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范文

时间:2023-03-29 01: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腔癌

篇1

【关键词】口腔癌;VEGF;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11

1口腔癌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 与口咽癌一起,位列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 位;在一些高发地区,每年新增病例甚至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5%[2]。口腔癌的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重要脏器功能的丧失,包括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等,以及面部容貌的改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口腔癌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VEGF基因

VEGF 基因位于6p21.3,基因全长为14 kb,由8 个外显子和7 个内含子组成。VEGF 有下述几种亚型:VEGF-A、-B、-C、-D 及-E,其中最重要的是VEGF-A。VEGF 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结合细胞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s),形成异二聚体,刺激酪氨酸磷酸化,并激活RAS-RAF-MEK-ERK 和PI3 信号通路,使其效应基因的转录因子激活或使mRNA 降解,从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3VEGF与口腔癌

刘凯等人通过对43 例HNSCC 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 6 /11、16 /18 和31 /33 的感染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la 和VEGF 的表达。采用Spearman 法进行等级相关分析,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Cox 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得出HIF-1α、VEGF 可作为评估HNSCC 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3]甘卫刚等人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50例下咽鳞状细胞癌及50例正常状况下咽粘膜中的VEGF和CD105标记的MVD的表达水平,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免疫组化图像的平均光密度。结果VEGF蛋白的表达在不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是否淋巴转移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小于0.05;表明VEGF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4]。

4VEGF与其他癌

刘智敏等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45例胃癌的癌组织VEGF和C -myc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VEGF可能在胃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 -myc基因协同作用,二者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行为有关 。[5]张慧娟等人研究得VEGF广泛表达于卵巢上皮性癌的瘤细胞胞浆中,疾病晚期、分化差、腹水量多、残余瘤组织多的患者表达增强;VEGF受体表达于卵巢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尤其是靠近癌巢处的内皮细胞。[6]

VEGF与癌症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于癌症的防治和预后还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Su JL,Yang PC,Shih JY,et al. The VEGF - C /Flt - 4 axis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cells[J]. Cancer Cell,2006,9( 3) : 209 - 223.

[2]Warnakulasuriya S. Living with oral cancer: Epidemiolog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revalence and life -style changes that influence survival[J]. Oral Oncol, 2010, 46(6): 407-410.

[3]刘凯, 马玲玲, 王多明, 吾甫尔・艾克木, 王若峥 ;头颈部鳞癌中HPV 感染与HIF -1α、VEGF 表达的关系及预后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Vol. 33 No. 6 Jun. 2013

[4]甘卫刚,洪育明,刘海,梁振源;VEGF和MVD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川北医学院学报;Vol.28,No,3 Jun.2013

篇2

对于这种刺激,有人认为“爽得很”,特别是湖南、江西等地喜食麻辣之人。但实际上,这种刺激是一种“残酷折磨”,口腔癌的发生与它脱不了关系。

娇嫩的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是一层比皮肤薄得多的上皮组织,非常娇嫩,天生就不耐烫,惧怕辣。同时,口腔黏膜又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旦遭受“残酷折磨”,便会通过上皮增生,努力修复被“摧残”的地方。

研究发现,人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而口腔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烫时,温度一般为70℃左右。但经常吃烫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会觉得太烫。

癌症的发生与“烫”“辣”有关

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我们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脱落、更新,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细胞的增生速度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如辛辣刺激)下变异,就可能发生癌变。

另外,黏膜在热刺激下不断增生的同时还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对热刺激、辛辣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这样使人越来越不怕烫、辣,从而吃得更烫、更辣,口腔黏膜就会越增越厚,形成恶性循环。

有研究发现,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是口腔白斑发生癌变的主要因素。而白斑转化为癌,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可能与烫食、辣食有关。从此意义上来说,某些黏膜上皮的癌症很有可能是“烫”出来、“辣”出来的。

一戒二不三拔四关注

一戒 戒烟限酒,降低饮用酒精的浓度。

二不 不长时间直接日照;不吃过烫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三拔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及时拔除残根或残冠,磨改锐利的牙尖或假牙的锐利边缘,避免不良刺激。

篇3

口腔癌的发生是诸多病因和宿主易感性相互作用的多步骤过程,饮食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口腔癌的发病率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提示其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而饮食是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人们就知道饮食可以治疗疾病,现代文明社会则更应关注饮食健康。饮食保健是初级预防措施之一,而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口腔癌发生率的最佳手段,了解口腔癌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寻找和确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1 饮食因素与口腔癌

1.1 水果和蔬菜

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分析了大量资料后发现,与低量摄入相比,大量进食水果和(或)蔬菜能明显降低口腔癌危险,可使患口腔癌的概率减少30%[1]。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指出,进食水果和蔬菜对口腔癌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2]。含丰富水果和蔬菜的饮食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以归因危险度的方式表示,高摄入水果和蔬菜可预防41%的口腔癌的发生,高摄入柑橘类水果、深黄色和绿叶蔬菜的作用尤其显著[3~8]。每周进食柑橘类水果≥1次者患口腔癌的危险下降,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2~6]。校正年龄因素后发现,口腔癌病人倾向进食较少的水果及绿色和黄色蔬菜。在儿童时期和(或)癌症确诊前10年,摄入含丰富水果和蔬菜的饮食可明显降低患口腔癌危险,尤其对于年龄

1.2 粮谷类食物

含丰富谷物的饮食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生危险,频繁摄入意大利面条(每周≥2次)可增加患口腔癌的危险,小米和玉米、蛋糕和点心的摄入增加也提高口腔癌危险,而大米、面包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6,11~14]。也有研究指出,意大利面条、玉米、蛋糕和点心、大米、面包摄入与口腔癌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7,12,15]。

1.3 畜禽类及水产品

口腔癌的发生危险与摄入鸡蛋、红肉(通常指牛肉、猪肉、羊肉等在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及加工过肉类呈正相关关系,每周进食鸡蛋≥3次、红肉≥5次、猪肉≥1次、培根≥2次的饮食习惯使口腔癌发生的危险升高[5~12]。红肉摄入增加可提高女性患口腔癌的危险[6]。肉类(特别是经过腌、熏、晒、烤等方式加工过的)可增高口腔癌的发生危险,与每周进食<1次者相比,每周进食火腿和意大利香肠≥2次者口腔癌发生危险升高[2]。中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增加新鲜肉类、鸡和肝脏的摄入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生危险[13]。也有研究认为,进食肉类、鱼、鸡蛋及火腿和意大利香肠与口腔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7]。另有研究显示,口腔癌发生与进食肉类及加工过的肉类呈负相关关系[14,15]。高摄入鸡蛋、家禽、鱼可使口腔癌的发生危险降低,经常食用鱼是低口腔癌危险的特征饮食之一,经常摄入鲤鱼、带鱼、虾和螃蟹可降低口腔癌发生危险[2,6,13,16]。

1.4 奶类及豆类

奶类及豆类与口腔癌发生危险的关系不同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有研究认为,牛奶、酸奶、奶酪及其他奶制品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7,11];也有研究认为没有明显关系[2,6];还有研究观察到摄入多量奶酪(≥1次/周)可提高口腔癌的发生危险[12]。有研究显示豆类能降低患口腔癌的危险[12~14],另有研究却指出二者并没有明显关系[6,7]。

1.5 食用油

植物油是口腔癌的预防性食物之一,食用橄榄油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6,9,11]。能减少口腔癌危险的食用油还有黄油或人造黄油,每周进食≥7次对口腔癌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12]。也有研究认为,黄油或人造黄油的摄入与口腔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高摄入植物油、低摄入黄油可降低患口腔癌的危险[6~16]。

1.6 调料及其他

中度及重度食用调味品(芥末、番茄酱、调味酱)和香料(胡椒、辣椒、咖喱粉、辣椒番茄酱、辣酱)与口腔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自己配制的独特调味品和香料也同样与口腔癌的发生无关[17]。有研究认为,口腔癌的发生危险随汤摄入的增加(≥2次/周)而提高,有的却指出汤摄入量与口腔癌发生危险没有明显关系[5,6,12]。咖啡和茶摄入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其作用在女性中更加明显[6]。也有研究指出,摄入绿茶虽然在女性中存在口腔癌危险减小的趋势,但与口腔癌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8]。

1.7 能量和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能量摄入可能会对癌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口腔癌病人和对照组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没有明显差异[13]。而另有调查显示,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生危险,但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则增加口腔癌的发生危险[19]。还有研究指出,蛋白质、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糖、淀粉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口腔癌的发生无关,而饱和脂肪酸与口腔癌的发生则呈正相关关系[20]。

