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范文

时间:2023-04-12 15: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实验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实验室

篇1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6-0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具备一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而防护水平的级别与其接触的风险因子是相对应的。所以,认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级别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并进行备案工作很有必要。

1病原微生物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1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实验活动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评估职业性疾病风险、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与管理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危险性事故发生。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可以判断并选择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以下简称BSL-1、BSL-2 、BSL-3、 BSL-4)。

2.3设施和设备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组成。BSL-1、BSL-2 、BSL-3、 BSL-4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同,主要有:物理隔离区,用物理隔断和密封门把实验室与公共的外环境隔离开;负压通风过滤技术,通过控制气流速度和方向,可以使实验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HEPA滤器过滤排放;消毒灭菌设备,主要有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用于对具有感染性的固、液体废弃物的彻底灭菌和对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3实验活动备案

3.1备案管理:卫生部负责BSL-3、 BSL-4备案审批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BSL-1、BSL-2实验室和实验室活动的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BSL-1、BSL-2实验室,应当向所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案材料的审核和现场验收。审核通过的实验室,发给省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活动备案证明》,予以备案。

3.2备案材料:提交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一般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活动基本情况,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实验室布局平面图及受理部门要求提交的其它资料。

3.3备案条件:BSL-1、BSL-2申请备案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根据实验室设立单位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活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个体防护措施,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应当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证书,设立单位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5]《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篇2

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1)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以致漏电着火,也有电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①设备“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失火。②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③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2)用火隐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3)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安全阀堵塞等情况,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规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15-01

微生物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与院感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部门,主要承担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应急检验工作、传染病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检验工作等。在微生物学检测过程中,大多数检验工作内容为定性试验,工作方式为手工操作,结果的观察是依靠主观判断,所以有时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在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开展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日常的检测质量,是结果可靠的基础和核心,室内质量控制包括对环境设施、培养基、试剂、仪器、实验过程和实验人员的监控。

1微生物室内质量控制

1.1检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从事微生物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1];技术人员还需要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参加各类短、长期培训班,到设备先进业务水平高的实验室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以提高技术水平;并通过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1.2操作手册微生物实验室必须要有根据本实验室条件而编写的标准操作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用于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使实验操作不因人员的变动而有所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室可开展的项目、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菌(毒)种管理、质量控制方案、环境设施监控要求、废弃物处理;配备细菌学参书籍和有权威性的专业杂志。

1.3标准菌(毒)株标准菌株的来源必须从认可的菌种或标本收集途经获得,必须来自权威机构或认可部门,如我国的卫生部药品生物鉴定所菌种保藏中心等。对于标准菌(毒)株的选择,在试验过程中,无论是定性试验,还是定量试验,质控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出试验中出现的误差,因而质量的监测点就得设在一个敏感的位置。这个敏感点,对定性试验,应在较弱阳性范围内;对于定性试验,则应位于解释试验结果的决定水平附近。标准菌(毒)株由专人管理,并在文件中规定其职责,非管理者不能随意获得。

1.4质量控制标准

1.4.1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通常以细菌能否在培养基中生长或形成典型菌落来衡量。培养基要求细菌不但能生长,而且还要求发育好并表现出典型的菌落特征。配制的培养基一般质量要求为:①培养基应有明确的标记与配制日期,液体培养基应澄清、透明,含导管者,倒管中不得有气泡且导管内充满液体;固体培养基必须保持适当的硬度,在接种前应为无菌。②不定期检查PH值,要求在规定的PH值±0.2内,有指标剂的培养基应保持其应有的颜色。③倾注琼脂平板的体积一般为15ml,斜面不超过试管的2/3。④无菌分装的培养基应在培养箱(36℃)过夜,无菌生长才能使用,高压灭菌培养基应随机抽取5%-10%作无菌试验。⑤培养基应放在适当温度下保存。⑥培养基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时观察是否变质。记录所有的结果。商品化的培养基质量控制由厂家负责。

1.4.2试剂和染色液的质量控制标准试剂和染色液必须注明配制或购买日期;按要求贮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对稳定性差的试剂,试验时必须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并记录结果。

1.4.3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标准抗血清的来源必须可靠,并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和保存。使用前观察抗血清是否澄清,定期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并记录结果,注意抗血清的有效期和效价。

1.5仪器设备的监控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的监测时如果是大容量灭菌器,则在其不同位置放置灭菌指示物,以全面评价灭菌性能。高压灭菌器使用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方法监测其灭菌效果[2]并记录结果;培养箱、冰箱、水浴箱的监测,每天开始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都要记录温度,如不符合要求则应进行调整,隔水式培养箱和水浴箱,则要定期进行加水,冰箱则需定期进行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的监测,每天观察记录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温度,其温度要求在36℃,浓度要求在5%-10%,必要时调整其温度,测试其二氧化碳的浓度;生物安全柜的监测,生物安全柜的过滤网更换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换,紫外线灯每3个月检查一次消毒性能。对检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仪器设备,在检定期间内还要进行期间核查。

