分割。将政府采购监管权从财政部门中分离出来,代替财政行使政府采购监管权,不但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与《政府采购法》的定义内涵有所违背。这种割裂财政资金管理的客观规律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财政资金的不安全和监管工作的严重缺位。

除了政府采购领域,在产权市场领域,一些专业人士也表示了担忧。某产权交易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省市新设立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取代了产权交易机构,成为新的国有产权的交易场所,而且还变相产生了不少没有资质的地市级和县级产权交易机构,甚至产生众多的乡级产权交易机构。如果按照这些省市的做法,中国产权市场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将不是当前的200多家,可能是上千家、上万家。如此一来,必然大大延缓、阻滞我国产权市场制度构建的速度,而且加剧产权市场乱象丛生的局面。

法制方向

在我国,公共资源交易一直也是摸索前行,争议再大,困难再大,一个必须坚定的方向就是法制化。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公共采购研究所所长曹国富认为,中国公共采购领域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鼓励引入招标投标机制的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典型特征是解放思想,鼓励大胆进行招标投标改革探索;第二个十年是招标投标事业大力发展和初步规范的阶段,这一阶段招标投标机制在工程建设等许多领域得以实践;第三个十年则是中国公共采购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阶段。招标投标法废除了以标底为基础的授予合同机制,确立了以评标价最低或者综合最优为基础的授予合同机制,从而使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真正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公共采购法和制度也需要进行一场“”。

首先需要解决中国公共采购法的立法模型问题。从中国公共采购法律现状来看,中国采取了分别立法的形式。中国未来可以继续采取分别立法模型,但在处理不同法典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在法律理念上将它们都视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采购法,并且摆脱围绕行政权进行立法的纠葛,围绕采购对象或者特别采购问题进行分别立法。

篇2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腐败,为政府公共服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完善防腐体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是公共服务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并且实现转变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决定了行为模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在最低程度。”。这里所说的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拓展工作领域,形成制度体系和监控机制,都包含了公共资源公平、规范交易的内容。从近些年来的一些相关腐败案例可以以看到,问题更多是出在干预和通过中介间接参与建设工程、土地交易和产权交易以及在政府采购中涉及商业贿赂上,可以说这些领域特别敏感,是腐败现象发生和蔓延的重灾区,也是公共服务领域廉政建设重点监控区。因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是公共服务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规范化了,公共服务领域反腐败治本控源的廉政建设成效就能够显现出来。

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在公共服务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

从我县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的实践中,充分说明随着改革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入,充分利用制度约束和监督其行为的制衡,堵塞公共资源交易各个环节的漏洞,明明白、干干净净、地开展每项交易,把人为的因素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廉洁原则的实现,体现出公共服务廉政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通过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导向示范效应,有效促进全县公共服务领域廉政建设工作。我县总人口约56万,县招标投标中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1月19日揭牌运行近三年来,实现为财政增收节支4424.3万元,为6839.8万元,将突破8000万元,随着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实现了每年15%以上的增幅,不仅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防范了各种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要突出创新和监管

我们要通过完善平台建设,推进交易项目进场,创新交易机制和强化职能监管,来达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的目的,从而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一)加强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按照“一套机构管理、一个平台运作”的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构建“四中心一平台”(即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效能投诉中心和政务公开电子网络平台),重点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有形市场主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公共资源(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在整合有关公共资源交易议事协调机构基础上,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监察局(厅)、法制办(局)、审计局(厅)和各法定监管部门参加,作为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下设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明确为政府派出机构,成员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和监察局(厅)派驻纪检组组成,与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合署办公。同时结合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统一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政务公开电子网络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信息的公开、共享。

(二)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交易

确保建设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和产权交易等交易项目完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与原职能监管部门实行管办分离,并切实做到阳光操作。同时,还要逐步完善以下项目进场项目:(1)特许经营、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等城市公共资源项目;(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出让;(3)公共罚没资产的招标、拍卖、挂牌;(4)驻地方单位公路、水利、房屋等工程建设项目公共资源,政府采购,探矿权、采砂权招拍挂,国有、集体资产转让,户外宣传广告招标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所监管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和交易活动在公共资源中心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并依法依

规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场外实施行为;(5)林业产权管理;(6)中介机构(包含招标、拍卖机构)的选取。

(三)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和强化职能监管

1、强化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重点环节的监管,把事中监管拓展到事前和事后监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环节多、标底大、竞争激烈,如何实现有序竞争、尽量降低工程造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从各地反映出来的招标投标弊端来看,主要有“规避公开招标”、“人为设定招标限制”、“投标企业围标串标”、“中标企业分包、转包”、“低价中标后变更合同”等等,这些现象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方设法钻招标投标的空子,把不合法、不合规的竞争通过招标投标披上合法合规的外衣,严重损害了招标投标的声誉。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推进:一是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二是改进政府投资项目委托招标方式和程序;三是改进投标企业资格审查方式和程序;四是设立曝光台,对违规企业、违规中介机构、违规专家评委加大查处力度,进入“黑名单”,限制其进入招标投标市场;五是改进招标文件、评分标准的评审方法,以此来进一步维护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声誉和形象。

