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11 02:2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68-02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要求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与本科及其之前的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当前国内外很多工科类大专院校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系统中开设有实验课程。大量的事实证明,研究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而创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灵魂,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
一、优化教学内容
“测控电路与装置”是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选修课,主要介绍测控系统常用硬件电路与装置的原理及实现技术,其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转换与模拟电路、信号激励与检测电路、测控系统设计以及新型集成电路的应用等,内容涵盖了基本的原理电路和大规模集成芯片的应用。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验能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体现由“学科系统式”向“应用系统式”的转变、由“微观局布式”向“宏观整体式”的转变、由“面面俱到式”向“精选式”的转变,将教学内容用若干个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贯穿起来。我们利用基础验证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利用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的划分可用图1表示。基础验证实验包括:运算放大器的特性与参数、运算电路的特性与参数调整、信号变换电路的特性与调整等;综合设计实验包括:基本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与调整、函数发生器电路设计与调整、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与调整、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调整等;创新性实验包括:信号产生电路设计与应用、数据采集电路设计与应用、线性系统性能分析、CPLD和FPGA芯片的应用等实验。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实验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使用的器件或芯片等会根据研究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或调整,并鼓励研究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开设创新性实验。
二、创新教学实施方法
教学过程由基础讲授、实验、撰写报告、汇报交流或检查评估等环节组成。教员在基础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布置实验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研究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仿真实验或实际实验,仿真实验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实验内容利用具体的元器件和电路实验。实验由研究生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并制作PPT课件,在课堂进行交流。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还要由教员和全体学员共同评估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考核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2015年研究生“测控电路与装置”课程教学实施计划,我们安排了运算放大器的特性与参数、运算电路的特性与参数调整、信号变换电路的特性与调整3个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安排了RC有源滤波器设计与调整、信号处理电路调试与仿真,最后以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仿真与调试为创新性实验,鼓励研究生自主设计与创新。
创新过程可能发生在设计过程,也可能发生在仿真和调试过程中。例如,在DDS仿真电路中,U1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它没有任何连接,而且从原理上讲DDS电路也是不需要MCU的,那么U1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在进行DDS仿真实验时,我们发现MultiSim不支持ROM的设置,即利用MultiSim无法直接设置正弦数据存储器的值,但是研究发现,在进行MCU仿真时,MultiSim允许将程序编译下载到MCU的外部程序存储器,于是我们可以将整个DDS电路看作MCU的电路,并利用MCU的程序编译过程实现对U2的加载,进而实现DDS电路的仿真。
三、完善实验环境
培养研究生的实验能力对教员的素质和教学的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还要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能正确解答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实验条件也应满足教学要求,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所需的计算机和电路仿真软件,以及实际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平台、仪器仪表、元件器件等。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计算机和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进行。针对实际电路实验,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除了可完成热电偶、光敏电阻、霍尔器件等基本元器件测试以及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实验外,还可对实验内容三个层次完成运算放大器特性与参数调整、差动放大器性能分析、波形转换电路实验、信号产生电路实验、滤波电路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分析、线性系统的频域响应分析、典型环节时域响应分析、电工电子创新设计、机电一体化综合创新设计以及智能飞行器创新系统设计等实验项目。
四、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将鼓励创新放在首位。“测控电路与装置”课程考核成绩主要由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成绩、平时成绩、创新设计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实验设计与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方案设计报告、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等三部分成绩,主要考核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专题讨论情况、答疑讨论情况、定期汇报报告情况等几部分,主要考核学员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设立创新设计成绩,支持和鼓励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积极进行创新实验活动。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考核学员的各种能力,督促研究生学员有意识地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
五、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实验教学为“测控电路与装置”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实验能力。主要体现在:
1.实验教学实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良好教学环境,使研究生在主动完成实验内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转变了研究生的学习观念,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3.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和相互协作,研究生之间、教员与研究生之间沟通加强,增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4.通过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提高了研究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信心。
从几年的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反馈信息来看,研究生乐意接受这种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形式,课程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同时,也为理工科课程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经验:
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课程体系上深化研究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基础实验的框架下,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或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生,制订深度不同、程度合理的实验内容,因材施教,让能者在专业上得到长足发展。
