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04: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法学教育定位模糊目前,经管专业的法学教育一直被忽视,经济法课程的设置应当说只是教育部硬性规定下的产物,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划中定位模糊,导致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也仅仅是应付了事。然而,不容置疑的是,随着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攀升,拓宽人才自身法律知识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基本去向有两个:一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二是在中介组织执业,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等。会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娴熟使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有应用法律知识指导工作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法律知识,则必将导致在相关法律制度和交易规则不断完善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会计、财务从业人员因为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而产生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反之,在专业知识熟稔的同时,拥有完善的法律知识储备的人才,则更易于通过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规则,脱颖而出。
(二)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1.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法律知识的介绍也仅仅是一带而过,无法承担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而感到学习吃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课时讲解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础知识。2.教学课时设置偏少。一般的公办院校,如广东金融学院、深圳大学,经济法课程设置为54学时,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现有经济法课程分为A、B两类,经济法A为48学时,主要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经济法B为32学时,主要针对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授民事基本制度、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如此繁杂的内容,教学质量和进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3.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经管专业涵盖面较宽,目前,八个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单纯的将经济法课程区分为A、B两类,造成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包打天下的局面,教师受制于大纲与考卷,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三)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法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法学概念、法律原则、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更多的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如果只有教师“一言堂”,学生往往感觉枯燥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适时穿插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有碍于课时设置偏少,通常无法开展案例讨论,学生难以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法学知识如何应用。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教材选用缺乏适用性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良莠不齐,有的是供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其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偏重理论,过于深奥,并不适用,有的虽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但在内容编排上或者涵盖面有限,或者难以跟上时代,缺乏一本针对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现在采用的是高程德先生编著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民商法),该教材的优点是紧扣法条,内容涵盖面广,基本囊括了主要的民商事法律部门,缺点是缺乏针对性,例如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掌握的法律没有编入,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等专业需要掌握的产品质量法也没有介绍,此外,竞争法部分缺乏近年出台的反垄断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遗憾,而继承法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显得极为重要。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提升定位,突出特色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规划下,经济法课程应当扮演重要角色,并突出学生的法学教育背景,形成本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历史产物,精英教育应当留给硕博士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宜过专过细。从学生就业升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不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更为青睐,有的学生根据现实或者自身兴趣选择在硕博士阶段跨专业学习。因此,提升经济法课程的定位,突出法学教育背景特色,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有利于独立学院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公选课法律基础课程应当面向全校在大一阶段开设,内容应当包括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学时数以48学时或64学时为宜,班级人数控制在200人左右,经管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并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在教授内容上强调专业融合度,具体而言,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为教学重点;国际贸易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制度为教学重点;物流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电子商务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为教学重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学时数以48学时或54学时为宜。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今后的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针对性和融合度,同时为学生参加考取公务员、村官、法律硕士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完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由于在大一阶段开设了法理学课程、大二阶段开设了行政法课程,因此,在大三阶段讲授经济法课程,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强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基于该专业学生法学知识掌握较全面,相应的考取公务员、村官以及法律硕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就业率在我校也名列前茅。此方案的缺点在于用人单位无法直接获知学生法学知识面,亦会由于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别,增加考评体系的工作量。
2.方案二:增加经济法课程的学时数此种方案具体而言,可将经济法课程放在大二阶段开设,分为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以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包括民事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合同法、物权法(含担保法)、侵权法等。目的是使非法科学生理解掌握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基础性法律知识,扎实把握好经济法的本质和价值等内容。为第二学期的教学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工作。第二学期以32学时或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以公司法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匹配,以防止经济法的教学与经管类自身专业学习严重脱钩,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强化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的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强化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法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强化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变动范围不大,能够涵盖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的法律知识。缺点在于无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用人单位也无法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学知识面,增加了第二学期考评体系的工作量。可以说,方案二只能是一种折中性的产物。
3.方案三: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此种方案突破了现有经济法课程的框架,在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大一阶段完成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工作。在大二阶段开设经济法课程,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为了增强专业融合度,辅以其他相关的部门法,以48学时为宜。在大三阶段以16学时或32学时为宜,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讲授部门法,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票据法、税法、证券法等;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物流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构建了一套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衔接和递进,突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法学教育背景,使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律知识面,科学构建考评体系。
(三)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检验,如何构建教学反馈机制,真实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的重点。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大三、大四阶段的实训环节,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分为八组,由教师从案例库中选择典型案例,采取淘汰赛的形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每场模拟法庭教学配置4学时,其中,2学时进行模拟法庭环节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法庭辩论阶段,庭审结束后,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对案例中产生的争议焦点以及控辩双方的表现进行讨论,时间控制在1学时,最后,由教师利用1学时时间进行总结。
篇2
