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范文
时间:2023-03-30 06: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图书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馆藏比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云计算;数据存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4-03
一、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带来的变革
云计算时代中,IT资源的应用前景将会变得象电力应用一样,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时使用并按照使用量来计费。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在这种方式中,通过互联网,将大规模且具有可扩展性的IT相关功能作为服务提供给多个外部用户,云计算将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带来如下优势:第一,图书馆只需连接到互联网就能使用云计算的相关服务,减少了数字图书馆在IT建设方面的投入以及后期维护成本。第二,可以让数字图书馆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效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三,相对于传统数字图书馆费时费力去购买和安装服务器搭建应用服务来说,云计算赋予数字图书馆更大的灵活性,以快速应对读者需求的变化。第四,根据云计算的性质,云服务提供商可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灾难恢复功能,因为很多图书馆并没有将灾难恢复构建到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去。
二、认识云时代数字图书馆对数据存储的挑战
云计算是一项正在兴起中的技术,它的出现有可能完全改变用户现有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使用习惯,而转移到以Web为核心,使用Web上的存储与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可能因此迎来一个全新的云时代。首先,云计算和数据存储之间需要权衡的问题就是功能和开发成本,目前云计算提供的API比传统数据库系统的限制多很多,只提供了极小化的查询语言和有限的一致性保证。其次,易管理性在云计算中也极其重要,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传统的系统相比,受负载变化幅度大以及多种多样的共享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在云计算中管理任务将更加复杂。然后,云计算和云数据存储的庞大规模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有的SQL数据库无法简单地处理放置在云中的成千上万的数据。最后,随着云计算的流行,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云应用场景出现,也将带来新的挑战。例如,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载大量数据集(比如网络检索)的云服务,这样就需要从异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也表明跨“云”服务可能出现。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云计算及其数据存储在适当应用中具有很大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另外,数字图书馆进入云时代也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其数据存储产品是否能够提供数据屏蔽,当数字图书馆采用云存储数据的时候,是否可以屏蔽敏感数据,需要数据取回时,可以解除屏蔽,这将确保关键数据只能由授权用户读取而免遭非法用户窃取。其次是否具备归档不活跃数据来改善网络延迟的功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网络延迟时间。
三、根据数字图书馆自身情况选择数据管理模式
从技术本质上讲,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可以说每个人对云计算都有自己的认识。虽然云计算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云计算的分类还是比较标准的,根据服务模式把云计算分成: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根据部署方式可以分成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公有云是指由专业的服务商建立IT基础设施直接向外部用户提供服务的有云,外部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目前典型的公有云有亚马逊的AWS、微软的Windows Azure平台等。对于使用者来说,公有云的最大优点是其所有的应用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上,使用者无需做相应的投资和建设。而最大的问题则是由于数据不存储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公有云的可用性不受使用者控制,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私有云通常指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云,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搭建IT基础设施,面向读者提供云计算服务,图书馆拥有基础设施的自,并且可以基于自身的需要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相对于公有云,私有云部署在图书馆内部,因此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完全由图书馆自身控制,私有云可以由图书馆自身的技术部门,也可以由云服务商进行构建。混合云,顾名思义是公有云、私有云的结合。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者的关系有些类似互联网、内部网、外部网的关系。由于服务范围的不同,决定了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区别和特点,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从前期投入、部署的灵活性、数据安全、服务质量及稳定性、现有软硬件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对采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作出一个评判和选择。
1.前期投入。在前期的投入上来看,公有云具有明显的优势。公有云最大的优点是,其所应有的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的提供者处,图书馆无需做最前期相应的投资和建设,也无需担心中后期的改进和升级,可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中去。
篇3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产业化 信息产品
1 数字图书馆浪潮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研究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教育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内容。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本地和远程用户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访问,获得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从而使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有时空的限制,用户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通过其联网的电脑,便可纵览天下群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它的出现将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开始着手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并制定和实施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有关计划,如在80年代末,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就组织研究“北美数字图书馆系统”;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三个机构联合公布“数字图书馆倡议”,次年三方投资240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日本在90年代初,开始分步实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开发”计划;新加坡1991年提出了旨在数字化的“图书馆2000年规划”;欧盟则正在进行一个包含70人分项研究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规划项目。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我国也把建设“中国实验型数字化图书馆”确定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联合研究开发;另外,中科院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也都在逐步建立数字图书馆体系,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已初见成效。
2 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上一世纪末开始起步,到2001年,已经形成了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技术提供商(IT企业)、高校(第一级用户)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者,北京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12月就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0年6月,超星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2000年底,又一家民营企业———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营;2002年,本来一直在电子图书领域下功夫的方正,也突然出现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进入,立刻盘活了这个市场。
虽然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因为商业化运作较早,发展迅速,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良性发展,还是摆在众企业及教育机构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制作成本比较高昂
虽然大量图书被加工成了数字图书,但是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图书电子化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000年网络的时候,许多刚刚成立、还没有一本电子图书的网站突然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要电子化一本图书,光是把铅字转化为文本,就需要近1 000元。如此一来,需要投入近1亿元才能建成一个有10万套图书的小型图书馆!这1亿元又如何回收?
