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行业范文

时间:2023-04-05 17: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展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展行业

篇1

【关键词】会展人才;青岛会展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专业化贸易平台的会展业引起了全球经贸人士的瞩目。我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建设、会展业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协会组织的发展和会展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成为国内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会展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对青岛市会展行业的30多家企业的人员现状与人才供需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为解决青岛会展人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青岛市会展行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展业包罗万象,相应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如会展公司;会展场馆;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我们从青岛市在册会展公司中筛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会展公司进行重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主体: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

(一)会展企业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1.公司规模

调查的20家公司中,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仅有4家,分别是嘉路博会展公司、金诺会展公司、海名会展公司和欧亚美会展公司,其它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2.员工的性别结构

由图1可看出会展企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会展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为电话营销(招展招商),而女性在语言方面较男性有较大优势,因此公司在招聘时更愿意选择女性。

3.员工年龄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年龄层次偏低。26-35岁的居多,45岁以上的很少。会展产业本身就是个朝阳产业,它所需要的员工自然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会展企业是个年轻的企业,企业在招聘时也更愿意招聘年轻的员工,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思想。

4.员工的专业结构及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1)员工的专业结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营销专业人员,80%左右的公司有管理专业人员,70%左右的公司有旅游、外语专业人员,有计算机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公司相对较少,财务专业人员涉及很少,对口的会展专业人员基本为零。在会展服务企业当中亦有少量的装饰设计专业人员,但其专业学习当中基本不含会展设计方向。

(2)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员工结构相同,以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居多。

5.员工的学历结构

由图3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总体来讲较低。大专占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基本没有。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基本就是做电话营销(招展招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现阶段会展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学历门槛较低,员工入门较容易些,会展企业更注重员工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6.员工的来源

一般基层人员90%都是外部招聘。这类职位技术性要求不高,无须长时间培训,员工跳槽基本不受影响,但员工流动性太快带来相应成本增高。管理人员90%从内部培养、选拔。

调查的公司中大多数都选用人才招聘会来招聘员工,校园招聘的公司占少数。有部分公司采用网上招聘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信息传播量大,能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

(二)会展中心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自开馆运营以来,5年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共接待国内外来宾近520万人次,为青岛市带来综合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04年全年举办48个展会,2005年全年举办52个展会,平均每周一个展会,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近40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近120万人次。

二、青岛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青岛有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约100家,按平均每家需求量为10-20人计,共需专业人才1000-2000人,其中诸如营销人才等中级人才需求量约占80%,高级人才约占10%,其他人才约占10%。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会展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目前青岛市内只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有会展大专专业。

业内专家认为会展业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会展专业、会展培训只是时尚,并未进行长期规划。其次,目前会展专业的老师大多数为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老师,本身对会展知之甚少。

三、结论及建议

从目前青岛会展业及会展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可见,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策划和营销人才,而会展专业教育重点也在于此。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必不可少。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

篇2

【关键词】危机 危机管理 会展节庆行业

2008年5月12日,北京奥运前夕,我国四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瞬间造成无数死伤。前溯至9.11,不到30分钟纽约国贸坍塌,损失无可计量,自此更拉开世界安全与防御的新篇章。之后,危机事件也以更高频率考验着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飓风、海啸、暴风雪、地震、流行病毒、战争冲突不断降临。在此背景下,面临多变、不可测危机,会展节庆行业如何制定危机管理计划,防范未然,尽量减低危机伤害,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必要性研究

1.世界人文、自然环境现状之原因

自上世纪中始,能源开采、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不断涌现,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脆弱。特别是目前原油价格飙升,有其人为因素,但同时也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示,一旦能源枯竭或危机,以能源为基础的地球文明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瞬息万变,各种国际力量、宗教力量的冲突也不断给全球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带来巨大困扰。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社会稳定,然受到全球自然、人文大环境影响,同时发展中沉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依然面临社会、自然危机威胁。对发展中的中国会展节庆行业而言,对此威胁不能存在侥幸,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非常必要。

2.会展节庆行业特点之原因

危机常发生于一瞬,却造成巨大伤害,特别在人口密集区域,即使小规模混乱,也能造成损失。会展节庆业务活动组织上具有临行性、活动密度大、参与人口集中而流动性大、会场周边环境复杂、工作负荷强度大等特点,而这造成节庆活动更容易受到危机打击,而且会展节庆活动环境也容易促使危机的产生,如交通围堵、火灾等。因此组织者如无完善有效预防之策,危机发生可能性增大,危机危害也较大。因此,有目的、有针对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尤为重要。

二、阶段性研究

完善的危机管理计划主要包含四个阶段:预防、预警、反映和恢复阶段。

1.预防阶段

在此阶段,组织者需识别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出相关应对方案。具体说来,组织者须拥有危机管理团队,团队人员需熟悉业务流程,并能够制定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计划,同时还需咨询专业人员意见。(Pelfrey, 2005)从成本角度说,预防危机发生,才能达到效益最优。另外,组织者须尽量的减少危机发生几率,并确保措施与结果相吻合。(Augustine, 2000)因此,风险评估就必不可少。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预见结果做出估测、提供信息,对不同潜在风险,进行不同反应。(Risk Management, 1999)如,在战争、自然灾害等灾难面前,组织者反应重心应集中在基本、紧急需求上,比如生存、安全以及住所的长期需求。(Hall,2002)

2.预警阶段

预警阶段即指尽早发现危机发生线索或迹象,并发出警示的过程。也有学者称之为前症状阶段。发现了危机苗头,组织者才能对潜在危机做出反应。如地震中,第一次震动,人们可能未意识发生地震,随着连续震动发生,人们确定地震发生。而预警速度越快,伤害越小。(Fink 1986)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奥斯汀(Augustine 2005)提出“危机潜伏信号”定义,即使人们感知危机来临的现象证据。1986年“探险号”航天飞机起飞之前,由于工程师提出不正常运作现象的报告没有得到重视,造成飞机爆炸的恶果。发现危机信号、及时重视解决潜在问题,尽量减少危害才是此阶段的重点。

