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2 14: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设计

篇1

[关键词]监控自动消防传感器

一、系统结构

该系统方案是为大型商场或金融系统设计的。它是以监视、监听、消防、警报、通信为主体,并结合进出口控制、广播调度、视频图像数字化分析等功能模块形成系统整体(如图所示)。

二、各子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监视系统:由摄像机装置、传动控制器、脉冲分配放大器、电缆补偿及视频自检器、时间发生器、手/自动场控切换器、全方位电动云台组成。现场每台摄像机的频率信号送入电缆补偿放大器,以补偿长距离高频损失并抑制共模干扰,再通过视频分配放大器得到三路视频信号,一路供手/自动场控切换器,一路送主监视器,一路送信号切换矩阵供分支监视控制系统。

2.监听系统:由高灵敏度极驻体话筒、定向话筒和话筒放大器、音频分配放大器组成,与视频合成声像信息。

3.警报系统:由各类报警传感器、报警输入控制器、报警防范控制器及电平转换电路构成。系统处于正常保安状态时,报警传感器进入防范状态,将检测到的信号经转换电路送入计算机分析和声光显示屏指示。

4.自动消防系统:由温/烟感探测器、警铃、报警器、手动报警器装置、分控/总控设备、手/自动切换器、3101卤代烷网管喷淋系统组成。通过传感器探测到的火警信号送入分控箱,进行合法性识别,并通过总控箱将信号送入微机进行有效分析,发出相应的报警信号,然后反馈到报警发生区域,在设定的时间进行自动消防灭火动作,并不断采样监测工作状态,区域分控也具备自动灭火的后备功能。

5.辅助系统:辅助系统包括进出口控制系统:对出入口进行验证身份、级别,然后输出驱动磁卡门装置,并记录有关参数。远程分支管理系统:可以远程控制广播、摄像机云台,选择视听区域,调动人员进出情况等工作,以便管理。图像分析功能:可以将摄入的图像数字化,然后进行编辑放大等处理,以便分析案情现场。远程通讯系统:可以根据报警类别及级别自动通过微机串口进行点到点、点到多点的通讯。一路供安全部门信息交换,以便安全职能部门掌握本系统使用单位的情况或应急处理;另一路供单位系统内部进行信息管理、汇总等数据交换。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

采用工控集散模式,分为主控站、通讯和前端节点机,由微型计算机、前置机、打印机、AD/DA转换、编码控制切换电路以及驱动电路等组成。其输入信号有:消防设备自检、消防警报、防盗控头自检、防盗警报、通道门状态、摄像头状态(包括云台位置)、视频图像等。其输出控制有:自动灭火、声光报警控制、录像控制、自动场控切换、摄像机云台跟踪控制、通道门驱动。

由于采用集中控制处理,计算机通过采集的信号样本分析后作出控制,使各子系统有机的相互结合,主要功能如下:

1.监视系统与警报系统的联动控制:当某一区域发生报警时,计算机根据报警类别和级别通过报警区域附近的摄像机云台自动跟踪报警区,同时用报警区域主摄像机获取的图像信息来控制自动场控切换,送主监视器并进行录像处理,并将所有信息(如时间、地点、报警性质等)随时登录硬盘形成档案文件。在微机CRT上以窗口形式绘制了防范区域及各报警点设备位置图形,当警点设备报警、故障、动作时,用不同色彩闪烁方式在相应位置图中提示,并发出声光警报,报警区域图形在报警时自动开启录像机进行录制。

2.警报系统与通道控制的联动控制:当某一区域火警(用一只探头探测到的)时,在火警分控箱和总控箱上反应报警情况,计算机根据该区域的探头信息自动探测其附近的其它组探头情况。若有两组同时探测到火警,则输出自动灭火控制信号,按消防步骤进行如下动作:(1)切断空调等附设电源,警铃动作,报警有火情,人员迅速处理手头应急工作(如重要资料的备份、转移等)。(2)开启现场的所有通道,报警动作,通知人员三分钟内迅速撤离现场。(3)关闭所有现场通道并自动喷淋3101灭火剂。(4)整个过程摄像录像自动动作。(5)计算机自动通过语言信息经音频卡播放每一阶段的要求工作内容,用音频系统内的广播功能不断提示。

3.树叉状的通道管理系统在每个磁卡门的点上均有一台伺服微机,它的功能是实现阅读磁卡上的人员身份,根据人员的类别和级别进行判断,将信息送往中心主机登记,在数据库中查寻是否有效。收到允许通过的返回信号后,驱动开启电路,门锁自动打开,这些通讯通过微机本身的串、并行口进行联络。

篇2

综合楼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也日趋广泛,综合楼将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娱乐、餐饮、观光、库房等功能集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便捷,同时也为开发商提供建筑的一部分实现功能目标,节约用地,有效的解决了旧城市的拥挤、杂乱等问题。综合楼由于建筑内部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可燃物较多;人员密集,存在大量的火灾隐患,带来了许多消防安全问题,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如果消防设计不合理或者消防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1994年6月18日,寿光市供销社贸易公司综合楼发生了特大火灾,造成7人死亡。2005年06月18日潮州市韩师学术交流中心综合楼发生火灾。2007年7月21日,邢台市人民医院在建综合病房楼发生火灾。2008年12月10日,福州市台江区省电影公司综合楼发生火灾。因此,做好综合楼的消防安全工作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是防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防火的源头,如果建筑审核把关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但如果将消防设计审核工作当儿戏,留下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则会酿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的惨剧。因此,要对综合楼消防设计审核给予高度的重视,找出消防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火灾危险性降到最低。

一、综合楼的火灾危险性

1、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

综合楼往往将办公、餐饮、商业以及居住等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功能多元化,并且多为高层建筑,因此大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办公和商业场所白天人员比较密集,用电设备多且使用频繁,过负荷、漏电等故障几率增加;夜间发生火灾可能造成报警不及时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迅速向居住区域蔓延,增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商业场所的设置,增加了可燃物的数量,从而增大了火灾隐患;公共场所人员流动大且人员复杂,致使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组织困难,疏散时间长,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设置餐饮场所的综合楼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明火,以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和使用,大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2、火灾蔓延途径多,速度快

综合楼功能复杂,走道多而长,以致火灾蔓延途径增多,蔓延速度加快。高层综合楼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气井、垃圾道等竖向管井,如没有考虑防火分隔措施或对防火分隔措施处理不当,发生火灾时,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即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科学试验表明,在火灾燃烧的猛烈阶段,烟气沿着楼梯间或其他竖向管井扩散的速度,可达到3 m/s至5 m/s。高层综合楼建筑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风对于火灾的影响,“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在高层建筑中尤为突出。风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风速的大小,高度为10 m时,风速为5 m/s,而高度为90 m时,风速则增加到15 m/s。因此,高层综合楼一旦起火,受风的影响,加速火势蔓延,形成的飞火可将邻近建筑物引燃,并且造成建筑本身竖向的蔓延。综合楼中多设有中庭,加速了火焰和烟气蔓延。

