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范文
时间:2023-03-14 11: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场地历史变迁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工业基地鲁尔区,进行了一项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舍姆公园”,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赋予了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而北杜伊斯堡公园正是其中最吸引人的公园之一,由彼得・拉茨主持设计。
二、现状特征
1.存在的问题
1.1生态污染问题
土壤方面,破碎化严重,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等工业元素;水文方面,埃舍姆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生物方面,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使该区域动植物稀少,生物多样性匮乏。
1.2经济问题
原先的厂房及设备已颇具规模,如果要拆除重建,成本将会非常昂贵;污染的治理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建成后公园的管理费用也会较庞大。
2有利的条件
2.1.区位条件优越
北杜伊斯堡公园濒临埃舍姆河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公园地处埃舍姆公园打造的所有文化娱乐通道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2.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印记
该地区工业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印记,有利于形成场地特定的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工业文化氛围。
2.3.工厂遗留物的价值
工厂遗留下来的大型建筑、矿渣堆、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和大型机械等,如果适当的加以利用和改造,有利于形成独一无二的景观。
2.4.现状的可利用条件
攀岩俱乐部开始在铁矿贮料仓的厚重墙壁上练习攀岩,潜水俱乐部也开始在煤气罐里练习潜水,这些都是现状合理利用的实例,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场地功能的延伸。
三、设计概念
北杜伊斯堡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运用“少就是多”的生态原则来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彼得・拉茨采用了结构分析和实用主义的手法,尽可能多的保留该地区原有景观结构和工业化特质,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定位及诠释,在无意间最大限度的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和人文景观质量。这些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保护及利用的对策上。
四、整体布局
整个公园各部分结合紧密,各区域均与水系有一定的联系。公园节点以点的形式散步在全园,而道路系统又以线的形式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面状的层次,最终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彼得・拉茨依照他的设计理念,运用景观分层的手法把原本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和布局混乱的场地中破碎的工业景观和及自然元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这些场地中原有的元素在视觉上或功能上的连续与呼应,北杜伊斯堡公园呈现出四个景观层次:
4.1铁路公园
这是北杜伊斯堡公园最有特色的一个景观层次,主要由原工厂的生产系统中的冶炼高炉和高架铁路步行系统组成,也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
4.2公共使用区
包括金属广场、考铂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和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性格特点的空间。
4.3水景生态系统
水景系统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和原来的冷却池和沉淀池等水体构成。
4.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的步行道和自行车路,穿插于整个公园,联接这各个节点,根据地形的高差自然的变化,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也连接成一个整体。
五、修复技术及工法
5.1科学的规划设计
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本着经济性、可持续性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
5.2公园中的水的循环利用
原来通过钢铁厂中部的埃舍姆河流充满了工业废水,造成严重污染。公园建成后,公园中的水渠、冷却池和沉淀池等联系成为一个水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彼得拉茨提出将污水和净水系统分离,通过在河道下铺设污水管道,排出污水。利用雨水回收技术,收集溢流,将所收集的雨水流入冷却池和和沉淀池过滤后,再流入水渠湿地进一步净化。
老的河床由原来的硬质驳岸改为“可渗透性”的人工生态驳岸,并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促进了埃舍姆河的水文、生物的生态过程。
5.3风能利用
设置在水渠岸边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经过净化的水从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标高的层次,作为旱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节,经过提升的水回灌到水渠中。
5.4植被保护
彼得拉茨认为,在废弃地受污染的土壤上顽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对象,应该加以保护。这些野生植被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5.5工业废弃物的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
一、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
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可以说一切都需要设计,当然也就包括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外表,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我认为设计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一系列“公害事件”、工业造成的污染已不仅涉及环境,而且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身。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我认为生态设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二、当今景观行业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三、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四、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英国著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还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因此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五、结论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主编