3.应对阶段

应对阶段通常由一系列灵活的处理和救援方案组成,包含启动组织危机应对功能,比如物资装备、训练关键救援人员等。这不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精心设计的方案,对于危机应对效果如果主要取决于危机反应的及时和有效。(Garcia 2006)一方面,时间是控制危机最关键因素,有效危机计划能极大缩短时间。在财富500强公司调查中发现,与危机计划完备的公司相比,准备不善的公司承受危机影响时间要长上2.5倍。(Fink 1986)另一方面,成功危机处理还取决于组织内部高效的合作沟通,特别在极大灾难中,这意味着生死的差别。活动发生时,组织者需要得到社会和相关组织广泛配合,才能高效实施危机计划。

4.恢复阶段

目前,危机后组织恢复阶段已日益得到人们重视。以前,人们更重视如何从危机中“存活”,却忽视了战略性计划,持续发挥组织职能在危机后的作用。事实上,从发现危机开始,恢复阶段工作就该开始启动,同时,危机管理团队也需要和活动组织机构配合,更为有效恢复组织职能。为在危机后尽快恢复,危机管理团队须仔细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汲取教训。事后,还须对危机处理进行评估调查,研究是否存在更佳处理方法。正是事后评估分析才能推动会展节庆行业危机计划和策略不断升级。

三、方法研究

1.危机教育和宣传沟通

教育和沟通是危机管理计划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会展节庆活动中,危机教育和沟通主要发生在三个层面(如图所示)。首先,外部环境与会展节庆活动之间存在着第一层危机教育和宣传沟通。此处的外部环境涵盖了社会整体环境(经济、政治等)、社区环境以及会场小环境。这一层面上,一方面社会常态的危机教育宣传为活动提供了危机计划提供了大环境,但了解程度与社会危机教育开展深度和广度正向相关,即社会危机教育宣传越到位,个体的危机意识越强,应对危机方法越科学。此外,活动展开的社区和会场小环境也对活动危机宣传教育产生影响,或提出相关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对于危机教育和宣传的氛围也决定着活动组织者制定危机教育宣传计划的态度。如社会整体漠视危机教育,会展节庆活动组织者势必对此也采取忽视态度。

第二层面是指发生在活动参与者与组织者之间的危机教育和宣传沟通。此层面上,教育宣传虽然双向发生,然而更多的责任落在组织者身上。在活动举办的短期内如何进行危机教育,宣传沟通什么内容等,这都是组织者需要考虑的。因为会展节庆活动常常为期短,参与者流动性大等造成教育宣传的难度。目前更多的做法是在活动资料中插入危机教育宣传资料,或在布告栏贴出相关信息。这样固然比较方便,可是比较被动,也难以得到反馈。第三层面是指参与者群体内部、活动组织者内部发生的教育宣传沟通。参与活动者之间的沟通属于无序沟通,不具稳定性。相反,组织单位内部的教育宣传沟通则是有计划进行。其中,定期成员危机教育和沟通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涵盖知识普及教育、信息更新、情况沟通等。另外,组织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危机教育和沟通也是重要一环,包括安全提供服务细则、紧急情况联系等。

另外,在危机发生期间,危机宣传沟通除了以上提到内容外,还涉及活动组织应对媒体和社会公众功能,其宗旨是:统一沟通渠道、统一沟通内容、消除公众恐慌和误解、积极减少消极影响。

2.情景设计和计划测试

情境设计(Scenario planning)在现代管理学中,是指管理人员设计并勾画出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故事,并指出它们会如何影响当下。该理论不是单一、线性预测,而是对多种可能性进行评估,提出一个“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在会展节庆活动中潜在危机状况难以预测。基于此,活动危机管理计划可借用情境设计概念。危机管理团队人从假设出发,基于以往经验和科学理论,尽可能全面考虑危机情境可能性,进而根据假设情境,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具体说,情境设计过程需要使用一系列技巧,如研究、大脑风暴等,同时也需勾画情节性说明,对任何潜在危机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然不管手段如何,情境计划目的在于:确认潜在的威胁,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目前,许多公司拥有危机管理计划,但许多并未经过有效测试。实践中,常是几个组织者起草危机计划,却未仔细探究过可能存在问题和错误,只有全盘考虑危机可能发生情境,并在模拟演练中证明有效,才能在实际中,成功启动计划,减少危机影响。(NyBlom, 2003)若测试问题探讨不清楚,会造成恢复阶段计划设计不当,或造成计划与实际状况的不符。然而实践中,情境设计与危机计划测试却最容易被忽视。

三、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近年我国会展节庆行业发展迅猛,但相应危机管理计划还不成熟,落后于会展节庆行业发展成熟的西欧、北美、亚太部门国家,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团队中缺乏专业危机管理团队或计划,甚至完全没有相关设置。有些团队中只是个别管理人员兼职管理危机计划。即使有相关团队计划,危机管理计划也没有定期更新,缺乏培训计划、沟通宣传情境设计和危机计划测试等程序。其次,活动组织中各部分沟通不畅,如组织者、危机管理团队、服务供应商之间没有理想的合作。同时缺乏与司法、医疗、保险等各方面合作,缺乏理想保障体系,以减少危机后损失。

针对现状,会展节庆活动组织行业以及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组织会展节庆行业危机管理协会,督促从业组织建立起危机管理计划,定期进行培训和交流。第二,编纂行业危机管理相关资料、案例以及文献,修订成宣传资料,编订危机处理指南,包括教育、预防战略等。第三,也可利用电脑模拟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提高危机决策速度、情境设计和模拟测试效果。

参考文献:

[1]奥斯汀, N.R.预防危机管理.哈佛商业评论之危机管理.波士顿: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1-31.

[2]芬克, S.危机管理. 纽约: 美国管理协会,1986.

[3]加西亚, H.F.应对危机的有效领导力. 策略& 领导力,2006,34(1):4.

