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09:5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原生态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原生态设计

篇1

我国的包装设计就是原生态包装的演变与发展,我国的包装设计坚持使用自然淳朴的自然材质、强调使用单纯的民族色彩、饱满大度的造型风格,原生态包装设计无不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包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特色。紫砂酒瓶通过将民间的戏剧脸谱进行归纳浓缩,利用中国早有历史的竹简进行外盒的包装,再配有民族蜡染技术,不仅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还强有力的彰显了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紫砂酒瓶荣获了“中国包装设计金奖”“亚洲之星”与“世界之星”三项大奖。

二、原生态包装结合艺术美、自然美

包装的设计者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结合产品本身有可能蕴涵的自然美和艺术价值。设计者在进行原生态包装时一些新颖的设计理念都来自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再现与总结,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归纳、总结、概括,在新的物质载体上得到更加新颖的表现。设计者将传统美学的内涵融入到原生态的包装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还有利于包装行业的发展,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原生态包装真正将艺术、美学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实现健康绿色的发展。

三、原生态包装要充分利用大自然材料

(一)自然材料选用时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原生态包装设计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协调在社会、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关系。

2.坚持合理使用原则,减少材料浪费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购买的产品需要剥掉好几层外壳之后才能看到产品的真面目,这种打着原生态、绿色包装的名头进行的过度包装,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让大众扭曲了对原生态包装的理解,这种设计导致了现今过度和奢侈包装形式愈演愈烈。

3.降低原生态包装材料成本

设计者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不是不想使用原生态元素,而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存在着滞后性,因为原生态的包装设计一般要高于其他的设计成本,因此人们在面对绿色环保和价格低廉的商品时,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后者,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原生态包装的发展,在进行原生态包装设计时要降低其成本,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原生态包装。

(二)常见的几类包装材料

1.纸类包装

纸质材料本身作为可再生资源成为承接包装与自然生态的介质,以其可循环再生的植物纤维资源,创造无限的包装使用价值,是当今包装产业走向资源循环经济之路的首选承印物。纸质材料很少直接用于产品的包裹,一般都会先制成相应的纸质容器,如纸盒、纸袋、纸罐等形状各异的纸质包装容器造型,纸容器作为产品的销售包装造型设计,纸质包装在造型结构方面意义重大,会起到保护产品和实现美观的双重作用。

2.竹类包装

竹子可以说是原生态包装中最便利的材料,从竹叶、竹皮到竹筒,运用编织、切削等装饰和制作手段使之成器,也是极富魅力的生态包装。今天在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的影响下,设计师们孜孜不倦地追寻大自然,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设计出许多赏心悦目的作品。原生态包装设计者选择对天然材料——“竹”在容器包装应用中的结构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包装设计者是站在“生态设计”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和自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有益尝试。

3.陶瓷包装

物品采用陶瓷这种材质进行包装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现代的包装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种陶瓷材质的包装,但是如何更能体现陶瓷的文化内涵,而且充满活力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发展原生态包装的设计者们。陶瓷的艺术精髓如果可以和原生态包装设计这种理念相结合,可以丰富包装行业,同时也可以为消费者展现更具时代活力的包装产品。陶瓷包装艺术运用的比较好的就是“酒鬼”酒的陶瓷包装设计,通过采用陶土瓶的设计,让消费者体验到粗犷、厚重、古朴的气息,这种设计让人们体会到大自然那种率真、自然、洒脱的气质,并且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到原生态的美感。

4.布帛包装

布帛本身就是具有历史的原生态包装材料,这种材质可以进行重复利用,使用的周期长,不仅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的低碳设计理念,还可以将现代的工业设计理念加入到布帛设计中,通过引进新的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布帛包装的艺术品味,还可以充分显示出当地的特色,例如当地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文化都可以在布帛上显示出来,将这种当地的文化进行传播。总之,无论是使用以上哪种包装材料,设计者都可以将当地的特色与文化赋予到包装的设计中,此外,设计者还要多发现、研究出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发展潮流的包装材质,促进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

四、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原则

(一)环境原则

原生态包装设计观是把包装的更换纳入整个自然的循环系统中,特别是在我国人均可利用资源极度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原生态包装设计观非常符合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理念。在进行包装的材料选择时要坚持来源于自然,并且使用过后不能对自然造成二次的污染,之前使用的塑料材料的包装逐步遭到淘汰,纸质包装、草类包装、陶瓷包装等等这种取之自然、回归自然的材质越来越得到包装设计者的青睐,这类材料符合包装的原生态、绿色设计原则。

(二)性能原则

随着原生态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使用频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涉足原生态包装设计,许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产品虽然符合环保原则,但是在产品性能使用上有所下降,这种设计就本末倒置,因此设计者除了潜心研究原生态包装设计还要结合包装的需要设计出两者兼顾的产品。

(三)经济原则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古船木家具;原生态设计;价值;审美;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古船木家具其材料全部取自于退役的海船,并充分保持古船木的原本形状,再进行纯手工的打造而成,其保留着古船木原本的伤痕、沟壑、孔洞甚至海水冲刷的痕迹等,具有原生态自然古朴的美感。

一、古船木家具与原生态设计[HT5”SS]

古船木全部取自于退役的海船或被遗弃埋葬的海边沙石之下甚至沉至海底多年的古船。这类船本身年代比较久远,一般在50至60年以上,有些甚至上百年的更是常见,大多是密度高、硬度大、有油性或者蜡质的古老船木木料的总称,包括铁力木、石头椎、昆甸木、楸木、柚木等等,这些木料在老船行驶的过程中,历经多年的海水浸泡、海浪冲刷、烈日曝晒,变得纹理清晰酣畅,结构自然质朴,质感厚重大气,而且坚韧耐磨,还具有防水、防虫、防腐等特性。用古代船木制作而成的家具被称为古沉船木家具,这种家具体现出朴质、古拙、厚重、粗犷的感觉,从外观上来看,船木特有的厚实、钉孔、被海水鱼蟹侵蚀的残痕,以及铁钉渗入木材形成的水印,天生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工业家具盛行的今天,一些人开始追求自然、质朴和原生态之美,古船木家具成为现代家居装饰的新宠。

“原生态”在当下中国多以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出现,在人文科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无论该词应用于哪些领域,或者其后缀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对自然科学层面上关于“原生态”含义的借喻,意喻环保、天然、原始、本土、健康等,有时候也特指存在于民间、散发着乡土素朴气息,且不经任何特殊雕琢的艺术形态。