篇3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园;山石设计;方法理念;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石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须运用到的基础材料,对于建筑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山石自身具有着固有的纹理形态及硬度质感等表现特征,在东方建筑范畴内,尤其是园林建造层面,存在着深厚的美学文化意蕴。近年来,经济发展之下,城市景观及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皆就山石小品特性做出了借鉴运用,大量作品随之产生,但是综合而言如若不能深度领会到园林山石景观的设计精髓,那么山石小品的构建意义也难以良性体现出来,因此这也即笔者就本案论述的原因所在。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对山石造型的方式方法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图为现代景观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1对山石景观的概念类别研究
在我国山石景观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能够追溯至夏商时期,对于山石造景,其具体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类形态、规格的山石设计,达到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空间整体,达到视觉层面的和谐美感诉求,彰显出山石景观的艺术特性。从类别实用性层面而言山石景观能够分化为假山与置石两种。首先假山又演化为土石混合山与叠石山和堆土山三种,具体是通过以土、石为基础材料,以自然的山水作为蓝本,施以艺术的创造提炼与夸张表现,以垫、挑、缀、压等技法,把山石等相关材料进行堆砌成为自然山水类型的假山,以达到观赏游览与环境美化的效果。依据假山的材料石质形成的机理,能够将假山进一步分为原生态型石山及人工塑造性山石和二者混合型假山。石山是园林假山最常见表现的形式之一。而置石则是将山石作为基本材料,展开独立及附属性的园林造景设置,其体量大小皆可,在环境中布置比较分散,能依据园林造景的现实需要,统筹相关功能作用,进行山石个体美感及局部组合美感的突出,所以置石不具备完整山形。对于单块的山石来讲,其要求很高,需要以配景形式呈现,抑或以局部主景进行呈现,是特殊性较为明显的独立景观。
2生态公园山石造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因为现代公园景观的构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其具体的展开需要专注于多层次方位的角度考虑,其技术性的要求及体现于,运用合理恰当的技术方式就景观艺术性做出完美的体现。
2.1首先需要就自然资源做出科学的利用:在此范畴所指的自然资源即是统筹区域内的气候以及地形和土壤、山石及动植物等资源,共同展开设计,就动植物群落和山水景色与岩石等相关自然界的资源,统一恰当的运用于景观范畴之内,更好的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而非随意的进行安置搭配。
2.2尽可能的进行人文环境的考虑:此方面是就公园周边的交通情况和原有的建筑主体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材料的整体供应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在全面了解这类因素的形势下,在展开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诸如交通层面的便捷能够促使景观层面的使用效率提升,而交通的拥挤则会锐减山石景观的鲜明个性。因此结合原有道路展开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自根本促使山石景观的欣赏功能。又比如不同地域名族习性,对于山石质地及材料和色彩层面的爱好禁忌各不相同,所以在展开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此作出理解。
2.3就使用功能需求予以满足:自山石景观的欣赏需求层面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各项设施良性满足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依据使用者性别年龄及数量职业和生活兴趣习惯等,设计出场地充盈能为多数人群使用的空间设施。同时还需进行特殊要求的考虑,如水池的辅助衬托,提升山石的观赏性同时兼顾消防作用。
2.4合理就景观材料进行选择
景观材料方面具体细分为软质材料及硬质材料两类,硬质的景观材料是指墙体、扶栏及建筑物层面所使用的缸砖及山石等,而软质的景观材料具体是指草地树木、水体及阳光细雨等。通常而言,硬质材料比较适用于市政场所,而软质材料则比较适合于大众所需要的生活化景观。故而在山石设计层面应当尽可能考虑多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辅助运用,在绿化层面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植物品种营造良好的外在姿态及景观主题色彩,达到就山石小品的遥相呼应,增强区域内的艺术氛围。
2.5经济性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客观经济性,首先需要考虑其花费是否合理,如材料选择尽可能选择相近区域材料,减少运输费用。其次是在空间布局上,对于空间的设计,应多提供活动观赏的场地,选择适合安排山石小品的区域进行设计,并适当借助自然景色打造,做到空间层面的拓展,强化空间的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设计错误,产生资源层面的浪费,能够运用新型的假山设计计算机辅助程序展开,先进行于电脑之中模拟山石的叠放,观看假山的合成效果,促进设计更具标准化。
3生态公园山石造景的设计理念研究
3.1专注假山与置石的结合
从现实出发来讲,生态园林中所设置的假山,其体量较为自由,能够以盆景的较小形式存在,也能够以丈许高度出现。它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营造良好的欣赏观赏效果,其以土石为基本材料,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加以设计再现出人为的山水景观。而置石则是独立性的造景布置为根本,进行山石个体与组合美得体现。通常来讲假山形体大且集中,可观赏可游玩,能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感觉,而置石即是以静置欣赏为主,体小且分散。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做好二者的协调配合,达到组合造景,使二者趋于紧密协调,蒋会直接影响到山石小品的风格与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中能够将大体形的假山,作为部分存在,在假山周围进行设置置石,发挥余脉作用,在格调上发挥过渡的美感,创造出趋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呈现给观者质朴野趣的感受。
3.2山石造景需同水体相匹配
山水,从古至今皆是大自然的定律及不变轨迹,山水相依,方能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因此在现代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叠造山石的设计,其主山与主峰中必须有水系相伴,哪怕仅是小的激流也可。很多时候设计师均想设计大型瀑布来美观山石,但这种做法无疑不明智,因为不同区域情况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及体量与效果也各有差异。且大型瀑布在比例上若不协调,也难以体现出自然美感,对于电能资源耗费也会很大,难以正常的启用。笔者认为对于公园叠山工程的设计,需要以小型的激流涌泉作为主要形式,以涓涓溪水进行环绕,达到源头分明,彰显自然质朴的野趣。
3.3山石造景需依托花草植物的掩映相成
植物的绿色体现着蓬勃的生机感,山体因为草木的存在而生机盎然。在叠山设计的时候应当协同种植池一同设计。对于池体的大小、位置分布能够依据山体大小及植物品种来确定。以此保证山石小品建成后、花草树木同在,彰显出山清水秀的美感。另外因为植物的存在,即使叠石的水平位置不高,也能在根本上做出弥补,提升假山的视觉赏析效果。
3.4山石造景需同建筑切实结合
古有“山得亭榭而媚”之词,并非空穴来风,山石造景同建筑的一体化构建,能够使得山石如一副山水画卷呈现。在设计中对小型的建筑能够在假山中进行点缀,较大型建筑能够附绕叠石边相衬,达到古朴自然的效果,促使人工造型更具自然和谐的秩序美感。
3.5统筹地域人文设计山石造景