1.6环境设施的监控实验室的环境应满足检测要求,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应有利于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和仪器的维护。对检测结果有重大的影响的环境,必须对其环境条件实施监控并记录加以控制。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对有不同要求的区域加以明确的标识并能有效的控制,防止病原体的扩散。涉及生物安全的检测区域按照相关规定或要求配置相关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无排放高压灭菌器等,必须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有害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无菌室内必须配备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再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必须更换隔离服。使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检测人员的职业暴露。

1.7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响过程输出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上6点以外还包括样品的采集(分析前质量控制)、原始记录及报告(分析后质量控制)等。采集的样本必须有代表性,保证无菌采样,同时记录采样时的环境状况;采集的样品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运送到实验室;实验室内样品必须具备唯一性标识及样品的储存和处置应有明确规定,以满足样品复检。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包括空白试验、行双样、人员比对、样品复检、目击试验等。室内质量控制是产生精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

2室间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以外的机构或组织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是上级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室间质量控制是使实验室从质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室内质量控制只能了解实验的重复性好坏,而不能了解实验的偏差或系统误差,室间质量控制能纠正实验室存在的系统误差直至减小或消除实验室间的误差,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3讨论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来说,由于其主要从事的是产品、公共场所等样品的卫生指标菌检验和传染病监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所出具的实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实验室结果及时准确和公证,才能确保有关卫生行政执法能够顺利实施和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22

Abstract:Microbial room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importance of the work and found that micro-organisms exist in the new situation room of some old problems,propose their own solutions accordingly,thus further ensuring that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carried out smoothly.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s the focus of hospital management.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put forward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uilding,strengthening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a number of measures.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医院的许多部门,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医院感染的监测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及时准确的临床病原微生物鉴定及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在医院感染中的病原生物学检验和医院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学调查,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建设和执行医院的卫生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目前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多数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现状,可以说与医院感染监测的任务和地位所要求的相去很远,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医院外部环境看,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工作滞后,领导重视不够,观念落后。由于长期相关部门对细菌检验的收费标准定价过低,严重影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等质量。目前还有一些县级医院仍将细菌室作为缓冲室可有可无,细菌检验可做可不做,硬件、软件落后,不但制约了微生物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工作。

从医院内部环境看,目前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检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采样及样本容器的不规范:比如痰样、尿样、便样,更不用说厌氧菌培养样本等,忽视在监测分析前的质量保证;②样本运送的不畅通:如采好的痰液和尿液不能及时的送检;③分离培养不标准:如一个痰液培养应该使用几种平板,应该有什么样的培养环境等等;④菌种鉴定的不标准;⑤细菌药敏检测方法的不规范:使用K-B法检测却没有对药敏平板及药品纸片进行定期的检测;⑥报告结果单纯,没有结合临床作任何解释;⑦保存不重视;⑧目前多半实验室仍仅限于对常见的普通细菌的鉴定,药敏,对一些难于分离培养的细菌如嗜血杆菌,L型细菌,支原体,厌氧菌,真菌等缺乏认识和培养鉴定技术;⑨由于临床医生对细菌方面的知识有限,造成对细菌检验的不重视[2]。

针对这些问题,①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防止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制定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规划及措施;②定期向临床科室报告医院感染菌谱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以供医院感染管理和临床医生用药参考;③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④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一个检验专业,有责任向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部门的信息[3],参与全院微生物及使用抗生素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提高送检率;⑤加强对医院重点科室和人员的病原学监测。发现异常细菌或有流行趋势及时通报相应科室,同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我国也与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感染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多的威协,尽管新的抗生素不断地研制和生产,但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递增越来越给人类增添麻烦,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手段逐渐提高,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但至今仍是检验医学各学科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国内药敏试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我国卫生部推荐的是按美国NCCLS推荐纸片扩散法(K-B法)和肉汤稀释法MIC,但目前所用的方法仍未统一和标准化;②市场所供的药敏试验的培养基、药敏纸片及MIC稀释板等缺乏严格的质控,质量难于保证;③细菌检验队伍力量薄弱,从检人员知识老化,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以及标准化的了解;④药敏结果报告慢,尤其是临床实验室脱离临床,缺乏沟通致使药敏试验结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所需。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①按培养要求选择高质量的培养基和适合各种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如CO2浓度、厌氧环境、温度等等;②认真执行NCCLS的标准化方法并加强室内质控,分析前的质控、样本及分析后的质控审核,发送报告,反馈临床信息,密切联系临床;③对市售的药敏培养基,药敏纸片MIC稀释板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④试验用的抗生素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应由医院控制院感委员会中临床医师药物学及微生物学专家共同按实际情况选定和查审;⑤加强地区间、国际区合作交流,学习新方法,引进新技术和配置必要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投资,综合培训从检人员的素质,重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队伍的建设;⑥密切监视耐药菌群如: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和耐高浓度氨基糖甙类的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耐头孢曲松的淋病奈瑟菌,耐泰能的肠杆菌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在我国出现和传播。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一个检验机构,要有计划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有关部门的信息,指导临床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增强广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根有据,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医院感染[4]。