3、安全疏散困难

综合楼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不能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进行统一管理,应急疏散预案不健全,增大疏散难度。

高层综合楼建筑物高、楼层多,内部交通复杂,垂直疏散距离远,需要疏散的时间长。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种竖井拔气力大,火势和烟气通过竖向管道迅速蔓延,疏散方向与烟气蔓延方向相反,烟气具有毒害性、恐怖性、减光性,实际疏散速度比烟气流动的速度慢很多,被困人员往往因来不及疏散而被烟火熏死或烧死。

另外,高层综合楼建筑人员比较集中,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情况;疏散设施少,发生火灾时烟气和火势向竖向蔓延快,烟气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是人员疏散速度的100多倍。而平时使用的电梯由于不防烟火和停电等原因停止使用,有些城市虽从国外购置了为数有限的登高消防车,而大多数建有高层建筑的城市尚无登高消防车,即使有,高度不高,不能符合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需要。

目前,很多综合楼中有居住部分,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为了对住户的管理,大多采用单元式住宅的管理模式,在楼梯间或对外的出口均设置了电子对讲门、铁栅栏门等,使安全疏散通道不能保持畅通,一旦发生火灾及意外事故,将会给人员安全逃离及组织人员施救带来很大困难。

4、扑救难度大

综合楼多为高层建筑,高达几十米,甚至超过二、三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限,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可能很完善,另外,功能复杂,消防设施配置不统一,因此,扑救高层综合楼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一是热辐射强,烟雾浓,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快和途径多,消防人员难以堵截火势蔓延;二是登高困难。高层综合楼发生火灾时,如不借助消防电梯,消防队员徒步登楼作战的极限在10层左右,再高将因体力消耗过大而丧失战斗。由于经济等因素,消防电梯的设置终究有限。若是利用登高消防车,目前全球消防体系能够提供的最高云梯约为130 m,而我最高云梯车只能举高90 m。50 m以上的先进登高消防车极少,难以满足高层综合楼火灾扑救需要;三是用水量大,供水困难。高层综合楼发生火灾时,冷却和控制火灾蔓延扩大的用水量是相当大的,从国内外高层综合楼火灾实例来看,火灾实际用水量需要每秒上百升至几百升,而目前,扑救高层综合楼火灾的消火栓系统的供水量约为每秒几十升,因此,只好借助消防队千方百计往高楼供水,但由于受水带耐压强度和消防车供水高度的影响,常因供水不上而贻误灭火战机;四是扑救高层建筑缺乏实战经验,指挥水平不高。

二、建筑消防设计

主要包括综合楼耐火等级的选定,根据耐火等级确定建筑各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在总平面布局上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防火间距,留有消防扑救面等,创造灭火救援的有利条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划分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疏散楼梯采用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设置消防电梯。

三、消防安全管理

根据《消防法》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设计审核,并在建设工程竣工后向出具消防设计审核意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验收。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对职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另外还包括消防控制中心管理;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管理;消防安全工作考核和奖惩以及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四、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理确定综合楼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水源以及留有足够的消防登高扑救面等,这是消防设计审核总平面布局方面的重点内容。

现今,综合楼内多设中庭,限定性和私密性减小,更强调与空间环境的交流和渗透,美观、视野宽阔。但中庭一旦失火,火势蔓延迅速、烟气扩散快。火势和烟气可以不受限制地急剧扩大。中庭空间形似烟囱,因此易产生烟囱效应,若在中庭下层发生火灾,烟气便会十分容易地进入中庭空间;若在中庭上层发生火灾,中庭空间的烟火不能向外排出时,就会向建筑物中其他空间扩散;并进而迅速导致整个建筑物全部起火。另外,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难度大,中庭起火,涉及到多个楼层,极易形成立体火灾,由于烟火蔓延、人员疏散与灭火战斗相互交会,人员众多,易造成现场混乱。加之,因烟雾、火势的影响,势必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救灾造成很大的难度。因此,做好中庭的消防设计尤为重要。建筑应当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审核,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综合楼内往往有商业、办公、餐饮及旅馆等场所,而在消防设计中,对于安全疏散问题考虑欠周全,疏散走道、楼梯宽度、楼梯间及其前室门、疏散门等均需通过确定各部分疏散人数计算确定,设计中会出现当办公等消防通道跨越商场时,夜间商场停业将使通道不通或疏散宽度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而影响疏散。

另外,综合楼内部功能复杂,有多个管理或使用者,消防安全管理不统一,入住人员消防意识不强,没有一盘棋的思想,给消防宣传、消防教育、夜间及节假日值班甚至于扑救都带来一定困难。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对职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另外还包括消防控制中心管理;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管理;消防安全工作考核和奖惩以及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最后,对于消防设计审核,设计人员和建审人员均应高度重视本职工作,严格按照规范对建筑进行审核,减小建筑火灾隐患,提供灭火有利条件,确保任何一栋建筑的消防设计满足消防安全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多数综合楼消防设计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防火分区面积过大,不符合《高规》第5.1.1条规定。

(2)办公室疏散门开启方向与疏散方向相反,不符合《高规》第6.1.16条规定。

(4)合用前室送风机送风量过低,不符合《高规》第8.3.2条规定。

(5)地下汽车库排烟机排烟量过低,不符合《高规》第8.4.2条规定。

(6)锅炉房排烟风机单台排风量小于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符合《高规》第8.4.2.1款规定。

(7)中庭无机械排烟设施。不符合《高规》第8.2.1.3款规定。

(8)消防电梯前室不设置消火栓,不符合《高规》第7.4.6.8款规定。

(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布置间距不能满足要求。

(10)地下汽车库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不符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第6.0.6条规定。

(11)锅炉房火灾探测器选型欠合理,不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7.2.5条规定。

(12)柴油发电机房火灾探测器设置数量不足,不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8.1.2条规定。

(13)汽车库两疏散指示标志最大间距过大,不符合《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9.0.5条规定。

篇3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系统将按以下原则予以设计:

1.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

2.考虑21世纪的客户对办公环境及舒适性的需求;

3.采用的系统和设备是标准化的、具有开放性、可扩性和灵活性;

4.构成的系统必须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为了满足用户未来对网络的需求,本方案主干采用室内、多模12芯光纤,计算机系统采用光纤到桌面(FTTD)―使用4芯室内光缆。语音系统主干采用大对数电缆,水平采用六类非屏蔽线缆。整个布线系统采用机柜结构。所有语音跳线和数据点开通所需的跳线作为可选配件,供业主根据实际需要选配。

需求分析

该大楼是具有当代先进水准的信息化、自动化、安全化、便捷化和舒适化的综合办公智能建筑,为了使之具有内外信息畅通、快捷、准确和实时的通信条件,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办公功能及符合现代的工作环境要求,保证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灵活地运行,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使用要求,选择采用罗森伯格HDCS全系列布线解决方案。

1.系统的构成

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楼层配线管理子系统;主配线管理子系统。

2.基本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能支持语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

本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要求满足以下性能:

■支持10BASE-T(10M以太网)和100BASE-T、100BAESE-F(100M高速以太网);

