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6 09:1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促成这次尝试的原因:
福建财管院十五届中青年理论研讨会上黄杰名誉会长指出:“学术研究要有一个主题、一个方向,研究的课题才会深刻,才会出成果。”正是受到这一提法的启发,本人决定着手进行英语“模块教学”的探索。成人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课时少,社会接触面广,投入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学生因此开始厌学。这些不良现象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曾经有位教育学家指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局面,克服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模块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什么是模块教学?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2008级业余大专的英语教学任务,面临着时间短(只上一学期)、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学习状态不稳定的艰难局面。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形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怎么教,怎么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我改进教学方法的切入口。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收获。”面对一本厚厚的教材《大学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共20单元,196页,我苦思冥想如何让师生们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往英语教学花的时间不少,效果不好,那是什么导致英语教学“低效”的呢?如何用简单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带着思索,我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分布的特点对篇章知识进行归类和分割,尝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并非我凭空想象,而是我翻阅有关资料得知。模块(module)是指某一课程以某一话题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单元。模块教学模式即:把篇章主题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单元串在一起讲。使英语中相似、相近的词汇知识、语法内容、交际功能等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围绕主题设计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重点。模块教学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模块教学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应用和推广。荷兰的外语教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并把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Project板块教学方法融合进去。
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过程:
模块教学方法不采用惯常手法:先教单词――预览课文――重点讲解――归纳复习的过程。而是教师把今天要讲的某一模块中的主题、重点句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熟悉今天要上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导航者”;接下来才学单词,并对某些重点词结合课后练习当堂强化训练,以求达到当堂记忆的效果。其次,熟悉课文。因为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型、重点词学生刚学过,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费多少功夫。再者,复习巩固;复习时要求学生用口头形式和课后练习的书面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如:上Bank Service这一单元时,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①我先用课件给学生们看些东西:ATM机模型、存折、银行卡,还有银行服务的几段视频。②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关键词和重点句型。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单词和句型再要求他们与有关物件连线。③只出示物件说出相关的单词或句型。第二步骤:①让学生听课本里的对话。②老师把对话里的重点句型提炼出来,再次强化记忆。第三步骤:①让学生以对话为材料做pair-work练习。②role-pair活动。老师给出背景材料:一位老太太要到银行的ATM机上取钱,可她不会使用ATM机,请你为她演示并说出如何使用ATM机。③让学生扮演银行职员和顾客进行存钱/取钱、缴费等业务的英语对话拓展练习。这种交际功能教学法语言复现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以日常用语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日常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最后一个步骤,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对各组员的训练进行综合后选出最好的一个(一份)推荐给大家,实行资源共享。经过几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Bank Service”这一环节的句型、用语已成竹于胸,因此在做模块训练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深层思考:
“模块教学”,我虽已做了初步探索并用诸于实践,但遗憾的是“模块教学”只适用于课文教学,而语法教学我个人还没摸索出类似的教法,另外,这种教学法还有待于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进行中检验。
英语教学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它涉及到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训练、好奇感训练、情感训练、毅力训练、性格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诸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激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碍口、不害羞、不怕犯错误,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逐步形成争强好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习惯。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细萍.《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略谈大学英语语法模块教学”.2007第八期
2.易仁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探索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2008第十二期
篇2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人们都在不断地摸索、尝试、完善它。读了一些模块式教学的文章,有点肤浅的认识:模块教学突出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和技艺要求;课程设置努力做到教、学、用一致,按需施教,剔除程序式的知识灌输;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唯分数论;语文教学模块的分类说法不一,有三大模块(基础模块、提高模块、特色模块)、四大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口语交际模块、语文实践模块)、五大模块(听模块、说模块、读模块、写模块、素养模块)之说,但不论哪家之言,都是以学生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我把这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事实也证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有了更强的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在贯彻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是转变观念,其二是改变模式。
一、转变观念
即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的思想观念,摒弃“满堂灌”,甩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这一转变过程中,包括教师“教”的观念的转变与学生“学”的观念的转变。
(1)教师“教”的观念转变。教师必须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武装头脑,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许多事实证明,高分低能儿是背离教育规律的牺牲品。而现实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许多从职业学校毕业走上就业岗位的学生总是感叹在学校里学的实用的东西太少,甚至一个职中毕业生,连用普通话开口作自我介绍的勇气都没有,这是学生本人的懈怠,还是学校教育的失职?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责任,我们的教育氛围太压抑,我们的教育理念太陈旧,教育界需要来一场变革,让它来洗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以适应这日新月异的伟大的时代。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变革中,我们应继承保留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并非一味地求新求异。