2.2 数字图书馆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企业制作数字图书资源库,然后出售给各地的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再把这些图书提供给读者。在这个环节中,位于上游的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成为了纸质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的资源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2.3 数字图书馆标准不统一
国内目前已经建起了上百家数字图书馆,但是,这些馆各自独立,数字化标准格式不统一,相互之间不兼容,读者检索起来很困难,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市场营销效果差强人意
数字图书馆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林林种种的数字图书馆也相继问世,许多数字图书馆已开始市场化经营,其中有经营成功者,但多数经营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其中有数字图书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市场营销手段问题。
因此,就我国现状来看,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3 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于产业化的定义为:生产连续性、生产物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集约化、工程高度组织化、尽可能使用机械代替人工、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施。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1 加强统筹规划管理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它的成败对整个IT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订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和目标。这是确保将来工程顺利完成并能有效运行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3.2 建立市场运行机制
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文献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网络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众多的数字图书馆企业树立了榜样。
3.3 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中国已入世的今天,大力保护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任务已成了数字图书馆界刻不容缓的责任。目前,在这方面急需做的工作,一是大力进行适应产权法的宣传与教育,结合国家普法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二是努力地、大幅度地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掌握、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和水平。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来说,对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与他们从事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落实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过程中。同时,图书馆从业人员还负有向所有被服务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的责任。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尊重知识产权。
3.4 联合攻克技术难关
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5 讲究产品开发策略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3.6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
数字图书馆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具有很强指导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在解决标准化问题上,应贯穿实践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应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生产工艺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让人高兴的是,在2002年5月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会议上,“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的倡议,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北京宣言》,为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国家标准的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赵永兰.走向数字化图书馆[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
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字化同光导纤维和计算机以及网络化一起成为21世纪高科技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Internet的高度应用及其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推动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讯速成为全球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及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涵义,因而现在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数字图书馆看成广域网中全球统一的实体,包括所有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则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些研究计划。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它对信息进行搜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
1.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2.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网上可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1.2.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媒价已不仅仅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1.2.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惯性的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就像查本书,需要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实现数字图书馆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2.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
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并不是源于图书馆自身,而是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它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2.1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外在因素
2.1.1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巨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据库的容量及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光盘出版物作为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工具书、目录、全文数据库、图片、各类图书等,兼有图、文、声等多媒体功能。1994年全世界销售CD-ROM光盘9180万套,利润达107亿美元;1996年销售4亿套,利润达到了350亿美元。电子期刊由软盘期刊发展为CD-ROM期刊再向联机网络期刊发展。
2.1.2 Internet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Internet用户已达2亿。Internet的信息资源作为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五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主体)之一,与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关系密切,而且数字图书馆是NII的重要应用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需技术包含了NII的五大要素,奠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基础;而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Internet的推广和普及,显然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
2.2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是传统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印刷型文献存在着变质和自然老化等弱点,加上各种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损害,珍贵的印刷型文献将面临无可挽救的损失,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书刊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二就是馆藏的利用问题。图书馆从用户需求中产生,又为用户需求服务,但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较低、手段落后、内容陈旧。在信息社会,网络、广播电视已向用户提供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必须实现数字化才能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更直接、更方便,服务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以满足社会化需求。
3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陆续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这一新领域。
