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1 04: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探索阶段走到今天,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包装设计文化正日益被国际设计界所承认和接纳,但不可否认,其中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天价月饼”、注水泥苹果包装盒引发的“苹什么”讨论、“香烟糖”等现象的出现,证明了我国的包装设计仍存在隐患。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于是近年来关于包装设计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风起云涌。彭小红的《包装设计新世纪研究趋势与特点——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调查”》①,以“中国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至2009年间选取的以“包装设计”为主题,查阅到相关文章179篇,从包装设计研究文献分类表中可见:基础研究占文献总数的26.82%,应用性研究占文献总数的34.08%,考察研究占文献总数的39.10%。她将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类文章划归于基础研究类别中。显然,自2000至2009年这10年间,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别。
“设计问题”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何晓佑《设计问题》一书,书中指出“设计要从问题导入而不是从形式导入”②。本文所说的“设计问题”,设计是动词,问题是名词,指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由问题导入,通过设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启发学生运用设计手段解决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设定“包装设计教学”为检索词,可检索到2000年至2010年间关于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的文献为103篇,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等研究。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如施茜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难点分析》③,文章论证了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三方面难点,指出目前国内包装设计教学过多地注重文化性及艺术性,缺乏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吕杰的《包装是设计体验与生产的综合过程》④认为包装设计是体验设计与生产的综合过程,探讨体验设计与生产的综合过程方法,提出批判式、启发式、体验式等综合教学模式,其中“为什么设计”和“怎样设计”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厘清包装设计问题所在,是包装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下分析的是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课题设计思路,旨在从问题意识出发,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包装设计理念与方法。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渗透
(一)问题由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包装在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引起了设计界的高度重视,绿色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将绿色设计理念引入到包装设计中,就构成了包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即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物质。近年来,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Economy of material,Cost reduction)、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回收(Environment compatibility,Recyclability)”为主导的设计理念成为良好包装设计的评判标准之一。然而,真正实现绿色设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涉及设计思维,同时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诸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艰难而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绿色包装设计
2.课题描述:绿色包装设计理念要求包装所用的材料要来自于自然,通过无污染的加工形成绿色产品,经使用后丢弃又可以回收处理,或回到自然或循环再造。绿色包装概念的丰富内涵,决定了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的多元性。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陈瑰丽.关于日本无装饰包装设计风格的思考[J].装饰,2009(3):96—97.
②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河北大学,2010(5).
③戴丹丹.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D].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6(5).
(2)设计案例
①铁盒贵州醇酒包装。将包装盒的上面和下面都拆下来后,可以组装成一个烟灰缸,非常实用,贴合了“烟酒不分家”的说法。
②红酒盒创意台灯。酒盒内自带灯泡和电线,可以将酒盒组装成一个台灯,这样既环保又使顾客体验到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
③一般而言,鞋盒在鞋子买回家以后就即刻变成了垃圾,失去了作用。因此华丽的鞋盒包装成为一种浪费。由Puma以及知名工业设计师Yves Behar联合设计的全新鞋盒包装,诠释了绿色环保的包装理念:a.去掉鞋盒上下两个面,只留下四周四个面作支撑,从而节省了近65%的包装纸板材料;b.占用更少的空间,重量也大大减轻,降低了运输成本;c.盒子造型本身结合了手提袋设计,无需再使用额外的手提袋;d.去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印刷,既节约了油墨,同时也使鞋盒本身更易循环使用。
4.解题
(1)功能延伸
消费品经由流通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后,其包装随即完成了保护、宣传、美化产品的效用,大量丢弃的产品包装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一定的设计创意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循环周期,从而减少减缓材料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2)简化结构
绿色包装设计要考虑商品的结构设计,它要求包装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包装结构简单化。包装印刷成品在切版工艺中,是最容易造成材料浪费的,因此在设计时,还要调整包装结构的展开图应尽量呈方形,尽量减少剩余纸板和边角余料的浪费。
(3)传统包装材料的创新
时至今日,传统包装材料,如草绳、麻、天然竹材等成为了能耗小、低污染材料的代名词。优先选用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纸材料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
(一)问题由来
早在1987年,就有设计教育者⑤提出课题训练要与企业需求挂钩,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生产和市场进行调研,从包装的结构、材料、形式和印刷等多方面展开探讨,包装设计教学应是务实的实践性教学。对比之下,某些艺术院校以虚拟课题为主的课题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由于产品市场分析是凭主观设想虚拟的,这就造成了包装设计教学与市场脱轨。动手能力差、被动学习,缺乏来自企业的具体要求,所以学生所进行的课题训练往往沦为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完成一次作业而已。我们知道,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审美需要的包装才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因此,我们需要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
2000年伊始,就有包装设计教育者提倡“打破过去封闭的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到各大百货商场和超级市场、专卖店、自助商店进行商品包装调查,了解商品消费对象的喜好和包装的造型、色彩、图形、文字的运用以及流行趋势。究竟哪种形式受消费者欢迎,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⑥。他们认为这对下一步的创作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却并不顺利,因为这涉及教学进度、教学规范、是否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等问题。
课题直接引进模式和课题间接引进模式⑦是2008年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课题直接引进模式是在校外承接大中小型各种包装设计业务,由教师或企业相关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课题间接引进模式是采取模拟实际项目团队的方法布置虚拟课题,要求教师把握好这类课程的市场化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命题。课题直接引进模式和课题间接引进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包装设计教学中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模式。
总之,多数时候,企业和消费者并不能直接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或者需要什么,不管是将真题引进课堂也好还是去做市场调查也好,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能够认真去倾听、观察、思考。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通过包装解决消费者在使用或者消费产品时遇到的问题
2.课题描述: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不便之处,例如旅游或外出时嗑剩的瓜子皮、吃剩的干果皮、嚼过的口香糖,在没有垃圾桶又不能乱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包装解决以上遇到的问题。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袁恩培.消费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包装工程,2004,(01):105—108.