参考文献

1王文平,周敏,杨进波.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25-7026.

2程龙,程明,张桂华,等.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101-102.

篇5

关键词:高职生;仪器设备;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27-02

高职教育需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主要从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谈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同行的注意。

一微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弊端

1.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科学性。(1)对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不清楚。低水平,浅眼光而导致设备计划的不明确。目前的仪器设备购置是由各专业提出购置计划,再进行汇总,然后上报审批。各专业申报仪器设备计划的依据是课本上的实验项目。至于这个实验项目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实验、有无开展的必要、该实验是否代表了最新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功能是否先进齐全等等问题,很少有进行论证。很多兄弟院校的实验室同行经常到我院微生物实验室参观,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专业仪器设备需要哪些?这些设备干什么用的?从这些问题当中,就可以看出微生物专业在发展的技术水平程度和方向上的迷茫。(2)对设备计划的随意砍伐。由于资金的问题,上报的计划被管理部分随意砍伐,最后残缺。

2.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管理缺乏创新精神。 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隶属院系二级管理,主要由系管理的体制,使各系的实验室建设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依据实验项目而购置的仪器设备,随着课程的整合而被闲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一些热门专业现在逐渐被冷落,招生的数量在减少;在购置仪器设备时,没有进行充分地论证,购进之后,才发现用处不多;购置的仪器设备不系统,缺少一个环节后,其它的仪器设备就只有闲置。 设备利用率低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验室管理缺乏创新精神,在思想上放不开。如果我们的管理者再开放一点,在管理上创新一点,依靠实验室,我们能办出很多的小事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但达到了提高设备利用率,还提高了效益,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所说的教学改革,一般都是指理论教学的改革。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理论教学改革的空间不太大,相反,在高职院校,最需要最有特色的改革,应该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在长期从事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我感觉到,实验室的工作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因此投资较大,要真正重视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这也是领导无法直视的原因;二是实验室的管理除包括正常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外,还需要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估,以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目前这部分工作主要依靠教研室,而我们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对付理论教学,而教师的社会实践也较少,专业技能不是太高,因此无法促进实验室的发展,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三是目前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受的压力太大,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不多,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面的评价,因此四平八稳比改革创新要稳妥。由于缺人缺物,缺乏自利,使实践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也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微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管理的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生存,没有实验实训是不可能发展下去的。经历了高职初期的扩张之后,各高职院校把内涵发展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标准是要达到规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成立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实行专业管理。成立由学院主管的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实行专业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干扰,加强对实验实训效果的监督和考评,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聘用专职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实训过程的监控,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的开发,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更大的空间。

2.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涵盖管理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仪器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仪器设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制度、仪器设备领用与保管及调配制度、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备案制度、仪器设备报废注消制度、废旧仪器设备再利用制度、仪器设备添置计划与招投标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方面,并要随着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要完善和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效果。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包括人员的合理流动,仪器设备的交流等。如微生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的费用大,而机电专业人员对仪器设备比较精通,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就可以节约部分费用。再如,各系大小不一,有的系比较大,计算机不够用,而有的系小,机器空置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4.扩大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如果想进一步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实验室力量,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学以致用,学生的明天是为社会服务,因此紧密联系社会,依靠社会力量,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和仪器设备水平。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人才的交流上,要大胆聘用社会上的行业专家、高级技师参与到学院的实践教学中来,通过交流与学习,一方面,提高学院整体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内部的竞争。 实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也是交流与合作的一部分。对于某些贵重的仪器,我们可以借助于其它单位;对于我们有的设备,也可以用来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买的作用是创造价值,不是为了摆样子的。微生物实验室的功能中有很多不错的经济发展点,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从一项或几项专业实验中衍生出生产项目来,进而可以向企业的方向发展。