摘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课堂实践模式、校内实训模式、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校企协同模式等几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分析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劣点,并进行比较,一方面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效果更佳的、可操作性更强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经管类专业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据了解,全国95%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位居各专业之首。经管类专业普遍应用性较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特别是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言,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背景下,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而其中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便是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各类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各种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做法,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对于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训模式,产生了诸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冠名班”、“顶岗实习”、“校内工作室”、“工学结合”、“校内工厂”、“模拟公司实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习、实训模式。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上述实习实训模式多出自理工科高校,源自理工类专业,当把这些模式生搬硬套到经管类专业时,往往收效甚微,有些环节甚至是适得其反,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而现实中,却不乏大批院校跟风潮流,不断“创造”出各种闻所未闻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效。随着国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实践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进一步凸显,经管类专业更不例外,摒弃流于形式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效型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普遍追求。为了总结经验,构建真正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过去几年高校经管类专业相对经典和流行的一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的内容、特点、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和相互比较,以期为广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课堂实践模式
所谓课堂实践,顾名思义,就是实践教学的场所也在课堂上,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情景模拟和形象直观,强调课堂上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良好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必要的教具,设计活泼的教学场景,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利用音和形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演、练、赛、论等课堂活动达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效果。课堂教学实践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它对实践场地、设备并无太高要求,所涉及的人员也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不仅便于操作,而且成本很低,风险系数也低[2]。正因如此,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都是起源于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相继产生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活态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直到目前,课堂实践教学仍然是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模式。尽管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对该模式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该模式几乎完全靠嘴实践,缺乏必要的动手实践的条件,难以营造真实的商务氛围,实践效果不理想。
二、校内实训模式
校内实训主要依托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开展商务模拟经营活动。校内实训虽然也在教室内完成,但是它与课堂实践教学截然不同,一方面,与课堂实践相比,校内实训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它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操作流程。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必须借助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才能进行,如实验室、计算机设备、实训手册、操作软件、实验道具等。校内实训与课堂实践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堂实践往往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环节进行演练,而校内实训则是对整个流程进行模拟,可见,校内实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较高,其实践效果也比较理想。由于经管类专业范围较广,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两大学科门类下又分为多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每个学科又有多门课程,因此,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较多。就国内高校而言,目前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的实验室主要包括ERP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3]。此外,还有部分财经类专业高校建有商务综合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平台等。通过这些实训中心,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缩短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然而,现实却并非尽如人意,一方面,能够拥有完善的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高校不多,国内目前也仅限极少数财经类专业院校拥有,大部分高校只是建立了一些单功能的实训室,如会计手工做账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国际商务单证制作实训室等。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仍然重理论、轻实践,不仅在实验实训设备上投入不足,而且在实训教师的配备、培养和使用上缺乏必要的措施,从而难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此外,校内实训注重模拟,包括模拟商业流程、商业情景等,然而,模拟毕竟是模拟,始终缺乏真实的商业环境,这也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实战体验,这也是校内实训模式的最大缺陷所在。
三、校外企业实习模式
所谓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是指高校通过与校外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要求,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不难看出,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是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实习,这是有别于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训的最突出特点,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理应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集中体现为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一致,从而造成学难致用,实习工作也难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4]。此外,校外企业很少有能够一次性大规模接受高校实习生的,往往单批只能接受少部分人实习,而且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考虑,往往不会拿出实际的岗位安排学生实习,大多是一些简单粗糙的跑腿、打杂类工作,这样一来,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习效果更不必说。
四、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类型多样,目前实行的主要有“工学结合”、“企业家进校园”、“双元师资队伍”、“校企联手”等。从本质上来讲,校外企业实习模式也是校企协同模式的一种。校企协同模式吸收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陷,毫无疑问是一种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校企协同模式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尽管各大高校纷纷宣称在校外企业建立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实习基地,与数百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等等,但是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来看,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教育评估和教育检查,校企合作也只是许多高校装点门面的手段而已,真正按照双方合作协议去具体落实的仅是少数。甚至许多高校宣称聘请企业家进课堂,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订单班,实行所谓的学校企业分段式培养等新模式,实质上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实习效果并无多大提高。除此以外,也有部分高校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开展社会调查,到社区或偏远地区开展社会服务,举办一系列的专业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项比赛等。还有的高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营销技能大赛、商务策划大赛、点钞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认同感[5]。不仅如此,也有一部分高校创造性地实施了“课证赛”融合计划或“岗课证赛”融合计划,在组织实习、比赛之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校内、校外和内外结合三类组成,具体又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校企协同四种实施方式,它们各有优缺点,在实施过程中应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有效衔接。另外,由于经管类专业范围较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差距较大,教学体系复杂,涉及面广,在实践教学模式这一问题上,必须因地制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追赶所谓的潮流,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过严密论证和理性考量,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吸收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充分调动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积极性,共同建立一套效果显著、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荣红霞,姚旭.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10):38-39.