(2)学生“学”的观念转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熏陶出来的孩子,缺少创新的思想,他们似乎也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讲,按老师标准答案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到了职业学校,甚至还携带着不少的言行心态上的不良因素——认为读职校没出息,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破罐破摔,消极厌学,闹出许多违纪怪异的现象。如果不在思想上作很好的疏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训练目标,要想达到预定的效果也很难。进入职校,对新生先不急于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授课,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选择,明确两年三年后的去向,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配合教师进行相关的训练。如果把学生的理想、学习的目标比成机器的发动机,一旦发动机出故障了,再用多少外力去推动它也无济于事。由此看出学生观念的转变在模块式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二、改变模式
改变模式包括改变现有课堂模式和考核模式。现有课堂模式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师本位主义,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教条,缺少人性化;现有考核模式也单一刻板,唯分数论。改变模式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改变单调刻板的授课模式。要让课堂生动起来,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兴趣好恶。只有把握了对象的特点,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单调刻板的说教肯定是过时的,让人昏昏欲睡的。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配合所学内容,让他们唱歌、画画、表演、欣赏,让他们展开辩论、作短时间演讲、现场求职、主持会议,让他们参与作家作品的介绍、当当小老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丰富多样的训练方式中,教师既要做好指导、点评,又要如实地作好记录,及时地纳入到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去。
(2)改变以单一教材为讲授内容的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延伸,把知识的传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实践,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
(3)变革考核办法。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分数向来是各界很看重的。学校老师看重它,以它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唯一依据;学生家长看重它,以它作为孩子将来发展的唯一筹码;教育界各级人士看重它,以它作为升学、推荐、就业的唯一依据;这样,大大小小的孩子更看重它,它就是自信自卑的分水岭。于是,孩子们编起了儿歌来唱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考核机制是令人担忧的。我认为,只有采用强化能力的考核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如职高学生必须要凭硬性指标方可结业,普通话训练,要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口语练习中,必须能够登台演讲。写的能力要求方面,要能写一笔整洁美观的字,有书法作品为证,要能撰写各类格式规范、条理清楚的常用应用文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
1研究目的
面对篮球技术层次不同的学生如何进行篮球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现阶段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以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篮球模块教学为基础,就篮球模块课程进行分层教学,进行实践检验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时间
研究对象: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
研究时间:2011.9――2012.6。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和中国教育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有计划的进行访谈和调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深入了解实施篮球模块分层教学现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2.2.3 问卷调查法。 从学生对篮球的态度、参加篮球活动的频率、篮球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设计问卷。篮球模块分层教学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回收率97.5%,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7.4%,其中男生110人,占57.9%,女生80人,占42.1%。进行分层教学一年后,对相同的学生再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8.5%,其中男生107人,占54.3%,女生90人,占45.7%。
2.2.4数据统计法。通过 Excel对问卷调查和测试成绩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中学生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后的基本情况
3.1.1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中学生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后对篮球的兴趣比较。
从表1、表2的统计结果对比发现,经过一学年的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非常喜欢篮球和喜欢篮球的比例提高了很多。其中非常喜欢篮球的男生比例从16.3%提高到了47.6%,非常喜欢篮球的女生比例从7.5%提高到了28.5%;喜欢篮球的男生比例从31.8%提高到了36.4%,喜欢篮球的女生比例从16.2%提高到了31.1%;同时可以从表中看出,对篮球喜爱程度持一般态度比例下降了很多。
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其次课堂教学的氛围有明显好转;再次学生集体荣誉感有显著的增强。
表1实施前学生对篮球课兴趣的调查统计表
态度 男(人数) 占%女(人数 )占%总(人数) 占%
非常喜欢 18 16.36 7.524 12.6
喜欢 35 31.81316.2 48 25.2
一般 57 51.86176.2 11862.1
表2实施后学生对篮球课兴趣的调查统计表
态度 男(人数)占%女(人数 )占%总(人数) 占%
非常喜欢 51 47.6 26 28.5 77 39.1
喜欢 39 36.4 28 31.1 67 34.1
一般 17 15.8 36 40.0 53 26.9
3.1.2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后对运球上篮测试成绩的分析。
从表3、表4可以看出,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学生的运球上篮技术有了较大提高。男生11秒以内由分层教学前1人提高到18人,11秒-12秒由分层教学前的30人提高到54人,而12秒-13秒由分层教学前46人降低至30人,13秒以下的由分层教学前33人降低至8人。女生12秒以内由分层教学前的8人提高至18人,12秒-13秒由分层教学前44人提高至54人,而13秒-14秒的由分层教学前29人降低至15人,14秒以下由分层教学前8人降低至3人。
表3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的半场往返运球上篮测试成绩
运球上篮 11"以内 11"-12"12"-13" 13"-14" 14"以下
男生1人 30人 46人28人5人
女生0人8人 44人29人8人
表4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的半场往返运球上篮测试成绩
运球上篮11"以内11"-12"12"-13" 13"-14" 14"以下
男生 18人 54人 30人7人 1人
女生1人 17人 54人15人3人
3.1.3实施篮球模块分层教学前后学生投篮测试成绩的分析。
从表5、表6可以看出,实施篮球模块分层教学后,学生在投篮技术上有所提高。就以一分钟跳投为例,男生6次以上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22人,4-5次的由原来的38人增加到68人,而2-3次由原来63人降低至18人,1次以下由原来的7人降低至2人。女生6次以上由原来0人增加到1人,4-5次由原来的21人增加到39人,而2-3次的由原来57人降低至46人,1次以下由12人降低至4人。
表5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的投篮测试成绩
一分钟跳投 6次以上4-5次2-3次 1次以下
男生2人38人 63人 7人
女生0人21人 57人 12人
表6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的投篮测试成绩
一分钟跳投 6次以上4-5次2-3次1次以下
男生 22人68人 18人 2人
女生1人39人 46人 4人
3.1.4实施篮球模块分层教学前后篮球理论考试成绩分析。
从表7、表8可以看出,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得到显著提高。85分以上由原来的11人增加到45人,75-84分的人数由原来的42人增加到75人,而60-74的人数由原来的124人降低至79人,60分以下的人数由原来的23人减少至1人。
表7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理论知识85分以上 75-84分 60-74分 60分以下
人数 11人42人 124人23人
表8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理论知识85分以上 75-84分 60-74分 60分以下
人数 45人75人 79人 1人
3.1.5 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后学生每周练习的次数。
从表9、表10可以看出,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学生每周练习的次数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每周参加1次篮球练习的学生比率23.6%变为11.6%,每周参加2次篮球练习的学生比率从43.6%变为32.4%,每周参加3-4次篮球练习的学生比率从18.4%提高到36.0%;每周参加5次以上篮球练习的学生比率从14.2%提高到19.7%。
