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6 06: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分析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的基础上,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两个方面,阐述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教学模式
1前言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其时间短、规模小、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等优势,已经得到高中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使用。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基于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微课资源整合,以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最大效应。
2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不同于传统课程资源,但是它是在继承传统地理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再发展与再创造,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主要在地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馈、学习指导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又根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2.1知识型资源
知识型微课资源是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微课教学资源。教师围绕地理教学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微课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启发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与知识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总之,知识性微课资源以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构建能力为主要任务。
2.2活动型资源
活动型微课资源主要是围绕高中地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而开发的教学资源。为了推动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微课资源的引导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地理教师往往借助微课,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采用体验法、参与法、置换法、演示法等实践活动方式,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辅助型资源
辅助型微课资源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辅助作用的微课教学资源,它着眼于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辅微课资源尽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但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与辅助作用。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链接型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开阔地理认知视野,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因此,辅助型微课资源也是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与效益。
3.1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针对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的资源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整合意识,推动地理微课资源体系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
1)新旧教学资源整合。鉴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新的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加强地理新资源与旧教学资源之间的整合,使微课资源更好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持续的地理资源体系。微课资源与旧资源的整合,首先,要继承与发扬传统资源的优势;其次,微课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地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就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新旧教学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如教学“区域发展差异”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差异,对教学资源进行再整合。把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有机融合在微课中,使之成为微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样既发挥了传统地理课件教学资源的作用,又通过微课模式,凸显微课的教学优势,实现传统课件资源升值[2]。
2)不同类型资源整合。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具有类型多等特点,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在不同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较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的最大价值呢?整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微课资源的整合设计,使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有机结合。这样就能避免微课因时间短小带来的容量劣势,更好地突出微课针对性强的优势,做到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型资源”可以结合“知识型资源”,使“活动型资源”紧紧围绕“知识型资源”展开设计与开发,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辅助型资源”又紧密围绕“知识型资源”“活动型资源”展开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链,实现课内向课外、知识传输向知识运用的有效延伸。
3)不同学科资源整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这种整合既要立足于地理课程教学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地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丰富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库,推动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迁移,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高中地理学科与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可以尝试与高中历史、政治学科微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通过不同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用联系的教学思维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含金量。
3.2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引导下,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实际、微课教学特点,有序、有效推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
1)合理规划。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效率,避免微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规划[3]。地理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根据高中学校的统一要求,具体由高中地理备课组为实施主体。各位地理教师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解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考纲要求,制定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方案与建设流程,尤其要把微课资源合理定位,使微课资源能够贴近教材,紧扣地理知识点;贴近学情,充分考虑微课背景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习惯等,将微课与地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搭建平台。平台是微课资源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离不开资源平台建设。高中地理要根据“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强化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互动,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此外,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地理教师基于微课的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微课大赛、微课题研究等,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微课资源开发热情,提升教师微资源开发与研究水平,使平台真正发挥出辐射作用,建构起地理教师之间微资源建设的桥梁,营造出融合“微课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立体化服务环境。
3)微课制作。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关键是微课制作,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术,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高中地理微课制作要重点突出“三性”,即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首先,微课制作要具有科学性。按照高中地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制作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其次,微课制作要体现技术性。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必须要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微课资源,以确保微课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助于凸显微课优势。最后,微课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更好地展示微课的魅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优化微课设计,融入艺术元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4)应用改进。微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为了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价值,更有助于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改进。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自身对地理教学的理解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4]。此外,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改进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同行点评、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促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的再提升。
4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微课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必将推动地理教学的新发展、新突破。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强化实践探索,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更好地发挥微课在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添更精彩的一笔。
作者:张正勇 单位: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教科室
参考文献
[1]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2]苑雪.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世界,2014(9):178-179.