■支持1000BASE-SX;1000BASE-LX 千兆以太网;

■支持ISO 8802.5(令牌环网);

■支持FDDI和CDDI(100M Hz);

■支持155M及622M ATM网;

■支持语音系统。

3.系统结构分析

(一)工作区子系统

计算机系统信息点为四芯室内光纤、语音系统信息点为六类非屏蔽铜缆,信息插座全部使用86型底盒;工作区子系统中的信息插座为:RJ45信息插座:全部采用非屏蔽RJ-45模块。光纤信息点支持ST,SC双工,LC双工,MT-RJ。

光纤信息插座采用45度角插座,有利于盘纤。双绞线的插座和插头必须能防尘和避免意外损坏。

在各种用户使用的终端插座上应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标来标示不同用途的信息插座,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插座的性质,在插座上均安装了绘有计算机符号和语音符号的标志条,该标志条可由管理人员根据使用需求的改变随时更换。

(二)水平布线子系统

水平计算机信息点采用四芯室内光纤、语音信息点采用铜缆双绞线――六类非屏蔽双绞线,水平布线系统使用的所有线缆要求使用阻燃材料。水平布线从各层配线机房经过桥架进入各个房间后,转入暗管进入墙面上的插座面板。

水平线路铜缆最长不超过90M。水平跳线之和(工作区跳线、配线面板跳线)不超过10M。

(三)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有以下要求:

(1)配线间内所有数据和语音跳配线模块必须整合入19”标准机柜;

(2)信息系统光纤模块采用LC双工模块;

(3)语音系统配线模块采用端接式模块;

(4)双绞线和光缆的插座和插头必须能防尘和避免意外损坏;

(5)配线架和配线面板的设计应具有模块化、配置灵活、安装牢固和易于辨认管理的特点;

(6)各楼层配线机房与主机房之间数据采用光缆连接。语音采用大对电缆直接从中心机房交接箱引出。

(四)垂直主干子系统

垂直主干有以下要求:

(1)语音主干使用100对电缆;

(2)数据主干使用12芯多模室内光缆;

(3)大对数电缆和多模光缆要求使用阻燃材料。

(五)接地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系统的接地电阻:≤1Ω;在机柜内设接地排;使用网状编织导线以星型方式将接地配件连接到接地排上;使用网状编织导线以星型方式将机柜连接到弱电间内接地排上。

设计方案

本工程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子系统构成。在本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布线系统的高度可靠性、高速率传输特性及可扩充性。

主配线间中安装有语音主配线架、数据主配线机柜,还有语音交换系统和所有楼层汇接配架。

所有计算机系统采用光纤产品,语音系统水平布线采用六类非屏蔽材料(UTP)。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设在各办公室内的信息插座、面板、跳线(连接信息插座至终端设备之间的线缆)构成。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工作区计算机信息点是一个标准的LC双工光纤口,语音信息点是一个标准的RJ45六类信息插口。

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由各大楼内部楼层配线间至各个工作区之间的电缆或光缆构成。信息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点采用四芯室内光纤、语音部分则采用六类非屏蔽阻燃双绞线电缆。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具备很高的备用冗余,使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语音信息点可以通过配线间的跳线跳接成六类计算机信息点。

根据实际情况,水平电缆或光缆从楼层配线、天花板线槽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点,配线间内接线端子与信息插座之间均为点到点端接,任何改变系统的操作(如增减用户、用户地址改变等)都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为系统的重新配置和故障检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由各层分设的楼层配线系统及主机房中的主配线系统构成,负责楼层内及信息通道的统一管理。主要由跳线面板、跳线管理器、跳线、光缆端接面板、机柜(或机架)等组成。

全部采用先进的机柜型结构,布线系统将在各配线机房安装若干个19英寸工业标准机柜,各配线间均应设有活动地板,线缆可以从地板下进入机柜,这样既方便了走线,也有利于室内的造型安排。各楼层配线间内的话音主干采用了110插接式配线架。

在机柜内,所有的信息点均通过一定的编号规则和颜色规则,以方便用户的使用。配线架上的面板纸均可更换,因此可随着信息点性质的变化,随时调整面板上的标识。

本方案所采用的机柜均为19”标准机柜,高42U。

楼层配线架均设有光端箱。光端箱用来连接12芯光缆,它安装在19”标准机柜内。它可以用于目前极为普遍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如果需要使用具有其他光纤头的网络设备,只要更换跳线即可。

配线间分为几种:

(一)楼层配线间

各楼层配线间设在大楼中的弱电配线间内,每个配线间均设有若干个19”工业标准机柜(根据布线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实际需要确定)。机柜上安装着若干罗森伯格的、六类非屏蔽配线面板和光纤配线面板,用来跳接数据线,并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安装用户网络集线器设备。

(二)主配线间

大楼垂直主干语音主配线架采用3类110插接式配线架。大楼语音进线的主配线架采用通用的市话配线架(墙面型或机柜型),这样既节约投资,又利用了语音交换设备附带的配线架,有利于语音系统的维护。

数据主配线机柜内安装有垂直光缆用的光纤配线面板,与楼内的楼层配线机柜连接。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光纤跳线可以组成结构上的线路连接,并通过各种网络协议支持着各种计算机网络。

光纤配线面板用来连接12芯光缆,它安装在19”标准机柜内。每个配线机柜均有光纤通往主数据机柜,它可以用于目前极为普遍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如果需要使用具有其他光纤头的网络设备,只要更换跳线即可。

4.垂直主干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由连接大楼主配线架至各楼层配线架之间的线缆构成。其功能主要是把各楼层配线系统与主配线系统相连。主要使用光缆或铜缆,以提供楼层之间的传输通道,也提供大楼与外界通讯的通道,使整个布线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配线间与汇接配线间之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12芯室内多模光缆。12芯多模光缆可以提供极大的传输带宽和无与伦比的传输质量,同时可以考虑了充分的容错冗余,又保证了主干网上的数据传输的质量和速率,而且为将来其他高速传输应用提供了实用的传输连接这对于业务开展和办公一定会带来极大的方便。

由于采用光纤构成数据主干,将可以利用光电隔离原理,形成对各楼层实现电磁隔离,即所谓的“电磁孤岛”。这将大大提高系统的电磁干扰抑制能力。

语音语音主干全部使用50、100大对数电缆。每台语音一对线,并根据邮电部的规定,留有20%的电缆作为备用。

本方案所用的垂直线缆均为阻燃型线缆。

篇4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由来以及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 对城市综合体这种特殊的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城市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 人性化; 城市开放空间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mplex at present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plex of this special form of the c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urban complex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lso presented.

