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21 01: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人才培养

篇1

我国家具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市场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供应链革新的冲击下,家具专业人才面临原创设计能力不足、用户研究能力薄弱、设计方案转化率低、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和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的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转型升级;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前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益发明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家具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也要转型升级,根据社会需要来适时调整培养思路、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一、我国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形势

(一)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是世界家具生产和出口的大国[1],但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家具产业优势体现在低端产品上,高端产品的竞争力整体较弱。缺乏对异域文化特征、现代生活形态和技术发展潮流的足够认知,缺乏原创设计能力和核心技术,原材料供应企业的经营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是主要原因。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中心,打造健康的上游供应链,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提升我国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生产能力提高

近年来,家具产业的先进制造程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出现,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为满足消费者对家居环境的个性化需求,全屋定制家具和互联网家装企业应运而生[2]。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了市场占有率。通过转型升级,一些定制家具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成功在资本市场融资,投入资金建设更先进的生产线,产能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发展速度继续加快,成为家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研发投入增强

由于技术人才缺失,开发新产品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和供应链管理困难等因素,许多家具企业只注重销售和产能建设,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1],恶性竞争行为时常出现,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避开红海竞争,部分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原创设计的投入,转变研发外包模式,建立了自身的产品创新设计体系。同时,为避免小规模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风险,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一些家具产业集群地得到倡导,并建立了相应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四)品牌意识增强

品牌是企业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根本,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然而,我国的品牌发展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产品的总体质量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诚信意识较弱等问题比较明显,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家具行业情况尤其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国内许多家具企业在没有关税限制,熟悉本土消费文化,人力成本较低和销售渠道完善等情况下,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进口产品竞争仍处于劣势。一些有远见的家具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力量,由制造向创造、由产品向品牌转变,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二、家具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家具专业教育主要开展于林业院校中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国外家具专业常设置于建筑设计学科下的模式不同,多数国内院校的家具专业与建筑专业关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课程基本以木材学为基础,艺术课程与工科课程并行,教学内容较多但系统性欠缺,且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3-4]。

(一)未能及时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

在我国家具产业中,定制家具行业率先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产能、提高良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是关键问题。与实木家具相比,板式家具更适合标准化生产,人造板为加工原料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也因此成为关键技术问题。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技术人员开发各种比较先进的软硬件系统并投入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然而,高校的相关课程和教材罕见,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欠缺逻辑思维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缺少求知欲,普遍缺乏工业工程方面的知识视野,发展局限性非常大。

(二)未能及时面对电商时代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时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家具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对产品设计思路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电商平台积累的用户大数据,对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过去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研究方式逐渐被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产品设计思路更加理性化。其次,电商模式强调产品设计必须适应仓储、物流和安装服务,尽可能减少成本的产生。在包装上,产品部件的造型和结构设计应有利于缩小包装体积,提高运输效率;在安装上,产品的组装方式应该简单易懂,消费者无需依赖专业安装工人的帮助。这要求设计师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扎实的用户研究和产品经理知识,拥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家具人才培养工作并没有相应举措。

(三)无法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

消费的多元化要求家具产品种类更多,更新换代的节奏更快,市场变化也在加快。例如,2000年以来,板式家具市场越来越大,而造型同质化严重、雕刻工艺繁琐的传统实木家具市场逐渐萎缩。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的趋势使得家具与消费电子、电器和机械等产品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在智能家居大趋势下,家具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颠覆人们传统认识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传统家具专业,在木材的认识和运用上具有优势,但随着国家对原木供应的限制和进口木材的成本上升,除了皮革、铁艺、玻璃和藤竹等材料的使用增加之外,木塑、纸塑、石塑和碳金等新材料也开始应用。增加新材料研究和应用课程,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创造性是必要的。其次,学生对产品品质控制的理解仅限于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对供应链管理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实际研发工作中脱离企业的经营能力范围。再者,学生对商业化设计的理解肤浅,没有经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训练,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欠佳[5]。