②杨慧珠,陈建华,高锐涛. 基于生活方式的包装设计新探[J]. 包装工程,2011,(02):82—85.
(2)设计案例
①20世纪初,食品商瓦尔特·杜伯纳观察来到他店里的消费者。他注意到,人们能够用手提起多少商品,能够用胳膊夹起来多少商品,这直接影响到商店的销售。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大号纸袋,用一根绳索作为加固筋兜起来,这种申请了专利的杜伯纳购物袋可以承重75磅,而那根绳子还可以兼作提手之用。
②超市里的软饮料是将12听包装在一起的,提着它走就如同一个行李箱,后来6听装的出现了,然而,这么笨重的一盒放在冰箱里也不容易。美国铝业公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派人在超市里观察消费者怎样选择和携带饮料,然后跟随消费者回家,观察他们怎样储藏饮料。研究者们发现,人们把几听饮料放在冰箱,然后把纸盒连同里面剩下的饮料一起放到偏僻角落的食品室里。当冰箱里的饮料喝完了,消费者通常会在冰箱里寻找别的饮料,而不是到食品室去拿剩在纸箱里的饮料。也就是说,纸箱事实上妨碍了饮料听的作用,这对于铝听制造者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于是铝业公司提出了“包装冰箱”的点子,即在一个高而窄的箱子里放12听饮料,每听都是易拉罐。可口可乐公司称这种“包装冰箱”是自库克发明曲线塑料瓶以来,在包装上最伟大的创新。
4.解题
(1)研究消费心理
心理学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意——记忆;第二阶段是想象——情感;第三阶段是产生欲望——购买。包装设计者研究消费者的注意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2)拓展包装的功能设计
保护产品、美化产品、宣传产品,功能性是包装最重要的因素,而通过包装设计解决产品使用中的一些不便,则是包装设计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体现。
三、未来包装
(一)问题由来
设计引领生活。T台名模的前卫时装引领着时尚,歌德巴赫1+1猜想不能做财务账,却是高科技的先导。随着新的时尚文化的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视觉语言不断出现,新新人类有着怎样的追求与品位标准?畅想未来包装设计,以概念性思维诠释未来包装,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敏锐性十分有益。
(二)课题设计
1.课题名称:二十年以后的产品包装是怎样的
2.课题描述:20年很漫长,却是一个可以遥想的时间,科技迅猛发展,将会对包装设计带来怎样的改变?
3.题材资源
(1)期刊文献
①祖乃甡.概念包装探议[J].装饰,2001(2):22—23.
②袁恩培,李丽华.未来中国商品包装设计的预测[J]. 包装工程,2005(1):173—175.
③张蔚.从形式的角度探讨概念包装中的材料运用[J].包装工程,2009(3):115—116.
(2)设计案例
①未来的包装可以升腾在空中而不再手提。首先是安全、防盗,其次是减轻负担,使购物成为悠闲自得的享受。
②多功能伸缩体设计。将多方位可塑体组织成各种应用包装来替代盒子,可以用来包装各种商品,而这些可塑体亦可以作为地板拼接或者墙面装饰之用。
4.解题
(1)形式革命
给包装一个概念,强调自我意识的表达。不考虑品牌、商标、使用对象等因素,而是纯粹形式与意念的结合,挖掘表现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使结果更为纯粹。
(2)敢于否定合理
给视觉一个刺激,敢于否定既成观念。如果包装只是为了适应市场、适应潮流,势必会造成设计形式和设计手段的老化和样本化,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给视觉一个刺激,给视觉一个全新的感受。
(3)寻找设计中的盲点
我们进行设计时,往往会以某种设计形式作为界定,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包装设计或者这是书籍设计,等等。无形中,这样的界定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应该突破这种限制,寻找新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设计中的盲点。暂时抛开包装设计规则的条条框框,尝试从服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中寻找灵感,为一个新的意念找出新的形式。
结语
我们生活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遭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才会有创造,因为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索包装设计的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文中提出的绿色设计、倾听来自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未来设计三项设计课题,是包装设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将包装设计从问题导入而非从形式导入,是一项侧重于思维意识的训练,是站在更高的基础上立足现代,着眼未来,是培养未来设计者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包装设计流于表面、“过度包装”等弊端。
注释:
①彭小红.包装设计新世纪研究趋势与特点——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调查[J].咸宁学院学报,2010(5):112—113.
②何晓佑.设计问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③施茜.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难点分析[J].包装世界,2010(3):86—87.
④吕杰.包装是设计体验与生产的综合过程[J].装饰,2008(01):136—138.
⑤刘观庆.对包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适应性、先进性的探索[J].中国包装,1987(01):2—3.
⑥吕为平.包装设计课的设置构想[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7—78.
⑦李昱靓.关于包装设计教学改革和发展新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8(10):255—261.
参考文献:
[1]魏振华.新形势下包装设计教育的再思考[J].包装工程,2008(10):5.