2、政府采购要贯彻适度分离原则,促其规范运作。政府采购要贯彻适度分离原则,促其规范运作,严格控制由社会中介机构采购,推行政府集中机构采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采分离”,在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内部推行六个方面的适度分离:“制作标书与招标主持相分离”、“报件受理登记与投标报名相分离”、“发售标书与标书收费相分离”、“物品购置与资金管理相分离”、“业务档案资料归档整理与审核保管相分离”、“评标区内外相分离”,从而防止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制度管人,规范运作,减少废标、质疑和投诉,提高采购效率和节支成效。

篇3

【关键词】公共资源 公地悲剧 制度 奖惩

一、背景说明

公共资源具有公共性,不具有占有的排他性,被一定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利用。而资源并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资源在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的状况下被过度开发,肆意浪费,公共财产常常更容易受到损害和破坏。对国家而言,我国的建设初期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所以出现了一些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对企业而言,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原因浅析

集体中的个体从各自利益出发的“理性人”,会尽量采取利己的行动;公共资源是无偿的,在利己条件下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无偿报酬;个体的得益是均等的,对于过度消费公共资源而造成集体利益损失的人没有惩罚机制,对于保持环境的人没有奖励机制。

三、模型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在此引入博弈中的“公共地悲剧”模型。

(1)自己决定放养量。n个农民共享一块草地,每个农民都有在草地可自由放牧。草是有限的,随着羊的增加,平均每只羊能吃到的青草减少,影响羊的质量即价格,当羊的数量过于大时,所有的羊都会饿死。羊的价值由羊的总数决定,但是农民在确定自己羊的数量时只会考虑自己增加一只羊后自己成本和利润的变化,而不会考虑整体的结果。最后都选择增加羊,从而草地被过度应用。

(二)规定放养量

为了博弈分析的方便,我们将n设为2,表示两个农民(农户i和农户j),设农户i养羊的数量为qi、效用为Ui,农户j养羊的数量为qj、效用为Uj,羊的总数为Q=qi+qj,羊的价格决定函数为P(Q)=a-Q=a-qi-qj(a为常量),每只羊的饲养成本为c(a>c),效用函数为U=qP(Q)-qc。总体的效用函数为U=(PQ)Q-cQ。从两个农户构成的总体效用函数出发来决定这块草地的最佳养羊数量。由总体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a-c-2Q=0,可得当总产量为(a-c)/2,总效用最大,此时有U为(a-c)2/4。在这种情况下若2农户经过协商,均承诺各自放养(a-c)/4,则每农户的效用为(a-c)2/8。

如果在协商后,具体行动时有农户i违背承诺而农户j不违背,则对于违背承诺的农户i,其效用函数为:Ui=qi[a-qi-(a-c)/4]-qic,由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3(a-c)/4-2qi=0,可得qi=3(a-c)/8,Ui=9(a-c)2/64.此时农户j相应的qi=(a-c)/4,Uj=3(a-c)2/32。

对农户i而言:在农户j选择不违背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不违背、违背的效用分别为(a-c)2/8和9(a-c)2/64,后者大于前者;在农户j选择违背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不违背、违背的效用分别为3(a-c)2/32和(a-c)2/9,选择后者效用更大。因此,农户i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无论对方做出何种选择,自己选择违背将能保证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即违背是自己的占优策略。农户j决策时也同样如此两农户分别从自己的效用出发,同时做出了违背的决策,此时“违背、违背”便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此时两农户纷纷加大放养量,走入了低效率、破坏性利用草地资源的怪圈,“公用地悲剧”就发生了。

四、模型改进

在上述模型中,违背是每个农户的占优策略, 从而使博弈陷人了低效率利用资源的怪圈。为了提高草地资源的利用率,应对博弈模型进行改进。假设在模型中存在一个对草地资源有效利用负责的权威组织机构。该机构从总体效用出发规定每个农户的放养量为(a-c)/4,如有超出将对超出者所放养的每只羊课以罚款b(a>b),并且对遵守规定的农户进行补贴确保其效用(a-c)2/8。调整后的模型中,当双方遵守承诺时的效用没有发生变化,仍为(a-c)2/8。当农户i不遵守承诺时,他的效用函数为:Ui=qi[a-q-(a-c)/4]-qi(b+c)。此时由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3(a-c)/4-b-2qi=0,可得qi=3(a-c)/8-b/2,Ui=[3(a-c)/8-b/2]2。由qi>(a-c)/4,可知b(a-c)/4所以b

模型调整后,根据罚款b范围的不同,将会出现以下2种情况:

(1)在(3-2)(a-c)/4 < b < (a-c)/4时,有(a-c)2/8>[3(a-c)/8-b/2]2。此时任一农户无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遵守是自己的占优策略,能够保证自在对手任何决策下的效用最大化。农户在外界制度约束和引导下实现了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统一,实现了“遵守、遵守”的纳什均衡,草地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令社会、个人均满意的双赢结果。

(2)在0

篇4

一、公共资源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运作经验不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到位的现象。

2、管理不集中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分散的管理导致滋生腐败。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建设、国资、国土等部门都设有自己的配置交易机构,负责监管公共资源配置交易的活动。而交通、水利、公路、城管等部门监督的工程,仍然游离在进场交易之外,自己的资源配置自己招标,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仅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也容易产生“权利寻租”。同时。多头监管的形式弱化了监督。从形式上看,政府部门统管着公共资源,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主管,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所以制定适合本部门、本行业的监管规定,自成体系,从而导致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从而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增加成本,降低行政效能。