人们常通过山水寄情、抒情,求同人与自然的共存意境,所以在山石造景范畴必须要通过刻石及书法、文学、楹联、音乐等因素进行营造景观意蕴,使得山石构建更富思想内涵及生态厚度。促使山石小品外在视觉意境张力满足的前提下,富有更为深邃的内在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自然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统筹生态公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性而展开设计,以避免因文化禁忌,而造成地域文化冲突,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肖坚.园林工程假山景观施工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林海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假山景观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 蒙士斋,刘桂林.人工塑石假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104-106.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97-01
一、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这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有意义”“宜居”的公共领域,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合,又不能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能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的问题,即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中心区,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景观逐渐取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景观是一个媒介,是唯一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
二、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
莫森・莫斯塔法维在《生态城市主义》中指出尽管气候变化、可持续建筑和绿色技术等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与城市的可持续性相关的话题却相对门庭冷落。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生态的途径来拯救当代城市并为新的城市建立原则。生态城市主义对待城市化并没有统一的方式,而是从全球的视角,多尺度和多学科的途径来应对。
俞孔坚在《设计生态学》中指出在现代城市中,公园不再是市民出门远游的一个特殊场所,而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
三、景观都市主义的探索
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此方案原址在原先巴黎最大的屠宰场基地上,完全不顾历史和周围的环境,提出了一个蕴含景观都市主义初期思想的方案,即把城市中的公众活动作为景观发展的一个过程,认为景观是最适合组织这个解构主义公园中的城市活动和最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手段:以分层的形式在表示不同设计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自由且没有具体设计,而只是对公园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不确定的发展策略等。
伊安・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首次提出运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其中包含着他将人类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思想。他还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自然无法承受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时就会崩溃,因此人类活动应该尽量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麦克哈格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涵盖物理、生物、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设个体系来量化评价土地的综合价值。
四、现代景观都市主义的含义
1.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工业废弃地指曾用于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用途,而现在已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在工业废弃地修复中最著名的案例无疑是德国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由风景园林师彼得・拉茨设计。当其他的方法无能为力时,试着换一个思路,从运用生态手法处理场地里的污染开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一案例为后来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其中所体现的景观优先、植物生态恢复及景观作为空间分隔的手法等设计思想,也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初期的一个典范。
2.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即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更进一步的将这一思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以乔治・哈格里夫斯的瓜迪亚纳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最为典型。在该案例中,设计师从阿拉斯加的河流的河道肌理中获得灵感,设计出的地形与河道冲刷后的纹理极为相似。在洪水泛滥的季节,这些地形又变成了重要的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地守护着两岸居民的安全。
笔者认为景观都市主义和景观生态设计是未来景观发展的趋势,会有更多的设计师关注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在设计学中的价值。未来的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建筑学、规划学和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综合思考设计对象的文化、历史等因素,最后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这让景观设计更具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莫森・莫斯塔法维.生态城市主义[M].杭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俞孔坚.设计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外国城市规划,1999(02).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则;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ystem, is developing new tendency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rol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put forward the common way of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Th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人类经济水平和物质享受程度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园林生态设计综合考虑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美学原则,其目标是改善人居生活品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最大程度减少人类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干涉和影响。
1景观生态设计的必然性