大量摄入提供能量的食物,如淀粉类、豆类、肉类(尤其是加工过的)、鸡蛋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生危险,摄入动物脂肪丰富的饮食患口腔癌的危险上升,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猪肉、汤、奶酪、培根和油炸食品[12]。过多摄入能量可增加患癌危险,有研究发现口腔癌病人的能量摄入高于对照组,但口腔癌病人摄入的与口腔癌发生呈负相关关系的非酒精来源的能量明显降低[11~20]。糖果类的摄入与口腔癌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6~14]。

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指出,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碱酸、视黄醇、胡萝卜素、黄酮类和钾、镁、铁、硒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21~23]。叶酸对口腔癌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但似乎只有水果来源的叶酸有此作用,而其他途径来源的叶酸则与口腔癌的发生无关,大量饮酒会减少机体对叶酸的吸收,低叶酸和高酒精的同时摄入可使口腔癌发生的危险升高>22倍[24,25]。来源于水果和蔬菜的膳食纤维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而其他来源的则没有显示出保护作用[13]。

1.8 饮食的多样化

饮食多样化与口腔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摄入食物的多样化、蔬菜的多样化、水果的多样化均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生危险。降低口腔癌发生危险的有效饮食是多摄入水果和蔬菜,而减少某些特定类型肉类的摄入。

1.9 食物的加工过程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高温烹调(如油炸)可产生致癌物质,在油炸含丰富蛋白质食物(如肉和鱼)的过程中,可形成致癌物杂环胺。习惯摄入油炸食物是口腔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癌症病人多喜欢选择油炸的烹调方式,进食油炸食物≥4次/周者口腔癌的发生危险上升[12,16,26]。富含肉和蛋类食物的不当烹调可致口腔癌发生的危险提高,而其中的脂肪可能是危险因素,如在意大利,鸡蛋和牛肉通常用黄油炸,而鱼和土豆多用橄榄油炸[26]。富含动物脂肪的饮食致癌可能与腌、熏、晒、烤等加工方式及食品保存剂中的亚硝胺和杂环胺有关[12]。摄入烹调过的洋蓟、西葫芦、茄子和辣椒等蔬菜对口腔癌的发生有预防作用,而增加烹调过水果的摄入可能使患口腔癌的危险升高,未烹调过的柑橘类水果和蔬菜可对口腔癌提供明显的保护作用[6,7]。

2 饮食因素与吸烟饮酒

饮食与烟酒在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低量摄入水果、蔬菜且重度饮酒和吸烟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显著升高,与从不吸烟和饮酒者相比,重度吸烟和饮酒者由于烟酒的影响也趋向于进食较少的水果和蔬菜[27]。有研究显示,水果和蔬菜与口腔癌发生的负相关关系只表现在曾经(以前和现在)吸烟和饮酒者中,而在从不吸烟和饮酒者中没有发现。与低摄入相比,曾经吸烟和饮酒者摄入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可明显降低口腔癌的发生危险,提示水果和蔬菜可通过调整烟酒的致癌效应来预防口腔癌[1]。也有研究指出,摄入水果和蔬菜不仅对现时吸烟和重度饮酒者有很大的保护作用,而且对不吸烟者的保护作用要比现时吸烟者更为明显[7]。

吸烟可减少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膳食纤维的摄入,包括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E等的抗氧化剂对所有人群都有保护作用,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可中和代谢产生及外界因素(如吸烟)导致的自由基的作用[28]。吸烟或饮酒提高了吸烟饮酒者活性氧簇或自由基的水平,从而降低血浆中抗氧化剂的浓度,导致氧化剂应激而提高DNA损伤,使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而抗氧化剂可中和损害DNA的活性氧簇或自由基。烟酒的联合作用可倍增口腔癌的发生危险,大量摄入抗氧化剂对同时吸烟饮酒的高危险者起保护作用,可降低重度吸烟和饮酒者的患癌危险[19]。吸烟和饮酒者可通过大量摄入含丰富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来达到减少危险的目的,但高摄入抗氧化剂并不能避免烟酒带来的过度危险。

转贴于

饮食习惯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生活行为,了解饮食因素对于人体的影响十分必要。饮食习惯与癌症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目前的进展速度要低于饮食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关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关于饮食因素与口腔癌发生危险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和试验研究,但存在一定的争论,且结果各不相同,中国也缺乏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及相关的统计学数据,不能为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指导。单一因素并不能引发口腔癌,饮食只是口腔癌诸多危险因素中的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习惯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降低口腔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好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 KREIMERL A R, RANDI G, HERRERO R, et al. Diet and body mass, and oral an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alysis from the IARC multi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J]. Int J Cancer, 2006,118(9):2293-2297. [2] RAJKUMAR T, SRIDHAR H, BALARAM P, et al. Oral cancer in Southern India: the influence of body size, diet, infections and sexual practices[J]. Eur J Cancer Prev, 2003,12(2):135-143.

[3] SUBAPRIYAA R, THANGAVELUB A, MATHAVANC B, et al.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hidambaram, Southern India: a case-control study[J]. Eur J Cancer Prev, 2007,16(3):251-256.

[4] PAVIA M, PILEGGI C, NOBILE C G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or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Am J Clin Nutr, 2006,83(5):1126-1134.

[5] LEV F, PASCHE C, LA VECCHIA C, et al. Food groups and risk of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J]. Int J Cancer, 1998,77(5):705-709.

[6] FRANCESCHI S, FAVERO A, CONTI E, et al. Food groups, oils and butter, and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and pharynx[J]. Br J Cancer, 1999,80(4):614-620.

[7] SANCHEZ M J, MARTINEZ C, NIETO A, et al.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Spain: influence of dietary patterns[J]. Eur J Cancer Prev, 2003,12(1):49-56.

[8] ZHENG W, BLOT W J, SHU X O, et al. Risk factors for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 in Shanghai, with emphasis on diet[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992,1(6): 441-448.

[9] LIEWELLYN C D, JOHNSON N W, WARNAKULASURIYAKA A S. Risk factors for oral cancer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aged 45 years and younger: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outhern England[J]. J Oral Pathol Med, 2004, 33(9):525-532.

[10]LIEWELLYN C D, LINKLATER K, BELL J, et al.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oral cancer in young people: a case-control study[J]. Oral Oncol, 2004,40(3):304-313.

[11]PETRIDOU E, ZAVRAS A I, LEFATZIS D, et al. The role of diet and specific micronutrients in the etiology of oral carcinoma[J]. Cancer, 2002,94(11):2981-2988.

[12]TOPORCOV T N, ANTUNES J L, TAVARES M R. Fat food habitual intake and risk of oral cancer[J]. Oral Oncol, 2004,40(9):925-931.

[13]ZHENG T, BOYLE P, WILLET W C, et al. A case-control study of oral cancer in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sociation with nutrient intakes, foods and food groups[J]. Eur J Cancer B Oral Oncol, 1993,29B(1):45-55.

[14]MARCHIONI D M L, FISBERG R M, FILHO J F D E G,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oral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ào Paulo, Brazil[J]. Rev Saúde Pública, 2007,41(1):19-26.

[15]LISSOWSKA J, PILARSKA A, PILARSKI P, et al. Smo-king, alcohol, diet, dentition and sexual practice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oral cancer in Poland[J]. Eur J Cancer Prev, 2003,12(1):25-33.

[16]GUNERI P, CANKAYA H, YAVUZER A, et al. Primary oral cancer in a Turkish population sample: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eatures, smoking, alcohol, diet and dentition[J]. Oral Oncol, 2005,41(10):1005-1012.

[17]WINN D M, ZIEGLER R G, PICKLE L W, et al. Diet in the etiology of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 among women from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J]. Cancer Res, 1984, 44(3):1216-1222.

[18]IDE R, FUJINO Y, HOSHIYAMA Y,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green tea consumption and oral cancer incidence in Japan[J]. Ann Epidemiol, 2007,17(10):821-826.

[19]SUZUKI T, WAKAI K, MATSUO K, et al. Effect of dietary antioxidants and risk of oral, 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ccording to smoking and drinking habits[J]. Cancer Sci, 2006,97(8):760-767.

[20]FRANCESCHI S, LEVI F, CONTI E, et al. Energy intake and dietary pattern in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and pharynx[J]. Cancer Causes Control, 1999,10(5):439-444.