3、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政府部门对信息的、资格的审查、开标的评标等制度规定不详细,程序操作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同时由于受到专业部门的限制,专家库专家面太窄,人数少,保密性差,很容易相互“勾兑”串通。还有个别单位无视有关法律规定,明招暗定,弄虚作假。而且由于评标委员会没有依法“独立”,又没有操作性强的评标、定标细则,导致评标、定标缺乏客观标准,随意性大,感情因素、行政色彩浓,这就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

4、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未到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这项工作开展以来,部分单位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这是目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意识不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共资源配置交易工作的健康发展,制约了监督效能和交易效益的发挥,导致了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因此,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改革公共资源配置交易管理与监督体制、监管机制和运作方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问题的对策

1.要统一思想认识。公共资源配置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干部关注关心的热点、重点和焦点,所以各级各部门应要切实、高度、重视地抓好此项工作。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从源头防腐促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实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近些年来,为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监察机关按照“公平竞争、公开有序、公正诚信、廉洁高效”的目标,致力于建立规范的招投标运行机制,致力于建设优质便捷的招投标服务平台,把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工作纳入集中监管平台,初步建立起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力地推进了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良性发展,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问题的产生和蔓延。

2.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殊国情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建立竞争、供求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借助市场化机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才能够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交易市场的价格、价值确定的功能,信息聚集、辐射功能,中介联系、服务功能,平等竞争、激励功能,资产配置、重组功能,市场监管、防腐功能,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价格、价值确定功能,能使交易各方围绕市场竞价展开活动,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二是市场监管、防腐功能,能使掌握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谋取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减少、的机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还能够将市场的效率优势和国家的政治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计划经济的时期,政府掌管的公共资源常常被看作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无偿性、共享性的公共产品,往往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经营,重社会利益、轻经济效益,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审批具体的资源配置,而是通过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授权,发挥市场竞争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防范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所带来的弊端,遏制腐败分子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侵犯,从而达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搭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创新,还能够有效防止公共资源使用和交易中腐败问题的发生。

3.要规范运作机制。规范的运作机制是保证市场化改革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启动每一个改革项目前,都应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的实施方案,先谋后动,规范运作。同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汲取成功经验,召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反复征询意见,形成相关的配套制度,并成立相关的委员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在积极推动改革实践的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明确了有关公共资源项目市场化配置的实施范围、操作程序和工作规则,为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提供制度保障。要出台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公开公平的交易环境。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平台的规范化运作作为重要环节,重点突出“推、统、管”三个字。“推”,就是把所有能推向市场交易的公共资源全部推入交易中心;“统”,就是对进入交易中心的项目,实行统一运作,实现程序、信息、结果“三公开”,使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进行;“管”,就是抓住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对干预招拍挂、搞虚假招投标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篇5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篇6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指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提供交易、咨询服务的平台,具有统一化、开放性的特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的信息有:建筑矿业、医药、司法等信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法,有利于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交易信息。随着交易平台的严谨性发展,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利用信息化建设,弥补公共资源的交易平台中的不足,促进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1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专指与政府相关的单位,包括政府机构,授权后的资源信息,整合到公共的交易平台内,由相关单位进行控制、运营,其中包含经营类、垄断类的公共资源信息[1]。现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资源量非常多,提出信息化的建设方法,目的是简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服务流程,积极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服务于交易平台内的各项活动,保障资源交易的安全与稳定,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职能。

2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策略

2.1 构建信息化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中,主动构建信息化的体系,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强调信息化体系的实践价值。分析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措施,如:(1)信息化体系构建时,提前研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现状,提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平台类型,引进信息化的运行系统,在平台信息化建设中,创造信息化的条件,例如建筑工程招投标方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期间,推行电子标书,积极提倡电子化的评标系统,按照公共资源内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完善信息化平台的体系构建,设计服务系统与内网系统,简化资源服务的流程,提高平台信息化的水平;(2)完善信息化体系中的内容,注重平台功能的全面性,例如文件下载、网上缴费等,都需要根据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构建,促进平台的多功能发展;(3)信息化体系内,提倡公平的资源服务,保障各项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禁止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2.2 统一规划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公共资源的方式,深入研究交易平台的运行体系,把控不同行业的信息特征,特别是交易时的资源体系,避免统一规划时出现漏洞[2]。国家政府,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统一规划与建设,保持信息、信息交易的同步性,尽量减少公共资源交易中的时间差距。公共资源的统一规划策略中,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要求,在平台内建设不同的交易模块,避免公共资源交易时存在问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统一规划,降低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有目的、有秩序的设计平台建设,充分体现出信息化的建设特点,全方位的满足平台运行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统一规划了公共资源,不会出现服务上的缺陷,强调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性、服务性及公众性特点。

2.3 落实监督体系管理

平台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监督体系管理,引入网络化的思想,以此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实践内,经过监督体系的管理后,排除了非法、违规等操作,避免交易平台存在资源流失、无信誉的情况。由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过程里,落实监督体系管理,逐步引进法律法规,构建以法律法规为重点的运行平台,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有效价值[3]。公共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并投入运营,还需设立监督管理机构,包括审计、综合监督等,将各种监督管理的功能,贯穿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体系内,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方式,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保障公共平台资源服务的真实性。