(四)原创设计能力和品牌管理意识不足

品牌的增值作用对利润率普遍较低的家具行业非常重要。在企业经营中,产品研发项目启动之时,原创设计和品牌建设是重要环节。而家具人才的实际培养中,一方面,原创设计训练导向多为概念设计,与脱离实际生产条件和市场竞争需求,设计方案转化可能性非常低;另一方面,缺乏品牌管理意识,产品设计定位模糊,或者与品牌定位不相符,不能适应企业的产品系列化开发工作,对产品创新贡献率很低。或者通过国外品牌产品的抄袭,实现形式上的模仿,没有形成稳定的产品设计思想和理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价、产品生命周期过短和用户口碑差等问题,致使企业研发成本高企不下,无法建立有价值的品牌或者使品牌价值受损。可见,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与产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态势不匹配,原创设计、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一体化能力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未完善[6-7]。

三、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坚持优势核心课程

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创于1959年,目前是广东省唯一可以为家具与木材加工行业培养本硕博三个层次人才的教学单位。2004年至2016年,针对广东地区庞大的家具专业人才需求,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以木材研究与应用为主,以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为辅,设立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加工工艺学和人造板工艺学等木材基础课,平行设置了素描、色彩、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家具设计等主干课程,同时开设软体家具、金属家具和竹藤家具等选修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精于木材加工技术、具有艺术素养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人才[8]。注重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加工工艺、家具设计和模型制作,把木材加工、木材商品学、产品设计与三维实物模型制作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动手进行机械操作完成作品等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产品从材料到成品过程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木材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教学优势核心的策略,培养学生深入钻研木材性能和应用的基础能力,体现“专精尖”的培养思路。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新产品、新设计、新工艺和新材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革要素,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销售经营中的O2O模式成为潮流,家具专业教育需要能瞄准目标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前瞻创新能力、洞察用户需求和理解全新商业模式,能适应产品设计、品牌管理和营销等多岗位的综合性新型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在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办学基础上,开设了木材科学与工程(索菲亚班),以特色班的形式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家具专业人才,增设了家具智能制造、家具新材料、研发管理、以及精益生产和精准营销等课程,并更新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虚拟现实、3D打印和智能设计等知识。同时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了实训课程的数量和学时,并适时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广东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围绕上游原材料开发与下游生产应用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教授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一批。目前全学科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和讲师9人,80%拥有博士学历,并形成了木塑复合材料、木材学、木材加工工艺,以及家具设计等科研团队。重视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严格地执行青年教师的帮扶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加强内外学术交流,帮助每位教师夯实科研的基本业务能力,还强化了知识产权获取与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大量教学实习基地,引进社会师资力量,聘任了一批企业家、工程师和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机制

倡导高校和企业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家具专业人才培训模式,通过“工作室”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坊和长中短期培训班,主要进行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品牌推广、互联网营销到售后服务各环节的一体化全要素能力训练,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程度,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在科研合作方面,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来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龙头企业申报的广东省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得政府部门认定,旨在通过集中优势力量,努力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家具产业工程技术研发高地,产学研各方一起开展联合攻关,克服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同时组织教师和学生组成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从发展战略咨询、技术攻关、产品设计到终端形象设计等全方位科技服务,与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家具设计大赛、探讨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设计的思路,在帮助企业的企业提高研发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高校在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顺势而为,正确面对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采取应对策略和措施,尤其保持对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对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大胆开展教学改革,才能保持教学的先进性,为学科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智慧,徐伟,牛广霞.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行业的现状与科技需求[J].木材工业,2009(2):23-26.

[2]唐兴荣.“互联网+”时代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J].家具.2016(02):62-24+75

[3]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146-147.

