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育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力培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力培育

篇1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照顾一般,这是上好每一次课所必需的,处理方法也很多。主要包括重点、难点详中有精,综合归纳,引出思考。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加深印象,而在课堂上教师只用几句话总结一般性内容,不作过多解释或只出思考题,下课后让学生根据总结好的知识点作为引导,或以思考题为引线自主学习,从而了解和熟悉这些基本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到一般,可以很好地解决内容多和时间少之间的矛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经过教师细心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对小儿内科的学习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及时改进、课后通过开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与量。

优化课程结构与设置儿科临床教学任务繁重、课时较多,而且一些内容和内科学、传染病学重复,导致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学习的兴趣降低,接触患者的机会太少,教学效果不佳。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科疾病不是成人疾病的翻版,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和学科特色。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精简教学课时,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设置,进行统一整合。儿科临床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努力做到"源于大纲,高于大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发展。理论课的教学,做到突出关键点及难点,大胆整合旧内容,添加新内容,准确、及时地反映最新进展,医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2]。

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我们一贯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用多媒体教学,配以相关的视频、动画,使其生动,易于理解、掌握,依托丰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展开数字化教学,不断提高儿科教学水平,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加强儿科双语师资的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语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认真进行选择,不搞一刀切,逐渐提高英语授课的课时,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儿科英语水平。儿科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生,通过坚持序贯性的双语教学的理念及实践[3],不断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国际医学教育日益接轨的今天,开展和加强医学教育双语教学,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培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更高的医疗人才是双语教学的目标。

改革临床见习、实习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4],在医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改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我们采用了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的目的。例如,问诊,告诉学生问诊是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种诊断工具,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采取有助于问诊的环境布置、坐姿、身体距离及语调,启发、称赞并鼓励患儿;采用开放式提问,问诊在于仔细倾听和观察,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而非详细记录笔记,满怀同情心的倾听不仅是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尊重,其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一种心理治疗措施[5],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方法。儿科也称"哑科",患儿不能准确、全面叙述病情,对患儿病情的了解,首先取决于父母的关注度,其次取决于父母的知识水平,更主要取决于儿科医师的细心观察,反复问诊,详细查体。结合具体问题,不仅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精选常见疾病,结合典型症状、体征,指定2名学生采集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分析病情的演变过程,小组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纠正不足之处,改正错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分析病情,最后总结出病例的临床特点,做出详细的临床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明确进一步确诊所需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实际工作能力,老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研究和学习过程,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以患儿疾病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6]。PBL教学过程可划分成5个阶段: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说;③收集资料(自学);④论证假说;⑤总结拓展。PBL教学法既加强了学生的基本临床训练,又加强了逻辑推理和整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改革出科考试模式出科考试以多站考试的模式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培养临床技能。多站考试包括:①采集病史;②体格检查;③辅助检查;④病历书写;⑤提问答辩。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突重点出、思路开阔、融会贯通。儿科疾病具有特殊性,许多疾病具有年龄特点。儿科疾病病种多、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病人不能主诉病情,通过实践和考试,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全面考虑问题,给予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出科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习,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知道要进行出科考试,学生们会有一些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竭尽全力完成儿科实习任务。考核后,进行集中分析、讲解,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出科考核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篇2

在每个学院(部)以随机的方法选取青年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2份,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52份,回收有效率为100%。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60%的青年教师对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已有所了解和掌握,曾经尝试做过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整体上青年教师教育技术态度和意识很强,具有主动应用教育技术获取教学资源的意识,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认为教育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推动政策,青年教师现阶段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稍显不足,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不够等是制约青年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主要困难因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要明确符合教育技术培养的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培训的主要目的。(二)要规范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从青年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加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与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能够解决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组织教育技术示范公开课,教育技术成果展示会,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本校青年教师到外校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校本培训。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以现场面对面集中授课为主,这种培训模式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系统的知识,技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的教学上却往往并没有明显和持久的改进[4]。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作为集中授课学习模式的补充。在培训过程中,要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远程教学等。(四)要建立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以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一个基于教育技术的合作共同体———“专家在线平台”,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处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分享合作的心得体会,促进共同提高。(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参加协会培训和交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各省、市教育技术(电教)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交流,可拓宽视野并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技术行业发展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观念将决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的建立。实施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时间和场地,这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另外,培训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的通力合作[5]。(二)应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建立一个好的培训制度是保证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高职院校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培训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对教育技术成果予以认可,将培训工作作为学校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加并通过培训作为教师上岗、教学评优和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6]。(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奖励政策通过开展各种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活动的评比奖励工作,树立榜样,奖励先进,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培训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四)采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是培训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要采用全新的评价理念与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评促学,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可采取传统评价和应用信息化工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青年教师既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尽量减少考核压力,确保培训评价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五)建立培训后跟踪回访制度和流程采用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沙龙座谈、QQ群和博客答疑交流等多种形式,设法了解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参与培训后的感悟和体会,获取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和问题等反馈,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中的薄弱环节,促进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篇4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