[2]杨传明.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实践校企耦合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5(3):85-88.
[3]刘尧飞.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36-139.
[4]荆浩等.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6):88-91.
篇3
1.1学生对开设会计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有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基础课程,84.2%的学生对该课程有兴趣,1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31.6%的学生认为会计学对数字概念要求高,学习难度较大。
1.2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达到的目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具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能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部分学生希望掌握会计凭证和账簿登记的方法。
1.3学生对目前教材的满意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15%的学生认为教材一般,17.8%的学生对教材感到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教材内容过多、过满,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太多,现实案例的内容太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更适合会计专业的学生,而不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我校目前选用的是一本各高校普遍认可度较高的基础会计教材,但该教材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编写,核心内容在会计方法和账务处理部分,而对于财务报告的解读和分析则篇幅较小。因为本书所针对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后续课程还会开设《财务会计学》《财务分析学》等专业课程,所以财务报告等内容详细会在后续课程中介绍,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后续并不会再开设这些课程。可见,现行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侧重点与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到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偏差。
1.4学生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最希望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开展手工模拟做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对理论讲授的方法则不太认同。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乏味,而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来学习,接受程度则高得多。
1.5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还是满意的,表示对教师在这门课程中讲授的知识还是掌握得比较牢固;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课时不足,一些想更深入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到,只能通过课后自学完成;部分学生感觉上课互动性不强,应该增加互动环节。
2对策及建议
2.1明确教学目标,端正学生心态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不是会计工作,而是企业管理、营销之类的工作,他们是未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非会计信息的加工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能“懂会计”、“用会计”。通过教学,他们应当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学会通过已知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和指导决策。但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而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是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大区别。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
2.2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根据已经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常规的教学内容是首先介绍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原则,然后学习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法,核心内容是会计分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及账证表的操作。但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主要目的是“懂会计”,内容就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围绕财务报表的理解与使用这条主线展开,顺藤摸瓜,进行知识的分解和讲授。比如,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特点引出会计六要素、会计平衡等式的内容,对于如何使用会计信息的内容作为重点,而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的内容相应简化,缩减相关课时。其次,针对不同的专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拓展内容:如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除了重点讲解销售业务涉及的账务处理外,还可以增加与其密切相关的销售环节的业务报销、税务处理、应收账款分析等内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则应该增加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帐表的阅读和分析,内容选取上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在课时安排上,调整现有的32课时为58课时,其中讲授课时和实践课时各占一半。
2.3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载体,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内容体系既要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与会计专业的教材相区别,同时要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大部分会计基础教材没有作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区别,大多定位为普遍适用,这类通用教材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而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编写的教材则很少,大部分教材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繁多,在较少的课时中根本无法讲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非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值得广大会计专职教师探索的部分。
2.4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接触会计学知识感觉繁多而抽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设置知识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从网站下载真实的企业报表,分析企业的发展动态,交流想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角色扮演,模拟账务处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引进ERP沙盘模拟教学软件,组织实施企业运作模拟实习,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熟悉企业的运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
篇4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colleges;ecnomics and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48-02
1 问题提出
校企合作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就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是基于个案的总结,未能形成体系化的、操作性较强的成熟模式。例如,不少学校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表层面上,难以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我院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通过对学师生、企业及兄弟院校的实际调查,探索校企之间新型的协作机制,在互惠三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及时了解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2012年下半年,本文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先后选择福州、泉州等高职院校及合作企业开展调研。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62份。在有效答卷人构成中,经管类专业在校生61人,占到38%,教师32人,占20%,合作企业管理层员工31人,占19%,基层员工38人,占23%(如图1)。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调研数计表明,在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内容中,约90%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其余合作形式相对较少,企业人士到学校开讲座的,占25%,学生节假日到企业兼职的,占20%,其他合作形式占19%(如图2),可见,目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内容主要停留在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表层面上,难以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
3.2 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例如很多学校的企业实习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第一、缺乏有效的实习管理,实习前校企没有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与企业沟通不到位,实习结束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与实习过程与专业要求不一致,实习效果差;第三、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多学校对实习效果没有可行的评价指标,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3.3 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不挂沟,企业留不住学生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结束后真正留下来的并不多,由于实习生在企业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原因,实习结束后留在合作企业正式就业的学生只占总实习生的5%,明显偏低,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不挂沟。
篇5
一、学校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学校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开设创业实践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学校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实习、参观、考察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够提前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所需具备的素质,以及面临的重要问题等,能够提前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创业情境,开发自身的思维,积累创业经验,为毕业后的真正创业奠定知识基础。