[21]ROSSI M, GARAVELLO W, TALAMINI R, et al. Flavonoids and the risk of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from Italy Cancer Epidemiol[J]. Biomarkers Prev, 2007,16(8):1621-1625.

[22]ABDULLA M, GRUBER P. Role of diet modification in cancer prevention[J]. Biofactors, 2000,12(1):45-51.

[23]NEGRI E, FRANCESCHI S, BOSETTI C, et al. Selected micronutrients and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J]. Int J Can-cer, 2000,86(1):122-127.

[24]PELUCCHI C, TALAMINI R, NEGRI E, et al. Folate intake and risk of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J]. Ann Oncol, 2003,14(11):1677-1681.

[25]WEINSTEIN S J, GRIDLEY G, HARTY L C, et al. Folate intake, serum homocysteine and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C677T genotyp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oral cancer risk in Puerto Rico[J]. J Nutr, 2002,132(4):762-767.

[26]GALEONE C, PELUCCHIL C, TALAMINI R, et al. Role of fried foods and oral/pharyngeal and oesophageal cancers[J]. Br J Cancer, 2005,92(11):2065-2069.

篇4

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行SAIF转移修复口腔癌切除组织缺损患者19例,均包括完整病历资料,术前经临床查体、B超和CT等影像学资料证实无Ⅰ区淋巴结肿大,面颈部无放疗病史,术前病理确定组织类型。患者知情同意,手术方式获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范围35~72岁,平均年龄(48.5±9.7)岁。按原发灶发病部位:舌部原发灶7例,其中4例位于舌中1/3侧缘,2例位于舌根,1例位于舌前1/3侧缘,颊及磨牙后区原发灶6例,口底原发灶3例,后界均位于第二磨牙之前,最前界至舌下肉阜,下牙龈原发灶2例,腭部原发灶1例。组织病理学分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各5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4例,腺样囊性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白斑局部癌变1例。TNM分期:T1N0M06例,T2N0M08例,T3N1M03例,T3N2aM02例。6例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年龄65岁~72岁,其中高血压3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2例。

2SAIF应用解剖

SAIF位于颏下三角区,是基于颏下动、静脉血管为蒂的皮瓣。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一个分支,口径较粗,位置恒定,不易变化。颏下动脉在距面动脉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血管直径(1.86±0.96)mm,起点距下颌角(19.34±5.06)mm,距颏部中点(62.88±6.09)mm[2]。颏下动脉自面动脉发出,向前行于颌下腺沟受下颌舌骨肌及颌下腺上方筋膜的约束,止于二腹肌前腹深面或浅面,与对侧同名血管分支吻合。按颏下动脉走行深浅可分为[3]Ⅰ型:位置表浅,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浅面至下颌骨下缘皮下,血管容易分离,血管蒂较长,旋转度大,制备皮瓣相对容易。Ⅱ型:位置较深,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深面到下颌骨下缘深面至皮下,由于血管走行位置深,相对不易分离,所以制备皮瓣相对困难。有学者[4]研究颏下动脉体表投影:将下颌角转折定为点A,颏下缘正中定为点B,将A、B两点连线均分为3段,内侧段是二腹肌前腹起点附着处;中段是颏下动脉皮肤投影,内端是二腹肌前腹血管神经入肌门处,外端为颏下动脉的起点;外侧段是颌外动脉体表投影,可以此作为寻找血管蒂的标准。颏下动脉按供血部位可分为颌下腺支、肌支、皮肤穿支及吻合支。腺支短,由动脉发出分布于颌下腺;肌支供给颈阔肌、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及下颌骨骨膜;皮肤穿支较多,可达颈阔肌下脂肪层,其中一支与对侧同名血管广泛交通;在颏联合处颏下动脉弯向下颌骨成深浅两支,与供给下唇营养颏动脉吻合,还可与舌动脉舌下支、牙槽动脉舌骨肌支相吻合。两侧颏下动脉及与邻近血管间存在丰富血管吻合,皮瓣切取可超过颏部正中线2cm,最小面积3cm×5cm,最大面积可达18cm×7cm。颏下静脉常与颏下动脉伴行,位置较恒定,回流静脉可分为二组[4],紧密伴行静脉组(concomitantsubmentalvein,CCSV)多为1支,与颏下动脉同行血管鞘内,回流入面静脉;非紧密伴行静脉组(nonconcomitantsubmentalvein,NCCSV)与颏下动脉同在颌下腺两叶间或其表面走行,位置较表浅,与CCSV间有交通支,向前注入颈前静脉,向后注入面前静脉或面总静脉。SAIF感觉神经来源于颈皮神经,颈皮神经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浅出于浅筋膜内,向前入颌下三角分布于颈区皮肤。同时,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关系密切,其在面动脉浅面或深面走行,进入颈部行于颈阔肌深层。

3SAIF设计、切取和修复

据颏下动脉与面动脉体表投影在颌下区的位置,术前超声多普勒标记颌外动脉及颏下动脉。全麻成功后,患者仰卧、垫肩、头适度后仰延伸,使颌下区充分展露,常规消毒、包头、铺无菌巾。颌下、颏下及颈部标记SAIF和颈淋巴清扫切口。测量癌灶切除范围,标出癌肿切除的长度和宽度,再据癌肿预切除缺损的长度和宽度来预估与标识皮瓣的大小。皮瓣范围上界一般在颏骨缘下约0.5cm左右,下界在舌骨上缘,上下界宽度以上下创缘能拉拢缝合为宜。左右界以颏部中线向两侧延伸呈椭圆形,对侧不超过中线2cm,患侧长度据癌肿切除范围大小设计。采用逆向和顺向结合方式制备皮瓣:在皮瓣健侧远心端逆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当达颏部骨质时分离二腹肌前腹,注意使远心端颏下动静脉包含在皮瓣内,将皮瓣向后达同侧二腹肌前腹,结扎沿途分支血管,将二腹肌前腹包裹在皮瓣内。切开颌下腺鞘并紧贴腺体解剖,结扎营养腺体分支,切断二腹肌中间腱,注意保护近下颌缘处颈阔肌与二腹肌间的肌皮穿支。顺行切开皮瓣上缘及颈部横切口,在咬肌前下角附近,小心钝性分离,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并妥善保护,解剖面动、静脉,于颌下腺与下颌缘间隙内找寻颏下血管,包括动脉及CCSV,在二腹肌前腹处注意保护NCCSV,至此除血管蒂外,整个组织瓣已完全游离成岛状瓣。如需要延长皮瓣的旋转半径,解剖面动脉主干至颈外动脉发出处。缝线将真皮和肌膜间断缝合,防止操作时皮瓣的皮肤层与肌肉层之间出现撕脱而出现皮瓣坏死,用温盐水纱布覆盖皮瓣,密切观察皮瓣血供情况。按肿瘤治疗原则行颈部淋巴清扫,切断结扎颌下腺导管,切断舌神经颌下腺分支,将颌下腺、颌下及颈部淋巴、脂肪组织一起清扫,注意保护颏下动、静脉,可用指捏法剔除蒂内肿大淋巴结。口内原发灶在病灶外1.5cm以上范围切除病变组织,切缘送快速冰冻病检。颌下区向上至口腔钝性剥离,扩大通道,将制备好的SAIF通过隧道转移至口内,调整皮瓣与创面相吻合,固定与缝合。供区拉拢缝合,若张力较大在创面下方潜行分离,以免向上分离缝合后导致下唇外翻和损伤下颌缘支;如有必要可植皮,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加强口腔护理,局部保温,避免头部过度运动,留置胃管,密切观察皮瓣颜色及血供情况,常规抗炎对症处理,必要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复方丹参,据病理结果进一步综合治疗。