而原生态设计即指在家具设计构思、选材、结构、造型以及工艺等各环节中,都要从原生态环保的角度出发,注重设计的生态可持续,重视人与家具的自然情感交互,传承民族民俗文化及相关内涵及要素,并依靠材料的内在和外在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能,将材料独有的肌理美感、色彩美感和质地美感等“原生态”自然美感都表现出来。这刚好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渴望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潮流,体现了浓浓的怀旧情愫。

二、古船木家具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体现

1.设计思想的原生态。设计思想的原生态是基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生存空间恶化、人们环保意识提高,渴望重回自然怀抱这样的现实而产生。说明人们己经对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及资源的高消耗有所反省,这就决定了在该思想指导下的古船木家具设计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同时注重设计的生态可持续,并以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2.设计取材的原生态。与一般实木家具不同,古船木家具的材料来自于废旧船身,都是从旧船上拆解下来的木材,不需过多的加工,直接制作而成。船木家具的木材在二次使用之前,已经在渔船上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日晒和浸泡,木质都十分优良。正因如此,古船木家具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品质,其防水、防火、防虫的天然环保性也比实木和人造板更好。而古船木家具事实上是对废物材料的二次利用,没有额外地砍伐树木。可见古船木家具实现了真正的低碳环保。

3.设计风格的原生态。古船木家具在设计风格上也另辟蹊径,一般线条比较粗犷,尺寸相对比较大,且大都保留了船木原貌中的伤痕、孔洞、沟壑,以及斑驳、具有历史沧桑感的颜色。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展现了旧船木的残缺美以及木质的感,在天然的粗犷与艺术的精巧之间,将旧船木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呈现出一种返朴、厚重、不对称的原生态风格,如图1古船木家具就体现了这样的感觉。

4.设计工艺结构的原生态。古船木家具都是采用纯手工打磨的传统制作工艺,除表面涂饰一层清漆外,连接方式上几乎不使用化学粘合剂,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家具之间的连接处,也没有使用螺丝钉等五金材料。很多船木家具是直接用一整块旧船木材制作而成的,另外一些是采用榫接结构加固物件把两块木材拼接起来,利用卯眼及榫头的凹凸咬合的方法把家具构件连接在一起,一凿一插之间把家具各个部件紧密结合成一个结实的整体,如图1古船木椅子。“榫卯”结构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构合理,使用胶合剂量低,污染少,还可拆装重复使用等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措施。

三、古船木家具的原生态设计价值体现

1.人文价值。原生态古船木家具不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更是具有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每一件古船木家具产品都具有艺术作品同样的收藏价值,如图3古船木茶盘就体现了古朴雅致的人文气息。

通过精心设计的原生态古船木家具,强化了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古船木家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款式近似的家具,仔细一看上边的纹理也完全不同,而这也正是艺术创造的特征。同时船木家具不同于中式家具传统风格的光洁精致,礼治秩序,也不同于古典家具的雕琢粉饰,华丽典雅,金壁辉煌,更不同于那些西式风格,它是对曾经记忆的一段传承,触摸岁月,珍藏记忆,是对“沧桑感”的一种品位追求。

2.审美价值。古船木家具设计风格通常线条简单,不带太多曲线条,善用直线,造型简捷流畅,结构坚实合理,比例适度,体现人体工学,注重使用功效,摒弃了豪华雍容的装饰与感觉,如图4古船木躺椅。质感以自然色为主线,注重材料和色彩之间的平衡,把形象美和动态美结合起来,体现雅的风韵,符合人回归自然的视觉要求,简洁明快、身心放松。

3.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概念是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的“新发展观”, 它倡导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它实际上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所具有的“环境价值”。船木家具的内核思想就是让设计回归本源,秉承天然、实用的原则,取之天然、回归自然。将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创意巧妙而默契地融为一体,以根为本、精心构思、顺天而作、化腐朽为神奇,于细微处见灵趣,制作出结合艺术及实用为一体,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美化环境、天人共生的想法。在材料、工艺、色彩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更加具有人情味,符合时代精神和文化的内涵,符合当今时代“生态”的主题。

四、原生态设计给古船木家具设计的启示

篇3

关键词:传播;原生态;区域形象;自然;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学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及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传播”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并期待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区域形象传播是建构在传播学基础之上的社会公众对于某个地区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城市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由各种媒介塑造形成的具有复杂内涵的传播体系。而区域形象的传播则充分体现了人类、媒介及各种社会因素共同生存且彼此影响的“共栖”关系。

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家或环境。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尔克借用“生态”一词建立了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及生态规律;面对自然生态的屡遭破坏和严重失衡,提出保护、恢复或重建自然生态的措施和建议。“原生态”一词便是来源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概念”,通常是指没有被特殊修饰过的,广泛存活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充满朴素生活气息的表演形态。而区域形象中的原生态理念,则引用并延伸了它的原有内涵,彰显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老子(河南鹿邑人)是和谐生态文化的倡导者,他在《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依赖的是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庄子(河南商丘人)是和谐生态文化的主张者,“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做出强加于自然的举动,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只有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才能真正达到“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1]某个区域形象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以其深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为基础,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而伴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因此区域形象的构建,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生成和发展的区域文化的构建。早在两千年前的《易经》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之说。在古人的观念中,“文”和“化”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文”作为名词,原意是指纹饰,进而引申为伦理制度、典籍规章及诗书礼乐等,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现;“化”作为动词,原意是指教化,强调的是一种实践活动。合二为一,“文化”就是以“文”的精神内涵去实现“化”的实践作用。区域形象的传播实际上就是区域文化的构建,它充分体现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

二、区域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区域形象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片”,差别化定位尤为重要,要想被公众认可和记忆就要在构建和传播的过程中突出个性特征,彰显文化内涵。例如,一提到安徽,会使人联想到黄山、皖南古村落、徽派文化等;一提到福建,会使人联想到厦门、武夷山、闽南文化等。诸如此类被公众所认可的地区印象便是很好的区域形象传播。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以郑州、开封、洛阳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覆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其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构建其良好的区域形象并行之有效地传播出去意义重大。