Keywords: building complex; Human nature; Urban open space

1 建筑综合体的形成

建筑评论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演化中的积极产物、高级形态,其自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有机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多样性和高密度是城市最基本的特性。

在全球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改造的历程中,特色商业经济带、社区商业店及批发交易中心等多种商业模式异军突起, 商住综合体建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媒介在城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进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和市场都对高层建筑的组合方式、设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综合体以其综合、灵活、多功能复合的特点,满足了城市生活的各项需求,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使城市充满活力。它由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成,诸如居住、办公、旅宿、购物、文娱、社交、游息等,把各个分散的空间综合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或一座巨型的综合大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这种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高度集中各项缄市机能的做法,对调整缄市空间结构,减少城市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建筑综合体的特征

高层建筑综合体是由两幢或数幢多种性质、多种功能的高层建筑组织而成的复合中心。在总体设计、功能、建筑艺术上都是完整的建筑群,多个建筑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不可分隔的统一体。它主要的特征分为以下四点:

2.1建筑综合体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商业活动为主,综合其他使用功能的大型建筑。底部大多为大中型商场、超市、零售商店等主要的商业功能,同时还可能兼有电影院、餐厅等文化娱乐餐饮服务等功能,上部一般为办公、宾馆、公寓或住宅。

2.2底部裙房的商业规模较大,一般为多层,上部高层办公、住宅、公寓,一般控制在100m以下。

2.3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和技术要求较为复杂,将多种不同功能布局的建筑组合在同一建筑内,需要考虑各种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组织引导不同人流,还须考虑其相应的停车、人防、设备等有关方面问题。

2.4城市综合体由于其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布局紧凑,节约用地等因素,建成后能很快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地块的商业价值,因此城市综合体在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对策

根据城市中心区使用效率、各种流线复杂、交通拥挤等现存的各类问题,可以将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对策概括为以下三点:

3.1 提高功能的复合化和空间的聚合力。

建筑综合体功能包含着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等市中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办公、酒店、公寓、娱乐、购物、展览等等,将如此多性质不同的功能组织在有限的基地中,势必造成建筑体功能空间组织的复杂性。综合建筑体需要将这些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在保证各项功能空间何不干扰的同时,还要保证人们在使用时的便利,从而大大增加了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功能组织等各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建筑空间组织的复合化水平,在保证综合体内部各项子功能空间有条不紊运行的同时,通过各建筑功能间相互借用、优势互补,增强建筑空间的聚合力,从而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这样大大提升了建筑空间的活力和聚合力,这是当代城市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空间组织的主要特点。

建筑的职能就是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因而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组织就是根据各功能空间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满足各自使用要求不同的同时达到复合高效的使用目的。具体来讲,建筑综合体的内部空间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水平并置法、竖向叠加法和立体复合式。城市中心区的建筑综合体往往采用立体复合化的空间组织方式,当建筑综合体规模更大的情况时采用群组化的空间组织方式。

3.2 处理好与城市交通的连接,提倡流线组织立体化。

交通方式的多样性、空间环境要求的多样性、交通流量的大量性、交通流量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交通组织的复杂性,考察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连接问题也就总结为两大方面:综合体与城市步行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体与城市车行系统的连接的问题。而与城市步行系统的连接包括了与地面步行系统、与地下步行系统及与高架步行系统的连接。按照接口的联系方式不同,综合体与车行系统的连接方式可以分为平面性和立体型两种。如何使建筑体内部和外部基地中的交通流形成换乘,确保建筑体周边交通环境的正常秩序,使交通换乘的过程对周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是城市中心区综合体建筑交通组织的重要方面之一。

3.3 根据人的需求,塑造人性化开放空间。

由于建筑综合体的空间日渐城市化,特别是当城市公共轨道系统引入到建筑中后,其内部的大型公共空间如室内步行街、中庭也就具有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中庭的人性化设计成了重中之重。人性化是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宗旨,因而对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能为城市创造和谐的环境。在设计之前,对人的生理、心理及人对开放空间的各类需要的了解,都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依据和追求的目标。

4 建筑综合体的应用优势

从高层建筑综合体一出现就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因为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为组群式高层建筑群的建造提供了技术保证,而社会集团化、行业垄断化的发展,又为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实施与发展打下了物质与经济基础。

4.1 高效的时空利用率。

建筑综合体较功能单一的建筑物在空间利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它通过使空间多用途化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大大节省了城市空间。由于建筑综合体的多功能共生,使人们能在同一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因此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城市效益。

4.2 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

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组成复杂,从而具备多层次的社会触点,能较好的把握社会需求变化的脉搏。当建筑综合体运行良好,外部条件又提供可能的情况下,其各部分的发展潜力就会大大增强。

4.3 良好的环境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综合体可以将丰富的城市生活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同时使环境有较强的领域感和安全感,产生巨大的聚合力,使城市富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5 结束语

城市迫切需要克服过去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所带来的“城市蜡烛”式的景观和城市绿化的零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也需要和呼唤着城市新的形象。

组合式高层建筑综合体可以经过统一构思、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可以在同样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值下,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作为绿化和公共休息场所,美化城市,可以成为城市崭新的轮廓线和中心,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通过组群式发展可以减少市政建设的投资,缩短工期,也更易城市综合布线、通讯与计算机网络管理,节约能源,实现智能化。因此,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必将深人人心,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必将在城市建设中开创更壮观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医疗服务空间;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引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也迅速发展,医院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医院总量和总床位数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设计水平上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合医院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主体,它在科研、教学、医疗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表现。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有了很大改变,智能化和人性化成为设计理念的主体。另外,医院设计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高起点,人性化,同时配合园林式的设计,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总体规划、建筑功能区划分以及交通流线的设计都至关重要,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做简要研究。

一、 整体布局,合理规划

医院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医院建筑发展要求,做出指导性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医院建筑的整体布局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

医院的整体布局包括医院的基地环境选择和院内的总体规划设计两大方面。一方面,医院的基地环境选择应该满足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卫生条件良好、光线充足、空气洁净、远离污染源;具有安静的环境、避免噪声干扰等要求。医院的选址还应考虑方便的交通、可预留远期发展的用地、尽量避免医院污染区对外部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总体规划也应满足空间布局合理、交通流线便捷、洁污分流等要求。

医院内部的总体规划一般应分为医疗区和行政后勤保障供应区。医疗区是综合医院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组成。由于院内的科室繁多,各个不同职能的部门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建筑规划上如何布局这些建筑功能空间,使之很好的协调工作,是整体布局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通常患者和患者家属在就医时都比较急切,对医院内部的交通流线不熟悉,很容造成矛盾;患者在康复阶段通常都需要好的自然环境,这对医院的选址以及内部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要求,这些都需要在整体布局阶段充分考虑。

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详细右图),项目选址位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医院定级为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规模为1000床,日门诊量为3000人/天。

1.1基于项目用地交通条件的布局分析。本案用地位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东临主干道香山大道(规划道路红线80米),北临干道创新大道(规划道路红线40米)。项目位于此两条干道交叉口西南方向的位置,本着出入口避让城市主干道的交通组织原则,方案将医院主入口布置于北面创新大道,次入口布置于面向香山大道。

1.2 基于项目用地气候条件的布局分析。基地所在地区全年季风明显,常年盛行两个主要风向: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偏北风的频率较偏南风的频率大,另外,5-10月常有西风。通过风向污染影响指数分析,我们得出用地的西北向区域为洁净区,西南向区域为污染区,中部为半污染区。相应地,本案将行政办公楼以及后勤等辅助建筑布置于西北向洁净区域,门诊楼、住院楼等布置在中部半污染区域,将感染科、隔离病房等布置在地块的西南角,从而使得总体布局在结构上满足洁污分区的设计原则。