二、结果

常规术后随访与疗效评定,随访与评定内容包括:创口愈合及处理、皮瓣存活情况、形态与功能、神经损伤和供区外形、病灶局部复发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本研究中SAIF制备的最小面积为3cm×5cm,最大面积为6cm×10cm。19例口腔癌组织缺损的创面均顺利关闭,其中1例舌部和1例颊部皮瓣修复后2h颜色发紫,判定为静脉回流障碍,拆除两针缝线、多次针刺放血、局部保温,皮瓣血运明显改善,最终愈合。1例腭部皮瓣术后1周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去除坏死组织,常规换药,加强营养,2周后创口Ⅱ期愈合,所有皮瓣存活率100%。采用SAIF修复舌缺损患者,小部分修复舌体略显臃肿,随时间推移外形尚可,语音、咀嚼和吞咽等功能恢复较好。颊、磨牙后区、口底及牙龈区缺损修复效果理想。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经神经营养治疗2周恢复正常,5例男性患者皮瓣上胡须明显,随时间增长略见稀疏,部分患者放疗后胡须脱落。所有患者供区外观满意,瘢痕隐蔽,颈部活动无受限。临床随访1例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T3N2aM0)术后1.5年原发癌灶局部复发,2例舌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T3N1M01例、T3N2aM01例)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均发生在皮瓣通上的颌下三角,1例口底腺样囊性癌(T2N0M0)术后1年远处转移,均需重新治疗。典型病例1患者,张某,男,59岁,因“左侧舌缘破溃2个月”就诊。入院查体:左舌缘中份约2.0cm×1.5cm×0.5cm溃疡,中央凹陷,边缘突起,表面伴坏死,基底硬,边界不清,触痛明显,颏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既往患糖尿病8年余。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查手术禁忌症,稳定血糖,病检提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全麻行“左舌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功能性颈淋巴清扫+SAIF转移修复”。术后创口Ⅰ期愈合,随访2年局部无复发及转移,舌外形及功能修复良好。典型病例2患者,姜某,女,67岁,以“右颊黏膜菜花样肿物2月”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右侧颊黏膜近磨牙区、翼下颌韧带前约2cm×3cm大小肿块,菜花状,外生型,颜色泛白,基底硬,界限欠清,触痛轻微,未扪及颏下肿大淋巴结,既往患高血压病6年余。入院后排查手术禁忌症,稳定血压,病检提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全麻行“右颊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舌骨上淋巴结清扫+颏下动脉穿支皮瓣(submentalarteryperforatorflap,SMAPF)转移修复”。术后创口Ⅰ期愈合,随访2年皮瓣血运良好,色泽红润,张口度正常,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供区瘢痕轻微,效果满意。

篇5

《生活日报》讯记者发现,批发市场的摊点上摆放着各式各样花色繁多的口罩。这些口罩大都没有独立包装,有的甚至和其他杂货混放在一起任人翻拣,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齐鲁医院口腔科的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卫生部门要求正规单位出售的口罩至少是12层白纱布制成的无菌口罩,现在小摊上出售的显然达不到这个要求。针对市场上印有各种图案的卡通口罩以及各种时尚个性口罩,专家指出,这类口罩基本都属于非医用口罩,不具备消毒功能。某些时尚口罩的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涤纶纤维,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可能带有致病微生物。购买口罩应到正规药店和劳保单位购买。

快速镶牙会导致口腔癌

《法制晚报》讯在商场或美容院进行牙齿美容,容易导致牙齿提前脱落,而不良的修复体则会加大口腔癌的发病概率。《首都医药》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盲目地漂白牙齿、做烤瓷牙可能导致很多问题。

北大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高承志还针对“十分钟快速镶牙”、“无痛拔牙”等广告提醒大家,路边游医在补牙、镶牙时采用的材料多是自凝树脂,医院只用这种材料进行临时性修复或用于修补损坏了的义齿。这种材料性能低下,长时间放在口腔内会引起黏膜糜烂,甚至引发口腔癌。

北京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张振庭也提醒说,无论是洗牙、漂牙,还是镶牙、补牙都属于纯粹的医疗行为,在商场或美容院进行牙齿美容,既不安全又不能保证质量。

“催熟”水果出现专用处理剂

《北京青年报》讯在许多市场上,都有专门销售水果处理剂的店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香蕉、荔枝、西瓜、芒果……不同的水果,现在都有相应的化学处理剂在暗中销售。

据一位知情者介绍,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滴入少许催熟剂,将香蕉泡入水中一分钟,几天后香蕉会变得个大、色黄。据了解,目前还不明确其他植物激素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但已发现乙烯利对人的脑和肾有一定危害。

北京蜂产品问题多

《健康咨询报》讯北京市质监局对北京市生产的蜜饯、炒货食品、罐头、蜂产品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蜂产品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抽查蜂蜜28种,合格22种,抽样合格率为78.6%。蜂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淀粉酶值(淀粉酶活性)、菌落总数、真菌总数、还原糖、蔗糖不符合标准要求。

部分不合格蜂产品有:北京躺石蜂产品加工厂生产的“傲然”牌杏花蜂蜜;北京瑞奇畜牧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通灵”牌荆花蜂蜜;北京蜜蜂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蜜蜂堂”牌野蜂蜜;北京市海淀区福海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鑫福海”牌蜂蜜;北京市长陵文岭蜜蜂养殖场生产的“文岭”牌槐花蜂蜜;北京永安信生物授粉有限公司生产的“卉康”牌玫瑰花粉。

湖水吹成“抗癌药”

《北方新报》讯 把含有几种矿物质的美国大盐湖水吹嘘成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良药从中牟取暴利,北京矿宝公司负责人陆晓平在包头市涉嫌虚假广告被批捕。

经过海关部门查询,陆晓平所进口的大盐湖水均以矿产品名义进口,既逃避了关税,也躲过了食品进口检查。在包头市销售大盐湖水时,陆晓平将其分成了6个等级,对外宣称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病、癌症、肿瘤等疾病,销售价格为180元~500元。民警把产品送往质量检查部门检验,发现产品只含有钠、镁、钾、氯等矿物质。

慎食美味生鱼片

《中国中医药报》讯“喜食生鱼片的人,认为只要把鱼片在芥末上蘸一蘸,就可以杀菌,放心地食用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芥末是一种调味品,根本起不到杀菌作用。”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陈良教授介绍,生鱼片或多或少地含有一种华支睾吸虫病菌,这些病菌只能靠高温煮熟才能杀灭。如果生食鱼片,等于把这些病菌都带入到人体中。临床发现,这些病菌在人体中有1~2个月的潜伏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和肝脏肿大等症状,病情严重的还可以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等疾病,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传染病学专家还解释,华支睾吸虫病菌主要隐藏在淡水鱼类水产品中,深海鱼类少一点。

干制水产品近半不合格

《辽沈晚报》讯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对全国15个城市的76家经销单位销售的干制水产品进行质量监测的结果,监测合格率为55.5%。

工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应尽量选择购买由正规企业生产、标志齐全的干制水产品;在购买裸装干制水产品时,可通过触摸来鉴别产品的干燥程度,观察产品外观来简易判断盐分含量,如产品表面有大量白色盐斑结晶,则盐分含量高,不宜购买;选购藻类制品时,应选择叶宽厚、手感干爽、弹性好、色泽自然的商品;藻类制品买回家后如果清洗后的水有异常颜色,也应该停止食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不能轻信治脱发产品

《北京晨报》讯近年来,脱发患者增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生发水、育发膏、生发灵大做广告。一种自称来自韩国的育发膏在广告中竟称攻克了毛囊退化、排除头皮毒素等世界难题,有效率高达97.4%。

对于声称能治愈脂溢性脱发的产品,三四医院皮肤科主任邹先彪表示:“那都是瞎掰骗钱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委员郑志忠教授指出,头发由生长期至休止期需要3个月的时间,由休止期到脱落期也需要3个月时间,因此“短时间止脱生发”是根本不可能的。

“韩国美容师”一口烟台腔

篇6

[关键词] 前臂皮瓣;口腔癌;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中图分类号] R782.4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046-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ree forearm flap in Ⅰ stage 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s after oral cancer operation

LIN Yong1 CHANG Xianting1 ZHAO Xianyin1 WANG Bing2

1.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Oil Field General Hospital of Pu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uyang 457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Oil Field General Hospital of Pu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uyang 457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feasibility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asculadzed free forearm flaps in Ⅰ stage reconstruc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s after oral cancer operation,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Methods 20 case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s after oral cancer operation which had been reconstructed with vasculafized free forearm flap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Data concerning the recipient vessels, tissue flap survival situatio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after Ⅰ stage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success rate of 100%. 3 cases suffered with vascular crisis because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anastomosing veinrenewedly, flaps were survival. The vessel thrombosis rate was 15%(3/20). All the offering tissues were primary healing, no case occurr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salivary leakage or infection. All the flap salvage were survival, there was no skin flap necrosis. Conclusion Free forearm flap is the ideal skin flap for Ⅰ stage reconstruction of maxillo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s after oral cancer operation. The free forearm flap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and shap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efec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Free forearm flaps; Oral cancer; Soft-tissue defect; Reconstruction