(一)区域形象传播的途径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作为一种直接传播形式,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传递信息。它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面谈、电话、书信、短信等个人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是其他传播形式的基础。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的情感、需求、愿望都可以通过各种视听感官,充分直接地表达出来,信息的接收者更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感官准确而完整地解析信息,并经由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获得相应的情感满足。比如,我们在外出旅行前想要对目的地的总体形象和地域特色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人际传播。可以电话短信咨询远方的亲朋好友,也可以与周围去过这些地方的街坊邻里面谈,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对方的语气、声调、表情、姿势、节奏等视听符号,准确地捕捉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人际传播在构建区域形象传播中有着明显的自身优势。首先,人际传播可以直接调动人的各种视听感官。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双方都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建立起周身上下的感官联动,从而更有效、完整地捕捉信息。其次,人际传播作为典型的面对面的双向传播,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信息发出之后,不仅可以快速了解到对方如何接收信息及接收效果如何,而且还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修正、解释和答复。但是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最典型的便是其信息传递的覆盖面相对有限,因为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其参与者和接收者数量较少,人数有限,而大众传播是通过相应的媒体信息,其复制信息的能力极强,可以使同一信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2]

2.大众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除工作、学习、睡眠之外,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着大众传播。大众传播通常是职业的传播者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内容往往由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职业传播者对采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过滤,并根据公众的需要和自己的意图进行传播。[3]在区域形象传播中,大众传播是一种迅速广泛、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祖的习俗,通过各种祭祖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而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祖根文化资源,最为典型的便是郑州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轩辕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史料记载“三月三登新郑始祖山朝拜黄帝,始于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出生的日子,众多华夏子孙每年都在这一天来到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新郑寻根谒祖。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始祖,象征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既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无穷魅力,又打造了一张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品牌。正如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所说:“中国人作为黄帝的子孙,已不是一个血统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化归属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互相认同的表现。正是这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依托中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于2006年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河南区域形象传播的一个文化品牌,是推广中原文化的一个平台。

(二)视觉文化的展示与交流

1.横向视觉转换在区域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所有信息都是由各种符号所构成。符号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是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它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形、动作等人类约定俗成的典型事物,它可以将信息传递者的思想观念、知识体验、真情实感等有目的地传达给信息接收者。符号的创造和使用,就是要赋予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以某种内在的联系。当人们观察周围所反复出现的事物时,就会加深印象并产生主观体验,而人们想要把这种印象和体验完全表达出来的时候,便会创造出特定的符号来指代这种反复出现的事物。区域形象的传播实质上就是区域符号的传播,某种众所周知的符号往往可以代表着某个区域。例如,一提到洛阳,便会使人联想到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一提到安阳,便会使人联想到殷墟、甲骨文等。符号的传播实质上就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就是传播者将信息符号化,解码就是接收者将符号信息化,要想使编码和解码契合一致,[4]就要使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符号虽然能够指代某种事物,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往往不是某个单一的符号,而是由多种符号所组合而成的符号群。符号浓缩了人类活动的文化属性,文化世界本质上就是符号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就是依赖于符号的承载传递。区域形象的传播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的传播。开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古称东京、汴京等,曾是历史上的八朝古都,北宋都城自古就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作品通过风俗画的形式再现了东京汴梁的经济文化和市井生活。清明上河是流行于北宋时期的民间风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便会以集会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商贸活动。在五米多长的画卷上,作者紧紧围绕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展开创作。全图共分为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个部分,以“散点透视法”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似锦。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后回忆往事恍如一梦,创作了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该书详尽描述了北宋时期汴京上自王孙贵族,下至黎明百姓的生活习俗、饮食起居、时令节日、歌舞百戏等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为后人研究北宋的市民生活和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便是以这两部巨著为蓝本,并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水调歌头》经典宋词的意境,将浓缩宋文化的符号群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汴京的繁荣昌盛,更实现了区域形象的有效传播。

2.纵向文化延伸中原文化作为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既立于地域,又超越地域。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明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华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主要来源于早期的夏商文化,而中原地区又是夏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就在于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中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基础。[5]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浅薄的文化难以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原文化比较其他区域的文化,其分布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中原文明正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才能成为华夏文明之源。中原经济区区域形象的传播就是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升华和延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场地设置在河南郑州登封市嵩山主峰少室山的待仙沟景区。演出以山水为实景,以文化为内核,以地域为特色,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舞台为一片拥有溪水、树林和山石的天然峡谷,观众席结合自然地貌设置成庙宇的形态和曲折的回廊,观众则坐在蒲团上观看演出。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中国是武术的故乡,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品牌,中原武术又是中国武术的品牌,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尚武的习俗由来已久,加之其厚重的文化历史渊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武术文化体系。而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则成为我国北方武术的精髓。《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将传统的少林武术和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武术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整场表演分为《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五个篇章,以自然物为乐器,以流水为琴弦,将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外在自然与内在心灵的共鸣,又彰显了禅宗文化、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综上所述,原生态设计理念下的区域形象传播,就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区域文化的传播。正如沃泽所说:“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见到,必被象征化方可被热爱,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民族因文化而存在,地区因文化而发展,人类因文化而繁衍,只有赋予了文化深度的区域形象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并有效传播。

作者:石岩 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家具设计 教 学 原生态材料

21世纪,全球悄然步入工业时代,机器替代了大部分生产力。全球再次进入了工业革命和机器革命。机器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越来越重要,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小到手机、电视、电脑,大到汽车、火车、飞机,等等。试想一下,原有一切瞬间消失,我们是否知道该做什么?这时,或许要感谢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与高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高科技的生活享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新技术、新机器给大自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破坏,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阳光、水源、空气、温度等。随之而延伸的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这些使现代人困惑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类无法面对随着效率的提高不断扩大的生产所造成的。

自然与和谐的设计观是工业时代制胜法定,其具体表现在家具设计中应是尽量使用天然的家具材料,无污染材料对自然没有损害的,并在家具设计中改变以往单链条式的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一种更为合理可以循环再生的生产模式,从而设计和制作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化发展的家具产品。

如何获取自然无污染的家具产品?材料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城市的喧嚣,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对于无污染的材料的挖掘只能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可以找到一片蓝天,一方净土。要结合本地区的环境进行分析无污染的原材料。

呼伦贝尔地处中国的东北部,属于温带和亚寒带气候,这里常年四季分明,寒冷期比较长,一般生长的树木、植被都是耐寒性比较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植物。呼伦贝尔地区是由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构成的草原和森林地貌。