1.3 基于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分析。本案建筑布局以凸出的轴线为骨架,实现总体布局的有序性,以功能为主导的实体轴线,沿轴线布置入口广场、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为保证二期发展的用地完整性,传染楼和食堂仅占用西南侧道路以南的地块。

二、建筑功能区划分

医院建筑中的医疗部门繁多,使用功能和交通流线错综复杂。在建筑设计中确保所有医护部门设计的合理性,是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对提高医院内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综合医院在总体规划上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医疗区、行政后勤保障供应区、职工生活区。其中医疗区是医院日常业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由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组成。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好这三大功能分区,确保各部门联系便捷,避免设施重复,尽量缩短患者就医流线等是设计工作的重点。下面以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具体介绍医疗区的建设。

2.1门诊部: 门诊部以一个中央大厅为交通核心,两侧围绕两个建筑庭院分别布置各个业务科室,并且通过中心医疗长廊与后面的医技部和住院部相联系。垂直方向设置6部自动扶梯解决1 F~4F的主要人流垂直交通。各个科室各据一端,尽量避免穿越交叉显现。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各科室采用集中厅式候诊方式,设计布置较大面积的可自然通风采光的等候空间。挂号取药设于首层,留有较大的等候面积。收费采用分散的楼层收费模式,特殊科室(如急诊、妇科、健康体检等)设置独立的收费处。

门诊部的空间布局上设计了两个中庭,中庭上部无盖顶,解决了内部空间及业务用房的自然通风与采光问题。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使门诊楼的中央交通空间可以达到完全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为病人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体现了对于患者的关怀。

2.2急诊部: 急诊部的设计完全遵循急救医学的要求与概念,遵循快速、准确、方便抢救急诊病人的原则。急诊与急救入口分离,内部可直接连通。急诊入口设有大雨篷,大坡道。急救车辆可直接到达急救入口,抢救室正对急救入口设计。急诊部配有留观室,并单独设置挂号、收费、药房以及治疗室、检验室。另外,急诊部与门诊补液室向邻近,满足这两个业务科室之间的相互使用,缩短急救时间。

2.3 医技部

医技部严格遵守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原则,将病人活动区与医务工作区划分开,避免人流干扰。

a. 放射科 置在医技楼底层,内部包括CT、MR、介入治疗、以及普通放射科操作室,以双走廊形式布置病人通过病人通道进入检查用房,与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完全隔离。此外,放射科与急诊部相临近,满足这两个科室之间较为频繁的联系要求。

b. 功能检查室 布置在医技楼的二层,考虑到科室的使用率高,业务量大,将其布置在较低楼层,病人可从医技楼首层,经过垂直交通上一层到达,也和通过门诊楼与医技楼之间的二层平台直接到达,多条路线方便病人使用。

c. 手术室布置在医技楼与住院楼连接体的三层(裙楼3F).手术室平面采用清洁(供应)通道与洁净通道以及污染通道(污物通道)相分离的三通道式布局,单向流程尽量为降低术后感染率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洁、污两个电梯与位于地下室的中心供应部直接联系,物流同样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

2.4 住院部

住院部位于综合楼的南侧,以医疗长廊与医技楼和门诊楼直接联系。每层一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46床。护士站设于护理单元的中心。护理单元采用中间走廊的形式,南侧均为病房,北向为辅助用房。每个护理单元内均设有单人房、双人房、三人房以及多人房。

三、流线合理

综合医院每天要接纳大量的患者,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交通流线复杂。设计时应高度重视院内的交通流线组织,合理安排各类出入口位置,简化就诊流程,分散就医人群,建筑空间处理要宽敞有序。下面以以增城市中心医院为例,具体介绍综合医院内部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

本方案一期建设,形成了一组典型的医院综合体建筑,依据各功能部分,对外形成四种就医流线形式,即普通门诊流线、急诊流线、住院部流线以及感染病人流线。感染病人流线绝对独立, 另外三股人流,既可相对独立,皆有独立的出入口,又可相互联系。本案以共享中庭、连廊的手法,让几股流线协同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探视人员以及医生的交通快捷与方便性,体现人性化特色。

方案充分考虑周边城市道路以及风向分析结论,合理设置各种出入口。主入口设置于创新大道,次入口布置于香山大道。门急诊主要从主入口进入,并在该区域内形成步行区,住院部也可从次入口进入。建筑群体设七大主要出入口:普通门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急诊出入口、急救出入口、感染科出入口、后勤输送出入口和污物出口。

本方案对于停车系统的设计,统筹考虑了医院的整体规划(含一二期)。采用总体设计、分期建设的模式,综合了医院的近期需求与远期发展。一期采用地面停车(含临时停车位)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二期建设时取消临时地面停车,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通过二期地下室的建设将总车位数80%以上的停车位设置在地下。远期形成以地下停车为主,结合少量地面停车的医院总体停车系统。

结束语

医院建筑是特殊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设计首先是满足医疗功能,其次还要考虑到实际的经济效益。现在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本文简单阐述了医院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等,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人与建筑环境 贾衡主编 冯义副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 综合医院建筑的流线系统研究格伦李艾芳张集锋新建筑2004年第 4期

篇6

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处于“引导者”的教师,其教学理念方式及专业能力应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并胜任.学生要获取工程化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在CDIO模式下,为教师重新定位为“教师+工程师”,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意义的“讲授者”转变为以项目制作的课程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4].高校专业型教师,大部分缺少企业实践的经验,很难将学生训练到CDIO要求的内容,因此,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任务艰巨而重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训的认识,通过开展CDIO的会议培训、专题报告、引进相关图书及各类资源等,加深教师对CDIO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制订CDIO教育改革系列文件及教学模版,包括各项能力指标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项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教学计划、项目案例设计等,组织进行设计、研讨、论证,逐步引导、推广,逐步提高教师对CDIO教育模式和理念的适应.(2)有计划有步骤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科研项目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采取“引进来”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专业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实施实践教学,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对学院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2实践过程环节贯穿CDIO教学体系主线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按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实务技能知识,这三大块知识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素质化学生的主线和主要任务.基于CDIO理念,结合各校专业特点,设置多种提高学生专业化素质的课程,实现学生工程能力学习和训练,是基础理论实践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此外,要适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研改革等.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不同知识块的实习基地,比如,模型制作实习基地、家具实习基地、电子产品实习基地、交通产品实习基地等;积极组织进行在企业实践实习,并争取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实训,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实训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也慢慢和社会实践项目接轨,便于学生更好的走出去.