再次,开设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完善学校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随着体制的改革,要求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总要求,创业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将来学生的真正创业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开设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也使学校适应教改要求,完善其自身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举措。
最后,开设创业实践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从而为市场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当前我国学校在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学校在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起步比较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于是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开设创业实践教育的投入少,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当前我国的创业实践教育还属于起步阶段,有的学校仅仅是通过开展一些创业实践大?,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而创业实践的课程比较少,内容空虚,没有指导意义,这都导致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较为低下,不能够帮助学生创业。
第二,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淡薄,遇到困难无措下手,导致创业实践以失败告终。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选取的一些创业项目不能够很好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创业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一旦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就轻言放弃,这样导致了学校创业实践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对学生毕业的真正创业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作用。
三、学校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探索及可行性举措
为了发挥学校开展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有必要进行以下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加强学校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学校要想完善创业实践教学水平,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论是经济投入还是精力投入,要全方位的支持学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提高重视程度,使得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学校要不断扩展创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开设更多的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同时,通过邀请成功创业人士返校讲授经验,让学生备受感染,努力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通过开设创业实践大赛,让学生开发思维,提高创业能力。
最后,加大师资投入,获取更多社会和企业的创业支持。学校要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实践老师对学生进行讲课受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
篇6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130-04
作者简介:王凤羽(1974-),男,辽宁葫芦岛人,博士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政与财务、课程与教学理论;王素梅(1968-),女,黑龙江铁力人,硕士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范式研究与实践(2011—2013)”;“《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范式改革(2011—2013)”阶段性成果。
一、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念
(一)注重行业需求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要密切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人才所对应的专业岗位及其所要求的能力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一般行业、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验教学体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感性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倡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合作者,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和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因此,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进行验证的同时也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验教学既要破除传统教学的“四一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又不能完全替论教学,应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从系统论的视角设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经管类所涉及专业较多,覆盖范围较广。尽管长江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成立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4个本科专业,还有相关的职教师资专业,在校生近2000人。因此,构建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遵从系统性原则,特别是发挥系统论中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作用,才能进一步理清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与其他实验教学体系的关系以及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从而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
(二)效益性原则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实验教学体系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都是以效益为中心。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指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软硬件规范化、标准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应;社会效益是指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发挥示范、辐射、引领效应。兼顾二者,促进经管类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完整体系。
(三)创新性原则
目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发展还不够平衡,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附性依然很强。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符合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实验教学体系可以相对独立运行。实验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独特的轨迹。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一)刚性要素
刚性要素主要包括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完善的网络、数据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硬件应用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财会实训、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经管类专业机软件与专用设备(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相关实验软件和专用设备)以及一定量的实体实验设备和装置(视频投影仪、多功能操作服务器、手工沙盘、图表等)。
(二)柔性要素
王凤羽 王素梅: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王凤羽 王素梅: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1实验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实验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内容方法、计划进度以及学时分配等,既是编写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指导书、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等的重要依据,也是明确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指导性文件。
2实验教学指导书。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制实验教学指导书,能够规范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起步较晚,比较规范的实验教学指导教材较少。目前,长江师范学院经管类专业实验指导书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指导书;二是其他兄弟院校教师编写并公开出版的指导书;三是实验教具或软件提供商编写的指导书。
3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经管类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结合,比如财会专业可以进行手工记账,也可以利用用友或金蝶等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记账操作;二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即运用录像、电影、投影、幻灯、电视、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以其形象、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展现实验教学内容,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达到感知充分、理解容易、记忆牢固的效果;三是利用互联网远程协助实验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可以在寝室利用自己的电脑登陆经管实验中心的服务器进行远程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平台作指导。如果实验教师不在线,学生可以留言。这种方法使实验教学时间、内容、指导等方面具有开放性与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
4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对实验教学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作出系统描述,是实验教学体系的诊断机制。一般来讲,经管类实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专家评价,能够完整、全面地体现实验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的要求,重点评价实验教学准备、过程、内容、态度、效果五大方面;二是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实验的环境、内容、准备以及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态度、执教能力等;三是实验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实验预习、科学严谨的态度、操作技能、效果等方面。