大兴安岭的林地占呼伦贝尔土地的一半以上,降水量充足,气温常年零度左右。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马鹿,驼鹿,貂熊和紫貂种,黑嘴松鸡、花尾榛鸡、黑琴鸡,飞龙、狍子、四不像、野猪、熊、狼、猞猁、野猪、狍子、野兔、黑熊、松鼠、花鼠等,是具有丰厚动物皮毛的原材料产地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动物食品无污染基地,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动物资源繁多的天然狩猎场。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由天然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等组成。草原面积是呼伦贝尔土地的三分之一,以亚寒带的野生植物为主,种类颇多。以大兴安岭落叶松树木为主,包括有杉、白桦、黑桦、榆、山柳、山杨、樟子松和灌木林组成。这里草原以优质牧草和芦苇为主,碱草、针茅、冰草等营养丰富的牧草,是丰厚的植物原材料的产地,是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家具设计原材料取自于自然条件环境优越的呼伦贝尔草原自全天然的动植物。现有的材料包括羊毛毡子、牛皮、羊皮、鹿皮、貂皮、獭兔、草绳、桦树木、桦树皮,牧草和芦苇等天然无污染的原生态材料,下面介绍几种本土原生态材料的特性、加工方法、应用范围。

一、 呼伦贝尔地区能够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的硬性材料中木材包括桦木、杨木、柳树木、松树木、榆木等材料。 

1.桦树木。

特性:白桦为落叶乔木,白色柔韧的树皮可进行分层剥离。树干有纹理且比较直,有明显的年轮,材质比较细腻、柔软、光滑。纤维的拉伸力差且很容易断茬,美丽的花纹一般在根部和节结处。桦树木适合生长在阳光下,不能长久处于荫面,能够抵御严寒,较快的萌芽和生长,具有较短的寿命,对酸性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等树木混合生长或单独成林。

加工方法:桦树木有很液,桦木富有弹性,成材后干燥容易变形开裂翘曲,不能久磨。桦木是中档木材,切面光滑且加工性能好,油漆和胶合性能好。

应用范围:常用于雕花、门芯等装饰。可用作胶合板、家具(桌椅)、单板、车辆、运动器材、乐器、造纸原料等。

2.樟子松。

特性:樟子松是松科常绿大乔木,树皮呈黑褐色且开裂, 树干薄直挺且生长迅速快,年轮明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合在有阳光的酸性土壤上生长,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加工方法:木质硬度、密度适中、变型系数较小,干燥、机械加工、防腐处理性能较好,油漆和胶接性能一般。

应用范围: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树干可提取出松梨和松节油 ,树皮可提取拷胶。具有耐寒性、抗旱抗风性、观赏性等特性,是防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3.水曲柳。

特性:水曲柳为木樨科植物。属硬木,外皮黄白色、黄褐色,内皮淡黄色且味苦,年轮明显,材质较硬,密度高,有弹性、韧性好、耐磨、耐湿、不易变形,纹理直且有花纹。

加工方法:水曲柳的加工性能良好,可用钉、螺丝和胶水固定好,可经染色及抛光而取得良好表面。适合干燥气候,且老化极轻微,性能变化小。

应用范围:适合制作家具等表面材料。可用于各种家具、乐器、体育器具、车船、机械及特种建筑材料。

4.杨木。

特性:杨木纤维结构疏松、材质细软、价格便宜,适应性广、年生长期长、生产速度、材质相对较差,伴有“骚味”,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加工方法: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纤维长而含量高和易加工等优点,早期速生,容易无性繁殖。

应用范围:杨木的用途广泛。常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大漆家具的框架,实木复合地板芯板或底板,短周期工业原材料或道路、河道绿化树种。

5.榆木。

特性:榆木为落叶乔木,树皮呈灰褐色,内皮呈浅黄色,树木高大,中材呈灰黄褐色,心材属硬木质且呈亮色,木质纹理粗且直,花纹非常美观,木质质地密实。  

    加工方法:榆木木质坚韧,纹理直且清晰,结构粗,横切面光滑,材质硬度与强度适中,可进行透雕浮雕。榆木经烘干、整形、雕磨上漆、可制作精美的供家具、装修等用雕漆工艺品。

应用范围:是主要家具用材之一。榆木家具一般 为榫卯结构,应轻搬轻放。榆树木材用于建筑、车辆、胶合板、家具座椅类等产品制作。

二、呼伦贝尔地区能够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的软性材料:毛毡、皮毛、柳条、牧草和芦苇等材料。

1. 毛毡。

特性:羊毛具有柔软、强韧、弹性佳,不易变形,可一体成型。凉爽抗热,保暖性佳、不易燃烧、不易褪色、有高度吸湿性、防水性,染色效果佳,耐磨性能好。

加工方法:制作毡垫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需要众人的合作劳动。把羊毛放在温水里洗净晾干,分类,堆放在一张干羊皮上,拍打羊毛。然后轻轻地压一下,再喷洒热水,把它们卷在一起。

应用范围:居住的羊毛毡帐篷(毡房),毡子装饰布置房间、制作衣物及厨房用具,常用来做地毯、厚靴子、衣服等。

2.柳条。

特性: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快,根系发达,保土固沙力强。抗逆性强,喜水湿,繁殖容易,抗风沙,耐旱、耐盐碱、耐严寒、耐酷热等。

加工方法:一般来说,最好在春天、秋天之前割柳。柳条春天容易脱皮,秋天质量最好。首先用柳刀打杈,编做住所的柳条,割好的柳条晾晒几天后,用来编织变得柔韧顽强,不易折断,就可以开始使用了。 

应用范围:应用于席子、栈子、院墙、栅门、猪圈、鸡窝、羊圈草垛、围墙、砌井、筑坝、做粪框、编箩头等都离不开柳条。整个住所全是用柳条做的,还有的是住所的一部分建筑材料是用柳条做的,比如蒙古包的哈纳、乌尼。

     3.牧草。

     特性:蒿类牧草和禾本科牧都具有耐碱性、再生力强、耐刈性和耐牧性也强,如无芒雀麦、高燕麦草、羊草、鸭茅、芒等优良草种。豆科牧草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均分布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河滩湖滨地带的典型草原等地。