[4]胡孙跃,余肖红,李延军.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9):46-47

[5]甘庆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与途径[J].设计.2015(06):143-144

[6]林晓蔚.基于角色模型的家具设计教学探究[J].设计.2013(02):212-213

[7]于再君.“产学研用”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龙岩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85-88

篇2

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应该是分层次的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衔接。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分别明确中、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学制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如“3+2”、“3+3”模式等,对于内涵式的衔接体现不够。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在我省开设有中药学专业的职业院校,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仅根据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去独自规划相关课程与教学,缺乏有效沟通交流,更没有考虑中职与高职的递进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由此导致了中、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区分度不大,甚至造成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错位。如浙江医药技术学校(中职学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中药专业各工作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用药安全意识,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从事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工作的中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我校(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面向中药行业,从事中药的生产、经营、质量检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中、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使中、高职管理过程中出现政出多门,缺乏协调统筹,不利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为此,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在各省市成立一个有统筹协调能力的权威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包括推动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同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二)创建衔接的有效模式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1)纵向延伸模式。即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每一层次职业资格都包含从事相应职业所需全部能力,学习意味着能力拓展和提高。(2)横向扩展模式。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较高阶段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不一定高于较低阶段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3)纵横延伸扩展式。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和各院校研究人员,在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相应的调研和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衔接模式。

(三)加强中、高职院校的有效沟通

中、高职院校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设立中、高职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联系中药企业专家,针对行业企业需求共同探讨、制定相互联系,又适度区分的中职和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课程体系的衔接。

(四)加强中、高职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衔接

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现状是,中、高职中药学专业往往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经常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而对于职业教育较为重要的实践技能训练,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明显体现高技能的特征,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不如中职学校,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中、高职学校在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结构,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五)加强中、高职中药学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5,6]现行的中、高职中药学专业的教材区分度不明显;内容雷同较多,且往往陈旧、过时;同时缺少以职业标准为规范的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根据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做好教材的适当区分和有效沟通、衔接。在编写中需要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做到与行业发展贴近,体现实用性、先进性,符合知识够用原则。同时,重视教材实践性环节编写,并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知识体系与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标准衔接,提高教材编写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篇3

>>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 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区域产业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背景下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职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引入企业文化的探索 浅谈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7-31.

[7]王光文.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及其进化动因[J].现代情报,2012(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2012-09-14.

[9]陈鸿.论MBA学位论文的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10]陈曼,张秀梅.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11]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

[12]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05).

[13]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14]许金梅.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

篇4

关键词:业财融合;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趋势下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核算的覆盖使很多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智能财务,传统的财务处理工作直接交由财务机器人高效处理,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往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都是相互分开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财务的职能不再是传统的简单记账、报销、成本核算等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发挥着财务职能。时代在发展进步,企业要做大做强,传统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企业转型,财务先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动业财融合。财政部在2016年出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加强业财融合,更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1]。业财融合,即业财一体化,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深入参与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业务环节当中,通过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财务业务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共同做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财务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见,业财融合使会计工作职能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无疑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向管理型会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会计核算等传统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已呈下降趋势,传统手工处理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替代。而会计人员要做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当中,在规划决策、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网络收集等方式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工业、金融业等不同类型的50家中小型企业及财务主管、投融资管理、总账会计、出纳等财务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经理、财务分析师、投融资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见图1)。图1企业对财务类岗位需求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时代,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由原来的会计核算技能逐渐向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综合管理技能延伸。财务工作职能面临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显然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精财务又懂业务,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处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维。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评估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并且职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单位在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看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财务战略与资本运营等专业能力,且基本呈现职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趋势。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从课程结构来看,部分学校财会类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将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大纲内容关联到课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专业课都为初级会计师考证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理论课时相对较多,教师讲授也以考证为导向而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为主。而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这些管理类的课程在目前的考证中比重不大,课程设置比重较低,有些甚至不开设这些课。此外,课程设置也向会计技能比赛倾斜,教师授课时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时高压式的赛前演练。当然这样设置思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如果通过考证,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更有保障。但是,这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局限在考证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及在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对于考证及竞赛知识点以外的专业技能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况且,考证未必人人能够通过,竞赛也未必人人能参加,反而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战场。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其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数量及课量占比都相对较多。理论课以会计核算类的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在当前基础财务岗位大量缩减和智能财务的新要求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还未进行改革优化,将无法适应新要求,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重基础核算技能轻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实践课程体系以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传统的独立实训课为主,未能及时有效结合当前业财融合、云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这些新形势进行实践课更新优化。专业课的课程实训,比如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训的授课课时不明确,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与理论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以实训内容核算为主且不系统,决策分析内容甚少,没有突出相关技能点,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而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性的会计技能,比如会计书写、点钞、收银、手工账、凭证装订等,电算化处理的内容还停留在将手工账务资料录入财务软件的初级阶段,跟经济业务处理独立分开,主要训练学生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度,没有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处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化处理技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业财融合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核算。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更新,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