[2]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河北大学.2010.
[3]高颖.对包装设计中简约理念的认识[J].装饰,2007(9).
[4]祖乃甡.概念包装探议[J].装饰,2001(2).
篇2
1.1课题一为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知识Photoshop的启动与退出主要知识点:
启动、退出Photoshop。Photoshop的操作界面及文件的操作主要知识点:菜单栏、工具箱、工具选项栏、控制面板组、状态栏、工作区;文件的新建、打开与保存;PDF格式文件的导入、AI格式文件的输出。Photoshop的新增功能主要知识点:笔刷面板、文件浏览器、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图案创建、Web照片画廊。Photoshop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常规设置、文件处理设置、光标与显示设置、单位与标尺设置、网格参考线设置、增效工具与暂存盘设置、内存与图像高速缓存设置等。重点:Photoshop的操作界面、文件的操作、工作环境的设置。难点:快捷键的自定义、文件新建的参数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为Photoshop工作环境的熟悉与优化。教学建议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与实习操作相结合。
1.2课题二为Photoshop图像的选择与编辑基本选择工具主要知识点:
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图像的选择与选区编辑方法主要知识点:工具选择、色彩范围的选择、通道与蒙版选择;修改选区、变换选区、存储选区、载入选区。通道与蒙版主要知识点:通道的建立与应用;快速蒙版、图层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图像还原、复制操作主要知识点:还原、复制、删除工具;命令方式还原、复制;历史记录面板功能及应用。图案、画笔定义与编辑主要知识点:定义图案、填充图案、定义画笔。重点:选择工具的功能、选区的建立与编辑、通道与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定义图案、定义画笔。难点:通道与蒙版的概念、建立方法;画笔定义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选区的建立与编辑;图像的选取与编辑;定义图案与画笔。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3课题三为Photoshop图层、路径、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知识点:
文字工具组、文字图层、文字的录入与编辑。图层主要知识点:图层的概念及分类;图层面板组成与功能使用;图层链接、更改图层顺序;图层编辑、图层组建立、合并图层;图层样式应用;路径主要知识点:路径的概念、建立、编辑;路径面板及各功能使用;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重点:文字录入方式;图层、路径、通道的类型与概念;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难点:图层转换;路径与选区的变换及编辑;通道与选区关系及转换。实验、实习项目:文字编辑技术;图层的建立与应用技术;蒙版与通道建立与应用技术;路径的建立与编辑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4课题四为Photoshop图像颜色与滤镜效果专用着色工具主要知识点:
画笔、铅笔、渐变、油漆桶、取色工具;图像的色调、色彩调整主要知识点: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调整、替换颜色;内置滤镜和功能与用法主要知识点:内置滤镜的概念、类型、参数设置、效果应用。外挂滤镜的安装与应用主要知识点:外挂滤镜的概念、类型、下载、安装及参数设置、效果应用。重点:色调、色彩的调整,滤镜效果的合理应用。难点:图像色彩、色调调整的用法,滤镜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专用着色工具使用技巧及图像色彩色调调整;滤镜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5课题五为CorelDRAW图形设计基础知识CorelDRAW的软件界面介绍主要知识点:
CorelDRAW工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菜单介绍;工具箱主要工具介绍。CorelDRAW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各选项参数设置文件操作主要知识点:文件的新建、打开、编辑、保存;其它格式图形图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重点:CorelDRAW的工作界面及主要功能;文件的操作。难点:工具选项栏参数设置,其它格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实验实习项目:CorelDRAW软件界面熟悉、基本工具使用技巧、文件的基本操作。教学建议:采用演示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1.6课题六为CorelDRAW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
挑选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螺旋工具、方格纸工具、手绘工具、贝塞尔工具、度量工具、交互式流程工具、缩放工具、文本工具的功能与应用整形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形状工具、刻刀工具、擦除工具、自由变换工具效果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交互式填充工具、交互式透明工具、交互式调和工具、交互式轮廓线工具、交互式变形工具、交互式立体化工具、交互式阴影工具等。对象的操作主要知识点:对象的选取、群组、锁定、合并、拆分、变换、分隔;对象顺序的操作、对齐与分布。重点:工具箱工具的功能与用法;对象的操作与组织。难点:节点的编辑、交互式工具的用法、对象的顺序管理与组织实验、实习项目:图形绘制与编辑技术;交互式工具使用技巧;对象的组织与选取。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方法教学。
2教学模式与考核要求
2.1教学模式
(1)本课程要求学习操作性强,但又要兼顾图形图像设计方法,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方式。
(2)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授,实践教学以机房网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3)为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上机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2考核要求
篇3
关键词:凸透镜;凹透镜;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33-3
透镜是初中光学的重要知识,如何使学生在透镜知识的学习中,对透镜的作用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得到科学探究的体验和训练,我们对本课题教学的活动作了如下的设计:
1 观察太阳光聚焦现象
活动一:要求学生课前做太阳光聚焦的活动,看能否用放大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将太阳光聚焦在一张树叶或纸张上,使树叶或纸张燃烧。教师事先在校园里拍了视频,学生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于树叶上的一点,树叶在亮点处烧起,如图1所示,而用近视眼镜的镜片则无法使太阳光聚焦。
【设计意图】为学生认识凸透镜的光学特性提供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透镜的分类
课堂上,学生汇报课前活动的结果,教师播放活动一的视频。
师:像放大镜、近视眼镜的镜片,表面都是曲面,并都能使光透过的,科学上将这些光学器件称为透镜。这里所说的表面弯曲,可以是两个面都弯曲,也可以只是一个面弯曲。
活动二:教师展示如图2所示的几种透镜(截面),要求学生对这些透镜进行分类。
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教师指出:科学上根据透镜中间与边缘的厚薄,将透镜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并给出各个透镜的名称,如图3所示。
同时,指出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对透镜进行分类的方法。
