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范文
时间:2023-03-26 14: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好!我竞聘的岗位是****。
我叫,从93年开始从事证券业,94年被派往深交所,任场内红马甲,当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出市代表;96年回来后,就一直在客户服务部任客户经理;2001年取得证券经纪从业资格。
这次参加竞聘,是对我以往工作的回顾,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促进。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面对这次挑战。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忠诚实在,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职业道德。
本人忠于**证券事业,某证券公司曾以优厚的待遇许诺,让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但我谢绝了,因为十几年来我与**证券公司、与我们的客户、与我们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我也坚信**证券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热爱证券事业,勤奋工作,尽心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历次基金销售中,共销售基金五百多万,名列营业部前茅,特别是**基金的销售达100万,受到公司总部的嘉奖,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在理财2号的销售中,也销售了110万。
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服务文明、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客户留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印象,多次受到客户的好评,客户满意度较高。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良好的证券业务知识,精通业务,了解各类证券业务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对金融产品的营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面谈谈我对****职位这一职位的理解
****职位主要是负责柜台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负责客户一般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做好日常客户服务工作,认真执行各项业务制度,注意防范风险及对新员工的柜台业务传授与指导。
工作设想方面
我认为****职位除了按照其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众所周知,客户是营业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客户资源。要建立与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就必须树立客户利益至上的观念。客户服务工作的好与坏代表着营业部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与营业部利益直接挂勾。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篇2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算起,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第一个10年里,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奠基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以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在中国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上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市场,并为将来的市场化、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但在整个“奠基阶段”里,由于我们采用的一些方法手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从而直接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制度架构中带有较为浓厚的非市场特征,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直接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使我国的证券市场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迎接国际化挑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奠基阶段”之后的“市场化阶段”中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大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以消除过去形成的种种非市场化色彩,这一阶段大约要持续5年左右时间。
只有在基本完成市场化进程之后,我们的证券市场将步入一条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而才能更好地进入“国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证券市场将与国际资本市场充分接轨。只有完成了这一国际化进程之后,我们的证券市场才真正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伴随中国加入WTO组织法律程序的基本完成,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将大大提前,这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将在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开始,这对我们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十年奠基阶段,我们主要取得了如下成就:
(1)初步构建了以《公司法》、《证券法》
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制度架构。
(2)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10月,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包括A、B股)达1152家,市价总值为43742.14亿元,流通市值为14560.16亿元,这一市场规模表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3)培育了一支规模较大、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队伍。截至2001年10月底,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达到6577.05万户,有44只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部分商业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于股市,开放式基金已经推出。虽然投资者队伍还需进一步发展,并有待成熟,但是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金融投资意识已经大大加强。
(4)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相对独立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公正、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建立公正市场秩序的内在要求。经过十年努力,信息披露规则已经建立。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都能在这个规则框架内及时披露其相关信息,从而使交易市场具有一个基本的规范。
(5)建立了一个科技含量较高、富有效率的证券交易体系。沪、深证券交易所从起步阶段就注重发挥后发优势,整个交易、清算、登记、过户系统是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交易体系之一。经过10年的不断改进,我国的证券交易体系运行稳定、效率较高。
(6)证券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对风险的防范、控制水平显著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是市场规范发展、防范风险的前提。只有监管的理念、水平有了切实的提高,创新化的市场行为才不会成为新的“风险源”。
在充分肯定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规模小,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总的说来,这个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市场的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只有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制度也不完善。(2)现有的主板市场容量小,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机构投资者比重小,市场投机氛围浓厚。(3)市场监管落后,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配合及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监管经验极为缺乏。(4)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5)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如国有股、法人股的不可流通问题,A、B市场的分割势态等,这些遗留问题都为市场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的成熟和发展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需要持以高度谨慎态度。
加入WTO对证券市场的挑战
我国证券市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新兴市场,我们刚完成市场的“奠基阶段”,正在进行“市场化阶段”;二是我国证券市场一直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使我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尤其是证券市场开放带来的数量庞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其投机性和迅捷的流动性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严重的话还可能干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不稳定的因素。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清醒地看清楚了过快开放本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虽然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因而享有开放市场的很多缓冲手段,但是随着缓冲期的结束,国内证券市场必然将更加开放。因而加入WTO将给我国这样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WTO的22个协定中,涉及金融业开放最主要的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共有29个条款和8个附件,其中两个是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阐明了定义、范围等,与正文一样具有法定约束力。此外,1997年12月13日WTO成员国在日内瓦达成了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并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其中前三项原则为一般性原则,各缔约方在所有服务贸易领域都必须遵守。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逐步自由化原则属于特定义务,需要各缔约方经过谈判达成具体承诺并加以执行。在三条可协商的原则中,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开放所持的立场是:
(1)对于逐步自由化原则,中国坚持金融部门的开放必须循序渐进,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外资全面进入的可能性不大。但最终会全面开放市场,使得外资能从事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一切业务。
(2)对于证券市场准入原则,我国所做的承诺主要有:确保在华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证券服务方面享有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华设立机构并有开业权;确保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我境内提供本国暂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务。
(3)对于证券市场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所作的承诺主要有: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我境内证券组织成员资格,进入任何形式的证券市场享有与本国证券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就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来说,除紧急情况之外,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其余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它决定、规定以及习惯做法,最迟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给国内外市场主体有充分的时间予以了解和掌握,尽量使得市场环境变得可以预见,并进而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
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对各缔约方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
(2)允许缔约国在国内建立证券服务公司并按公平竞争原则运行;
(3)缔约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
(4)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
(5)允许缔约国资本在国内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
上面这些要求,尤其是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实际上将所有缔约国的金融市场都连成一体,伴随着未来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中国完全开放证券市场是必然趋势。但我们要注意到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基础,不成熟、不完善、在相对封闭环境下发展起来市场的过快开放必将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和民族证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表现在:
首先,国际资本的流动将给我国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在证券市场完全开放后,如果国内外资产的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本国市场存在明显的盈利空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频繁而大量的资本流动将可能严重地干扰本国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本国市场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充分,那么一定规模的外资流入或流出都会十分明显地影响本国市场的价格走势,加剧市场的波动。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时间短,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市场规模小,很容易被大资金所控制。到2001年10月底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市值仅14560.16亿元,而国外一只大的基金管理的资产即有上千亿美元。中国证券市场的个股规模就显得更为袖珍。从资金量上来说,操纵和控制中国股市易如反掌,这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与本国金融机构开展全方位的竞争将给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带来极大的挑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会有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出现更多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甚至外国独资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市场占有率、技术、金融服务、人才等方面开展激烈的竞争。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多次考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非常严密、成熟的业务经营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竞争策略、竞争手段和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软硬件设备先进,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都很庞大,资产质量优良,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服务品种多样化,而且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品种多而且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外资金融机构这种整体上的竞争优势,将在短期内对国内证券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形成较大的冲击,打破我国金融体系原有的均衡,使中资机构的经营环境恶化,生存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导致其部分业务和客户的丧失,市场份额的下降,对于那些目前经营状况已经不佳的机构的冲击就更大,甚至有可能引起这些机构出现动荡和危机,以至于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