篇2
关键词: 优质微课资源 开发 建议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也力求实现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微课是重要的形式之一。所谓微课,顾名思义,是不同于一般课程的小型课堂,又称其为微课程。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产物,具有时代性。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在线教学模式,是国内外教育事业中的各专业人士热切关注的话题。这种微课移动教学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微课并将其普及于教学中是我国教育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微课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微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内容以某一单纯的知识点或是重难点知识为主,以此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某一知识点。微课最初是以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的形式出现的。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促进了微课的发展。现如今的微课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采用教学视频的形式,观看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在课堂中将教授和学习结合起来,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其还涉及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并结合了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等教学资源。微课是一种由多种资源有机组合构成的,以微视频形式存在,利用网络技术,突破空间限制,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小的网络视频课堂教学。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式,具有现代的特点。微课教学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开展教学,因而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微课教学强调的是资源,是对资源的利用,因而微课教学的资源具有多样性。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情境,辅助学生学习,增强教学成果。
二、我国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国微课目前只是初步发展,在微课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视频教学,因而视频镜头和角度的问题会影响视频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视频教学效果会受到计算机设备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教师虽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其并非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在声音系统设置方面还无法熟练地掌握,因此,制作的课件的声音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微课视频的录制有时候是用智能手机和摄像机拍制的,这些设备的音频采集功能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够完善,易对录制产生不好的影响,且教师拍摄的地点、环境都可能影响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现阶段的微课资源开发时,教师对于课件制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设计的课件无法达到微课教学的要求。在页面设计方面,不够简洁大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件的风格未统一,整体感不够强,不具有层次感;排版上不够合理,配色不够协调;配图上缺乏合理性,图标的设计不美观,在课件中所采用的网络链接也经常无效。
总的来说,微课教学所需要的资源配套不够齐全,还需要进行补充和充实。微课教学是对资源形式的创新,但是其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教师也对此种小型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无法充分利用微课教学。
三、优质微课资源的建设策略
(一)采用开发流程规范性策略,制定微课设计流程。
优质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稍显复杂系统化的工程,它不是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公开课,也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视频制作,而是包含教学的各个方面,将多种教学资源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开发微课时,要将其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微课教学的应用价值。微课的开发是需要制定规范的流程的。首先要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和合适的教学内容,细分所有讲授的知识;根据教授对象的学习特点,设计微课教学的教案和课件,并准备合适的练习题供学习者训练;其次,进行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实施教学活动,并根据编辑好的微视频进行教学反思,将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最后,实施微课程教学,优化微课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二)采用资源完整策略,保证微课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一资源类型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多样化。教学视频虽然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微课教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微视频上,而是要将相应的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等结合起来,丰富教学资源,以完善微课教学的配套资源,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微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目前,微课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将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微课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可将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单元性的讲解或是专题讲解,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总结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动力。
篇3
【关键词】微课 微课资源 英语微课
一、 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起源于美国,是由一位在教学设计方面有卓越成绩的教授戴维q彭罗斯(David Penrose)率先在2008年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大学推出的,该教授所设计的微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阅读或者探索、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该教授的微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戴维q彭罗斯常常被大家称之为“ 1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该教授把微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在他的研究中最主要用到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同时是以移动学习、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际学习理念。此后,微课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可汗。可汗采用网络自制微课程的方式来教其表弟表妹学习。他所自制的微课程每个大约是10分钟,针对每一个微课程都设计了明确的目标,还采用插图的方式进行解释,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非常清晰,如今可汗学院已经在全球广受欢迎。
国内学者对微课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时代,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下,微课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新动向。
二、微课作为教学资源的特征
1.时间短。一般微课时长15分钟,甚至更短的只有10分钟,不足传统课堂的三分之一,特别适合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也特别适合高职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特点。
2.容量小。由于微课时间短,所以微课的内容方面一般都力求精悍,单独集中关注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知识点,便于学习者学习理解。
3.内容独立。传统课堂的上课内容多且提倡完整和系统,相比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教学指向更明确,10分钟时间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直奔主题,内容精炼。
4.场景情境化。微课视频一般通过实景、实物展示、或者电脑科技虚拟场景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直观、生动,这是一般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多无法比拟的。
三、高职微课资源的主要类型
1.理论讲授型。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为讲授法、问答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适合于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学科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展开微课堂教学。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讲述一个学科知识点,教师通过知识点去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
2.实践演示型。以练习、操作、实践训练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为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适合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展开微课教学。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开展一节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微课都可以归入上述两大类型,也有的微课属于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从数量上来考虑,国内现有微课以实践演示型的微课为主,这和国内微课大赛的评价标准有极大的联系。