3 凸透镜聚光的光路
师:科学上将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因为凸透镜与凹透镜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课前的活动中我们也发现放大镜与近视眼镜镜片的表现不同。以下,我们来深入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
活动三:要求学生针对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的活动,在图4上完成光路图,来解释凸透镜聚焦实验现象。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画法,有的是错误的,如图5所示。
师:在太阳光聚焦实验中,光传播的路线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画出的光路只是我们对观察到的现象所做的猜想。大家所画的光路不同是因为大家猜想的图景并不相同。到底谁的猜想正确,需要用新的实验,设法将光路显示出来。
活动四:用凸透镜将平行光会聚的实验确认平行光会聚的正确光路,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利用学生所画结果的不同,造成矛盾和冲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画的只是一种猜想,而猜想的真伪辨别需要新的实验事实。
4 深入认识凸透镜的性质
活动五:教师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图7,并给出凸透镜光心、主光轴等概念。引导学生针对图6实验现象进行概括,获得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有关知识:
(1)从整体上看,平行光透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这不仅仅是三条平行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太阳光聚焦实验现象告诉我们,是一束平行光透过凸透镜之后会聚于一点。由此,将图6的现象上升为图7的图景。
(2)从个体上看,中间射入凸透镜光心的光,穿过凸透镜后其方向保持不变,边上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穿过凸透镜后向里弯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全面、细致、深入考察事物,善于改变考察角度的能力。
师:如果不对着光心斜射到凸透镜上的光透过后又将怎样传播呢?
活动六:向凸透镜斜向上射入一条光线,呈现如图8的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概括:不对着光心入射的光穿过凸透镜后会向里弯折这一结论,光线向里弯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不要求入射光一定要与主光轴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实验,帮助学生从变中寻找不变,概括出普遍意义的结论,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事物更为本质的因素,揭示更普遍的结论。
5 探究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师:(针对图9,给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概念)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是一样呢?我们换一块表面弯曲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再做一次实验。
活动七:在实验演示板上标记出原来的凸透镜的焦点,换一块表面曲度不同的凸透镜重新实验,发现透射光线并不在原来的位置会聚。
引导学生概括结论:曲度不同的凸透镜,焦距并不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的焦距是凸透镜的特性之一,不同的凸透镜具有不同的焦距,焦距的大小跟凸透镜表面的曲度有关。
师:凸透镜的焦点是在主轴上,对于焦点和焦距,我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在凸透镜的右边有一个焦点,它的左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焦点呢?如果也有的话,两个焦距是不是相同呢?
活动八:要求学生考虑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讨论凸透镜有几个焦点,若有两个焦点,两个焦距是否相同。
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因为双凸透镜具有对称性,将它左右翻转一下,仍是原来的模样,所以,它应该有两个焦点,并且两个焦距相同。但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是否也一样,我们一时难以肯定,你希望它们也跟双凸透镜一样吗?
生:希望也一样。
师:这是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希望不同的凸透镜应当具有相同的特性。但事实是不是跟我们的愿望一致呢?我们用平凸透镜做个实验来检验。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活动九:学生讨论探究平凸透镜是否有两个焦点,两个焦距是否相同的实验方案。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例如,先用平行光射入平凸透镜,标出焦点位置。再将平凸透镜左右翻转,看平行光透过是否也在同一点会聚),对学生的猜测作出检验。
引导学生概括结论:各种凸透镜都有两个焦点,两个焦距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猜想能力和设计实验检验猜想的能力。
6 探究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从近视眼镜的镜片不能使太阳光聚焦的实验现象,我们知道凹透镜具有与凸透镜不同的特性,凹透镜具有怎样的光学特性呢?
活动十:要求学生参照凸透镜的特性,猜测凹透镜可能具有什么特性。针对学生的猜测,教师进行实验,显示凹透镜使平行光发散的现象,如图10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1)从整体上看,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入透镜,射出之后会散开。但光的散开也是有规律的。将所有出射光线向反向作延长线(教师可将事先作好反向延长虚线的纸片放在透镜的左边),这些延长线将相交于一点(并要求学生作出如图11的光路图)。
(2)对着光心射入的光,透过凹透镜之后其传播方向不会改变;不对着光心斜射入的光,透过凹透镜之后,会向外弯折(教师可演示给学生看)。 参考文献:
篇4
这些教学组织的共同点,不再局限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框框,而是从学校的全局高度出发,尽量提供每个学生健全发展的学习条件,这也是今后要巩固和发展的方面之一.其次是学生的组织,现在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一名体育教师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集体施教(也称为集体学习).其特点在于,通过集体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诱发、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并形成集体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思考.但也必须看到,有时“集体学习”的作用发挥的很小,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单纯的集合罢了,往往忽视了每个学生能力与能力倾向.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提出了“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集体学习”而是要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个别化教学”,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应从体育教师采取怎样的“教授行为”的角度来考虑.如课堂教学中提问、处理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兴趣、纠正错误、控制运动负荷、密度、搜集信息的方法等等.在此同时,我们还应大量引用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像布鲁纳的“发现式”、布鲁姆的“掌握式”、奥苏贝尔的“接受式等.