另外,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创新和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更有待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需要采用多元化方式激励研究生投入更多的创新思维到实验设计中去,并且不断在实践教学中检验和发展改革效果与运行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篇2
关键词 学术型研究生 学术能力培养流程概念图 学术训练 学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s' Academic Ability Cultivation
Abstract From process theor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build "academic ability training process concept map" as a guide, to the data to prove the assumption of academic training in the academic capacity-building process concept map with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as well as academicatmosphere with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training, so as to strengthen during the the graduate academic ability culture of academic training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Key words academic graduate; academic capacity-building process concept map; academic training; academic atmosphere
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可知,目前对研究生学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从学术训练这一过程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根据学术能力的形成与掌握的这一过程线索(即学术理论教育——学术训练——学术能力获得),结合实证调查的方式,以研究研究生学术能力获得的内在关系,从而为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和学术训练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梁启超先生认为“学术”是指既要学习专门系统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并将知识和探究、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术能力”是一种完全内化于个体中使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③因此,“学术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以促进专门系统知识的学习,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提升将知识和探究、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学术氛围”是指与学术有关的文化环境和气氛,它影响着在此环境和气氛下的个体的学术活动和行为。
1.2 问题提出
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问卷的设计都是基于如下的理论模型所展开的,见图1(学术能力培养流程概念图)。根据这个模型我们认为,从学术理论教育通向学生学术能力获得的过程中,学术训练起到加速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及巩固能力的功能,学校的学术氛围又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起着影响的作用。其中学术理论教育包含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理论教育效用;学术训练包括导师的学术指导活动、学生个人的学术活动;学术能力包括研究方法了解、学术能力提升和学术成绩;学术氛围则主要以学校为推动学术教育和活动所做的努力以及学生们的学术积极性和所感知到学术氛围等。
1.3 研究方法及取样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非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先通过非随机抽样的方式,将被试限定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南昌大学三所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后随机发放问卷。回收后的问卷,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共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585份,有效回收率90.0%。样本分布基本状况:江西师范大学44.0%,南昌大学22.2%,江西财经大学33.8%;女生54.0%,男生46.0%;研一学生23.3%,研二学生57.6%,研三学生19.1%。
2 问卷有效性分析
由于问卷的设计主要根据上述的学术能力培养流程概念图进行,因此对问卷的分析主要从“学术理论教育”“学术训练”“学术能力获得”三个大维度切入,并依据每个维度中所包含的小板块进行细化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江西省三所高校的学术训练现状及其比较,因此数据分析时都以三所学校的对比分析为主。根据设计问卷时的构想,把预期中希望归类的题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问卷的KMO值为0.852,说明问卷有效。并且把每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分量表的信度值均在0.70以上,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 数据间回归分析
3.1 学术训练对学术理论能力获得的影响
将各维度的分因子整合成大因子,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新的大因子,即学术理论教育、学术训练及学术能力获得等因子。对新获得的这三个大因子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根据表1可知,学术理论教育、学术训练及学术能力获得三方面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由于这三个大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正相关,因此我们用学术理论教育及学术训练对学术能力获得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了解学术理论教育与学术训练对学术能力获得的影响。由于存在共线性问题,容差值为0.827,所以“学术理论教育”因子被剔除。于是我们得到学术训练关于学术能力获得的回归方程,并且回归方程有效(F=115.197,sig=0.000)。
回归方程:学术能力获得=1.877+0.318*学术训练
由表2可知,学术训练对学术能力获得的解释量为42.8%,即学术训练的好坏对学术能力的获得具有42.8%的影响力。这说明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方面,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充分且科学的学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3.2 学术氛围对学术训练及学术能力获得的影响
对学术氛围、学术训练和学术能力获得做相关分析可得表3,数据显示三者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因此可对三者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基本支持本研究的“学术能力获得流程概念图”的基本假设,即学术训练在学术理论教育转化为学术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学术氛围对学术训练的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在学术能力获得上与学术训练存在交互作用。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认为,高校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能力培养时可以参照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图,即“学术能力培养流程概念图”。依据本模型出发,高校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教育和培养时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建立在客观性、诚实性和无私性基础上的学术道德。④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石。
(2)导师应当多与研究生沟通和交流,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多为研究生提供与自己一同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并在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属于研究生个人的学术研究活动,导师应该尽量主动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导师主动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能够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和体验到无助感,能够使学生对学术研究活动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兴趣。
(3)鼓励和倡导研究生个人更加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学术研究活动中去,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学术的快乐,才能获得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4)学校要积极努力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用学术氛围促进学术训练的开展,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学术能力的提升。
注释
①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②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05:80.