四、 高职大学英语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
1.建设工作需要常规化。目前国内的微课资源主要是通过微课大赛产生的。大赛中产生的作品,很少采用录频软件制作,大部分都是摄像、计算机虚拟等技术,10分钟的微课制作成本高达几千。大赛中的作品都是零碎的,分布在不同学科中,不成系统,所以微课使用的有效性很低。且通过竞赛产生的教学资源,无形中抬高了资源建设的门槛,部分学校和老师望而却步,不利于资源的长期建设。所以,微课资源建设更应该侧重于常规化建设。
2.建设工作需要整体规划。微课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短小精炼的视频,但是微课资源却一点都不短小,而是涵盖某门课程的几乎所有知识点,因此高校微课资源的建设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微课资源建设需要整体的规划,明确的建设方案、有序的组织以及技术支持,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这个组织协调工作可以是教学行政部门、高校或者出版社。国家有关方面有必要形成建设的规范和体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作为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主要依据。
3.建设工作需要制度改革。微课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既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也需要会拍摄懂编辑的技术团队,还需要将微课资源用于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网络技术。目前来说,很少有老师同时具备以上的能力,但是如果要合作开发微课资源,那么在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下很难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要包含制度的改革,从考核上面来说确保老师们投入微课资源建设的热情。
4.建设工作需要商业化。在信息化教学时代,微课资源建设已经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目前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在学校内合作开发微课资源的条件,技术上达不到,或者制度上不支持,老师缺乏工作热情。并且相比于以往的备课,微课资源的成本也成百上千倍地增长。鉴于此,在微课资源使用的初级阶段使用出版社或者企业开发的现成的微课资源无疑成为比较适用的。
篇4
关键词: 公安英语 微课资源 翻转课堂
1.引言
公安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优秀警察人才的主要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13年10月,我国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加强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民生,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世界和平等职能作用,公安干警队伍必须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这也对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效果与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是公安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国际警察之间通用的语言,在公安干警职业生涯尤其是边防、出入境管理、国际合作及维和等涉外警务中应用比较广泛。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公安干警队伍中超过61%的人只能进行一般英语会话,在处理国际警务中大多不能熟练、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和使用英语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公安干警队伍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内在所需。因此,公安院校必须要根据公安干警的职业、职能和专业的特殊要求,在遵循公安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国际化战略眼光,强化公安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成效,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警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复合型的优秀公安人才。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被引进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东在2010年开展了微课试点,教学效果成就斐然,自此之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迅速成为国内各级学校的热点。作为一种数字化教学活方式,微课以其短小、新颖、便捷、共享的优点,为公安英语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公安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推进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英语教学数字化、移动化、碎片化,能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公安英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信息交流层面,从而真正提升公安专业学生英语素质与知识应用能力。
2.微n与翻转课堂优势分析
2.1微课
微课(Micro-Wcourse,Micro-Lecture)是微时展的产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科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5分钟左右的微型教学视频,并辅以微课件、微练习等辅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重难点,实现情境化、个性化、移动化、碎片化学习。微课属于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教学单元资源包形式,集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反馈交流等于一体,具有主题明确、生动有趣、知识紧凑、简单实用等突出优点,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多媒体随时随地学习,实现“5min完成一次学习,300s经历一次思考”。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基于微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学习时间转移到课外,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内答疑释惑并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内化。2011年,在美国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的积极推动下,翻转课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及个性化学习,便于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利用微课资源等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知识内化的场所。翻转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形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2012年,我国明确提出将“翻转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尽管当前在外语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毋庸置疑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3.在公安院校英语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与普通高校的英语教育不同,公安院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公安干警的职业技能与素质,增强其在涉外警务中的沟通交流能力。例如,香港警察必须精通两文三语,而且警察学院授课统一采用英语,即使是操练口令也是使用英语。内地公安院校英语教学则相对不足,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制约了公安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首先,教学内容侧重理论,与公安警务实践存在脱节,无法有效适应公安警务需求。公安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非常明确,但在实践中,英语课程教材与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大多侧重英语理论和基础知识传授,而对于英语知识应用不是很重视,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实际任职所需。其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更好地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英语基础与英语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集中、学时,难以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另外,由于我国内地公安院校都采用母语汉语进行教学,英语学习与应用氛围不足,学生日常也很少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形成“哑巴英语”。再次,英语教学模式与方式滞后,仍然采用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也未根据学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比较低效。最后,英语教师缺少警务专业实践经验,英语教育与警务实践不能有机融合。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引进的,其英语专业知识、理论都比较强,但缺少公安警务实践经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能会存在英语知识与警务实践融合程度不高的情况,对学生未来的岗位任职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性化英语教学。教师根据公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供学生下载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自由的学习和思考,从而强化英语学习效果。同时,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氛围比较和谐、宽松、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频繁,能够增进师生感情,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英语。