以资本规模上的比较为例,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发展的时间都不长,资本积累尚很不充分。《证券法》实施后虽然出现了新一轮增资扩股,但目前最大的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也不过45亿元,总资产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客户账户的资金),所有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加起来还不到2000亿人民币,而目前仅仅一个美林证券的总资产就超过3280亿美元,并且其总资产尚不包括客户账户上的资金,就客户账户的资金而言,1997年美林证券客户账户的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两者相比较,规模与实力相差实在太远。资本规模太小限制了我国券商扩大规模、发展核心竞争力,使整个行业处在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更为重要的是1999年11月美国正式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
最后,证券市场的开放将给我国的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金融监管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无法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那就可能使证券市场的风险越积越多,甚至酿成金融危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开放,一方面使得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这就对国际监管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中这种国际性的监管还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本国监管当局无法有效监管外国金融机构在母国的业务,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无法对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从现实监管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水平仍不适应资本市场开放的要求。例如,在证券、银行、保险以及财政、计划、外汇管理这些与金融运行息息相关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沟通机制,容易出现政策、规则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如何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我们也缺乏经验和清晰的应对思路。所以我国的金融监管急需进行深刻的变革。
入世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及外汇管理制度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和外汇管理制度看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将对我国的货币自由兑换特别是资本项目下开放的进程以及外汇管理制度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
加入WTO对一国外汇制度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国际收支和金融服务业业务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允许缔约方为保障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例如其中第二部分第十五条“外汇安排”中规定,缔约方全体应当谋求与IMF的合作,以便使IMF主管的外汇问题与全体缔约方在数量限制和贸易政策上相协调。缔约方在外汇管理问题上采取的行动是否符合IMF的条款,是否符合缔约方之间所签订的特别外汇条款,这些问题接受IMF组织的判定,各方不得以外汇方面的行动妨碍IMF意图的实现。如果全体缔约国认为某一缔约方有关进口支付和
转账方面的外汇限制与某些外贸数量限制的例外条款不符,可以向IMF组织报告以寻求解决方法。
IMF组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一直致力于推行各国货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并且进展较为顺利。但是由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特别是其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普遍对于发展中国家过快地开放本国货币和金融市场持反思甚至怀疑的态度,加上IMF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遭受到普遍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对马来西亚货币管制的不恰当认识,使得IMF组织今后在这方面的政策将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外汇管理和汇率的自由化很难像贸易和金融自由化那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要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不进行货币和汇率的自由化,而是说将更多地由各国自己去决定制度选择和进程安排。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直接涉及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但是有很多间接涉及到的条款。例如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条款和金融服务的附录,其中所定义的金融服务范围极其广泛,其中有些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境内目前对外资禁止或没有开展或是刚刚开始的业务,由此引发的本币和外币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资金的进出,显然将促进本国货币兑换制度和汇率制度的开放进程。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为例,今后不仅可以经营外汇业务,还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甚至可能经营衍生金融产品业务,这些银行本身以境外为背景和支持,资金的流动、进出非常迅速,这将在事实上突破中国目前所允许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范围,出现事实上的某些资本项目货币自由兑换。
此外,从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从审批制度转向登记制度,以及中国将在平等贸易条件下与WTO组织各缔约方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将大大增加,外汇流量也将大量增加,外汇供求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这都需要有更灵活的外汇使用和监管制度,适当灵活的货币兑换也成为社会的需要。
因此,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不受加入WTO的直接影响,相应地说,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资本流动的全面开放与加入WTO没有直接关系,WTO所约束的主要是证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但是加入WTO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将产生积极的间接推动作用,从而也必然间接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资本流动的对外开放进程。
发展我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开放并非有利无弊,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及开放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本国经济潜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巨大金融风险。尤其是证券市场开放带来庞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其投机性和迅捷的流动性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顺应历史潮流,通过主动性地调整国内的法律制度框架、政策安排,加大力度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来迎接市场开放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从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认识证券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认识到发展民族金融业的重要性。我们要发展,也要安全,要以发展来求安全。
篇3
当前,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已进入尾声。券商能否真的“脱胎换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浪潮?
中国证券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资源游戏”、“资金游戏”、“资本游戏”三个阶段。资源、资金、资本,虽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中国证券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证券业未来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上述三种游戏的循环和反复。能否跳出三种“游戏循环”,走向基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游戏”和“知识游戏”时代,是中国证券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资源游戏”是初级产物
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资源游戏”时代。这个时代以1992年前后依托国有商业银行背景成立的华夏、国泰、南方三家大型全国性券商为标志,以券商数量急剧膨胀、依托地方政府和部委背景成立的券商白热化瓜分市场资源为主线。此后,华夏等几大券商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华泰证券、长江证券等一批地方性券商发展壮大,中金、银河、中信等具有优势资源背景的券商异军突起,共同将这场“资源游戏”推向。
“资源游戏”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中的额度制背离了市场化原则,将券商带向了以关系为第一生产力的主战场;另一方面,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渗透到市场经济每一个角落,以干部任命机制为纽带的“企业――金融机构”关系替代了市场化力量。从目前情况看,如果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这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纽带会淡化和松动,是幼稚的。借用马克思关于货币和金银关系的论述来说就是,“中国市场经济天然是政府的”。
作为一个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转轨之初必然有“各种‘资源’、‘关系’首先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资本重心向市场转移的同时,必然出现一定的利益回流。但问题是,我们要努力建设的市场经济,究竟是市场配置资源,还是“资源、关系”配置市场?我们要大力打造的资本市场,究竟要转轨到何时,才能将支配权真正交给市场?继续这种“资源游戏”,最终真的会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竞争力提升?抑或只是吸引了更多的机构参与到瓜分利益、制造泡沫的游戏中来?这不是中国金融中介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资金游戏”的惨痛教训
1999~2004年,证券市场进入“资金游戏”时代。这个时代以“5・19”行情为发端,以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为主线。1999年前后,随着股票市场历史性行情的到来,整个券商队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勇气冲入了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坐庄炒股成为中国券商的主业。由于中国券商资本金普遍不足,挪用客户保证金又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高利贷圈钱一时间成为市场热衷的主题。难以想象的是,券商和资金竟成为互相利用的工具──最初,资金是券商创造利润,至少是账面利润的工具,各大券商委托理财少则一二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后来,券商反为资金所利用,德隆系为做大资金链条,通过控制德恒、恒信、中富等多家券商疯狂圈钱。当整个市场疯狂到将新疆德隆和南方证券作为行业标榜对象时,死亡便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冷静思考,“资金游戏”在中国同样是一种必然。一方面,投机之风一直是“支撑”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证券从业人员,不抓住行情便是失职和无能,能冷静思考证券行业本质的管理者寥寥;另一方面,股票一级市场资源游戏愈演愈烈,市场交易品种匮乏,券商实在难以找到盈利模式,对国外发展前景广阔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憧憬,似乎成为培育利润增长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2004年,国务院、证监会果断治理证券公司,资金游戏以一种最为惨烈的方式宣告终结。当然,也许只是暂时的终结。
其实,资金实力是衡量证券公司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那么,资金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应将资金用做何处呢?这里要区分两个问题:第一,哪些资金是属于证券公司的资金;第二,证券公司怎样利用好可用资金。在惨痛的教训后,大家终于认真思考券商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的界限,保证金独立存管成为行业监管的新目标。证券公司有了资金,不应用于投机,而应通过创新、服务去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积极开辟新业务领域,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科学定价,赚取属于自己的“新产品收入”。这才是一个金融机构的“生财之道”。
“资本游戏”治标不治本
2004年至今是“资本游戏”时代。几乎所有券商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争取资本的队伍中来,大家各显神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成为资本市场一道独特风景线。中央汇金公司一夜之间成为各大券商的财神和股东,也让众多券商转瞬间披上了“央企”的外衣,中国证券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资本游戏”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近年来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规模上甚至相当于局部金融危机。过去,国家曾不惜重金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信托行业整顿,十余年来,证券行业毕竟为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为证券行业综合治理拨出部分“救命钱”是合乎逻辑的。另一方面,随着证券监管水平的提升,我国今后将严格遵循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资本充足成为券商开展业务的基础。中信证券的成功上市,吸引券商从帮助其他企业资本运作转向为自己资本运作。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内,券商IPO或借壳上市将成为证券行业的热门话题。
目前,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一个问题:那些有幸拿到救命钱,在各种游戏中生存下来的证券公司,接下来的游戏是什么?