此外,实验教学体系构成要素中还包括实验教材、实验课程以及衍生出来的项目等。
四、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要科学构建经管类本科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必须深入认识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理念,分析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然后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进行整合设计。结合长江师范学院实际,其设计的总体思路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最终要构建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图1 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两类课程
两类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是“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江师范学院已有4个本科经管类专业具体必修、选修实验课程(见表1)。
(二)三类设置层次
第一类: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扎实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常规设备的使用,并有较强的独立实验能力、从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中萌生探索的欲望。
第二类:综合设计型实验,指运用模拟教学软件模拟经济与管理的实际运行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业务过程,掌握本专业软件的应用,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模拟操作的能力,为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类: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图片和数据处理、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得到较全面的科学研究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师的积极性,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及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表1 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型实验
要求
第二层次:
综合设计型实验
要求
第三层次:
研究创新型实验
要求
实验
模块
成本会计
必修
企业会计模拟实验
必修
会计学原理实验
必修应用(社会)统计学
必修
ERP信息平台模拟实验
必修
高级财务会计
选修报关业务
必修
ERP沙盘模拟实验
必修
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
选修外贸单证
必修
会计电算化
必修
会计综合实验
必修
计算机财务管理模拟实验
必修电子商务实验
必修国际贸易综合实验
选修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
必修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选修国际结算
选修管理信息系统
选修营销模拟实验
选修财务预算与分析
选修
(三)四种项目性质
第一种:演示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基本操作的宏观认知。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内利用投影进行演示。
第二种: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经管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始时,可以由指导教师出题,给出方案,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仪器设备,并进行试验准备工作,由学生完成实验全过程。经过一段训练后,可以由学生自行选题,组织实验。
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就是把已学过的多方面知识、多学科内容、多因素要求作综合运用,通过实验设计,拟订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并进行安装调试,写出综合报告,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种: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表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
程名称
项目名称
类型
演示性
验证性
综合性
设计性
其他
交易磋商√
签订出口合同√
信用证业务√
租船订舱√
出口报检√
填制出口报关单√
外贸
单证出口货物投保√
装船出运√
制定一般产地证及普惠制产地证√
制作议付单证√
审单√
进口单据填写√
报关基础知识√
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
报关
业务进出口商品归类√
进出口税费√
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外贸交易准备√
交易磋商谈判√
签订合同√
信用证业务√
备货√
租船订舱√
出口报检√
国际
贸易
综合
实验办理保险√
出口报关√
装船出运√
制单结汇√
出口核销退税√
进口报检√
进口报关与提货√
进口付汇核销√
销货√
汇票、支票、本票的缮制与填写√
汇款业务流程与托收业务流程模拟√
信用证业务流程模拟√
国际
结算银行保函业务流程与备用信用证业务流程模拟√
单保与双保业务流程模拟√
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填写√
旅行支票、旅行信用证的制作和使用√
(四)三个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
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
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五、结束语
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本着行业需求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许多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仍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和办法,一直处于一种探索研究状态。随着经济社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变化,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愈发显得紧迫和重要,构建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更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世奎构建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125-128
[2]陶雷,何斌高校经济管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20-121
[3]纪晓丽,王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33-135
篇7
关键词: 民办学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7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以及创新性人才。我校是一所普通的民办二本学院,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与一般的独立学院,这对处于夹缝生存的民办学校来讲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办有特色的学校。下面以南宁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谈谈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主动适应广西、南宁及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构建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配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会计核算、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 明确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校管理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学方针,在升本评估及专科整改工作的推动下,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模式、规律、手段等进行了系统思考,紧密围绕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行业的需要,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校内外实践环境建设、实践课程与综合实践环节开发与实施等方面认真探索、大胆变革、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以赛带练”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3 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
按照“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加强实践,立足应用”的原则,我校管理学院专业设施设备在不断增加和完善。已投资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价值约110万元,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校企共建的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验室、模拟企业管理(手工)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连锁经营实训室、物业管理实训室等等。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专业建有一个实训室以及相关的实训软件。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及方式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校外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4.1 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网络化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为了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专业技能,配合课程教学的,以课堂为教学场所的,讲讲练练和讨论式的教学。课程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OA实验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设计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调查分析等,采用模拟操作、模拟情境等方法,加强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多媒体网络化教学通过对实验实训软件教学平台的使用来加强实践操作和课外操作。