3CDIO教育模式下学生主体能力构建

CDIO理念下能力评估包括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四个部分.基础能力阶段,强调个人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阶段,强调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阶段,则强调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而在创新能力阶段中,更注重强调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5][6].不同能力阶段有不同的对象特征和需求与之相对应,如基础层,由于还没有进行学习和实践培训,对象为大一年级学生,其CDIO能力是无法估量的;在综合层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提高,可以开展相对简单项目的实践学习,但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在应用层级,对象一般为三年级学生,各种专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大大提升,能够独立参与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处于创新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胜任各种项目,包括企业或社会实践中的项目,并能够根据实践需求发现自己的欠缺点进行自发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设计能力.我们的教学应依据学生主体的成熟度来调节实践教学体系的细节计划.结合本校工业设计专业及课程的实施,构建CDIO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能力特征及需求图(如图1).

4多层次、立体式手段在具体教学中的渗透

4.1结合学科大赛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教学是CDIO模式的核心,“竞赛+教学”是近几年在艺术类、设计类教学中出现的新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各种设计大赛,“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优点是可以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训练专业能力,围绕“竞赛———教学———能力”关系模型,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终极目标,建立学科竞赛的一系列相关细则,如竞赛与学分、物质奖励、奖学金等以及奖惩制度,确保“竞赛+教学”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4.2各种实践教学安排应合理、完整,既要有综合性强的训练项目,也要有面向各专业课程的基本层面的教学训练实践项目;PBL、LBL、项目式、典型产品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模式应分层次开展,逐层递进.因此,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培养应用型”为终极目标,包括《三大构成》、《造型基础》、《表现技法》为专业基础,《模型技术》、产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实践,辅以相关企业参观、大学生创新计划科研项目介入等环节,构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5CDIO教育模式下配套评价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对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故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细致易于操作的评价机制,要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对于工业设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学习评价、实验学习评价、实习评价、企业实习评价及教师工作评价,其中要将教师的授课评价细则一一添加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实现学生对教师相关环节的一个评价,这样才能多方位多角度的实施CDIO教学模式体系“.分数定天下”的评价理念和模式早已跟不上需求,须探索一套更为有效的评价模式,须考虑下面几点:(1)不仅注重课程“教”学形式效果,更强调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要点包括基础基础、专业设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构建创新能力.(2)面向过程评价,应涵盖所有的环节.以对教师评价为例,要考查课程教师的课前准备(如教案、教学大纲、教学笔记、讲稿、教学日历、电子PPT等)和课下业余指导(如作业评改、实践指导等),以及对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评估,包括在课堂讲授中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与能力构建的能力等.以本校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分别制定了基础教学模式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等各部分的评价列表,以此来评估实践教学体系效果,表1为CDIO配套评价体系表简表,在后续的实践中根据实际环节进行添加完善.

6结束语

篇7

一、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化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潮,发展的最初阶段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艺术教育已经步入世界艺术教育的舞台,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积极倡导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由此将综合艺术教育逐渐推向了艺术教育的中心,并对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综合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第一,艺术教育应在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二,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教育丰富其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文明、充分发展自我的权利;第三,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而不只是有艺术天赋的人。

高师院校综合艺术教育的课程根本目标定位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定位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要求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体验、了解、评价并创造艺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师范生的艺术素养,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综合艺术课程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为目标。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艺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他们交流观点、评价艺术及其本质提供了机会。综合艺术教育的课程要求艺术教育学科之间的综合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这种整合将艺术作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被延伸到其他学科当中,改变了传统学科教学间的无联系,因此,综合艺术教育必定影响并推进教育的发展。

二、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的原则

1.学科之间的综合统一与相对独立

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综合的目标、综合的学科与综合的内容三个方面。这种综合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是一种概念性的结构,给各个地方教育组织和不同特征的学校施以充分独立自主的空间。

2.师范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美的生存,形成完美的人格与健康的情操是任何艺术教育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相关技能训练过程中拓宽艺术视野,进而提高师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

3.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与可选择性的综合

高师院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技能与鉴赏应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强调非专业性,不可走“专业”的路子;内容选择要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注重现代化教学媒介的运用;教学内容要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多样化,为学生学习提供多个可选择性空间。

4.多元化教学活动形式,校园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资源,使艺术课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他们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从而提高艺术素养。

三、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我国高师艺术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欣赏教育为主,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同高中的艺术教育重复。而如果采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普通师范学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实践与技法课程的内容比重过大,而艺术理论相对不足,不能起到很好的素质教育作用。综合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门学科间的整合。在综合化课程实施中结合相关理论课程开设,使这些相对专业化的艺术活动走出“纯粹艺术”的殿堂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实现了艺术教育的个体和文化发展的目标。

2.综合方式打破以往依据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学科界限,不是一种普通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综合”。一般以美术或音乐学科的概念体系为中心,在保证艺术教育宏观整体的统一控制中,综合性依然采取分科的方式。以统一开设理论课程为前提,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科目的专业技能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使高师艺术教育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都有可伸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在实施教学时保证每一门艺术学科依然相对独立。

以音乐和美术学科的艺术教育为例,音乐学科可以围绕欣赏、美学分析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设乐器类(钢琴、古筝、琵琶等)、声乐类、表演类等技能指导小组。美术学科同样在保证欣赏、评论理论分析的同时,组成以“写”(书法、手绘pop广告、标志设计)、“画”(简笔画、中国画、装饰画)、“做”(纸工制作、扎染、纤维、综合材料)三个方向为主的技能小组开展教学。

篇8

[关键词]综合艺术设计 改革现状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将自然界与人文界浩如烟海的知识实行分科、分类进行研究与传播是人类的进步的一种体现。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间呈现出交织状态,很难运用“百科全书”派的方式把事物分门别类。并且,学科门类分得过细,人们的认知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极易犯“瞎子摸象”的错误,不利于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而学科间人为分割的界线,往往会阻碍自身学科的发展。于是,如何改革目前学科分类过细,界线过明的现状,如何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与把握,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显学以及热衷讨论的命题。

艺术设计学科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针对我国高校学科分类过细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在二十世纪的1999年颁布了新的高等院校学科目录,把艺术设计学科与建筑学科、工业设计学科一起定为文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下面,又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国教部的举措有利于改变学科分类过细带来的弊端。但是,在二级学科下面,很快又滋生出新的过细的专业,如影视摄影、影视动画、动画编辑等。针对新一轮专业分类现象的出现,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综合设计系,其办学宗旨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倡跨学科研究;在培养人才目标方面,倡导培养综合性复合式人才;在教学课程改革方面,提倡采用通识教育与课题化教育。综合设计的办学基本思想是:通过综合设计的实践,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采用“通识”教育的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过三年本科教学与一届研究生教学,办学效果良好,毕业设计受到好评,第一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综合设计专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催生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与文化财富与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日益严峻、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自然生态危机、地区与民族冲突、文化冲突、核威胁、人的物质异化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譬如,生态问题研究,就需要气象、地理、化学、土壤等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人文学科问题研究更为复杂,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的合作。艺术文化学科是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综合设计专业的设立,可以认为是对当代跨学科研究趋势的一种积极的回应。