2.4 采用共享途径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需深化信息共享的应用。因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信息,其在进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共享途径,所以能够促进公共信息的交流。例如:项目工程方面的各类信息,公示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下,及时共享各类信息,促使社会群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服务信息,工程项目中的信息非常多,包括土地信息、招投标信息、产权信息等,均为社会群体最为关注的信息,共享途径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的水平,另一方面为社会群体提供信息公示的平台,体现国家对社会群体的重视度。

2.5 信息化资源整合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面临着信息更新、处理等操作,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落实资源整合的运用,主要是将各类信息整合到对应的区域内。例如:某地区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资源整合中提出“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建设模式,分配相关部门的职能并规划工作,有组织的整合资源,提倡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同时协调好资源项目,注重公共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思考

3.1 配套设施信息化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化,需思考配套设施的运用,同样采用信息化的设施,如:计算机、线路、监控设施等,均要具备信息化的特点,以便实现高水平的平台信息化。我国省市县内,各个层次中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内,都要选择信息化的配套设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配套设施,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功能,保障基础信息的应用。配套设施信息化期间,还要加强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用于提升交易平台的信息化水平。

3.2 开发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期间,属于一项重要的思考内容。软件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标志[4]。根据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化需求,设计并开发软件系统,运用高效率的软件产品,既要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又要体现软件系统的特点和优势,辅助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开发软件系统,促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更加符合市场的建设原则,完善信息化的运行环境,避免影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3.3 保障机制信息化

思考保障机制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性,一方面组织好公共资源平台功能,另一方面保障公共资源平台中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信息化,最直接的目的是注重公共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平台内,利用信息化的方法,融入相关的保障机制,做好电子归档的工作,服务于平台运行,在平台工作内,随时可以调取保障机制,不需耗费时间查询,最终保障公共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

4 结束语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交易平台的服务能力,同时维持了交易平台高服务质量的水平,改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用现状,解决平台建设中的各项问题,促使其具备信息化的特点,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控制力度,表明信息化建设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内的重要性,逐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赵静.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4:275.

[2]袁满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246-247.

[3]张金国.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招标,

篇7

是该“独乐乐”?还是该“众乐乐”?本属于大众享受的良辰美景是否在其“名讳”申请“专利”后就失去了“自我”?法律专家告诉我们,如果公共资源的商标注册被冠以了“恶意”的名号,那法律会说NO。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有关西溪湿地、苏堤、白堤等公共自然资源商标被自然人抢注的事件。经记者的多方核实,其中西溪湿地一案已经获得圆满的解决。

专家表示,像西溪湿地等公共自然以及人文资源被自然人抢注商标要从是否合法或合情两个方面考虑。在原则上,公共资源应加强保护,有关部门应提高保护意识。

自然人抢注成风

“周先生抢注我处商标的事件已然得到完满的解决,周先生已经表明态度,愿意免费出让已经申请下的商标,并表示注册的本意也是为了保护‘西溪湿地’这块品牌。”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于小姐对记者介绍说,那位以自然人身份抢注“西溪湿地”商标的周先生是西溪工程部的职工,现在此事经协商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结果。

“问讯到西溪,纷纷雪卷堤。秋风征雁落,晴日野鸥迷。”杭州西溪湿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青睐的世外桃源,而今更是蕴涵着巨大商机价值的“招牌胜地”。和其他富含自然或人文价值,并颇具社会知名度的资源一样,难免被某些很有商业头脑的人看中而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可造之材”。

据专家介绍,根据《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是有一定程序的,首先要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申请,受理后等待审批,接着是公告,最后是发证。据了解,周先生最早注册“西溪湿地”商标是在2005年,至被关注时止,一共申请注册包括食品、方便食品、啤酒饮料、酒、运输贮藏五大商标类别。

有媒体报道,在此事完满解决之前,周先生申请注册的“西溪湿地”商标中,第二十九类食品类、第三十类方便食品类已处于公告期;第三十三类酒类已经注册成功;第三十二类啤酒饮料和第三十九类运输贮藏类即将公告。

所幸的是,在西溪湿地管理部门与周先生的协商下,“西溪湿地”这块“公共资源招牌”总算没有受到什么负面的影响。

自然人被允许注册商标是从2001年10月《商标法》第二次修正之后开始的,但谁也没想到这股风潮会在公共资源的身上吹出“漫卷黄沙”。

东友律师事务所是领先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在知识产权领域该所的刘欣慰律师很有经验和研究。他认为,自然人抢注知名景点名称作为注册商标的行为并不违法,根据“自愿注册、申请在先”的原则,只要该注册商标没有侵犯公共利益,且得到商标局的核准,该注册商标就是合法有效的。

但是他也承认,西溪湿地等景区是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寄托,如果因为自然人因注册商标而限制了本地政府、景区经营者对该历史资源的享用,当然会伤害本地人的感情,并有可能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公共资源商标需保护

“公共资源商标代表着公共资源的一种品牌价值,理应由公众共同享用,而非某一个人,因此我们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应该规范自然人的商标注册行为,尤其对恶意抢注更应严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的梁经理对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经历过被抢注的事件,相信梁经理此言是经验之谈。