表9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前的每周练习的次数
次数男(人数) 占%女(人数 )占%总(人数) 占%
1次1311.8 3240.0 4523.6
2次5045.4 3341.2 8343.6
3-4次2522.7 1012.5 3518.45次以上2220.0 5 6.25 2714.2
表10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的每周练习的次数
次数男(人数) 占%女(人数 )占%总(人数) 占%
1次 87.4 15 16.6 23 11.6
2次 34 31.730 33.3 64 32.4
3-4次 38 35.133 36.6 71 36.0
5次以上 27 25.212 13.3 39 19.7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非常喜欢篮球和喜欢篮球的比例提高了很多。实施篮球模块分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
4.1.2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提高了学生的运球上篮的技术水平。
4.1.3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投篮的技能水平。
4.1.4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篮球理论知识的提高。实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篮球理论知识。
4.1.5实施篮球模块课程分层教学后,学生每周练习的次数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4.2 建议
4.2. 1 在设置分层教学的目标时,尽可能做到明确、具体、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在设置具体的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
4.2. 2 分层教学的设置要符合高中篮球课程的要求,做到教学目标全面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合理化、教学过程实战化。
4.2. 3 分层教学的设置必须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地适当安排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众保,教翔.篮球分层教学初探―以山西省实验中学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6):8.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块化教学体系探讨
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不论在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实践,针对模块教学法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探讨。
1关于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识与能力一体化,在学法上强调知识与技能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
(1)从教育观念上来看,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知识传授,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教学是先知识后技能,把知识与技能独立开来,模块教学只有能力一条线,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以讲授法和传授法为主,模块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地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向教学法”。
(4)在考核方法上,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尤其是专业课程考试,应抛弃以书面作业和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完全以实物操作成绩为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目前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目前没有成熟合理的模块化教材,目前采用的高职教材并不适合模块化教学;
(2)教学设施。由于模块教学更多地强调“做”,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师资。模块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需要熟悉模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解决方法:
(1)教材。在缺乏模块教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自行编写教学讲义组织模块教学。自编讲义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可形成教材。
(2)教学设施。模块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对教学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要求较高,按照模块化教学的需要,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开展同步式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实行仿真模拟教学;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如VCD教学片、电脑光碟等;三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即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
(3)师资。模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更需要理论精操作熟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与生产一线的联系。
3模块教学的实施近来我院也在积极推广模块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模块教学法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1)没有建立起模块教学体系,原有的传统教学体系仍占主导、
(2)模块化教材有待完善。
推广和实施模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模块化教学的目标
确定模块课程结构,开发模块课程大纲,编写模块课程教材,建立科学先进的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创新;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题库和省级题库,开发模块考试试题库,从而保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沟通”,实现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机制的创新;
(2)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
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成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类型,划分为三类模块课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
构建模块课程体系要分三步走:建立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材。
建立课程结构就是根据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的框架及内涵,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进行模块课程设计,就是根据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确定具体设置的模块课程名称及其目标。
制定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体系,围绕各个目标确定各个模块各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时数、教学建议以及实施条件。其中,教学建议要提倡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3)开发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突出应用的教学目标。
开发模块课程的关键点是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首先,要使开发过程科学化。开发过程是指就是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对原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必须结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企业对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开发模块课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造程度,主要是不能对传统分科课程全盘否定,对联系较强的课程体系,知能在内部结构和编排方式上加以改造。
(4)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贯彻模块教学的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异”为主,学生要由被动“听”、“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做”为主。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所选用的具体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
①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
②观察发现。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况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③问题罗列。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
④教师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