4.加强公安英语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4.1分层次设计翻转课堂课前学习微课资源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的辅助资源,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公安英语教师在设计微课资源的时候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层次化微课资源、层次化微测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由浅入深地从基础进阶到精通,提高公安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4.2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课堂内互动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微课资源,可以将公安英语教学内容模块化,使学生能通过模块学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公安警务实践,布置探究性任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小组合作、情境练习、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学生应用公安英语知识的能力,驱动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和知识内化。教师则及时给予指导和援助,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启发。微课资源建设需要立足公安警务际,坚持任职需求导向,翻转课堂学习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岗位技能有机结合。
4.3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师生课后反思
多元化评价既包含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包含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公安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专业性和职业性比较突出,要使其真正成为消防工作中沟通交流的工具,就必须要贴近公安实际进行教学。在评价的时候,也要充分考量评价结果的引导性,采取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等,都纳入评价主体,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效果、态度、方法等,确保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英语知识应用技能的提升,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5.结语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成效直接关乎公安干警队伍英语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顺应教育潮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促进公安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优秀公安干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黎,王海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18:104-107.
[2]薛丹云.警务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海外英语,2016,07:22+27.
篇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全面开展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湖南省于2015年启动卓越校建设。《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要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师生泛在学习和融合创新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备受师生青睐的互动型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国内外微课开发设计及应用研究现状
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广泛认可的定义为:长度不超过10分钟,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后形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字、视频、声像和动画等。最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微课指的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或能力点开展的尖端、完整的教学活动(摘自中国微课大赛通知中)。从上述两个定义可析出微课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与学科教学结合走向“微课程”。微课也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高职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国外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早且较深入和成熟,但研究数量并不多且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微课实践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微课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网络在线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实践应用研究比较有名的案例包括:①英国2004年7月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②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③Shieh,D(2009)以美国某地区 12 所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微课在这些学校的应用情况;④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国外微课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微课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借鉴。
国内微课研究相对较晚,发轫于2011年,近几年微课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微课的含义特征。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二)微课的设计开发。主要观点有微课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三)微课的应用研究。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虽属“舶来品”,但国内研究成果颇丰,且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有佛山市“微课”建设,天津市的《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等。胡?F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微课入驻高职相对较晚,2015年全国举办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并建设“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共享资源网络平台,因此才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的微课共享资源。高职微课研究方兴未艾。
三、高职微课资源开发、应用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引下,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帮助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微课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微课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意义建构。
(二)卓越校建设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导向作用
近几年,随着全国高职微课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微课大赛的举办和推广,微课的影响力逐渐深远。众多高职院校竞相开展微课项目建设及推广应用。然而微课在高职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微课在我省卓越高职院校应用已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首先,微课的内容重复零散不成系统,系列化、专题化、系统化的微课资源缺乏,建设特色专业群所需的微课资源紧缺;其次,很多微课资源建设都是教师为教学或竞赛而开发的,学生、行业人员参与度不高,导致资源很适合教学而不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最后,高职微课教学应用平台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微课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微课未能实现其应用价值。如何建设具有利用效率高、性能价值高的微课资源?如何借卓越校建设之契机,建设专业的微课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群所需的系列化、专题化微课资源?如何实现卓越校之间的特色专业群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做好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特色专业群建设要“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5个左右专业组成,重点建设2-3个专业群,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同专业微课资源建设时却是各自为政。因此应该按照《基本要求》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一同来开发建设特色专业群微课资源,进而组成特色专业群微课程资源。
(三)结合高职学生特征设计微课资源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认识能力稍若,对理论知识关注力不够,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和网络感兴趣。因此高职微课资源设计要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多注意创新和实践,注意结合工作岗位的要点。对于有些技能技巧的讲解,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微课资源的设计,由学生来讲解他们的技巧方法可能比教师单独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因此在微课资源设计过程中,可以力邀学生积极参与微课程资源的建设。
(四)高职微课资源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微课既可以用作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也可以用于翻转课堂,或者慕课教学,还可以单独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卓越校背景下,建议微课与专业学科教学融合――最终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微课程资源。至于微课/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议校际、校企联合开发建设微课程资源并共建微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网络平台。这样的微课程资源和微课程交流共享网络平台既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2):65-72.