4.2 由于综合实训将各学科的知识集成在一起训练,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有四个综合实训,分别为专业技能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及毕业论文设计。学院在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综合实训(简称“ERP实训”),它系统地将一个企业的经营、内部管理及人员分工整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采购、生产、广告到销售等都由学生共同完成。ERP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该项实验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职业资格培训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化的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4.3 校外实习是促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定期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调查,如大一2周的教学实习,大二4周的专业实习,大三的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5.1 实践教学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处理好实验、实训、实习三者关系,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序,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方式,就是“以赛带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2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财政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员、秘书、营销师、物业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6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我院营销专业一直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作为特色来发展,与广西多家企业开展了各种合作。此外,工商管理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到青岛创业中心强化企业信息化培训及创业培训,并与多家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务的体验,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巩固原有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友好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实习基地群,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不断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校外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校外基地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7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好多高校出现建实验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培养专门的专业实训老师,让这些老师专上实训课,这样便于积累经验,很好的安排课时。二是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备讲师资格又要具有执业资格,具备双重执业资格和双重执业能力,这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途径获得。三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兼职教师必须具备如营销策划能力、会计记账能力、审计查账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等。这支队伍要结合经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打造,并不断充实调整。
参考文献:
[1]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
[2]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09(6):28-29.
篇8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 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作用。地方高校的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 经济、管理、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适应经管类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 式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划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倾向,因而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被摆到次要位置。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无法达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注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从而构建和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是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实践教学时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结合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在内容上,要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拓展学生的能力。在形式上,要根据实践教学项目 的不同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发 展。
2.全程性原则
全程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计划中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组成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功能、内容与安排,强化其内在联系,使其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必须坚持4年不断线的要求,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中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的考虑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探索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的机制,建立起将基本操作实践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及实习与实验相结合的、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的新型实践教 学体系。
4.目标性原则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来进行。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就是要为现代经济发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素质高、能 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也是建立实践教学体 系的最终目的所在。与此同时,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还应随时关注社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变 化,据此构建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培养目标分离,构建起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可能是封闭、僵化和滞后的,培 养出的人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照抄重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特别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教育。为此,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的总目标,要拓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即通过实践教 学让学生不仅掌握经管类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要具备及时掌握 和发展经管类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在新的总目标下,实践教学应涵盖“专业教学实践”和“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两个方面,其具体操作目标可分为以下4个子目标:
(1)素质教育目标:包括思想道德、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数量分析 和数学建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终身锻炼的习惯等。
(2)专业理论的认知目标:包括形成对所学课程、专业内容的初步认知 ,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3)专业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与经管类 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不仅能够达到专业上岗的基本要求,而且能综合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 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目标:即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引导和实 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承受现代社会科学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在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对知识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结合经管类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突出如下4个层次的内容。
(1)基本素质训练层次。该层次以1年级学生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语言 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计算机运用能力的训练、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社会调查技能的训练及认识实习等。 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 。
(2)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的训练以2年级学生为主,目的是 让学生掌握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应根据所开课程的实际,利用参观、见习、观看专业流程影视录像片和案例片等形式,安排若干学时的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 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以演示性、验证性、基础操作性实验等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 的实验与基本操作能力,为进一步从事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层次。该层次的训练以3年级学生为主,目的 是帮助学生掌握各专业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应采取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和集中的实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经常性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集中的实地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到实习工厂、实习基地进行锻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去实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专题设计和研究能力训练层次。该层次的训练以4年级学生为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设计论文题目,并通过实践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资料、到拟提纲、再到撰写论 文”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在课题设计、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研究能力培养是本科教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科研开发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面向优秀学生,具体则以课题小组 的形式组织实施。