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在资本游戏中胜出的券商重复演绎资源和资金游戏似乎是必然的。有两点可以佐证:一,在近期汇金系与地方系券商注资重组的背后,“人事权”是争论的焦点,其本质却是“资源游戏”。换言之,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从来都无法走出以“人权”为核心的政府主导模式,只是这种主导由最初的中央单一主导演变为中央、地方、央行、财政、汇金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这种“干部任命式”的企业用人机制,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便是管理者上任后会通过自上而下的协调能力,为公司发展争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当前券商重组后新的资源游戏初露端倪。二,在券商综合治理基本完成的2006年上半年,券商基本上全面盈利,但盈利提高的重要因素是火暴行情带来的自营业务巨额利润,尤其是业绩排名靠前的券商,决定名次的主要因素仍是自营利润。因此,我们不能高估证券行业综合治理的效果,中国证券业仍然没有走出“靠天吃饭”和“资金游戏”的怪圈。随着证券市场的历史性反转,还有更加倚赖之嫌。
跳出幼稚的游戏循环
中国证券业难道只能在资源游戏、资金游戏和资本游戏中循环往复吗?这种循环能从根本上提高证券行业的竞争能力吗?只有放在国际化背景下分析和比较证券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找到中国证券行业的出路和未来。
证券公司不同于银行。银行立足于间接融资,所谓“间接”,意味着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离不开银行这一中介机构。因此,银行和客户易于形成长期稳固的关系。而证券公司生长于直接融资市场,所谓“直接”,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将投资者和融资者直接联系起来,证券公司作为市场中介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研究、营销等专业服务,减少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因此,直接融资市场对于券商中介的倚赖性,注定没有间接融资市场对于银行中介的倚赖性那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学术界争论中国是应建设“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争论“银行主导”还是“券商主导”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证券行业就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这就是通过提供知识性和专业性的服务,充分发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这种专业化服务正是国内券商与国际投资银行的差距所在。
当前,中国证券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这种由通道型、投机型的经营模式向专业型、服务型机构的“全面转型”。为实现这种转型,必须从管理入手,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手段,严格风险控制,强化制度建设并提高执行力。
篇4
为什么银行业的创新就不如证券业?原因之一应该是银行业一直由国有银行垄断,受巨额呆帐、呆滞帐之累,已经到了身染沉疴、积重难返的地步。与之相比,证券业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写最美的文字,画最美的图画。当然证券业从一开始就走了弯路:上市公司都必须是国有企业(特权化);股票得分A股和B股(市场分割),或者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级化);只要有风险,就弃用或者不启用某项金融工具--比如我们的国库券回购市场曾经一度关闭,股指期货迟迟未推出(单方面强调防范风险)。但是,证券业较年轻,病症相对而言要比银行业轻了许多,只要药方对头,不仅可以痊愈,而且可以轻装上阵。
银行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内部的调整。从方法论角度看,领导者所遵循的解决问题思路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behavior-performanceparadigm):即局限于先从银行结构看各银行的现有功能及其行为,然后看其行为所实现的绩效。对于银行改革来说,遵循这种范式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主要着眼于原有结构内部的修修补补、拆拆装装,或者把杂牌军收编到正规军系列当中,比如把城市信用社改头换面为城市银行,把农村信用社看作为准国有银行。这样,银行改革举措不少,老问题却还没有改掉。此外,这种改革思路导致有大一部分需要发挥的功能还没有银行或者其他信用机构去发挥。举一个例子:在我国农村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在从农村收缩业务,农村合作基金会去年已经清理撤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发放三农贷款的最主要机构,但已经基本失去合作金融的性质。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课题组对全国五个省中五个村的金融服务需求最新调研结果,这些现有正式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五个村中,唯独温州的一个村的金融服务需求满足得好,其原因是当地的地下钱庄和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得好,尽管它们?quot;非法"的(何安耐/胡必亮主编,2000?辏W罱张逍庞蒙绲母母锊扇×顺废闩逍庞蒙绲姆ㄈ俗矢瘢敌邢亓缫患斗ㄈ酥贫取H次鹇鄢废惴ㄈ俗矢袷欠窈戏ê瞎婵杉逍庞蒙缡缘憬峁切庞蒙缋肱┟裨嚼丛皆赌鞘强隙ǖ摹=峁故咏窍碌囊泻托庞锰逯聘母锖鍪恿嘶卮鸶母锏哪康氖鞘裁础⒁泻托糯底魑桓鱿低常ystem)到底应该承担什么功能(function)这类基本的问题。一种更好的银行和信用体系改革思路应该是从该系统的功能出发,探究需要什么样的信用制度、信用机构、规则等等来承担这些功能。
证券业的改革除了其现有结构内部的改革之外,有更大一块内容涉及在现有证券业务边界之外的增量改进,也就是大量的金融创新。开放式投资基金即将出台,《基金法》即将出台,私募基金出台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这种原有证券业务边界之外的增量改进,从方法论上看,实际上是无意识地遵循功能-结构-范式(functional-structuralapproach)的结果;如果从演化角度看,有些像是无意识地遵循功能-发生学-范式(functional-geneticapproach)的结果。功能-结构-范式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曼(NiklasLuhmann)提出来的,功能-发生学-范式的形成也与他的贡献有关联(Willke,1993年,第6-7页)。笔者去年年底曾向德国中国问题专家何梦笔教授探讨过这类方法论问题。最近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博迪在北京作报告,也建议我国金融学家多注意从金融的功能出发去看金融问题(博迪,2000年),这一方面为我国学界开阔了思路,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一直来重视不够,不能把一些已经规范、成型的东西及早吸收,以至于博迪教授能够语境四座。看来我国经济学家应该多从其他学科吸收方法论养分,包括从社会学。
功能-结构-范式的要义在于:在一个系统(system)形成过程中,得关注系统与环境(environment)的功能关系,比如证券业系统与整个金融业系统的功能关系、或者与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与全球经济的功能关系;从系统的功能出发,我们为实现这些功能而发展一些规则和制度,对系统结构化,这一方面包括对现有系统内部构造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在系统中加入一些现有系统中尚未存在的必要因素,这类因素可能是随后构成一个子系统。实际上,我国考虑开放式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和股指期货出台,均属于此意义上的增量改进;如果我们从功能出发来看我国证券业制度、机构和规则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是从演化角度看证券业功能的实现过程,那么功能-发生学-范式与上述功能-结构-范式一样适用。两者均强调系统形成过程(Systembildung),只不过后者更强调生物学特征,如演化/进化(evolution)和发生学(genetics)的维度。
私募基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它能满足这样一种需求:有一部分投资者拥有万贯家财,看中某一高风险创业投资项目,因而在基金管理人的安排下,共同为该项目筹资,至于它的销售与赎回(涉及投资者的退出机制)都由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包括监管者在内的证券业人士恰恰是因为看到了私募基金的某种功能,从而考虑到?quot;零星构建"(在哈耶克的意义上)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将促成证券业系统中这一"子系统"的形成。
功能视角与一般经济学中的需求导向(demand-orientation)观点是一致的:市场上的供给者必须面向需求,类似地,制度供给者必须面向制度需求者的需求。这里,需求的满足就是实现功能。上述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与下?quot;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是截然不同的,有着质的差别:有些决策者今天认为我要这么来,明天想那么来,干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得了,这不也是功能视角的结果吗?问题没那么简单。前一种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面向的是制度需求者/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中,消费者发挥了作用;后一种"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所面向的是制度供给者本身的"需求",因为不成其为真正的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而体现一种专断独行的自行裁量权,在其中,制度生产者在行使本该由消费者行使的""。
据《中国证券报》最新报道,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思路发生了从控制风险思路转向揭示风险思路的转变。这一转变非同小可!这正是投资者/需求者所需要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有些人属于风险中性型,有些人属于风险偏好型。一般来说,风险与回报存在对称关系:低风险,低回报,比如国库券市场情况;高风险,高回报,比如股市的情况,私募基金的情况,股指期货的情况。让不同风险偏好的人都能满足其需求,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投资工具,包括私募基金、股指期货等等。
如果银行主管部门能够从各种制度安排的功能、需求出发看问题的话,我们的银行改革可能就会走得快一些,目标取向也会明确一些(那就是金融服务需求取向)。如果银行主管部门多学一点证券业主管部门,思路也能从控制风险思路到揭示风险思路,那么能够更多面向民营企业(这就是一种功能!)的民营银行就会加入我国的银行业,温州的地下钱庄和成会就会正式化和合法化,它们可以通过风险定价来提供金融服务,获得相应回报。监管部门就可以通过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管取?quot;不发展"战略。而恰恰是由于我国银行主管部门片面重视现有结构/系统的稳定,即片面重视抑制金融风险和保持金融与社会稳定,从而抑制和禁绝这方面的制度创新--于是制度供给者的"需求"(即对稳定和听话的"需求")替代了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即民营银行这一制度安排的需求),银行系统本身也因此陷入一种国有银行垄断、坏帐率高、效率低的低水平"均衡"当中,而尤其说这是一种"均衡",毋宁说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高额不良贷款问题仍在累积,"火山"仍在冒烟。看来是银行主管部门学习运用功能论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Willke,Helmut:Systemtheorie:eineEinfuehrungindieGrundproblemederTheoriesozialerSysteme,4.ueberarb.Auflagage,GustavFischerVerlag,Stuttgart/Jena1993
篇5
一、我国网络证券业的现状