⑤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
4模块教学实施意义
(1)课程门类减少,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模块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其课程总量必然减少,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教学效率;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48-02
大学英语教学为我国高层次人才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培养他们具有开放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十分有限,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英语教学现状
从教师来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是高高的树起尊师的丰碑,习惯于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却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还认为学生多提问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认为这是自己工作责任心强,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从学生来看,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总是过度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于跟着教师转,学得很被动;他们对自己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由于他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的同学对自己的能动作用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忽视了自己本身在英语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制约较深。教师和学生一直把英语教学看作是一门知识传授课程,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语言工具来教和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语法――翻译法为重点组成的三部曲,即学单词――连句子――串课文。这种方法侧重语法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生词上,只有排除了生词障碍才能理解课文的习惯。他们不会从课文的篇章结构、中心思想或核心观点及上下文的内容上用各种逻辑方法去推导、判断生词的含义和段落大意。考试时一碰到生词就乱了方寸,因而他们不具备一次性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从一开始就使用母语介入英语学习,虽然这对初学者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使学习者形成了一种用母语思维参与英语语言活动的习惯。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推进,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向高水平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模块教学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模块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模块教学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模块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所以模块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各自需要的系统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模块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模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
三、模块教学的管理模式
(一)分班方法
模块教学的分班原则根据学生的第二个学期也就是每年的6月份参加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来分班,过了四级考试同学就可以不参加《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的学习,而选择学校新开设的方向课,这些方向课有阅读课、翻译课和英美文化课等。而没有过四级的同学继续参加《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的学习,老师将继续帮助他们过四级。
(二)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
没有实行模块教学以前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遵照教学大纲,从大学英语教材出发,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差异和年龄特征。但忽略了同一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模块教学确定了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使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各级别的学生在掌握词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均不同,学生一旦有了自己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四、模块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模块教学解决了我校学生英语成绩差异较大和成绩差的同学跟不上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起点分别进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模块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我校的方向课开设得比较丰富,过了四级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模块教学激发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积极性,因为四级考试的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参加方向课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水平差距明显,导致众口难调,教师授课很费力,而模块教学便利了教师授课。
(四)模块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帆体现。因为我校的方向课重点是使学生在读、听、说、写、译等方面技能协调而全面发展。
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可现实中感觉“模块教学”的理想落空了。
其实,我们只要把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变通一下,语文模块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实验:首先把中学语文课程分为“必修——书面语言,选修——口头语言”两个系列。在“必修”课程里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分“阅读课”“写作课”“书写课”实施教学。阅读课每周每班4课时,写作和书写课每周每班各1课时。这样,就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读写结合,即分项教学虽然分着教,但读写能力在学生身上达到了统一,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获得了协调和均衡发展,实验证明学生对此是完全能接受和行得通的。在此基础上,各“系列”实施模块教学。如在“必修”课程里,语文阅读教学就可以基本按文体兼顾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模块教学:(一)诗歌模块:1.现当代诗歌(包括外国诗歌)(半学期),先秦诗歌(半学期);2.唐诗宋词元曲(1学期)。(二)散文模块:写景状物散文(现代文+古文)(半学期),叙事散文(现代文+古文)(半学期)。(三)小说与戏剧模块(现代文+文言文)(1学期)。(四)科普作品、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模块(1学期)。(五)综合训练模块(1学期)。写作和书写教学也一样,在开展的过程中,会自然呈现出“模块”系列,如“自然科学小论文模块”“社会生活评论模块”等,可紧密配合各文体模块进行教学,并把教学延伸到生活领域。与阅读课中的写作相比,写作课上的写作最大的特征就是与“生活”的联系,而书写教学中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小篆等,模块的界限自然分明。最后再安排“选修”课程,把“朗读与背诵”“表演”“演讲与辩论”“发言与主持”等穿插在必修课程相应的模块中进行教学,如把“演讲”穿插在写作课的“议论文模块”教学中,把“表演”穿插在阅读课的“小说和戏剧模块”教学中,这样,以“全面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和“学以致用”(读写听说)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再学会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就会实现课程总目标。这样的必修和选修才名副其实。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我认为在“分项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模块教学”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高淑玲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实验中学 028300)
篇7