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在1992年制定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HPCC)”国家攻关项目,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到“国家及挑战”当中,1994年6月著名的“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启动,1996年开始建设一个叫做“美利坚记忆(American Memory)”的历史文化数字图书馆,预算资金为6000万美元,计划在2000年内完成,并把美国自1440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收藏将全部以数字产品上网。
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3年起,投资1700万美元建设示范电子图书馆(Pilot Electronic Library),目前,已有1000万页历史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并上网。
英国国家图书馆(大不列颠图书馆)1993年6月开始了名为“存取创新”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共包含20个创新实施项目,包括馆藏照片、期刊的数字化系统、馆藏善本书数字化系统、馆藏微缩片数字化系统、专利文献快递系统、图书馆网页、公共存取系统等。该项目的大部分已上网提供服务,目前该馆的数字化资源已超过1000GB。
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法国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实现馆藏精华数字化及网络存取,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打下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并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资源地,估计总存储量在3000GB以上。
1995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新技术。复旦大学与其合作,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语言解释,在CERNET上应用。1997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已正式立项并启动,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六个单位联合研制开发,其目的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一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模型,由多种类型的分布规范化资源库组成一个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项目计划于1999年完成一个试验系统。1998年北京图书馆带头倡议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该提议已被有关主管部门采纳。
综观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界21世纪研究的热点,也是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网络时代,谁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占有了先机,这就是各国竞相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因。
4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走合作化道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在建库上,各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同等。在文献分类方面,有些馆用《中图法》,有些馆用《科图法》或用《人大法》,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造成很大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检索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所需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协调与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在技术上,与外国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如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了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的新技术。
4.2开发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空间,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我国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避免网络上缺乏信息源,网络闲置,造成浪费。建库前,对馆内无用的、价值不大的信息予以剔除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否则加重工作量和增加无用信息。建库应确立如下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形成特色,全部上网。建库的方向是立足本馆,面向全球。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和科技数据库的建设。
4.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必须引进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源和各种新的技术设备,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上来,将有更多的馆员参与以参考咨询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馆员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知识,具有对各类型电子信息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层次开发的能力。同时,必须对网络有所了解与认识,否则无法通过网络萃取信息、为远程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还要培养具有较强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因为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是数字图书馆的两大技术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设计、程序编制、系统的维护、数据库的开发、馆员培训等均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国情,瞄准目标,把握好方向,认真研究对策,及时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大的问题,做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去迎接数字图书馆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文伯. 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76-81.
[2]夏亚云.一些国家的数字图书馆. 图书情报工作,1999(4):60-62.
[3]赵洗尘. 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 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1999(1):28-31.
[4]刘年娣. 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27-29.
[5]吴志荣. 对数字图书馆的若干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6-8.
篇5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76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它已经悄然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图书馆里学习并获取知识,而如今我们可以坐在家里舒适的查询我们想要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给古老的图书馆科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网络中的恶意攻击或单一服务器模式的弊病都将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今我们将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帮助数字图书馆来避免损失,并更好地、更人性化地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1 云计算技术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国刘鹏就针对传统网格计算思路存在不实用问题,提出计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用专门设计的中间件软件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计算池能大大提高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实用化要求。”如果将文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换成“服务器集群”,将“科学工作者”换成“商业用户”,就与当前的云计算非常接近了。
1.2 云计算的特点
①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②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③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④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⑤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⑥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⑦极其廉价。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2 以云计算来改善当前的数字图书馆
云计算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技术,其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模式,可以将无数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WEB时代、网格时代、WEB2.0时代后,也慢慢走进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图书馆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阶段性的跃迁,并对图书馆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相信云计算的发展必将成为图书馆行业带来变革。
2.1 “云”保证了安全
云计算技术确保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的可靠性,避免了因服务器出错资而导致的源丢失现象,同时也保证了在不理想的网络安全环境下一旦发生信息丢失后数字图书馆可以仍然可以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的数字图书馆,一般都会将数据都集中保存在架设的服务器上,假设服务器出现故障或被恶意攻击,那么轻则使数字图书馆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重则将使所有的用户信息及图书馆资源丢失并无法恢复数据,从而给数字图书馆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运用云计算模式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在云中有无数的服务器,就算在云中有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那么其它服务器也可以将其备份的数据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转移到别的服务器中,并启动该服务器来提供服务,同时也避免了一台服务器在网络中长时间暴露下受到攻击后瘫痪的问题,从而使数字图书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间断安全服务。