我国证券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步晚,网络技术使用的普及尚未形成相应的规模,投资者中理性投资者的比重仍然较低,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证券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虽然我们和美国等国家在这一领域起步时间相差不远,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却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现有的网络交易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证券营业部直接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客户从网上直接通过营业部的网站下单及查询,还可以接收实时的股市行情、成交汇报和信息等等。第二种是证券营业部通过ISP11的网站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网上客户的下单请求就需要通过ISP的网站才能到达营业部。客户从ISP的网站获取实时的股市行情和信息;通过营业部下单、查询及获取成交汇报。目前国内开发网络交易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在证券交易营业部。大多数证券公司在现阶段上对其下属的营业部采用网络交易持支持态度。但是,我国现有网络交易并不很活跃。多数营业部的网上用户都只有几十个,交易量也比较小,网上交易业绩突出的营业部很少。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证券业在我国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证券的欣欣向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一资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网上证券业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网络证券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网上证券业发展的现状,在我国网上证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采取以下策略:
1、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当前我国网络交易运行成本高,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初始设备投资和网络运行费。如果再考虑到股票交易本身的印花税、向券商交纳的佣金费用等,在当前股市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下,的确制约了不少投资者采用网络交易方式。而且,我国当前网络速度跟不上,网上行情与信息的速度和营业部(大多数营业部是用卫星小站接收行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线路有故障的话,可以慢到几分钟以上。
2、提高网络安全性。在互联网上做网络交易的风险比在营业部做交易风险大,因为客户不得不通过更多的中间环节,也比较容易产生问题,如:通讯系统线路的稳定性、下单交易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等。通讯系统线路的稳定性,有电信局的设备和线路问题,ISP的设备和线路问题,以及营业部的设备和线路问题。至于下单交易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从技术上讲,现在国内使用的网上安全技术已经可以基本保证上网营业部的安全,但还不能完全排除某些手段高超的网上“黑客”盗窃交易的情况。这一现象,不仅是我国网上交易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3、壮大网上用户队伍,提高投资者素质。由于网上交易的客户数量和互联网上用户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电脑及网络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投资者对电脑及网络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着网上交易的扩大。美国网上交易市场比较成熟,它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有7000多万名网上用户的基础之上的,而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全国上网人数仅为110万,而且网上用户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知识分子在所有用户中占很大比重,这些和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营业网点多,网上用户层次广泛,并且网民人数巨大是无法相比的。互联网进入我国家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要想使我国的网络证券业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投资者的素质,壮大我国网上用户队伍。
篇6
刘楠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不仅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和快捷的通讯手段,而且还将改变经济生活的方式。目前全球有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6000多万,入网主机大约500万台,据估计,国际互联网用户到2000年可能会高达3亿,发展成为一个“网上社会”。在网上,首先是信息流,其后产生物流,由此而产生资金流。网上有了资金的需求,也就产生了“网上金融业”发展的原动力。在美国,以查尔斯·斯沃伯公司为代表的贴现经纪商于1994年开始了网上证券经纪业务。这种新兴业务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网络经纪可以减少固定网点数量,降低经营成本,而用户却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都可以与证券商相连,享受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其次,网络经济的客户端由标准PC机、浏览器组成,便于维护。同时,利用网上电子邮件(E-mail)的通讯方式,便于用户与证券商之间以及证券商内部之间的沟通。因此,网上证券经纪业务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技术和非常有效的服务手段。目前,美国网上交易帐户已经超过490万。据美国福雷斯特公司的预测,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增加1440万,网上交易额将从现在的1200亿美元增加到6880亿美元。现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巴黎MATLF期货交易所、伦敦期货交易所都在积极筹备上网交易。
一、我国网络证券业的现状
我国证券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步晚,网络技术使用的普及尚未形成相应的规模,投资者中理性投资者的比重仍然较低,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证券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虽然我们和美国等国家在这一领域起步时间相差不远,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却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现有的网络交易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证券营业部直接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客户从网上直接通过营业部的网站下单及查询,还可以接收实时的股市行情、成交汇报和信息等等。第二种是证券营业部通过ISP11的网站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网上客户的下单请求就需要通过ISP的网站才能到达营业部。客户从ISP的网站获取实时的股市行情和信息;通过营业部下单、查询及获取成交汇报。目前国内开发网络交易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在证券交易营业部。大多数证券公司在现阶段上对其下属的营业部采用网络交易持支持态度。但是,我国现有网络交易并不很活跃。多数营业部的网上用户都只有几十个,交易量也比较小,网上交易业绩突出的营业部很少。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证券业在我国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证券的欣欣向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一资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网上证券业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网络证券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网上证券业发展的现状,在我国网上证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采取以下策略:
1、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当前我国网络交易运行成本高,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初始设备投资和网络运行费。如果再考虑到股票交易本身的印花税、向券商交纳的佣金费用等,在当前股市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下,的确制约了不少投资者采用网络交易方式。而且,我国当前网络速度跟不上,网上行情与信息的速度和营业部(大多数营业部是用卫星小站接收行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线路有故障的话,可以慢到几分钟以上。
2、提高网络安全性。在互联网上做网络交易的风险比在营业部做交易风险大,因为客户不得不通过更多的中间环节,也比较容易产生问题,如:通讯系统线路的稳定性、下单交易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等。通讯系统线路的稳定性,有电信局的设备和线路问题,ISP的设备和线路问题,以及营业部的设备和线路问题。至于下单交易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从技术上讲,现在国内使用的网上安全技术已经可以基本保证上网营业部的安全,但还不能完全排除某些手段高超的网上“黑客”盗窃交易的情况。这一现象,不仅是我国网上交易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3、壮大网上用户队伍,提高投资者素质。由于网上交易的客户数量和互联网上用户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电脑及网络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投资者对电脑及网络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着网上交易的扩大。美国网上交易市场比较成熟,它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有7000多万名网上用户的基础之上的,而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全国上网人数仅为110万,而且网上用户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知识分子在所有用户中占很大比重,这些和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营业网点多,网上用户层次广泛,并且网民人数巨大是无法相比的。互联网进入我国家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要想使我国的网络证券业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投资者的素质,壮大我国网上用户队伍。
篇7
关键词:证券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97―02
1引言
截止2013年底,我国得证券公司共有115家,5785家营业部,2002年至2013年,全国共增加2890家营业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0%;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万亿元,2013年,115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净利润440.21亿元。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证券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国内证券业在产业组织演进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必要对证券业的产业组织进行研究。
2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集团之间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是对特定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描述,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来确定市场结构的类型。
2.1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对产品的垄断程度,按计量方法的不同,量度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指标与相对集中度指标,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指数来衡量中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
其中,xi是该产业中指定的指标值最大的n家企业中的第i位企业的该指标值,N表示该产业中的企业数量总和,本研究中选取n=5,10,20计算。