[4]佩佛瑞,W.准备周期:建立预防威胁的防御体系. 国家安全以及紧急事件管理, 2005,2(1):5.

[5]桑德曼,P.风险沟通: 面对公众的愤怒.EPA 杂志, 1987,13(9):21-22.

篇3

关键词:合肥会展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

1 合肥市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跟着会展行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合肥的会展业发展也取得可观的进步,既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之后,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承办了许多大型博览会,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增长、彰显了安徽资源和产业优势、快速推动了区域会展市场的起步和发展。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设计类人才缺口递增、需要有较强的会展营销手段、协调能力的会展策划及会展经营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会展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展接待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事件策划、管理运作人才。使得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会展业吸纳就业人数增加,职工薪酬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会展业活动企业,从业人员数为949人,同比增长33%。

2 关于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调查

2.1 调查案例(如表1)

2.2 案例分析

(1)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社会,在外实习寻求工作机会,积攒工作经验,因此部分2016年毕业生毕业后相对较早适应社会,及时调整找到对口工作。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应聘的公司有难熬的3~6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期间没有任何工资补贴,不乏坚持不下,频繁跳槽,重新求职,对工作方向迷茫,最后转向其他行业。原因:此类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对比,在于在校就读期间是否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身表达能力。

(2)工作2~3年的设计类毕业生,与社会有一定的接轨磨合、比较明确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找到对口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能够较好的胜任,生活相对较为稳定。

(3)工作5年以上的设计类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和市场,在公司里有一定的工作地位,工资稳定,但提升空间有限。此类毕业生有一部分被公司自身发展所局限。

3 合肥高校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

3.1 设计毕业生就业心态需要调整

高校应届毕业生存在着自身职业定位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又缺乏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就业心态,导致有岗难就。

3.2 设计类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经过了长期的艺术方面的学习,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类专业的毕业生。这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期望通过就业得到更好的回报。

3.3 设计类应届毕业生很难达到岗位要求

艺术设计类工作有其鲜明的特点,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仅体现在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

4 会展设计类本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人才供求不对称,降低了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

第三,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学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侧重于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与搭建等。

5 结语

对于学会展的毕业生最大的困扰就是书上的理论知识拿到工作上很难运用。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会展业,所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但是上海等大城市会相对较好点,因为会展业相对比较成熟。所以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用人单位要的不是学历多高,而更看重的工作经验。而企业嫌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接地气,专业性不高,不能招之即用,不能吃苦。高校方面自我感觉良好,扩招政策之下,教学成果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就业导向以及对业界缺乏了解导致无法甄别优质劣质企业。而毕业生恰恰就成了市场角力的最终“受害者”,两边不讨好,就业形势堪忧。

参考文献:

篇4

相信这一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全国各地骗展、虚假宣传展会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受害的当然是参展单位,从长远来看,对于举办展会的城市环境和信誉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全国各地展开过一轮又一轮的打黑除恶行动,而这次文章的主角――会展业,也急需一场“打黑行动”。来肃清行业内的丑恶。

骗术多种多样

会展业的迅速崛起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新兴技术和产品,也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骗展一千人等正是把目光放在了“钱眼”里,加之进入会展业进入门槛较低,直接造成诸多资质不一、口碑极差、影响力和信任度欠缺的主办单位也钻进来,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骗术。

故意摆烂型。主要表现特征就是运作失措,一败涂地。组展商不能够组织一定数量的参展商和观众,只能偃旗息鼓。这种骗展存在着组展商招商招展不利、主题选择不清楚等原因,更多是因为到最后关键时刻,无法应对当时的承诺,就选择最为低劣的手法,甚至在开展第一天组展商脚底抹油――溜了,受伤的还是参展商。

子虚乌有型。大大小小的展会都将国际、国家级等字眼儿挂在了展会名称上,据宁波雅卓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岗介绍,现在很多展会因为请不到合法的协会,就开始挂一些子虚乌有的主办方,“现在很多都是明目张胆地骗展,因为主办方根本就不存在。”往往就是一字之差,但是实际的效果和情况则相差甚远,参展商也会因为轻信了这些伎俩而损失惨重。

吹牛不上税型。某新办奢侈品展会,在宣传期间以亚洲第一、开创国内市场为宣传字眼,号称可以集中国内产业最前沿商家,甚至对观众的收入也进行了限制,但真正参加展会之后,却发现展会寥寥无几,无论是举办规模和层次都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还引发主办方与赞助商同时离场的情况,令参展企业和嘉宾一头雾水,不仅发出被骗的感慨。宣传肯定有水分,但是言过其实的程度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那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吹牛不上税,靠一张嘴撑起整个展会,对这种情况,结果也可想而知。

拷问行业秩序

骗展的招数还有很多,并且随着会展业的发展也在更新、变化。并不是全部办展人脏心烂肺,而是行业秩序的混乱成为这种不良行为的温床,再加上利益重心的人们,骗展的现象也逐渐开始“盛行”。

从趋势和特点来说,不仅在一些会展业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存在,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会展中心城市,也频频出现“大杂烩”“大拼盘”展会,究其原因,市场不规范,缺少权威机构是根本之所在。

从恶性竞争到产业无序发展,从行业准入条件低到现在的骗展滥办展,显示出会展行业的混乱与问题。会展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理想形式,但是关键是看谁用,谁在展。从市场分析来看,出现如此众多的骗展事件,一方面反映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社会需要这种经济形式的繁荣,但是需要正规、合法地组织相关活动和展会。

呼吁建立诚信档案

如果没有一套相对可靠的展会数据审计和体系,参展商就无法了解主办单位的准确信息,多数情况下只能听信主办单位的宣传,这便使得不法份子有了可趁之机。国内会展业的多头审批体制严重影响了展览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为“骗展”、“拼展”等不良行为提供了土壤。特别是在今年,国务院取消展会登记许可审批,从积极方面来看,对办展程序市场化运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得不注意,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所以如何掌控会展市场的诚信与真实更为重要。