(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

(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

(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质量其实都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与质量有关。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猜想的重要铺垫。

篇5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是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即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多见。因此,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质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商务英语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改革的立足点。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职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脱节

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但是仍然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而不是普通专业性人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英语和商务教学如何联系与区分,教学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尚无统一、明确的认识。多数商务英语专业仍然沿用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模式或者继续使用中专的教学计划,无法突出高职教育“职业”的教学本质,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不明确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

(二)课堂教学模式失当,忽视学生职业能力需求

由于专业定位趋于传统的“唯学式”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仍然偏重于单一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强调知识的获得,久而久之,学生对教材和教师过分依赖,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泯灭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方法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也没有走出“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阴影,大多数教师依旧不厌其烦地讲解句法、词法、句型以及各种语法知识甚至大谈英语等级考试技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以考试取得高分为最终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俨然变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何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备落后,匮乏“三师型”素质教师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办学理念,比起理工科的投入,文科的投入少之甚少。英语专业必备的语音设备简陋陈旧,多数为上个世纪的产品。图书管里英语专业的书籍偏少,基本上不能提供英语音频和视频资料。实训室设备单一落后,多为应付检查所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以及科学的实训室建设有待提高和充实,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教师应该具备英语语言学和国际贸易学两个领域的教学能力,当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教师提出最基本的素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在“双师型”的基础上成为“职业指导师”,即“三师型”素质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强化学生职业修养,从而提高就业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欠缺,专业教学能力不佳,专业实践经验缺乏,根本无法保障学生专业知识的汲取,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动态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实践型、技能型的应用人才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不能再延续本科纯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而应办出高职的特色。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牢固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从事商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法律、政策及业务操作技能,从而顺利完成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商务操作能力培养。按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动态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动态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根据企业的期望值、目标岗位的具体要求、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过去的学习经历以及目前的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状况等因素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随着以上各因素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动态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动态可变化性,大大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职教界最流行的莫过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集“教、学、做”于一体,真正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到了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合未来岗位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化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供更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训练学生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开展商务活动的职业能力。

(三)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职业能力提高的保证。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该提高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视,加大对英语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第一,改善语音室的教学设配和环境。新型的多媒体视听说型语音实验室设备不仅能够完成听说的语音对比,还能够提供考试分析、听力测试、自动监听记录并进行评价等。第二,加大图书馆商务英语资料的储备。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不能仅限于英语等级考试方面的书籍,应该采购一些英语欣赏类的书籍和音频视频资料,扩大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英语鉴赏能力。第三,建立现代化的商务模拟实训室。实训室里应该提供真实的设备以便于学生了解工作的真正过程和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尽早明确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洞察市场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给予客观正确的评价和提出修正意见。

(四)优化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践监管力度

篇6

长期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一种决定学生是否成才的决定性品质和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成才意义重大。尤其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理应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理解自主学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有许多专家开始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把它看成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一)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政治教师应该科学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上,教师将口头讲授转变为激发内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上,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来主动开焊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搜集、整合、探究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高度尊重学习主体这种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别强调引导学生感受知识探讨、学习和建构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帮助和服务,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学习尽快进入亢奋状态,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重视开放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地选择时间和空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自主进行反馈和评价,这就促使学生学习的范围和空间呈现出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十分有利。

(四)关注合作尽管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但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团队合作的情境下进行的。因此,这种学习方式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构成中的合作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在相互的沟通中发现自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彰显创造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探究的方向,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现有的成果,展示自己的创新,在大胆质疑、发现和补充中完成学习任务,创造性地解决面对的问题和疑难,这自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指导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科学指导,是政治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我在平常的政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做到科学指导的。首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的调查,认真分析成因,因人制宜、因势利导,指导时就容易做到针对性强,指导积极有效;其次是自觉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出现盲目性。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发挥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导向与服务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大局,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克服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二)积极创设有利情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十分有利。如在导学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中整合社会新闻等信息,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新教材中也有许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加以利用,通过多种形式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有兴趣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进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篇7