篇3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而科研能力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概括地说是指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个缺乏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是很难进行和完成科研活动的,也很难按照开题要求圆满完成毕业课题研究任务,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当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录取数量,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院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很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当前在研究生教学和考核的各个环节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科研的问题,远远没有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首先在课程设置和选择上,缺乏科研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过于强调标准化、形式化,束缚了教员授课的激情,与课程标准的严格对照也使得教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灵感没有机会与学员进行交流;最后,在考核中往往把学术论文作为一项硬条件,而没有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这使得很多研究生“只动脑,不动手”,认为只要完成论文指标就完事大吉,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真正有用的高层次人才,不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学院声望的提升。
2.导师缺乏项目支撑,导致研究生无题可作。
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导师数量随之增加,而部分导师缺乏科研课题的支撑,这使得研究生在开题时只能选择一些理论性的软课题,而没有实质性课题和经费支持,这对于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例如某导师连续几年没有参与新的科研项目,连续四年只能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围绕早已结题的某个项目开题,不仅研究内容和技术已经过时,而且缺乏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科研的经费支持,由此可以想象其培养质量。
3.部分研究生作风不扎实,缺乏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
有部分研究生尽管有课题可作,有导师指导和督促,但仍然不能够很好地深入科研活动中去。归根到底是这些研究生认识上有偏差,作风不够扎实。这部分研究生大多数毕业于地方大学,缺乏军人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总认为自己只要把论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做课题是给导师打工,以至于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缺乏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错失了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大好机会。还有个别研究生,过分依赖导师和课题组中的教员,缺乏主动探索、刻苦攻关的精神,认为只要跟着导师干就行了,反正项目组研究的成果都可以借鉴,不愁没东西可写,从而主观上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4.专业和装备知识匮乏,难以胜任课题研究任务。
部分研究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导致对目前攻读专业的知识比较匮乏;有些研究生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装备,对装备很陌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装备背景,这些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选题和课题研究,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科研实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主体
1.通过教学改革,将科研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去。
科研与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两个方面。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热情、培养研究生持续创新、持续研究的能力等等,最终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服务的。因此,教学必须贴近科研,教学必须将科研的要素融入进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把研究生教育与有组织的科研交融在一起。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研究生后期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在前期学习中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包含科研方法、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应推广讨论式教学,允许教员就某些专题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潜能;再者,应改变将教员囿于教材和教学标准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科研情况和技术发展,允许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以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应安排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专门进行科研方法的教学,并尽可能地在一年级就吸收研究生进入相关项目的课题组,尽早熟悉科研工作,了解科研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脑袋大,手也大”。
在研究生培养中要特别注意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变脱离科研实践的单纯学习和“空想式”的学术研究,逐步改变一切围绕论文撰写的培养模式,而必须把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通常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对理论教学和论文质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没有明文规定。研究生学位的取得也是仅仅以学分、发表的论文和学位论文为主要依据,研究生的科研经历、科研成果等没有明确的体现。这也造成了研究生在平时就“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科研”的思想。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科研能力的量化考核指标。正如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教授指出的“学问是做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研究生应该‘脑袋大,手也大’。对工科研究生来说,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3.通过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构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活动,是研究生进入学科前沿的主要途径。创新性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的思维能力;对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英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判断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所产生的结果及相关后果的能力;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的检索和判断能力;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知识贡献和人才贡献的最集中表现。创新能力是研究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它的养成需要诸多能力共同支撑、相互促进。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所需要具备的选题、文献查找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撰写等能力,都是具体科研实践所必备的能力;而获得这些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参加科学研究。科研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通常一个科研项目都是由若干技术人员共同创造和完成的,在研期间需要各种人员、项目的各个部分之间严密协作。如何制定好项目进度计划、如何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工、如何协调好各部分进度、如何保证任务按期保质完成等等,都反映了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如果项目涉及多单位合作,还要搞好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协调工作。而在科研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发状况,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为了切实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1.抓好研究生入学教育,端正研究生学习态度。