篇7
记者:作为理工附中发展建设的掌门人和多年从事教育的管理者,请您谈谈贵校数字校园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陆云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和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促进应用模式创新,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实际服务需求,逐步施行多元开放的育人方式和大胆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上下通过努力,构建有质量、低代价、可持续的信息化数字校园环境,使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教育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服务、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能力等教育综合改革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基于此,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
记者:在理工附中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您始终强调信息化建设要依托学校核心服务需求去规划、去建设、去完善,那贵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有哪些?
陆云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定要借助各类信息化应用诊断、发现和读懂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及痛点。切实做好服务转型工作,尤其是服务于学生的在线教育类应用,务必要保护学生探究质疑的欲望。同时通过不断累积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挖掘出师生变化趋势,促进教育附加值和增量不断上升,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追求的目标和新动力。同时,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有这么几点:
1.服务教师
使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支撑创新的教学模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教师综合信息素养。
2.服务学生
通过一站式微课社区的建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服务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和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办公管理和服务环境。
4.效益优先
以实用、可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综合考虑学校实际需求、服务效益情况,理性选择成熟、易用、稳定的系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贵校有哪些基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服务转型建设优秀的数字校园成果,它们的应用为学校的教学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陆云泉:我校有三大块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比较有特色:
1.数字化办公平台
促进有效管理机制构建的数字化办公平台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为契机,改变以往单机文档打印下发、电话通知的办公方式,建设数字化办公平台,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无缝衔接在一起,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建共享和消息有效传递,促进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和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数字办公平台成功常态化的使用,为校园服务从个性化向公共化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2.教务教学一体化平台
我校教务教学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以提高效率为基础;规范流程为原则;更加关注师生主体对象,重视建设过程中“诊断”的重要意义。进行教学教务一体化的建设,我们以实际建设中凸显的问题为入口,深入诊断各类应用平台在师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善和加强之处,最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平台具体的应用系统包括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例如:
(1)其中教学评价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由各班教师组织评教的繁琐局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引发的评教偏差,保留实用的客观评价指标和评教流程,增强评教的合理性、客观性,体现了教育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成绩分析系统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学生个人了解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任课教师定位下一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好阶段性教学反思工作;还可以帮助学校纵观全校的学习情况差异和变化,及时发现相关问题,调整教改措施,找准教学策略,为教学改革方向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3.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2013年9月,理工附中成立了微课平台建设工作组,专门建设了教师微课工作室,开始进行微课平台的开发设计工作,由校长亲自给项目教师开展微课项目启动培训,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微课教学。学生利用微课社区,根据老师的指引,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拓了通过网络向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群学习的新途径。学生自主个性的学习欲望和探究质疑的学习态度得以保护,从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记者:贵校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思路可以与大家分享?