早在2004年8月大连举行的中国会展中心CEO高峰会上,来自国内主要知名会展中心的代表们达成共识:目前,我国会展业还存在个别组展高“骗展”、“拼展”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参展商和观众的利益,同时也对场馆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全国场馆经营者将联合起来,通过类似建立“黑名单”、“质量保证金”、信息沟通及舆论监督等措施,将不良组展商拒之门外。不仅仅是场馆经营者,组展商、行业协会等都应致力于这种黑名单制度的建立。

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同样,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诚信体系,行业也就无法形成规范产业秩序和发展。会展行业也应由一个权威部门,设立一套诚信体系,将之前有过骗展、假冒办展、不诚信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建立会展企业诚信档案,定时权威数据及相关名单,一可以促进企业改善办展水平和质量;二可以建立展会及会展企业评估体系,规范会展行业整体发

展秩序;三提醒各参展商注意,预防被骗。

篇5

[关键词] 会展 机遇 政策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3-0086-03

[作者介绍] 陈玲飞(1986—),湖南永兴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劳动与保障、产业发展法规等。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会展产业包括展览、会议、展销与节事活动等,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商品展览展示、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传播、商贸流通、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新兴产业。会展产业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产业,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约有4000多个,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800亿美元。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和乘数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展业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行业。近年来,全球会展业重心向东方转移,我国的会展业也在迅速发展,全国会展业总规模每年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150多个,会展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2010年我国举办的大型会展项目数量超过 3000个,出国办展近2000个;参展企业6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会展收入增幅明显,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基础设施不足。进入2000年后我国各地兴建了一批会展中心,但是普遍存在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会展产业的发展。德国最大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49.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5.8万平方米。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州展馆)室内展览面积仅为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仅有2.2万平方米。我国会展发展比较好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会展场地小、散、旧等问题,多数场馆缺乏食宿交通设施,不适应大型国际展览的需要。深圳会展业规模以年均20%增速持续发展,但未来发展却受到硬件不足的制约,酒店、停车位、餐饮等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会展业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2. 专业人才缺乏。会展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对会展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会展业高素质人才缺乏。据不完全统计,会展专业人才缺口高达50%,懂外语、擅长组织策划、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会展人才尤为缺乏。办展主体素质差,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不强,缺少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此外,与会展业发展相关的旅游服务水平、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

3.主体单一。我国会展业参与主体从形式上分析,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但在实际会展操作过程中,我国展览活动主体还是政府,大量展览活动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许多大型活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或全国性商协会主办的展览,其主办方往往由数个不同机构共同组成,承办者往往是主办单位的下级政府机构。目前我国对展览主办企业并没有特别规定入行门槛,各地新注册的与展览相关的企业数日益增多,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有主办展览的资格,但是,目前真正能独立主办或与其他机构联名主办的民营企业还是很少。因此,单一主体发展模式制约了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

4. 发展不平衡。我国各省市区都建设了一批会展中心,不少省市提出要大力发展展览业,把会展产业做成城市的名片。但实际上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目前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五位。这也反映了我国展览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特点。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加剧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会展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三、产业转型条件下

我国发展会展产业的新机遇

1.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30年增长了将近100倍。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2011年为471564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会展产业发展。

2. 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近年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持。随着我国产品和公司在海外的发展,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需要向国外大力宣传,而会展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之一。我国即将完成重化工业阶段,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历史和国际的高位,第三产业对整体经济的主体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总体转换,现代服务业将在这一轮结构转换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创新热潮兴起,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将成为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产业转型和世界产业的变化都给我国会展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3. 对外开放和区域性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增强。由于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抬头,会展产业作为国际贸易的先导产业,同样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为了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各国纷纷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我国加入很多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对我国发展会展产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全球会展业联盟预计,亚洲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会展市场。在全球会展业近年来一直走下坡路的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会展业的兴起,给全球会展业带来希望。

四、加快发展我国会展业的政策建议

1. 建立相关的会展行业标准及相关法规。会展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通过行业自身的大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住宿、餐饮、交通、零售、旅游、房地产、邮政、电信、广告印刷、金融保险等众多相关服务产业的增长,从而为整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针对会展产业的特点,建立会展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需加强会展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建设,规范会展经营、服务和管理行为。要推进行业信用、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安保反恐机制、绿色会展、低碳会展等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会展的产业层次,促进我国会展业向高端服务发展。

2. 发展会展产业集群区域。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主要的会展产业集群区域。环渤海会展产业集群区——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长三角洲会展产业集群区——以上海为中心,成为我国第二大国际化会展业集群区;南中国会展产业集群区——以广州、香港地区为中心,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征突出、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南中国会展产业集群区域。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可以建设形成一些专业的会展产业集群区域,如成渝会展集群区域等。区域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会展产业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间的差距。

3. 改革会展管理模式。我国会展目前实行审批制度,各项展览由贸促会、外经贸部、经贸委分口管理。其中贸促会既是主要参与者,又是管理单位,这种情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一些有办展资格的机构长期不进行任何展览的组织活动,而其它很有实力的民营展览机构又没有单独组织会展的资质。这种会展管理体制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应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和注册制,对会展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政府应加强对会展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保护公平竞争,保护会展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会展市场的秩序。政府部门要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提供行业信息,以“管与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会展经济产业化。我国的会展市场只有朝着规范管理、企业运作、有序发展的方向努力,会展经济才能蓬勃兴旺。

4. 制定国家层面的会展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要从政策导向方面改善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把会展产业规划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将会展经济相关产业列为鼓励发展的产业,设立透明开放的产业进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在制定国家层面的会展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国家还需要制定会展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会展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中西部地区的会展产业发展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的差距。

5. 培养大型会展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会展人才不足,制约了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应通过引入大型跨国会展公司和培养国内大型会展公司,带动我国整体会展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与市场双重力量打造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名牌展览公司,使我国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6. 发展民办会展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行业协会组织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和引导企业,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会展中介、协会来进行。我国的国际会展不断增加,如果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规则,将很难保证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定会展业发展的法规或规章,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举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建立有效的行业协调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军健.做大会展业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1(9).