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要求其正课时间之外都要待在专门的学习室和实验室里,使其一开始就感受到教研室良好的科研氛围,利用教员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作风。同时,使其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使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科研的本质,激发其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对于专业知识和装备知识缺乏的研究生,通过让其跟着本科生听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手段,在一年级就弥补过来。通过让其参与科研项目讨论会,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将其注意力从如何毕业转移到如何提高自身能力上来。通过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传、帮、带”,使其尽快入门、融入整体的科研氛围。
2.成立导师组,建立经常性汇报交流制度。
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课题组为基础,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应注意梯次配置,以学术造诣较深、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带头人,以精力充沛、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员为辅助,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在顺利推进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以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思路,开阔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生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引导,应制定经常性的汇报交流制度。首先,导师要经常找研究生谈话,及时了解其想法和学习科研情况,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其次,要定期举办内部情况交流会,由导师组成员和研究生共同参加,通过研究生逐一汇报近期情况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及时进行指导,使得研究生少走弯路,增强学习效果;最后,应加强研究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使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还要鼓励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拓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3.强化研究生培养阶段,特别是科研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导师应认真指导并参与科研全过程。一是在指导选题方面,应鼓励从正在进行的科研活动中选题;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及新的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方面去选题;从不同学科的交叉边缘去选题。二是在综述文献方面,应指导研究生对课题的研究历史进行全面考察,使其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从而确定研究重点,这样既能做到研究新颖,也能避免重复劳动。三是在指导拟订研究方案方面,应指导研究生从科研的时间安排、科研的现有条件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制定出研究方案。四是在指导实施研究方面,导师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应随时关注研究的方向和进展,及时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启发其的个人见解。目前学院实行了研究生培养中期检查制度,这对后进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对于中期检查亮红灯的研究生,导师更应对其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使其定期上报课题进展情况总结报告,及时纠正其偏差,强化对其的指导。4.加强科研道德和科研作风培养。要重视研究生科研道德规范的养成。“求真、求实、求精、求是”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严谨科学作风的具体表现。要在科研实践中,逐渐提高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理性认识,逐步养成务实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联合攻关的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坚决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禁止各种形式的剽窃、抄袭行为,避免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等等,使研究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确立科研实践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实践、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等各项措施,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祖超,张丽.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81-183.
[2]郭卉,刘琳,等.参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06-111.
[3]廖和平,高文华,等.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篇4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科研思维; 培养
什么是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考试制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特别是研究生,练就一身考试的本领,可以说功夫达到了武术中传说的“金钟罩”的境界,这种功夫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教育形式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考试骤然减少,学习模式以自学为主,没有了考试,突然变得无所适从,实际上这正是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笔者进行了如下的阐述。
1 科研来源于生活
从科研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研究最初是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开始的,阿基米德从洗澡时浴缸中溢出的水,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降落这一所有人都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从对鸟的翅膀产生的想象,产生了发明飞机的构想。而这些发现均来源于现实生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不应只看他掌握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临床实践是科研思维的源泉,医学研究生的思维不能是空中楼阁,要培养研究生在临床中多思考,充分了解患者的疾苦,进而提出问题[1],医学发展史中很多里程碑式的发现来自于科学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医圣”张仲景根据自己实践经历,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明朝伟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诊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
2 科研要高于生活
科研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科研又应高于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选题就是提出问题,科学选题应遵循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原则[2]。