1.1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然而,现代社会人口增多、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危及到了人类的健康,引发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1.2景观生态设计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和物的大规模、高密度和快节奏的积聚、流动和变化,对于工作、生活于其中的人而言,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异己事物,各类关系的高密度出现,人们心灵与自然隔离的太远太久,日趋疲惫,需要寻求心灵与躯体的庇护,于是对家园充满了更深的憧憬与期待。人们从仅注重住宅内配套设施的完善,转而开始关心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推向包括心理与文化在内的综合领域[1]。
1.3景观生态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从完美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学习,并应用到规划设计中来。保护自然、人文景观的环境质量,维护现有的景观格局,成为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可推卸的责任。
2景观生态设计作用
2.1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景观生态设计中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如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利用光、风、水等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服务,从而大大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景观植被生态设计以林地取代草坪、地方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等等都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
2.2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指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界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按照自然规律,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的恢复和再生。景观设计探索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
2.3顺应环境条件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景观生态设计提倡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和走势,对自然高差和坡地等条件加以巧妙合理利用。未经过开发改造的山岭、坡地、荒林等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有景用景、无景造景、用景改景,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方能更好地物尽其用。
3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和原理
3.1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1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4]。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3.1.2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3.1.3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是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多目标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也为美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问环境。
3.1.4设计适应性原则
通过对场所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将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进而实现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5]。
3.1.5艺术功能相结合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3.2生态设计原理
3.2.1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基地地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3.2.2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7]。生态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重大责任。面对满是创伤的场地,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即使面对未被破坏的场地,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3.2.3补偿性景观生态设计
在设计中运用科学手段,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而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有意识地为己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一种以景观形式对自然进行补偿的设计过程。现在,设计师们已经通过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开始大量应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
4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4.1体现地域特点,节约环境资源的设计
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结缘环境资源的目的。
4.2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
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9]。
4.3处理好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4结合水体进行设计
水产生的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快。
4.5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10]。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入为的设计能力,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5总结
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目的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态原则,使得人居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乾亮.城市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79-83
[2]吴巍,王红英.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 2011(2):163-165
[3]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4]刘璞.刍论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J].园林.园艺,2009(8):29-30
[5]陈新.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之路[J].浙江林业,2010(3):30-31
[6]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l(6):3-10.