创新才能就是发明力。所谓发明力,是指对已积聚的常识和经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发明,发生新概念、新常识、新思维的才能。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考虑力、想象力4种才能所组成。在感知力、记忆力、考虑力、想象力这4种才能中,感知力、记忆力和考虑力直接关系到常识和经历的积聚和科学加工。感知力、记忆力和考虑力合力修建了人们现有常识和经历的根底。感知力、记忆力和考虑力越强,则对常识和经历的积聚和科学加工越是有用,常识和经历的积聚就越是丰厚,就越是有利于人们想象力的发扬。丰厚的常识和经历将使想象力成为有泉源丰沛之水,然则,假如不擅长对现有的丰厚常识和经历进行加工和新组合,以发生新的常识和经历,那么,现有的丰厚常识和经历将难以发扬应有的效益,人们不免成为“挪动的书柜”。

现代社会是一个青少年的主置突显的时代,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开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在社会出产、生涯和文明等的创新开展中的主力军效果日益明显。创新才能是一个国度所拥有的研发原创性、有中心常识产权的科学技能的才能,是一个民族所拥有的不时开辟文明的进步前辈范畴、更新民族精力的才能,是一种对民族开展、国际竞争的看法由自觉转化为有战略的盲目、并构成共识和民族凝集力的才能。青少年能否具有创新才能关系到国度的将来开展和可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综合国力的成功。我们需求经过有用路子来培育和开展我国青少年的创新才能。

科技创新,要害在人才。出色的科学技能人才群体,是国度科技事业开展的决议性要素。当今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核心。无论是兴旺国度照样开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本视为计谋资本和提拔国度竞争力的中心要素,鼎力增强科技人力资本才能建立。培育培养多量高本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力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出路,直接关系到国度和民族的将来。同志在讲话中亦指出:具体施行人才强国计谋,结实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要对峙在创新理论中发现人才、在创新运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集人才。起劲培育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巨匠和科技领武士物,特殊是要抓紧培育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同志强调指出:“综观科学技能开展史,很多科学家的主要创造发明,都是发生于风华正茂、思想矫捷的青年期间。”在天然科学范畴中,良多后来有成就的各行业专家在青少年时代就矛头初现了。青少年是科技的将来。开展科学技能需求培育青少年的创新才能。中心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度”的目的,同志在讲话中亦强调培育中青年专家对科技创新的主要性,这为起劲把优异人才集聚到建立创新型国度的伟大事业中来提出了愈加紧迫的义务,培育青少年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特殊是年青人才锋芒毕露,显得尤其主要。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体例不顺应培育和进步青少年的创新才能,急迫需求变革,这曾经成为教育理论界的根本共识,当前比拟分明的,经过教育变革有能够处理的障碍我国青少年创新才能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形式。我国的应试教育形式,培育了很多的人才,但这并不是其在培育创新才能的要求面前逃避变革的盾牌,事理也十分粗浅——任何理性的教育形式都邑培育人才,分歧的要害在于培育什么样的人才。(1)我国的应试教育形式的评价系统,以计算化的应试目标对教育结果和学生才能进行评价审核。以成果、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行政部分、校长、教员和学生的独一规范,这就迫使整个教育内容、教育办法、招生测验准则都环绕成果、分数、升学率运转,在这种教育准则下,创新精力和创新才能的培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论。(2)在这种评价系统之下的教育办法,必定接纳灌注式的战略。在日常进修中,高强度的为学生灌注测验中规范化谜底的威望,让青少年构成定势的思想习气,解说方法缺乏教育互动和民主氛围,灌注是目标,启示也是为了灌注——这种做法严峻的勾消了青少年的思想特性和发明力。(3)进修方法以记忆为主,教室教育办法依然是举座灌、填鸭式。因为必需经过题海战术和大活动量演习才干顺应应试测验的需求,教育伎俩根本上是“划、背、考”。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常识面狭隘,批判性考虑、发明性思想遭到压制。经过这种办法培育出来的人才,“听话”与“会测验”是评价青少年的遍及认识,这种教育体系体例,以青少年的特性为敌,以自力人格的培育为敌,以创新才能的小我开展为敌;这种教育体系体例诚也能培育出人才,但却不克不及顺应创新大潮之下的国际竞争。详细说,培育与进步青少年的创新才能有两个首要的途径,一是以维护和指导青少年的创新才能为目标的变革。变革教育体系体例、变革人才培育和选拔准则、改善人力资本情况,去除勾消和障碍青少年创新才能开展的妨碍,处理消极影响青少年创新才能的实际问题。二是探究有战略、有方案的培育、进步青少年创新才能的理论和办法,引进培育和进步青少年创新才能的进步前辈理论,树立配套准则,增强相关教育理论的研讨。对教育范畴来说,若何更好的培育青少年的创新才能,在当前略显陈腐的教育体系体例和教育变革大潮面前,也是一个理论和理论的创新进程。教育体系体例、教育理论、国度教育的开展程度、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只仅决议了青少年创新才能的开展,也必定决议创新型国度可否建成。其间的事理再也简略但是:青少年是民族的将来。没有发明力,缺乏创新才能的青少年建立不成一个充溢生机的“少年中国”。