创新性原则,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是对创新性原则的高度总结。创新是衡量科研是否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科研课题能够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科研工作最忌讳的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别人的工作。当然创新并不在于前所未有的发现或填补空白,而在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可行性原则,科研课题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结合本人及单位情况,充分考虑有无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上就是学术水平、技术路线、方法等是否可行,客观条件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是否可行。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医学研究生要博览群书,查阅文献,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发现创新点,才能提出问题。可行性是创新性的基础,没有可行性,也就谈不上创新。
3 科研要回归生活
科研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的科研就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对于医学研究来说,医学科研的目的应为临床服务,临床研究必须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而临床疗效是医学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临床疗效就可以进行相关研究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进而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 科研思维的培养
4.1 初级模仿 初级模仿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是在大量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的比较低级的模仿,是指将某一领域技术、方法或路线简单应用到另一领域中去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基因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应用赫赛汀靶向治疗[3],正是基于最简单的思维方式-模仿,人们把其应用到胃癌HER-2基因阳性的患者治疗上,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4]。美国NCCN指南推荐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方案用于结肠癌的化疗,由于结肠癌和胃癌的病理类型大部分都是腺癌,也是基于模仿这一思维方式,人们把其应用到胃癌的治疗中,发现胃癌也能从XELOX化疗方案中获益[5]。因此,初级模仿就是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的最基本途径。
4.2 科学对比 对比是利用事物的类似性而进行分析比较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将各种对象或某一对象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区分出来而确定其异同的逻辑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对比思维方法的例子比比皆是。某药是否有效,只有与该病的自然进程比较才能确定,一种药物的疗效是否比另一种药物的疗效高,也只有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才能判定。医学研究中常用哺乳动物作为动物模型,也是应用哺乳动物与人的相似性作对比,此外,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也是运用对比的思想而设计的[6]。因此,培养科学对比这一思维方法对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培养至关重要。
4.3 原创性研究 原创性研究是指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的过程。科学假说是研究者在分析、总结了个人和他人的实践经验或理论,经科学思维后对所需要解决问题和现象给出推测性的解释。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假设,科学假设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或核心,生命现象纷繁多变,要在诸多因素揭示生命奥妙的内在规律,必须要对即将开展的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假说,以引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按照三螺旋结构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没有任何进展,后来他们结合了富兰克林的DNA结晶X线衍射照片,才意识到DNA可能是双螺旋结构,最终实践证实确为双螺旋结构,也正因此发现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所以在初级模仿和科学对比基础上培养原创性思维对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同样也必不可少。
4.4 深层次探讨 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抛开现象直接把握它的本质,也不能滞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入对本质的认识,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在实践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广泛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但是要想把感性的东西变成理性的东西,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它包含着多种形式的脑力加工,包括比较、归类与类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对腺癌、女性、非吸烟者更有效[8-9],最近研究发现肺鳞癌患者仍可从吉非替尼治疗中获益,更深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肺腺癌还是肺鳞癌患者,只要存在EGFR突变,就能从吉非替尼治疗中获益[10]。因此在原创性思维的基础上,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探索下去,才能有新的发现,才是科研思维的最高境界。
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医风,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好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只有兼备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能更好地将科学工作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因此,在导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自我培养,进而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才能使我国的医疗事业走到国际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魏宜胜.外科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2):2837-2839.
[2]吴学玲,赵云峰,钱桂生.临床科研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57-458.
[3] Romond E H, Perez E A, Bryant J, et a1. Trastuzumab 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operable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05(353):1673-1684.
[4]杨明.胃癌靶向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0,24(6):570-572.
[5]顾军,董章霞.XELOX方案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10(23):1108-1110.
[6]贲长恩.医学科研思路方法与程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
[7]秦笃烈.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全球庆典巡礼[J].遗传,2003,25(6):762-765.
[8]张晓彤,李龙芸,王树兰,等.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3):180-183.
[9] Kris M G. How today’s develop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ll change tomorrow,s standards of care[J]. Oncologist, 2005, 10(Suppl 2):23-29.