2.2 一切皆服务
在云中,“一切皆服务”。那么如何更好的更为经济的让“云”为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我们主要关心的主题。“云”的独特价值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仅可以降低业务成本,同时还可以向数字图书馆提供更为灵活和高度可扩展的企业级服务。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向他们的最终用户提供更为迅速的、创新的服务。而惠普公司也认为“云是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高度可扩展、灵活的服务,用户可以按需购买和以使用付费的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付和使用”。因此,我们只需要按需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使数字图书馆在“云”中的成千上万台的服务器中得到服务,而最终用户的请求可以在毫秒的时间内获得响应,从而使数字图书馆以较低的资本投入获得非常高的价值,这与花数万元来自己架设和管理服务器来说更加的划算,使用云服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时显的更经济划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和图书馆喜欢它、使用它,从而为“多元化的”线上图书馆提供廉价而优质的服务。
2.3 “云”提高了共享
通过“云”模式,可以使各大高校和企业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这样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合理的利用由云系统连接在一起所带来强大的硬件设施,而不必更新相关的基数设备,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成本在大大降低的同时效率却大幅度地提高。对于加入共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来说,通过云服务,可以随时获得相关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从而不用去考虑现实地域差异上的问题,节省了资源在网络中的延迟时间,为数字图书馆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上减少了时间上的开支。在云计算中,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备份在云中成千上万台服务器中,而不是存储在某台计算机中。其相关资源可以全球存取,可以由其中一庞大的用户群共享,或单由特定用户使用。用户就像浏览网页一样简单的在全球世界各地的数字图书馆中漫游。
2.4 云计算应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实例
云计算是目前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并已经为各个领域提供便利的服务,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使用“云”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商业化服务。Koha,是一个全功能的集成图书馆系统(ILS)。在LibLime的云计算平台上,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方式分发,含软件安装及托管。目前世界六大洲有愈千所图书馆采用 Koha,图书馆采用Koha Express,可以通过Koha开源社区相互支持,可用的资源包括实时聊天、邮件列表及LibLime公司贡献的详细文档。此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小型公共、学校及专业图书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应该很有吸引力。设定数据导入上限为75000数据库对象,也只适合于小图书馆了。
3 以云计算架设高校数字图书馆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我们论述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许多的优势,可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在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就指出云计算存在七种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所以当我们运用云计算建立数字图书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数据保密问题
在云系统中,许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在哪里。所以需要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时候应当详细询问服务提供商,数据是否有专人或专职来维护涉及隐私及保密问题,以及应用法律手段来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的商业化或公共的数据库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云”中数字图书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并倡导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云”中的资源。
3.2 有关使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系统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其使用的网络协议及接口也千差万别,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我们需要架设在“云”中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提供针对不同操作系统、使用的浏览软件、网络协议及接口提供无差别服务。
3.3 围绕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的问题
虽然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版权问题依然存在,为了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在建立“云图书馆”之前要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为避免日后带来的法律纠纷铺垫道路,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云图书馆”巨大的优势。云计算为数字图书馆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使的数字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源时真正的实现了多元化、无差异、低响应时间等优质的服务。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维护和管理工作带来更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云计算让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数据库空间上发挥着强大的力量。在未来云模式下的数字图书馆将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只要你用手机、电脑或PDA等都将可以随时随地的享用“云图书馆”带来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永先.图书馆迎来云时代[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2]李永先.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西图书馆学刊,2009,(1).
[3]薛志明.计算机将改变信息技术行业的整个结构[DB/OL].nlcd.com.cn.2009-8-20.
[4]卢晓娟.云计算与未来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2).
篇6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传统存在形态已不能满足当代人阅读、搜索、整合等功能需要,在经济大发展、科技大进步的社会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根据相应标准,收集包括人文、地理、气象、海洋、经济等的电子格式文献,在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下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加工并进行保管,提供给特殊规定的用户群体存取利用的机构和服务[1],就是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出现的背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总的来说,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规划的出台,为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互联网被世人称为世界一流的信息超市,因为它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可以提供电子报刊、杂志、快讯以及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形的资料。在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中,无疑互联网起到了中介作用,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各式各样信息。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现实土壤环境。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印刷图书文献为主,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数字图书馆也就顺势而生。现代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图书馆只有具备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功能,才能适应现展需要。由于互联网连接了丰富的电子资源终端,使得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全面、权威、深入的信息供人们咨询和参考,供人们共享某个区域甚至是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而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此外,传统图书馆面临的诸如经费不足、大量印刷文献重藏轻用、图书寿命有限等等困境,也是导致数字图书馆出现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新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将充分得到发挥体现,如资源共享性、服务个性化、获取智能化、管理便捷化等。为了促使数字图书馆健康长久发展,需要抓好意识、数据、创新和安全等层面的全面建设。
首先,注重意识层面的提高。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图书馆要及时调整人员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数字化、网络化等相关方面培训,使原来从事纸本文献借阅服务的工作人员逐步熟悉电子化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pt及pdf、caj等编辑器,以建立新型的拥有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收集能力的新型队伍。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人员要及时了解用户的阅读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印刷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比例,想方设法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快速的阅读服务,实现从传统服务模式向数字化服务模式的转变;