关健词:中学化学;模块化;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能改变课堂教学的线性结构,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模块化的概念源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此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模块化教学的思想。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和培训模式[1]。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2]。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如果把每节课作为一个总模块,那么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由一系列子模块有机组成共同实现的,每个子模块体系围绕自己知识体系的主导思想广泛认知, 发散思维, 接纳新信息。模块化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内容相近、方法相当的原则,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二到三个子模块,根据各个子模块的达成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统摄和整合,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模块如何产生,能否有效地组合成系统,系统的分解和组合的技巧和运用水平,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问题。建立模块系统是实施模块化设计的前提,形成模块化系统则是模块化的最终归宿[3]。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模块化教学设计需要变“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为“非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糖类 油脂》教学设计,介绍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1、确定模块内容。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 ( 组件) ,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的知识内涵。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子模块的内容确定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人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例如:围绕《糖类 油脂》的教学,我在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子模块,一个是围绕糖类的子模块教学,另一个是围绕油脂的子模块教学。
2、定位模块目标。模块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一样,需要预先设计本节课有关知识和技能、情感、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每一模块的目标和要求都要明确而具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协同活动,抓住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预定的效果[5]。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糖类和油脂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目标,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紧紧围绕子模块的教学目标来组织实施。
3、选择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精髓就是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以学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结合任务和问题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互助,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4]。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 只有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 使用最灵活的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它们达到最佳的组合,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糖类的子模块教学为例,主要教学方法与程序设计如下:第一,情境创设,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设计问题题组,通过对课本有关内容的自学、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归纳整理,教师针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迁移运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与课堂训练的开展,达成教学目标。
4、设计课堂检测。模块化教学设计时要贯彻及时性原则,设计好过程性检测和结果性检测。过程性检测针对各个子模块的目标达成开展设计,伴随子模块教学进程及时呈现随机完成,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进程。结果性检测重在了解课堂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涵盖各子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开展课堂5-8分钟当堂训练的形式组织实施,以促进知识形成,实现能力提升。
三、模块化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设计的独立性。每个子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系统,有明确的目标、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这使得各子模块的教学相互独立、易操作。同时,围绕子模块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于学科同类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遇到类似子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2、活动的递进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递进性,子模块内容并非盲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格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进行设计,学生在经过较低层次子模块内容的学习以后,继续进行较高层次的子模块学习,这也体现课堂教学应贯彻的循序渐进原则。
3、内容的关联性。内容的相互关联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化设计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发展选择不同的子模块,以不同的联结方式构成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即演绎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5]。同节课子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避免知识之间相互割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
4、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之中,经过协作、会话交流将知识意义建构出来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5、方法的多样性。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点拨、提问、质疑、讨论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在“学”的思路与“教”的思路相结合上动脑筋,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模块化教学设计对于变革传统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块化的对象是系统,模块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的分解和组合,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地安排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6]。同时,模块化教学的非线性和生成性,给教师在教学时间和进程的把握、教学调控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在行动中加强研究,以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华.美术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3):60
[2]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3] 百度文库
[4]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块化教学体系探讨
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不论在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实践,针对模块教学法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探讨。
1关于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识与能力一体化,在学法上强调知识与技能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
(1)从教育观念上来看,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知识传授,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教学是先知识后技能,把知识与技能独立开来,模块教学只有能力一条线,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以讲授法和传授法为主,模块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地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向教学法”。
(4)在考核方法上,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尤其是专业课程考试,应抛弃以书面作业和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完全以实物操作成绩为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目前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目前没有成熟合理的模块化教材,目前采用的高职教材并不适合模块化教学;