因为罹患口腔恶性肿瘤行癌灶切除根治手术,术后出现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患者面部外形畸形及口腔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采用组织瓣同期移植修复可扩大口腔癌的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疗效,重建切除器官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采用前臂皮瓣对口腔癌切除术后导致的软组织缺损进行即刻修复,恢复舌、口底、颊部完整性,重建外部形态,恢复和重建语言及吞咽功能,对于提高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根治术并同期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患者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满意,现将该20例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技术特点和细节要求、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3月因患口腔癌而收治我院的患者20例,均罹患口腔恶性肿瘤。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64岁,平均56岁;腭部黏液表皮样癌2例,腭部腺样囊性癌3例,舌部鳞状细胞癌8例,上颌牙龈癌2例,口底鳞状细胞癌2例,颊部腺样囊性癌3例。组织瓣中血管蒂的长度 9~13 cm,切取前臂皮瓣面积最小5.0 cm×6.5 cm,最大8.5 cm×12 cm,平均 7.6 cm×8.3 cm,术中均采用前臂皮瓣的双叶折叠式修复法。纳入标准:①术前均经切取活检病理检验确诊;②术前检查排除肺部、腹腔有转移的患者;③上肢功能健全的患者;④术前未行头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全身性系统疾病患者;②孕妇;③精神病及严重心理疾患者;④血液病、糖尿病、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患者;⑤特殊职业对前臂功能要求较高患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患者术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采用“双组”手术:手术均在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一组人员执行颈部淋巴清扫+肿瘤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受区动静脉血管解剖制备;另一组执行皮瓣的制备+皮瓣移植+血管吻合。手术方式:恶性肿瘤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改良根治性颈淋清扫术;先行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保留颈内外静脉以备血管吻合用),然后行口腔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其次前臂皮瓣移植修复。舌癌和口底癌、颊黏膜癌行下颌骨劈开或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上颌牙龈癌、腭癌行相应上颌骨或部分牙槽骨切除。

前臂皮瓣制取和转移修复:皮瓣从前臂的桡侧面选材。需要行术前化疗或抗炎治疗患者,均经下肢静脉给药。术前1 d需要对供区前臂血管通畅、血流方向等进行测量,了解血管情况,体表标记桡动脉、头静脉的走形。术前ALLEN试验确定供瓣区掌浅弓完整与否[2],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血流,排除血管病变,确认桡尺侧动脉存在而且血流通畅。完成皮瓣制备后,进行受区血管的制备。将移植皮瓣的桡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主要为颌外动脉)吻合,将头静脉、桡静脉分别与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分支吻合。遵循先静脉后动脉的原则,一般吻合一组动静脉。根据术中血管准备情况及血循再建需要,有6例行双静脉吻合。血循环再建完成后,皮瓣彻底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将皮瓣与受区创面缝合。

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生素、扩血管药物及抗凝药物,预防感染,避免血栓形成。患者平卧位、头颈部盐袋固定制动;每天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局部温水热敷皮瓣,避免血管痉挛。常规观察皮瓣色泽、弹性、肿胀程度、皮温、毛细血管充盈程度及术区引流情况。若发生血管危象,及时探查抢救。

1.3 疗效观察

由专业护理人员及主管医师观察皮瓣肿胀程度、颜色、质地、温度、皮纹、负压引流物的颜色及量,便于及早发现血管危象。术后24 h内,每30分钟观察皮瓣1次,术后24~72 h每小时观察皮瓣1次,72 h后每2小时观察皮瓣1次,直至术后1周。术后患者均鼻饲注食10~14 d。

1.4 随访

20例患者均能配合复诊,随诊时间最长4年,平均2.5年。随诊主要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皮瓣生存状态(有无收缩及黏膜化)、口腔颌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2.1 皮瓣成活情况

20例游离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重建再造唇、颊、舌、腭、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涎漏或感染等并发症。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3例因吻合静脉出现栓塞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新吻合静脉后,皮瓣成活,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15%(3/20)。受区有1例因术后一小动脉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血肿,经探查清除血肿、结扎止血后,皮瓣成活。所有供区无血肿、植皮坏死等并发症出现,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20)。

2.2 皮瓣生存状态及形态功能

术后1个月,20例前臂皮瓣全部成活良好,再造舌、颊部、腭部形态良好,舌体外形对称丰满,患者个别发音稍显含混,较慢语速能清楚表达日常语言,与亲属交流无沟通障碍;能够顺利进食流质,无明显呛咳或吞咽困难。经过6个月~2年随诊,皮瓣修复外形无明显改变,皮瓣部分萎缩缩小但无脱落及创口裂开现象;皮瓣逐步黏膜化,部分皮瓣有少量绒毛状毛发生长;语言表达日渐清晰,吞咽顺畅无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满意。18例肿瘤无复发,2例患者(1例舌癌,1例腭部腺样囊性癌)于术后2年复发,再次行癌灶扩大切除术,未行皮瓣修复。

3 讨论

1979年,杨果凡等首创前臂游离皮瓣,又名中国式皮瓣,其位置恒定,血管蒂较长,皮瓣易于切取制备,血管管径大小适宜进行吻合,皮瓣薄厚程度、硬度适合软组织塑形,尤其适于修复唇、口底、颊、咽部软组织缺损以及舌部分缺损的再造重建[3]。这种方法虽然在临床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掌握包括显微外科等多方面技术。而且供皮区处于体表的部位,术后体表会有伤痕并且色素也有一定沉着,影响外观。本研究对20例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技术特点和细节要求、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和评价,认为皮瓣成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血管的吻合质量则是皮瓣成活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术中及术后尤其注意以下几点:①吻合动脉的选择。颌外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由于靠近缺损区,常作为主要首选的吻合动脉,其血管蒂选取很短的一部分即可进行吻合。但是这种方法有其缺点,即在颈淋巴清扫术中极易激惹颌外动脉,导致损伤。甲状腺上动脉虽然管径较细,但有较长血管蒂选取可以解剖。颈外静脉是静脉吻合的首选部位,在颈清扫术中不易受损,也不容易因出现问题被切除。术中应注意保护,对于扭曲、牵拉等伤害应尽量避免;由于面总静脉管径更接近头静脉管径,易于进行吻合,较选择颈内静脉吻合有一定优点,术中尽量保留以备术中需要,进行双静脉吻合。由于部分患者术前采取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化疗,担心术后继发血栓形成,本研究有6例选择了吻合两条静脉。术后有3例继发血栓形成,皆为单静脉吻合病例;双静脉吻合病例无一例继发血栓形成。事实证明,对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同时吻合两条静脉是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的最可靠方法,可有效防止或降低游离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概率[4],有效预防了术后继发血栓形成。②血管吻合口的处理。将血管吻合端处理平整,去除2~3 mm的血管外膜,尽量避免重新吻合或重复多针吻合,可有效减少吻合端异常渗漏;术中用利多卡因加肝素以及盐水进行冲洗吻合血管,清除血凝块,可防止血管痉挛出现;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皆给予抗凝药物应用,注意和防范动脉粥样硬化所遗留的斑块脱落和栓塞;吻合血管时,针距一致,均采用改良的二定点吻合法[5],提高吻合血管的通畅率。保持术野清晰,避免吻合错误,损伤血管。③术中操作精细轻微,尽量避免夹持牵拉损伤血管内膜。吻合血管长度应适中,过长导致血管蒂扭曲、折叠;过短引起血管蒂张力牵拉,导致吻合口裂开。安放皮瓣,防止血管蒂翻卷曲折,阻断血流;安放引流管远离血管蒂,避免负压引流挤压,必要时予以缝合固定。吻合后的血管蒂要处于松弛无张力、无扭转状态;吻合口处无血栓形成。吻合完成后,可将血压升至正常水平来检查血管吻合是否通畅。关闭创面后,要再次升压检查吻合血管是否通畅。如血流阻塞,仔细分析并寻找原因予以解除,必要时重新进行血管吻合或采取双静脉吻合。④严格止血。如果术中没有处理好止血,术后血肿形成将可能导致手术失败。任何细小的动脉、静脉破裂出血将是非常危险的。血管吻合后可将患者血压升至正常水平来检查术区创面的出血渗出情况,一些微小的出血也要采取严格的止血措施,可采取结扎或者缝扎手段。⑤术后治疗、观察和护理是皮瓣成活的重要环节。术后3~5 d是皮瓣成活与否的危险期和过渡期,术后应严密观察皮瓣的颜色、质地、皮纹、温度及肿胀程度,必要时针刺检查。采用冷光源透照法观察受区血供。血管危象一旦确诊,手术探查必须马上执行,稍许迟疑和延误将会错过最佳抢救时机。鼻饲流质,对口腔加强清洁护理,防止皮瓣感染以致坏死。需要强调的是: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应在术前就考查清楚。如有心脑血管疾病,要考虑到某些脏器以及血管因此而发生病变,不利于血管吻合和皮瓣成活。因此,术前严格检查禁忌证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20例游离前臂皮瓣一期修复重建再造唇、颊、舌、腭、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受区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成功率为100%。术后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术后皮瓣外形平坦,没有明显臃肿,质地松软,与正常组织结合紧密,色泽接近正常皮肤及口腔黏膜颜色,无明显色素沉着。术后患者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无言语不清、进食呛咳反流、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说明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是稳妥、可靠、可行的,在准备充分、稳妥细致操作的情况下,成功率可达100%。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前臂皮瓣已经取代传统带蒂组织移植及其他血管化游离皮瓣,成为目前即刻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应用最广泛的游离瓣,但是存在皮瓣供区部位不隐蔽、遗留体表瘢痕、色素沉着、影响外观、供区手部肿胀、关节僵直、力量和感觉削弱、无法完全替代口腔黏膜功能等缺点[6]。但是相对肿瘤切除术后缺损对患者造成的严重伤害和影响,对于患者来说,这些缺点还是依旧可以接受和耐受的。前臂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方面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它不仅适合于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尤其适用于颊、舌、口底缺损的再造修复[7]。笔者认为,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具有其他皮瓣无法取代的优点:①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管蒂长,血管口径适宜与颈部血管匹配,易于切取与吻合。②皮瓣厚薄适中,弹性适中,方便塑形,能够制成折叠式皮瓣,同时修复颊部皮肤及黏膜面。③供瓣区远离受区,两组人员同时手术,互不干扰,缩短手术时间。④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皮瓣存活率高,可耐受术后放疗。⑤前臂皮瓣在口腔内能够很快适应口腔环境改变和口腔咀嚼功能的生理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黏膜化[8]。