5.更新管理手段,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和群体化。校级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上设备信息的自动采集,对设备经费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购置、分布、使用频率、运行状态等情况进行随时随地查询,掌握“家底”,为设备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有效依托。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者保持适时联系,随时获取各处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使用时段、使用效益等信息,实现对全校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同时还可开发闲置或待报废设备的再利用价值,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会因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交流而得以大大提高。当然,实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也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反,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应继续保持,尤其是出于对原始资料真实性的信任和管理制度的规定,一些环节上的保留原始资料与记录必须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保存,如领导的签名、上级的批复等。

6.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 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实验室工作需要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学习素质。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制订量化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机制等等,是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关键。特别是在微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对职业院校的微生物类专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打开门走出去,在观念和水平上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而引导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困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业多、仪器设备类型多、微生物类专业不受重视、招生数量较少是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中,不管从制度还是方式上都存在一些漏洞,实验室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部分实验室的能力不能适应高职的教学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停止不前,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实验室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怎样发挥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也许随着中国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高职的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能逐步趋于规范。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由先前的单一药品检验改为食品、药品全部检验。只有发现并掌握二者检验的异同,才能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作如下概述。

1.检验标准

1.1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2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1.3比较 药品标准近些年来五年更新一个版本,为能及时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药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补本。食品标准无固定更新周期。

2.实验室环境

2.1药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1]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涉及实验室监控菌株的分离鉴定、样品阳性菌株的分离分析、方法验证中的阳性菌操作等实验活动,应在专门的阳性菌实验室进行。阳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2]

2.2食品 实验室环境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

2.3比较 二者对阳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环境都有严格的限制。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环境洁净度、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确的要求,而食品没有要求。

3.培养基

3.1药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计数测定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的检查,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3.2食品 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规定执行。

3.3比较 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药品对培养基有适用性检查,食品对培养基有质量控制。二者计数所用的培养基也有区别,应当引起注意,如药品细菌计数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用平板计数培养基;药品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玫瑰红钠培养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计数用孟加拉红培养基。

4.抽(采)样

4.1药品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4.2食品 食品的采样应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较 食品与药品对抽(采)样都有明确的要求。食品的采样更加复杂和严格。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案,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5.方法验证

5.1药品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检查。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技术方法应重新验证。

5.2食品 食品标准中没有方法学验证实验的规定。

5.2比较 微生物检验结果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含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组分时,影响尤为突出。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保证在检验条件下的样品浓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由于没有引入方法学验证,若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添加剂,可能会影响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检出,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动物实验

6.1药品 控制菌检查标准中无做动物实验的规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检验需要做动物实验,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较 动物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动物实验的开展对评估致病菌对人体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7.仪器设备

7.1药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用传统方法。

7.2食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可用传统方法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7.3比较 微生物检验中的生化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提高了鉴定水平,提升了检验效率和质量。

8.总结

通过对比食品和药品微生物检验各方面,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药品的方法验证和标准按时更新是食品所没有的,食品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定系统和动物实验是药品所没有的。如果二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者的检验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要掌握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附录Ⅷ C 79-88.

篇7

所有生物类学科中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就是微生物学,它在近几年飞速发展,普及面广,并且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极强,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也是它。微生物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微生物学实验,它可以使理论性课堂教学的不足得到弥补。并且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程度得以加深,使微生物学的教学发展得到促进,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微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01-02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验性,这门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微生物学实验,人类为了使微生物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使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得到推动,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掌握。让学生在认识微生物上从理性上升到感性,这是设置实验课的目的,为了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使学生们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们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也能得到提高。

1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传统教学的经验不足:

因为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某些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微生物实验教学,投入也不够,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性中专卫校尤为明显,这样导致过于陈旧的方法被应用在微生物实验中。以前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一手包办了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思路、准备实验器材以及总结实验结论等各个环节学生们在实验课上只是一味地对教师指令照搬照抄,这样虽然完成了实验课,但是学生们的依赖思想也就从此而养成了,这样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课前学生不在进行预习,做实验的时候也不认真操作,不独立思考,对结果的分析没有到位等。

1.2 没有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在安排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时间时通常较为紧密,频率为两周一次甚至每周一次,每次安排学时为1-2个,但是有时在观察和分析课程实验内容的结果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包括分离和培养微生物、其生化反应和测定生长曲线等,如此导致整个实验过程只通过一次实验课是难以完成的,可是如果后续对结果的观察在第二次课再进行的话,实验结果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恐怕就难以得到保证了。

1.3 考核方法单一:

以往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来评定微生物实验的成绩,所以学生很多学生做实验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将实验报告完成,这样一来,一旦错误操作出现在了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或者预期的实验效果没有被达到,大部分的学生不会去认真思考或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一般编造数据来来完成实验报告,有时甚至将他人的实验结果抄袭在自己的报告中。这种通过完成报告来进行考核的方式引起了学生们不重视实验的过程,从而将实验课程的真正目的忽略了。