[2]施谊.柴毅.后危机背景下上海会展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

[3]曲秋霞.苏宝茹.城市会展业发展态势及战略背景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6

关键词:中小会展企业;企业信用;守法信用;社交信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48-01

科斯认为,社会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从整个集群整体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和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一部分涉及到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将大大增加社会成本,恶化集群经济环境,不利于集群的发展和进步。中小会展企业的守信行为不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还具有节约社会成本的效应,能促进集群宏观经济效率的改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 守法信用

中小企业守法信用是基于会展企业与公共管理组织的行政交往关系的信用表现形态,即在行政交往关系中对企业的信用要求。由于企业与公共管理组织的交往关系分为与政府及授权组织和与行业管理组织的交往关系,因而,企业的守法信用相应地表现为行政守法信用和行业守法信用。

(1)行政守法信用。在中小会展企业与政府及授权组织的行政交往关系中,政府及其授权组织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的监督者,而中小会展企业则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的遵循者。但关于企业行为,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远比中小会展企业自身少得多,政府很难知晓企业行为合法性的真实全貌。因此,企业的行政守法性首先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我抑制违法的倾向,强化行为守法的自律;其次要求中小会展企业向政府提供的自身行为信息要客观、全面和准确,自觉接受政府及授权组织对企业行为守法性的检查和监督。

(2)行业守法信用。与政府及其授权组织相比,会展行业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推行会展行业技术规范和经营规范,并监督这些规范的执行。而中小会展企业则有义务遵循行业技术规范和经营规范。虽然行业管理组织对会展企业的了解比政府深入和全面,但信息不对称情况依然存在。因此,会展企业的行业合规性首先要求企业的经营要遵守会展行业的技术规范,自觉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恪守会展行业经营规范,自己维护行业竞争秩序;再次,要求企业真实地向会展行业管理组织提供自身技术和经营信息,自觉接受会展行业管理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2 经济信用

企业经济信用是基于中小会展企业经济交往关系的信用表现形态,是中小会展企业在进行旨在获取经济利益而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销售商、用户和企业内部员工发生的经济交往中所要求遵从的信用规范。包括产权信用、质量信用、合同信用和价格信用等。

产权信用是经济信用最基本的信用,只有交往主体对用来交易的标的拥有相应的产权,交易资格才确立,交易合约才合法,交易才有效。不具有产权的交易,不仅交易合约成了无度之毛,而且以合约为前提的“信守成约”――信用也成了无本之木。要达到公平交易就必须公开交易标的的质量信息、保证交易标的质量。合同信用是决定交易成败以及各自经济预期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经济信用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和体现。经济交往主体对自身用于交易的标的之价值拥有完全信息,但交往对象对其价值则拥有不完全信息,这必然要求出让方对交易标的价值予以透明,形成了价格信用。

3 社交信用

在中小会展企业与股东和职工之间基于精神利益需要的社交关系中,企业、股东和职工都存在社交信用的问题。这种信用对中小会展企业而言,表现为基于人本原则之上尊重股东和职工的人格、爱护股东和职工的健康、关心股东和职工的生活、维护股东和职工的利益,恪守对股东和职工的承诺和基于正义原则之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股东和职工、公正地执行每一项制度,从而取信于每一位股东和职工,使股东和职工产生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38-03

一、引论

会展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后出现的一个综合性更大、关联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经济形态,在国际上会展业拥有“经济助推器”和“城市面包”的美誉。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行业总规模年均增长20%,在全球会展界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已经到来。据上海师大旅游学院调查,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全市都未必能找到100个,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而作为以人才为核心的会展人才增量需求上限为8000人。

我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国涌现了五十多家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高校。从国内现有的12所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看,主要是依托原有的专业群,结合师资和教学资源设置课程,大致分成四个方向。一是经济管理类方向,以广东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为代表,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管理类方向。重点研究会展整个过程的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二是外贸类方向,以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代表,主要课程设置倾向外经外贸类方向,并配套世界经济与政治、跨文化研究以及国外会展等课程。三是旅游类方向,以厦门理工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为代表,主要设置了会议策划与管理、展览会策划与管理、旅游策划与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等课程。四是信息管理类方向,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代表,重点从信息管理、信息传播角度切入。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适应。教学手段偏陈旧,实践环节不落实等问题。笔者通过应用型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突出校本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突出产学研结合,有助于明确会展专业人才定位,更好的指导应用型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设置合理的应用型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会展人才的“倒金字塔”结构,解决会展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悖论,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应用型高校会展专业建设的快速起步和健康发展。

二、国内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评析

国内外学者越发关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会展人才培养定位,对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构思产生了重要启发价值。但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2006年5月对全国高校开展会展专业设置的调研资料表明:大多数学校会展专业培养的方向是“会展经营与管理”,将培养目标定为会展策划人才或会展经营人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展会设计”、“展会搭台”、“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物流”等专项的会展人才教育。因此,除了缺少会展策划人才、会展经营人才以外,当务之急是缺少专项的会展人才。具体而言:

(一)会展人才“倒金”现状

所谓会展人才“倒金”,是指:“会展人才”的“倒金字塔”,主要表现为高端会展研究人才的层次不穷,会展实务操作人才的尖端稀缺,是不折不扣的“盖帽”教育。它使整个会展行业在人才供应与需求上更加不协调。

(二)教学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开设会展专业的院系设置的专业课程多为依托原来专业开办基础的“会展+管理课程”的“组合式”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营销、会展英语、会展礼仪、会展管理、会展信息化管理等。这种由所有的管理课程加上“会展”的专业限定组成的会展专业的理论架构。使会展成为一种附属而不能独立成为体系,也难以形成特色。

(三)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悖论

一方面会展业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会展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会展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以至于有不少专家呼吁:中国会展教育目前最需要的是专项教育培养。