[7]任珊,沈守云.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7(1):83-85
[8]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广西园艺,2008,19(2):26-28
[9]晨丽娜,陈东辉.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浅谈[J].建材发展导向,2011(6):380
篇6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要素;人文元素;探讨
1 生态景观要素研究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因素,使城市景观建设在发挥娱乐观光、休闲游憩等作用外,还能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状态,让景观设计不再单纯地仅仅满足于小部分人的精神愉悦,二是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有意识地塑造自然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达到预期效果。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土地的使用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归根结底,景观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整体功能。所以,我们在生态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时,要按照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部分来进行探讨。
2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生物组成要素
2.1 植物要素
植物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多样化的植物系统能够使自然生态更具稳定性,同时极大地降低维持费用,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本地植物为主,同时兼顾城市的景观作用和观赏性。其次,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应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及自身的生长。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一些别具风格的景观外,大部分都应以群落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合理地将乔、草、灌等因地制宜地配置在植物群落中,从而形成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复层群落结构,使不同的物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后,搭配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形成垂直的空间环境差异和不同生境的镶嵌,从而产生适宜不同种类动物生存的环境。营造多样的生物环境,加强特殊栖息地以及微栖息地的保护,对实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3 动物、微生物要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使动物的区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人既可以有效控制有害野生动物的数量,又能够保护野生动物;二是外来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的居住范围;三是将家养动物带入城市;四是城市内的动物会逐渐形成新的食物链。微生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有效地将许多废弃物处理成可利用的资源,此外,它们也是许多流行疾病的元凶。
车流、水流等生态流都是城市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的条件流,他们主要集中在绿地中,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生物之间的运动,特别是各种小动物和微生物的迁移。两块绿地之间的高速公路会对生物的迁移活动造成较大的抑制作用。宏观上来讲,“绿廊”连接了各块绿地,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横向生物流的发展。此外,清扫公园中的落叶是对纵向生物流的切除,也切断了植物自然条件下的营养流,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4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非生物组成要素
4.1 地形
通过对不同地形的设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气候,从而为动植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湿地这种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正在大面积的减小。目前受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滨水过渡地区破坏严重;二是水流被限制;三是捕食者动物物种数量的下降;四是废物与大量污染物的集聚。不可否认,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4.2 气候
通过生态景观的构建,不断完善水体生态气候交换空间、气候交换空间和城市不同形体空间,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使城市的各项空气、水体标准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从而妥善解决城市热岛等气候问题。
4.3 人工建筑废料
人工建筑废料的不合理处理势必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建筑废料,降低生产成本是我们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人工建筑废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废弃物的补偿作用,比如:垃圾山。我们可以在垃圾山的基础上覆土种草,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地形发生变化,发挥其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起到了补偿作用。
4.4 水与声音
城市除了给人们提供了温馨、惬意、舒适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外,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和噪声,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废弃尘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负效应的存在。例如栽种植物可以阻碍尘埃、降低噪音,同时瀑布、水帘等的水流声也能抵消一部分噪声,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1.1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地域与人文历史因素
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因素属精神层面,是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信息的积累沉淀必然会在物化载体上留下烙印,鲜明的个性化,决定了不同区域属性特征,审美价值观。生态景观设计主张以“生态意识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来解决人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协调梳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诸多矛盾冲突。在残留的遗存中寻觅渐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信息碎片,重塑“场所精神”—一种人化的空间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而必须是根植于所属地域的人文历史的基础之上。譬如;闽南、江南地区城市特征与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殖民地城市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不同的历史必然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带有区域属性的表现语汇、符号。厦门与泉州近代建筑的中山路商业街体现的是间接传入、移植嫁接的特征,而上海、青岛、哈尔滨等城市近代建筑体现的是直接传入特征。在过去的历史遗迹中存储了诸多的历史信息符号,它代表了一种经历,它在述说城市的故事,是一本形象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景观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历史演进一般呈连续性的,也有时会呈螺旋或跳跃式的,但历史终归是要不断前行进步的。景观应展示人类阶段性文明成果,而不是一味重复过去不能自拔。它是时代的产品,应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承担了适时准确传递着时代的文化信息重任。在欧洲历史名城中,新的建筑或景观多把自身作为背景的角度出现,衬托点缀。不突出炫耀自身,给你的时间信息是准确的。