高等院校具有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设人才,为了应对高度复杂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单向度地向社会提供某一学科与专业的毕业生已不合时宜,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快速的应变能力,视野开阔、善于学习与合作,具备探索的勇气与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以面对未来社会更高的人才要求。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其事物并非是按照人们主观产生的学科分类存在与运行的,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所有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都是紧紧围绕着如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综合设计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综合设计专业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系与借鉴物的情况下创设的,所有的教育改革方案也是在其专业成立之后提出与实施的。经历了一个设想、实践、思考、理论总结的过程,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尽管如此,国内几所知名高校却有着承办综合性学科的丰富经历。在50年代,当时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成立“绘画系”.在“绘画系”,学生不分油画、国画、版画,只要与绘画有关,都可以在教室里学,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分跨两种、多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融贯中西艺术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综合绘画与综合艺术专业办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深厚的学院传统人文背景,另一方面,在专业成立之前,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各专业积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积聚了大量学贯中西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也有一批艺术家开始中西绘画结合,打破不同画种界线的实践。上述这一切,为创立综合绘画系奠定了坚实的不可代替的学术基础。那么,综合设计的创立,是否已经在学院内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我们知道,办好一所学院一个专业,最重要的要素与关键是师资人才具备。所谓大学,非大楼校舍,乃是师资的具备.其次是各种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工房等的建立。

篇9

[关键词]设计表达;设计思维;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一门跨界的应用艺术。设计师如同导演那样,要在拍摄好素材的同时兼任编导剪辑的工作,而且要做一位低调内敛的优秀剪辑员,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剪出一部难于理解或枯燥乏味的片子而葬送了原本精彩的素材、题材。之所以要低调内敛,就是要求设计师学会闭嘴说话,不要随时准备为创意配音讲解,要让设计图具备自我表达的天然魅力①。产品综合设计表达是基于信息设计原理的应用方法,通过收集信息并将其梳理、重组为可视化的表现语言,以实现开发团队之间的可沟通表达和与应用方及应用行业之间的可传播表达。简言之,就是解决设计者、生产企业、用户之间的“沟通”问题。产品综合设计表达的设计过程并不单纯是信息组织表现的过程,更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可能性的推导过程,是设计开发及产品生命周期并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业设计创新活动的设计表达需求

设计表达在工业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概念。最初的大工业生产时期,人们的关注点都在机械化批量生产,区别于艺术品的繁杂手工艺之间的争议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革新,并不存在设计表达的概念。随着设计职业化的推进,设计团队成员之间的思维沟通跃然于纸面,同时设计师与甲方之间,与用户之间都存在精准的沟通与传达的需求。产品设计的程序和步骤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存在不同的沟通表达需求。产品设计师最初需要采用综合信息调查、情报分析等方法对目标产品综合信息进行设计判断以找准设计定位,进而通过个人与团队的思维碰撞对目标产品进行概念演绎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新开发的产品信息需要与不同的对象实现不同形式的沟通。最终通过信息可视化传达的综合运用将撬动人心的产品核心优势精准传达,以通过良好的产品体验实现品牌价值优化提升。

二、产品设计师应具备的综合表达能力

工业设计发展至今,要求设计师对所设计的产品应具备全面分析的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而是综合考量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制约因素。产品基础信息包括筹划、调研、比较、采购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内容,是由多方协作的信息采集和整理过程。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统筹以上产品基础信息组织加工使其产生质变,再对未知用户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判断,最终设计出具有创新特制的优质产品体验②。这一完整的设计思维过程包含了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所需要具备的逻辑思辨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中表达能力是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特有的可视语言技能。比如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复杂的可工作机器人,却因过于复杂的电子机械结构使第三方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工业设计专业人士以可沟通为前提融入开发团队,在充分考虑第三方操作体验的同时组织有效信息创新优化结构与形态。这是一项跨越艺术与科学的表现领域,是专业表现与跨领域沟通传达的综合作业。其作为工业设计的潜力军需要具备产品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即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表达的能力。分析问题是职业技能,发现问题是职业天赋。设计师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就是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通常隐藏在构成产品的各种复杂的因素之中,使设计项目偏离目的。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式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师用不同的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推理和创造活动,思维活动经历“准备—创新—验证”三个思维步骤。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各种抽象的概念、解决方案的“顿悟”、形态图像等在脑海中交替产生,同时交替使用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去对设计对象进行研究、创新和评价,最终呈现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三、产品综合设计表达的应用要点

产品综合设计表达是应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表达需求而产生的,所以要求我们要以系统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表达的应用,使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信息阐述。其中既包括博览后的表达手段借鉴,也包括打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手段应用,以此更好地尝试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实现清晰且独具特色的产品综合设计表达。当设计作品完成后通过视觉传达的环节进行表现时,通常会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取舍关键要素并组织画面,以达到具备吸引阅读的效果。产品综合设计的应用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1.分清主次,强调表现

产品设计作品通常借助手绘实现初步的沟通与展示。手绘作品往往需要通过千万张基础训练磨炼出游刃有余的效果。而在技法表现之前,还需要用大脑对即将表达的信息量进行主次筛选。

2.重组信息,应用图解

该阶段的表达目标是“清晰地”诠释产品的核心创新点。对一件造型相对复杂的产品进行概念陈述时,往往会因为其复杂的造型语言干扰“说明信息”的识别速度,这就需要我们整理信息并应用图解等分类方式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区分。

3.客观因素决定内容形式

产品信息的传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产品与用户彼此的交流,这跟交流时长、地点和媒介等都有直接关系。就像一张海报与逐张播放的幻灯片,会根据内容主次等客观因素调整内容的表达形式。

4.打破思维方式,采取创新型应用手段

创新应是建立在相对坚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全新尝试,而非天马行空。这就需要基于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来了解其具体行为方式,从而展开大胆创意,开拓全新思维方式,并实现项目策划。

5.开创新思维,自己做蛋糕

创新的另一个维度是对需求领域的开拓,这一需求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静,引导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与认知方向,继而成为新的潮流风向标。这种创新体现在视觉传达中应是引人驻足并启发思考的视觉语言。

6.一句话产生共鸣

展示、景观等需要消费者身临其境才能被打动,产品设计只要有一个核心特点就可以被消费者记住。抓核心、抓卖点是产品综合设计表达非常重要的基础文案。

四、设计表达的信息要素

1.设计表达的信息内容

形象的思维再现能力是工业设计师的基础能力,它的作用在于表达新设计的外观印象,分析其形态、色彩、材质等表象因素。而新产品的开发不仅仅体现设计师的个人艺术品位,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归于市场、归于用户,通过理性的分析将影响其形态、材质等的市场、用户、技术、行为方式等诸因素抽象提炼出来作为信息储备。设计表达的信息内容同时还包括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的思维轨迹记录、时间进度、项目分工、技术节点、效果图、环境模拟效果等因素,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反复验证、调整和再创新,这些过程和过程节点本身就是各环节设计表达所需要的信息点。