篇5
一、从参加___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在每学年开学时付给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凭交费单据注册入学。
2.甲方负责协助乙方搞好委托培养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地完成其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凡在校超过二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培养费不退;在校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经费退还一半。
五、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最后签字日起生效。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委培研究生(签字)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附件
甲方交付培养费可面交或银行汇款,银行汇款请寄:
收款单位: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创新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人们能动的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属于创新能力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 斯腾伯格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 即独创性和新异性)和适切性( 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 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并不是很充裕的研究生教学资源更加紧缺,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比如理工科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充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创新能力,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等。因此,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待提高,比如曾有学者总结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 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而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如果行之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今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意见
1、双管齐下,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大学受到高校研究生扩招、分层改革、资源分配市场化等趋势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快于导师人数的增长速度,一位导师可能要负责培养多个研究生,导师受其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就良莠不齐。而学生在学习阶段,其主要的任务也不仅限于研究,发论文、找工作也占用了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大家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三年的学习时光,因而造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研水平也大大降低。所以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学习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注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导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有依据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协调,提高学生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英国,学生申请一个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资格,一般是根据老师在学校官方网站上的课题来“竞聘”的,所以,一般在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学习生活阶段,就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即将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工作,余下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考虑的问题了,学生想怎么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导师只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以及学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增强导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方法技巧、提升其责任意识,使其不仅在学术上能传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科研态度。最后,要通过教学管理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研意识。因为做学问关键要“静心”,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切勿心浮气躁、沽名钓誉,利用宝贵机会潜心做研究,利用广阔的平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2、依托科研平台,推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由个人科学创造向团队科学创新转化的新局面,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团队协作精神。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研究生创新能力根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依托科研团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科研创新条件。二是依托科技创新团队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三依托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当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已成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其创新技能,激发了其创新热情。科研创新基地通过实验条件的建设和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必须做好创新基地建设的长远规划,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带动学术交流和科技竞赛等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借助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搭建好“学术攻关平台、实验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园文化平台。1环境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多提供科学研究立项的机会,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此外,学校在招生时要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注意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要配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孕育创新的思想提供便利。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这种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优势上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上。从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已成为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思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紧抓教育质量,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何美蓉 ,凌朝辉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2]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
育,002(10) : 70.
[3]朱红,文东茅,放锐.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23-28.
[4] 周海波,谭帅霞,段吉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
[5]黄伟.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6] 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动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79-81.
[7]张成,石全,赵湘.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举措 [J].价值工程,2012(19).
[8]喻芒清.论高校研究生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J].国高教研究,2006,(10):14-16.
[9]蒲丽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高教研究,2012(5).
[10]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107.
篇7
(1)一定的研究生规模和良好的结构比例。尽管学校有很多困难,特别是空间困难,但是,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不仅能产出大量SCI论文,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程序规范,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预选赛。作为从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养研究生为重要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必须长期不懈地重视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这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前奏。(3)SCI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尽管对SCI论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SCI阶段。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SCI论文是否重要。SCI论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评奖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不能再走仅重视SCI论文数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视SCI的质量,催生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产出,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4)发明专利数量与转化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一定数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SCI论文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易于转化的发明专利。(5)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而且为扩大学校影响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会大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要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遥想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独领,成为中国地质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虽然学校发展很快,但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偏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副高级职称269人。2012年学校实际报到硕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这些研究生全部由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每人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3.8名硕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年计算,每个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指导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师资力量来说,我校研究生规模偏大,每个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太多,负担太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不仅影响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一些管理政策失灵。(2)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待改善,非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报考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规律,即学生要么选择自己的学校,要么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高的教学或研究单位,很少有学生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低的教学或研究单位读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学研究生的首选之地,不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生青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也纷纷加盟。