(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相对传统落后的问题,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智慧经济、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固化,上课只是单纯的“教案+教材+讲义”,授课时按教材目录讲解,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综合技能素质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业财融合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懂管理分析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技能素质。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账务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简化核算类课程,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增加管理分析类的课程,比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课程的课时比重。此外,还要增加会计文化、文案写作、商务沟通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了解会计发展前沿,增强专业文案写作技能及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内外兼修的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

专业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必须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数量及课时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术类的实践课程。首先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课内实训的学时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类的实践课程,比如综合企业运营、账务处理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技能实训课程,以小组创设并经营公司,角色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总监等职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项业务,真实体验公司运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业财一体化,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分析、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实践课程内容,比如在税务实训课程中,增加网络报税模块,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税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增加云财务平台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财务云平台的应用技巧规则,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工具进行财会业务的处理。

(三)创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管理分析、决策控制以及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实践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像点钞、书写、纯手工账等在实务中已经由机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处理,因此这些传统基础性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要适当弱化,减少课时量。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纯手工账务实操,将手工记账与实训平台操作相结合。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要从财务链向供应链内容延伸并深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处理案例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全盘账务流程处理以及报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个环节的勾稽关系。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对Word、Excel、PPT等传统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增加数据信息提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获取能力,适应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四)构建智慧课堂

一是要营造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要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需要构建能体现职业场景、岗位实践、团队协作等要求,创建集设施配置、资源共享及空间突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首先是科学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网络设施和云服务端口、云教学平台、云实训平台等,具备教学环境互联畅通和智能自动的必备功能,实现智慧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次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信息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富媒体、开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借助虚拟现实、视频互动等技术形成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空间的结合互通,打造学习、探究和实践等模块,实现院校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收集相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建立翻转课堂,实现以学定教。课上,依托云教学平台授课,采取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通过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答疑、签到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云实训平台,建立虚拟仿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岗位任务的智能化操作,犹如游戏般的实训既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又能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导向、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平台成绩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类设计作业任务,并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评价反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见图2)。三是要推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拓宽思维广度。课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及问题导向等方式参与学习,发挥个性特长,加深思维深度。课后,学生通过云平台成绩分析显示,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建议及辅导,及时改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四是要建立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评测、学习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方法,提供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构成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首先,智慧评价贯穿于全学习过程:课前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课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及实训操作表现,课后评价学生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其次,智慧评价具有诊断修正的功能,由于评价具体、实时,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及时掌握各自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智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及练习、考试测评、团队协作、实习实训等,构成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面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训实践;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15-16.

篇5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对管理、技术类的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企业需要这一类型的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一方面,是企业需要财务管理类的人才,一方面,是学习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纷纷改去做会计类的职业。这样的供求不对接,造成了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岗位配制上出现了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对财务专业人才的定位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完财务管理专业后,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与综合性的良好专业能力及素养,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次,专业建设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1]。学生在学校学习完,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开始入手对财务管理的定向培养。根据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职业来看,会计类专业是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职位。而真正在学校学完财务管理后去从事其相关专业职位如:企业财务管理或者金融管理等职位的学生只占了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了在建设财务管理这项专业时,并没有给它找到一个很好的定位,来体现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区分于其他专业的特色。

1.如何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的才培养定位

了解市场。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要明白“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这首先要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整个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无论是作为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己能够被市场接受才是他们学成之后的主要目标[2]。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获得市场的肯定,被其接受,这个专业的存在就会面临挑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的才培养定位上首先就要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先要了解市场的需要以及对财务管理相关职业岗位的任务和具体工作程序作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去定位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的问题。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体系。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统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项目评估、市场营销等、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3]。关于这些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间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应该要体现出层次并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组合搭配,实现每个课程的相互串联,相互作用的合理教学体系。