    加工方法:干草进行脱水干燥。青贮草进行发酵处理。半干贮草进行晾晒、铡碎、紧压、密封处理。牧草叶蛋白进行绿色汁液压榨、乳酸发酵。

    应用范围:喂饲牛羊、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和浓缩叶蛋白。

     4.芦苇。

     特性:芦苇属木科高大禾的多年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繁殖的根茎,茎秆直立且节下有白粉。又名芦头、芦柴、苇子。分布在池沼、河岸等多水地区,形成苇塘。

    芦苇根据色彩为自然色、红色、黑色。简洁、明亮的自然色和红色芦苇,适用于居住空间、空间上方,黑色芦苇尽显装饰空间的雄伟气势。

    加工方法:芦苇的选料,快刀将有用的部分削取、截段、用刀将苇秆一侧劐开划口,将芦苇完全浸泡十分钟左右,使用家用电熨斗来处理整平。

应用范围:芦苇与天然材料、不锈钢丝编织,用于窗饰或背景墙,使空间通透、明亮。可用于小商品的装饰,使其更加实用、美观.还可以制作芦苇工艺装饰画和实用手编工艺品(芦苇苇帘)。

通过深入实践、课堂归纳和材料汇总,使同学们对于呼伦贝尔本土材料的种类、特性、加工方法、应用范围等,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呼伦贝尔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的城市,主要以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四个少数民族为主,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性、民族信仰、民族色彩、民族图案等,都不尽相同,从而,生活的器具造型、色彩、材质、图案、材料加工等,都有很大差异。对于家具设计来说,迫切需要设计和制作一系列具有各民族色彩本土材料的家具。

当代家具设计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挖掘本地区材料,进行现场制作当地四个少数民族的家具产品。在制作中总结一些材料的特性、加工方法,尝试着开发新的材料和工艺或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搭配,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我们的家具设计课程更具有实践理论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金国.室内与家具材料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1-5-1

篇5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outstanding landscape cases and ecological design cas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as the thesis.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popularized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humanistic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liv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racticality us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three aspects.

关键词: 生态学;景观设计;高校校园;可持续;人文特色

Key words: ecology;landscape design;the university campus;sustainabl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028-02

0引言

校园景观设计是当代商业区与住宅区产生本质区别的景观设计。它承载的是多年高校人文历史的文化底蕴。校园是学生们接受知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的公共性场所,培养学生的智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校园也是供学生在其中生活、娱乐、休闲的服务性场所。而生态设计,又是当代景观设计行业所竞相追捧,却又让众多设计师望而却步的词语。生态设计这四个字已经被众多设计师在方案设计中平凡使用,但是却很少有设计的内容中真正做到“生态”二字的。生态不等同于多种树,不等同于绿化,更多的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保护、修复或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才是生态设计中最基础的任务。

1生态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发展生态型景观的意义

当代社会,生态设计不再单单是一种商业的噱头。而是整个人居生态链条所必须的标准。因为它决定的是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品质;关系着所有人的安全与人类的持续生存。面对现在日益加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与河流的污染问题。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景观设施。不需要让其孤立的成为城市中心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它寓于整个城市的循环链条之中,这种设计融入于每个人类家庭之中,让其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重新体会到自然所给予的关怀。这一切,也就归结于我们的最终话题――生态设计在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中发挥的作用。

现如今,生态设计早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它有其特有的广泛性。不单单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就能将其完全涵盖的。它是一种协调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方式,其运用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没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帮助我们重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态度。让我们重新观察与发现城市,景观,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对于曾经的破坏及浪费进行保护与修复的反思。

简单地说,生态设计就是与原有自然规律相结合,将每一个设计寓于自然生态链中,从而使其符合自然生长消亡规律。

对于每一个设计,都需认真思考:它是否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是否可以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如今的城市存在很多的问题,规划的失败导致很多原生湿地、森林的消失,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强行消灭了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环境,将溪流、山川、动植物、微生物赶出了这片土壤,甚至将土壤也埋藏于混凝土下。自然的痕迹在城市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都是一片钢筋混凝土丛林,象征式地在其中点缀一些花木并美其名曰生态。土地不再涵养水源,空中的雨水降到地表,不被地表吸收,流入肮脏的地下水管线,通过管线直接白白流入海洋,城市里面的地下水源因此不断减少,每年城市都在不断沉降。河流被人为渠化、截断,曾经的母亲河都成为人人厌恶的臭水沟,五颜六色的泡沫和油脂漂浮其上,水中再无鱼虾,甚至连基本的水生植物也全无生存可能。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儿童不知道动物原来可以野生,不知道水的颜色原来是透明无色,不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变成的,不知道星空到底是什么样子。

2012年,北京一场大雨,淹没了半座北京城,人们遭遇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威胁。这样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很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城市设计不合理。而合理的城市设计必须结合生态设计进行。可见,生态设计是现如今所需要的,更是迫在眉睫的。

2校园景观的特殊意义

“校园”一词,最狭义的解释就是:[campus]大学、学院或学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学校内供学习、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顾名思义,它是一个供学生们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校园景观与文化性市政景观、商业景观、住宅区景观有诸多不同,它有更多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拥有丰富的功能各异的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从而诠释校园的精神内涵。需要反映校园的多元、自由和兼容并蓄,记录校园发展的脚步。校园空间的营造需要更多的结合内外空间,让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交融,从而拓展空间的交往性。除了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这些职能外,校园也是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场所。景观设计通过形式美、色彩美以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校内师生甚至校外人员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以舒缓人们的压力、放松身心,通过一些具有参与性的公共景观设施或者设计让师生一起体验并参与,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是校园未来的“场所精神”。

3生态设计运用于校园景观的意义

景观设计面对的是城市化、全球化、唯物质主义向人类提出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性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而利用生态设计则能更好地帮我们找寻生存下去的出路,解决实际生存问题的同时,重新构建我们的信心和精神信仰。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自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在期间分别被青澄路、夷浜路分割。结合湿地自身的特色、周边用地情况及所在地域文化等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布局结构――“一轴、两翼、六区、十四景”。

二、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

“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将融合生态――自然的体、景观――自然的象、环境――自然的用。即自然本质之真、自然现象之美、自然实用之善三个层面言说。提出建立在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新自然景观——“湿地公园”与自然共同生长这样的设计理念。

其设计指导思想是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功能作用,实现设计地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方案设计特色