教学评价
现阶段常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两种,也就是众多体育教师对某一名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但往往忽略了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1968年曾有人提出”前后关系———投入———过程———产出“的教师自我评价模型*(简称CIPP模型),我认为很值得体育教师借鉴.这种模型其要点为:
(1)前后关系:是评价该节课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来龙去脉”,涉及着教师的教材观的领域。
(2)投入: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及其他教育环境的领域,主要包括下列诸项:教学目标的确定妥当与否;目标与学习活动的选择一致与否;是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是否有适当的灵活性;是否准备了第二、三套方案;是否考虑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的展开是否合乎逻辑;教学是否形成;课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浪费时间;是否编制了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的计划、适当与否等等。
(3)过程:这是实施教学的部分,评价时要着眼于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仔细分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关系(包括人际关系)。
篇5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开发研究性课题的基础。本文从如何充分使用挖掘教材的角度来浅谈研究性课题的开发。
1.从例题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经过新一轮的数学教科书的改革,现行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例题中情境的创设,许多例题不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蕴含着更多的时代气息,而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以教材中的例题作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发源泉,有利于研究性课题与学生所学的数学基本知识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可行性原则又使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一个理论的空架子,而且是具有实际用途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投身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新编教科书A版124页例6: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表1:
(1)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你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的反应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此例突破以往数学例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和谐性,例题具有真实性,贴近在校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意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经历直观发现、观察猜想、大胆设计、合理推证。整个解题过程中贯穿了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函数建模的理解。其中三角函数的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鉴于此题的优点再结合研究性课题开发的原则。可设计如下源于课本知识又高于课本知识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1:与体重有关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参照124页例6你能否调查出咱班男生的体重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选出一种你认为与体重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搜集相关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分析此种因素是如何对体重产生影响的?
(3)尝试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
(4)验证你的模型是否正确。
上述设计的课题较课本例题多了调查与搜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搜集数据的能力。而第四个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针对第四个问题老师可以指出有关的参考书如:《中学数学建模》,叶其孝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中学数学建模读本》,孔凡海编,江苏教育出版社。还可以给出一些网站供学生查询。此类课题不仅可锻炼学生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据拟合法。这就与大学的课程联系了起来,从而让研究性课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有助于学生消除头脑中所形成的“数学仅是高考敲门砖”的错误思想。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研究他所选择的因素与体重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种由实际问题引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图形计算器直观地反映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意义,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既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又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和信心。
2.从阅读材料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A版中每章都有一到两篇“阅读材料”,为我们开发研究性课题提供了好的素材。
阅读材料中有些介绍了一些数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探寻数学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发现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某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了解此数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高三数学第二章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产生背景,重要性质及与斐波那契数列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或生命活动,同时还介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2:通过阅读与斐波那契数列的有关资料及通过观察验证斐波那契数列,请研究如下的问题:
(1)你能否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的其他一些性质?
(2)浏览互联网或查阅相关书籍看看可能你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从你搜集的资料中你又能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那些性质?
(3)考查斐波那契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有些阅读材料讲述了一些数学家的伟大发现及生平趣闻。从中我们可以开辟新的途径去设计研究性课题使学生不但能了解杰出的数学家及其贡献,还可以探寻出数学家在发现其伟大发现时是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探索的。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数2第三章的阅读与思考“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通过这则阅读材料可以设计研究性课题。
还有些阅读材料介绍了与现实生产或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学知识。如:数学3第二章中的阅读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通过这则阅读材料可以设计如下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3:(1)谈谈你对标准差的认识;(2)举出一个总体分布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的例子,并说明总体分布是如何实现产品质量控制的?
3.从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及定理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贯穿其中的是“定义—定理—证明—应用”,如此规范的模式展示给学生的只是组织好了的,近似完美的数学系统,却掩盖了数学产生及数学家学创造活动的其他重要因素。对这些概念及定理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几乎茫然无知。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不应该将数学作为一种现成的产品提供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把数学“做出来”,这种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再创造”为学生记忆数学知识提供直接经验的支持,是弥补语言信息局限、健全记忆结构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记忆结构不仅包含抽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大量隐性的、形象的经验背景。所以挖掘和揭示教科书中的概念和定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发现及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研究一些定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及增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针对某个概念或定理,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4:函数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函数知识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函数概念关键在于其表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等)的形成与发展水平。这一研究性课题的开设不但可使学生头脑中对函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学习以后的各种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
课题5:韦达定理的应用
韦达定理也就是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是中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开展对此定理的应用的研究,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4.从教材的其他教学内容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除例题、概念、定理外还含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必蕴含着大量的可供研究的课题。这种来源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性课题不但让学生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很多知识不是像教科书所呈现的那样好像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灵活多样。若我们从数学教学内容上发掘研究性课题,则将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锻炼数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可让学生对数进行一番研究。
课题6:漫谈e:
(1)通过查阅资料谈谈数e的由来;
(2)谈谈数e的发展史;
(3)以为底的对数为何称为自然对数?