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在最后熟练的进行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才是衡量一个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财务管理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经常的接触实际业务,明确自己通过学习了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后走向相关岗位后要做什么,从而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去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找准自身定位。在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上,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过财务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在多变复杂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市场环境中具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方向,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篇6

1当前的问题

通过对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6个地区14所地方高校(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学校网站)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特色缺失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有5所(36%)高校提出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设计,仅有温州大学提出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地方鞋靴设计产业的人才目标;有5所(36%)院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但是培养方向比较模糊;有9所(64%)高校是培养创新型高级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大多数院校雷同,缺乏特色;有9所(64%)高校提出培养产品设计开发人才目标,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培训目标同质化严重,专业方向与全国重点院校相同,没有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特色缺乏,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创意产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1.2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仅有1所(7%)高校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有两所高校与学校特色和地方产业有少部分结合,其他11所(79%)高校几乎完全雷同,几乎没有考虑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区创意产业内涵和特色,学生适应时间长,与其他地区毕业学生的竞争力相当,没有地域优势。

1.3教学实践单一化,与产业环境脱节几乎所有高校的实践环节都是写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实践方式都是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时间短;在课程实践中,由课题制代替课程制的高校也只有两所。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培养不足。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都是来自于从学校跨出的学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有资深设计经验的教师更是少得可怜,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即使有部分实践经验的教师,所经历设计项目单一,几乎停留在造型层面,没有做到产品深度开发,学生也仅仅学了点表皮。毕业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实践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造型层面。

2地方创意产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对宁波17家工业设计公司和10家(见表2,宁波地区设计公司和制造企业名单)有自主设计能力的制造业企业设计部门负责人对“公司最需要能力、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当前学校教育的不足”三个问题进行了专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创意企业和公司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1设计师最需要的能力在此项调查中,10家(59%)设计公司认为最需要的能力是根据设计任务找到设计创新点,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形态创新上,很少会从工艺、技术、人机、材料、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6家(60%)企业认为设计基本功是最需要的能力,因为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创新点也不同,学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适应公司产品,能提出有创新的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是企业希望得到的人才。当然对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也是期待的。

2.2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近20项的选项中,根据设计公司和生产企业的调研,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在前面10项的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美感、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手绘能力、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

2.3最缺乏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卷,设计公司和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毕业生缺乏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问题深度探究能力、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其中最缺乏的是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

3有地方特色教学模式的构想

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和设计公司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结合宁波地方产业特色,我们可以构建出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3.1培养目标紧扣地方产业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温州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紧密结合当地的皮鞋产业,开设鞋靴设计方向,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受到当地企业的青睐,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提前预订。宁波大学应该结合宁波的家电产业、医疗产业、装备产业以及LED等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提出自己的培养方向,而不是产品设计这个笼统的培养方向;同时也要提出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而不是像大多数院校一样培养创新型产品开发人才,而是要把能力目标具体化到当前设计公司和企业的需求上,定期做问卷和访谈,不断修改和调整培养目标。

3.2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地方产业特色、课题制代替课程制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应该增加地方产业特色方面的课程,围绕地方产业展开课题设计,而不是虚拟课题或者设计竞赛类课题。比如温州大学就开设了鞋靴款式设计、鞋靴样板设计、楦跟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等课程,并且课题来自于各个制鞋公司。宁波大学开设家电产品设计、装备产品设计、医疗产品设计以及LED产品开发与设计课程,课题来源于公牛电器、海天集团、蓝野医疗以及其他照明企业。通过公司考察、工程师的讲解、教师的辅导,学生学到了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企业获得了满意的创意方案,课堂得以深化。

3.3师资结构多元化当前,大多数学校师资来源单一,基本上都是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没有经过企业或设计公司的长期锻炼,实践能力缺乏。因此,大部分学生设计的创意仅仅围绕产品的造型和使用方式展开,没有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工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加工成本,设计出的“漂亮的产品”经不起设计评审,到最后还是推倒从来。因此,我们有必要丰富师资来源,如果不能完全引进,可以是聘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课程团队,有效解决当前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的问题,甚至引进高级工程师,丰富教学团队。