日本著名产业组织学者越后贺典教授在贝恩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亚洲国家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市场结构判断标准,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证券业净资产排在前5家的证券公司所占的份额CR5为30.25%,前10家证券公司所占的份额CR10为45.05%。根据越后贺典教授的市场结构判断标准(见表1),可以看出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属于E型(CR10
2.2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异化是指生产者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和消费者偏好,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者提供的相似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使产品在目标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我国证券公司产品的总体差异化程度不高。客观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证券公司的承销能力、经纪能力不同,而中国证券公司的承销、经纪业务服务能力相差甚微。主观差异方面主要体现在证券公司的商誉,即买者对证券公司的信任程度;买者对证券公司所提供服务的认知程度;证券公司广告等各种推销行为产生的差异。证券公司产品差异化指标能反映目前证券业务市场的竞争强度以及市场细分程度。
2.3规模经济分析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是另一个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证券公司运营也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即随着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增加,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
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中国证券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2013年净资产达到了7538.55亿元,与2009年的净资产4838.778亿元相比增加了1.56倍。但也可以看出除净资产外,中国证券业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自2009年开始逐年下滑,行业净利不断收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由于券商业务创新水平低,过度依赖传统业务的经营局面所造成的,也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影响。2012年全行业利润下降趋势已经开始放缓,由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开始全面发力等因素影响,2013年,中国证券业在营业收入与净利润规模上增长强劲,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约21%,同时净资产规模达到7538.55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857%。综上我们可以得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特征,但明显没有达到最优经济规模。
2.4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1)进入壁垒。从进入壁垒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性壁垒和行政性壁垒。行政性壁垒指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是由于证券产业关系到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因而证券产业的注册、核准、业务开展都必须进过监管当局许可,经审查确实符合法定要求的证券公司才能获批。经济性壁垒又可细分为差异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壁垒、资本壁垒等。商誉等产品主观性差异构成主要的差异化堡垒;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了规模经济壁垒的主要来源,固定成本较大的产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程度。
(2)退出壁垒。由于资本专用性所致的沉淀成本,证券公司主动退出时,沉淀成本壁垒成为主要的退出壁垒。证券业沉淀资本壁垒主要表现在商誉、人力资本和业务合同等无形资产中。
3中国证券业市场行为分析
3.1价格竞争行为
(1)卡特尔(cartel)行为。卡特尔(Cartel)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为牟取超额利润,以协议等方式,共同商定产品价格,从而限制市场竞争的一种垄断联合。证券业的卡特尔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同一地区或城市的各证券营业部联合勾结,通过协议统一口径。如在2002年,证券当局通知,取消原来3.5%的固定佣金标准后,一些券商联合起来,公开实行高佣金规则,但这种联盟没有持续多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中国证券公司的之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证券公司为维护存量客户的关系通过降低佣金标准来抢占市场,整个证券业的整体佣金迅速降低,甚至出现了低于成本的万分之二三这样的佣金水平;最后迫使监管部门设定地区行业自律最低佣金标准,以行政干预动用监管惩罚手段的才勉强制止了行业的佣金价格战。
(2)掠夺性定价。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是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价格竞争。证券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表现为在有较多新成立的证券营业部的地区,一些实力强劲的证券营业部可能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一些势单力薄的竞争对手排挤出行业,等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后再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3.2创新行为
(1)业务创新。证券公司想要在行业中保持并不断发展离不开业务的创新。近年来,中国证券业的创新业务不断涌现,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这些创新业务将在证券公司收入中所占比例将迅速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券商融资融券余额高达3434.7亿元,这一数据在2012年年底为895.16亿元,同比增长2.83倍,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成为券商的第三大盈利支柱业务。2013年行业创新动力主要将来源于监管层对证券业务的进一步放松以及自下而上的创新产品,当前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主要表现在约定式回购、中小企业私募债、客户保证金管理、新三板及柜台交易市场。
(2)管理与交易手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是在集中式清算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协调各营业部业务,证券公司应在各省市建立中间管理层次。而各营业部内部结构业按照职能划分为前台销售服务,后台技术维修财务核算等服务。网络交易模式上的创新加快了证券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拓展了金融服务渠道,实现线上和线下双向布局,同时也降低了证券公司的营业成本。
4中国证券业市场绩效分析
经济绩效是反映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下市场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体现了一个市场实现经济运行目标的程度。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有勒纳指数、贝恩指数、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中国115家证券公司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440.21亿元,115家证券公司中,104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90.43%。表4是2009年-2013年中国证券业市场绩效分布情况,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证券业市场绩效。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证券业绩效处在一个波动的阶段,2010年中国证券业净资产收益率从2009年的19.28%下降为13.69%,并连续三年下降,这是因为自2008年证监会放开营业部审批后,新设营业部逐步恢复,随后2009年,证监会出台新设营业部新规,放宽了设立营业部的资格条件。营业网点的激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佣金率的价格大战,使得2010年开始行业盈利水平开始大幅下降。归根结底是由于券商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传统业务的经营局面造成的。直到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增加,这是因为2013年,证券行业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为行业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证券业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低,另外中国证券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所以我国证券业市场绩效总体水平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结论
通过对我国证券业的研究,可出下结论:(1)中国证券公司市场集中度属于E型(低寡占产业),证券公司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并且没有实现真正的规模经济,政策法律制度森严进入壁垒高。(2)由于中国证券公司之间的产品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券商之间大多采用价格竞争战略。(3)中国证券业的绩效低下,证券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较大,但随着创新业务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盈利水平业会得到稳步提升。
5.2对策建议
(1)稳步推进制度建设,优化监管环境。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大力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经营,为证券公司的业务扩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证券业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自律组织为主的监管体系,淡化行政监管适度自律监管,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2)鼓励推动证券业业务创新。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鼓励证券公司开发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对受托投资管理业务进行产品创新,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积极开发设计资产证券化品种,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筹资者及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需求。
(3)改变市场结构,提高证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政府应尽量合理而有序地降低行业管制,推动证券行业的市场化,支持证券公司重组工作,鼓励绩效好的证券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并购和重组,实现行业资源整合,提高证券业的市场集中度,发展和培养一批优质证券公司来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4)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已跟进匹配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并对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分析,才可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景式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聪,段西军.中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研究――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SCP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5):3947+65.