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实践 教学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一个衔接紧 密、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分工和责任及相互关系,实行以执行层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主要是强化四级组织功能:一是主管校长的强有力的领导和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其相关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功能;三是院 、系的专业实习业务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功能;四是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其次,是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能合理衔接,学校应建 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另外,还要引进相应的评价制度,要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实践教学环 节学生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对教师的考评,则可通过领导和督导考评、同行互评和学生助评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来进行。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涉及到教师队伍、实验设施管理部门及实习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水平。这就要求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不 仅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师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业务素质上看,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 要。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办法进行。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 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即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中 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的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以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企业则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这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 开展好实践教学的前提,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以使学 校在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方面有所提高。可以建立各种专业实验室或综合实验室,引进与专业实习相 关的情景模拟试验系统,如贸易公司的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的业务模拟系统、股市的模拟系统等,以 便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实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促 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 件下学生参加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广泛与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学校可通过为企业培养人才、向企业输送人才、开展科学管理咨询等方式向企业提供支持,企业也可向学校提供科研 经费并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苏文平,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 理,2006(11).
[2]孙卫,梁巧转,等.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 ,2005(6).
篇9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9-02
《统计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实质上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学》等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统计学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本课程的统计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近年来老师普遍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学时少内容多,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结合的经济管理类案例较少,学生学习后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发现和分析当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一、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课程间重复内容过多,阐述浅显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定理讲解、公式掌握和习题训练等的传授,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长时间以来,由于经管类学生有半数学生来自文科,数学底子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统计部分,对推断性统计描述不够重视,而推断性统计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重要内容载体。而且,即使包含推断性统计部分,也是各种数理公式和各种分布推导等遍布章节,与描述性统计内容割裂,与经济管理类的案例联系少,课后习题与统计学专业教材课后习题差别不大,没有突出推断性统计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另外很多的教学内容与前面或者后续的课程重复,例如,线性回归在《应用统计学》、《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缺乏整体性。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电子教案传授。电子教案虽然可以将一些概率分布等直观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仅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往往上课只带耳朵、不带脑子,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方式应付课程,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应用过程脱节,统计学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脱节,不利于统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多数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约占比40%,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占比60%,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出勤率过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直接旷课现象严重。另外,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显而易见,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教学
统计学课程中有较多的定理、定义,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烦琐的统计计算,因此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果采取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尽量以启发式教学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角,主动思考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主地学习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完成。在引导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学生一条条的理论知识点。因此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尝试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竞争式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共同“解决问题”。
(二)加大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占比
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案例教学,每章都必须要有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统计知识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求要能精准地体现知识点,而且要与时俱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案例,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统计学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案例,形成自己的案例库。在案例教学时,应多以学生讨论为主,以老师引导为辅,因此老师要认真准备案例,要养成学生敢于争辩,敢于和老师讨论的习惯,进而形成互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三者为一的教学体系
学生要学好统计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走向社会去组织有效的调查获得一手数据,还需要到实验室学习如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得到的数据,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课堂、实验室和社会于一体的三维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室、实验室、社会融合的教学体系能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只有构建三者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有应用能力的、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考核方式多样,题型丰富多彩
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挑战杯大赛以及省级的大学生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期末考试方面,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客观题应避免烦琐的公式计算,要体现出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五)教学内容跟上市场需要的步伐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旧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能不再适合当今的大学生。与前几年教材相比较,国外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讲授均值时,要着重于与实际结合起来,讲清楚各种均值的应用范围,而不是去介绍这些公式如何的理论推导,在计算均值时可采用软件计算等。如讲授统计分组频数分布,可以考虑如何画出洛伦茨曲线及如何计算基尼系数。那么就有必要从实际调查数据出发,讲清频数分布、累积频数分布的含义,然后自然过渡到运用EXCEL做出洛伦茨曲线,再到基尼系数的求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也应以经济案例讲解为主,最好是这些知识讲解时与学生自己的调查方案数据有效结合,在知识点讲解上避免枯燥的数理统计推导,运用案例讲清统计思想即可。另外加强推断性统计部分的教学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讲解时要多运用经济管理类案例,或者与学生的调查问题案例结合起来。如讲解假设检验时要通过案例讲清楚不拒绝和接受原假设的区别,犯两类错误的严重比较时也要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教材内容较多,受到课时和后续课程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所取舍,如回归分析可放置在计量经济学中讲解,注意避免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重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教学,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以软件操作技术为手段,突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构建教室、实验室、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初旭.浅析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与现况[J].商业教学,2014,(2).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巩红禹.关于财经类高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篇10