2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措施

2.1 改革课程设置:

训练学生使他们能够将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得以掌握就是微生物实验课的目的。通过学习实验课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得以了解,使对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授得以加深。但是根据当前的教学形式,想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型人才是相当困难的,这样,就需要对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进行改革,流出足够的动手时间给学生们。在具体做法上,第一应该使学校加大投入在在实验教学上,使实验设备得到增加,让每个人一组、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模式取代过去的多人一组、大家共同完成实验的模式。这样动手锻炼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得到,不但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高。同微生物实验课程比较抽象、复杂,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提高。

第二,应增加大量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实验课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从实验的初始一直到实验的结束都仅仅是在被动的操作和接受,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创新意识。而在添加的设计性的实验课程中,实验的主要才真的是学生本身,实验路线必须由学生们预先设计好,实验器材也要自己选择。而且,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具有以下特点:较为丰富的实验内容,具有较为多样的试验方法和较为灵活的实验形式等,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动脑,也要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实验要具有自主设计性,要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的设计,在实验中独立操作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成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也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的机会,为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建立开放式微生物实验室:

所谓的开放式实验室,就是实验室在按照一定规则的前提下要为教师和学生随时进行复位提供,使有关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在完成时能更加方便,进而能够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另外,可以采取对学生完全的开放式在开放式微生物实验室中,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学生可以自主的将一些自己的设计性实验等在实验室完成。

2.3 认真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微生物实验具有较为复杂的内容,另外因为有课时的限制,有时候多个实验项目要在同一次课中完成,这样在将课前学生们就必须将预习工作做好。在每节微生物实验课之前,教师必须要督促学生们实验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对实验的目的、内容以及原理加以了解,学生们也必须做到在实验开始前就了解和明确实验中的关键步骤,这样在做实验的时候才可以得心应手,减少错误操作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实验课之前准备器材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和老师们共同参与,这样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得到增加,另一方面学生们动手的机会也可以得到增加,使他们在掌握实验课的知识点时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3 结语

微生物是一门科学学科,它的基础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才能形成它的概念和规律,通过微生物实验,使课程理论得以验证和升华,使微生物学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之就是抓好微生物实验,想要将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切实做到最好,就必须使学校更加重视学校对实验课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潘利华,郑志,罗水忠.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12,22(5):51-53.

篇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实习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08-03

近10年来,我国微生物学快速发展,特别是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项目工作的推进,临床抗感染治疗越发依靠参照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针对实验室检测方案的标准也每年随之不断更新。而这一现状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临床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让即将投入工作岗位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科发展,临床实习期是关键环节,其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施行各种带教模式,切实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临床带教工作必须要深度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微生物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1-3]。检验医学的发展是这些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个体化诊断,个体化医疗只是空谈;没有医学检验指标及技术设备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等不可能实现。而微生物检验结果对临床医生显得更为重要,其直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近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对我们微生物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测项目扩展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多个领域,工作面从医院常规检验到感染控制,参加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要求微生物人员能够更多地深入临床,参加查房、会诊、阅读病历,关心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关心检验报告对临床诊治的影响,将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以便更及时、准确地服务于临床,并不断满足临床的需要。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生带教面临的现状

检验专业学历分为专科和本科,其中检验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专科生理论知识欠缺,对理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在实习中对操作注意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检验本科生较检验专科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稍显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上和专科生没有区别,有的专科生动手能力甚至比本科生还强。现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担责任的意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大部分实习同学六月底七月初到实习医院,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就心神不定了,一是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如事业单位入职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另外还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以及双选会。同学将会花很多时间复习和参加各种辅导班,有的同学直接请假复习考试,这些都耽误了大量的实习时间,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4]。

由于全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临床实习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有时实习同学比教师还多,常常是同学带教同学,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大部分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带教的意识薄弱,认为将常规检验工作完成是他们主要的职责,只顾埋头工作,不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实习同学进入实习单位应由实习单位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实习科室共同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实习同学一旦离开学校,学校对实习同学管理的责任似乎就全部交给了实习单位,平时几乎没有联系;另一方面,一般的检验科没有配备专职的实习管理人员。这样就会出现实习同学懒散、消极的现象。

1.增强安全意识培养。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是针对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的特定场所,是各种潜在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要重视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实习生进微生物室前要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如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口罩、加强手消毒等消毒措施,正确区分和处理黑色袋的生活垃圾及黄色袋医疗废物;学习如何应对职业暴露、标本溢洒等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发生,并且要多举一些工作中或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实例,增进实习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5]。