3.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实习采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是严重不足,由于实习单位性质不同,实习内容差异也很大。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和建筑设计的学生比起来,显得不太专业。同样是应用性学科,建筑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设计,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个月。我们有必要再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应该安排一个月的专业实习,教师带队进驻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实习,让学生经历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完成一件产品的开发能力。

3.5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校内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形成交叉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设的专业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专业也可能研究方向不同,加强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学生必须学习一年计算机课程,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同时加强交互设计方向的培养,他们的毕业生大多数都任职于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学生开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智能产品,产品附加价值高。

篇7

一、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可以应用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模块教学模式。针对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开展的模块教学模式,要求技术院校对汽车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分析,并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则针对这些模块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汽车营销专业学生具备各种岗位所需求的技术与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转而追求实用性与综合性;二是顶岗模拟模式。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使用的顶岗模拟模式主要是指技术院校在引导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进行汽车营销公司的模拟来让学生具有顶岗训练的机会。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完善,同时能够让自身的营销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理论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另外,在技术院校所模拟的汽车营销公司中,学生能够对以后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三是产学结合模式。在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开展实践工作,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实在的价值。在采用产学结合模式开展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企业来自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来共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技术学院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双赢的模式,特别是对于汽车营销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是技术院校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出改善以及提升汽车营销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技术院校应当依据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以及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所提出的要求。并通过开发特色教材来为特色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技术院校针对汽车营销专业所开发的特色过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特色课程需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即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内容以使用和必需为标准;二是特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需要简洁明了,放弃一些枯燥且冗长的理论表述,通过使用图标、案例来替代这些表述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三是特色课程中的内容需要强调学生训练与思考,并重视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1.1指导思想

国务院于2014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此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探索指明了方向。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

围绕通信技术专业的行业需求,对应学生的第一岗位(软调工程师、网优工程师、工程督导、项目助理及话务员)及第二岗位(工程经理、项目经理、商务经理、销售代表),进行岗位任务的分解。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行业专家进行广泛调研,围绕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梳理,并明确各个岗位任务的目标纬度及评价标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如图1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中商务、方案、团队、规范、流程、文档、调测、安装为支撑通信技术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业务能力,在基本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设计规划、维护优化、市场谈判三项发展业务能力,同时将项目管理能力融入到基本业务能力与发展业务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的建立,明确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要求,最终使得人才培养胜任第一岗位及第二岗位,并能持续满足通信技术行业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1)指标分析:依照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技能点。(2)评价方式:分类别对岗位技能点进行评价。适合采取量化数据考核的用量化指标评价;适合采用互评、开放式评价的采取互评加权汇总的办法处理;适合定性评价的采取定性评定。(3)数据的采集方式:采取上报、数据共享、测评、导入多种途径进行数据采集,丰富数据来源,提高工作效率,为采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打下基础。(4)人员的参与:由行业专家、企业讲师、学校教师、用人单位、社会人员,构成综合的调查对象。(5)操作的流程:构建逐级操作的流程,确保过程的规范性。

1.2.2开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职业能力模型及工作过程,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课内和课外,显性和隐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融合,最终实现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学年明确的分层次培养目标。(1)第一学年准职业人训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铺垫;引导认知行业,完成三年学习目标规划及学习计划;养成自我管理习惯,具备规范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的团队项目运作打下基础。(2)第二学年建立职业雷达。掌握通信理论知识和专业产品知识,具备初步独立工作技能。了解通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及企业的组织架构,核心业务流程及制度;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制定并完成第二年的岗位能力培养计划;职业观和敬业精神养成。(3)第三学年精确就业。提升已了解熟悉的通信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熟悉从市场策划到合同签订的全部业务流程;顶岗实习。

1.2.3构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在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通过校企混编师资进行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和反馈,通过总结分析构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过程

为通过具体项目使得学校专业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以专业为抓手,更好地提高技术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深入实践技术课题,通过技术反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开展行业按需培养班。本项目结合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方对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规划,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确保高质量、快速就业。经过前期的准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行业按需培养班阶段性工作。虚拟公司为NGTIME公司,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已按照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进行了分组并评选出各部门主管。该班学生必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并对其进行企业式KPI考核,并且有专人对各部门负责,下发任务给学生完成,模拟工作情景,提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企业讲师走进校园来承担相关专业课的教学,来自企业的讲师将企业丰富的工程案例、工程经验与学生分享,大大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毕业走上真实的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帮助。