其次,注重数据中心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数据中心的建设,其丰富资源主要来源于纸质文献的收录。为了能更好使用和保存纸质文献,将之数字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日积月累,数字图书馆也就积累了海量的数字资源。利用互联网的连接,将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工、细分,这样,数据中心就有了充足的数字化资源,就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再次,注重个性建设的创新。提供海量信息资源,仅仅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为了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得更为前卫实用便捷,可以考虑为用户设计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通俗点说就是私人藏书阁,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专业、行业等收藏个人认为有价值的网址、图书文献等,然后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后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真正打造用户个人的个性化资源便利店。为了达到快捷操作,在保证注册和登陆步骤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繁琐的操作;
篇7
[关键词]小型专业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复合图书馆
[分类号]G250.76
1 小型专业图书馆及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定位
小型专业图书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通常来讲是指隶属于一个有特定目标的机构或组织,侧重于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若干相关学科信息资源的收藏,规模不大,是专门图书馆的一种。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收藏的信息资源以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某个领域)的文献为主,藏书量相对较少,一般为5~10万册左右,电子资源占有一定的比例;②收集的信息资源和提供的服务以本单位的科研需求为目标,以解决专门问题为主;③服务对象是本单位的科研人员,服务面窄,读者单一;④有较稳定的经费投入;⑤基本上已经建成了本机构或组织内的局域网。
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型专业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既有一定的优势,又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专业化的馆藏资源,使小型专业图书馆更容易构建特色资源库,提供专门的资源服务,而科研人员对科研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推送相关科研信息,成为了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动力。但另一方面,小型专业图书馆规模小、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也使其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面临很多困难。
因此,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定位,明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建设数字图书馆。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纯数字图书馆模式,它与传统图书馆相对应,实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完全数字化与网络化;另外一种是复合图书馆模式,即传统图书馆与纯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模式。“复合图书馆”模式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以下特点:①电子资源与印刷资源并存;②网络服务与阵地服务并重;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实现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考虑到我国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和小型专业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图书馆”模式,以此作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定位,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可以将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电子资源与印刷资源的无缝连接,实现对馆藏资源的一站式访问;另一方面是快速传递,即充分利用网络便捷和快速的特征,提供数字化的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将用户所需信息及时传递给用户。
2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内容
数字图书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用户对所有资源的访问,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从功能角度来看,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资源建设、资源服务、自动化管理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小型专业图书馆规模小,专业性强,主要满足本单位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如此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毕竟小型专业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整合资源,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应该把资源服务的功能建设放在首位。建设数字图书馆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结合上述小型专业图书馆的建设定位,笔者认为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系统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门户网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将图书馆门户定义为“学者门户”,并认为学者门户是一个通过Web为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便利的垂直门户,包括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内容,允许跨资源库的查找。简单来说,图书馆门户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资源的入口点。
图书馆门户网站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沟通的网络界面,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行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被嵌入到图书馆网站的首页、导航条以及其他相应页面中,使用户通过图书馆网站直接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
2.2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实现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图集、文件等多种形态文献的数字化,其工作流程包括扫描、上传、标引、等,如图2所示。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支持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检索、浏览等操作,是专题资源建设、新书通报等服务的基本支撑工具。
一般情况下,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应该是一种轻量级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在大部分的小型专业图书馆中,数字化加工资源仅仅是对购买电子资源的补充,或者是用于建立本馆特有资源的特色数据库,因此,轻量级数字化加工系统只要具备扫描、转换、元数据加工和等基本功能即可。
2.3 信息资源检索系统
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需要,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和手段,搜集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转化,建立基于标准Web浏览器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小型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主要有三个来源:①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OPAC发展而来的Webpac,目前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支持Webpac,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馆藏的目录信息:②作为外购电子资源组成部分的电子资源检索系统(如电子期刊检索系统、电子图书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等);③自建资源库所形成的检索系统。在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对于前两类系统,应注意做好各种电子资源的导航工作,在门户网站上电子资源的列表和相应的介绍,引导用户选择相关的电子资源。对于后一类系统,通常应该选择具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系统作为建库和服务的工具。
2.4 跨库检索系统
跨库检索系统是借助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
方法,实现对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检索的系统。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接口,向系统提交检索请求,跨库检索系统在接收到用户的检索式后利用并发机制将其转化为各个数据源能够识别的模式,同步发送到目标资源获取相关检索结果,系统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结果进行整合,将结果记录转化为统一的标准格式,并进行排序、去重等操作,最终,形成格式统一的结果集,显示给用户。图3示出了跨库检索系统的基本原理。
近年来,随着电子资源建设的发展,许多小型专业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由于不同厂家系统结构的差异,用户要进入不同的资源系统,按不同检索规定进行查询,才能找到所需的信息,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电子资源的种类越多,用户的检索负担越重。通过跨库检索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库检索系统是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资源整合及一站武服务的重要手段。
2.5 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系统