[3]周晓媛,李娟.中国证券业的SCP范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7677.
[4]汤文仙,李娟.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证券公司并购[J].管理科学,2003,(6):4045.
篇8
台湾证券市场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但是早期没有集中的交易场所,股票、债券交易主要在店头市场进行。1962 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台湾证券业步入正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台湾证券市场已经相对完善。大陆的证券业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1990 年 12 月 3 日,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随后1991 年7 月3 日,深圳交易所开始营业。经过20 年的快速发展,大陆的证券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不同的经济环境、发展历程使两岸的证券业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方面的竞争优势。2009 年 4 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同年 11 月 16日签署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三项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 简称 MOU) ,标志着两岸的证券业合作将快速发展。因此,对两岸证券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合作的空间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分析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最经常使用的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根据“钻石模型”理论,影响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条件、需求状况、关联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另外,机遇和政府也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对证券产业的竞争力国内学者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姚秦[1]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分析方法对大陆证券产业的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大陆证券业市场集中度过低但是并没有对绩效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大陆对证券业的管制和保护。熊剑庆[2]从资本规模、业务结构和公司治理三方面对中外证券公司进行了竞争力对比,从而提出构建大陆证券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但该研究只对证券公司内部情况进行对比,而忽略了整个行业及宏观环境的差异。张哨军[3]分别构建了针对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济类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并没有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也没有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任何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目前对两岸证券业竞争力对比分析的文章不多,较具代表性的如李兰冰等[4]运用 Metafrontier方法对比了两岸证券业的效率,认为台湾证券业企业间技术水平接近且较为贴近技术前沿; 大陆证券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台湾且企业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参差不齐,从时间序列看呈起伏波动交替上升的态势。本文拟从宏观环境、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对两岸证券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进而从两岸证券业的优劣势出发分析两岸的合作空间。
二、两岸证券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任何产业都是在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发展,从而宏观经济环境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产业规模、产业效率等指标能够反映整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产业结构也会对整个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通过从宏观层面和证券产业层面选取衡量证券业竞争力的指标,并运用历史数据对两岸证券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 一) 经济、金融环境对比
20 世纪 70 年代末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目前大陆国民经济持续维持平稳快速发展。由于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国内收入水平增长引致的内需和投资的扩大,在 2008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大陆经济整体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工业化,随后台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台湾岛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因此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台湾很多产业已经开始外移,因此有岛内产业空洞化的趋势。由表 1 数据可知,大陆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台湾 GDP 增长率较低且不稳定,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往往会受到影响出现负增长。大陆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均 GDP 也在快速增长,在2007 年增速甚至达到 20. 78%,而大陆的储蓄率水平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可以判断大陆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对投资产品的需求旺盛。台湾虽然人均 GDP 增长率较低,但是台湾的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大陆地区,可见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大陆。
两岸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两岸金融业的发展阶段及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也有较大的不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 2009—2010 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两岸的金融市场成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由表2 可以看出,除了银行稳健程度和法律保护程度这两项大陆的得分高于台湾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大陆的金融市场都落后于台湾。台湾本地股票市场融资的难度和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居世界前列,可见台湾的金融市场为台湾实体经济和高科技新兴产业提供了很强的支持作用。在台湾,获得贷款的难度低,而且证券转换的限制也比较少,同时台湾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限制也比较少。因此整体而言,台湾金融市场扭曲程度低,金融市场的比较成熟和完善,有助于证券业健康、良好地运营。
( 二) 证券产业对比
1. 产业规模对比
大陆的经济总量与台湾相差非常大,因此两地证券业规模有很大的差别。由图 1 可以看出,大陆的上市公司数量约是台湾的 2 倍以上,而且进入 21 世纪以来,由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增加的上市公司数也比较多。2001 年至 2004 年,大陆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 72、64、63 和 90 家,同期台湾新增上市公司数目为 53、54、31 和 28 家。2005 年两岸的股票市场都比较低迷,2006 年以后,两岸上市公司数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6 年台湾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了 3 家,而大陆增加了 53 家; 2007年大陆增加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达到116 家;2008 年和2009 年大陆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也远超台湾。
2005 年以前,虽然大陆的上市公司数量是台湾的 2 倍以上,但是由于股市低迷,两岸股票市值的比例低于上市公司数目的比例,而且两岸市值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05 年大陆股票市值甚至低于台湾,只有台湾股票市值的 81. 5%。2006 年以后,大陆股市大涨带动股票总市值的飙升,2007 年和2008 年台湾又遭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影响股市大跌,此后两地股票市值的距离不断拉开。
虽然大陆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在大部分时间都远高于台湾,但是成交量和成交额却是在 2005至 2006 年实现逆转超越的。2001 年至 2005 年中国大陆股票市场长时间低迷,交易量很低。2005 年4 月 29 日,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大大刺激了大陆股票市场。2006 年大陆股票市场成交量为 16 145 亿股,是 2005 年的近 2. 5 倍,首次高于台湾; 2007 更是涨到 36 404 亿股,而台湾这些年的股票成交量一直保持波动状态。两岸成交额的对比与成交量相似,大陆同样在 2006 年实现了股票成交额超越,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数据,截至 2010 年 10 月,台湾有 90 家券商,39 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108 家证券投资顾问机构。近些年来,台湾的证券机构数量不断下降,2004 年 12 月台湾还有 216家证券投资顾问机构,但是 2010 年就剩下 108 家,下降了 50%; 券商的数量也只有 20 世纪 90 年代鼎盛时期的 1/4。大陆截至 2010 年 5 月 26 日,有 106 家证券公司,62 家基金管理公司,90 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两岸证券机构的数量差距远没有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差距那么大。
对比过两岸证券业的绝对规模,现在我们通过对比两岸的证券化率来衡量两岸证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一指标也可看出证券业的相对发展规模。从两岸证券化率对比( 表 3) 可以看出,台湾证券业发展程度远高于大陆。2000—2009 年大部分年度,台湾的证券化率都高于 120%,而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大陆方面,2000—2005 年证券化率逐步下降,2005 年达到最低点 17. 54%,之后又快速上升。2007 年大陆资本价格的上升导致证券化率突然上升到 123. 07%,2008 年又急剧下降为38. 65% ,这个证券化率的猛升猛降不能表示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反而表明了大陆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波动幅度巨大。反观台湾证券化率,虽然 2008 年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资本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证券化率,但是总体波动幅度比较小,说明了证券市场比较成熟稳定。
2. 产业效率对比