三、基于产业链的应用性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探讨

产业链作为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可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给应用性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会展业属于服务业,提供会展服务所涉及的各个产业之间具有横向关系或协作关系。组展商是下游企业,也是会展服务提供商,组展商购买上游产业的产品,通过资源整合,最后提供给参展商和观众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把会展产业链分为产业内链和产业外链。产业内链所涉及的产业是指那些必须在会展举办地配套的产业,包括会展场馆、住宿、餐饮、旅游景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产业外链所涉及的产业是指那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其产品的产业,包括策划业、咨询业、视听设备供应商、灯光照明供应商、广告商、装饰装潢师、娱乐供应商、公关咨询师、保安公司等,而对于应用型高校这类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任务的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基于会展产业链的细分,来进行会展人才培养。

(一)明确专业性质,强调基础理论

著名会展理论研究专家马勇教授认为,专业会展人才应具备政治家的胆略和长远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决战能力、外交家的口才和沟通技巧、艺术家的品位和工作方式,这是对会展业人才需求的真知灼见。会展人才的高素质要求首先应是“博”,是指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其次是“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再次是“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可以说,这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会展产业链条的对接,不管是横向的或者垂直的,都要有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应用型高校的学历教育,不同于在职教育,对于会展专业在校就读学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学好管理、营销、法律、经济等相关基础课程,有了牢固的基础,各种实用科目在到职后才能学习好。因此,可

以适当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在课程开设上,根据当前我国对会展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本校的培养重点、师资力量,参照其他会展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开没的课程,来设置应用型高校会展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注重校本特色

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专业性、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会展活动涉及诸多领域,因此会展人才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如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人才、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异。从会展专业的设置院系来看。设置在管理学院的会展专业,可以重点培养从事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的核心人才;设置在传播学院(系)的会展专业,可以重点培养从事会展策划的核心人才;设置在旅游学院(系)的会展专业,可以重点培养从事旅游接待的支持型人才;设置在外语学院(系)的会展专业,可以重点培养从事会展翻译的支持型人才或从事出国展览的核心人才。依据高校的分类标准,应用型高校的主体是近几年由重组或合并的本科院校以及在2000年由部、委划转的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合并前存在的个体,各个学校大多经历了20年以上的办学历程,都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应用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

(三)细分会展产业链,突出地域特色

国外院校对专业的划分多按会展业的产业架构来分。会展行业的产业结构包括展览、会议、奖励旅游和节事活动。国外院校多将专业分成这四个方向,再针对每一种会展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模块设置课程模块。笔者认为可以在国外这种模块基础上,更加细分会展产业链,并突出地域特色。因为大多应用型院校分布在各地级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并且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多学生就业的区域还是本地。比如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强化市场化运作,提升会展策划、组织、服务水平,引导会展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强重点旅游区(点)整体规划,逐步形成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健身、科考探险、文化感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系列线路。”“推动广播影视、报纸期刊、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娱演艺、艺术品交易、节庆会展、动漫游戏、文化经纪等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因此重庆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就可以结合重庆会展产业链发展的趋势和特色,重点加强会展旅游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

(四)围绕企业应用,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篇8

赵振格在会上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出展企业已成为出展行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贸促会非常关注民营出展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此,贸促会展览部与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联合开展专项调查,希望客观了解民营出展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务院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他恳切地说,如何将民营出展企业纳入全国经贸展览审批管理制度下,也是贸促会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杨虹表示,在展览业市场化方面,就近几年贸促会审批的实践来看,我们一直在往前推动,但实际上步履还是挺艰难的。进行此次调查,也是为了使民营出展企业在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北京东方益达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兵认为,尽管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民营出展企业似乎没有统一的管理。

对此,北京恒立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恩杰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说,如果有正规的组织对民营出展企业加以管理,会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的利好。同时,为了与参展企业更好地沟通,希望尽快下达营改增政策的细则。

北京中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耿银表示,不仅北京地区要实施出国展零税率政策,其他地区也要跟进,不然会产生沟通受阻问题。民营企业没有报批权,只能借助有报批权的公司,往往要承担他们不给报批的风险。

北京东方鹿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卫华分析了民营出展企业的发展历程,他认为,目前民营出展企业排在地方出展力量、外资展览公司、国有展览公司之后,生存空间不断被侵蚀,建议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壮大实力。

篇9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 2010-08-02; 修订日期: 2010-11-30

基金项目:

上海市旅游会展教育高地建设项目(JYGD2010024)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

作者简介:

王春雷(1977-),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会展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会展本科教育已走过六个年头。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院校都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以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全程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几门核心专业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职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为核心,通过承接会展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借此来培养更高质量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促使各院校积极探索提高本校学生竞争力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院校、学生三方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搜,2009)。

另一方面,虽然会展教育方面的文章已不算少,但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以维普资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关键词查询结果为例,如果输入“会展人才”,可获得77条结果;输入“会展教育”,可获得45条结果;但如果输入“会展”然后输入“人才培养”进行二次搜索(选择“在结果中搜索”),只获得15条结果。而且,大多数相关论文还浮在表面上,就培养模式谈模式,有的甚至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产学合作等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系统构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指导会展院校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是会展业发展和会展教育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在中国科技期刊网中,作者搜索到标题中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仅有2篇,绝大多数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散落在会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系统性的研究属于凤毛麟角。

林冬和林河(2008)认为,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培养机构高度集中、培养层次单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硕博、本科、高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特性培养会展人才,完善会展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育体系,是解决当前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高欣(2007)从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例如,邬适融(2009)从“模块式”的课程设计、“开放式”的师资建设、“体验式”的教学组织和“全程式”的职业导航4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搜(2009)以上海为例,深入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要建立有实效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要根据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科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提高的意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部分研究者还基于国内外会展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内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王春雷(2005)对德国会展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即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以及实习活动主题化。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徐红罡和罗秋菊(200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包括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重点以在会展管理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英国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s University)等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就如何调整我国的会展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策略建议。