目前,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馆际互借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的共享,而是可以通过扫描原文,利用网络进行原文传递,用户不必返还,而且文献可以一次扫描,多次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简化了资源共享的过程。对于小型专业图书馆而言,馆际互借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率,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合法用户,他们在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在的局域网之外(例如出差或在家里)也能通过原文传递系统获取所需资源的全文。图4示出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的基本流程。
小型专业图书馆在建设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系统时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如以提升本馆文献保证率为目的,最好能与条件比较好、馆藏较丰富的大中型科研图书馆达成馆际互借协议,成为这些图书馆的互借成员馆,以便充分利用这些图书馆的资源;②对于本馆非电子资源的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应注重系统与本馆的Webpac系统及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检索、加工和传递的一体化系统,避免用户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在不同系统中多次跳转;③对于电子资源的原文传递,应注重与本馆的全文检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的整合,最好使原文传递功能成为这些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自动原文传递。
2.6 参考咨询系统
此外,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建设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读者、馆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变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为网络上的虚拟咨询,使得用户不用到馆就能享受到图书馆员的咨询服务,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用户。参考咨询系统在接收到用户咨询之后,经过问题过滤、咨询分类、问题分配等几个过程,将用户的问题发送给馆员,馆员对问题进行答复,再通过网络将答案传给用户。用户在收到答案之后,还可以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价,提供咨询结果的反馈。
从国内外参考咨询系统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使用专门为开展网络参考咨询而开发专门系统,目前所说的参考咨询系统基本上都是指这类系统;另一种是使用通用软件作为网络参考咨询系统。这类通用软件包括电子邮件系统、论坛或留言板系统、即时消息系统(如MSN、AIM、Yahoo Messenger)、集成即时消息系统(如Trillian、Gaim)、嵌入式会话系统(如MeeboMe、Chatango、Plugoo)等。国外一些图书馆的实践表明,使用这类系统作为开展参考咨询的工具,具有建设成本低廉、用户友好、使用方便、无须培训等优点,而且,可以取得与专门开发的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相同的效果。
有必要指出:网络参考咨询本身有其特殊性,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需要有专人值守,及时回答用户的问题,对人员要求较高。因此,小型专业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应该慎重,应充分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切忌跟风。
笔者认为,上述6个系统(或除参考咨询以外的5个系统)基本上构成了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改善小型专业图书馆的形象,应在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予以优先考虑。在上述系统中,信息资源检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和门户网站三者尤为重要,对于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来说,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是基础,跨库检索系统是核心,门户网站系统是保障,应该成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3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不断创新,其系统需求、功能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和代价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小型专业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恰当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
3.1 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各种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中也会面临较多的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单靠小型专业图书馆自身是很难解决的,还必须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
一方而,小型专业图书馆是更大机构的组成部分,因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和认可,只有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对建设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更好地落实资金和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经费投入、人员调配、硬软件建设等实际问题,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效率。
另一方面,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通常会涉及同组织中的其他相关部门,在建设过程中要和这些部门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取得他们的配合。例如,网络管理和维护部门负责计算机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运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然与其产生联系,在很多情况下,有些技术维护之类问题要由该部门来解决,因此,有必要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最后,还要争取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其最终的受益者是图书馆的用户,用户的理解和支持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动力。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用户列数字图书馆有着较大的需求,小型专业图书馆应充分注意利用用户的这种迫切需求,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
3.2 集中建设和分阶段建设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集中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方式:集中建设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建设的目标;分阶段建设是指将整个建设过程按照计划和实际情况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实现相应的建设目标,最终完成整个建设任务。这两种建设方式各有特点,集中建设方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功能较为丰富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但对整体规划要求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分
阶段建设则正好相反。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到底采用那种方式,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一般地说,对于领导重见、经费充足、人员条件好的小型专业图书馆,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参照国内外同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建设成相对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的小型专业图书馆,则可以采用分阶段建设的方式,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建设,这时,应重点做好数字资源的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中心,逐渐形成本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小型专业图书馆都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资源,目前更为关注整合服务,同时总体经费有限,这些图书馆也可以采取集中建设和分阶段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建设完成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应用系统,而对于一些扩展功能及相关数字资源则采用分阶段建设的方式,逐渐补充齐备。
3.3 购买和自建问题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购买现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系统。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小型专业图书馆本身一般不具备自行开发的实力,但有些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属的组织内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力量(例如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属组织内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可以委托他们代为开发。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很容易把需求沟通清楚,开发出来的系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用性,符合用户及图书馆自身业务要求。同时,由于是组织内部的开发工作,不必支付许可费和维护费,而且还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从长远看是比较经济的。