据东友律师事务所的刘欣慰律师介绍,知名景点被他人抢注已不是什么新现象,根据我国《商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使用的地名商标继续有效。

刘律师分析认为,假设周某抢注“西溪湿地”成功,并于事后未能与湿地管理部门达成和解,由于自然人对“西溪湿地”等名胜的抢注,主要是在一些盈利性的产品、服务上申请注册商标,那么原景区在利用“西溪湿地”进行与注册商标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活动时,必须得到商标所有权人的许可、授权或同意,否则,该景区的使用有可能涉嫌商标侵权,其将对商标权人承担侵权法律责任。

以此观之,这样一来,公共资源的无形资产也就随之东流,成为商标所有权人一种私人的财产。在情理上的确有些说不过去,而我们的法律在自然人对公共资源商标的注册还是有未尽之处的,否则类似“白堤”、“苏堤”和“西溪湿地”的事件便不会发生了。

“公共资源不宜被独占。”就此类事件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给出了意见。商评委认为,旅游风景区名称的基本功能是代表该景区所有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地名的含义,而商标的基本功能是区别不同商品或服务来源。旅游风景区名称不能起到区分不同旅游服务提供者的作用,并且旅游风景区名称在旅行安排等服务项目上应视为一种公共资源,不宜为个别主体所独占,应适用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不予核准注册或予以撤销。

篇8

一、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拍卖交易中都需要应用公共资源,而档案管理也就是相关信息的处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更加现代化的建设,才能够使得其发展水平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建设。对于传统公共资源档案管理方式来说,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效率更高、制度更加规范化,同时在储存档案和共享档案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方式,使得存储更加合理、完善。所以说,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科学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就目前的社会来说,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就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档案管理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经历了多种阶段的演变,其中包括调查、实验、技术改革以及推广等,特别是近几年以来,计算机公共资源档案管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逐渐引进了多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并且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被逐渐地应用,其中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就有智能处理信息、网络传输信息以及电子存储信息等技术。除此之外,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也在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理念以及技术设施等各个方面。良好的职业素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优秀的工作理念是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所在,而充足的技术设施则是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必备渠道。因此说,在实际进行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且实施,来改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现代化建设理念认识不到位。管理方面的工作核心在于管理理念,所以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一样,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理念是其基础所在。就算具备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设备以及合格的工作人员,若是不具备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理念,也无法完成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在当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领导并不重视现代化的建设,同时许多工作人员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重要性,在工作中常常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如在资料管理上会按部就班,不懂得去认识档案的区别,这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资金等问题,技术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得不到培养,从而公共资源现代化建设发展迟缓。

(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不达标。就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来说,人才是必需的。在实际的管理中,优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资源档案被完好地保存、使用,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的管理人员由于领导者的要求很低,造成许多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不达标。在实际的招聘中,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低,只要会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排序就能合格。要知道,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对图书管理、档案处理等知识技能进行考核,同时更加注重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很显然,目前的公共资源管理人员并没有具备合格的职业素养,这也就决定了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难度加大。

三、促进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人员的现代化建设理念。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在于现代化建设的理念,这要求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重新认识现代化建设,跟进时代的形势,注重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引进,同时更要注重创新。加大对技术设施的更新和使用,投入资金和人才进行开发。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推出合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注重管理人员之间的差异,为其配置更加适合的岗位,从而迎合新时代的发展。例如,让管理人员使用科学技术进行工作,并且逐渐树立其创新管理的现代化观念,使其学会将公共资源档案管理方式与时代的发展形势相结合,从而才能更加有利于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二)扩大档案管理团队。人才是每个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此,档案管理应该注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其业务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逐渐提升。因此,要扩大档案管理的团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涵养和个人素质等都要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第一,培养管理人员热爱岗位、积极公共的良好态度,并且定期对管理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以便于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进取。第二,着重培养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使其逐渐掌握并熟悉操作。例如,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管理人员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学习的习惯,逐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加大硬件设施建设。良好的硬件是实现现代化技术的基本,同时也是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保障。在信息化时代中,档案管理的建设就更加需要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计算机等,从而更好地发挥硬件设施的优势,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档案管理的操作要使用统一的软件,防止各部门之间出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现象,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促进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在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地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的核心在于使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建设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基本是有两个创新途径,即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发现,或者团队之间的交流。例如,规定管理团队之间进行会议的交流,通过对工作中某一事件的考察进行沟通交流,提出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够开拓自身的思维方式,培养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习惯,从而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相信通过改善现代化建设方案,必将带动未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子龙.公共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31):336.

[2]戴子龙.公共资源交易档案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的联系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30):196.