也有研究者侧重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个方面。例如,吴建华(2007)从中德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她提倡“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从共性教育到个性体现的转变过程”的教育理念。施谊(2009)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推广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会展实务课程教学探讨了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朱贵平(2008)、赵军红(2009)、顾艺(2010)等对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探讨。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重点从会展外语、会展英语、会展旅游或会展设计等角度,探讨了会展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徐琳和乔向红(2009)从我国高职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探讨了如何建立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新形势的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几年的相关学术会议上,一批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张健康和方玲玲(2008)对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总结了项目驱动的会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实务类课程的进入、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以及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

黄彬(2008)深入研究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学生的4年学习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蒋昕(2009)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会展本科人才三阶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为受教者获得必要的胜任力而服务。另外,建立共识、整合课程、项目驱动三个策略有助于三阶培养模式的实施。蓝星和邹囡囡(2009)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会展教学实践为例,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为中心,“二个体系”为途径,“三大平台”为依托,以“中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践创新”为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相对会展教育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部分会展办学起步较早的院校教师围绕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本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

3 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教育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句话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会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学校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等环节来实现。目前,国内部分会展院校提出来的“按照活动管理的思路来培养会展人才”、“实现国际理念的本土化操作”、“基于项目驱动,培养会展创新性人才”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国外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荷兰INholland大学等院校的会展专业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等。荷兰INholland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本校的活动管理专业就是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Projectbased Program),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富有创意和拥有一定的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这种目标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会展专业而言,培养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本校会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增强未来从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阶段性、计划性、组织性、持续性和效果性等特点,其实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实习过程等。

培养制度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和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特别是教学时间安排、培养方式与会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及需求规律之间明显脱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院校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例如,为推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参与项目执行。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一般可以通过高考来选择适合从事会展行业的学生,但应适当增设外语水平、性格等指导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的会展专业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出口方面,设定行业培训证书、毕业论文选题等各种评价标准时,应充分反映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朱晟利,2005)。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中,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目标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方式及培养手段,培养制度是执行某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环境,培养评价则是对培养模式体系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检验,如图1所示:

4 案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自2002年11月起,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立会展管理方向;2004年1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迄今已向行业输送了八届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2008年,该校会展管理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办学方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同时基于活动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倡导并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指标具体描述效果

教育理念2008年6月,在系级层面正式提出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从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近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企业并从事活动管理的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2009年4月,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而且能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过程修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通过调整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安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出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或依托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贯通相关理论课程。多次在全国性的策划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4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先后有《中国旅游报》、《中国展会》、《中外会展》等6家媒体报道该校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加强与教务处、学工处之间的沟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

培养评价在课程项目作业的评价上,引入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模型;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项目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获得“2010年最佳会展人才输出院校奖”(颁奖单位: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4.1 教育理念: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早在2006年3月,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展览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报告中,课题组就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了一套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大框架下,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专业基础课+主攻方向课”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2008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初步明确了“活动管理”的办学思路: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上述办学思路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不论是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活动管理的一般流程与会展项目管理(以展览会为例)

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阶段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后续工作

(英文)ResearchPlanningCoordinationOperationEvaluation

内容おじ拍罟顾吉な谐〉餮歇た尚行匝芯(初步,深入)ぷ写立项策划书场地规划ぷ试醇苹そ度计划ぶ柿考苹と嗽弊橹计划し缦展芾砑苹ぁ…数据库管理ば传推广ふ姓躬す壑谧橹すι萄癃す愀婧驮拗销售布展は殖》务与管理(开幕式,入场管理与统计,现场管理等)げ鸵/交通等こ氛故据库更新ふ估阑崞拦廓す壑诜治霆て渌善后工作(感谢,总结,新闻报道,催款)ぷ急赶乱唤煺够

工具(举例)调查表SWOT分析し延霉浪WBSす丶路径法じ商赝纪络图ぴ鹑尉卣螵な据挖掘风险管理び愎峭挤

注:与5个工作阶段相对应的英文和内涵均在Goldblatt活动模型基础上有所改动。

4.2 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以此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会展项目的运作流程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个会展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每个部分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其中,项目管理包括从调研、策划到筹备、执行,一直到新的循环开始。为此,该校对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全面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管理》和《活动管理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平台课,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会展专业课程(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则依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和安排,这样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与未来操作具体项目的需要一一对应,如表3所示:

市场调研与分析》ぁ断费者行为学》研究

《策划学》ぁ恫莆窆芾硌А藩ぁ恫业经济学》策划

《市场营销学》ぁ豆ι坦芾怼藩ぁ兜缁跋售》组织

《运营管理》ぁ斗缦展芾怼废殖芾

―事后工作

平台课程:ぁ豆芾硌А贰《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

项お 目お 管お 理活ざす塥だ愍ぴだ愍び氇し姜し

《活动市场调研与策划》

《活动营销》ぁ痘疃融资》

《活动现场管理》ぁ痘疃风险管理》

方向课程:ぁ痘嵋椴呋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旅游节庆策划与管理》、《婚庆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管理》、《参展实务》等

实践性环节

注:具体课程名称可以调整,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定位对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4种实习,即三次现场服务实习、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区域会展业考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上学期的校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组织,并且要求具有会议、展示、特殊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借此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与布置》以及《会展融资》等几门专业课程贯通。为此,新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提前到大二下学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要确定下一个学期该年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4.4 培养制度:创造实践机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会展行业的用人特点要求院校为会展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把2004’上海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2006’都市旅游国际会议、2009’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年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阿姆斯特丹旅游日等重大活动都交给会展管理系的师生来运作,逐渐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会展管理系成立起,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生承办的大型活动已达10余次。

同时,会展管理系快步推行学分制,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成为可能。例如,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至少要参加3次以上的现场实习(1个学分),2009年9月以前,这种实习基本上都是零星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后经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等管理部门沟通,现已采取小班操作、轮流实习,或只承接一次80人以上的现场服务任务等措施来完成实践教学。

4.5 培养评价:实行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多方评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培养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方面,除了一贯坚持的以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与对话活动,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在专业课程作业以及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的评估方面,借鉴了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从项目本身(团队)、客户、个人和指导老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上司和客户沟通的能力。此外,今后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中辨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论文写作也将由业界人士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5 结束语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而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就业压力大、会展行业管理尚不规范等大背景下,国内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制度设计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高欣.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184,177.