现代社会将是一个青少年的主置突现的时代,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开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基本分歧于农业社会——以博大精深的老一辈为代表的前喻文明为主导的时代,也基本分歧于工业社会——以密切无间的平辈为代表的并喻文明为主导的时代。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以年青人频年长者可以更切实地舆解实际的后喻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位置主体性的明显而敏捷的加强。因为常识经济、信息化海潮使得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特征的常识资本、智能资本的根底性位置确实立,使人类社会出产范畴的代际对等得以完成;青少年在社会出产、生涯和文明等的创新开展中的主力军效果日益明显。实际的显示在:谁更好地把握中心技能、进步前辈技能,并将其转化为出产力,谁就博得了居有更高社会位置的能够性和实际性;这是一种对创新才能的实际需求,也是对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这个属于青少年的时代里,能否具有创新才能,是经济开展、国力提拔的要害,也是国运地点。

篇8

(一)专业技能不高

(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当前大学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课前,不能够及时预习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课上,做不到专心致志,听讲马虎;课后,对待知识也不能“温故而知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奋程度较低,对待不了解的问题也不会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对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的现状。

(2)专业实践重视不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想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必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但当今大学生对此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平日往返于教室、餐厅、宿舍之间,很少走向社会,使得个人专业知识得不到锻炼。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无遗。

(二)就业态度不端

(1)就业心态失衡,抗压能力较差。

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态不够端正,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遭遇碰壁,不是第一时间进行自省,以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而是怨天尤人,埋怨各种外在因素。况且,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较差,遇到些许挫折,心理便经受不住打击。

(2)自我认识不足,求职急功近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大学生对待自己却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在就业过程中目标不清,盲目迷惑。同时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摒弃求真务实的基本精神。求职从众心理严重,盲目攀比,不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一味追求在大型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一味追求公务员等待遇优、等级高的工作职业,对待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避而远之,结果鱼与熊掌均未得之。

(3)崇尚个人主义,缺乏奉献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社会、集中之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求职过程中,不是最先考虑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而是将个人待遇放在第一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奉献精神缺失。

(4)过于追求稳定,轻视竞争创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及时拓宽就业思路。对待工作,部分大学生不是主动出击,通过竞争展现自身实力,而是被动等待,希望能够得到公司方面的主动垂青。同时个人就业思维缺乏创新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个人普通平庸的思考、行为方式终将会使自己受挫。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原因

(1)忽视“知行”作用。

知行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部分大学生却将二者全部忽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专业学习热情不高,进而造成个人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同时,部分大学生更没有意识到“致良知”的重要性,对待自己专业所学,不能及时将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

(2)缺乏“中和”心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思想自古有之,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此类心态却较为缺乏,面对求职中遭遇的各种事情,不能很好地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无法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缘由,造成心态错乱。

(3)遵循“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成为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更是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大家在求职时注重地域、工作种类的选择,热衷于考取公务员等职业。

(4)淡化“入世”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者一直推崇“入世”思想,提倡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庭、国家、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对集体的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但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本位主义渐趋盛行,大学生“入世”思想淡化,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将个人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团体主义思想被抛之脑后。