关键词:经济学;商学素质;课程体系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具备商学素质的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基于此,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提出加强学生的商学素养,并付诸于实践,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经济学课程。本文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完善专业课程结构,拓展专业发展方向
合理的课程结构应是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讲授经济学基础原理与方法论,普及市场经济基本常识,掌握各种具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课程。开设本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拓展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外语系、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系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此门课程,经过多年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语系的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基本知识相结合,可向国际贸易方向发展,拓宽了专业领域。计算机专业学习相关的经管知识,可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文艺术系的新闻专业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管类知识相结合,向财经新闻方向发展,能更好的胜任今后工作需要。由此可见,在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经济学教学不但能强化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二)培养学生商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目的。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开始从单纯的具体岗位的单项技能,扩展为管理者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商学素质等合一的综合能力。这要求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将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调控经济的方针政策,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三)课程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高校对实践性教学越来越重视,这必然要求调整传统的课程学时结构,做到在较少的理论学时内,高效率地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此类院校的天然优势,明确经济学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经济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非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经过简化处理之后,也可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意识;二是结合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三是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今后就业领域。这三方面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层层相扣的。第一方面目标是课程的直接首要目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论,形成初步的经济思维。在第一方面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内在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自己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商学素质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安排
各个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分布特点,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本课程安排16课时,每次2课时,分8次上完。学生可以以系别、专业为单位编排上课班级。具体上课可采用讲座形式,把本课程内容分解成八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每一部分以案例、原理、方法论贯穿起来,重点突出,通俗易懂。这样做既考虑到了非经管类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也兼顾到了课程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为了突出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性,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为主线,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应用经济学知识相融合,介绍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微观经济内容、宏观经济内容、国际经济学内容,按照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微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基础、国际经济学基础三大板块,总共八个部分(对应八次讲课),并据此组织编写教材。
第一,通过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微观经济学的4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在第1部分中,提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经济资源开始的,因而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出市场经济价格理论,分析供求关系。由供求关系联系到供求双方消费者和生产者,并在第2、3部分中分析他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成为调节货币和资源流动的信号。据此展开第4部分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内容的论述。通过微观经济学4个部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上把握经济问题,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经济理论支撑,达到培养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结合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经济理论的阐述不是照搬经济学教科书,而是站在企业的视角进行阐述,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通过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阐述开始,介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评价指标及其经济意义,引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学生对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有较好的理解。同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使整体经济运行偏离预期的目标,产生宏观经济的波动,需要政府进行调节,由此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当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从企业经济学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企业的视角,介绍有关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重点探讨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外部环境依据。企业经营者只有深入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预期经济政策对企业诸方面的影响,才能用战略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制订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三,国际经济学基础先介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性。首先,由国际贸易产生了国际收支问题,从而引出贸易保护内容,进而分析从企业角度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其次,简单介绍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常识,探讨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与进行国际投资时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时规避风险等问题。
上述三个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合起来,其中每一部分不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完整,但整合以后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内容体系,形成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从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也符合“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四、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并以上述第三部分内容体系的构建为指导,编写一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对于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笔者依据南昌商学院这几年的实际教学得出了课程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
第一,根据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编写出版适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按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突出经济学教育的特色。既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应着眼于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诸多实际需要。
第二,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原理、范畴、概念为主线的传统教材结构形式,采取以主题或讲座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并兼顾趣味性。例如,阐述某一理论时,用案例分析引入,或介绍了理论之后,用案例来论证等。在叙述上,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的相结合,即除了在文字上论述理论、思想、方法外,尽可能地运用流程图、示意图、例表以及模型等加以规范,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第三,注重知识传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即在教材中附上案例分析题和实训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10).
2、李学毅.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办学特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3、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4、古丽孜拉.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