篇6
《课题3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的教学内容。《课题3离子》的教学重点是离子的形成,难点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设计】
【导课】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的一种粒子,要搞清楚离子,先得从原子内部结构说起。
【新授】创设原子内部结构情境
1、 核外电子的排布
【视频展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直观)
【提问】核外电子是否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归纳】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追问】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归纳】分层排布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明确】稳定结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画出氢、氧、钠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做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1-18号元素哪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小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化抽象为直观)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点拨】离子符号右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提问】2 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符号
①氧离子② 硫离子③ 氯离子 ④铝离子 ⑤钙离子⑥钾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后元素种类是否变化?为什么?
你知道镁离子与氯离子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吗?
水是不是也是由离子构成的呢?为什么?
3、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课堂小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布置作业】1、写出常见离子符号2、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篇7
其次,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注重网格原理,从传统的九宫格到米字格再到密集繁杂的专业制图表格,无不强调字体设计的端正规范,强调文字笔画的整齐划一,多个文字排列的时候还要讲究文字的字距及行距。尽管这种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强调文字理性美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字体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却也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字体设计的创意性、文化性及实际应用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充满感性思维的现代年轻人。因而对许多个性张扬、创新思维灵活的年轻学生来说,是不能被全部接受的。
另外,在过去的此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变体字设计方面的训练。表面上看是为了打破基础训练的死板摹写,但由于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学生们在创作时便完全不考虑任何实际应用效果就进行设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即使学生通过变体字的训练能够得到一些变化笔画的锻炼,但此时的变形设计却又与之前的基础字体训练脱节,以至于他们在学完本门课程后,也只能拿现有的黑体、宋体来进行简单的变形,甚至只能在原电脑字体的基础上更换一两个笔画而已,并不能在字体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创意文化,更不用说考虑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合适。加上现今学生对传统字体字形文化的理解不足,使得他们在毕业多年后依然不能胜任字体设计专业需求的任务。其平面设计作品中也自动地回避弱项,鲜少利用设计专门字体这一设计技法。
字体设计意识和原则的变化
而今,由于受到现代构成艺术的影响,字体设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注重内在的情感表露和人的精神感受。传统字体设计所强调的识别性,在当今的设计中已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其缺乏的正是情感的表现及创意文化。甲骨文、篆书、草书相对于宋体、黑体来说,识别性不高,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让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源于文字的精神意义,至于其本身是否可被辨识已经不重要了。另外,当下国内的很多设计作品中频频出现英文字母,尽管多数人并不知其含义,却可以从中感觉到这些字母传达出的异国时尚理念。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师们不再满足于文字单纯传达基本信息的功能,他们还会用字体编排出各种形式来表达情感,并努力让人认同其设计主题。这种不单纯强调文字可读性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语言。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接受这类不可读的信息时,通常会因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为设计作品的理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进一步打开设计师的思路。一些设计师把几种甚至几十种字体放在一起运用,同时随意地伸缩变化,强调文字块的整体构成形式。除了以往所说的黑白构成关系外,还强调字的边缘外形及构成肌理,甚至还将作品中某一部分文字完全变成具有会意作用的符号、图形。这种带有人文意义的沟通,俨然已经成为画面中相当重要的风格因素。复杂的设计过程最终会产生难以辨认和识别的效果,字体设计在这样一番“反传统”的表现后,受众对文字内容的认知相对就比较困难了,但也因此感受到设计者的真情流露和鲜明的格调。
文字精神内涵的表达,是与人们的自身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当文字完成其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时,人们也从中获取了其所传达的某种情绪。无论是字面内容直观、简单的文字,还是抽象、复杂的文字,都是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的诠释,由此创造出的许多完全不同的设计形式,便造成了强烈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印象。所以在今天,如果仅以识别性来界定文字的职能范围,便显得有些局促。设计师会在其作品中,不自觉地表现出其经验、个性、价值观、个人偏见,以及情感、爱好和对设计语言的理解。不仅如此,一个完整的设计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还纳入了受众的情绪和情感要求,使得最终的设计作品不仅有其社会文化层次的内涵,也包含了公众对自我形象的追求和塑造,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如在父亲节时设计的作品《父爱如山》(图1),通过夸张的字体变形,便将父爱的厚重感表现了出来。又如作品《汤圆节》(图2),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使人感图2受到龙年元宵节的喜庆氛围。这些字体日记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示范样本,亦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分享,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很多知名的设计网站也转载了这些作品。
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
从教学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多个有目的、有顺序的教学环节的集合,各环节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影响,共同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合力作用。目前,课堂上最需要改变的,是将字体仅作为纯粹的文字符号进行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品的美感仅仅是设计此类物件的基础,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应该将作者的情感、独特的个性以及审美情趣较好的融合起来,使其充满感彩,让人从字体设计的外在形式,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情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了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字体设计情感的表达。
著名广告大师韦伯•扬在《产生创意的方法》“作者书后杂感”里也提到,“文字是创意的符号,我们能够以收集文字来收集创意”,直接道明了文字创意的关键所在及文字创意在未来设计中的重要性。在给学生进行字体设计课程基础理论的讲授时,应对中外文基本字体做细部构造的剖析,讲解各种字体的笔画、结构、字型等特征的同时,要求学生抛弃电脑软件,通过传统毛笔书法的方式,摹写汉字基本字体,使学生认识基本字体书写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字体绘写的原则,了解各种字体的笔画、结构、字型及审美特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字体知识之后,再开始进行适当的创意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字体设计的一般视觉规律和方法,以及对基本字体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要求,演示字体的笔画变化,包括统一形态元素,加入不同元素,笔画拉伸与缩短等手法,要求学生对基本字体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对汉字进行构成解析,可用点、线、面来“画”字,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包括笔触、肌理等,注意主笔与副笔的关系及疏密的关系;或自选两组文字,反义与同义各一组,对其进行字体的共用设计,分析笔画的结构,寻找共同点,可联系图形中的共用、正负形的运用来进行设计。