2.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期中的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通过PBL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6-8]。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9,10]。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教学阶段因其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应用PBL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前景,应逐渐加以运用和完善,以满足微生物学检验快速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3.制订带教计划,且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医疗科研和大量教学工作。按照南京医科大学的要求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带教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意识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11]。微生物教师在带教之前,首先按照实习生的实纲制订带教计划,明确学生进行微生物实习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还需对课后学生应具备的相关微生物检验能力进行系统规划。同时,每两到三个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采取口头提问或试卷考核形式。根据考核情况适时调整带教计划,使带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带教中要强化对典型病例的学习,如给出一个临床病例,提出问题:(1)剖宫产术可能的污染菌有哪些?(2)血中感染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什么途径进入?(3)临床如确诊感染病例需要我们实验做哪些检查?(4)工作中碰到阳性瓶,但镜下未找到细菌应该怎么处理?等等。激发学生思考,让每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最终对学生的回答汇总点评,分析当中的正确与不足,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热烈的讨论中传授给学生。教导学生要主动走进临床,很好的和临床对话。比如一个感染科医生高度怀疑病人是肺结核,而送了几次痰找抗酸杆菌,结果都是未找到抗酸杆菌。此时你就要思考标本的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哪个环节会出问题,我们的方法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怎么来提高检出阳性率?标本采集是清晨第一口深部痰吗?采集、送检到实验室的涂片有多长时间了?有条件送支气管刷片吗?只有通过与临床的沟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检验结果更可靠,更有价值,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微信平台在微生物检验带教中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于无线网络的智能手机、智能APP迅速普及,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生活。QQ临床微生物论坛、微生物公益大讲堂、各种微生物论坛群以及公众号临床微生物论坛,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微生物发展的最新前沿。目前上海医院实验诊断科周庭银教授创建了十几个临床微生物论坛群,汇聚了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微生物工作者近5000名,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人的生活。实习中由教师组织学习,提出问题、讨论、总结。还可以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发到群里请教,群里会有好多不相识的大咖为你指点迷津。网络平台中有微生物最新信息、学术讲座视频,让局限在一个小空间的微生物的实习生请教到无数的教师,也能及时地学习掌握最新知识,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通过微信平台,使随时随处学习成为可能。

5.实习成绩考核。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均需要进行出科考核。一方面,由微生物组长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要强化对重点知识点的考核,且涉及的内容还应全面,既要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还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查,强化对病例资料分析能力的考核,还要提高对交叉性知识的运用方式的考察力度,使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各项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12];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最后进行评分。出科时给每个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小结。

6.加强实习管理。科室由一名副主任分管科研教学工作,还配有一名教学秘书,主抓教学工作。对实习生进行规范管理,首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实习生请假制度、实习教学事故的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是保障,管理靠制度,只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实习教学质量[13]。

三、结语

本检验科自2013年通过ISO15189以来,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发展迅速,对实习学员都按标准化教学流程管理,这将对他们入职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微生物检验方向是检验学专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微生物室的实习在微生物检验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实习学生的未来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先进的教学模式、完善的管理制度、优秀的带教队伍、科学的考评制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Salari K,Watkins H,Ashley EA. Personalized medicine:Hope or hype[J]. Eur Heart J,2012,33 (13):1564-1570.

[2]Zerhouni EA.US biomedical research:basic,translational,and clinical sciences[J]. JAMA,2005,294 (11):1352-1358.

[3]Rodricks JV. Risk assessment,the environment,and public health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4,102 (3):258-264.

[4]钟政荣,郭普,田万林,等.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安徽医药,2012,16(10):1552-1553.

[5]戴芳,黄冬梅,唐玉竺,等.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临床体液实习教学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2):1809-1810.

[6]Neville A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 Med Princ Pract,2009,18 (1):1-9.

[7]Schmidt HG,Rotgans JI,Yew EHJ.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works and why[J]. MedEduc,2011,45 (8):792-806.

[8]Mishoe SC,Hernlen K.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respiratory care [J]. Respir Care Clin N Am,2005,11 (3):88,477.

[9]张静,丁士刚.PBL教学法在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消化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5(10):25.

[10]曾俊杰,王沙龙,李进华,等.PBL分析不典型病例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综合能力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5(7):9-10.

[11]徐婷,戎国栋,陈丹,等.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84-86.