(5)奉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之道盛行已久,其追求为人处事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不可太过于创新。几千年来,人们奉“中庸”之道为个人行为准则,不敢有所逾矩,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过分追求稳定的职业,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授大学生人文理论知识、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高校要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视人文社科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自身地位。可以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适度增加思政类公共课的学分数,以提高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文素养课程培养计划,开设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从理论角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而培育就业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如在讲授思政、就业指导公共课时,可将授课内容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鉴古知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适合性。尝试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如在赏析《诗经》时,可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培育个人就业能力。

(二)以校内文化建设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影响巨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培育,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在校园内要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在校园内设立相应优秀传统文化景观,如校训石、校史碑记;从传统经典要籍中摘词择句为校园道路、楼宇命名;在教学楼、办公楼、餐厅内悬挂古典名言、诗词;在图书馆前树立孔子等先哲贤人的雕像……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身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其感染熏陶,培育就业能力。在校园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只有通过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得以培育提高。充分发挥社团、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成立相应的传统文化传播社团,举办书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国学讲堂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就业能力。

(三)以校外社会实践为平台,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知行合一,至善求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试金石,是校内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力补充。要创新活动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在学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参观名胜古迹等主题实践活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在娱乐、休闲中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假期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假期时间较长,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而言,更容易见实效。可指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就业创业主题相结合,组织、帮助大学生深入学校、社区,扎实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就业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

(四)以网络媒介资源为依托,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9

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数学课堂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中,要激发求知欲望,培育思维的主动性;要创设问题情景,培育思维的敏捷性;要引导联想沟通,培育思维的广阔性;要加强实践操作,培育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质疑辨析、培育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

培育;学生;思维;策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尽最大限度地设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点燃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望,培育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任何人的发明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也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悟空分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后看到一个村庄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分给每人[14],这样最公平合理,”八戒听了很不高兴地说:“西瓜是俺老猪提议并化缘来的,俺肚子大,至少要多分一些。”悟空听后说:“那就分给你[28],好吗?”八戒贪婪地说:“我至少要3块。”悟空不耐烦地说:“那就分给你[312],这下可以了吗?”八戒乐呵呵的答应了,沙僧很认真地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给了八戒3份,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突然发现,分给自己的西瓜好像没有比其他人多呢?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八戒是不是分得的最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八戒多吃多占,有的说师徒四人分得的一样多。八戒是否分得的多呢?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了分瓜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师徒四人分得的瓜一样多。这时教师接着说:“聪明的悟空用什么办法做到既满足八戒的要求,又分得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大家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清楚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育思维的敏捷性

孟子曾经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激发多思、深思,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良方。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去学习,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培育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在教学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后,我指着操场上的旗杆说:“同学们,如果我要知道旗杆的高度,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不行,旗杆那么高,怎么量?”有的说:“爬到旗杆上量。”,有的说:“你爬得上去吗?”有的说:“把旗杆放倒就好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就在大家积极思索而又不知如何解决的时候,我接着说:“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来解决呢?”同学们一听,个个露出兴奋的表情,那么该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呢?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最终根据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的磨炼与培育。

三、引导联想沟通,培育思维的广阔性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创造的翅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帮助学生突破感官和时空的限制,扩大感知领域,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新事物,产生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从而把已学的有关知识沟通成网络,丰富学生的认知,培育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某公司有职员120人,男、女职员人数的比是2∶3,男、女职员各有多少人?”教师先指导学生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检验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2∶3”这个条件联想提出:“男职员人数是女职员的[23],女职员人数是男职员的[112]倍,男职员人数比女职员少[13],女职员人数比男职员多[12],男职员人数是公司职员总数的[25],女职员人数与男职员人数的比是3∶2,男职员人数与公司职员总数的比是2∶5”等问题。在学生理清男、女职员人数、公司职员总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进而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解法:①归一法,先求出男职员人数:120÷(2+3)×2;②用方程解:设女职员有[x]人,男职员有[23][x]人,[x]+[23][x]=120。从而沟通了归一、和倍、分数、列方程解、按比例分配这几种问题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育思维的深刻性