[2] 黄彬.会展教育创新模式探讨[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年9月15日-18日

[4] 林冬,林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6365.

[5] 搜.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 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47148,150.

[7] 施谊.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992.

[8] 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9]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

[10]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C]∥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1]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12] 徐琳,乔向红.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25):4748.

[13] 张健康,方玲玲.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篇10

行业报网站坚持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行业报网站要对社会、行业负责。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现代精神建设的过程。这种精神来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践,也需要大众传播媒介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良知与精神文化在市场经济中被逐渐“风化”。社会上浮躁、媚俗等现象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业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作为产业经济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报网站必须作出回应,以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行业报网站要对自己负责。在这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共建新型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各行各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迅速崛起。行业报在这个过程中对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产业经济今后的发展更需要行业报网站的贡献,以满足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行业报网站的角色决定了行业报网站更要强调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行业报网站要通过自身的影响来扩大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报网站可以放弃社会价值,一味追求商业价值。处在报业战略调整期的行业报网站,必须明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在完善自身、巩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

行业报网站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目前,行业报网站对重大新闻展开主题报道的形式拓展了受众的话语空间和想象空间,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行业报网站大多从三个层面进行内容报道:一是对社会公共新闻信息资源的独家开发,包括特别重大的时事政治新闻和国家关于行业的产业政策新闻。因为这些政策与行业发展直接相关,行业报拥有熟悉、了解行业的优势,完全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深度报道。二是对行业内部新闻信息资源的纵深报道。三是对相关行业新闻信息资源的拓展报道。①

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报道中,行业报网站对重大新闻主题报道的形式往往是最受受众欢迎的。行业报网站履行社会责任也主要通过重大报道来实现。然而,行业报网站在运用新闻重大主题报道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要做到下列四点:

要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在政策的制定上,行业报网站能及时敏锐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将它有效转化为政策问题。行业报网站在聚合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能将分散、潜在的社会意愿和要求转化为明确、集中的政策诉求,推动公共民主的发展。

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提供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往往通过这个国家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表现出来。中国现阶段的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品牌意识薄弱。作为行业报网站,要积极发挥行业报网站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提供支持,助推中国民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要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而建设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相和谐的社会,必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人居和谐。行业报网站要充分发挥沟通融合功能和疏导调压功能,进一步发挥社会稳压器和精神增氧器的作用,为企业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要为普通受众(百姓)了解行业信息及行业发展提供帮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信息产业化进程的加剧,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普通受众的周围。行业报网站要发挥教育创新功能,对普通受众进行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引导。因此,行业报网站要满足普通受众的需要,为普通受众了解行业信息和行业发展提供帮助。

行业报网站实现社会责任的前提

行业报网站的从业人员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不只是对职业的负责,更是对群众、对事实的负责。行业报网站从业人员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角色定位上存在着二重性。一是不自觉形成的维护行业利益的角色意识;二是因为媒介客观公正需要而具备的角色意识。在行业报网站中,这种角色的矛盾使从业人员面临两难的境地。坚持行业报网站的社会责任,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巩固和加强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才是争取主动,缓解矛盾的出路。

行业报网站的从业人员要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第一责任。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在行业报网站新闻队伍的建设。抓好关键岗位人员培训,提倡务实的工作作风是行业报网站从业人员的头等要务。

行业报网站的从业人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正面舆论宣传中落实导向,改进策划出新、形成正面强势;拓宽报道领域,在热点引导中全方位掌控导向,在难点问题引导上适时适度地把握建设性;在舆论监督中体现导向,找准定位,促进不符合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第一责任。

行业报网站的从业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坚持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媒体从业人员开展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行业报网站从业人员要坚决执行监督职责,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通过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行业报网站社会责任建设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行业报网站具体要做到“五个创新”。

体制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报网站要尽快从计划经济下沿袭的体制和机制中走出来,将自身推向广大的市场。在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不可忽视经济属性,努力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从报社经营、人事管理、财务成本等各个方面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尤其要考虑好行业报网站专业性的问题,专业性意味着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和稳定性有其不可消除的弊端。长时间的缺乏竞争、追求稳定导致了行业报网站的社会性意识不强。因此,体制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品牌创新。中国的国情和行业报网站的特色,决定了行业报网站的改革必然是在“确保以宣传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而行业报网站品牌化经营可以促进并实现媒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行业报网站品牌价值的提升是强化媒体社会责任的有效策略。因此,品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传媒市场的竞争和需求,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服务创新。在行业报网站硬件条件和特色基本相等的状况下,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环节。在强调行业报网站与产业行业和谐发展的今天,行业报网站要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正确。另外,行业报网站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受众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受众的普及率,坚持完善“人文关怀”服务职能,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产品创新。行业报网站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业报网站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亮点和优势。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和优势就是独家言论。转型期的时代变革与社会发展在呼唤独家言论,行业报网站的差异化竞争需要独家言论,广大受众渴望看到更多高水平的独家言论。特别是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及时反映各阶层的意愿,大胆评说社会矛盾中的“热点”、“难点”,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知灼见引领媒体产品创新,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技术创新。现在,网络媒体蓬勃而起。面对新闻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行业报网站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数字化媒体的发展,探索媒体升级改造的道路。从长远的发展目标看,由于数字化媒体的运营模式可以为行业报网站的价值创造能力提供无限可能。所以,行业报网站要积极实现行业信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主导权,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提出行业报网站“五个创新”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对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已经具备了全面的把握,而仅仅是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阐述,供业界和学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五个创新”原则的基础上,行业报网站还要实现新的转型挑战――从行业媒体向行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报纸的多角度研究”(06C276)成果之一〕

注释:

①《行业报加强深度报道要注重“文化理念”》,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3-21/content-5876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