(2)教学设施。由于模块教学更多地强调“做”,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师资。模块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需要熟悉模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解决方法:
(1)教材。在缺乏模块教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自行编写教学讲义组织模块教学。自编讲义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可形成教材。
(2)教学设施。模块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对教学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要求较高,按照模块化教学的需要,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开展同步式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实行仿真模拟教学;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如VCD教学片、电脑光碟等;三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即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
(3)师资。模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更需要理论精操作熟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与生产一线的联系。
3模块教学的实施
近来我院也在积极推广模块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模块教学法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1)没有建立起模块教学体系,原有的传统教学体系仍占主导、
(2)模块化教材有待完善。
推广和实施模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模块化教学的目标
确定模块课程结构,开发模块课程大纲,编写模块课程教材,建立科学先进的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创新;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题库和省级题库,开发模块考试试题库,从而保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沟通”,实现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机制的创新;
(2)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
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成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类型,划分为三类模块课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
构建模块课程体系要分三步走:建立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材。
建立课程结构就是根据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的框架及内涵,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进行模块课程设计,就是根据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确定具体设置的模块课程名称及其目标。
制定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体系,围绕各个目标确定各个模块各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时数、教学建议以及实施条件。其中,教学建议要提倡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3)开发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突出应用的教学目标。
开发模块课程的关键点是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首先,要使开发过程科学化。开发过程是指就是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对原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必须结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企业对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开发模块课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造程度,主要是不能对传统分科课程全盘否定,对联系较强的课程体系,知能在内部结构和编排方式上加以改造。
(4)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贯彻模块教学的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异”为主,学生要由被动“听”、“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做”为主。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所选用的具体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
①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
②观察发现。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况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③问题罗列。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
④教师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
⑤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
4模块教学实施意义
(1)课程门类减少,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模块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其课程总量必然减少,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迅速、与时俱进的前沿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以基础学科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所以我校对计算机专业二、三年级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方式。
所谓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是指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如,计算机组装维修工种、网站设计工种、广告设计工种、平面设计工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种等。在模块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上机实训、现场答疑和撰写实训报告同步交叉进行。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标准
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实施了模块化教学模式,而以往的学业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教学和考核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于学生课程模块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模块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其基本框架如下所示:
模块学习评价的基本框架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的各个评价标准如下:
1.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考试课程的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出勤记录、学习表现评价、作业评价等三项;考核课程则为出勤记录、学习表现评价两项。
(1)出勤记录由校园网自动完成(结合我校的学分制网站进行考核),但任课教师须予以关注。
(2)学习表现评价由教学主体各方合作评定完成。采用学生先做学习小结并自评、学习小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并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待改进”三个等级,各班三个等级的人数或比例由各学科备课组根据学科的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和各班学生状况自行决定。学习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自觉性、主动性)、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合作性)、思维的积极程度(活跃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水平性)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3)作业评价则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作业安排及评分标准来评定。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模块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学校课时安排以及作业要求,各学科在模块教学开始时应编制模块学习作业计划,明确作业的次数、内容、类型、质量要求、完成时间和评分标准并向学生公布。
2.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
考试课程:模块考试(60%)
考核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50%)
该过程的考核主要以模块终结性考试或技能考核为主。根据各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试或技能考核,以此作为学生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3.总分计算方法