1.主入口区与次入口的设计

科营路东侧,区域的最西端,与CSSD办公大楼隔路相望。布置的以“主入口广场”为前景,满足集散、停留、等候功能;同时附设“江灯渔跃”景点,成为公众与湿地的直接对话面,并贯穿“船文化”,“渔文化”。如图1。

“主入口广场”主要包括入口标志、入口广场、休憩设施等。设计结合场地横向展开一处“林荫广场”,特色景墙、景观石柱、休闲花坛、树池坐凳等成系列的景观设计,一方面使得主入口广场特色鲜明,易于识别;另一方面解决了人流集散、问讯、等待的需要。

“江灯渔跃”景点。主要由景观眺望台、休闲栈道及特色景观雕塑组合成景。经过主入口广场、景观石柱,游人来到开敞的平台之上,可一览湖水景致。而一侧特色景观雕塑更是设置的恰到好处。这处特色景观雕塑采用层层排列弯曲的彩喷钢管塑造而成,一排排钢管似如海洋中的水草弯弯曲曲,鱼儿、蟹儿在其中游弋、穿梭,营造出欢快、明朗的感觉,寓意美丽富饶的阳澄湖。

次入口区位于科智路、澄湾路交叉口处。设计为不规则场地,与场地相呼应。场地采用简洁通透设计风格。周边布置一定数量树池座凳;场前布置标志性景石,形成整体的视觉感受。场地设计充分考虑游人感受的延展性以及与林荫停车场的衔接、融合,采用“隐入口广场”做法,充分体现了景观整体性、生态性。广场前景选用竹子密植,伴随着碎石路面营造次入口“曲径通幽”之感。如图2

图1 图2

2. 建立生态缓冲区

夷浜路至澄湾路一段,近500米水道。设计本着生态工程措施结合景观的设计主导,通过激流石、分流道、直流带、弯流道、起浪池等一系列景点设计使得水体流动自然活跃,增加了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充分曝气,达到为水充氧目的。本方案设计提出“整合改造,植物保留”的原则。在改变岸线、增加堤、岛、河、渚的同时布置“河渚渔歌”和“ 木歌林语”两处景点,并以栈道、平系、沟通。一方面增加了景深,另一方面对道路分割形成遮挡,同时还为周边用地提供休闲、游散的场所。如图3:

“河渚渔歌”和“木歌林语”两处景点设计贯穿“渔文化”,采用栈道与周边景观相互沟通。景观平台挑出驳岸,边缘设置石质坐凳,平台中部两个镂空留出的树池使得硬质景观更为生态自然,两片青砖景墙,中间留出窗洞来寓意一个家的场景,靠近湖面的平台上一组“渔”的具象雕塑,渔人手拉网具,脸上露出收获后的恬淡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满足。

图3

3.建立生态湿地区

通过带状缓冲过渡区域一系列交叉重复的生态工程措施处理,在设计区域的南侧,结合现状设计一处较大的水域――“生态湿地区”。旨在对水体进行再次过滤、沉淀。

这一区域里,设计布置“水漾闲林”、“船桥相望”、“沁水流芳”、“溪风探幽”等景点。如图4。

“水漾闲林”景点,与“木歌林语”相连,设计将两个景点统一考虑,“木歌林语”作为鸟类栖息地,“水漾闲林”则作为观鸟、赏鸟基地。景点内布置“湿地展示地”、“湖心亭”“廊桥”、等内容,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场所向人们传递湿地知识信息,给人们提供游览学习的场地,达到湿地科普教育的目的。

“船桥相望”景点,处在科技城待建地标建筑一侧,与湖面衔接。设计结合建筑的特征、水面的开合、场地的高低。合理布置游散栈道、休息平台、曲桥。旨在,通过景观的虚实、错落、曲直,营造“以小见大”的空间景观,打破平直的岸线的同时形成生态绿地与建筑的相互渗透。为待建建筑提供看与被看、用与被用的多重景观。

“溪风探幽”景点,区域水网交织,岛墩密布,湿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肌理,设计在尽可能维持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利于生物多样性,通过对生物廊道的沟通、景观构架的设置形成湿地的一处别样景观。栈道、栈桥、景观廊架的设计以及水生植物配置,将游人带进一个曲折迂回、回味无穷的境界。

图4

4.公共建筑设施设计与夜景设计

除一些景观需要的亭廊外,在本次景观设计的范围内不设置其它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公共厕所设置,安排在设计地外公共建筑中。一是以免建筑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其它人为因素对该处自然湿地景观带来破坏,二是将周边公共建筑与湿地有机组合在一起,更体现其整体性、有机性、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公共设施包括:景观小品、景观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等。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的地域氛围,采用自然的木材、石材为主要元素,结合少量钢构、玻璃等新颖材料;造型简洁大方,与周边以生态为主的景观形态能够较好的融合;这些设施结合局部放大的广场及观景平台布置,可成为该区域精致的景观小品。全面满足游客的心理和人体尺度的客观要求。

夜景设计遵循艺术创作原则,与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整体设计相协调,起到烘托整体景观效果的作用。不同灯光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层次清晰,突出主景,凸显主题,做到丰富而不杂乱。

“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灯光夜景设计主要从湿地景观在晚间营造的气氛出发;创造休闲、游赏景观的亲切氛围出发。在方便居民、游人的使用和游览观光的同时,使整个区域的夜间具有独特的美。

5.节约型在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的应用

首先是坚持生态原则,这点上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完全可以做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片湿地,有着它自己的生态系统,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态公园。

其次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内部建立生态净化系统,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既不破坏形象有保护了那里的环境。同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设计人员还设置水禽栖息地,让更多的鸟类禽类能够来这里嬉戏,也不失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景点,这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最后在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的过程中,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里补种了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达到水体的净化———据介绍在英国的许多加油站四周,常常会种植芦苇,因为污水流经芦苇地后水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这样使用后的污水一旦流入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水系中也可以经过净化被植物所利用;在地面铺装上尽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这样可以将水再次收集并加以利用;绿化时以乡土植被为主,没有像有些城市以为引进国外的名贵树种,而是以保持当地原貌为主,凸显当地景观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把其生态、环保、休闲、形象等功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就是这么一个原生态的、具有独特设计的生态节约型园林。

6.结语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园林有了重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风景园林以及生态园林,发现了其中的乐趣。相信这次的学习经历会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同时我也坚信生态园林一定会成为今后园林设计的主导。