皮亚杰认为:“应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动手操作,从中获得事物的本质特性,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教材十分重视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充分让学生操作、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促进知识内化,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三个操作过程:①请学生拿出课前已做好的三个不同的角,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哪一个角小?引导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把三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使三个角其中的一条边重合,重点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中判断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领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练习纸,提出现在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把角剪下来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想到测量,借助机会,我适时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②通过一系列(下转第56页)(上接第48页)的师生共同学习活动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练习纸上的角,并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之后,师生共同归纳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③请学生独立测量练习纸上的另外三个角(分别为锐减、直角和钝角),巩固已学新知。这节课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辨中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在“动”中“思”,在“思”中“动”,不仅学到了新知,磨炼了动手能力,更可贵的是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引导质疑辨析、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人类创造的火花;质疑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质疑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充分想象猜测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倡导和激励学生辨析自己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培育学生善于质疑探索,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后,有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有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现有500平方分米的铁皮,在不考虑边角料的情况下,至多能做多少个这样的水桶?(得数均保留整数)”。在师生共同分析题意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加上‘至少’,而第二个问题却要加上‘至多’两个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全班同学计算后再认真思考它们的含义。当得出计算的结果分别是:3.14×4×5+3.14×(4÷2)2=75.36(平方分米)、500÷75.36≈6.6(个)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要求得数保留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可以吗?”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学生的讨论变成了争论,争论演变为辩论,争辨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终于发现所需铁皮75.36平方分米如果“四舍五入”为75平方分米,就做不成这个水桶,必须用“进一法”。而第二个问题6.6个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为7个,则第7个水桶无法做成,只能用“去尾法”。从中感悟到解决数学问题应根据生活实际来灵活处理,通过质疑、辨析,拓展了学生思维,培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为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科学的思维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当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培育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从小掌握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家;企业家能力;培育和提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中小企业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正成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实现中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是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其中异质的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本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整个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家的才能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和绩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展。因此,培育中小企业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企业家的能力界定

1.中小企业家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人数标准、资金标准或营业额标准)以下的、在某一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

而中小企业家就是指在中小企业中掌握企业控制权,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经营收入的人格代表,包括中小企业中的董事长及总经理两部分群体。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他们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并承担直接责任,以盈利为目的,合理配置资源使其形成生产能力。企业家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企业家的能力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能力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换言之,所谓企业家能力也就是能胜任领导企业这一任务的主观条件。中小企业家的能力就是能胜任领导中小企业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工作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产生关键影响。

本文借鉴冰山模型,把企业家能力分为外显能力和内隐能力。即企业家的能力结构就像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人的行为、知识、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观察的特征,但这仅仅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是企业家的外显能力;处于海面以下的冰山的另一部分是能力的另一部分,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等。真正决定一个人作出突出绩效的,并不是知识和技能等表象因素,而是水面以下潜在的个人特征,是企业家的内隐能力。

三、中小企业家的能力特点

中小企业与一般企业的企业家能力有着共通之处,在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性、创新性、剩余收益参与性和动态性等方面十分相似。然而,由于中小企业以及企业家自身固有的特征,企业家能力有许多不同于一般企业家能力的独特之处:

1.管理技能更具全面性

企业家通常应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只是在组织中所处层次不同,对技能要求侧重不同。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他的工作综合了大公司总裁的活动和第一线监工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在大企业,管理者是结构化的和正规化的工作,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非正规性的。计划不太可能是一种仔细协调的过程,组织机构的设计也不那么复杂,控制则更多依靠直接巡视,而不像大企业那样依靠复杂的计算机化的监视系统。

2.管理理念更具独特性

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一切都是无法预测的,一切都需要去探索。此时,由于组织规模较小,企业家的独创性思想,企业家的远见使命,能深刻的影响组织的全体成员,企业家通过描绘组织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建立早期的文化,并力图通过这种文化,驱使组织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正如英特尔公司前董事长葛洛夫的名言:“唯有偏执狂才能拿生存”,“偏执狂”在这里是指对事物看法的与众不同。

3.机会把握更具敏感性

中小企业一般处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形成期和成长期,目标是尝试性的,资源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辨认谁是顾客都很难。因此,企业家应该具备较高的分析力、洞察力和应变力,对于市场机会的捕捉更为敏感,用更加权变的思考去判断和分析内外部环境,要具有一种新兴的心智模式,快速地感觉到环境中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快速地形成一种经营理念,以及快速地重构资源以执行此反应,及时准确识别和把握机会,带领企业获取生存,得到发展。

4.管理人才更具尊重性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团队的努力,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中小企业人才浪费、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缺少人才,就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也就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家必须更为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以人的智力为第一资源,以人的开发作为物的开发前提,在用人制度上更为重视能力导向,正确的评估中小企业的用人风险,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人才梯队来降低企业对个人的依赖,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去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保留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企业充满活力 。