篇9

关键词:“摇号”政策;公共资源分配;效率;公平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22-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北京市机动车数量激增,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已经严重超过了当前道路交通的有限承载力。在此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配置道路交通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则成了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摇号”政策应运而生。

一、北京市“摇号”政策的产生及发展

“摇号”产生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与公民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摇号”政策作为缓解矛盾的手段出现,并且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供需出现矛盾的时候,通常可以通过缩小需求和扩大支出实现平衡,但是公共交通资源的供给已经趋于饱和,只能试图从缩小公民需求方面着手。政府通过“摇号”政策行使自己的职能,将资源分配到摇到号的公民手中,从而完成公共资源的定向配置。

资料统计,2007年北京市机动车年增长25万辆,2008年北京市机动车年增长37万辆,2009年北京市机动车年增长51.5万辆,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年增长81万辆。面对道路交通这一公共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的现状以及机动车年年暴增的趋势,北京市政府终于在2011年突破了政策上的瓶颈,率先实施购车“摇号”政策,随后掀起了全国各大城市“摇号”政策的热潮。

2011年实施“摇号”政策当年,机动车增长趋势就得到了明显控制,年增长量首次退烧至11.1万辆。短期看来,“摇号”政策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说:“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指导方针是有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应公民的需要。”[1]公民对于公平的追求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摇号”政策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的其他途径进行探讨。

二、北京市“摇号”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摇号”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1.存在具有一定正当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地作为一种资源或财产具有很多使用者,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但资源的过度使用就会产生公地悲剧。”[2]当前,北京市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代表,随着机动车的激增,公共交通已经达到其最大承载力,但公民的需求仍然不断增加,供需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必须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强制性的规制,而这也赋予了政府制定“摇号”政策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2.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众所周知,“公共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大的特性就是稀缺性。”[3]也就是说,公共资源的数量是一定的,而如何将这些有限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满足更多公民的需求,则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公共交通是一种极为有限的公共资源,而北京市的公共交通资源则更加有限。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北京市率先推出“摇号”政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通过规制性的随机“摇号”政策,在技术“摇号”环节政府不参与其中,运用客观的技术手段产生公共资源的使用者,这在公共资源供给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提升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3.解决公共资源配置短缺问题。据统计,以北京市2011年正式实施“摇号”政策为分界点,2008―2010年四年时间,北京市机动车共增长194.5万辆,自北京市实施“摇号”政策后,2011―2014年四年时间里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共增长76.6万量,占前四年增长的39.4%。可见,在北京市政府强制性的“摇号”政策下,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得到了显著控制,下降幅度明显。机动车数量的下降,毫无疑问地将缓解城市交通资源的供给压力,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有效地抑制了公民需求,在解决道路交通资源短缺的问题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摇号”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不足

1.“摇号”实则存在着不平等。所谓公共资源,是能够保证一切公民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它不能排除任何公民对其使用,尤其是不能排除弱势群体的使用权。罗尔斯曾说:“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利益补偿,就是正义的。”[4]“摇号”政策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它却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对公共交通的使用权之外。具体来说,北京市的“摇号”政策提出了对申请者的限制,按照规定,只有五类人可以申请,这样排除了那些非京籍户口,并且没有正式工作,同时无法缴纳社保和个人所得税的个体购车的可能性。这一规定的出台,将社会上的部分弱势群体排除在了公共交通资源的使用范围之外,从根本上违背了公共资源分配的平等性。

2.“弃号”导致资源的无效率配置。与“摇号”政策相伴而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弃号”现象,因为很多公民知道参与“摇号”是一件随机性事件,当紧急需要购车的时候可能摇不到号,这就导致很多原本并不存在需求的公民也涌入到“摇号”的洪流之中。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参与“摇号”本身是一件零成本事件,参与者不用为此付费,这也吸引着很多公民积极参与“摇号”。正如Lew Yii Der所说:“在行为经济中,没有参与成本将会导致过度需求,一旦将免费项目的价格提到零以上,需求就会减少很多。”[5]以上原因导致了“弃号”现象的广泛存在,这就使得无机动车需求的公民拥有了购车权,而真正有购车需求的公民“摇”不到购车权,无法将公共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公民手中,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资源的无效率配置。

3.降低公民对政府的期望。一直以来,无偿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被认为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赋予了政府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公共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导致政府的供给能力有限,当政府的供给能力和公共的需求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政府就可能无法向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资源满足公民需求。尽管“摇号”政策的出台原本是为了解决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但不可避免地还是将很多有需要的公民排除在了公共资源的使用范围之外,损害了公民的权益,使得政府在公民心中“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的形象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公民对政府的期望。

三、基于PEST探索北京市公共资源有效分配途径

PEST是一种宏观分析模型,即 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and 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进行决策和行为活动产生重大影响,PEST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行为决策领域。当前政府部门在有限资源分配问题上遇到了巨大困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笔者认为,是时候打破单一视角,运用综合性的视角,全面分析当前政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积极借鉴工商企业的分析方法,试图探索公共部门公共资源分配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政治环境(Political)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公共交通规则和使用。政府应该在负责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道路建设、舒缓交通拥堵、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从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比如说,可以将征收的拥堵费和机动车停车费用于道路建设和补贴公共交通,进行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减少机动车的购买需求;通过交通广播引导分流,实时路况显示等技术手段,实现调节和引导车辆分流,合理安排公共资源。

2.健全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完善公共政策制定。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公共资源都面临着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尤其是紧缺性的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公平、合理、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公民手中需要制定全面的公共政策,单一的公共政策必定难以完成任务。因此长远来看,单靠“摇号”政策难以实现公共资源有效配置,“摇号”政策自身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与不足,需要制定其他公共政策弥补“摇号”政策的不足,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配合“摇号”政策的实施,从而发挥整体效果。