陆云泉: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建设经验。
1.建设前期
我校优先成立项目骨干小组,目的在于明确项目成员责任,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工作,对建设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聘请专家领导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完善管理,保障、引导各项工作向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有序化的数字校园建设。
2.建设过程中
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建设原则,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规划,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需求分层建设,边建边用;同时根据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建设系统贴合实际需求,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
3.推广过程中
采取分期分阶段推广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优先级,保证推广一个功能、稳定一个功能,由少到多,边建设边推广,不断丰富平台功能。同时,通过经验积累,总结出“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扩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益。
篇8
摘要:文章以高校特色专业资料室为例,阐述了其为特色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以及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并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院资料室发展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67-03
收稿日期:2013-01-03
作者简介:楚保玲(195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馆员。1院系特色资料室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关系
作为高校三大教学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属院系、科研单位都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这些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分馆,构成了高等院校特殊的“二级”图书馆系统。院系资料室是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职能机构,是图书馆文献情报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健全和完善现代化的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与建设体系,能大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效促进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许多高等院校加大了对院系资料室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将资料室建成学术科研“品牌”,使院系特色资料室在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方面发挥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图书资料“少而精、少而优”、专业性强也是院系特色资料室一个突出的特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就是其中的一例。这是因为艺术学科与文、史、哲、经、理、工、农、医等学科相比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及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如其他学科多以文本或语言作为呈现方式,而艺术学科则多以听觉(音乐)视觉(美术)作为其表现方式。笔者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为例,从几个主要方面对音乐专业特色资料室发展建设以及为音乐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发展史及现状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是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资料室——艺术院系资料室中专业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资料种类最多、数量最大、门类最为齐全、历史最悠久的资料室之一。截至目前,该资料室共有音乐类中文图书30,000余册、外文图书5,000余册;专业中文期刊50余种、8,000余册;外文期刊30余种、1,000余册;各类唱片、磁带、录像带、CD、DVD等5,000余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的历史是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艺术学院;1959年更名为郑州艺术学院;1962年河南省高校调整,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成立艺术系。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河南大学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成立河南艺术学院,隶属河南大学。1998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将原有的艺术专业的4个系合并,成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图书资料采集和订购工作,资料室现在仍保存着很多印有各个时期印章的图书资料,还有几十种期刊都是从创刊号开始订购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为艺术学院的发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馆藏特色及功能
3.1加强资料室建设,突出馆藏特色,为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既然是特色专业资料室,那么所存图书期刊资料就不能像大文大理那些学科一样搞“大而全、多而广”,不能贪多求全,而是要利用有限的经费保障专业所必需的图书资料,做到“少而精、少而优”,以“精”为核心,突出“特色”,必须要与院系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围绕学科专业设置为中心购置、增添图书资料;同时还要保持专业必备资料不缺失,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完善的、翔实的资料保证,这是该资料室的主要特点。
目前该资料室所拥有和保存的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发起组织编纂的大型音乐类丛书——《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可以说是“镇馆之宝”。因为从全国艺术院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范围来看,拥有这套大型音乐类丛书的还为数不多。这部民族民间音乐集成丛书卷帙浩繁,共分十部约三百余卷;涵盖地域广泛,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包括在内;权威性强,一批国家最高音乐学府的专家教授直接参与编写和指导;地方特色浓郁,一大批地方音乐工作者和民族民间艺人参与编写;时间久远,从1979开始筹划到1988年出版第一本书籍,直到2006年才全部完成该部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前后历时将近二十年。该部丛书共分为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等。笔者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这部丛书,是因为该丛书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支持和科研成果取得、对音乐专业“音乐与舞蹈”、“戏曲表演艺术”等一级学科申报和成功获批发挥了很大作用。
3.2为研究生教学服务是院系资料室的一项主要工作
作为高等院校的“二级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一方面要为本院系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扎实而具体的工作。
目前音乐专业招收研究生有中国音乐史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音乐人类学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音乐表演理论与应用研究(含声乐、戏剧、器乐、键盘)等近十个方向,常年在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三个年级共约120余人。近几年,音乐资料室在原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专业招收研究生专业方向购置了大量包含现当代音乐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图书资料和工具书,新增订几十种专业期刊和报纸。代表性的有《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300余卷);《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丛书(约30卷),荟萃了当代音乐学界最具代表性学术人物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外文工具书《新格罗夫音乐词典》(20卷本);传统古琴音乐丛书《琴曲集成》(10卷本);《中国音乐年鉴》(1987年~2009年)等等。专业核心期刊和各大音乐学院学报有《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等等。大量的专业书籍及学术期刊,为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专业知识、毕业论文写作及资料查询、毕业创作音乐会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理论支撑。同时,音乐资料室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较浓厚,有利于研究生学习交流,这些都为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楚保玲: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楚保玲: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3.3兼职承担科研统计任务是院系资料室工作的又一特色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除了做好日常的为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服务以外,还兼任着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这项工作从2002年开始,对音乐专业的每位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按类别(如著作、教材、核心论文、一般CN论文、项目、获奖等)和年度归纳整理,全部输入电脑,建立详细的教师科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完善。这项工作一直做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信息资料,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套电子化系统管理的科研档案数据资料,为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申报硕士学位点、申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功获批,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作用。此外,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还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及开题报告按年级和专业方向进行归类整理,放置专门独立的小区域分类保管,为方便读者查阅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该资料室还注意搜集保管本专业教师编纂出版的各个时期的专著及教材,丰富了资料室馆藏的种类。4网络环境下进一步加快高校特色资料室发展建设的初步探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它们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检索及传播使用等各个环节。以网络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其工作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资料室传统的工作模式。因此,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要求,为现代化教学科研提供更完善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改革的新思路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改变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和管理模式,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大量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为现代的主动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特别是教师和研究生)对信息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院系资料室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4.1抓住机遇,促进资料室网络化建设