5.角色扮演更具传播性

中小企业势单力薄,本身的形象和信誉未被消费者认识,认同或接受,在同行中知名度很低。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即向外界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这意味着企业家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外部事务,如接待消费者、会晤银行家安排融资、向媒体信息、寻求新的生意机会以及促进变革等,以此增进外部公众对企业的了解,形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从而提高运行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

6.经营意识更具创新性

企业家能力不同于一般员工的重要属性是: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主体,担着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重任。同时,为了追逐经济生活中潜在的利润,企业家还必须承担经营决策中的巨大风险。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着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变化,中小企业家更应不断创新和变革,敢于冒险,才能适应环境变化,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铱星公司的失败不在于没有技术发明,而在于没有企业家成功的创新活动;微软公司的成功也不在于软件技术,而在于比尔·盖茨的创新。

四、中小企业家的能力培育和提升

有学者曾比喻企业像企业家。即企业家的思想、思维、理念、价值观等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绩效。

然而,在资源稀缺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的今天,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而忽略了企业家这种资源的开发。因此,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个人层面上进行分析。

1.企业家内隐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中小企业成功与否,表面上取决于企业家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但实际上企业家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带领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它们感染和激励着中小企业的员工,影响员工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形成企业富有“人格魅力”的独特企业文化,企业家成为企业凝聚的核心。

(1)适时更新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员工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受企业家的影响更大,企业家在中小企业中具有巨大威望,他的理念和哲学必将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全体员工心目中去,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凭借一股无形的引力让企业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家周围,起着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使得整个企业上下士气高昂、意气风发,企业的发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转贴于 世界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提出,作为一个企业家,你所特有的哲学支配着你的经营,决定着你的事业的成败。如果你想扩大公司,想使你的职员们幸福的话,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显然,改变固有管理理念,以现代管理理念取而代之,是每一个中小企业家培育和提升能力的核心。

(2)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强硬的竞争对手.企业家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稳定的心态、鲜明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等,才能够有必胜的信心扣勇气,去坦然对待其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各种危机,才能在逆境中实施风险决策,灵活应变,在风险的游涡里识别和把握胜利的机遇,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方正集团总裁张玉蜂曾经说过,“要做一个企业家首先必须加强个人修养”。换言之,企业家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一方面能使企业家综合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既能在有利的条件下使中小企业获得超常发展,又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凭坚韧不拔的内在毅力,成为下属佩服和敬仰的典范,极大鼓舞员工的斗志,激发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员工的追随反过来又促使企业家自律性增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引领企业前进。正如夏尔?戴高乐所说:“那些具有品格的人会放射出磁石般的力量,对于追随他们的人来说,他们是最终目标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3)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潜能和人格》一书中指出,创造基于潜能,潜能基于人格;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层次;而人格层次的高低,不但决定了这个人的创新能力,还决定了一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

事实上,企业家价值观取向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与高度。企业家只有给自己更高的定位之后,才会有远大的眼光,并把这战略眼光全方位地渗透到生活、工作。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大都很短,长则几年,短则几个月。原因之一,企业家目光短浅,把企业看作自己的私人物品,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做强做大。因此,企业家要实现从追求自我利益转向注重自我价值的转变,不再将获取个人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只有将自我价值实现作为首要目标时,才会具有持续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去培育和提升自身能力,把自己推向更高的企业家层次。

2.企业家外显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统帅,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肩负着机会的捕捉,风险的承担,创新活动的组织等使命,这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文化素养。然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都缺少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在企业发展方面,通常所形成的看法是“大企业靠文化,中企业靠管理,小企业靠经验。”不少中小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很多时候凭直觉、靠经验,从感性层面去工作。因此,中小企业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大脑看作为一部电脑存储器,必须随时存进新的知识、观念和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删掉那些永久过时的东西,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尽可能地适应时代潮流。中小企业应有详细周全的企业家资源开发计划,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家的需求,结合企业家自身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家进行培训与开发,丰富和扩展企业家知识存量,有效提高企业家的能力。

此外,还应从社会层面上不断改善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及时给予企业家合理的报酬、地位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帮助企业家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确立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主体的社会地位,激励和诱导企业家不断进行创新,使企业家有健康的生存土壤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空间,促使他们产生新的动机,帮助他们实现需求,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从而极大提升企业家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大出版社.

[2]叶万春万后芬蔡嘉清:企业现象策划——CIS导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2):78-82.

[3]郭本善:企业家修养: 稻盛和夫经营理念的灵魂. ,200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