(二)基于经济环境(Economic)的对策建议

1.优化政府预算安排,完善政府预算制度。政府预算的功能,不仅能够维系政府的正常运作,同时也能够为人民提供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政府预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分配公共资源的优先顺序,也能反映出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在面临短缺性的公共资源分配问题上,必须高度重视政府预算的作用,首先从顶层完善政府的预算制度,优化政府的预算安排,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政府预算适度地向公共交通资源倾斜,以此解决当前公共交通资源所面临的紧张问题,最大程度上满足公民对交通资源的需求。

2.根据地区经济结构,合理分配公共资源。马克思曾说:“经济结构决定了统治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生产条件的拥有者――资本家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6]也就是说,当前一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必须以当前的经济结构作为根本,不能割裂经济结构进行任何一种政治或行政活动。当前我国大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的高知识、高学历、非劳动密集型的从业者,这也就使得城市的人口骤增,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需求的激增,造成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的供需失衡问题。因此,在配置公共交通资源的问题上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经济结构,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资源的分配总量,缓解供需矛盾。

3.衡量城市化水平,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来表示。城市化水平高意味着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社会机会大,社会保障齐全等。这就吸引了众多人口积极涌入到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由此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垃圾污染等。因此,在研究如何更好、更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问题上,必须以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区别对待城市化水平高低不同的城市,做出必要的政策倾斜。

(三)基于社会环境(Social)的对策建议

1.鼓励人口迁出,缓解公共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大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激增。人口的增长必将提高公民对公共资源的消费需求,但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大城市政府提供公共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通过将人口迁出来减少大城市的公共需求。但实施人口迁出并不易,大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和吸引力,使得人们愿意在大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了,一部分城市的人口才愿意迁往至与城市差异无几的郊区或农村发展,大城市公共资源紧缺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2.转变公民消费习惯,引导使用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人民政府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重要民生工具,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也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面对年复一年机动车的持续升温,政府积极鼓励公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道路的压力。同时,公民也应当积极转变消费习惯,较少或者延迟购买私家车的计划,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公民消费习惯的转变,将直接促使购车需求的减少,缓解公共资源供给与公民需求的矛盾。

(四)基于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的对策建议

1.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大城市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果不采取综合有效的控制措施,高污染将破坏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在对大城市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的政策运用,政府发挥主导性的功能,优化大城市资源配置。

2.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型资源。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有限与公民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巨大困难,面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最大限度上满足公民需求则成为了各级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型资源则成为了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一个明智之举。比如,大城市通过开发新型的汽车能源,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城市的相对承载力就会提高,进而适度地提高机动车的供给数量,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维护公共利益。

四、结论

实现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必须要履行好的重要职能。而如何公平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既能确保公正,又能兼顾效率,则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公共资源的配置手段。本文通过对当前所实施的“摇号”政策进行分析,肯定了“摇号”政策具有正当性,提高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了公共资源配置短缺的问题等优势,也提出了其可能存在不公平、“弃号”政策导致资源无效率配置、降低公民对政府的期待等不足。通过对“摇号”政策的优劣分析,笔者意识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单纯靠“摇号”政策实则难以解决,必须从多方面研究探索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8.

[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6.

[3] 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62.

[4]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

篇10

第一条为创建统一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资源综合交易市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增收节支目标,根据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指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以项目业主身份,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对应纳入市场化配置的自然性资源、资产性资源、社会性资源、行政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竞价、协议等交易方式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受让人)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实施及监督管理。省、常德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公共资源交易应当遵循管办分离、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廉洁高效的原则。

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预交易活动。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竞买人)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第二章管理与服务机构

负责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重大事项决策、协调和领导工作。第六条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公管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决策机构。

负责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综合监管工作,第七条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公管办”市公管委下设的日常办事机构。贯彻落实市公管委决定的事项,牵头拟定公共资源交易规则、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对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执法活动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场内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受理举报投诉和咨询,督促各行政主管部门对举报投诉事项及时作出处理。

不取代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直接具体监管职责。市公管办对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执法活动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场内交易活动只有监督权,市公管办履行综合监管职责时。没有行政执法权。

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相关配套服务,第八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市进行公共资源交易的有形市场、统一服务平台和唯一指定场所。为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和中介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负责场内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服务和实时监督工作,对违反交易程序和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按照各自职责权限,第九条市发改、财政、住建、水务、交通、卫生、国资、国土等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施直接具体的监督管理,受理举报投诉,依法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市公管办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做好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管工作。

重点督促各单位依法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第十条市监察局依法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开展监察。督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履行服务职责。

严格依法办事,第十一条公司、拍卖公司等中介机构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章交易范围

必须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第十二条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下列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建设工程项目的分包,1依法应当招标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含建筑、水利、公路、桥梁、市政、园林、信息、供水、供气、管线铺设、土地开发整理、地质灾害治理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定以及与项目有关的重要设备和材料等的采购。采用BTBOT等融资方式的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的选定;

2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及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和权限范围内医用耗材、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

3国有(集体)产权、股权转让;

4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的招标、拍卖、挂牌;

5大型户外商业广告经营权、路桥和街道冠名权、特种行业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的出让;

6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租赁、资产处置;

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罚没财物的拍卖,7公共债权的转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破产财产的拍卖;

8全部使用财政性资金或以财政性资金为主的项目规划编制、工程咨询、评估、招标等中介服务机构的选定;