加上当时招生人数很少,招生优中选优,生源很好。经过30年的发展,学生报考研究生对学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生报考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中几乎见不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导向作用,近年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显下降,跨专业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增长过猛,导致研究生培养效率下降。跨专业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不高,非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高。(3)培养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较粗放,体现学校的意志不够,需要进一步改善。(4)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突出了。留学生的实践表明,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绝不比外国人差,直到硕士阶段都不明显输给外国人,但在博士阶段实验室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不无关系。(5)鼓励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大锅饭现象盛行,耗费了学校大量优质资源,影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6)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主体限于国内办学,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但规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为按部就班的服务,创新不多,特别是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不多。
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23-02
研究生是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的质量和受教育的人数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科技文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我国“科教兴国”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了五十八万人。这些研究生的培养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完成培养任务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导师。因此,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迅猛增长。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海外归国科研人员的日益重视和大力资助,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回到祖国为国家科研事业效力。这其中大部分人都进入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校,担任起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角色,为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目前,包括海外深造归国科研人员在内的年龄低于四十岁的青年学者已经成为一股中坚力量,进入全国各个科研院校,担任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然而,这些青年研究生导师尽管自身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对于中国特定国情下的研究生培养相对缺乏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经验。因此,作为一名青年研究生导师,有必要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一、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尊重学生,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榜样和模范作用会影响研究生的一生。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威信不仅仅来自于学生对导师渊博知识和卓越才能的肯定,更来自于对导师在学术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精神境界的折服。作为导师,不是通过自身居高临下的导师角色地位迫使学生感到敬畏,而是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比前者的教育成效更为显著。当代研究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相对张扬但内心相对脆弱,人生和价值观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研究生导师在传授专业学术知识的同时,更应以自身过硬的德行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术作风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研态度。而作为一名青年导师,年龄上与学生差距不是很大,更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和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家庭、思想情况,当研究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理解研究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将导师的职能定位于“帮助学生自我实现”上,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作用。
二、充实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树立导师的学术地位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自身通过多年努力积累的渊博的科学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由此建立的学术声誉都是导师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导师的这种个人学术素养是他们从事研究生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研究生导师只有在学术和科研上能给予研究生明确的指导和引领,才能受到学生心悦诚服的尊敬和服从。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如果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不能站到学术的前沿,就很难在本学科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也很难吸引到好的学生慕名而来。而这方面青年导师相对薄弱!虽然有些青年导师自身科研工作很出色,但个人的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另外,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到位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领悟贯通。因此,必须在指导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及时“充电”。一方面利用自身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尽快创造新的学术成果,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正确引导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到东西,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有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提高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引导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的显著特点所在。与本科教育阶段学习基础专业知识不同,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要继续学习一些所选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自己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而课题的确立与后续课题的开展和完成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新的研究思路拓展开来,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导师应该发挥“导”的作用,依靠自身的真知灼见引导研究生确立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并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实验操作、分析结果、总结课题的系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对上述各个环节加以指导,并注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工作报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要密切了解学生课题进展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对课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包括与导师或者文献上不一致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有利于点燃他们新的学术火花,开拓他们的学术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探索、研究状态。另外,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大形势下,研究中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并注重知识的市场化应用。同时,平时注重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这对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增强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后的竞争力都是非常关键的。
四、谦虚勤奋,虚心向年长的研究生导师学习教学经验
篇9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样,是学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研究生专门设立学术奖项,是鼓励研究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的有效措施。在设立激励机制时要多设立一些特色项目,以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激发研究生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和创造力。
一、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教学态度、品德素养进行定性评价,实行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构建研究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包括听课、递交作业、自学能力、交流与沟通、小论文、课程考试等各个环节,打破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灵活运用口试、笔试、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实行研究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学院评价相结合。
(3)构建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对学院研究生教学投入、师资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实行学院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二、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管理
双导师制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集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双导师制不仅有校内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来担任职业导师。校内外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实践,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培养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等;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工作。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校外导师还会就工作中的问题给予研究生及时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师生形成一个互利共荣的创新团队,与实践单位一起构建创新平台。
三、在理顺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团结的层次监督管理体制
所谓严格管理,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严字当头,敢于管理。这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学校主管建立起层级责任的监督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要发挥监督系统的作用,除了明确该系统各自具体要素的内容及构成的相互联系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证各层次管理能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由质量管理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和指挥中枢作用;监控督导系统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落实和执行;信息反馈系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各系统通过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组织等的有机运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作者单位:万昆东北电力大学