参考文献:

[1]王汝成 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沙河公园;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一、公园性质定位

休闲娱乐:能满足城市军民文化娱乐和儿童游乐的需求。

观光游憩:以景观、景点为主体,建设形成优美的环境,成为城市居民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科普教育:通过植物、设施等对城市居民进行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

生态防护:通过大范围的绿地建设,使公园范围内形成质量良好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极大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设计构思

以城市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依据,结合城市文化,贯彻“自然、生态、健良、现代、发展”的主题,合理布局,艺术造影,创建生态化、景观化、现代化和人文化的城市公园。

生态化理念――营造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绿地的新潮流。在公园设计中,在公园的南北两侧形成大面积的生态林带,开成具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的城市森林,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平衡,提高城市形象具有有积极的意义。

景观化理念――景观多样性。公园的设计以植物景观为主,要把据需要,营造了适当规模的水体景观、建筑小品等景观,各种景观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和谐共存,形成了移步换景、景观多样的园林环境。

现代化理念――紧贴时代气息。公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背景与时代特征,空间布局简洁明快,景观计计新颖独物,使公园建设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与时代特征同步。

人文化理念――文化展示平台。公园设计应充分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于公园景观设计之中,使公园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平台,弘扬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三、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自然资源特点、周边环境特点,结合城市居民需求,设将公园分成八个功能区,如下:

(1)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入口附近,是公园的管理中心,占地1.5亩,其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仓库、车库等。

(2)水上游乐区

位于公园中部。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利用公园中部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设计一处人工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游乐活动。水上游乐区设计有游船码头、垂钓区、亲水平台、曲桥等景观,结合丰富的水生植物,形成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水体生境景观。

(3)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东部,靠近东入口。由集散广场、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儿童娱乐设施有:电瓶车、跳床、过山车、滑梯、攀岩、旱冰场、淘气堡、转马、海盗船等娱乐设施。

(4)森林休闲游憩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沙澡,是公园内地势最处低的区域,也是一处相对安静的场所。充分利用现有树林,设计有游览步道、休息设施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供中老年人森林游憩、休闲娱乐的场所。

(5)植物观赏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西入口。利用现有的大沙丘,栽植各种园林观赏植物,形成一处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观赏区,游人不仅可以在此观赏值物,也可以登高远望,近可俯视全国,将公园全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开发区,饱揽城市美景。

(6)文化广场区

位于公园东南部,以景观大道与东大门相接,是游客进行文化娱乐的区域。该区主景为一下沉式喷泉广场,布局精美,风格同代。喷泉为旱喷泉,以增加游人的容纳量,同时,文化广场可以成为露天演艺场所,满足城市居民节日聚会、文化演出的需要。

(7)健身运动区

位于公园中部,南接文化广场区,是一处供群众室处健身的场所。该区设计为林荫广场,林下布设健身器材,为城市居民提供晨练、健身运动的场所,体现公园建设的“健康主题”。

(8)滑沙娱乐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利用现有大沙丘,形成一处滑沙娱乐场所,体现地域自然资源特色,丰富城市居民的户外运动项目。

2.景观空间组织与设计

景观设计根据各功能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在整体协调统一的原则下,突出不同空间的景观特色,营造了各具特色景观空间,使公园成为一个生态自然、景观多样、和谐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的主干道作为连接各个景观空间的“主动脉”,将各个景观空间有序的连接起来,成为景观空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完成了公园环境空间的构筑。

四、公园中设计的主题性景观主要有

(1)花林稚乐。在儿童游乐区配置大量的乔木和花灌木,乔木主要有国槐、樟子松、云杉、栾树、山查、山桃、山杏等,花灌木主要有榆叶梅、丁香、连翘、丰花月季等,形成花木扶疏、百花争艳的植物景观,乔木绿荫如盖,满足儿童游乐区的遮荫的需要,花灌木色彩明快,与儿童游乐区的欢乐气氛相协调。

(2)音乐喷泉。在文化广场区设计一外音乐旱喷泉,成为游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喷泉启动时,水花随着悠扬的音乐此起彼伏,游人在喷泉中穿梭戏水,景观优美,风格现代。

(3)槐林票香。在文化广场西部僻静区域,设计一处刺槐林,夏初槐花盛开之时,槐得四溢,清香扑鼻,为整个公园速写为清新的花香。

(4)柳岸春晓。在人工湖东岸,栽植大量的垂柳,初春柳芽先发,翠柳依依,婀娜多姿,倒影碧波,“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5)云阁揽胜。在人工湖东南部的小沙丘上,一座揽翠阁,为仿古四角亭,檐牙高啄,环境幽雅。揽翠阁是人工湖南部观赏水景的一个制高点,与湖对面的吟秋阁隔水而望,形成对景。

(6)海棠船坞。在人工湖东南岸设计一处游船码头,植物配置以海棠为主,故名海棠船坞。船坞上设计一个为游客遮阳的张拉膜,体态轻盈,不仅满足了遮荫需要,而且增加了船坞的景观性。

(7)碧水银滩。利用原来的沙丘,在人工湖西岸设计一处沙滩。沙滩在湖畔平坦宽阔,金沙细软,为游客提从日光浴所场所。

(8)菏池听雨。在人工湖南部近岸处种植荷花,夏季荷叶田田,红花映日,形成“映日荷 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观。雨天,依栏而立,静听雨打荷叶的声音,别有一番意境。

(9)石瀑飞流。在公园西部设计一处假山瀑布,与西大门遥遥相对,使游人一进入公园就可以看见瀑布,听见水声。假山瀑布体量较大,气势壮观,水花飞溅,水场如雷。

(10)琴林听音。在连接西大门和瀑布之间的景观大道南侧设计一处林下休息空间,平坦草坪上道路纵横,仿佛琴弦一样的在梳林草地间延伸。静坐林中,附近瀑布的声音和风吹树动的声音悦耳动听,似有琴弦轻吟。

(11)曲廊清爽。在公园西部的大沙丘顶部建设一处亭廊组合的景观建筑,该处为公园的最高点,是馆员内一处绝佳的观景点。登台而望,视野开阔,天高气爽,顿生豪迈。

(12)霜林流丹。在大沙丘上大量配制黄栌、五角枫、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深秋,层林尽染,霜叶流丹,形成“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容”的西山红叶景观。