3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成果

篇9

关键词: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张清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潍坊)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1 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刺激并带动酒店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酒店行业中知名品牌酒店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对酒店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伴随着酒店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1]。一方面,酒店企业无法找到适应企业经营和生产需要的足够的管理和操作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酒店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其中高职类旅游酒店院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也仅有50%,本科院校就业对口率仅为25%左右。酒店人才培养和酒店企业发展适应性成为行业性难题。

在传统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下,酒店企业、酒店院校和酒店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均未得到满足。

酒店行业人才的不满在于:1)酒店企业工作量大,薪酬低,提升慢;2)酒店企业用人目光短浅,过多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较少考虑人才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

酒店企业更是存在抱怨,认为:1)酒店专业毕业生职业理念差、动手能力差、稳固发展性差;2)酒店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脱离实际,培养方式与企业人才需要错位。

酒店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也存在很多的无奈,认为:1)现在的学生较浮躁,自我意识太强,职业思想容易改变;2)企业向学校要人、要能人、要有用的人,但少给学校支持和帮助。

现行的办学体制不利于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学校没实习场所和条件,缺少企业的支持和帮助[2]。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酒店人才培养过程中酒店企业、酒店院校和酒店人才三方的矛盾。

2 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有利于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1 校企一体的合作模式

建立院校所属的酒店企业,便于营造教学中的真实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3]。如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有自己的星级酒店,学生入校一年后便进入酒店实习,教师进入酒店给学生上课,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不具备建立校内酒店的院校,与酒店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同样可实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育人才。将课堂移入酒店内部,教学与顶岗(轮岗)实习并进。

2.2 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立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形成“主题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是酒店管理专业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4]。

“主题实验教学模式”是对“封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创新,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上更符合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主题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服务和管理问题为主线,探索服务和管理问题的产生、发展的过程,研究服务和管理结果或者趋势,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主题实验教学模式的要点有:1)学生组成实验小组,自己设计实验项目,进行运作;2)教师采取开题论证——项目启动——过程评估——结题答辩——期末推优的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进行教学指导;3)实验教学中强调自主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团队意识的养成;4)实验室采取时间开放、空间开放、项目开放,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的教学管理方式。

3 酒店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提升教学

能力

酒店行业在不断发展,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教学的需要[5]。例如,原有的酒店定义未得到行业的统一认可,不便于酒店企业的从业的理解和运用。酒店行业专家已经总结出最新的“酒店”的定义为:以间(套)夜为单位时间出租客房,以住宿服务为主,并提供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相应服务的住宿设施。酒店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获悉酒店的定义后,应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应明确酒店是由空间要素、服务要素、时间要素三个要素组成。空间要素是住宿设施,也就是饭店中的客房,也是饭店的主体。服务要素是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饭店与其他房产出租的一个重要区别。时间要素是以间(套)夜为时间单位出租,即以过夜为单位出租。同时应明确与“酒店”新定义相适应的酒店设施设备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特点:前厅强调实用性,客房强调舒适性,餐饮强调品质,康体将会弱化。

在酒店发展的新形势下,酒店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亦发生改变,原有的酒店单一的盈利模式不适合酒店,新型的酒店可以考虑在酒店内售卖物品。像酒店客房内的床上用品、马桶等,客人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这会促进酒店产品的销售。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更积极思考酒店的发展趋势,提升为企业培养需要人才的能力。

4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

强教学效果

现在多数酒店院校采取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学生一直在“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严重影响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教师授课、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等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其回忆率分别为5%、10%、20%、30%、50%、70%、95%。也就是说其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是学生实践和学生教别人。这与“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想起;理解的,会记住”这一有关教育效果的阐述是一致的。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实践开展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创新及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共享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传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错位与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0(8):50-54.

[2]刘健.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董伟杰.浅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接的原则及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29-31.

[4]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