1.2生态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物种群,地形地貌,构成了景观的自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半干旱、热带雨林等,区域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很大。植物、水、阳光等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具有柔性特质的景观要素,有研究证明,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调节改善建筑环境及室内空间温度。如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的树叶产生阴影使建筑可以避免由于阳光直射而产生的室内高温,树冠产生的阴影降低局部温度,为人提供纳凉休闲的空间;在冬季,阳光可以穿透没了树叶的树干枝条投射到建筑物上,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是清洁环保的节能方法。如地处南亚热带的中国闽南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梧桐树、凤凰树、木棉树落叶开花的时节各不同,若植物选配得当同样会营造出有着分明季节特点的景观环境,大自然如同人一样也是有表情的。选择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经济植物和作物,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区内建筑物墙面和屋面充分予以利用,建立“空中联廊与屋顶花园”形成差位立交的空间形态变化。
1.3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智能与节能技术因素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不排斥人类以往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智能化可全程监控技术是解决过度能耗的最有效手段,了解运用节能与智能新技术,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所提供的能源达到自我维持的标准。景观环境中的照明系统所需电力可以从近年开发出的太阳能景观照明系列灯具得到解决。目前生产的灯具技术指标使用期限一般在3年内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2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进程
2.1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系统的范围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的范围包括,自然因素、历史与人文因素、生态技术、智能技术,是其系统框架的四大要素。
2•2生态景观设计相关因素调研分析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须先进行景观环境生态因素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对区域内的生态资源诸多要素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区域内可循环再生的景观资源类别数量统计,建立区域内的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数字模型数据库,以便为各种景观生态要素在系统中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比照分析技术条件。对区域内历史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寻找形态、色彩等视觉线索和关联因素。调查的范围还应包括诸如;人口数量、生产方式、聚居模式、交通系统等。
2.3生态景观设计与实践的关键环节
人文与历史因素是景观环境中的灵魂,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人文景观设计首先要做人文与历史因素的导入。可以通过物质及非物质因素的形式体现,物质因素主要是指诸如建筑、雕塑等实体的物化形式,而非物质因素主要指精神层面的,通过非物质的形式或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两者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属性。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媒介,借助某种地域风格媒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方式得以体现。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能,利用屋面,墙面进行平面与垂直绿化,遴选符合地域气候的植物种类,种植方法,土壤的选择,排水与雨水采集问题,防渗漏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如果是老建筑屋顶改造需考虑荷载问题。宜选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援类荷载较小的植物进行屋顶绿化。国内的做法多采用草坪,在北方易采用景天科(Sedum)耐干旱的低养护成本植物。智能技术与节能技术成果的应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手段可以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和目的。目前,太阳能灯具技术相对成熟,是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4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特征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强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而是有着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的;“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地域性的特点;(2)在景观系统中蕴涵历史文化基因质素、民族精神;(3)景观建设所用材料应符合资源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原则,智能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前言
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 城市绿色空间早已不仅仅是作为观赏的对象而存在了, 它越来越成为城市中居民缓解紧张情绪、疏解工作等城市生活带来压力的好场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城市绿地的功能不断变化, 不断发展和更新。自上个世纪以来,“ 生态设计”已伴随环境危机开启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新里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日常生活中,城市绿地的增加、大小河道的清理,甚至是房产开发商的一纸“生态”宣言,都被宣称为“生态设计”。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态设计,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它可以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1 生态设计概念
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 (1) 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 (2) 使设计的成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需求。然而根据生态学的发展史, 在人类文明早期,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对其赖以饱腹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因此,人们实际上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其次,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不断扩大, 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如果生态设计只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的设计,那么人类文明早期,就已经存在“生态设计”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如此多元化,“ 生态学原理”究竟指的又是哪一种研究层次和范围上的生态学呢?再来看生态设计概念对设计结果的解释:对环境友好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需求。首先对环境友好的程度难以确定。其次,就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说,不外是人口过剩、经济增长观、追求过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目前条件下,对环境友好与满足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巨大的,平衡这个矛盾需要整个社会长时间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看出,目前条件下,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2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设、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根据园林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将生态设计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1) 顺应基址的生态环境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 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并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形成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类使环境恶化的程度趋于无限小。园林景观包容在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之中。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应该进行整体设计,而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做环境分析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3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及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刻的变化着。园林绿化事业必须符合这种社会进步生态观、人文观的要求。