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对指定的文字进行形象化设计,或对其进行装饰变化。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了解较为完整、系统的字体设计理论,理解如何打破和变换字体固有结构,对字体进行有目的、符合对象要求的设计。教师在布置不同的课程训练之前,可以做相应的设计示范,使学生对教学目的有充分的理解。如字体日记作品《爱莲说》(图3),融入了荷花的色彩和形态,妙趣横生;《咖啡》作品中,咖啡杯、奶泡、香气这些图形元素的融入,似乎把受众带入了弥散着浓郁咖啡味道的情境里。新的教学体系更注重字体设计的情感引导。在传统的书法里有“字如其人”一说,意为一个人所写的字与其个性、情感会自然地相匹配,不同状态、不同情感之下写出来的字也不一样,现代的字体设计亦是如此。经过前期要求学生对传统字体字形的描摹临写,后期的创意训练,学生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字体的各种变化,也会让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前卫、或怀旧等感受。此时教师应适当安排一些能够体现个人情感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要求他们将个人的情绪,如喜悦、忧伤、愤怒等融入到字体字形变化设计中去,字的内容也可以以相关词语来选择,这种略带有“束缚性”的创作,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设计的方向,增强他们对字体设计的兴趣,并最终能够得心应手地将这种设计感觉贯穿到未来的设计当中,使其作品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市场意识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师应在“项目进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为字体设计课程引入如“靳埭强设计奖”等专业比赛等项目内容,在授课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此类专业比赛中去。在指导学生参与这些选题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国内外市场和业界的经验方法,把杰出设计师的一些想法与追求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社会需要的设计策略和概念。由于设计实战教学这个平台,使得学生们在身处校园之时,便可以尝试着把自己所学所想投入到设计实战中去,尝试着把某些文字或词汇最核心、最需要表达的东西,或者受众潜在的欲望,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与社会沟通、与公众沟通的目的。经过学生们不同程度的努力,这些设计作品参与评审,使其体验失败与成功的事业经历和人生滋味,使学生从心理到思想逐步成熟起来,去应对未来市场的各类情况。
小结
篇8
关键词:工作室课题制;室内设计;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在教学方面有自身的特性,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使其具备自我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来说,“工作室课题制”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这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各类课题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室内设计“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和课题制教学模式在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专题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准就业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专题设计课程。课题制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同设计知识设定课题(实题或虚题),以每个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课题中即学即用。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是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课题制教学模式有机组合。即以工作室为依托,将各种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际或虚拟课题引入工作室。在室内设计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隐性知识占很大的比重,鉴于本学科知识的特殊性,这些知识仅靠课题制教学的方式无法完全传授给学生。而工作室课题制的教学方式,是学习隐性知识的较好方式。学生可以在完成各种实际或虚拟的课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领悟教师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以及室内设计知识的真谛。
二、室内设计教学中实行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是一门将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艺术,在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之余,也要同实践结合起来,其必须具有工艺可行性和重演性。这一切都要通过在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检验。再则,影响室内设计的因素多,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空间设计、色彩搭配、绿化设计、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等。因此,室内设计的方案在上机虚拟空间阶段常常会遇到问题,需要调整完善,也就是说室内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软件模拟阶段。实践是室内设计教学的突出的特点,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不同设计知识设定课题,根据明确的任务要求,以工作室为实践的设计平台,而工作室设计的本身就具备公司设计的一些特点,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实训基地。教师在设计阶段开始之初,以讲座的形式将要用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学生在课题中即学即用。在完成室内设计课题中包含的各种设计任务的同时,掌握室内设计专业体系的理论知识,提前感受未来职业中的设计工作方式,为毕业后更好地满足室内设计师这一职业需要奠定良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与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要的紧迫性存在着矛盾,从现在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存在着理论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等问题。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真正锻炼过。在教学中实行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通过双向选择,选择对室内设计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工作室,通过参加相关的实题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室内设计的专业能力。此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室内设计需要,实习期短、职业素质高,具有更强的责任心、更高的工作效率,深受社会欢迎。
三、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效果
1.室内设计教学中以“实题”——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在前期的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的教授和启发诱导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室内设计的流派、室内空间基本概念以及室内材料特点与选择等理论知识,然后再分别讲解空间、绿化等基本方法,指引学生实际运用。例:实际项目——莱州博雅花苑三居室室内材料设计专题内容,就是室内设计当中需要学生具体实践操作的部分。我们先带学生去建材市场进行调研和参观,使学生对项目材料进行总结和归类,然后让他们分成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以工作室为实践平台,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创新性的室内空间。作品介绍和展示,让各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过程与其他学生分享。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讲解自己的思路,强化个人理念的同时,也吸取其他学生的精华,加强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2.室内设计教学中以“虚题”——设计大赛与虚拟工作项目为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创设各种设计大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国内省内比赛,把大赛的内容和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大赛中学生根据已明确的设计任务,以设计工作室为实践平台,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工作室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利于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开拓思维,捕捉转瞬即逝的设计思想。比赛限定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设计草图、修改、完成最终的手绘效果图,将课堂转变为一家设计公司,学生从设计方案、绘制图纸、修改方案的过程当中学到了理论讲授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作为设计师的主导意识及相关能力。