首先可用两岸证券公司的汇总资产收益率来判断两岸证券业的绩效。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0年的证券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算得大陆证券公司 2008 年的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7. 84% 和 19. 29% ,2009 年分别为 2. 38% 和 13. 45% 。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数据显示 2008 年台湾的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保持率分别为-0. 87%和-1. 89%,2009 年分别为4. 22%和8. 62%。可见大陆证券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远高于台湾。
其次,用两岸证券市场的换手率衡量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从表 4 可看出,大陆股票换手率远高于台湾。股票换手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股票市场活跃,但是过高的换手率则意味着市场投机性强。2000 年大陆两大证券交易所换手率高达 500% ,但是 2001 年急降一半,随后直至 2005 年股市一直保持低迷,换手率也在 200% 至 300% 之间波动。2006 年以后,大陆股市又恢复活跃,换手率在 2007 年达到历史最高,深圳交易所的换手率将近 1000%。台湾股票市场的换手率则低得多,2002 年以后则一直低于 20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陆股票换手率在市场低迷的时候都远高于台湾市场活跃时期,而且换手率波动程度也很大,说明大陆证券市场较为不稳定,投机性也高。
3. 产业结构对比
哈佛大学的麦森和贝恩等人创立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分析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时通常都使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市场集中度是指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利润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指标总量的比重,用 CRn 表示( n 表示企业数) 。[5]简单对比大陆与台湾证券企业的资产集中度,从表 5 的数据可知,台湾券商的总资产集中度远高于大陆证券公司。2009 年大陆前五大证券公司的集中度仅为 25. 15%,而台湾综合类券商为41. 46% ,经纪类券商为 53. 88% ; 大陆前十大证券公司的集中度为 43. 88% ,不及台湾经纪类券商的CR5。台湾券商的净资产集中度同样高于大陆证券公司。对比总资产与净资产集中度,发现大陆净资产的集中度高于总资产,说明与总资产相比净资产更加集中于大型证券公司,即大型证券公司的负债低于小型公司。台湾综合类券商的总资产集中度与净资产集中度相近,经纪类券商的总资产集中度却远远高于净资产集中度,可见台湾经纪类券商的运营更加依赖负债,杠杆比率高。
从表 6 数据可知,台湾交易金额集中度高于大陆,而且其最大的券商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大陆成交规模最大的券商。两岸证券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集中度差异远远大于交易金额的集中度差异( 见表 7) 。在营业收入方面,台湾经纪类券商的营业收入集中度高于综合类券商很多,同时两者都远远高于大陆证券公司,而净利润的集中度甚至还高于营业收入集中度。2007 年和 2009 年,大陆证券公司营业收入 CR5 分别为24. 64%和23. 95%,而台湾综合类券商为 38. 31%、43. 65%,台湾经纪类券商为 59. 51%、60. 8%; 大陆证券公司净利润集中度 CR5 分别为 26. 52% 和 27. 19%,而台湾综合类券商为 50. 5%、41. 43%,台湾经纪类券商为 71. 78%、70. 83%。
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对比可以推出两个结果。首先,台湾券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集中度高于大陆,说明在本地区的竞争中,台湾大型券商比大陆大型券商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其次,大陆证券公司净利润集中度仅略高于营业收入集中度,而台湾券商净利润集中度远高于营业收入集中度,由此可知大陆主要券商的利润率只是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台湾主要券商尤其是经纪类券商的利润率是高于行业整体水平的,因此大陆主要券商更加倾向于粗放型的增长和扩大,规模增大的同时效率的提升非常微弱,而台湾主要券商的经营更加有效率。
2008 年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陆和台湾券商的利润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分布却有很大的不同。2008 年大陆证券行业的总利润下降了 85%,台湾综合类券商由 2007 年盈利 479亿新台币转为亏损 110 亿,台湾经纪类券商的净利润也下降了 50%。2008 年大陆亏损的证券公司数量为12 家,占证券公司总数的11. 2%,而台湾综合类券商亏损数为34 家,占总数的68%,经纪类券商亏损数为 18 家,占总数的 46. 2%。与台湾综合类券商相比,大陆证券业所受的冲击小得多,但是与台湾经纪类券商相比,大陆净利润的损失却更大,然而大陆证券公司亏损的企业比重远低于以上两者,这也说明大陆不同证券公司的经营绩效差别不大,或是所受政策保护比较大,因此在危机前没有显现出优胜劣汰的局面。
三、两岸证券业合作空间分析
从前述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两岸证券业在不同方面各具优势。台湾证券业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证券交易机制和法律体系,并且具有长期的市场经验,金融市场成熟度高,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和难度低,政府对证券转换的限制比较少,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比较完善。许多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并且这些上市的中小企业集中于高科技行业,因此证券市场发挥了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台湾市场的总体规模小,近些年经济增长缓慢,证券业也陷入低迷状态。大陆经济规模宏大,并且高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证券市场也快速发展,2010 年总市值已列世界第二位,并且交易活跃。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陆有许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优质资产,是潜在的上市资源。但是大陆证券业发展时间短,金融产品单一,许多金融衍生品尚未开发。大陆上市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国有企业,企业的成长性和资产质量并不高,而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却很难从证券市场融资。由此可知,两岸证券业在不同方面的优势是可以互补的,两岸证券业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一) 市场的互通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历史已久,都已经成为对方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伙伴,但是证券业合作的步伐却远远赶不上经贸合作。随着大陆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选择到大陆进行投资。截至 2010 年底,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已经超过 8 万家,总投资额也达到 500 亿美元。[7]
随着制造业的外移,台湾岛内的资金投资渠道大大减少,使得台湾金融资本去向不足,金融市场活动停滞、金融企业竞争压力大、回报率低。而与此相反的是,大陆实体经济迅速增长,但是融资体制滞后,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大陆的金融体系也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其贷款严重偏向于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融资难一直是限制大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政府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控货币信贷还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进一步缩小了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数量。因此两岸证券市场的互通能够引导台湾充裕的资金投入大陆高速增长的企业,从而既提高台湾资本的收益率又缓解了大陆企业的资金短缺。
两岸经贸活动还直接影响台湾股票市场的波动,台湾股票市场与大陆股票市场之间联动性也不断提高,因此台湾投资者逐渐参考大陆股市进行操作。随着大陆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储蓄资金也随之上升,而现有的投资品种非常有限,大陆投资者亟需有新的投资品种。因此,两岸证券市场互通、增加大陆和台湾居民的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是两岸投资者共同的企盼。
( 二) 机构的合作
中国大陆加入 WTO 后金融服务业逐渐开放,虽然两岸之前的政治原因使得台湾证券企业进入大陆的步伐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两岸券商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化易于沟通,而且台湾券商实力较弱,与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能够更好地与大陆券商进行互补,而不会形成大陆企业单方面依赖的不平衡局面。台湾证券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在市场经验、专业人才培养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具有优势; 大陆证券企业由于宏观、金融环境良好,而且很多证券机构都有国有商业银行或是其他大银行、集团持股,因此在关系网络、客户资源、资本和品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 MOU 的签订,两岸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这必然导致证券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两岸证券业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两岸证券机构首先可进行资讯技术、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技术合作,主要是台湾机构向大陆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这方面的合作政策限制少,门槛低,可以作为两岸合作的开端。随着两岸人员流动限制的进一步放松和对从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大陆方面可直接聘用台湾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员,出让管理权,构建更加适应国际证券业发展趋势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在政策、磨合方面等都较为成熟以后,两岸证券企业则可以进一步进行股权合作,组建合资证券公司或相互持股。
( 三) 监管的合作
在证券业的监管方面,台湾较早开放外汇管制并积极推进混业经营和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因此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大陆监管机构学习; 两岸不断促进证券市场的互通和证券业的合作也必然要求两岸监管机构进行协商并密切合作。两岸在 2010 年签订的 MOU 也表明,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管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协助调查以及人员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开展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岸证券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两岸证券业的监管合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9
辞旧迎新之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为去年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欢欣鼓舞。惟一有些愁容的可能就是股民了
2004年最后的一天,沪深两市双双下挫,上证指数与深成指数分别报收于1266.50点和3067.57点。股价跌破面值的两支“毛股”也在岁尾首度“亮相”:ST达曼跌停于0.91元,ST猴王跌停于0.97元
人们不明白: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的证券业怎么就成了老牛破车?