袁宏波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篇10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质量保障 机制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培养质量却出现滑坡,各种质量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应该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适当缓解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状况。
一、优化过程,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
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保证生源质量
优秀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过程管理规则,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好入门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指导从招生政策的宣传、招生计划的编制、考试科目的设置到命题小组、评卷小组、复试小组及政审人员的确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对于复试,也要加强组织和管理,确保选拔人才的高质量。在复试中,各招生单位对具备复试资格的考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其操作技能、科研潜力、学习潜质、综合能力等进行测评,经过综合挑选,从而录取具有清晰的科研思路、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具备坚实宽广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高质量人才,避免“一考定音”的弊端。
2、进行课程评估,改善教学方法
课程评估主要是为了检查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效果,并将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进而找出差距予以改进。因而可以通过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来评估课程。问卷就教学内容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是否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最新发展成果和内容,是否采用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否安排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或其他相近形式,安排的课程教学是否对自学提出要求,教材内容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利用网络(包括电子邮件)进行互动教学和讨论,任课教师对研究生听课人数是否检查,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本课程考试监考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等若干问题进行提问。在对问卷内容进行汇总和深入分析之后及时向任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并要求任课教师说明具体原因和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一旦教师出现严重的教学问题并且未能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可以取消其上课资格。通过上述措施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资格审查制度,严把导师质量关。要以科研能力与水平作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最重要指标,以有无承担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数作为教师有无招生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保证,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力量,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另外,要根据未来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重点创建一批名牌学科,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针对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学科,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
4、严格论文评审和答辩,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好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必须从选题、开题、论文答辩到提交申请学位都要有一套严格的执行标准对学位论文质量做出基本保证。一是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要求论文评阅专家按照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严格参照论文评分标准,逐项评审、打分,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从而保证论文评阅的公正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评阅的回避制度,积极推行论文盲评制度。论文评阅实行导师回避制度,导师不参与学位论文评阅过程和学位论文评阅专家的提名和聘请。参加盲评的学位论文必须隐去研究生姓名、单位、指导教师姓名及其指导教师的参考文献、致谢等所有可能涉及研究生及导师个人情况的内容,由学位办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而后统一送至外校的学位办公室,委托论文评阅专家按照统一而细化的评估指标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逐项打分,从而形成一种客观、公正、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机制。三是严格答辩程序。由学科聘请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答辩秘书,负责整个答辩的准备工作。学位论文盲评结果不合格者直接延期半年至一年,学院组织盲评通过者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应该由其学位论文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并由学院主管院长审批组成人员的资格。严格答辩程序,严把论文质量关,从而有效地保证学位论文答辩的原则性和严肃性。
二、加强管理,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
1、重视培养方案的修定
规范、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方案应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培养方案一般按学科领域来制定,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各个学校和各学科领域各自不同的特色,体现时代特点。
2、合理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体现了研究生个人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个性特点,并且是在学科领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诸如学分要求、必修课等是必须遵守的,但也为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比如研究方向选择、课程选择等。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生课题研究方向及实际情况,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并要进行中期检查,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的,推迟毕业。
3、规范课程管理
一般而言,主要通过规范教师的讲课要求、规范课程的考核办法、规范成绩管理办法等来加强课程管理。具体措施是:一是科学有效地安排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两级课程管理制度和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级研究生管理者的积极性;二是规范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办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管理的依据,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和研究生院的具体安排组织课程教学并进行考核,且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4、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教材建设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与前沿性、宽广度与纵深度,研究生课程需要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比例,能够充分体现学科领域特色的综合型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上,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不断地充实新的研究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联系和结合,体现通识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二要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经典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三要把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四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教学内容安排进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
为了保证论文的高水平、高质量,必须严格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比如开题报告、学术讲座、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等,都是必要的培养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每一阶段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三、改革评价,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1、积极建立研究生培养自我评价制度
大力借鉴质量管理学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共识,在自我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以及具体的实施方面都要充分依靠他们,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价制度。
2、建立研究生培养多元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门类和项目的要求、目标,设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一是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估。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学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在设计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时应着重体现培养单位的科研条件、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以及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评定;对于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其从事某职业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重点反映培养单位具有满足技能训练的基地和条件、达到的技能要求以及考核的具体方法。二是不同层次学校和学科门类的评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办学性质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办学宗旨。在制定评估标准时,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估体系。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具有相应特色的评估体系,对同一学科门类不同阶段的评估也应有不同的评估标准。三是专业学位的评估。根据专业学位开放式教育的特点,我国对专业学位项目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实践。评估指标和标准包括办学目标、师资队伍、设备条件、教学管理和组织质量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在评估程序上,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强调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提供详细的评估结论并反馈到单位,提高教育项目的办学质量。
3、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
毕业生就业状况反映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认可程度,反映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成功率,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的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良好的声誉,由于研究生的声誉是一种持续的质量效应,因此培养单位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且要将这种努力长久地坚持下去。当然,研究生的就业率还与培养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此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是要经过用人单位直接、长期的检验的,因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另外,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意见,努力建立一种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
(注:项目基金:2009年度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09BY13)。)
【参考文献】
[1] 程其玲、韩萍芳: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2] 李世彬: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6(3).