3.1 美观舒适
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充满活力的设施,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使身心得到休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启发、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3.2 功能与需求
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好城市、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减灾避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住宅绿地、交通绿地、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公园是大众休闲的场所,规划设计要考虑游人散步通道及安全,同时提供遮阳避雨的林荫和相应的实施,考虑安置路椅,方便休憩,造景要满足人们游观和坐观的兴趣,有条件时还应考虑文娱体育设施;居住区及单位绿化应根据地形条件、周围建筑特点,向高标准的园林化发展,为适应人们的需求还可创建主题公园等。
3.3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
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3.4 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
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绿地布局、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物种多样性、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的统一。
4 设计方法
目前条件下进行的生态设计必须以常规设计为依托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为此,首先确定总的目标,然后分别确定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原则及标准,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将两者相互结合,最后完成最终方案。设计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转变为具体产品的前期过程,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总的目标仍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常规设计的原则如前所述,满足使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功能性、社会性利艺术性为标准。生态设计则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 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采取调整或构造的形式,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从而创造立足原有基础而又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中的区位生态学和生态区位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中。现代的生态区位论还包含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方向上,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方向。生态区位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系统性的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系统学等方法统一起来,将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区位生态学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效益、最佳生态行为的生态规划学和经济地理生态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来说,所谓的生态区位,就是生态单元、景观组分、生活要求和经济要素等方面进行最佳生态利用组合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根据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产、适地适用和适地适生以及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交通、资源、技术、产业、人口、资金、效益、管理、市场等生态经济要素进行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综合各类资源和分析结果,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整治、生产力配置、生活安排。生态规划要遵守区域原则、发展原则、生态原则、优化原则、建设原则、经济原则和持续原则等七项基本原则。在现在景观生态学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如何设计和发展生态区位论以及探讨区位生态学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三.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设计理念。鉴于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优势,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可持续生态景观理论、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模式还需有待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来逐步完善和提高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1.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由生物圈和陆圈组成的、具有生物圈和陆圈相互作用的系统。完善的生态系统能要能够保持自然水土、能对局部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能为动物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有利于食物生产环境,能实现减缓旱涝灾害的基本功能,拥有较为洁净的环境,能满足感知需求,能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场所等,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础作用。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时,就需要采取相关手段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景观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是多个生态系统的聚合,其可持续性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干扰程度大小和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等等。
从物种的多样性方面来讲,一个由微生物和复杂动植物构成的生物群落,和一个复杂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循环过程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能比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所构成的系统更具可持续性。在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以美化的名义将自然的河道和山野风光进行改造,并以此来取代传统的鲜花和观景树木,采用一些简单的人工群落来代替原生的较为复杂的自然群落,类似的这些现象,极大的降低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使用目的和使用需求,又要尽量将人的干扰范围、干扰程度和强度降低到最小,这也是生态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要尽可能不对自然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毒害和损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香港湿地公园,在该公园建设中,为了避免在景观的施工期间对现有湖泊和水体受到污染,刻意设置了一个双层条板屏障,通过该屏障将游客中心和水体分隔开来,实现隔离污染的作用,该屏障在工程合约完成后才拆除。设置的屏障中的条板入到粘土层中,由于粘土本身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保证湖泊系统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2.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中的硬质景观,如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湿地公园中就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施工物料的选择。