9全部使用国有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或以国有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为主的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定以及与项目有关的重要设备和材料等的采购;

1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移民开发项目、科技重大项目等财政性资金项目实施单位的选定;

11其他依法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方式进行公开交易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

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市公管办会同行政监督部门制定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前款所列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报市公管委批准后定期公布。

并报市公管委主任同意和市监察局备案。禁止任何形式的未经批准的场外公共资源交易。因国家安全、保密、应急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的必须报市公管办批准。

必须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第十三条所有进场交易项目的信息、投标报名、资格审查、入围投标人选定、交易文件的(售)投标文件的签收、评标(审)专家抽取、开标、评标、挂牌、拍卖、竞价、谈判等过程。

按照业主自愿的原则,第十四条全部使用非国有资金的招投标项目和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范围之外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凭书面申请,可以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执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规则和程序,且不得随意撤回申请,变更交易场所。

第四章交易程序

第十五条公共资源交易应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擅自变更。公共资源交易的具体范围、交易方式、交易组织形式、交易程序等事项由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核定并抄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确需变更的应经原核定机关批准。

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未完成法定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前置手续的水利除险工程除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接受申请开展交易活动。

接受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监督。第十六条交易活动当事人应遵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规则。

第十七条交易活动当事人应对其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可以由项目业主向公证机关申请公证。

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代收代退。第十八条公共资源交易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

且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内完成。第十九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置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的法定专家库抽取终端。所有评标(审)谈判专家必须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定专家库抽取终端随机抽取产生。

健全交易信息、查询、咨询体系,第二十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收集和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法规和信息,制定快捷透明的信息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应提供网上投标报名、投标咨询、答疑、下载资格审查文件、招标文件、电子评标等服务。

应当同时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项目业主或中介机构在其他报刊、信息网络等媒介上交易信息。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除必须由项目业主或中介机构在国家、省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介上外.

保证评标(评审)活动封闭进行。第二十一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采取措施。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资源禁止交易:

1权属关系不清的

2己实施抵押担保未经抵押人、抵押权人同意的

3未解除查封、扣押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的

尚未超出期限的4合同约定期限内不得交易。

5交易活动当事人提交资料不全或弄虚作假的

6应经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审核但未履行审核手续的

7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易行为无效: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及交易程序的

2项目交易活动当事人不具备交易资格的

3交易活动当事人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或故意操纵交易价格的

4交易项目业主以买方的身份或者委托他人受让自己管理的公共资源的

5法律法规规定交易无效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易应当中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交易不能进行的

2交易期间第三方对交易标的物权属提出异议尚未裁决的

3出现其他依法应当中止交易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易行为应当终止:

1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行政机关确认交易项目业主对其委托交易的公共资源无处分权的

2交易标的物灭失的

3其他依法应当终止的

第五章交易监督

形成互相制约、高效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体制。第二十六条公共资源交易采取场内监督、职能监督、综合监督、行政监察、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也可以临时指派人员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二十七条市发改、财政、住建、国资、国土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市公管办可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出常驻监管人员。代表所在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第二十八条交易活动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交易活动不合法的有权在法定时间内向市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公管办、市监察局提出质疑和投诉。有关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按规定及时调查处理或移送有权处理的相关部门。

对现场活动进行音视频全过程同步监控;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第二十九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建立交易现场音视频监控系统。对各类交易活动中产生的文字、音视频、图片资料等相关原始记录收集、整理、立卷和统一管理,按规定程序提供档案查阅服务。

报市公管办备案后严格执行,第三十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自行制定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图、开标(拍卖及谈判)室纪律、评标室纪律、监督室纪律、工作人员纪律等内部管理制度。并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实行动态管理,第三十一条市公管办要协助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投标人(竞买人、受让人)中介机构、评审专家、设备(材料)供应商等单位或人员从业信用评价制度。规范其资格审查,定期对其资质和信誉等情况进行评定和审核。凡有违反规定或不良行为记录的列入黑名单,限制其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市公管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纪律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二条对参加交易活动的交易双方、机构和评标专家违反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纪律规定的行为。由市监察局依法查处。

不得参与评标定标活动,第三十三条市公管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不得推荐投标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内部信息以谋取私利,不得从事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经济活动。

第六章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参加公共资源交易;不得将本办法规定的必须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项目在场外交易;不得违规以协议方式直接进行公共资源交易。违反规定的由市公管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市监察局责令立即纠正。拒不纠正或不采取措施立即纠正造成有违反上述规定后果的由市监察局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为其出具成交确认书(或交易鉴证证明),第三十五条对应当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而未进入的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应依法暂停项目执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资金拨付、许可证照、产权过户和验收使用等手续。违反规定的由市公管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市监察局责令立即纠正。拒不纠正或不采取措施立即纠正造成有违反上述规定后果的由市监察局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依法应追究行政责任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六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交易项目业主、机构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严重违反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规定的交易结果无效,第三十七条投标人(竞买人)有恶意串通、提供虚假信息谋取中标(成交)等行为的交易结果无效。并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收取必要的服务费,第三十八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入场交易项目实行有偿服务。其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常德市物价部门核准。

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九条本办法交易范围以外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集体所有的资源交易活动。

经市公管办批准后施行。第四十条市监察局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分别制定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察细则和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