篇9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检验 质量控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且要求安全、健康。微生物指标作为评价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室应怎么控制好微生物检验就尤为重要了。目前,控制食品质量的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等。

一、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述

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质量控制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室间质量评价是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二、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是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以下方面:

1.人员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所需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检测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经验和高度的主观判断力。微生物检验人员应经常参加内部比对活动和能力验证工作,定期对上岗人员进行考核,对新的检测技术进行培训等。

2.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属于特殊实验环境,也是实验结果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具备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实施条件,包括检验设施和辅助设施。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并对其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室所涉及微生物检验的种类和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定实验室属于何种防护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基本配置是否满足该等级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要求。

3.检测设备要求

实验室应具备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设备/仪器,并制定和实施相关设备/仪器的维护、校准和性能验证的程序。以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根据使用频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维护和性能验证,并保存相关记录。

4.培养基及试剂等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中的基础物质,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GB/T 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解与实施》中明确指出了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培养基进行评估。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对每次购进的培养基必须采用标准质控菌株或生化反应等措施来进行必要的技术验证,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5.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方法: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要设立阳性、阴性对照,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对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是对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培养基、以及环境的设施的间接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排除。

6.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实验室应通过标准培养物来验收培养基、验证方法和评估实验操作。因此,必须采用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典型和稳定的标准菌株。标准菌株应来源于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目前,标准菌株的保存常采用冷冻干燥法、冰冻保存法和培养基保存法。

7.实验室安全防护

实验室应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关防护屏障要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为确保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受危害,应规定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检验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微生物实验室应有警示标识,以警示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了解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进行相关防护后才能进入。加强检验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确保相关人员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后才能废弃。

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是对质量控制的评价,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进行的评价。

实验室应参加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对其开展的每一项检测均应参加相应的室间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的一般性检查项目包括:

1、仪器设备的操作书,使用、保养、维修记录。

2、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培养基的保存方法、灭菌质量、有效期。

3、室内全面质量控制的建立,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和盲样试验的进行情况,检验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性。

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用模拟食品标本做质量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主要评价实验室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试验等方面的工作情况。由质控管理机构发放模拟标本或菌种,实验室按照日常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应的分离鉴定试验。实验室完成鉴定后在规定时间内将结果反馈至参考实验室,进行评价。

质控管理机构对每次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一实验室的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发回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不仅可评定检验结果的偏差,还可以检查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由许多因素构成,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设备、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各种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等活动。只有认真开展上述每项工作,最终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准确。

参考文献:

[1]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篇10

【关键词】水质检测 微生物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用水质量决定生活质量,对水质控制与监测就显得很有必要。水质检测是一种保证水质安全可靠的方式,检测过程必须注意对质量做好管理。作为水质微生物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做好质量管理就是保证了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建立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体系

1.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实验室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首先应使之文件化,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在充足的资料和大量、有效的培训基础上,实验室就可以组织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通常考虑:

(一)质量手册的编写

质量手册是一份说明实验室质量方针以及实验室为保证实施该方针而采用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的文件,是质量体系的一级文件。以书面形式制定的手册,不仅是实验室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实验室实现其质量承诺的基本保证。制定质量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运作制度,而非纸上谈兵。编制手册时应使实验室全体人员参加。

(二)程序文件的编写

程序文件又称为书面程序或文件化的体系程序,属于质量体系的二级文件。体系程序的文件化程度,取决于执行该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和所需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有关人员所接受的培训情况。它应能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并应重视避免问题发生的预防措施。

(三)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作业指导书为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主要是指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玻璃器皿洗涤与保存、标准物质以及试剂的配制与保存、实验室用水、实验室安全、废液处理、原始记录表格、质量记录和其他不宜放入第一、二级文件但又是体系必不可少的管理文件。

2.质量体系试运行与修改完善

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完成批准后,需要试运行质量体系,试运行期间一方面广泛征求实验室全体人员的意见,进一步查找质量体系文件中的不符合指导手册或不合理之处,以及在编写时考虑不到或考虑不周的问题,在运行期间也会一一暴露出来,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使之趋于完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记录,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人员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质量保证等记录,在以后的认可评审时可以作为质量体系运行状况的证据。

三、实验室水质微生物的检测的几个注意事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质检测是我国进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水质检测提供的水质信息十分重要。微生物检测是水质检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对于微生物检测的精确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提高微生物检测准确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严格用具的清洗消毒

保证检测用具的真正清洁、无菌是保证检测精度的第一步。因此必须保证用具包括采样瓶、平皿、吸管等消毒符合要求,及时更换消毒液,使之达到一定浓度,用具清洗必须彻底无残留,湿法干法灭菌必须确保温度、压力及消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消毒后物品必须按规定要求存放防止二次污染。

2.加强实验室无菌环境的控制

大量细菌能够附着在空气中的粉尘中,因此必须保持检测室、尤其是无菌室四壁及地面光洁,空气清洁,无菌室内还要尽量少放置物品,便于消毒杀菌。无菌室湿度要达到要求,潮湿也是细菌滋生的一大因素。