勿需隐讳,2004年是我国金融,特别是证券市场积累多年的问题和风险全面释放的一年。证券公司的危机,庄家时代的终结,以及上市公司违规违法现象都集中暴露出来。一次次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引发的一次次危机,给中央添乱,让百姓受损,不但国家一回回拿出巨资去“填窟窿”,而且带来局部的社会动荡
一些专家、学者分析其原因时指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违规违法成本过低,闯祸者众,受诛者寡,制度的缺陷有时使胆大妄为者反而得到了实惠。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含笑以赴去“触雷”
国内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在惹祸,海外上市公司也屡有“麻烦”。创维数码的董事长黄宏生等人涉嫌侵占公司资产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保释后今年3月将开庭受审。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炒石油期货炒出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有“打工皇帝”之称的陈久霖亦被新加坡当局扣留,要求协助调查。这些事件都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带来负面影响。
“棉花棍子”无人惧
专家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自律维持公信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在中国的金融证券业“公堂”上,独独缺少的就是具有震慑力的“杀威棒”!
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消息表明,通常情况下,上交所对违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作出的严厉处分就是公开谴责,虽然近几年来公开谴责了477人(次)之多,但这种道德层面的惩治却根本震慑不了不法分子。作为最高监管机构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也鲜有有效的惩戒手段。今年下半年因“虚假陈述”和“虚增利润”而分别受到处罚的ST啤酒花和原民族化工两位董事长,不过是每人罚款30万元,这对他们非法获得的利益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更让股民难以理解的是,像ST达曼这样的公司,至今没有公布2004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报告,在披露自查资产负债情况时竟强调“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层不能保证财务情况的公允性”。记者真不明白,这样一个公司为什么不让它立即退市?假如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警察:我不能保证驾驶证是不是真的,交通警还能让他继续开车吗?
更要命的是,由于体制、机制及其他复杂原因,有时候举起的“棍子”不知往哪个屁股上打。据央行调查,在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性不良贷款中,由计划和行政干预造成的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占30%,银行自身管理问题占2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占10%。打谁都屈得慌,最后只能不打了之。证券业人士水皮在媒体上披露,臭名昭著的亿安科技操纵股价一案,证监会虽然开出了8.98亿元的罚单,但根本找不到执法对象,当事人已逃之夭夭
下决心创建良性金融生态
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为了化解金融风险,我国采取了财政“埋单”的方式。国家曾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不足;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曾一次剥离国有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国家曾用现存资金进行不良资产的损失类核销;国家曾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花费了国家一定的资源。为了弥补不法券商留下的“窟窿”,国家也是一次次当“冤大头”。很多人质疑:用守法公民纳税的“银子”替不法券商送葬,合适吗?反过来,小股民炒股赔得“跳了楼”,又有谁来为他们“买棺材”?况且,这些不法券商都有白骨精的本事,会不会真的寿终正寝,会不会借尸还魂,谁也说不准
总之,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创新、法制不保障,政府的好心未必有好报,弄不好会造成“漠视风险——国家埋单——再生风险”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政府为不法券商“埋单”的做法也颇遭诟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就警告说,为了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国家对每位农民每年补助10元钱,8亿农民也就是80亿元的实惠。而为了一个券商,动不动就拿出中央基础货币几十亿上百亿,这是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待的事!
篇10
【关键词】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监管;创新机制
一、我国证券公司创新改革的背景
我国于1987年成立了第一家证券公司到现在,其发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发展不可谓不迅速,但是相比较国际化的证券公司来说我国的证券公司还比较弱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渐成熟,市场交易品种日益增多,我国证券公司必须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外的证券公司一较高下。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这条路,我国的监管层也想要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证券公司,同时也在鼓励证券公司要大胆尝试,坚持走创新化改革路程,而相关政策被监管层也提上日程。
2012年5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证券业创新大会闭幕,包括中国证监会、证券行业协会、交易所及相关证券公司领导参与会议,会议就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思路及改革措施进行讨论。这次创新大会仍旧围绕资本市场建设和业务监管放松两个方面来展开,并延续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金融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1)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主要涉及直接融资结构优化中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以及场外市场建设;(2)业务监管放松则主要包含对传统营业部组织创新及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投资业务范围和方式的放宽,创新业务方面包括鼓励券商理财类产品创新及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逐步过渡至备案制、资产管理投资范围的放宽、直接投资业务限制放松、融资融券转常规及约定式回购、以及结合场外市场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探索做市商制度等等。
这次创新大会很大程度的放松了对于券商的监管限制,从政策和监管环境上加以鼓励,使得证券行业进入创新驱动的全新时代。随着我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我国沪深三百股指期货合约在2010年4月16日正式上市交易,在2011年11月25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正式,并自之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亮相内地证券市场一年半的融资融券业务将由“试点”转为“常规”。我国证券市场也在向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市场发展,我国证券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从1987年起我国证券业经历了约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刚开始证券公司依靠数量的扩张。进行大量的“圈地”,以迅速占领地盘来扩大客户群,促进利润增长。到后来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大调整,证券业出现的第一次洗牌,一些地区性证券公司或大证券公司为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行了兼并重组。然后是券商纷纷增资扩股、证券公司资本急剧膨胀,联合与兼并之后,随着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冲击和加入WTO的脚步渐近,证券公司都意识到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而且一些业务的开展也有资本金的要求和促进的必要性,最基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注册资本,于是,一轮增资扩股的浪潮成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新模式。最后就是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在沪深股市机构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背景下,证券全行业在动荡中寻求突破的阶段。总的来看,在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中,数量扩张仍占据了主要成分。
从盈利上来分析的话,目前其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收入还是占到了证券公司收入的很大比例。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开通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但是由于业务刚刚起步给证券公司带来的整体收益还比较小,令我们比较欣慰的是其效应已开始显现,截至2012年5月31日,融资融券余额达到570亿元,较2011年底大幅上升了188亿元,月均增长额达到37亿元。融资融券业务主体的扩容以及转融通业务对业务量,尤其是融券业务量的推动,将成为下半年融资融券余额增长的两大动力。其谨慎预计6-12月融资融券余额月均增长50亿元,全年月均融资融券余额有望达到640亿元,大大超过其年初的预计,可以看出新业务给证券公司带来的收益也是渐渐的凸显出来。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我国整个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2819亿元。其中,集合理财产品规模为1256亿元,资管业务收入合计仅为21亿元。但是反观美国,近三年来,美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达到300亿美元的量级,占到行业总收入的10%以上,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借鉴国际投资银行的数据,未来该项业务业绩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不足2%上升到10%-15%,对我国证券公司来说其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空间相对还很大。
三、我国证券公司改革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体现了现阶段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安排,也反映出目前我们仍然处于以政府为主的决策体制和从严的监管环境中。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其标志之一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我国资本市场需要转变现有创新机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培育市场创新主体,推动市场竞争的创新过程,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
1.对现有可供选择的交易品种加大和深化创新力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证券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