对于绝大部分的小型专业图书馆来说,购买现成的系统仍然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软件厂家都已经开发出了较为成熟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或子系统,小型专业图书馆可以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选择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软件系统。这时,首先要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专业杂志等收集相关厂商和产品的信息,做到对市场心中有数;其次,可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约谈几家厂商,请他们对本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建议,这一方面可以考察厂商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本馆建设方案的不足,以便进行补充;第三,要对本馆需要的系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现有系统的用户,听取他们对系统的意见和建议,以对系统有直观的了解;第四,按相关规定进行招标。
3.4 开放源码软件的利用问题
开放源码软件(OSS)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或少许收费)的软件。这种软件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软件程序所附的各种权利随程序一起,不需要额外的声明。随着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可以支持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开放源码软件,如支持存储检索、收割聚合、开放链接、集成门户、知识技术、可视化、单点登录、内容管理、个性化服务、机构仓储、虚拟学习、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开放源码软件,这些软件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代表了当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新理念,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03-02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先后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开发的热潮,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不仅引发了信息技术专家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而且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注意。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大体趋向于这种解释:数字图书馆是指“具有丰富内容的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字化、网络化和先进的服务手段。数字化是指数字化信息和信息载体,网络化是针对信息通道而言的,而先进的服务手段是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并最终使数字图书馆有所用、有所为。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它们都是全新的概念。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脱胎换骨的改变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图书馆在功能、结构、运作方式、服务方式、评价标准、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阅读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而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纸质书,一页页翻阅,而是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浏览快捷、具有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时间去深度阅读。
(二)馆藏结构的不同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其他载体并存,其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不会消失。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其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数字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而且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的现象。
(三)服务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用户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查找信息,网络可以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带到用户的家里或办公室里,用户可以同时存取许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4小时为读者服务。
(四)工作重心不同
传统图书馆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工作,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其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
(五)文献信息载体的寿命不同
传统图书馆以纸张载体为主,中国素有“纸千寿”之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轻便的文献载体能比纸张更容易长久地保存和保护,只要保管好就能使用上百年时间。电子载体不仅保存条件苛刻,而且寿命极短,数字化的信息容易受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永远丢失。如果图书馆因经费拮据不能续订网络数据库,那将会一无所有。
(六)管理员工作任务不同
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承担社会文化传播的角色。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管理员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成为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由文化工作者转向教育工作者。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七)发展经费两极分化
传统图书馆发展缓慢,图书馆建设在基本完成以后花费不多。数字化的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投入很高,具有高资金投入、高技术设备、高人力消耗的特点,而且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是高投入的。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试验计划和教育部的Calis项目的启动,均已耗资数千万人民币。
篇9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76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它已经悄然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图书馆里学习并获取知识,而如今我们可以坐在家里舒适的查询我们想要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给古老的图书馆科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网络中的恶意攻击或单一服务器模式的弊病都将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今我们将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帮助数字图书馆来避免损失,并更好地、更人性化地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1 云计算技术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国刘鹏就针对传统网格计算思路存在不实用问题,提出计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用专门设计的中间件软件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计算池能大大提高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实用化要求。”如果将文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换成“服务器集群”,将“科学工作者”换成“商业用户”,就与当前的云计算非常接近了。
1.2 云计算的特点
①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②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③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④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⑤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⑥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⑦极其廉价。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2 以云计算来改善当前的数字图书馆
云计算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技术,其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模式,可以将无数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WEB时代、网格时代、WEB2.0时代后,也慢慢走进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图书馆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阶段性的跃迁,并对图书馆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相信云计算的发展必将成为图书馆行业带来变革。
2.1 “云”保证了安全
云计算技术确保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的可靠性,避免了因服务器出错资而导致的源丢失现象,同时也保证了在不理想的网络安全环境下一旦发生信息丢失后数字图书馆可以仍然可以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的数字图书馆,一般都会将数据都集中保存在架设的服务器上,假设服务器出现故障或被恶意攻击,那么轻则使数字图书馆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重则将使所有的用户信息及图书馆资源丢失并无法恢复数据,从而给数字图书馆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运用云计算模式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在云中有无数的服务器,就算在云中有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那么其它服务器也可以将其备份的数据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转移到别的服务器中,并启动该服务器来提供服务,同时也避免了一台服务器在网络中长时间暴露下受到攻击后瘫痪的问题,从而使数字图书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间断安全服务。
2.2 一切皆服务