抓住高校大力发展校园网的契机,自觉将资料室自动化系统作为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参加校园网建设。2010年暑假期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购买设备,组织人力,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资料室馆藏的35,000余册中外文书籍、9,000余册中外文期刊的全部目录基本信息输入电脑,把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库资源,并入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自动化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了院系资料室的资源,同时也使资料室图书自动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4.2利用校园网资源提高特色资料室服务质量
利用学校和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和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充资料室的专业资源涵量,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河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已覆盖全校各个院系,河南大学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化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局域网、光盘局域网,连通了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装载“中国学术期刊”、“维普科技期刊”、“万方硕博论文”、“数图电子图书”“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数据库。这些彻底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广大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快出科研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技能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在把院系资料室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库资源后,也为资料室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充专业资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学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以及院系资料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总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为特色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后勤保障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特色专业资料室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惠滨.高等院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和特色问题刍议[J].教书育人,2005(5).
[2]李婉华.网络环境下高校资料室建设与发展[J].世纪桥,2008(8).
[3]杨惠滨.高等院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和特色问题刍议[J].教书育人,2005(5).
篇9
>>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以激活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演讲课课程环节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广立学院英语口译方向课程设置初探 营养指导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探索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 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设施的建设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中英语自主学习实践与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分组教学研究 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转换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演文化教学法探索 生态视域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
[2] 刘名卓,刘名海.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的衡量与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2011,(4):27-31.
[3] 张进宝,李松,陈鹏.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61-63,67.
篇10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科技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交流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对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我国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1 科技信息资源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也很突出,相关调查表明:国内有91%的机构已充分认识到了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只有16%的科技创新机构自订科技文献资源可以满足本单位60%的信息需求,这就对社会对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普遍较弱,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和研发条件薄弱。因此,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先导调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积极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在此背景下,大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机构,面向各类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大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近年来,我所坚持以少量的增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带动现有各类大量的存量信息资源,建设基于本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暨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为本地区科技创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中小企业用户可通过平台的门户网站和“文献请求与传递子系统”“异构数据库检索子系统”,“虚拟参考咨询子系统”“互联网信息采集子系统”“数据库建设子系统”等5个软件子系统,共享科技文献资源,科技成果,科学数据,行业分析报告等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技文献检索,全文下载,信息咨询等应用服务,充分挖掘分析各类资源的利用潜能,为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增值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为中小企业的高端科技信息服务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年来,大连市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本地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平台服务工作,为企业开放实验室,提供样品检验、分析,技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更好更快服务企业。①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共享服务。成果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所有能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必须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为解除知识产权的限制,实现光盘资源共享,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原文传递等方式,解决企业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②对科技管理部门政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深加工成二次、三次信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数据信息产品,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专利及产权交易等各种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期望获得的信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信箱中,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③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对有需求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指派专人上门服务,可开展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讲座,也可以是企业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讲座。④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扩大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帮助企业克服由于规模小、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技术攻关等问题,突出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服务职能。
3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主要体会
3.1 为了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必须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善、科学高效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协调整体布局,广泛交流、达成共识,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开展获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明确各参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统筹规划、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