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为“校企合作、教师团队合作、师生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紧密型关系,成功解决了实习设施、实习场地的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教学实践环境,企业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话语权,学校更能了解到企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真正需求,职业能力在工作室制课题制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希望本文能够为改进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提供借鉴,让教学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安梅,《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文化与艺术》,2007.208
2.焦煜博,《浅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J],《包装世界》,2010.03
作者简介:
王莹莹(1982.7—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迟静(1984.2—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篇9
学习领域: 综合 探索
学 生: 左明昊
班 级:17级美术学5班
指导教师:吴鸫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美术课标实验教科书
目 次: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它能运用美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目的。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是以各种派系的作品,来引导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也并不陌生。通过之前学习的《人民美术家齐白石》、《三位中国美术家》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一部分感受美鉴赏美的方法,。但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对创造美的能力还有所缺乏,本课正是指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术鉴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授、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了解漂亮在美术鉴赏中重要与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养成一个正确的美术鉴赏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漂亮和美术鉴赏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授法、欣赏法等方法来提升学生欣赏美理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六、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美术绘画工具及PPT课件等
学生:预习笔记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传统美术作品小的纪录片,询问学生这分别是有些派系的作品。
2、引领学生走进美术鉴赏的世界。(板书课题)
1、看视频。
2、倾听老师的问题并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教师示范讲解
3、老师结合ppt和课本讲解各个派系的作品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美。
4、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觉得美术鉴赏和漂亮的关系?分组讨论。
学生认真观看ppt并认真听老师讲课。
思考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观看ppt,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发现美
深入学习
解决教学重点
5、给五分钟时间进行讨论。
6、抽取三到四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7、进行总结
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同学的看法
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提升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思考
8、提出第三个问题美术鉴赏除了与漂亮有一部分关系还与什么有关?
思考问题。
自我思考引导创造美的能力
分组讨论
9、走动观察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思考美术鉴赏的因素
分享
10.分组总结后分享每一组的观点。
学生先自评,再进行互评
开展互评式参观、交流活动。
拓展
分享当代艺术家的一些特立独行的作品
学生欣赏、感受。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力量素质;运动处方
一、选题依据
人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对抗阻力产生的,而力量在各项运动中都是重要的素质之一。力量素质是衡量体质强弱和身体活动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学生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相对来说,力量素质比较薄弱,重视力量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训练引起肌肉中蛋白质的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横断面增大,除蛋白质增多外,同时伴随着肌肉胶原物质的增多。肌肉周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起着肌纤维附着框架的作用。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但即使运动中枢处于最大兴奋状态,也不能使所有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的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
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性别的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成年女子由于性激素等原因,其肌肉发达程度远较男性差,故肌肉平均力量大约仅为男性肌力的2/3,但不同肌群力量差异不同。如女子前臂屈、伸肌群的力量只有男子的50%,而大腿屈、伸肌群的力量是男子的80%左右。
7.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及毛细血管的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肌糖原和肌红蛋白是分布在肌浆中的能量物质和氧贮备物质,其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长时间进行较低强度收缩时的能量和氧供应。肌肉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运动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和CO2等代谢产物的运输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些因素都与肌肉的耐力有关。
三、研究对象
以临沂市神山中学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男生15人,女生10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力量素质和力量练习的相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
2.实验对照法
对初三男、女生力量素质试验组试验前后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比较。
3.数据统计法
通过试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获得相关数据。
五、试验的目的与任务
力量素质是人体综合素质的基础,掌握不同肌肉群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可在体育实践中指导和促进中学生力量素质的平衡发展及训练中力量练习的准确性。
六、试验器材
杠铃,海绵垫,腰腹练习凳。
七、试验步骤
1.在进行试验前,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清在实验过程中的一切注意事项,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实验结束后,做好充分的放松活动。
2.本次试验期共八周,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在120―150次/min;每周练习两次。在每次练习过程中,每组之间休息5分钟。
3.上肢力量练习:(仰卧推举练习)
①发展的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平仰于卧推板上,双手正面握杠铃杆,将杠铃缓慢落到胸前,然后推起。要注意屈膝时两脚踏住地面。(男子另外加4公斤的杠铃片)
③练习组、次数及重量的选择。
1―2周,8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8次*5组;5―6周,8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max;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原地正面推实心球。男生用2公斤,女生用1.5公斤。
4.发展腰背部及腹部力量的练习:
①腰部及腹部力量练习可选择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骶棘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练习时,受试者仰卧在海绵垫上或骑在腰腹练习凳上,手握4公斤的杠铃片放在脑后做仰卧起坐。在练习过程中,头要尽量去触摸膝,动作要完整。
③练习组数、次数及强度选择。
1―2周,10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max;3―4周,10次*5组,用最大力量的80%max;5―6周,10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x;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
5.负重半蹲练习:
①发展的肌肉:股四头肌、臀大肌。
②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颈后负杠铃,双手分别正握杠铃杆,缓慢下蹲屈膝成90度,然后伸膝还原成站立姿势,要求在下蹲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踏腰,脚跟垫起,下颌微朝前,重心落在前脚掌上。
③练习组数、次数及重量。
1―2周,8次*4组,用最大力量的60%;3―4周,8次*5组,用最大力量的70%max;5―6周,10次*6组,用最大力量的80%;7―8周,10次*8组,用最大力量的90%。
④评定方法:测试立定跳远。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