在云中,“一切皆服务”。那么如何更好的更为经济的让“云”为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我们主要关心的主题。“云”的独特价值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仅可以降低业务成本,同时还可以向数字图书馆提供更为灵活和高度可扩展的企业级服务。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向他们的最终用户提供更为迅速的、创新的服务。而惠普公司也认为“云是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高度可扩展、灵活的服务,用户可以按需购买和以使用付费的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付和使用”。因此,我们只需要按需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使数字图书馆在“云”中的成千上万台的服务器中得到服务,而最终用户的请求可以在毫秒的时间内获得响应,从而使数字图书馆以较低的资本投入获得非常高的价值,这与花数万元来自己架设和管理服务器来说更加的划算,使用云服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时显的更经济划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和图书馆喜欢它、使用它,从而为“多元化的”线上图书馆提供廉价而优质的服务。
2.3 “云”提高了共享
通过“云”模式,可以使各大高校和企业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这样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合理的利用由云系统连接在一起所带来强大的硬件设施,而不必更新相关的基数设备,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成本在大大降低的同时效率却大幅度地提高。对于加入共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来说,通过云服务,可以随时获得相关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从而不用去考虑现实地域差异上的问题,节省了资源在网络中的延迟时间,为数字图书馆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上减少了时间上的开支。在云计算中,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备份在云中成千上万台服务器中,而不是存储在某台计算机中。其相关资源可以全球存取,可以由其中一庞大的用户群共享,或单由特定用户使用。用户就像浏览网页一样简单的在全球世界各地的数字图书馆中漫游。
2.4 云计算应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实例
云计算是目前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并已经为各个领域提供便利的服务,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使用“云”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商业化服务。Koha,是一个全功能的集成图书馆系统(ILS)。在LibLime的云计算平台上,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方式分发,含软件安装及托管。目前世界六大洲有愈千所图书馆采用 Koha,图书馆采用Koha Express,可以通过Koha开源社区相互支持,可用的资源包括实时聊天、邮件列表及LibLime公司贡献的详细文档。此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小型公共、学校及专业图书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应该很有吸引力。设定数据导入上限为75000数据库对象,也只适合于小图书馆了。
3 以云计算架设高校数字图书馆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我们论述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许多的优势,可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在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就指出云计算存在七种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所以当我们运用云计算建立数字图书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数据保密问题
在云系统中,许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在哪里。所以需要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时候应当详细询问服务提供商,数据是否有专人或专职来维护涉及隐私及保密问题,以及应用法律手段来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的商业化或公共的数据库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云”中数字图书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并倡导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云”中的资源。
3.2 有关使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系统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其使用的网络协议及接口也千差万别,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我们需要架设在“云”中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提供针对不同操作系统、使用的浏览软件、网络协议及接口提供无差别服务。
3.3 围绕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的问题
虽然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版权问题依然存在,为了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在建立“云图书馆”之前要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为避免日后带来的法律纠纷铺垫道路,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云图书馆”巨大的优势。云计算为数字图书馆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使的数字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源时真正的实现了多元化、无差异、低响应时间等优质的服务。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维护和管理工作带来更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云计算让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数据库空间上发挥着强大的力量。在未来云模式下的数字图书馆将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只要你用手机、电脑或PDA等都将可以随时随地的享用“云图书馆”带来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永先.图书馆迎来云时代[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便捷
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可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大力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传统图书馆的特征是:藏书以纸制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读者需到馆借阅书籍,图书馆整理和流通阅览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图书馆在长期的使用中,渐渐浮现出它的缺点和不便。
第一、传统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馆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
第二、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更新,图书剔旧工作更无从谈起。有的学校一些图书是单位捐赠的,没有经过专职人员的筛选,有不少书不适合学生阅读。
第三、图书馆管理方面,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绝大多数小学的图书管理老师都是兼职,一周要上很多课,且普遍存在着学生人数多而管理老师少的矛盾,藏书室的开放借阅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二、数字图书馆的可见优势和乐观前景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优点。
(一)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一般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二)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数字图书馆都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
(三)阅读突破时空限制
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24小时提供服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固有的时空限制,是一座虚拟的无墙图书馆。
(四)绿色环保节约资源
数字图书不需要纸张印刷,不消耗油墨,对于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意义重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措施和发展策略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图书馆建设中,如何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当前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来谈谈我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和看法。
(一)建设数字图书馆,要有持续发展意识。浙江省的数字图书馆“百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首批精选3000种精品图书,每种三个复本的做法,是比较值得借鉴的模式。
(二)建设数字图书馆,要有版权意识。根据我们国家去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传播条例》规定:在网上传播他人的作品必须经权利人同意并支付报酬。目前阶段,总体上符合版权法规定、又适合中小学需要的电子图书每年的出版总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要有应用意识。数字图书馆建设一定要纳入学校图书馆的正常工作。 中文在线协助教育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组,研制出移动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在上面直接阅读图书,或者把图书下载到U盘里,以借阅的方式带回家阅读。 在学校安装了数字图书馆之后,要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尝试使用数字图书馆,并逐渐形成习惯。比如,组织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读书比赛、结合数字图书馆预习课程……
(四)建设数字图书馆,应当制订标准,统一规划。例如,对于同一本书,应该避免进行重复的数字化,如果某图书馆已经将其数字化,其他图书馆就不用重复数字化了。这项工作如果协调不好,很可能同一件事要做若干遍重复的劳动,这将造成大量的、处于低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总之,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我们底子薄、起步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用集体智慧全力推动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与普及,为建设信息化的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思考和探索都必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摘:
1、《现代图书馆管理概论》 李松妹书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