正是由于有了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重建做稳妥后盾,术中对口腔癌原发灶的切除不再保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口腔癌灶切除安全边界,有效地防止了癌肿的复发,患者的口腔功能及外形可以得到最大限度恢复,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实践证明,游离前臂皮瓣是Ⅰ期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有利于重建口腔癌患者术后的功能和外形,优于传统的带蒂组织移植,极大地提高了口腔癌患者术后的生活生存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是即刻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晓雨,张兴华,冯晓东.口腔颌面部癌缺损同期修复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83-84.

[2] 张标.应用游离皮瓣立即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12):217-218.

[3] 钟声.应用前臂游离皮瓣Ⅰ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5):154-155.

[4] 毛驰,俞光岩,彭歆,等.吻合两条静脉的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24(6):530-532.

[5] 韩正学,李华,李金忠,等.口腔颌面缺损游离游离组织移植修复138例临床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10,18(4):225-227.

[6] 马壮,张胜,黄宏伟,等.游离皮瓣在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3):328-330.

[7] 袁伟,孙建军,李进让,等.血管化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头颈部缺损[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5):1173-1175.

篇7

【关键词】 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手术配合;口腔癌术后缺损

Operativecoordinationofapplicationfacialartery-submentalartery islandflapforrepairingtissuedefectsafteroral cancer abl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operativecoordinationofapplicationfacialartery-submentalartery islandflapforrepairingtissuedefectsafteroral cancer abla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summarytheoperativecoordinationofapplicationfacialartery-submentalartery islandflapforrepairingtissuedefectsafteroral cancer ablation of5 patients.Results Correlated preparationspreoperativewerewellfinished, operativecoordinationwascareful,andtheoperationswerefinish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 The correct operativecoordination was good to complete operation, also good to decurtate time of operation and diminish reaction after opeation,the flaps were survival easier.

【Key words】 Facialartery-submentalarteryislandflap;Operativecoordination;Tissuedefectsafteroral cancer ablation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手术室(苏秋萍 陈淑芳),骨Ⅱ科 (吴振婵)

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大,常影响发音、进食功能及容貌外观,常需皮瓣修复。游离皮瓣和带蒂皮瓣的广泛应用解决了组织修复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邻近术区,在排除区域淋巴结转移后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手术方法简单实用,效果良好[1,2]。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9年11月应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共5例,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和总结我院手术室于2004年6月至2009年11月进行的5例应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手术护理经过。其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53岁,包括舌癌3例,口底癌1例,上腭癌1例。

2 手术方法

全麻后垫肩行颈淋巴清扫术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根据组织缺损大小,在颏下及颌下区划线,平均左右径12 cm,上下径4 cm,类椭圆形,沿划线切开皮肤、颈阔肌,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在颈阔肌深面翻开肌皮瓣,分离面动脉及面静脉,形成蒂部,皮瓣包括二腹肌前腹,在二腹肌前腹深面保护颏下动静脉,皮瓣翻开后解剖颌下腺和颏下动静脉,根据缺损部位松解蒂部,经口底转至缺损部位,与缺损部位缝合。取瓣区撤除垫肩后适当减张直接拉拢缝合,留置负压引流。

3 术前准备

3.1 术前访视 接手术通知单后,到病房访视患者,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之树立信心,了解手术区域,检查术前化验单是否齐全,并检查术区备皮情况和术中备血情况,与管床医生沟通,了解手术耗时、手术步骤、手术特殊器械的配备要求。

3.2 手术器械准备 准备大手术包两套,其中取皮瓣手术专用器械一套,并准备划线笔、钢尺、圆规等。专科外送器械清点消毒备用。

4 巡回护士配合

4.1 患者的准备 患者送达手术间后,核对患者病历资料是否齐全,检查患者术区的皮肤状况,清理患者佩戴的金属物品,交还患者家属,以免影响电刀的使用。请麻醉科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手术核对单上签字,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方法、患者姓名、麻醉方式。保持手术间恒温,将室温维持在25℃作用,并给与患者安慰和关爱,尤其对女性患者应盖好被单,保护隐私,待麻醉后再撤被单,做好心理护理,在手术间放舒缓心情的音乐。并限制参观手术人员的数量,保持空气的洁净度。麻醉后红霉素眼膏涂眼,并覆盖敷料,保护眼球。

4.2 麻醉和手术的配合 为患者常规建立静脉通道,选用18~20 G安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剌,选择下肢大隐静脉,穿刺部位固定,并用延长管连接三通,以方便术中麻醉用药。配合麻醉医师鼻腔插管加静脉复合全麻,上心电负极,协助观测生命体征。全麻后,仰卧位垫肩,使头后仰并偏向健侧,头圈固定头部,充分暴露颈部术区。

4.3 手术物品的准备 除手术必需的器具和物品外,其他多余物品移出手术间,手术物品备齐,开启消毒用的碘伏。准备防刺硬塑容器专门收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麻醉穿刺针和玻璃安瓿等锐利废弃物,严防污染的锐器和针头刺伤皮肤。和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器械,确认专科器械已送达。开启电刀,负压吸引器。协助手术者系衣。

4.4 手术中的台下配合 术中按术者要求及时调整灯光,根据手术的进展及时提供相关手术所需物品,并检查尿袋的尿量和负压吸引器的出血量,及时提醒术者,协助麻醉医师管理静脉通道,加药等。及时登记标本名称和部位,尤其是多个淋巴结的送检需分开装送。

5 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

器械护士在手术开始前洗手上台,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和纱块,固定电刀及吸引管,准备肿瘤切除器械和皮瓣修复两套器械,严格按无瘤操作原则传递器械,避免互相污染。关注手术进程,及时配合器械传递,术中器械护士须全神贯注, 密切注意手术进展,始终保持细心、冷静,及时配合医师做好手术各项操作,且与巡回护士保持联系,传递器械时,动作要稳妥,准确。

6 结果

5例患者手术治疗顺利完成,口腔癌缺损得到合理修复,均康复出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皮瓣手术配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应对类似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

7 讨论

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是口腔颌面外科大型手术,耗时长,对手术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应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大面积缺损是口腔科近年来成功应用的新技术,我院5例手术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提高了手术护理人员的专科配合能力,对皮瓣修复的手术配合体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术前充分的准备是重要的环节,既可帮助手术患者树立信心,了解其心理状况,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又可对手术步骤有大体的认识,对术中的配合做到心中有备,有利于和手术医师的配合。巡回护士负责协调手术的总体配合环节,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对术者心情愉悦的完成手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往手术常忽视对手术者的心理调节,由于手术时间长,术者身心极易疲劳,手术护士文明的语言、良好的举止、熟练的操作容易赢得术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并能同护士密切合作,保证术者在舒心、满意的情绪下顺利完成手术[3]。术中注意“无瘤”原则,严格区分不同组的器械、敷料,是器械护士有序进行手术配合的重点内容,否则手术面临种植播散的风险,且容易引起术者的不信任,导致手术配合不能顺利完成。

参 考 文 献

[1] 陈延武,李劲松,陈伟良,等.岛状颏下肌皮瓣修复口腔口咽癌术后组织缺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2):237-240.