3.合理存放及使用培养基

大家使用的合成培养基,一般为粉末状,避光、干燥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若培养基粉末变黄、变粘,则很可能变质。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在冰箱保存,并尽快使用。使用时,应将培养基均匀加热,使之熔化。若使用电炉加热,应避免热糊。待其冷却后,方可进行接种。培养基以其基体均一,色泽光亮、透明为优质培养基。

4.定期杀菌、标准接种

每次接种前,需将无菌室紫外灯打开消毒30分钟,关闭紫外灯需要等待30分钟后才能进入无菌室。进入无菌室后打开超净工作台方可工作。工作完毕后,再将紫外灯打开杀菌。经常用酒精或来苏尔进行器具灭菌。另外,微生物检测室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出入,减少空气流动,避免不洁空气的带入。在样品移至无菌室前,先将采样瓶体外壁连同盛装样品的容器一同用酒精棉擦拭,然后换上无菌工作服、拖鞋、手套、口罩等,再将其移至无菌室内。接种时,动作准确,迅速,不要让样品洒落,造成交叉污染。

实验室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决定于检测过程完成的质量,过程存在质量缺陷,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正确和不合理,因此,实验室操作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尽量避免误差。

四、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1. 微生物的识别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微生物的识别和判断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表型、生化反应、及特殊试验,综合分析、判定。操作过程标准、规范、思路清晰,根据微生物表象特点,选择相应检查程序,以迅速准确判定微生物的品种。同行之间应广泛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2.方法的选择

化验室技术人员,可视检测物的需要而选择方法,认真仔细,以免判断错误。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提高微生物鉴定的工作效率。在选取适当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做平行和空白对照组,用阴性、阳性标准菌株做确证试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防止污染引起的结果不准确。

3.鉴定的程序

为了迅速诊断,我们要判定微生物所属类别,然后进行生化细分。对于球菌的判定较为方便,可以通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作出初步判定,然后送生化检验。对于杆菌的判定,用于区大肠杆菌、非发酵菌和弧菌科细菌,可选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和氧化酶试验。分科后,选用生化试验分类、分属。

总之,微生物检验要密切联系实际,平时工作要仔细认真,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经验,提高工作熟练度和技术水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察、指导下,检验科室质量管理工作会进一步完善。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检测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是水质化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五、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1.实验室环境控制

(一)实验室要求有良好的通风而且能够避免灰尘、通堂风和温度和变化,最终好能要用集中式空调,这样一来即能减少杂菌污染,又能保证培养箱的稳定操作和减轻培养基、分析天平的受潮问题。

(二)设计实验室,以要工作时使往来通行和访客的影响能减少到最小程序为原则,并要具专门的区域供配制培养基和无菌操作用。

(三)用光滑的最后一道漆覆盖墙壁,使之易于清洗和消毒,地面要求使指定的材料,做到放渗水、光滑、易于清洁;工作台高宽适当、台面要做到防止透水、抗腐蚀、光滑无逢。

2.主要实验设备控制

(一)温度计或七其它温度计量一起每半年校对一次,以保证培养箱、冰箱、冷冻箱和干燥箱都能连续准确的反映操作温度。

(二)天平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检定。

(三)使用PH计,至少要配制两种标准缓冲液(PH4.0,PH7.0或PH10)来校准PH计。

(四)分析用水最好采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反对使用渗透水。

(五)电热灭菌箱应定期(三个月)采用孢子试条或孢子悬浮液来测试其性能,确保操作准确显在160~C~18O℃之间,己灭菌的器皿应有标志区分。

3.对制成的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每次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记录有配制人,配制日期,培养基名称和配制批次、数量、灭菌温度和所使用时问、PH值以及培养基中是否配有不稳定成分等。并进行无菌检验及阳性的阴性对照培养检查。

结果评价系统的质量控制:

每做一次试验,就必须用灭菌水为水样,检查培养基、滤膜、稀释水、冲洗用水、玻璃器皿和器具的无菌性,如果有杂菌侵染,则用该材料做试验所得的数据应该否定。

每次试验至少要对一个水样做重复分析,原则上要对10%的水样做出重复分析。

培养基配置要按使用量控制配置数量,防止长期存放。

4.操作方法的精密度的度量

(一)从某一特种型式的一批水样中,选出最先l5个阳性水样,做双样分析。

(二)计算每个数据的对数,如果在任何一双样结果中有任一者为零,则都加1然后算对数值。

(三)计算每个一双对数的差城(用R表示),并且计算出这些差城的平均值(R)。

六、结束语

对于水质检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做好控制工作可以保证检测部门检测结果准确,为将要开展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东卫 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样品的检测与管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8期23页

[2]于春霞 水质检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9期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