各考试课程和考核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时予以公布。各模块总分计算方法如下:
(1)考试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模块考试分100分×60%
(2)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
=出勤10分+情感态度10分+作业10分+课堂表现5分+其他表现5分
(3)考核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模块测试分100分×50%
(4)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
=出勤20分+情感态度15分+技术技能10分+其他表现5分
二、实施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1.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教学是两节课连上,虽然也能边讲边练,但对于计算机这种连贯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学生等到了下一次课的时候已经把上一次课所学的内容遗忘了很多,老师又必须花时间对上次课进行复习,如此必定浪费不少的授课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但“模块化教学模式”能够节约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老师的系统教学与学生的技能掌握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2.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模块化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这样老师就有比较充分的课堂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3.模块化教学能够实现“精讲多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模块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思想,并且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很好地整合,更能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由于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训练可以更深入、更透彻。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在实操过程中,他们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个大的作品,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4.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们所设置的计算机模块是同劳动部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的。如,计算机组装维修工种可以考取劳动部门的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等,真正实现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接轨。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该工种的实用的专业技能。所以,教师在压力和动力的驱使下,必定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利用模块教学的间隙,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外出培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模块化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模块化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流的机会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对学生的激励,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强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长时间集中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以《Dreamweaver网页制作》这门课为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每周18节课,总共7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开始的两周时间由于对该课程兴趣较大,故总体学习状态良好;但从第三周开始,特别到了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就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开始出现坐立不安的现象,也不愿动手做练习。经了解,多数学生反映使用电脑时间过长,身心都感到疲惫,所以无法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若将四节课分散开来上,比如上午连续两节,下午连续两节;或者两门课程同时进行,一天上课程A,另一天上课程B,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并不是每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都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
对于实操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确实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像编程类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不太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因为程序知识本身较为枯燥,逻辑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生接收、消化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例如《ASP》这门课,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学生普遍反映学起来太枯燥,难以在短期内接受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模块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于每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仍需由具体课程而定。
3.教学进度快,教师的备课工作量较大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上某一个模块的教师,基本上一周有18节课,相应的备课工作量增大,教案个数也增多。这样,教师要在既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要保证教案质量,难免有些勉为其难,而且部分教师对所任教的模块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必须在教学的同时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教师的备课压力较大,一周课上完身心很疲惫。
四、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保持模块化教学的大模式不变,在课程安排上做适当调整
可以将一个上午的四节课分散开来上,例如上午上两节,下午上两节;也可以同时进行两个模块,这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教师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课、钻研业务,学生的学习也不至于太单调,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兴趣。
2.开发适合各个模块教学所需的校本教材
实施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开发各个模块所需的校本教材。采用模块法教学的教材一般以单元或课题来编写,打破了原来以章节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因此,必须尽快编写出适应模块化教学的教材。
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整合
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有些因场地的限制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讲授,应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多方位、多视角地呈现课堂知识,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制作、网上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模块与工种的高度结合,迫使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该工种的实用的专业技能。因此,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肖兴宇,杨柏青.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项仁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篇10
关键词:模块化;包装设计;设计教学
一、国内包装设计教学现状与弊端
在我国悠久的设计历史中,尤以造型独特、功能优良的包装设计为最。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知识组成,包装设计课程体系举足轻重。随着设计学科与包装技术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理论与技术日趋完善。然而,目前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教育存在包装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学生设计能力欠缺乃至不能胜任包装设计项目工作等问题。
1.包装设计人才能力欠缺