篇8

口腔癌在男性的死亡原因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和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草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苯并芘。烟草致癌,特别是口腔癌和肺癌几乎已成定论。一般认为,长期吸烟者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高于非吸烟者;吸纸烟者易发生肺癌,而吸烟斗、雪茄或咀嚼烟草者主要导致口腔癌;酒精因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损害肝脏和抑制免疫而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其发生率可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

更为严重的是,烟酒皆嗜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比单嗜烟或酒者高2~3倍。普遍认为吸烟多于1包/日或饮酒超过25克/日者,患口腔癌或其它部位癌症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非吸烟或非饮酒者。

长期营养缺陷、口腔卫生不良、尖锐的蛀牙、残根及制作不当或破损的补缀物(如假牙、套子等)对舌头、齿龈或咽颊造成慢性的伤害,都是口腔癌可能发生的原因。有时维他命或其它营养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变化,也可诱导癌症的发生。

有些口腔癌病人会问:“我口腔内的肿块不痛,应该不要紧吧?”患口腔癌会不会痛?医生的回答是有可能不痛。因为口腔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初期往往不会直接侵犯神经,因此大部分都不会疼痛;但当肿瘤过大压迫神经组织,或是肿瘤往深部组织侵犯到神经时,疼痛就会产生。

除了疼痛之外,口腔癌的肿瘤稍微不小心接触到,就特别容易流血。因为癌症细胞本身是异常快速增生的细胞,营养的需求量较一般正常细胞来得高,正因如此,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很厉害,遇到外来创伤时,出血的情形较正常细胞来得明显。肿瘤细胞彼此之间会竞争养分,某些距离血管供输较远的细胞因无法得到足够的养分而坏疽死亡,这些坏死的细胞组织在口腔中会引发口臭,这类令人不悦的恶臭有时是患者上门求诊的主因之一。

口腔溃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一般而言,口腔溃疡伤口只要不继续受到外在创伤,适当治疗后,通常在两三个星期之内会愈合。若是同一处口腔溃疡,伤口未愈超过三周以上仍未改善,则要注意这类难愈合的溃疡或突出的溃疡伤口极有可能会是口腔癌的警讯。

颈部肿块也是口腔癌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的患者会提出疑问:“口腔癌为何会与脖子的肿块有关系?”根据目前的理论,口腔癌早期时,癌细胞局限在原发肿瘤的区域,若未及时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的细胞会随着淋巴的流动而移动,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时,则会形成质地坚硬且固定于颈部周遭软组织的肿块。可想而知,当颈部出现肿块时,肿瘤除了在原发口腔位置之外,也在颈部淋巴结形成另一恶性组织聚集点,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治疗的效果也比较差。

篇9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增殖转移

1OSCC的危险因素

1.1人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HPV)研究表明,HPV在宫颈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超过90%的宫颈癌患者与HPV感染有关[3]。HPV属多瘤空泡病毒科瘤病毒,为环状、闭合、双链DNA病毒,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主要侵袭黏膜上皮和皮肤组织。头颈部肿瘤中,HPV主要为HPV-16/18[4]。在OSCC中,HPV的检出率相对较高[5],因此HPV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腔癌中HPV总感染率为52%,HPV-16/18的总体感染率为52%,OSCC中HPV-16感染率为42%[6]。感染HPV-16后导致OSCC发生的危险性是未感染者的5.95倍,感染HPV-18后的致癌风险为未感染者的1.65倍[6]。因此,OSCC以感染HPV-16为主,HPV-16的感染明显增加了OSCC发生的风险。通过各种渠道预防HPV-16的感染可能对降低OSCC的发病率有一定意义。

1.2不良生活习惯

临床研究表明,OSCC的发病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和咀嚼槟榔等。烟草烟雾中70多种成分被确认为致癌物质[7]。吸烟可增加上皮角化程度,长期慢性刺激可使口腔黏膜发生防御性增生反应。吸食烟草可使发生口腔癌的风险增加3倍,而持续饮酒可协同增加10倍以上发生风险[8]。在欧美和日本,约75%口腔癌患者有烟酒嗜好,无烟烟草是东南亚、印度、中国台湾等地区OSCC的主要原因[9]。有研究表明,饮酒发生OSCC的相对危险度为2.1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1.98,2.43](P0.05)[10]。另有研究认为,在各种导致OSCC的致病因素中,槟榔比烟草的致癌力更高[11]。

2OSC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1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与抑癌基因(anti-onco-gene)原癌基因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进化高度保守。在机体出现被病毒侵袭或染色体突变时原癌基因可被激活进而导致基因产物活性增强或数量增多,出现细胞增殖。在抑癌基因失活的条件下,可导致肿瘤的形成。在OSCC的发生发展中,大部分OSCC都具有明确的癌前损害阶段,经历了由正常到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的过程。OSCC的发生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失调密切相关。2.1.1c-erbB-2c-erbB-2基因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是一种细胞来源的原癌基因。某些肿瘤细胞中存在着能够序列特异性地与c-erbB-2的启动子结合的DNA结合蛋白,促进其转录、细胞增殖、细胞恶性化,c-erbB-2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存在过表达[12]。c-erbB-2参与控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为c-erbB-2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表达可能增加了肿瘤细胞对生长因子的敏感性或产生1个在结构上可被激活的受体级联[13]。口腔黏膜发生癌变后,OSCC会产生c-erbB-2基因的扩增,伴颈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表达水平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14],c-erbB-2也可能与细胞表面过表达的p185生长因子或其他激素类因子具有超敏感应,而促使细胞迅速增殖有关,快速生长的细胞逐渐发生恶性转变表达出更多的p185,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癌细胞的转移。可见,c-erbB-2蛋白的表达与OSCC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能力密切相关。2.1.2Bmi-1Bmi-1是1991年荷兰癌症中心在鼠B细胞淋巴瘤中发现的致癌基因。高表达Bmi-1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肿瘤中存在的“癌症干细胞”。研究表明,多种肿瘤如肺癌[15]、食管癌[16]的发生发展过程均与Bmi-1的异常高表达有关。有研究发现,Bmi-1在OSCC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和口腔角化细胞,且Bmi-1蛋白表达升高发生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阶段[17],提示其可能与OSCC的发生有关。Bmi-1表达强度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增加及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表明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存在Bmi-1蛋白的逐渐积累[18]。Bmi-1表达的上调不仅在OSCC发生的早期发挥作用,而且可能与OSCC发展进程有关。2.1.3p16p16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是一种细胞周期中的固有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负性调节细胞增殖及分裂。多种恶性肿瘤及头颈部肿瘤中可检测到p16基因的改变[19]。p16表达缺失将导致细胞周期调节失控,细胞增殖加快,恶性进展。在OSCC中p16基因的甲基化失活是一个频繁事件,p16甲基化失活早在口腔黏膜白斑阶段就已存在,至OSCC中持续甲基化,p16甲基化所致表达缺失可能提示口腔癌的进展,拥有p16阳性表达的口腔癌也预示着好的临床预后[20,21]。研究表明,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及OSCC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依次降低,OSCC组织中其表达程度最低,这说明p16蛋白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的癌变及OSCC的发生、发展[22]。故p16基因的缺失、突变、甲基化和p16蛋白的低表达与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口腔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之一。2.1.4p53原癌基因激活、细胞的DNA损伤、缺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都可诱导p53表达[23]。p53基因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24],其在OSCC中的异常表达也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支持,OSCC中p53mRNA表达率为80%,DNA扩增阳性率为40%,可能是OSCC发生的早期事件[25]。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微小RNA(microRNA,miRNA)广泛参与了肿瘤相关基因调控的生物进程。在许多肿瘤均发现miRNA结构出现改变或者表达失调,而部分miRNA家族显示有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p53既可能是miRN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同时也可能对p53上下游的基因起着抑制作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少存在1种miRNA参与抑癌基因p53的调控[26]。