2.设计信息传递的对象

设计表达是一种信息传达,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就应考虑到接受信息的对象是谁,并要了解对象的接受能力,对设计内容和形式做出与之匹配的构建。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目标对象对设计的需求和愿望,然后是其年龄、性别、职业、综合认知能力、经验、专业知识、修养和民俗等,需要设计师在前期充分地做好分析。工业设计活动中的设计信息传达对象存在其固有的特点。一方面是高级管理层,他们关心的是目前设计的核心卖点,可能一张意向图就可以实现较好的沟通,进而开展各种详尽的资料汇编和图纸设计,再者是样机层面的技术结构、产品成本和用户期望值等商品化方向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是甲方执行层,他们关心的是具体的设计进程和设计方案,会具体到时间推进计划、产品尺度、形态、技术结构等相关的各式计划表、图纸、效果图、草模和样机等。在信息高度膨胀的今天,人们依赖信息来判断、决策和采取行动。编辑适应对象的信息传达可以帮助企业高管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凭借其丰富且敏锐的市场经验判断设计作品的市场前景。

3.信息接收的条件

一次成功的设计实施,是由无数次设计传达、优化来实现的,每一次信息交互过程都存在空间、时间、环境、传递方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每次信息的传递条件,主动地调整表达策略和表达形式。一个产品项目通常是由一个团队协作开发,团队之间有面对面直接沟通的合作形式,也可能会存在异地协同设计的开发形式,我们需要选取最便捷的易于沟通的方式。与此同时,面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内容形式也将不同。工程师需要详尽地标注工程图纸,客户需要图表、草图、演示文稿等,用户则需要虚拟现实的综合演示及同类产品的比较。总之,时空束缚不了我们,只会促使我们不断创新,寻求更优的传达方式。

4.设计信息传达的媒介手段

综合以上三点的各项制约因素,采取相应的媒介手段,是设计表达信息组织的核心要点。在工业设计领域,可用于表达设计思维的媒介手段有很多,如语言、手绘、模型、计算机图像等已是常规手段,结合具体的因素条件确认其具体的形式变化,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但随着技术的革新,交互多媒体、虚拟现实建模技术等使信息展示平台产生了变化,信息内容的组织研究也同样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信息设计的概念渐渐融入工业设计的综合设计表达范畴,成为较扎实的借鉴学科,这也打通了专业界限,呈现出全新的设计格局。

五、工业设计活动中的信息流程

工业设计创新活动是从信息调研开始的,在此阶段要收集文字、图片、视频录像等用户信息,但该阶段采集的原始信息并不能清晰显示设计问题的内在本质,需要有序地整理编辑再转化为可视化的用户信息,作为设计项目的基础为下一个阶段的设计定位做准备。在设计定位阶段,需要通过组织和推理设计信息的内在关系,概括和提炼出重要信息以实现产品系统的完整梳理,继而进入方案创新阶段。

六、设计报告的呈现原则

设计报告的识别性是一种记忆印象的个性风格,是基于设计表达的特别发挥。完整的设计报告需要具有统一的版面尺寸和构图结构,使报告书具有统一的规范处理,这样才能使画面看起来稳定、规范。对于多种表达内容和形式的编排,需要采用统一的处理手法使其达到视觉的规范化。设计报告中包含的内容千差万别,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特点依照其表达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做到统一规范下的丰富实用性。同时要讲述的内容很多,需要利用版面设计对信息量进行控制。在此,应用信息设计的设计方法优化重组信息量是必要的环节。另外,为突出重点信息,产生停顿和加深印象的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对比或留白的手法进行表现。再者,基础报告制作完成时,需考虑受众的关注点,采取有起伏、有悬念的图文交替重新组织编排,以一个编导的身份编辑好表达的顺序。

结语

设计创新的思维过程是一项由复杂机制构成的思维活动,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方法“再现”出来,以便对思维活动和思维的对象进行掌握和控制,表达的效能不是简单的最终思维结果的视觉化显现,而是促进设计思维产生与发展的“媒介”。设计表达能力就是设计师应该在骨子里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它不仅可以打造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为设计师增添了一份可积累的设计标签,是设计师魅力的名片展示。

注释:

①许坤,孙晶,刘雪飞.信息设计——产品综合设计表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篇10

关键词 任务设计 评价 优点 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国外学者们开始对外语学习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任务的定义、任务的种类、任务的设计原则和特征有不同的理解,没有统一的说法。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任务的设计进行专门研究的较少,对综合英语任务设计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将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对该教材中涉及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评价。

1 任务设计评析的理论框架

Tomlinson(2008)在《英语语言学习材料:评价与回顾》一书中探讨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评价“普通英语学习材料”的十四条标准。根据Tomlinson的评价标准,结合《综合教程》的实际,笔者对该教材中的任务设计提出了新十四条评价标准:(1)任务内容是否新颖?(2)任务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3)任务内容是否围绕课文主题展开?(4)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5)任务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6)任务是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7)任务是否注重语言的运用?(8)任务是否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9)任务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合理学习的方法?(10)任务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11)任务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任务是否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13)任务是否能使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反馈?(14)任务是否注重人文意识的培养?

2 任务文本分析

《综合教程》第一册中的任务种类较多,目的在于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与Text Ⅰ相关的有30项任务,Text Ⅱ配有一项任务。这样,每个单元都设计有31项任务。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的方法,属于定性研究, 尽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是定量的。笔者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上文列出的十四条标准对这31项任务进行分析和评价。

2.1 任务设计的优点

(1)形式多样。31项任务中,每一项任务都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词汇和语法这两块。Vocabulary的任务形式有6种,所给的任务基本上都是句子层面的,没有单个词汇的练习,比较注重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对单词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并扩大词汇量。Grammar也包含有6种形式,有单词层面的、句子层面的和篇章层面的,特别是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来完成段落篇章这一部分,给学生提供了真实使用语言的语境,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练习是模仿课文中的句型造句,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的活用能力。此外,其它各种任务也至少都有两到三种形式。

(2)围绕课文主题展开。31项任务中有17项围绕课文主题展开。特别是阅读和口语这几项全部紧扣课文主题,相关度达到100%。其中阅读的任务有5项,每一项任务都和课文主题有关,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整体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口语任务有两项,为学生锻炼口语,交流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3)注重语言的运用。注重语言运用的任务有24项,占所有任务的77.4%,而注重语言形式的任务只有13项,占41.9%,注重语言运用的任务明显高于注重语言形式的任务。这表明大多数任务都能设计一个特定的语境,(下转第90页)(上接第88页)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单纯语言形式上操练的任务较少。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活学活用。

(4)注重培养学生合理学习的方法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合理学习方法的任务有23项,占所有任务的74.2%,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任务有19项,占61.3%,两者均高于平均数。该教材的任务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关的任务进行训练。这一方面比较科学、合理,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大多数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为学生开拓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5)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反馈。25项任务注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反馈,占所有任务的80.6%。大一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综合英语”课又是一门基础课,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作准备。该教材作为大一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的教材,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反馈。

2.2 任务设计的不足之处

(1)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该教材第一单元的所有任务中,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任务各占19.4%和12.9%。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任务较多,而这些任务大多是传统的、枯燥的、机械的,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放性的任务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不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所有任务中,只有口语任务中的讨论这一任务要求与他人合作完成,其他任务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人合作等。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是一种载体,其最终的目的是与他人交流。而在该教材中培养与人合作能力的任务没有充分体现,有待改进。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