在生态景观的软质景观中,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造价较为低廉,同时通过长期和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同步进化,相对于外地物种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合理选择乡土树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提高对设计的重视和管理。
为了保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与生态管理相结合。在景观规划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一般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景观管理手段,来解决景观规划中的问题。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要能引导变化,以便能维持重要过程和景观系统的持续良好运作。获取规划设计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能分析处理是形成景观生态化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的关键所在,在规划设计前期要需要综合考虑景观在自然、人文方面、环境等诸多因素及相关资料,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创新,加强对设计各阶段成果的审查和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景观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设计跟踪,做好技术监督工作,要充分发挥景观规划管理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可持续的景观。
四.结束语
生态规划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合理选择施工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对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充分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为景观生态化创造永续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设计如何遵从自然――《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评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设计,2007(1)期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期刊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发展生态旅游的斑块特征分析
按照斑块-廊道-本底模型的定义,斑块属于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区域,有生命的斑块主要是指动植物群落。市区斑块特征以自然资源为主,环境资源斑块主要是分布在市区的100余个大大小小湖泊组成的水体和东部的湿地,这些斑块特征是持续时间及寿命较长,周转速率低,成为发展市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油田景观以及城市景观为干扰斑块,这种斑块的形成与城市开发、油田开发密切相关,人类干扰强烈,稳定性好,存在期长。此类斑块特征人工化明显,对发展生态旅游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由于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条件,对增加局部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具有较好的作用。从市区来看,人类干扰形成的斑块和人类引入的斑块的存在为市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市郊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周围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未受人类影响的本底区域,相对面积较小的区域也可称为半自然状态的残存斑块。这些残存斑块由于其周围人类活动较为频繁,能量以及物质交换活跃,容易形成新的景观。这些区域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本底特征,并且处于“松弛期”,尚未遭到大量物种入侵,应当作为发展原生态旅游形式的区域。引入斑块在大庆市可以认为是人类有意引入而存在的,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大庆市龙凤湿地、红湖和黑鱼湖旅游区、龙虎湖旅游景区、大同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区[3]等均可以作为大庆市引入的用于开发生态旅游的斑块,这些斑块的存在是人类在本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物种以及能量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稳定性很差,抗干扰能力弱,需要人力投入才能维持,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人类可以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干扰,能量、物质、物种输入,达到人类需要的景观效果。因此这些引入斑块的存在为发展大庆市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大量存在的小城镇、村舍、乡村居民点一般称为引入斑块,这些景观单元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开发与应用形式已经做了报道[4-5],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聚居区斑块尽管内缘比较小但是边缘效应较强,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作为干扰因素加以考虑。
发展生态旅游的廊道分析
廊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一般直接在本底之上并且和不同的斑块相连接,对外在景观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廊道的生态作用。廊道被认为是不同于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认为是一个线状的斑块,廊道的存在增加了景观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也促进了本底和斑块之间、相似斑块之间物质能量的流动,同时具有传输、过滤、屏障的重要功能,对于维持生态旅游景观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大庆市廊道的起源以及类型因干扰状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人类干扰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两大类别。人类活动形成的带状廊道规则性强,持续性强,存在周期较长,外观变化性差,景观性状单一、单调,无自然痕迹,例如现存的公路、铁路、人工修建的绿篱、人工修建的防护林带等,尽管其对发展生态旅游景观效果影响较小,但是其可以增加大庆市的景观异质性。交通系统可以起到运输游客和物资的作用,防护林可以作为物种迁移、汇集和能量转移的通道,同时兼具生产功能,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工廊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天然形成的廊道主要是指现存的河流,河流廊道具有控制水流和营养流的作用,河岸地带是食物链的基础,是物种迁移和栖息良好居所,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河流廊道对于增加景观多样性、视觉美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上河流廊道天然的曲度特征,良好的连通性,成为大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良资源。
景观生态网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影响
生态网络是景观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结点模型是描述景观结构的重要模型,该模型认为生态网络是廊道或者通过廊道在空间上联系起来的斑块组成的网状结构,其构成是廊道、结点和网眼。一般情况下,由于生态廊道走向的不同,结点的交点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十字形、T形、L形,结点一般不作为独立的景观要素,但是其具有较好的立地和生境条件。由于其是能量流的交点,所以物种丰富,内部种因与结点距离不同变化较大,并且边缘种适应性较强,波动性小。从结点的这些特征来看,结点是比较适宜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区域。从目前已经建设起来的生态旅游景区所处位置来看,龙凤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于结点位置,并且也是大庆市接待游客数量最大、效益最好的地区,表明生态网络的研究对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郊以及各县生态网络主要由农田防护林网组成,分布区域以大同、肇源、肇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主,但是由防护林系统形成的结点面积较小,生境相对于网眼来说较弱,此时的结点仅可作为物种转移的暂时栖息地,而在防护林组成的生态网眼斑块区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大庆市为全国十佳园林城市,并且城市建设以石油开采为中心,避免了大城市生态流集中的现象,非常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组成中,由城市建设组成的城市建设网眼区保留了原始本底特征,较适合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