目前,全国相当多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包装设计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一些教师依然采用封闭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培养模式而言,大纲与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知识结构上的重叠和真空,教师所授知识缺乏更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混乱、理论知识陈旧、缺乏包装设计学习兴趣、基础不够牢固等问题,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制约着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2.包装设计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符
在一些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校中,学生缺乏参与实际设计课题的机会,这导致了包装设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的脱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无法进行社会实际项目设计。此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大多关注作品的装潢和形态等视觉要素,而对于包装材料与结构、包装加工工艺、绿色包装设计、包装成本与市场等方面缺乏关注,作品往往华而不实,无法合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流通和回收环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投身于设计工作,对一些知识必须进行二次学习,从而出现了包装设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当前的包装设计教育处于向更为系统、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变革的时期,如何在短暂的包装设计教学活动中将庞大的包装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把握授课的难易程度?如何提升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基于以上种种思考,笔者提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所谓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与包装设计紧密相关的各大知识点进行分类、整合,重构成三大教学模块,在有限的课时内,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培养学生包装综合设计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建立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的意义
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原包装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重叠与真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对包装设计教学而言,具有以下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包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将改变以往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几大矛盾:一是现有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设置相互重叠与真空的矛盾,二是有限学时与无限授课内容间的矛盾,三是包装设计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应如何平衡的矛盾。教师要从知识体系的层面完善包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从教学改革的层面完善包装设计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第二,为现代包装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教学提供借鉴。在研究模块化包装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归纳整理其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应用等,为现代包装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第三,为有志于研究包装设计及其教学的人员提供便利。针对目前包装市场上设计人才的需求提供资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对包装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点的提取、分类、去粗取精等一系列工作,将大大减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方法探析
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主要从教学体系和模块构建、教学内容重构、学生能力测评等方面入手,探究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模块化包装设计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的内容分配和授课顺序: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按照教学顺序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包装认知学习模块、包装设计制作模块和包装创新设计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每个模块的内容又由若干个教学课题和教学任务组成,力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包装认知学习、设计制作以及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同时,模块内容将随着包装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充其内涵和外延,使教学内容紧贴设计前沿和生产实际。该教学体系通过建立两大体系——包装知识体系、包装能力体系,培养学生的认知学习、设计制作、创新设计三大能力。学生在完成上一模块的学习之后,方可进入下一模块学习,学习完毕之后,学生仍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关模块再学习或参考。具体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阶段性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建设:第一阶段:让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了解包装设计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包装科技与应用等包装设计基础知识,在脑海中对包装设计有整体的理解,从而构建出其知识理论框架。第二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构建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如何设计包装与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素,并归纳出包装设计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第二,模块化包装计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学时安排(表1):其一,包装认知学习模块为包装基础知识的认知学习,是包装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建立对包装设计的整体性、概括性认识。其二,包装设计制作模块这一阶段采用理论讲授与设计制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将教学方式的重心由理论讲授逐渐向能力培养偏移,重点培养学生的包装设计与制作能力。其三,包装创新模块比照现有设计公司的设计流程与标准,给学生安排实际或虚拟的包装项目设计,在巩固学生设计制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应用设计能力,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强化。第三,明确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力测评内容,具体包括:装设计基础认知能力、包装装潢设计能力、包装造型能力、包装印刷与制作能力、包装项目设计及展示能力、包装创新设计能力。上述六大能力与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环环相扣,综合体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包装设计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与探究,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将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和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从庞大的包装知识体系中撷取适合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点与内容;对提取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分类重构,划分重难点;分析包装设计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完成对学生由包装设计课程理论学习到包装设计综合能力培养的过渡。
四、结语
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包装设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包装设计教学研究理论体系与包装学科体系的完善,使包装设计教学工作更为科学、有序、合理。同时,笔者也希望随着模块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的推广,能为现代包装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
作者:何青萍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昱靓.关于包装设计教学改革和发展新模式的探讨.包装工程,2008(10).
[2]杨茂林.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
[3]胡艳珍.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思考.包装世界,2011(2).
[4]周建伟,胡红艳,高德,王振林.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