(13)曲桥飞渡。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跨湖曲桥,桥曲线流畅,风格现代,桥上敷设淡绿色玻璃,人行桥上,如履清波。桥上设计有三座景观亭,桥亭倒影,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观。

(14)沙坡飞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大沙丘北部设计一处滑沙场,为游客提供滑沙场所,体验从沙坡上飞驰而下的刺激感觉。

(15)柳浪闻莺。在公园西北部的低洼地带大量栽植垂柳,形成柳浪闻莺的景观。林中设步道、草亭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环境幽雅的柳林休闲吧。

(16)桃溪浣芳。在公园北部设计一条溪流,连接人工湖和沙河,作为人工湖溢水、换水的排水沟。溪流曲折潆洄,两侧大量配置以山桃为主的树木,春季桃花天天,灿若红霞,花树倒影,飘花流香;形成桃溪胜景。

(17)柳池闲钓。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处垂钓空间,岸边栽植垂柳作为遮荫树,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垂钓服务。

五、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该地的植物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和常绿针叶树种形成混交林,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木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即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观赏效果,又能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同时,在植物造景中,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形成具有多样性的植物景观。

大型乔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上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骨架。以保证绿地夏季的浓荫、冬季充足的阳光和四季景观的持续性。

小乔木和花灌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下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肌肤。以鲜艳的花(叶)色,优美的造型,成为植物景观的主要界面空间。

地被植物,是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植物群落和景观的铺垫,弥补了乔、灌无法覆盖的地面,对景观具有烘托、渲染作用。

通过丰富的植物造景,公园内植物景观五彩缤纷,季相变化明显,春夏有开花植物,秋季有秋色叶植物,冬季有常绿树种,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

6.水景设计

公园水景设计的基本布局是一湖、一瀑、一泉、一溪。

一湖。即人工湖――翠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水深0.8~1.5米。

一瀑。即西入口附近的假山瀑布,假山高5米,宽15米,瀑布下设计水池。

一泉。即位于公园中部的音乐喷泉,喷泉广场直径45米。

一溪。即连接人工湖和沙河的桃溪,溪流曲折潆洄,利用高差,形成多个跌水,丰富了公园的水体景观。

为了节约水资源,通过管道等将这些水景连接起来,实现循环使用。同时,人工湖的水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满足绿地对水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 .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1 我国生态园林的现状

1.1 植物造景存在的生态问题

植物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

用, 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 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草坪的盲目使用 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 而维护这些娇贵草坪的生长,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其次为使之不生杂草,要喷撒化学除草剂,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从生态效果来看, 草坪无论在保持水土,还是制造氧气方面都大大低于相同投影面积的树木。

(2)绿篱花坛过度频繁设置 人们在赞叹其绚烂多姿的时候, 却也因大面积绿篱花坛的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 使得人的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这样的景观华而不实。

(3)洋花洋草泛滥,乡土草木难寻 现在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花草树木已难见到,举目尽收的多是外来花草。1999年,我国进口草籽6500t, 2002年增加到13500 t,年增速超过50%。这种洋花洋草一统天下的绿化格局,既难彰显地方特色,又增加了后期管理负担以及外来种入侵的危险性。

(4)树种单一,稳定性差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使用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由于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和相互依存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5)大树进城, 利小弊大 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即使侥幸存活下来,老树生长高峰已过,进城后生长缓慢,起不到应有的生态效果,只能作为“古董树”观赏。

(6)追求形式美,缺乏科学内涵 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形式美成了景观设计的唯一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景观设计师不懂植物学, 往往做出来的设计图看上去好看,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树木不是绿色的雕塑, 它是有生命的。忽视这一点, 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就会打很多折扣。

1.2水景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大部分住区景观用水是以自来水为水源, 且利用率很低 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城市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人造水景, 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 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 造成水景景观的用水量逐年增加。

城市改造“造就”“景观灾难” 人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河道被做了水泥护衬,筑坝蓄水,河岸做了铺装。水与土地的分离,导致河流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程度。光洁的水泥或花岗岩护岸,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水际变得寸草不生; 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三通一平”掉了;原本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变成了人工河渠。

2 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

2.1 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修复与加强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3 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例如: 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 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研究还发现,有些植物的分泌物, 对其邻近的植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显促进杨树生长;核桃与山楂相互促进,板栗与油松相互促进等。了解了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

3 结束语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融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9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3]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篇10

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设计,园林的意境通常都要依靠各类手段和方法来营造,并在创造手法的烘托下强化园林意境的体现效果。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主要有5种,分别是一池三岛、名山胜景、文化典故、人化景物以及诗情画意等。其中借助于一池三岛的布置能够促使平淡空旷的水面上产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布局凭借其空灵的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众多造园者的喜爱。名山胜景主要是通过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手段,将名山胜景和自然风光集于一园之中,其别典型的当属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大规模宫苑,在此方面当推圆明园。这种景色上的借鉴摹仿并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从园林景观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出发,来实现各景色间的取长补短。文化典故则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神话故事融入到园林意境之中,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意境创造手段。比较著名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都是此类代表,在园林意境中充满着文化典故的韵味,都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景。人化景物就是人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思想和品格,用于人们情感上的交流和抒发,在借景抒情的环境下深化意境,增强园林意境的感染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人化景物的手法都是文人志士所经常使用的手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园林的设计。对于诗情画意的这种手段来说,我们应当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古以来园林景观的发展就与诗歌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园林比较注重的就是诗意的营造,诗意在很大程度上与园林的意境存在着一致性,在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的相互循环作用下促进园林意境的体现,使园林意境与诗歌之间能够做到相得益彰,相互凸显。但是在设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园林的构思工作,要尽量先用诗句立意,借此来为园林意境定下主题,进而在不断体味中建造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其主题,在经过相应的加工手法后,最终建成具有“诗意”的园林。并且这些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秉承着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生态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虽然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确保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避免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应有面貌,发挥出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并且文化消费不断上扬的环境下,且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广大群众对于园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园林具有简洁、容易识别且影响深刻、环保性高等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园林设计既能够反映出现代城市应有的现代气息,而又能够满足市民们的审美需求。通过对园林意境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与城市建筑相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园林景观。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还应当明确,园林意境、场所感、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尽量满足场所感和归属感方面的要求,使园林真正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最后,在对园林意境加以利用时,还要注重对园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显,使园林景观的设计带有时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特点,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