2.2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主要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病灶,侵袭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穿越局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壁进入管腔并形成小瘤栓,随着血液或淋巴液运输至靶器官,与该部位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进入周围间质,在继发部位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灶。2.2.1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activationprotein,FAP)肿瘤细胞间粘附减弱和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基础。FAP是参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FAP在OSCC中晚期癌的表达显著高于早期癌,FAP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相关。FAP沉默后细胞的侵袭、迁移运动和转移能力显著减弱。FAP通过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romosometen,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和Ras/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itogenextracellularkinase,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两条信号通路促进OSCC细胞发生EMT[27]。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激活成纤维细胞,使其成为具有活化表型乳腺间质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和FAP的肌成纤维细胞,并促进α-SMA和FAP表达增加[28],FAP又作用于肿瘤细胞,影响其增殖、侵袭和迁移。2.2.2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stromallympho-poietin,TSLP)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全身或局部存在异常的免疫调节密切相关。TSLP信号的破坏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TSLP在OSCC组织细胞、癌旁浸润的淋巴细胞以及外周血中都存在高表达,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淋巴结中可出现叉头状/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boxP3,FOXP3)+调节性T细胞和TSLP的共表达[29]。OSCC细胞中分泌的TSLP,不仅直接作用于自身的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增殖,还作用于周围或转移淋巴结中的浸润淋巴细胞,促进FOXP3+Treg的分化或募集,从而抑制机体对于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OSCC的发生和转移。2.2.3Wnt/β-catenin通路β-连环蛋白(β-catenin)是一种由原癌基因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形成复合体,维持上皮极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Wnt通路的关键蛋白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典的Wnt/β-catenin通路在成熟细胞中常处于关闭状态,当β-catenin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出现高表达时,Wnt/β-catenin通路被激活。OSCC中β-catenin出现异常高表达,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参与OSCC的形成,同时与其发生EMT密切相关[30]。上皮标志物E-cad是一种重要黏附分子,是经典的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的减少或丢失是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侵袭的前提条件,是发生EMT的重要标志[30]。研究表明E-cad在正常口腔上皮细胞中存在较高的mRNA和蛋白表达,而在OSCC细胞HN4中表达下调,在OSCC转移淋巴结细胞HN12中表达极低[31]。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E-cad与OSCC上皮细胞恶性度、转移潜能有关。2.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VEGF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并加速血管的生成。其中VEGF-C和VEGF-D通过诱导肿瘤淋巴管的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转移。研究表明,OSCC癌巢及瘤内上皮均可见VEGF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同时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较正常组织及癌前病变显著升高[32],VEGF-A与OSCC转移相关[33]。因此,VEGF可能在口腔黏膜癌变的过程中参与调节病变局部组织血管的生成,这可能与肿瘤的生长和侵袭有密切关系。

篇10

[关键词] TRPM8;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28-03

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恶性肿瘤,占该部位恶性肿瘤的90%以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口腔鳞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当肿瘤细胞迅速增殖时,胞内钙离子浓度也随之提高,但对于钙离子如何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一种钙离子通道蛋白――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可能介导钙离子(Ca2+ )内流,从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2-3]。目前已发现多种TRP通道,尤其是TRPM亚家族,会参与到细胞的生存、增殖和死亡等基本生命活动中。本研究检测TRPM8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而探索其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黏膜科及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活检或术后标本。其中,口腔正常黏膜10例,白斑20例,扁平苔藓20例,鳞癌45例,共计9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按照下列标准进行选择: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前无放化疗史,无其他口腔恶性肿瘤病史。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43~75岁;T分级:T1 17例,T2 13例,T3 9例,T4 6例;有淋巴结转移14例,无淋巴结转移31例;病理学分级:高分化20例,中、低分化25例。口腔白斑经临床检查和病理诊断后确诊纳入。正常对照组取自非肿瘤性活检标本中正常口腔黏膜上皮。

1.2 试剂与方法

兔抗人TRPM8抗体购自Abcam公司(英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TRPM8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偶尔表达于细胞膜,阳性染色者呈棕黄色。高倍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 每个视野计数200个细胞,染色判定标准采用半定量分析法[3]。按细胞染色有无及染色深浅评分:无染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按阳性细胞百分率评分:阳性细胞百分率4分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TRPM8在各组中的表达

TRPM8在口腔鳞癌组中66.7%呈强阳性表达,在口腔白斑组中30.0%呈阳性表达,而在口腔正常组织中只有5.0%呈弱阳性表达。TRPM8的在3组中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P

2.2 TRPM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TRPM8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x2=5.98,P=0.012),在低分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与患者的年龄(x2=0.00,P=1.00)、性别(x2=0.17,P=0.734)方面无明显相关性。同时与肿瘤所处于的T分期(x2=0.14,P=0.902)及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x2=0.23,P=0.419)也无明显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膜离子通道参与肿瘤的形成过程,TRP作为一种跨膜离子通道蛋白,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的多种组织中,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功能,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6]。实验表明

Ca2+与肿瘤关系密切, 直接参与调控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和分化,而TRP被激活后可以非选择性通透包括Ca2+在内的阳离子[5,7]。TRP基因超家族分为7个不同的亚家族:TRPC、TRPM、TRPV、TRPA、TRPP、TRPML及TRPN;TRP蛋白有庞大的功能分类,对各种疾病的发生有着深远的影响[6-10]。

2001年Tsavaler[11]鉴别出一个新型的前列腺特异性基因TRPM8,之后的研究发现TRPM8分布广泛,功能众多,不仅参与冷感觉、疼痛感觉调控,血管的收缩和扩张,还参与细胞生长调控[12],在多种原发性肿瘤中都有表达,实验证实TRPM家族成员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某些上皮恶性肿瘤的出现和发展关系密切[13-14]。实验证明TRPM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存在关联,潘娴等[15]发现TRPM8在舌鳞状细胞癌中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显著,李中连等[16]也发现TRPM亚家族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高。

本实验结果显示TRPM8在口腔正常组织中只有5.0%呈弱阳性表达,在口腔白斑组中30.0%呈阳性表达,而在口腔鳞癌组中66.7%呈强阳性表达,并且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在低分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本实验证明TRPM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提示其可以作为检测癌前病变向癌症发生转变的重要指标。由于TRPM8有明确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因此为口腔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手段。目前TRPM8在口腔癌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今后仍需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Lee JJ,Hung HC,Cheng SJ,et al.Carcinoma and dysplasia in oral leukoplakias in Taiwan: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6,101(4):472-480.

[2] Clapham DE.TRP channels as cellular sensors[J].Nature,2003,426 (6966):517-524.

[3] Hanano T,Hara Y,Shi J,et al.Involvement of TRPM7 in cell growth as a spontaneously activated Ca2+ entry pathway in human retinoblastoma cells[J].J Pharmacol Sci,2004,95(4):403-419.

[4] Kunzelmann KIon. Channels and cancer[J].J Membr Biol,2005,205(3):159-173.

[5] Bodding M.TRP proteins and cancer[J].Cell Signal,2007,19(3):617-624.

[6] Voets T,Owsianik G,Nilius B,et al.TRPM 8[J].Handb Exp Pharm acol,2007(179):32-44.

[7] Prevarskaya N,Zhang L,Barritt G.TRP channels in cancer[J].Biochim Biophys Acta,2007,1772(8):937-946.

[8] Montell C.The TRP superfamily of cation channels[J].Sci STKE,2005(272):re3.

[9] Nilius B,Owsianik G,Voets T,et al.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 in disease[J]. Physiol Rev,2007,87(1):165-217.

[10] Montell C,Birnbaumer L,Flockerzi V,et al.A unified nom enclature for the super family of TRP cation channels [J].Mol Cell,2002,9(2):229-231.

[11] Tsavaler L,Shapero MH,Morkowski S,et al.Trp-p8,a novel prostate-specific gene,is up-regulated in prostate cancer and other malignancies and shares high homology with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lcium channel proteins[J].Cancer Res,2001,61(9):3760-3769.

[12] 刘杰锋.TRPM8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3):269-272.

[13] Thebault S,Flourakis M,Vanoverberghe K,et al.Differential role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 in Ca2+ entry and proliferation of prostate cancer epithelial cells[J].Cancer Res,2006,66(4):2038-2047.

[14] Duncan LM,Deeds J,Hunter J,et al.Down- regulation of the novel gene melastat in correlates with potential form elanoma metastasis[J].Cancer Res,1998,58(7):1515-1520.

[15] 潘娴,吴煜农,傅振,等.TRPM8在舌癌组织及Tca8113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口腔生物医学,2010,1(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